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关于深化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编辑:落花人独立 识别码:17-1096716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9 00:15: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深化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我市艺术团体机构改革调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市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根据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专题调研活动的通知》,近日,我局组织相关人员对我市艺术团体改制后有关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市直单位

我市市直文化事业单位共10个。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单位有5个,分别为市剧团、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市电影公司、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其中:财政全额拨款单位1个(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差额拨款单位3个,(市剧团、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自收自支单位1个(市电影公司)。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积极稳妥,先行示范的工作思路,不断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以现有市剧团、市电视台、市广播电台、市电影公司、市文化市场稽查队5家单位为基础,组建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市电视产业有限公司、市广播产业有限公司、市电影产业有限公司、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隶属市文化文物广电局管理。五月份,各公司完成了人员分流、在职人员聘用、企业章程制定,同工商、国资委协调了企业注册等问题,现正在办理企业注册和制定分配制度。这

是我市市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市在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目前,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新成立的公司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 的新思路,运转正常。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较好履行了文化市场多个行业综合执法职责,运行不断规范。

(二)县(区)直单位

全市7县区文化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各县(区)剧团、电视台、广播电台、电影公司、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于6月30日前挂牌成立。目前,正在办理公司登记注册有关手续,符合政策的退休人员已经上报人社局待批,各单位内部机制改革、机构设立、人事聘用、工资分配等工作正在进行。

二、我市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市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市属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前无遵循的文化大变革。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高度重视,把文化体制改革放到全局工作的重要位臵,加大力度,合力推进。对中央、省、市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关指示和部署进行了集中研究,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改革的组织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动员宣传,全面安排部署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明确、细化了工作职责和任务,确保了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有领导、有组织、有落实。

(二)抓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我们组织我局干部职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动员大会,传达中省市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文件精神,全面细致部署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制定改革工作时间表,落实改革工作任务,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织相关成员单位,认真学习中、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文件要求,领会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准确把握改革实质。通过深入学习、广泛宣传,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切实增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按期完成。

(三)抓调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根据中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排查摸底,全面了解掌握改革单位的基本现状及市场潜力、人员编制、工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劳动关系等,对我市的文化体制机制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把完善政策作为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并通过专题会议研究,反复商议拟定改革方案,上报市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后,我们组织了市直相关单位进行了方案实施。

(四)抓文化活动,满足精神需求。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建党九十周年,广泛开展宣传文化活动。电视台摄制了8集反映革命老区的电视片,开设了“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专题栏目,开展了“红色影视”片展播,开展了“三唱三颂”、全民阅读、书画摄影展等文化活动。6月9日成功举

办了红色经典大型交响乐—永远跟党走演唱会。农村电影放映9838场次。市直文化单位开展了“文化走进新农村”活动、深入下赵塬村、黑漆河村、保安镇进行文艺演出、书写春联。

(五)抓文艺创作,推进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焕发了全市文化工作者的活力,催生了我市文艺创作的繁荣发展。去年以来,全市共创作大小剧本100多个,其中:

三、当前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看到,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在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部分地方对文化体制改革重视不够,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文化就自然上去了,缺乏在新的起点上的文化自觉,对文化改革发展关注不够、支持不够;一些同志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甩包袱,减人减钱,就是一味地把文化单位推向市场,对改革的目的缺乏全面的认识。有的单位改革意识和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创新意识不强,认为只有事业体制才是保护支持文化事业的最佳选择,实行企业体制会使文化单位失去发展优势,甚至会在市场的大潮中淹没,对推动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存在畏难情绪;有的片面强调国家的扶持和保护,认为文化必须单纯依靠财政投入来发展,对市场机制有效配臵资源、释放全社会文化创造力的作用认识不足。在推进改革上表现为内外协调不力,干部举棋不定,职工等待观望,稳慎有余,主动不足,改革思路停留在方案上。

(二)缺乏整体配套措施,改革阻力较大。在改革工作

中,虽然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有关文化体制改革文件,但涉及“人”、“财”、“物”等关键问题的相关规定操作性还不够强,一些政策措施与单位、职工的期望值尚有较大差距。改革涉及各种利益的协调均衡,文化体制改革本身更具有复杂性,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对于贫困县级文化事业单位而言很不实际,各项文化体制改革优惠政策很难落实到位。

