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202_年申论八大热点关键词
编辑:清风徐来 识别码:17-892618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30 17:49:31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_年申论八大热点关键词

关键词

一、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底线思维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态度,能够提供继续前进时所必须得那份坦然。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轻易地做决定或担风险。有时可能苦苦思索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但仍然无法得出结论,采取行动。这种情况的出现,常常是由于我们害怕跨入未知领域所带来的后果而引起的。生活在当前这个即使不算是混乱,但至少可以说是变幻无常的时代,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工作、家庭、生活方式作出调整。

关键词二、三公经费

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由于这三项费用的滥用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党政机关的公费旅游、公车消费、公款吃喝等不良行为,故为社会普遍关注。

关键词

三、规范公权力

规范公权力是为维护和增进公益而设的权力。它来源于私权力,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公权力有利于保障个****利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另一方面,公权力也具有其内在局限和异化特质。

关键词

四、科学管理与城市建设

城镇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是推进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是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的基本手段。因此,城市规划的制定、管理、监督等工作都马虎不得,这涉及城市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也关系着社会各个行业、部门和百姓的切身利益。

关键词

五、汉字听写大赛

传承中华文化需要坚守与创新并举。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是我们最值得保存和珍惜的文化瑰宝,要弘扬汉字,需能开拓汉字的艺术美。要让汉字进入百姓的生活,进入我们的艺术领域,让人们感到美,感到震撼自己的心。在这方面,我们的媒体不仅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有能力激活汉字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重新焕发汉字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想象力,让汉字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

六、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五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只有基于这样的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关键词

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关键词

八、微博问政

微博问政,是网络问政中的一种形式表现,网络问政即指不按传统的亲临现场,而通过网络工具,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参政及处理政务。在时下两会期间,“微博问政”现象成为热门议题。“博客问政”也是网络问政的表现形式之一。对此,中国青年报时评人士曹林表示,“微

博问政”与“博客问政”实际上是一回事,“微博问政热”也仅仅是虚热和泡沫,靠电脑键盘功夫和电脑前的拍脑袋,浮躁地追逐诸种时尚,而不深入实际听取民意,只能提出类似“给老婆发工资”、“给企业家评职称”、“全面取消网吧”之类雷人建议。

第二篇:202_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共同富裕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改善民生作为最突出的“重头戏”,充分反映了“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念。

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毛泽东在1953年提出:“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共同富裕”概念从此广泛传播。邓小平一贯坚持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他坚信共同富裕“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江泽民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更是多次强调“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七一”重要讲话再次作出这一承诺,实际上是我们党对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方向的庄严宣誓。可见,共同富裕已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来分析,“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使生产力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共同富裕,有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既要反对“效率至上主义”、“发展至上主义”,也要反对“公平至上主义”、“平均主义”。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积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实现共同富裕,面临哪些问题?

邓小平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就可能出乱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收入差距亦逐渐扩大。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317到202_年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202_年更达0.48。这个数字不仅比印度、伊朗、波兰这些发展中国家要高,而且高于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格局不合理,居民和劳动所得比重持续下降,国家和企业所得比重持续增加。二是国民收入再分配格局不合理,缺乏调节高收入者的有效手段,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低收入者得不到有力保障。这种状况造成了国内居民消费增长缓慢,与投资和出口相比,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严重不足,难以靠内需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但也要认识到共同富裕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更多的是针对一部分人民群众还没有富裕起来而言的,是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要去限制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需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一方面要继续让更多的人富裕起来,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实现共同富裕从根本上说还是要靠发展。共同富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物质和精神的极大丰富。抛开共同富裕讲生产力发展,会导致两极分化,离开生产力发展讲共同富裕,则会导致共同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要求更加注重、强调公平,着眼点在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分配公平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重庆的做法在202_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比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培养照顾130万留守儿童、“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国”“民”共进、建设公租房、“三进三同”结穷亲。机关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结穷亲”,以困难家庭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促进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事关我们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加强。我们党执政的任务,不仅包括做大“蛋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包括分好“蛋糕”,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完成好这两个任务,对于确保党和政权永不变质、确保我们党长期执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他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他提出,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这种执政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级组成的“国民幸福总值”(GNH)指标。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幸福指数”风靡全球。法国总统萨科齐去年9月宣布,有意往本国经济增长评估体系中引入能够反映民众快乐程度和幸福状况的参数。加拿大统计部门也在全国范围调查中增设反映民众幸福程度的项目。巴西一个参议院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幸福修正案”,如果该修正案获得整个国会的通过,追求幸福将成为一项受到巴西宪法保护的基本权利。英国首相卡梅伦责令国家统计局设计一套全新的统计方案,以详细采集涉及个人幸福程度的数据,以“幸福指数”以衡量公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状况,并作为制定和评估政策的核心参考。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就需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温家宝总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也提出,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幸福、安全,更有尊严。在202_年地方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幸福”成为一大热词,至少说明三点问题:其一,政府开始自觉认识到幸福是人们追求的基本价值,是人类发展的共同目标,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其二,认识到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既包括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增加,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平衡协调发展;其三,也是尤其重要的,认识到了政府在实现公民的幸福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幸福的理念,实际是科学发展观思想不断深化的结果。早在202_年4月21日,胡锦涛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就针对科学发展的理念重申“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意味着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幸福是多样的、动态的、具体的。一般认为,幸福是个人在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悦感。从根本上说,个人是幸福的主体,幸福应当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然而,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指出的那样,人们的幸福与社会制度和个人心理相关。所以,谈幸福不能抽象地、脱离环境、超越发展阶段空谈,而应始终结合幸福主体--个人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具体化、量化。评价幸福,要始终坚持“人民说了算”,不能“被幸福”;还要充分发挥独立专业机构、科学评价方法程序这两大因素的作用。

