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渔业资源环境变化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17-906505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1 18:02:4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渔业资源环境变化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渔业资源环境变化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 作者:黄露 熊德平

来源:《科技与管理》202_年第01期

摘要:利用沿海11个省市202_-202_的面板数据实证渔业资源环境变化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废水污染强度增加对水产品出口下降有着显著的影响,工业废水污染强度增加1%,则会使得水产品出口水平相应减少0,64%。最后就保护渔业资源环境,促进水产品出口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渔业资源环境;水产品出品;工业污染

中图分类号:F762,6 文献标志码:A

第二篇: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20余年来.世界渔业生产持续增长,但不同地区、不同鱼种类的渔业资源和产量的波动却十分显著,如智利年渔获量1994年高达784万t,1998年仅356万t。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是使世界渔业资源分布与产量发生不同程度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环境变化同题的研究作为一项国际超级科学计划,其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垒球气侯变迁、海洋环境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及人类活动等,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人类预测环境变化的能力、实现世界渔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l海洋一大气相互作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海洋与大气间各种物理量(物质、热量与动量等)的交换及其不同强度运动产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适应共同构成了海洋一大气的相互作用,并由此形成了海流与大洋环流海洋环流主要由大型暖洋流与玲洋流组成.在其交汇处,营养盐与浮游生物极为丰富.多为著名的渔场。海洋一大气系统对渔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渔业资源数量、分布范围及种粪组成等的变化波动方面。1.1厄尔尼诺一南方涛动(ENSO)现象

海洋--大气系统表现最明显的莫过于厄尔尼诺(EIN1—no)和与其相反的拉尼娜(LaNina)现象,其对渔业资源影响也最显著。ELNO现象指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每隔几年发生一次的上层海水异常增暖的现象.LaNina现象则是指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亦称反ELNO现象。南方涛动(south cilladon)指热带太平洋与热带印度洋间存在的一种大尺度的气压升降振荡现象,由于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被统称为厄尔尼诺一南方涛动(ENSO)现象。ENSO可以引起表层水温(SST)、温跃层结构和海岸地区涌升流的变化,这些变化对鱼类种群构戚、分布范围、资源丰度等有直接影响。一般来说ENSO的变暖阶段(ENSO发生年份凤压降低),海岸地区涌升流减少而使SST升高温跃层结构发生变化.并使到达透光层的营养物质减少,热带暖水性鱼类向极地方向移动.冷水性物种也向极地方向漫游或进入较深水层.集群的上层鱼类分布范围更加分散并进入较深水层,以致许多不洄游的鱼类因食物缺乏或无法适应温度升高而死亡。

1997年FAO研究报告对太平洋沙丁鱼鱼等中上层鱼类资源的波动及其随ENSO的变化周期进行了分析.认为鱼类资豫的自然变动是由低频的长期气候变化所决定的口,Gray一研究了ENSO变化对热带金枪鱼如鲣鱼、金枪鱼的水平与垂直分布范围、生理特征变化的影响.如ENSO显著变暖阶段,热带金枪鱼分布向极地方向的扩展十分明显,并且部分金枪鱼又会因捕食需要而对所移人海域的物种构成产生一定的影响,美国国家海洋渔业服务中心曾专门研究过ELNO及其他气候现象对渔业生物资源的影响。

NMFS所属的几个研究所及NOAA的海洋研究所分别进行了系列研究.包括ELNO对加州海域、北太平洋海域渔业资源的影响,对溯河产卵的海洋资源产生的影响;春季墨西哥湾渔业生产力固ELNO引起的降雨增加所产生的影响等;我国何发祥等也研究了ELNO与浙江近海冬讯带鱼、鲐鱼渔获量变化的关系。1.2大洋暖池(wal llnpoo1)太洋暖池又称热库或暖堆,一般指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东部多年平均海表温度大于281℃2或29℃的暖海区,约占热带海洋总面积的26.2%,东西经跨越150°,南北纬伸展约35°西太平洋暖池的深度在60~100m之间:由于太阳辐射、热量交换、信风欢送等作用.大量暖水逐渐积聚暖池区,致使该区SST比东太平洋高3~9℃。有研究显示,与中东部赤道太平洋营养丰富的涌升流水圃相比.暖池区具有较低的初级生产力,营养物质相对较少,但已有的数据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地区鲣鱼的产量最高。LehodeY等通过对美国围网渔船捕捞的鲣鱼单位努力渔获量(CPUE)重心的计算和南方涛动指数(SOI)与暖池区29℃的SST等温线分析表明,ENSO的发生、暖池太规模的地带性移动与鲣鱼种群的空间变化三者显著相关.这种关系可用来预测沿赤道分布范围超过6000km的鲣鱼资源量的最高区域。太平洋共同体秘书处(SPC,原南太平洋委员会)不仅对鲣鱼、太平洋暖池和ENSO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而且分析了鲣鱼随暖池移动的可能原因,认为鲣鱼所捕食的活饵生活于暖水区,故其捕食规律随ENSO玲暖阶段的出现而随暖池变化,据此至少可以提前2个月对鲣鱼的移动进行预报,另外有研究发现,印度洋暖池有3~7年的变化周期,也船赤道附近向东移动到印度尼西亚和澳太利亚西北部海域,因而印度洋暖池的移动与太平洋暖池及ENSO的变化可能相互影响。

需指出,与暖池相对应的是冷池现象,同样对鱼类种群与资源产生一定影响。如大气压力对冷池和自夸海生态系统作用的研究认为,冬季随着较强阿留申低压的东移(伴随着ELNO),白令海变暖,玲池范围缩小。面随着较弱阿留申低压的西移(伴随着LaNina),白令海变冷且冷池范围也较大。由于70年代中期白令海气候模式发生了大的转换.造成了70年代中后期自夸海狭鳕等鱼类种群的变化。1.3太平洋十年际气候振动

PDO是一种类似ELNO变化模式的长周期气候波动现象,一般20--30年出现l坎,且主要发生在北太平洋和北美地区。与ENSO类似,人们也根据海水温度的变化把PDO分为冷或暖阶段。目前人们对PDO的形成原因还不太清楚,但已有的研究显示,ENSO和PDO长期的气候变化在时空上显著相关,并对东北太平洋期河产卵的鲑鱼繁育周期有重要影响。在PDO的转换阶段,海洋环流一般会发生转换,使涌升流和平流发生变化,同时由于海洋环流具有大范围输送浮游动物的能力,因而可使食物链中较低营养级的生物得到大量营养物质,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

