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伪狂犬病活疫苗使用说明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17-382851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1 13:40:4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伪狂犬病活疫苗使用说明

伪狂犬病活疫苗使用说明

【兽药名称】

通 用 名伪狂犬病活疫苗

商 品 名无

英 文 名Pseudorabies Vaccine,Living

汉语拼音Weikuangquanbing Huo Yimiao

【主要成分与含量】 本品含伪狂犬病弱毒Bartha-K61株(gE/gI双基因缺失),至少5000TCID50/头份。

【物理性状】 本品为微黄色海绵状疏松团块,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呈均匀混悬液。

【作用与用途】 用于预防猪、牛和绵羊伪狂犬病。

【用法与用量】 肌肉注射。按瓶签注明的头份,用无菌PBS(pH7.0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为每毫升含1头份。

猪:乳猪每头股内侧肌肉注射0.5ml,断乳后,股内侧肌肉或臀部肌肉再注射1ml;3月龄以上仔猪和架子猪,每头股内侧肌肉或臀部肌肉注射1ml;成年猪及妊娠母猪每头臀部肌肉注射2ml。

牛:2-4月龄犊牛每头臀部肌肉注射1ml,断奶后再注射2ml;5-12月龄牛每头注射2ml;1岁以上牛每头注射3ml。

绵羊:4月龄以上绵羊,每只臀部肌肉注射1ml。

【不良反应】 一般无可见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1、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避光、冷藏。

2、疫苗稀释前如发现潮解变形,应废弃。

3、稀释后的疫苗应放在冷暗处保存,限当日用完。

4、接种时,应执行常规无菌操作,每接种1头动物更换1个针头。

5、患病、瘦弱和刚阉割的动物不宜接种。

6、妊娠母猪于分娩前21-28日注射为宜,其所生仔猪的母源抗体可持续21-28日,此后乳猪或断乳猪仍需注射疫苗;未用本疫苗免疫的母猪,其所生仔猪应在生后7日内注射,并在断乳后再注射1次。

【贮藏与有效期】 在-20℃保存,有效期为1年半;在2-8℃保存,有效期为9个月。

【废弃包装处理措施】 剩余的疫苗及空瓶不能随意丢弃,须经加热或消毒灭菌后方可废弃。

【规格与包装】 40头份/瓶,10瓶/盒,24盒/箱。

【批准文号】 农生药字[2004]317718

【生产企业】

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第二篇:伪狂犬病活疫苗质量标准

伪狂犬病活疫苗质量标准

本品系用伪狂犬病弱毒株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 ,收获细胞培养物 ,加适当稳定剂 ,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 ,用于预防猪、牛及绵羊伪狂犬病。

【物理性状】本品为微黄色海绵状疏松团块。加P B S液后迅速 溶解呈均匀的混悬液。

【无菌检验】按9 2版兽用生物制品规程附录2页进行 ,应无菌 生长。

【支原体检验】按9 2版兽用生物制品规程附录4页进行 ,应无 支原体生长。

【外源病毒检验】按9 2版兽用生物制品规程附录6页第2.2进 行 ,应符合规定。

【病毒含量测定】每批疫苗任抽样1瓶 ,按瓶签注明头份稀释测毒价 ,每头份不低于5000个T C I D _(50)(半数细胞感染量)。

【安全检验】每批疫苗任抽样1瓶 ,按瓶签注明头份稀释 ,肌肉接种6~ 18月龄无伪狂犬病毒中和抗体的绵羊2头,每头5m l(含10头剂),观察14天 ,应无临床反应。

【效力检验】每批疫苗任抽样1瓶 ,按瓶签注明头份稀释成每毫升含1/50头剂 ,肌肉接种6~ 18月龄绵羊4头,每头1m l , 14天 1

后连同条件相同的无伪狂犬病毒中和抗体对照羊3头 ,每头肌肉注射强毒1m l(含1000L D_(50))观察14天 ,免疫羊应4/4保护 ,对照羊至少2/3发病死亡 ,为合格。

【剩余水分测定】按9 2版曾用生物制品规程附录12页进行 , 应符合规定。

【真空度测定】按9 2版兽用生物制品规程附录13页进行 ,应符 合规定。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猪、牛和绵羊伪狂犬病。注苗后第6天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为1年。

【作法与用量】按瓶签注明的头剂 ,用PB S稀释 ,每一头剂为 1m l ,肌肉注射。

猪 :妊娠母猪及成年猪注2头剂。3月龄以上仔猪及架子猪注1头剂。乳猪每一次注1/2头剂 ,断乳后再注1头剂。

牛1岁以上牛3头剂

5~ 12月龄牛2头剂

2~ 4月龄犊牛第1次1头剂 ,断乳后再注2头剂。

绵羊4月龄以上者1头剂。

【注意事项】

1.本疫苗用于疫区及受到疫病威胁的地区。在疫区点内 ,除已发 2

病的家畜外 ,对无临床表现的家畜亦可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2.妊娠母猪于分娩前3~ 4周注苗为宜。其所生仔猪的母原抗体可持续3~ 4周 ,此后的乳猪或断乳猪仍需注射疫苗;未用本疫苗免疫的母猪 ,其所生仔猪 ,可在生后1周内注苗 ,并在断乳后再注苗1次。

