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之我见
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之我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等都要求大学进行校园文化的改革建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来服务祖国,建设我们的国家。
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与生俱来就是文化 建设的主体,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者的主阵地,有责任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一所大学也要有一所大学自己的精神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奠定优良校风学风的重要基础,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保证。可见,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迫不眉睫的。
当然,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因为要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就是在构建一种文化氛围。因而我们要为构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而努力着,但这是需要时间,需要有漫长的过程的。优秀的大学文化建设不是依靠管理工作中的短期行为就能立竿见影的,必须经由大学在长期的发展探索中慢慢地积淀而成。那么,在建设中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掌握科学方法,改革创新文化的体制机制,在科学发展中提升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外来的先进文化,以开拓创新的勇气进行文化创造,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
首先,在思想上一定要紧紧围绕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养成优秀的思想品格、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五个层次的目标。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的精神,要把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学习工作作为我们建设校园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明确学校文化改革发展思路,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同时,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升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切实做到营造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其次,大学应当树立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崇尚学术自由的
第二篇:建设大学校园文化
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构筑学生精神家园
王边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浙江 东阳322100)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构筑学生精神家园极为重要。其中,校风、校训、校歌是重要内容,培育校园精神、规范校园行为是中心工作,培育高校学生良好心态是重要环节,实现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综合是关键所在。关键词:校园文化精神家园校风校训校歌大学建设构筑
Construct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and Build Students’ Spiritual Home
Wang Bian
(Library,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ongyang322100, Zhejiang)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build students’ spiritual home.Among of them, campus ethos, campus motto and campus songs are important content, nurturing campus spirit, the norm of campus action are the center,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good psych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chiev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spiritual home;campus ethos;campus motto;campus songs;university;construction;build
广义而言,大学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学习及其他各项工作和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精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又十分急迫,因为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意识汹涌而至,又最先严重影响高校学生。那么,如何有效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我们从四个方面展开议论。
1发挥校风、校训、校歌的作用
校风、校训、校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一所大学长期坚持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精神追求,也是一所大学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抓好校风、校训、校歌的征集、讨论和定稿工作。此后,则要广泛宣传,充分发挥其警示、熏陶和教育的作用。
2形成校园精神规范与行为规范
2.2.1培育校园精神
培育和发扬优良的校园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所谓大学校园精神,是指大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收稿日期:202_-11-12
作者简介:王边(1970-),女,浙江义乌人,本科,讲师。