目前有关ENSO及其对海洋渔业资源变动影响的研究较多,而对大洋暖池和PDO及其与渔业的关系研究还较步。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气候模式是否像ENSO给许多大陆地区造成灾害性暴雨或干旱天气一样,也会对内陆或河口地区渔业产生一定影响,仍有待干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已有文献报道,伴随着ENS0出现的降雨增加对沿岸渔业有影响.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径流冲淡水及其挟带的大量泥沙使河口盐度降低、扰动增加,但这并投有SST的升高和涌丹流的减少带来的影响明显。2全球变暧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近130年来全球大气温度正在逐渐变暖,对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影响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全球变暖对渔业资源与生态的影响主要有3个方面.2.1对河口海岸地区渔业资源的影响

温度趋暖对河口海岸地区渔业资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河口海岸地区鱼类生境的影响而表现出来.如湿地生态遭到破坏,盐度发生变化,水温升高和海平面上升等。尤其是那些在海岸温地繁殖或在河口地区生长的鱼类最易受到影响。气候变暖、水温升高使许多在河口或沿岸产卵的鱼类可能向较冷的地区洄游。如在外海栖息,在河口地区产卵繁殖的鲱鱼、比目鱼、鲑鱼、石首鱼等。另外有些在河口产卵.洄游于太陆架上的竹莫鱼、金枪鱼、鲭鱼等也会因水温变暖而向较玲的区域涸游。如生活于美国墨西哥湾沿岸的龙虾和其他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能够向北涸游到较跨的阿拉巴马州、密西西比州及佛罗里达州北部沿岸。但由于北部海湾地区盐度较低,有些鱼类无法适应。另外,水温升高也可能使河口地区溶解氧含量下降而导致鱼类缺氧死亡。

河口海岸湿地是许多重要鱼类主要的育肥场所,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使湿地面积发生变化,湿地生境受到破坏。海平面上升的初始阶段,可能会增大鱼类生存所拥有的湿地总面积.增加这些物种的繁殖。然面随着海平面的继续上升,湿地面积可能会迅速减少,最终几乎所有湿地被开阔的水域取代,长远看,这些鱼类的繁育场将减少。还有些海洋物种易受到海岸生境破坏的影响,如美国特拉华湾及中部大西洋地区的鲎(horseshoecrab)正受到沙质海濉面积减少的威胁。河口海岸地区成水人侵或河水径流减少使盐度升高,对于一些狭盐性鱼类也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气候变暖对河口地区渔业资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管理程度和水平。

2.2对内陆渔业资源的影响

局部地区水温的升高可能使某些鱼类无法适应,它们必须重新寻找适宜的温度和盐度的水域生存。如在密西西比河或密苏里河,许多鱼类能够逆流面上或到太湖区较深的水域寻找适台生长的较冷水域]。但是在小的河流或湖泊中,由于整体水温升高,某些鱼类难寻找适宜的较冷水域。气候变暖亦使内陆许多河水径谎减少,湖泊萎缩而盐度升高,适宜鱼类生存的水域环境恶化,导致水产养殖的可用水面减少。此外水温升高也可通过对藻类、浮游动物等的影响而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当然也有有益的影响如水温升高使生物活性增加,鱼类生长所需要的饵料有机物就会增多;有些鱼类的生长期延长等。2.3对大洋渔业资源的影响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变暖对大洋鱼类的影响比对河口海岸或内陆的影响小,暖水可能增加许多地区的渔获量。因为在温度较高的区域,所有生物活动都较强,鱼类能够得到较多的食物,生长快,而繁殖期缩短[。另外全球变暖与ENSO等海洋大气系统间的相互影响.是否会使大洋涌升流减少而影响到海洋渔业资源等问题仍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 3酸雨

目前酸雨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近10年来酸雨对我国的危害也十分严重。酸雨对渔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使湖泊、河流水体酸化.毒性增强,生物多样性降低,而使河流湖泊中的鱼虾生存受到威胁,甚至大量死亡,危及渔业生产。从地域上看,酸雨主要是对内陆湖泊、河流渔业的危害性较大.其对渔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鱼类生理、渔业资源等方面。3.1对鱼类生理、生长的影响

一般认为淡水鱼类生存的pH范围是4~10,安全范围为5~9,最高生产力范围是6.5~8.5,鱼类不适于在酸性环境中生活,酸性水体的毒性会对鱼类的生长、生理产生严重危害,即使在相同的pH下.酸性水体中CO2、铝、钙、镁及重金属元素的维度不同对各种鱼类的毒性会有所差别,当pH很低时,除了丝状菌和真菌,几乎所有的永生生物都会消失。3.2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湖泊或河流水质的酸化会造成鱼娄生物多样性降低,目前已造成北美和欧洲许多河流湖泊中鱼类大批死亡。甚至种群消失,I瑞典已有14万个湖泊因酸化使鱼类已无法生存繁衍,加拿大有5300多个湖泊严重酸化,美国约有l200个湖泊酸化;我国有的地区酸雨危害也很严重.降水年均pH小于4.5。

酸雨造成河流湖泊中鱼类死亡或生存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雪融冲击、食物链崩溃、打击繁殖交替和中毒死亡等。雪融冲击常发生在北欧、北美地区的河流湖泊中,指冬季被浓缩在雪和冰中的酸.随着春季融雪同时排放到河流湖泊中,对生存在那里的鱼类等生物产生强烈的酸性冲击而死亡。食物链崩溃是指由于河流湖泊的酸化使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基础生产力降低,造成水域生态系食物链的崩溃而弓l起鱼类死亡。打击繁殖交替是指对酸性承受力最弱的受精卵和幼鱼,由于河流瑚泊的酸化而受到致命的打击。中毒死亡则指当河流湖泊酸化时,水体中所含的铝、水银和镉等重金属元素使鱼类中毒死亡。

酸雨除了对内陆河流湖泊中的鱼类产生影响外.其对河口簿岸地区渔业也有影响。美国环保组织(EDF)最近的研究认为,在美国切萨匹克湾酸雨所含NON为藻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主要氮源并使溶氧量减少导致水生动物窒息死亡和水生植物消失,因此认为酸雨对海岸地区渔业资源的影响主要归因于酸雨导致的富营养化而不是酸雨的酸度。

