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胡总书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其主要成就具体体现在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化产业逐步繁荣等几个方面。但对于我县来说,不可否认,基层文化建设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主要存在问题
1、各乡镇领导对文化事业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存在差异,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有的乡镇较大,有的乡镇较小,发展极不平衡。
2、文化活动场所太少,乡镇的文化办公楼大多数被挤占、挪用,文化站形同虚设,全县大多数乡镇和社区没有建文化广场;严重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和普及;大多数村委会没有设立图书室和阅览室,不能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
3、乡镇文化站的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负责辖区内党委和政府关于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受主管部门的委托,协助管理辖区内的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作,其具体职能很难得到发挥。
4、镇、村文艺宣传队演出的文艺节目题材少、体材少、数量少,较难起到活跃、促进农村文化生活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的制约因素
1、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跟不上文化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使文化发展的步伐滞后。
2、体制改革还不够到位。文化工作者和基层文化站人员的待遇跟不上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导致一些工作想做做不好,要做做不来。
3、有的乡镇领导对文化事业建设重视不够,对文化站的办公、活动场所当作可有可无,使文化站工作开展受限。
4、乡镇文化站人员属乡镇管理,身兼数职,工作不专一,对基层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感到力不从心。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1、我县19个乡镇,每个乡镇文化站只设站长一人,全部是兼职工作,没有专门的经费。乡镇文化工作、文化设施依附于政府而存在,其附属性质决定了唯上级而不唯现实,难以真正服务于社会。而个体文化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加上在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的特定时期,这就为个体文化的快速发展留出了较大的空间,甚至为一些不良文化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村文化生活质量。乡镇文化设施“造血功能”本来就不强,政府又缺乏强有力的扶植措施,面对文化
阵地的激烈竞争,必然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文化设施的正面教育引导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迟缓。对文化工作应坚持把握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切实保证综合文化站的正常运转经费,是县、乡镇人民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县、乡镇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抢占文化阵地。要按照国家每年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拿出1%的政策投入文化建设。
2、要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一个内容,从而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工作安排等跟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
3、要加大农村文艺队伍的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农民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但在计划经济形成的农村文化体系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只有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搞活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村文化生活质量。要建好村文化室、图书室、电教室等各类文化特色场所,才能使农民的文化活动有场所、有器材。因此,政府要对农村的文艺队伍培养、演出道具等和文化用品、器材如电脑、图书等提供一定财力和物力支持。
5、各乡镇文化站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和场所,广
泛开展农民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要通过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采取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农民群众就近、便捷、定时、定点在文化服务点享受文化服务。要保护好农民的自发热情,通过组建农民艺术协会等形式,使农民自我娱乐、自我欣赏、自我教育,真正融入新农村文化建设大潮,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人。
6、农村文艺宣传队是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主力军,是农村先进文化的领航员,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代言人,是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因此,文化部门要根据农村特点,策划、指导农村文艺宣传队排演适应农村群众口味的文艺节目。时下,农民需要的不是那些风花雪月的爱情片、打打杀杀的功夫片、时尚动感的娱乐节目,他们最需要的是具有农村特色、贴近农民生活、以他们身边的人和事为原型创作的民间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农民们爱看那些延续了几百年的地方戏,爱哼那些有地方色彩的民间小调。但农民们爱看、爱哼的传统戏曲、小调中的内容,离他们生活的年代久远了些,很不解渴。农民们渴望能出现一批反映当代农村面貌、农民生活的民间文艺作品。因此,文化部门要多组织相关人员下基层,多与农民沟通,多体验农村生活,用亲身经历来创作农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又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且有地方色彩的文艺节目。
第二篇: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山西财经大学自学考试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答辩序号:1516053
目 录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 1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 2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企业人性化管理的体现 ……………… 2
(二)二者都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 2
(三)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根基 ……………………………………………… 2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2
(一)对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理解存在偏差 …………………………………………… 2
(二)忽视企业成长阶段,盲目建设企业文化 ……………………………………… 3
(三)忽视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 4
四、解决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 4
(一)坚持因企制宜,构建实效文化 ………………………………………………… 5
(二)坚持开拓创新,构建特色文化 ………………………………………………… 5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文化 ………………………………………………… 6
