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质灾害
近期全国多起气象地质灾害特点分析
及我县气象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建议
县人民政府:
引言:地质灾害是我国汛期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财产损失,其发生与降水等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工作,一直将其列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除不断完善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开展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之外,还加强了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的气象服务等工作。国土资源、气象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的合作不断深入,取得了很好的防灾、减灾效益。
一、近期全国气象地质灾害特点分析
(一)灾害概况
我国山区是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城市、集镇、学校、医院、道路和重建工地、矿山企业、房前屋后为人口聚集场所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持续强降雨及后期3—5天是是地质灾害易发生的重点时段。今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6月底以来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多发,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致使1287人遇难,457人失踪。
(二)主要特点
1、是地质地貌原因。舟曲原本就属于地质灾害高发地区,该地区岩体风化严重,地质地貌非常容易松散破碎,形成地质灾害。
2“5•12”地震震松了山体。202_年汶川“5•12”特大地震也波及舟曲,强烈地震导致该地区山体松动、岩石破碎,专家称岩体稳定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
3、气象原因。今年上半年,舟曲大旱。干旱令这个地区的山体干缩,加大了岩石间、山体间的缝隙,使原本已十分松散的岩体、山体更松散。
4、瞬时的暴雨和强降雨。暴雨和强降雨对原本松散易垮的山体、岩体形成浸泡和巨大冲击,是此次泥石流灾害的直接诱因。
5是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也是此次泥石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有些地方植被茂密,不易觉察植被下面地质结构的危险性,所以有三分之一的地质灾害地点处于我们的监控之外。
二、关于我县气象地质灾害防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密气象地质灾害发生诱因监测
进一步完善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在山区,尤其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密布设自动气象站。
(二)制定气象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并适时开展演练:制定气象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加强对我县气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以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为技术依托,以重在预防为指导方针,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的应急抢险反应系统,建立包括县、工委、乡(镇)、村组四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机构,对发现的险情和可能出现险情的地方进行应急调查处理。
(三)加强气象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
1.手机短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平台的制度建设,确保平台的正常有序运行,各涉灾管理部门,应及时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与其相关的即将发生的各类灾害种类和发生发展情况、防御措施等灾情信息以及惠农政策,让群众受益。
2.气象电子显示屏系统建设:建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发布平台,并与国土、农业等部门密切合作,依据气象短、中、长期预报,围绕农事活动的节令、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的防治等提出更为合理、科技含量更高农事建议,及时通过气象电子显示屏向各级政府发布,为提升该市农村防御和减轻地质等自然灾害能力做出贡献。
3.气象广播大喇叭系统建设:气象预警农村大喇叭自动广播系统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及时将各种气象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群众,如冬季防火、夏季防汛抗旱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地质灾害防御等内容,指导农民适时开展农事活动,解决气象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
4.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政府统一领导,气象部门主管,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加强县农村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逐步建立起全县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体系。要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日常应急管理工作,为气象信息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气象信息员能充分履行职责,发挥应有的作用。县气象部门要做好气象信息员的培训工作。
(四)建立气象地质灾害防御部门联动机制
建立气象地质灾害防御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深化合作,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预报预警工作水平。自202_年气象局与国土局联合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工作以来,经过双方努力,相关预报预警技术不断完善,合作范围越来越大,发挥效益越来越明显。但是,此项业务也仍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对降水诱发地质灾害机理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和方法有待完善,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会进一步促进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能力水平的提高。202_年,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土资源部门的交通和沟通,强化双方在信息共享、预报预警会商和科研工作的合作,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和水平。
第二篇:地质灾害
XX县人民医院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方案
为了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干部群众防灾、避险自救意识,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快速反应能力和决策应对能力,市应急办、市国土资源局计划于202_年6月21日,在我县丁家镇柳家河村举办202_年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为了确保本次演练圆满成功,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次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方案:
一、目的
通过演练,进一步规范我院应对突发行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模拟情景
受连续降雨和强降雨的诱发,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后面的山体,出现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00米的多条纵向裂缝,向两侧延伸,随时有滑坡趋势,危及43户196名群众生命安全。我院接到当地群众紧急求救电话,立即启动《长武县人民医院院前医疗救护预案》,实施救援。
三、组织领导及工作职责 总指挥:XXX 副总指挥:XXX
XXX
成员:XXX(救援队队长)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伤员三名:XXX XXX XXX 联络员:XXX XXX
组长职责:全面负责本次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演练的领导工作。
副组长、救援队队长职责:审定演练方案、内容设置、力量调集;决定演练统筹、训练中的重大事项;传达和贯彻落实县卫生局的指示、指令。
四、演练时间、地点、科目及参演人员
(一)演练时间:202_年6月20日前完成演练各项准备工作。具体演练时间拟定在6月21日上午10时。
(二)演练地点:长武县丁家镇柳家河。
(三)演练科目: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医疗救护
(四)演练方式以模拟操作的方法进行。
(五)参演人员共20人。
相关职能科室5人、急诊科12人(科主任1人、医生3人、护士6人、司机2人)
伤员3人
五、演练内容情况设想:
202_年6月20日9时30分,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 后面的山体出现滑坡趋势三名人员受伤。主要演示滑坡发生后,120急救中心立即调动相关人员协同配合,快速、有效的进行现场处置的过程。
六、演练流程
1.总指挥XXX:202_年6月20日9时30分,丁家镇柳家河村居民点后面的山体出现滑坡趋势三名人员受伤,卫计局命令我们迅速出车,进行救援。全体人员集合,立即出发。2、9时50分,陕D-CD120及陕D-CE120两辆救护车及12名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3、XXX:报告总指挥:120急救人全部到位,请指示!
