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樊宗师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17-843171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21 23:48: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樊宗师

樊宗师,为中唐时人,以文体僻涩称,韩愈曾为作墓志。由于其人为文不肯师古,以至字句难以训诂考证。此文是宗师唐穆宗年间任绛州刺史时所作,全文近777字,但是句读至今仍众说纷纭。四库全书本有元趙仁舉吳師道許謙三家註,但断句仍有许多不合情理处。政协新绛县委员会编辑的《新绛文史资料》收入现代标点的此文,未署点校者,通文上有不少高明之处,但印刷粗陋,错讹太多。鄙人不揣愚拙,将上述资料重新整理,期与同好共飨涩味。此园为目前中国尚存最古的园林遗址,连同前部的绛州大堂,曾一起被当地一中学占用,九十年代初就有人呼吁保护修复,近况如何,就不得而知。

(T/ p9 M5 b: }* }6 j

0 W3 g1 |2 ?2 S1 ~3 a1 ?: A絳守居園池記J0 g# F;c2 t$ t)W0 bb0 R9 X9 }' `# Z5 [唐 樊宗師 撰

' D4 H2 p;LW/ E3 J9 T, m

絳即東雍,爲守理所。稟參實沈分氣,蓄兩河潤,有陶唐冀遺風餘思。

-W0 oLC* J3 }“ o$ n;l4 P4 |3 I

晉,韓魏之相剖剝,世說●(1)總其土田士人,令無磽(qiāo

雜擾。宜得地形勝,瀉水施法。

地坚硬不肥沃:~薄。~瘠。~确(硗薄)。地有肥~。)

” e: j' d!v% H# U!Y$ A豈新田又蕞(zuì◎ 古代演习朝会礼仪时捆扎茅草立放着用来标志位次,引申为丛聚的样子。)猥不可居?州地或自有興廢,人因得附為奢儉。

將為守說致平理與?益侈心耗物害時與?自將失敦窮華,終披夷不可知。

(`6 O$ Y' I2 s陴緬孤顛跒倔,玄武踞,守居割有北。自甲辛苞大池,泓橫硤旁。

/ ]9 K& E: c;{1 ]-q

潭中癸次。木腔瀑三丈餘,涎玉沫珠。y0 O-O)I4 w5 g3 P子午梁貫,亭曰徊漣。虹蜺雄雌,穹鞠覷蜃,礙佷島坻,淹淹委委。莎靡縵蘿薔,翠蔓紅刺相拂綴。X' c1 y“ Y7 I9 D.D” m南連軒井,陣中踴曰香,承守寢晬思。

“ P3 z;^: O1 t% c” k$ p西南有門曰虎豹。左畫虎搏立,萬力千氣,底發。彘匿地,努肩腦,口牙怏抗。雹火雷風黑山,震將合。右胡人鬅,黃●(3)纍珠,丹碧逡。身刀囊鞾撾縚。白豹玄斑,飫距,掌胛,意相得。r% W9 j& c, [4 M-F.[東南有亭曰新。前含曰槐。有槐屓護,●(4)鬰蔭後頤。渠決決緣池西,直南折廡赴。可宴可衙。

;z& h* k/ v“ y7 S又東騫,渠曰望月。

又東騫窮角,池研雲曰栢。有栢,蒼官青士,擁列,與槐朋友。巉陰洽色。

.?: ^: q+ n!A8 R6 V5 _5 u

* N;p0!t/ S$ T0 m北俯,渠憧憧來,刮級廽西。

巽●(5)閒,黃原玦天,汾水鉤帶,白言謁行。];}.X(c8 n旦艮閒,遠崗青縈。近樓臺井閭點畫察。可四時合奇士,觀雲風霜露雨雪,所為發生收斂,賦歌詩。4 E3 V% T% y& s3 `2 I.r

