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我追求的数学课堂
编辑:心如止水 识别码:17-1014274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9 11:57: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追求的数学课堂

我追求的数学课堂

202_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一个小小的平凡的小学数学教师,我能为这个大大的中国梦做些什么?上好我的每一节数学课,让祖国的未来我们的孩子享受“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这就是我的梦!“数学课好闷”,当我偶然听到一个孩子这样抱怨的时候,我不以为然。可当几个学生,包括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在“数学周记”中也写下类似的话语时,我不能再无动于衷了。吴正宪老师在她的报告《让儿童享受“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中这样讲到:

一位教育家说过“我们现在的教学在拼命压缩孩子的儿童期,把它尽量地成人化。当一个孩子该享受儿童期特有的快乐生活时,在课堂生活中却享受不到。殊不知,孩子在失去儿童期享受幸福的时候,在成人期是永远也弥补不回来的。”

目前,儿童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儿童生态被破坏,主要表现在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生活空间被挤压,孩子感受不到童年学习的快乐。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能快乐地渡过人生中只有一次的幸福童年,且收获多多呢?

真是如雷灌顶!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不仅警醒,也感到了深深的责任和压力。

以人为本 关注孩子的感受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不禁汗颜:

孩子对我说:“多在数学课上做点游戏吧”,我心里却想:“数学课难道是游戏课吗”;孩子发言,当他见解独到时,我也能大加赞赏,但我犀利的眼光、敏锐的耳朵也在寻找错误,而且一旦发现,我会毫不留情的立即指出;虽然我也明白每个孩子学习数学的天分有高有低,但内心里,我还是认为,学过就都该掌握„不得不承认,在我过去的教学中,自以为是多,关注孩子感受少,思考数学本身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少。究其实质,就是没有真正体会和实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孩子们喜欢怎样的数学

《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的作者范存丽通过访问、问卷,了解到小学生喜欢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方式主要有:

★师生互动。

★教师多讲些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多讲些有趣的数学问题。★经常做一些数学小游戏,或安排抢答题。

★多动手。

★运用动画课件学习。

★不能懒散,要有效率。

★讲课最好要画一些图。

★最好让教室敞开着,到外面去上数学课,开阔视野,心情舒畅地学习知识。

还有几段话给我的触动也很大:

“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难的任务要他负担。”——爱因斯坦

“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山东大学校长展涛

无独有偶,著名特级教师刘可钦也努力倡导并实践将数学课程变为“思考的数学”,而不是“操练的数学”;变为“有趣的数学”,而不是“令人生厌的数学”;变为“学习者获得不断成功的数学”,而不是“可怕的,令人失去信心的数学”;变为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的数学”,而不是将学生生活抛在一边的抽象的数学;变为带着“文化味”,闪耀着思想火花的数学,而不是作为解题工具的数学。

就我自己来说,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体会比较深刻:

寻找孩子喜欢的形式让数学变得有趣

内容重要,呈现的形式也好重要。营养的东西,如果没有色香味,令人难以下咽,营养也等于0。展涛先生和吴正宪老师都曾表达过相似的观点: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数学应该是“教育形态”的数学,而不是“学术形态”的数学,应该把“冰冷的美丽”化为“火热的思考”。相同的内容,尽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什么形式是孩子喜欢的?不同的形式,学习的气氛、效果会大不相同。而且,无论是在新授的核心部分,还是在练习巩固部分,我们都应努力使形式新颖活泼有趣。

孩子喜欢游戏,那就游戏吧。而且,老师多一点心思,游戏也可以玩得好有数学味。

著名特级教师徐斌,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找座位游戏,请学生根据老师发的座位卡片找座位。巧妙的是,有3个孩子拿到的座位卡片是这样的:一张只写着第3组第()个,一张只写着第()组第4个,而最后一张最有意思,上面就写了第()组第()个。

回味这一设计我觉得它妙就妙在热中有冷,多数人的轻而易举是一种热闹,而三个茫然的学生引来了一系列对本质问题的争论与思考,最后在游戏中学生意识到,要正确找到座位,应该写明第几组第几个。

老师出题考学生天经地义,而当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学生的感觉又会是怎样呢?在黄爱华老师《24时计时法》课堂上第一次看到让学生出题考老师时,感觉新颖有趣的不仅是我,上课的学生更是兴趣盎然、挖空心思。

而且,我发现课堂上还应动静结合,张弛相宜。在做判断题时,我们多半是让学生打手势,在《真分数假分数》教学时,我想前面用图来理解假分数的意义,学生的脑力劳动已经很紧张,学生应该轻松一下了,我便改打手势为“你认为正确就保持现在的坐姿不动,如果你认为错误就迅速起立,大家的反应要快”。结果在做“假分数都大于1”“真分数都比假分数小”时,有人站了又坐,坐了又站,大家笑成一片,刚才的紧张一扫而光。“每节课都要有笑声”这也特级教师给我们的建议。

要找到孩子喜欢的形式,我觉得变化是很重要的,千篇一律总是令人生厌。

对比也很重要,要有一点辩证的思想。

让孩子感受成功

《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评价应“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教学内容上删除繁,难,偏,旧等等,今天回味起来,应该都有令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上更容易感受成功的用意吧。

对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标准,我想老师面对学生的确该多一点灵活性,包容性,少一点整齐划一。

我班上有个成绩很好的孩子,做应用题时都不答,我找他谈了N次,他当面都答应得挺好,但做起作业还是我行我素。无奈之余我也觉悟到:孩子都有应付老师的灵活(当他觉得老师难以理解他时),我为什么不能不拘一格呢?为了这个的确也无伤大雅的问题给他上纲上线,打击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岂不得不偿失?

前段时间学习通分,公分母自然是用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最好,可许多学生就喜欢两分母相乘的积做公分母,既然他也正确,我们又何必强求?

对多数学生我们要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对个别学困生,他能知其然就肯定他,是不是会让他多一份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呢?

