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县主导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17-599436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6 08:57: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县主导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的思考

一、当前我县主导产业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发展”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在做大做强水电、矿产品和农林产品加工等传统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

化和旅游产业化,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农业、旅游业分别初步形成了“一园三区”、“两茶一鱼”、“一点四线”的发展新格局。

1、以县工业产业园区为载体,着力打造以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培育形成特色化、专业化的现代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加快中金盛唐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成套设备、青山电动汽车年产4000万AH磷酸铁钒锂电池、菩恩矿业烟气余热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软质铁氧磁体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引导企业扩大产能,延伸下游产品,提升产业层次。

2、依托xxxx以南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以319国道和常吉高速为主轴,搭建工业平台。积极推进官庄辰州工业新区、麻溪铺工业小区和五强溪工业小区建设,构筑现代工业体系,打造工业发展“硅谷”。重点发展以黄金、铅、锌、钨、锑等有色金属为主的矿产采掘加工业。大力支持辰州矿业、中国黄金集团、西澳公司、金石矿业、长青矿业等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从而加快技改扩能,提高生产能力,优化产品结构。

3、“两茶一鱼”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布局。1)茶叶:全县茶叶生产逐步整合为统一的“碣滩茶”品牌,以生态绿茶为主,兼顾黑茶、红茶等产品,生产布局为:①北溶片区,依托五强溪库区水面优势、碣滩茶原产地良好的生态优势、借母溪原始次森林旅游景区和借母溪茶业公司的茶叶生产以及张沅高等级旅游公路开通等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有机茶,打造茶山茶景休闲观光旅游业。②以官庄为龙头的319国道(含常吉高速)、S227省道片区,依托干发茶业、银峰茶业、天湖茶业、弘沅茶场、红星茶场等企业及官庄较好的茶叶生产基础,打造成名优绿茶规模化生产区。③太常片区,依托县域的中心位置以及湖南辰州碣滩茶业有限公司和xxxx碣滩茶业的技术优势和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建设茶叶交易集散市场和茶叶产业园,使其成为xxxx茶叶的集散地。2)油茶:按照“一群两带”三个区域布局,即:“七甲坪镇油茶产业群”、“319国道油茶产业带”和“xxxx酉水油茶产业带”。在三个油茶产业群、带中,xxxx酉水油茶产业带以“xxxx县麻子溪林木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的油茶基地建设和加工较为突出,并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3)鱼类:基于渔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科学发展渔业。着力培育五强溪库区大水面渔业基地、中小型水库群渔业基地、山塘精养基地、土著名优鱼类保护和繁育基地等“四大养殖基地”,力促网箱养鱼稳定在3万口。xxxx县飞天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本县丰富的鱼类资源,进行鱼类加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在2009年成功跻身于怀化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

4、大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突出“一点四线”开发新格局,围绕构建县城中心点,县城——酉水凤滩、县城——借母溪、县城——五强溪xxxx、县城——官庄——齐眉界——杜家坪“一点四线”旅游开发格局,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xxxx主导产业中以农业产业和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的发展更为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地不大。农业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基地规模的发展和壮大,但由于投入有限,农业产业化基地开发缓慢。目前,对农村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农业产业是茶叶、油茶、水产(鱼类),茶叶总面积7.3万亩,其中可采摘面积仅2.5万亩;油茶原有面积近10万亩,只完成低改1.9万亩,新造3.2万亩;水面网箱养殖不足3万口。基地规模成片上千亩的少,大部分较为分散。

2、龙头不强。一是加工企业规模偏小,产能不足,管理粗放,如对油茶进行精深加工的规模企业还没有一家。二是资金不足,难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扩大规模、更新设备、研发新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三是品牌不响,难以掌握市场话语权,取得品牌溢价,提高产品价格。品牌注册上仅茶叶品牌就多达10余种,难以形成龙头品牌为系列的产品,而且品牌宣传力度也不够。四是专业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新产品开发落后,科技应用和产品转化率低,综合竞争力难以提升,产业升级乏力。

3、政策支撑力度较弱。尽管国家、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落实到位。一是产业财政扶持资金偏少。二是金融机构借贷门槛过高,且审批程序繁琐,时间过长。三是有财政

