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构教学心得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与教学
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在课程目标上,以“儿童发展为本”为主旨,服从于使每个幼儿全面地、和谐地、富有个性地发展的学前教育总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蕴涵于实现幼儿园课程的一切活动之中。本课程的结构是以主题为主线,并将“环境创设、家园共育、活动区域活动和日常活动”都视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展示出幼儿的发展是在多种活动过程中进行的;是在显性和隐性的环境中诱发的;是在家园合作的影响统一的连续发展的。真正体现了新《纲要》的教育内容“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征,以及从重静态的知识到重动态的知识、从重表征性知识到重实践性知识、从重“掌握”知识到“建构”知识的变化。回顾过去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较而今在“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指导下,我们教师的教学策略观有了本质的变革,在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许多启示,如活动教学、情景教学、互动式的教学、研究性教学、整合性教学、个性化和多元化教学„„ 都是新学习观下的教学策略
一、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就是新《纲要》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强调,体现了让幼儿从“学”到“做”,让幼儿亲身实践的过程。它以认知活动为突破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活动为形式,注重外显行为活动与思维内化活动的结合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幼儿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直接行动思维接受知识的速度优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
譬如:在中班第二学期“小鬼显身手”的主题活动中,一次有关于“面包哪里来的?”活动开展的比较成功。因为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联系了面包房的老板和面包师,第一天让幼儿和面包师一起用小麦粉加发酵粉和面做面包,接着每人一小块带回家,在家长的指导帮助下回家发酵。第二天再次来到面包房,将发酵好的面包在面包师的指点下放在烤箱里烤,随后大家一起品尝香喷喷的面包,那时,孩子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不用老师再多说什么,自然的明白“面包哪里来的?”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为孩子的亲身实践创设了大量的机会,变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为如今主动的操作、探索和学习。
二、互动性教学
互动性教学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资源以及把握家庭教育资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和家长的互动,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例如:通过对一些平时对班级的主题开展关心较多、并对孩子的探索活动支持较多的家长,和另一些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对孩子主题探索活动支持较少的家长的比较,我发现:那些参与较多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更新得较快,教育理念更先进,教育方法也更科学。同时,这一部分幼儿对主题活动及其它探索活动的兴趣也明显增强了。他们的探索能力不断提高,已经开始积累一套属于自己的探索方法,相应的知识经验也日渐丰富。因此,我们将如何充分发掘家长资源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
我们通过“家园之窗”、“家园联系手册”等向家长宣传和介绍有关主题的内容及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反应情况等。还不时布置一些小任务,请家长在孩子回家后,协助和支持幼儿完成任务。
譬如:在主题活动开展以前,我们会向每位幼儿发放一张主题活动的调查表,请家长协助进行调查,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通过对反馈调查表的统计再进行主题活动网络图的设计。有了这些在家长配合下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预设的活动,目的性更强了,针对性更加明显,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少走弯路。又如:在“食品加工”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启发家长让孩子观看大人烧饭、烧菜的过程,并为孩子作相应的解释,指导他们进行记录,并介绍给他人等。同时,请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乐意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家务事,增加孩子的生活经验,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家长园地”这一板块以往都是由老师执笔,来向家长介绍一些教学内容或育儿经验等。但从主题活动开展以来,我们逐渐将“家长园地”由幼儿园单方构建,推向了家园共建,展开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探讨。不少家长在文章中谈到了孩子在班级开展主题活动后的变化、自己在教育观念上获得的启示,以及是如何随之改变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给其他家长不少启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果说,教育专家和老师的介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话,那么,来自于家长自身实践和操作所积累的教育经验则更具有说服力,我们正是发现了家长的潜在资源,充分加以组织和运用,使得班级的“家长园地”形式变得更多样、互动性更强了,同时也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就是新《纲要》对“寓教育于生活之中”的强调,即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曾经看到过一则“麦当劳”的公益广告,描述的是一个山区孩子,每天走的几十里山路是他的体育课,妇女们哄孩子睡觉的哼唱声成了他的音乐课„„.这则广告的目的是要号召人们伸出援手,帮助那些边远山区的孩子们,使他们的知识经验拓展到生活环境以外。正如我们一直所说的,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但反过来一想,人的知识经验的获得也很容易受到环境的限制。山区的孩子不走出大山,他们的知识获得和想象力的发展走不出山的包围,而如果城市的孩子始终坐在教师里,接受被动的知识灌输,思想也同样是狭隘的,和山区的孩子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现在,随着我们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孩子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走出课堂的机会。在有关“汽车”的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观看了“和平汽车城”的录像;当发现了两辆又象洒水车,又象油罐车的奇怪车辆,争论没有得出结果时,孩子们自发走访了园林公司,(当时,我们又一位家长是园林公司的)找到了洒水车”和“洒农药车”的正确答案。在主题活动中,孩子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更新鲜的事物,对陌生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他们尝试着与自己不熟悉的人进行交流,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走出“小课堂”,带领他们到更广阔的环境中去放飞心灵的翅膀,这将会让他们受用终生!
