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市政学论文四(张文礼)读书报告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17-892625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30 17:53: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市政学论文四(张文礼)读书报告

三、学术论文阅读

论文阅读2:张文礼—《开发研究》—《多中心治理: 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张文礼在202_年第1期的《开发研究 》上发表了《多中心治理: 我国城市治理的新模式》一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城市治理的现状,阐释了多中心治理模式在城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让城市的自主性力量更多地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冲突矛盾化解等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最后提出了实现了我国城市多中心治理的路径。

这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包括我国城市治理的现状、城市治理: 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实现我国城市多中心治理的路径。

第一部分我国城市治理的现状:城市治理是政府协调非正式组织、私人利益集团, 实现集体目标的过程, 是政府与市民, 社会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的互动过程。城市治理的特点就在于它既要有正式的赋予各主体合法进行城市管理权利的体系和制度、又要有非正式的各主体间自主的网络, 通过政府部门、营利组织和公众群体之间的博弈、综合和安排来建立一种共同的战略目标和利益。

我国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中的党政不分、政企不分、非政府组织的行政化等现象集中体现了单中心的总体特征, 它意味着城市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呈现出一元性、一体化、等级制、命令性的特点, 只有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来决策, 供给什么、供给多少、怎么供给公共物品和服务, 只有一个单一的权力中心来决策、组织和生产, 这个单一的决策中心就是政府。

我国传统的城市治理是一种单中心治理模式, 其突出特征是公共权力资源配置的单极化和公共权力运用的单向性。基层政府以完成上级政府的指令为主, 其管理手段主要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 而不是对话、协商、协调的方式。在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下,上级领导作决策, 技术部门规划, 专家进行论证, 行政部门行政式地安排发展项目的主要活动, 社区居民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许多发展项目没有得到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也未能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切实利益, 因而他们没有积极性, 对政府部门设计的发展项目缺乏责任感和拥有感, 其行为缺乏持续性。其次,行政组织的全面官僚化和层级化将越来越多的经济与社会事务管理纳入其控制的体系中, 使得市场机制自我调节和公民的自主管理能力发生了同步的蜕化;再次, 单中心政府所具有的权力扩张的天然缺陷, 不仅意味着其在传统的行政范围内, 依行政固有属性增强其管理事项的广度和深度, 而且在于它已超越出行政原有的性大举侵入到立法和司法领域, 取得了通过委任

立法而得来的行政立法和裁判纠纷的行政司法权。

随着城市发展环境的变化, 城市化的加快, 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 城市竞争力、城市管理的绩效和城市管理的科学性问题都突显出来, 单纯依靠单中心的政府组织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经济与社会公共事务, 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有必要将多中心治理模式引入到我国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的管理中。

第二部分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多中心治理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中心治理方式中最高权威只有一个的权力格局, 形成了一个由多个权力中心组成的治理网络, 以承担特定范围内的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责。与传统的单中心治理相比, 多中心治理的优点在于:(1)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多中心治理结构为公民提供机会组建许多治理当局。(2)治理权力的非垄断性。无论政府官员、普通公众、企业家,还是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在决策上都只享有有限的且相对自主的决策权。每一个治理主体在法律的允许范围内拥有平等的决策权力,拥有自己自主作出决定的自由。(3)治理方式的民主性。多中心强调决策中心下移, 以制度化、协商、适度竞争为治理方式,自主为治理基础,治理范围可大可小,事务多样。治理主体多元性提供了实现多种不同规模经济、表达不同组织与公众利益偏好的机会。多中心治理存在着多个选择机会, 公民能够用脚投票或用手投票来享受类似消费者权益一样的更多的权利。

可见,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并非只有政府一个主体,而是存在着包括中央政府单位、各种地方政府单位、各种非政府组织、各种私人机构及公民个人在内的许多决策中心,他们在一定规则约束下,以多种形式共同行使主体性权力。城市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基本点是改变政府对于社会的行政性管理和控制,让城市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冲突矛盾化解等多种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从而拉近地方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距离,恢复草根民主和公共精神, 尽可能地实行多层次的地方治理,依靠多元治理,通力合作,共同解决地方性问题。

第三部分实现我国城市多中心治理的路径:

一是区分城市公共物品的提供与生产, 推行城市公用事业的市场化与社会化。由于服务提供和生产之间的区别, 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角色和责任。政府除了可以作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之外, 还可以作为公共服务的安排者。对许多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来说, 政府本质上是一个安排者或提供者, 是一种社会工具, 用以决定什么应该通过集体去做, 为谁而做, 做到什么程度或什么水平, 怎样付费等问题。政府可以做出用公共开支来提供某种服务的决定, 并不意味着必须依靠政府雇员和设施来提供这种服务。

