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泉州市2014届高三质检历史答案(精选五篇)
编辑:紫云轻舞 识别码:17-617743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05 03:15: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泉州市2014届高三质检历史答案

泉州市201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历史答案与评分说明2014-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3.C14.B15.D16.C17.C18.B19.D20.B21.A22.A

23.C24.D

二、非选择题:第38题36分。

38.(36分)

⑴特征: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4分)

原因:君主专制政治腐败;江南地区工商业发展(或市民阶层壮大);朝廷矿监税使横

征暴敛。(6分)

⑵特点:有组织;以工商业者为主导;以夺取城市管理权为目标。(4分。任答其中两

点即可)

积极影响:推动了城市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为文艺复兴提供了

条件。(6分)

⑶相同:民族危机深重;无产阶级发挥主力作用。(4分)

不同:武装斗争,建立无产阶级政权。(2分)

原因:法国工业革命完成(或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组织性强(或掌握武装);深

受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4分。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⑷类型:反封建的经济斗争;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反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反帝爱国运

动。(6分。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41.(16分)历史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⑴科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或废除死记硬背的考试科目);改试策论。(4分)教育:大学设置的学科门类较多;重视实用知识(或思想教育与实用知识并重)。(4

分)

⑵积极作用:使知识分子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世界;有利于培养近代建设的实用人

才;推动了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加速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8分。任答其中四点即可)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⑴主张:主权在民;社会契约。(4分)

目的:推翻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4分)

⑵实践: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统治;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领导反对北洋军阀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或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8分)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⑴思想:既要军备,又不能穷兵黩武。(4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得照抄

原文)

举措:剿抚并用。打败突厥,招抚其旧部,给予优厚待遇。(4分)

⑵观点:反对牺牲百姓的利益安抚“四夷”。(2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得

照抄原文)

看法一:李大亮的观点是错误的。唐太宗实行招抚政策,拓展了疆域,使边疆的长期安

定,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6分)

看法二:李大亮的观点是正确的。百姓是天下根本,耗费大量物力、财力安抚“四夷”,必然加重百姓负担,动摇统治根本。(6分)

看法三:综合看法一、二,辩证分析。(6分)

第二篇:2013 泉州市质检 生物部分答案

2013 泉州市质检 生物答案

1—5CDBBA

26.(1)传出神经突出后膜(每格2分,共4分)

(2)(神经)递质外负内正(每格2分,共4分)

(3)能不能(每格2分,共4分)

27.(1)替换、增添CAC、UCC(每格1分,共4分)

(2)①A`和BAAB`B`(每格2分,共4分)②F2(或子二)1/16(每格2分,共4分)

28.(1)增大叶绿素a增多(每格2分,共4分)

(2)光补偿点(或光饱和点)强光(每格2分,共4分)

(3)无水乙醇(或丙酮或有机溶剂)数目(或颜色或分布)

(每格2分,共4分)

(4)①小于②增大(每格2分,共4分)

33.(1)反转录(或逆转录)农杆菌转化法(每格2分,共4分)

(2)愈伤组织再分化(每格2分,共4分)

(3)不能(每格2分,共2分)

第三篇:厦门语文高三质检答案

2017-2018上学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质量分析

备课组成员:蔡佳境、许韵恬、冯成、王芹、卓朝红

5、第五小题考的是人物形象,本次学生们基本明白了答题模式,懂得先写性格,再配以相应的解析,除了“深谋远虑”这个方面比较少人答到之外,“宽宏大量”和“正直无私”这两点学生都基本能答到。此外,还有比较好的答案,如“有责任感”,“一心为民”“沉着冷静”等也是可以得分的。未分点的有扣分。建议:继续强调分点答题。表述完整。

6、本道题出现一些文理科差异,比较多的文科班学生懂得从不同角度入手来答题,例如“效果上”“情节上”“人物上”“主旨上”,有这样的表述会比较规范,相对来说,理科班的答题条理比较混乱,观点杂糅,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分点答题。有一部分学生整题只答了一点。有部分学生能写出“断桥”的“双关”含义,值得表扬。

建议:强调答题格式,为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继续强调分点答题。教会学生看分值答题,根据6分的分值判断至少三个得分点,以避免整道题只答一个点的情况。

9、本题是实用类文本的主观题,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的难度适中,难度值0.6。从答题情况来说,学生的答题状况良好,出现的主要问题在学生对题目的赋分判断失误,本题答案4点4分,而一部分学生误认为2点4分,以后的教学中注意就可以了。

13、翻译:

(1)这道题的答题情况很不理想,基本上得分为0,从采分点上来看,“趣”“虞”“自树”三个字的难度并不高,而答题情况的不理想,主要是来源文本的难度,以及学生没有养成根据上下文推断句意的习惯,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点。

(2)这道题难度比较低,学生答题情况很不错,主要问题在于粗心,将常见的文言知识不能运用的考试中去。

15、诗歌鉴赏:

本次诗歌选择陆游的诗歌,学生对陆游比较熟悉,故而对诗歌的理解大致正确,得分率比较理想。存在问题为:

1、没有分点作答意识,只围绕一点展开去写。

2、答案毫无条理,没有按照四联的顺序逐句分析下来;

3、没有结合诗句来分析,略过分析过程直接得出观点。

反思:需再次强调答题的规范性,强化分点答题模式,增强踩分意识,强调表达的条理性,增强审题意识,训练分析题的答题模式。

16、默写:

存在问题:错字比较多的是“阑”“驾”“匏”“樽”,第2题写错句子的很多,1、3相对得分率较高,但部分学生还存在对句子的记忆不够准确的现象,出现词序颠倒,同音字误用等问题。

反思:第二轮默写复习要注重句子、词语的准确性,力求背诵、书写准确。同时要加强对句意的理解,以免在规定的情景中填错句子。20、句子补写:因为题干没有那么明晰的线索,所以这次补写的2、3小题得分率偏低。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在上下文中的隐含信息查找相关的线索,确定应答的内容,再学会组织。

21、逻辑题:题干解读难度不大,大多数学生能够把握得较好,得满分的不少。仍然有个别同学把几乎把原句抄一遍而忽视客观的说法得了0分。

从2017年来看,考查的是推理。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解答这类题目的步骤是:第一,明确题目涉及哪些推理;第二,用题干所给的前提(许多时候需要揭示隐含的前提)组成推理形式;第三,根据推理规则得出结论。

22、作文:

得分率较低,平均分约为43.4,年段最高55分,个别同学无法完篇。大部分同学能就事论事,写议论文,基本符合高考写作要求。

主要存在问题:论证平面化,没有必要的概念界定,没有对话意识,不够深刻,不能包容异见,合理质疑;没有升华论证,现实意义单薄,不够丰富。观点肤浅,缺乏逻辑,条理混乱,更谈不上审辨式思维。大多数学生不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抓不住矛盾对立的关键点,分不清“形式感”(仪式感,源自内心的认同、尊重、敬畏)与“形式主义”(只重表面,无实在内容)的区别,纯粹为反对而反对,一味地批判“形式感”,缺乏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的眼光,不懂得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教学建议:

1、务必加强“任务型”议论文写作的审题、立意、结构等的指导。

2、强调限时当堂作文训练,保证能拿及格分,不让作文拖自己后腿。

3、强调书写工整和卷面美观。

4、优生作文升格,争取更多同学作文能上50分。【优卷】

形式乃手段,回归阅读方为核心

高三10班 黄凌钰

“读书形式感”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熟知的“仪式感”的又一次应用。对于这次新的尝试,我个人十分认同。不仅因为“形式感”作为一种强烈心理暗示是一种有力手段,更是由于通过这种方式,看到以书店老板为代表的知识群体,呼吁大众回归阅读本质的渴求。

首先,以形式感作为培养习惯的强力引发剂这一点,是有心理学依据的。形式感是一种通过反复在特定情景下重复某种“预备行为”,并使行为与愉悦、兴奋等情绪进行关联的“绑定式心理暗示”。正如书店刻意营造宜人的环境,就是要将“愉悦”与读书行为相绑定,以达到有效普及长期读书习惯的效果。

当然,普及阅读只是“形式感”的目的之一。但是,这个形式对“慢节奏”“深思考”的要求,正是体现了其希望大众回归阅读的良苦用心。在日越快节奏的城市化高速发展下,物资需求得到大大满足,但同时,文化饥乏和审美滞停等等精神层面的问题暴露出来。综艺娱乐最大化的时代,“读书”反而被视作一种“苦修行”,成为一种高不可攀的习惯,更不论有多少人能“静,慢,沉”的阅读。这种对阅读本质的模糊和漠视一旦成为社会常态,后果将不堪设想。

总体上看,“形式感”仅是回归阅读的第一步。要想树立爱读书的风气,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够的。在人才选拔上重视这种个人素质或许是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培养文化自豪感,形成读书的风气,是后续更为广泛有效的计划。

辩证地看待”读书形式感”,不过分依赖,应是群众及书店都该有的态度.“形式感”有它本身的局限性,一来受众面积不大,二来因人而异,三来对后期深层次的阅读益处不大,需要大大简化。正因此,我虽认同“”读书形式感”是一种好的尝试,但其形式内容不应死板,大众可以自行尝试或简化其形式过程。在达到习惯养成后,未必需要刻意重复,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我认为“读书形式感”不失为一次好的创新尝试,但应因人而异灵活应用。最重要的是,了解形式乃手段,回归阅读的渴求方为核心,不要流于表面而止于形式。读书:用形式感造一方宁静天地

考生优卷一

傅雷言:“唯有肉体静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书店的读书活动,正是创设了一种静谧的氛围,进而转入精神活动之中,此乃读书的形式感。

有着如此雅趣的行为,让人感到读书的神圣与读者的虔诚,我赞同这样寻一方净土静静地品书的形式感。

无可否认,许多人会认为过分追求形式显得古板繁琐,无疑是我们在庸人自扰,与当今快速的信息化时代格格不入——读书不过是极普通的小事,何需形式感?然而,读书缺少形式感,只会让人在或懒散或速读中走马观花,恐有违读书需专、博的初衷。