我们重视大学校园精神问题,主要因为它作为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对于学校的发展与校园内的人的发展具有三个重要功能:(1)导向功能。校园精神本质上所体现的是关于大学及生活在大学内的人“应如何”的价值观念。因此,一旦形成某种良好的校园精神,必然会对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可使生存其中的人们具有某种特有的“精神特征”,形成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一个重要的个性特征。(2)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精神作为校园内价值系统的精华,作为学校发展合目的性的一种潜在力量,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因素和原动力,是推动人们积极进取,育才成才,战胜困难,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学校遇到曲折或挫折时,它会给人们以信念的支撑,会成为人们追求理想、追求发展的力量源泉。(3)凝聚功能。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共创和公认的价值观念,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认识并体验到彼此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会使生存其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校园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把师生员工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目标,参照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校情和21世纪世界发展趋势,一种优良的校园精神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理想主义精神。这是指为实现理想目标而执著地追求、满怀信心地坚持、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的精神。大学校园精神的培育,应当把培养具有高尚的理想主义精神作为首要任务。(2)科学理性精神。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即有着对客观事物寻根究底、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不轻信、不盲从、不唯书、不唯上的怀疑精神,以及实证、严谨、理性的治学精神。二是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既关注社会的发展,更关注人类的命运;既追求科学的进步,更有着“人文化成”的人文理想,让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成为人类的福音。(3)民主、开放精神。其含义包括:崇尚人的自主、自由、平等和社会公平、公正,提倡对人的尊严的尊重,强调在真理面前、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追求大学的法治与制度创新,学会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提倡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追求创造一个民主、进步的社会。在大学日益走向国际化的背景下,还要提倡面向世界、兼容四海的胸襟和开放的国际意识。(4)道德精神。这是指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问题的正确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责任意识,是立足于公民义务、职业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投入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做人品格。(5)自主创新精神。作为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发现真理、为人类解决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大学理所当然地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新知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光荣使命。培育和发扬自主创新精神已经成为现今大学有志之士的共识和实践。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学校群体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起来的共同心理行为,是群体定势和心理特征的体现。在校园精神建设中,要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时代要求及培养目标,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同时,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校园文化环境,注重校园的舆论与宣传,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校报、广播站、标语、橱窗、黑板报、班刊等,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宣传环境。此外,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让教师争当为人师表的典范。
2.2.2规范校园行为
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校园制度,规范学生行为。校园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生的作用是非常直接、具体和明确的。这些制度给师生的言行以必要的导向、约束和规范,使他们明确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而促使他们养成自觉的良好行为方式。比如,提倡普通话为校园语言,要求师生尽可能使用普通话;提倡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公用文字及校园文字一律规范使用;基本杜绝不健康报刊、杂志、歌曲、图片等文化垃圾;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与必要的行为训练,等等。为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还可借助社会信息网络的管理办法,加强学校、社会与家庭“三结合”教育和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群策群力,发挥学校、社会、集体、家长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学校教育有章、教务有序、教学有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我的约束能力,将文明的言行上升到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
