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奇幻小说发展现状谈新世纪文化倾向
90后学生阅读图书种类调查
金珉
张逸帆
张逸帆 , 张世灏
高一(4)班
身为一个90后的少年,了解与剖析新一代的文化倾向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国家的未来是取决于下一代的”,以往,学生的书包里除了教科书外,不外乎是一些经典名著,有些人或许带几本金庸的武侠,琼瑶的言情。这是90前的象征,而当90后进入课堂后,时代就变了。一些新奇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网络小说,西方玄幻,东方修真,新世纪文化倾向的转变快的难以捉摸。我们课题组觉得文化传承于书籍而始于书籍,对学生阅读图书种类的调查不可避免,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新世纪文化的脉络,更好的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取长补短。
对于阅读种类的调查可以让我们了解新世纪中国人的文化倾向,把握新时代的脉络,文化,即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我们课题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新时代的发展倾向,了解90后少年思想上的优点与不足,从而进一步改善自身,提高自我,修养情操,提高个人文明素质,为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力。
第二篇:由大学生诚信现状谈诚信构建体系
由大学生诚信现状谈诚信构建体系
摘要:在人们的意识中,大学生一直都是良好道德的代表,拥有诚信的品德,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的诚信缺失现象十分严重,本文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做了系统的阐述,详细的分析了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构建大学生诚信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诚信体系
在当年社会,诚信二字是被大家提及频率比较高的词语,这也就说明了诚信观念已经引起全民乃自全社会的大力关注。“诚信”我们望文生义,诚乃诚实之意,说老实话,办实在事;信乃信用,信义之意,忠实可信,信用度高。诚信是人的重要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与人,是立人之本,与国,乃立国之本也。大学生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可现如今大学生不诚信的现象屡见不鲜,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已经变质,大学生的诚信危机令人担忧。
一、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的外在表现
大学生是祖国年轻的中坚力量,是社会发展前进的不竭源泉。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失诚失信现象比比皆是。其主要表现为:
1、人际交往缺乏道德诚信
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的道德好与坏,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否受人尊敬,是否讨人喜欢,通俗的讲就是是否有好的人缘。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还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大部分对党的事业,党的决定还是积极拥护的,也有极其强烈的民族意识,但还是有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比较低下,在学生中经常反映有丢手机、钱包的现象,还有的同学丢失笔记本电脑,经过对案情的分析我们总结出,这些都是学生内部的人干的,有些甚至是当事人比较熟悉的同学偷的;有的同学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那一页干脆撕掉带走,导致图书馆的图书缺损现象严重;有的同学借了别的同学的钱久久不还,甚至毕业时一走了之;还有的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竟然在最后收拾自己的东西时,连学校的东西都一起打包带走了,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和行为,在同学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在他们的丑陋行为被揭穿的时刻,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就随之紧张起来。
2、恶意拖欠学费
大学不再是九年义务教育,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大学是否会划为义务教育的行列,这个我们目前不敢断言。所以在大学求知求学求德,缴纳学费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把学费交给了孩子,而孩子并没有把钱交给学校,而是随自己的意愿任意挥霍,最可气的就是那些从农村考学出来读书的学生,拿着父母每天汗流浃背,省吃俭用,病倒在床上都不肯去医院看病而省下来的血汗钱,在同学之间故作“大款”出手阔绰,最后导致自己没钱交学费。
3、编造贫困谎言,骗取贫困补助
每年大学的贫困省补助工作都是一块“重头戏”,学校上上下下都为此事忙的不可开交,为了能够尽量的公平、公正,学校在这一块的工作上下了很大的力气,但还是有很多学生“见钱眼开”,疯狂的开据家庭贫困证明,虚造贫困事实,故意夸大自己家庭贫困程度,进而博取同情,以此类手段骗取申请减免学费、贫困补助、和国家助学金的资格。这样,使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资助,进而使高校的贫困资助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
4、拒不归还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为了专门解决大学生没钱读书而专门设立的款项,学生在读书期间全部由政府贴息。这项福利工程不知圆了多少大学生的大学梦。即便如此还是有部分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不能按要求及时还款,有的是有钱不还,有的在还款协议上签署的工作单位和联系电话都是假的,这些大学生还款意识差,违约现象极其严重。正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导致银行不愿意再给大学生贷款,曾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5、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中国自古以来就考试制度,五千年的文明也使中国的考试制度不断延续。考试只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通过对考试结果的分析,让教师不断改进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素质不断的提高。然而近年来,考试作弊现象相当严重。以前,考试作弊只是差生的“专利”,现在已经完全不分等级,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成绩好的不好的都参与作弊,为了夺取评优评先的机会,他们已经不顾个人的颜面了。现在无论是中考、高考都有作弊的现象,特别是英语四六级考试,作弊的人群可谓是庞大,作弊的手段也十分的高明。最原始的作弊手段是夹带纸条,后来用传呼机、手机短信、在后来就用单线对讲机、隐形耳机等。虽然现在英语考试启用了屏蔽措施,但有的同学偏偏钻考试规则的空子,在考前的第13分钟再进入考室,在这之前就在厕所用手机接受考试答案。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导致社会上对即使通过了英语四六级的学生还是“另眼相看”。
6、抄袭毕业论文,伪造学历,违约现象严重
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对自己本专业的掌握和知识运用情况的一个检验,可有不少的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不假思索,随意抄袭别人成型的论文或著作,剽窃现象十分严重,有时候剽窃来的东西都是东拼西凑、移花接木式的,最后的论文让人啼笑皆非。在毕业时为了能够找个好的工作单位,竟然花钱去伪造自己的学历,夸大自己的能力,有些时候就被用人单位当场揭穿,真是颜面无存。部分毕业生的合同观念淡薄,与用人单位签约后又不去了,还有的单方面撕毁就业协议等,违约现象严重,使毕业生的就业失信于社会。