需要说明的是,形式感的需要,外界环境的舒适感自是重要,首先是因人们内心持有的庄重感。所谓形式感,即进行某种形式时产生的感觉,它是庄严、静穆的,亦可与外界静谧舒适的环境相匹配。读书的形式感的存在,代表读者对读书的重视与认真。读书从来就不是随便的事,智慧及知识的力量需要以特定的审慎框架托起方显其厚重与珍贵。

再者,怀有读书的形式感,更体现了对作者、对知识,甚至对智慧本身的敬畏感。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这“圣人之言”亦可指承载先哲智慧的书籍。在汲取知识的同时,羞愧于自己的无知,从而产生对编写著作的先贤大师们的敬意。如此,方能做到谦虚做人,踏实读书。

更重要的是,怀着形式感沉下心来,沉浸于书本,可以更好地拥有一种体验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言:“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先哲苦虑精思,将“稍纵即逝,如兔起鹘落”般珍贵而深邃的思考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来,留待后世以继读探究、突破。怀着形式感读书,可穿越时光之河,与作者作倾心的交流,借圣贤之眼观察大千世界,以臻于“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其实,又何止读书需要形式感呢?从春节除旧迎新的祭拜,渔夫出海捕捞前的开渔祈祷仪式,再到近年来设的国家公祭日......种种仪式所带来的形式感早已成为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种静穆的形式感,让人们从喧嚣繁杂的一地鸡毛中走出来,在干净的精神家园中小憩,让人们在压力与焦虑之外,品尝到生活的美好与诗意。

潜移默化,由外而内

考生优卷二

当你兰心慧质时,再披上一条端庄素雅的围巾,营造一种庄严的形式感,应该更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吧。如果有一条漂亮的围巾,或许会促发我们去关照我们的心灵。读书形式感的作用,或正在于此。读书的形式感是在为读书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心聚神凝,从而融入书的境界之中。

不可否认,这是个向往实实在在的年代,善良的人们看不惯过分的修饰,看不惯华而不实的东西,人们厌恶繁琐的形式,厌恶不重内涵只看形式的做法,进而厌倦形式感,因为,我们曾深受刻意制造的形式感伤害!

喧嚣的背后是一地鸡毛,秦皇的泰山封禅,形式感十足,可是“受命于天”的形式背后,却是阿房宫下累累白骨;隋炀帝扬州之行,阵势荣光的形式感背后,是老百姓的民不聊生;乾隆多次浩浩荡荡南巡的形式感背后,是清朝由盛而衰的开始,人们厌恶,并没有错!

只是,当我们痛恨形式感,转移到读书的形式时,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此形式感非彼形式感!的确,读书的形式感并不是人人都需要的,心灵宁静之人,又深爱着读书,原野也好,陋室也罢,是否焚香沐浴,并不是重要的,书籍中悠长的韵味,读来自是点滴在心头!况且,书中的深长之味的确不是完全靠形式感就可得来,有时,甚至需要你苦思冥想,方有所得!

读书,读有内涵的书,读有灵魂的书,是需要读者心灵深处与作者的契合,凝神专注,心有灵犀是最为主要的!

但是,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喧嚣的时代,国人读书氛围还不浓厚,时间紧,工作压力大,书籍鱼龙混杂,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低头看手机,却很少看到低头读书的,然而手机的阅读绝大部分是片段的、零碎的,于心灵的滋养恐怕不是最好的,快节奏的时代,需要我们挤出时间来精心阅读,让我们的心灵不会在水泥森林里变得僵化、僵硬。

可是如何才能唤醒人们读书的欲望呢?我想,读书形式感的作用便在于此,在一个宜人的环境里读书,在一种静谧的环境中品读,的确或多或少可以唤回快节奏的人们驻足,愿意去找寻那段失落的诗意,“让心飞一会儿”。或许,在不经意之间,便进入了读书的境界!

形式感的作用在于召唤,虽有噱头之嫌,但其用心良苦,我们不能不察!召唤人们阅读,不管形式感的营造有多不堪,但我们是否扪心自问,我们可以拒绝读书的形式感,但我们真的不需要读书了吗?

读不同的书,不同的读书目的、不同的读书人,并不都需要读书的形式感。这种观点貌似合理,但却混淆了形式与形式感的本质区别。形式重外在,形式感重内在。在这个全民快节奏的生活下,阅读渐行渐远,人们对读书的一种淡漠态度并不鲜见,书店的良苦用心就是在茶香的氤氲中,在深呼吸冥想中唤醒人们内心对久违的阅读的亲近与认同,对书籍的敬畏与尊重,从而使读者找回读书的趣味,获得阅读的真正意义。这不是在追求形式,更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而是在唤醒读者心中的形式感,更确切的说是仪式感!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为书店的初衷点赞!

如果,我们在重视形式的同时更不忽视内容,甚至更重视内容,不走形式主义,不折腾,如果这样,我们反而会更包容形式。形式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内容,社会也会更加和谐。那真是善莫大焉啊!

