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政协委员建议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编辑:清风徐来 识别码:17-445377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03 08:47: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政协委员建议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政协委员建议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2012-03-04 09:35:19 华声在线 927名网友正在讨论 字体:【大 中 小】

相关专题:最是一年春好处——2012年全国两会

本报北京讯 记者昨日获悉,以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胡彪为第一提案人的联名提案,建议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大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政策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力推进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

当前洞庭湖区生态形势十分严峻。由于长期洪水泥沙淤积等原因,洞庭湖水域面积与容积严重萎缩,蓄洪能力也随之急剧降低。目前,洞庭湖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公里,仅为1825年6200平方公里湖面的42.34%,调蓄容积也由400亿立方米减少到167亿立方米。同时,入湖水量大幅减少,已经连续多年出现枯水期提前、延长,近年已达142年以来的最低水位。洪涝和干旱交替发生,农业生态明显改变,粮食安全面临威胁。近50年来,洞庭湖湖床年均增高3.5厘米,部分湖床已高出堤垸内耕地1-3米。近年来洞庭湖区区域性、季节性缺水日益严重,且土地重金属污染,宜粮面积减少,种粮成本增加,粮食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随着洞庭湖面积的缩减和枯水期的延长,加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及洞庭湖区经济的发展,洞庭湖水污染加重,自净能力下降,部分湖泊已出现富营养化,水生生物明显减少,候鸟数量不断下降,湖区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

在湘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将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作为国家优质商品粮生产示范基地、生态经济示范区和跨区域合作发展示范区。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协调湖南、湖北两省共同编制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农业、交通、水利、国土、旅游等专项规划,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案认为需加大环洞庭湖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水利设施方面,启动湘、资、沅、澧四水整治工程,加强薄弱蓄洪垸建设,加强排灌设施的改造更新。交通方面,加快实现环洞庭湖地区交通同网,进一步加强岳阳、常德、益阳、荆州之间的城际交通联系,加强国省道和湖区危桥改造,继续实施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加快规划和建设主枢纽港和专业码头的建设,大力发展长江旅游航线和开辟高速客运航线,大力发展江海直达运输。

支持环洞庭湖地区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国家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进一步做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文章;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支持环洞庭湖地区建立环洞庭湖旅游战略联盟,打造环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抱团做大环洞庭湖旅游经济总量,大力发展有湖乡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民生的转移支付力度。

第二篇:什么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

鄱阳湖位于我省北部,承赣、抚、信、饶、修五河之水,汇于长江。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不仅养育了江西4400万民众,也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的尚未遭受严重污染的大型湖泊。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无序的产能建设对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不断加剧,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一个以生态为基础的以鄱阳湖为连接纽带的城市经济发展圈正在有序的规划中。

今年“两会”期间,我省提出了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决策,这是江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对于促进江西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展开全面研究,尤其是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对环鄱产业布局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促进环鄱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使环鄱生态经济区成为循环经济规模较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社会效益较高,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的带动区。

对于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初步的理解:

一、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总体构想

(一)产业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对环鄱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在鄱阳湖核心区及周边的庐山、三清山、龙虎山、龟峰、瑶里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成的禁止开发区,主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在五河沿岸2-3公里和鄱阳湖湖岸3公里滨湖12县(区)范围内组成的限制开发区,主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等区域中心城市为优化开发区,南昌作为特大城市,应强化工业、金融、商业、物流、旅游功能,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工业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九江、景德镇、上饶、鹰潭、抚州要定位于大城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汽车、石化、造船、有色金属、医药、电子信息、食品、旅游等产业。上述之外的其他地区为重点开发区,要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工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及与农业产业化结合的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二)产业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1.要符合区域总体规划要求。产业用地规模和产业选择必须有所限制,应以不损害区域整体形象,以不破坏人的生活质量和区域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产业布局形成必须符合区域发展目标,有利于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2.要体现生态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重视产业布局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体现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构筑高效、合理的产业发展链、技术扩散链、市场分工链,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