二是培育民间组织, 实行城市公共事务治理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作为城市多

中心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民间组织的主要职能就在于弥补市场和政府部门的不足, 完成市场、企业和政府部门不能或不能有效完成的社会职能,包括:(1)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2)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维持城市的安定有序。民间组织是政府与社区及城市公民的桥梁和纽带,能起到信息沟通的作用。(3)培养公益意识, 提高城市自主治理能力。民间组织的成员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结社、自我管理的, 这种运作方式能逐步培育公益意识,建立公共道德,同时培育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价值观,并且提高城市自主治理能力,从而为公民的广泛参与创造了条件, 使政府处于公民的有力监督之下。

由于我国民间组织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 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经费紧张、专业性不强、层次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等一些问题,城市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还需要政府的培育与扶持,政府对民间组织要从监督控制向培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方向转变,为民间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制度环境,并适时地推进民间组织自主性、自治化的发展。

三是提高社会自主性,培育公众参与意识。城市多中心治理与传统的以控制和命令手段为主的单中心管理方式不同,其强调对话、合作、双赢,直接面向公众, 要求实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互动。公众参与则是实现这一良好互动的最好方式,公众参与就是城市中各个主体、不同利益团体与城市政府一起在面对城市发展的公共问题时, 都拥有提供信息、提出建议、进行决策乃至执行决策的权利和义务, 这样才能把种种非官方的势力在各个层次上结成协调、互利、双赢的网络,谋求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各主体间效益的最大化。

四是构建完善的城市治理网络体系。在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参与城市决策和行动的主体包括城市所在的多级政府体系、城市私人营利组织、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城市非政府组织、城市市民等构成了城市治理的网络体系。

阅读文献后的思考:本文所倡导的多中心治理的模式其实与善治理论有共同之处,善治的基本要素是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有效,强调的是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互动与合作。这也正能体现出人民主人翁的地位与作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非政府组织、公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管理水平的提高。

奥斯特罗姆的著作—《公共事务治理之道》一书中就阐明了公共事务并不是只能由政府进行治理,打破了政府既是公共事务的安排者又是提供者的传统教条,认为公共事务的管理可以由多种组织和多种机制进行运作。这也是城市的多中心治理的理论基础以及对此问题的精辟解释。

在此文中,作者着重提到了第三部门对改善城市治理的促进作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对我国政治民主化与管理科学化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外溢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民主外溢效应还不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非政府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缺乏民主化的运行机制。我国的非政府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甚至演变为“二政府”,官僚主义思想横行,更不要谈内部的民主化治理了。同时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登记注册门槛高,需要找相应的国家行政部门作为挂靠单位,非政府潜移默化之中会沾染行政组织许多坏的习气,比如一言堂、层级严密等,自主性严重不足,更谈不是自主治理与自主发展。同时我国许多非政府组织的最高领导者也是国家行政部门的官员,且大多数是非专职的,党和政府通过在非政府组织建立党组或选派党政官员在非政府组织做领导来影响非政府组织。这样会造成非政府组织的自治性程度较低,还会表现出追求行政级别和待遇以及争取行政管理权的强烈行政化色彩。比如拿红十字会举例,中国红十字会由中共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华建敏兼任,湖北省红十字会会长由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张岱梨兼任。相比其他国家,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的组织制度可算是乱象从生,行政色彩浓厚,内部治理机制不科学,决策机制欠民主,基本上还是按照行政组织的架构运行。我国有十几万个民间组织,涉及各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的利益团体,覆盖的人群非常广泛,切实改变非政府组织的运行机制和决策机制,引入民主化、参与化决策,充分尊重组织的自主性、组织成员的民主权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将非政府组织作为提高民主意识、增强政治参与能力的催化剂,助推公民社会的发展。继去年政府工作中首次提出社会管理的创新,在今年两会的上,温家宝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而最好的社会管理方式就是充分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更是题中之义,而改革非政府组织的组织运行体制是关键,充分实现会员的参与权,充分发挥其民主外溢效应,也是创新与改革社会管理的一剂灵丹妙药。

近些年来,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变革期,社会矛盾丛生,群体性事件突发。这深刻地反映出公民的利益诉求渠道狭窄,利益诉求机制不健全,运行效果不佳。而作为专业化的各类非政府组织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缓和社会冲突的作用不明显,没有充分地反映公民的利益诉求。自身发展的内部动力不足,在政治体系内没有发挥自身应有的代议能力和动员游说能力,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作用与影响甚微,没有成为人民的喉舌,却俨然成为了政府的傀儡。非