潜移默化中,读书的形式感,可以帮助引导不爱读书的我们去读书,由外而内,或许我们看到一个好读书的民族出现在东方,那是国之大幸!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反对读书的形式感。

三更有梦书作枕

王清铭(莆田作家)

博尔赫斯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天堂有路,也就是静心阅读,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此时即身在天堂;地狱无门,有人自来。拒绝读书,让自己变得如黄庭坚所说的“面目可憎”,或者读书而急功近利,恨不得把字里行间的书香都兑换成金钱的铜臭等等,即为此类。读书人身陷名利之囹圄,大概已经堕入阿鼻地狱。

读书时的浮想联翩,应该以书中的文字为媒介,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而不是某书店读书活动要求参与者的“读后闭着眼睛作冥想状”。这样矫揉造作的姿态,适宜自拍,而不是读书。读书是私人化的事,要耐得住寂寞,如历史学家范文澜说“板凳要坐十年冷”;几个人围在一起读,更适宜作秀,能读进心去的大概不多。读书需要一定的环境,欧阳修的“枕上、马上和厕上”之说,更多是用来砥砺人们要多读书,读书人闻一点怡人的花香也无妨,古人也有焚香读书之习惯,只要你能在书的世界中心花怒放;精致的茶点,可放在读书前或后大快朵颐,否则胃一大心就小了,估计这一来你的舌尖鼻翼只有美食的芬芳,等待饕餮精神食粮的灵魂还处在饥饿状态。

“读书的形式感”,这种说法本身就是装模作样、作秀以博眼球的噱头。读书需要的不是形式主义的“形式感”,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仪式感,特别是在文化越来越荒漠化的现代。这仪式感首先要唤醒的是人们对书籍和文化的敬畏之心。吾乡莆仙历来有“地瘦栽松柏,家 贫子读书”的传统,乡人把读书当做人生价值实现的最重要途径,连乡下妇女都敬惜每一片字纸,我的文盲祖母就曾告诫我说:有字的纸不能随便用来揩屁股。对书籍的敬畏,让读书人孜孜兀兀苦读,莆仙也被誉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再次,这种仪式感应是一种心灵沐浴的方式。余秋雨 说现代人“心底的文化垃圾”太多,现在随便一本书可能都比古人学富五车多,但收获远逊于古人。心灵沐浴,就是要清除心灵的污垢,让灵魂纯净如初。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繁文缛节、灯红酒绿,诸如此类,都应在清除之列。最后,这种仪式感应是心灵宁静的打开方式。这世界越来越喧嚣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林徽因那样在内心“修篱种菊”,但最少要学会闹中取静,打开一扇心门,将尘嚣关在门外。

读书活动举办者应是有文化传播使命感的文化人,仪式感与形式感虽只有一词之别,却暴露了他们对书籍少了敬畏之心的毛病。或许,他们的初衷是唤起人们读书的热情,但这无法掩饰他们文艺营销的马脚。他们宣称这“形式感”能让灵魂离开书籍,到达什么“时间之外的幽静森林”,什么“让灵魂坐在草地上”。我看他们的宣传策划用以瑜伽或王林大师的气功广告更合适,这种矫枉过正、夸大渲染的做法背后离不开一个“利”字。大概只能骗骗一些自诩的“文艺青年”,从他们口袋中淘一点钱,其他的意义寥寥。我顺便送文青们一帖老中药——刘向的名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近来北上广有一个毁誉参半的“地铁丢书”活动,它是《哈利·波特》女主演艾玛参与倡导的伦敦“地铁藏书”活动的山寨版,艾玛在读书方面身体力行,伦敦也掀起了地铁读书热,中国版的“地铁丢书”,一个“丢”字无意中就暴露组织者的浅薄,其结果可想而知。

要真想读书,少耍点形式,多一点心灵投入。先在心里树立一种仪式感,点一瓣心香,这就够了。读书是顺心适性之事,我读书不拘泥于形式,也没有那么多的束缚。余光中先生乱堆放书籍,“书斋”经常闹“书灾”,我学问不及先生十之一二,但也附庸风雅地闹点书灾。夜深了,带一本书上床,这大概就是台湾女作家琦君所说的“三更有梦书作枕”吧。

第四篇:2013年泉州市质检政治试题(最终版)

2013年3月泉州市质检政治试题

25.某市将“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建立以绿色发展为理念、以绿色生活为导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城镇化建设机制,走绿色城镇化之路。下列举措符合该市发展思路的是()①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发展差别②激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带动节能减排

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节能型产业④倡导居民树立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理念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26.商品甲(见图9)、乙(见图10)代表两类互不关联的商品。当它们的价格P均从Pl同幅下降到P2时,其需求量Q发生如下变动。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推断出的正确结论是()

A.如果经济整体不景气,则甲商品的生产受到冲击较小

B.如果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则更适合扩大乙商品的生产

C.甲商品的价格与购买该商品的支出呈反方向变动

D.乙商品的价格与销售该商品的收益呈反方向变动

27.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要翻一番。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根本途径是()

A.深化改革,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B.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

C.加大财政税收调节力度,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8.为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S市教育局面向广大市民公开征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高考方案的意见和建议。该市市民可以()