四、整合性教学
“整合性教学”就是充分发挥不同活动之间的的互动和渗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发挥整体效应。这也正是目前“二期课改“的理念所提倡的,这样将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例如:春天到了,为了让小朋友们更好地感受春天小动物们的变化,老师给小朋友们讲述了童话故事《春天的电话》。小朋友们被这一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了,纷纷站起来要表演。由此,我们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如通过讨论、制作、表演、故事创编、绘画等一系列的活动,开展为一体的综合性主题系列活动。
“教学”和“区角”的整和性。区域活动是幼儿个别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是集体与区域相集合,也可以是集体与小组相集合,也可以是集体、小组、区域相结合的方式。这种灵活的方式使幼儿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也使幼儿能更灵活的选择学习方式,并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进行自身经验的积累。因而深受幼儿的喜爱。因此,在区域游戏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将它与主题活动的内容整和在其中。
例如,在有关水果的主题中,我们的手工区提供许多各种材料,有剪刀、图画纸、彩泥、模具等等制作水果;在棋牌角中,我们自制了许多“水果牌”和“水果掷骰子游戏棋”投放在其中,使得孩子在游戏的同时,还能进行复习。
五、个性化和多元化教学
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孩子的表达和表现是以语言为主要途径的,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表达和表现的方式更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特别是在孩子对活动过程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位幼儿的不同的兴趣所在。
如在大班第一学期“变变变”的主题活动中,一次有关于“我们来变盐”的活动中,幼儿的记录是丰
富多样的,他们分别记录了“盐水倒进锅里——电热锅插电源——盐水开始冒泡——锅的上方出现白汽,用手感觉一下很热——锅里的水慢慢变少——有白色的小盐粒飞溅出来——水没了,白花花的盐变出来了——尝一尝,好咸好苦——大家去喝水呀!”这一系列的过程。孩子们的记录虽然不是自始至终十分完整,但是却体现出他们观察的独到之处,笔触生动,非常具有童趣。
六、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就是以问激学,就是新《纲要》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的”关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
比如说,幼儿期的孩子们往往分不清想像和现实的差别,他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于是我们对孩子们的问题稍加扩展,形成了一个大主题———“怎样去发现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在这个主题之下,我们结合和扩展了一些传统的主题。比如在认识感觉器官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如何综合运用感觉器官来判断物体的真假;在传统的“认识野生动物”的主题基础上加进了卡通形象、恐龙等内容来增加内容的复杂性,培养儿童作出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他一些比较大的主题还有“物体是怎样动的”“物体是怎样变化的”“梦是真的吗”“人和动物死了以后会怎么样”。这些主题涉及的内容都很广泛,给我们非常大的灵活性来制定具体的教学活动计划;这些主题又都是来自孩子们的疑问,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所以孩子们很容易接受和参与。通过这样的学习,幼儿无论从观察力、探索能力、想象力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七、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国家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大胆的尝试、摸索、探索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同时,它更应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21世纪对创新人才的普遍需求,迫使我们革新教学去顺应时代的变化。
“研究性学习”具探究性、实践性的特征。在研究性学习中,幼儿不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去关注和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大班第一学期“亮眼看世界”的主题学习情景中,孩子们表变化着角度看世界,结果发现:站在高处看是一个样,往低处看又是一个样,翻个倒立看世界又是一个样。当孩子们欢呼雀跃着这惊奇的发现时,周思敏叫了起来:“潘老师,无论怎么看,天和地总连在一起,为什么啊?”她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孩子嚷嚷着:“是啊!潘老师!为什么呀?”顿时,我被问的一下子闷了,过了一会儿才想起,中学的时候地理老师说过是由于地球是圆形的缘故,可我该怎么说这么深奥的答案,在说如果直接说的话,孩子能理解吗?于是我请来了教地理老师,通过做模型实验以及用故事的口吻讲述了其中的道理,孩子们嘟嚷着:“原来这样啊!”在此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使教师的角色变了,从知识的权威者变成了平等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同时,“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的知识和智慧也是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丰富自己的知识,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第二篇:重新建构《变废为宝》教学设计
让塑料瓶“活”起来
——《变废为宝》重新建构教学设计
远安县茅坪场中学