平时测验我们评分总是很严格,能扣分时尽量扣,能多扣时尽量多扣。其实,我们是不是也可反其道而行之,为学生寻找得分的理由呢?一个问题,学生进行了艰苦的思考,一点地方错就全部否定,学生除了后悔,是不是也会感觉数学是不近人情的呢?

如何评价学生,很能反映教师的心胸和理念。有些老师重视的是对错、好坏,而有的老师把每一次评价都当成一次鼓舞与激励的机会。的确,我们应当明白,评价不是筛子而是“泵”。优秀的老师都是会夸学生的老师。

上个星期谢璧珊老师上了一节《常用的量》的复习课,在讨论鲸的长度时,学生回答的却是鲸的重量,答非所问,可谢老师却夸了他:“真棒!你不仅关注到鲸的长度,还知道鲸的重量。”对一些平时可能不太引人注目的学生,谢老师也是抓住每个机会鼓励:“XX,这节课真积极”“ XX也不甘落后,真好!”。

让学生体面的坐下是老师的责任。特级教师刘可钦,在有些孩子的“另类”、“错误”方法受其他学生议论,甚至藐视时,刘老师不回避问题,她会抓住这个孩子的想法,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优劣,但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他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

盯着学生闪光点,会激发学生更多的闪光点。盯着学生的缺点,学生就会像被针扎破的气球,难以飞翔。

让孩子动手做数学

孩子天生就是好动的。你只让他听、看、记,他是不喜欢的。实践也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生、发展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提高其学习兴趣,也可以促进其思维由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发展。所以,与其你手忙脚乱、滔滔不绝,不如让学生动手活动吧!

度量单位的学习一直是一个难点,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缺少与这些度量单位亲密接触的机会,难以建立并丰富度量单位的表象。

在教学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时,我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正方体。首先,我让孩子自学课本,接着我就请孩子们在学具中寻找1立方厘米正方体。因为他们的1立方厘米是嵌在1立方分米中的,许多人未注意到,绝大多数找的都是一个30立方厘米左右的粉红色正方体。当有学生反对时,我请他说明理由,他很自然的就拿起了尺子来量棱长,又很自然对照书上关于1立方厘米的定义进行驳斥。接着是同学们量,心悦诚服的认错,接着再找。这次,他们找到以后,许多人自觉就量了起来;接着,我们又在身体上和身边的事物中寻找1立方厘米„„

教容积单位时,我找来各种饮料瓶,药瓶,油瓶,饭盒,我先让学生猜,再让学生看标签。特别是在学习一升时,我找来一个刚好一升的饭盒,让他们猜它的容积,接着让孩子们用500毫升的饮料瓶给它注水,当学生发现刚好两瓶水把它注满时,学生也就记住了这个饭盒的容积就是1升。

在教学中我有一个体会,当我发现某个问题学生始终模糊不清时,我常常会后悔当时没有让他们充分地动手。比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和和表面积后,一些学生在应用公式时哪个要×4哪个要×2,哪个要×12哪个要×6总喜

欢混淆,我就不禁想当时如果他们多动动手,就会清楚得多。

其实,动手的好处老师大多是知道的,但学生要动手,老师的准备工作,工作量的确很大,困难也很多。我的体会是教师要提前准备。每学期开学,教师就要对需要什么教具学具心中有数,同时通知学生及家长有所准备。每一单元开始时,相应的教具学具就要先准备好了。事先不准备,到时手忙脚乱就在所难免。

敎丰富的,有文化味的数学

如果我们还奉行分数至上,那数学课就顾不上文化味。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数学课也难以上出文化味。现在的教学提倡各学科的相互渗透,客观上也要求我们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广阔的视野。

数学课上讲笑话,笑话里可以藏着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课上欣赏图片,欣赏后也许留给学生久久的回味;数学课上讲数学家的故事,或许这激发了某个孩子,最后他也成了数学家;数学课上讲点新奇的事,孩子会对数学课充满期待;数学老师也不妨讲讲自己的喜怒哀乐,学生会觉得你离他们更近,更亲切„

今年3月底在山西听了太原师大第一附属小学孙晓红老师的一节《吨、千克、克》的复习课。如果说在身上找尺子,修改病句,单位的互译,数学家莫松的故事,帮姥姥倒油的趣题等等,其间对数感的培养,估算的渗透都还不足为奇的话,那这节课最令我印象深刻是,孙老师以自己的博学,激情,文人气质令数学课诗意了起来,厚重了起来,有一种别样的美。课的若干环节都围绕中国的水资源展开。污水排放,罗布泊的变迁,水的价格,节约用水都成为其数学学习的素材。我相信受过这样熏陶的学生,他们的眼光,心胸是不一样的。

给数学课加点糖,给孩子快乐的数学课,给孩子快乐的童年时光,并且收获多多,或许这并不简单,但它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值得我们每个教师去追求!

参考书目:

《让儿童享受“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报告人:吴正宪

《优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作者:范存丽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主编:雷玲

第二篇:聆听《我所追求的数学课堂》讲座心得体会

聆听《我所追求的数学课堂》讲座心得体会

——追求有效是教学永恒的“流行曲”

前些日子,我们中原中心校王林校长陪同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吴益副院长、李洪山政治部主任、段青信息部主任、符明心理教研员等领导到安徽、福建参加了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取经归来,王林校长于10月15日在我校的多媒体教室做了《加强交流 共同提高》的主题报告,本次报告的主要的内容是关于戴老师《我所追求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专题讲座,聆听了报告之后,我从中受益匪浅,作为教学的一线教师,我深深地认识到追求教学 “有效性”的主要性和必要性,它是课堂教学的热门课题,也是永恒的“流行曲”。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实际谈谈我的有些感受: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

