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编辑:轻吟低唱 识别码:17-959867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24 11:56: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

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

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

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苏楠)

第二篇: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定稿]

中央水里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三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体系,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三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三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三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三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式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

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三关系中华民族生产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人民日报社论: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人民日报社论: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202_年07月10日00: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日前在京召开。这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总结了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了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治水兴水成就,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并发挥效益,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显著增强,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水资源节约保护得到加强,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效益巨大,战胜了多次特大洪涝干旱灾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水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列世界第125位,全国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年均影响上千万人口。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加快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水利发展更好服务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和区域、城市和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要坚持人水和谐,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的关系,科学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需求,也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决不能为追求一时发展而牺牲子孙后代福祉。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把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除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突出战略重点、加强薄弱环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确保不断取得阶段性突破和进展。当前要着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着力提高防洪保障能力,着力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着力推进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

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面对我国特殊的基本水情,要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我们要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解析动员起全社会力量

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1-6-3-4-1-8-9-2-3-8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

动员起全社会力量

—江苏省海门市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的做法

国土资源网(202_年1月18日10:52)

海门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屈宝田

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以实行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为实破口,以“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为抓手,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土地执法监察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工作迈上新台阶。

健全领导责任制,提高组织化程度

海门市在认真总结深化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工作的基础上,坚持整体推进,实施长效管理,巩固创建成果。一是市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市政府成立了创建工作长效管理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国土资源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室、市国土资源局、法院、检察院、纪委、计委、建设局等17个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各乡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相应的创建工作长效管理领导小组。同时,每年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补充,确保组织机构健全、职责明确、创建工作持续稳定。二是市领导认真指导创建工作。今年,海门市国土资源局编辑了《海门市村级土地管理动态》(季刊),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土资源管理的政策、上级领导重要讲话及基层土地管理动态等内容按时报送市创建领导小组各成员。在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基本农田保护大检查、土地违法案件查处专项行动等执法监察活动中,市创建领导小组专门听取市国土资源部门的汇报,共同拟定实施方案,督促指导开展工作。今年4月,在市领导的支持下,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了三厂镇镇西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名对外出售农民公寓房违法用地案件,使不符合农村村民建房条件的21名机关工作人员退房还款。三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创建工作宣传引导是关键。海门市局利用每年全国土地日和世界地球日等组织开展文艺晚会、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在海门市“两台一报”等新闻媒体开设了土地管理宣传专题和专栏。市局主要领导多次走进《政风行风在线》节目,与老百姓直接交流,解答老百姓关心的土地管理热点、难点问题,营造全民参与创建活动的浓厚氛围。四是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近年来,海门市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每年举办不少于两期的市“四套班子”参加的土地管理新的政策法规知识专题讲座;同时,组织乡镇领导参加的土地管理知识的培训,进一步强化了各级领导依法用地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迈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由于在创建工作中始终突出两级政府的主体地位,提升组织领导的层面,各项措施及时到位,确保了全市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深化村级管理责任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202_年,海门市率先在全省全面实行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建立了村级土管员、基本农田管护员、信访信息员、土地监督员“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使全市256个行政村的土地管理有章可循、责任到位、奖惩分明。在此基础上,今年又采取创新举措,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一是建立村级土管员定期培训制度。海门市局统一编印了《村民委员会土地管理责任制工作手册》,作为全市村级土管员业务培训的教材,由市局主管部门负责人结合有关案例组织授课和考试,有效提高了全市村级土管员的业务素质。二是规范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内容。在对村级土地管理工作分解细化的基础上,统一印制了《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工作台账》,由本村土地利用、村土管员基本情况、村民小组信息员情况、村委会土地动态责任状、创建土地执法模范村活动记录、日常土地管理会议记录、村委会土地管理工作总结、土管员述职报告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比较全面地综合了村级土地管理的工作内容,通过规范的工作台账促使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三是建立村级土地管理经验和信息交流平台。今年年初,市局编印了《海门市村级土地管理动态》,下发全市各乡镇、各村,内容包括重要信息、经验交流和村级动态等栏目,架起了局机关与村委会之间沟通的桥梁,建起了基层组织和广大群众交流的窗口。近10个多月来,《动态》先后刊登了由村土管员、信息员撰写的反映新农村建设、处理征地补偿等工作的稿件100多篇,进一步提高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四是充分发挥村级土管员队伍的作用。通过深化村委会土地管理责任制,极大地发挥了村级组织在土地管理中的宣传作用、动态巡查作用、信访矛盾的化解作用、违法用地查处中的配合作用。同时,增强了基层国土资源所对村委会的“条管”意识及村土管员的“直管”意识,改善了基层国土资源所执法监察环境,进一步加强了村级创建工作的组织建设。五是认真兑现考核奖惩。202_年以来,由村委会积极化解的宅基地纠纷600多起,“以租代征”意向性项目违法用地由村土管员主动报告的31起,配合法院执行到位的11起,及时化解群众建房矛盾200多起,从源头上增强了防控和处置能力。202_年年底市局拿出16万元对村级土地管理责任制执行好的村委会进行了表彰奖励。同时,通过每月梳理汇总各镇、村违法用地发案率、信访率情况,根据《海门市村民委员会土地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规定,先后对不称职的5名村土管员调离了工作岗位。

