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202_年心理学扬州大学李教授论述题总结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17-985353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3 11:53: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_年心理学扬州大学李教授论述题总结

202_论述题心理学总结归纳:

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心理发展的条件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提前:解释遗传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育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解释:教育可以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 有系统的影响 教育可以使个体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教育和环境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也就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2.结合实际论述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他将教学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广:儿童过过活动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 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系统的交际形式。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外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为最近发展区。他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从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首先教学主导着儿童智力的发展 其次教学创造最近

发展区。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来决定的。

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学习任何一个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

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对儿童是不利的,所以教学应该走在心理既能形成的前面。

4)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内化不仅通过教学

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 游戏 劳动来实现。

3.结合实际论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能够使人集中全部的注意力

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把识记的对象变成人们活动的对象和活动的内容识记的效果更

好。

3)识记的方法:采用一定的方法,会增强记忆的效果,采取意义记忆识记效果好。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4.结合实际论述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及其意义

1)聚合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和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特点是本身必须存在一个正确的答案,但人在思维时,并不知道这个答案。

2)发散式思维:这种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的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 结论 或假说。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也是寻求答案多样化的思维,这种思维必训依赖主体必训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

5.结合实际论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题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是两种难以割分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严格讲有以下区别

1)从需要角度:情绪是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是高级的社

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友谊感,道德感。

2)从发生角度:情绪发生早,动物与人共有;情感则发生晚,是人类特有。

3)从稳定性程度:情绪永远带有情景的性质;而情感则既带情景性,又带稳定性。稳

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大的影响!

6. 结合实际论述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人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例如 机体的饥 渴 疼痛所引起的情绪表现,是

表示个体对特定对象的需求,悲哀是表示对人 对事的惋惜,愤怒是对某种状况的不满。这都说明了情绪和情感具有信号功能。

1)人的情绪 情感一旦和有关的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 具有感

情色彩的记忆映像。

2)人一旦有了情绪和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

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做出情绪反应。

3)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的作用进行的。

7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影响学生,是自己成为影响学生最活跃的因素,有感染力的教师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要求,能过使得学生很好的接受和汲取课堂知识,同时也能以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教师的感染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 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可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

验,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希望,学生不反感,而且还会感到亲切,看得起自己,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

 能使得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经验:情绪学习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的学习。学生受到老师的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论的影响获得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加以积累,形成个人的经验。有助于他们来对待人际交往。

能使学生更易于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有感染力的教师能够以自己乐观主义的精神和信心去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摆脱挫折造成的沮丧情绪的负面影响。

8.结合时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和任务。培养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条途径:一,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二,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三;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对学生适当的进行远景性学习目的的教育: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出发,帮助

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并使之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兴趣,好的教师往往是吸引学生学习的直接力量。他

们能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富有吸引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积极性。

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包括学年 学科的远期目标,也包括章节课时近期目标。具体目标应该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宜。及时有效的反馈。反馈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活动的结果,有的学生发现

自己进步了,会增强自己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也能起到鞭策和警醒的作用,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多鼓励他们。

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应注意其合理性,避免引起

学生的过度焦虑和其他不良的反应。

9.结合实际论述意志品质及其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能使人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很好权衡行动结局的社会意义,坚信自己行动目的的正确性,从而自觉行动起来,并在克服种种困难中坚持下去。

意志的培养,光靠懂道理,知道应该去做还不行,必须在实际行动中锻炼,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以下做法:

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世界

总的看法和态度。是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教师应教师他们把崇高的理想同眼前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所能及的。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针对不同的意志品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容易盲从的学生 怯懦的学生 任性和顽固的学生 胆小易受暗示的学生等等

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他们能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能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的,经常用榜样 名言 格言对照自己检查督促自己经常与周围的同学做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坚持定好学习计划,严格执行每天坚持写日记 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等。

教师要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使他们养成自我检查 自我监督 自我激励的习惯。

10.结合实际论述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气质特征,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对生活 学习特别是教育的个性化的实现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人的气质没有直接的好与坏之分,每一种气质

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比如,胆汁质的人动作有力,富于生气 却脾气暴躁 任性  多血质的人感情丰富 待人和气 但又易轻浮,易变所以任何一种气质既是良好的性格和突出才能的催化剂,同时也可能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绊脚石。