4、总指挥:现在因山体滑坡,有三名伤员需紧急抢救,请立即救护。
3、XXX:是。各急救小组听令,请立即对三名伤员分组实施抢救。
4、现场施救:
①第一急救小组立即对一名高血压患者进行施救;医生简单查体(患者意识清楚)、一名护士测量血压、一名护士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患者血压190/110mmhg。立即扶入陕D-CD120救护车。
②第二急救小组对另一名高血压伴胸闷、气促患者进行救治(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抬上陕D-CE120救护车。③第三急救小组对一名孕妇实施急救(询问产妇情况:是否流血、是否破水、既往血压、血糖、是否正常,检查下肢是否浮肿等),听胎心、吸氧、建立静脉通路、测血压、体位摆放等。要求分工协作,抢救有序。救治结束抬上陕D-CD120救护车。
5、返回途中的报告
按照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原则,急救人员及时向总指挥报告急救现场的具体情况、返回的时间,调度中心根据情况逐级进行现场信息统计,及时请示汇报。
6、途中监护
转送途中,医护人员应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最大限度地维护病人的生命安全,同时注意个人的防护安全。
7、抵达医院
抵达医院后将病人送入急诊科,与接诊人员就病情与处置进行书面和口头交接。伤员安置后,出诊人员整理病历、进行登记、检查器材、补充药品,做好再次出诊准备。
XXX:指挥长同志,医疗救护科目演练完毕,请指示。现场指挥长:请退场就近待命。XXX:是。
七、要
求
1、要求调度人员接到呼叫后,立即按调度流程指派急救车辆,作好记录和上报工作。
2、要求各项操作要到位(包括静脉穿刺、心电监护、吸氧)。
3、救护车2辆,每辆救护车配有急救人员(急救医生、急救护士、急救司机)。
4、高血压患者抢救室体位的摆放要合理。
5、对产妇的救治要合理。
6、抢救过程要求分工协作,紧张有序,条理清楚。
第三篇:地质灾害
202_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地质灾害预警预防
一、背景链接
【理论背景】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政策背景】
202_年7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和预警预报,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认真做好排险防治工作,强化应急抢险处置,落实各项防范应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2_年8月24 日,“202_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论坛的宗旨是,使城市能针对不同的地质环境更合理地开发,也更有效地防治和减轻灾害。论坛上有专家指出我国将在最短时间构建一个以气象、水文、环境等综合因素构成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
【当前现状】
今年以来,我国气候极端异常,南方持续强降雨,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据国土资源部统计,今年1~7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6009起,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十倍。今年中国重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造成死亡失踪的人数,均为本世纪以来最重。其中8月7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造成了1434人 遇难,331人失踪。
● 9月1日晚,云南保山市发生山体滑坡。
● 202_年8月18日凌晨1时30分,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 8月13日凌晨3时许,四川省绵竹县清平乡突发泥石流。
● 8月7日晚10时许,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
● 6月19日上午9时,登封市白坪乡煤窑沟村袁家门发生1处地面塌陷并发滑坡及崩塌,造成十余间居民房屋开裂,400米道路破坏,毁坏林地80亩、耕地120亩;
二、原因和意义
【原因】
每年4—9月汛期来临之时,我国部分地区都会出现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今年地质灾害在一些主汛区大范围、长时间、高频率发生,是历年所罕见的。陇海铁路、沪昆铁路因山体滑坡造成交通事故,福建、贵州等地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不胜防,其主要原因:
一是降雨持续时间长、地区集中、强度大。今年夏季的降雨比较集中,广西、湖南、贵州、江西等地区强降雨持续一个多月,过去汛期日降雨量在100毫米左右,而今年日降雨量达到200-300毫米,降雨量、密度都非常大。
二是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地在降雨前曾持续了约半年的干旱期,山体出现裂缝,突然进入汛期,裂缝遭到雨水的冲刷很容易形成泥石流。
三是人工开挖削坡、采矿、水库蓄水、大量抽取地下水等人为因素所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不科学的人类工程活动使得西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活动点相应增加,这给地质灾害预防增加了难度
【意义】
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是确保各项生产生活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条件,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对策措施】
今年以来,****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总书记、******总理多次作重要指示,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也多次下发文件题要求。但是,今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群死群伤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6月底以来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多发,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应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充分认识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形势的严峻性。一是我国山区所占面积为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那些区域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带;二是我国是地震频发国家,地震将许多山脉“抖松”,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三是许多民房、集镇、城市依山而建,在审批、建设时没有进行地质灾害评估,那些地方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高。四是全国已排查出数万处地质灾害隐患未治理、未实施异地移民搬迁仍在观测,安全风险比较大。
第二,突出灾害防治重点。我国山区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城市、集镇、学校、医院、道路和重建工地、矿山企业、房前屋后为人口聚集场所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对象;持续强降雨及后期3—5天是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时段。把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潮从平原迅速拉向人口较多的基层山区,减轻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的折磨,是今后中国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
第三,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建立地质灾害隐患定期普查制度,特别是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经常性进行拉网式排查,做到制度化、常态化,以全面掌握地质灾害隐患情况,确保不留死角,做到心中有数。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逐一登记造册,落实防范措施,纳入群测群防工作体系。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汇总分析,建立数据库,为上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单位应经常性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全面掌握、准确判断事件发生态势,加强监测、预警措施。
第四,切实加强预防避让。基层干部和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应保持高度警惕,昼夜值守,严密关注雨情、灾情的发展变化趋势,遇有较强降雨时,应提前组织泥石流堆积扇体、滑坡变形体、沟口、陡崖及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建设施工区及营地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地段受威胁人员果断避让至安全地带,转临灾避险为预防避让,掌握防灾工作主动权。
第五,加大隐患整治投入力度。一是必须树立人命关天的思想,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各级财政预算资金投入力度;二是整合移民扶贫资金、地质灾害异地避让搬迁补助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三是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处理按照治理、避让搬迁成本等因素,适宜治理的进行治理,适宜搬迁的实施异地避让搬迁。
第六,落实防治工作责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应进一步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特别是应加强县乡两级责任制的落实,把责任层层落实到基层和人员。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并会同气象部门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水利、交通、铁道、建设、安全监管、旅游、教育、电力等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组织指导做好相关领域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监测预警和排危除险工作。纪检、行政效能、目标督查等有关部门,应深入基层进行认真督促、检查,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抓得不力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按照相关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要完全成功应对灾害来袭,还有必要建立单个灾害点预警系统。应当逐步建立和推进“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估灾害预报和警报灾害防御和治理灾害管理和应急处置灾害恢复和重建”的灾害防御体系。
矿难
202_年3月28日14时30分左右,中煤集团一建公司63处碟子沟项目部施工的华晋公司王家岭矿北翼盘区101回风顺槽发生透水事故,初步判断为小窑老空水。事故发生后,已确认109人安全升井,尚有153人被困井下。6月21日凌晨1点40分左右,河南省平顶山卫东区兴东二矿发生火药爆炸事故,事故发生已确认入井72人,已生还26人。10月16日早晨6点左右,河南平煤集团平禹四矿发生瓦斯突出事故,井下当时共有276人作业,事发后239人撤至地面,37人被困。
今年频繁发生的矿难事故,让我们在悲痛的同时,不禁开始探求事故的渊源: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华图特别从公务员申论考试入手,深入分析“矿难”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供考生参考。
表面上看,矿难频发有安全生产基础差、法制意识淡薄、矿工维权难这三大原因。倘若作进一步的思考,就会发现它们背后还有诸多深层次的原因,如管理者认识上的误区、经济粗放型增长、监管机制不合理、教育国策失误、新闻自由度提高等等。
具体原因如下:
1、安全生产基础差。我国不少煤矿自然开采条件恶劣,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管理上漏洞诸多,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对防范伤亡事故没有把握。
