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加快锰锌企业整合步伐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编辑:玄霄绝艳 识别码:17-1128910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6 18:16: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加快锰锌企业整合步伐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加快锰锌企业整合步伐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作者:发布时间:202_年12月10日来源:

近年来,我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一化三基”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全州工业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我州以锰锌为主导的矿业经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节能减排压力大等素质性、结构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加快我州矿业经济结构调整,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自202_年起,我州拉开了锰锌产业整合全面调整矿业经济结构的帷幕,全州6个涉锰锌县市全面启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把握结构特点,正确认识锰锌产业发展现状

我州是全国电解金属锰先发地区,生产历史悠久,锰产业既是全省50个产业集群之一,又是“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产业基础雄厚,技术全国领先,在国内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电解锌作为我州的优势产业之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州电解锌逐步形成了采、选、冶和综合利用开发系列产品的格局。

截止目前,我州现有电解金属锰生产企业53户,年产能51.6万吨,分布在6个县市。电解锌生产企业14户,年产能34.5万吨,分布在4个县市。202_年我州电解锰实际产量46.5万吨,占全国电解锰总产量的36.1%,是全国单个地区产能产量最大的地区,在世界电解锰行业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电解锌完成产量21.3万吨。两个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全州工业经济总量的55%,锰、锌已成为我州名副其实的主导产品及重要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虽以锰锌为主的矿产业支撑了我州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特别是近期受国家宏观政策环境趋紧、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以及国际国内需求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我州锰锌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当前我州锰锌产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盲目投资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二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三是产业发展秩序不规范、市场竞争力不强,抵御风险能力弱;四是行业内没有技术标准制定权,市场上掌握不了产品定价权;五是产品粗放,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六是产业链短。企业生产经营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制造环节,低水平发展长期困扰现有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上述我州锰锌产业由于受内外部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影响,已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发展,全力推动锰锌企业整合,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

二、积极寻求新路径,加快推进锰锌产业调整步伐

(一)及时出台锰锌整合办法,确立整合目标

为发展壮大我州锰锌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大资本、大企业,强化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推动我州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2_年3月,我州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经济政策为指导,结合我州工业发展规划和工业结构调整要求,出台了《湘西自治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指导意见》(州政办发[202_]1号),提出了我州力争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我州锰锌企业“统一布局、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目标,即电解锰企业由目前的53户整合到8—10户,每户生产能力3万吨/年以上;电解锌企业由目前的14户整合到4—5户,每户生产能力10万吨/年以上。明确了我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方

法步骤。强调了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并从产能、电价、环保等方面对锰锌冶炼企业整合制定了相关政策,从而为锰锌整合的全面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适时抓住变革机遇,制定整合措施

1、及时成立锰锌整合指导小组。为加强对锰锌整合工作的领导,成立了湘西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指导小组,由州长任组长,州委分管工业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分管工业副州长任副组长,州政府办、州经委、州财政局、州环保局、州国土资源局、州物价局、湘西电业局主要领导为成员,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经委,由州经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指导小组负责全州锰锌企业整合指导工作,各有关县市成立相应的机构,具体负责县市的锰锌冶炼企业整合工作。

2、设置整合的条件和标准。本着“优势优化、做大做强、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实施锰锌企业整合。一是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新上项目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行业准入条件。二是严格执行优惠电价政策。现有企业按产能设定淘汰标准,3年内逐年淘汰,没有淘汰的,停止享受优惠电价,并上报执行差别电价。达到条件的企业,按生产能力大小享受优惠电价;同时,设定综合电耗标准,予以奖罚。三是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标准。凡发现一次有违法排污行为的,暂停享受优惠电价,直至整改到位;两次以上有违法排污行为的,取消当年优惠电价。对淘汰类企业,依法取消矿产资源的供给。四是因地制宜,分部实施。第一阶段,各县市根据所属锰锌企业数量、规模、布局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做好整合工作;第二阶段,在县市完成整合的基础上,根据我州实际,适时组建全州锰、锌企业集团(公司)。

3、制定锰锌整合的扶持政策。一是优先配置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向优势骨干企业倾斜,保证优势骨干企业的资源供应和可持续发展;二是优先安排所需工业土地计划;三是优先安排扶持资金和新上项目。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工业发展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资金给予重点倾斜,支持完成整合的优势骨干企业,优先安排技改、新上项目,并积极争取国家节能减排奖励资金;四是逐步提高优惠电价优惠额度;五是实行以奖代补的财政政策。企业规模达到要求,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节能改造。

