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粮食主产区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探索--—杭锦后旗三化建设调查
粮食主产区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探索———杭锦后旗“三化”建设调查
包思勤 张莉莉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目的在于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行政干预的双重力量,通过以工业化为动力的县域城镇化来实现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
“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这是对粮食主产区县域经济长期陷于困境的生动写照。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根本)途径。内蒙古杭锦后旗这几年的迅速发展就是一个成功典范。
杭锦后旗位于河套平原腹地,总面积1653平方公里,辖10乡6镇,总人口30.2万,属典型的粮食大县,曾以拥有大面积的“吨粮田”闻名遐迩,被国家农业部专家誉为北纬40°的奇迹,但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城镇发展缓慢。到202_年底,在生产总值中,农业增加值占46%,工业增加值仅占21%;在全旗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7%,在占23%的城镇人口中还包括一部分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近些年来,我国生产农业发展遇到了增产不增收的困境,“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是摆在杭锦后旗干部群众面前的一个现实而严峻的课题。
面对这样的现实,旗委、政府认识到,不加强工业经济的发展,不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生产,杭后经济只能停留在温饱的低水平上;不合理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只是一句空话。为此旗委、政府从杭后地缘特点、资源优势、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了“工业立旗”的口号和“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三化‟联动、协调发展”的思路,以此拉开了杭锦后旗“三化”建设的序幕。
几年来,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杭锦后旗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2_———202_年,全旗生产总值由17.67亿元增加到31亿元,年均增长15.1%;财政收入由1.19亿元提高到
2.58亿元,年均增长2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10元提高到6520元,年均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07元提高到3751元,年均增长11.7%。以上数据表明,杭后的产业化进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认为,杭后为粮食主产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功经验:
一、以“三化互动”为根本,开创产业发展新局面
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是推进城镇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杭后在加快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始终以旗域突破为统领,坚持“工业立旗”战略不动摇,举全旗之力,重点抓项目,集中抓引进,突出抓效益。先后引进了重庆飞亚、草原兴发、浙江大好大、新疆屯河、上海浩森、长沙磕里香、伊利集团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杭后;如期完成了河套就业集团、河套木业公司、鸣兴脱水菜厂等产业化龙头企业近20个技改扩建项目;不断增强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充分发挥企业集群的增长极作用。202_年至202_年三年间,全旗工业增加值由5.24亿元增加到12.13亿元,年均递增44%;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70%。依托龙头企业,全旗已形成了以奶牛、肉羊、肉鸡、实用葵、脱水菜、番茄和速生丰产林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工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为城镇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而带动了城镇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法律、社区、家政服务、文体娱乐为主的新型产业,使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同时成为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过程。202_年与202_年相比,全旗第三产业增加值由5.72亿元增加到8.1亿元,年均增长1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98亿元增加到5.51亿元,年均增长11.5%;到202_年底,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已达到2.7万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又为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搭建了新的载体和平台,三化互动、城
乡统筹、有力地促进了全旗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和大跨越。
杭后在“三化互动”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一是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坚持以民营化为基本价值取向,着力扶持一批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提高民营经济的整体素质。力争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使民营经济在整个县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二是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城镇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依托龙头企业,培植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区域特色产业;承接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梯度转移,建设初级产品的加工基地和辅助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在创造市场、推广技术、培训农民、转移劳动力、提供信息、打造农产品品牌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它们做大做强,并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户走上市场化,引导农业走向工业化。四是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坚持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重点发展县城和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的重点中心镇,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努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平台,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打造县域品牌形象。