五、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企业文化建设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是将经营理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潜移默化整合到员工日常工作中,这是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本文试从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分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人员言行的集合,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传统习惯的综合反映。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崭新的管理文化,企业文化具有人本性的特点,表达了一种企业文化的“人文”力量,它从更高的点来研究企业管理,寻求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这与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来进行开发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获取价值最大化是一致的。因此,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核心地位的确定,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管理,将带来企业高效率的良性循环,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自身,同时会对企业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尤其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著名人力资源学者E·麦克纳指出:“人力资源的真正关注点就是组织文化,以及它的变革和管理。文化与组织战略、结构紧密相连,并对员工招聘、选拔、评估、培训及奖励等均有影响。”这个观点接触到了企业 文化与人力资源关系的实质内容。因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最终目的不但是为人性发展寻求一条科学途径,也要使群体组织的力量得到最大化发挥,取得优异的组织效益。那么,就必须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目标,在个人与组织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能够担负这一任务的就是企业文化。同时人力资源政策本身也决定企业文化的性质和强度。
二、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企业人性化管理的体现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仅要承担行政事务工作,还要更加关注组织的战略性工作,强调以人为本,力求管理方法的科学化、人性化。企业文化论者把组织看作一种文化,总结卓越企业的八条文化特征就可归纳为:行动至上;接近顾客;自主创业;以人为本;价值观念;本业为主;精兵简政;宽严并济。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这既是企业文化运用于管理的目的,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二)二者都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也逐渐从单一的职能管理向综合管理演变,企业的战略落地也需要依靠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支撑。一方面,企业要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中心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总体思路和规划;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功能也必须围绕着战略落地进行设计和运营。此外,企业核心资源日益知识化,使得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主动性”资产,使人力资源管理本身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三)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根基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力。企业文化并不是“服装、口号、徽标”等一些脱离企业管理实践而发生作用的纯粹精神号召,而是一种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实践为基础,在长时期实践中形成的综合性人际关系氛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为员工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公平适度的报酬、友好合作的工作环境以及个人长期职业发展的机会,同员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雇佣关系。这样,企业和员工之间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契约关系:企业为员工提供种种经济和非经济的福利,员工则贡献出自己的工作热情和能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这种互惠合作、相互信赖的关系,即是企业文化产生的土壤。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理解存在偏差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在国内得到认同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很多企业文化观
念和思想都没有得到共识,从多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我们就可以窥见出我国目前对于企业文化理解的混乱状态。对企业文化的内涵、特点、结构、影响因素、产生条件、产生模式、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的理解偏差,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时出现了种种问题。我国对企业文化基本理论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理解,是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研究企业文化的时间不长。企业文化理论从出现到目前,也不过三十年的时间,发展不是很成熟。而我国对企业文化研究的则更晚一些,真正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原来我们并没有企业文化这个概念,因此也就谈不上去认真探讨企业文化的问题。所以,对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就可能不深刻,不深刻就可能有差异,有差异就统一不起来,因而不可能使每个人都能全面理解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
二是对国外企业文化理论引进不成功。我国目前流行的有关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国外对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及内容,存在着不同的流派,但是我们在引进该理论时并未加以区分,因而造成了国内对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认识偏差。
三是研究人员的基础不同。我国研究企业文化的人员,有的是经济学界的人士,有的是哲学界的人士,甚至还有文化界的人士。这些来自于不同研究领域的人士,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理解和信息来源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对企业文化理解的差异。
(二)忽视企业成长阶段,盲目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执行力,一方面因为企业对务虚工作存在抵触情绪,另一方面企业也对企业文化在实际中能发挥多大效用存在质疑。对于第二个方面,我们首先要明白两个问题:企业文化对什么有用?其衡量指标是什么?
我们知道,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反之,则降低企业的经营业绩。既然企业文化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那么衡量企业文化优劣及其作用的大小的指标,必然包含企业经营业绩这一方面。那么,反过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有哪些?针对我国企业的现状而言,影响其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
事实上,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
会、技术和法律等;内部因素包括战略、组织结构、制度、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国内企业从生存能力、规模、效率、管理和无形竞争能力等方面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优秀企业具有较大差距。根据统计,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约3.5岁。很多中国企业遭受“幼年夭折”,而这些企业中的绝大多数为市场业务拉动增长型企业,处于企业成长的第一阶段。对于这类企业而言,影响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在于外部因素(如国家产业政策、资源优势)和内部因素(如战略、市场、人力资源等)而不是企业文化。因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企业文化建设会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为什么企业经营者直接负责的主要工作是战略制订而不是企业文化建设?原因在于,对中国的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并非是企业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关键因素。与其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收效甚微的企业文化建设中,还不如多制定些战略、制度,多进些公关活动。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促进良好经营业绩的产生,但是,良好的经营业绩却不必然由优秀的企业文化而来。