建立违法用地发现机制,提高巡查处置效能

海门市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完善违法用地发现机制,强化事前、事中监管。一是挂图跟踪。各乡镇均制作了统一的《项目用地执法巡查跟踪动态图》,并上墙张挂,将各巡查辖区内所有的在建项目用地以已批、未批(已处理、未处理、待处理)、待批等不同分类标识标注上图,使本区域内的在建项目用地情况一目了然,显化了动态巡查责任制,发挥预警和监控作用,确保了土地执法动态巡查备案报告制度的有效落实。二是联合执法。以坚守基本农田红线为重点,建立了三级(市、乡、村)负责,五级(市、乡、村、组、农户)联动、线连网结”的基本农田纵向联合执法巡查机制,真正将保护指标落实到田块,延伸到农户。202_年,市局推广了刘浩国土资源所的经验。在联合执法巡查中由刘浩国土资源所牵头会同建管、规划等部门,统一标志,开展横向联合执法巡查,借助建管、规划等职能部门的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多种手段查处土地违法行为。三是机动执法。今年3月,海门市局以监察大队为主组建了天补、三厂、悦来、包场片4个执法机动中队,执法机动中队可在半小时内集中15名执法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违法用地现场,按应急预案分头展开宣传、调查工作,充分行使法律赋予的违法行为制止权,形成强大的执法声势。自组建执法机动中队以来,出动执法机动力量235人次,制止违法占用基本农田案件9起,现场拆除建构筑、组织复垦土地5200平方米。如临江镇张某擅自与承包田农户签订协议,准备占用基本农田10多亩建养猪场,执法人员接群众举报后不到20分钟就到达了现场,当场拆除在建的3排棚舍,在当地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提高查处威慑力

海门市局坚持严格执法,对违法用地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维持良好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一是严厉查处违法用地行为,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以土地市场治理整顿、违法用地案件查处专项行动为契机,乘势而上,查处了各类土地违法案件132起,拆除没收违章建筑3万多平方米,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率、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准确率、结案率均达100%。二是严格实行既处理事又处理人,强化执法监察。在查处土地违法案件中紧紧抓住追究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这个关键,充分行使行政处分建议权。近年来,全市查处的违法用地直接责任人受到政纪处分的有22人,其中副科级领导干部6人,正科级领导干部1人,对违法用地单位和个人起到了教育、警示作用。三是建立了纪检、检察、法院等部门的违法用地案件协同查处机制,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会同纪检部门对万年镇振邦时装有限公司征地补偿案实行联合办案。会同法院对包场镇长桥村某村民占用基本农田建房案提前介入,提高了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威慑力。

加强依法行政,提高信访工作质量

202_年以来,海门市局健全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和业务工作流程制度50多项,大大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了依法行政,为减少土地信访案件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一是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来降低信访量。实行了《海门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细则(试行)》、《海门市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实施办法(暂行)》和建设用地挂牌施工等制度,从制度层面保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了项目用地出让的透明度,减少了因征地补偿等信访案件的发生率。二是积

极引导上访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疑难信访问题。今年以来,海门市局共受理行政复议3件、行政诉讼13件,行政复议维持率、行政诉讼胜诉率均为100%。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均为“老上访户”且多头上访,在接访和答复过程中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其通过行政诉讼等途径解决。同时全面推行说理式行政处罚文书,在处罚文书中将认定的违法事实、法律依据、救济途径及查处过程等说清、说透、说明,大大提高了行政处罚的准确率和被处罚人自觉接受处罚的愿意度。三是提高信访工作质量。对涉农信访一律实行“回访”、“下访”制度,以重点解决赴京、到省以及群体性上访问题为重点,下大力气解决农民反映的土地信访问题。凡涉及征收农民集体土地补偿、土地权属纠纷、违法占用农民承包地、道路建设用地等信访件作为涉农信访件的重点,在按规定要求完成调查处理、书面答复的同时,一律实行见面回访制度。今年3月,海门市天补镇广丰村村民王某来信投诉,反映因土地权属、承包地调整等原因建房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市局受理后及时回访,经反复协调,在一周内解决了困扰王某多年建房的问题。为此,王某还复信致谢,称赞市局为民办实事效率高的工作作风。通过回访中的现场解答、观点交流和换位思考,形成和谐氛围化解信访矛盾,同时依法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和避免了缠访、闹访、多部门重复访现象。

摘自《国土资源通讯》202_.24 总第120期

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第五篇:(讲稿)新形势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新形势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王征国