正東曰蒼塘,蹲瀕西漭,望瑤飜碧瀲,光文切鏤,梨壑撓撓,收窮。

% d# }.E(PT1 h3 GI& W

正北曰風隄,乘攜左右,北廻股努。墆捩蹴墉,銜渠歆池。南楯楹,景怪爥,蛟龍鉤牽,寶龜靈蠯,文文章章,陰欱墊●(6)。煙潰煅暎依钐m蕙,神君僊人,衣裳雅冶,可會,脫赤熱。

_6 |2 gE;s.& q: c

.B!l' U)[6 l-S* F5 & q西北曰鼇●(7)原,開咍儲,虛明茫茫,嵬眼澒耳,可大客旅鐘鼓樂。提鷳挈鷺,倡池豪渠,憎乖憐圍。

;H, F9 k$ i3 z7 S.q5 C

正西曰白濱,薈深梨,素女雪舞百佾。水翠披,●(8)●(9)千幅,迎西引東土長崖,挾橫埒。日卯酉,樵途塢徑幽委,蟲鳥聲無人,風日燈火之晝夜,漏刻詭姽絢化。)q% i/ J8 ~8 a, W7 B(z, w

大小亭,餖池渠閒。走池隄上,亭後前,陴乘墉,如連山群峰擁。地高下如原隰隄谿壑。

W1 cA;i0 ” e!Z# G0 [)@

水引古,自源卅里。鑿高,槽絕,竇墉,為池。溝沼渠瀑,潀潺終出,汩汩街巷畦町阡陌閒,入汾。

-L!v+ S)L' N# G& Z(z

巨樹木,資土悍水沮,宗族盛茂。旁蔭遠映,謇C交,果枝香,畹麗絕他郡。

B6 I# z3 l+ B% u: @9 b!B1 H)D% H* h/ l“ d;z考其臺亭沼池之增,蓋豪王才侯襲以奇意相勝。至今過客尚往往有指可創起處。余退常吁,後其能無,果有不補建者。t/ w!c* i$ F' O$ B-h2 H$ X” i& D?4 q' _+ [!H)z2 ~5 S池由於煬。反者雅、文安,發土築臺為拒,誅。幾附於汙宮。水本於正平軌,病井滷生物瘠,引古沃漧,人便。幾附於河渠。u8 O“ q' W# L)n6 E7 w嗚呼!為附於河渠則可,為附於汙宮其可?書以薦後君子長慶三年五月十七日。

●(1)闕一字

●(2)左足旁右可

/ F)g2 j' A& E2 C8 i.r●(3)上夗下巾 ●(4)上雨下對

●(5)左日右禺

●(6)左咸右欠

” z: f* Z;s4 r* k({* B/ A●(7)左虫右豕 ●(8)(9)皆左目右郭o# o, l1 hX: K, V8 |: F

第二篇:作业浅析庄子,大宗师

浅析《庄子·大宗师》

《大宗师》是《庄子》的本体论,文章既讲“道”,又讲如何修“道”、得“道”。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之师,万物之宗,因此将“道”命名为大宗师。“道”是有生命的,万物是有生命的,人也是有生命的,人得道就便可以遨游于天地,与天地为一体。

一、《大宗师》的思想

“真人与真知”的思想

何谓真人。古时候的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为真人,“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为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为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为真人,“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为真人。而首先有真知才能成为真人,只有真人才能知道真知,又只有“真人”才能体会“道”。

怀疑主义的认识论

认识事物、自然,达到最高的境界才叫做“真知”。而人们认识的对象总是变幻不定的,这就是人们的认识的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庄子认为认识的主体人是具有局限性的,认识的客体对象又是具有变易性、表达它的语言往往是难以准确无误的,因此我们的认识活动只能获得相对性的意见,而非终极性的真相。

庄子的宇宙观和无神论 庄子宇宙观的内容很少,在本章中提到“夫道,有情有信,旡为旡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是无神论者。庄子的“天”即是自然,“道”是自然的法则,而非人格化的“天”和“神”。