二、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优化经济环境
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积极招商引资,内引外联,以此弥补县域资源、技术、资金的不足。开放,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经济一体化对区域(特别是县域)发展的基本要求,它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胸怀。开放的目的,就是要把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水电价低廉及环境条件好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势,承接大中城市或其它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综合利用型、配套协作型产业的梯度转移,建设初级产品加工和辅助产品生产基础,延长产业协作链,夯实工业基础,为新型工业化开辟道路。
目前,杭锦后旗在招商引资上发挥了两大优势,即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先发优势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形成的草原兴发、伊利河套、大好大、百联带动的五大主导产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在河套地区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是地区的龙头,继续努力就可以形成河套地区垄断性优势,控制河套地区绝大部分农畜产品资源。杭后要特别重视业已形成的这种先发优势,加快发展,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达产达效和规模扩张。后发优势就是河套地区还有许多优势资源没有被开发利用,如玉米淀粉、生物制药等。大家都有开发意向,如果杭后不开发,别人迟早会开发,那时就被动了。而杭后这些年通过龙头企业的建设已经占据了先机,所以要在别人还没有动手之前抢先介入,或在别人还没有形成规模以前,加快发展,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一句话就是瞄准高增长潜力的产业,先发制人,加速扩张。
杭后在招商引资方面的主要做法:一是以整合资源优势为重点,把培育壮大农牧林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二是以优惠政策为依托,促进招商引资快速发展;三是以联大联强为目标,突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四是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构筑招商引资新平台;五是以治理经济环境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基础,全力营造招商引资宽松环境。我们不难看出,杭后要在更大范围内不断寻求新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招商引资方面实现大的突破。
三、以品牌战略为重点,提升经济效益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是做多做大做强做响县域企业。对外招商引资,对内鼓励创业,侧重的是县域企业的“做多”,实现县域企业数量上的扩张,这自然是发展县域经济必唱的前台戏。与此同时,还必须促使县域内的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做响品牌,实现县域企业质量上的提升,这也必然是发展县域经济应演的重头戏。如何做大做强县域企业,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创造和提升企业独立品牌,形成县域经济的整体品牌,依托品牌效应扩张县域经济的辐射力和竞争力,是一帖无可争辩、立竿见影的良方。实施品牌战略,从发展的态势看,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重视的程度和实施的力度问题。未来市场将进入品牌竞争时代,今后县域经济的竞争,很大层面上将是品牌的竞争。必须抢抓先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大做强品牌经济,推动县域经济的更快发展。
杭锦后旗的重点工业企业是全旗工业骨干队伍,占工业总量的79.5%,抓住重点工业企业就抓住了工业发展的主动权。通过扶持发展,河套酒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知心仁、大好大、伊利、屯河、河套木业等企业也在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
四、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发展规模经济
杭后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突出搞好县及中心镇的工业园区规划,将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提高县域工业集聚水平。积极以园区为载体,将乡镇企业集中起来,发挥乡镇工业的集聚效应;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面发展,加快机械、造纸、食品、纺织、建材等行业的技术和产品换代,提升产业竞争力;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县域中小型企业加入大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调整结构,加工品牌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目前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和优势企业将非核心产品扩散的趋势,在明确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配套经济,扩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外延。