做一个动脑的教师,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孩子们减负了,教师心情也好了。办法虽小,效果挺大。所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促进学生一时的发展,不只是以学生暂时取得的好成绩为依据,更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自主、学得更有发展潜力,所以在课堂中,我们的教师就应该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巧设的教学环节以便让自己的学生学到更“快”更“乐”。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注重课堂评价来促进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设置多以游戏为载体,以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为目的。我们老师应用一切可能的方式,通过课堂把孩子们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孩子们对英语的良好兴趣。对孩子们课堂上学习行为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孩子们在课堂上每一个好奇的行为,“分神”的表现,老师都应正确对待,不能用批评的语气、蔑视的眼神,过激的行为扼杀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心,课堂上应以同学间互相帮助,主动参与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并给予激励、表扬的评价,充分把握课堂,有效地对孩子们课堂的行为进行评价,实现课后她们对数学有着浓厚兴趣。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总而言之,聆听了这次报告之后,我感慨万千,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内涵、新的要求。这一切都应用智慧去实践,用爱去经营。只有在爱的教育中成长的自己才是健康的,只有在爱的教育中长大的孩子才是对社会有用的!如果我们都用心去做了,我们的课堂也会因此而美丽。同行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努力再努力吧!

第三篇:追求数学课堂的“优效”

追求数学课堂的“优效”

追求课堂教学的“优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探索永远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优效课堂中的“效”,有“效果”之意,亦有“效率”之意,更有“效益”之意。所谓“优效”,就是追求效果、效率、效益的统筹兼顾,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和谐共生,追求教师专业水平与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步提升。

优效课堂应彰显学科本色。在学科领域内探索课堂教学的“优效”,最基本的是对学科基本规律的把握和领悟。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课应该尊重数学的传统,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根据数学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因此,优效课堂必然是深刻的。

优效课堂应突显求实风范。求实风范,就是追求朴实的教学实施、真实的思维流露、扎实的教学效果;求实风范,根植于“深刻理解教育理念,深入把握教学内容,深度研究教学对象”之上。显而易见,优效课堂也必然是智慧的。

追求数学课堂的“优效”,要以读懂教材为前提。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把握不好,或者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读懂教材,不仅要宏观上理清思路、细节上学会推敲,而且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本质,教师要深入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这个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其他知识有怎样的联系。

追求数学课堂的“优效”,要以读懂学生为基点。读懂学生,就要读懂学生的经验,读懂学生的思维,读懂学生的情感;以学生为基点的教学,教师要不停地叩问:这节课准备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学生现在在哪里,如何带他们到那里,怎样知道已把他们带到了那里。追求数学课堂的“优效”,要以设计“有过程”的教学活动为保障。没有“过程”的教学,学生就没有真正的“探究”,也就没有对数学学习、数学学科的积极感受。“过程”主要指学生数学学习的“建构过程”,即由学生的已有生活、学习经验向系统的学科知识的运动过程。

课堂生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许我们为之追求的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尽善尽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探索的步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四篇:生命课堂,我不懈的追求

生命课堂,我不懈的追求

【人物小传】

他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从小熟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不甘平淡而勤奋苦读,考上了扬州师范大学,以优秀毕业生的条件分配到省重点中学常熟市中学。数十年如一日,对教育执着到“痴迷”的程度,人称“拼命三郎”。

1995年8月,他调任地处农村的常熟市莫城中学任副校长,两年后任校长。莫城中学原来是一所初中学校,近年才开始招收高中学生,从无到有是创新,也是挑战。他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与全校师生一起,以创建江苏省重点中学为抓手,从教师中来,到学生中去,带领莫城中学一班人,硬是打出了品牌,赢得了声誉,使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的农村中学很快成为江苏省重点高中。

202_年他调到常熟外国语学校。这是一所年轻的学校,硬件条件、师资与管理水平在当地的口碑都不错,但他觉得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世界一流学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为学生管一段,还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管一段,让学生考上比较好的大学,有现今的师资与生源,或许并不太难,但要真正为学生着想,让他们接受一种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扎扎实实的基础教育,任重而道远。他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凝炼为“生命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确立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现代人”的育人目标,把国际素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根据“生命教育”理念,与全校教师一同探讨“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开辟多种成才通道,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发展方向都能获得成功。“多元发展”人才培养改变了学校长期以来“同质化”、“单一化”的培养模式,学校步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202_年8月,全市高中段布局调整,他又抓住机遇,提出了创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的设想。在创建的那些日日夜夜,他经常半夜才回家,甚至有六七个晚上住在学校。在他“拼劲”的引领下,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创建工作如火如荼,得到了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赞扬,各项指标都达到了A级水平,创造了学校发展又一个新的平台!

在管理上他举重若轻,学校的每个人职责明确,工作井然有序。于是,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永远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的三尺讲台。担任校长以来,从未间断过教学,一直任教一个班的物理课,几乎所有的时间全泡在教室和教师的办公室,不是听课就是与教师们一起聊教育理念侃教学方法。他引领教师们开展生命课堂的教改实践,自己带头上第一节生命课堂的展示课;他积极探索德育功能,践行“生活德育”,强调德育工作基于学生实际生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着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校园生活德育、社会生活德育和家庭生活德育的体系;他组织实施名师工程、科研引领工程、优生群体培育工程,通过科研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校持续发展;开设国际课程实验班、个性化课程实验班,为学生多元发展搭建舞台„„

“自强不息,超越自我,把自己的生命潜能发挥到极致”是他的座右铭。在生命课堂的实践中,他的职业生命也迸射出青春的火花。

【人物档案】

尤建中,常熟外国语学校校长、党总支书记,兼任全国外语特色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和高中物理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学校开展的“生命课堂”教改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是一位科研型校长,主持了“主体性教学研究”、“生命型教育组织实践研究”、“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国际化教育研究”等多项省级课题研究,近些年有3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出版《生命课堂探索》等专著多部。