(三)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增强整合活力

去年以来,我州加强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首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对接合作,不断提高我州工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企业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能力,在锰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锰锌产品附加值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迄今为止,已培育了东方锰业、金旭公司、三立集团、太丰公司等锰锌产业骨干企业,开发锰锌深加工产品已有10余种,其中高纯度电解金属锰达到10万吨、高纯度电解二氧化锰1.5万吨、高纯度四氧化三锰1.5万吨、中低碳锰铁6万吨、锰铝合金10万吨、氮化锰1万吨、锌合金材料1万吨、微细锌粉4万吨、锌基合金5000吨,这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投产,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我州锰锌资源的利用水平,对延伸我州锰锌产业链条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我州锰锌企业整合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增强了锰锌企业整合的活力。

(四)着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搭建整合平台

截止202_年,我州已开发建设的工业园区(工业小区)共29个,其中省级工业园3个。202_年,工业园区对全州工业的贡献率已超过70%。其中吉凤工业园区集聚了丰达合金科技有限公司、林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泸溪武溪工业园集聚了金旭冶化有限公司、金瑞冶化有限责任公司、舜兴特钢有限公司、鑫海锌品有限公司;花垣县工业园内已有科信公司、振兴公司,而且正着力打造三立锰锌精深加工百亿工业园;保靖钟灵山工业园已集聚保靖锰业、轩华锌业等优势骨干企业的入园;泸溪武溪工业园和保靖钟灵山工业园正积极申报省级工业园。工业园区的加快建设为锰锌企业整合提供了平台。

三、做大做强为根本,强势推进锰锌整合成效显现

一年来,我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兼并、联合、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强势推进锰锌企业整合,工作成效逐步显现。

一是淘汰落后产能有突破。对202_年度没有达到产能要求的锰锌企业,限时停止执行优惠电价。

二是县市整合工作来势好。吉首市制定了对吉首地区(含州属和吉首市)的电解锰企业实行整体搬迁的规划,即将城区内的8户涉锰企业搬迁到郊区,组建新的吉首地区锰工业园,总投资4.5亿元。目前锰工业园现场地勘外业工作结束,地勘资料已拿出书面报告。委托广西工业建筑设计研究院所作的项目可研报告工作已全面启动,该项工作计划7月中旬完成。前期工作已投入资金100万元。电解锌企业集中迁入吉首经济开发区的“锌园”,目前利用大庭矿业公司申报的年产10万吨电解锌项目已通过环评。

花垣县从矿山和冶炼企业两个方面开展锰锌整合工作。锰产业整合上:锰矿区已由全县37个采矿权证整合为31个,今年年底将整合为27个;12家电解锰企业已签订协议,出资3000万元注册成立了产能达15万吨的湖南边城矿业集团和下属矿山公司、锰渣库公司。锌产业整合上:借鉴锰渣库公司集中建库和经营的模式,重新规划铅锌尾矿库的布局,目前已完成总库容达8500万立方米的5座大型尾矿库选址,正着手进行立项。三立集团正实施百亿工业园的规划工作。目前,泸溪、保靖等县的锰锌产业整合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推进。

随着锰锌产业整合工作的强势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州将重点研发高纯度电解金属锰、电解二氧化锰、高纯锰盐、高纯度四氧化三锰、氮化锰、锰酸锂、锰锂电池、锰锌软磁铁氧体、无汞碱锰电池、锰电子元器件、锰系列合金、200系不锈钢、钠米氧化锌、锌基合金、无汞锌粉、次氧化锌、氧化锌晶须等产品;锰产业:完成花垣新型工业园、吉首工业园和泸溪县工业园的建设,打造3-4个产能过10万吨的龙头企业,全州电解锰产能达到60万吨,锰产业产值150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锌产业:着力实施“三立百亿工业园”规划、完成吉首经济开发区“锌园”建设、打造泸溪中南地区最大的新材料基地,全州电解锌产能达到50万吨,锌产业产值120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

四、抢抓机遇谋发展,全力推动锰锌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我州资源开发特别是锰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走整合发展之路,是推动锰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监督

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指导小组组织专门的工作班子,对全州锰锌产业整合实行专人专抓,安排专项费用,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对相关县市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方案进行审定,对整合的目标、任务、时间提出相应的求,并实行目标管理,将锰锌整合纳入相关县市主领导的政绩考核,强化管理,定期通报。指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能认真履行职责,精心组织,通力协作。做到上下联动,部门联动,政企联动,三动并举,加快全州锰锌冶炼企业整合步伐。