(三)忽视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由于领导在企业中的特殊地位、权力和个人魅力,使他可以通过他的决策、组织、指挥和控制行为,强行使员工接受他的意志和理念,以及有更多的机会展示他的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接受并模仿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因此,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正因为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领导的重要作用,把企业文化建设看作是“一把手”工程,所以才忽视了员工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主体作用。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被广大员工奉行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员工在企业中占绝大多数,他们是企业文化主要认同者和实践者。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发挥员工的主体作用。创新是海尔文化的核心,员工的普遍认同和主动参与是海尔企业文化的最大特色,在海尔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很多将创新文化体现在各自平凡工作的实践中的模范人物。正是由于这些平凡员工直接实践和体现着海尔的创新理念,才使得海尔的创新文化在企业得以建设成功。因此,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性,达到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最终目的。
四、解决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为解决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因企制宜的原则,采取妥善措施,提升企业文化执行力,加强企业文化宣传普及,充分发挥员工主体作用。
(一)坚持因企制宜,构建实效文化
针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和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人、财、物和建设内容上会有所差别和侧重。必须以企业的成长阶段为基础,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现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建设企业文化。
一是完善机制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企业性质及企业发展的长远出发,统筹规划、系统实施。在国有转制企业中,建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合力共建企业文化的体制;在合资和独资企业中,可参照国际惯例,建立机制,这样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更能被投资商、公司领导及广大职工所接受。企业的各个层面紧密结合,互相协助把企业的各种理念规范物化企业的各种文化,营造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是要营造管理文化氛围。企业文化氛围是企业文化滋生发展的土壤,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的维护,有容纳企业文化同时又能反映企业文化的管理机制,企业文化根植于这样的土壤才能经得起风吹雨打。借鉴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和国外先进经验,吸收先进的管理文化,因企而宜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借鉴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要联系自身实际,要有选择,不能一味模仿。
(二)坚持开拓创新,构建特色文化
先进文化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切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先进文化。对企业来讲,创新意味着创造性地破坏,就是要把自己原来成功与平衡破坏掉,创造一个动态平衡,要把自己原来成功的经验否定掉,不断地战胜自我,否定自我,这样,企业将会在所有的竞争中取胜。
一是要树立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是很难找到立足之地的。西方世界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培育了富有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使冒险、创新成为民族的心理特征。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缺少创新的意识和开拓的精神,宣扬的是“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
所以谁也不敢冒尖,人云亦云,随大流,成了行为的准则。而现代经济的发展,靠的就是开拓、创新。敏锐的市场反应,极强的创新能力,果敢的开拓精神,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是要倡导个体创新。企业创新归根到底是人的创新,它的主体和中心是人,人才是最重要的基础,而知识型、创新型人才成为这个时代支配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企业应当努力创造优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不断壮大企业的综合实力,使企业踏上一条更加辉煌的创新之路。
三是要提倡团队创新。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仅是依靠个人能力、个体创造来实现,更是企业所有员工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的文化创新应着力引导、营造、开发一种与知识创新相适应的氛围,使企业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金融资源和知识资源形成最佳配置,推动团队协作创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并获得最佳效果。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文化
“以人为本”要求在企业的薪酬设计上与企业业绩相联系,并对业绩之衡量不仅是以单纯的数字为标准,而要更注重员工的潜力以及为公司所做的贡献,对那些具有执行力的员工给予更多的精神及物质上的回报。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执行力可以从以下途径入手:
一是明确并分析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实践表明,执行力需要一个明确目标。只有当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明确后,执行力才有了前进的方向。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让员工看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前途和方向,保持行为的一致性,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二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企业的“执行力”最终表现为团队力量,要形成团队强大的执行力。正如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不但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缝隙或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
三是重视员工,发挥其主体作用。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确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领导个人无法代替员工整体。个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努力实践无法代替企业整体的实践。重视员工,发挥员工主体作用可以从改革用人制度,合理选用人才,树立企业英雄等方面入手。
四健全民主制度,让员工直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企业要充分相信和依靠员工,让广大员工直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这样做有助于使全体员工认识到自己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员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聪明才智,使员工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自觉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