二、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应该是个“干净”的群体,但是他们缺乏诚实守信的态度令我们措手不及。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家庭方面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被家人视为掌上明珠,在家的地位都比较高,家长一味地宠爱自己的子女,要钱给钱,要穿给穿,名牌手机,时尚服装应有尽有,但是对他们犯了错误,却只是包容包庇。甚至在道德和诚信方面,关心甚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孩子会去模仿,家长做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对不良事物的明辨能力。
2、学校方面的原因
高校是教书育人场所,是教人与人为善,明礼诚信的地方。现在高校只是通过思想道德课程去教育学生要遵守诚信,缺乏实践指导。凡事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与理论,单凭一味的理论说教会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从而导致高校的思想道德的课程流于形式。
3、社会方面的原因
现在社会的各种不诚信的现象多如牛毛,造假钞的、卖假药的、造假手机的、造假学历证书的,造假身份证的、造假车牌的等等不胜枚举。就连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显得十分虚伪,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这样的为人处世哲学:“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真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人们的诚信意识,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又很强,这些东西很快就在大学校园里散布开来。从而导致大学生的诚信严重滑坡。
三、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办法
1、学校教育要采取“德育为先、德智并举”的措施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课堂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阵地,而思想道德课程又是学生获得诚信教育的主要渠道,单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全是不够的,我们既要充分的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研组密切合作,更进一步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落到实处,又要经常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来巩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努力营造“德育为先、德智并举”的良好局面。
2、发挥家庭的作用,努力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双向合作
在家庭中,父母应着重从正面对子女进行健康的诚信思想教育,比如以身边发生的故事,深入浅出的向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以自身认真的学习、工作态度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教育,建立家长和班主任或者辅导员的联系机制,辅导员或班主任定期把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以电话的方式通知家长,让家长也对自己的孩子有所督促。这样,双向监督,双管齐下,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3、进一步加大社会对诚信的呼吁力度
都说社会是口“大染缸”,就看“染料”是什么。在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诚信的品德修养,并将其视为立人、立业、立国之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也把“诚信”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十六大报告更把“诚实守信”作为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202_年4月胡锦涛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新型荣辱观,其中就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道德要求。而胡锦涛同志对和谐社会的概述中更是把诚信友爱作为基本特点来描述。因此,我们要大力的呼吁全社会都要遵守诚信规则,要再次践行古人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古训,要“言必行,行必果”。如果社会的“染料”是“诚信”,那么大学生也会不涤自清了。
4、建立高校诚信机制
依托我系申报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工程》的课题即《高职院校学生诚信档案的实践教育研究》积极建设以下机制:
(1)要建立大学生的个人诚信档案
学生诚信档案应包括:学生承若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效果、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特别记录等。“信用记录”是大学生诚信档案的重点,主要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缴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尽责任
和义务情况及履行承偌情况,以帮助大学生信守自己的偌言,履行自己的职责。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来统一管理学生的诚信档案,供应部门、就业单位和各金融单位查阅。同时诚信档案要随学生的个人档案一起移交用人单位或人才交流中心,进而实现全社会的监督。
(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以身作则
俗话说得好“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可以教坏一个孩子,但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可以教坏一群孩子”,这句话就在充分的展现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教师个人来说,一言一行必须切实履行诚信道德规范的要求,给学生做好表率。
(3)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营造诚信的校园环境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大学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发【202_】16号令中明确要求的一点,要发挥校园文化特有的重要的育人功能,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诚信主题活动的开展要立足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如诚信活动教育月、诚信主题班会、诚信主题征文、诚信主题辩论赛、学校情景剧等形式,还可以利用校园的网站,在校园网页中增加诚信教育的内容,如诚信故事、诚信教育动态、诚信问卷调查等,全面提高大学生对诚信意识的敏感度。
参考文献:
【1】阎高程张辅松.《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理性思考》.湖北社会
科学.202_.9 第85页
【2】汪路明.谈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2_(2).【3】汤金洪.《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原因及对策》.安徽教育 202_ 17 第19页
【4】王金亭.关于学生诚信问题的思考【J】.理论学习,202_,(12).【5】高军.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2_,(8).