 气质特质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当前人们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的问题,进行气质特征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成了时代发展的自然要求,个人通过了解自己 的气质特征,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的优势。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

教学工作 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气质特点的不同,这就要求教育方法的个性化 另一方面,气质是可塑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中的消极特点,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提高自信心,帮助粘液质的学生提高反应的速度,帮助胆汁质的学生克服冲动 不稳定的缺点等。并且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气质的优点。

11.联系实际谈谈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首先,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性格更多的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化特征,而气质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稳定的动力特点,受遗传影响较大。

其次,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不受生活条件的影响,故而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性格是两个方面的合金,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基础上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 另一方面,气质也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虽然气质对性格的形成和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决定一个人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气质不同的人形成相同的性格品质是可能的,而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性

格。

第二篇:202_年心理学扬州大学李教授论述题总结

202_论述题

心理学总结归纳:

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心理发展的条件

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提前:解释遗传 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育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解释:教育可以施加有目的 有计划 有系统的影响 教育可以使个体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

心理发展的动力: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教育和环境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向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也就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2.结合实际论述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他将教学分为广义狭义两种:广:儿童过过活动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 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系统的交际形式。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外一种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二者之间的差异为最近发展区。他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2)从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首先教学主导着儿童智力的发展 其次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来决定的。3)从学习的最佳期限:学习任何一个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对儿童是不利的,所以教学应该走在心理既能形成的前面。4)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内化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 游戏 劳动来实现。3.结合实际论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能够使人集中全部的注意力

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把识记的对象变成人们活动的对象和活动的内容识记的效果更好。

3)识记的方法:采用一定的方法,会增强记忆的效果,采取意义记忆识记效果好。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4.结合实际论述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及其意义

1)聚合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和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特点是本身必须存在一个正确的答案,但人在思维时,并不知道这个答案。2)发散式思维:这种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的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 结论 或假说。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也是寻求答案多样化的思维,这种思维必训依赖主体必训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

5.结合实际论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题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是两种难以割分而又有区别的主观体验。严格讲有以下区别 1)从需要角度:情绪是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情感是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如友谊感,道德感。

2)从发生角度:情绪发生早,动物与人共有;情感则发生晚,是人类特有。

3)从稳定性程度:情绪永远带有情景的性质;而情感则既带情景性,又带稳定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以上区别是相对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大的影响!6. 结合实际论述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人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例如 机体的饥 渴 疼痛所引起的情绪表现,是表示个体对特定对象的需求,悲哀是表示对人 对事的惋惜,愤怒是对某种状况的不满。这都说明了情绪和情感具有信号功能。

1)人的情绪 情感一旦和有关的事物结合起来,人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该事物的 具有感情色彩的记忆映像。

2)人一旦有了情绪和情感的记忆经验,不仅见到某类事物会引起相应的情绪,而且再度遇到某些表情也能领会它的含义,并做出情绪反应。

3)个体对各种信息的意义性的鉴别经常是通过共鸣和移情的作用进行的。

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影响学生,是自己成为影响学生最活跃的因素,有感染力的教师可以很好的完成教学要求,能过使得学生很好的接受和汲取课堂知识,同时也能以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教师的感染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 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可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一个有感染力的教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希望,学生不反感,而且还会感到亲切,看得起自己,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 能使得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经验:情绪学习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的学习。学生受到老师的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论的影响获得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加以积累,形成个人的经验。有助于他们来对待人际交往。

能使学生更易于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有感染力的教师能够以自己乐观主义的精神和信心去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摆脱挫折造成的沮丧情绪的负面影响。

8.结合时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目的和任务。培养学习动机主要有三条途径:一,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二,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三;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对学生适当的进行远景性学习目的的教育: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使之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提高教学艺术,发展学生兴趣,好的教师往往是吸引学生学习的直接力量。他们能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 富有吸引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包括学年 学科的远期目标,也包括章节课时近期目标。具体目标应该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为宜。

及时有效的反馈。反馈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活动的结果,有的学生发现自己进步了,会增强自己的信心和积极性;反之也能起到鞭策和警醒的作用,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多鼓励他们。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手段应注意其合理性,避免引起学生的过度焦虑和其他不良的反应。

9.结合实际论述意志品质及其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能使人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很好权衡行动结局的社会意义,坚信自己行动目的的正确性,从而自觉行动起来,并在克服种种困难中坚持下去。