五是关心员工生活,解决员工后顾之忧。企业要尊重和关心员工,在工作上理解和信任员工,经常了解员工的生活状况,时时刻刻把他们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处处为他们分忧解难。只有这样,员工心中才会装着企业,才会真正关心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
五、结论
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着成功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文化又为人力资源创造了良好的开发环境。人是管理的资源,这种资源是通过文化的积淀、显现、发挥、开发的,因此在突出企业文化背景下谈人力资源,更具有人文资源的特征,它更加突显人的资源的文化意义与文化价值,因而往往体现为人的潜能,具有很强的再生性,是最丰富最重要的资源。
总之,人力资源开发只有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更富有生命力,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要处理技术性工作,也不单单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独有的工作,而是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如此才能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能力,从而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建立起在市场竞争中特有的竞争优势。事实上,一个企业只要能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一定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坚,企业文化修炼,蓝天出版社,202_。
(2)陈维政等编著,人力资源管理,北京:高度教育出版社,202_。
(3)孔祥梅,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公共关系理论与技巧:[硕士学位论文],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202_。
(4)张仪华,浅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活力,202_。
(5)欧绍华,刘志刚.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与思考,中外企业文化。202_
致谢: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 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们的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第三篇:基层公共文化建设
基层公共文化建设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胡总书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根据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强省的要求,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其主要成就具体体现在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化产业逐步繁荣等几个方面。但对于财政收入刚刚过亿元的粤北山区县,不可否认,我们始兴的基层文化建设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主要存在问题
1、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因受经费欠缺的限制,很多工作开展得不尽人意,如 文化惠民的“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工作,政府未拨出专款,没有列入县财政预算,经费明显不足,这些工作的开展非常艰难。
2、各乡镇领导对文化事业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存在差异,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有的乡镇较大,有的乡镇较小,发展极不平衡。
3、文化活动场所太少,乡镇的文化办公楼大多数被挤占、挪用,文化站形同虚设,全县大多数乡镇和社区没有建文化广场;严重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和普及;大多数村委会没有设立图书室和阅览室,不能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活
动场所。
4、乡镇文化站的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负责辖区内党委和政府关于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受主管部门的委托,协助管理辖区内的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作。其具体职能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时政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组织电影放映活动;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村知识讲座;辅导和培养文艺骨干;开办图书室,组织群众开展读书活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指导和辅导村文化活动室、俱乐部和文化中心户开展各种业务活动;做好文物的宣传保护工作;受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委托协助管理当地文化市场。上述这些职能,各乡镇文化站很难体现出来,基本上只是起到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反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的作用。
5、乡镇文化站人员没有纳入财政统拨事业编制,工资补贴不是财政全额拨给,因此工作不能专职从事文化工作,而是身兼数职,顾此失彼,很难一心一意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发挥作用。
6、镇、村文艺宣传队演出的文艺节目题材少、体材少、数量少,较难起到活跃、促进农村文化生活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的制约因素
1、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跟不上文化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使文化发展的步伐滞后。
2、体制改革还不够到位。文化工作者和基层文化站人员的待遇跟不上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导致一些工作想做做不好,要做做不来。
3、有的乡镇领导对文化事业建设重视不够,对文化站的办公、活动场所当作可有可无,使文化站工作开展受限。
4、乡镇文化站人员属乡镇管理,身兼数职,工作不专一,对基层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感到力不从心。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1、我县10个乡镇,每个乡镇文化站只设站长一人,全部是兼职工作,没有专门的经费。乡镇文化工作、文化设施依附于政府而存在,其附属性质决定了唯上级而不唯现实,难以真正服务于社会。而个体文化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加上在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的特定时期,这就为个体文化的快速发展留出了较大的空间,甚至为一些不良文化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村文化生活质量。乡镇文化设施“造血功能”本来就不强,政府又缺乏强有力的扶植措施,面对文化阵地的激烈竞争,必然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文化设施的正面教育引导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迟缓。
对文化工作应坚持把握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切实保证综合文化站的正常运转经费,是县、乡镇人民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县、乡镇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抢占文化阵地。要按照国家每年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拿出1%的政策投入文化建设。
2、要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一个内容,从而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工作安排等跟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保障制度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乡镇综合文化站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10个乡镇文化站人员要列入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全额拨付工资和享受应有的待遇,使在职人员安心在基层文化站工作,保证乡镇文化站人员能专心从事文化工作。