3.稀释后的疫苗须当日用完。

【贮藏】在-20℃以下保存 ,有效期为18个月;在2~为9个月;在10~ 30℃阴暗处 ,应不超过1个月。’

【规格】 70头份 /瓶℃ , 8

第三篇:狂犬病,伪狂犬病

狂犬病

俗称疯狗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特征是极度的神经兴奋而致狂暴和意识障碍,最后局部或全身麻痹而死。

病原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宽75-80nm,长180nm,呈短粗的弹状或试管状。病毒粒子是由三个同心层构成的囊膜和被囊膜包围着的呈螺旋对称的核蛋白壳构成。最外层囊膜包含有由糖蛋白构成的纤突,这种纤突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并使病毒吸附在宿生细胞上,故与病毒的感染和免疫有关。

病毒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在唾液腺和中枢神经(尤其在脑海马角、大脑皮层、小脑)细胞的胞浆内形成狂犬病特异的包涵体,叫内基氏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后呈嗜酸性反应。

病毒可在各种哺乳动物(小鼠、大鼠、仓鼠、乳兔、羔羊、仔猪等)等的肾原代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和人的二倍体细胞(WI-38)上培养。自然界存在的狂犬病强毒称为街毒,病毒通过家兔脑内继代,能减弱其对人畜的毒力,成为固定毒,可用来制备弱毒疫苗。病毒对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新洁尔灭、来苏儿等消毒药敏感。1-2%肥皂水、43-70%酒精、0.01%碘液、丙酮、乙醚都能使之灭活。病毒不耐湿热;50℃加热15分钟,60℃数分钟,100℃2分钟以及紫外线照射均能灭活,但在冷冻或冻干状态下可长期保存病毒。在50%甘油缓冲溶液中或4℃下存活数月到一年。

流行病学、人和各种畜禽对本病都有易感性。在自然界中,肉食目的犬科和猫科中的很多动物都可以感染,尤以犬科动物(犬、狐、狼等)在世界分布甚广,常成为人畜狂犬病的传染源和病毒的贮存宿主。另外,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各地发现蝙蝠(食肉蝙蝠、吸血蝙蝠和食果蝙蝠)的唾液腺带狂犬病病毒,据认为在传播本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症状和顿挫型感染的动物可长期通过唾液排毒,可成为人畜的传染源。

本病的传播方式系由患病(或带毒)动物咬伤而感染。当健康动物皮肤粘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的唾液感染也有可能。通过直肠使仓鼠感染或在蝙蝠洞中通过气源途径使多种野生动物感染成功。

发病机理

唾液中的病毒通过咬伤进入易感动物的皮下组织,沿感觉神经纤维或血液由外周进入神经中枢。病毒在中枢神经组织增殖,按离心方向由中枢沿神经向外周扩散抵唾液腺进入唾液,同时损害中枢神经细胞和血管壁,引起兴奋症状,如神志扰乱和反射兴奋性增强,后期神经细胞变性,逐渐引起麻痹症状,最终呼吸中枢麻痹,造成死亡。

症状

潜伏期与动物的易感性,伤口距中枢的距离,侵入病毒的毒力和数量有关,变动范围很大,一般为2-8周,最短8天,长者可达数月或一年以上。犬、猫、狼、羊及猪平均为20-60天,牛、马30-90天,人2-3周。

各种动物的临诊表现皆相似,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狂暴型和麻痹型。

犬:

典型的病例按病程发展大致有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三个阶段。

1.前驱期或沉郁期此期约为半天到两天。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愿和人接近或不听使唤,强迫牵引则咬畜主,性情与平时不大相同。病犬食欲反常,喜吃异物,喉头轻度麻痹,咽物时颈部伸展。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性欲亢进,嗅舔自己或其他犬的性器官,唾液分泌逐渐增多,后躯软弱,2.兴奋期或狂暴期此期约2-4天。病犬高度兴奋,表现狂暴并常攻击人畜。狂暴的发作往往和沉郁交替出现,病犬常表现一种特殊的斜视和惶恐表情,狂乱攻击,自咬四肢、尾及阴部。病犬常在野外游荡,甚至可游荡到数十公里以外的地方,且多半不归,咬伤人畜,随着病势发展,陷于意识障碍,反射紊乱,狂咬。动物显著消瘦,吠声嘶哑,眼球凹陷,散瞳或缩瞳,下颌麻痹,流诞和夹尾等。

3.麻痹期约1-2天,麻痹急剧发展,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诞显著,不久四肢及后躯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

整个病程为6-8天,少数病例可延长到10天。

牛病初见精神沉郁,反刍食欲降低,不久后表现起卧不安,前肢搔地,有阵发性兴奋和冲击动作,如试图挣脱绳索,冲撞墙壁,跃踏饲槽,磨牙,性欲亢进,流诞等。一般少有攻击人畜现象。当兴奋发作后,往往有暂短停歇,以后再次发作,并逐渐出现麻痹症状,如吞咽麻痹,伸颈,臌气,里急后重等,最后倒地不起,衰竭而死。

