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文化调查总结
调查总结
此次调查的群体主要是面向17至50岁的太原市民,其中男性占到58%,女性为42%;山西本地人为74%,不是本地人为26%。
在对山西历史文化程度方面调查时,“了解”的为31%,“略微知道”的为61%,而“非常了解”的为8%不知道的占0%。就此可知大部分人对山西文化还是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了解所占比例很少。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在对山西历史文化信息的关心程度调查时发现“经常”为9%,有时44%,“偶尔”为43%,而4%从不关注。情况不容乐观,经分析此群体属于16岁以下群体。青少年对本地文化的关注堪忧。
接触山西文化的主要途径调查时,“博物馆”为26%,“旅游观光”为18%,“书籍文章”为40%,“其他”为16%,可见网络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而且使用此途径的群体主要为17—30岁,所以要加大对青少年的宣传时网络手段应予以高度重视。
对历史名和历史文化的保护程度的满意度,其中“非常满意”9%,“比较满意”30%,而“一般”的为42%。不满意为19%,可见其保护程度适中存在问题。而且年龄越高不满意度越高,城市建设中存在对文化古迹破坏的情况。开发历史名胜和文化的决定因素调查时。20%认为是“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为27%,“经济水平”为35%,“国家政策”为18%,经济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可见文化建设离不开经济建设这一前提。
对名胜或文化保护在哪些方面予以改进的调查发现,“文化遗产的修缮”为30%,“文化遗产的开发管理”为47%,“文化遗产内涵”23%,而且“其他”10%,可见大多数人们认为在开发管理方面存在有一定的制度或管理方面上的漏洞,并不十分健全。
历史文化和名胜发扬传播程度的评价,11%为“非常好”,“一般”为38%,“不是很好”为47%,而且“非常不好”为5%。可见有一半的人对文化的传播程度态度并不乐观,由此可知,其传播发扬潜力
非常大。而有关部门在此方面的工作仍需努力。
对传播发扬方式的意见中,通过“拍纪录片在电视台播放”占40%,”举办各种活动”23%,发放宣传册,海报的为18%,“其他”为19%,且网络传播占其他一大部分。这又一次说明通过网络的宣传易成为人们乐于接受且支持的一个方式。
在解决名胜文化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时,其途径有“增加资金投入”11%,“限制游客数量”14%,培养专业人才28%,加强景区科学合理的规划保护43%,加强文物保护教育14%,可以看出,资金在现阶段中似乎已不是主要是因素,而起主要作用的人得素质和管理规划的合理性,人成为主要的因素。历史名胜和文化保护方面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占40%,“人们的意识不够”36%,“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斗争冲突”为17%,而资金缺乏占7%。可见,人们虽然认为资金不可缺少,但实际中还是制度和人的意识方面存在问题最大,值得深思。
综上,山西文化名胜保护,管理,宣传方面普通民众认为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且多数人认为,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即使
资金已到位的情况下,也存在着同样问题。希望能在相关制度方面能有所改进,提升,对文化,名胜的开发利用方面会提供一些帮助。
第二篇: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变化
实践报告
一、第一,了解家乡;第二,丰富假期生活;第三,锻炼自己 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实践经历及收获;第四,学习新的知识增长见识。
二、实践内容:在本学期寒假中,我进行了一次以“寻找家乡文化”为主 题的社会实践,着重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是我进行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有很多不足,但对我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走访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又找遍了县里大小的图书店,搜集到了我自己认为较为真实的资料。这不仅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收益非浅。这次活动之中,虽然我竭尽全力的搜集我所能找的的资料,但是对于这次的活动也仅仅是让我基本满意,还需要更深入的进行下一次的实践。
三、实践总结和体会:通过此次对家乡广泛且深入的调查,我对家乡的情况,特别是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家乡的发展感慨万欠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神木的发展有目共睹。我对家乡人民的淳朴、勤奋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改革开放以来,神木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整个世界经济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神木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神木,神木已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这便是我的社会实践,我的家乡神木。她很美丽,很有人情味。我感觉对她的了解还很欠缺,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努力的去了解她,亲近她。
第三篇:关于邵阳历史文化的研究调查
邵阳位于湘西南,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从隋朝文帝开皇十年时(590年)起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邵阳一直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天下第一县。
1.意义:邵阳是雪峰山下的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年多年的历史古城。但对于邵阳是历史古城之事,一直不受关注。身为邵阳人也有很多对此不了解。通过这次调查可以让我们更了解邵阳的历史文化。