3.要确保能够可持续发展。用发展的思路进行产业的布局规划,应体现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优化原有产业布局的同时,要充分顾及到是否为新兴产业和外来产业留下了进入的空间。把目前无力解决或没有理想解决方案的问题留给后人完成,对目前没有理想规划方案的地区宁可保护起来,留给后人开发。

4.要与区域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和外部环境的配套能力相协调。在考虑区域的发展和产业空间布局上,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控制好发展节奏。努力把产业的空间布局范围控制在财力和基础设施足以支持、生态环境足以承载的地区。

5.要契合外部产业转移趋势。充分考虑到国际及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类型和特点,以及长珠闽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出现的产业转移类型,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做好对接准备,以促进环鄱生态经济区承接更多的外来资本和外溢产业。

(三)产业空间布局的战略重点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空间布局的重点是:做大一个中心,打造五条产业带。做大一个中心,即做大做强南昌这一中心城市,通过提升中心城市产业带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五条产业带,即昌九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浙赣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临港生态产业带、环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带、环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

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点产业领域

(一)生态效益型工业

1.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按照清洁生产要求改造传统工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抓好食品、石化、冶金、建材、轻纺、有色冶金六大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提高二氧化硫、粉煤灰、废水等治理技术,降低产品综合能耗、物耗。淘汰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产品和企业。

2.先进制造业。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突出发展汽车及零配件、机械设备、航空仪器仪表等产业,通过大投入、大引进、大合作,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向大集团、大配套、大产业方向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并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3.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为重点,大力扶持电子信息应用、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上述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使其迅速成为环鄱生态经济区的主导型产业、带动型产业。

4.环保产业。研究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大力发展废水和废气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重点发展燃煤电厂烟火脱硫除尘、城市污水处理、医疗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城市垃圾处理、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等技术和装备。组织实施一批环保产业化示范工程,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江西特色和优势的环保产业园区及企业、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使环保产业成为环鄱生态经济区新兴的产业集群。

(二)生态农业

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面推广以农业循环经济和农业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开发模式、以农田为重点的粮经作物轮作模式、以减少面源污染为核心的农药、化肥、地膜科学使用模式。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点和网络建设,重点推广精准育种和播种、平衡施肥和科学灌溉。规范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农产品安全的监督管理。突出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和生态农产品基地。

生态渔业。科学布局湖区渔业生产,推广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加强渔药饲料和养殖环境监管,提高水产品品质。鄱阳湖及生态经济区内的水库、湖泊和江河要按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严禁化肥养鱼,控制网箱养鱼,维护水环境生态安全。生态经济区范围内严格实行禁渔期制度,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渔产品养殖基地。

生态林业。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把改善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家园作为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推进以生态公益林、生态保护林、生态经济林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林建设,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变林业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建成生态林产品基地。

特色副食品。对鄱阳湖特产的藜蒿、银鱼、石耳等特色形象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的产业链条,形成特色产品的集约化发展。

(三)生态旅游业

以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原生性为基础,在环境承载范围内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竞争力强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优质高效的旅游产业要素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

(四)生态服务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信息服务业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建设先进、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整合网络运营商、物流配送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在不同服务领域,培育商誉较高、品牌名优、技术独特的大型连锁企业。发展特许经营,实现名优服务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建立规范的特许经营网络系统。

改造传统商贸流通服务业,提高商贸流通业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限期淘汰高耗能和高耗水设备;降低商贸流通服务业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量,普及推广节水、节能设备和可再生包装材料;加强对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商业垃圾的处理,提高商用“三废”和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水平;杜绝高污染、高噪音商贸流通和娱乐服务业在稠密区布局。控制高耗水、高耗能的洗浴业、洗车业、洗染业等增长速度,建立与水资源供给能力相适应的商贸流通服务业生产经营体系。