中国是人类水利事业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时代管子已经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中国水利建设工程宏大,大运河、都江堰、灵渠等都是享誉中外的大型水利工程。尽管中国在古代拥有过辉煌的水利发展史,但是当西方工业革命兴起后,特别是19世纪西方列强相继进入了大规模发展近代水利的时期,中国水利却随着中国经济的衰落而逐渐落伍了。直到1930年前后,杨虎城将军主陕时,支持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兴建泾惠渠工程,中国才建成了第一批近代水利工程。但在国民党统治期间,中国取得的水利发展成就极为有限。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启动,中国水利才真正进入大发展时期。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其里程碑意义就在于明确提出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这标志着我国水利改革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202_年,中国将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跨越,并初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据此,我打算讲三个大问题:一是新形势下水利建设的战略地位;二是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三是中国国情与水利现代化建设。

一、新形势下水利建设的战略地位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加快水利建设不仅刻不容缓而且极端重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水利建设的重大战略地位。下面,我分两个小问题来讲:

1、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加快水利建设已刻不容缓。这种紧迫性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是一切生命存在的第一要素,具有不可替代也无法替代的特性。然而,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目前,全国年平均缺水约400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六分之一的城市严重缺水,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9万平方公里,水功能区达标率仅42%。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0.35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953立方米降低到127立方米。但总体上看,我国水资源管理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为“一低、一高、两重”,即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仍比先进国家低0.2-0.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高,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河湖水污染和地下水超采仍较严重,一些地区“有河皆污,有水皆脏”,一半以上的城市地下水遭到污染。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迫切要求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此,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实行最严 2 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同时为守住“三条红线”制定了一系列刚性要求和硬措施。

第二,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一直处于“吃老本”的状态。农村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后,农田水利灌溉以小农小户为主导,集体经济的管水组织不复存在,“重建轻管,重用轻护”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取消农民“两工”制度以后,已很少见农闲时组织劳动力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整修。加之种粮利益低下,农民不愿意进行水利投资,也难以投资„„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过去修建的一些水利设施次第荒废。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水利设施的投入虽然在逐年增加,但过多地青睐大江大河,热衷于“抓大放小”,农田水利设施改观不大。此外,一些地方官员的政绩观出现了误区,对能够发电等有经济收益的水库投资比较热心,而对主要以农田水利灌溉为主的水库建设积极性不高。即便是有限的水利设施投入资金,在很多时候也常常被巧立名目,用于建设那些装扮门面、应付评比的政绩工程,导致水利“欠账”越来越多。为还“欠账”,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必须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未来10年水利投资的目标是将达到4万个亿元,到202_年要基本完成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重点涝区治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任务。

第三,防灾减灾能力极其薄弱。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迫切要求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的局面。然而,从202_年重庆、四川东部地区的“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到202_年淮河流域性大洪水,以及202_年南方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从202_年集中发生在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7个小麦主产省份的罕见春旱,到202_年西南地区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的洪涝灾害、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 3 亡和经济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即便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的202_年,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八省仍在遭受着严重的旱灾。我国因干旱、洪涝灾害每年粮食少收达400亿斤。这一次又一次地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等问题暴露无余,它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深化水利改革时不我待,强化水利管理势在必行。

2、加快水利建设极端重要

202_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系统地阐述了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对于这种极端重要性,我作以下五点说明:

第一,水利是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屏障。防洪保安历来是治国安邦之要。经济越发展,财富越丰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绷紧防洪保安的弦。面对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趋势,防汛抗洪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务必夯实打牢防洪保安的大堤。近年来,中小河流、小型水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防洪体系中的突出薄弱环节,是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中小河流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防灾避险和重点治理,切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二,水利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水是支撑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迅猛增长,水资源短 4 缺日益加剧,成为许多地方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把水利的文章做好,经济建设就难以为继;不把节水的文章做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失去了重要依托。讲发展、搞建设,务必水利先行,量水而动,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这就要按照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一批跨河流、区域调水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

第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中央明确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央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兴,五谷丰。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关键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改变靠天吃饭局面,根本是兴修水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决不能单靠风调雨顺,根本出路在于大兴水利强基础,提高抵御自然风险、旱涝保收的能力。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尤其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农村水利总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3万个亿元,年复合增速20%,比过去10年平均加速10个百分点;水电投资增量0.8-0.88亿千瓦,投资额7000亿元以上,是“十一五”实际投入的3倍以上;节水灌溉项目总投资在未来十年至少达到3000亿元;污水处理领域会有超过1万个亿元的投资空间。从已公布的数据看,“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水利投入达670多亿元,“十二五”将达1600多亿元;辽宁省将投资1100亿元,其中农村水利投资达465亿元,占总投资的41.9%,是“十一五”时期的3.35倍。

第四,水利是生态安全的源头保障。水是生命之源,水秀才能山青。生态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水的问题,有的是少雨缺水带来的,有 5 的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有的是水质污染引发的。保护和改善生态,治水改水是基础和关键。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就要按照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