4、要加大农村文艺队伍的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农民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但在计划经济形成的农村文化体系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只有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搞活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村文化生活质量。要建好村文化室、图书室、电教室等各类文化特色场所,才能使农民的文化活动有场所、有器材。因此,政府要对农村的文艺队伍培养、演出道具等和文化用品、器材如电脑、图书等提供一定财力和物力支持。
5、县政府要严令各乡镇腾出被挤占、挪用的文化办公楼,保证乡镇文化站有办公、活动场所。各乡镇文化站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和场所,广泛开展农民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要通过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采取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农民群众就近、便捷、定时、定点在文化服务点享受文化服务。要保护好农民的自发热情,通过组建农民艺术协会等形式,使农民自我娱乐、自我欣赏、自我教育,真正融入新农村文化建设大潮,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人。
6、农村文艺宣传队是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的主力军,是农村先进文化的领航员,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代言人,是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因此,文化部门要根据农村特点,策划、指导农村文艺宣传队排演适应农村群众口味的文艺节目。时下,农民需要的不是那些风花雪月的爱情片、打打杀杀的功夫片、时尚动感的娱乐节目,他们最需要的是具有农村特色、贴近农民生活、以他们身边的人和事为原型创作的民间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农民们爱看那些延续了几百年的地方戏,爱哼那些有地方色彩的民间小调。但农民们爱看、爱哼的传统戏曲、小调中的内容,离他们生活的年代久远了些,很不解渴。农民们渴望能出现一批反映当代农村面貌、农民生活的民间文艺作品。因此,文化部门要多组织相关人员下基层,多与农民沟通,多体验农村生活,用亲身经历来创作农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又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且有地方色彩的文艺节目。
第四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四个维度,即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制度来分析,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存在着供给职能不明、供给投入总量不足、供给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基层政府应当结合国情,确定自身职能,调动各方力量,建设健全相关制度,以各种途径提升其供给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上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 基层政府 供给能力
一、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指的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时的能力。它追求服务的有效性,以资源拥有为基础,其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政府完成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是否充足,包括其所需的物质条件、运行方式以及实际行政素质能力,另一方面是政府提供供给的有效性,也就是公共服务所达到的效果与反馈考核。归结到如何评价、提高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问题,即可以从政府服务供给中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制度等四个方面来考察和改进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从我国整体来看,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根据202_政府工作报告,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供给总量随着经济发展日渐增长、供给内容日渐丰富全面。202_年,政府开始以简政放权等手段逐渐划清自身与市场的界限,极大地释放了市场活力、激发了社会创造力,供给主体和供给方式也趋于多元化,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上体现了中央政府较强的供给能力,但是具体到基层政府,现状便不容乐观,其自身供给能力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现存问题分析
1.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职能不明确
在供给主体方面,我国关于政府公共服务义务也写进了《宪法》中,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中明文规定了包括了如供给教育、医疗等基本民生公共服务的明文规定,但在上级政府和基层政府之间、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并没有明确规定关于公共服务生产、供给的职责划分。
相关法律规定并不明确,必然导致上级政府与基层政府之间、基层政府各部门之间在公共服务供给上“踢皮球”、“办事难”、“利益争抢”、“相互推诿”的现象,甚至对于某些“责任重、供给难”的公共服务还会处于无部门管理、无人员服务的真空状态,公民获得公共服务的权利没有法律保障,追究责任也容易成为空谈,如医疗黑幕、环境恶化等问题愈演愈烈。
2.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投入总量不足
在供给投入总量方面,虽然各级政府对于基层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投入结构处于不断优化的状态,由于基层政府财政对上级政府具有依赖性,其自身财政能力较为薄弱,若单从绝对数额角度考察,各级政府基层公共产品的投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相对于国家财政总支出而言,比重还是偏小,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很不匹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文化教育和医疗等公共领域的供给为例。202_年全国普通小学为7681.02元,比上年6901.77元增长11.29%。其中,基层为7403.91元,比上年的6854.96元增长8.01%,202_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1432个,比上年增加7034个。其中:医院2586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733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029个。与上年比较,医院增加115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96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增加3874个,基层与全国总体水平之间在数量和增长速度上都具有一定的差距。
3.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
在供给方式方面,自封建社会、民国、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公共服务的生产投入和供给都是由政府管制和垄断,因此政府都被视作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唯一主体。由于基层政府与其他主体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关系不明确,部分私营企业并不具备与基层政府所供给公共服务进行竞争的强大实力,供给方式仍旧是以政府直接垄断性供给为主。
基层政府往往通过扩大审批范围、繁琐审批手续、模糊审批程序时限、降低政府管制透明度等行政手段使得市场主体发展缓慢,对许多社会领域又无足够资金进行公共服务的供给,供给方式的单一致使公共服务领域没有足够资金,也没有足够供给而滋生出黑救护、毒大米、医患问题等许多问题。
4.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不健全
在供给制度方面,首先,基层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服务救济制度是不完善的,公民十分容易陷入原告不适格的困境,救济途径有限,申诉、上访并不能取得最好效果。另外,行政双方信息不对等的问题仍旧十分严重,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微博、网站“僵尸化”现象比比皆是,信息公开义务履行不到位甚至缺失。最后,基层政府内部监督机制、激励惩戒机制的严重僵化所造成的行政懈怠使得行政相对人的合理请求常常被行政主体忽略,基层政府拥有较大的自决权,单方做出相关决定的情况时常发生,听证制度成为形式,法位的不平等以及追责的形式化使得双方矛盾激化,更不利于基层政府承担起公共服务的供给义务。