那么,幸福与政府的关系是什么呢?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同志在一次访谈中作了详细解释。他认为,全球化时代,政府的责任清单中增加了“幸福”这一醒目字眼,“幸福”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责任政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责任政府就是政府要对人民负责,对人民的幸福生活负责。公民的幸福指数,应当成为评价政府民主治理的一个重要指标。政府应当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履行对人民幸福生活的承诺和责任。

一个执政党不为人民谋幸福,就失去了执政的价值和合法性。我们党9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奋斗史。30多年改革开放,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进一步增强人民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天我们突出强调建设幸福社会,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不变的初衷,更是执政党追求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不仅是顺应新形势新变化,回应人民新期待的庄严回答,也是适应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迫切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不光是物质的,更是精神和心理的需求。经济增长、综合国力增强,不等于民众幸福,更不意味着政权长治久安,建设幸福社会正当其时。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政务公开

按照国务院要求,今年98个中央部门都必须公开部门决算。“政务公开”成为今年政府改革的一个重头戏,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大焦点。8月3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这是继202_年国务院颁布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进一步推进政府改革的重大举措,再次表明中央对推进政务公开、促进行政改革坚定不移的决心。我国政府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来,在确定发展方针、出台重要政策、处置突发事件等各个环节,政府都重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实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已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一种理念和机制。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专门法的形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政府是否应当向公众公开信息、公开什么信息,不是由政府的权力决定的,而是由公众的权利决定的。各级领导干部利用传媒发布政务信息特别是扩大主动公开信息量,动员公众力量、引导社会舆论、平息公共危机、树立政府形象,不仅是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必须履行的职责。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多样化,特别是网络成为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主阵地时,政府信息公开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政府和官员的所有举动,都被公众用放大镜放大数百倍来进行考量,任何问题都无法再回避和隐瞒:官员的腐败行为会被迅速曝光,各种不正之风难以被掩盖,潜规则和陈规陋习无法面对公众的质疑,政府处理问题敷衍了事、避重就轻的做法必须接受公众问责。杭州飙车案、上海“钓鱼执法”等事件,就是按照以往政府应对公众信息公开要求的潜规则来处置的,结果因为发布的信息经不住检验,引发公众更大的质疑。因此,一切和政府工作有关的信息,都必须经得住公开的检验。

当前,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暴露出不少问题,特别是各级政府和官员在理念、体制、机制以及工作方式上还不适应信息公开的要求,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202_年我国公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但是在具体施行中,一些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还不到位。在面对公众的诸多疑问时,政府没有提供充足的、有说服力的信息,对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导致公众的情绪爆发并作出过激的举动。以往政府处置类似事件时,习惯于封闭处理,等到事件处置结束后再将事件内幕对外公开。在信息公开制度下,政府必须适应一边处置一边公开所掌握的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各级政府和官员不能仅仅将信息公开当作工作压力,被动应付导致问责、下台的负面效果;而是要将信息公开当作推进工作的动力,主动公开,积极应对。应当从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着力构建透明政府、廉洁政府、公共政府、效率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

重庆市长黄奇帆在接受人民日报评论部采访时,对政务公开的一些观点很有意思,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政务公开的理解。他说: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政务公开是必需的“窗口”和“切入点”,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作。不是“备选项”,而是“必选项”!即用四个比喻来描述政务公开之于重庆的意义。

一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通过政务公开这个平台,政府可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还能让人民群众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干什么、干得怎么样。这样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二是地区发展环境的“风向标”。如果一个地区政务环境好、信息对称,办事效率高、成本低,连同重庆这样的低税费、低融资、低物流、低要素、低物业的“五低成本”环境,更容易产生集聚效应,形成发展合力。

三是协调化解矛盾的“润滑剂”。通过深化政务公开,建立政府与群众双向互动机制,就能够在协调化解矛盾过程中赢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也能够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最后,是政府自身建设的“紧箍咒”。政务公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的一项创新,将政府行为置于人民群众监督之下,可以增强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约束力,促进勤政、廉政、高效。

公众对政务信息的关心,实质是对自身利益的关切。为了避免“公开的不关心,关心的不公开”等现象和问题的发生,重庆实践突出了“四个重点”。首先,抓好行政决策公开,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都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其次,抓好关乎民计民生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关键环节的政务公开,让每位政府工作人员都明确职责,严格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让老百姓都知晓并监督政府是如何办事的、办得怎么样。

第三,抓好面向群众的办事公开,加大教育、医疗、供水、供电、供气、电信、金融、农资、社保等公共领域的办事公开,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和质量。另外,还抓好政务公开向基层的延伸,推行乡镇、村级便民服务免费代办制度,重点公开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征地补偿、涉农补贴、扶贫救灾资金的管理使用等情况,让老百姓心中有本明白账。