汪俊英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的第六课,是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如今,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富足和舒适的同时,还深切认识到过度使用有限的地球资源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变废为宝》这课的设置能唤起我们的忧患意识,提醒我们维护生态环境、珍惜生活资源。本课设置了以运用综合材料进行造型表现的学习活动,利用废弃材料进行平面拼贴与立体组合来完成作品。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易操作性,我将活动一的“平面拼贴”与活动二“废弃物的立体组构”进行整合重组,让学生利用身边随手可捡的塑料瓶等废弃材料来制作一件名为“踢踢球”的体育器材,这样既能做到物以致用,又能让学生在美术课上获得自制体育器材的乐趣,得到手眼脚的锻炼,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二、学情分析:
了解到学生喜欢看芒果台(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所以我截取了湖南卫视天天向上的一段视频作为课程的导入。本学段学生比较活跃,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使得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增强。所以我设计了游戏互动环节来活跃课堂氛围,旨在让学生感受变废为宝的乐趣。自制体育器材选取的材料就源于生活,只要留心随处可以收集。本课的重点是着眼于创新和制作,要想学生单独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新是很难的,所以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技巧。以学生合作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即能让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把握废旧材料的不同特性,并运用已学美术知识与体育学科、社会生活相结合进行创作体验。
能力目标:结合自己收集的废旧材料,以剪、割、揉、粘贴、上色等方式对塑料瓶进行装饰。情感目标:通过对废旧材料的利用,提高学生的环保和资源利用意识。
四、教学方法:
欣赏法---游戏启发法---引导法--小组合作法—激励评价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频导入创设情境。通过观看云南昆明一位乡村体育老师利用废旧材料自制体育器材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请学生和一位听课老师试着玩玩教师自制的实物,并谈谈感受。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让塑料瓶“活”起来——变废为宝>>。
(设计意图:视频比较能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积极性,加上又是学生爱看的综艺节目,能快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师生共同探究
1、欣赏教师自制的体育器材“踢踢球”,评述它的制作方法及形式美感所在。学生大胆猜测评价。师引导:装饰方法自由多变,应尽可能造型生动、化繁杂为简洁。同时出示几种范例并让学生加以说明。
2、结合探索分析,从造型和色彩两个方面强调创新和制作精美。可以通过画、剪、贴、等不同方法结合获得不同的造型,如:动物、花瓶等;巧妙运用拼贴、上色技法,搭配好或对比强列或和谐自然的色彩。
3、师演示制作:
(1)剪开瓶底,注意剪出的边缘尽量没有毛刺,粘贴可以不规则不平整但一定要牢固;(2)上色时要均匀而饱满。
在这里,教师不要忘记强调制作过程中使用各种工具时刻要注意安全。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教师作品,让学生眼见为实,学生探讨后猜制作方法,学生能够简单说出大致步骤,教师再进行简单的示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边演示边强调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后面学生创作铺路。)
(三)作品欣赏
教师出示优秀学生作品和部分存在问题的作品进行欣赏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优秀作品欣赏,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更多的灵感。通过问题作品对比,提示学生创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创作体验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结合所收集到的废弃材料的特点进行创作,注意体现材料的肌理特点、色彩特点。师讲述作业要求:在创作过程中尽可能的达到简练、生动、精致。提示学生要放开思路、不要拘泥于写实、具象。同时多媒体出示制作步骤:
1、构思:讨论主题、选材、确定制作方法。
2、铅笔起稿。
3、制作:可用多种方法。
4、把作品整理干净、调整主要细节。(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小组合作探讨分析废弃材料的特点是关键步骤,只有将材料分析透彻才能很好的利用材料。但学生往往不能很准确的抓住材料的特性,这时通过小组合作发挥团队的力量能够事半功倍。)
(五)展示评价
小组派代表将作品呈现给全体师生,师生共评作品的优缺点,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
(设计意图:展评环节是本课的成果汇报阶段。学生通过展示活动来学习交流感受、赏析评价结果、全面提高认识、深化审美能力。)
(六)拓展小结
教师进行拓展小结:《让塑料瓶“活”起来——变废为宝》这节课大家玩的很开心,利用我们身边的废旧材料,通过大胆的设想美化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更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乐趣。通过小结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鼓励学生课外多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作品,美化环境、美化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简评肯定学生的表现,提出希望和建议,唤起学生的忧患意识,提醒学生担起维护生态环境、珍惜生活资源的紧迫责任。)
第三篇:整体建构和谐教学心得体会
我们的心声
不知不觉中,整体建构已和我们见面一年多了。伴随着知识树、高效课堂等特色环节和生活的相融洽,我们同学也有了许许多多的新感受,我们相信我们能创造奇迹!