A.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B.通过教育部门召开听证会,参与民主管理

C.投票表达自己对方案的态度,行使表决权

D.把意见建议反映给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

29.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经这样谈论执政感受:“当政府不受欢迎的时候,好的政策与坏的政策都会同样地得罪人民。”这就是西方政治学的“塔西佗陷阱”定律。这一定律给我国政府的启示是()

A.强化管理职能,树立政府权威B.坚持群众路线,科学民主决策

C.限制行政权力,扩大人民权利D.严格依法执政,自觉接受监督

30.钓鱼岛是中国固有的领土。中国政府针对日本政府非法“购岛”,打出了一记组合拳:发表《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公布钓鱼岛领海基线、实施维权巡航、提交东海部分海域大陆架划界案、环境监测预报等。这些举措根本上是为了()

A.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B.捍卫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统一

c.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D.坚持独立自主,反对外来干涉

31.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2012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经过近三个月的寻访和事迹展播,引发了强烈反响,引导更多的人关心和关注农村教育,支持和帮助乡村教

师。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②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③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④优秀文化能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

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

32.2012年10月,泉州市首届“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正式启动,在社会上营造了学习“美德少年”、崇尚“美德少年”、争做“美德少年”的浓厚氛围。如果请你以此新闻为背景,为学校宣传栏写一篇宣传稿,最合适的题目是()

A.传承优秀传统道德,增强诚信意识B.发展大众文化,奏响文化主旋律

C.加强道德建设,提高科学文化修养D.建设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

33.深受观众喜爱的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是引进荷兰《The Voice of Holand》的电视节目制作版权并加以本土化改造的结果。它的选手大多来自普通百姓,他们的人生经历让节目具有草根色彩,更能引起百姓共鸣。这启示我们进行文化创作要()

①充分吸收外国文化成果,坚持洋为中用

②立足实践,发挥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作用

③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④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抵御外来文化,保持草根色彩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③④

3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 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这表明真正的哲学()

A.正确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B.是对社会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C.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为社会变革提供巨大的物质力量

D.是“科学之科学”,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5.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立足省情探索发展战略,先后提出“大念山海经”、“推进海峡西岸区域城市联盟”、“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等战略。这一探索过程表明()

①思维对存在具有依赖性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历史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6.下列说法与图11漫画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一招不慎全盘皆输

B.白璧微瑕瑕不掩玉

C.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祸兮福倚福兮祸伏

25.C26.C27.D 28,A29.B30.A 31.C32.D33.C34.A35.B36.D

39.(4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之牺牲、探索、奋斗的伟大追求。

材料一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绵延不绝、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并曾以头号世界强国“独领风骚”达1500年之久,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但“中国梦”从未泯灭过。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她带领人民迈上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她又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到201 1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10.48 %,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为实现21世纪“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材料三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伟大中国“三部曲”: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请你从中华文化特征的角度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9分)

(1)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和史学典籍是最有说服力的见证。数千年来,汉字和史学典籍为传零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艺术独树一帜,科学技术独领风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中交流和发展。(每点3分,共9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实现“中国梦”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0分)中国其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由它的性质、宗旨决定的;(4分)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2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3分)实践证明,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其产党的领导。(1分)

(3)结合材料

二、材料三,说明“中国梦”的推进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12分)①党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这体现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②党带领人民从建立新中国,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再到伟大中国“三部曲”。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不断循环往复,向前发展。③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艰辛探索中正逐步变为现实。这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每点4分,共1 2分,若有其他符合题意的表述可酌情给分。)

(4)“中国梦”是“强国梦”、“富民梦”。有人认为:“强国富民目标应通过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来实现。"请你运用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11分)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2分)②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实现强国富民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4分)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实现强国富民目标,还必须注重公平公配,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徽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5分)

42.(1 0分)思想政治

在A、B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A.【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1 2年底,美国面临着“财政悬崖”(指既增税又减支的财政紧缩局面)的危机。以奥巴马总统为代表的民主党与控制众议院的共和党在是否向美国最富有的阶层加税以及是否大幅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等方面进行角力。经过几番博弈,两党终于在最后关头互相妥协,达成一揽子协议。美国国会于2013年1月1日通过了《2012年美国纳税人减税法案》,该法案于翌日经奥巴马总统签署为法律,从而避免了把美国经济推向“悬崖”。

(1)美国政坛上长期存在着“驴象之争”。“驴子”和“大象”分别代表着(C)(4分)

A.参议院和众议院B.国会和总统

C.民主党和共和党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

(2)有人认为“财政悬崖”的解决是美国资产阶级自导自演的政治游戏,“有惊无险”是游戏的底线”。对这一观点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美国政治制度的有关知识加以分析。(6分)

①美国实行两党制。在解决“财政悬崖”问题的政策和主张上,美国两党有明显差别,但这些差别是两党制得以运行的基础,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相互监督和制衡的机制保障,两党政策主张都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②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美国国会和总统在是否向美国最富有的阶层加税以及是否大幅削减社会福利支出等方面的分歧是权力分立与制衡的毒现,但二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每点3分,共6分。若从美国国体的知识回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B.【科学思维常识】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谈到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时说:“有一次听邻居说,只要写出一本书,一辈子都可以天天吃饺子,于是开始写些革命小说,然而觉得无法发挥。直到有一次做梦梦见一位美女拿着红萝卜直指天空,醒来恍然大悟,遂以童年感觉写下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