政务公开是一项民生工程,是发展环境的改善工程,也是政府形象的一个标杆,更是加强和创新政府管理的重点之一,必须站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来推动此事。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推进改革 202_年申论考试材料,改革就是关键词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中,改革的地位不容质疑。不过,在202_年,改革的关键词发生了一些细小变化,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这是总书记“七一”讲话中的一段内容。“躲不开、绕不过”六个字很质朴,总书记用民间的大白话语言表达的是深化改革的坚决态度,展示的是勇气、信心和清醒,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躲不开、绕不过”,既是对我们党执政经历的科学总结,也蕴含着对全党的新要求。

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难度也与日俱增。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实践表明,收入分配、公车改革、垄断行业改革、公务员财产申报„„在一些关键环节,改革往往牵一发动全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许多重点领域,改革面对种种利益堡垒,此关不破难有突围。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改革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与前期放权让利、侧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相比,今天的改革更为复杂。在深水区作业、艰难处攻坚,改革已从普遍受益的“帕累托改进”,过渡到利益在不同群体间的调整分配,每前进一步都充满了权衡和博弈。更重要的是,政府也日益面临着自我改革的使命。

现实中,一些领域改革方案迟迟难以出台,一些领域改革方案制定尚未提上日程,一些局部领域的改革时有退缩反复。这一方面说明自我改革的艰难曲折,同时也表明,无论是尾大不掉的既得利益,还是小富即安的求稳心理,都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推进改革。

开弓没有回头箭。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选择回避固然可以求得一时轻松,但必然错过重要战略机遇期,让危机跑在了改革前面;面对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采取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能躲就躲、能绕就绕,必然挫伤群众热情,甚至引发更多更大的矛盾和问题。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文化体制改革„„只有不躲不绕,坚持正确方向,敢于触动体制机制障碍,改革才能以新的突破、新的创造,唤起全社会的改革热情,在发展中赢得先机。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种种矛盾和问题,继续发扬无畏无私的改革精神,中国的发展进步必将开启一片新天地。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科学发展

202_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在中央党校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这是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理念之后,在推进“科学化”上再一次提出社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理念。从科学发展观、科学执政到党的建设科学化、社会管理科学化,深刻反映出我们执政党科学意识的前进与发展。

科学要尊重事实、要尊重客观规律,要以严谨的态度来做事情。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好发展问题,使我们的发展是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用在党的建设、社会管理上也是这个道理,就是要以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科学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即从客观实际出发,探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固有的而不是虚构的规律。社会规律因为涉及社会成员及其群体有意识、有意义的活动,涉及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因而与自然规律不完全相同。在社会领域强调实事求是,也包括从社会基本共识等实际出发来分析和研究问题。

在我国,所谓社会管理科学化主要是使社会管理更加符合规律性,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并把一些好的理念转化为科学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当前,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应重点把握我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社会成员的需求。一方面,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使社会管理更加符合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形式;另一方面,准确把握社会成员的新需求特别是安居乐业的基本需求。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努力满足群众的愿望和需求。与此同时,应着力消除各种不符合社会管理规律的观念和做法,如习惯“整治”、“命令”思维、主张“政府包打天下”、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看重硬性手段等。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法治建设

与制度密切相联的是法治。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立法工作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中共中央政治局3月28日就推进依法行政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行了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202_年的关键词,法治的地位举足轻重。

法治是科学发展的保障。没有法治,权力没有制约,执掌权力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使权力,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法治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内涵之一。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法治的基本功能恰恰是保障人权,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但是,现在我们一些地方领导在推动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无视法治,漠视法治,轻视法治,乃至践踏法治。202_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食品安全法》,明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负总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但仍有个别地方对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审批和监管过程中为之大开绿灯;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禁环评不达标,可能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项目和企业筹建、上马,但个别地方对新建项目、企业,只要“市场看好”,有“发展前景”,能拉动当地GDP,不管该项目和企业是否会产生污染,都让其走绿色通道审批放行。

著名法学家姜明安先生指出,近年来,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建设法治社会。但轻视法治,甚至践踏法治的行为仍屡见不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法治与发展的关系。

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讲话指出,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党的十七大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思路,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认真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事关依法行政全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为着力点,为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发挥更大作用。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有利基础上,继续通过完善立法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抓好促进科学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保护资源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政府建设等方面所急需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工作,力求体现规律要求、适应时代需要、符合人民意愿、解决实际问题。要更加注重行政执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制度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多年来中央一直在强调,但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还是第一次。理论界专家认为,这至少传达出两个重要信号:一是在世界各种制度的竞争中,特别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之后,我们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竞争力更加充满信心;二是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制度建设将是关系长远、影响大局、左右成败的关键因素,将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根本的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体的问题;二是基本的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政体的问题;三是法律体系;四是基本经济制度;五是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在内的具体制度。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出,我们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制度自信。关于这句话,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同志有很精到的解读:当代中国人不仅要做到经济自强,就是要在独立自主而又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且要做到文化自觉,就是费孝通先生临终前说过的在对待文化和文明的建设上要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同时还要做到制度自信,就是要始终坚信,鞋子是否合脚只有穿鞋的人自己心知肚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否具有合理性,也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离开中国的实际和我们已经取得伟大成功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而幻想另外去寻求和依傍什么别的主义、别的模式、别的制度,是注定没有前途、没有意义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好,好人能干好事,制度不好,好人也没法干好事,坏人横行。要从制度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出发,理解制度建设在经济社会全局中扮演的角色。