资金支持,但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

三、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突出壮大基地,推进主导产业规模化。基地大小决定产业规模的大小。一方面,要加快对“两茶”老基地实行“低改”和“品改”任务;按照分期分批的原则,力争2015年完成“低改”和“品改”任务。在水产方面,充分利用库区有效水面和中小型水库及

山塘发展鱼类养殖面积,实现年起水量达2.5万吨的目标。另一方面,要按照“优化布局、相对集中”的原则,在交通便利、种养条件较好的区域实行集中连片发展,扶持种养专业乡、专业村和专业大户,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2、扶持龙头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一是要加强资金保障。通过实施“银企对接”,财政贴息,政府担保,将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后扶、林业建设、湘西开发等一系列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的方式,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全力保障企业发展资金需求。二是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税收返回、建立研发基金等方式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三是要鼓励联合重组。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产业发展。

3、突出整合品牌,推进主导产业品牌化。一方面,按照“平等、自愿”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术”的原则,逐步整合主导产业品牌,如茶叶品牌统一使用“碣滩茶”和“官庄茶”两个品牌;鱼类产品统一使用“五溪湖”品牌,并将统一后的品牌申请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另一方面,通过各种节会活动和新闻媒体,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积极争创国家、省级著名商标。

4、完善考核机制,强化保障措施。一方面,要完善考核机制,抓好制度落实。进一步完善对产业发展的考核机制,将主导产业建设纳入考核内容。同时,加大督查力度,做到奖罚分明。另一方面,要在政策上、资金上和技术指导上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减轻企业负担,为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为宽松的政经环境。

第二篇:2016工业园区主导产业调研报告

2016工业园区主导产业调研报告

2016,工业园区管委会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不断壮大工业总量,加速产业集聚,夯实发展平台,创优发展环境,园区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

一、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

1、工业生产情况

2016年1-12月份,园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6.9亿元,同比增长9.35%。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3亿元,同比增长5.3%。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2.3亿元,可比增长7.01%。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2.4亿元,同比增长23.13%。安排劳动就业人员7430人。

2、经济效益情况 1-12月份,园区企业实现利润累计6.66亿元,同比下降3.26%。企业实际上交税金1.65亿元,同比增长18%。利税总额达14.48亿元,同比增长42.89%。

二、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工业园区围绕生物医药、金属制造、新型纸业和绿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集群发展,加快产业升级。2016,四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8.2亿元,占园区比重87.84%。

1、生物医药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8亿元,占园区比重17%,同比增长16.8%。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亿元,占园区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7%,同比增长16.9%;实际上交税收3104万元,同比增长24%。

2、金属制造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3.1亿元,占园区比重62.8%。实际上交税收1.1亿元,同比增长19.25%。

3、新型纸业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9亿元,占园区比重5.9%。实际上交税收353万元,同比增长50%。由于市场行情低迷,新型纸业一直处于谷底徘徊,尚未有复苏迹象。

4、绿色食品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3亿元,占园区比重2.3%。实际上交税收50万元,同比增长77.5%。其中赣花油脂实际上交税收26.39万元,增长较为明显,同比增长146.64%。

第三篇:关于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2011年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调 研 报 告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果畜富民、工业强县、城镇带动、旅游突破”四大战略的总体要求,始终把增加农民纯收入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围绕“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高新农业科技为支撑,以基地建设促发展,大力发展“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加大劳务输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1、粮油生产再获丰收,是连续第八个丰收年 2011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96.5万亩,总产44.73万吨,较上年增长3%。其中小麦种植面积58万亩,总产24.36万吨;玉米种植面积38.5万吨,总产20.37万吨。

油料种植面积7万亩,总产0.9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在粮油生产上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实施小麦、玉米良种统供项目。按照陕西省良种统供实施方案要求,县上成立了良种统供领导小组,通过招标确定良种统供企业,实行“五统一”管理,严格供种程序,确保供种质量,全县小麦良种统供面积58万亩,玉米良种补贴38.5万亩,实现了良种全覆盖,良种补贴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