(二)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加速推进

一是冶炼企业的整合与矿山企业整合齐头并进,通过采取兼并、联合、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实现锰锌企业整合,鼓励参股组建新的股份制公司;二是抓好资源勘探。搞好锰矿、铅锌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寻找新的资源;三是认真研究锰锌资源短缺的实际问题,加快低品位碳酸锰和高品位氧化锰的利用研究,对从州外或者从国外集中引进锰、锌资源进行认真研究,对锰渣和铅锌尾矿的利用进行专题研究,解决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四是下决心全力解决好锰锌精深加工问题。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抓好锰锌下游产品的开发;五是研究县市区域锰锌企业整合的具体政策,制定全州锰锌产业合作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与周边地区合作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三)落实措施,加大调控,做大做强

一是不符合产业政策限期淘汰的企业,“三废”排放超过国家标准的企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企业取消优惠电价,实行差别电价,加价收费,停止能源供应,停止资源配置;二是禁止新上电解锰、电解锌企业,对现有电解锰、电解锌企业扩产进行限制,将新增生产规模配置给已经整合的锰锌企业;三是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环境许可等条件控制电解锰、电解锌总产能,我州电解锰、电解锌产能均控制在60万吨。监督盲目扩张,使全州锰锌产业发展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四是认真落实州委、州政府对锰锌产业整合、支持工业企业发展、促进矿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扶持政策。

(四)苦练内功,争取支持,加快推进

锰锌产业是我州的支柱产业,锰锌冶炼企业整合的速度和成功与否,对我州未来国民经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政府强力推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扎实工作,强力推进。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一是西部大开发政策。我州是湖南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地区,必须将西部开发政策用足,并结合我州的特点有所突破;二是大湘西开发政策。大湘西开发政策向湘西州倾斜,开发资金向产业项目倾斜,重点支持锰锌产业发展;三是优惠电价政策。将我州电解锰、电解锌列入国家高能耗产品目录给予电价优惠、应对相邻省市同一矿产品竞争采取灵活的电价机制、继续对我州库区移民企业实行电价优惠,并纳入“十二五”对我州的扶贫计划;四是建立锰锌产品储备制度。将我州锰锌储备作为省重点列入计划,确保锰锌产业稳定发展。

第二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站推荐)

产业结构不合理,亟待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下,本地经济取得了年均12%的增长速度,其中投资对本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然而因产业结构僵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主导产业中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居多等问题突出,尤其是在低碳增长方式下,经济缺乏持续增长动力,因此,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从本地经济结构看,转型升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丰富和完善产业结构,培育本地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积极使用好国家级、省级、市级开发区给予的优惠条件,鼓励配套企业和有关研发企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出“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成功培育,可使本地产业结构趋于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传统产业独自承担经济增长的压力。二是当前重要产业,如纺织服装业、建材业、金属制造业等,快速增长的潜力逐渐消退。同时,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心所向的大背景下,由于这些产业本身具有高投入、高耗能、低产出、环境污染严重等属性,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升级迫在眉睫。因此,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重视品牌建设等多种手段来做强做大原有产业。

本地经济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并崛起于杭宁之间,必须利用后发优势进行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企业上市步伐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各位老总、各位朋友、同志们:

非常感谢各位企业家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会议。我到鄞州之后,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企业家大会,与大家共谋创业创新良策、转型发展大计。这样形式的会议,到今年已经是第五次了。

今天会议主题是推进企业上市和股权投融资发展,这是今年以来,区政府在金融企业座谈会、拟上市企业申报工作推进会之后,召开的又一次上市专题会议,而且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也是同类会议中所少有的,之所以要这样不厌其烦去发动,不遗余力去部署,是因为上市工作非常重要、非常紧迫,也非常专业,希望借此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政企合力,推进鄞州板块迅速扩容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加快转型提升。刚才陆红军院长就民营企业上市发展作了精彩的演讲,使我们对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经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帮助我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先锋新材料公司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有许多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六家投资机构介绍了公司情况、投资策略和投资要求,为股权投融资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平台。下面,我结合近阶段一些思考,就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与大家交流四方面想法。

一、上市意义重大,认识要更深化

资本是市场经济的血液和灵魂。新经济时代,是产业、技术、资本创新融合的时代。当前,鄞州正处于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的关键时期,发展资本市场、推进企业上市,无论是对企业做大做强,还是对区域经济转型提升,意义都十分重大。