庄子的生死观

“以少为善以老为善,以始为善以终为善”。庄子看淡生死,认为生死天命,死生一体,我们应欣然地接受这种固然的变化、形体的存在与消失,不拼命趋赴生,也不竭力靠拢死,顺其自然,安然处之。

庄子的爱情观

如若把“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仅看作一种爱情观。在庄子看来,如果人生是在相濡以沫的困境中乏味地渡过,两个人还不如将过去的生活全部忘记,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荡,即使彼此不再认识。就这一点上看来,庄子的爱情观既是玄虚的又是现实的。

庄子的道德观

庄子自己认为,他的思想和儒家的思想是相互违背的。儒家强调“礼数”,用“礼教”来约束人们,而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世间有很多的道理法规,而他们都是合乎自然的,不在乎外在的形式、约束,只存在于人的本真中。庄子批判儒家的“仁义”、“礼仪”,认为那是对人们的摧残。

庄子的辩证思想

庄子认为有无相生,生死相依,始终相伴。他认为,这种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生死是浑然一体的,“善妖善老,善始善终”。

天人合一的思想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自然与天不会因为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天即人,人即天,天人合一。

低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会陷入绝境的,但是庄子还是相信能够“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子舆病入屈曲的样子,却能欣然地接受自己的样子,安于事实,顺应自然,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

庄子讲人对于造物者,就好比金属对于高超的冶金工匠,应该低调为人,并非有了人的躯体形骸就能“成人”了,也就是为人要谦虚谨慎。

庄子的人生观与“大道合乎自然”的思想

庄子的思想从根本上是源于老子的思想,庄子和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合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也合称为老庄哲学。他们都认为天下万物源于道,道就是自然之理,因此人们要“因道”,就是尊重道,尊重自然,而不是人为,如果遵循“人为”,就会伤害本真。庄子认为,人以地为法,地以天为法,天以道为法,而道法自然。这就是“大道合乎自然”,而自然就是自然而然。

“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官;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这就是“道”的魅力所在,也便成为了人们无尽的追求。

大道合乎自然是贯穿于文章始终的思想。文章用很多寓言故事告诉不同的道理,而这些故事根本的奥秘都在于大道合乎自然。“道” 无形无体,不能听见,不能触摸,只能用心去感受。

“道”高于天,高于“国君”,是人们追求的本真所在。人人想得“道”,可是道却不可以学习而得到。忘记天下,忘记万物,忘记自己的存在,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彻,然后就能感受到“道”的存在。“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这便能进入“道”的境界。

《庄子》致力于为我们回答一个至尚的问题,就是如何“知道”“安道”“得道”,而庄子认为,只有当我们忘记了形骸、忘记了外在、忘记了自己的存在的时候,便能自然而然地得道。因此,我们应该有朴素的思想境界,不刻意地去追求,不可以地去遵循,不受“撄宁”,不拘泥于世俗物质,无所谓得失,无所谓生死,并且保持这种思想永远没有终结,也就是保持“道”的人生追求和人生观。

如何让自己有限的生命进入大道的自然。庄子认为“无思无虑”、“无处无服”、“无从无得”我们便可以“知道”“安道”“得道”。也就是说,我们什么都不用去思考、不用去我们便可以让自己有限的生命进入大道的自然。

二、经典语句分析

《大宗师》中一些名句、经典,这些都广为人们所知,而再次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一些有趣的地方。我们可以赋予它们新的意义,可以应用于其他的领域,也可以怀疑原文的意思,保持自己独特的见解。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选择“相忘于江湖”,前面侧重于爱情观来介绍着一观点。其实,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同样适用。人与人最好不要走到这一境地,当大家都处于困窘,为了脱离苦海,彼此不得不相互牺牲,这样可是多么悲哀的一个社会。与其这样,还不如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游荡,即使是在自己饿窘境里摸索,即使在不认识对方。我们可以有所选择的作为:和自己至真的人相濡以沫,和其次的人相忘于江湖。