3实现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紧密结合科学教育是指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启迪人的思维,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它主要体现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观。人文教育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等方式,使其内化为受教育者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它能使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其实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起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人们共识。
实现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渗透,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改革。(1)强化文理兼容的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像美国、日本的大学,第一、二学年通常不分科,全都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加强通才教育。哈佛大学用9年时间进行教育改革,提出影响全美的5类公共基础课:文学和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与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科学、外国文化。但我国课程门类则相对贫乏,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课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简称“两课”)及体育、英语、高数、计算机应用和其它少数人文方面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中,纯政治教育类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大。(2)设置跨学科课程。近年来,英国牛津大学许多课程是两种以上科目结合成的,这种结合课程占所设课程的1/3以上。日本越来越多的大学在改革课程中引进综合科目,注重将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精神渗透到学科专业之中。如筑波大学的“近代日本的社会与文化”,以明治维新为起点,从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各种角度来考察日本迅速近代化的过程,进而探索现代日本新的历史现象的结构。这类课题不仅能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维,增强适应能力,而且能使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多方面探讨同一问题,从而培养其多种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3)开设选修课。目前,发达国家高校选修课程一般都占课程总量的1/3以上。法国大学本科的选修课总量在本科四年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高达40-60%。华中理工大学也已开了100多门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通过选修课,学生可以弥补知识的缺陷,加强学科间的渗透。
大学为培养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相融合的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掌握过硬的科技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知识,尤其是要掌握和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
4培育高校学生的良好心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培育大学生的良好心态,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它涉及的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尊重
学会尊重是一个人健全人格、享有尊严的关键。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尊重群体,尊重大自然。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个人尊严感的满足是至关重要的。据调查,在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上,大学生处于社会各阶层之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没有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而造成的。因此,大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应将学会尊重放在基础的地位上认真加以对待。我们认为,首先,应教会学生学会自尊,热爱生命,热爱生命存活的每一瞬间;其次,要让大学生明白,个人生命尊严的获得是建立在对他人生命尊严的充分尊重之上的,需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将理性的精神发扬光大;第三,要让学生明白人到底是什么,将个人置于群体的发展之中,并为群体的利益而奋斗。
4.2责任心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大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才。“有用”是一个价值词而非事实词,即对他人、对家庭、对群体、对社会来说,个人能够有所作为。可以说,在世界各国的优秀教育体系之中,对大学生责任心的培育往往是共通的。在中国古代,儒家极力倡导并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曾子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以为己任”的责任意识的培育,加上儒家道德将个人融入家庭、社会群体、国家之中的坚持不懈的道德实践,自能逐步培养起中国知识阶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全民责任意识。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对人的责任意识培育的成功之处。今天,当中国正在实现“科教兴国”之时,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1)培养大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个人言行负责的意识,遵纪守法,认认真真学习、做事,坦坦荡荡生活、做人,不苟且,不做作,不虚意,学会真诚,学会守信。(2)培养大学生对家庭负责的意识。大学生是相对独立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在形式上脱离了家庭,在本质上却仍依赖家庭。因此,我们应促使他们面对现实,认真学习,努力奋进,追求成才,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培育他们自立、自强精神,强化其克服生活困难的心理素质。(3)培养大学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意识。中华传统文化自西汉以后就越来越注重培育人的“国格”意识和爱国主义传统,这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华。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如何在大学生身上得以体现并得以传递,是需要认真研究并努力实践的。当前,尤其需要加强培育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可使他们多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多了解一些中国现实,在直接的感受中将个人同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联系起来,最终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4.3道德感