(一)从企业层面看,上市具有引资、引制、引智三大作用,是企业跨越发展的最佳渠道。鄞州企业创业初期靠拼命,发展阶段靠精明,扩张阶段必须依靠资本经营。第一,上市有利于集聚资本。与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融资手段相比,企业通过上市来募集资金,体量更大、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如先锋新材料公司,上市申报前年净利润还没超过202_万元,通过上市一下子募集资金近5亿元,企业的市场价值超过上市前净资产的10多倍,不仅大大缩短了企业创业时间,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更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其次,上市有利于激活机制。我区企业大多从家庭作坊、乡镇企业发展而来,在制度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通过上市,有利于推动企业股权结构、经营机制、管理理念、运作模式优化,加快实现从家族企业、传统企业向公众企业、现代企业的提升。企业上市后,相当于请了一个预防企业发生“大病”的“医生”,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诸如企业接班、财富分配等等头疼问题,也都会因此迎刃而解,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将大大增强。近年来,我区像广博、康强等许多公司,就是依托上市从制度层面根本上解决了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转型提升、做大做强。第三,上市有利于配置资源。上市企业是质量、品牌和竞争力的代名词。企业一旦上市,就能获得公众的关注、同行的信赖、政府的支持,就有能力在更大空间、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吸纳要素资源、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从而为企业发展带来比有形资产更加重要的无形资产。如雅戈尔公司在1998年上市后,借助证券市场的资源配臵优势,13年间发展成为一家跨国企业集团,创造了鄞州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的神话。可以说上市过程是企业裂变、放大、提升的过程,是企业向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快速度发展的过程。

(二)从区域发展看,上市具有聚名、聚企、聚力三大效应,是助推转型升级的最好抓手。首先,上市有利于提升区域形象。一家上市公司就是一张好名片、一个活广告。如人们一提起海尔、海信,就想起了青岛,一提到雅戈尔、杉杉、奥克斯,就想到了鄞州。城市和企业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生辉,上市公司作为一个城市的经济名片,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和实力,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添了城市的内涵和活力。其次,上市有利于打造产业集群。上市公司作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在规模实力、经营管理、生产技术、产品品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上下游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一家上市公司,就能集聚一批优秀人才,实施一批优质项目,培育一个高产的企业总部,催生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我区工业企业“五十强”前十名中,上市公司就占到7家,其中前四名都是上市公司。再次,上市有利于增强内生动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一大批优质企业的支撑和带动,才能形成更强的竞争实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上市公司作为企业中的精英和骨干,其数量多少、质量高低,不仅体现了区域企业的发展水平,而且标志着区域经济的活跃程度和竞争能力。特别是在当前上市利好的大背景下,各地都不约而同地把推进上市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把推动上市当成一场新的资源争夺战。如江阴提出到“十二五”期末,上市公司总数达到50家,让“江阴板块”真正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群体;萧山提出要成为浙江民营企业的总部,力争到“十二五”期末要实现千亿企业3家,百亿企业10家,十亿企业50家,亿元企业800家,未来五年每年新增上市企业3家。面对新一轮新形式的经济竞争,如果不采取措施,迎头赶上,不仅我们的上市工作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会进一步扩大,而且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也会越来越难以站稳脚跟,必须要更加突出资本市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位臵,在时间上抢进度,在措施上加力度,形成强势突破,确保继续走在前列。

(三)从上市历程看,股投具有扶小、扶优、扶特三大功能,是促进企业上市的最优捷径。推进股投行业和新兴企业互动发展,是发达国家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条成功经验。第一,股投是初创型企业的“孵化器”。初创企业犹如刚出生的婴儿,时刻面临“断粮”的危险,只有依靠股投带来的充沛资金,才有成长壮大的可能。如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都是通过多次股权融资才度过重重危机,最后成功上市,成为行业龙头。其次,股投是智慧型企业的“发动机”。股权投资作为专门促进高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金融资本,是资本、科技和人才结合的最佳载体,是发展新兴产业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正是在股权投资的直接帮助下,美国才诞生了苹果、谷歌、思科等新一代科技跨国公司,创造了“硅谷奇迹”。第三,股投是特色型企业的“催化剂”。股权投资机构是企业的“伯乐”,依托专业背景可以独具慧眼发现、扶持一批特色潜力企业。像无锡的尚德公司,就是通过股权投资催化发展,从而一跃成为全球太阳能龙头企业。从我区情况看,通过这几年的上下努力,股投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很快,目前已有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和股权投资管理机构30多家,资本总规模达到20多亿元,但这与我区的产业实力、企业资源相比,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如被称为“基金之都”的深圳,目前已拥有股权投资基金1500多家,正是股权投资机构的高度集聚和股权投融资市场的充分发育,才创造了每10家公司上市就有1家来自深圳的神话。新近快速崛起的天津,目前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更是达到1700多家,注册资本超过3400亿元,股权机构的快速发展成了天津上市公司源源不断涌现的重要支撑。这几年,我区软件、动漫等新兴产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但总体上仍旧处于孕育培养阶段,迫切需要股权投资机构凭借渠道、信息和人才优势,给企业资金、经验、管理等全方位的帮助扶持,加快培育打造一批阿里巴巴那样的创新型、智慧型企业。