在公共服务供给的实践过程中,与基层政府沟通难的公民对于政府已供给的公共服务数量、质量、财政投入和产出,更难以准确地把握和度量好坏,无法建立有效的衡量标准,很难做出正确评价,最终结果就是公民对于基层政府的回馈较少,价值较小,产生的监督作用也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基层政府的垄断供给导致的竞争机制缺失,在公民了解较少、判断较差、监督无力的同时,使得基层政府本身也缺乏供给效率的压力,行政不力、行政人员态度恶劣等等问题频出,进一步加剧了恶性循环。
三、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途径
1.在供给主体方面,明确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进行自我权力收缩,公共服务供给的任务也部分分给市场、社会组织第三方承担,政府由“唯一性”变为“主导性”。由于国家政权具有任何其他主体都不具备的强制力,并且有强大稳定的财政收入作为保障,能够向社会供给市场所不能直接供给或无力供给的公共服务,因此,想要提升基层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就必须合理地发挥基层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承担起公共服务供给中的重要责任。基层政府应当与上级政府进行有效协商,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自身公共服务供给职能确定,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了解所在区域的实情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充分听取考虑采纳群众意见,制定并完善相关行政管理条例,进行公示,严格按照具体条例设置公共服务供给部门和供给方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接受公共服务的基本权利。
在基层政府自身行政工作过程中,要改变当前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人员法制观念淡薄、素质有待改善的现状,确保各级政府机关都能够做到行政程序合法、行政行为合法。同时,积极改变部分政府部门行政执法效率低、暴力执法等现状,促使各级行政机关严格公正执法的同时追求服务型执法、文明执法,严格查处行政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甚至违法的现象,及时采取补救,依法追究过失和责任。
2.在供给方式方面,发挥多方主体力量,完善多方供给方式
基层政府应当认识到其他主体在公共服务生产供给环节中所发挥的作用,拓宽公共服务的生产提供的主体范围,明确公共服务可市场化的范围,完善供给方式的不同途径,凝聚各方力量,合理分配资源,避免当地公共服务供给中各方权力独立零散,沟通困难,容易陷入各自为战的状态。
在对待市场主体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市场主体盈利性及市场自身所带的风险性等特性,引进市场资金利用市场力量来提高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同时,必须做针对市场的秩序问题,基层政府以签订合同、公开招标、减少审批手续等多种方式降低企业市场准入条件、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更要注意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政策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维护人民权益。对于民间组织第三部门力量,基层政府应当充分重视,拓展和扩大民间组织准入范畴鼓励其积极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其形式灵活、贴近人民等优势。同时,基层政府也要进行合理管理规范,促进其运作模式、管理制度不断法制化、正规化,政府也要进行适当监督和协调,由于其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在资金、政策上更需要政府的扶持。
3.在供给内容方面,增加公共服务投入总量和丰富其内容
就全国方面来看,必须要保障基层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所需的财政经费,进一步提高中央财政对基层政府转移支付的比例,这是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根本要求之一。同时,要严格保证财政资金的运用方向,要规范基层政府财政预算和支出,切实保障农村的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的增长,有效地保障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提高。
从基层政府自身工作来看,其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大量资金需求的公共服务供给上,市场营利性得不到满足,第三部门由于自身能力缺乏无法供给,诸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资源投入等方面,对于这些需求,政府要建立公共服务供给合理的决策机制,使公共服务供给增长与经济和财政实力的增长相协调,投入相对足够的资金。
同时,正如前文提及,基层政府必须要认识到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优势,为了缓解自身压力,也是为了公共服务供给总量的增加,供给内容的丰富,政府以合同外包、用者付费等手段将市场力量和社会资本引入一些具有部分竞争性或部分非排他性特征的公共服务领域中,争取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以及公共服务的市场化。
4.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相关制度,提升行政素质及能力
在运用权力之前,我们必须意识到权力的运行需要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也是要切实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公务员管制制度等制度的意义所在。在确定了公共服务供给依法行政的前提下,深入建设服务型政府还需完善各种相对应的制度。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公民的知情权,要求政府各级行政机关要按照法定的范围、程序和方式主动地或被动地向社会公开,方便社会公众知悉和适用。而基层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必须进行细化,应当包括基层政府政府各行政机关的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情况、财政收支情况等,以及其内部公共服务供给人员的考核任免信息等内容。且在传输的过程中保持其中的顺畅性与合适的频率,避免僵尸化。政府政府在信息公开工作之外,要注意与大众的双向互动,实在了解公民意志,并将其考虑进服务型政府进行公共服务供给的行政行为当中,完成信息的汇报和汇集工作,做到全民参与,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完善兴趣偏好机制,了解群众需求,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公务员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参与主体之一,是基层政府进行公共服务供给的执行主体,是政府与人民之间沟通的直接途径,其队伍素质的高低对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产生着直接影响。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升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要进一步遵循和完善《公务员法》的内容,基层政府要在此基础之上,以人民群众评分回馈等方式加强对公务员的各项培训和考核工作,在保证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硬之外,也要保证其服务态度和良好道德素养,健全公务员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基层政府作为中央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也是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与人民群众接触最为紧密的一个环节,其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保护及社会稳定,必须要得到重视和关注,不断提高其供给能力是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选择,值得我们的持续研究,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赵磊,刘义臣.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_,14(22):11-12
[2]王译.政府与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研究[d].长安大学,202_
[3]李晓东.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路径探析[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_,13(16)57-58
