第一篇:美术案例分析
美术案例《美术课上无差生》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发挥自己潜能的地方。然而,许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沿袭固定的模式,满足于学生按照老师设计好的“圈套”回答问题。认为爱提怪问题、爱钻牛角尖的孩子就是玩劣捣蛋,并冠以差生之名,一时的“纪律”,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
我们说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往往“玩劣捣蛋”的想象画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认识小孩有创造力。时代在进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地好问,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安静”的,而是要充满活力和生机,让课堂成为孩子创新的摇篮。
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让学生表现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课堂还要给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幸运.反面显得迟缓些,作为教师就不能心急,要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会给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让我们的孩子获得足够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中之重”。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谦虚,然而过分谦虚也容易走向自卑的极端。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心。这样的孩子,就好比精神上得了“软骨病”,未经过河心先慌,尚未爬山腿先软。电影《麻辣男女教师》,里面的男女教师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他们却有意想不到的优点,就是给班级里每一个学生自信心,让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对学习也更加的有信心了。学生有了自信就有了创新的动力。
“美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创新中成长的,我们不能扼杀所谓“差生”的创造欲望,要让它在在美术课堂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给他们相应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思维会更加地活跃。让我们的课堂 成为孩子们进行创造新事物的摇篮。
第二篇:小学美术案例分析
小学美术《摸一摸,画一画》案例分析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在这节课中,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创造性地进行自主表现”,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三次作业的设计与引导,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展开活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技能点。
(一)游戏——体验感受片段1:师:同学们,请跟老师做动作(拍手)生:(很兴奋,并认真地跟着老师“拍手”,由慢到快)师:好,谁来说说刚才拍手时有什么感觉?生1:手感到很痛。生2:手很麻、很酸。生3:手有火辣辣的感觉。生4:拍手时心情很激动。……师:很好!同学们有了这么多的感觉,能不能把这种感觉画出来呢?(老师让学生尝试着画“感觉”,虽然第一次的作业并不理想,甚至有些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但从游戏活动中学生已经体验到“感觉”了,只是他们的表现意识还很模糊。)以“拍手”这一游戏活动导入,体验“拍手”时的感受,明白“感觉”是可以表现的。同时,针对课程的陌生与抽象,教师必须正视学生在经验世界的贫乏,允许学生暂时的“不会画”。
(二)引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片段2:(完成第一次活动后,学生已经明白“感觉”是可以表现的。接着,教师让学生分组触摸冰块,进一步体验“感觉”,并把摸冰的“感觉”画出来)师:现在,全班同学都画了自己摸到冰块的感觉,谁来介绍你的作业为什么要这样画?生1:冰很滑,所以我用油画棒快速地涂;冰又很冷,所以我选择了深蓝色。师:很好,你懂得用整个块面和色彩来表现感觉。生2:我看到冰在冒烟,所以我用短的波浪线来表示烟。师:不错,你观察得很仔细,知道符号也是一种表现方法。生3:我觉得手碰到冰后就象触电的感觉,所以我用闪电的符号(折线)。……(师根据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运用点、线、面及色彩来表现“感觉”,又通过课件欣赏课本范例及教师实际操作示范,进一步让学生确认“感觉”是可以表现的。)在第二次活动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识的苍白点有了零的突破,全班同学都能拿起画笔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虽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画出抽象的东西,而只画了具象的“手”与“冰”,但是他们毕竟勇敢地迈出了一步。
(三)探究——积极参与,体验乐趣片段3:(第三轮活动开始,教室里出现多种实物:石头、沙子、热水、胶水、棉花、面粉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触摸,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情绪高涨)师:这里有很多不同质感的东西,同学们可以自由地触摸,体验自己的感受,最后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工具、材料进行作画,老师要看看谁画得最大胆,作业表现得最独特。生:(开始有秩序地到活动区去自由触摸,并私下议论摸后的感受,兴趣盎然。有几个学生突然来了灵感,急忙奔回自己的座位上拿起画笔挥挥洒洒起来……同学们陆陆续续地回到自己的座位进行第三次作业。)在这一片段中,教师继续将人的发展目标放在首位,自己当配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验更多的感受,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美术过程的情趣性和表现活动的自由性。”
反思:(一)多关注差生的发展《摸一摸,画一画》是一节抽象的造型表现课,它强调的不是对形象的把握,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际体验与造型游戏,运用基本造型语言表现对身体触觉的独特感受。根据L老师课堂上设计的三次活动及三次作业来看,形式很好,很有特色,能潜移默化地传授知识点,学生也能从畏惧的心理逐渐产生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但是要用抽象的造型语言来表现感觉难度很大,决非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虽然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个别学生只是跟在背后热热闹闹地“摸”,“画”的时候却无法按照要求用点、线、面、符号、色块来表现,三次作业下来,还是离不开一只具象的“手”。因此,在辅导学生时,差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二)课堂的延伸应有深度在本教学活动的延伸部分,让学生回家后通过嗅觉、听觉来进行感受,一句话的交代较轻描淡写,没能更好地挖掘知识的深度。一堂课过后,学生只模糊地认识到“感觉”是可以表现的,而对它美在哪里、这样表现有什么意义等还是浑然不知。所以我想,如能让学生欣赏一些抽象派大师的作品,让学生明白原来用抽象的画法可以产生这么美的作品,使他们从小就懂得艺术的奥妙所在,这将会震撼他们幼小的心灵,对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篇:初中美术案例分析
初中美术案例分析
在一次美术课上,我正在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公益广告的相关内容,发现有一位同学低着头写作业,没有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他写得很认真,以至于我走到他身边都没有发现。我俯下身子一看,原来是在写英语作业,他发现了我,很快用美术课本盖到了作业本上,我没有说什么,这种现象已经不是第一遇到了。下课后我把这位同学带到办公室,尽量用一种缓和的语气与他交流。
老师:上美术课为什么做英语作业? 学生:(不讲话!)