马:病初往往见咬伤局部奇痒,以至摩擦出血,性欲亢进。兴奋时亦冲击其他动物或人,有时将自体咬伤,异食木片和粪便等。最后发生麻痹,口角流诞,不能欲食,衰竭而死。猪:兴奋不安,横冲直撞,叫声嘶哑,流涎,反复用鼻掘地等。攻击人畜。在发作间歇期常钻入垫草中,稍有音响即一跃而起,无目的地乱跑,最后发生麻痹症状,约经2-4天死亡。

猫:一般呈狂暴型,症状与犬相似,但病程较短,出现症状后2-4天死亡。在疾病发作时攻击其他猫、动物和人,因其动作迅速又常接近人,故对人危险性较大。

病变

尸体无特异性变化。尸体消瘦,有咬伤,裂伤,常见口腔和咽喉粘膜充血或糜烂,胃内空虚或有异物,胃肠粘膜充血和出血,中枢神经实质和脑膜肿胀、充血和出血。

诊断

临诊比较困难。如果患病动物出现典型的病程,则结合病史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是因为患狂犬病的犬,早在出现症状前1-2周内即已从唾液中排出病毒,所以当动物或人被可疑病犬咬伤后,应及早对可疑病犬作出确诊,以便对被咬伤的人或动物进行必要的治疗,否则将延误时间,影响疗效,为此应将可疑的病犬拘禁观察或扑杀,进行实验室诊断。实验室诊断包括下列内容:

1.病理组织学检查脑触片法是迅速而经济的方法,将出现脑炎症状的患病动物捕杀,取大脑海马角或小脑作触片,用含碱性复红加美兰的Seller氏染液染色、镜检,内基氏小体呈淡紫色。

2.荧光抗体法是一种迅速而特异性很强的诊断方法。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推荐,许多国家业已广泛应用。取可疑病脑组织或唾液腺制成冰冻切片或触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胞浆内出现黄绿色荧光颗粒者即为阳性。

3.小鼠接种法是准确可靠的方法,但耗时较长,需观察3周才能作出诊断结果,方法是取脑病料制成乳剂,用30日龄的小鼠(3日龄以内的乳鼠更敏感)经脑内接种,如有狂犬病病毒,则在接种后1-2周内小鼠出现麻痹症状与脑膜脑炎变化,或者于接种后3天捕杀小鼠,取脑制触片,用荧光抗体法检查,如此可以缩短诊断时间。

近年来又研究开发出ELISA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技术,是狂犬病免疫诊断中很有前途的检测方法。应用基因探针位点杂交技术检测实验感染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狂犬病病毒的RNA,也取得了进展。琼扩法亦在试用,尚未推广。

防制

目前我国采取的是:“管、免、灭”的综合防制措施。

“管”即市区,城镇禁养,乡镇控养或圈养。实践证明,此管养的办法必须有关部门互

相配合,严加执行,否则收效不大。

“免”即免疫,有计划地对家犬实施发放免疫证。现采用从国外引进的Flury株狂犬病弱毒冻干疫苗。一次肌肉注射,免疫期一年以上,既安全,又有效。近年来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自国外获得狂犬病ERA弱毒株,通过BHK-21细胞系和猪肾原代细胞复制病毒,注射狗、牛、羊等动物均无不良反应。国外曾将ERA弱毒疫苗混入诱饵,引诱野生动物(主要是狐狸)采食而获得免疫,如此可以减少传染源,从而降低了人畜的感染率。

当前狂犬病疫苗研究的新动向主要是发展基因工程疫苗,美国Wistar研究所与法国Transgene公司合作应用DNA重组技术以痘苗病毒载体来表达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培育出一种新的狂犬病疫苗,一旦成功,产量容易扩大,成本低,更有发展前途。

“灭”即消灭野犬,不使无免疫证的野犬到处游荡,以免感染伤害人畜。

紧急防制措施:患狂犬病的动物或可疑动物咬伤,应及时对伤口彻底消毒处理,最好先让伤口局部出血,后用肥皂水、酒精、碘酊等消毒防腐剂处理,并迅速用狂犬病疫苗进行紧急接种,使被咬动物在病的潜伏期内就产生主动免疫,可免于发病。

公共卫生

人患本病大都是由于被狂犬病动物咬伤所致。病初表现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被咬伤部位有发热,发痒,蚁走等感觉、脉速、瞳孔散大、多泪、流诞、出汗。有时见呼吸肌和咽部痉挛,出现呼吸困难。见到水即表现恐惧,故名“恐水症”。在发作的间歇中,表现恐怖和忧虑,有时出现狂燥,失去自制。通常在发病3-4天后因全身麻痹而死亡。故接触感染狂犬病机会多的人员,如操作此病毒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兽医、养狗人员等须进行疫苗接种。未接种过疫苗的人,一旦被犬咬伤,应迅速用20%软肥皂水冲洗伤口,并用3-5%碘酊处理伤口,并及早接种狂犬病疫苗,能免于发病。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Morbus aujeszky)

伪狂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家畜及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但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可有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症状,新生仔猪除神经症状外还可侵害消化系。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据近年来国外报道,猪、牛及绵羊发生本病逐年增加。我国不少省区也有本病发生,尤其是猪的发病有扩大蔓延趋势。