杭锦后旗按照“人口向城市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规划建设了两个工业园区。一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食品工业为主的大顺城工业园区;二是以科技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河套酒业工业园区。202_年,政府共投资3300多万元,实施了大顺城工业园区“六通一平”建设,并成为了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在园区建设中,按照“政府造环境,法人办企业,共同经营园区”的原则,实行“封闭式管理,市场化经营”,由管委会对园区实行统一管理,除税务部门外,其他部门未经政府同意不得随意进入园区,更不能拉赞助,全力为企业创造条件和提供服务;对水、电等能生产经营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交由企业建设经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和优良的创业环境,吸引了众多企业到园区投资办厂。目前,两个园区共引进企业11家,引资18.9亿元,202_年,仅汇源一家就投资7.8亿元。而且,工业园区已聚集了全旗53%的工商企业、财政收入68%的税源及45%的就业岗位。202_年,杭锦后旗又投资1100多万元,对河套酒业工业园区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建设。两个园区基本上实现了“一年起步、两年发展、三年见效”的近期目标。之后,以北二环路为纽带,将大顺城工业园区和河套酒业工业园区合二为一,建设更高水平的河套食品工业园区,进一步改善工业园区的基本条件,使软环境更“软”,硬环境更“硬”,为企业和项目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发展和支持项目建设方面重点选择能源资源消耗少的节能型项目,重点投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五、以特色经济为主导,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创新和培育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向。发挥各地资源、技术优势及传统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毒无污染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杭后新型工业化同县域特色资源开发相结合,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深加工引导种植业特色化、市场化,建立特色经济体系;将乡镇工业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培育县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项目为抓手,加大乡镇工业投入,培育规模经济,壮大新型工业化的区域基础。
六、以重点项目为支撑,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抓住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机遇,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以基础设施项目带动促进投资增长,以生产性项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着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跃式发展。伊利河套公司、特米尔电厂、飞亚调味品厂、屯河河套公司这四个项目按期投产后,当年实现产值3.74亿元,拉动全部工业增长11个百分点。202_年在工业重点项目上有5.5亿元的投资,初步确立的重点项目有25项,为今后工业发展鼓足后劲,形成了新的增长点。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第二篇:三化建设
三化建设
思想决定行为,思想决定境界,思想决定命运。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因为有了拯救更多人生命的思想,所以弃医学文;周恩来总理之所以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成就了伟大的人生;中国之所以有了改革开放的创新之举,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自我要发展,企业要强大,离不开员工个人思想的进步,然而“三化建设”是对个人及企业乃至整个社会思潮的具体体现,是诠释“思想”的生动载体。那么何为“三化建设”?怎样才能做好“三化建设”?“三化建设”的意义又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一一来探讨:
所谓“三化建设”就是指“职业化建设,知识化建设及规范化建设”,其中“职业化”说的是一种工作状态,是要面对现实社会发展需要和现实民众需要而做的一种具体的事情,是岗位职责和专业素养完美结合的体现,是一种职业化素养。“知识化”讲的是就学习的程度而言,是一个动态的,一个发展变化的,一个专业化、集中化、持续化、终生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历程的概念。“规范化”是指在经济、技术、自然、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规范、规程、制度、体制等)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而企业规范化管理是在企业内部形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使员工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怎样才能做好“三化建设”呢?针对“职业化建设”我有以下看法:“在我们完成社会或组织交代的岗位职责的过程中要有广度、深度、高度、力度、维度、余度和诚度。广度,就是要胸怀宽广,博学广识,集思广益,凝聚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开展事业;深度,就是要深明正义,深邃思维,深谋远虑,深得人心,钩深致远,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高度,就是要高风亮节,高屋建瓴,临近致远,高标准履行各项职责;力度,就是要求真务实,奋力工作,努力开创新局面;维度,就是要自省自励,自强自信,自重自爱,维护职责尊严;余度,就是留有余地,游刃有余,做事灵活而又不失原则;诚度,就是处事待人,诚信在先,忠于职守,诚于使命。有了这‘七度’,我们在扮演自己工作角色过程中才会有忠诚感、责任心、进取志、履职术、待人道、清廉象。”除了这“七度”,还应做到“七唯”空间,即:唯真、唯勤、唯和、唯廉、唯民、唯能、唯制。唯真,就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勇于探索;唯勤,就是勤于研习,勇于实践,勤政为民;维和,就是劳谦谨和,和合履职,以和为贵,和谐共振;唯廉,就是崇尚廉政,清政廉洁,秉公行事;唯民,就是民主决策,民主选才,民主监督,民主履职,深入民众,了解民意,体察民情,集中民智,反映民愿,以人为本;唯能,就是能忍,能思,能辨,能干,能苦,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唯制,就是要有法制意识,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学法、守法、用法,要有合理的制度设计和体制安排,依法制企,科学管理。
针对“知识化建设”而言,众所周知,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要做到知识化建设,就得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持之以恒的心态,乐于付出的情怀,终身学习的理念;勤学善问,虚心求教,刻苦专研,不畏艰难,善于总结,科学思考,灵活变通,勇敢追求。从完整意义上说,学习、生活、工作贯穿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工作中有学习、有生活,生活中有工作、有学习,学习中也体现着生活和工作;笔者认为,当我们通过上述途径把三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在一起,就是知识化建设的完美体现。