老师: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美术课上做英语作业对吗? 学生:不对!
老师:知道为什么还这样做!学生:英语作业没完成起
老师:美术课上是在完成美术教育的任务,你做英语作业就影响了你美术的学习。
学生:我知道,可是英语考试,美术。。
我明白了学生的意思,是的,英语是中考的科目,而美术不是。为了能考高分,上重点,大家都在互相追赶,过独木桥,抓紧学习,我能理解学生的想法,也能原谅他在课堂上做英语作业。这种现象正反映出教育的一些问题。素质教育改革已有15个年头的今天,艺术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国家配备了美术设备,有条件的地方有专职教师,规定课时,面向全体学生,专门培训教师,提高艺术教学质量,做了许多努力,艺术教育初显成果。但不能忽视艺术教育在初中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仍是“小三门”。现在仍有九年级不开艺术课,被中考科目挤占的现象,规范办学没有落实到位。艺术对我们的学生是多么重要,一个民族的素质提高,不能是只会考高分的水平,而是综合素养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教师:是啊!美术不通考,英语要考,可为什么要开设美术课呢? 学生:不知道。
教师:美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科目,如果能用营养做比喻,那么美术课并不是白面,大米中的蛋白质、脂肪,但它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钙、铁、锌、硒。学生:(微微点了点头。)
教师:好了!以后不允许有这样的事了。学生:嗯。
学生走了,但是我的思绪却停不下来。
无论讲得多么好,现实中却显得苍白无力。大家在理论上都能讲出一大堆具有说服力的道理来,实际中仍然按着为考分的做法进行。不要等到我们培养的人才营养不良了才想起补,那就已经有结果了。
我们的教育改革,评价方式还需要深入,特别是农村教育任重而道远。
初中美术教学的点滴体会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应该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经历一个思考、实践、发现、探究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养成,有赖于教师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因此,教师要改变灌输的教学模式,摸索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招术。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做法和体会,愿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现在一些学生在美术课上习惯于听教师讲解,不善于进行相应的思维活动。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不善于引导。例如欣赏评述课,学生往往对所欣赏作品的创作年代和社会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很难对作品进行恰当的分析。老师要求学生评述作品,他们会觉得无从说起。一些学生常常会程式化地表述对作品理解,诸如“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理想”之类,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另外一些有“个性”的学生干脆抛出三个字“不知道”。鉴于此,我尝试从问题开始,引导和促进学生思考,教给学生理解欣赏作品的方法。
首先,课堂提问不能随意,事先要有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路。问题要把握好尺度,要具体、准确,要难易适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追问,让学生细致地了解问题的构成,由表及里地去分析和理解作品。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美术可以再现生活真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其美感特征、造型手段和创作手法。如果上课时教师直接讲授再现性美术作品如何如何,学生势必提不起兴趣,而直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来分析作品,他又会很茫然,不知从何说起。这时可以给他们搭起一个“台阶”,把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引导性地提问:画面上描绘了什么物象?画面描绘的物象是什么材质的?画上的物象和真实生活中的相同物象比较,感觉如何?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一步步地把学生带入《静物》这幅作品中,使其初步了解再现性美术创作着重反映的是对象的客观特征,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和逼真的主要特征。
其次,提问要把握好时机,适时适当的提问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把握课堂节奏,疏通和理顺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欣赏黄胄的速写《小鸡》时,与李迪的工笔《雏鸡》对比,学生可能会认为速写并没有很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这时候提出问题:画面上的小鸡都在做什么?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他们会发现小鸡的姿态各不相同,并争相作出自己的分析。教师顺势提问,这幅速写主要描绘了小鸡什么特征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回答出“动态”。这时候,教师再讲速写是如何用简练的笔墨再现生活中生动瞬间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学生也从这个过程中了解了怎样欣赏和评价速写作品。