此外,酸雨也会因河流湖泊的底质状况不同使水体的酸性强度有所差别对鱼类的影响也就有所不同,如石灰岩或堆积岩底质对酸的缓冲能力高,河流或湖泊就难以酸化,相反底质为变质岩或火成岩水体就易于酸化。4人类活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41 捕捞过度 早在20世纪初.渔捞过度问题就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目前大多数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和工业发达国家过度捕捞问题都特别严重,渔业资源的衰退非常明显有关研究表明.世界上200种主要海洋鱼类资源中约有30%处于“衰退”阶段。我国末、黄海渔业资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就因过度捕捞而导致部分渔业资源的衰退,传统经济渔业资源如大黄鱼、小黄鱼、乌贼等.产量急剧减少。目前国际间和许多国家对此问题已采取了较有成效的措施.我国为此也作了不懈努力,如1995年开始的东、黄海渔区夏季休渔和1999年开始的南海休渔措施及新近修订公布的渔业法等。此外世界上许多国家还采取了总许可捕捞量(TAC)、渔业捕捞配额管理等措施。4.2渔业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对渔业的影响主要有海洋渔业环境和内陆鱼类生境两方面。海洋渔业环境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沿海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地区,如工农业和城市污水、垃圾填埋、重金属沉积、采矿及石油开采、航运或海损事故泄漏、残留化肥农药排放等污染;船岸地区的红树林破坏、筑水坝与河水分流等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富营养化形成的赤潮灾害。此外,养殖业的发展和渔船及鱼类加工厂所造成的渔业自身污染问题,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农药的大量使用都使渔业环境生态遭到破坏。农业污染源相对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湖泊富营养化,如目前世界典型湖泊大多受到富营养化和酸性化的威胁,许多湖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氮、磷的污染.呈现出旺盛的藻类生长能力。这些环境污染问题一般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产生一定影响,严重时可造成大量鱼虾、贝类等的中毒、窒息死亡和种群消失.如湖泊“水华”现象。4.3重大建设工程的不利影响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外都有不少筑坝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重大水利工程或生态工程这些项目的建设从某些方面讲是合理可行的,但常常引起生态环境问题并对渔业产生一定影响。一般认为水库大坝建设、引水灌溉、土地围垦等经济建设项目对渔业的负面影响主要有河流或湖泊淤积变浅消失,河流径流减少.水质变化,鱼类洄游通道受阻等。蒋固政等还专门研究了水库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及评价方法。如我国巢湖建闸后,刀鲚和鲢鱼罕见,铜鱼、银鲴和鳜基本绝迹。美国西南部科罗拉多流域,建设了哈佛大坝及l0座大型水库,据20世纪80年代水文记载,到达河口的流量不及蓄水前的10%,引起河口三角洲和海湾生态环境恶化,生物物种减少.渔业产量急剧下降。此外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与南水北调的工程建设对渔业的影响将逐渐显现出来。

全球变化对渔业的影响随着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涉及到的领域将会越来越广泛。上述分析尚未涉及到对渔业经济、贸易、消费等的影响,而这些阀题对全球的粮食安全、社会就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会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此外.全球环境变化中许多问题的暴露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才会被人们认识到。因此,人们应采取各种预防性的措施对渔业资源进行养护与管理,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的人为破坏,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三篇: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目 录

内容摘要„„„„„„„„„„„„„„„„„„„„„„„„„„„„„„„(1)

一、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2)

二、我国出口退税不断调整的的原因„„„„„„„„„„„„„„„„„„„(2)

1、贸易顺差激增,贸易不平衡压力增大 „„„„„„„„„„„„„„„(3)

2、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考验 „„„„„(3)

3、出口退税因出口结构不合理而影响其效益 „„„„„„„„„„„„„(3)

4、国家通过出口退税给予企业的补贴过高,不利于企业平等参与国际竞争(3)

三、我国出口退税调整的内容„„„„„„„„„„„„„„„„„„„„„„(4)

四、我国出口退税的变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7)

1、缓解贸易失衡 „„„„„„„„„„„„„„„„„„„„„„„„„(7)

2、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8)

3、出口退税对外贸出口方式的影响 „„„„„„„„„„„„„„„„„(9)

4、促进外贸体制改革,发展出口代理制度及自营出口制度 „„„„„„„(9)

五、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措施„„„„„„„„„„„„„„„„„„„„(9)

1、取消出口退税产品应对策略 „„„„„„„„„„„„„„„„„„„(9)

2、降低出口退税产品应对策略„„„„„„„„„„„„„„„„„„„(10)

3、提高出口退税产品应对策略„„„„„„„„„„„„„„„„„„„(10)Abstract„„„„„„„„„„„„„„„„„„„„„„„„„„„„„„(11)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李艳妮

指导老师:卢平

内容摘要:一个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动力之一。出口退税作为一项公平、效率与中性原则的出口激励制度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理想的出口退税制度很难达到。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对增强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外贸规模、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出口退税政策也从在这一定的问题,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出口退税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改革有利于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解国家财政的压力,有利于促进外贸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出口退税

对外贸易

出口商品结构

加入WTO以来,我国外贸顺差以年均55.4%的速度持续扩张,贸易顺差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显著特征和关注焦点。为抑制出口过快增长,平衡贸易顺差,202_年以来我国多次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调整。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成为现阶段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之一。

一.我国的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是指当商品出口时,将该商品在国内负担的间接税予以退还的制度。实施出口退税制度的目的是使得出口货物以不含国内间接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货物重复征收国内税,促进出口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退税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税收政策制度,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出口退税制度并不是单纯的国内税制度,而是一种涉外税制度。另一方面,出口退税制度是一国税收制度的重要方面,制度的设计和政策的调整对一国外贸发展、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及财政收支状况等具有重要影响。

1985年3月,国务院正式颁发了《关于批转财政部〈关于对进出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的通知》,规定从1985年4月1日起实行对出口产品退税政策。1994年1月1日起,随着国家税制的改革,我国改革了已有退还产品税、增值税、消费税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建立了以新的增值税、消费税制度为基础的出口货物退(免)税制度。

二、我国出口退税不断调整的的原因

1、贸易顺差激增,贸易不平衡压力增大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从1994年开始几乎每年实现顺差,进入 202_年以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大幅激增,突破1000亿美元,而202_年贸易顺差已达到1774.7亿美元,贸易不平衡压力不断增大。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持续增长使得我国的202_年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65%(按美元兑人民币1︰7.8汇率计算),顺差占GDP的比重达到6.2%。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外贸顺差的过快增长,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202_年10月,商务部公布了《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该《纲要》是我国商务领域的第一个中长期总体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十一五”期间商务领域六大发展目标指出:202_年,进出口调控目标为2.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0%左右,进出口实现基本平衡。可见,“十一五”时期,在结构导向上将从重视出口创汇向进出口均衡发展、实现贸易平衡转变。