意志的培养,光靠懂道理,知道应该去做还不行,必须在实际行动中锻炼,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有以下做法:

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是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教师应教师他们把崇高的理想同眼前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要向学生提出的活动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是他们所能及的。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鼓励和指导。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针对不同的意志品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容易盲从的学生 怯懦的学生 任性和顽固的学生 胆小易受暗示的学生等等  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经形成,他们能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是能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的,经常用榜样 名言 格言对照自己检查督促自己

经常与周围的同学做比较,找出自己的差距,坚持定好学习计划,严格执行

每天坚持写日记 检查自己当天的活动,发现缺点立即改正等。

教师要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使他们养成自我检查 自我监督 自我激励的习惯。

10.结合实际论述气质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气质特征,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对生活 学习特别是教育的个性化的实现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气质不决定人的智力水平和社会价值:人的气质没有直接的好与坏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一面,比如,胆汁质的人动作有力,富于生气 却脾气暴躁 任性 

多血质的人感情丰富 待人和气 但又易轻浮,易变所以任何一种气质既是良好的性格和突出才能的催化剂,同时也可能成为限制一个人发展的绊脚石。

 气质特质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当前人们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的问题,进行气质特征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成了时代发展的自然要求,个人通过了解自己 的气质特征,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气质的优势。

气质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依据之一: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气质特点的不同,这就要求教育方法的个性化 另一方面,气质是可塑的,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克服不同气质中的消极特点,如帮助抑郁质的学生提高自信心,帮助粘液质的学生提高反应的速度,帮助胆汁质的学生克服冲动 不稳定的缺点等。并且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气质的优点。11.联系实际谈谈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首先,性格与气质的性质是不同的。性格更多的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社会化特征,而气质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稳定的动力特点,受遗传影响较大。

其次,性格与气质的生理基础有所区别。气质的生理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不受生活条件的影响,故而具有很大的稳定性。而性格是两个方面的合金,是在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基础上后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 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性格与气质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方面,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 另一方面,气质也会影响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虽然气质对性格的形成和表现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决定一个人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性格,气质不同的人形成相同的性格品质是可能的,而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性格。

第三篇:心理学论述题

心理学论述题

1.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事先没有明确的观察任务,知觉的过程会是无意的、不完整的、模糊的,会直接影响到知觉的选择性。教师只有指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重点,观察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计划。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否则,缺乏计划性,实际观察中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遗漏重点。

再次,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品质。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不同,因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必要的。

最后,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成果,提高观察能力。2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生的记忆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地发展和提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中小学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内容以及记忆规律等加以培养。培养学生的记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提出明确的记忆目的的任务,调动学生记忆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意义重大。2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兴趣浓厚、情绪乐观,能提高记忆的效果。3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被识记的事物建立联系,知识经验约丰富,形成联系就越容易,记忆力就越好。4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学生形成的记忆品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的完善和发展5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6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教师要把方法论教育渗透在知识传授中,使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记忆知识,不断提高记忆的效率7树立记忆的信心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记忆力上的优缺点,并依靠优势去克服记忆上存在的劣势。并运用不同的方式给学生以鼓励和肯定,是学生看到自己的记忆成果,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起记忆的信心。3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标志。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有计划地交给学生必需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培养中必需注意几点:1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教师必需注意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2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按唯物辩证法进行思维,可以防止思维的主观性、表面性和片面性。3提高元认知能力,教给学生思维策略。教师必需设法向学生讲授有关思维策略和元认知的知识,进行这方面训练。4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教师必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掌握知识的过程,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5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6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提高言语能力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7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需使学生了解自己思维品质的特点。8提高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要有计划的组织创造性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大胆创造,在发明创造实践中提高创造能力。

4试述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1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创造动机越强,就越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就越有利于解决问题。动机的强度有一定的限制,人在发明创造中不能急于求成。2知觉情境的影响。解决问题往往受到知觉情境的影响,要注意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努力创设较好的有关因素的情境。3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路,产生消极影响。4功能固着的影响。功能固着通常干扰创造思维,影响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5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6已有知识的影响。知识越广博的人就越容易解决问题。7人格的影响。人的人格特点对创造性思维的进程和结果有明显的影响。8灵感的影响。灵感的出现是一个人长期艰苦的大脑思考劳动的结果。9启发影响。人们往往在冥思苦想的过程中,突然受到某一原型事物的启发,通过类比、联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试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一、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的干扰2新颖的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4培养学生的兴趣 5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保持乐观态度和健康体魄,防止疲劳等,也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必要条件。