国家的交往,也可以运用这一道理。当代国家间交往的基础是国家利益,而在大的风浪和泡沫面前,我们应该是有所选择的作为,首先应该是保障国家的利益不受侵害。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人民币只可能也只可以在一定程度贬值。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我们善始善终,相信存在即合理,为自己的存在而安然,为自己的离去而安然。这让我们联想到一个成语“宠辱不惊”。面对生死的变化,我们镇定自若,不趋附生,也不追求死。

“善始善终”在长期的使用中,由“以之为善”更多地直接用成“有始有终”、“有头有尾”的意思。其实“善始善终”的原意更是一种境界,因为它包含着一种感情。

事实上,我们不仅以“善始善终”来看待自己的生死得失,而且对于他人也是如此,不轻易破坏他人、外物存在的条件。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旡私覆,地旡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这是我的解析中不认同原文的一处,“命”是天命的意思。子舆穷途潦倒,不是天地的无情,也不怪父母,至于怪谁,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他到达这幅田地的就是命运的安排。这种归于“天命”的思想,体现了我们无法掌控的“道法自然”,就像生死的变化、昼夜的更替是我们无法扭转的,无法把握的只有顺从。从这一层面上理解,固然合理。

但是,事实上,我们是不能把所有的原因归于命运的安排的,导致如此这般地结果,往往更多的是在于我们自身的“把握”,在于我们没有努力去改变。

就这一问题上,我个人认为,人生应该是有所坚持,有所顺从的。顺从的是自然而然的法则,坚持是在尊重这种法则的基础上,坚持努力把握,朝着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懈努力。穷途末路 又是一种路,这便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会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独特风景。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无需刻意地“听天由命”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三、评析《大宗师》

《庄子·大宗师》从不同层面或多或少体现了庄子的认识观、宇宙观、道德观、爱情观、生死观、无神论的思想,并相应地可以引出,其政治主张、人生观。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不可能是孤立的,联系整个《庄子》以及道家的思想,再来品味体察庄子在《大宗师》里渲染的思想,就豁然开朗了。

庄子实际上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主张“大道合乎自然”,让这种“坐忘”“无为”“无所谓”的思想贯穿于《庄子》的章篇,而事实上,庄子处在一个兵荒马乱的历史时期,新生的思想派别很多,庄子看透了世俗,厌倦了礼仪,提出自己“道法自然”的主张,难免会愤世嫉俗,而庄子其实是一个隐居山林却相当愤慨的典型。也许只有真正的“真人”才能真正看透一切,放下一切。这就好像庄子在文章中讲“道”是忘记了物质、忘记了自我、忘记了一切而知道、得到的,而庄子想忘记一切,不刻意追求,却在竭力寻找“得道”的途径。就好像庄子批判儒家“礼仪”的禁锢,却假于孔圣人来认可自己,并讲“丘也请从而后也”。所以庄子其实是很矛盾的。这样,虽然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修生养性,清净无为,可是他的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强烈的,对世俗的愤怒和绝望。

但是,我们无可否认,庄子的这些“观”,对后人有这莫大的意义,这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大宗师》里我们可以认识到“无尽的认知追求与现实的目标”、“ 豁然开朗,博物通达”、“ 道妙人生境界”。

无尽的认知追求与现实的目标

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认识的主体和能力是有限的,以有限认识无限得到的结果总是有各种弊端的。

认识的对象是变化不定的,认识的主体和主体的标准时变化的,以变化观变化,得到的结果时不稳定可靠地。

虽然认识的对象总是可知的,但人类的认识在一定的时期,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局限的,认识的个体即单个的人,需要保持无尽的追求动力、渴望,来实现这个现实的目标。目标与追求是不同的,目标需要量力而定,而追求却是一种动力支持。