二、上市机遇难得,方向要更坚定

当前,在宏观环境、政策导向、市场因素等综合作用下,金融体系加快完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资本市场正面临难得的黄金机遇期,推进企业上市正当其时。

第一,市场内外环境十分有利。从全球看,国际资本市场功能正在加快恢复,全球IPO在金融危机后正逐步趋向活跃;从国内看,国内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积极效应加快显现,企业上市环境不断改善。一是渠道更加通畅。随着创业板的推出,中小板的扩容,国际板的谋划,新三板的建设,企业上市渠道越来越多,我们企业既可在境内也可在境外上市,既可在主板也可在中小板、创业板发行,既可在场内上市也可在场外进行股权交易。可以说,不同成长阶段、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都能在资本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二是环境更加宽松。当前,随着资本市场的规模扩大、结构改善和法律制度的日益完善,上市审核也在不断提速,现在进程快的企业从递交申报材料到完成企业上市,只需要6个月时间;同时审核通过率也不断提高,目前创业板过会率已达到85%,主板中小板过会率也接近80%。今年以来,已有220多家企业在A股市场实现首发上市,预计“十二五”期间,上市公司数量将增加近一倍,平均每年将新增400家上市公司。三是需求更加突出。一方面随着银根的持续收紧,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取融资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数据显示,去年通过资本市场获取的各类直接融资额达到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79.7%;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旺盛,目前全国有效证券账户1.3亿户,占总人口的10%,与欧美国家近70%人口拥有证券账户相比,我们证券市场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还很大。

第二,上市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一是政策力度不断加大。202_年以来,区政府每年都专门出台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在资金、土地、电力等要素保障上给予上市企业重点倾斜,截止目前,已兑现上市奖励扶持资金7000万元,进一步提升了企业改制上市热情。二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企业上市实质上是发展资源的重组,地方政府的强力推进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我们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上市中的推动、引导、协调作用,专门组建成立金融工作办公室,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一站式办公、保姆式服务,着力开辟上市“绿色通道”,集中解决企业所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上下服务合力不断增强,上市工作得到快速推进,今年全区又有3家企业成功上市,总数达到11家,数量位居全市各县区首位,总市值超过500亿元。三是上市共识不断增强。通过宣传发动、典型示范等途径,企业和企业家对上市的理解更加深刻、认识更趋统一,想上市、愿上市、会上市的队伍在不断壮大。目前开展上市实质性运作的企业有25家,未来一年内申报上市的企业有8家,未来五年全区平均每年新增上市公司有望达到3家以上。

第三,企业竞争实力不断增强。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区上市资源无论是资产规模、盈利水平,还是行业分布、股权结构,都在全省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一是结构优。我区既有先进的制造业企业,也有符合发展导向的新兴产业企业;既有资产规模大、盈利水平高的实力型企业,也有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高新型企业,目前全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500多家,软件动漫企业430家,其中注册资金上千万企业超过60家,庞大优质的企业集群优势为我们上市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源。二是基础好。目前全区年销售收入上十亿企业15家、上亿企业328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分中心)6家,中国驰名商标72 件,中国名牌产品17件,市级以上名牌产品销售比重达到40%,获得的授权专利、发明专利数量连续多年位居省市前列,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上市基础非常扎实。三是素质高。鄞州既有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目光长远的“领军型”企业家,也有一批思路新、闯劲足、理念超前的“新生代”企业家,他们是鄞州企业上市的脊梁和希望。

三、上市竞争激烈,工作要更扎实

当前,证券市场正处于快速培育期,谁能先人一步、高人一筹,谁就能获取更大市场份额,在更高层次上引领发展。要牢固树立“抓上市就是抓机制创新,抓结构调整,抓招商引资”理念,系统筹划,全力推进,努力取得新的突破。