作者简介: 张亚峰,1996―,男,湖北大冶人,重庆大学法学院法学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行政法。安然,1995―,女,山东新泰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周虹艺,1995―,女,重庆人,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第五篇: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
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
摘要:财务管理是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不但存在于企业,在政府机关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这里主要阐述关于我国基层政府财务问题的一些现状以及面对这些情况应该拿出怎样的应对措施。通过解决这些潜在的隐患为建立一个吏治清明、长治久安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共同奋斗。
关键词:基层政府;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
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财务管理制度是关于资产在投资和融通以及经营过程中现金流量统计和后期利润分配的一种管理制度。是一种规范经济行为的必要制度。而对于非盈利性的政府机构来说,我们也需要设立财务管理制度。而且虽然政府是非盈利性的国家机构,但是在他的内部有包括人员工资、国家专项款等等的经济行为发生,尤其是在遭遇大型自然灾害以后,国家不遗余力划拨救灾款以及民众自发捐款通过各种慈善机构进入政府管理范围的款项。如果基层政府没有严格合法的财务管理制度,最终会造成资金流向不明,导致民众未能真正享有应得的福利,从而使得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严重后果。
一、基层政府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政府机关的经济收入来源也在不断的增多,尤其是基层政府因为是项目的具体实行者,故而经济收入相对也更加直接。所以政府机关设立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其必要性,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首先,明确财务账目。基层财务管理工作是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事关党政建设、党风廉洁、党纪规范,事关民生国计。
其次,防止权力的滥用。胡锦涛主席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发表重要讲话就指出:坚持清正廉洁。我们要始终保持不
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诚心诚意接受人民监督,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兢兢业业、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基层政府权力人员总抱着“天高皇帝远”的侥幸心态,所以会费尽心机苦心钻营为自己谋取私利,如果在基层政府建立一套严明的财务管理制度,就可以避免权利人员对权力的滥用。
二、当前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政府财务管理尤其是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因为很多客客观主观的原因,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素质偏低,队伍不稳定
一是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责任心较差,知识陈旧过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积极主动学习准则及法律等对新业务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难以完全适应新会计法的要求,不能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不能做到熟悉法规、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意识淡薄,唯领导命令是从,缺乏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二是会计队伍不稳定,财政所人员受双重领导,时常出现调动,上级部门不及时补充人员,基层政府又没有应急准备,导致财务工作混乱。
(二)财务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不到位
当前,我国一些基层政府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执行方面也缺乏严肃性与一致性。一方面,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表现在基层政府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单位的内部牵制制
度、稽核制度、监督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会计工作机构、人员岗位设置不合理,记账人员与审批人员、经办人员、保管人员没有实行真正的职务分离,或只实行职务分离,没有实行相互制约。另一方面,制度执行不到位,一些基层政府的财务制度建立既不系统,也不完整,财务公开制度没有建立,一些现有的条文也主要是为了应付检查。少数政府虽然制定了相关财务制度,但在财务制度执行过程中,开支随意性大,不遵守有关财经法律制度,财务人员听之任之,有章不循,使制度流于形式。另外,在财务行为方面,也存在着不规范,经费支出不合理,如没有实行不相容岗位牵制,会计兼任文书和出纳,又管钱又管账。白条入账、不及时准确核算等常常发生。又如,一些资金账务不透明,存在大量账外资产,个人无偿占用集体资金的现象时有出现。有些财会人员变动没有正常的帐目交接手续,或不交账,有的甚至帐目丢失。会计档案资料没有认真保管,鼠咬虫蛀,霉变毁坏。说到底就是因为财务制度不够健全造成的后果。
(三)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影响基层政府财务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管理的关键因素是财务管理观念的束缚。表现在:一是缺乏面向市场的观念。大多政府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没有把面向市场的观念贯穿于单位理财的全过程之中。二是缺乏防范风险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政府单位同样必须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逐步培养自身 的财务风险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和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三是资金使用没有计划性,部门预算没有规划,经费相互挤占,或者即使有计划也是无定额,或是虽有计划定额但流于形式。而财务部门对资金使用的管理也经常是事后核算,忽视了对资金使用前的预测和使用中的控制,对资金收支的考核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平衡上,很少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行考核。
(四)监督存在死角,缺乏协作机制
在基层政府财务监督方面,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对基层政府监督检查工作普遍加强,但监督范围有待拓展,监督内容有待充实,监督周期有待缩短。一是审计次数少,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审计机关对基层政府审计,主要是基于乡镇主要领导干部调整变动而实施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或者是有计划有重点的对个别单位开展的预决算进行审计,以及上级机关统一安排的专项资金审计,次数少,时间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二是审计时间紧,任务重,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广度都受到限制。三是审计偶然,随机性大,其他监督检查部门对财务监督不到位,进行每年一度的检查多数是走马观花,不能真正发挥监督作用。在协作机制方面,由于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各自归属不同,工作职能,工作性质有别,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彼此协作不够,导致计划环节缺乏监督,各单位只有年初才根据各自行业特点,确定工作任务和监督对象;监督环节缺乏衔接,各部门不相互协作,都按照自己的工作程序独立开展监督检查,监督成
果相对保密,内外有别,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检查,降低了工作效能;处理环节缺乏监督,各自按照行业要求和规范处理处罚,存在处理制度畸轻不畸重,或者问题久拖不解决等弊端。
三、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弊端存在的原因
综合以上因素,造成我国基层政府存在问题的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某些基层政府权利核心人员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因为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政府大力提倡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基层政府的很多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却反其道而行之,盲目攀比。在招待费用上肆无忌惮的挥霍,不遵守政府机关的用车制度,把公家车当私家车用,这种拿着公款的攀比现象必须遏制。