(三)文化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我市文化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培育阶段,文化经营单位普遍存在产业项目少、规模小、层次低、经营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地方特色不鲜明、文化经营人才缺乏、地方财政投入不足,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配套政策还不完善、缺乏规划引导等问题。

(四)投入不足,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我市文化事业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文化事业发展速度仍然落后,目前我市实现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开放,但科技馆、美术馆等公共设施均没有建立,其他公共文化设施也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与我省其他地市比较而言,我市公益文化单位财政拨款较少,制约了其功能作用的发挥,致使文化事业发展受阻,也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文化专业人才匮乏,缺少产业领军人物。大多数文化事业单位存在“进不来、出不去、上不来、下不去”的人事管理格局,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文艺创作人才、专业表演人才等都严重匮乏,远不适应引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深化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意义的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同等重要的紧迫任务。要进一步抓住有利时机,按照中、省、市关于逐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具有商洛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不断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注重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细致稳妥、有序推进。必须充分考虑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有组织有领导、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一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二要注重分类指导,加强改革措施的配套协调,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三要认真总结改革经验,逐步加以推开,在全市进一步形成上下联动的改革态势。

(三)增强统筹协调,优化文化体制改革环境。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统筹协调、总体指导和综合配套。要加强领导,督促各相关部门有效协调配合,深入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出台促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使文化体制改革与劳动、人事、分配、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相衔接,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加以推进。

(四)加大对改革的投入支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议一是要确保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成本,改革的成本除单位自筹一部分外,主要靠增加财政投入来解决;二是要加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切实做到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三是要提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支持一些有市场前景、科技含量高和社会效益好的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

二0一一年八月十八日

第二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大力推进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建设

——陈加元同志在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2_年8月21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努力加快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全面推进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建设。

这几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贯彻党的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围绕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这一目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是文化活动活跃,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各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组织了“演出队伍下基层,文艺戏曲进万家”活动和专场、广场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同时,创作了一批文艺精品,不少作品在全国获奖,取得了较大反响。特别是围绕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主题,举办了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演出、中国文联“公仆赞”艺术团演出、南湖船文化节等一系列在省内外颇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活动,提升了嘉兴的城市形象,极大地促进了文化建设。二是保护开发并重,两个效益逐步提高。中共一大会址、马家浜文化遗址等5处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桐乡乌镇、嘉善西塘已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正式清单;做好城市建设中的历史遗存保护,对桐乡新地里遗址、吴家浜遗址等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完成了全市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加大了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革命文化、古镇文化、山水文化等的挖掘工作正逐步走上资源保护和产业经营相结合的轨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文化投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设施投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全市涉及文化的投入近30亿元。市区相继建成了嘉兴画院、广电中心、南湖市民广场等一大批文化设施;还将投入10多亿元投资兴建嘉兴报业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与现代化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各县(市、区)加强历史遗存保护开发和文体场馆建设工作,去年以来开工在建或今年准备建设的文体、旅游设施项目78个,总投资达19.44亿元。四是文化市场活跃,民办企业发展较快。各类文化单位发展到3500多家,其中社会办3300多家,涉及文体、传媒、网络信息服务等20多个类别。三年来,社会力量投入文化产业的资金达2.4亿元。五是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实行分类管理、分级指导,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和内部改革。广电系统实施了“两台合并”、“局台合一”等改革;嘉兴日报社积极探索集团化运作路子,实施了市县联办。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宣传文化战线的同志们,以及支持文化工作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根据市委常委会讨论的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先进文化在全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先进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先进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基所在。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仅在于它的阶级基础是否先进,而且在于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是否先进。建设先进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内源动力。发展先进文化,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发挥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并为先进生产力发展提供内源动力。同时,文化本身的商品属性也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壮大国民经济的综合实力。发展先进文化,还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只有不断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繁荣,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因此,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增强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1、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顺应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文化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人的经济活动,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虽然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直接功利目的,但在其全过程及全方位的联系中,无一不体现着文化。在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之中,社会持续有序向前发展。因此,从本质上说,文化和经济与生俱来、相伴而生,而且相互影响、互为促进。要研究经济,就不能不讲文化;要研究文化,就必须考虑经济。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进一步加速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就经济而言,由于人们已从重点追求物质需求转向更多地追求精神需求,精神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对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内涵要求也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倚重文化的因素,现代经济正走向文化化。就文化而言,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价值规律、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借助于高科技的运用,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传播力越来越强;而且,与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知识经济,它的内涵就是文化。因此,现代文化具有了明显的产业属性,即文化的经济化。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趋势,进一步作用于经济活动。一是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人文资源比原料、能源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为突出。二是经济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明显。物质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在经济效益中所占的比重直线上升。特别在服装、建筑、食品、汽车等行业,文化对经济的贡献率更大。三是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增长点。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端于美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近年更是挟新经济之势而成为朝阳产业。美国400家最富有的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文化娱乐产品是第一大出口产品;英国文化产业年产值近60亿英镑,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也仅次于汽车工业。四是经济竞争中文化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社会能否快速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这个社会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程度。谁能充分释放文化力的作用,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客观趋势,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必然也会走向全球化,文化的竞争也将是全球性的。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们在面临经济领域严峻挑战的同时,同样面临着文化领域的挑战。有美国学者曾提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主动适应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客观趋势,进一步发展文化经济,就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从国内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被纳入了国家“十五”规划纲要,成为我国下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也早在两年前就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文化工作会议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把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可以预见,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时期、新一波发展的高潮即将到来。