课上的剩余时间还可以展示一些教材中所提到画家的其他作品请学生欣赏,猜一猜这些作品是哪位画家所作,你这样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就会发现这些作品的很多共性。这样,这位画家的作品风格也就在学生的回答中被总结出来了。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了对作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他就会知道,噢,原来是这样来欣赏美术作品的。这样的方法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其所积累的经验具有深刻性,它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本课的几幅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掌握了思考方法,学会了探求规律,学会了归纳总结、触类旁通的本领,同时养成寻根究底的良好学风。
二、放手尝试,促进学生动手、发现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写着一句格言:“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对此我深有感触,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发现,从中感受到乐趣并获得成就感,可促进他们学习并最终学会学习。
以练习为主的美术课(如设计应用、造型表现的课程),我认为较适合运用尝试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的做法是先不讲绘画技法或制作方法,而是在展示范作后,让一位或几位学生站到老师的位置上,自行观察范作先试着画或试着做。这样,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比起教师在前面示范更能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尝试情况进行指导。同时,通过与学生谈话讨论的方法,把绘画技法或制作方法的重点总结出来,并书写到黑板上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教师看似退到了“幕后”,但对课堂的监控、课业的指导及矫正并没有放松,时时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通过这种摸索尝试的学习,能逐渐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三、创造竞争氛围,促使学生探索、创新
在某些美术课教学中,学生在做作业时还是习惯于临摹教材上的学生作品。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作业评价上要鼓励创新。首先,学生作业不要过于限制材料、工具与形式,让学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空间;同时创立一个奖励独创的机制。我试着在评定学生作业时拿出10分作为创意分。有些学生独创性很强,但可能会由于技法不娴熟,未能表达出很好的效果。在评定时,我就酌情给他5~10分的加分,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这样可一定程度地避免学生为追求结果而过多的临摹。经常有些学生的作业会让教师和同学大吃一惊:“噢,真不错,我怎么没想到呢!”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不错,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努力画出一些不同于课本范例的作品。为了避免出现“偷懒”模仿别人作品换取创意分的现象,我制订了创意得分的规则:如果两个作品一样,肯定就有人抄袭了;如果不能证明自己是首创,那相同的作业都不能得创意分。所以孩子们会很小心地保护自己的“专利”。其他同学不服气,不看你的我也能做出更好的,这种想法激励他们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去创作。每一种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当最终的作品出现他们所希望的或原来未预料到的效果,同时又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他们会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惊喜,学习兴趣也会进一步提高,从而更热衷于创新的探索。
四、积极鼓励,客观评价,树立信心
这可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要想使前面所提到的做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积极鼓励,对他们的作业进行客观、中肯、赞赏的评价,对于他们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要贯穿于教学始终。比如,课堂提问要尽量给每个层次的学生回答的机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有所收获。学生回答问题不可能全部正确,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答非所问,或干脆答不出来。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追问,会使学生紧张,更答不出来,而且还有可能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这时,可适当地给学生一些可选择的答案,开拓他们的思路,或提示性地用“是不是”“对不对”的判断性提问使问题的难度降低,让学生能够回答。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完整,也要找出积极因素及时鼓励。夸奖要夸到点子上,不要为了夸奖而夸奖,使夸奖流于形式,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真诚地赞赏。我以为夸奖和批评同样要做到让人心悦诚服。再者,教师也要尽量挖掘学生作业中的长处,给予中肯、赞赏的评价。记得有一次讲完色彩构成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在画稿上填充颜色,颜色材料可以用水彩、水粉、蜡笔或彩色铅笔。这时,有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学生故意问:圆珠笔行不行?因为以前没有人用圆珠笔来画,我也不知道效果会怎么样。但如果我说不行,他会借口没有颜色不做作业。我犹豫了一下,心想让他试试未尝不可,我回答:“当然可以。”于是他凑了几种颜色的圆珠笔,画完效果还不错。我夸奖他有独创性,挖掘出了新的可用材料。他非常高兴,还不时地向同学们炫耀他的作品。由于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以后每次作业他都挖空心思做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效果,以此来赢得大家的赞赏,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所以,不要小视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我们还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和总结。