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所谓道德感,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拥有并实践善的道德要求与道德命令,并由此形成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与道德习惯。在世界各国的教育史上,善的教育始终与真与美的教育相联系,并居于核心位置。亚里士多德曾讲:“善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在中国,一部中国教育史,可以说是以善为核心的教育理论及实践史。当前,对大学生道德感的培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善心、善意的培育。善心是爱人之心、容人之心和利人之心。在理性上坚守善是行为上实践道德的根本。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不仅应该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道德,而且更应该在行动上实践善,实践道德的命令与要求。既要养成以善为乐、以善为荣的道德理念,又要将这种道德观念带入生活之中。在日常行为中,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之事做起,学会爱人,关心人,学会切实地行动,帮助人,将善心善意体现为具体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与品德。(2)优秀公民意识的培育。所谓优秀的公民意识,是要求大学生不仅做公民而且要做好公民,要将好的道德语言、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与道德行动带到社会,影响更多的公民加入进来,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在优秀公民意识的培育方面,应该以基础文明的素质养成为基本点,而非只停留在诸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等等这些方面。同时,大学生应该对社会的正义、平等、民主、自由给予充分的关注,对于社会的进步事业及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给予支持并积极参与。(3)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道德要求与命令推广到人与自然。在人类过去的行动中,对自然界肆无忌惮的破坏,已使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加剧,出现了粮食危机、资源危机、气候异常、土地沙化等严重威胁。对大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教育,会将人类的危机感转化为拯救人类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使人类今后的行为更加理性化,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性,也使人类在更大范围内能够找到终极的归属感。(4)人类的认同感。应该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中融入世界文化、人文精神的内容,使大学生对人类的共同
价值观、理想观、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更深刻的认同感。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将世界优秀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人类为理想而奋斗的历程传递给大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了解世界,同时让他们将个人融入到整个人类发展的海洋之中,吸取其最优秀的部分,修身养性,并且努力实践;二要努力培养大学生“地球人”的意识,增加“成为世界中的中国人”的教育,使其既不自高自大,也不崇洋媚外,能以宽大的胸襟兼容并蓄,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
4.4奋斗精神
对奋斗精神的培育,主要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培育大学生不怕困难的心理承受力。在人的一生中,要想有所作为,干成一件事,就必然会遇到困难。见困难就怕、就躲,就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是懦弱的表现。中国文化培养人的奋斗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人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意志力。人才成长的规律显现:在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信念、意志力、进取心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2)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要培养大学生以劳动为乐、劳动为荣的观念,促其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学习、工作或创业。(3)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的奋斗同国家民族的奋斗相结合。在谋求实现自我价值时,超越自我,谋求国家、民族、人类永恒价值的实现,并以此作为个人一生奋斗精神之源泉。
如果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的身上,那么,大学生无疑是最根本的希望之所在。我们今天的努力必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一个学校的优秀校园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它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累,要随时代的前进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2_,(9).[2]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2_,(4).[3]陈新文.论高职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J].理论研究,202_,(9).[4]冯晓光.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2_,(9).[5]刘玉清.职业技术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J].职业与教育,202_,(5).[责任编辑:郭长兴]