2、法制意识淡薄。目前中国有一系列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和法规,如《劳动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和《煤矿安全规程》。虽然它们还有待完善,只要认真落实已有的规章制度,大部分矿难本可以消弭于萌芽状态。可以说矿难最直接的原因,是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法律法规没有落实到位。
3、矿工维权难。尽管《煤炭法》第42条和《矿山安全法》第23条都规定了矿山企业工会应当依法维护职工生产安全的合法权益,组织职工对矿山安全工作进行监督。但本该代表工人利益的工会,在矿工面临死亡威胁时缺位了。另外由于矿山劳动力的供过于求、工作机会的稀缺,很多人最担心下岗,煤矿侵犯矿工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据知情人士透露,陈家山煤矿矿工的待遇每况日下,有时一些劳动保护用品都得矿工自己购置。面临“停职停工”的威胁,无处主张权利且生活无着的他们,明知下井工作有生命危险,也只好妥协。
4、伤亡赔偿标准过低。安全生产的技术设备非常昂贵,当矿工死亡补偿过低时,矿主就会受经济规律驱使,在安全上偷工减料。煤矿开采的暴利和矿工生命的廉价,使一些矿主视矿工的人命如草芥。
5、经济粗放型增长导致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当煤炭生产的利润空间加大,超负荷生产成为顺利完成财政指标、刷新GDP的首选。一些矿产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置安全和生态保护于不顾,超限开采、超负荷运转;一些小煤矿则把矿工当作赚钱机器,有些已取缔的小煤矿也死灰复燃。可以说,矿难频发是高能耗、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市场反应。
6、监管机制有缺陷。教训证明,本应是煤矿安全监管者的县乡两级地方政府,往往会成为煤矿直接或间接的经营者。作为一些地方的主要产业,违法违规经营的煤矿能解决就业问题,也是主要税源,一旦取缔,会使当地政府发生财政困难。直接的利益驱动使裁判员成了运动员、监管者成了保护者。
(二)解决方针
全面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五项措施:
1、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
2、改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
3、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4、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
总而言之,解决矿难治理的决策模式和治理结构两大根本问题。
所谓决策模式,即要摆脱那些无效或低效的行政单方面决策,让民意有效参与,制订出能够瞄准问题核心,而不是只做表面工夫的矿难治理措施;
所谓治理结构,也就是在加强政府监管之外,煤矿安全治理应形成两大制衡机制,一是通过广泛建立矿工工会,让矿工能够有组织地监督企业落实各项规章措施,维护自身的安全保障,二是通过公众、媒体、NGO等的深度介入,形成一个约束资本与权力的外部力量。
鉴于目前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特别是一些国有大矿接连发生问题,理顺煤炭行业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能已显得十分迫切。同时,国家应增加了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提高伤亡赔偿标准,通过这三项经济政策,配合法律法规和行政监督来加强高危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
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天天读:“地陷”灾害频现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2_年以来,在长沙、武汉、太原等城市,相继出现“地陷”。所谓“地陷”,实际上是一种地质灾害现象,与地质结构、降雨和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权威地质专家认为,未来城市“地陷”将逐渐呈现多发态势,这使大城市将空间拓展、交通体系建设和公共设施完善的着眼点转入地下的发展战略,面临新的考验。
202_年入夏几场暴雨过后,长沙市银盆南路一些居民发现:银盆南路和潇湘路交叉处的人行道上突然出现了一个直径40厘米左右的小坑。后来,路面塌陷面积越来越大,很快成了一个直径3米、深2米的大坑,开始危及到机动车道,大坑周边的路面也逐渐出现裂痕。虽然市政部门在周围建起了围挡,但路上出现塌陷,让周边居民甚感不安。
距离银盆南路不远的金星大道,202_年,一处建筑工地发生过一起“地陷吞人”事件。彼时,建筑工棚内,地面突然塌陷,恰在洞口上方的一名建筑工人瞬间被“吞”了下去。闻讯赶来的消防队员当即将工棚和相邻的房屋拆掉,以塌陷处为中心,用铲子向下挖。经过近十个小时搜救,才发现已窒息身亡的建筑工人。
(2)202_年8月12日,太原、武汉两地,两座城市竟在同一天先后发生“地陷”。8月12日凌晨,武汉白沙洲大道一打桩机欲给桥墩打桩时,工地突然塌陷,形成一个面积约30平方米、深约6米的地洞,所幸无人员伤亡;同日上午8时25分左右,位于太原双塔东街的山西省人民医院应急病房楼门前路面出现两处塌陷,地陷楼塌的场面,引来了大批市民围观。
与采矿区地质塌陷相比,城市“地陷”面积有限,但损失往往较大。一位长期在地质勘查一线的专家介绍,202_年4月,武汉市汉南区纱冒镇邻近长江大堤发生地面塌陷,仅加固堤防就耗资近3000万元。而深圳市一座体育设施,施工过程中发生“地陷”,不但使工程停顿,还迫使业主耗巨资实施勘探和加固,增加投资超过1000万元。
每次“地陷”发生后,都会引来众多网友评论,有的指称是“地震前兆”,有的说是“外星人光顾”,还有的认为是“202_地球灾难的信号”等等,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恐慌情绪。
经过专业部门调查,很多城市出现的“地陷”都与人类地下工程活动有很大关系。
(3)长沙市银盆南路发生的地面塌陷,系持续暴雨导致银盆南路地下一水管破裂所致。202_年,在“吞人”的工棚地面塌陷现场,搜救人员同样在地下发现了破损的大型下水管道和湍急的管道水流。
202_年6月,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南京、成都、武汉、湖南等地地质调查中心和地质调查院,选择一些影响较大的“地陷”,如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塌陷、浙江黄衢南高速公路塌陷等展开调查。专家们发现,各地出现的“地陷”无外乎为两种类型:一是岩溶塌陷,二是松散碎屑沉积层塌陷。
这些专家在各地调查时发现,实地勘测的8处地面塌陷,都有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他们认为地质因素是基础,而“工程因素”与极端气象一道,并列为诱发“地陷”的两大外部原因。
被住建部授予“中国工程勘察大师”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范士凯指出,纵观国内绝大多数城市的“地陷”,往往是隐伏在第四纪覆盖层下的溶岩中存在岩溶空洞且存在与覆盖层相连的通道,在某些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覆盖层物质沿着岩溶通道漏失到岩溶空洞中,引起覆盖土体发生塌陷,导致地面出现塌陷。
几位专家还强调要注意区分地面塌陷与“天坑”的不同,特别是媒体报道要规范使用,以免在社会上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4)中国地质大学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赵云胜说,他搜索了今年各地的相关报道,实际上绝大部分地陷、地裂等地质灾害,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天坑”。地质学意义上的“天坑”,通常是指发育在可溶性岩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岩壁峭立,深度与平面宽度有百米至数百米以上,底部与地下河连接的特殊岩溶地形。由此可见,地面塌陷是必须加以防范的突发地质灾害,“天坑”则是经千万年方可形成的地质现象,而将地陷视之为地震前兆,更是缺乏科学依据。目前世界上发现并确认的天坑约80个,其中有超过50个在中国,绝大多数位于黔南、桂西、渝东的喀斯特地区。
范士凯介绍说,城市地面塌陷国内外都有发生,似乎是大家熟知的一种地质灾害。但事实证明,许多人对它的实质含义、类型、发生及分布规律并不真正了解,甚至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一遇到地面塌陷就误认为是地下溶洞发生垮塌,这类塌陷本来是一种自然的物理地质现象,人为活动在多数情况下是诱发因素,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成为主导因素。但在塌陷发生后,往往是不分青红皂白地追究人为责任,而不去深入探讨自然规律。
他还指出,城市地面塌陷事故的宏观定性预测是可以做到的,即根据石灰岩多为东西走向分布、老黏性土不容易塌陷等地层、地貌特点,可以摸索出一些规律。因此,无论管理层或是老百姓,都没必要“草木皆兵”。但要精确定位到哪个地方哪个时间发生地面塌陷,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也就是说,可以在类型、范围等方面划出一个可能塌陷区,但什么时候塌陷,还不能预测。
(5)近年来,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迅猛发展。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城市地层深处原始状况开始逐渐被改变,城市“地陷”发生概率上升。一些地质专家、国土资源部门官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存在多头管理和立法空白,地下工程开发与施工各自为政,区域性地质灾害公益普查迟迟不能起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亟待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体系和有针对性的监管办法。
据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资料,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方面起步较早的上海,已开发地下空间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形成超过10座以上大小不等的“地下城”。在武汉市,规划在主城区684平方公里范围内,到202_年建成202_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在北京,每年计划增加约30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到202_年,将建成9000万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人均5平方米。在长沙,还计划在城市西部一个水面数万平方米的湖泊下,建设水下商场、酒店、公共休闲设施等工程。
除了开发地下城市,过江隧道、各种管网系统入地、市内轨道交通体系等城市地下工程建设、发展的速度也很快。数据显示,我国1995年至202_年的十多年间,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从2个增加到10个,运营里程达到835.5公里。目前,又有22个城市获准建设地铁工程,总投资达8000多亿元。
一些城市管理者针对社会上关于地下工程建设安全问题的疑问,往往突出强调技术手段。赵云胜指出,依照人类目前的技术,所有的地下工程,不对地面和周边产生任何影响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影响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如地铁工程盾构施工,多在城市人口和建筑物密集的地段进行,盾构机从地下穿越各种建筑物、铁路、河流、桥梁,施工质量和安全隐患等问题不容忽视。202_年以来,包括北京在内的城市,在地铁盾构施工中,就多次发生重大塌陷等事故。
(6)赵云胜认为,从安全大局着眼,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首先需要信息调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开发空间资源。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处长施伟忠说,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关键性的基础研究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岩溶分布、发育率及覆盖层;二是地面塌陷的分布规律;三是地下水活动状况。弄清岩溶、土层和水的关系之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地陷”之类的灾情才能做到可防、可控、可治。
“中国的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在全世界已经居于先进水平,光是对于城市地面塌陷多发区的勘测和评估,就已掌握了地震勘探技术、电法勘探技术、重力和磁法勘探、放射性勘探技术等。”范士凯说,当务之急,在于开展以城市为单位的“公益性地质勘探普查”,以摸清地质塌陷危险区等情况。