病原病原是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属于疱疹病毒。病毒能于鸡胚上生长,当它适应鸡胚后容易连续继代;能于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上生长繁殖,产生核内包涵体。于猪肾、兔肾及鸡胚细胞上能形成蚀斑。

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很强,于8℃存活46日,24℃为30日,在0.5%石灰乳或0.5%苏打中1分钟,0.5%盐酸或硫酸中3分钟被破坏、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于PH7.6时,90分钟被破坏。在0.5%石炭酸中可抵抗10日之久。

流行病学本病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猫、野生动物中,鼠可自然发病,其他如水貂等亦可发生。实验动物中兔最敏感,小鼠、大鼠、豚鼠等亦均能感染。未证实人可发生本病,但土耳其及我国台湾曾报道有血清反应阳性者。欧洲也曾报告数例,因皮肤伤口接触病组织而感染,局部有痒觉,未报告有死亡。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不少学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鼠有关。

健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猪、犬、猫常因吃病鼠、病猪内脏经消化道感染。鼠可因吃进病猪肉而感染。本病亦可经皮肤伤口传染,如猪感染本病后其鼻分泌物中有病毒,此时如用病猪鼻盘摩擦兔皮肤伤面即可使之感染而发病。猪配种时可传染本病。母猪感染本病后6-7天乳中有病毒,持续3-5天,乳猪可因吃奶而感染本病。妊娠母猪感染本

病时,常可侵及子宫内的胎儿。牛常接触猪、鼠而得病。感染发病后几乎100%死亡,以往认为病牛本身不传染给其他牛,现在认为牛也可传染给牛和猪。

发病机理猪自然感染本病的传播途径是经鼻道与口腔。病毒侵入体内18小时后,便在扁桃体、咽粘膜增殖,再经嗅神经、三叉神经和吞咽神经的神经鞘淋巴到达脊髓和脑。病毒亦可由鼻耳咽粘膜经呼吸道侵入肺泡。血液中病毒呈间歇性出现,滴度低,难于测出,但病毒可经血液到达全身各部位。

病畜在病毒血症之后,常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呈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神经综合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感觉过敏(特别是牛、羊),发生不可耐受的发痒。脑脊髓发炎后,可引起神经(特别是舌、咽神经)的麻痹。如病程较长,则可能继发呼吸、消化器官的病变。症状潜伏期一般为3-6天,少数达10天。

猪:猪的临诊表现随着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若有症状也很轻微,易于恢复。发热,精神沉郁,有些病猪呕吐、咳嗽,一般于4-8天内完全恢复。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木乃伊胎儿、死胎。据近年来的报道,奇痒症状以往在猪罕见,但目前则常可见到。

新生仔猪及4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本病者,病情极严重,常可发生大批死亡。仔猪突然发病,体温上升达41℃以上,精神极度萎顿,发抖,运动不协调,痉挛,呕吐,腹泻,极少康复。3-4周龄猪损失可达40-60%。

牛:牛对本病高度敏感,发病后常于48小时内死亡。症状亦很特殊而明显,主要表现为某部皮肤的强烈痒觉。身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在初期一般症状后不久,即出现痒觉异常。无休止地租舔患部,使皮肤变红、擦伤。疯狂的病畜,用力制止亦无效果。体温达40℃以上。当病情进展到侵害延髓时,表现咽麻痹、流诞、用力呼吸、心跳不规则、磨牙、吼叫、痉挛而死。一直到死前仍有知觉。有时病牛病后数小时即死亡,未表现痒觉。

羊发病后也有奇痒症状,多呈急性死亡。

犬猫感染后的病状与牛相似。

病变牛病患部变化剧烈,皮肤撕裂。皮下水肿,肺常充血水肿,心外膜出血,心包积水。猪的病变差异很大,常见不同程度的卡他性胃炎和肠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同时,脑膜明显充血,脑脊髓液量过多,肝脾等实质脏器常可见1-2mm直径的灰白色坏死病灶,肺充血、水肿。

组织学病变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散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管套及弥散性局部胶质细胞反应,同时有广泛的神经节细胞及胶质细胞坏死。在脑神经细胞内,鼻咽粘膜、脾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可见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诊断根据病毒临诊症状,以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可初步诊断为本病。确诊本病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可采取病患部水肿液、侵入部的神经干、脊髓以及脑组织,接种兔以分离病毒,接种兔常出现典型奇痒症状后死亡。亦可接种小鼠,但小鼠不如兔敏感。病料亦可直接接种猪肾或鸡胚细胞,可产生典型的病变。分离出的病毒再用已知血清作病毒中中和试验以确诊本病。

另外,取自然病例的病料如脑或扁桃体的压片或冰冻切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常可于神经节细胞的胞浆及核内产生荧光,几小时即可获得可靠结果。

猪感染本病经常呈隐性经过,因此诊断要依靠血清学方法,包括血清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及酶联免疫测定等。其中血清中和试验最灵敏,假阳性少。

本病应与李氏杆菌病、猪脑炎髓炎、狂犬病等相区别。

防制本病尚无药物治疗方法,紧急情况下,用高免血清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消灭牧场中的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的意义。现在公认猪为重要的带毒者,因此要严