第五,水利是民生改善的紧迫要务。保障人民群众有水喝、喝上干净水,是维系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是与群众利益最直接、最紧密的民生工程,是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当务之急。许多地方随着水源变化、水质污染,不仅农村存在大量饮水不安全人口,而且城市居民的饮水保障也出现了问题,致使不少居民“身居水乡无水喝”,沦为生态灾民。据水利部门对全国11.36万公里河长的监测评价,被污染的河段占70%,而全球为14%;在评价的24个湖泊中,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的湖泊仅10个,14个均劣于Ⅲ类,其中9个污染严重,嬗变为非资源;水污染从地表水延伸到地下水,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害有毒污染物,已对人体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从而饮水安全的社会关注度空前提高,保障百姓吃水用水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饮水安全保障能力十分紧迫。为此,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到202_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让农民便捷地喝上放心水、干净水。要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系统阐述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全面部署了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调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出台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调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文件还就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和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下面,我分三个小问题来讲:

1、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突破

从202_年到202_年,中央连续发出的一号文件,不断把聚焦点集中在强农惠农上,第8个一号文件首次从水利这个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加以突破,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与以往文件比较,202_年中央一号实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突破,这主要体现在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上,体现在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上,以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具体来讲: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明确基本思路。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水利改革发展的三个“把”的基本思路,即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这是中央在准确分析水利发展现状,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而提出来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是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虽然1998年大水以来,国家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入,水利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但与公路、铁路、机场、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相比,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依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二是从农业农村发展来看,实现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最薄弱的环节是农田水利,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干旱,充分说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三是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粗放、污染严重,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难以持续。通过这三个“把”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把水利的战略 7 地位和重要作用具体化了,使各部门、各级政府在推进水利工作时方向更为明确,重点更加突出、工作更有抓手。

第二,在目标任务上突出重点工作。在文件中突出强调了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2_年底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2_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四句话28个字的总体要求中,“大兴水利强基础”被列入“三农”政策的首位,预示着“十二五”开局之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将展开。202_年在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中,重点抓五项水利建设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农村水利建设。全年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启动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搞好农村河道清淤疏浚及水环境整治,实现新增农村水电装机260万千瓦。二是抓紧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中小河流近期治理步伐,完成小(Ⅰ)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2_年开工项目建设任务,实现其他项目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启动实施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和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规划,启动600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三是加强西南抗旱能力建设。加快西南地区“润滇”、“泽渝”、“兴蜀”、“滋黔”一期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抓紧落实西南五省份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兴修小微型蓄引提灌排工程,大力发展牧区水利,搞好集雨水窖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其他地区抗旱薄弱环节建设。四是继续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抓紧开工建设一批治淮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库工程,搞好重点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五是强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水生态保护。在年内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万平方公里,深入推进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程,加强以青海“三江源”、新疆内陆河流域、西藏等地区为重点的生态自然修复。

第三,在基本原则上坚持以民为先。文件中确立了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把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列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其中“民生优先”为第一原则。民生之所以为先,就在于水利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水利发展必须做到保增长和保民生的内在统一。过去,一些地方片面强调保增长,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管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中小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建设严重滞后,长期老化失修,效益明显衰减,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就是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让人民群众从水利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当然,民生水利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过程。按照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从五个方面着力解决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群众要求最紧迫的水利问题,增强民生水利保障能力,使水利更好地惠及民生,更好造福人民群众。一是着力做好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民生水利问题。二是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问题。三是着力做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牧区水利、坡耕地综合整治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产发展的民生水利问题。四是着力做好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城乡河湖沟塘整治等直接关系城乡人居环境的民生水利问题。五是着力做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大中型水库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水价改革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民生水利问题。

第四,在改革创新上展示三大亮点。文件在强化水利投入机制、严格管理制度、改革水利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许多新亮点和新突破:一是在水利投入机制上有新突破。文件提出,要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 9 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在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2_年高出一倍。之所以选中“土地出让金”作为增加水利投入的手段,据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讲主要是考虑到“很多项目筹集资金都用满了”,需要开辟新的资金来源。而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1月7日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发布的数据是,202_年土地出让金总额为2.7万个亿元,这就意味着即便202_年延续这一数字,当年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将达到2700亿元。但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计算,中国目前农田水利欠账太严重,即使每年投入能达到3000亿,也需要用10年以上,才能添补上3万个亿的“历史欠账”,把整个农田水利体系建设起来,才能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与用水安全问题。二是在水资源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文件鲜明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之所以要“最严格”,有着深刻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在水资源、水环境领域尤为突出,水资源开发过度、利用粗放、污染严重,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难以持续。所以,与以往的水资源管理相比,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四大特点:①管理目标更加明晰。到202_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分别比现状下降30%以上;②管理制度体系更加严密。将丰富、细化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取水许可制度、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节约用水制度、水功能区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要求,提高各项制度的可操作性;③管理措施更加严格。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 10 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项目等;④责任主体更加明确。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把水资源管理纳入县级以上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体系。三是在水利体制机制上有新突破。针对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层次制约,文件重点强调了四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在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方面,提出要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提出要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落实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良性运行机制;在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方面,提出要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在水价改革方面,提出要逐步实行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稳步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这些重大举措,是对各地水利实践探索的总结升华,是对过去水利扶持政策的集成发展,是对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创新,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