政府组织如何发挥自身的参政议政的作用,如何发挥表达社情民意的功能在如今中国的语境下显得尤其重要。而当代的潮流是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已经成为了公共事务管理的三大治理主体,多中心的、自主的治理结构正在形成。非政府组织必将成为社会管理一只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国非政府组织在缓和社会分歧、充分表达民意的作用不尽如人意。非政府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任重道远。而这一切的改变都要深深扎根于政治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再次强调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虽然步履维艰,依然要勇往直前。政治体制改革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新的动力。

总的来说,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突出问题就是独立性不足、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唯有充分保证非政府组织的独立性,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实行民主化运作,非政府组织在推动社会民主、弥合社会分歧、反映公民意愿与利益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篇:市政学论文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社区管理

姓名:李煜班级:A12行政2班学号:12090120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城市基层社会结构和居住空间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新的城市环境下,城市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越发重要,作为城市社会的基层单元─街道和居委会面临着改革和调整的任务。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社会转型时期解决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而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202_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行城市社区建设意见”中明确将“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作为今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民主,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社区的基本内涵

城市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且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人都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并达到一定数量的人口所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区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规模上,大的可以指一个城市甚至相邻的几个城市,小的指城市内部自然形成的小型社区。我国当今的城市中,社区是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所辖区域为主要标志的。据民政部资料,目前,全国共有737个市辖区、5732个街道办事处、11.9万个居委会、17.2万个居民小组。城市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和基础,是社会问题最敏感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基层政权稳定巩固的载体。

城市社区是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的,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口高度集中,生活空间相对狭小;二是居民从事非农产业,异质性强,价值取向多元;三是生活方式多样化,人际关系业缘化,情感色彩较淡薄;四是组织程度较高,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化。

二、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社区的新变化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管理体制正在发生着整体性的深刻变化,城市作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社会发展和起步的重要标志。近些年来,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新形势下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和增强,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居民由过去依赖于工作单位变为更多地依赖于社区,社区服务的对象也由单纯的民政优抚对象向全体居民扩展,社区服务的内容也逐渐从衣食住行向全面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需求转变,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将追求居住环境优美、生活安全舒适、人际关系和谐、心情愉悦舒畅等高层次、高质量的生活。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主政治向基层的渗透,广大居民对政治生活的关心程度不断地提高,自治意识越来越强,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越来越重视。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独立法人实体不再承担社会管理职能,原先的“单位人”逐渐脱离单位向“社会人”、“社区人”回归。失去了单位依托的居民争取融入到社区当中,以寻求安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既为社区管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便利条件,也对社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社区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场所和实现社会整合的基础单元,“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这就带动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由“国家制”向“社会制”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从而推动了我国城市社会变迁的进程。

三、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发展总体上属于外推型模式而非内源型模式,政府仍然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质量较低已成为制约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从社区管理与国际接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来看,我国的社区管理现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比较陈旧,管理观念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加入WTO后,城市化的进程大为加快,城市的功能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我国的一些城市管理机关、管理干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不适应形势的要求,仍然用“一竿子捅到底”的方式,运用行政权力去管事,不愿放权。

(二)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行政色彩依然十分浓厚。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它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小而全”、“大而全”的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这种状况,割裂了社区生活的有机联系,造成了政府职能与社区组织职能的错位。社区管理因此而处于“多头、乱头、无头”状态,后勤服务和福利设施的重复建设与利用率低,专业性的社区服务难以展开。

(三)“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目前,我国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现象,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多数社区服务还停留在传统性、福利性和救助性的服务上,缺少面向整个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务,未实现由民政福利型的服务向社会管理型的服务转变,社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及服务态度难以满足社区服务的要求。

(四)社区自治程度低。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以政府行为为主,“社区自治”程度不高。居委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展的群众组织,却常常扮演“政府代言人”的角色;按照法律应由选举产生的管理人员,许多由指派产生,很少能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

(五)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主要是原有条块分割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使作为社区建设主要组织实施者的街道办事处缺乏必要的综合协调权和组织实施权,对社区的管理不系统、不规范。

(六)政府投入少。由于财政困难,街道办事处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发展街居经济上,削弱了其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使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屡禁不止的问题。

(七)社区服务业投入单一,作为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尚未形成。社区服务业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也是社区建设工作的重点,但由于有关社区服务业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少,已出台的有关规定又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限制了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使该市目前的社区服务业多依靠政府投入,福利性、事业性服务项目占大多数,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转变的步伐不快。