范士凯说,考虑到国内很多城市在这方面都做得很不够,他曾在权威部门召开的定期专家座谈上,连续四年提出这一建议,但没有得到肯定性答复。有个别城市对这种提议感兴趣,但请当地地质勘察设计单位做预算,发现这样的普查需要经费约202_万元,后来也不了了之。
由于这项工作未被纳入公共服务范畴,一般情况下,开发建设单位会考虑地下工程施工所在地的地壳受力层问题,但往往会缩减地质勘探投入。而建设、规划、国土等职能部门,也大都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对区域性地质勘探的兴趣。
范士凯等人指出,国家应该要求中心城市建立相应的财政机制,以政府投入、市场化竞争招投标的方式,开展公益性区域地质灾害勘探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空间现状及发展预测、开发战略、规模与布局、开发实施步骤等,才有科学依据。
(7)近些年,许多城市在建设中常常遭遇这般尴尬:计划埋设管道的线路,已有其他造好的地下工程,使得管道线路不得不改道,因此成本大增。此外,高层建筑的桩基给地下空间开发造成新的障碍,对地下铁道、地下管线等有延续性的工程建设造成非常大的困难。
施伟忠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体制原因,在于城市地下空间管理存在“九龙治水”问题。与城市地下空间管理直接相关的机构,包括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电信、电力、公用、民防、公安消防、抗震、水利防洪、绿化、环保、水电、国防、文物保护等,管理主体职能交叉效率低下,多存在以部门利益取代公共利益等弊端。
【核心对策】
(1)由“地陷”问题,牵引出了目前城市地下空间管理所存在的“隐患”。我国应该整合行政资源,对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审批、设计审查、工程管理、安全监督检查等建立起信息共享、协调互动、监管与查处联动的机制,在降低社会送审经费和时间成本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步入“快车道”的背景下,亟待制定一部完整、权威的法律,来规范并解决开发权限、体制、标准与规程等实际问题,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统一管理。
(2)为防止为地下水事故在修建地铁隧道时频发,应将地下水管道铺装比地铁修建位置更深的地下位置。施工前要组织地铁修建方面的专家,针对修建地点的地质情况进行勘测和调研,对不同地质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大施工的监管力度,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要求实施,彻底杜绝豆腐工程。
(3)转变传统的政绩观,避免政绩考核指标片面地与GDP挂钩,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城市化进程,使狂飙突进的地铁施工适度“降温”。
(4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鼓励进行地铁修建技术的创新,逐步提高地铁施工的技术,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专业培训班等方式,全面提升地铁管理部门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防止“外行管理内行”的情形。加大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提升安全意识,防止人为失误所造成的“地陷”现象,同时减少地陷可能带来的人员伤亡。
第四篇:地质灾害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2_〕20号文件精神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
豫政 〔202_〕2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2_〕20号,以下简称《决定》)是新时期国务院全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扎实推进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明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的,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为工作重点,不断增强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二)基本原则。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明确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体责任,做到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运用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多种手段,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坚持专群结合、群测群防,充分发挥专业监测机构作用,紧紧依靠广大基层群众全面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谁引发、谁治理”,对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要明确防灾责任主体,切实落实防范治理责任;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同时,协调推进山洪等其他灾害防治及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三)工作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我省山地丘陵区县(市、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任务,全面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的基本情况,编制并实施全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落实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措施;加快豫西、豫北、豫南地质灾害易发区大型以上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工作;对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积极开展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并组织分期治理或搬迁避让,使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得到及时监控和有效处置。到202_年,全面建成我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或减轻中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
二、加强调查监测预报预警,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
(四)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动态巡查。以县(市、区)为单元,全面开展豫西、豫北、豫南山地丘陵区和豫西黄土区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评价,加强人口密集区、重要工程设施周边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调查评价结果要及时提交当地县级以上政府,作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依据。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评价,做好调查成果综合集成工作;水利部门负责组织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气象部门负责组织地质灾害气象致灾因子调查评价。
切实强化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省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大型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详细勘查,查明地质灾害形成条件、诱发因素、发育特征、威胁对象及危害程度,掌握其发展变化规律,督促指导各有关部门和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制定监测防治方案,落实防治措施。中型及以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和防治由有关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
加大地质灾害动态排查巡查力度。地质灾害易发区县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组织开展对本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经常性巡回检查;对重点防治区域,每年要开展汛前排查、汛中检查和汛后核查,及时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及时处置并向上级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报告;要将排查结果及防灾责任单位或防灾责任人向社会公布。省、市两级政府和国土资源、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县级政府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巡查工作的督促指导,对基层难以确定的隐患,要及时组织专业部门进行现场核查确认。
(五)切实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省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要加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对城镇、乡村、学校、医院、施工现场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加密部署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等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选择典型区域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及致灾机理研究,建立降雨与地质灾害的关联模型,完善突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
加强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加快推进河南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我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应急信息发布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媒体和手段,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山区、交通干线、厂矿企业、施工现场等区域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受威胁群众。省国土资源、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铁路、广电、通信、水利、安全监管、气象等部门按职责分别负责相关预警信息的发布。
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市、区)、乡镇政府要重视并加强基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建立健全以村干部、骨干群众、企业职工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引导、鼓励社区、村民组、厂矿企业、施工单位成立地质灾害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给予适当经费补贴,并配备简便实用的监测预警设备。组织相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群测群防员、受威胁群众等的防灾知识及技能培训,不断增强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省、市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教育、民政、工业和信息化、安全监管、气象等部门负责指导县、乡级政府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体系,组织开展群测群防员防灾技能培训。