2.目的: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邵阳历史,更好的向人们介绍邵阳历史,更好的宣传我们城市形象。
查阅有关书籍,有关资料整理出邵阳历史的纲要。通过走访采访老人,询问邵阳的变迁,再寻找仅存的历史景点,拍下照片。最后进行总结,整理出邵阳的历史文化。
邵阳境内系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南岭山脉绵亘南境,雪峰山脉耸峙西北,衡邵丘陵盆地展布中、东部。境内溪河密布,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595条,分属资江‘沅江、湘江、西江四大水系。全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水雨丰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夏少酷睿‘冬少严寒。境内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各类地形具有,大体是:‚七分山地两分田,一分水‘路和庄园。‛如此好的地形和资源使邵阳的经济作物和传统土特产品种类繁多。另外,邵阳位居湘西南,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又因邵阳交通相对闭塞,致使境内社会生活长期处于亚稳定状态。所以,古老的民风民俗在邵阳保存得较完好。还有邵阳有很多旅游景观。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四部分为大家介绍邵阳历史。
1.邵阳名称的演变
邵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期正式建城称白宫城,属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之十六个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年属零陵郡,三国初属蜀,后入吴,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郡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马炎平定东吴,武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为
邵陵。唐代设邵州南宋宝庆元年升邵州为宝庆府。元代设宝庆、武冈两府。明初设宝庆、武冈两府后降武冈为州。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宝庆府设宝庆县。民国17年改为邵阳县,1949年10月建立邵阳市,隶属邵阳县。
2.邵阳文化遗产
邵阳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从隋朝文帝开皇十年时(590年)起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邵阳一直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天下第一县。
‚衣冠王化染,耕凿古风同。‛生长、生存与湘西这一篇居之地的人们,尚武崇文,文明绵远,代有才人。唐代曾著有《咏史诗》3卷。自宋到明代数百年中,为最具有影响的启蒙读物。在宋治平四年,中国理学创始人湖湘文化的最早代表——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权知邵州。邵阳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梅山文化,梅山文化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及表达思想的方式。
3.邵阳著名景点
双清亭 位于邵水东面,资水南岸的砥柱矶上。因位居资水、邵水汇合,故以‚双清亭‛命名。双清亭则吸引历代墨客骚人揽胜抒情。元贞元年郡守之不都书‚天开图画‛,明湖广巡抚赵贤
书‚双清揽胜‛,明刑部尚书顾璘亲题‚砥柱矶‛三字。亭外亭上有一楹对联:‚云带钟声穿树区,月移塔影过江来‛。‚屿扼双流和,江涵一流烟‛是出自魏源之手。
东塔 始建于南宋,清道光年间重建,至同治元年竣工。清代诗人登临塔顶,曾写下‚塔开玛瑙叶。山挂水晶盘‛的诗句。水府庙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为宝庆城内居民和资水、邵水船民合建而成的。现存建筑为清道光21年(1841年)重建。
新宁崀山 是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近年掘出土有古生物化石、新石器大量石刀、石斧及202_多年前的陶桐文物。
4.邵阳饮食文化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拒细。‛孟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邵阳虽没有成都那样的小吃街,也没有像模像样的百年老店,跟未见报刊上追捧。邵阳馆子虽多,但出了‚盟华园‛的包子,‚周复盛‛的米粉,回民食堂的糖粑粑,下河街的水饺外没有其他的名店了。邵阳的日常家庭菜系和家常小菜,是家家户户会做的大众菜,也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从邵阳的名称演变、文化遗产、旅游景点、饮食文化等方面可
以看出邵阳是一历史古城,有丰富的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身为邵阳人,我们要维护邵阳是历史古城的城市形象,保护邵阳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宝庆名篇之宝庆城
曾娇慧、石睿、袁紫馨、戴安琪、贺睿菡、郑文峰、邓盼、黄钰容、徐玉艾、李乐宁、柏青青、陈玉琪、夏婕、黄露、朱丽莎。
第四篇:家乡历史文化寒假调查实践报告
家乡历史文化寒假调查实践报告
学校:山东工商学院 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管理科学
班级:管理科学111班 姓名:巩建国 学号:11064108 实践地点:山东省莱芜市市区及博物馆、图书馆 实践时间:202_年2月8日至202_年2月16日 实践报告正文:
一、实践目的:第一,了解家乡;第二,丰富假期生活;第三,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实践经历及收获;第四,学习新的知识增长见识。
二、实践内容:在本学期寒假中,我进行了一次以“寻找家乡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着重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是我进行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有很多不足,但对我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我走访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又找遍了市里大小的图书店,搜集到了我自己认为较为真实的资料。这不仅仅对于社会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收益非浅。这次活动之中,虽然我竭尽全力的搜集我所能找的的资料,但是对于这次的活动也仅仅是让我基本满意,还需要更深入的进行下一次的实践。