2、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考验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02_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202_年能源消耗增长情况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情况看,形势并不乐观。与经济高增长相伴随的是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大。而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的大量增加,加剧了国内能源、原材料、运输紧张的矛盾和资源环境压力。

3、出口退税因出口结构不合理而影响其效益

出口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出口主体不合理,202_年数据显示,外资企业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8%,国有企业仅占22%,外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出口的主体,大部分退税资金也流入外资企业手中,这种不平衡容易导致内外贸易失衡和国际贸易摩擦。二是贸易方式不合理,202_年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为47.2%,一般贸易所占的比例为42.6%,加工贸易已成为第一大贸易方式,但加工贸易多是初级加工,会加剧我国资源和能源供应的压力,还会使我国长期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底端。三是出口产品总体结构水平较低,附加值不高,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还占到60%以上。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或自然资源密集的初级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低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了较大的比例。这种结构虽然使我国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利益,但它却使我国低水平的产业结构得以强化,不利于产业的升级替换。而且,初级产品生产也正日益遭遇收益递减的困境,部分企业主要是依靠出口退税额来获取利润,维持生存。虽然这种低水平的出口产品结构能带来较多就业机会,但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度是较低的。

4、国家通过出口退税给予企业的补贴过高,不利于企业平等参与国际竞争

1985年我国开始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曾经对鼓励外贸出口,扩大创汇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照此政策,出口企业可将出口退税打入成本,依靠价格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可是近年来,退税给某些企业的补贴太高,使得有些企业长期靠国家的退税款来维持生计,而不重视自己的产品质量,盲目出口,竞相压价。争夺市场的事时有发生,使得一些有相当实力的国有大型企业业务量不足,又不能及时得到退税补贴,从而降低了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我国出口退税调整的内容

出口退税制度是一项出口税收激励机制,是一个国家退还出口产品在国内生产、流通、出口环节已缴纳的间接税的税收制度。我国自1985年起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1988年明确了“征多少退多少,不征不退和彻底退税”原则。1994年以来,中国出口退税政策大幅调整。主要内容如下:

1、为了解决中央财政压力,1995年和1996年进行了第一次大幅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由原来的对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调整为3%、6%和9%三档。

2、1998年为促进出口进行了第二次调整,提高了部分出口产品退税率至5%、13%、15%、17%四档。此后,外贸出口连续三年大幅度、超计划增长带来了财政拖欠退税款的问题。3、202_年出口退税政策的重大结构性调整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作出的,目的在于保护国内的资源,鼓励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将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置于国际资源的配置环境中。

为进一步促进外贸体制改革,保持外贸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务院于202_年10月13日发布关于改革现行出口退税政策的决定,对现行出口退税政策进行改革。此次出口退税政策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本着“适度、稳妥、可行”的原则,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的产品退税率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退税率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的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为17%、13%、11%、8%、5%五档,自202_年1月1日起实行。按现行出口结构,出口退税率的平均水平将降低3个百分点左右。

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从202_年起,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收入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

建立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新机制。具体办法是:从202_年起,以202_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25%的比例分别负担。

结合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通过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等,加快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和外贸出口代理制,降低出口成本,进一步提升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结合出口退税率的调整,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整体效益。

累计欠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对截至202_年年底累计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和按增值税分享体制影响地方的财政收入,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其中,对欠企业的出口退税款,中央财政从202_年起开始采取全额贴息等办法予以解决。4、202_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自202_年起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一年多,进展总体顺利,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全部还清了历年累计拖欠的出口退税款,建立了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机制,调动了企业出口积极性,优化了出口商品结构,促进了外贸出口快速增长。但是,新机制在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是地区负担不均衡,部分地区负担较重,个别地方甚至限制外购产品出口、限制引进出口型外资项目等。为此,国务院决定,在坚持中央与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的前提下完善现有机制,并自202_年1月1日起执行。

(1)、调整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分担比例。国务院批准核定的各地出口退税基数不变,超基数部分中央与地方按照92.5%:7.5%的比例共同负担。

(2)、规范地方出口退税分担办法。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省以下出口退税分担办法,但不得将出口退税负担分解到乡镇和企业;不得采取限制外购产品出口等干预外贸正常发展的措施。所属市县出口退税负担不均衡等问题,由省级财政统筹解决。

(3)、改进出口退税退库方式。出口退税改由中央统一退库,相应取消中央对地方的出口退税基数返还,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5、202_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推动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于202_年9月15日起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属结构性调整。

我国取消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涉及商品包括进出口税则第253章除盐、水泥以外的所有非金属类矿产品。此外,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

此次调整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包括将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7%;将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的出口退税率由5%或11%提高到13%。

同时明确,将以前已经取消出口退税以及这次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

对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商品进口一律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6、202_年出口退税调整

为进一步控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202_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税率。这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

7、202_年出口退税微调

202_年8月1日第六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取消红松子仁、部分农药产品、部分有机胂产品、紫杉醇及其制品、松香、白银、零号锌、部分涂料产品、部分电池产品、碳素阳极的出口退税。对涉及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凡企业在202_年8月1日之前已经签定出口合同且价格不能更改的,出口企业可在202_年8月15日之前持合同文本到当地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登记备案。经备案的出口合同,凡在202_年1月1日之前报关出口的,准予按调整前的退税率执行。逾期未能备案的以及202_年12月31日以后报关出口的,一律按调整后的出口退税率执行。

经过202_年重大调整和近几年的微调后,出口退税率结构由原17%、13%、11%、8%和5%五档调整为17%、13%、11%、9%和5%五档。在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下,我国出口商品退税率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体现了国家欲通过退税率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的意图。

8、第七次调整就是将从202_年11月1日实施的上调出口退税率政策

此次调整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届时,中国的出口退税率将分为5%、9%、11%、13%、14%和17%六档。

9、202_年12月1日起执行了第八次调整的政策

涉及提高退税率的商品范围有:(1)将部分橡胶制品、林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9%。(2)将部分模具、玻璃器皿的退税率由 5%提高到11%。(3)将部分水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3%。(4)将箱包、鞋、帽、伞、家 具、寝具、灯具、钟表等商品的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5)将部分化工产品、石材、有色金属加工材等商品的退税率分别由5%、9%提高到11%、13%。(6)将部分机电产品的退税率分别由9%提高到11%,11%提高到13%,13%提高到14%。