二是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2011年我县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建立了2个万亩示范方,在2个万亩示范方田内各建设一个百亩核心攻关田,小麦、玉米收获前,经省、市高产创建专家组实地测产: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田平均亩产523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52公斤,小麦百亩核心攻关田亩产578.5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107.5公斤;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亩产635.5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106.5公斤,玉米百亩核心攻关田亩产672.3公斤,较中南部大田亩增产143.3公斤。高产创建活动有效地带动了全县96.5万亩粮食均衡增产,使我县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位居咸阳市第一。

2、蔬菜生产快速发展,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 按照“东菜西果、南畜北特”的发展思路,在灵源、阳洪、临平、新阳、大杨、城关、漠西等镇(社区)重点发展阳光大棚、冬暖式大棚蔬菜和露地特色蔬菜生产。引进了山东寿光阳光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和栽培能手,在灵

源、阳洪新建成阳光大棚蔬菜基地600亩,在临平、灵源新建成冬暖式大棚100亩,在漠西、城关、新阳建成无公害大葱生产基地2万亩,同时在灵源、大杨、阳洪发展特色露地蔬菜面积5000多亩。全县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达10万吨左右。

3、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不断壮大,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围绕“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形成产业”的思路,抓规划、抓科技推广、抓品牌建设、抓体系支撑,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在继续抓好53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和3个一乡一业示范镇的基础上,今年己发展申报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一乡一业示范镇1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4个。

二、农民千元增收工程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努力工作,我县农民千元增收工程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企业带动、科技服务等方面全面开展工作。

1、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一是蔬菜产业:在灵源、阳洪、临平、姜村、大杨、城关等镇流转土地1100亩。新建蔬菜阳光大棚600亩,新建冬暖式蔬菜大棚100亩,新建设施大棚红提葡萄150亩,建

成了以漠西为中心的大葱生产基地2万亩。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4000亩,露地菜3.1万亩,蔬菜净收入3.1亿元,人均纯收入588元,较上年324元增加264元。

二是果品产业:全县新建苹果园4.2万亩,其中现代果业绿色长廊新建1.2万亩,北部新建1.2万亩,南中部其它果区新建1.8万亩。建成200亩以上标准示范园6个,在寒寨、三桥等发展核桃杂果林9000亩。全县果品面积达48万亩,通过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果品产量和优果率,加之果品市场价格上涨,果品总产值达到16亿元,扣除各种费用后净收入12.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较上年1745元增加655元。

三是畜牧产业:建成大杨双庙村和梁村镇代东村2个万头生猪养殖场;建成周城乡董城西堡子和临平镇枣林村两个果园规模养殖场;建成大杨杨安嘉禾牧业千头奶牛养殖场1个;建成奶山羊养殖专业村4个。全县目前畜牧存栏96.6万头(只)。由于畜产品价格一直走高,畜牧出栏率增加,畜牧业净收入达6.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0元,较上年637元增加443元。

四是粮油产业:全县小麦种植面积58万亩,建立了4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全县玉米种植面积38.5万亩,建立了35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全县油菜种植面积7万亩,建立了5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2011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96.5万亩,总产44.73万吨。由于粮食增产和收购价格上涨,粮油总产值达到9.753亿元,扣除各种费用后净收入5.6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0元,较上年838元增加232元。

五是烤烟产业:今年烤烟种植面积6000亩,较去年增加1000亩。其中关头5000亩,梁山1000亩。在关头佛头村建五棚连体育苗大棚1个,建示范基地1800亩。

六是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全年培育发展申报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8个,省级一乡一业示范镇1个。

2、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态势良好

广升农业一期工程基本结束,二期工程主体已经建成,各项配套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当中,农民学员培训等项工作陆续展开,今年我局又搭桥引进台商余东寒投资3000万元与马连乾礼兴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兴建库存600—1000吨冷库20个,已开始动工建设;城关镇引进陕西翼华商贸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建立占地500亩,养殖奶山羊5000只、野猪1000头、野鹿1000只、秦川牛1000头的养殖基地,该项目正在实施之中。今年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全县农民多种经营收入1.4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9元,较上年189元增加90元。

3、农民科技培训及劳务输出成效显著

积极实施阳光工程农民转移培训项目,举办农技、植保、能源、土肥、农机等各类培训班120场(次),培训农民1.8万人(次)。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52人。劳务输出及外出打工人员15.4万人,全县务工净收入14.9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30元.较上年1669元增加961元。