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给予我一个启示:要使学校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走科研之路,教育科研应作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凭着坚定的教育信念和执着追求,我开始了教改实践与探索。我深深感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学校的中心工作在课堂,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师生生命的质量。然而纵观现实中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僵化局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无效的、低效的课堂教学比比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常熟市莫城中学担任校长期间,我随陕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进行了“诱思探究”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试图改变那种“满堂灌”、“注入式”、“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现象。诱思探究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启发式教学,即“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只有把诱调谐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很难把“诱”自然地导向“思”,教师满堂灌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202_年我调到市教科室工作,这为我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提供了更宽的平台,我进行了大量课堂观察与调查,调查结果是:

1.学生对课堂的满意度

很满意占9.2%;较满意占26.8%;不满意占56.3%。

不满意主要表现在:

(1)处于被动状态,无法自主表达,占76.4%;

(2)老师讲课死板无趣,引不起兴趣,占53.1%;

(3)上课的内容难,压力大占7.9%。

2.学生课堂提问情况

(1)存在,大部分同学能主动提问,占12.5%;

(2)不普遍存在,一般是成绩好的同学提问多,占75.0%;

(3)不普遍存在,一般是成绩差的同学提问多,占0.8%;

(4)基本不存在,占11.7%。

3.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情况

(1)基本不讨论,学生习惯听教师习惯讲,占33.8%;

(2)有时讨论,但不频繁,占43.6%;

(3)经常讨论,但不够深入,占11.2%;

(4)经常讨论,学习效果很好,占11.4%。

调查显示,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学生被动学,课堂低效。一种强烈的责任心激励着我:课堂必须改革!

近些年来,教育改革深入推进,随着对现行教育弊端的系统反思,“三生”教育理念逐步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认同,三生教育,即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生命教育的总称。陶行知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批判传统旧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生活教育的命题。在今天,生活教育思想并没有过时,仍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又要为生活服务。我们学校的课程,教学与管理都要以生活为中心。回归生活,服务生活,提升生活,是教育的原点和终点,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我以为,“三生”教育的核心应是生命教育,因为生活教育、生态教育的最终指向是生命教育,是人的生命发展,为人的健康、幸福、完整的生命奠定基础。课堂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把学生当作生命体,而是当作容器。在这种情况下,我开始了对“生命课堂”的追求。

202_年,我从市教科室调到常熟外国语学校工作,这为我的教改实践插上了翅膀。走进外国语学校,我就矢志要在这片沃土上进行“生命课堂”的教改实践,力争早出成果。

一、研究我们的生命课堂

何谓生命课堂?叶澜教授1997年在《教育研究》第9期上发表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在笔者的视野里,这是新时期第一篇以生命的视角来探讨教学活动的重要文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关注“生命课堂”的研究逐步增多。202_年王鉴老师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发表的《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生命课堂”的概念,在这篇文章中,“生命课堂”是相对“知识课堂”而言的,把“生命课堂”作为一种课堂模式。王鉴老师并没有对生命课堂下明确的定义,他认为“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知识而教学,而是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他还在文章中提到“生命课堂”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三维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02_年,《教育研究》第2期发表《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的叶澜访谈录。叶澜老师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的一种事业。”在访谈中,叶澜老师揭示了“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内涵,同时论及了“教育学的人性假设”这一十分有意义的问题。202_年11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熊生贵老师等编著的《新课堂:生命课堂的诞生》一书,更多的是通过一些案例来描述生命课堂。

综观国内外生命课堂的研究,业已作出许多有效的探索,尤其是叶澜教授对生命课堂的精辟论述,更是为我对生命课堂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在我看来,当时对“生命课堂”的研究还没有一本系统的理论著作,更没有形成可操作的实践范式。我反复学习新课程标准,确立了“生命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试图从生命教育理念来揭示生命课堂的本质,自以为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命课堂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其目的在于育人。因此,教育应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识和育人价值,关注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应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生命教育因此而成为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生命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其宗旨是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所关注的不仅仅在于了解师生怎样生存着,更在于试图促进师生更好地生存和生活,体验到生存的意义和幸福,其价值趋向就是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幸福首先表现为一种心理体验,生命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愉悦,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因此,生命教育的过程应成为体验幸福的过程。心灵的发展过程有别于知识、技能的把握过程,心灵的发展要求心与心的交融,而心与心的交融则是以愉悦的情境为依托,唯有在师生双方都能够体验幸福的氛围中方能使心与心敞开、融通。事实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心理的愉悦、幸福的体验是个体成长不可缺少的主体状态,也正是在这种状态中才能发挥教育的功能,体现教育的价值。

基于生命教育思想,我深入挖掘生命课堂内涵:生命课堂就是把课堂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不仅有细胞、骨骼、系统,还有思想、精神和灵魂;不仅在适宜的环境下创造,还能在理念的引导下得到生命成长,不仅在成长的过程中输血、造血和保健,还要不断地学习、发展和创新。要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一段重要构成部分,在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通过主体的各种交往活动,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同时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生命课堂不仅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而且是师生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主要场所。生命课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以直接经验来丰富、扩展和提升学生个体认识,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把生活世界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使课堂真正走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全面关照学生的认知、体验、陶冶和感悟等多种生活形式,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地学,快乐的学,使师生在课堂上获得成功体验。这就是生命课堂的活力所在。

生命课堂教学过程如何进行?应构建怎样的实践模式?这是教师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在研究中最下功夫的。我和教师们一起,反复实践探究,构建了生命课堂基本模式,即“生命教育为主导,激情互动为主线,诱思探究为主攻,成功体验为目标”,其相互关系可以用右上图表示。

“基本模式”清晰地呈现出以三个教学过程循环系统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信息传输结构,从而揭示出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教学是以螺旋型上升的规律性。

第一个循环系统是“激情互动”系统,它是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基础。其主要功能是使教学过程的基本动力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泼状态。该系统主要表现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教师、教材、环境生命体的“学习共同体”。

第二个循环系统是“诱思探究”系统,它是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生命课堂有无生命活力,关键是有无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展示精心准备的具有矛盾和冲突的观察对象(即“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导入认识、思维过程;通过分层教学,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探究活动;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概括化、系统化,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转化为能力。