10、202_年1月1日起执行了第九次调整的政策,提高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

具体规定如下:(1)将航空惯性导航仪、陀螺仪、离子射线检测仪、核反应堆、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14%提高到17%。(2)将摩托车、缝纫机、电导体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13%提高到14%。

11、202_年2月1日起执行了第十次调整的政策,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5% 12、202_年4月1日起执行了第十一次调整的政策,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具体明确如下:(1)CRT彩电、部分电视机零件、光缆、不间断供电电源(UPS)、有衬背的精炼铜制印刷电路用覆铜板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2)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3)将六氟铝酸钠等化工制品、香水等香化洗涤、聚氯乙烯等塑料、部分橡胶及其制品、毛皮衣服等皮革制品、信封等纸制品、日用陶瓷、显像管玻壳等玻璃制品、精密焊钢管等钢材、单晶硅片、直径大于等于30cm的单晶硅棒、铝型材等有色金属材、部分凿岩工具、金属家具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4)将甲醇、部分塑料及其制品、木制相框等木制品、车辆后视镜等玻璃制品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5)将碳酸钠等化工制品、建筑陶瓷、卫生陶瓷、锁具等小五金、铜板带材、部分搪瓷制品、部分钢铁制品、仿真首饰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6)将商品次氯酸钙及其他钙的次氯酸盐、硫酸锌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

202_年4月1日,国家正式发文,中国纺织企业出口退税从原来的15%上调至16%,希望借此推动纺织企业的复苏。

202_年6月22日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财税[202_]57号):经国务院批准,自202_年7月15日起取消下列商品的出口退税: 1.部分钢材;

2.部分有色金属加工材; 3.银粉; 4.酒精、玉米淀粉; 5.部分农药、医药、化工产品;

6.部分塑料及制品、橡胶及制品、玻璃及制品。

四、我国出口退税的变化对对外贸易的影响

1、缓解贸易失衡

贸易顺差的加大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目前存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也是增加国际间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作为经济杠杆的汇率和出口退税,对进出口贸易具有直接调节作用。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已累计升值在4%以上,但贸易顺差依然高居不下。出口退税税率的调整,无疑对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会更直接、更有效。这次税率下调和取消退税产品在出口中权重并不大,而权重更大的高科技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却将由此得到激活。新出台的出口退税政策,目的是要推动对外贸易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对缓解贸易失衡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由于出口退税率随出口货物加工深度的增加而提

高,因此通过对出口退税率的调节可以带动一个国家商品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

(1)改善出口商品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口退税率的调整,体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方向:减少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引导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关联度较大的产品出口。从短期来看,对一些资源性产品、棉机织物品等出口产生一定消极作用,但从长期看,有利于调整我国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结构,提升棉纺织品、服装及一般机电产品的非价格因素的竞争力,鼓励高科技含量产品出口优势。

出口退税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产品确定不同的出口退税率,来影响出口商品的成本,进而影响出口商的预期利润,来改变各出口商品在贸易总体中的比例关系。

202_年以来出口退税率变化,体现了对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信号。如对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使用17的退税率;对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维持了13的退税率;对有较大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纺织、服装、鞋帽降低了出口退税率;取消或了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202_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突破202_亿美元大关,而且实现贸易顺差205.4亿美元,占全部出口比重的28.6%;而轻纺类产品和矿业等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出口结构调整明显。202_年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部分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势放缓。202_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7011.7亿美元,增长27.6,占当年出口总值的57.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3003.4亿美元,增长32;机械及设备出口2286亿美元,增长22.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78.3亿美元,增长23.6。

(2)出口退税对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口退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在对不同的产业确定不同的出口退税率时,对这些产品相关产业的影响。国家对附加值含量不同的产品实行高低不同的退税率,发挥“税收诱因”效应,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一般而言,产品的加工程度越深,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退税对其出口的鼓励效果就越显著。由于各地区出口占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一样,不同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差别,以及出口退税的政策倾斜等,也会影响到地区经济的结构。

另外,出口退税效应在提高进出口产品档次上也有所体现。202_年我国直接办理增值税、消费税退库额增长92%,占全部退税总额的70%,主要集中在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方面,推动202_年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44.8%。202_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在202_年超过202_亿美元的基础上净增973亿美元,超过3000亿美元,并首次实现贸易顺差。202_年的出口退税调整提高了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生物医药以及一些高科技产品出口退税率。而在出口商

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已占主导地位,202_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5494.4亿美元,增长28.8%,比202_年我国总体出口增速高出1.6个百分点,占202_年出口总值的56.7%,比202_年提高0.7个百分点。

3、出口退税对外贸出口方式的影响

出口退税的调整,对拥有自主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影响较小,对依靠外贸流通公司出口的企业影响较大。对拥有自主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而言,降低的退税可通过努力共同消化在生产、流通、出口等各个环节,从而较为健康地化解负面影响。但对外贸流通公司而言,基本上只能靠压下一级来消化,这对企业生产冲击较大,极易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不正当经营等行为发生。同时,让地方政府负担部分退税款的机制也使外贸体制改革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这两方面形成的合力将积极引导外贸体制的发展,加快推进生产企业自营户或委托出口步伐。这既可降低出口成本,充分调动企业走进国际市场的积极性,提升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更可以缓解收购出口带给沿海省份的退税压力,缓解生产地和出口地之间的矛盾。

出口退税政策的改革加剧了出口企业竞争的格局,优质企业会更有市场竞争力。退税率降低直接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降低减少了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部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企业的获利空间减小将使一些中小型出口企业被迫出局。202_年调低或取消“两高一资”产品和附加值低、出口量大、容易引发国际贸易纠纷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4、促进外贸体制改革,发展出口代理制度及自营出口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贸经营实行收购制,外贸经营权是一种垄断权,只有各种级别的国有进出口公司享有。产品要出口,除了通过外贸公司,别无选择,形成了外贸公司自找客户,以自己的名义与外商签订合同,再向生产企业订货的特殊收购制模式。改革开放以后,外贸经营权演变为特许权,只要符合条件,经申请获得批准的企业或其他机构都可以取得外贸经营权。

五、应对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措施

1、取消出口退税产品应对策略

取消的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对出口相关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企业,无疑是一个很大打击。增加资源产品成本不是政策调整的最终目的,国家政策的最终导向应是节能降耗。面对新的退税政策,建议其采用如下方法应对:一是加强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注重资源型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努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努力降低能耗和损耗;四是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地、适时地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经营;五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资本运营,把企业做好、做大、做强,取得规模效应。