针对“规范化建设”来讲,其应该归为一种管理方式。法纪乱,社会崩;纲纪正,社会兴。无法就无天,无法就无边,无边就无天,社会就无序。企业也一样,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要以制度调整和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使员工成为企业的管理主体,使领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领导”,民主制企,科学治企;公正用权,规范授权,民主控权;以才履职,以能兴企,公正选人,以能用人,人尽其才;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监督管理体制,以人为本,结合实际情况,以领导为表率,以生产为中心,以管质量为核心,以宣传为重心,以发展为目标加强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建设,紧紧围绕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机构单位内部职工的根本利益,全面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共同的信念和价值文化凝聚员工,增强员工战斗力,增加员工自信心,增进员工认同感。确保激励手段和约束手段发生共振效应。要极其重视管理,从自己出发,努力实现自我管理,并以实现团队每一位成员都能用自己的行为否定一切管理规约为终极目标;要使员工发挥系统思维优势,确立人本整合理念,发挥集体力量,自觉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人的智慧才能与各种类型的信息及其它资源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善假于物,优势互补,整合集成,跨越层次,打破空间及层次界限地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
“三化建设”的意义重在成就我们的生活,成就我们的事业,成就我们的人生价值,成就我们和谐美满的家园。让我们都用“三化建设”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实现自我!
安生部:武剑 202_年3月2日
第三篇: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探索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一个生态—经济的复合系统。我国政府历来对农业问题高度重视。绿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生产安全健康农产品为内容,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务必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这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长远的要求。关键字:绿色农业 发展道路 探索 1 绿色农业的定义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目前,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迎接国际挑战的战略举措。
同时,发展绿色农业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需要。“黑色农业”这种经营方式往往高度依赖大型农机具、化肥、农药,不但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也造成土壤流失、空气和水污染等恶果。而发展绿色农业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2 发展现状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确保超过13亿人口的粮食等农产品安全供给,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1]我国绿色农业快速发展。202_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截至202_年,已覆盖2 498个县(区),推广面积11亿亩以上。202_年开始,中国政府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五年来累计推广3 000多万亩,通过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商品有机肥等措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耕地基础地力。中国已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体系,累计发放有机产品认证证书6 000多张。202_年,中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达到6 391家,产品总数达到16 748个(见图2-3)。[1]
1990-202_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个数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国情、农业发展政策及其实施都是严重的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有:
一、先天性的资源禀赋缺失以及环境的恶化。
我国人口数量目前己经达到13亿,人口基数过大,土地数量一直处于18亿亩警戒线的边缘,经济增长速度过快,通过对粮食、能源、住宅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巨大需求。在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过程中,没有保护好农业环境,使得土地荒漠化严重,农业环境污染日趋恶化,给我国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使经济增长的相当一部分成果被抵消。
二、农业投入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低,农业人口素质差。农业投入不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其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不高,农业投入的低水平状况与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很不相称,有效农业技术储备不足。而且,农业技术更新速度慢,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研发人才缺失,这些问题都导致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
在广大农场我国农民整体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普遍较低。
目前农村主要以初中毕业为主,导致接受科技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分析能力低。