第三篇: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我见
一个孩子从咿咿呀呀的幼儿园入园,到满腹经纶的大学毕业,在校园里将要度过20年左右的时间。寒窗20年,规划了人生发展的愿景、储备了远程起航的条件,因此学校不仅是每一个孩子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舒适幽雅的校园环境和文明尚礼的人文环境,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巨大。本人长期在静宁农村学校任教与参与教育管理,现就农村小学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之现状
目前,静宁借教育改革之风,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走规范化办学和精细化管理之路。放眼校园,好多学校楼房林立、绿树成荫,昔日破旧的平房校舍已荡然无存。然而,随着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好多农村小学、特别是教学点生源急剧减少,教育质量明显下滑,时时面临着撤并关门的尴尬境地,校园文化建设大部分只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具体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条件及校园环境比较薄弱。近年来虽然好多村级学校通过危房改造等项目对校舍进行了翻建,但目前还只是处在解决最基本的需求的层面上,校门、旗台、围墙、厕所、操场等配套设施设备标准低质量差,学生课桌椅破旧,文体器材短缺、实验仪器匮乏。比如大部分村级小学的围墙都是土围墙,由于年久失修现在都是危墙;好多村级小学没有篮球场,没有排球场、没有乒乓球台、没有活动器
力去思考文化建设、精心布置教室、悉心组织文体娱活动。三是大部分学校的经费比较紧缺,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随着农村学生大量向城区学校涌入,乡村学校的学生急剧减少,导致学校的办公经费严重不足,比如会师镇蒲杏小学两个级4个学生,年办公经费2400元,会师镇东河小学共12个学生,年办公经费7000余元,这些学校仅能保持正常的运转,要投入经费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不现实的。
二、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改进与措施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各自特点,认真挖掘、充分利用好校园的隐性资源。本人认为应该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凝练学校的一训三风和办学理念,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校训可以引导师生的行为举止,起到无言的熏陶作用,并引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理念;校风是一种精神文化,会对师生的思想意志、道德品质、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等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而持久的巨大影响;教风是教师的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等的综合体现,是其人格、修养和知识等的外化形式,是学校形象的灵魂;好的学风,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体现着学校的品位与格调,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农村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凝练出鲜明的“一训三风”,并使其深入教师、学生心中,做到人人皆知、人人饯行,构建出学校自身的精神文化核心。
2、注重标语的激励和熏陶作用。标语内涵丰富,且制作简易,特别适合于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可以在校园不同的角落刷写醒目、规范、科学的标语,比如在学校门口可以刷写“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知礼 明仪 树德 启
5、因势利导,建立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还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相互合作、彼此尊重;同学之间应建立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平等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型同学关系;教职工之间要相互尊重、腹心相照、以诚相待,心往一起想、劲往一起使,共同努力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好。
6、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精心布置我们的校园。农村学校规模小,经费少,我们不可以花更多经费维修校舍,但我们可以发动全员师生,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没有足够的经费做大型的宣传牌,但我们可以把学生的作品上墙装点我们的教室。从小事做起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正确的心态和优秀的品格。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只有把小事做细,才能成就大事。
总之,学校教育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固然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但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无形资源,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深远。因此,作为一名学校的教育者和管理者,除了做好常规教学管理外,还得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好人财物的资源,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培育良好的校园精神。
第四篇:校园文化之我见
校园文化之我见 建设校园文化,既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又开拓师生的视野,诠释学校发展的理念和特色。就现阶段青岛民航学校现存情况,为校园文化提出几点建议:
(一)室外环境布置。校门可设立安全文化宣传牌及相关制度,创卫宣传栏;在办公室后墙可以书写管理理念;教学楼外墙书写校风和教风;教室走廊有名人头像、名言警句及温馨提示;校园里可以安装运动器材。
(二)班级环境布置。要求每个班制定班名、班徽、班歌,还要求各班定期根据各项活动进展情况认真布置教室,让文化溢满教室,环境无声育人。黑板正上方有自己班级特点的班训,教室后墙设开放式书架和卫生角,墙面可设为“学习园地”,由各班主任负责设计,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凸显主题,个性鲜明。
(三)宿舍环境布置。围绕“温馨家园、你我共建”的口号,学校负责整体规划,各宿舍学生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布置。