以上各项构成农民人均纯收入8410元,较上年5665元增加了2745元。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内部种植结构不甚合理。粮田面积较大,经济作物比重偏小;

二是主导产业基地建设水平不高;

三是农产品深加工、流通环节依然薄弱,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四是是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2012年工作思路及目标任务

工作思路:围绕一个核心,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抓好两化,即高效农业园区化,农业经营产业化;推进三大战略,即提质增效战略、龙头带动战略和占领市场战略;实现四大突破,即粮食单产、设施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业化实现新突破。

目标任务:2012年全县稳定粮油种植面积,增加蔬菜种

植面积,提高农业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增加农业科技培训人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达到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71元。

二0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三

第四篇:对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调研思考

**村位于**镇南部塬区,总户113户,总人口 423人,总耕地面积 1324亩。截止目前,苹果栽植面积1110亩,挂果面积达 余亩,常年产量在 吨左右。有富士、秦冠、新红星、嘎啦、黄元帅等品种。目前苹果这一产业已经成为村经济支柱产业,不仅发挥着巨大的富民作用,而且已经成为村经济发展的基石。

经过我近一年对该村各

果农的走访及调研,这一个产业的发展对该村每个人的生活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对该村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稳定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我通过走访,也是“喜、忧”参半,“喜”从何来呢?

一喜该村是苹果生产最佳环境,该村塬面宽阔,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生产苹果的最佳优生地之一。

二喜苹果管理水平较高。村上成立了果业专业合作社,并抽调懂技术、在苹果生产管理上有一技之长的人为技术员,并由果业局专门

人员指导,根据农时季节举办各种培训班。有力的提高了全村果农的技术管理水平。

三喜果农的技术意识有所增强,自从二00二年省、市、县提出推广四大技术以来,广大果农通过对比以及自己的实践,已经深刻认识到“四大技术”的重要意义,由原来的不愿意甚至用各种方式抵制“四大技术”到现在县、镇等寻师救技的现象。

四喜政府高度重视销售渠道拓宽,自从我市全面取消两税以后,政府的职能转变,通过在广州等沿海地方设立对外营销窗口。并出台一些有利于果商的政策。通过对现有信息员的培训,促使了果品营销氛围。鼓励一部分有市场意识的人走出去,大力发展果库、气调库。通过一系列的引导,从而使我村苹果的销售渠道由原来的果商一统天下大局面向多方位、全年销售局面的转化。

在我们看到该村果业生产好的一面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该村果业生产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必须让我们高度重视,否则,将对这以产业有致命的一击。

一是品种单一。中、早、晚品种比例不合理。目前该村,早熟品种基本为空白,中熟品种规模化低,严重地制约了中熟品种的发展,并且占有比例仅为10%左右,且管理粗放。晚熟品种占有比例较大,以富士为多,在果子成熟期间,销售相对集中,容易导致销售难,价格偏低以及抵御市场能力差等现象。

二是广大果农应用各种技术死板,不灵活。对于一种新技术不能根据自己树势,生长等进行相应的配套。常常出现,修剪生搬硬套,喷施农药人云亦云,施肥只注重萌芽肥,忽视追肥。只注重化肥不重视农家肥。大改形只注重疏枝,不重视间挖等。

三是市场意识。果子后续深加工不足以及增值空间相对较窄。许多果农对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市场经济知识欠佳,往往出现别人是买果子赚钱,自己赔钱。苹果生产出来以后只注重原材料的价格,对后续产业的挖掘不足,极大的影响苹果的增值空间。

四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遇到风调雨顺之年能有一个好收成,遇到冰雹、冻害等则力不从心。

通过这次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农业生产,同期长、抵御自然灾害。市场挑战能力差。同时作为我国拥有九亿农民的一个农业大国,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我认为,要改变农村现状以及该村果业,必须做好一下几点:

一是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在生产关系上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不只注重培训农业科普知识,应该全方面的培训,培训市场知识,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把农民培育成为懂政策、懂技术、有道德、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二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模式。农民一家一户干什么事,只能是单打独挑,处处碰壁。只有把全体果农联合起来。形成规模优势、地域优势,才能在市场的冲击下站稳脚跟。从而达到共同受益的格局。