③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内部产业、品种结构等仍不尽合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农业资源不能有效合理地进行配置,使得农业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影响了农业进一步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我国农村有3亿多剩余劳动力,城镇化建设的滞后,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状况低,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尚未彻底打破,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等因素都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四、可持续发展观念滞后。
在广大农民心中远未形成绿色农业的观念,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意识还相当薄弱,没有摆正发展与持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农业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导致我国农产品中存在大量滥用化肥、农药,不仅达不到合格的质量,还产生诸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严重问题。
五、市场培育程度。不仅是工业,农业也要求农产品规模化生产,而规模化生产必然带来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培育体系,产品流通不畅,就会造成农产品的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过剩,特色农业就很难发展下去。从全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只有个别地区的市场体系培育得较好,形成了规模大、影响力强、管理水平高、辐射带动效果突出的专业市场,而大部分地区对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培育不够,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影响了农业的良性发展。4 发展建议
一、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再认识
所谓绿色农业,是与绿色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绿色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农业生产体系,是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公害的开放型农业系统。建设绿色农业是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密集型农业。
二、明确发展绿色农业的主要内容
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内容,没有绿色农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这是由农业的地位和特点决定的。从生产的流程和顺序来看,绿色农业是绿色经济的原料基地,是第一车间。从绿色产品的内容来看,一类是可食用的绿色食品,另一类是非食用绿色产品。绿色食品是自然、安全、营养、无公害的食品,绿色食品是绿色农业的重要产品。从绿色经济的内涵来看,支撑绿色经济的重要产业成分都与农业密切相关,如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林业和旅游业。既是特色农业又是旅游观光业,绿色经济的内涵在不断延伸、扩大和丰富。
三、认真制定绿色农业的发展规划
农业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是体现绿色的基本原则,即突出产业特色、科技决胜、机制创新、以人为本、富民强省的原则。体现经济与自然的协调配合,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与文化的相互融合。规划要以生态经济平衡作为优先考虑的原则,要体现气候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同时,农业的规划要与加工企业的布局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在发展思路上,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二是由常规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三是由一般产品向名牌产品的转变。四是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进行分类指导,走“绿色(特色)+规模+科技+名牌”的发展路子。
四、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一是财政周转金要向绿色农业倾斜。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与发展地方经济、培育财源税源结合起来,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周转金用于扶持绿色农业的发展。二是金融部门要把扶持绿色农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点,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贷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三是绿色农业企业可以享受国家和省对现有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对兴办的绿色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可以比照实行国家和省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还要研究激励政策,例如对引进的优良种子、种畜(禽)、苗木,凭国家有关机关证明,是否可以“放水养鱼”,在一定时间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四是农业各主管部门要根据省绿色农业发展规划,集中各自的物力、财力,多渠道增加对绿色农业的投入。五是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培训绿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推广绿色农业典型经验和结合各级政府情况进行新技术新理论研究。
五、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影响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最根本原因:一是农业的基础设施脆弱。一些地方、一些干部,有饭吃“挖基础”,增加农民负担,减少农业投入,忽视了农业的保护和基础的建设。为此,建设绿色农业的发展战略,要从水是农业的命脉,耕地是农业财富的母亲,绿色是农业的根本出发,从国情出发,在农业基础设施上作文章。农业稳是农业兴的基础,农业兴是百业兴的支撑,绿色大农业的振兴是绿色经济强省的基础。
六、把发展绿色农业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结合起来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绿色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和目标。近年来,农村经济结构虽得到调整和优化,但仍然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仍然较低。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成供大于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需求的双重约束,农业由解决温饱的需求转向适应小康的更高层次要求,质量优、档次高、价格合理的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此,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的市场条件,必须根据国内外市场信息,不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科学技术结构以及农民的组织结构,使之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变化。