——美术校园写生课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罗丹语)。
2、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指导学生运用绘画知识表现校园环境。
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活动过程 :
1、风景画欣赏导入
。(复习构图、透视知识)
2、分组活动写生、师生共同活动。
3、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评价、教师适当点评总结。
一、引课:
[情景]
1、课堂内。
老师:同学们好,老师近日画了一张风景画,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学生(齐声):想。
(老师展示风景画。)
(学生惊叹,产生浓厚兴趣。)
老师:请用你自己学过的美术知识对这幅画进行评析。
(学生发言踊跃,通过发言复习了透视、构图知识。)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肯定。)
老师: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和表现。
(老师继续展示自己在校园内写生(转载自本网http://www.teniu.cc,请保留此标记。)的美术作品。)
学生(边议论边发言):原来我们经常生活的校园画出来也这么美呀!我也要画一画我们的校园。(此时,学生探索美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2、课堂外
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师生共同活动。
3、课堂内 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评析——老师点评总结。
课后简析:
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校园写生课符合新课程理念,导入
课题生动自然,学生兴趣高涨,分组写生活动中师生关系融洽,绘画积极性高,课堂小结中,学生发言积极、气氛热烈,使我感到初一新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一个个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课堂教学,课课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老师具有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体验需求和选择的需求。
初二美术绘画的构图
课时:2课时(二、三周)
教学目的:学习构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对构图的审美能力。作业 要求:动用构图的形式法则,创作构图两幅。教学重点:分析构图的基本形式和基本原理。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绘画构图能力。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引入新课:(2分钟)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绘画构图能力。
三、讲授新知识:(22分钟)(板书)
1、讲解构图的概念。
2、分析课本中的几幅画,讲解构图的基本形式、原则。
四、学生实践。(15分钟)
1、作业 要求:
任选二、三件物品,完成一幅构图。
用三角构图的形式,体现构图基本法则和原理。
2、辅导要点:
辅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构图的形式法则。辅导学生对均衡、和谐构图基本原则的动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展示作业,总结构图。
2、自评、互评。
3、复习构图知识
六、教学效果反馈: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导入
新课:(2分钟)
以提问形式,复习构图知识,并更好地在本课中应用。
三、讲授新知识:(10分钟)
1、提出并说明本课作业--静物写生构图。
2、讲解示范的形式,提出作业 要求,演示构图。
四、学生实践、辅导。
1、作业
要求: 线的形式完成构图。运用构图形式法则。反复构图。
2、辅导要点:
观察、分析静物整体,寻找合理的构图形健?BR>反复研究构图形式,使构图更具形式美感。
五、课堂小结:(7分钟)
1、展示作业,组织讨论,谈体会。
2、总结:提示学生应在今后各种绘画学习中注意构图知识。
六、教学效果反馈:
第四篇:美术教学案例分析
美术教学案例分析——
创设生活情境 迸发创新火花
——谈
美术课《小花篮》一课作业与评价的设计
桂林市阳光学校/韩 魁
1、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
※思考问
习兴趣?
2、如何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开来?
3、作业与评价的设计。
※案例描述:
题
一、案例背景
自国家美术新课程标准(试用版)实施以来,我教过一年级使用的《美术》(湘教版)教材,但《小花篮》这一课是广西版的五年级下册老教材,老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还是有点出入。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上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特点对原有的教材有所改动,并且加入了生活情境的环节和德育教育,在动手环节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
作精神。
韩魁老师
二、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前在纸杯里倒好饮料)猜猜老师为什么请大家喝饮料?今天是老师的生日,大家唱一首英文歌祝我生日快乐好不好?