第三篇:从老字号现状谈老字号发展
从“老字号”现状谈发展道路
常州梳篦
“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曾经的老字号风光无限,如今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约有老字号企业数万家,于1991年被正式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有202_余家,主要集中在医药、饮食、食品等行业。但是截止目前,这些企业中,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占10%;几十年来保持原状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倒闭、破产的占20%。之所以会出现此种状况,除了是因为原有的国有企业在融入市场经济时,未能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参与竞争而被淘汰外,更多的是由于没有抓住品牌的效应,未采取有效的措施与时俱进,跟上消费变化步伐,从而导致了老字号品牌的衰败。
老字号的“老”是其最大特色,老工艺、老产品、老包装、老机制、老店、老址,甚至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老字号就像一个耋耄之年的老人老气横秋地站在新时代的路口一脸茫然。老是一种文化,是传统,应该传承,但是一味的传承没有创新却是僵化,只能停滞不前,老字号,这些凝结着民族精神、历史文化、地理属性的瑰宝已是风雨飘摇。用没落的贵族来形容“老字号”恐怕再合适不过了。
第一篇:老字号的问题
问题1:品牌缺乏创新元素。
一般的老字号企业认为自己的老招牌就是摇钱树,觉得自己的产品是多少年传下来的,只要质量好,货真价实,就不怕卖不出去,所以不注重宣传、推销自己的产品。许多老字号容易居高临下地向消费者“说教”自己的历史悠久、用料讲究,价格童叟无欺,结果换来的是消费者不买帐,或是“叫好不叫座”的状况。关键问题还是老字号引以为豪的品牌独特性,在沟通过程中没有与消费者产生共鸣,那么这种独特性就成了品牌的自言自语和自命不凡。相比而言,那些新生品牌,无论是在市场诉求、定价模式、产品创新、与消费者的沟通方式等方面,都要比老字号做得好得多。
在这个市场经济向品牌经济过渡的局面下,产品的内在功能和质量差异已越来越小,没有能被消费者接受和认可的品牌体系,企业终将被淹没。消费者已不是从前的消费者,让他们去接受一个定格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的消费品,几乎不可能!