1、莱芜概况:
莱芜市地处山东省中部,辖莱城、钢城两个区和三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2246平方公里,人口125万。莱芜古称嬴、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期在这里发生过“长勺之战”,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曾在此发动了著名的“莱芜战役”。莱芜境内资源富集,尤以煤、铁储量丰富,矿冶历史源远流长,曾是全国重要的冶铁中心。目前,莱芜已经发展成为以钢铁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是山东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去年全市钢产量达到1400万吨。莱芜盛产生姜、大蒜、蜜桃等农产品,是“中国生姜之乡”、“中国花椒之乡”和“中国黄金蜜桃之乡”。莱芜自然风光优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2、莱芜历史沿革:
齐长城遗址锦阳关
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今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应在莱芜西部,遗址未详。秦置嬴县(治所在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故名莱芜,故址在今淄川东南21.5公里的口头乡城子庄。嬴、牟、莱芜三县同属泰山郡。东汉、三国魏、晋沿袭未变。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时撤销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北齐天宝七年,撤销牟县,并入博平县。隋代开皇十六年,复置牟城县,大业初年又并入嬴县,从此牟县再未出现。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嬴县,并入博平县,从此嬴县再未出现。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今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今莱芜市境内。元和十五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太和元年复置莱芜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宋初属兖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金代,废除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旧址,属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袭未变。清代属泰安州。1914年属济南道。1925年属泰安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为莱芜(莱北)、莱东(博莱)、莱南(新甫)三县,抗战胜利后恢复原貌。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由泰安市代管。1990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莱芜市钢城办事处(副县级),为莱芜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将莱芜市的颜庄镇、城子坡镇、里辛乡和新泰市的寨子乡、沂源县的黄庄镇划归其管辖。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30个乡镇、办事处。202_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莱芜市将所辖30个乡镇、办事处,合并调整为4个办事处、14个镇、1个乡。
3、莱芜民俗文化:
莱芜梆子钓鱼人剧照
【莱芜梆子】 又名“莱芜讴”,音乐唱腔高亢激昂,豪迈奔放,风格独特,历史悠久,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宝库中的奇葩。1850年前后,徽班“老阳春”经运河入山东,定居在泰安县夏张镇。此后,流行于汶上一带的梆子,经常与徽调同台演出,逐渐结合,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莱芜梆子。1874年成立科班“小阳春”班,1895年在莱芜北勺山成立“长顺”班,继而成立了“吉庆”等十几个科班。1954年1月成立莱芜县民艺剧团,1956年改名莱芜梆子剧团。《送猪记》《三定桩》《红柳绿柳》《借闺女》晋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接见。1977年《三定桩》赴广交会为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演出。《三定桩》《红柳绿柳》分别被搬上银幕。现代戏《正月十五雪打灯》获1995山东省精品工程奖,1996年参加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梆子戏优秀剧目交流演出,荣获七项奖。1997年,现代戏《雪野风情》获山东省第四届精品工程奖。现代戏《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先后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推媳妇》202_年12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在长安大戏院演出,202_年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群星奖”优秀剧目展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前往观看,给予高度评价。近年来,由市创作室一级编剧张丽华先生创作的《正月十五雪打灯》、《雪野风情》、《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荣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五连冠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多项大奖。其中《正月十五雪打灯》还参加了全国梆子戏调演;《好儿好女》荣获“中国人口文化奖”二等奖。09年该作者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廉政剧目《儿行千里》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五项大奖,并在全省十七地市巡演。