三、严格城镇规划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有效规避地质灾害风险
(六)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时,要加强规划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合理确定项目选址和布局,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省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交通运输、铁路、工业和信息化、林业、国资、旅游、能源等部门按职责分别负责组织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工程建设项目依据有关规定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各级环保、林业、水利、农业、气象等相关部门要强化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
(七)快速有序组织地质灾害临灾避险。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市、区)政府要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向社会公告并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要组织制定防灾避险方案,明确防灾责任人、预警信号、疏散路线及临时安置场所等;要组织力量严密监测地质灾害隐患变化情况,紧急情况下,县(市、区)、乡镇政府和基层群测群防组织要迅速启动防灾避险方案,及时有序组织群众安全转移,并在原址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标志,避免人员进入造成伤亡。在安排临时转移群众返回原址居住前,要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安全评估,落实监测预警等防范措施。各级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
(八)加快开展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工作。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与扶贫开发、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校舍建设、土地整治等有机结合,统筹安排资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工作,优先搬迁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受威胁的群众。要加强对搬迁安置点的选址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并为搬迁群众提供长远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民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支持和指导。
四、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强化地质灾害隐患治理
(九)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对难以实施搬迁避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按照大、中、小型分级结果,分别由省、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负责组织治理。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积极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加快开展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治理。要充分发挥专家和地质勘查队伍的技术优势,科学设计,精心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级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工程治理项目的支持和指导监督。
(十)加强重要基础设施及工矿企业周边地质灾害防治。对交通干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利枢纽、输供电输油(气)设施等重要设施及军事设施周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当地政府和交通运输、铁路、水利、工业和信息化、能源等相关部门以及部队、企业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安全,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指导监督。
经评估论证需要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新建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在建设主体工程的同时,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各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工地周边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预警,制定防灾预案,切实保证在建工程和施工人员安全。
(十一)加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环保、水利、农业、安全监管、林业、气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编制实施相关规划,统筹抓好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水土保持、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尾矿库隐患治理、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等各项工作,合理安排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切实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
(十二)开展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防控。要建立健全郑州、开封、许昌、平顶山、洛阳、焦作、新乡等城市及豫北平原等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实行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联防联控,重点加强主要城市超采区和豫北平原地下水开采管理,建设郑州、开封等城市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示范区,合理采取地下水禁采、限采措施和实施人工回灌等工程,避免因地面沉降造成危害。制定地下工程活动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严格审批程序,防止因矿产开采、地下水抽采和其他地下工程建设以及地下空间使用不当等引发地面沉降、塌陷及地裂缝等灾害。省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保、住房城乡建设、水利、林业等部门要完善相关审批程序,制定或完善有关规范标准和技术规程;省住房城乡建设、人防等部门要制定地下工程活动和地下空间管理办法。
五、加强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水平
(十三)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结合本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组建专群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通信和专业设备,形成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修订完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严密、科学的应急工作流程,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有关各方协调联动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必要的生活物资和医疗用品储备。省财政、国土资源、民政、工业和信息化、水利等部门要加强支持和指导。
(十四)强化基层地质灾害防范。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市、区)、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大力支持和推进乡镇、村地质灾害监测、巡查、预警、转移避险等应急能力建设。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内,乡镇政府、基层群测群防队伍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巡回检查,对威胁学校、医院、村庄、集市、厂矿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大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安排专人盯守巡查;每年汛期前要组织应急避险演练。
(十五)做好突发地质灾害抢险救援工作。当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要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切实做好抢险救援工作,加强综合协调,做好人员搜救、灾情调查、险情分析、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处置工作。要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医疗和心理救助,全力维护灾区社会稳定。驻豫部队、武警部队负责组织军队参与抢险救援;发展改革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工作;水利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堰塞湖溃坝等次生灾害防范工作;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做好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气象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应急气象预报工作;通信管理部门负责做好通信保障工作。
六、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十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政策体系。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相关规章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立法进程,形成比较完善和配套的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政策体系。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认真组织编制和实施本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十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成立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加强对全省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地质灾害易发区市、县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健全与本地地质灾害防治需要相适应的专业监测、应急管理和技术保障队伍的要求,设立市、县级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地质环境监测站),建立应急专业队伍,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在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大资源整合和经费保障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正常开展。对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地质灾害巡查调查、监测预警等防治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务、职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稳定基层地质灾害防治队伍。