问题2:产品缺乏创新
老字号一般都会有自己独特技艺,这些技艺独特性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消费主体年轻人追求时尚讲求个性的多样化选择。老字号产品领域集中,利润互相排斥,竞争力下降。产品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3个方面,由这些传统产业形成的老字号科技含量不高,在市场竞争中不具有绝对优势。同类产品的品牌达到一定的知名度就具有排斥性,靠传统名声带来的是认知作用,不会带来发展。
问题3:渠道运作模式缺乏创新
在渠道建设上,老字号也敌不过新生品牌。当新生品牌纷纷在自建专卖店的时候,老字号的销售渠道仍停留在中间商、批发商的方式上,品牌价值就在其中层层流失,许多老字号工艺品最终沦落到在义乌批发市场中销售的境地。从以前的“大家闺秀”,到如今“沦落风尘”,其中的变迁值得许多老字号深思。
问题4:消费定位
“我们的消费人群是中老年人”。这几乎是所有老字号对目标人群的描述。难道老字号的产品就只能卖给老年人?看看美国的老字号“麦当劳”,刚进入中国定位在“儿童”,成了“儿童乐园”,而后定位在“青少年”,成了“聚会最常去的场所”之一。
问题5:最大的卖点就是老的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固然是好事,一个企业活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曾经辉煌过,当然有“故事”,但消费者更关注这些文化和自身有什么关系,来到您这个地方消费,能给我带来什么?中国有句俗话:好汉不提当年勇。讲的历史文化越多,说明您现在的东西越少,可能市场运作得越不尽人意,在运作市场的过程中,历史是文化的体现,更重要的是现实的作为,消费者更喜欢跟自己一样的品牌打交道,成朋友。
问题6:受到区域限制较大,随着现代化进程推进区域优势正在失去。
老字号的区域性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很多老字号都以“区域特产”自居,这就大大局限了产业的发展,更可怕的是消费者认为在其他地方购买就是假货。比如:天津“十八街”麻花,湖州“丁连芳”等,都在开发外埠市场中遇到上述问题。经过试探性的推广,遇到种种困难,索性就把自己锁定在了当地。
这些品牌和商号多分布于食品、医药、服务业等诸多领域,其产业特征决定了它们的企业规模和对商业地缘优势的依赖,随着旧城区改造,许多老字号搬离原来赖以经营的“黄金商道”。尽管匾牌还在,由于失去了地理优势,也就失去了商圈消费者,形成的市场空白迅速被同类产品所替代。例如王星记扇庄、采知斋、童涵春堂等这类企业的搬迁就给其生存和发展形成巨大影响。
问题7:生产方式缺乏规模效应
“老字号”中夫妻老婆店、或是世袭制的不乏少数,而这类“老字号”又通常集中在以食品、工艺品行业里,以传统手工业的方式加工制作产品,由于技艺的限制,产品的生产基本是小批量或手工制作,产品的产量、质量往往缺乏稳定性。手工技艺,在核心管理上没有规范化管理,不能形成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当这些品牌遇到来自工业化的挑战,其落后产能和规模效应上的弊端显露无疑。
问题8:团队建设缺乏现代管理理念。
走进老字号,大多数消费者最大的体验就是“冷”。老字号的服务热情不高是公认的。服务员对待消费者总是爱理不理,大有“我的东西好,你爱买不买”的架势。在这里,感受不到微笑服务,体验不出“顾客就是上帝”,消费者反而还要看服务员的脸色,这样的服务谁还想再去第二次?
问题9:产权不清难以引入新的资本血液。
许多“老字号”企业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一些“老字号” 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尽管实现了股权多元化,但国有股比例仍然较大,管理体制尚不够完善,且受到过多行政干预;还有一些老字号,在国有化到民营化的过程中,股权过于分散,人人持股,员工与股东身份高度重叠,由于持股员工的年龄相对偏大,新进员工多数没有股份,使得老员工新员工之间产生隔阂,引起不必要的内耗。这些缺陷,消耗了“老字号”的资源和创造的利润相当一部分老字号企业出现“死不了、活不好”状况。老字号的萎缩同其资金匮乏是分不开的。
问题10: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不力。
老字号的商标问题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商标被滥用、盗用时有发生。先不论在国外被恶意抢注,单是国内一牌多主、假冒老字号的窝里斗也是屡见不鲜,(目前还有不少老字号尚未进行相关产品注册),不能不为老字号们敲一下警钟了。
老字号由于在人群中的认知度较高,因此比较被仿冒、假冒的风险较其他品牌更高。容易被侵犯,较集中的表现为对方采用冒用商标和企业名称、擅自将他人样品照片以自己名义发布或宣传等,改头换面、偷梁换柱,致使权利人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
由于侵权地主要集中在老字号当地以外,侵权者又以私营企业或私人承包为主,地域分散,组织稳定性低,虽然通过当地工商部门进行打假,但收效甚微。另外,有些权利人对于打假重要性的意识不够,没有配备相应的部门和资金,导致商标淡化、利润分流。另一方面,由于渠道控制不严,产品技术含量低,消费者难以辨别真假;一旦媒体曝光,假冒产品反而影响老字号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声誉,打假陷入困境。
问题11:固步自封,不敢大胆求变。
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管理跟不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已经没有实力进一步深化品牌和投入维护。这是阻碍很多“老子号”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几十年没换过包装,有些企业一个产品,一卖就是几十年上百年,企业认为老百姓觉得这才是正宗,几十年如一日,不能变。认为,老字号的产品就是这个味儿,换了就不是老字号了。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物产丰富的社会,消费者喜欢尝试不同的产品口味,需要新鲜的产品体验。
第二篇:老字号的机遇