仙鹤蜡台
【莱芜锡雕】 历史悠久,品类繁多,造型美观,技艺精湛,独具一格。明清时期是莱芜制锡业的全盛时期,1780年,莱芜城西关制锡世家王家,综合多种艺术,创制了第一批锡雕制品—配套茶、酒具。以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雕制工艺不断提高,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技巧和精湛的构思设计,创造性的应用了浮雕艺术和镶嵌技法等,曾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国际银质奖。王家锡雕的代表作三层龙饰古香炉,雕饰精美,九龙形象逼真,或腾云,或戏珠,栩栩有欲飞之势,还有仙鹤蜡台、餐具、瓶、盒等。这些作品雕制精巧,被视为珍品,现在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
三、实践总结和体会:
通过此次对家乡广泛且深入的调查,我对家乡的情况,特别是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家乡的发展感慨万千。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莱芜的发展有目共睹。我对家乡人民的淳朴、勤奋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改革开放以来,莱芜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整个世界经济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莱芜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莱芜,莱芜已向世界敞开了大门。
这便是我的社会实践,我的家乡山东省莱芜市。她很美丽,很有人情味。我感觉对她的了解还很欠缺,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努力的去了解她,亲近她。
第五篇: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调查
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调查
姓
名 蒋玉翠
学
号
201102810210 年
级
201 专
业
文化产业管理
系(院)
文学院
指导教师
尹明明
202_年5月25日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2_本科调查报告
一、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宋体小四加黑)
(一)********(宋体五号)
(二)******* ***************** 1.(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三级标题)2.************ 此部分内容主要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等基本情况。
二、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宋体小四加黑)
(一)********(宋体五号)1.2.(二)******* ****************
三、对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宋体小四加黑)
(一)********(宋体五号)
(二)******* ********************** 此部分内容主要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
四、总结
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
要求:
1.用A4纸张打印一份,左侧装订; 2.文中字间距1.5倍,字数3000字以上。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2_本科调查报告
一、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一)台儿庄古城的历史背景。
台姓立村,故称台家庄,而后演变成台庄、台儿庄。1962年6月建区,始称台儿庄区。台儿庄起于周朝,今区境属傅阳国。战国时期至秦朝,北部属兰陵县,西南部属傅阳县。汉朝至西晋,北部分属兰陵县、丞县,西南部仍属傅阳县。东晋时,全境属丞县,隋时该书兰陵县。唐朝至北宋,属丞县。金至元朝,又属兰陵县,东南部分地区属邳州。明清时,属峄县。明万历三十四年,台儿庄始设巡检司。清雍正元年,台儿庄设参将署、县丞署等。
运河古城坐落于枣庄市辖区台儿庄区,既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也是运河文化的承载体,至今仍保留有不少的遗存,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重建台儿庄古城,是几代台儿庄人民的梦想,古河道,古码头,一座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的东方水城,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将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世界第三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目前已经成为煤城枣庄的新城市名片。
(二)台儿庄的发展经过
台儿庄古城,博大而包容。“天下第一庄”的匾额高高悬挂在城楼上,正对着运河。乾隆皇帝的御笔方正而沉稳,饱满而圆润,浸渍着一位盛世君王的志得和意满,也洋溢着一个天朝大国的自信与从容。与一般四面环绕的城池不同,这里只有三面是高高的城墙,在西南方向专为运河敞开。半包围的城墙正如张开的臂膊一般,去欢迎和拥抱运河上远方的来客,似乎也在风水上注定了这城因地而建,因河而兴。
从晚明至清末,台儿庄始终延续着“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兴盛。
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遗址城市,斯大林格勒仅存1处当年的蛋糕房,华沙只有2处人造的战争遗迹,台儿庄则极为难得地保留了53处!亲临其境,地上的节节颓墙,就像炮火中一具具猝然倒下的躯体,已经再也无法爬起;墙上的累累弹痕,就像老兵身上的一块块伤疤,至今未能痊愈。它们和圆明园的断壁残柱一样,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与伤痛,诉说着历史的苍凉和悲壮。台儿庄是一部立体版的《战争与和平》。在这个“庄”里,你会钟情于“家”的亲切和温暖。也恰恰是在这个小小的“庄”里,你更能感受到“国”的沉重与真实。