第二,在建设市场经济的潮流影响之下,某些权力核心人员不能抵挡外界诱惑。他们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宗旨,在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糖衣炮弹攻势之下以权换钱、以权易色,完全丧失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党性原则,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中饱私囊,公器私用,成为人民公害。
四、建立相对有效地管理措施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现状,我们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应对方案。
(一)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业务、工作水平。有些会计人员不重视专业知识更新,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此要加强对会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除培训会计人员会计基础理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方面的知识以外,还要根据财政改革的要求,及时培训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改革后财务事项确认和会计核算等相关的最新会计知识,使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以适应财政和财务会计工作的需要。同时要把《内部控制规范》的培训作为重点内容,使其掌握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和具体要求。从而能够将国家各项财经法规和政策以及内部控制的要求体现在单位制订的内部财务会计制度中。二是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大会计制度执行力度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是建立健财务内控制度,要建立《机关财务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票据管理制度》等制度,细化管理内容,强化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切实增强操作性。二是落实政府采购制度,对县上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车辆保险,办公用品购置等项目全部实行政府采购,“阳光”操作,增强支出透明度。三是严格落实财务公开制度,实行民主理财,乡长,“一支笔”签批,1000元以上的大额度资金支出必须经党工委会议集体审核,财务支出情况必须在党工委会议上公布,接受干部监督。
2.加大会计制度执行力度,一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组织领导及财会人员财务加强风险防范制度学习,定期对学习,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工作人员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二是加强财务审计监督,定期不定期抽查财务制度执行情况,并给予违纪人员相应的惩罚措施,三是加强《会计法》的培训学习,使各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充分认识贯彻执行《会计法》的重要性,认真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单位各项财务收支合理、合法、真实、有效。
(三)加强基层政府领导人的法律意识
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与政府负责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和认识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基层政府领导人的法律意识是解决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国家和财政部门应加强对政府负责人进行财务会计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有关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改革的内容。特别是要明确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应负的会计责任,明确在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的工作责任。司法机关务必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旦发现公职人员有知法犯法行为,必须严惩。
(三)严格审批报销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加强财务管理
针对基层政府财务管理审批报销制度不严,会计核算不及
时,财务管理混乱现状,首先要严格审批报销制度,一是要规范财务审批程序,在支付各种费用和其他款项时,由经手人签名、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审核确认后,报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后方可办理报销手续。二是要严格审批额度,支付办公用品及其他小额费用金额在300元以下的,由经手人签名,单位或部门负责人审核同意后,可办理报销手续;300元以上的,必须报分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办理报销手续;1000元以上的报乡、镇长审批。三是加强管理监督,乡财政所所长要加强管理监督,并定期进行检查,对不执行本规定的要及时纠正,如发现违纪违规行为的,要严肃查处,并追究单位或部门领导人的责任。其次要规范会计核算,一是要统一设置会计科目,实行会计电算化,二是统一凭证和收据,所有凭证,账簿等均由财政局统一提供,并建立严格的登记销号制度,杜绝凭证乱购,报表乱设,收据乱用等不良现象,三是统一归档,各财政所要设立乡级财务室,建立资料柜,实行专柜分设,专人管理,并建立严格的入档和查阅制度,再次加强财务管理,一是要硬化预算约束,加强支出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预算。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经费、会议经费、基本建设经费要编制到具体项目,并说明编制依据和要求等。二是要加强资金管理。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按照收支计划办事,严格控制不合理支出。同时,对机关干部的电话费、差旅费、交通费实行定额管理。三是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强化政府财政职能。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对预算外收费实行
“一章一户”制,财政所设专人、专户管理。从源头上避免乱收费和行政审批权力失控的现象。
(四)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财务意识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制定完善监督管理及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责任追究,促进基层政府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建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法规,以有效防止重大违纪现象的发生,二是加强内部控制监督,把好权力制约关。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稽核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并做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并实施财务公开制度,提高财务和经济运行的透明度,以形成监督合力。三是强化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协作机制。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加强对财政财务的管理和监督,逐步建立起各司其职、信息共享、联系畅通、查处及时的工作机制。财政部门也要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全面加强对财政财务的监督与管理。审计部门每年要根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加大跟踪监督力度,并且保证审核过程的公正严明性,检查基层政府财务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出处罚机制,督促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及时将检查中的重大事项向同级政府报告,并依照有关规定公告审计结果和整改情况。
总之,目前我国某些基层政府财务管理上存在隐患颇多。“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基层政府这些问题仍然不能得到有效
解决,长此以往,必然影响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影响到我们的国计民生。因此基层政府必须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顺应时代潮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