(十八)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与管理。省级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本级财政保障范围,并根据工作需要逐步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开展我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实施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勘查、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应急处置,支持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科普宣传和培训工作。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和群测群防员补助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不断增加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财政投入。要严格资金管理,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专款专用。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十九)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创新。省相关科技计划(基金、专项等)要加大对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组织实施科技攻关,加强对复杂山体成灾机理、地质灾害风险分析、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积极采用地理信息、全球定位、卫星通信、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提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勘查设计、监测预警水平。科技、国土资源、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负责组织各方面力量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和新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
(二十)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教育。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广泛开展地质灾害识灾防灾、灾情报告、避险自救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要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和骨干群众参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和防灾避险技能演练。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政府负责人要全面掌握本地地质灾害情况,切实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及抢险救援指挥能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地质灾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教育部门负责将地质灾害防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组织中小学学生开展防灾演练。
(二十一)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建立完善逐级负责制,确保防治责任和措施层层落到实处。地质灾害易发区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政府要把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作为各级政府分管负责人及主管部门负责人任职等谈话的重要内容,督促检查防灾责任落实情况。对在地质灾害防范和处置中玩忽职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依法依规严肃追究行政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省、市、县三级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与当地驻军、武警部队的沟通联络和信息共享,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发展改革、教育、民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卫生、水利、安全监管、广电、国资、工业和信息化、气象、旅游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领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二十二)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格局。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紧紧依靠驻豫部队、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公安消防队伍等抢险救援骨干力量,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动员群众、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公民、企事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关心、支持地质灾害防治事业。对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给予表扬奖励。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十日
第五篇:地质灾害
狮凤山铜矿已有近五十年的开采历史,矿山采用自上而下分段开采的形式,开采工作已到了十六中段859水平面,该平面比矿区东侧的绿汁江河床还低350余米。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下降,井下涌水已经成为当前狮凤山铜矿进行开采工作的重大安全隐患之一。为降低安全生产及经营风险,持续安全地进行矿山生产经营工作,由于矿山生产过程中对地形地貌的破坏,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或加剧一些地质灾害的产生,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是矿山生产前期一个重要的环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危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矿山生产的开拓方式和生产布局。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地质环境条件:
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受多期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形切割剧烈,陡坡地分布面积大,地表强风化、岩石破碎,地质体稳定性差。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来源。
玉溪市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杨子准地台,南部以红河断裂为界与三江褶皱系相接,东南部以弥勒—师宗断裂为界与华南褶皱系的滇东南褶皱带为邻。区内发育南北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南北向有小江断裂、普渡河—滇池断裂、汤郎—易门断裂、元谋—绿汁江断裂纵贯全区;北西向有红河断裂、石屏—建水断裂、玉川断裂、曲江断裂等,呈现活动频繁和加剧之势。由于区内地震构造活动,形成新的断层、谷地、槽地、陡崖、陡坎、崩积物等,不稳定岩土体的广泛分布,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类工程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频繁的活动和许多不合理行为的发生,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对地质体的扰动
和破坏,降低了地质体的稳定性,引发和诱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由于选线不当、削坡不合理、固坡和护坡措施不力等多种原因,公路和铁路沿线的许多路段滑坡、泥石流密集发育,造成交通中断,影响交通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采伐森林造成植被减少、陡坡垦植,工程建设中固体废弃物的不合理排放、处置,截坡取土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产资源开采是对地质环境扰动最剧烈的人为工程活动,矿山及其周边地带往往也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山区建房选址不当、成排连建,房后切坡过高过陡、房前边坡护坡和房屋基础以及生产生活用水处置不当,是造成广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多发的诱发因素 矿山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202_年预测的36个矿山地质灾害点中,江川县清水沟磷矿1号排土场滑坡、澄江空心坟矿山边坡滑坡、峨山县宝山矿代面概第三采区排土场滑坡出现小规模滑动,易门县绿汁镇水箐村后三家厂矿崩落区发生4次少量危岩崩塌,无人员伤亡,预测效果好、202_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根据玉溪市气象局《202_年玉溪市气候影响评价》、玉溪市防震减灾局202_年地震活动趋势分析,各县区202_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及玉溪市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02_年对全市41个重点危险区310个地质灾害点、36个矿山地质灾害点、23所中小学校、33段(条)
国道、县道、乡村公路、57座病险水库、8个旅游风景区(点)和3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作出预测。从所预测区(点)的稳定性和危险性看,部分区(点)出现了危险前兆和发生了小型一般级地质灾害,同时也新出现了8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总体预测结果是好的。从地质灾害发生的起数、级别和受灾的严重程度、损失大小看,202_年地质灾害属较严重,预测结果好。
(一)重点危险区(点)检验
1、红塔区:202_年预测的4个危险区2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在降雨较集中的7月底8月初及10月中上旬, 春和镇波依村委会8组(大水槽)、大营街镇大密罗村委会8组、灵秀村委会土边箐(烟厂三库旁)箐沟、关索坝至灵照寺公路发生小型一般级滑坡、崩塌,新增灵秀村委会灵照寺海会塔公路、大营街龙潭村委会一组、北城皂角上坝、刺桐关石狗头、红塔区第三幼儿园5个滑坡地质灾害点,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无人员伤亡,预测效果好。
2、新平县:预测的5个危险区7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全年共发生小型一般级地质灾害及隐患37起(滑坡36起、泥石流1起),新增隐患点69个,202_年因洪涝及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52.14万元,损毁田地1744.5亩,房屋倒塌121间、受损581间,受灾群众3464户,13352人。总体预测结果上较好,其中: 漠沙镇仁和村山苏地小组、黎明村老街子,建兴乡盘龙村石头寨、建兴村下厂洞,戛洒镇小红山岔路口(滑坡、泥石流),新化乡六竜村七多克小组、大寨村小丫口小组、海外村周上寨小组、甸末村甸末小
组,桂山镇五桂社区小山头小组,平甸乡他拉村核桃箐、费贾村弯子村小组,平掌乡曼干村苗旮旯小组、丫口小学,老厂乡黑查莫村则敢莫小组、营盘小组均出现了小型滑坡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隐患。
3、华宁县:列入监测的3个危险区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202_年共发生小型滑坡15起、崩塌4起,新增青龙镇长坡村、噜噜村2个滑坡隐患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万元,无人员伤亡。宁州镇的老孔寨、大花水、上寨滑坡;青龙镇玉泉山、矣马白上营、小营及城门洞小学滑坡,落岩山山体崩塌;盘溪镇的大湾、东升滑坡出现小规模一般级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低,预测效果好。
