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反思
对于乡下中学的信息技术课来讲,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从农村来,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于是,对于刚进入初中的中学生来讲,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包括键盘、鼠标等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都要讲过。因此,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得出以下教学反思:
一、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尽可能的采用精美活泼的界面,生动形象的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或让学生动手玩个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新课学习上来,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次潮。
二、边演示边讲解。利用学生感兴趣时,进行边演示边讲解新知识,这时的讲解如画龙点睛,学生听的仔细、认真,将会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识。例如讲解在键盘操作与指法练习当中可以进行精辟的讲解,主要讲一下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为以后的练习打好基础,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学生操作练习。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练习要丰富多采,重点在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应用。练习可以采用游戏练习、创新练习、自主练习等形式。例如在讲解键盘操作中的指法练习时,可以使用游戏练习法进行指法训练,不但能随时显示击键的正误和速度,还能指出哪些键成绩差,并把练习的成绩保存起来,这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从而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学生就会象玩电子游戏机一样的着迷,学习兴趣极大,这样做就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作品展示是计算机课堂中的必备环节,它不仅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身心发展方面还没有定型,有喜欢被表扬的心态。它们学习某一知识,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特别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其它同学的羡慕,将激励它们树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例如在教学汉字输入或画图以后,让学生写作文或画画,然后选出范文或范画进行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使这些同学感到自己的成绩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同时也使其他同学羡慕的不得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作品展示的同时也要利用夸奖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诸如: “你画的好”、“你的指法练的真好”、“ “你的汉字输入的真快”等等。同学们的成绩得到教师的承认、肯定和赞扬,学习起来就会信心百倍,兴致盎然。
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上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后者以前者为基础,环环相扣,密不可分。通过实践,发现这样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非常实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而且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反思范文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反思
教育理念及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强调对学生的关注,尤其是发展性评价强调要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着眼学生的未来,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前后对比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课后反思是教师上完一节课后的心得体会,它给教师课后的经验总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这里可以进行教学后的自我评价,还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出现的新奇的思维方式保留记录,这些日积月累的第一手原始材料,是我们教师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我们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教师在写课后反思使用评价标准时,首先,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适当的评价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注重示范导航,注重组织指导;再次,评价标准要明晰精准,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作用;最后,教师要做好导评,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这样才能提升评价的效果。
我的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肯定有效的教学设计。一节教学效果好的课,必定在教学的总体设计上把握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学情,体现了思维的坡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可取之处。反思总结这个设计成功在哪里,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二、分析不足之处。每一堂课下来,都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记录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败笔”,并对其原因进行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应吸取的教训。
三、记录特别之处。课堂有时会出现一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学生提出的一些特别的问题,突然产生的一些灵感,这些都是课后反思不能漏掉的内容,应详细记录,并且尽可能把当时的教学情景记录清楚,供思考、查证、讨论,谋求解决的方法。
四、注意学生的课后反馈,比如当堂没有感觉到的难点,学生当时也没有反映,但事后发现掌握得不好,或者学生课后又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课后反映出来的特别感兴趣的内容,一定要补记上。
课后反思一个是要坚持写,一定要经常“再反思”,我在备课的时候,经常翻看前面的反思,那些成功的经验、出现的问题,闪光的灵感帮助我备好下面的课,帮助我不断认识自己,端正教学思想,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
总之,我认为从细节入手写好课后反思,利用好教学评价标准写好课后反思,对教师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篇: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及反思
《用计算机的“笔”来画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第二课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1、学会启动和退出“画图”软件;
2、了解选择画图工具的方法;
3、掌握刷子、铅笔、像皮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4、建立文件夹学会保存图片文件。
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作的能力和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绘画,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1、“画图”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完成预定目标、任务,从而更好地掌握“画图”软件的使用操作方法。
3、学生通过学习、练习,灵活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来看书上的第7页,这是一幅山水画,今天我们就要利用画图工具来画它。
二、授新课
1、打开画图
启动画图程序,回忆第一节课的内容
2、铅笔工具的使用方法
★画曲线
(1)在工具箱中单击“铅笔”。
(2)在工具箱下面。单击线宽。
(3)拖动指针,即可绘制线条。
(4)画出河流和高山
★画树
(1)在工具箱中单击“刷子”。
(2)在工具箱下面。单击线宽。
(3)拖动指针,即可绘制线条。
(4)画出树干
(5)在工具箱中单击“喷枪”。
(6)在颜色盒里选择颜色。
(7)按住鼠标拖动指针,即可树叶也影子。
3、学生根据图画的内容,补充完成。
4、教师巡视
四、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用计算机的“笔”来画画》教学反思
一、学习方式
本课是学生学习利用电脑绘制与美化图画的开始,在这一课时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包括方法:学会启动和退出“画图”软件;了解选择画图工具的方法;掌握画图中各种工具的基本使用;建立文件夹并保存图片文件。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操作难度不大,让学生试着学,照着做几个练习,掌握简单的画图软件的使用并不难,花费时间也不多,但如何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做到灵活掌握、综合运用,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成为本课的重要任务。因此,本课主要采取任务驱动及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与学习,通过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脑的基本使用方法,如一般程序的启动方法;Windows中一般常用命令及工具栏中常用工具的选择、使用方法;文件的一般保存方法等。在“画图”软件中,大部分的常规操作与一般的Windows中的应用程序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于与已有的旧知识相类似的或相联系的部分本课中着重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如“画图”软件的启动和退出、选择画图工具的方法以及建立文件夹并保存图片文件的方法等。同时,从信息技术学科来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画图”部分的教学,它和美术课的关系绝对是密不可分的。要画一幅画,不仅需要简单地掌握画图工具的使用,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美学问题,如审美能力问题。学生在“画图”中完成的作品,是他们运用计算机所提供的特殊工具,发挥其美术方面的才能完成的。在计算机课中,教师应该渗透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本课的学习任务不仅仅局限于技能技巧的掌握,还应涉及考虑到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情感教育在各个学科中都是逐步渗透的,在计算机学科中也不例外。根据计算机学科的自身特点,应注重逐步培养、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精神,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同时根据本节课的任务特点,渗透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目标:
知识:1、学会启动和退出“画图”软件;
2、了解选择画图工具的方法;
3、掌握刷子、铅笔、像皮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4、建立文件夹学会保存图片文件。
能力:1、逐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完成作品创作的能力。
2、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情感:1、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绘画,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3、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画图”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完成预定目标、任务,从而更好地掌握“画图”软件的使用操作方法。
3、学生通过学习、练习,灵活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
六、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只为学生在需要帮助时提供必要的帮助或做画龙点睛式的讲解、演示,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交流讨论和师生对话、讨论,加上教师总结来得出结论。课堂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学生基本处在兴趣状态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参与机会,注重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学习方式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及任务,使学生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生的积极探究及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能发表个人见解,并且有按要求正确操作、倾听、协作、共享,很多同学超出了教材与教师的要求,发现了更多更好的操作与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电脑绘画中。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反馈信息对教学进程、难度进行适当调整,较恰当地处理好临时出现的各种情况。对教育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对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绘画,不仅解决了难点,更重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表现能力,同时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渗透教育。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操作,而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并将美术、思想等内容融会到信息技术当中。但是,本课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还不够充分,学生思路还不够放开,今后应更加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做,去尝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更进一步地培养其创新意识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七年级新生在网络知识、能力方面的群体差异,如原就读于城镇小学的学生学校及家庭都拥有电脑,能经常上网,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能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简单的资料查找,而原就读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学校信息化建设较落后,对网络特别是网上信息查找较为陌生,教学需由浅入深。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类型及工作原理;能在实践中掌握关键字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两种搜索方法,并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有效的搜索方式,能主动探求搜索引擎的帮助信息,提高搜索信息的效率。
过程与方法:能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会针对具体问题对关键字进行合理选择和提炼,掌握一些适合自己学习和操作的搜索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搜索引擎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极大便利;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观,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关键词的选择技巧、了解常用的搜索引擎。
教学难点:掌握基本搜索技巧。
(一)激情导入
教师借此机会了解学生网上搜索技能的现状。)
(二)出示课题,询问学生都用了哪些搜索工具
解释大家之所以如此快速找到信息,是因为这些网站都有搜索功能,就势引导学生进入搜索引擎学习。(在情境创设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学习。)
(三)分组练习
请各小组按要求利用网络搜索生肖传说,第一、二组使用百度,三、四组使用google或腾讯搜搜等。学生分组体验几种搜索引擎的使用过程,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和类型。组长演示并讲解关键字的使用及搜索过程。通过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明确概念
师:什么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都有哪些基本类型?什么是关键字?关键字在搜索中的作用?请列举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
(教师提示:为提高搜索效率,多数网站将全文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合并使用,比如大家常用的“百度”、“谷歌”、搜狗等。学生按照考教师指导进行网上搜索,并认真体会、仔细观察,以进一步明确搜索概念并掌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搜索技巧妙用
1.关键字、词选择技巧。师:关键词越精确,查询范围就越小,结果也相对准确。
2.分类目录搜索。师:要查找某类信息,可单击网站相应栏目或到权威专业网站进行查找。
(遇到困难可利用搜索引擎的“帮助信息”。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网上搜索,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的选择技巧。)
(六)探究与交流
师:是否是搜索到的网页(网站)数目越多越好?为什么不同的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结果不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七)课堂小结
网上讯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大家要增强网络道德观,努力成为网络文明小使者。引导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观。
五、板书设计
搜索引擎的类型:全文搜索、分类目录搜索。
搜索查找方式:关键字搜索、分类目录搜索。
关键字搜索:是指在查找信息时,利用网页上提供的搜索信息的文本框,输
入最能突出主题内容的词语或词组,进行信息搜索和查找。
进行网络搜索的用途:获取我们所需的学习资料或生活常识等。
六、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个人回顾教学内容并进行思考和总结,填写学习辅助表。小组对各自成员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引领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尝试中有所发现,在讨论中明白事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思想中发现自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根据学生能力差异,我使用了分层教学策略,分层次设计学习任务并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完成学生任务。在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到最准确的信息,从而使教学过程相对顺利,教学重难点均有所突破。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即是没有全面拓展学习内容,学生虽然已掌握搜索方式、理解搜索含义,但没有深入领会搜索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所应处的位置。篇三: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知识目标:1.理解信息的概念,懂得什么是信息。2.了解信息的几种典型特征及其表现。
3.知道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懂得利用信息为人类服务。
【能力目标】
学会利用身边的信息,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识到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
2.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3.激发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信息的本质概念
【教学难点】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出信息的概念
问题导入:
①师:“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节课,大家知不知道我们这门课叫什么?”