豁然开朗,博物通达

原来死生可以如此豁达,得失可以如此豁达,爱情可以如此豁达。拥有豁达的人生态度,谈笑风生,笑看人生。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忘却自我,忘却功业,忘却名利。庄子鼓吹“物我两忘”、“坐忘”,要求人们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身躯,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人便可以,豁然开朗,博物通达。

有所坚持,有所顺应 坚持“相忘于江湖”的选择、坚持“善始善终”,坚持自己把握人生,也要保持淡然的心境,“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知说生,不知恶死”,自然地有所顺应。

道妙人生

(一)渺小但不卑微。人就像沧海一粟,天人是合而为一的。庄子讲 不受礼仪世俗的限制,人便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人生来平等,“道”存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中,道也是有生命的,每个人在本真上都是一样的。

(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讲“道”的人生,无所谓生死,无所谓名利,大道自然,自有其法则,不需要人为的强求。淡然一切,在心静如水中可以通往更高更远的境界,可以通往认知的“极”而得到。不要过多地追求名利,身边的一切都是过往,好坏得失一切都会过去。

(三)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而“道”是万物的共性,存在于万物之中,如此玄妙,就像通过一粒沙里可以看到整个世界、一朵花可以探寻整个天堂。我们又无需刻意地“知道”“安道”“得道”,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忘记物质,忘记形体,忘记自我,便是得道的最好途径。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人特以有君为愈乎己,而身犹死之,而况其真乎”,“道”高于天,高于国君。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一味地强调企业的发展、利益,成效往往不明显。如果将“道”应用于企业管理中,把“道”化为“企业文化”—— 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使企业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将这种企业文化变为一种潜在的共同的准则,便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企业成员的形成规范、激励和指引。

《庄子·内篇·大宗师》为庄子本人所作,代表着庄子典型的思想。庄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庄子被称为“神人”,他不刻意地追求名和利、看淡生死得失、为人朴素豁达。他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可事实上他和老子的思想又是有矛盾的;他不同于儒家的思想,可事实上他和儒家的思想却有着和谐统一的地方,几千年来共同孕育着中国人格,形成了中国人品格的骨架。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有其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面。庄子的思想也豁达、也消极。庄子的思想主张无道无为,在道法自然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尊重自然而然的法则,主张逍遥自在的人生,却在潜移默化中坚持着“天命”的安排,导致了宿命论的错误。这在《大宗师》中都有明显体现。体会庄子《大宗师》的思想,更多的是关注他积极的一面。这样我们可以忘记名利、忘记得失、忘记智慧、忘记美丽,去广袤中领悟知识的“极”,用心去感受大道合乎自然的本质,去追寻得“道”。