4、江川县:202_年对8个危险区3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预测,全年共发生小型一般级地质灾害8起(滑坡4起、崩塌3起、地面塌陷1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7万元,无人员伤亡。其中:大街镇水箐沟村、雄关乡下营村委会爬地村发生小型滑坡,安化乡宴石洞河村、前卫镇杨家咀第一、二组出现小规模崩塌,新增路居镇米潭水村、大街镇天井凹村2个滑坡灾害点。总体预测效果好。
5、易门县:202_年预测的5个危险区3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多数未发生灾情,仅有绿汁镇的麻蛇箐、芭蕉箐,铜厂乡碧多村委会窝拖田、西山村委会阿三郎发生小型泥石流,无人员伤亡,总体预测效果好。
6、通海县:预测的4个危险区4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未发生大的地质灾害,仅有九街镇团田三组(梅子箐)、四组(滑石板),里山乡芭蕉村四组(五里箐),河西镇清水河村八组(大捏蚱),杨
广镇落凤村七组(杨子冲)、杨梅沟六组(花红园)软基,高大乡观音村二组(观音山)及新增里山乡芭蕉村五组滑坡隐患点的房前屋后出现局部滑坡、地面开裂。全年发生的3起灾害和4起灾害隐患,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4万元,潜在经济损失价值220万元,未造成人员伤亡,总体效果好。
7、元江县:202_年对8个危险区30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预测,全年共发生6起(其中:滑坡5起、崩塌1起)地质灾害,造成1人死亡,损毁房屋16间,损毁公路40米,直接经济损失43万元。青龙厂镇假莫代村委会核桃树村民小组滑坡,咪哩乡大新村民小组滑坡,因远镇卡腊村委会乌布鲁初村民小组滑坡,羊岔街乡南溪小学滑坡,澧江镇南满滑坡都发生小型灾害。新增羊街乡党堕村委会党堕村民小组崩塌和羊那公路垤霞村四组公路边坡滑坡二个地质灾害点,其中:党堕村民小组(杨庆发屋后)发生小型崩塌,在清理房后崩塌时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垤霞村四组公路边坡滑坡,导致公路外侧边坡挡墙沉落下滑、开裂变形,40米路段外侧三分之一水泥路面(约2米宽)呈悬空状态,悬空高度0.5—1.2米,对公路外侧坡脚7户30人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其它地质灾害(隐患)点未发生灾情和险情,预测效果好。
8、峨山县:202_年预测的2个危险区3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岔河乡谢扎村委会谢扎组村子滑坡、甸中镇镜湖村委会镜湖小组村子滑坡、富良棚乡富良棚村委会本鲊小组村子滑坡3个点发生一般级灾
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无人员伤亡。其它地质灾害(隐患)点未出现险情,总体预测效果较好。
9、澄江县:202_年预测的5个乡镇19个地质灾害重点监测点中,未发生地质灾害危害,总体预测效果好。新增6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阳宗镇饮马池村委会饮马池小组滑坡、海口镇松元村委会石龙滑坡、龙街镇尖山村委会代头小组滑坡、高西村委会朱家山滑坡、右所镇补益村委会吴柞小组滑坡、吉花村委会大坡头小组滑坡。玉溪市202_年地质灾害总体为较严重,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83起(其中滑坡73起、泥石流3起、崩塌5起、地面塌陷2起),造成1人死亡及房屋、田地、公路损毁等,直接经济损失1958.54万元。以202_年相比,地质灾害起数增加107.5%,人员伤亡较上年减少14人(死亡减少8人),直接经济损失增加370%。各类地质灾害均有发生,以滑坡为主,崩塌、泥石流次之,地面塌陷和崩塌灾害呈上升趋势;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不均,时间上大多发生在6-9月降雨主汛期及10月的秋雨季节,空间上仍然多发生在山区、半山区及山间盆地边缘,202_年玉溪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受多期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形切割深、岩石破碎,地表风化严重,地质体稳定性差。特殊的地质环境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哀牢山变质岩带和大红山群老地层分布区最易发生地质灾害。
2、玉溪市属地震多发区,活动断裂发育,因地震活动而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小江断裂、普渡河—滇池断裂、汤郎—易门断裂、元谋—绿汁江断裂、红河断裂、石屏—建水断裂、玉川断裂、曲江断裂等在我市纵横交错分布,以及新老构造的活动,形成地裂缝、塌陷、崩塌等,埋下了地质灾害发生的隐患。202_年小震活动主要分布在小江断裂带南端的华宁、通海、澄江县,曲江断裂及其与普渡河断裂交汇地带、易门中浦贝断裂和楚雄—建水断裂中段,元江有少量分布。强度比202_年增大,1-12月共发生大于2.5级地震9次,大于3.0级5次、大于4.0级一次。
3、由于采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垦植等造成植被减少,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诱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由于集中降雨、局地暴雨、大暴雨,沟渠渗水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管理不善和不合理排放,激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5、群众缺乏防灾知识及防灾意识不强。山区建盖房屋多选择靠山且切坡过陡,房屋座落在一部分为基岩、一部分为填土的地基上。山区建房选址不合理,集中建房或从一个滑坡体搬到另一个滑坡体上,或建在构造交汇由陡变缓处或沟口及洼槽等危险区。
6、采矿活动对地质体稳定性的扰动尤为剧烈,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液体废弃物随意堆排放,超高台阶开采、边坡过陡、采空区塌陷等,以及采矿权人对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治理资金不到位,治理措施不力,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
7、各类工程建设中忽视地质灾害危险性因素影响,不重视地质环境保护,不严格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进行施工和治理,在建设过程中或建成投入使用后引发地质灾害。九)202_年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情况
202_年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学习、宣传和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中心,坚持“三为主”方针和“四结合”原则,认真组织实施《玉溪市202_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以村庄集镇等人类居住区、中小学校、矿产开采区、公路铁路沿线、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旅游区(点)、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等的滑坡、泥石流为重点,做好5—10月重点防范期地质灾害的监测巡查、预报预警、应急调查等避险避灾工作。
1、编制市、县、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全面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措施。
(1)建立防灾领导组织机构,健全市、县、乡、村、组五级防灾责任制。
(2)狠抓各项制度和措施的落实,切实做好汛期值班、巡查监测、预测预报、撤离转移、防灾避灾工作。
(3)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宣传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开展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4)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
3、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
4、开展县域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编制玉溪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5、积极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6、加强建设项目和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管理。(5)易门县
共2个危险区,37个重点村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29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涉及5个乡镇22个村委会、35个村民小组。
①绿汁—铜厂—小街危险区
本区由于构造侵蚀、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山坡陡峻,构造复杂,褶皱、断裂较发育。岩石风化强烈、破碎,植被稀少,采矿活动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等因素,造成该区地质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为易门县地质灾害强活动区。本区共有地质灾害点28个点(其中 :滑坡20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主要危险村庄有:
A、绿汁镇(共12个点,其中:滑坡8个、崩塌2个、泥石流2个):,木厂村委会小菜园村、木厂村委会明堂村滑坡,竹子村委会牛尖山村、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上村、绿汁村委会细六庄上中下村、腊品村委会小腊品村、腊品村委会茂则武村、河尾村委会老红岩村滑坡,木厂村委会明堂村后山、木厂村委会水箐村崩塌,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下村、绿汁村委会芭蕉箐村泥石流。
B、铜厂乡(共11个点,其中:滑坡8个、泥石流3个):铜厂村委会小马山村、里士村委会北山村、里士村委会沙鮓村、里士村委会
普家村、碧多村委会罗母箐村、股水村委会黄草岭村、西山村委会上芭蕉村、沙衣村委会把拉母组滑坡,铜厂乡西山村委会阿三郎、里士村委会坡脚村、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泥石流。
C、小街乡(共5个点,其中:滑坡4个、泥石流1个):狮子山村委会罗家村泥石流,狮子山村委会铜厂箐村、普厂村委会普厂新村6组、普厂村委会下拉溪达3组、普厂村委会蓼峨7组滑坡。②易门县浦贝—十街危险区
本区广泛分布朱罗系地层,以粉砂碎屑岩,泥岩为主。岩石风化程度中等,构造活动强裂,植被稀少,陡坡开垦、切坡建房、公路建设、及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体稳定性扰动较大,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本区共有9个滑坡地质灾害点,为地质灾害中等活动区。A、十街乡(共3个滑坡点):十街村委会南山村、大村村委会龙口村、老吾村委会法家村滑坡。
B、浦贝乡(共6个滑坡点):浦贝村委会汪水村、浦贝村委会矣石沙村、罗台旧村委会其者山村、阿姑村委会日末旧村、阿姑村委会响水村、草箐村委会施李村滑坡。
公路地质灾害预测易门县:
①十街—老吾公路k2+900至k3+300路段,k7+800至k8+100路段,k17+350路段滑坡、崩塌;
②岔河—炉房公路k1+500至k1+700路段滑坡、崩塌。
③鱼峨线k76+600至k77+000路段滑坡、崩塌;
④绿汁河尾—羊歇厂公路k2+300路段滑坡、崩塌、泥石流;
⑤绿汁镇—小木奔公路泥石流、崩塌;
⑥铜厂里士—芭蕉路段滑坡、崩塌; ⑦浦贝—红石岩路段滑坡、崩塌。中小学校地质灾害预测(5)易门县:
① 绿汁镇中心小学泥石流(威胁师生660人); ②浦贝乡赵普中心小学滑坡(威胁师生160人)。
矿山地质灾害预测(6)易门县: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三家厂矿区塌陷、崩塌。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我县境内绿汁江流域一带,构造复杂,岩石破碎,地形切割强烈,坡陡,箐深、植被差。易门铜矿区50多年的采矿活动,造成了一些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如遇地震和降雨,将加剧对岩体结构和斜坡稳定性破坏,产生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增大。