格将牛猪分开饲养。

在疫区可用疫苗注射。东欧国家曾用毒力低,遗传稳定的“K”毒株组织培养苗,应用于曾发生过或受威胁的猪群。欧洲曾应用弱毒苗及死苗多年。美国目前不用苗,从为用苗不能消灭本病,只能减少疾病的出现。我国已试制牛羊伪狂犬病氢氧化铝甲醛灭活苗,经反复试验,证明疫苗免疫效果可靠。

根除猪的伪狂犬病可采用血清学及淘汰的办法,即把所有的成年猪作血清中和试验,阳性者取出隔离,以后淘汰。以3-4周之间隔,反复进行,一直到两次试验全部阴性为止。另外一种方式是培育健康猪群,母猪产仔断乳后,尽快分开,隔离饲养,每窝小猪菌须与其他窝小猪隔离饲养。到16周龄时,作血清型检查(此时母猪抗体转为阳性),所有阳性猪淘汰,30日后再作血清学检查,把阴性猪舍合成较大群,最终建立新无病猪群。

第四篇: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PR)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的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无奇痒。本病也可发生于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

伪狂犬病(PR)在1813年发生于美国的牛群中,1934年确定为疱疹病毒。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近年报道,猪、牛及绵羊发生本病逐年增加。我国也有本病的报道,尤其是猪的感染率和发病率有扩大蔓延趋势。

病原

伪狂犬病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PRV的毒力由几种基因协同控制,主要有gE、gD、gI和TK基因。发现TK基因一旦灭活,则PRV TK缺失变异株对宿主毒力将丧失或明显降低。因此,PR基因工程疫苗株都是缺失一种或几种基因。

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可存活5周以上。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有效。流行病学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

健康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犬、猫常因吃病鼠、病猪内脏经消化道感染。属可因吃病猪肉感染。本病也可经皮肤伤口感染,也可以由空气传播。猪配种时可传染本病。母猪感染本病后6~7d乳中有病毒,持续3~5d,乳猪可因吃奶感染本病。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时,常可侵入子宫内的胎儿。牛常接触猪、鼠而得病。感染发病后几乎100%死亡。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后的仔猪多不发病。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3~6d,短者36h,长达10d。临床症状随年龄增长有差异。

2周龄以内哺乳仔猪,病初发热,呕吐、下痢、厌食、精神不振,有的见眼球上翻,视力减退,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发抖,共济失调,间歇性痉挛,后躯麻痹,作前进或后退转动,倒地四肢划动。常伴有癫痫样发作或昏睡,触摸时肌肉抽搐,最后衰竭而死亡。

3~4周龄猪主要症状同上,病程略长,多便秘,病死率可达40%~60%.部分耐过猪常有后遗症,如偏瘫或发育受阻。

2月龄以上猪,症状轻微或隐性感染,表现一过性发热,咳嗽,便秘,有的病猪呕吐,多在3~4d恢复。如出现体温继续升高,病猪又出现神经症状,震颤、共济失调,头向上抬,背拱起,倒地后四肢痉挛,间歇性发作。

怀孕母猪表现为咳嗽、发热、精神不振。随着发生流产、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这些弱仔猪1~2d内出现呕吐和腹泻,运动失调,痉挛,角弓反张,通常在24~36h内死亡。

病变 一般无特征性病变。如有神经症状,脑膜明显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液增多。扁桃体、肝和脾均有散在白色坏死点。肺水肿、有小叶性间质性肺炎、胃粘膜有卡他性炎症、胃底粘膜出血。流产胎儿的脑和臀部皮肤有出血点,肾和心肌出血,肝和脾有灰白色坏死灶。诊断

根据病畜临床症状,以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可初步诊断为本病。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病料接种兔,接种兔常出现典型奇痒症状后死亡。本病应与李氏杆菌病、猪脑脊髓炎、狂犬病等相区别。

防制

本病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紧急情况下用高免血清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消灭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现公认猪为重要带毒者,因此要严格猪、牛分开饲养。此外,对猪群进行血清中和实验,检出阳性猪进行隔离,以后淘汰。这种检疫间隔3~4周反复进行,直到两次实验全部隐性为止。另一种方式培育健康幼猪,在断奶后尽快分开饲养,到16周龄进行血清学检查(此时母源抗体转阴),所有阳性者淘汰,把阴性猪集中饲养,最终建立新无病猪群。

美国从1989年制定10年控制和扑灭计划,分五个阶段实施:①准备阶段,制定执行计划和工作安排。②对感染猪进行抗体普查,对阳性猪采取控制和净化措施。③对感染猪的确诊和强制扑灭,PR流行控制在10%以下。④继续严密监控,必须1年内不出现新的PR感染猪群,这阶段严禁使用疫苗。⑤建立无批PR阶段。

目前PR弱毒疫苗、弱毒灭活疫苗、野毒灭活苗及基因缺失苗已研制成功。在许多流行地区应用,能有效减缓猪感染后的症状,大大降低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但靠疫苗接种不能消灭本病。一般无病猪场禁用疫苗。注意基因重组。

第五篇:伪狂犬病防制技术规

伪狂犬病防制技术规范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 又名Aujeszky’s disease,AD)。是由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I型(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的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发病均以死亡而告终,但呈散发形式或地方疫源性疾病。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最大,在猪呈爆发流行,常引起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发生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和增重滞缓、种猪不育,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简称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伪狂犬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共他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哺乳动物饲养、经营、使用、屠宰、加工、运输等相关活动中的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2.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结合乳胶凝集试验(L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作出初步诊断。确认需进一步做病毒中和试验(NT)或病毒分离鉴定或动物接种试验或聚合酶链反应(PCR)。