(五)生态文化产业

充分挖掘和保护江西历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人文遗产资源,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充分挖掘以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绳金塔、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八一起义、上饶集中营、闽浙赣、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基层文化阵地,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态文化服务。出版发行有关生态知识的音像、图片与书籍,创作演出能表现生态文化内涵的精品剧目,开展“倡导生态文明,共建生态江西”活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大力宣传生态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创作一批弘扬民族生态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建设一批生态文化示范工程。

(六)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经过多年来的观测,有关部门获取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证实鄱阳湖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且达到了全国风力资源丰富区的标准,与同纬度的浙江沿海相当,这在中国内陆地区是不多见的。据江西省气象科研所统计,鄱阳湖风力可利用面积有19245平方公里,湖区风能理论蕴藏量为260亿千瓦时,实际可开发量为113亿千瓦时。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正是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的鲜明写照。

第三篇:加快发展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的思考

加快发展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其中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市地处湖南省北部,居南洞庭湖,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市富民强市的一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需要,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紧迫的课题。下面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谈几点体会。

一、冷静分析农产品加工的现况及面临的形势

(一)农产品加工业的现况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以粮食、水产品、茶叶、畜禽、果蔬、油料等加工为主,其它特色农产品加工为辅的产业体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培育出了克明面业、益华水产、口口香、白沙溪黑茶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势明显,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二是精深加工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了一批精深加工重点项目,开发出一批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形成了优质稻米、水产畜禽、油蔬茶果等农业产业链,实现了由卖原料向卖产品的历史性转变。如沅江辣妹子公司新厂扩建,形成了20多种辣妹子系列产品,产品档次、品质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飞跃。益华水产将加工过程中剩下的鱼嘴、鱼头、鱼翅、鱼尾、鱼肚皮、鱼皮、鱼泡加工成系列产品,鱼骨制成饲料用于养鱼,资源利用的副产品产值占到了企业总产值的15%左右。三是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企业带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为契机,以“严厉打击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为重点,强化源头监管,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2012年至2013年6月,我市主要农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

(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虽有了长足发展,但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加工转化率仍然不高。据报道,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平均为4.7∶1,国内先进地区已达2∶1,我市前年仅为0.97∶1;二农产品加工企业“散、乱、小、差”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龙头企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以小型加工作坊为主,大的规模企业不多。我市有大米加工企业200多家,其中只有4家左右的规模企业,近100家的茶叶加工企业中,也只有4-5家规模企业;三是精品名牌相对较少。我市虽然培育了克明面业、口口香米业等几个国家级农产品品牌,但因有些地方和企业经营者缺乏商标品牌意识,创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四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很难保证。产品的加工以家庭式作坊占大多数,加工条件简陋,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从业人员极大多数是农民,素质不高,卫生意识、法律意识及专业技能缺乏,农产品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五是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目前,食品安全的监管是多环节监管,对农产品加工的监管,容易出现“人人都管事、事事无人管”的监管盲区,加上监督人手不够、检测设备匮乏、“眼观目测”很难发现问题。六是农产品的标准体系、检验检测、风险检测体系还不完善,很难实现事先防范、科学管理;七是环境因素将对农产品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广州“镉大米”事件,因环境中重金属超标,对我市粮食加工业造成了很多的影响。八是食品安全的宣传缺乏力度。

二、准确把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定位

《xx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12-2020)已明确,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推进农产品精细加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就是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走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境内优越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态资源优势,扶优扶强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模式。

(一)培育好主导产业

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传统产业,在已具备的粮、猪、禽、蛋、油、茶、果、菜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基础上,通过推广新品种、新 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系列。

(三)拓展加工领域

进一步扩大米业、油料、柑桔、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加工规模,提高主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拓展副产品加工升值领域,通过挖潜改造,开拓新产品,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把农产品加工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化的重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防止新的雷同。结合城镇发展规划,避免分散、低效的“乡村工业”格局。分行业集中优势建立并逐步形成产业园区,如米业加工的兰溪米市。