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必须加强改革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制度建设,因为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要按照客观规律完善制度。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应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政治领域的制度创新应遵循权力运行规律,优化权力配置,强化权力监督,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确保公正用权、廉洁用权、依法用权。文化领域的制度创新应遵循精神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规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领域的制度创新应遵循社会建设规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除了第一次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还指出,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从而正面提出了制度建设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当前,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的深刻变化,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一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制度观念淡薄、法制意识缺乏。有的干部自视高人一等,带头冲撞制度约束。在一些地方和领域里,党员干部以权谋私、欺上压下、顶风违纪的问题绝非个别,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有的领导干部位子高了,权力大了,就开始自我膨胀,老子天下第一。在这种领导干部的眼里,所谓规章制度,都是给别人定的,都是用来管别人、约束下属的,自己则可以例外。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看,深层次原因往往是有的领导干部视制度为儿戏,官商勾结,侵害群众利益;或者为了所谓的政绩而不顾老百姓死活,折腾得民怨沸腾。这些人的行为,把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殆尽,代价十分沉重。胡锦涛总书记在我们党成立90周年之际,强调制度对于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性,重申“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可谓语重心长、鞭辟入里。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拜民为师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对于执政党来说,基层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群众工作。群众工作在202_年的政治背景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202_年,许多省市地方发动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宣传系统搞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效果良好,这些活动的核心,都是群众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生命之本、力量之源、执政之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那么,怎样把握“拜人民为师”这一重要表述?

拜人民为师,体现在认识层面,来源于对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性认识。而脱离群众从根本上说,则来源于英雄史观、救世主史观。只有从本质上认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才会成为人民群众恭恭敬敬的小学生。拜人民为师,第一,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等等。其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核心观点。第二,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30多年来的许多改革也都遵循着“群众创造、地方突破、中央规范”的轨迹。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拜人民为师,实现在实践层面,要怎么做?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一篇讲话中作了准确回答。拜人民为师,首先要到基层去。只有在基层,干部才能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才能摸到群众的脉搏,贴近群众的心窝。这些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机关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下基层活动,取得明显成效。重庆每年组织20多万机关干部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广东、江苏、浙江、湖北、安徽、陕西、山西、吉林、云南、新疆等省区都是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带头,大规模选派干部住村蹲点调研。群众称赞,“当年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许多干部下到基层后,亲身体验老百姓生产生活之艰辛,心灵受到很大震动。技术再发达、信息再通畅、交通再便利,都代替不了干部住村入户、蹲点调研。

拜人民为师,必须甘当群众的小学生,虚心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一要了解实情,掌握第一手材料。二要研究实招,总结基层创造的经验,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三要检验实效,看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是否符合基层实际,有没有给群众带来实惠。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拜人民为师,最重要的是培养起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孔繁森、杨善洲、沈浩等党的优秀干部之所以能一心为民,把个人的一切都奉献给党的事业,就是因为他们真正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对群众怀有赤子之情。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在一起摸爬滚打中产生的。现在,领导机关中有不少干部特别是年轻同志,从大学门直接进机关门,没有经历过基层艰苦工作的磨练,缺少对普通群众生活的切身体验,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加大领导机关脱离基层、脱离群众的危险。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以德为先

对干部“德”的考察,是中央选人用人的重要方向标,当然也是公务员招录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的重要标准。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德与才,如同干部素质的两根“支柱”,互为依托,缺一不可。相比而言,才不够,可以学;德不行,很难补。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多有佐证。纵观近年来落马的陈绍基、王华元、黄松有、许宗衡、郑少东等一批高官,都可谓能力不凡,但也都是在德上出了问题、栽了跟头。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在选人用人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和导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体现了我们党对干部德才关系认识的深化,进一步突出了德在选人用人中的地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全面把握、深入贯彻。

以德修身,就是要更加注重政治品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修养。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其思想品德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和影响力。领导干部只有坚持以德修身,不断加强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修养,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更好地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以德服众,就是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官员应以德服人。所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德服众,行胜于言。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品德上过得硬,工作上以身作则,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信服与支持。以德领才,就是始终坚持德比才重、德在才先的理念。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重才轻德,历来是用人的大忌,也是个人成才的大忌。对于党组织来说,坚持以德领才,就是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以德为先:同样是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的方面表现突出,就优先提拔重用谁。以德润才,就是以德来激发、培育和支撑才能的增长。德不但是激发才能提升的重要动力,也决定着才能发挥作用的方向和成效。人们只有切实解决“为什么活着、什么是人生最大的价值”等德的基本问题,才能不计较个人得失和艰难险阻,恪尽职守、埋头苦干,不断创造一流的业绩。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做了一点工作就争名夺利,受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说到底还是在德的方面没有过关。

德才兼备,就是要做到德才俱佳、又红又专。强调以德为先,并不是否定才的重要性。有德无才,也难担大任。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素质和能力必须过得硬。如果我们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就难以做好领导工作,就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因此,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既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又要强学习、长知识、增才干;既要成为“模范型”领导干部,又要成为“专家型”领导干部。

关于“官德”,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里面讲的不忘做人之本、不移公仆之心、不谋一己之私,值得深思。