(1)虽然《透明的红萝卜》的创作灵感起源于一个梦,但实际上灵感不会突然降临。下列对引发灵感降临的看法有误的是(C)(4分)

A.应掌握思维的节奏B.应积累丰富的相关知识

C.应把问题搁置起来D.应有意识地与他人交流

(2)莫言创作《透明的红萝卜》的经历说明了灵感有什么特殊性?(6分)

(2)①在灵感状态的显现上,它往往是在某种具体目标的引导下,受到某种不期而至的机遇的启示产生的。②在灵感状态出现后的结果上,它往往导致人们对问题有一种突然的感悟和理解。(每点3分,共6分)

第五篇:2013泉州市质检作文优卷

2013届晋江市语文作文优卷

(选)

1.弃不需,得所求 季延中学

邱婉萍

“成功就是剥光所有不需要的东西。”《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如此谈及成功的秘诀。诚然,人生于世,要的不是花红红酒绿,而是真正的生之所求,若被不需之物挤去心灵空间,哪还有角落来盛装生

命的最初追求。骄傲的人生应是弃不需,得所求。

“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并不需要的东西。”如此,我们便能理解不在乎外物的苏格拉底整天衣衫褴褛跑到广场大谈美学的追梦之举,集市的玩意再鲜再奇,终是不需之物,唯有哲学方是苏格拉底的灵魂殿堂。伟大先哲的人生

道路不也在告诫世人:弃不需,得所求吗?

生活道路上的奇多外物,若是无需之物,便是立人达人之障,若沉溺于无需之物,如何浮摇至生命追求?鲁国工匠梓庆,造琴前必先斋戒七日,静心三天,让自己忘记非誉巧拙,放弃高官厚禄,终是得其所求爱琴,名噪一时。又观今之名家李敖先生,每天呆在阳

明山上的书屋中,不需烟不要酒,弃电视舍社交,只围绕心中所求大事——写书。其等身著作便来于此。舍弃不需,“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便是赞颂,正如星野道夫曾言“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是一场灵魂的追求,使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翅膀若是挂上沉甸甸的无需之包裹,注定飞不高。弃

不需,方能得所求。

著名作家南派三叔正在弃不需,停笔一年,放弃打乱生活的社交圈子。他正在追求精神充实的道路上。殊不见享尽了可享的物质富贵幸运儿仍在叹息,那是灵魂所求之路被阻而发的慨然空虚。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里描写过一种做减法的人生,那就是一路舍弃,弃不需之物,一路拾得,得灵魂所求,减去累赘的无需之物。人的真正幸福来自于不需之物中所登的精神殿堂。物多即滥,宁缺毋滥。

诚然,生命高楼的建筑少不了砖块瓦墙的支撑,但若多了无需的装饰之物,那更像一座华美却空洞的肉体寓所。生命需要外物装饰吗?需要琐碎之物来填充吗?不,人生是场

追求,为得所求,应学苏格拉底——弃不需之物。

2.在粗砺年代里安守 养正中学

李祖明 这是一个狂欢的年代,享乐主义裹挟的物质欲念放逐安居于灵魂深处的宁静。正如黎戈所说,“渴望自己是一棵树,宁静,守静,向光,每一天都在隐秘生长”。粗砺年代,我

们需要的是安守于宁静的心。当拜物主义壅塞了心灵,便阻碍了内心世界的自由伸展,海明威说:“在纷繁年代,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是十分微小的。”如同苏格拉底“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的感叹。在纷繁时代里,我们追寻的不应是豪品加身的奢华而应是内心完整的自我满足,我渴望村上春树的

《兰格汉斯岛的午后》的小确幸,也钟情于梭罗《瓦尔登湖》中寂静而安然的广阔,让欲念迷失,让宁静升华,让灵魂在自我满足中清缓饥渴。让宁静内化成自我意念,让追求宁静之心成为命运使然。曼德拉说,“倘若我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室外三十年的潮涨潮落,室内三十年的平静等

待,曼德拉用生命巨大的尺度向我们彰显了真理——宁静让大事在另外的维度上展开。宁静并非倡导庄子之出世之想,而是在孔子的入世理论上加以具体性修饰。在生活中加以宁静的心灵去掣肘来自命运各方的冲击。

在生活的冲击中我们需要守住宁静,守住不被侵扰的内心。普鲁斯特用生命最后二十

年的光阴,在窗帷隔出的阴暗潮湿中达成与时间的和解。《追忆似水流年》一座开放在灵魂深处的花园,芳香,优雅。他追求的是文学艺术的极致与内心世界的安然。在宁静的内心世界里,普鲁斯特用安然的柔和锻造了艺术极致的坚固,完成生活伟大创造。用宁静去叩敲心灵,让灵魂发出本身的强音,使追求本源