三、着力把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关键点

(一)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事关全市发展的大局,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给农民更多的引导、支持和关怀,鼓励其进行生产,要积极为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提供优质服务,时刻注重经济发展环境的宏观治理和微观治理;对于确立的重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大户),着手试行并逐步健全推广“绿色110”制度;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大户)公布报警电话及责任人姓名,实行重点保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不仅要对假冒者实行经济处罚,必要时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我市作为农产品加工大市,必须花大力气解决农产品加工科技投入不足,加工设备陈旧、简陋,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发展高新农产品加工技术产业,提升企业竞争力。要加强农产品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在企业的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网络技术,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三)加强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是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全过程以及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国家和行业相配套的标准体系,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二是实施体系。通过贯彻实施体系中的标准指导农业生产,降低农业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正确采购和使用生产资料,科学规范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生产出符合标准规定的合格产品。三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地方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展指导和服务,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种必要的技术标准咨询,为创汇农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排忧解难。四是监测体系。积极加大对动植物病虫害和农业残留的监测力度,达到防患于未然。五是认证体系。加大对农产品开展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力度,以更好地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扶持和培 育优质产品,使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成为国际名牌,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四)切实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树立诚信意识。督促企业牢记“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社会责任,加强管理,严格自律,建立质量承诺、进货查验、进销台账等制度,作诚信公民,加工生产良心食品,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按照“政府负总责,市、区县(市)、街道(乡镇)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坚持“分级建设、分层次监管和检测”的原则,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全面开展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建立起一个基础支撑有力、保障措施配套、全程监管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三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特别是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基础上,要加大检验检测的覆盖面和检测频率,重点加大农产品基地和市场巡查、抽检力度,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99%以上,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四是发动和依靠群众,实行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普宣传,普及基础知识等有针对性的正面宣传活动。密切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进一步规范信息发布渠道和程序。落实有奖举报,加 大惩处力度。按照《xx市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益政办„2012‟25号)的规定,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现场合力,共同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事件的打击力度。发现问题,一查到底,坚决予以打击;进一步健全行政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的案件线索移送机制,实现案件信息共享,坚决防止有案不移、有案不立,严禁罚过放行、以罚代刑,确保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责任追究到位。

(五)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治理

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力度,严格项目环境准入,严格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产地环境监测评价,强化环境监管,严厉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违法行为。淘汰食品加工等相关行业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和废水深度处理。减少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总量,从源头上避免水系、大气、耕地污染等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加大有色金属产业的污染整治,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防治、事故应急、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等长效机制,重点解决危害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开展耕地土壤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调查、监测和评估。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预警体系,对污染程度和范围做到心中有数,此外,高度重视和防范控制农业投入品滥用造成的重金属污染风险,多措并举切断重金属流向土壤和农产品中,堵住重金属超标农产品流向百姓餐桌。

第四篇:国家退耕还林新政策对生态经济圈带来的影响及对策

关于国家退耕还林新政策对**县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带来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县发展和改革局

2008.4.2

5根据自治区发改委《关于对大六盘生态经济圈2006-2007年建设情况进行验收和开展相关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县高度重视,组织工作人员,深入项目区认真开展调查,并召开会议,听取了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县项目区退耕还林完成情况

(一)基本情况

大六盘生态经济圈林业生态工程**县项目区位于**县东北部月亮山区,涉及新营、火石寨、白崖、沙沟、偏城等5乡和月亮山、扫竹岭、大寨山、刘家山头4个国营林场,总面积120万亩,2007年底项目区总人口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4万人,项目区有劳动力4.8万人,现有耕地面积44.27万亩,其中坡度%26gt;25度的耕地2.72万亩,坡度15-25度的39.04万亩,坡度%26lt;15度的2.51万亩。粮食总产量为6.56万吨,其中小麦0.31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7%;秋杂粮产量为0.21万吨,占3.2%,马铃薯折合6.04万吨。项目区共有退耕农户1664户,退耕人口6506人。据调查统计,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68元,其中退耕还林补助48元,占总收入的2.6%,种植业收入820元,占43.9%,养殖业收入272元,占14.6%,劳务收入640元,占34.2%,其它收入88元,占4.7%,项目区有贫困人口5823人。