老字号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焕发生机,已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政府部门更是出台各项政策进行扶持,有人甚至提出“把老字号当文物一样保护起来”。老字号需要保护,老字号应该保护,但不是单单保护起来就够了,如果只会保护,不会运作,老字号就可能要变为老古董,存放在博物馆里了。如同列祖列宗一样高高在上,受人瞻仰,远离人间喜怒哀乐。老字号的重新崛起应该把重点放在自身的修炼上,打铁还需自身硬。老字号既然能历经上百年乃至几百年的洗礼而依然存在,说明它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如果根据社会发展适度创新的,弥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一定会有老当益壮的机会。
1、重新提炼核心价值,重新定位企业。
目前,我国的老字号企业的营销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供不应求、独家垄断的年代,往往沿用传统方法和产品,试图去满足各种不同顾客的需要。事实上,每一个顾客都是不一样的,他们具有不同的物质与心理需要。需要重新整合提炼,找到企业最核心的优势和长板,对接消费者的需求,形成自己的企业战略,才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2、激活品牌,融入现代生活。
“老字号”“老”不应该是守旧,而应该是文化的沉淀,“老”不是老态龙钟,相反应该是经验丰富,更了解消费者,更了解市场。一个金字招牌既需要产品内在质量好,又需要品牌宣传好,而老品牌的维护同样需要投入精心的宣传。加强品牌维护力度。提升老字号品牌价值。注重品牌推广和时代元素的导入是所有老字号亟需做到的,这样才是提升老字号商标价值的最根本途径,而不能仅仅躺在老字号的历史上“坐吃山空”。
3、专业专注,成为行业领头羊。
品牌的实质内涵中质量是内核,是带来竞争优势的基本点。提高质量、创新技术、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头羊,远比一个地区的“老字号”的成长空间大得多,对于一些老字号,打破区域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准一个产业,让自己成为品类代表。比如,北京的“稻香村”的月饼、元宵等传统产品,每年都是排长队,最早断货,那场面火爆,但只限于北京。如果提前5年,“稻香村”能用月饼作为拳头产品,运用品牌优势,向外扩张,而后复制专卖店模式,行业领头羊位置或许就建立起来了。
4、创新地继承,跟上需求才能有市场。
到了天津没吃“狗不理”就不算到过天津。其实“狗不理”和其他老字号一样也曾有过从辉煌到低迷,那是什么让它再度腾飞呢?包子变味。“狗不理”的技师们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来研究包子口味,创新品种,降低含油量,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包子的制作工艺,中式的包子与西式蛋糕、布丁一起售卖,年轻的情侣坐在明亮的落地窗前,一边聊天,一边悠闲地吃着狗不理包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老字号要求变。产品要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包装要时尚,推广要符合现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管理要跟上国际化的竞争趋势,总之在创新中继承,将传统和现代结合,不失为老字号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5、加强商标保护,规范市场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字号”的商标,已经成为巨大的无形资产,为老字号经营的商品和服务提供了丰厚的附加值。假冒商标已成为很多知名老字号的一大杀手。企业应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加强商标保护。首先,要积极申请商标注册,主动维护商标专用权,只有经过注册的商标才受法律保护。很多被抢注的商标就是企业没有注册,而被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商标注册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程序,不能忽视。其次,老字号企业内部应建立机制,健全部门,配备专门人员,充分全面掌握商标注册信息,及时发现有损企业商标权的不良注册,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措施。然后,相关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老字号商标保护力度,打击不正当竞争,维护老字号的合法权益。
6、扩大生产规模,产生规模效益
将产品区别规划,基于中低端产品的市场需求尽可能用机器规模生产。基于文化传承,小众人群需求,要摒弃“传男不传女”等的一些错误思想,广收门徒,使传统工艺得以保存。
7、经营模式拓展。
多元化发展模式:百年老字号“王老吉”即属于此种情况,其前身为王老吉药业,品牌所有权属于王老吉药业。但是不为人所知的是:目前在央视砸入4000万元、刮起红色旋风的王老吉罐装凉茶并非百年老字号王老吉药业,而是其商标的被许可人广东加多宝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品牌运营模式:有些老字号特许一些企业经营其品牌,收取加盟费以扩大影响、呈现集团性优势。另外,老字号通过购并、吸收外国股份,打造世界级的品牌也是较好的品牌经营方式。如一些老字号吸收外资股东进行资金、技术投资,将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多渠道渗透模式:根据消费者消费习惯开展各类渠道的渗透;例如:精品零售、现代卖场、区域代理、渠道授权等各种各种模式的运用。
8、引入新的资本血液
有一些“老字号”,如“东阿阿胶”、“云南白药”、“茅台”等,通过成熟的市场化运作,已经走上了品牌复兴之路,纵观他们的复兴,新的资本血液的引进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老字号品牌作为历史遗留的宝贵财产,其背后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品牌都有着一个经典的故事,从而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广为流传,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当一些“老字号”有强烈意识重回市场与西方品牌竞争的时候,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给“老字号”多一些关注和支持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字号真正回归到消费者生活中去,民族品牌就一定会有一个回归的状态。