2、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回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其根本原因,就是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建设发展的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提高。也就是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党历来非常重视文化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就要受破坏、走弯路;如果风气坏下去,经济的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国际国内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论述,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反复强调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在当前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我们以新的观念和手段来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党中央在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精神文明。这是站在新世纪高度而提出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思路。如何理解这个新思路?首先,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大众化。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使文化通过市场广泛而有效地传递给市场的主体——人民群众。其次,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机制的社会化。精神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是全社会的事业;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使文化资源能有效配置,通过市场之手把各部门、全社会联系在一起。再次,文化产业顺应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手段的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借助各种先进传播教育手段,才能广泛地影响人、教育人;文化的产业化与科技的高级化联系在一起,必将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手段注入现代化的内容和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进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3、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市争当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必然选择。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往往与这个地方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江总书记视察嘉兴并发出沿海发达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号召后,我市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推进经济重镇、港口新市、文化名城的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出现了快速、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经济活力、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安居乐业。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从我们自身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特点来分析,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嘉兴特有的灿烂文化和人文精神与时代发展的有机结合,文化力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嘉兴人温文尔雅、谦恭包容,使我们可以吸纳各种先进的东西,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一拿来就形成了我们的杂交模式;嘉兴人崇尚礼仪,讲求理性,顺应了市场秩序走向规范、社会治理倚重法律这样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嘉兴成为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放心之地,成为全省招商引资的一个高地。正是嘉兴的文化品质催生了被经济界和新闻界一些人士所称道的“八大经济现象”和“浙北现象”。也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支撑,使我市的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企业经济蕴含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进而增强了嘉兴经济的竞争能力。

现在,市委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自身发展水平出发,发出了要争当我省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号召。争当排头兵实际上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要求我们努力保持领先优势,并确保有一个更快的发展速度。联系嘉兴的发展实际,分析当今经济文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已经成为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产品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竞争。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认真研究文化经济,发展文化经济,为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也包括对文化的、人的素质的要求。一个城市没有自身的特色文化,这个城市就没有个性和品位,更谈不上现代化。因此,我们也只有通过加快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以先进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建设,不断增加城市的文化内涵,凸现城市的文化品位;不断发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恢复和显露江南水乡的风貌和神韵;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加速推进人的现代化,才能全面实现江南水乡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

伴随着经济建设进入新阶段,我市的文化建设正在掀起新高潮。快速增长的经济、日益富裕的生活、安定祥和的环境、日趋完善的设施、不断开放的市场,加上丰富的文化资源,使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面对这样的态势,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发挥优势,不失时机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进一步推进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现阶段,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不适应,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适应,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适应。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扎扎实实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1、要明确发展目标。

按照全省发展文化产业目标要求,联系我市发展现状,今后3-5年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可概括为“四个显著提高、三个基本形成”,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有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有显著提高,增长速度快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文化消费增长速度快于消费总支出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的就业贡献率显著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快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产业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文化产业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市区在全市的文化中心地位,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2、要明确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牢牢抓住市场这根线,从政府做规划开始,面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来制定战略和规划;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调整产业布局。要注重壮大文化产业的主体,积极培育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二是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必须着眼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速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要着力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精简、规范、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要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区分性质,分类指导,尽快完成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尽早释放体制能量,为企业走向市场、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争取时间,争创先机;要着力推进文化运行机制改革,尽快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积极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办法与途径。