第五,在目标蓝图上将建成四大体系。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为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水利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已经到来。通过5到10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我们将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_年基本建成四大水利体系:一是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二是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明显提 11 高;三是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四是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届时,我国现代水利工程设施体系将初步建立,国家和区域层面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基本形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大规模建成,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基本解决,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水利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提升,水利保障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作用更加凸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利现代化美好蓝图将变为现实。

2、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在抓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各项部署安排,要在用好政策、创新推动上彰显创造力,在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上增强执行力,切实把水利摆在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群策群力地推动水利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按照文件要求,关键应抓好“四个落实”:

第一,领导责任要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2 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二,依法治水要落实。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加强国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第三,水利队伍要落实。为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必须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更加贴近民生,更多服务基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第四,社会动员要落实。我国是世界上治水难度最大的国家,特殊的国情水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要开展水文知识普及,树立全民的水患意识、节水意识和水资源保护意识。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社会支持水利的新机制、新办法,采取有效的政策激励扶持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水利,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水利建设。

3、湖南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跨越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家水利部已经同意将湖南省作为全国水利改革试点省。湖南正在以此为契机、为动力,抓贯彻、抓落实,奋力推进湖南水利发展的新跨越。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第一,从水利发展薄弱环节突破。湖南是个水利大省,最大的省情是水情,最大的隐患是水患,水旱灾害十分频繁,农田基本建设从根本上讲是水利建设。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的一项主要工作。仅从1998年到202_年的8年中,湖南省就累计投入近300亿元展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使水利基础设施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大变化,全省防汛抗旱能力得到了大提升。但是,仍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防洪减灾体系薄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需要。抗御超设计洪水和极端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区城市堤防防洪标准偏低,湖区蓄滞洪区建设滞后,山洪易发区监测预警预报体系不健全,还有列入国家规划的1070座小(Ⅰ)型、2860座小(Ⅱ)型病险水库亟待治理。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短缺,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人们印象中,湖南似乎从不缺水。“这是一种误解。”湖南省水利厅介绍说,湖南是一个水利大省,但是,受特殊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影响,长期以来,水多、水少、水浑、水脏的问题一直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局部水域污染比较严重,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现象同时存在,局部区域干旱年缺水程度十分严重,加之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不高,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局面。据估算,全省年平缺水大约13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约40多亿立方米,特大干旱年约1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三是民生水利发展滞后,很难满足人民群众用水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需要。湖南还有2100多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洞庭湖区仍是我国血吸虫病最严重的流行区之一;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灌溉面积、旱 14 涝保收面积不断下降。四是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基层水管单位人员经费和维护费得不到稳定保障,乡镇水管站年龄结构老化,技术力量薄弱,职工生活十分困难,面临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五是水利投入体制机制不顺,不能满足水利加快发展的需要。水利投入新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民作为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面对水利发展的上述问题,必须加快水利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粗放水利向集约水利转变,以便始终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从转变水利发展方式突破。实现水利发展方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湖南改革发展全局和全省人民的福祉。为此,湖南注重从水利发展方式入手,主要抓四个转变:一是从集体福利型向规模效益型转变。这就要优化电力、种养、供水、水利旅游等水利优势产业的区域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要科学规划,着力打造种养、水电、风电、城镇供水、水利旅游、水利建设施工和城市防洪等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从而实现水利优势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二是从松散粗放型向集约紧密型转变。这就要走内涵式增长新路子,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效益。如郴州青山垅灌区走挖潜增效之路,三年内自筹资金1495万元,新建了一座装机3200KW的嘉源电站和一座装机960KW的青山垅二级电站,扩容改造了青山垅坝后电站超龄服役的4台老机组和升压站,并对电站进行了自动化改造。技改后,该局发电量、电价及水电收入实现了三个翻番。要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做好区域水利资源的整合工作,用经济手段冲破水利资源的所属边界,提高水利资源综合效益,并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建立节约水利资源的管理机制;要努力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 15 经济效益。三是从投入依赖型向资本运营型转变。可组建水利投资公司、企业集团公司,采取扩张资本运营,以资本运营带动生产经营,适时申请上市,以发行股票、直接上市、借壳上市等方式,打造融资和发展平台,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如郴电国际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要合力做大做强这些企业,使之成为湖南省水利经济的“航空母舰”,如省水利厅成立的湖南水利投资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广泛,可进行水利、水电、风电、水务等项目的投资与经营,资产优良、基础较好,前景看好,各市州、县也可打造类似的水利经济的融资和发展平台。各地各单位还可以用优质水利资产、优质水利资源入股,组建股份制企业,按股分红。对于那些效益很差,又无发展前景企业,可采取租赁、托管、外靠、债务重组、资产置换等资本运营方式加以处置。对于那些长期亏损,扭亏转盈无望且濒临破产的企业,可采用坚决拍卖、破产重组等方式,尽快清除此类包袱和风险。界定资产产权,做好确权划界工作,是资本运营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长沙市水利局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四是从股份单一型向多元结构型转变。在水利经济进一步壮大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本与人力资源投入,在封闭的一元化股权结构下,难以满足这一需求。要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务必调整产权结构,从股份单一型向多元结构型转变。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内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引入战略投资者,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打破目前企业行政化管理的模式,在管理方面走上新的台阶。要广开业务渠道,广辟筹资途径,广泛与银行开展合作,逐步积累资本运作经验。