第四篇:关于金华市新世纪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金华市新世纪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
贾亦俭
何谓“建筑”?维特鲁威说,建筑是适用、坚固、愉快人的结合。文丘里说,建筑是附带符号的遮蔽物,有装饰的庇护所。而所谓“文化”,则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结,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用在考古方面,则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址的综合体,是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后者所指的文化侧是以建筑、碑刻等为代表的。由此可见,我认为“建筑文化”应是:文化与建筑物的有机结合体,或文化通过建筑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之现象,它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文化正呈多样性快速增长。一位日本朋友说:“今天的中国,十年的建设总量完成了日本要四、五十年才能完成的总量”。金华也是一样,从1995年至202_年间,建成区面积由23.1平方千米扩大到了63.78平方千米,扩大了近二倍,比解放初扩大了三十多倍,10层以上高楼由1996年的26幢猛增至202_年的171幢,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建筑文化正以“中外结合”的方式发展。但建筑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值得大家警惕。在此,笔者从金华市的建筑文化现状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商榷。
一、金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值得肯定的业绩
1、突破传统,中西相融,让金华的城市更加多姿多彩。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地域和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结合当地的实际过程中,经过吸收、融合新的地区与民族性的东西,可以在异地创造出新的建筑文化,建立起“和而不同”的世界建筑文化多元化结构。
金华原来的建筑比较单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社会进程给文化交流带来了碰撞与会合,冲突与交融,许多外国的先进建筑文化被吸纳到金华来,众多带有某些“西化”色彩的建筑文化令金华市民耳目一新:美丽高雅的施光南音乐广场、雄伟壮观的人民广场、异彩纷呈的建筑艺术公园„„,以及金茂大厦、一品大厦等众多的高层建筑,都给城市文化增色不少;市区“三江”上十多座造型别致的桥梁“一桥一景”,让古老的金华焕发出了青春;“三江”口的二组喷泉更是技艺一流:一组主喷高为世界第十,一组扇面跨径为国内第一。
大胆地实施“中西结合”手法,再创新的建筑文化是近年来金华的一个实践结果,给建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手法日趋多样化,展示建筑文化的平台增多。
由于政府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积极创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使金华市区的建筑文化更加丰富。从特色公园——中国茶花文化园、国际山茶物种园的建设,到延续历史文脉的八咏公园和黄宾虹公园的新建,再到不同造型的艾青纪念馆和青少年宫的落成,还有街头、公园、小区的雕塑、喷泉,展示建筑文化的平台日益增多。而表现手法也正呈现出多样化,如以宝宁门和清风楼为代表的仿古建筑,以信华大楼、工人文化宫为代表的造型优美的现代建筑,以婺江新村、山 头嘴头水厂为代表的金华特色生态建筑,以及专门展示中外建筑文化的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等,均为成功创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检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保护传统建筑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金华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其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且又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此,金华将太平天国侍王府、天宁寺等国家级建筑文物进行了全面保护,对八咏楼、府城隍庙等省、市级建筑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将古子城这一金华最古老的历史街区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全面开发保护,经过专家和市民的多次论证,对古子城历史面貌进行恢复,通过修旧如旧等形式,让金华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和保护,让传统的建筑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在旧城改造中对莲花井、拦路井等文物予以原地保护,使历史风貌得以保存。