价值深化于心。我渴望安静的心,也渴望极富于精神价值的内心世界。守得住宁静并不意味着放弃生活中曼妙的色彩,当再回首,你仍发现生活仍闪烁着温煦的光,发出温煦的光泽。她让生活的激烈与晦暗消隐,拔出欲念丛生的心灵痼疾,让内心更加清晰于本真的指向性,于是心无旁骛地奔向生活的康庄大道。

在粗砺年代里安守,守住坚定的宁静世界,也守住阳光指向的美好未来。当生活被时间剥去多余属性,内心便仅余下精神的高远在思想的高空荡漾。

3.论“知足常乐”(64分)

子江中学

许培坤 南怀瑾曾说过,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他人的幸福,最后

却发现自己正是别人羡慕的对象。所以不要看你没有什么,而要看你拥有什么。就像苏格拉底逛集市回来后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他并不需要的东西一样。人生本不应执意去追求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立足本心,知足常乐,方可“仰天大笑出门去”,走向成功。林清玄曾说过:人生当以花 的姿态来证明自己。林俊德老人便是那绽放在“死亡沙漠”的罗布泊大沙漠的马兰花。它没有百花争艳的美艳,却是戈壁滩的风景。,大漠、烽烟、马兰,这便是林老一生的写照。他五十年如一日投身到祖国的核事业,栖居戈壁数十载,他却备感幸福。名与利于他而言仅如沙尘,他在科研的过程获得自我的满足,使得他

能够笑对滚滚黄沙。这便是知足的力量,他使人淡忘了明(名)与利,使人收获自我的满足,使人长久幸福不被苦与难所累。

泰戈尔曾说过:你的负担将会变为你的礼物,你的苦难将会照亮你的路。大山、扁担、药箱。这便是“扁担村医”李前锋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他自身甚至患有尿毒症,然而他却

坚持每天挑着药箱,行走在大山之间,为乡民送医上门。柔弱的肩膀,沉重的担子,巍峨的高山,就是健硕的年轻人都难以承受这份辛酸劳苦,然而李前锋一走就是五年。倘若不是守有一颗简单的知足之心,他又怎能挑得起这担沉重的药箱;倘若不是守着一颗简单的自我满足感,他又怎能挑得起全村人的健康;倘若不是守

有简单的知足之情,他又怎甘心屈身深山,挑着一个医生的职责与担当。是因为知足,他忘记了自身的病痛。他曾说:“这里的乡民需要我,我能够帮助到他们已经很知足了,我不觉得苦,我感觉这样做挺幸福的。”

一箪食,一豆羹,这是颜回的幸福;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点的幸福;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这是文人墨客的幸福。然而当今,人们却失去了这种简单的知足感,而使自己深陷痛苦之中。

其实,没有蓝天的深邃,我们同样可以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我们同样可以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我们同样可以拥有小草的翠绿。人生没有旁听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

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又何必执着于拥有多少呢?

4.还生命以“真需” 季延中学

苏益鑫 电影《海上钢琴师》在令人感慨之余更给予人们一个难以释怀的遐思:主人公一九零零甘愿放弃生命与“弗吉尼亚”葬身鱼腹。或许,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份灵魂的安适,而

非生命中种种并不需要的可能。

还生命以“真需”,且让我们放弃人生不需的沉重,重拾真需的轻盈,毅然重新上路。难忘苏格拉底的一句话:“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的确,生活在现代纷华尘世中的人们是否已忘却了真正需求所给予的生命的轻盈,是否已疲惫被不需

之物所施予的沉重?我们习惯于拾起人生旅途中毫无价值的粗砺,习惯于忘却本应该轻松自在的轻盈步伐,殊不知,当我们暗自欣喜,以为沿途所谓的“需求”将给我们带来丰盈充足的人生,而真正的人生,却因不堪沉重而轰然仆地。

放弃不需的沉重在于在物欲洪流裹挟下重拾生命最真实 的航标;重拾最真实的轻盈在于在纷乱浮华的世界中辨清所需,“择优而从”;还生命以“真需”,不是要你接纳一切生命的赠予,更不是汇你抛却一切的需求欲念,而是以最睿智的思想,以最敏锐的眼光看待需求。回望历史长河,那些在人生之路“浅吟低唱”的文人墨客,硕儒大家,哪个不是寻得人生真正的需求,而换得

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快意于轻盈呢?

明代作家袁中郎放弃苏州行政长官一职,因为他真正的需要时与山河唱和,无羁无绊;当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特放弃巨额家族财产,因为他真正需要的是最深沉的哲学思考。法国哲学家蒙田说:“生命最难学懂学透的学问,就是如何享受生命。”人生苦短,上帝

决不允许你在不需事物的羁绊下恍然“柯烂斧锈”,而唯有还生命以“真需”,方能真正享受生命,窥见人生破晓的刹那。

曾国藩有言:“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是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是尽力从之,此谓知命。”事故,人生只在于可为于不可为之间。放弃不需 的沉重,重拾生命的轻盈的“真需”,生命即在尽性而为间永恒。

当现代文明的虚荣奢华匆匆而来,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乃至繁缛的礼节来巧言令色的风行接踵而至,何妨再次举杯,最深沉也最简单,最淋漓也最高昂地道一声:“还生命以真需”,人生亦足!