针对发展形势,结合鄞州实际,“十二五”时期我区企业上市总体思路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运作、梯度推进”工作机制,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工作要求,多渠道、多形式加快企业上市,力争到202_年,全区境内外上市企业家数达到23家、上市公司累计首发融资和再融资金额超过150亿元,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鄞州板块”。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强化基础建设梯队。这是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的基础工程。要切实把培育优质上市资源作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通过政策激励、培育引导等多种途径,努力形成百花争艳、百舸争流的企业上市格局。一要“做大基数”。一方面要坚持一二三产业、大中小企业“一起上”,通过扶持培育、整合包装,努力使我区上市后备资源行业分布更广泛、产业结构更合理。另一方面要按照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求,围绕主导产业、重点行业,抓紧选择一批高成长、高科技与新经济、新服务、新农村、新能源、新材料、新模式等“二高六新”企业,纳入上市资源库,源源不断地扶持、促进优质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实现跨越提升。二要“做优机制”。体制新、机制活,才能发展快、效益高。要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对净资产数额较大、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要积极引导其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确保每年新增股份有限公司5家以上。对已股改的公司,要进一步落实措施、大力扶持,积极帮助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尽快进入上市辅导期,尽快申报发行上市。三要“做强实力”。上市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已经上市的企业绝不能把上市作为终极目标,在内部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企业规范有序运行;在外部要积极推动要素集聚、资源整合,通过资产重组、资产注入等,进一步提升企业实力,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二)多头并进拓宽渠道。这是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的核心环节。要切实加大引导和协调力度,进一步加快企业境内境外“两市”、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板”上市步伐,加速扩容提升“鄞州板块”。一要主攻国内上市。国内上市尽管准备周期长、监管力度大,但募集资金量大,运作费用低,综合收益高,是我们企业上市的主要路径。当前,国内市场上市渠道很多,根据鄞州的企业特点,我们要立足中小板、争取主板、突破创业板,不断提高我区企业上市的“命中率”。对日月重工等资产规模大、盈利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要作为主板上市资源来培育,争取尽快到主板市场上市。对凯信服饰、嘉福塑胶等主业突出、业绩优良、增长迅猛、潜力巨大的企业,要进一步提升其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创利率、资金利润率、资源能源利用率等“四率”水平,积极帮助其到中小板上市。对广博纳米、高发汽控等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企业,要切实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尽快促进其到创业板上市。二要瞄准境外上市。与内地市场相比,香港、新加坡等境外市场,有着市场层次多、发行审核便捷、上市速度快、发行费用透明等优势。如果我们企业一时达不到国内上市规范要求,可以考虑选择境外上市。像福建晋江市,其30多家上市企业中,有20多家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与之相比,我区的境外上市公司总数明显偏少,这也说明我们企业未来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和发展前景。要针对境外市场的不同特点,积极组织一批有条件、有意向的企业到境外市场上市,直接从国际资本平台进行融资,使企业得以在更高起点健康持续发展。三要择机买壳上市。目前境内外资本市场,尤其是境外资本市场,受宏观环境影响,都还有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壳资源”,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牵线搭桥工作,积极帮助引导有条件企业走买壳上市之路。这方面我区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利时,就是一个很鲜活很成功的例子。

(三)想方设法培育市场。这是做好企业上市工作的重要举措。我们鄞州经济长期来一直以工业制造和对外贸易为主,对资本市场专业中介服务机构需求不大,导致至今还没有本土证券公司和从事证券业务的会计、法律等事务所,制约了区域资本市场发展和上市工作推进。要坚持引进与培育并举、硬件与软件并重,进一步强化资本市场培育,努力形成要素齐全、功能齐备的企业上市金融服务体系。一要大力引进培育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鄞州产业、政策等比较优势,依托南部商务区、创新128园区等发展载体,花大力气引进培育一批会计、证券、法律等企业上市配套服务机构,切实提升对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能力,促进全区企业上市工作蓬勃开展。对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在鄞开设分所的,区政府每家最高奖励30万元。二要大力引进培育高端金融服务人才。推进企业上市,不但要依托发达的金融中介市场,更需要依托一批从事资本运作的高端人才。对资本市场高端人才,区里已把其纳入紧缺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并享受相关政策。三要大力引进培育股权投资机构。为鼓励股投机构发展,区政府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专门探索设立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以优惠的政策,与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合作设立符合区域实际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以资引资”增加创业投资资本供给,目前引导资金已成功投资一家,还有2家参与方案也已确定。面对当前股权投资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要继续做好“借股投之力促企业上市”文章,进一步强化举措、完善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优质投资机构入驻,对股投机构和股投管理机构在鄞注册的,区政府将给予机构和高管人员奖励补助。

四、上市任务繁重,服务要更到位

企业成功上市的背后,体现的是地方政府调控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切实把利用资本市场的程度、效果作为增强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指标,凝心聚力,合力推进,不断提升政府服务企业上市的能力和效率。