4、政府和市民对建筑文化日渐重视,群众参与度有所提高。各级政府对建筑文化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从文物保护意识的普及到建筑项目设计的专家评审、市民参与讨论,再到文艺界艺术再现建筑文化等各个方面,各级领导和市民都积极参与。规划论证、项目设计评审、优秀建筑设计作品评选、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等形式正形成一种制度,每年开展活动;文艺界组织文艺家用纸、笔、照相机等工具经常再现金华的建筑艺术成就;《浙中建筑》等专业报刊定期宣传建筑文化,金华市建设局还组织编纂了图文并茂的首部《金华市城乡建设志》,对建筑文化进行整理和记录。202_年,市政府组织的“市区市民心目中的满意建设项目评选”等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关注 了建筑文化艺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方特色不明显,洋风盛行,雷同现象严重。
新时期建筑文化的危机主要表现在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中地域文化的失落。近年来,欧陆风狂吹,洋设计进军,金华也同样引进了众多欧式建筑和港台建筑特点的建筑文化,失去了金华传统的地域文化个性。城市建筑显得有些杂乱无章,许多建筑物千物一面,龙其是住宅小区雷同现象更为严重。有的建筑物甚至违背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造成功能混乱、造价惊人、结构荒谬。这种损害不只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上的。
2、建筑美景欠缺,原创性不足
目前,金华的标志性建筑还不明显,严格地讲还没有出现。本地的建筑设计作品在国内都没拿过国家级大奖,更别说在国际上的了。设计师们在设计中模仿现象比较严重,有的甚至是“克隆”别的建筑。创新不足,缺乏自我,不善于通过作品去创造美,致使有影响力的原创作品稀缺。许多作品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缺少人情味,老百姓住得不舒服,建筑节能作品更是不多。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个性不够,印象不深,缺乏应有的建筑美感。
3、质量不过关,内涵欠丰富
建筑作品是集体创作的结晶。一个新的建筑诞生,从前期阶段、方案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都离不开方方面面人士的共同努力,要创造一个“精品”或“亮点”,中间哪个环节没做好都将成为泡影。纵观金华近些年的各类建筑,质量都难与古代的天宁寺、侍王府、八咏楼等建筑相比拟,有的建筑未交付使用就出现了漏水、墙体开裂等现象,老百姓投诉不断。这与个别设计有关,但多数是因施工质量不高而引起。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可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建筑物也成了一个次品,而赋予其间的内涵则已少得可怜。这种建筑文化是“呻吟的文化”,已成了建筑通病,亟待解决。
4、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混乱,引导不够。
人类世界是在人、自然、社会的三维互动中实现的,要使人类世界达到和谐,这三维互动要实现感应和交流,建筑是这三维互动的中介之一,建筑文化是历史的最好承载物。但金华社会各界对建筑文化的理解还比较混乱,政府和学术界引导也不够。这无疑与社会“管理体制”、“长官意志”、“经济条件”等因素有关,但对建筑师自身而言,其社会责任感不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缺乏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审美意识作抽象的思辩和精神上的凝炼,未能让文化渗透到建筑的血液中去。许多人对什么是“建筑文化”都解释不清,更不要说去研讨和宣传了。
二、对繁荣建筑文化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建筑文化
超速发展的城市给人的思想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城市化正在呼唤建筑文化。首先,宣传和建设、文化、教育等主管部门要加强合作,联手加强对建筑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形成氛围,将建筑文化自觉地融合到“大文化”之中,做到家喻户晓,让人人都能关注和参与建筑文 化的创作和保护。其次,是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城市中的建筑文化,加强引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建筑文化观”,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各级行政学院要设立建设和规划课程,作为公务员的必修课,为繁荣创作创造有利条件。第三,建筑界要加大学术研讨的力度,建筑师要努力将自己融入社会,将当地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加强科普宣传力度,让百姓能看得懂自己所创作的作品,从历史与传统角度来传播建筑文化。
2、加强个性化创作,进一步提高建筑文化的水平
思想解放的政治环境,为建筑师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建筑设计师们要抓住大好时机,入乡随俗,多搞些具有多元化地域文化特色的个性创作,争取塑造出更多能感动人,唤起某种情感的场所。要克服“西化”和抄袭风,注重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创作中要注意不朽性、大众性和可传承性。在金华要选择部分街区试点在建筑基调(色彩)上以金黄色为主,形成金华特色;在建筑设计中要结合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发挥生态建筑在全国领先的优势,多创作一些生态、节能的建筑;利用建筑之乡的品牌,借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注重吸纳和创新。龙其是要善用“拼合”的手法,追溯原型、探讨范式,以审美意识来发掘宝贵的遗产,总结美的规律,并运用于实践。
3、百花齐放,让建筑与文化结合更紧密。