2、降低出口退税产品应对策略

原料性产品和传统工业产品出口退税税率的的下调,产品和税率不尽相同。出口退税率下调,对我国纺织、钢铁等产品出口影响是很大的。202_年对原料性产品和传统工业产品出口出口退税下调重点是抑制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出口产品快速增长,意味着它将不再是我国出口的主导产品,但这并不是说它将失去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只是出口换汇成本略有上升而已,通过正确的应对策略完全可以消化或减少成本略增的负面效应。具体如下:一要稳定并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品位;二要重视技术改造和创新,加强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努力调整和优化产品结构;三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逐步实现自主品牌出口;四要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五要坚持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有条件的企业还应积极地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办厂,进行国际资本运作,取得资本收益的最大化。

3、提高出口退税产品应对策略

对于出口退税受惠最大的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等,出口退税率由 13%提高到17%。以机械行业为例,不但直接享受4%出口退税率提高的好处,还可以获得钢铁业因出口退税率降低而转入国内市场,会进一步降低国内钢材的价格带来的好处。上调出口退税税率的还有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税率由5%或11%提高到13%。出口退税税率上调的产品,大多属于国家鼓励鼓励和扶植的出口产品。面对利好,这类企业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以人为本,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二是以创新为灵魂,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开发;三是以客户为中心,建立高效能国际营销队伍,拓展国际市场渠道和区域;四是以服务为重点,加强对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五是以品牌为核心,塑造企业和产品的形象,努力提升其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出口退税作为实现公平竞争的国际惯例,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和加快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缓解国家财政赤字的压力。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另一方面,出口退税政策的不断调整对我国对外贸易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趋利避害,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促进经济社会既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曙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新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2_

2、杨振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2_

3、刘兵权.超额外汇储备、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J ].国际贸易问题,202_.[7]

4、邱玲,出口退税对外贸出口影响的分析[N].广西财经学院报202_

5、中国调整商品出口退税政策将促进出口商品结构升级 http://www.teniu.cc 新华网

6、靳东升:202_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可能性不大 http://www.teniu.cc 新浪财经

注:杂志J,著作M,报纸N

Our export drawback policy changes on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trade Abstract:A country's exit drawback policy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of the power.Exit drawback as a fair, efficient and neutral principles export incentive system is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dopted, but by a variety of factors restricting, ideal exit drawback system is difficult to achieve.Our country since 1985 implement exit drawback policy, exit drawback policy implementation,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our export products,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trade scale, promote the growth of China's export trade play an important role.But as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size of the export drawback policy, from in the certain problem, go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so we have to exit drawback policy to adjust accordingly.Export drawback policy reform be helpful for adjusting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lleviate national finance pressure, to promote foreign trade and sustained, rapid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Key words : Exit drawback Foreign trade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第四篇:环境变化日益影响经济发展

环境变化日益影响经济发展202_年06月22日 15:31:57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伦敦6月21日电(记者刘石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1日在伦敦发布报告说,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的迅速改变,将日益影响经济发展,而抓住绿色发展机遇可在未来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

这份报告名为“环境变化对企业部门的影响”,是基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2年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环境展望》,针对企业经济领域作出的报告。报 告指出,极端天气增多、自然资源承载的压力增大等环境因素变化,将对企业运营成本、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等方面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影响。其中,建筑、能源、食品、旅游和运输等10个行业所受影响最为显著。不过压力中也有机遇,如果能开发出适应环境变化的产品和服务,可从绿色经济中获益。

报告举例说,在食品领域,对气候变化更具适应性的多样性食品供应市场将日益扩大。在过去10年中,有机食品和饮料的市场规模每年增长10%至20%,这为相关企业带来不少商机。

报告还对上述10个行业应对环境变化的措施提出了具体建议,包括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保护自然资源并开发生态旅游项目、提高燃油效率以发展低碳运输等。

第五篇: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郭华兵 10级水生生物学(研)概述

1.1 湿地的定义、分类、现状、及功能 1.1.1 湿地的定义

由于湿地具有许多特性,目前国际上关于湿地的定义有百余种之多。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是1994年Ramsar“国际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是不论其为天然或者人工、长久或者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临近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范围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体。该定义具有明显的应用特征,侧重于勾绘湿地的范围和类型,将湿地扩大到陆地河、湖水体和浅水带。正是由于其包含的范围广泛,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所接受。1.1.2 湿地的分类

湿地为水鸟提供停栖和觅食地,不同环境、不同类型的湿地,水鸟的种类、组成、结构和数量不一样[1]。湿地主要有3种类型: 1.1.2.1近海与海岸湿地

包括浅海水域,珊瑚礁,河口水域,红树林,海岸性咸水、淡水湖和盐水湖,三角洲等。中国海域约有5000多个岛屿,其岸线长达14000km。1.1.2.2 内陆湿地

包括大小河流。中国大小河流,其总长度达420000km,流域面积在10000公顷以上的河流就有50000多条;湖泊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有2848个, 面积达800 万公顷以上;沼泽主要类型有森林沼泽地、灌丛沼泽地、草丛沼泽地、藓类沼泽地及以泥炭为基本特征的泥炭沼泽等。1.1.2.3人工湿地

以稻田为主, 还包括水库、盐田、鱼虾池、运河等,分布极为广泛。湿地公约中所列湿地名录中的27类天然湿地和8类人工湿地在中国均有分布[2]。(1)草滩沼泽型 如大连障、孔家湖、目平湖、窝河障、李白湖等。(2)淡水河流浅水区域型 如半边湖、大连障、龙王湖核心区等。

(3)内陆湖泊型 如青山湖、百家嘴、龙池湖、马家铺、西畔山洲垸、红星垸、安乐湖等。

(4)垸圩丘陵型 如百家嘴、西畔山洲垸、龟山、柴湖嘴、红星垸等。

1.1.3 我国湿地的分布

我国湿地面积约占全球湿地总面积的10%,是东半球水鸟的主要越冬地,也是世界水鸟的主要繁殖地,而且是亚太地区鸟类迁徙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3]。中国目前湿地面积约6300万公顷(不包括江河、水库、池塘以及退潮时水深不及6m的浅海水域),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3752万公顷。

中国的地理环境中水鸟的栖息地和分布具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在北方,主要以温带和寒温带鸟类为主,以夏候鸟和旅鸟占优势;南方主要以热带和亚热带鸟类为主,以留鸟和冬候鸟占优势。很多湿地鸟类都是在北方繁殖,南方越冬。主要分为6大区域[3]: 1.13.1 东北湿地

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的沼泽、湖泊、湿草甸及遍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的湿地。