二、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2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4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5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三、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有意注意虽然是搞好学习的重要保证,但是,完全依赖有意注意进行学习则容易疲劳,不能长时间地坚持;如果单纯依赖无意注意进行学习,又会因缺乏目的性而难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两种注意,交替运用,恰当地安排教学。

6如何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调动起来,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入活动状态,使它起到推动学习的作用。一般有几方面的要求:1明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意义。经验证明:教师愈能在教学中阐明每一具体教学内容的目的、意义,使学生明确所学的内容具有的价值,这种知识就愈能吸引学生,愈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产生学习的意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3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儿童积极思维。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语言提示的方式。二是活动的方式。4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心理学研究证明:开展竞赛必需慎重、适量和注意方式。5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包括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好坏和应用所学的知识的成效等,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有益的学习动机,这就是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7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教育和实践锻炼培养的结果。良好的意志品质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各个方面的活动都会产生影响。

A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意识.加强学习目的、动机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B规范管理教育,养成自觉、自控的习惯。是顺利地从事学习和其他活动的条件,也是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特征。

C加强行为练习,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与具体的困难做斗争中磨练意志。

D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意志品质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必要手段之一。E根据学生意志表现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意志品质的分析,针对他们意志行动的情况,因材施教。

8如何对中小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试?

学生产生情绪上纷扰的原因来自于多方面,因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试,才可能保证学生的正常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应注意以下几点:1矫正错误的观念。要矫正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的不正确的糊涂观念,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客观公正的认识自己。2不要简单禁止,要善于疏导。要辅导学生以适度的节制和升华来消除情绪的纷扰,合理释放、适度节制和升华可以发泄内心的烦恼,减少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3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对学生不要臆测、歧视,不应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4科学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要善于发现和把握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5帮助学生扩大胸襟。要帮助学生养成谦虚谨慎的品德,使他们心胸开朗,对人对事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9影响中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因素?

1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素质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2教育对教学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生活条件对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a,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经验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上起重要作用。b学校教育在人的智力开发中起主导作用。3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各种特殊才能都是在人的反复多次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总之,中小学能力的发展是多因素错中复杂影响的结果,其中身体素质是前提,是可能性,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实践是重要前途。10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重点)

不同气质的学生在教学及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风格可能有较大的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因材施教。1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和主动地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人格特点的产生。对胆汁质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宜用“以柔克刚、热心肠、冷处理”等有效方法;保持平静,对它们进行教育切忌急躁。

2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

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的产生。对多血质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刚柔交替”要耐心帮助,做好巩固工作。

3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等品质,注意防止墨守陈规、执拗、冷淡、迟缓等品质。对多血质学生,教师应当以满腔热情吸引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引导他们生动活泼、机敏的完成各项任务

4对忧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敏感、机智、认真细致、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等品质,防止怯懦、多疑、孤僻等消极心理的产生。在教育的方法上,教师要给以更多的关怀,要经常给以帮助,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前进的勇气。对这些学生,称赞、嘉许、奖励等将对他们的发展其积极作用。11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2合理安排教材、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材的编排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兼顾科学知识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经验水平等,考虑教学时间和教学法上的要求。3.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要培养“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养成客观求证的态度;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4科学的安排练习与实践,加强练习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练习,多采用综合性练习和联系实际、解决实际课题的创造性练习。5创设与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在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实践原理、原则的运用。6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为促进积极的迁移,在教学中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7改进对学生的评价。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的是学习成绩,这对学生来说不公平,因此要有效的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迁移具有积极的作用。

12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有生理、心里和社会文化三方面的原因。1生理原因:造成不健康心理的生理原因包括遗传、生理解剖结构特点、生化特点、病菌的侵害以及生理疾病等。2心理原因:通常受到过分溺爱、保护或者从小缺乏父母之爱的儿童较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3社会文化原因:造成不健康心里的社会文化原因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团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意识形态因素的不良影响。

1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

一、教师的认识能力: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有分配的注意力。观察力是教师了解学生借以获得教育的重要依据。2要有分配的注意力。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3要有巩固的记忆力。4要有创造的思维能力,5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接受,也直接影响学生言语和思维的发展。6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二、教师的情感: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荣誉感和事业心。2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期望,还会毫无保留的向学生献出自己的精力、才干和知识。