同学A:一年多了,整体建构带给了我们太多惊喜,现在我们早己抛弃了最初的生疏,已经可以熟练地使用通用工具和知识树,对知识,我们可以系统地建立网格;对生
活,我们能够独立自主。我们相信,我们一定成功。
同学B:因为以前没有接触过它,并没有对它太重视。当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发现,我学会了总结知识点,以前学完一课知识后,不知道哪里是重点,需要记得东西就很多,学起来也很累。但通过“整体建构”的指导,我发现它真的会有助于我们的学习。
同学C:比如在语文学习方面,答题的时候,可以借助通用工具,通过平时画知识树的“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找到答题思路;在数学方面,我们把题分类,找出各自的通用工具,总结出每个题型的做题规律,这样就很条理、很容易学会。
同学D:昨天,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成了今天我们面对高考的宝库——知识树,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把万能钥匙;昨天盲目的做题,求多求快成了今天认真分类,求细求精;昨天面对考试全盘抓,以致会的没做对,难的不会做,没思路成了现在做题有节奏、有顺序,能拿的分都拿到了手中。成功=艰苦的奋斗+正确的方法,相信我们有了通用工具,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同学E:整体建构如一阵春风吹绿了我们的书山。比如物理,高中物理的学习,一定要重视课堂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思维,使其全面运转,调动课堂积极活跃的气氛。单元知识与方法网络化,帮助我们将所学教材系统化,形成知识点,知识的二次提炼与升华,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看!这就是我们的心声,尽管学习中会遭遇各式各样的困难,但我们一定会在“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理论的引导下,克服挫折,勇攀高峰!
第四篇:幼儿教学雪花片建构
二、小班雪花开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
1、小班幼儿缺乏游戏经验,对建构活动无目的性,往往是无目的地玩弄雪花片,在建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肌肉的发展也不是很好,坚持性较差,所以建构时间也很短。
2、投放的雪花片选择不当,不适合小班幼儿建构(举例)雪花片的类型很多,如果不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便投放一种雪花片供小班的建构,将直接导致幼儿对雪花片建构活动失去兴趣。
3、雪花片建构成了教师消遣幼儿自由时间的工具。
幼儿在园期间,自由活动时间并不多,教师更是出于安全等因素,自觉不自觉地用一些既安静又能打发时间的事情,将幼儿的自由时间填满。比如下午游戏结束,家长来接之前的时间,经过一系列的活动,教师有了些微微的疲劳感。一天的教学任务也已经完成了,这时,不仅是幼儿连教师都在期待着家长们的到来了,但时间真真实实地显示还有10分钟,怎么办?小朋友和老师都已经不在那个状态了!简单,一桌一筐雪花片,自由玩,既安排好了时间,似乎也很替幼儿着想,因为他们都喜欢雪花片,因为他们刚刚玩了一些运动量较大的游戏,现在需要玩一些安静的。对,初一看,教师的安排非常合理,既考虑到了小朋友的喜好,同时也兼顾了幼儿活动动静搭配的原则,但细想一下,她却忽视了雪花片作为一种建构游戏可能对幼儿产生的教育意义:其一:小班幼儿在这段时间里静下心来创作游戏的创造性很难发挥,其二,教师本身比较松散,不利于幼儿建构常规的形成及建构技能的掌握。
长期以来,雪花片作为积木的一种,常常与其他积木一起投放供幼儿操作,幼儿自由选择构建,看似幼儿的自由度很大,实则教师对雪花片建构的忽视,教师没有介入幼儿的建构活动,或不知从何介入或不知如何进行指导,由于教师缺乏对幼儿雪花片建构的指导,没有充分地认识到雪花片建构,对小班幼儿发展的教育意义,反而错过了非常好的教育机会。
三、针对于以上这一些小班幼儿雪花片建构活动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建构材料的选择:
收集幼儿园普遍使用的雪花片建构材料进行比较,照片或实物结合小班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我们最终选定□款雪花片,这款雪花片片型大,插接槽也大,既方便幼儿拿取,又方便幼儿操作。而且它的颜色多样且鲜艳,质感很好,直接刺激了幼儿的视觉神经,能有效地激发小班幼儿对其进行插接的兴趣。
△建构时间的安排:
安排在幼儿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正常的游戏意境或区域活动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在注意力涣散时,是不可能进行有效地建构活动的,同样的,也不可能对雪花片进行有效建构。一旦对幼儿的雪花片建构活动有了足够的认识,也就不会随性随意地安排幼儿进行雪花片建构了。
△建构经验的准备和累积:
小班幼儿没有建构的目的性,所以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确立建构的任务,而幼儿的建构任务,往往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这就需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去观察一只小碗的形状,一只花篮的构造及组成部分(篮底、篮身、篮柄),从而使幼儿对这种物体既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又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幼儿对进行创作表现的欲望。所以,对幼儿建构经验的准备和累积决不是徒劳虚设的,它是小班幼儿的建构活动厚积薄发的必然过程,这不仅适用于小班雪花片的建构,同样适用于其他建构活动。
△建构常规的形成
小班幼儿刚进入集体生活,集体生活的特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等,都使幼儿生活,游戏常规的建立摆放在了重要位置上,幼儿雪花片建构常规的建立也不例外。
雪花片材料筐的摆放
1、雪花片材料摆放在方便大家拿取的地方。小班幼儿多以自我为中心,常顾不到别人的感受,将雪花片的筐移到自己面前,如果教师不加引导,雪花片的材料筐就会在一个区域内被不断地移来移去,而最终引发争吵,导致幼儿注意力分散,雪花片的拿取建构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2、需要多少雪花片就取多少雪花片。
小班幼儿对玩具有较强的占有欲,在不能去随意移动材料筐的前提下,他们往往出现大把地从筐里抓取雪花片放置于自己面前的情况,然后就出现了在建构过程中满桌甚至满地都是散落的雪花片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容易涣散幼儿的有效注意又不利于幼儿整理习惯的形成,所以在建构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幼儿拿取材料的习惯养成,需要多少拿取多少。
3、雪花片的使用操作
由于小班幼儿行为控制力差,尤其是男孩子,容易把雪花片当飞镖丢来丢去,或当炮弹你扔我,我扔你,一些孩子看到地上的雪花片会视若无睹地走过去,更甚者,他们会叭叭地踩上几脚,看着成形或不成形的建构物在自己的作用力下土崩瓦解,孩子似乎有一种不能言传的快乐,这些情景带小班的老师们都是熟了又熟的。所以不乱扔雪花片,不相互丢雪花片,看到地上散落的雪花片不踩踏,并主动地捡起来,这些都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建立起来的常规,综合成一句话,就是要爱护雪花片。
4、雪花片的整理
雪花片的片数多,容易散落,所以每次活动之后整理的常规也宜及早建立,没把雪花片全部收进筐里,或是将半成品不拆开直接丢在筐内都是小班幼儿经常出现的状况,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和督促。
常规不可能一下子就建立起来,它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雪花片建构过程中逐步落实,逐渐成形。
△建构技巧的练习
幼儿对雪花片的建构操作技能是幼儿构造物件的基础,它需要引导幼儿学会雪花片的插接、平铺、延长由平面到立体的建构。叠高、围合、架空等技术,而这一系列的技能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巩固的过程,为此,我们作了细化分层,制定出适合小班不同幼儿幼儿发展需求的操作方案。
1、雪花片的插接、平铺和延长 目标:(1)尝试用雪花片进行插接,了解雪花片的特性
(2)采用延长与平铺的方式,感知雪花片建构长短、大小的变化。操作载体:金箍棒、花。
如果让小班幼儿单纯的练习某种技能,枯燥而乏味,他们肯定会失去兴趣的,即使是色彩鲜艳亮丽的雪花片,如果一味地让他们插接、插接、延长、延长,他们也会很快的失去耐心,所以,我们为每一种建构技巧的练习都设计了一些具体操作的载体,这些载体使建构技巧的练习保持了幼儿喜欢的游戏的特性,从而大大提升了幼儿建构的积极性,并于无形中获得了建构技巧。比如要练习雪花片的插接与延长,我们选用“金箍棒“作为载体,孙悟空有根金箍棒,小朋友从羡慕从喜爱,金箍棒是什么样呢?长长的,直直的,我们用雪花片来插接,一片片地插上去,连接成一根直直的金箍棒,怎样才能变成直直的,不弯掉呢,请你来试试看,”金箍棒“有个本领,它能随意的变长变短,你的“金箍棒”能变吗?