台儿庄古城是真实的历史穿越!它穿越于过去和现在,穿越于战争与和平。台儿庄古城是强烈的文化震撼!它是中华民族往昔辉煌的完美再现,更是当代中国盛世复兴的最佳见证。
(三)台儿庄的现实状况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2_本科调查报告
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京杭大运河的现状是,枣庄以北的运河完全断航,大部分遗存已经基本消失,甚至河道也找不到了;枣庄以南的沿运城市都进行了现代化城市改造,已经无法恢复千年运河的曾经风貌。于是,枣庄市台儿庄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唯一能够完整恢复运河古城原貌的城市。枣庄市也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沿运18个申遗城市之一。台儿庄古城为“运河古城”的核心区。今日台儿庄还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纤夫村”,城内至今仍有大量的古街巷、古建筑。运河上还保留着较为完好的驳岸、被水石堤、水门等水工遗存。被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世界旅游组织考察后认为,如果想看明清风貌完好的古运河,只有到台儿庄。台儿庄古城也是二战时期中华民族挺起胸膛扬眉吐气的地方。1938年3月这里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战正面战场上第一次重大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古城也是中国第一座、世界第三座二战纪念城市。台儿庄地区历史悠久,从马兰屯镇西兰城店村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代的文物,邳庄镇赵村出土的岳石和龙山文化时代的文物以及龙山文化时代的晒米城遗址证明,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现台儿庄区境域,夏属鄫国,商属逼阳国,西周、春秋因之。
(四)台儿庄的主要成绩
世界二战遗址最多的城市。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捷,使台儿庄一战扬名天下,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作为世界著名的二战纪念城市,斯大林格勒仅存1处蛋糕房遗迹,华沙仅保留2处人造的战争遗迹,而台儿庄有53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通过古城重建,在保护台儿庄大战遗存的基础上,按原样恢复受到损毁的战场遗址,建成世界上二战遗迹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纪念城市。
运河文化的活化石。台儿庄地处南北过渡带,是运河上重要的“水旱码头”,各路商贾云集于此,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使台儿庄运河文化成为汇集东西南北、融贯古今中外的典型代表。集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鲁南民居八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汇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世界主要五大宗教及关帝庙、泰山娘娘庙、妈祖庙等中国主要民间信仰的七十二庙宇于一城,形成了千里运河沿线独有的南北交融、中西合壁的鲜明文化特征,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京杭运河最后一段活着的运河。台儿庄拥有京杭运河唯一一处水工设施完备、风貌遗存完整的3公里古运河,唯一的1.5公里明清时期的古驳岸,唯一的13个明清时期的古码头,唯一能够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庄一一兰千夫村。通过重建,进一步保护城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2_本科调查报告
市原有古民居以及水堤、水渠等水工遗存,保存古城肌理、道路和水系框架,恢复部分原有建筑,成为运河申遗最重要的节点之一。
东方古水城。历史上的台儿庄地势低洼,老百姓筑台而屋,随汪而居。城区内分布着18个大小不一的“汪”(池塘),明沟暗渠把这些汪塘串连在一起,与古运河相通,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系、水网。古城重建后将成为国内水网最密集的古城,游客可以舟樨摇曳、遍览全城任何景点。
“台儿庄古城的出现,使得枣庄市的旅游产业改变了山东省传统旅游分布‘东热西冷’的发展格局。”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如此评价枣庄旅游和台儿庄古城。
台儿庄古城作为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转型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202_年前三季度服务业投资增长33.2%,位居山东省首位,服务业税收占地税收入比重达到46.82%,同比提高2.52个百分点;全市的旅游接待床位数由202_年以前的2300余张激增至18400张,翻了近10倍;旅行社数量由不足20家增至71家,很多国内知名旅行社品牌都开始在枣庄设店面或分社;从没有一个地接导游,到现在地接导游人数超过500人,且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长,成为202_年山东省导游人数增长最快的地区。
二、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台儿庄的历史街区和古建筑保护现状
(1)老街区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所吞噬,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台儿庄市近年经济发展迅速,台儿庄市区人口急剧扩大,房地产开发迅猛发展,加上前些年 保护意识不强,最终导致失去许多历史遗存。
(2)历史街区人口、功能过度聚集,客观上给保护造成困难。历史街区的人口密度,历史街区内仍聚集了文化娱乐、商务办公、商贸、旅游、教育、居住等众多功能,这些功能相互重叠干扰,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