三、教师的意志:1要有坚定性。教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教师具有完成任务所必须的坚定性。2要有果断性。果断性就是教师是否善于及时做出决断的能力。3要有自制力。教师自己要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生。

第四篇:心理学 论述题

☆论述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分)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最终要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教育活动中,适应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师工作要有心理指导。(4分)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使学生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3分)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论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4分)

①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代的过程。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②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自然环境因素。(6分)

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等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

☆论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2广播的知识。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知识。3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

4全面的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等。

5专业的技能。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得生动活泼、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

☆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

2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或以特定方式使用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固着是问题解决中的一个重要障碍。

3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作为原型的事物或现象多种多样,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之中。

4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 1

种易于以习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5问题解决的一般性障碍有情绪障碍、文化障碍、习惯障碍和知觉障碍。

总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很多,它们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论教师心理辅导技术的实际应用。

学生时代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其间一个孩子的生理、心理、人格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职业应掌握:

1关注技术。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意思是教师用言语和肢体语言向受辅导的学生表达:你是我现在唯一关心的目标。

2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倾听要求辅导教师在聆听学生讲话的过程中,尽量克制自己插话讲话的欲念,不以个人的价值观来评判学生的主述,并已积极的关注来表现辅导老师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

3沉默技术。其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4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与精神苦恼倾诉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5探讨技术。辅导老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与障碍的过程。

6面质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受辅导学生的认知方面与思维方法提出挑战与异议的过程。

7自我表露技术。指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分享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来推动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8行为矫正技术。指辅导教师对学生自我完善与自我改变的努力给予奖励与惩罚的过程。

现今的中学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术,就能更好地鉴别和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论述品德和道德的关系。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按照社会道德准则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①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指导或调节行为的尺度。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像,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到社会规律的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制约。

②品德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所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广阔得多,概括得多。道德包含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包含的只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局部。

③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给予道德以力量。而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体需要。

2品德和道德的联系:

①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②道德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品德面貌的发展。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前提。离开了社会道德,品德就无从谈起。

③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影响社会道德面貌和风气。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品德是道德的基础。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体现“师德”。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

1认真教学,刻苦钻研教学。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这是师德的首要基础。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

2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校、关心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师德的核心。作为班主任,除了在学习上对

学生严格要求之外,在生活上对学生也要关怀备至,让学生感觉到被关心和重视,从而优化本班的班级管理效果。

3依法执教、爱岗敬业。这是一个教师的最基本的素质,在教育愈来愈规范化的今天,需要我们不再是教书匠,而是教育艺术家,知法、懂法、守法、宣法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4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以学校的价值为导向、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来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领导的信誉,与老师们精诚合作、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5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经常家访,寻求家长的意见,不以家庭背景视人,平等谦虚地对待家长。家长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何服务学生从而使家长满意,一直是我们深以为虑的问题。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学校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在影响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1教师的心理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

2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与奖惩,可以帮助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积累情感经验。

3开放师生关系,营造人格教育的分为。

4学生的良好人格的培养,需要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

5积极组织交往罗或,拓宽学生的心理空间。

6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后天影响,学生之间在个体、品质、学习等方面存在差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全面了解学生。对个别人格缺陷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挖掘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论述如何对学生“网虫”进行品德教育与渗透

1开设校园网吧,加强设防。避免学生在校外各种不明情况的网吧上网所遭遇的不良影响。

2开辟独特的班级网页专栏。

3品德教育课上网。改变以往品德教育的呆板、硬灌输的旧模式,开发品德教育的网络媒体手段与模式。4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的聊天室。

5开设班主任电子信箱。方便接收家长对品德教育工作提供的有利建议及意见。

论述中学生一般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1“自卑心理”与“期望效应”。

对于由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要合理地运用“期望效应”。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积极期望,给他们改变自我,恢复对自己的信心,从而努力地表现自己的长处,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对待这些学生,使学生处于一种和谐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受到教师的热情期待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上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并由此激发出巨大的内驱力。

2“闭锁心理”和情感沟通

存在闭锁心理的学生处处拒绝与他人沟通,把自己闭锁在一个小小的自我空间,总是拒人千里之外。造成闭锁心理的原因与个体的童年的体验和成长过程的不幸经历有关。作为教师应更多的与学生交流情感,沟通心情,打开学生的封闭的心灵之门,向自己倾诉,向自己敞开心扉。