三是要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应该只重视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后续产业等。否则,在主导产业遭受到各种灾害后,农民的生活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只有将各种产业配套好,各种技术应用好,农村的持续发展是实在必行的。

四是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当前两税取消后,党和国家出台了许多的惠农政策。政府要改变有原来的指导方向向服务方向转变。把当和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从而不断提高党在农民心中的声望。

第五篇: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初探

盐城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初探

现代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演进通常是通过不同时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更替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科技浪潮的不断推进,产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地选择好主导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盐城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地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盐城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个地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经济发展起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盐城市产业经济前所未有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品牌响、质量好、市场份额大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一批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形成的区域生产集中度高的特色加工体系,一批依托人力、技能、智力优势形成的特色产品生产企业群体,形成了机械、化工、纺织、食品等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和企业支撑着盐城市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为盐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农村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

截至2003年底全市已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37个,进入超市的农产品已达到648个,其中部分优质农产品已进入家乐福等国际知名的大超市。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17个。经市政府确定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已达60个。全年新办投资额500万元以上外向型农副产品加工项目43个,新增省级龙头企业两家。科技兴农成效明显,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4%。

(二)工业产业呈现聚集发展新趋势

工业对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0.7%。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新趋势,全市20多个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其中汽车及零部件、纺织、皮鞋、油田机械、制鞋机械等10多个产业集群规模达5 亿元以上。重点企业支撑力量增强,工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年销售收入过十亿元的规模企业6家。悦达、森达、马佐里、磊达等一批骨干企业成为工业快速增长的支撑力量。积极探索盐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技术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610个,省认定高新技术产品51个;新产品销售率达26%;累计建成省级技术中心13家;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38.5%。

(三)新兴服务业发展初见端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服务业总体呈加快发展态势。2003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48.7亿元,增长12.9%。其中通讯、住房等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活跃,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增长23.3%;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9.2亿元,增长11.1%。新型流通业态迅速发展,连锁经营、大型超市和现代物流企业不断增加,全市成交额超亿元的消费品市场达16个。全市共新建、续建和扩建景点项目24个,完成投资2.2亿元,实现旅游总收入31.15亿元,增长12.9%,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四)区域协作取得新进展

200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7.86亿美元,增长46.6%;出口产品结构进-步优化,形成了以玻璃工艺品、长毛绒玩具、纺织服装、机械和汽配等产品为龙头的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口产品。机电产品出口1.4亿美元,所占出口额的比重达29%。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全市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70%集中在各类园区。区域经济合作取得较大进展,积极实施全面接轨上海战略,加强盐常挂钩合作,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步伐,积极接受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与辐射,区域合作项目进展较快,上海工业园建设开始启动。

二、盐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盐城市现阶段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整体产业结构仍处于低层次的演进阶段

盐城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从1995年实现了一次飞跃,由一、二、三的排序升格为二、一、三的序列,2000年实现再次飞跃,提升到二、三、一序列。到2003年,全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例为14.8:52.9:32.3,全省为8.9:54.5:36.6,而盐城市为23.3:44:32.7。虽然盐城市也和全国、全省一样进入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社会阶段,但盐城市“浓厚”的农业经济氛围和二、三产业连续多年缓步前行的格局,则表明了盐城市与工业化中期阶段还有实质性的差距。

(二)产业经济总量偏小

盐城经济总量在全省中的比重一直偏小,各行业规模不大。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盐城GDP占全省GDP比重为6.1%,工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4.9%。在按营业收入排名的全省五十强大型企业(集团)中,盐城市只有悦达集团于去年入榜,全市百户大企业(集团)营收超十亿的只有8家,并且悦达集团营收总量接近于其他七家企业(集团)的总和。

(三)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

盐城市传统产业仍然占据主体地位,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在规模上尚难以担当起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重任,在水平上也不足以为改造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部分重要工业部门的主体技术都明显落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二是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相对落后;三是产品出口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大,产业链条短,附加价值低。

(四)主要产业集中度不高

从产业内部来看,一些产业尚不能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同行业中的众多小企业处于无序竞争状态(如纺织、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抗风险能力差;从产业外部来看,产业关联度低,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形成产业链和产业整体竞争优势的发挥。因此,主导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五)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快