(二)规划任务完成情况

2006-2010年项目区总体规划完成退耕造林4.2万亩。2006年自治区预安排建设任务3万亩,我县按此面积进行规划设计并组织实施,当年由于国家计划指标缩减,最后将3万亩建设任务调整为2.7万亩并下达投资计划,自治区林业局验收确认合格面积为3万亩,其中0.3万亩为超计划实施面积,待国家有新的退耕指标后方可安排粮款兑现及造林补助费用。2007年自治区预安排退耕任务1.2万亩,我县按照自治区下达任务进行了规划设计,并组织实施,完成退耕还林1.04万亩,其中大六盘项目区0.28万亩,西部重点供水工程等水源涵养林区0.76万亩。2006-2007年实际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04万亩,实际确认面积2.7万亩,涉及新营、火石寨、沙沟3乡12村1664户6506人,退耕户人均退耕4.2亩,两年共兑现退耕补助资金864万元,退耕农户年人均退耕还林补助收入664元;项目区人均退耕还林补助收入48元。

(三)退耕还林产生的效益

项目区有林地面积1.03万亩,森林覆盖率6.8%,退耕还林补助占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35.5%,通过退耕还林的实施,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坚强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产业结构构成中,农业占36.9%,工业13.5%,服务业占49.6%。项目区有组织输出2.24万人,据调查推算,劳务收入达5722万元,人均劳务收入640余元。

(四)后续产业发展状况

项目区目前主要有马铃薯、草畜和劳务三大产业,马铃薯种植面积9.3万亩,种植多年生牧草13.5万亩,大家畜饲养量2.76万头,其中牛饲养量2.24万头;羊只饲养量4.87万只。

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调整后对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带来的影响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是已完成退耕还林粮款无法兑现。2006-2007年自治区预安排退耕面积4.2万亩,我县实际完成4.04万亩,而自治区确认面积3万亩,粮款及造林补助兑现面积仅为2.7万亩,另有1.34万亩退耕还林地粮款未能兑现,造成部分群众上访,若不能及时兑现,将来可能导致复耕。

二是项目区插花田无法实施退耕还林。涵养林核心区共有零星插花田1.5万亩,若不实施退耕还林,一方面对将来林区管护造成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影响林区完整性及整体效益的发挥。建议自治区对退耕区涉及的农户安排一定的移民指标,实施县外生态移民。移民迁出后,将插花田纳入荒山造林计划。

三是退耕还林政策调整后,原规划建设任务无法完成。根据大六盘生态经济圈2006-2007年实施方案总体批复,我县计划实施退耕还林4.2万亩,目前实际完成4.04万亩,基本完成了近期规划建设任务。但是2015年远期目标无法实施。通过退耕还林实现荒山连片造林目标无法实现。

四是退耕农户补助资金减少,对森林资源管护带来一定影响,可能出现毁林复耕现象。建议自治区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向大六盘生态经济圈项目区倾斜安排,重点实施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马铃薯、草畜、经济林和劳务输出等接续产业,提高退耕农户的收入,同时安排一定数量的管护资金,有效巩固建设成果。

五是补植补

造资金无法落实。由于我县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繁,加之兔、鼠危害严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需要多次补植才能达到合格标准,但国家未安排补植补造专项资金。建议自治区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时,加大补植补造资金比例。

三、确保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目标任务落实的政策措施

1.关于大六盘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如何调整,使之与退耕还林的新政策更好地结合大六盘生态经济圈是一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由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变化对其规划建设内容作必要调整已势在必行。但由于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的实现需要足够的面积和造林连片性、完整性,因此在调整大六盘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时,应把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与大六盘生态经济圈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把全区总体目标调整和各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保持足够的面积以保证生态建设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