3“学习心理障碍”及解决之策

如焦虑心理、恐惧心理、对学习冷漠绝望心理、怀疑心理、依赖心理等。

解决的方法是:创造教育的最佳情绪和环境;对学生以心换心,做知心朋友;提高成绩“一步法”,不好高骛远;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加温,使冷漠变热情;通过意志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如何利用遗忘规律惊醒有效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解释了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

1对于必须记住的材料,要在学习后第一时间安排第一轮复习,并及时安排以后的复习。第一,一次记忆的材料太多会直接记忆的难度;第二,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且牢固;第三,如果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要保持较高记忆量就必须花大量时间反复记忆,这样的记忆效果无法令人满意。2一次记忆的材料不要太多,根据后来的研究,一组记忆材料安排在7个左右最合适;积极寻找“需要记忆的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过理解,高效率地完成必须做好的工作;拒绝死记硬背的方法。

3对那些看似独立的记忆材料可以通过编排故事等方法,通过联想帮助记忆。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

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人们在记忆过程中,最先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材料比熟悉的材料出现遗忘的时间更早。

4努力提高学习的动机,使记忆材料称为学生学习中需要的、感兴趣的材料。另外,每个人的记忆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论述“学生为中心观”

1“学生为中心观”对教师的要求:要坚持对学生“有限自由”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完全放任自流或过分溺爱是危险的,但父母压服,控制或过分保护孩子,这种做法也是极其有害的。

2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态度和品质:第一,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人格,给予尊重;第二,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表里如一;第三,注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重视他们的感情和意见;第四,深入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3以学生为中心观要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

4确立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把学生勇于探索、创造等动机看做本质动机,不把学生作为单纯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的容器;以学生为中心,要使学生懂得怎样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心灵健康是成功的基石,建立和谐统一的个性使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从事创造。论述如何利用需要层次理论开展品的问题生的教育工作

1困窘的学生,即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只有解决他们的僧或问题之后,学校教育才可能有效。

2胆怯的血色很难过,即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对于这种学生我们要从日常生活小事教育起,让他们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懂得控制、延迟、放弃自己的要求,能够忍受挫折,如此他们才可能获得健康发展。3孤独的学生,即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学生。只有在充满感情、理解和平等的氛围中惊醒人与人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才能获得满足。

4失望的学生,即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学生。教师、家长对此类学生不能有偏见,不能歧视,不能讽刺挖苦,而是要特殊问题特殊解决,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寻找他们的积极因素、闪光点并及时表扬肯定,这对于品德问题生是及其重要的,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转变的契机。

5玩世不恭的学生,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应该努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把那些玩世不恭的学生转变过来,引导他们为班级、为学校、为社会服务。在品德行为、学习生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简答论述题总结)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基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促进学生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可能的发展水平”与“现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结合自己体会谈。(★)

1)威信效应:威信效应即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2)名片效应:所谓“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3)“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4)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相反,若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反感,他们就会拒绝教育者的观点。

三种教学水平(★)

1.尝试式教学——没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是盲目的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知道该“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教”;

2.因循式教学——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识,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教。

3.策略式教学——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可以根据主客观的不同,有效的教。是优秀的教学水平。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

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3.教学应遵循的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4.提倡发现学习: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内容

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

2.学生观:强调每个人头脑中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所以强调学习者的个体性。

3.学习观: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不是被动刺激,老师不能替代。

耶尔克斯——道德森定律曲线(倒 U)(★)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家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尝试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人的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先满足底层次需要才能满足高层次的需要,顺序不能变)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

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简答或论述★★)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适合的学习目标。(例如,学习数学,结合动机期望理论);

2、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如设置悬念,使产生自我探研的愿望);

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和效果率相呼应);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个体之间以及集体间、自身的竞争);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6、正确知道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理论)。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每个学生过去的一贯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