第三个循环是“成功体验”系统,它是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是生命教育理念、生命课堂实施的落脚点和归宿。该系统的信息输入端首先输入教师的创设机会并组织实施分层教学,启发引导学生展开多元训练,为学生获得成功提供机会;同时又受到由另一输入端输入的学生学习可能性信息的制约,这种制约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上述两种信息的交互作用促进系统内部矛盾运动的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由输出端输出信息,通过活动体验,学生获得多元信息,经加工或再加工,调节该系统的矛盾运动,使之获得矛盾的对立统一,如此进程的多次出现,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并使学生获得新的发展,使教师在帮助学生成功的过程中也获得相应的发展。

这一“基本模式”形成了生命课堂的运行机制。

一是多向交流机制。该机制由以下要素组成:在行为上表现为“活动”,在心理上表现为“体验”。体验的基本形式包括:动手做(操作与实验)、动眼看(观察)、动情读(阅读与朗读)、动口议(交谈、议论、讨论、辩论)、动耳听(听教师讲授)、动笔写(完成书面练习)。五官并用,都要大脑指挥,因而均贯穿着“动脑思”。这七个“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其实质是实现“多元化信息交流”,就是把单向信息传递变为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撞击,既最大限度地增大信息量,又提高信息的转化率,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二是诱思探究机制。该机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在行为上表现为“探索―研究―运用”,在心理上表现为“情意―思维―迁移”。完整地表达就是创设情境,积极探索;精心研究,活跃思维;广泛运用,加强迁移,其实质是“以诱达思”,“促进创新”。三个层次要素中的迁移(运用)过程,实际上是再观察(探索)、再思维(研究)的过程。我们把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向,着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三是自我发展机制。该机制在行为上表现为“自主”,在心理上表现为“内化”,本质是“发展”。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性目标教学机制,即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原有基础水平,分层次制定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让学生把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内化为迫切需要的学习要求,开发内在潜能,使学生在主动要求下自主学习、自我调控、自我评价;通过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从生命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可以看出:生命课堂有一定的模式,是指设计每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时,其总的思路按照“生命教育为主导,激情互动为主线,诱思探究为主攻,成功体验为目标”的教学过程去安排,使学生在师生激情互动过程中观察事物,在探究过程中加工思维,在实际运用中体验成功。事实上,任何一种模式学生心理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都是相同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诱导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主体身份去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使学生在生命课堂中提升生命质量,让课堂“活”起来,让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飞扬。

当然,教学设计不应当是定型的、封闭的,一定要防止把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形式化。我们之所以提“基本模式”,就是强调,有模式,但不唯模式。这就是说,对于教学这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我们的立足点是教学过程三个循环的因果层次性,但在具体运用时,又不忽视其交叉重叠性、灵活性。

二、实践我们的生命课堂

为了实践生命课堂,我坚持上课,并带头上示范课。在课堂上,我创造条件,努力使学生渴望着走在老师前面,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我教物理学科,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他们常常在我说第一句话时,就希望判断出老师的下一句话该是什么,课堂上争先恐后,往往会抢在我的前面,想出题目的解法,想出定理的证明方式,甚至我刚刚写出定理的前提,他们就猜想定理的结论该是什么,再进一步,瞻前顾后,需要建立什么概念,并试着下定义。由于历尽思考的过程,熟知探索之路上的坎坎坷坷,记忆必然深刻久远,甚至终生难忘。更重要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始终充满生命的活力,生命质量便得以不断提升。

那么,我做什么呢?我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有想法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到黑板上来讲,我则审时度势,相机点拨。这样上课,比我自己潇洒的一言堂要难出许多,但学生的收效和长进却要大出许多。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相互传染,激情与才思飞扬,处在这样一种气氛下,教师还要维持课堂纪律吗?不要了,他们在踊跃向前惟恐落后的心态下,哪还有心思说笑打闹、做小动作,倒是下课铃猛然打响时,许多学生会吓一跳,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还没过完上课的“瘾”呢!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202_年我展示了两堂示范课,第一堂课上的是“牛顿第三定律”,这也是学校推进生命课堂活动的第一课,课堂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赢得了全班学生和30多位听课老师的阵阵笑声和掌声。第二堂课是在苏州市公开教学示范活动中到梁丰中学借班所上的“失重和超重”,同样得到了听课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在全校全面推进生命课堂,我和教师们朝夕相处,共同探索,通过教学沙龙、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不断内化“生命课堂”教学理念,通过研究课、观摩课的示范研讨,不断推进“生命课堂”教改进程。我们采取了三大行动,倾力打造生命课堂。

行动一:制定目标,落实措施。学校大力倡导:“我负责我的课堂;我研究我的课堂;我改善我的课堂;我享受我的课堂。”并制订了《打造生命课堂实施方案》,具体步骤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骨干教师研究课;第二阶段全面展开,全体教师参与;第三阶段形成特色,各教研组初步形成各自教学模式,有一批教师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学校建立了生命课堂共同体,明确各自责任:学校责任主要是确定方向,营造氛围,加大投入,引发激情。教师的主要责任是主导引领,实践探索,关注培养,体现价值,具体要求是牢固确立“生命课堂”的理念及教学要领,改进课堂教学,建立高效课堂,探索“生命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获得成功体验。学生的责任是主体参与,主动学习,全心投入,效益期待。家长的责任是将关注期待转化为积极参与,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的职责。

行动二:开展生命课堂大练兵。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过好三关,第一关是建立理念,掌握要领,第二关是上好达标课,第三关是上好研究与展示课。为了有效地开展多元评课展示活动,学校还建立了听课指导小组,教研组备课组互听互助,学科带头人每周要上研究课,教研组推荐示范课,学生推荐优质课,定期举行生命课堂示范课的交流展示。

行动三:开展生命课堂教学研究。学校确立每周三为“生命课堂”教学研究日,开展项目研究,举办学术沙龙,进行“生命课堂”教学思想研讨会和专题报告会,并将老师们的研究成果汇集起来,出版专刊、专著,制作光盘,积极加以推广。