2.1 流行特点

本病与其他疱疹病毒病不同,宿主范围广,猪、牛、羊、犬、猫最易感,寒冷季节多发,本病在猪呈爆发流行,猪是伪狂犬病毒储存者和传染源,病猪、隐性感染猪和康复猪可以长期带毒。病毒在猪群中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发病均以死亡告终,但呈散发形式或地方疫源性疾病。

2.2 临床表现:

2.2.1 潜伏期一般为3-6天

2.2.2 牛、羊、犬、猫、兔等动物感染本病后以发热、兴奋、奇痒、脑脊髓炎症状,结果均以死亡转归。

2.2.3 母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常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青年母猪和空怀母猪常出现返情、屡配不孕或不发情;公猪常出现睾丸肿胀、萎缩、性能下降、失去种用能力;新生仔猪大量死亡,15日龄内死亡率为100%;断奶仔猪发病20-30%,死亡率为10-20%;仔猪症状病初高烧、腹泻、呕吐、精神不振,随后出现转圈、震颤、鸣叫、昏睡等神经症状;育肥猪出现严重呼吸道症状,生长滞缓,饲料报酬降低。2.3 病理变化:

病理组织学呈现非化脓性脑炎变化,剖检脑膜瘀血、出血,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其它大体剖检特征不明显。

2.4 实验室诊断:

2.4.1 病原学诊断:

2.4.1.1 动物接种:

采取病猪扁桃体,嗅球、脑和肺,用生理盐水或PBS(磷酸盐缓冲液)制成10%悬液,反复冻融三次后离心取上清液接种于家兔皮下或者小鼠脑内,(用于接种的家兔和小白鼠必须事先用乳胶凝集试验或ELISA检测伪狂犬病毒抗体阴性者才能用),家兔经2-5天或者小鼠2-10天发病死亡。家兔发病时先用舌舔接种部位,以后用力撕咬接种部位,使接种部位被撕咬伤、鲜红、出血,持续4-6小时,病兔衰竭,倒卧于一侧,痉挛,呼吸困难而死亡。小鼠不如家兔敏感,但明显表现兴奋不安,神经症状,奇痒和四肢麻痹而死亡。

2.4.1.2 鸡胚接种:

取上述上清液接种9-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腔,经3-4天后形成特征性痘疱样白斑,死亡的鸡胚神经系统出血导致胚胎颅腔突出,取尿囊液做病毒中和试验,进行病毒鉴定。

2.4.1.3 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见附件一。

2.4.1.4 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见附件二。

2.4.1.5荧光抗体试验(见附件三)

2.4.2 血清学诊断(抗体检测)

2.4.2.1 微量中和试验(固定病毒、稀释血清)见附件四

2.4.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见附件五)

2.4.2.3 乳胶凝集试验(见附件六)

2.4.2.4 琼脂扩散试验(见附件七)

2.4.2.5 区分强弱毒感染鉴别乳胶凝集试验(见附件八)

2.4.2.6 区分强弱毒感染鉴别ELISA(见附件九)

3.疫情报告

凡发现疑似疫情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及时报告所在地基层动物防疫组织或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接到报告后的基层防疫组织和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上报。

4.疫情处理

4.1 紧急免疫接种:对发病种母猪、种公猪,用gG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作紧急免疫接种注射,第一次注射后间隔4-6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按种猪免疫程序进行,对正在发病的猪场,仔猪采用TK-/gG-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作超前

--免疫,即滴鼻或注射一头份剂量。对正在发病的仔猪用TK/gG双基因缺失弱毒

疫苗滴鼻或肌肉注射作紧急预防接种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对所有的其它种猪用gG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注射,仔猪和肥猪用TK-/gG-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注射。

4.2 消毒:对栏舍、场地、道路等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1-3%的漂白粉液。1:300的消毒灵或1:300的复合酚溶液喷洒;对金属器具用0.5%的次氯酸钠薰蒸消毒;工作人员服装、鞋帽等用消毒液浸泡、高压灭菌法消毒。

4.3 严格禁止狗、猫、鸡、鸟类等动物进入猪场,加强灭鼠。

4.4 严格限制和减少猪场外来人员和外来车辆进入场内,同时要限制场内饲养员和工作人员在各猪舍互相来往和串门,以免人为扩散原病。

4.5 对病死动物尸体、剖检动物、死胎、流产物及其它污染物和排泄物作销毁无害化处理或者按《病死动物及产品深埋处理技术规范》深埋处理。

4.6 进行紧急免疫注射见效果后,以后按伪狂犬病根除计划方案中伪狂犬

病阳性场根除方案进行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见5、6伪狂犬病根除计划方案),直到最终消灭此病。

5.预防与控制:

5.1养畜场(含种畜场)的选址和布局要符合《动物防疫法》和国家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并取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颁发的《动物防疫合格证》。