七、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素质,为绿色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工业、科技、教育等有关方面的力量,都要向绿色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或农副产品相对集中的大农业倾斜,通过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生产经营效益。首先,要针对绿色农业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其次,要抓好粮食、林业、水产、水果、食用菌、橡胶、茶叶、烟叶、花卉、蔬菜、甘蔗、畜禽、珍稀特种养殖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试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普及率。第三,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贮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拳头名牌产品,同时,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及监测体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第四,要大力推广现有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选择一批效果显著的绿色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重点加以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第五,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对劳动者的科技文化培训。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和资本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资源的竞争。
第四篇:“三化”发展调研
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调
研
报
告
芒山镇党委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三化”协调发展是破解当前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环节。继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之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又迎来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我市素有“豫东门户”之称,是我省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城市,河南省重点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之一。近几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这一方向,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生态名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推进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走出了“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新局面。
近日,芒山镇组织调研组,围绕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课题,采取独立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芒山镇转变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加快转型升级等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如下:
一、基本情况
—1—
芒山镇是我市“汉兴之地、能源之城、面粉之都、生态之市”四张名片之一,为河南省“十二五”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之一。全镇辖26个行政村,5.61万人。近年来先后获得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特色文化产业镇”、“文明镇”、“生态镇”、“卫生镇”“园林镇”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202_年全镇GDP达9.3亿元,财政税收8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0元。
自上世纪末以来,芒山镇经济发展经历了“石头经济”、“经济转型”和“旅游经济”三个发展阶段。从开山炸石到封山禁采再到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二次崛起”,构筑了永城经济新的战略支撑点,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二、主要做法
(一)围绕战略定位转,构筑战略支撑
如何推进科学发展,是芒山镇历届党委、政府一直追寻的答案。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芒山镇是原河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曹维新同志的联系点。曹维新同志先后两次莅临芒山调研指导学习实践活动,并明确提出“文化重镇、旅游名镇、经济强镇、和谐新镇”的发展目标。对此,芒山镇班子广开门路,集思广益,综合分析芒山的交通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建设永城文化产业集聚区优势,在
—2—
十二五规划中把城镇发展定位为“具有幅射作用强的旅游商贸型区域性中心城镇”,景区定位“汉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产业定位在“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生态农业”上面,确立了“一镇两区三环四园五村”的总体旅游设想,力争用3-5年的时间,依托汉兴之地的优势,突出汉文化主题元素,把芒山建设成为幅射豫皖苏鲁边区的商品集散地及具有浓郁秦风汉韵格调的风情小镇,景区建成为生态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种游乐园区,成为中原五省区新兴旅游目的地和河南旅游业的东部重要门户和增长极,形成旅游业和商贸业相互拉动、相互促进的区域性中心城镇。
(二)围绕承接产业转,拉动群众增收
芒山镇是全国罕有的汉文化富集地,在如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让旅游经济拉动镇域经济的发展方面,芒山镇把搞好承接产业作为重中之重。