三是必须坚持以品牌创特色。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树品牌、创特色;一个地方的文化要有吸引力、渗透力和竞争力,更需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创出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的品牌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比物质产品品牌更丰富的内涵、更强的竞争力和更显著的带动效应。嘉兴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含量极高的品牌,要以我市的历史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水乡文化资源为基础,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结合现代人的消费特点和各类消费群体的审美情趣,进行特色资源、优势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要塑造全新的产品概念和产品形象,推出一批文化名牌,一批文化名人,形成一批名牌企业,从而不断提升产业层次。

四是必须坚持以人才作保障。高素质人才是文化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名品、名城的背后是名人。要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的人才培养计划,打破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身份的界限,促进文化人才在不同地区、部门、行业之间有序、有效流动。既要努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中的文艺人才,还要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文化产业类的经营管理人才。

3、要突出发展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要按照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品牌优先的要求,以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演艺娱乐业、体育健身业等为重点,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形成具有鲜明嘉兴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具体来说: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嘉兴是多种文明、多种文化的交融之地,文化资源丰富,不仅有以南湖红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乌镇、西塘为代表的水乡文化,还有以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元代画家吴镇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海宁钱江潮、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为代表的山水文化。我们可以丰富的水乡和人文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按照“大嘉兴”的思路,加快旅游资源的整合,加快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融合,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业的附加值,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同时,要注重培育壮大与此有密切联系的会展业和艺术品业,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随着嘉兴知名度的日益提升,积极发展节会经济,做大会展业。要以一大批大型文化设施启用为契机,主动接轨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要依托我市在书画、工艺品、摄影、雕塑、艺术设计方面的相对优势及旅游业的兴起,努力开发富有嘉兴特色的艺术品业。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以广播电视业、报业、网络等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传媒业,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传媒业发展十分迅速,无论是经济总量、相对比重还是经济效益,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下一步,这一行业的发展要在做大做强上下功夫,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加快行业内部的资源整合。要探索新型的领导体制和组织框架,在健全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上有新突破。要以资本为纽带,以业务为联结,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努力实现宣传报道与经营“双赢”目标。广电、报业还要注重传媒手段的优势互补,努力壮大我市传媒业的整体效应。要进一步拓展产业经营领域,注重开发广告策划业、图书发行业。

三是大力发展演艺娱乐业。演艺娱乐业是嘉兴文化产业颇具活力的部分,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性消费支出的增加,城市化的推进,流动人口的增加,嘉兴演艺娱乐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我市娱乐业的发展,关键是要实现产业规模、档次的升级。要抓住市文化中心“一院三馆”即将投入使用的机遇,以此为主要载体,把演艺市场进一步繁荣起来,从而带动整个演艺娱乐业的发展。对目前全市分散的、单个的、小规模的文化娱乐场所,要运用市场化的手段,逐步引导他们走规模化的道路,并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提升整个演艺娱乐业的产业层次和经营水平。艺术培训业要抓住人们消费需求中艺术消费不断增加以及青少年艺术培训市场日益升温的机遇,重点做好市场开拓、规范管理等文章。要大力发展有规模的专项培训和综合性培训;在进一步培育发展城市居民培训业的同时,积极拓展农村市场。

四是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这个行业是我市近年来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市场有需求,经济有基础。目前,主要是强化场馆资源、人才资源的整合,通过公司化运作,走规模化道路;要注重体育与教育、文化与教育的联姻,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目前主要是加大开发力度,除了要大力发展竞技体育(赛事)、健身休闲以外,还要延伸体育产业链,发展体育彩票、体育旅游、体育用品、体育咨询、体育培训等行业。

4、要把握“四个关系”。

发展文化产业,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文化产业又不同于其他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文化所具有的教化和导向作用,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更加紧密。文化产品是特殊的商品,具有商品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双重属性,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效益。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重视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激发文化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文化发展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推动社会文化的全面繁荣和发展。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从事生产和经营,在市场运作中获得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竞争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是承传历史与创新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是“根”,我们不可能割断历史;文化创新是“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嘉兴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丰富宝藏,值得我们好好地开发利用。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精华和力量,使嘉兴的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又不能拘泥于传统,还必须坚持文化创新,在优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尤其要把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作为文化创新的源泉。同时,要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兼容并蓄,吸收和消化一切先进的外来文化。