2、雪花片的立体建构 目标:(1)继续练习雪花片插接,通过插接方向的变化,感受建构物由平面转向立体带来的建构乐趣。
(2)发展幼儿对方向的感知能力 操作载体:宝剑、小碗 3、雪花片的叠高建构
目标:了解尝试使用雪花片使立体建构物纵向发展的方法。
发展幼儿对空间的感知能力。操作载体:宝塔
4、雪花片的围合建构 目标:(1)尝试用雪花片进行围合,探索新的建构技能
(2)体验有规律地建构。操作载体:王冠、花篮 5、雪花片的架空建构 目标:(1)尝试练习雪花片的架空技巧,进一步增强雪花片建构能力。(2)增强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 操作载体:球
6、雪花片添加建构
幼儿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在雪花片的建构活动中得以表现呢?这就需要运用添加的建构技巧。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先拿出幼儿已有的某种建构物,让幼儿展开充分地想象,再比较建构物比较想象物的哪一部分,然后讨论怎样做能使它们变得更像,最后请幼儿运用已经会的建构技能进行添加尝试。比如,有小朋友觉得小碗象观音的莲篷座,又有小朋友觉得小碗更象是鸭子,于是通过比较和添加,他们各自把小碗变成了莲蓬和鸭子,有人把花的造型添加了个手柄,于是他开始玩起了吧啦吧拉小魔仙,有人把花的造型添加得更为复杂,我们给它取了名字叫“水车”、“飞碟”“飞机”等,都是从一个基本形态添加变化而来的。
7、幼儿的无限创意
这可能不属于建构的技巧,或者说这是搭配的技巧,当幼儿通过各种操作载体获得了多种建构技能之后,我们发现幼儿在建构的同时展现了他们自己的创作才能,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他们使同一种建构物,表现出了多种不同的风格。建构作品的展示
第五篇:教学模式建构策略反思
新常态下----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
2015年2月1日,交大附小大学区第七届教学工作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曲江校区的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我很荣幸地听取了西安小学教育知名专家马俊华老师的关于“新常态下—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的报告会。感受颇多,我的心得体会及结合自己的反思如下: 什么是教学模式?为什么要建构教学模式?有效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对学校对学生有哪些好处?如何建构有效地教学模式?我自己听完报告后,今天开始回去之后,应该怎么做,从和下手?这一连串的问题,就立刻出现在我的大脑中。很高兴,马老师一一的对我的疑问,进行了清晰地解答。结合陕西省教育厅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文件的学习和要求,提出“新常态,大视导”。新一年,要进一步落实课改标准,开展“各有特色,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各大学区要有自己独有的校级教学模式,每一位老师也要建构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模式。因为有效地教学模式是能够帮助不同的学校和老师,优化或改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立德树人,遵循学生们和教育的规律,提高质量,实现素质教育”。而教学模式,说得直白些,就是一个正确的科学的套路,有一定的标准,方向,并与很多老师专家形成共识。马老师从“思考行动”四个大的方面,分别对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和探讨。“思”一个教学模式要有价值,它一定要体现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要连通理论实践,演绎核心行为;要提升教学品质,凝结教学风格;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理念向实践转换的桥梁,还是成功的教学实践的系统化,简约化的概括。“考”教学模式的内涵,包括要在正确的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是为了达到一定能够的目标,实现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系统性结构框架和有序操作性的活动程序。“考”教学模式的产生与流变,马老师从国内到国际,对各种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变化也做了细致的分析。“行”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生成,从实践,模式到理论,不同方向,利用不同的方法,如归纳,演绎和假设,根据不同的需求,可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动”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成长。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我想我也可以建构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它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帮我解决实际问题,并且是一个系统的有序的可操作性的活动程序。在英语教学中,诸如:英语对话课,阅读课,听力课,语音课,故事课,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都是有一定的程序和模式。我想,自己还需要在这方面继续学习和研究,抓住课程模式特征,确定关键词并达成共识,形成自己的模式群。
希望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方面的讲座学习和报告培训,真得是受益匪浅。
201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