尽管近几年来,盐城市服务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其发展增速仍然明显滞后于GDP增速。统计数据显示,“十五”以来,盐城市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为12.3%,低于第二产业3.3个百分点。同时存在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偏高,新兴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等问题。这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盐城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因素。

三、盐城市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思路

针对盐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盐城市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把握好主导产业选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企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杠杆,依托现有基础和比较优势,以培植规模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工业园区三大战略思想为指导,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巩固提高现有主导产业,培植壮大具有发展潜力的潜在主导产业,努力使盐城市主导产业发展适应市场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

(一)立足资源优势,做优做特绿色农业主导产业

盐城市是一个地处沿海的农业大市,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农(畜)产品资源和水产品资源,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享受省政府海上苏东政策的扶持优势,这些都是盐城市农村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依据自然生态的优势,做大做强盐城市主导特色农业产业,要按照市场化、区域化、产业化的要求,着力提高集约经营和优质农产品比重,促进农业数量、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重点打造优质粮食、棉花、蔬菜、生猪、家禽、林业等“六大百亿元产业”上。要以建设绿色农业基地为抓手,加快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推行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抢占绿色产业的先机。

(二)巩固传统优势,培大育强六大工业主导产业

2003年盐城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85.05亿元,其中纺织行业49.53亿元,占26.8%;机械行业47.38亿元,占25.6%;化工行业19.61亿元,占10.6%;食品行业15.02亿元,占8.1%;皮、毛制品业10.4亿元,占5.6%。五大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总量的76.7%。在五大支柱行业中,出现了一批在全国名列前茅的产业和企业,这些产业和企业支撑着盐城市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盐城市工业宜选择汽车制造业、纺织服装业、机械业、化工燃气业、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皮革制造业这六大产业为主导产业。

1、汽车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是盐城市新型产业,汽车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带动力。盐城市现有的汽车产业基础,是发展汽车产业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要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使之成为支撑盐城市经济跨越发展的第一主导产业。要举全市之力,努力建成盐城市汽车工业城,悦达汽车形成20万辆生产能力,中威客车形成4000辆生产能力,环保专用汽车2000辆生产能力。以市开发区、盐都、亭湖开发区为基地建设30个以上汽车配套零部件生产企业群,同时加大对汽车保养、维修设备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新产品开发。到2010年,汽车工业实现销售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四分之一以上的目标。

2、纺织服装业:纺织服装业是盐城市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纺织业经济总量多年来占全市工业的30%左右。近年来,由于纺织产业基础较好,又是高就业、高创汇行业,盐城市投资项目中纺织工业项目占据了较大比重。但突出的问题是单体规模小、装备差,产业链短、产品档次低。做大做强纺织产业,关键是要提高产业层次,走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之路,争取引进或重组几个能够起支撑作用的企业航母,有效实施产品和技术结构的调整,拉长加粗纺织产业链条,争创一批知名品牌,实现纺织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把盐城市建成全国闻名的纺织强市。

3、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发展食品工业是实现农副产品资源就地转化、就地增值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以工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为此,一要把食品工业作为招商引资、全民创业和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产业,吸引国内外客商来盐城市投资食品工业项目,迅速扩大盐城市食品工业经济总量,二要以产加销一体化为目标,着力培植龙头加工企业,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三要加大名牌创建力度,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经济”,使盐城市成为农副产品出口深加工基地,全国知名的食品业强市。

4、机械制造业:机械工业是盐城市传统支柱产业,以江动集团、江苏悦达拖拉机厂为代表的百家农机企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一定的比重,马佐里(东台)纺机有限公司、盐城纺机厂等纺机骨干企业生产的纺纱设备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另外,盐城市的机床及其配件行业、石油机械行业也具备了较高的产业集中度。要在巩固提高现有机械工业比较优势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走专、精、特之路,争创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要运用市场机制和资产纽带,发挥企业现有凝聚能力,迅速扩展和延伸产业链,扩张企业规模,形成规格全、品种多、系列化的产品体系。使盐城在2010年前成为全国农机、纺机、普通机床、石油机械产品及配件的主要集散地。