第三,从构建现代水利体系突破。关于水利现代化,发达国家的普遍提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观念的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以及水利管理现代化。从湖南的现实选择来看,主要就是要构建一种人水相互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它包括建立五个子系统:一是建立高标准的水利基础设施系统。利用湖南水利区划成果,针对水利现状,16 全力做好6大片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①以洞庭湖综合治理为中心的江湖治理,大力提高洞庭湖区防洪排涝能力;②以湘南、娄邵干旱走廊为主的水库续修配套建设;③以湘中红壤丘陵地带和湘西武陵山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④以长沙、岳阳为重点的城镇防洪体系建设;⑤以保安为主攻方向的病险水库的加固处理;⑥以中小水电为基础的地方电力建设。二是建立科学的水资源调度系统。当前,湖南省水资源管理体系制度尚未建立,水利建设资金使用效益偏低,水利执法保障水平不高,基层水利管理能力薄弱。水资源调度与涉水事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为统筹城乡水资源调度,实现农村水利向城市水利的转变,水利系统必须主动承担起供水责任,科学调度水资源,创造条件使株树桥水库的水供应长沙,官庄水库的水供应株洲,水府庙水库的水供应湘潭,铁山水库的水供应岳阳,黄石水库的水供应常德,欧阳海水库的水供应衡阳。对全省5公里以上的5341条河流进行全面治理,依法保护水源,加强水资源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了使我省水资源能够更加有效地积蓄、调度、利用,还应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库拦蓄工程。三是建立安全的城乡饮水保障系统。要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1500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同时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完成未纳入国家规划的1400万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让城乡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要抓住机遇,全面理顺城乡饮水管理体制,实现城乡饮水一体化管理,地表水、地下水一体化调度,并逐步实现防洪、排涝、供水、治污一体化运行。四是建立有效的水环境监测保护系统。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要全面开展水环境监测保护工作,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洞庭湖区要按规划,分步骤实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到21世纪中叶使湖水面积达到4000平方公里以上,湖区还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植被,加快农田林网化。山丘区要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专项工程治理,做到以封山绿化为基础,以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程为重 17 点,以增加绿色植被和拦蓄泥沙为目的,综合治理,全面治理。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对水量、水质实行有效的监测、控制和管理,实现重要河道污染物总量控制,使资水、沅水、澧水等水域水达到地面水Ⅱ类标准,湘江、洞庭湖达到地面水Ⅲ类标准,控制水质恶化的趋势。五是建立现代化的水利工程管理系统。基本做到工程设施管理现代化、岗位责任制度化、控制运行规范化、行业管理法制化,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管理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并理顺水价、电价,加速水利产业化进程,逐步实现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湖南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完备的水利建设市场诚信系统,使水利工程建设做到阳光透明,规范运作。同时建设一支依法行政、作风过硬、技术优良、攻坚克难的水利建设和管理队伍。

三、中国国情与水利现代化建设

中国水利现代化建设由其特殊国情所决定。一是人口特别多——占世界人口的1/5,且农民数量特别庞大。二是耕地特别少——耕地只占国土面积的13%,人均耕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三是环境脆弱、资源短缺——山区丘陵多,平原面积小;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去大部分,绿洲少得可怜;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且水土资源极不匹配,譬如水多的贵州缺地,地多的甘肃缺水。四是经济欠发达——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_年发布的数据,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99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么脆弱的环境、这么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实现水利现代化,没有先例,只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下面,我分两个小问题来讲:

1、新中国治水的历史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发展存在多种需求,并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的提高发生结构性变迁,这是水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不同历史时期,水利发展需求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水利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外发达国家水利战略选择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单目标水利建设时期、多目标大规模水利建设时期、综合治理时期、人水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时期四个阶段。这同样适用于描述新中国治水的历史阶段。