第三篇:樊夫人

樊夫人

裴铏

樊夫人者,刘纲妻也。纲仕为上虞令,有道术,能檄召鬼神;禁制变化之事,亦潜修密证,人莫能知。为理尚清静简易,而政令宣行,民受其惠,无水旱疫毒鸷暴之伤,岁岁大丰。暇日,常与夫人较其术用:俱坐堂上,纲作火,烧客碓屋,从东起,夫人禁之即灭。庭中两株桃,夫妻各咒一株,使相斗击;良久,纲所咒者不如,数走出篱外。纲唾盘中,即成鲤鱼;夫人唾盘中成獭,食鱼。纲与夫人入四明山,路阻虎,纲禁之,虎伏不敢动,适欲往,虎即灭之;夫人径前,虎即面向地,不敢仰视,夫人以绳系虎于床脚下。纲每共试术,事事不胜。将升天,县厅侧先有大皂荚树,纲升树数丈,方能飞举,夫人平坐,冉冉如云气之升,同升天而去。后至唐贞元中,湘潭有一媪,不云姓氏,但称湘媪,常居止人舍,十有余载矣。尝以丹篆文字救疾于闾里,莫不响应。乡人敬之,为结构华屋数间而奉媪。媪曰:“不然,但土木其字,是所愿也。”温鬓翠如云,肥洁如雪,策杖曳履,日可数百里。忽遇里人女,名曰逍遥,年二八,艳美,携筐采菊,遇媪瞪视,足不能移。媪目之曰:“汝乃爱我,可同之所止否?”逍遥欣然掷筐,敛衽称弟子,从媪归室。父母奔追及,以杖击之,叱而返舍;逍遥操益坚,窃索自缢。亲党敦谕其父母,请纵之,度不可制,遂舍之。复诣媪,但帚尘、易水、焚香、读道经而已。后月余,媪白乡人曰:“某暂之罗浮,扃其户,慎勿开也。”乡人问:“逍遥何之?”曰:“前往。”如是三稔,人但于户外窥,见小松迸笋而丛生阶砌。及媪归,召乡人同开锁,见逍遥懵坐于室,貌若平日,唯蒲履为竹梢串于栋宇间。媪遂以杖叩地曰:“吾至,汝可觉。”逍遥如寐醒,方起,将欲拜,忽遗左足,如刖于地。媪遽令无动,拾足勘膝,噀之以水,乃如故。乡人大骇,敬之如神,相率数百里皆归之。媪貌甚闲暇,不喜人之多相识。忽告乡人曰:“吾欲往洞庭救百余人性命,谁有心为我设船一只,一两日可同观之。”有里人张拱,家富,将具舟楫,自驾而送之。欲至洞庭前一日,有大风涛蹙一巨舟,没于君山岛上而碎,载数十家,近百亲人,然不至损,未有舟楫来救,各星居于岛上。忽有一白鼍,长丈余,游于沙上,数十人拦之,挝杀,分食其肉。

明日,有城如雪,围绕岛上,人家莫能辨。其城渐窄狭,束岛上人,忙怖号叫,囊囊皆为齑粉,束其人为簇,其广不三数丈,又不可攀援,势已紧急。岳阳之人,亦遥睹雪城,莫能晓也。时媪舟已至岸,媪遂登岛攘剑,步罡噀水,飞剑而刺之,白城一声如霹雳,城遂崩,乃一大白鼍,长十余丈,婉蜒而毙,剑立其胸,遂救百余人之性命,不然,顷刻即拘束为血肉矣。岛上之人,咸号泣礼谢。命拱之舟返湘潭,拱不忍便去。忽有道士与媪相遇,曰:“樊姑,尔许时何处来?”甚相慰悦。拱诘之,道士曰:“刘纲真君之妻,樊夫人也。”后人方知媪即樊夫人也。拱遂归湘潭。后媪与逍遥一时返真。

第四篇:儒派宗师黄敬临

儒派宗师黄敬临

作者: 二毛 | 发表时间:202_.09.20

比现代川菜开山鼻祖蓝光鉴在成都创立“川菜革命的延安”荣乐园晚十多年,川菜的另一位宗师黄敬临在成都开了家名叫姑姑宴的餐馆,日后也发展成为川菜的一大派系,传承至今的“罗派川菜”开山宗师罗国荣就曾经拜在他的门下,受益匪浅。听说京城里最近也开了两家姑姑宴的店,有机会一定要去拜尝。

这位黄敬临与一般川菜大师的苦出身不同,他出身名门,还考取过清末秀才,受到慈禧太后赏识,曾在光禄寺供职,得四品顶戴,被称为“御厨”。

他的一生很有些传奇色彩,在担任宫廷御厨3年后,到地方任县长,民国以后,还担任过射洪和巫山县长,最终因生性自由,爱好美食,辞职不干了。

因为美食家声名在外,黄敬临回到成都之后,居然一度被聘为省立成都女子师范的烹饪课教师,黄先生自然乐得其所,把课程分为熏、蒸、烘、爆、烤、酱、炸、卤、煎、糟十门,亲身示范,一时为城中美谈。