学校第二轮“生命课堂”推进活动自202_年9月启动至12月结束,历时四个月。这4个月来,全校师生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生命课堂的教学研究热气腾腾。有83位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每人至少推出一堂公开课,共开出了120节,每周都有8至10位教师上示范课。与此同时听课老师也十分踊跃,不仅仅是核心组成员,往往是全备课组或全教研组共同参与,甚至是跨学科参加听课。这段时间,开课门类之广,开课人数之多,听课人数之众均创下学校历史之最,校园广告栏里滚动播出的开课公示和走廊里拿着凳子紧走快跑前往听课的老师们都成了外国语学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次生命课堂的推进过程中,全校师生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性投身教改实践,原来的一些陈旧、僵化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局面不再常见,单向的注入式和片面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遭到了彻底的摒弃。在这些示范观摩课上我们看到的是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如何因材施教分层推进,如何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如何引导探索张扬个性。语文组的乔异之和丁伟峰老师,数学组的苏晓春和王祖德老师,英语组的张英和孙海红老师,物理组的胡军权老师,化学组的赵春艳老师,生物组的许建东老师,政治组的余春红老师,历史组的杨建亚老师,地理组的林广田老师,体育组的谢黎生老师,音乐艺术组的胡嵘老师,信息技术组的金永明老师以及其他很多老师,备课细,上课活,善启发,巧诱导,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充满阳光,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他们上出了自己的特色,展示了各自的风采,听他们的课,常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感。在钱玉英副校长的化学课上,学生就老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积极探究踊跃发言,下课后,不少同学还围着钱校长热烈讨论。我询问了部分学生对刚才一堂课的意见,他们说:老师总是设计一些与他们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问题或活动,让他们大胆参与,充分展示,质疑探索交流,这样的课很受大家的欢迎。从同学们的反馈中,我们分明看到了生命课堂成了师生双方共同成长、共同成功的舞台。

总结第二轮生命课堂推进活动,我们在五个方面有了更多的经验体会。一要在研究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二是要组织实施分层教学,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机会;三是努力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更主动地参加教学活动;四是注重教与学的多向交流,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五是要实施鼓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

三、感悟我们的生命课堂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曾经讨论过校长角色是走向专业化还是职业化的问题,众说纷纭。在我看来,校长是课程执行最重要的主体,校长不仅应该是课程的领导者、教学的管理者,更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这种实践不仅仅是参与日常的某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尽可能多地进行示范引领。校长如果不如此深入课堂,学校推进课改的情况怎样,课堂教学应做哪些变革,学校应提供哪些保障等等问题就无法寻求到很好的回答。只有迎战变化的课堂,运用在实践中生成的教学智慧,才能够真正解释现象、批判曲解、捍卫真理。一把手进课堂,应该从某一具体学科的教学中,结合本校特有的师资、生源、教学传统、课堂特色,衍生出对教学的深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思想的碰撞中,和教师建立起更多的话语渠道,发挥群体的智慧,形成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营造读书治学、成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一位研究型的校长,可以带动一个研究型的团队,造就一所研究型、学习型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必然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力。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师生生命质量,关注课堂,改进课堂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也是校长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校长不仅要走进课堂,更要研究课堂。

我对生命课堂的研究有着执着的追求,多年来的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命课堂理论体系和操作范式,我把一些思考,结合自己物理教学实践中得到的启示和收获点点滴滴写了下来,形成了《生命课堂探索》专著。全书贯穿着“生命教育――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理念,阐述生命教育、生命课堂的内涵及其实施生命课堂背景,阐述“生命课堂”生命体要素以及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生命体要素的相互关系,详细讨论了“生命课堂”的教学过程,在先前的诱思探究教学基础上丰富了内涵,即“生命教育为主导、激情互动为主线、诱思探究为主攻、成功体验为目标”,重点阐述了“生命课堂”的一大特征,生成性教学及其教学策略,再根据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探讨了“生命课堂”的设计策略及操作模式,重在实证性研究,收到了积极的反响。

生命课堂实施近两年来,我们教师的观念改变了,教学行为也得到了改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高三外语教师张英在生命课堂实践中有这样的感悟:开始对学案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做题上,所以整节课就忙着完成学案的内容,根本没有时间去操练。随着对生命课堂的不断研究,逐渐领悟到学案的真正含义,学案的编写也由过去的一份题案转变成带有导学内容并且比较科学的学案。根据教学内容的变换,逐渐形成实现四种典型的教学目标为主学案设计模型,分别为课前预习、课堂互动、随堂练习及课后复习的教学案,真正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生命课堂的实施,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高一学生戴凌澜说道:学校实施的生命课堂,让我们感到很轻松愉快。与初中相比,我们课堂上主要是以讨论的形式学习,每个学生不仅有时间深入思考,有机会发表个人见解,而且更能够听到其他同学的想法,使自己的思维获得拓展。我们不用为成绩担心,因为我们围绕一个关键点能够挖掘得很深,这很好地提升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生命课堂的实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了。近三年教师在各级教育比赛中获省级以上等级奖7人次,苏州市级奖16人次,县市级奖72人次,学校对外公开教学活动336人次,生命课堂市级以上展示活动6次,张文峰、李洪超老师获省物理、体育评优课一等奖。语文组、数学组、外语组等8个教研组已成为常熟市先进教研组,外语组、化学组成为常熟市学科教育研究基地,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143篇,学校在省内外的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王铁军教授是我的导师,他潜心研究我国基础教育,在全国享有较高声誉。他审视了我研究的生命课堂,评价说:生命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其宗旨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叶澜教授在基础教育探索性试验中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思想”,正是生命课堂的理论基础。尤建中校长对学校教育的本质认识很深刻,凸显生命教育这一关键词,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着力探索和打造生命课堂,生命课堂的构建及生命教学改革,对兄弟学校的教学实践也具有借鉴价值。

教师与学生对生命课堂的深刻感悟,专家们对生命课堂的充分肯定,坚定了我对生命课堂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尽管目前有一些理论问题还比较模糊,还需要不懈地挖掘,但我坚信:生命课堂反映了新课程教育理念,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实施新课程的一条绿色大道。在这条大道上,过去我在黑暗中探索,现在已经见到了光明,相信将来一定会有一片蓝天!