一要强化工作推进合力。区金融办要积极做好企业上市的计划制定、任务分解和协调服务等工作。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沉下去、贴上去、融进去”要求,分类做好服务管理工作,要积极与金融办、证券监管部门加强合作交流,完善信息共享、沟通联络和定期磋商制度,在改制辅导、上市申报、并购重组、项目融资、中介聘请等方面密切配合,共同促进拟上市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各镇乡(街道)、产业园区,要切实把企业上市工作放到更加突出位臵,充实机构、落实责任,认真做好企业上市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确保每一家改制上市企业,都有人在跟踪、在服务、在推动。区政府对各镇(乡)、街道、园区实行上市考核奖励制度,在考核中,对企业成功上市或被认定为区上市重点培养企业的给予考核加分。

二要提升上市服务水平。牢固树立“围墙内的事企业做、围墙外的事我们做”的服务意识,大力倡导雷厉风行作风,想方设法、依法依规为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排忧解难、减轻负担,切实为企业改制上市提供高效便捷的“保姆式”服务,尤其是在上市过程中涉及的土地房产过户、税费征收、资格认定、项目报批、环境评估等手续办理,各职能部门要实行“绿色通道”,该出的政策要抓紧出、该减的费用要尽量减、该办的手续要马上办,努力创建有利于企业上市的良好政务环境。

三要强化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实施资本经营战略,特别是股票上市,是以稀释股权和支付一定上市成本为代价的,这是影响企业上市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激发企业上市的主动性、积极性,区里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近期又出台了操作性更强、扶持力度更大的鼓励政策。政策着眼于减轻企业上市成本支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升企业上市前后盈利水平和发展空间,对企业上市筹备过程中额外增加的税收,给予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对企业股改、上市申报等给予150万元的奖励,用于弥补聘请中介机构费用;对企业首发上市成功的,根据税收贡献大小和企业的行业类别,奖励额度可达600万元以上;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等也专门明确了扶持政策。

四要营造上市舆论氛围。通过各种手段、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上市公司先进案例、成功经验,树立一批上市典型,积极放大“示范效应”、“带动效应”,努力消除企业不想上市、不敢上市的思想顾虑。通过以会代训、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上市推介会、专题研讨会、业务培训会、参观考察等方式,搞好辅导培训,帮助企业树立资本市场运作观念和改制上市信心,提高参与资本市场运作的能力、水平和效率,真正在全区营造议上市、争上市、快上市的浓厚氛围。

推进上市,政府是主导,企业是主体。企业本身的毅力、努力、合力才是成功上市的关键要素。借此机会,向各位企业家提几点希望和要求,与大家共勉。

一要依托高端定位,提升持续发展力。对企业准确科学进行定位,是企业家的一种能力和品质,其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即时走向,更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当前,我国正进入资本市场快速发展阶段,资本扩张已成为经济扩张的最主要手段,资本增值已成为财富增加的最有效途径。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我们企业家要登高望远,明国家发展大势,谋资本市场发展趋势,从大范围整合资源,以大胸襟寻求合作,推动企业走出传统发展模式,实现更优更快裂变发展。

二要依托科技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人才、技术、资本的创新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当前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步演变为科技与人才的较量,我们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科技研发的投入、创新团队的打造、技术资本的联姻,善于运用资本的力量获得技术、凝聚人才,努力争做逐鹿国际资本市场、勇攀技术创新高峰的领头羊。

三要依托资本经营,提升对外扩张力。从产品经营、要素经营向资本经营、技术经营转变,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规律。面对当前资本市场的良好机遇,面对转型提升的迫切要求,我们企业家要以敢于发展的大气魄,善谋长远的大智慧,切实把推进资本经营作为扩大规模、提升素质、卓越发展的战略选择,大手笔规划布局、小口径切入突破,抓紧时间,迅速行动,努力获取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要依托主业发展,提升价值创造力。主业强则企业强,主业兴则企业兴。主业是否突出,也是证监会审核能否上市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企业家要正确处理做强主业与多元经营的关系,不东张西望,不盲目出击,把精力集中在做强主业上、把功夫下在加快发展上,以提升价值为重点,以强化盈利为核心、以规范经营为关键,全力打造专业型、特色型企业,努力争做行业的排头兵。

五要依托和谐创建,提升企业公信力。上市不仅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上市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我们企业家要坚决克服怕露富、怕投入、怕监管思想,以加快上市为目标,以创建和谐企业为抓手,关爱员工、关爱社会,诚信经营、履行责任,努力提升企业的形象和口碑。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推进企业上市是事关鄞州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希望我们广大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上市;希望全区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提升服务,形成合力,不断扩大鄞州板块规模,提升鄞州板块质量,为鄞州打造“三城三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随着我区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步伐的加快和“一化三基”战略的实施,传统产业实施转型升级需要提升劳动者素质,低碳经济等新型产业落地需要高端领域的技术能手,我区社会经济发展将更多依赖劳动者技能的提高。因此,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是武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完善政策保障,促使人才培养步入快车道