同时,加大荒山造林面积。荒山造林虽有立地条件差、林木成活率低和树种经济效益小的缺点,但更有不占耕地、不需兑现补助粮款、没有复耕后顾之忧和建成后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的优点。我县大六盘生态经济圈项目区荒山造林实施以来,在改善区域气候条件、涵养水源等方面已经发挥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因此,在退耕还林面积调整的同时,建议加大荒山造林面积,以弥补退耕还林面积减少后大六盘生态经济圈造林面积偏小和连片性差等影响生态效益正常发挥的不足。

2.关于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目标任务调整后,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如何落实,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建设成果如何巩固

大六盘生态经济圈林业生态工程实施以来,我县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9.54万亩,其中荒山造林4万亩,退耕造林4.04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落实政策保障措施,巩固水源涵养林建设成果,重点和难点都在退耕还林。经过对退耕还林实施情况、存在困难和退耕农户的普遍愿望的分析情况看,要切实巩固水源涵养林建设成果,应有两个基本保障:一是后续资金有保障。退耕还林实施后,由于面积大,造林地多分布在山大沟深地带,加之自然灾害及鼠害、免害等对林木造成的破坏,后期管理任务艰巨,封育管护、抚育管理、补栽补造及后续产业培育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必须有充分的资金保障。二是退耕农户的生活有保障。耕地是农户赖以生产生活的主要依靠,保证农民退耕后基本生活有出路、生活水平不下降,是防止退耕造林复耕并发挥农民积极性加强管护的基本前提,必须采取切实措施逐步提高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水平。

必须抓好五个方面的重点措施:一是切实抓好管护。我县退耕造林面积大,管护任务重,一部分农民常年外出打工,依靠农户自我管理的办法已经行不通。因此,今后,我县根据每个乡、每个村、甚至每个组的不同情况,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探索采取管护费用统一预留、管护人员统一聘用等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创新管护体制,强化护林员管护责任,提高管护效益。二是切实抓好补栽补造。坚持国家投资与调动农民积极性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对林木补植补造的投入,加强对缺苗林地的补植补造,提高林木保存率。三是切实抓好后续产业培育。坚持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与加快培育退耕造林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和扶持引导力度,加快发展马铃薯、草畜等本乡、本村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亩均产出水平,加快引导农民劳动力转移务工,实现退耕农户耕地减少而收益不减,劳动减少而收入增加,生态效益和农民生活得到兼顾。四是尽力实施移民搬迁。对一些退耕后达不到基本口粮田标准的农户,培育后续产业实现增收的难度大,实施移民搬迁是唯一有效的途径,今后,我县在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外出打工到外地定居生活的同时,建议自治区尽力安排一些异地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对缺地少地的农户进行搬迁,以便加强对退耕还林的后期管理。五是切实加强宣传教育。根据对一些农户的调查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对退耕还林持赞成态度,但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信心不足,对以后生产生活的顾虑较大,对能不能防止复耕持观望态度。这种思想认识对退耕还林后期管理和成果巩固有极大影响。因此,我县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宣传教育,让群众进一步增强对实施退耕还林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建议自治区出台有力措施,严格预防退耕还林管护不到位和复耕,通过政府的坚决措施统一退耕农户的认识,增强退耕农户的信心,形成共识和转化成积极行动。

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工程建设

(一)2008-2015年规划建设规模及内容

1、全县退耕区建设规模及内容

计划完成基本口粮田31.66万亩。新建平峰镇平峰、苏堡乡河滩等4个移民安置区,共安置移民322户1657人。农村能源工程计划建户用沼气池1万座,被动式太阳房200座,太阳能热水器1600座,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炉1040台。接续产业计划发展设施农业4.66万亩,其中日光温室0.66万亩,大中型拱棚4万亩;马铃薯种植80万亩,一级种薯繁育基地8万亩;发展肉牛养殖9.29万头,圈舍改造39万平方米;发展庭院接杏4万亩,山杏高接换头20万亩;培训退耕农户4.97万人(次);补植补造26.5万亩。