(1)立身不忘做人之本。在群众心目中,领导不仅是一种管理的权力,更是一种示范和榜样。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领导干部应以高尚的品德影响人,以模范的行动带动人。有德才有威,有威群众才信得过;有德才有为,有为才能凝聚人心和力量。(2)为政不移公仆之心。邓小平同志说“领导就是服务”,道出了领导干部这个岗位的真谛。优秀领导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他们经历不同、岗位不同、风格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以公仆之心对待人民,对待工作,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自己工作和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3)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权力是天下公器,不是哪个人赋予的,也不是自己生来就有的。用权不为公众服务,这样的权力迟早会被剥夺。应该看到,权力具有两重性,为老百姓做事,就会造福一方;为一己之私谋利,就会为害一片。为谁用权,如何用好权,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对领导干部来说,是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公务员申论热点十大关键词之主题主线

202_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至关重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主题和主线是发展的指南,也是规划的灵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符合党心民心,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把握好“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是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十二五”期间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关键。

关于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要重点把握这一判断--“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理解这一判断,要紧密结合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是现阶段我们最大的国情。(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指我国总体上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产力尽管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但不尽完善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仍然阻碍和桎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还相当漫长,任何急于求成的社会制度变革都是有害的。(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没有变”,是指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不足仍是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唯一出路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不断做大财富蛋糕。(3)“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是指尽管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经济总量去年仍然排在世界第94位。虽然我国减贫成就巨大,居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但按国家统计局202_年数据,我国仍有1.5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消灭贫困仍然任重道远。“三个没有变”的告诫,目的是让我们不要陶醉于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进一步筑牢国家发展繁荣、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解决好诸多结构性问题,最根本的手段仍是发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五个坚持”仍然是需要理解把握的关键内容。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涵,是规划主线的具体体现。

“五个坚持”当中,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在202_备受关注。202_年8月11日至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专门就广东科技创新、转型发展情况作了详细调研。在同某汽车企业负责人交谈时,总书记说,现在汽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要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最根本的还是要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希望你们坚持自主创新,强化研发能力,突破关键技术,努力把自主汽车品牌做大做强,为提升我国汽车行业核心竞争力贡献力量。在考察某信息技术综合服务企业时,总书记指出,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软件服务产业大有可为,要用好科技创新这个法宝。这就让人想起202_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

第三篇:申论十八大热点

五位一体

【报告原文】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成小康

【报告原文】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四化同步

【报告原文】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两个翻番

【报告原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美丽中国

【报告原文】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文化活力

【报告原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八个坚持

【报告原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四个监督 【报告原文】

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学习服务创新

【报告原文】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个自信

【报告原文】

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四个意识

【报告原文】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清正清廉清明

【报告原文】 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新思想 新观点 新部署 1.两个“五位一体”构成党和国家战略新布局

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

2.科学发展观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3.“八个坚持”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

4.“两个百年目标”是夺取新胜利的两座里程碑

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5.从“五个方面”充实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

6.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重要内容

7.24个字分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8.“三型”是对执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更全面把握

18大报告解读摘: 【两个翻番】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建成小康】

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三个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四化同步】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个监督】

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美丽中国】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四个意识】

忧患、创新、宗旨、使命

1.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2.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3.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4.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八个坚持】

1.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6.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7.必须坚持和平发展,8.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

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总任务: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

习近平就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了5点要求。

一是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二是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三是要深刻领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

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

总任务: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四是要深刻领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五是要深刻领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十八大认为要更加自觉加坚定推进改革开放】

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认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把这方面内容写入党章,有利于全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

【十八大关键词--新论述】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以前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现在救亡已经成功,求发展成为主旋律。这个表述,大大提高了改革开放的地位,从原来的两个基本点,上升到求发展的唯一渠道。至于怎样改革开放,答案自然是——科学发展!

【十八大关键词--美丽中国】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恶劣的生活是悲苦的。环境优美、鸟语花香、青山绿水,是人们幸福的起点。

【十八大关键词--五位一体】

十八大首提“五位一体”,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五个方面缺一不可。除了生态文明,值得关注的还有政治文明,行政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共识,需要积极推进。公务员聘任制,乡村自治等都需要关注。

【社会的品德】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十八大报告关键词:24个字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

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十八大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本次大会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不动摇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简单讲,全面,不能只发展经济,协调,其他领域不落后,可持续,有持久性!

【十八大报告蕴含哪些新意】

1.首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 3.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4.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5.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6.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关注十八大:凝聚中国继续前行的共识和力量

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承载着13亿中国民众对未来福祉的期盼,也必将凝聚起中国继续前行的共识和力量。

人民有信心期盼。因为十年来,党领导中国推进科学发展,精心部署改革开放,从容应对各项挑战,使“中国奇迹”继续惊艳全球,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在许多网站开设的“迎接十八大、寄语十八大”等栏目中,网民用自己切身感受到的生活变迁,诉说着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卓越成就,赢得大量“顶贴”和赞同。

人民有信心期盼。因为十年来,党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心民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大力保障和发展民生,展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自信姿态。此次十八大盛会从筹备伊始就重视民众的关注与参与,“晒”代表选举程序,“晒”代表名单,“晒”会议内容,一切尽在公众面前,经得起质疑,受得住考验。这种对公民意愿的重视和顺应,将形成上下同心、加快发展的巨大能量。