为确保202_年武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顺利完成,我区先后制定出台了《武进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武进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实施办法》等多项政策措施,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的完善政策体系。围绕我区优势支柱产业需求,按照“需求引导培训、补贴对应等级”原则,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引导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培训,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全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二、监督落实措施,加快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步伐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各镇、开发区(街道)建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社科,详细制定方案。人社科负责做好组织、协调、服务工作;用人单位做到主动配合,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培训;培训机构做好优化培训方案,做实培训环节,确保培训质量;鉴定机

构做到认真鉴定,热情服务,规范管理。二是统筹社会资源,发挥培训机构的载体功能。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大型骨干企业和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以及职业培训机构承担了全区80%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三是发挥职校作用,开展校企合作。鼓励和引导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合作,创新培养模式,开展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四是突显企业主体作用,促进职工岗位成才。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健全职工培训制度,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对按规定提供足够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进行职工技能培训的,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企业已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三、展现培训成果,凸显人才培养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 武进区部分大型企业已基本建立和完善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从而激发和调动了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截至目前,我区已通过企业内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新增高技能人才7068名,通过各高职院校输送高技能人才毕业生3000余名,组织区内9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136个班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区人社局指导中天、新科、常发、国茂、美欧等十余家大型企业制订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每家企业培养高级工人数均在200名以上。其中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今年已累计培养高级工300余名。、

第五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大省和质量强省战略,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深入实施500万亩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改善耕地质量条件,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力争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充实粮食储备,扩大粮食产销合作,确保粮食安全。积极开展10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20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5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创建,力争建成4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加快农业科技和农作制度创新,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大力推广粮经复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等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加快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壮大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竹木、中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蚕桑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力争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加快构建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培育形成500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形成1000家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加强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培养,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培育20万名以上拥有绿色证书的新型农民。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县乡两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开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积极推进农业服务外包。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农产品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深入实施百万农民信箱工程,组建现代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医药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择优发展石化、船舶、钢铁等现代临港工业,着力引进和组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强、附加值高的重大项目。有选择地改造提升纺织、轻工、建材、有色金属等传统行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移过度依赖资源环境的加工制造环节。推广应用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清洁生产、虚拟制造等先进制造模式,不断提升我省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运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提升建筑企业技术水平,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

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六六工程”,促进块状经济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以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和乡镇功能区为主要依托,加快完善研发、物流、检测、信息、培训等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专业化配套协作,完善创新体系,提升集群品牌,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突出重点区域发展。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积极引导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等中心城市和地级市城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服务业集聚和辐射功能,推动特大城市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鼓励经济强县大力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挥中心镇在城乡服务业体系中的节点功能,推动城镇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

突出重点平台建设。科学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创建发展100个左右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完善管理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构筑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重点建设一批跨区联动、资源共享、层次较高的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积极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和完善动态管理的服务业项目库,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要素保障。

突出重点企业培育。培育100家以上省服务业重点企业,加大并购重组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的“小型巨人”服务企业。积极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坚持分离与外包、分离与整合相结合,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积极为中小型服务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鼓励做大做强。推进服务业企业加快“走出去”。

突出体制政策创新。积极推进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市场准入,加强行业监管,加快政府垄断的公共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会化改革。推进税收、财政、融资、用地、人才等方面政策创新,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进杭州、宁波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深化金华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题的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服务业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品牌化和标准化发展。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健全统计和监测分析制度,增强服务业综合管理能力。

(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继续做大做强高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加强重点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省内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对接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联盟,设立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构建民营企业公平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

(五)着力建设产业集聚区

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在提升发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国际物流、温州瓯江口、湖州南太湖、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金华新兴产业、衢州绿色产业、舟山海洋产业、台州湾循环经济、丽水生态产业、义乌商贸服务业等产业集聚区,加强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使之成为集产业、科技、人才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推进高水平开发建设。按照“优、新、高、特”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先进制造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积极探索低碳技术和绿色生产,带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建设城市功能区要求,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和功能,推动都市圈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带动新型城市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有效集聚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力争在重点领域先行先试并取得突破,成为促进技术进步、推进体制创新的重要载体。

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协调机制和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要素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建成高效、灵活的产业集聚区创新体系。重点保障

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需求,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批后监管工作。加大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合理配置环境容量指标,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和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区域交通运输、能源、水利、信息、环境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区发展支撑能力。

加快锰锌企业整合步伐 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