2、大六盘生态经济圈项目区建设规模及内容

规划完成基本口粮田9.5万亩,生态移民工程计划新建新营乡大窑滩和大沙河2个移民安置区,共安置移民103户445人。农村能源工程计划建沼气池3100座,被动式太阳房56座,太阳能热水器430座,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炉300台。接续产业计划发展大中型拱棚0.5万亩;马铃薯种植12万亩,一级种薯繁育基地2.5万亩;大家畜饲养量3.3万头,其中牛饲养量3万头;羊饲养量5.5万只。发展庭院经济林1.1万亩,山杏高接换头1.6万亩,培训退耕农户1.1万人(次),补植补造2.34万亩。

(二)保障措施

1.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退耕区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建议自治区制定出台确保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的相关政策。二是对退耕区的全退户,在继续享受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的同时,要鼓励他们向小城镇转移从事二、三产业;同时,建议自治区统筹安排移民指标对部分全退户实施易地搬迁。三是按照“自愿、合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退耕区土地股份制合作、租赁经营等土地流转形式,引导退耕区土地经营权合法合理流转,为设施农业、马铃薯等接续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土地保障,也为全退户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土地资源。四是制定出台《**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与管理考核办法》,将项目建设和管理纳入对县直相关部门(单位)、各乡(镇)考核的内容之一进行考核。

2.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切实加强领导。我县拟成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和组织项目实施工作,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实施办公室,项目管理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具体负责总体规划的编制、建设计划的申报、建设任务和投资计划的转发下达、项目检查监督等工作。项目实施办公室分别设在各项目建设单位,具体负责各个子项目阶段性建设方案的编制、组织实施等工作。

3.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良好的工程建设氛围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国家、自治区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行的一系列惠民济民政策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工程建设氛围,使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做到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统一。

4.整合项目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建设涉及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接续产业和补植补造等多方面建设内容。因此,在管好用好专项资金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支农投资渠道,以退耕区为重点,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将旱作基本农田、农村沼气等自治区现有投资渠道的项目安排到退耕区,整合项目,统筹资金,共同促进退耕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接续产业发展

一是根据退耕区马铃薯等优势主导产业特点,按照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求,设立区域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优化人员结构,保证推广经费,增强服务能力。二是培育和发展一批以受益农户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协会组织,建立“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三是坚持农、科、教相结合,加强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推广部门之间的协作,大力开展马铃薯、草畜、特色种植、设施农业、山杏高接换头等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及研究,着力解决退耕还林接续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四是在大力开展退耕农户实用技能培训的同时,不断加大对退耕区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为接续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地科技支撑。

6.加快市场培育,搞活农副产品流通

要立足于区、内外市场,按照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绿色外向型主导产业的建设目标,切实抓好马铃薯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庭院接杏、梨等接续产业市场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通畅;同时,培育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帮助农民搞活流通。

第五篇:携手同行 和谐发展 合力建设环洞庭湖生态核心功能区

携手同行

和谐发展 合力建设环洞庭湖生态核心功能区

——在湖南省第一次洞庭湖发展论坛上的发言

中共岳阳市委副书记 市人民政府市长 黄兰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岳阳,共襄洞庭湖发展大计。首先,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在全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四化两型”的重要时期,召开本次论坛具有重要意义,祝愿取得圆满成功!

2001年4月, 朱镕基总理考察湖南时, 写下《重访湘西有感并怀洞庭湖区》诗一首,其中有两句写到:“浩浩汤汤何日现, 葱茏不见梦难圆”, 饱含着改善洞庭湖生态环境、恢复八百里洞庭壮阔的殷切期望。近年来,构建环

洞庭湖经济圈的呼声日渐高涨,反映了环洞庭湖经济圈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功能区,对环洞庭湖经济圈进行经济核心功能定位的趋势。

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是有效保护和开发洞庭湖资源,对接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多少年来,杰出的湖湘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湖湘文化,也为三湘大地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这湖“天下水”仍在萎缩,环湖经济博弈日趋激烈,在生态保护和区域合作更为重要的今天,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刻不容缓。