(3)历史街区已出现衰败的趋势。由于市场机制、环境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因素,一些地区正处在衰败的状态,私塔乱建等违法建设情况严重,房屋自然老化破败,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条件差。
(4)历史街区人口逐渐贫困化、老龄化。许多老房子内都被外来打工的租住,这样历史街区内难以实现自我更新。
(5)历史街区的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现行市政技术标准与历史街区间形态及胡同肌理保护存在一定矛盾,胡同狭窄曲折,大市政配套难度大、成本高,致使改造举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2_本科调查报告
步维艰。
(6)历史街区保护缺乏产业支撑。由于历史街区功能过于混杂,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并存,土地及文化资源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阻碍了符合旧城空间形态的产业集聚和发 展,房屋性质多样,隶属关系复杂,给危旧房改造增加了难度。
(二)保护问题
名城保护规划只着眼于大框架的保护,具体个案问题还得具体解决,保护的指导思想为: 高瞻远瞩,对历史负责,解决好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古城风貌保护与旧城改造、保护与利用、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关系。保护的内容包括: 保护历史街区以及历史风貌,延续古城特色; 保护文物古迹,保留历史遗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台儿庄历史名城的机理包括各历史街区的大街小巷以及水网的保护;二是台儿庄市内的历史建筑比较多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文保单位的历史建筑; 三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精神层面上的如台儿庄的巧嫂子手擀面、赵家糁、张家狗肉 15#、黄花牛肉面、煎饼等。
三、对台儿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思考
(一)台儿庄古城的保护方式
文化遗存得生存保护和发展密不可分,在不破坏街区肌理、历史遗存、风貌基调、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对历史街区内的各类建筑、道路、设施及文化标志进行保存、更新和延续。它包括历史院落的维护、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违章建筑的拆除及沿街店铺的恢复等内容。一是旧城建筑的总体控制,城市建设开发重点应放在新区,使旧城能够腾出空间进行改造。二是旧城用地调整,调整旧城用地结构,城区内工业企业,尤其是对环境有污染、有影响的企业应搬迁出城区,牵至相关工业园区,增加旧城区内的绿地面积,改善环境质量。降低居住人口密度。三是台儿庄运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增加滨河绿地,设置古建、小品,更好地体现台儿庄传统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四是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坚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和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为原则,依据各历史建筑具体情况制定出各自的保护方式。
(二)文化遗产的利用
台儿庄古城面积 2平方公里,包括 11 个功能分区、8 大景区和 29 个景点,按照 “大战故地、运河古城、江北水乡、时尚生活” 的定位,遵循 “存古、复古、创古” 的理念,将保存下来的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历史遗产科学地进行修复利用。我们可以考虑旅游、商业一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2_本科调查报告
起上,发展旅游台儿庄有优势:
(1)台儿庄集 “运河文化” 和 “大战文化” 为一城,融 “齐鲁豪情” 和 “江南韵致”为一域,是极具人文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是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休闲度假区。为枣庄市打造江北水乡城市品牌发展旅游业增添了最为靓丽的黄金景点和产业龙 头。
(2)台儿庄市内有着多处成片的历史建筑,而且建筑类型丰富有: 民居、祠堂、学堂、书社等,建筑从明代到近代,有纯传统类型、有受外来文化影响型。
(3)在旅游交通上可以水陆并进,台儿庄的各处历史街区可以用水路连接起来,各片的历史街区相距不远,交通方便。
(4)把台儿庄的无形文化遗产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去,许多无形文化遗产本身就和有形遗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文化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旅游特色。
四、总结
适应现代生活、保护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化、开发文物资源、繁荣旅游产业是现在多数旧城改造的方针。将现代化的理念、标准和手段融入到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过程中去,为其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统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重塑历史街区优美空间秩序。
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已为大家所追捧,但台儿庄的旅游开发需走保护——开发利用——发展——保护的良性循环道路。文化旅游的开发一方面是的文化遗产得到开发利用,使保护有充裕的资金,复兴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旅游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2_本科调查报告
临沂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202_本科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