1)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是学生清晰感知,主要指相对强度。音量、板书、教师光线等。2)差异律:对象与北京之间的差别的知觉规律。3)活动律:活动对象更容易被我们感知。多采用活动教具、模型或视听传媒。4)组合律:感知对象时空上接近、形态上相似都容易被知觉为一组对象,教学中直观材料和教学内容在时空上有意义或有规律,便于学生整体知觉。板书布局合理、位置顺序排列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5)对比律:在性质或强度上有对比关系的刺激物,当他们同时或相继作用与感觉器官时,能是学生对他们的差异感知更清晰,从而提供感知效果。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1,审题(分析课题);2,课题归类(在审题基础上,通过思维把握知识的关联,把课题与过去所学的或所经历过的相关的知识信息发生联系);3,重现知识(对课题进行归类后,需要到长时记忆系统中去寻找解决这一类课题的有关知识,提取出来,使他们从长时记忆转入工作记忆中来,为下一步解题做准备);4,解题(根据重现的有关知识,在对课题进行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实现)。▲ 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科基本结构)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原则。同时,应遵循“综合贯通”原则,加强概念、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强调整体、协调性。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如何学习,促进学习的迁移。

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任意;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可能简答题或对某一点的理解)1)问题表征:说明问题在头脑里是如何表现的,反映对问题的理解程度。2)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过度焦虑等消极情绪抑制思维,适度愉快的积极情绪为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了好的情绪背景。3)动机迁移:动机适中,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越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适中点越偏低。4)定势作用:定势是由先前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5)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6)原型启发:在其它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有心人,经验 社会学习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为代表

基本观点:1)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2)这一认识过程的实质是替代强化,道德行为的学习也是如此;3)社会学习的过程经历4个阶段——1.注意、2.保持、3.再现、4.动机;4)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如果能控制这样一些因素,提供良好的榜样,奖励恰当的行为,就有助于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发展。5)研究方法为实验室实验,社会学习论注重实验室实验,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有模仿学习实验、抗拒诱惑实验、言行一致实验等。社会学习理论的实质仍是行为主义的,忽略了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以及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对其道德发展的影响。

对教师启发:1)教师应注重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2)榜样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信、可亲、可敬;3)提高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4)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及教育策略(★)

1)态度定势的形成:道德教育内容本身和对道德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态度定势或积极态度;2)道德观念的确立: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涉及两个因素:了解道德规范和进行道德评价。3)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反映人的内在需要的一种态度体验。通过具体道德情景培养知觉道德情感;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道德情感;通过说理培养伦理道德情感。4)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是个体对自己要遵循道德观念的确信;5)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过程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和诱惑,需要进行道德抉择和行为调节,这就是道德意志的体现。6)道德行为的养成:掌握道德行为技能,训练道德行为习惯3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1.全面认识自我:1)通过认识他人和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2)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和评价自我;3)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我反省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1)积极评价自我;2)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3.努力完善自我: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2)努力提高实现自我。

▲ 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悦纳的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有:1.相似吸引: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相似性的,如经历、兴趣、家庭背景等相似相互之间的人际吸引。2.互补吸引:当交往双方的需要满足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的吸引程度也会增加。3.仪表吸引:仪表包括个人的容貌、穿着、风度等因素产生的吸引。4.人格吸引:人格吸引的产生主要是人格魅力,这是人际吸引最本质的因素。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1)交互性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情境控制原则 ▲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一往情深”)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主动交往;

3、移情:是指人们情感的相互联系,包括相互理解、同情、共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

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2.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3.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4.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5.具有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6.具有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8.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知 情 行;自我独立;人际适应;人格)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2.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矛盾;3.强烈的成才意识与知识经验不足的矛盾;4.心理闭锁与寻求理解的矛盾;5.群集友谊与争强好胜的矛盾;6.性生理成熟和性心理成熟相对迟缓的矛盾,等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环境适应教育2.智力发展教育3.人际关系和谐教育4.健康恋爱观教育5.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

性格特征分析(结构)(★★★)

性格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是由多种性格特征构成的有机整体。性格的结构是由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四个方面组成的。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一个人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及对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态度特征。是性格中最重要的部分。2)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包含哪些内容?

1983年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标,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1)语言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2)逻辑数学智能,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3)空间智能强调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比较强,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他们表现出来的能力。(4)音乐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5)人际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包括四大要素:组织能力,协商能力,分析能力,人际联系能力。(6)内省智能主要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对自己的生活有规划,能自尊、自律,会吸收他人的长处。(7)自然探索智能,指能认识植物、动物和其它自然环境(如云和石头)的能力。(8)存在智能,指人们表现出的对生命、死亡和终极现实提出问题,并思考这些问题的倾向性。

202_年心理学扬州大学李教授论述题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