生命课堂,将是我不懈的追求!

(尤建中,常熟外国语学校,215500)

第五篇:情智数学-我的追求

情智数学-我的追求

情智数学——我的追求

六年的历练,六年的探索。在小课题研究引领下,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培植数学生活的情感、获得情智数学的素养”成为我实践新课改的追求。

一、情境——生活数学的主线

(一)课堂教学

1、新课的引入由过去的复习旧知引入新课改为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2、学生练习的习题由过去的人为编造变成解决与生活紧密相联的有价值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3、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由过去的个体被动接受、独立钻研转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课例1: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时,由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入对称图形,教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教师进教室前故意把自己的夹克衫的一边掖到裤带里,一边的领口别到里面。当教师走进教室时,学生都哈哈大笑。有的学生提醒老师注意衣服。

师生问好后,教师问学生为何发笑? 学生说老师的衣服很特别。老师问:“好看吗?” 学生说:“不好看!” 师:为什么? 生:两边不称。

师引出并板书:“对称”。再出示相关实例及挂图使学生感受对称的美,再由对称物体抽象出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课例2:教学平移和旋转知识时,把一个图形按要求平移是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移动棋子体验点的移动距离和方向,会移动点了,那移动整个图形也就不再是难题了。

课例3:教学公因数和公倍数时,教师通过“开办班级超市”,让学生进行总钱数不变,购买不同单价物品的游戏,发现单价和所买物品的数量是两个变化的量。通过对应“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关系式写出的整数算式,体会这实际是在找一个数的两个因数,说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又通过单价一定,模拟购买同品种物品的游戏,写下有关的算式感悟到:单价一定,随着同种物品的数量增加,所需付出的总钱数也在成倍增长。这是在找一个数的倍数,说明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接着启发学生在长方形的纸片内折出若干个小正方形来,通过操作体会这是在找长和宽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用若干个同样大小的小长方形拼出一个大正方形来,从而感受这是在找长和宽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教材中主题图的意义,做游戏“找两个不同学号的公因数朋友和公倍数朋友”。

(二)教师培养

1、营造环境,积极“引导” 新课程改革对许多教师,特别是农村数学教师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从“如何教教材”,“如何忠实而有效地向学生传递既定的课程”到“如何选用教材去教”,“如何利用身边资源去开发课程进行教学”。同样,农村学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无所适从,从“中规中矩完成书本学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从文本的理解到人本的创生,使学生对为什么学习、如何去学习产生了种种疑虑。挑战传统教育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在“引”字上做文章,多方面造势,引导教师与新课改齐步走,主要从三方面做起:(1)设计问卷调查,走进新课改。

促进学生和家长了解、认识、甚至喜欢、投入新课改。“逼”教师去解读新课改。学生章敏的妈妈通过问卷调查、随堂听课,写了一篇《听课有感》,谈了自己对新课改的认识,学校及时组织教师学习,提出“家长认识提高了,我们怎么办?”的讨论,提高了教师的课改意识。(2)案例宣讲,认识新课改。

课改到底是什么样子,新在哪里,我们搜集了大量实验区的案例,通过教师、学生、家长之口进行新课改宣讲,获得感性认识。不断感受课改新收获,进而扩大课改影响,形成课改氛围。

(3)成长分析,渲染新课改。

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成长分析,找出各人的优势,去寻找理念支撑和修正,然后进行放大、渲染,突出个体生长点,为课改所用,化优势为胜势。如我校一位青年女教师,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写作功底较强,我们突出宣传她的这一优势,并交给课改任务,提出具体目标,不到一年,她一人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教育案例文章5篇,并写了几万字的课改体会。校长祝中录写成《让学生学好自己的数学》一文发表在《现代中小学教育》上;《农村实验学校如何实验》的课改方略被《中小学管理》推广。(4)课题研究,推进新课改。

我校从202_年起参与姜堰市省级数学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研究”。接受课题后,我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根据我校的实际分解目标,落实任务,组织研究。活动中,不少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得到提高,陈珍老师还为泰州市在我校召开的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了一节研究课,效果较好。对教师提出如下要求:

a、积极参与活动包括课题研究、集体备课、课改沙龙、课堂教学竞赛、问题研讨等教学研究,参加市、校两级教材培训。b、自我学习:学习业务杂志、写读书笔记、教学随笔、记数学日记。c、建立学生数学学习档案、与同事相互研讨交流、登陆“小学数学教学”网站学习、参与讨论等。d、师徒结对,开办教师成长学校,引导教师写阶段教学体会,叙说自己的成功与困惑。

二、情感——活动数学的主流

实践出真知,行动出成果。我们在课改实践中深切感受到,农村数学教师有教育教学生活,如何让丰富的数学教学生活在新理念的滋润下激发活力,我们的做法是通过谈论教育、感受教育,进而理解新课改。

1.案例——讲述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故事和学生温馨的童话。

首先,突出案例学习。对农村数学教师而言,学习课改理念应先从课改案例学习开始,从感性走向理念更切合农村教师的素质实际。我们通过收集、撰写教育案例,让教师自己讲述自己的教育经历、教育做法和教育感受。比如“教学案例”(类似于“教案”)、“教学反思案例”(类似于“教后记”)、“数学教教学生活故事”、“学生个案跟踪”、“教育对话”等等。以案例学习为切入点,让教师透过案例,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从而积极投身新课改实验中。我们编写了(教育日记撰写构想)、(教育个案杂谈)、(教学案例反思)等校本培训材料,进行教育日记的评比、专辑出刊,让教师回味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为自己而感动,从实践中感悟教育,品味教育教学。