(四)厕所文化建设。厕所是最不起眼的地方,也是最受人关注的场所,干净是最起码要做到的,“文化”建设也需要,在相应的地方写提示文字。外墙有明显标志,内墙面有温馨的提示。
(五)办公室文化建设。根据各办公室工作职能,确立相应的室内标语并张贴相关的规章制度,便于工作,引起重视。
(六)主题活动文化
1、重大事件、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月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2、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如“民航新星大赛”,从航空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方面进行比赛,从而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增强校园文化氛围。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建校美术、书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兴趣小组。以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展示我校学生的青春活力和无穷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篇:师大校园文化之我见
前言
一转眼,我们已经走进大三这个貌似笼罩着点儿恐慌气氛的团体,通过两年多的学习生活,目睹到了连连串串的人和事,那些所谓有缘人该与不该的所作所为,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悲和喜,那些有无所谓的幸与不幸的后知后觉。
爱之深,恨之切。其实,早就想针对我们的校园文化说些什么,可是一直没有下手而无罪的理由,现在既然可以以做作业的形式谈谈,就先不管适与不适。如有觉不妥之处,完全是个人看法,权当童言而无忌。
内容简要:
一、校园文化及其建设重要性
二、师大校园文化现状
三、关于师大校园文化建设建议
下面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校园文化及其建设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校园内无论是物质或精神方面,有形或无形的,教职员工或是莘莘学子表现出来的,校徽校训包涵的等都是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体现,凝聚着学校学风,校风,作风的整体素质,在校园建设和学生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校园文化都代表着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形象,该所学校的学子在外的行为举止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校园文化的映射,很容易影响其社会公众形象。尤其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教育已经不是中小学时的完全的言传身教,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而是通过校园环境,包括学习环境,日常生活环境等的影响,主动化作一种耳濡目染后的自觉行为。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人格、开发智力、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
高校,作为最邻近社会这个残酷的战场的最后一块纯洁的阵地,对维护国民基本素质来说已经成为一道防线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民社会经济非一般的速度增长,而国民素质(特指道德方面)却也在大幅度的滑坡,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课一定程度的转变,社会上的形形色色已经笼罩着白色的恐怖,经济和国民素质南辕北辙,这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初衷是相悖的。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新定位:
第一,校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生活环境。
校园文化是在校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尤其是高校的校园文化,不是小学生那样立竿见影,是潜移默化的,每天都浸泡在其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行为习惯都会受到影响,慢慢地发生改变,达到惊人的相似甚至一致,即使在个别方面还不好留着个性的张扬。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走进大学校园,如果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在学生的气质形象上就会得到体现。
第二,校园文化是一支重要的教育力量。
进入大学生活,学生开始慢慢地真正接触社会,而学生的学习模仿能力特别强,好的或是不好的社会风气有时会蒙蔽双眼,是非难辨,从本质上看一个人,在大学里面可能相对会比较容易,不同的人在这个时候就开始分道扬镳,选择各自的道路,“赶潮流”、“世俗”、“现实”等等字眼开始在校园里面流行起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就凸现出来,在各自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型期甚至对一些人来说还是塑造期,教师主要的责任在于提供学生知识的沉淀,思想和素养就主要依赖于文化内涵的熏陶。
第三,校园文化是一种大众化的人格体现。
“小偷不可怕,就怕小偷有文化”。记得之前在网上一个转载视频里面说“其实那些什么地沟油和三聚氰胺等化学品没有博士学位的人是研究不出来的”,由此可见,什么才是真正的人才,不是所有知识丰富的人就是人才,人才还必须用毕生所学为社会发展进步做贡献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培养出人才是教育的失败,培养出另类“人才”同样是教育的失败。可见校园文化在学生人格培养方
面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师大校园文化现状
一、形式主义,不重内涵唱独脚戏 和社会上很多不良的风气一样,重形式,不务实。比如在校园内部建筑上,我一直很迷惑就是在东面的那个音乐广场,占地面积庞大,而且设计和建筑的耗时也是相当漫长的,花费巨资所建,就是在校庆的时候用来办了一场篝火晚会以后,直到现在也没有真正发挥所谓“音乐广场”的功能,貌似只是为校庆而建,还有白鹿会馆,那两只小梅花鹿等等其他一些形状怪异的建筑。或许是我对母校不够了解,请恕真的不懂得这些建筑之所以会出现甚至是出现的形式和形状的用
心良苦。
又比如说上图所述事件,记得那时马上要校庆了,突然接到学校通知,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参加,有课的学生不用上课,大家都围绕整个健康小道站着,而且还要手拉手,校长和其他的校院领导会骑自行车一圈,貌似领导经过的时候还要喊什么口号来着,空中有直升机航拍,说是拍一幅师生拥抱母校热爱母校的情景。
二、不务实,与教育初衷南辕北辙