生:信息技术。
②师:为什么以前叫电脑课,现在改为信息技术课,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教师设疑)
学生思考。(讨论十分钟)2.举例子
师:古代战事传递,奥运报道、娃哈哈等产品的广告,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生答:军事情况、产品的特性等信息。总结归纳“信息”的概念:刚才大家从图片、文字中感受到的东西就是我们从这些媒体中得到的信息。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触信息。对人类而言,五官能直接感受到的一切,比如你所读过的书,你所听到的音乐,你所看到的事物,你所嗅到的气息,你所想到的问题,你所做过的事情等,这些都是信息。广义地说,一切存在都是信息。除了人类五官所能直接感受到的以外,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各种仪器感知到的一切也都是信息。谁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什么是信息吗(信息的概念)?
生:总结。
师:(补充)信息是对事物的状态、特性和运动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客观描述。
师:你们在生活周围中曾获得过哪些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回答。)生答:学习生活用品、汽车、交通、动画片、电视剧预告等等。
二、指导学生认识信息的特征
师:我们会发现,信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信息有哪些特征?怎样才是信息呢?
举例子:特征一:当我们在传递信息时,有的要通过纸张来传递,有的是刻在光碟上,还有的是靠我们的大脑来记忆存储信息,当我们需要信息时,就从这些存储信息的载体获取信息。不管我们怎样传递信息,信息总是要依附在一定的介质上,这说明信息有怎样的特性呢?学生回答,师补充:依附性
举例子:特征二:同学们,当你们有一个好消息的时候,你们会怎样?学生回答:我们会告诉身边的好朋友或亲人。
对了,你们的好消息这时就是信息,这个信息马上会一传十,十传百。这说明信息可以用来怎样?
学生回答,师补充:传递。
举例子:特征三:提问: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那你我各自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回答:各一个。再次提问: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每人有多少种思想?
学生回答:两种思想。
师:我们在交换思想时也即在交换信息,信息在我们之间传递着。这说明信息是可以共享的,也就是信息的其中一个特征:共享性。
师总结:所有的信息都具有这三种特征,是哪三种呢?
学生回答: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
三、指导学生认识信息的作用
师:下面有两个例子,请同学们讨论,信息可以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
举例子:
例1:比如说本拉登死了,但是尸首没人见到,所以他可能真死了,也可能没有死。师:看来。信息有正反两方面,我们要正确辨别信息的真伪,让信息为我们服务。
四、小结布置任务
1.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题目,讨论、汇报结果:
播放课件:
1.如果你要买一台电脑,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这些信息。2.假如现在你父母需要买房子,你需要了解哪些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获取。师小结:在信息时代,谁感知到、认识到并拥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谁就拥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你想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就需要具备收集、整理、传递、发布、应用信息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学好这门课──信息技术。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一开始就设问:“我们这门课叫什么名称?”,突出信息技术课中的“信息”和“信息技术”这两个关键词。然后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让他们说出从中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引出信息的概念。“一切存在都有信息,信息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及方式的表征”。接下来给出生活中的应用,让同学们讨论怎样去获取有用的信息去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重要性。由此引出“信息技术”这个概念──“信息技术是指能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最后,学生完成作业“信息技术与中学生学习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日期:2007-10-11]
来源:吕超 作者:和桥二中
[字体:大 中 小]
一、教学背景
1、使用教材:苏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
2、教学内容:第1单元第1节
3、课时安排:1课时
4、教学环境:极域广播系统
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书本自备光盘(信息技术应用的视频)
二、教学设计
1、学习目标: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编码方法。
2、学习感悟:任何事物都包含特定的信息,认识信息和有效地获取信息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
3、实践创作:调查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信息、信息技术的含义; ②、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2)、教学难点:
①、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5、内容分析:《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课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
6、学生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教学策略分析: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的平台。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这一课的多媒体课件;
(2)、揭示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情景教学,将学生带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1)、教师展示本节课完成的教学任务。
①、信息的含义?信息的基本特征?
②、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③、信息的二进制编码?
(2)、学生自学书本2至13页,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3)、学生解答问题,对于有疑问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4)、对于共同性问题,教师做适当讲解;对于难点二进制编码,教师做详细讲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3)、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