第一,新中国治水的起步阶段。中国作为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的“后来者”和“追赶者”,相对于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发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时间晚、起点低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中国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在极低的收入水平下,就需要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就提出了“防止水患、兴修水利”的水利建设方针,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并发展防洪、灌溉、排水等水利事业,并从1950年开始,对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七大江河分别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以荆江分洪工程为例,这是继治淮工程之后,新中国兴建的第二个大型水利工程。1952年2月17日至19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荆江分洪工程会议,具体协商荆江分洪工程事宜。在修建荆江分洪工程、保障荆江大堤的安全这个问题上,湖南、湖北两省的意见是一致的。“争论的关键是,万一1952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是否分洪,如果分洪,如何能免除对湖南的威胁。”为了使荆江分洪工程更为缜密可行,周恩来总理让李葆华和苏联顾问布可夫亲往湖北沙市分洪地区察看。经过实地考察,“他们均认为分洪工程如成,对湖南滨湖地区毫无危险,且可减少水害”。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主体工程全面开工,来自湖南、湖北两省的4万名工人、16万名民工以及10万名人民解放军官兵投入工程建设之中。至6月20日,只用了75天的时间,荆江分洪主体工程顺利竣工。新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以政治动员和群众运动的方式,低成本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动提供了水利保障。1966年6月2日,当韶山灌区的主体工程建 19 成通水时,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及灌区工程总指挥华国锋等出席了通水典礼。此后,又用三年时间完成了第二期工程及其主要配套系统建设。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视察工程时啧啧称赞:韶山灌区工程是一项“质量好、工效高、进度快、费用省、事故少”的好工程。但是,1978年之后,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引入,中国失去了低成本搞水利建设的体制优势,加之国家财政能力的下降,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难以为继了,国家水利财政支出及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减少。改革开放前,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占GDP0.8%左右;“六五”时期,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仅占GDP的0.29%,“七五”时期更进一步下降为0.11%。改革开放之初的20年,中国正处于低收入水平和工业化的前期,从水利发展需求来看仍然需要大规模的水利开发,应当延续改革开放前的水利建设强度。但是,由于战略选择上的偏差,水利投入大量欠账,水利改革发展大大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为加剧了水利发展的供求差距。同时,在较低收入水平上(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就已经面临严峻的水生态环境挑战。这是上世纪90年代之后水问题不断恶化,最终演变成为全面“水危机”的重要原因。在1998抗洪救灾中,98抗洪精神就是其难以忘怀的副产品。

第二,新中国治水的转型阶段。中国治水的历史性转型,始于1998年大水灾的发生。“水危机”的集中爆发促使治水思路的转变和发展战略的转型,水利投入空前增长,水利改革发展全面推进。从1998年至202_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投入最多、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一个阶段,水利投入年均增长率为10.3%;防洪建设成就突出,农田水利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水生态修复工作持续推进,水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通过12年的水利发展,有效遏制了“水危机”持续恶化的趋势,大量偿还和弥补了历史欠账,使水利发展的供求差距从持续扩大转而开始 20 缩小,并且有力支撑了新一轮的快速经济增长。然而,尽管在这个阶段里,国家大幅度地增加水利建设投入,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与公路、铁路、机场、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相比,水利设施薄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依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总体来看,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在国家各个基础设施部门之中,水利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制约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这是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重要背景,也是国家下大决心进一步加快水利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三,新中国治水的黄金阶段。202_年,中国水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是历史上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这两件大事标志着中国水利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新时期的水利工作给予很高的战略定位,强调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这样的定位准确把握了新时期水利发展需求的特征,全面反映了水利发展的多种需求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标志着中国水利发展进入“水利综合治理时期”,也是水利加快发展的黄金阶段。可以预见,未来五年到十年,随着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的到来,水利发展的历史欠账将基本弥补,水利发展的供求差距明显缩小,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届时,中国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将实现新跨越,初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然而,相对于主要发达国家,中国是在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人均GDP为4000美元到8000美元,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1 21 万美元至2万美元),开展大规模的水利综合治理的,各类需求仍然不同程度地快速增长,水生态环境治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第四,新中国水利的现代化阶段。从更长期的视角来看,中国水利发展阶段“压缩式”和“叠加式”的特征还将持续,相应要求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水利还需要持续地加快改革发展。中国202_年甚或更早时间将成为高收入国家,水利作为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部门,应当适度超前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先导性支撑。中国要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收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要有全方位和高水平的水利保障,包括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障和水生态保障。202_年至202_年之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1.2万美元,成长为高收入国家。到了202_年,中国农业占GDP比重只有5%左右,工业比重30%左右;城市人口比重超过65%,人口总量达到高峰并开始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开始趋向缓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走向富裕。这意味着,中国水利应当在202_年或更早时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以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的提前实现。在这个阶段,由于水利投资总量规模持续扩大,投资增长率增速有所减缓,估计年均增速为8.5%,弹性系数为1.42,仍然是较高的增速。水污染压力明显趋缓,水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生态修复工作全面推进,水生态状况趋向好转。到了202_年,全国用水将实现零增长,水资源供求基本平衡,水利发展的安全性需求将得到较高程度的保障,城乡供水水质标准逐步提高,全国范围内将开展大规模的河道整治和水系景观建设,水休闲娱乐业快速发展。水利工作全面实现科学发展,水利建设和治理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水利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基本实现协调发展。202_年之后,中国水利将从全面协调发展期,进入人水关系趋向和谐期。尽管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率会进一步趋缓,但仍然持续增长,至202_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中国农业比重只有2%—3%,工业比重下降至不足20%,城市人口比重在78% 22 以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绿色现代化。在这个阶段,水利发展的安全性需求和经济性需求均已得到较高程度的保障,主要面临的任务是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水利发展的突出问题,演变成为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舒适性需求,特别是良好的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修复和保护水生态环境,将成为这一阶段治水的核心任务。这意味着,到了202_年,中国水利工作将有力支撑绿色现代化,中国将实现山川秀美、人水和谐。