5.2 经常保持场(户、舍)的清洁卫生、严格灭鼠,严禁其它动物和鸟类进入场内,避免因动物带毒传播。

5.3 新进动物必须来源于非疫区(非疫场),并进行严格检疫,伪狂犬抗体阴性或强毒感染阴性的猪才能引进。对出场、厂(户)种畜由动物防疫监督人员进行检疫、监测阴性的方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准予出场、厂(户);或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并持有检疫合格证明。

5.4 免疫预防:对饲养动物(特别是猪)进行定期免疫。免疫用疫苗首选基因缺失苗,种猪选用gG-或gE-单基因缺失标志灭活疫苗、仔猪和育肥猪选用----TK/gG或TK/gE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注射剂量、部位和方法及疫苗保存、运输方法等按生产厂的说明书要求进行。

免疫程序:种猪第一次免疫后,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产仔前一个月加强免疫一次,经过前面规则免疫后的种猪所产仔猪,其母源抗体可以维持到60日龄左右,因此后备种猪可在60-70日龄首免。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作为基础免疫,以后按种猪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育肥猪是经过前述规则免疫后所产的仔猪,应在60-70日龄用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免疫一次,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直到出栏。如果是没有规则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可提前到断奶时注射一次,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直到出栏。

5.5 监测:对种猪场、育肥猪场要定期进行该病的监测。监测方法采用乳胶凝集试验或ELISA方法,种畜场每年监测2次,商品场每年监测一次,监测时种公猪(含后备种公猪)应100%,种母猪(含后备种母猪)按20%的比例抽检,商品猪按5%的比例不定期进行抽检;对有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等症状的种母猪100%进行检测。

5.6 伪狂犬病根除计划方案:

根据不同的猪场、不同情况和实验室检测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与措施。

种猪与种猪场

伪狂犬病毒是属于高度潜伏感染的病毒,而且这种潜伏感染随时都有可能被体内外和环境变化的应激因素刺激而引起疾病爆发,同时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注射带有野毒潜伏感染的动物时,由于活病毒之间发生基因交换和重组的可能性,加上种猪饲养的时间长(3-4年),因此这种可能性和机率就会增大,而且国内外都有因注射弱毒疫苗而引起伪狂犬病爆发的例子。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严格规定种猪只允许使用灭活疫苗。美国在其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中,也规定种猪只允许使用灭活疫苗。根据以上这些特点,因此建议在我国种猪也只能使用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华中农业大学专门研制了针对种猪用的单基因缺失浓缩灭活疫苗。尤其是gG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对病毒的免疫原性几乎完全没有什么影响。因为gG是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基因,gG蛋白是病毒繁殖时分泌到细胞培养的上清

中与病毒免疫原性无关;该基因缺失后,对病毒的免疫原性没有什么影响,但又可以作为鉴别诊断。鉴于国内外已大量使用gE缺失疫苗,为了与国际接轨,我们也研制了gE单基因缺失灭活浓缩疫苗。

育肥用的仔猪和架子猪可以使用双基因缺失的弱毒疫苗。华中农大研制的TK-/gG-和TK-/gE-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都是缺失了伪狂犬病毒的主要毒力基因TK,该基因缺失疫苗可用作于新生仔猪(未吃初乳)的超前免疫,尤其是TK-/gG-缺失疫苗可用于发病仔猪的紧急预防接种,具有明显的急救和预防效果。也可用于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的免疫,可预防各种年龄猪的伪狂犬病,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由于育肥猪的生长周期短(6个月左右),因此不存在病毒重组变异和返强的危险。

5.6.1 种猪及种猪场的根除计划

5.6.1.1 在没有使用过疫苗的猪场,先作普遍血清学检查,如果发现血清学阳性猪,最好是能将血清学阳性猪与血清学阴性猪分群饲养。然后将血清学阳性猪和血清学阴性都用基因缺失灭活浓缩疫苗注射,所有猪普遍注射一次疫苗后,间隔4-6周再加强免疫一次。以后血清学阴性猪群按每半年注射一次,血清学阳性猪群每4个月注射一次,然后每半年进行一次血清学鉴别检查,凡是注射疫苗血清学阳性的猪归为健康群,凡是野毒感染血清学阳性猪归为另一群,逐步缩小和有计划的淘汰野毒感染猪群,逐步达到完全健康无野毒感染的猪群。直到最后根除消灭伪狂犬病。

5.6.1.2 对已经注射过疫苗的猪场,首先将疫苗完全换成浓缩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免疫程序按每4个月注射一次。每半年进行一次血清学鉴别检查,逐步开始分群将基因缺失疫苗免疫血清学阳性猪视为健康群分开饲养,将野毒感染血清学阳性猪分为另一群分开饲养,逐步淘汰和缩小野毒感染猪群,最后建立完全健康无野毒感染的猪群。

5.6.1.3 以上述经过规则免疫后的种猪所生仔猪留作种用的仔猪在100日龄时作一次伪狂犬病普通血清学检查,凡是抗体阴性者留作种用。对检出的抗体阳性者作进一步的鉴别血清学检查,对野毒感染阴性者同样可用作种用,对强毒感染阳性者淘汰作为肥猪用,不能作为种猪用。对伪狂犬病抗体检测阴性猪和野毒感染阴性猪等留作种用的仔猪用伪狂犬病浓缩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在100-110日龄接种一次,再到130-140日龄时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按种猪的免疫程序每半年注射一次浓缩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同时每半年抽血样进行一次鉴别血清学检查,如发现野毒感染血清学阳性猪应及时隔离淘汰处理,以保持猪群无野毒感染,安全健康。