1.1.3.2 西北部地区湿地

多属于内陆、高原湿地类型。该地区因其自然隐蔽条件和部分短途和横向迁徙的水禽自然习惯性因素的作用,每年4至5月有众多的水禽在此栖息繁殖。1.1.3.3云贵高原湿地

云贵高原的湿地生境颇具特色,既有高原湖泊,又有湿草甸,在冬季承载着相当数量的内陆迁徙鸟类越冬。1.1.3.4 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湿地

主要是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大型的淡水湖泊为主体。1.1.3.5青藏高原湿地

我国青藏高原包括西藏、青海及四川西部,气温低,干燥少雨,但日照充足,分布有众多湖泊、沼泽、湿草甸,成为水禽的栖息地。1.1.3.6沿海湿地

我国有漫长而曲折的海岸线, 由辽东湾至北部湾总长万余公里,有大量的滩涂型湿地生境。与大陆迥异的气候条件、宽阔的潮间带滩涂、丰产的甲壳类动物和水生植物吸引了成群的海鸥、鹬类、鹭类、鸭类等在那里栖息、繁殖和越冬。1.1.4 湿地的功能及特点 1.1.4.1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是自然界重要生态系统之一,其特点是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与上述生命形成有关的非生命的水、光、热、无机盐等组成。这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显示了一系列的功能(即生态价值)。

湿地是蓄水调洪的巨大储存库。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沉积物)蓄存洪水,从而起到分洪削峰、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的重要作用。全国天然湖泊和各类水库调洪能力不下202_亿立方米。长江22个通江湖泊尽管面积锐减,目前容水量仍达600多亿立方米,洞庭、鄱阳两湖蓄洪能力不少于200亿立方米,对调节长江洪水、削减洪灾依然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1.1.4.2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

湿地通常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和草地)和水生生态系统(如湖泊和海洋)之间的过渡区域,它一般由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阳光、水分、土壤等非生物因子所构成。其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以及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是通过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1.1.4.2.1多样性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及生物物种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可分为沼泽、河口、河流、湖泊、海洋滩涂等几大类型,然后再根据其地理分布状况、地形、水分补给来源与性质、植被类型、土壤特征等将每大类分为很多亚类。

湿地的多样性特点不仅体现在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上,也体现在湿地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所处的独特的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生态位为丰富多彩动植物群落提供了复杂而完备的特殊生境。湿地特殊生境的重要性特别体现在它是许多濒危野生动物(如丹顶鹤、天鹅、扬子鳄等)的独特生境,因而,湿地是天然的基因库,在保护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1.4.2.2高生产力

湿地是最富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多样的植物群落是其高生产力的基础。通常,水的流动程度是决定湿地潜在初级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其基本规律为:流动水湿地>缓流水湿地>静水湿地的生产力。湿地的生产力很高,据美国生态学家E.Mahhy报道,每立方米湿地平均每年生产9g蛋白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有的湿地植物生产量比小麦地的平均产量还高8倍。同时,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及生物物种亦是丰富多样的。这是由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和过渡性所决定的。湿地植物群落中包含了乔木、灌木、多年生禾本科、莎草科、其它多年生草本植物及苔醉和地衣等。动物群落中包括哺乳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及其它无脊椎动物等。1.1.4.2.3过渡性

湿地是介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型生态系统,它既具有陆地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点,又具有水生生态系统的地带内分布特点,表现出水陆相兼的过渡型分布规律。位于水陆界面的交错群落分布使湿地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这是湿地具有很高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因。湿地生态系统的过渡性特点不仅表现在其地理分布上,也表现在其生态系统结构上,无论其无机环境还是生物群落都有明显的过渡性质。1.1.4.2.4脆弱性

湿地生态系统易受自然及人为活动的干扰,生态平衡极易受到破坏,且受破坏后难以恢复。这主要由湿地所具有的特殊水文条件所决定。湿地水文状况的稳定性(或节律)决定着湿地的稳定性。1.1.4.2.5两重性

湿地生态系统处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不成熟向成熟演替的过度阶段,因而它既具成熟生态系统的性质,又具不成熟生态系统的性质。湿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高;湿地稳定性差;有部分净生产力输出及矿物质循环开放等特点标志着它是一个不成熟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湿地保持的生物量高;总有机质较多;生物多样性高;湿地空间分异大,结构良好;食物网复杂;湿地是一个自维持系统等,这些特征标志着它是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两重性既是湿地过渡性特点的体现,也是湿地生态系统特殊性的体现。1.2湿地鸟类的定义作用及现状 1.2.1 湿地鸟类的定义

水禽也称为湿地鸟类,其概念和湿地一样,难以明确划分和定义。与湿地有关的鸟类至少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依赖湿地生活,取食、繁殖、栖息全部在湿地完成;二是主要在湿地生活,离开湿地也能生存;三是偶然到湿地活动。前两种应看作是真正的湿地鸟类。在实际工作中,湿地鸟类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游禽类,包括雁鸭类,潜鸟,鸬鹚,鹈鹕,鸥类等;涉禽类,包括鹤、鹭类、鹃类等;海鸟类,包括信天翁、鲤鸟等。三者分别相当于英文中的Waterfowls,Waders,Seabirds。当然,这只是众多划分方法中的一种,并不十分全面。实际上在一片沼泽或其他湿地中,整个鸟类群落除了上述三类外,还包括湿地猛禽和湿地小型鸟类等。根据不同研究者的侧重点,湿地鸟类的定义也随之发生变化。1.2.2 湿地鸟类的作用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并且在湿地能量流动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湿地具有水产养殖、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工业用水等极高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调节水分循环和遗传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殊生态价值,如何利用这项资源己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湿地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鸟类生态和种群发展,因而湿地鸟类可以作为监测湿地环境变化的一项客观生物指标[4]。

据现有资料初步统计,世界鸟类多达9000余种。我国湿地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的24.1%。我国政府重视对湿地鸟类的保护,并与日本、澳大利亚政府签署了候鸟保护协定。中国湿地行动计划即将推出,有关湿地的科学研究正在加强,并且人类活动对湿地鸟类的影响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己有零星报道。1.2.3 中国水鸟的组成及分布

水鸟主要由雁鸭类、鹤类和鸥类等类群组成,全世界大约878种[5]。其中,鹤类属于大型涉禽,包含多种珍稀濒危鸟类;雁鸭类属于游禽,其中雁类数量少,保护级别高;鹤鹏类和鸥类分别属小型涉禽和游禽,数量多。