2、中国水利现代化建设

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一些省份已经提出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目标和时间。例如,江苏省提出到202_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山东省提出到202_年实现水利现代化,湖南省提出到202_年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那么,什么是水利现代化?水利现代化的路线图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实现了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那会给我们提供一幅怎样的图景?目前并没有清晰的现成答案。我试图对这三个问题作以解答:

第一,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涵义。水利现代化问题最早由美国、日本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左右提出并实践。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情况看,虽然水利现代化问题已有较多探讨,但并未真正形成体系。国内已有研究多为本世纪初研究成果,已不能很好反映当前中国水利发展的新形势,研究视角也多从水利部门自身工作出发,并未很好地结合宏观国情,将水利现代化置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全局进行研究。那么,什么是水利现代化呢?我认为,主要是指水利已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的行为、过程或状态。它既然是一个水利现代化的过程,那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性概念,任何对它进行终极确定性的描述都将毫无意义;它既然是一种水利现代化的状态,那就是个涵义丰富的行为性概念,必须从内容(普遍性)、标准(特 23 殊性)、形式(个别性)这三种水利行为中去把握。一是从内容界定,它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代化有关理论,西方进入现代化时期是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在工业化之前漫长的农耕时期,水利服务的重点对象是农业;工业革命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处于由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水资源利用从主要为农业服务发展到为工业等更多领域服务,并随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利现代化开启时间与其国家现代化开始时间是基本同步的。而农业现代化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大机器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它是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在生态化农业中,水利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以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二是从标准界定,它以国际水平为标准,要达到世界公认的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的先进水平。这就要从根本上改造传统水利,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水利的差距,在一些领域和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条件和情况各不相同,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在最基本方面应当是共同的,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面临的共同问题和难题。只有不断保持水利的先进性,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从形式界定,水利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国家会依各自具体国情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实现形式,也就是说水利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个性,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部,由于资源禀赋有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水利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呈现出差异性。因而,也就不存在普适的水利现代化发展模式。

第二,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路线。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要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就要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就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三化”同步推进,既为水利现代化提出了要求,又为水利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应着眼于“三化”对水利的现实需求,不断提升水利对“三化”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在“三化”同步中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推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建设,又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不能过于滞后,也不能过于超前,以免造成资源浪费。由于国家间、省市间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千差万别,水利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不同,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也不同。从国家层面看,基本国情水情和水利发展状况,决定了中国水利现代化不能走常规式的发展道路,只有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赶上国外发达国家水平。从省市层面看,各省市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利发展状况各异,难以完全照搬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要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结合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这四大区域水利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分区域制订水利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从东营层面看,由于紧紧围绕“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总目标,不断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起了引、蓄、灌、排、供、节、防“七位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有效确保了黄河有水引得出,灌能送得到,旱能浇、涝能排、碱能改,群众喝上清洁水,生态建设保持良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支撑和保障。由此,东营市水利局先后荣获了“省级文明机关”、“山东富民兴鲁劳 25 动奖状”、“全省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省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全省水利依法行政先进集体”、“全省农村集中供水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这次市水利局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专题培训班,从培训内容到研讨安排都很管用。我相信,东营市水利现代化路线将更加完善,东营市水利现代化建设将迈入全国的先进行列。

第三,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展望。去年,清华大学副教授王亚华博士在《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评价和展望》(《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_年第6期)一文中指出: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全局,需要从安全性需求保障度、经济性需求保障度、舒适性需求保障度以及水生态环境和谐度四个维度,来构建中国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他通过定量评价,测算了中国未来5年、10年、20年和40年的水利现代化实现程度。从评价结果来看,202_年,中国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为30%;202_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提高到46%,表明过去十年是水利现代化的快速提升期。预计到202_年,中国水利现代化实现程度将提高到56%;到202_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将提高到70%,总体上达到中等现代化的水平;到202_年,水利现代化综合实现程度达到91%,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水利发展水平与经济高收入水平基本相适应。展望202_年以后,中国水利发展将进入水生态环境全面修复和保护的时期;至202_年,中国将实现人水和谐、山川秀美,全面建成绿色现代化。由于国家对水利工作的高度重视,可以预见,中国未来十几年的水利现代化进程会大大加快,有可能在202_年或更早时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此系202_年5月30日在大连理工大学水利班上的授课稿)

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