但教人做菜总还是不过瘾,后来在时任成都通俗教育馆馆长卢作孚的帮助下,1925年,黄敬临在成都少城公园开了一家饭店,用自己名字的谐音,取名“晋龄饭店”,他亲自掌灶。以“软炸扳指(即大肠头,形如扳指,故而得名)”、“堂片鸭子”、“叉烧肉”最为拿手;小菜如豆腐鱼、泡小黄瓜,都很受欢迎。

这位由官而厨的黄老板做菜之余,还没有放下自己的文学爱好,时不时的写几首诗记录做菜生涯:“挑葱卖蒜亦人为,粇入歧硚万事非,从此弃官归去也,但凭薄技显余辉。”大概是黄老板诗写得颇有些凄苦,引起了他官场老友的挂念,晋龄饭店开业一年多后,得故友推荐,黄敬临又去做了四川荥经县的县长,饭店由儿子接管,但生意很快就不行了,被迫转给他人经营。黄敬临的第一次餐饮创业就这样匆匆收场。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仅仅上任一年多,黄县长就官位不保,又回到了成都。打算再开饭馆,和家人商议,家人讥笑黄说:你不是生意人,开饭馆也只能开姑姑宴。这姑姑宴在四川方言中,指的是小孩子过家家,学大人做宴会的游戏。本是取笑,黄敬临听了却非常高兴,因为新餐馆得了一个好名字。

经过筹备,1930年,黄敬临二次创业,在成都包家巷正式亮出了姑姑宴招牌。文人毕竟是文人,开饭馆都开的文化味道十足。黄敬临自封“油锅边镇守使,加封煨炖将军”,把饭馆所在的原住宅改建成一座小巧雅致的园林,成为当时成都仅有的一家园林式餐厅,风头很旺。

在宣传上,黄敬临更是发挥其文化特长,亲手书写招牌和对联,大门上贴的是:右手拿菜刀,左手拿锅铲,急急忙忙干起来,做出些鱼翅海参,供给你们爷爷太太(上联);前头烤柴灶,后头烤炭炉,轰轰烈烈闹一阵,落得点残汤剩饭,养活我家大人娃娃(下联)。横批:“混寿缘”。

饭店大厅中也有妙联:学问不如人,才德不如人,只有煎菜熬汤,才是我的真本事;亲

戚休笑我,朋友休笑我,安于操刀弄铲,正是文人下梢头。

毕竟是在宫廷里伺候过慈禧老佛爷的“御厨”,黄敬临在经营上也别创一格,推出类似于现在收藏品市场和高端白酒市场的“限量供应”策略,每天只排四桌,如果没点儿地位,不提前预订,你根本就吃不到。这样一来保证了品质,也迅速在四川上流社会中形成了好的口碑效应。有时候黄还会亲自为来的达官贵人解说菜肴,因为他历练官场,文化素质高,很能和这些人交朋友,吸引了更多贵客盈门,姑姑宴大火,黄敬临的二次创业终于成功了。后来又迁到成都南门外的陕西街青羊宫马长卿花园,生意更加红火。

到1933年,姑姑宴已经是闻名川菜界的重要“山头”。当时,刚从另一位川菜大厨王海泉(曾为四川总督锡良的家厨,被尊为“大王”师傅)门下出师的罗国荣,就经人介绍,来到姑姑宴打工,也打下了其川菜大师的另一个重要基础。

黄敬临所创菜式的特点是精细可口,融合了宫廷和地方名吃的口味,在满足美食要求的同时,注意把饮食和文化结合起来,给人以高雅的精神享受。

作为一代川菜宗师黄敬临创新了数以百计的菜和精致小菜品。目前流行度最广的是已经被誉为川菜代表之一的“樟茶鸭子”。

这道菜是黄敬临受到宫廷御膳房所做汉熏鸭的启发改制而成的,他在熏鸭时改用嫩芽茶作为熏料,使熏出的茶鸭子相得益彰,奇香扑鼻。慈禧很喜欢这道菜,还曾用来招待外国使节。

他吸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竹筒饭”的做法,独创了“青筒鱼”。做法是用一节有底的嫩竹子,将鲜鱼、佐料加适量清水放入竹筒,密封后放在炭火上炙烤,鲜竹与鱼肉和鱼汤的味道融为一体,鲜香无比。