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环洞庭湖区自然条件相似,社会文化同源,经济活动相关联,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必然要求经济一体化,在一定区域形成特定经济功能区。近年来,洞庭湖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进展,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区域联系协作日益紧密,迫切需要政府作为主体,从中长期发展规划层面加以决策和协调,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寻求合作共赢。

这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洞庭湖曾经一碧万倾,沙鸥翔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增多,洞庭湖面积由6000多平方公里减少到2600多平方公里,且生态恶化、湿地萎缩、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据环保部门统计,环湖地区每年直接间接入湖的工业废水达5亿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达1.5亿吨。建设环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到资源开发与资源培育相结合,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这是造福湖区群众的最佳选择。现代经济发展有这样一个规律,生态资源越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越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中国科学院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有关资料表明,洞庭湖区蕴含极大的生态服务价值,而且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服务价值还会大幅提高。这是环湖1600万人民的福音。如何变潜在优势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生态经济,从而更加有效地改善民生。

我们倡导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共同应对生态、经济和民生挑战,携手推

进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岳阳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加快现代生态工业建设。坚持以低碳、循环为核心,大力引进战略新兴项目,引导骨干企业强强联合、上下游整合,培育旗舰企业,建设生态产业集群;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清洁生产,推进节能减排;狠抓工业技术升级,培育技术队伍、打造研发平台、整合创新资源,赢得未来市场竞争;突出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园区,统一布局、错位发展、比翼齐飞。

加快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统筹谋划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以优势产业和特色加工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扩大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发展农产品储藏、配送和物流业,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经营和销售服务体系,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湖区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加快现代航运物流建设。挖掘航运优势和潜力,吸引国内外优势物流企业建立总部基地和营运中心,建设大港

口、大通关、大市场、大边贸,扩大航运物流业发展空间。加强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洞庭湖高等级航道网,提高航运能力。加快环湖港口建设,提高港口主枢纽规模和地位,增强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建设临港产业集群,注重港口建设与区域产业的互动,延伸经济腹地,以港兴城,港城一体,打造“候鸟经济”区。

加快现代生态旅游建设。突出“水”和“古”的特色,整合山水秀色与文物古迹,把洞庭湖建成湖南乃至全国独具特色的游湖、访古、观鸟旅游区,打造鲜明的生态旅游特色。突出“区域性”和“大旅游”格局,避免项目雷同,不搞相互攀比,综合开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交流与协作,对内统筹开发,对外抱团营销,主动参与更大范围的旅游规划和联合经营,在强化整体优势中打造优势品牌。

加快现代生态宜居建设。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贯穿新型城镇化全过程,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把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乡规划全覆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形

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按照产业发展、耕地保护、生态文明,大力发展生态城镇集群。把城镇建设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培育生态绿色消费意识和主体,构建服务业新模式。

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功在当前,利在千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合力推进。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加强统筹推进合作。统筹大江大湖意识,共同争取国家将洞庭湖综合治理纳入长江流域治理的重点;统筹流域发展意识,加大对湘、资、沅、澧四水的综治力度,加强与长江上下游的连接与合作,深度开发水资源;统筹开发保护意识,综合开发利用水、砂石、渔业和芦苇等资源,共同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合作竞争的新格局。

第二,总体规划互补发展。建立省级规划统筹机构,争取环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进入全国主体功能区。成立环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省级专门委员会,建立环湖市级联席会议协调机制。编制环湖

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远景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区域保护和科学开发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洞庭湖科研机构建设,成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机构承担相应职能,协调解决复杂环境问题。

第三,加强治理保障建设。进一步加强洞庭湖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的综合治理,确保湖区生态安全。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制订《洞庭湖湿地保护条例》,积极探索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做到“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积极推进城陵矶洞庭湖综合枢纽建设,解决洞庭湖枯水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只有深化合作才能更好发展,只有深化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让我们携手同行,和谐发展,为建设环洞庭湖生态经济核心功能区而努力奋斗。

最后,请各位多到岳阳走一走、看一看,为岳阳建设发展多提指导意见。

谢谢大家!

政协委员建议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