人民有信心期盼。因为十八大是中国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将在过去发展基础上,作出新的战略部署,推进新的科学发展。

有理由相信,十八大必将凝聚起中国社会最广泛的力量,必将凝聚起中国继续前行的共识,引领“中国号”巨轮继续劈波斩浪,续写光荣与梦想。

关注十八大:民生改善,温暖百姓心里

有一个词,网民在微博上表达的对十八大期待之语中,纷纷提及。这个词叫“民生”。因为它关系百姓的生活水平,关系百姓的幸福感受。

百姓期待,民生进一步改善,使温暖畅流百姓心里。

民生改善,温暖百姓心里。这已是一个现实。这些年来,因为国家免除农业税、推行惠农政策,我那些在乡村的乡亲们,不但免除了农民负担,还能够拿到种粮补贴;因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他们在县城住院可以报销60%以上的医药费;因为参与农村养老保险,年满60岁的农村老人,也开始每年可以拿到养老金了。这些补贴、养老金以及报销的标准或许还不够高,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是前所未有的“实惠”。乡村的这些变迁,令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国民生的变化。

不仅仅是我!相信你和他,以及千千万万的网民,都可以从家人、邻居、朋友那里,从社保、医保、养老保险等一批普惠、广覆盖保障制度的建立推行上,感受到民生变化的点点滴滴。尽管每个人感受到的程度可能不尽相同,但谁也无法否认民生改善的图景,正在我们身边每天发生。

民生改善,温暖百姓心里。这也是一个现实。这些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将“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执政的一个方向。

统计数据显示,202_年,全国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方面的占2/3左右。其中,用于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累计达到3.8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相当于202_年全国财政收入的两倍。

民生改善,温暖百姓心里。这还是一份期待。中国人口排名世界第一,中国民生难题解决的艰巨程度也是世界第一。目前的民生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民生改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百姓期盼,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民生。

在各网站喜迎十八大报道中,类似“晒家乡变化”、“晒十年幸福”的网络征集活动,得到亿万网民的热烈响应。网民的期待与肯定,传递出民生改善乃人心所向的强烈信号。“民生”,已成为今天中国在追求幸福过程中的网络热词和时代强音。

我们相信,民生改善的车轮必将滚滚向前。

关注十八大:生态文明将开辟人民福祉新境界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提升让人振奋,相信其必将为进一步增进人民福祉注入更大力量,将开辟人民福祉的新境界。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乃至其战略地位提升,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进一步科学的结果。一段时期,各地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快速做大了社会财富蛋糕,也显著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表现在生态层面,就是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愈发趋紧,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愈显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各地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人们意识到,让人民群众过“一手拎着钱袋子、一手提着药罐子”的日子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一些过去污染严重的城市,提出要打造蓝天白云之城、青山绿水之城;一些干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能自觉摈弃污染项目和落后产能,坚决提出不要污染的GDP。针对扭转生态恶化局面的调整产业结构、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修复山水生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在各地加紧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努力,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也让人民群众初步受益。在一些过去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地方,蓝天越来越多,森林越来越密,河水越来越清,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高的战略地位,体现了党中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与超强应对能力,也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将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和决心。

号角既已吹响,行动至关重要。人们期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不断总结过去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采取更加果敢和有力的措施,同时在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不要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贯穿到执政理念和实践中。

关于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强国、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的部分。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分析每一段的结构。

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寓意几多?

如果问十八大报告中哪一个新词汇最能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最受普通群众欢迎,“美丽中国”无疑会首当其冲。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即使在平时偶尔谈起“美丽中国”,人们也不会有过多的关注。但是,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字字珠玑的十八大报告中,通过总书记之口说出这一词汇,“美丽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蕴藏着多层寓意,发人深思、令人惊喜。

“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最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是百姓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本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有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

三个坚持”为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刘辉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据11月8日人民网)

“两个服务”是根本。这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国家的道路就是坚定不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服务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服务人民,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大繁荣。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文化更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离开了人民群众,文化就像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很快就会凋谢枯萎。离开了社会主义道路,文化就会偏离航行,走向邪路,遗祸无穷。

“双百方针”是保障。“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我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早在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就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仅打破了艺术流派和学术学派之间的门户之见,更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不断进步。

“三个贴近”是关键。只有贴近实际的文化才是最真实的文化,贴近实际就是要事实求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文化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决定文化要贴近生活的原则。只有贴近生活的文化,才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贴近群众是文化深入人心、深得民心的关键所在。人民群众是文化直接服务的对象,要针对不同群众,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比如针对农村文化建设,应多开展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文艺活动。在城市发展文化,就要与城市生活的特点相结合。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三个坚持”为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好“三个坚持”,努力让社会主义文化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来源:新华网

十八大报告中“人民”出现了145次,人们从报告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人民的分量。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十八大报告其中真意。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和共产党人的宗旨息息相关,也和共产党人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91年奋斗史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和人民联系紧密,事业什么时候就能顺利前进;什么时候脱离群众,事业就会遭遇困难甚至挫折。

面向未来,党要带领人民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只有保持和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不断攻坚克难,走向胜利。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是要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利益。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只有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才能与人民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生死存亡。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新形势下,党面临着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正是基于此,十八大报告着意强调党的根本宗旨,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这是一个经过千锤百炼的政党所发出的时代强音,是对8000多万党员的明确要求: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绝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正如报告特别强调的:“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新的表达!主要是细节。新理论并未出现。

一直在学习,大作文还不会写,思维还是按照模版来转,可能到真正考试还是按照:意义目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号召这样的思路,怎么突破呢?