城市建筑不是简单地钢筋水泥堆筑,也不仅仅是老百姓眼中漂亮的鲜花广场,而是一种凝固的文化结晶。对于古建筑,我们要百倍 的予以珍惜和保护,对于新建筑,我们要敢于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讲究美学,讲求实用,输入文化。在建筑文化领域亦要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的建筑文化实际上并不排外,而是要找准结合点,善于创新。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使其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金华要结合盆地丘陵特点进行创作,结合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设计。在每年一次的建筑设计作品评奖,在街景艺术和设计项目评审等各种建筑文化创作评审过程中,要邀请文艺界人士参加,让他们对建筑作品进行文化补充,必要时建筑方案评审委员会中应有文艺界的专家。在文化设施规划布局设置和建设上,文化部门也要邀请建筑专家参与,让建筑的文化韵味更浓。并多组织进行一些反映建筑文化的艺术创作。
同时,还要积极创造建筑文化的普及和竞争氛围,让每一个重要建筑设计项目都能进行公开招标,形成竞争;让每项重大建筑设计都能进行公示,预选多个设计作品向市民征集意见,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使建筑作品进一步优化。
4、应让更多的建筑小品进入公共场所,让建筑更具人性化。建筑文化的主体是房屋,但其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除房屋之外还有很多作品,如雕塑、公园、喷泉、桥梁、道路、室内装饰等等,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金华要加强雕塑创作,让名人雕塑、历史雕塑、特色雕塑、生活雕塑等更多地进入公共场所,让人们对建筑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同时,还要在公园、广场、车站、道路等公共场所增设人性化 的建筑小品,包括凉亭、生态公厕、果壳箱、坐椅的造型等。在城市内多设置关爱残疾人的设施,让特殊人群也能感受到建筑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利用城市夜景展示建筑文化的魅力,用灯光造型烘托出文化的气氛。通过沿江、沿湖天际线的构勒,提高城市的视觉美感和品位;通过沿街立面整治、沿路绿化设计,组成金华的建筑文化长卷;通过屋顶造型、立体绿化、地下沼气池建设等,突出金华的生态建筑特色。让各种建筑小品来点缀金华的城市大文化。
《关于金华市新世纪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作者贾亦俭,文章发表于《新金华》202_年第6期)
第五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业立国的农业经济,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这种在农耕文化状态下所孕育出来的体育活动形式其自身必然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以儒家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
汉唐盛世时期,我国的古代体育文化曾经有过发展,也出现过繁荣。汉代开通西域,社会开放,中外文化得以交流。相对发达的封建经济,为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人们文化娱乐生活的进一步需要,也为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以蹴鞠为代表的古代球类运动就是当时较为盛行的项目之一。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朝历代的统治思想,并潜移默化,形成了至今也还起作用的文化心理。因此,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与演化有着巨大的感染和塑造力。儒家思想中,寓体于道,把道德教化置于首位,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体育形成了一套稳固的道德价值体系,统治阶级要求人们寓德于体,把礼的观念植入体育伦理之中。主静倡敬,在民族传统心理方面,却极大地制约着古代体育的发展,使中华民族长期形成了“静漠恬淡”,顺乎自然的性格与和谐共处,融合化一,贯通一体的理念,并形成了以导引养生术、气功、太极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为主的身体运动方式昌盛。温文尔雅、重文轻武的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腐蚀着人们的体育意识,并束缚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仁”与“礼”。仁与礼是中国上古氏族社会血缘文化的产物,它一方面具有维护亲族关系,提倡人间之爱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把这种“爱”纳入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之中。从礼出发,以高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反对竞技运动的平等精神,对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起了难以估量的制约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维护上述等级制的运行,必然衍生出一种普遍的行为特征,即不能由于利益的争夺而冲击了上下尊卑的秩序。由于每个人必须首先遵循仁礼等级,利益由此便成了中国人耻于谈论的东西。因而,在中国古代体育中较有抗争性的足球、马球等运动项目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销声匿迹了。
在中国古代,温良恭俭让是人们终身恪守的生活信条。儒臣们反对马球运动,抨击球类比赛,其根本原因在于竞技精神全面地违反了儒家伦理型文化,是对儒家抑制型人格的彻底否定。这种行为严重制约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儒家文化对古代体育具有指导、孕育、渗透和促进作用,成为中国古代体育产生与发展的源流及其思想内核。但是,中国古代体育的缓慢发展和体育文化的衰落又受制于儒家“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等消极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