5、化工燃气业:坚持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稳定提高农用化工、继续发展橡塑化工、配套平衡基础化工、突破石油天然气化工的发展思路,重点抓好具有传统优势的农用化工和具有资源优势的天然气化工。要发挥盐城市具有港口、淡水、电力、环境等独特条件,适度承接国际重化工的转移。但发展中必须趋利避害、科学有序、强化环保。

6、皮革制品制造业:其中的制鞋业在全国已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要发挥森达集团的规模、品牌、技术优势和产业集聚效应,巩固其在全国同行业中的霸主地位。同时,积极吸收民资、外资,大力实施资产重组,提高集约程度和专业化协作水平,推进制鞋业生产企业群体的形成。

(三)发挥后发优势,打造新兴服务业主导产业

坚持以服务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为主攻方向,不断壮大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旅游、房地产、信息等先导产业,大力培植物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挥后发优势,打造盐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是继续提升商贸流通业。鼓励以资产为纽带,以名店、名牌、老字号为龙头,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建立一批主业突出、管理规范、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大型商贸流通企

业集团、商贸中心。积极推动连锁经营从传统零售业、餐饮业向服务业的多个领域渗透。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进城发展农产品连锁销售。

二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功能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发展与电子商务密切结合的批发零售物流、与生产企业密切结合的仓储服务物流、与国际贸易密切结合的口岸物流。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前来投资合作,对传统的物流设施和物流企业进行转型提升、整合重组。鼓励同类商贸骨干企业共同建立连锁配送中心,完善物流服务功能,形成整体优势。

三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充分利用盐城市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东方湿地之都-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生态旅游品牌,以规划建设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为龙头,以景点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丹顶鹤生态旅游区、麋鹿生态旅游区等建设步伐,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科学规划,积极引导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制定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在规划中,一是要着眼于比较优势。要按照扬长避短、突出优势、培育特色、淘汰落后的要求,做大做强具有一定优势和规模的产业;做专做精具有一定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下决心淘汰一批落后和生产能力过剩的产品、产业。二是要着眼于产业和区域特色优势的整合。抓住龙头产品和重点产业,引导产业延伸,推进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联合,提高整体竞争能力。三是要着眼于主导产业规划与园区建设相结合。在园区规划中,要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中心,在项目的引入上以特色产品为重点,努力实现“一区一业”,“一园一品”。

(二)积极实施“五化”战略,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一是经济工作项目化,努力提高项目推进的层次和水平;二是工业园区化,把抓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兴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的集中度;三是支柱产业特色化和优势产业集群化,大力实施纺织、机械、化工、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倍增计划”和汽车、燃气与电力等产业“腾飞计划”,大力培植特色产业集群;四是企业规模化,集中力量扶持企业集团,推动生产要素向优质企业、优秀企业家集中;五是大力推进生产集约化,逐步实现主导产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三)努力建立三个体系,改进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建立新型的行业管理体系。借鉴国外发达国家行业协会运作模式组建行业协会,并赋予行业规划、统计分析、品牌评比、技术中心论证、标准审查、质量体系认证咨询等职能,推进主导产业自律、规范和健康发展。二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与银行合作,拟定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办法,通过开展500户左右企业的信用评价、监督、考核活动,打造企业诚信形象,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融通提供服务,促进产业发展环境与国际接轨。三是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推进重点骨干企业运用计算机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在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以便快速传递经济政策、经济信息和工作情况,提高

政府的服务效能。

(四)推进技术进步,依托高新技术加快主导产业建设

必须紧紧抓住技术装备更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以现代化的装备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装备质量和工艺水平。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加大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独具特色的产品体系。三是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实体、组织项目攻关、领办民营科技企业等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坚持把产品创新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合作相结合,努力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等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上有大的突破,开发特色产品,逐步培植成为主导产业。

(五)大力开展主导产业的品牌培育工作

产品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品牌的竞争,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种产品都只能通过自己的品牌步入市场和占领市场,从而确立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发展主导产业,必须扶持、保护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高、品牌信誉好的名牌产品。把企业改组改造与企业品牌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不断增强品牌意识,强化公关和广告意识,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经济”,推进盐城市主导产业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宏观调控下的盐城经济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只有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抢抓机遇,扬长避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选准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适合盐城实际情况的主导产业,形成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途径、新的发展举措以及新的发展特色,提升新的发展质量和优势,盐城经济才能走在苏北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前列,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

县主导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