我国湿地面积广大,水鸟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北方地区主要以温带和寒温带鸟类为主,其中夏候鸟和旅鸟占据优势,南方地区主要以热带和亚热带鸟类为主,其中留鸟和冬候鸟占据优势。学者们通过多年的研究,确定中国水鸟分布区主要有:

(l)东北湿地,包括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区域,主要是鹤类和大型涉禽的繁殖地。如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和莫莫格国家自然保护区都是以保护鹤类繁殖地所建设的。

(2)西北湿地,该区属内陆、高原湿地类型,包括巴音布鲁克、博斯腾湖、塔里木河流域以及毛乌素沙漠中的湖泊。

(3)云贵高原湿地,包括云南的那帕海、曲靖、昭通以及贵州草海等处的湿地。(4)青藏高原湿地,包括西藏、青海、川西的湖泊、沼泽和湿草甸。西北湿地、云贵高原湿地和青藏高原湿地拥有黑颈鹤、斑头雁等迁徙线路在中亚----印度一线上的鸟类。

(5)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湿地,主要包括洞庭湖、巢湖等淡水湖泊。

(6)沿海湿地,包括中国漫长海岸线上的滩涂型湿地,主要是以保护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重要鸟类,如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等大型涉禽以及大天鹅、鸿雁等游禽[6]。

2湿地环境的变化对鸟类的影响 2.1近些年来湿地环境的变化

我国湿地资源开发利用,湖泊的围垦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比世界上其它几个湿地大国早得多,可是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却远较其它国家落后。虽然建立了152个与保护湿地相关的自然保护区,但是目前对湿地资源的破坏仍比较严重,其主要表现如下:

2.1.1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天然湿地面积锐减,湿地景观严重丧失,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却养活着22%的人口,土地压力很大。目前开垦农田和城市开发仍是湿地面积消减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沿海和沿湖区,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经济发展,建筑物、道路、油田、盐田、鱼虾池等都在向湿地要地,使湿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湿地景观鱼减少。

2.1.2湿地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利用过度,生物多样性受损

湿地是许多动植物资源生长繁育场所,是有价值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有重要意义,其潜在价值难以估量。由于湿地的大量开发,导致湿地动植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使越来越多的生物物种,特别是珍稀生物失去生存空间而濒危和灭绝,物种多样性减少而使生态系统趋向简化,使系统内能流和物流中断或不畅,削弱了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

2.1.3湿地污染日益加重,湿地生态功能下降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生活污水和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被排入湿地。这些有害污染物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环境造成影响,使水质变坏,寄生虫流行,造成供水短缺,尤其是依赖江河,湖泊供水的大中城镇受害更为严重。实事求是的说,湿地实际上己成为工农业、生活废水、废渣的承泄区。2.1.4法制不完善

与湿地和湿地资源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虽然不少,没有一部是专门针对湿地保护的法规或条例,对已有的法规和条例,在执法方面,存在许多实际困难,操作难度大。

2.1.5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较低

中国在许多地方建立了不同级别、大小、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但目前保护区体系还不完善,布局还不合理,类型不齐全,现有保护区的管理比较薄弱,管理人员不足,设备、资金缺乏,影响了自然保护区业务的开展。此外,在信息利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已收集的与湿地有关的基础信息,包括数据、参数标准不一,难以共享。并且部门、单位之间许多资料缺乏共享机制。2.1.6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滞后

湿地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因此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国民湿地保护意识应是中国近期湿地宣传教育方面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湿地保护的宣传与教育还非常落后,这是国民湿地保护意识不高、人才一不足的重要原因。2.1.7基础研究薄弱,技术水平落后

湿地保护方面的基础研究目前还非常薄弱,特别是对湿地概念、功能、价值及生物多样性等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制约了湿地保护与管理的进度,在保护、管理技术与手段方面也比较落后,例如在污水处理、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湿地动态监测、节水技术等方面都缺乏现代技术和手段。2.1.8资金缺乏

湿地保护与管理需要一定的资金。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需要专门的资金支持。目前,由于资金短缺,使许多湿地保护计划和行动难以实施,已建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保护功能,必要的湿地基础研究难以进行。

所以,由以上原因引起的后果直接导致了湿地的面积减少,湿地多样性降低。

2.2 湿地环境变化对鸟类的影响

2.2.1 湿地环境的变化导致湿地鸟类栖息地的变化

湿地环境变化可能会引起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势必导致植物的株高、叶面积、覆盖地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鸟类栖息地被天敌等物种发现的危险,对鸟类及其子女生长不利,因此转移到长势茂盛的地区筑巢是所有湿地鸟类的愿望,但是这个愿望不可能满足所有鸟类,因此势必影响鸟类的繁衍生殖。2.2.2湿地环境的变化会破换食物链

湿地环境变化可能导致某植物或动物不适应环境或水质导致灭亡,因此可能导致以此为食的鸟类因找不到食物而导致的灭绝。2.2.3 湿地环境的变化影响湿地鸟类的迁徙

湿地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水质、面积、物种的变化,导致鸟类的不适应,从而导致在迁徙季节湿地鸟类很少或从此改变迁徙路径。3 保护策略

3.1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立湿地保护区是保护湿地鸟类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应尽快编制保护区建设发展规划,加强现有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保护区工作、生活条件;制定、完善保护区管理制度,提高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加强科学研究及科学普及宣传。3.2加强管理和宣传教育,降低人为干扰

对湿地鸟类栖息地的破坏和保护的关键因素均是人类本身,除加强保护区管理力度,从严执法,杜绝偷猎、乱捕等行为之外,还要加强对保护区附近的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增强当地居民对湿地和湿地鸟类的保护意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多数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对湿地的价值亦缺乏了解的现状,要通过各种必要的渠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加大宣传力度,尽快建立适应于当地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条例。进行宣传下乡活动,向居民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宣传保护湿地和野生动物的意义。加强对青少年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建议在当地建立以湿地命名的小学,中学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洪泽湖鸟类和湿地保护内容列入乡土教材,从小培养保护意识。3.3加强湿地的基础研究工作

逐步深入开展湿地基础研究工作,大力吸引人才,开展与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的合作项目,制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研究规划,如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湿地接受降解污染物的能力、湿地景观的生态规划与建设、湿地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与监测等。对湿地不同地段进行分类,确定优先保护的部分,对己破坏的部分优先进行恢复建设,加大对湿地开发中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力度。3.4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政策

针对目前湿地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矛盾,建议政府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开发政策,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湿地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保护湿地鸟类。

渔业资源环境变化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