(三)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预测
1.预测主要依据
(1)绿汁镇、铜厂乡、小街乡、十街乡部份地区,由于构造、岩石结构、地形、植被及人为采矿活动等因素,地质环境脆弱,是我县地质灾害强活动区。浦贝、十街朱罗系地层分布区,由于断裂等构造形成时间晚,地层岩性主要以粉砂碎屑岩,泥岩为主,基岩透水性差,植被差,表土层疏松,遇水塑性大,是我县滑坡等地质灾害中等活动区。
(2)据气象预测,202_年6—8月主汛期降雨量为500毫米左右,单点大雨,暴雨偏多,诱发产生洪涝、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较202_年偏重发生,监测和防治工作依然严峻
2.重点地质灾害点预测
根据202_年地质灾害活动监测情况,202_年农村居民地质灾害监测点57个,其中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9个,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48个。地质灾害监测点为:
(1)龙泉街道办事处: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江口村委会冷水箐上村、下村滑坡。
(2)浦贝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阿姑村委会曰末旧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浦贝村委会汪水村、矣石沙村滑坡;罗台旧村委会其者山村滑坡;阿姑村委会响水村滑坡;草箐村委会施李村滑坡。
(3)十街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大村村委会龙口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十街村委会南山村滑坡;大村村委会小腊主村滑坡;老吾村委会法家村、石头村、迤中村滑坡;脚家店村委会易尾村滑坡。
(4)铜厂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泥石流;西山村委会芹菜塘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碧多村委会罗母箐村岩石崩塌,山尾巴村滑坡;铜厂村委会小马山村滑坡;里士村委会北山村、依沙鲊村、普家村滑坡,坡脚村泥石流;西山村委会上芭蕉村滑坡;芭蕉村委会阿三朗村泥石流,小水井滑坡;股水村委会黄草岭村滑坡;沙衣村委会把拉母村滑坡。
(5)绿汁镇: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腊品村委会则达村滑坡;河尾村委会孙家坟村滑坡;绿汁村委会麻蛇箐泥石流。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木厂村委会明堂村岩石崩塌;竹子村委会牛尖山村、起咱村滑坡、芍苴上组菜籽山脚至坝滩耕地开裂;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上村、下村滑坡,细六庄上、中、下村滑坡,芭蕉箐村泥石流;腊品村委会茂则武村、小腊品村滑坡;河尾村委会老红岩村滑坡;龙格利村委会小龙格利村、下大田村滑坡。
(6)六街街道办事处: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白邑村委会下白邑滑坡,小戈革村滚石;二街村委会大芦柴冲、徐得箐村滑坡。
(7)小街乡: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点:狮子山村委会铜厂箐村泥石流、罗家村滑坡。一般地质灾害监测点:普厂村委会普厂新村6组、下拉溪达3组、蓼峨7组、岩子脚2组滑坡。(5)易门县 共2个危险区,37个重点村庄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滑坡29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涉及5个乡镇22个村委会、35个村民小组。
①绿汁—铜厂—小街危险区
本区由于构造侵蚀、切割强烈,山高谷深,山坡陡峻,构造复杂,褶皱、断裂较发育。岩石风化强烈、破碎,植被稀少,采矿活动及人类工程活动强等因素,造成该区地质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为易门县地质灾害强活动区。本区共有地质灾害点28个点(其中 :滑坡20个、泥石流6个、崩塌2个),主要危险村庄有:
A、绿汁镇(共12个点,其中:滑坡8个、崩塌2个、泥石流2个):,木厂村委会小菜园村、木厂村委会明堂村滑坡,竹子村委会牛尖山村、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上村、绿汁村委会细六庄上中下村、腊品
村委会小腊品村、腊品村委会茂则武村、河尾村委会老红岩村滑坡,木厂村委会明堂村后山、木厂村委会水箐村崩塌,绿汁村委会马干田下村、绿汁村委会芭蕉箐村泥石流。
B、铜厂乡(共11个点,其中:滑坡8个、泥石流3个):铜厂村委会小马山村、里士村委会北山村、里士村委会沙鮓村、里士村委会普家村、碧多村委会罗母箐村、股水村委会黄草岭村、西山村委会上芭蕉村、沙衣村委会把拉母组滑坡,铜厂乡西山村委会阿三郎、里士村委会坡脚村、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泥石流。
C、小街乡(共5个点,其中:滑坡4个、泥石流1个):狮子山村委会罗家村泥石流,狮子山村委会铜厂箐村、普厂村委会普厂新村6组、普厂村委会下拉溪达3组、普厂村委会蓼峨7组滑坡。②易门县浦贝—十街危险区
本区广泛分布朱罗系地层,以粉砂碎屑岩,泥岩为主。岩石风化程度中等,构造活动强裂,植被稀少,陡坡开垦、切坡建房、公路建设、及采矿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体稳定性扰动较大,易诱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本区共有9个滑坡地质灾害点,为地质灾害中等活动区。
A、十街乡(共3个滑坡点):十街村委会南山村、大村村委会龙口村、老吾村委会法家村滑坡。
B、浦贝乡(共6个滑坡点):浦贝村委会汪水村、浦贝村委会矣石沙村、罗台旧村委会其者山村、阿姑村委会日末旧村、阿姑村委会响水村、草箐村委会施李村滑坡。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云南达亚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三家厂矿崩落区,崩塌隐患。4.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202_年易受滑坡等威胁的公路地段为:十街至老吾公路k2+900至k3+300路段,k7+800至k8+200路段,k9+800至k10+100,k17+350路段;脚家店至朝阳公路k15+300路段;岔河至炉房公路k1+500至k1+700路段;鱼峨线k76+600至k77+000路段;绿汁竹子岔路—羊歇厂公路;铜厂里士—芭蕉路段;浦贝—红石岩路段;小狮公路k3—k5路段、k11—k12路段;易平路k2+270路段。5.学校地质灾害预测
小街普厂完小、浦贝乡罗台旧完小滑坡 202_年主要地质灾害事件:
7月1日强降雨,易门县铜厂乡碧多村委会窝拖田村发生小型泥石流一次、西山村委会阿三郎村发生小型泥石流二次,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0月8日、11日,易门县绿汁镇麻蛇箐、芭蕉箐发生小型泥石流阻断公路。
(二)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1、气候:202_年我市气候属正常偏差年景。全市年平均气温除元江为24.3℃外,其余各县区为16.4~17.8℃,与历年同期相比,各县区分别偏高0.5~1.5℃,华宁、澄江两县偏高达1.5 ℃;与上年同期相比, 除通海偏低0.5℃外、其余各县区分别与上年相近。除5月气温特低外,气温总体正常到偏高。202_年玉溪市各县区平均气温
气温单位:℃
气象要素 红塔区 江川 澄江 通海 华宁 易门 峨山 新平元江
年平均气温 16.6 16.6 17.1 16.4 17.3 17.2 16.7 17.8 24.3 比历年(±)+0.7 +1.0 +1.5 +0.5 +1.5 +1.2 +0.8 +0.5 +0.5 比上年(±)0.0 +0.1 +0.1-0.5 0.0-0.2 0.0-0.2-0.1
年降雨量总体上正常略少,全市1-12月降水量在694.8-1005毫米之间,与历年同期相比, 除元江、新平分别偏多72.1毫米及88.7毫米外,其余各县区分别偏少9.1~174.3毫米,其余各县区为正常年份;与上年同期相比,除江川、澄江分别偏少20.7毫米及212.2毫米,其余各县区分别偏多29.1~241.5毫米。1月至4月中旬降水稀少,干旱严重,4月28日进入汛期,较往年偏早20天,6-8月降水偏少,9-10月降水偏多,10月6日-13日出现严重秋季连阴雨天气,部份县降雨量破历史同期极值。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坝区偏少,山区、半山区正常偏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较突出。202_年全市收集到暴雨洪涝17县次。由于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局地大雨、暴雨、大暴雨强降水,诱发地质灾害起数比上年40起增加107.5%,人员伤亡较上年15人减少14人,直接经济损失比202_年的529.2万元增加370%。
202_年玉溪市各县区降水情况 降水单位: 毫米
气象要素 红塔区 江川 澄江 通海 华宁 易门 峨山 新平元江 年降水量 803 698 807 819 839 758 928 1005 885
比历年(±)-115.4-174.3-132.8-79-75.5-72.5-9.1 +72.1 +88.7 比上年(±)+32.3-20.7-212.2 +87.3 +52.5 +29.1 +241.5 +103.8 +171.1
2、地质环境条件: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脆弱,受多期大地构造运动的影响,河流溯源侵蚀强烈,地形切割剧烈,陡坡地分布面积大,地表强风化、岩石破碎,地质体稳定性差。特殊的地形地貌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物质来源。玉溪市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杨子准地台,南部以红河断裂为界与三江褶皱系相接,东南部以弥勒—师宗断裂为界与华南褶皱系的滇东南褶皱带为邻。区内发育南北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南北向有小江断裂、普渡河—滇池断裂、汤郎—易门断裂、元谋—绿汁江断裂纵贯全区;北西向有红河断裂、石屏—建水断裂、玉川断裂、曲江断裂等,呈现活动频繁和加剧之势。由于区内地震构造活动,形成新的断层、谷地、槽地、陡崖、陡坎、崩积物等,不稳定岩土体的广泛分布,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人类工程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频繁的活动和许多不合理行为的发生,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了对地质体的扰动 和破坏,降低了地质体的稳定性,引发和诱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由于选线不当、削坡不合理、固坡和护坡措施不力等多种原因,公路和铁路沿线的许多路段滑坡、泥石流密集发育,造成交通中断,影响交通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
由于采伐森林造成植被减少、陡坡垦植,工程建设中固体废弃物 的不合理排放、处置,截坡取土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产资源开采是对地质环境扰动最剧烈的人为工程活动,矿山及其周边地带往往也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山区建房选址不当、成排连建,房后切坡过高过陡、房前边坡护坡和房屋基础以及生产生活用水处置不当,是造成广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多发的诱发因素。
(一)重点危险区(点)检验
5、易门县:202_年预测的5个危险区3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多数未发生灾情,仅有绿汁镇的麻蛇箐、芭蕉箐,铜厂乡碧多村委会窝拖田、西山村委会阿三郎发生小型泥石流,无人员伤亡,总体预测效果好。
(四)公路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6、易门县:预测的3条路段中,十老公路K2+900至K3+300段,浦红公路K10+300至K10+500段发生小规模崩塌和蠕滑,未形成大的危害,预测效果较好
(三)矿山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202_年预测的36个矿山地质灾害点中,江川县清水沟磷矿1号排土场滑坡、澄江空心坟矿山边坡滑坡、峨山县宝山矿代面概第三采区排土场滑坡出现小规模滑动,易门县绿汁镇水箐村后三家厂矿崩落区发生4次少量危岩崩塌,无人员伤亡,预测效果好。
(三)重点防范期
汛期的局地单点大雨、暴雨、大暴雨及持续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自然因素,根据玉溪市地质灾害以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特
点,结合202_降雨趋势,确定全市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5—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