所谓的校史之争,得出的结论是“南大无耻,师大无能”,其实就是两个学校在无理取闹,给本来就落后的江西教育上演了一场家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师大确实无能,学校历史被抢了不奋起直追,反而在这里耿耿而不能释怀。教育,教书育人是根本,教学质量是保证,校史也不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后起之秀比比皆是。即使是学校历史有这么长有什么用,学校教育教学落后,办学质量不好反而有辱历史,我们后辈也不过是母校的败家子而已。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以“要上党课”、“自己是教官,要带队军训”、“军乐团训练”、“什么活动排练”等等所谓的正当理由而不去上课,这算什么。
尤其是“要上党课”这一理由,更是一种讽刺,正像某位老师说的那样,做为学生,而且是入党的学生,居然因为要上党课而不去上课。而且那些什么训练什么排演什么的也是,作为学生,学习才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只能作为业余,如何可以本末倒置呢?!
三、学生组织,官僚主义有模有样
学校较大的体现学生民主管理的学生组织就是学生会了,真的民主吗?其实不然,据说很多时候组织领导的选举和国家领导的选举性质是差不多的,还没选出就知道是X X X,这就叫“众望所归”。
据在学生会担职的同学自己爆料,这贪污已经蔚然成风。另外听说,在即将临近选举的时候,有的家里经济实力相对雄厚一点儿的同学就明目张胆地包一个大红包直接就找到团委那里去,说明来意、讲清目的,最后还真的成功了,如愿以偿地坐上什么职位了,而且,人情关系特别重要。只要是跟上层关系好,是同学、老乡什么的,多聊几次沟通几次,很多要学生会经手的事情就有期待了。
校园里的学生会其实就是一个小官场,规模虽说小,但是排场却不逊色,每次举办什么重要的活动,主席团都是重要嘉宾。贪污贿赂的风气也是日渐高涨,甚至可以说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比如说某主席在公开场合假装无意说到自己的生日,先不管是否有意假装权当无心,但是听者有意,真的到了那天,手机忙个不停,甚至短信都可能会造成手机死机。另外,这一大堆的礼物送过来,应接不暇。高档的什么都有,平时少见的东西都能在这里看到,高档烟,如中华、红塔山啊等等,算是孝敬。以上等等的事件,这和社会上有什么区别,而且那些人往往就是党的培养对象,所以说党员的贪污腐败真实从娃娃抓起,从不是党员就开始培养他们的贪污腐败陋习,这样下去能不腐败吗?怎样去保持党员廉洁奉公,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四、学风不浓,考试临时抱佛脚
外校的同学都说师大学风甚浓,看来毕竟不是自家人,不明自家丑。或许是他们看到了网上那些同学上传的相片,其实照片中的情况一般都出现在两个时
候,一个是某某明星来到了学校,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考试周。明星来学校,比如前不久方文山来学校,下午两点才开始讲座,而一点多丁点儿的时候就看到同学上穿得照片,那教室里和走廊上叫一个水泄不通,之看见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攒动。再者就是最让人蛋疼的考试周效应,真的是网上恶搞视频一样,占座问题相当严
五、世风日下,道德水平岌岌可危
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道德水平却在倒退。走在大路上,手里垃圾随意抛,大会现场,大声喧闹,大会散场,到处是白色垃圾,风一刮,塑料袋纸张漫天飘。大路朝天,我偏不走,就踩它地上草绵绵。墙上太白,非画出自我的色彩。监考太严,课桌可代,写上考试重点。
每次临近期末考试,学校就开始重点抓考风问题,但是,每个学期的考试作弊现象就是屡禁不止,即使是有受重大处分的风险,还是要顶风作案。关于师大校园文化建设建议
一、加强校史教育,了解母校底蕴
在每一批新生进入这个崭新的校园伊始,就要加强对新生的校史校情教育,而不仅仅是针对个别同学或是只在校庆的时候举行小时只是校史知识竞答活动。每一座校园的标志性建筑的建筑历史,包括教学楼、校园内的每一座雕塑,其中历史来源以及所包含的精神上的内涵,让学子明白这些建筑之所以出现。只有这样们才能让每一位学子更了解母校,从而进一步去更爱母校。
二、务实,好钢用在刀刃上
无实际意义的建筑拔地而起,同时债台也高筑。教育质量还没有上去就图规模,在社会上的形象已不怎么佳,甚至有可能被赣南师院赶超的危险却不思进取,还在图综合,在共青城放肆圈地。总是倡导加强锻炼,但是体育设施又远不能满足锻炼需求。
其实,几乎在每一栋寝室楼中都有大面积的空地,没有好好地用来建几个运动场地,搞个室内小场馆,放几台乒乓球桌,建一个羽毛球场地,或者是多种些树,夏天的时候可供我们乘乘凉,聊聊天什么的。而不应该是现在这样,仅仅是任由杂草丛生,还被我们肆意践踏。
三、校园建设,突出校园特有文化
作为高校,作为社会精英的孵化地、国家栋梁的培育园,就应该坚持自己的
使命,即使是在社会日益混乱的的情况下,也一样而且是更要固守阵地,科学文化知识与社会道德并举,而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溉,最终培育出让社会侧目的人才。
授课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但是不能有意去夸大现实的美好或残酷性,尤其不要总是在课堂要去抱怨生活,让学生以为生活让人狼狈,造成他们产生对现实社会的恐惧心理。尤其是不应该在课堂上去强调钱的重要性,容易让学生能够形成拜金主义。四、一定程度抑制个性,防止攀比成风
从国外和港台片里面可以看到,他们的学校的学生进学校开始就是统一的服装和鞋,我觉得这样很好,首先就是体现一个整体性,一个集体的体现,而且是很明显的一种标识。其实,我国民国时期这些都做的比较好,反而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优良的传统没有好好的传承下去。
然而走进大陆的高校,有时候觉得根本就不是一所学校,没有一种起码的整体感,加上大道两旁的店铺,兼职就是街道,所有的学生就是逛街的消费者,大家都想赶集一样。衣服等穿着打扮更是不想是学生,根本就没有学生样,个性过分张扬,染发,或是千奇百怪的发型和衣着。特别是女生,每个月的巨大花销都在化妆品和衣服的购买上,一个月要买几件衣服,都是为了攀比。看到这个同学穿了一件衣服,好喜欢,就问哪里买的,什么牌子,不几天就网购了或是去市区,有的同学甚至是逃课去市区买。更让人揪心的是,在我国基本都是这样,这样如何能够满足社会上天天喊出的头疼问题,培育不出什么真正的人才,要不就是工资太低不愿做,要不就是工作难度太大而做不来,高不成低不就。就业问题也天天成为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解决不好就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知识分子的躁动情绪,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校园管理上,就应该向先进的榜样学习,学校就是好好的学习知识、培养道德、陶冶情操,而不是去攀比什么,本末倒置。
总结
校园文化建设,要涵盖校园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应该仅仅是标在校徽上的一个年号,要凸显自身的特色文化,成为效果显著的师大文化,让每一个师大人走出去具有明显的师大特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务必要求真务实,不再让校训
院训仅仅是喊出来的口号而已;在校园管理中去官僚主义,让每一个人都愿意、乐于去参加校园活动,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点到。
要实现办成综合性大学的目标,首先就是要把原本的强势专业变得更强,保持自己的绝对优势,至少在一定的影响范围内要有绝对的优势,而后再图大。而不能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捉襟见肘,优势专业的教学质量下滑,扩张的专业又办不好,最后成为四不像。
总之,建设师大校园文化,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培养出科学文化知识扎实、道德水平合格的师大人。竭力去完成高校使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