其次,进行案例点评与分析。不少老教师感慨地地说:“教了几十年书原来教育还可以这样!” 还有一位教师风趣地说:案例,使我们在实践中人性化地找回了失落的东西。

因此,学习、分析、编辑案例的整个过程既是培训教师的过程,又是教学的过程,课程设计的过程,更是师生全身心投入,个性张扬的过程。

2、坚持“做起来再说”的课改行动理念。课程改革落实到技术和操作层面上是有好多事情需要我们面对的。我们鼓励教师不怕困难,先做后说,逐步接受新的课程理念。例如合作学习,理论一大堆解决不了如何合作的问题,我们就先从建立学习小组开始,规定一定的时间和次数给学生讨论,教师面向合作学习小组组织教学等,先建立起一个粗糙的框架,引领教师逐步深入,不断总结、反思,直至初步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一位老师写的《追求“诗意“的过程》、《生产数学好“问题”》、《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等数学论文的观点都成为教育杂志的引领话题。

三、情智——有用数学的主旨

课堂是课改的落脚点、主阵地,我们把工作的重心定位在狠抓课堂改革,牵住课改的牛鼻子,在“改”字上下工夫,促使农村学校新课改与新的课堂教学共生共兴,相得益彰。

我校着重进行了如下尝试:

1.改革备课方法——“个性化备课” 学校制定了“个性化备课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个性化备课,突出教师独特的课改理念,实现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要求站在学生心理、生活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通过个性化备课展现教师独特魅力。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一道分数应用题时,发现学生对多种解法有独到的见解,于是,灵机一动,便让大家对该题的“三维”目标进行有益探索,效果特好。课后将该案例写成《对一道习题的三维目标的审视》一文被《江苏教育》作为冠栏论文发表。该同志还把数学备课体会写成《好玩的数学题》、《新课改需要什么的教学设计》、《数学教学不仅仅是“告诉”》被《中小学教学研究》等多家杂志分别登载。进而,引领教师竞相挖掘自身的教学创新潜能。十几位数学教师的观摩课受到省内外专家、同仁的好评。

2.改善交流方式——倡导新课堂用语

倡导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堂用语。课堂用语要亲切、富有个性,能起到启发、组织、调动、研究、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我们选出了近二十条有代表性的课堂用语,通过比较、实际操作,进行扬弃,制订了行知课堂教学“十要十禁”用语,实践证明教师课堂用语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学会了与学生沟通、交流。

3.改变学生作业方式——实施“人性化作业” 突出教师的人文理念,改变作业的单调模式,使作业有味、有趣、有情。我们通过“人性化作业实施方案”的制订,向教师提出学生作业“六变”:变统一规定作业为多层自选作业;变学生做、教师查为学生、老师、伙伴多向交流;变批改查检式为多渠道评价欣赏;变教师单一设计作业为师生共创;变以巩固知识为单一目标为发展学生个性、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同伴互动等多层次目标;变单一学科作业为生动活泼的多内容、多学科交融。让学生在课改中展现本我,弘扬人性,提升人格品位。4.改进评价方法——施行“双表”、“一袋”操作

双表:“新理念课堂教学观察表”和“新理念课堂教学评价表”。利用“双表”变单一他评为自评与他评的有机结合,使听课者有“法”可依进行课堂评价,更重要的是使上课者自身通过两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控、改进,以期形成“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反思”的课堂生活技能,达到教师与课堂的共生共创,和谐发展。

“一袋”:学生综合素质展示袋。我们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进行了有益改进,努力形成以展示为主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由单一的素质报告单变为学生综合素质展示袋,展示袋内除放置学生的各科自己满意的作业外,还放置一些学生课内、课外所思、所感、所做、所创能展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物件,引导学生从单一书本知识学习到自觉关注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创新目标,强化“科研” 农村学校科研底子薄、研究氛围不浓,但我们认识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科研,新课改需要科研。为了使新课改进一步融人教科研中,更进一步融人我们的职业成长之中,我校通过实施“一二三四五”行动,创新目标,以“研”促“改”,强调科研为课改服务,课改促进科研发展,使数学课改再上新台阶。

突出一个中心:这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中心,让学生学有趣、有用的数学。我们进行了多方面尝试①让学生与老师签订生师合同,让学生享受人文数学、人性数学;②启发学生开展多读有益的数学书报活动,自觉接受活的教育;③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学习日记,开展数学竞赛活动,充分彰显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创新本领,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④展评学生手抄报和数学学习名言集锦,把学会自立、学会参与、学会交流、学会评价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目标。两方面结合:①科研课题与课改的结合。把“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与思维习惯培养”、“小学教师‘点、面互动’校本培训”等重点课题研究与课改培训结合起来,把科研课题融人课改实践中。②课改问题与研究、反思的结合。提倡教师结合课改实践提出各种问题,进行针对性、实践性研究;

三个同行:学校与教师共同设计了“课改,课题与你同行”、“课改,实践与你同行”、“课改,反思与你同行”等三个“课改与你同行”,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在研讨、反思、作答的过程中,提高研究水平,使课改渐融于职业活动之中。四个专辑:为促使教师及时总结经验,研究教法,交流体会,展示成效,我们先后编印了50多万字的课改专辑,使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跟随课改的步伐:

1.课改反思:《一千个为什么》专辑——研究探索“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学工作新路子。

2.《情境教学案例分析》专辑——讲述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与思考。

3.师生《数学小论文》专辑——探索数学的生活化、情境化、情趣化、活动化、人性化的情感世界,演绎老师、学生动人的激情故事。

4.《课改两年来》专辑——教师从点击新课改到探索、反思新课改的心情流淌,真情感悟。且行且思问题认识与思考:

五个问题与对策。即①怎样落实双基?②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纪律?③该怎样表扬学生?④如何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⑤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从研究的角度逐步深层次推进,把课改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上。

新教材重视学生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等培养,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切从学生的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则容易出现两种现象:一是预设的课堂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二是有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如何使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有机统一?

我追求的数学课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