三是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的关系。建设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发展文化产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重要的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办事。既要立足当前,增强紧迫感,抓住主要矛盾,从最迫切、最关键、对全局工作带动最大的事情抓起,力求重点突破。又要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到现阶段发展文化产业的各种受制因素,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而不能急功近利,使工作陷入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

四是依法管理与促进繁荣的关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只有坚持依法管理,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坚持正确导向,净化文化市场,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有效的管理,弘扬先进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摒弃落后的、封建的、愚昧的文化。但是,管理是手段,繁荣发展才是目的。必须坚持科学管理,树立管理是为了更快更好更健康发展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坚持依法管理和促进繁荣的有机统一。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开创我市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当前关键的是要把发展的任务落到实处。要站在新的高度,以全新的理念和工作手段,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

1、要象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

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要求我们科学地把握文化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文化和经济同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象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应有的位置。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内容,要树立抓文化建设、抓文化产业发展也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观念。文化名城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样要求既要在文化领域中推进,也要在经济领域中建设。

要进一步树立文化经济的观念。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产业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切实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破除文化是纯事业的观念,树立文化既是一种事业、也是一种产业的新观念;破除文化产品是纯精神产品的观念,树立文化产品不仅是一种精神产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的新观念;破除文化工作是纯赔钱的观念,树立文化不仅需要投入也能够产出的新观念;破除把文化与经济相对立、相隔离的观念,树立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新观念,从而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思想氛围。

要增加经济工作中的文化内涵。经济活动中注入的文化含量越多,物质生产中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就越高,竞争力就越强,效益就越好。要重视企业的文化内涵,以文化铸造企业品牌,以文化形成先进管理模式,以文化培育企业人才队伍。要重视产业的文化内涵,以高新技术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要重视区域经济中的文化内涵,利用区域特有的文化优势,树立区域文化形象,开发区域文化经济。要在文化工作中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手段。既要使文化在融入经济,服务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又要用发展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推动文化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善于运用市场经济观念,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在文化建设中真正树立起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文化事业的社会化,尤其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投资一个设施,培育一个主体,发展一个产业”;善于运用经济的手段,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等杠杆的作用,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2、要象抓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抓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基本完成了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改制,个私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不足1%发展到目前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相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我市文化体制改革进展较慢。从管理体制看,行政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部门既管文化,又办文化,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管理和职能上严重“错位”,既有“越位”的问题,也有“缺位”的地方。从文化主体看,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现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单位绝大部分是国有性质的事业单位。从单位内部看,大锅饭、铁饭碗、终身制还没有真正打破,新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

在政府管理体制层面上,当前要重点转变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事分离、政企分开,逐步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抓统筹规划,抓主体培育,抓法规完善,抓市场监管上,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在企业层面上,要区分不同性质,积极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主要有三类:其一,对一些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完全推向市场,财政要养起来。当然,也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二,对具有一定面向市场能力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可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财政给予专项补助和定额补助;对于可以面向市场的部分,可以按照国有控股、参股、职工参股等形式组建法人实体,开展经营服务,积极创造条件改制为企业。其三,对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必须尽快改制为企业,推向市场,参与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在文化单位内部管理上,要引入竞争机制。事业单位要全面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国有文化企业要逐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机制,将其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大、难点多。要认真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经验,按照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要处理好改革的速度、力度和职工的承受度之间的关系。既要有改革的紧迫感和改革的勇气,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又要考虑文化单位的特殊性,稳步推进,做过细的工作。市里要有一个统一的政策意见,以避免矛盾和不平衡,保持改革的有序和社会的稳定。

3、要象扶持民营经济一样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办文化。

民间力量应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如同民营经济是“老百姓经济”一样,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发展“老百姓文化”。虽然我市社会办的文化企业数量不少,但存在着单个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的问题。所以,要象扶持民营经济一样,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与我市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要降低门槛,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除新闻媒体由国家主办经营外,其余文化产业都可以采纳市场方式吸收多种投资主体。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特色街区,吸引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民营文化企业。要把民办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纳入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在土地使用、规费减免和财政扶持等方面与国办文化企业一视同仁。