华图李天甲 答:

第一,突出分析评论的部分,增加论证的篇幅,多用几种论证方式; 第二,尝试改变文章的结构,采用“起承转合”式。

李老师接受广东电视台采访,李老师说,要多读书、多看报,多了解时事政策,有条件的可以看看公文文件。

202_年申论考题:

本题仅为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业的考生作答。

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结合给定材料,自选角度。2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3,总字数800-1000字。

解析:

题目的要求比较空泛,国考中遇到这样的题目,同学们如何把握?

1、所谓的符合题意观点明确是指论点方面要合理明确,这个大家靠平时的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科学发展观的几个维度关注材料中的高频词找出特定事实,可以一步步由微观到中观到宏观进行归纳提升。

2、内容充实指的就是论据要充分、论证要有力,那么摆事实、讲道理两个基本的招数你不可能不用,不然你的文章会是多么的干瘪。事实哪里来?到材料中去抄,到脑子去搜(古今中外都可以)。道理哪里来?可以用名言警句(尽量用别人没用过的,免得拾人牙慧),可以用比喻、排比、拟人等等不同的修辞手法。

3、结构完整。什么叫结构完整?在你不知道阅卷人的评分规则的情况下,最好的情况就是面面俱到,写的全面,一个完整的申论的要素应该包括问题、危害、对策、意义、理论、举例等六个部分。

总之,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题目,大家务必记住,像这样要求假大空的题目,最重要的就是要写的全面,这样才可能更符合阅卷人的心态。

让我们再来看看同年副省级以上考生的考题:

1、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结合给定材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3,总字数1000-1200字 让我们静下心来,先感谢一下上帝对于我们的恩赐,因为上帝赐予我们眼睛和智慧。然后接着带着虔诚之心和敬畏之心去审清这两个不同要求的题目,于是乎你会发现:

1、由语言流畅变为语言生动。什么叫语言生动,怎样实现语言生动?想想你平常怎么跟女朋友说话吧,“我爱你!!”、“我难道不爱你吗?”“我爱你。。”是的,道理是相同的,在你的文章中,多一些感叹号,多一些问号,多一些省略号,语言就会自然变得生动,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比如,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被很多文学作品描述为质朴、善良、稳重的农民都出现的如此严重的失根危机?到底是什么使农村人处于失根状态?再比如,“寻根的路还很长,让我们满怀希望和憧憬,上路。。”

2、注意第二点要求,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这是考官明确的告诉你一定要对这个错误的观点予以批判,所以这篇文章毋庸置疑的一定要写成驳论文。想想有的同学真可悲,只会套模版,遇到这样的题目直接露原型。

3、好了,让我们再深刻的理解下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某种错误倾向,人与自然能够有什么错误倾向,纵使你不读题目,也知道人与自然很容易发生倾向,第一种就是强调人的重要性,置自然与不顾,插个嘴,我们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子,上不在天(对上没有敬畏),下不在地(不爱护地球),中不在人(不信任周围的人),内部在己(自己内心迷茫),这种我们肯定要狠狠的批判啊。但是第二种还会强调自然的重要性,恨不得我们回到原始社会去,但是大家知道,我们已经回不去了,时代注定了我们必须往前,哪怕前面万劫不复,也没有回头的可能。所以这个也要狠狠的批判。说到这,很多同学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稀泥,人与自然要统筹兼顾了。然而如果你可以往下想一下,很多时候人和自然活不了稀泥怎么办?如果这时候你哪怕提出人要有牺牲精神这样的观点就会比很多考生更深刻一些。看,其实从审题中,我们的一篇申论文章就差不多可以完成了。

命题仍对国家政策变化亦步亦趋,十八大极可能成为申论命题又一转折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申论命题有紧跟国家大政方向的趋势,202_年举行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理念在202_年“怒江水电开发”主题中得到体现,每一年的命题也不同程度呼应着中央的施政主题,而今年到了新老交替、承上启下的换届年,十八大的召开为全党、全国瞩目,党和政府的中心必然成为命题的重点;十八大所提出的政治指导思想如果出现若干变化,极可能引领申论的命题转折,因而202_年的申论试题,将有可能成为申论命题新思路的一块试金石。

申论备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场上十刻钟,场下十年功。”申论有别于其它科目,申论功底的磨砺多半有赖于日积月累,唯有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总结反思,在周而复始的学习中固强补弱,才能由量变转为质变,方可在日后的决战中取胜。

第四篇:202_内蒙古申论热点:盘点中国经济热门关键词

202_内蒙古申论热点:盘点中国经济热门关键词

导语:从202_年习主席的动向与讲话不难发现,他多次提出关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在此我们梳理中国经济关键词,改革、转型、创新、民生成为当仁不让的热门。从习主席的讲话中透露出的重要信息,让关心中国发展的人们获得了信心,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关键词一:改革

“改革”一词,习主席任职之后时常提起的词汇。十八大后的首次考察,他即在广东表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他说,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湖北,他还提出了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五方面重大关系以及需要深入调查研究的六方面重大问题,这为中国未来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方法,可以解读为释放中国经济改革红利的信号。