其他名菜如麻辣牛筋、烧牛头、豆渣猪蹄、黄腊丁汤等,他都有所改进和创新,影响深远。

1937年,黄敬临把姑姑宴开到了重庆。1938年蒋介石在重庆姑姑宴包了4桌,吃后倍加赞赏。1941年,重庆遭到日寇军机的频繁轰炸,整个城市被严重毁坏,姑姑宴被迫停业。1942年,黄敬临因为受惊吓得病,最终不治,终年68岁。奇怪的是,蒋介石还给他送了副挽联——“无冕之王”。

读书人自怜又自傲,黄敬临曾有副自题联,算是一生写照:可怜我六十年读书,还是当厨子;能做得廿二省味道,也要些工夫。

从黄敬临开始,也是受他的启发,生于草莽的川菜开始向文化领域突进,1941年,曾在姑姑宴做厨师的罗国荣在成都华兴街创立了文化味道浓重的“颐之时”菜馆,开启了另一个川菜重要流派——罗派。

黄敬临代表菜樟茶鸭的做法

(取自上世纪70年代老菜谱)

“樟茶”即樟树叶和茶叶。此菜将肥鸭经过腌、熏、蒸、炸四个过程,因而具有酥香嫩的特点,并带有茶叶和樟树叶的特别香味。颜色金红,最宜下酒。用约三斤重的肥翁鸭一只,配上花茶50克、樟树叶50克,葱120克,花椒20粒左右,两斤菜油。

将处理干净的鸭子晾起,备葱花待用;再用碗把花椒、川盐、胡椒面拌匀,抹在鸭腹中,再把料酒、粩糟拌匀抹在鸭皮上,余下的抹于鸭腹中,将鸭放盆内腌制12个小时,取出晾干;将花茶、锯末、柏树枝、香樟树叶一起和匀,分为3份,用木盆一个放在平地上,将其中一份花茶锯末料放在土碗中,在炉内拣一段烧红的炭放在茶叶、锯末面上,将碗放于木盆中间,木盆口上平放一张稀眼铁丝网,鸭子放铁丝网上,另用大木盆一个盖上,用茶叶、锯末、樟树叶燃起的烟,熏10分钟后,再熏两次,并将鸭翻面。第二次熏7分钟,最后一次熏5分钟。鸭皮呈黄色,将鸭取出,放入大蒸碗中,上笼蒸2小时出笼晾冷待用;最后把炒锅放在旺火上,下菜油烧至八成热,将鸭放入炸5分钟,至鸭皮酥脆拿出,放在菜墩上,切块装盘。上桌时,鸭皮朝上盖在盘中鸭颈上,淋上麻油一钱,另将麻油一钱与甜酱调匀,平分两个碟子,摆在两边,把葱分成二份放在碟子里。

第五篇:牵手宗师,做最美求是少年

牵手宗师,做最美求是少年

三月,伴着暖暖的春风,东关小学“牵手宗师,做最美求是少年”——主题系列活动拉开了序幕。近日,为纪念竺可桢诞辰124周年纪念日,东小的孩子们在辅导员的带领下,来到竺可桢故居,上了一堂“求是精神”综合实践课。孩子们参观了故居,了解了竺爷爷的生平事迹,还和东关小学的退休教师们一起,倾听了竺可桢文化研究员冯雪骥老校长的竺可桢事迹报告会。孩子们的心震撼着,激动着,为自己能在竺可桢的母校读书而骄傲和自豪,纷纷决心追寻大师足迹,向竺可桢爷爷学习,争做最美求是好少年!

上虞区东关街道中心小学

任菊萍

樊宗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