要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和壮大以社会力量为主导的市场主体。一是转出一批,在国有文化单位中,除不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属于提供公共产品性质的以外,其他的单位要积极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二是扶持一批,对现有的社会办企业,要鼓励其做大做强,政府部门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引导其扩大规模,提升档次。三是引入一批,对行业外的潜在投资者要引导、鼓励其进入文化行业,尤其要鼓励引导一些大企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行高起点、大手笔的开发建设。也可以整合出一定的项目对外进行招商引资。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肯定民营文化企业近几年来的积极探索,总结和宣传民营文化企业的成功经验,在全市形成一个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良好舆论氛围。要改革审批制度,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手续,为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和帮助。要加强引导,有关部门要编制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投资指南”和“政策指南”,引导社会力量把资金投入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行业。

4、要象检查考核经济工作一样检查考核文化工作。

要强化措施。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无论是从规模上看,还是从竞争能力看,文化产业还是个弱势产业,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和培育,研究制定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近年来,中央、省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市委、市政府也初步拟定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在会上已发给大家,广泛征求意见。这个《意见》对我市下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作了具体部署。文件正式下发后,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进行细化,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实施办法。

要强化考核。发展文化产业,不单单是哪个部门的工作,而是一项战略性的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经常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把文化名城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列入任期目标,并分解到各个部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要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重点考核政治方向对不对,工作措施实不实,发展速度快不快,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大不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象服务于经济工作一样,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要强化责任。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要管住政治原则,始终掌握对宣传文化工作方针政策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对宣传业务的审核权,对宣传文化系统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对媒体资产配置的控制权。要始终牢记新闻广电业是党的宣传思想阵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党和人民喉舌的性质不能变,党管媒体不能变,党管干部不能变,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变。要坚持改革取向,努力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宣传文化工作领导体制、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要加强对文化工作的协调,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门的牵头作用、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主体作用,广泛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整体合力。

同志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加快江南水乡文化名城建设,进而促进港口新市、经济重镇建设,全面推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高度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开创文化名城建设和全市文化产业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调研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渭滨区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调研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任务。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逐步形成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科学的体制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以此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当前我区文化工作的新举措。

一、我区文化体制改革现状和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1、文化体制改革现状:我区文化体制改革依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有关精神,按照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座谈会的总体安排和部署,以“立足发展、搞活机制、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为原则,以大局和事业为重,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程。经过一年半时间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开拓,我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通过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的探索和推进,以及完成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基本形成了职责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活力、服务优良的文化运行体制机制。目前初步完成了对区图博馆、区文化稽查大队的体制改革,区清姜影剧院的改制工作正在进行中。改制后的区图书馆图书事业发展能力有效提升,区

文化广电综合执法大队对文化广电市场的监管进一步规范有序,收到了良好效果。

2、文化产业发展情况:通过构建科学、富有活力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我区文化产业以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区经济支柱性产业为目标,以积极构建产业发展平台、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为抓手,以加强宣传服务、政策引导为已任,努力开创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产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壮大。现已形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图书、工艺美术、文物复制品、艺术培训、互联网上网服务等九大门类十二个行业,涉及法律、法规20多部,具有600多家经营单位的多门类、多成份、多元性的市场体系。其中,营业性演出场所9家,演出团体5个;歌舞娱乐场所16家,茶秀28家,棋牌室221个; 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80家,电影放映场所3个,图书(报刊)批发零售57家,美术培训机构19家,电脑复印打字92家,印刷企业28家,文物工艺品(复制品)生产(销售)企业37家,网吧62家。文化资源附加单位5个,直接从业人员达8000余人,文化设施固定资产原值9000多万元,实现增加值1000余万元,年产值3000多万元,实现利税3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大、门类多、靓点多的特点。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浓厚的文化建设氛围、优越的经济基础条件,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但是我区文化产业发展中仍存在着诸多突出问题,表现在: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多样化,没有形成领航产业品牌,整体合力低。二是区域文化特色价值挖掘不足,城市缺少文化元素,全区没有确立核心价值文化,使文化产业发展缺少主题文化凝聚力。三是文化产业总量不够大、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水平不高,要成为我区支柱型产业还有待于进一步努力。

三、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建议:

1、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深化改革,努力构建促进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制度明晰、职责清楚、管理规范、运行高效、富于活力的运行机制,保障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建立健全人才任用、管理、考核体制,扩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产业发展,为繁荣产业提供人才储备和支持。

2、提高认识,扩大宣传。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方式转型发展的深刻意义和重大作用,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舆论工具作用,通过发动基层组织,用板报、标语、走访、讲解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展开宣传动员,宣

讲优惠鼓励政策,引导、鼓励全社会参与到发展文化产业事业中来。建立渭滨文化网站,搭建政府与企业交流平台,通过网络进一步提升对文化产业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化产业的新政策和渭滨产业的发展情况、特点,实现互动、沟通、交流,寻求更多支持渭滨产业发展的力量。

3、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动漫、影视、演艺、出版等产业,不断推出文化精品项目。学好用好、用足用活各项产业政策,提高政策服务能力,放宽市场准入,扶持文化品牌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4、争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引导银企联姻,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中来,为产业做大做强提供资金保证。

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力打击盗版,保障正规企业经营利益。做好文化产业市场安全规范整治监管,促进产业市场健康良性发展。

二0一一年九月二日

第四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定稿)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的伟大祖国—中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在长期的探索中,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灿烂耀眼的中华文明文化。这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求我们不仅要让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还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深化文化体制的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我们在实现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有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不够大;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抓紧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

要解决这些在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问题,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障体系和制度,做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完善现有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形成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推进建设文化精品工程,活跃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使优秀文化产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并建立各种评论和奖励体制以促进创作的积极性。

三·扩大发展文化消费。鼓励文化产业部门进行生产并降低文化产品消费门槛,使广大人民群众消费得起。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四·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提高我国文化建设领域技术装备水平以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

五·正确处理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加强与国际先进文化的交流和学习并吸收借鉴外国中文化产业强国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

如今,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用优秀的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积极向上。

第五篇: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202_-12-07 18:48:2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2)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进一步深化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县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州文产办的指导下,我县于202_年9月份开始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

产业发展试点工作,如期完成了调研、方案制定等各项工作,改革和发展工作健康发展。现将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为抓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打下了基础县委、县人民政府认识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是新时期思想文化工作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项工作,就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

十六大精神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高度,从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高度,深刻认识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意义,充分把握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为全面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试点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02_年9月,全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动员大会结束后,县委、政府相关领导听取了汇报,召开县委常委会结合我县实际进行安排部署。今年6月,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结束后,结合全县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深入学习贯彻省文化产业高级研修班精神,一是县委理论中心学习组于6月中旬召开学习会议,传达学习了全省文化产业高研班精神;二是在我县开展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培训上作了传达学习;三是向宣传意识形态口的副科以上领导作了传

达学习。充分发挥县内媒体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宣传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做法,积极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根据省州文产办的有关精神,经县委研究,及时成立了##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副县长担任,组员由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等25个单位、部门领导组成。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领导组对整个工作作了系统的安排部署,保证了整个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三、前期工作方法形式多样,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提供了保障##拥有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核桃之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风情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独特的旅游资源。##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调研组从了解##丰富 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入手开展工作。

(一)抓调研,摸家底。为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这项工作抓得有的放矢,县文产办根据领导组的安排,从宣传、文体、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调研组,深入到乡镇、部门进行调研,形成了真实、详细、有份量的《##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随后又形成了《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开发》、《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两篇调研报告。这三篇调研报告为起草《实施方案》打下了基础。

(二)方案结合县情,有可操作性。在三个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形成了《实施方案》,经县委常委会讨论后,报州文产办得到批复。整个方案的实质核心内容是:围绕两大优势,即:一是围绕我县是”中国核桃之乡”的核桃文化优势。用好“中国核桃之乡”金字招牌,注入新的文化内涵,赋予时代特征,充分挖掘和提升核桃文化,大力弘扬核桃文化,以文化力推动经济力。二是以石门关为重点的自

然风光和生态旅游文化,一方面发展以特色旅游为平台的文化,另一方面依托我县独具特色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增强吸引力,带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五个原则。即:一是坚持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相统一的原则;二是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原则;四是坚持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五是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的原则。抓好三大主导产业和一项改革,即:抓好核桃文化产业、是抓好旅游文化产业、抓好广播电视产业和抓好教育改革。

四、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把工作落到实处县文产办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文产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在州文产办的指导及县级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省第七

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总结

关于深化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