师: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你们在美术课上越来越能干!希望你们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你们说好吗?当然,老师还希望收到你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你想送老师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大家的好意我心领了,请打开课本,今天就做一个漂亮的小花篮送给老师吧。(板书课题:小花篮)
(二)教学过程
1、欣赏课本中的图片,说说每幅图片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不同?4人小组讨论。(学生回答)表扬说得好的小组。
2、根据课本上的示范,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制作步骤: A、剪开
B、折好 C、插花
D、整理(板书步骤)
3、制作材料和德育教育
师:刚才我们讨论了图片的特点和制作小花篮的步骤,课本上教我们用什么材料来做?(塑料瓶子)
你们带了吗?(没带)
那大家用什么来做小花篮呢?(纸杯)
为什么用纸杯?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用纸杯做的好处)
师:回答得真好!老师原以为大家喝晚饮料会把纸杯扔掉,看来你们懂得了废物再利用,知道保护环境,老师表扬大家!下次又请你们喝。
(三)布置作业
师:既然是做送给老师的生日礼物,希望大家动足脑筋,老师相信大家会做出更有新意的小花篮。
(四)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五)鼓励团队合作,学生互评作业
师:说说你们是怎样构思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六)课堂小结
※ 反思与研究
(一)课前创意,我想做的尝试
在课堂上,教师抓住起主体作用的学生,带领学生走进课堂情境之中,使学生主动、自觉、愉快、地进行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以保持昂扬的学习劲头,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进入新课的契机,创造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及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
《小花篮》是一节高年级的手工制作课,我创设了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先请学生喝饮料,再说今天老师生日,祝我生日快乐并想得到学生亲手做的小花篮,这样就充满了师生情感的交流,目的性很强得进行教学和学生创作。
在德育教育方面,我有意识地用喝过饮料的纸杯来进行小花篮的制作,让学生自己发现废物再利用,保护环境,共创节约的好习惯。同时,通过亲手做生日礼物给老师更表现了尊师重道的好心意。
现代社会,各方面竞争都很激烈,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和创新精神。在教师示范后,4人小组合作,把手上的纸杯做成有自己特点的小花篮送给老师当礼物。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说说你的创意及制作方法,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学生自评环节。
学生在课堂所创设的宽松愉快的生活情境中,充当主动角色。老师对学生也不必约束过多,让他们尽情享受制作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在这种情境中,儿童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他们无所顾忌,无所拘束、自由选择、自由活动、自由创造、自由表现,尽可能地挖掘大脑潜在的能量,使新的点子、新的想法蜂拥而出,从而主动积极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必然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使创造性思维得到自由伸展的尽情发挥。
(二)设想的实施情况及几点遗憾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堂课还算得上是一堂新鲜的课。但在我看来,还是存在不少的遗憾。
1、关于情境——根据我的设想,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了我设计的情景,对我说的生日礼物有极大的兴趣,并且交头接耳地进行讨论,这种最初的接触,符合我的设想。但随着课的进行,我应该结合我校双语教育的特色让孩子们唱一首英文歌《祝你生日快乐》,这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2、关于制作——根据我的想法,这节课教材上的示范不难,所以有所忽略基础的教学,把重点放在了创新上,从而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体现不好。再有就是应该在制作前小组先讨论好如何分工,定好组长,这样有利于节省制作的时间。
3、关于小结——在课堂小结部分,由于前面小组的分工不明确,时间不够,所以小结过于简单和模式化没有出现课堂最后应有的小高潮。
(三)结 语
虽然只是短短40分钟,但我花的脑筋很多。我竭力想上好一节充满生活情趣的美术课,但经验有限,就算重来一次,仍然还有许多不可弥补的遗憾。幸好,事后的揣摩必不可少,这样,人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第五篇:大班美术活动案例分析
大班美术活动案例分析
美丽的锡箔纸画
观察内容:
美工区里婧诗与婧羚一起选择了新的画种材料:锡箔纸画。一开始,她们看着材料的质量容易破损,都小心翼翼的把锡箔纸铺平,拿起最常用的油画棒开始作画。婧羚画的动作幅度较大,不小心把锡箔纸弄破了几处,婧诗在一旁笑着说:“你看我的纸还好好的,谁叫你那么用力!” 但婧羚却说:“我不用力的涂色,颜色都看不清楚,不够鲜艳,你看你的画,那么模糊!” 婧诗指了指流程图说:“老师不是要我们画完再用深色的笔钩线吗?这样不就清楚了。”“但是你的颜色太不均匀了,我还是用水彩上色看看。” 婧羚说着,便拿出水彩颜料,原本的那张破损的锡箔纸上涂上底色,这时,婧诗看到后直说:“用水彩画上去更方便,也不怕纸破掉,而且颜色漂亮多了!”她们便决定要更换工具,直接用水彩在锡箔纸上作画。
分析与反思:
1、自己的观察和教师的点拨下,能先观察流程图后再操作锡箔纸画。从中养成看流程图学习独立操作的习惯。在活动中能依靠材料特点,通过观察、摸索来调整怎样更好的操作锡箔纸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材料的特性探索不同的绘画方法以达到较好的画面效果。幼儿在操作中不断的寻找更适当的作画材料、方式,不会盲目的跟从教师所画的流程方式,所提供的材料限制,有了初步的独立见解与创造性。
3、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较少,对新材料的介绍与操作要点讲解不
够,流程图的指向太过明确,限制个别幼儿发展个性化的创造,对不同画法的评价应更全面些,鼓励幼儿共同探索,找出更多适合锡箔纸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