5.生命不能承受之多 晋江一中

陈铭汾 学生的热情鼓动,苏格拉底的集市之行,最终他却带来了一句充满哲理的话——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为何在学生眼中新鲜的玩意在苏格拉底看来却是无需的呢?因为,生命不能承受之多,苏格拉底看轻了一些无用之物。

灯火阑珊成了灯红酒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了昼夜难分。当经济的腾飞裹挟着物欲的诱惑呼啸而来,你是否可以hold住自己的心?给心灵的包裹卸下一点重量,再卸下一点重量?生命是有限容量的载体,不能承受之多。

泰戈尔有语:给鸟儿的翅膀帮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同理,给人的心脏系上金块,它

还能跳动吗?只有减轻物质的负重,才能享受灵魂的轻盈。北大才子刘志宇出家之举或许是对物欲膨胀社会的最有力的一问!当无数人谴责北大怎么能把一位数学天才教育成这样时,我付之一笑。曾几何时,世人对生命价值的评判标准成了腰缠几贯,成了车牌昂贵与否,成了谁的“爹”更有得拼„„在这日益扭曲 的时代里,若再不出现刘志宇这种减轻生命重量,看轻红尘中的是是非非的智者,我们的国家将会变成怎样?

文化也是具有生命的精灵,文化同样不能承受之多。当文化不再是纯粹的文化,当文化还要同“品牌”二字相伴相随,我们就不难设想:古罗马竞技场要为何重建?从马王堆出土的汉代老太为何还要植皮

丰胸,重施浓妆?寻求“卖点”是最好的解释。文化遗产不再是对历史的挽留,而是供人游玩的纱栗输入地。无知的建设者得意地构想着未来的蓝图,一副被物欲冲昏头脑,贪婪的模样。更有甚者,争抢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发源地,在垃圾中淘金的愚蠢行为真是一种耻辱。文化不能承受之多,更不能将其与物质捆绑一起,让文

化在回到最初的原点,让它带给世人美,也让它小憩一会儿吧!

当然,生命亦不能承受之轻。虚无缥缈、终日无所事事的人生是可怕的,正如没有坎坷的道路是不完美的。12岁小学生何玥无偿捐献器官,美丽的张丽莉老师用自己的弱小身躯构筑孩子的保护屏障。都说人生没有彩排,但就算时光倒

流,再重新来过,她们也一定会这么选择。这是美德的重量,这是精神的重量,这才是真正生命的重量。

物质的数量是无用的,生活的质量是有用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但也请记住:生命亦不能承受之多!

6.身重于物 养正中学

王琳琳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亡。现今外物之多但肉囊有限,需取真正所需并满足于它。

真正所需是要先立足于生存而后是发展。纷繁杂饰使得眼花缭乱,能够思索并可以抑制是一种本事。常习惯于“纳新”,但并非所有新事物都能起到它的价值从而为人所用。

犹如喜爱硕大的珍珠从而将之购于囊中,怕得外劫而不敢佩于颈上,又患遭内窃而不敢置于家中。它的价值可能是一种保障,但你是否真正实用于它?

所以我们需要粮食需要知识需要知识需要各种情感。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过分说不需要的外物是“糟糠”,但它必不可称为我们的收获。外累由心

起,心累守自息。有时候的外物反倒会成为困惑,会阻碍我们思想的积极性。很多似乎魂牵梦萦的东西反倒是一种束缚。

北宋大将周侗解甲归田后好于收藏古董,却日夜怕被窃而无法入眠,一日失手将一花瓶弄碎,却让他明白了许多,从而得到了半世好眠。其实,人都一样,只是活在当下。满足

于现有的,不需要的东西可弃之不顾。孟子云:“身重于物。”每个人都各有所需,在如此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自身的选择便是远远重于那陈列的事物,更有甚者,是钱、权或名利。所以潘柳黛选择半世安静而不需名利;鲍勃迪伦选择安静歌唱而不需要华丽舞台。若人人有强烈的拥有欲,缺

乏选择与判断,则都是同类而缺乏个性。这样的亦步亦趋将会阻碍自己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前进。囊中之物千千种,需到用时无一物。此时这些外物都成了杂物。不懂满足与缺乏选择,便不易发现世界上,自身所不需的东西之多,也无法深切感知所拥有的多珍贵。所以任尔芙只需伦纳德成为她书写后病发的良医;史铁生

只需地坛所有一切美好的风景,并为此感激。

珍视于自己碗中的米饭,手中的书籍,陪伴的父母,朋友与伴侣,你会发现那么多东西是如此无关紧要,你大可以像任德斯托克音乐节里的嬉皮士一样欢欣雀跃,并且是由心而发的雀跃。

身重于物。外物之多又如何?囊物之少又何妨?多了

一种所需之物的满足,会更热爱身边的一切。还是一样,门前流失尚能西。

泉州市2014届高三质检历史答案(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