(八)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包括居民和驻区单位)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社区成员的参与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由于忽视对社区成员在社区内容、意义等方面的宣传,社区建设工作中出现了“上热下冷”的局面。有些社区成员对社区建设这一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知之甚少,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调动起来,使大量的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

(九)社区管理中法制方面的不完善。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城市社区管理的加强与完善离不开法律法规的规范。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法制很不健全,特别是操作急需的法规和地方性规定不配套,使相应的执法及执法体系建设和管理存在着盲目点。在现阶段的社区管理中,仍然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群众运动等行政手段。

(十)社区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社区管理工作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专业化和综合性强。因此,这就要求社区管理工作者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还应具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我国社区管理工作者,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社区管理

专业知识的培训,仅凭借一份工作热心难以承担新形势下居委会工作的重任,而且社区管理工作者基本上没有固定的人才渠道,定员和编制极为有限,这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社区管理工作的展开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四、解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新思路

我国社区发展需要开启两个动力,一个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力,另一个是公众自下而上的拉动力。一般来说,在公众参与意识较低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完善各种组织参与的载体,来提高公众的参与程度。研究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对推动中国社区从“政府主导型”模式向“居民自治参与型”模式发展和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具有积极的意义。从立足于现实的国情、民情和客观实际出发,要解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敲开社区建设创新的大门。

一是找准社区的定位,提升社区自治的功能。社区的定位问题,既是社区建设必须把握的方向,也是社区建设要实现的目的。社区是指地域性社会成员生活的共同体。作为一种地方制度,社区的形成与自治密不可分,它的具体含义是: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按照地域居民的意愿,通过一定的形式,自主管理本区域内的各项社会公共事务。社区组织不同于一级政府或一级行政组织,它不应该只是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简单翻版,也不是政府权力的延伸,而应该是衔接政府和社区居民,承接政府下放给社区的部分职能,引导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社会自治组织。只有站在这个高度来认识社区,才能摆正社区与政府及其派出机关的关系,从而保证社区建设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是深化街道体制改革,构建全新的社区组织体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社区组织是把一个虚体居委会组织转变成一个实体自治组织。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独立自实体单位。社区组织不仅管辖本区居民,还要对驻在要区的单位及社区事务进行管理和协调,管理的范围和管理的方式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居民委员会。为此,有必要改变目前在城市基层行政区域划分和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划分两张皮的状况,实行统一的社区划分,使社区这个概念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行政上都要落到实处。在每一个街道,都应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合并组成社区委员会来取代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社区委员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就没有上述弊端,它有利于调动社区居民把社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当家作主精神,有利于实施统一的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规划,有利于对社区服务实施统一和有效的领导,从而营造一个共同的社区文化氛围。

三是完善有关社区的法律制度,是社区发展的基础。社区建设能否取得应有的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作基础。如社区自治的法律地位、自治章程或规定的效力、产生程序,以及自治组织主持下的社区服务体系的社区经济的产权和管理权归谁,由 谁来行使终极产权和管理权?如果这些方面不明,程序不清,就使社区自治组织无法形成有序的动作。为此,国家需要尽快的制定,《社区自治法》,作为社区自治的基本法。使自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出台之前,地方政府应从实际出发,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规范社区内各主体的活动。

四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社区发展的保障。我国的社区自治,不同于西方的社区自治,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区自治,这就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社区自治组织、自治活动不能离不开党的领导,但党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党的组织不可以依靠执政的优势地位任意干涉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其主要工作任务是抓社区内的党务及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员居民在社区中的精英模范作用。同时,有必要改变过去党员隶属按其职业组织划分的办法,将本社区的所有党员统统组织到本社区支部里来,其成员包括本社区内有单位和无单位的党员。

五是政府角色的转换,是社区发展的关键。实行社区自治,政府与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必然要发生变化。社区自治组织既不是一级政府,也不是政府派出机构,与政府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因而政府不可对社区自治组织在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直接干涉或行政施压。这便产生了政府角色转换问题,并成为新型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能否建立的关键。在实现社区自治以后,政府角色应如下定位:一是引导者。在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政府只是注重强化对社区自治组织的行政控制,不去主动引导它们、扶持它们,它们就会偏离自治的方向。二是组织者。政府可一手将社区组织起来,也可以帮助他们自我组织起来,可派人直接参与其组织活动,也可派人进驻社区协助活动。三是监督者。对于社区和各项自治活动,政府应强化监督职能,防止其超出自治范围行事。四是保护者。社区自治无疑是新生事物,政府应对其发展壮大提供政策加以保护,要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鼓励协助其健康发展。