把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突破口。探索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目前已建成四大农业产业化基地:张庄202_亩沙红桃高效农业示范园、朱厂3000亩优质苹果基地、环芒主峰4000亩杂果基地及柿园202_苗木基地,形成了夏庄、磨山、刘厂养猪场等龙头企业,带动全镇形成养殖小区5个,养殖专业村8个,千头以上养殖厂10个,各类养殖户202_多户。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北山山杏成功注册了“芒砀山”牌商标。
—3—
把搞好承接发展,创建特色品牌作为着力点。以省“百村万户”扶持项目的契机,启动了张庄村乡村游项目,建设了近百家农家乐。下一步,还要打造如餐饮一条街、酒吧一条街、旅游、民俗工艺品一条街等风情街区,开发特色游村落,并利用高效种植基地,铺设游道,添臵桌凳,设立采摘区、观赏区、休息区等,开展农业观光、苹果采摘等农家乐休闲项目,延伸产业链,增加杂果销售附加值,促进群众增收。
把服务旅游开发,拉动第三产业作为支撑点。全镇全力以赴服务于芒砀山文化旅游区建设,先后为汉文化广场、博物馆、碑林等项目建设完成了近五百户群众的拆迁;全力配合景区成童礼、等大型礼仪展示活动,以及“芒砀山小镇摄影节”、“永城面粉食品博览会”等节庆活动推广景区活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镇区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服务业迅猛发展,饭店、宾馆、餐饮业门店达百余家,商场、超市等商业、服务业门店达300多个,各种客运车辆达80余辆,旅游从业人员202_多人,外来务工人员800多人,旅游业社会综合效益达1.2亿元。
(三)围绕破解瓶颈转,凸显机制优势
破解用地制约瓶颈。随着景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芒山镇和沱南工业集聚区一样,获得了市政府把芒山土地升值收益部分用于旅游生态建设的优惠政策。但国家土
—4—
地用地政策收紧,是其发展的刚性约束。该镇采取蚁食式组织、蝉蜕式运作、鱼鳞式奖补等方法,加大“空心村”治理,向老庄盘要土地,然后进行土地臵换,从而为旅游生态开发提供更多的用地指标。
破解物权归属瓶颈。比如对荒山绿化,通过承包与芒山林场签合同等方式,确立了造林绿化“民办官助”的经营体制,明确了“谁承包、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承包经营政策,以磨山杨书仁、柿元张孟收等典型引路,实行合同发包,产权按《土地承包法》中规定的有关期限执行,政府提供服务,既保护了承包户的利益,提高了承包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达到了四季常青的效果,大大提高了群众绿化荒山的积极性。又如王引河、碱河河滩以及公共沟渠、空心村闲臵土地等,以林定权,以树定证,建成了8000亩国债杨和速生杨林。
破解投入主体瓶颈。旅游开发中,当地群众既是旅游发展的建设者,也应该是旅游发展的参与者,更应是是旅游发展获利者。在前期建设中,一直是政府主导,群众被动参与,群众增收缓慢,所以群众参与意识不强。对此,芒山镇从“转”字入手,大力扶持本镇居民参与旅游开发及相关延伸产业中来。比如探索发展特色产业、以地入股、以房入股、房屋整合、参与建设等方式,把整个旅游拆分成若干个项目,吸引民间资本进镇创业,调动周边群众参与景区建设,拉动旅游
—5—
三产,使旅游开发亮点纷呈。
(四)围绕改善民生转,打造宜居家园
该镇立足改善民生,致力宜居家园,推进把芒山建设成为有山有水、天蓝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优美小城,风情小镇。
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以创建省级“文明镇”、“卫生镇”、“生态镇”为契机,连年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清理乱搭乱建,整治乱停乱放,规范行业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为广大群众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了芒山景区的品位。被评为河南省“清洁家园行动先进单位”。
启动“三年行动计划”。为解决有山缺水的现状,芒山镇启动了“三年行动计划”,利用2-3年的时间,打造“一带两园一水系”。“一带”即在王引河至老镇区的永李路两侧,打造高标准绿化带,同时进行高标准亮化;“两园”就是在芒砀山主峰南侧和永李路西侧,打造两个占地300亩以上的生态园,目前,已建成生态园400亩。“一水系”指结合郑州许高速铁路、济祁高速公路建设,加大对景区、山体、河道的治理,做好王引河、碱河、东风渠、尧山沟、袁庄沟、磨山沟等水体连接工作,形成循环水系,并把碱河打造成连接新老镇区的景观长廊,形成山、水、村、景互为依托的人居环境模式。
—6—
(五)围绕公共服务转,发展成果共享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群众的必然需求。
强化基础建设。以服务旅游为切入点,建成了汉街、汉风街、汽车站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完工了林场、供销社和一职高家属小区以及雨亭安臵小区等,修通了120多公里的村村通公路,完成了26000亩除涝工程;镇区街道全部硬化、绿化,通修了下水道,添臵了太阳能路灯,设臵了绿化带,铺设了人行道彩砖,并与芒山执法大队、园林分局、规划分局联手,把芒山纳入城市管理。
带动人口集聚。用好社区建设政策,对村庄进行了整合,鼓励周围群众到中心村居住。目前,芒山镇新老镇区居住人口达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60人,镇区就业人口7890人,占镇区总人口的56.3%。在就业人口中,来自镇外的就业人口占38%,跨镇区就业已成为城镇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平安芒山。加大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力度,通过开展“大走访”活动,建立“大民调”机制,组建专职治安巡逻队,安装监控设备等方式,确保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推进文化惠民。26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大院,充实了新农村书屋,订阅了书籍、杂志供农民免费借阅,安装了健身器材供群众休憩娱乐练身。同时,在镇区及景区增设晨晚练点,组织腰鼓队等表演锻炼,不断完善有线电视、网络入
—7—
村、入户工程,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和谐。
文教卫生、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发展势头良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镇卫生院设施较为完善,新型合作医疗改革正在深入、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的服务范围逐步扩大,金融保险业发展较快,新建了一所敬老院,被评为省级文明敬老院,五保救助、社会保障体系已初具规模。
三、几点建议
今年是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开局之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特提几点建议:
(一)立足资源,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力度