关键词二:转型

改革能为经济转型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但在当前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仍有不少地方政府认识不到位,置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不顾,认为只要把GDP搞上去,就能“一白遮百丑”。对此,习主席似乎并不赞同。他在湖南考察时就曾表示,“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毋庸置疑,习主席的这一重要表述,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将经济的结构调整摆在比GDP增长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也标志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模式将由“量变”转为“质变”的层次。

关键词三:创新

当然,经济转型离不开创新。习主席履新以来力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在多次考察中提及“创新”。他在武汉时就曾表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他也曾说过,“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只有建设科技创新“高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才能力促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从而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关键词四:民生 加快转型、调整结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在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中说到的,这段话明确的表达了习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坚定决心。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对于农村问题,202_年习主席先后多次赴农村考察,探望贫困民众。他提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鼓励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对于环保问题,习近平也曾频繁发声,他说,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还专门主持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进了学习。

对于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还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笔者赞同习主席的观点,只有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

综上所述,盘点中国经济热门关键词,不难发现,习主席的话语处处渗透着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核心发展理念,这些思想必将付诸实践,在未来的5到10年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习主席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希望,为改革注入一股春风活力,彰显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国家情怀,给国人期盼。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第五篇:【申论热点最佳材料】202_年政协会议关键词及解读

详细的信息可以进入唐山人才网:http://tangshan.offcn.com/,秦皇岛人事考试网:进行查看、咨询!河北省考决胜通关神器详

【申论热点最佳材料】202_年政协会议关键词及解读 关键词 改革

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议政建言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3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向大会报告工作时说,人民政协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议政建言,积极发挥决策咨询作用。

俞正声说,常委会按照中共十八大战略部署,集中政协优势资源,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深入协商议政,就财税、金融、科技、司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以开放促改革等开展深入调研,连续召开6次专题协商座谈会,邀请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直接听取意见,推动建言献策成果的转化。委员们提出了实施企业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三创并举”,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国企与民企协调发展,坚持以市场取向、科学发展导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原则改革财税体制等重要建议。

关键词 经济

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3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向大会报告工作时说,人民政协切实加强经济领域重大问题调查研究,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俞正声说,常委会切实加强对经济领域综合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调查研究。深刻把握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和规律,着眼稳增长,强化对宏观经济动态研究和跟踪研究。围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重就解决产能过剩矛盾等提出建议;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分别就珠江—西江经济带、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等提出对策;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新型研发组织支持力度等具体建议。

俞正声说,常委会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召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法律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开展系列实地视察调研,委员们提出了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微博关注http://weibo.com/3210376464/profile?topnav=1&wvr=5博客关注更多信息等您获知!

丹江口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利用、科学制定202_年到202_年低碳发展路线图等建议。这些工作,反映情况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直奔主题,从不同角度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关键词 民生

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3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向大会报告工作时说,人民政协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俞正声说,常委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履行职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深入调研议政,包括制定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建立“上下联动、功能互补”的基层医疗服务新机制,抓好保障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推进军队文职人员队伍及制度建设等。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提出具体建议,涉及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等问题。俞正声说,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就提高西部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水平、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进行调研视察,举办政协民族宗教工作研讨会和民族界、宗教界委员反映社情民意座谈会,就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开展民主监督。做好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工作,帮助解决实际问题,鼓励与少数民族群众、信教群众加强联系,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和睦。

关键词 部署

从6个方面部署人民政协202_年工作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3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向大会报告工作时从6面对人民政协202_年工作进行部署。

——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教育,不断增强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巩固人民政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微博关注http://weibo.com/3210376464/profile?topnav=1&wvr=5博客关注

——紧紧围绕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和贯彻实施献计出力。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等深入调查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等重点工作,提出意见建议。着眼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等问题调研议政。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认真组织实施全国政协202_年协商工作计划,加强与地方政协协同。

——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拓展和深化与台湾岛内有关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强对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特别是华裔新生代的联系交流。

——不断深化人民政协对外友好交往。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对外工作总体部署,更好发挥人民政协在对外交往和公共外交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做好高层互访,推进与周边国家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整体外交。

关键词 履职

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履职能力建设

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3日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会上向大会报告工作时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个总目标,切实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到履行职能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进一步改进履职方式、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履职实效,着力推进履职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求同存异、民主协商,坦率务实地交换意见,真诚相待、肝胆相照,拒绝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倾向,在充分发扬民主中不断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形成最大凝聚力,共同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微博关注http://weibo.com/3210376464/profile?topnav=1&wvr=5博客关注

——积极搭建协商民主平台。要充分运用好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等形式,使政协经常性规范性协商平台更好发挥作用;不断完善双周协商座谈会等新的协商平台,更加灵活经常地开展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

——着力提升议政建言质量。政协的各种履职活动都要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不求题目大,求切中要害。要把研究重点放在那些同全局紧密联系同时又力所能及的关键性问题上。

——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要切实尊重和保障委员的各项民主权利,努力为委员履职尽责创造更好条件。要完善委员联络制度,充分发挥政协参加单位、专委会、界别、机关等联络服务委员的作用。

——切实推进履行职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加快履职制度建设与创新,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总体部署,进一步规范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内容、形式和程序。

微博关注http://weibo.com/3210376464/profile?topnav=1&wvr=5博客关注

202_年申论八大热点关键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