六是努力构建居民的参与平台,是社区发展的 重要依托。社区好比一个家庭,良好的社区要靠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管理才能实现。由于工作单位不同,城市居民尽管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彼此却大都不认识。人文环境的陌生弱化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和参与度。因此,必须努力构建适宜社区居民的参与的平台。逐步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自治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敲开社区建设创新的大门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因为,社区建设是一项人民的事业,她寄托着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憧憬和希望;社区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她要托出21世纪现代化城市管理的新格局。

第三篇:8读书礼

8读书礼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喜欢诵读中国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3.学习了解一些读书的故事,引导学生喜欢读书,为提高语文素养打好基础。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喜欢诵读中国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学生中爱读书以及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聊故事——读经典——说理解——诵名句——会运用

一、爱书的故事(导入)

1.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ppt出示“天一阁”和“昭明太子读书台”图 片)?

2.出示“天一阁”学生朗读关于“天一阁”和“昭明太子读书台”的介绍。

3.天一阁为什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对,因为它代表着中国人爱读书的精神。

5.读书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不信你们看汉

代的刘向在《说苑校证》里写道(出示):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

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6.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这一段读准确,通顺。

7.你们明白什么意思吗?自己读一读文意,想一想,跟同伴说一说。

8.试着跟同伴互相背一背。

二、新课学习

1、自学提示: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自由读课文

3、先听老师读一遍好吗?要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你能自己试着再读一读吗?注意读准字音。

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听他读得是否正确。三 读书的故事:

1.咱们中国人自古就有许多爱读书的人留下了许多读书的故事。读《葛洪抄

书》你明白了什么?(自由读,自由说)

2.是啊,正式因为葛洪这么勤奋才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就像韩愈说的那样勤

奋。学生自读《焚膏继晷》,要求字音读准,句子读通。师生一起练读一起背诵。

3.无论白天还是黑夜,爱读书的人都不想浪费,这里还有几个勤学苦读的典

型人物,孙敬和苏秦,车胤和孙康,他们是怎样克服困难坚持读书的呢?读

读《三字经》这一段,想一想说一说。生对着29页,读《勤学苦读》

师出示:头悬梁,针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生自由读,自由背)

四、比一比,背一背。

1.同伴之间互相提问,看谁背得准,背得多。2.评出背诵优胜小赢家。

五、板书

读书礼 爱书 读书

第四篇:张文萱我读书我快乐

我读书我快乐

张文萱,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南屯小学(校址:北宿镇南屯村东头,邮编:273515)四年级二班。辅导教师:刘云良,联系电话:***电子信箱:zcntlyl@163.com

提起书带给我的快乐,真是说也说不完。

书,就像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一页都有一个多姿多彩的情节。让我去书中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世界吧!

我小的时候,常常会看到爸爸下班回来后,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痴迷地看着,直到妈妈三番五次地催促吃饭,爸爸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书,摸摸我的头,意味深长的对我说:“书可是个好东西,你要多读书,书可以带给你无穷的快乐。” 我上学以后,特别喜欢看书,书也带给我了许多乐趣。书中的文字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谱写出一曲又一曲动听的乐曲,书中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书籍,有时候是老师,为我解除所有的疑惑和奥秘;有时候是一位仙女,带我去了解一些未知的事情;有时也是一枚开心果,读着读着令我捧腹大笑;有时还是一位道德家,让我去明白一些人生哲理。

书籍,犹如春日中一场绵绵的细雨,柔柔地飘洒在我的身上;书记好似夏日中一阵凉爽的微风,清凉的吹拂着我的脸庞。读书之乐,乐在足不出户,便可遨游天下,悠然领略醉人的景致。一卷在手,千山万水皆在咫尺之遥。

我深深地爱着给我无穷乐趣的书籍,为它痴来为它狂,终身不悔。如今我真正明白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名言的真正含义。书,让我的脚步更加轻快,精神更加充实,身心更加健康!我将借着书的助力,一步一步地登上人生的高峰。

第五篇:论文读书报告模版

英文标题: 中文标题: 文献来源:

一、主要内容(202_~2500字):(1)论文研究的问题概述

(2)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及其应用前景

(3)论文所述系统或算法的过程描述

(5)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二、实验评价(500~1000字):(1)实验数据集

(2)评价指标和性能分析

(3)本文方法的优点总结

(4)本文方法的缺点和局限性

市政学论文四(张文礼)读书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