5.6.1.4 对种用仔猪经上述检测,发现和分群隔离的野毒感染血清学阳性猪,立即注射灭活疫苗或基因缺失疫苗,最好是间隔4-6周注射2次,作为育肥猪饲养出栏。

5.6.1.5 以上是在种猪群和种猪场进行伪狂犬病根除计划的最佳方案。但考虑到我国养猪业的实际情况,一般猪场的养猪数量都已达到满负荷的程度,猪舍和栏圈都比较紧张,对采取隔离分群有困难时,此种情况在没有注射过疫苗的场先进行抗体检测,确定有无感染存在,或是已经注苗的场先将疫苗更换为浓缩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再按前述的种猪及种猪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即抗体

阴性猪首先作两次基础免疫,其间隔4-6周。然后每半年注射一次。如是野毒感染阳性猪群先作两次基础免疫后,再每4个月免疫一次,直至野毒感染抗体消失后,改为每半年一次。对已经免疫过的猪群,则将疫苗更换成浓缩单基因缺失疫苗就行。然后按每半年抽血检查一次。逐步缩小野毒感染的猪。这就是要比前述的采取分群隔离的措施达到净化根除的目的要慢一些。

5.6.1.6 对正在爆发伪狂犬病的猪场,种猪除进行两次间隔4-6周基础免疫外:种猪应在配种前注射一次,产前一个月加强免疫一次,均使用浓缩的单基因缺失的灭活疫苗。育肥猪用基因缺失弱毒疫苗进行两次免疫。如仔猪发病用基因缺失疫苗紧急预防接种效果显著。

5.6.1.7 对新引进的种猪,要进行严格的检疫,最好是要引进伪狂犬病抗体阴性猪或野毒感染抗体阴性猪,引到本场后,隔离饲养2个月,抽血样检查,抗体或野毒感染抗体为阴性者再与本场其它猪混群饲养。与其它猪群一样,每半年作一次检查。对于检测出的野毒感染阳性猪要严格隔离,注射疫苗后,看情况能否作为种用,最好是将其淘汰不作种猪用。

5.6.1.8 猪场要进行定期严格的消毒管理措施,最好是使用2%的氢氧化钠(烧硷)溶液或酚类消毒剂。猪舍、栏圈的清洗消毒,最要选择气候干燥和具有阳光照射下进行效果最佳。

5.6.1.9猪场严格禁止养狗、养猫、养鸡,严格禁止狗、猫、鸡和其它鸟类及动物进入猪舍。在猪场内要进行严格的灭鼠措施。消灭鼠类带毒传播疾病的危险。

5.6.1.10 要严格禁止人员和车辆等进入猪场,避免因人员和机械带毒传播疾病。

5.6.1.11在5公里方圆范围内的相关猪场都必须统一采取同样措施,因为伪狂犬病可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通过空气传播。

5.6.2育肥猪场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

上述种猪及种猪场的根除计划措施完全适用于育肥猪场。育肥猪场种猪的伪狂犬病根除计划措施与上述的种猪的根除计划措施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在育肥猪方面,首先应对育肥猪群在70-100日龄的猪进行伪狂犬病血清学检测,如发现有抗体阳性或野毒抗体阳性猪,所有的猪只都应注射疫苗。经过规则免疫的种猪所生的仔猪,一般在60-70日龄注射一次基因缺失弱毒疫苗,间隔4-6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一般情况下在育肥猪场种猪育肥猪都应进行免疫。如只免疫种猪,大量的育肥感染病毒,在那里大量增殖病毒并向猪舍内排毒,直接威胁着种猪,因而种猪的免疫效果受到影响。此外育肥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虽不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发生死亡,但可明显的引起呼吸道症状,增重迟缓,饲料报酬降低,推迟出栏,其间接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经实验室的动物实验和临床上的观察证实,感染了伪狂犬病毒的育肥猪群,注射疫苗与不注苗其增重相差约1/3。即注射疫苗猪比未注射疫苗猪在同等饲养条件下多增1/3,可见育肥猪应该进行伪狂犬病免疫的重要性。

6.无病标准:

首先要配合我国无特定病原区的建设的工作计划,划定一定的区域,对区域内的猪场进行血清学调查,了解和掌握伪狂犬病猪场和猪群阳性感染率的情况,制定伪狂犬病的免疫预防计划与措施。按照前述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方案,实施强制性免疫计划,配合强有力和有效的区分强弱毒感染的监测,建立健康群,通过有计划的免疫,使猪群伪狂犬病强毒感染率降到10%左右时,就可以采取捕杀或淘汰野毒血清学阳性猪,建立健康猪群。最后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或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经过较长时间的监测没有再发现野毒感染猪。在稳定控制标准的基础上,停止注苗后,连续3年无临床病例出现,由国家指定的专门实验室到该区域内的猪场随机抽血样检测伪狂犬病毒抗体为阴性,没有阳性猪出现,才算消灭或根除了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活疫苗使用说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