永城市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古迹荟萃,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一是要立足芒山汉文化旅游和陈官庄、芒山红色文化旅游特色,对雨亭祠及其殉国纪念地、市内酂城古文化遗迹、崇法寺塔、抗大四分校等重要文化遗存地进行保护与开发,对所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大力实施“旅游名市、文化兴市”战略,促进我市文化旅游由资源优势转变成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加大宣传和推介,形成全方位、立体化、不间断的宣传格局,使宣传成为生产力。三是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对现存景区景点、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环境
—8—
等硬件设施加大投入,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益。四是开通永城至芒山等景点公交旅游专线,完善市内游交通网络。
(二)抓住优势,努力构建新型城镇
芒山被定位为我市的四个功能区之一,是“四城联创”的重要一环,辖区内连霍高速穿境而过,正在开工建设郑徐高铁、济祁高速等重点工程。一是要尽快建设市区连接线、形成“内网外环,顺畅通达”的综合交通网络。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项目,加强管网建设,开工天然气输送工程,集聚人气,把中心镇培育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带动周边农村腹地的增长极。三是把中心镇的管理完全纳入城市管理,破除城镇化的管理体制障碍。要创新中心镇管理体制,实施好扩权强镇政策,赋予中心镇部分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把其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功能齐全、辐射能力强的小城市,促进中心镇迅速发展,形成“主副结合,多点联动,轴带拓展”的城镇空间布局体系。
(三)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十二五”时期,我市必须进一步处理好城市化与“三农”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和城镇集聚,依法为进城入镇就业农民办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提供职业培训、子女就学、—9—
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增加城市商品房供应量,提高享受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人群的比例,为进城入镇就业农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二是按照构建新型城镇要求,重点发展中心镇。要积极拓展中心镇区域发展空间,提高中心镇承载能力,鼓励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发挥中心镇的聚集辐射作用。三是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优化政府公共支出结构,把有限的公共财政资源优先用于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公共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以及不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10—
第五篇: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古月中学课堂教学学案设计
八年级历史备课人:王素艳李晓华时间:202_年2月
课题: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学习目标:
1、掌握中共八大召开背景、内容和意义,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先进人物的贡献。
2、了解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和国民经济的调整,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2、时间
3、主要内容
4、历史意义
(二)路线指引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严重失误
1、错误的表现、标志
2、严重的后果
3、出现错误的原因分析
4、经济调整
(四)建设成就
(五)模范人物
二、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结合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分析在现阶段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3、除王进喜等人以外,你还能说出哪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三、巩固练习
1、“大跃进”运动时一幅壁画上写道: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是下列哪些“左”的错的表现()
A、高指标B、瞎指挥C、浮夸风D、“共产风”
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这个口号相关的事件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C.“大跃进”运动D.“文化大革命”
3、“悟空跳山没跳过,他说山中有妖魔。大山一听哈哈笑,这是社员炼的铁。”这首诗歌反映的史实是()
A.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B.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C.工厂停产“闹革命”D.实行分田包产到户
4.我国结束了靠“洋油”主要标志性事件是()
A.1964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C.大庆油田建成D.钢产量达到1070万吨
5.1956年到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中,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是()A.王进喜B.焦裕禄C.雷锋D.陈永贵 6.下列英雄模范人物不属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是()A.王进喜B.雷锋C.焦裕禄D.黄继光7.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A.第一五年计划实施过程B.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 C.建国初的土地改革过程D.三大改造过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 8.中共“八大”提出的 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A.开展土地革命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C.镇压反革命D.开展“文化大革命”
9、195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主要教训是 A.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B.经济建设一定要高速度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