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关于上报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和后五年工作打算报告的报告(改)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17-779866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02 11:49:01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上报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和后五年工作打算报告的报告(改)

中共重庆市江津区供销社委员会

关于上报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和

后五年工作打算的报告

区委办:

现将重庆市江津区供销社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和后五年工作打算报告如下:

一、五年工作概况

2007年以来,区供销社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的指导下,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指标全面增长

商品总销售实现120655万元,农业生产资料销售2277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65948万元,农产品销售额实现49144万元,分别比上五年增加28%、18%、23%、32%;实现税利和社会贡献总额2677万元,年均增长15%;每年均超额完成重庆市总社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城乡统筹成效明显

1.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基本健全。新建和改造镇级配送站115个、连锁超市和连锁经营店3100个,已全面保障农村基本生产生活资料的供给。

2.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组建江津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67个,入社农户13.63万户;发展农村专业协会43个,入会会 1

员5610人。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新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发展产业化基地8.6万亩,培育农产品品牌65个。五年共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20个,获资金支持373万元。

4.引领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一是牵头组建了“重庆市江津区白沙明星农村资金互助社”;二是积极探索组建成立“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2家;三是在现代农业园区建立连锁经营店17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个。

(三)关注民生创和谐

一是建立了行业重大疾病救助资金;二是协调解决离休干部遗孀补贴、伤残军人生活补贴等问题;三是落实了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

二、工作亮点

(一)多种形式推动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围绕现代农业园区柑橘、花椒等特色产业,通过直属企业领办、协办、合办及农民自办等方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67个。

(二)龙头企业推动流通网络体系建设

一是以重庆远程农资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农资连锁”经营配送中心1个,配送连锁店25个;二是以“新联佳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配送中心1个,日用消费品放心店10个;三是以“聚富回收公司”为龙头,建立绿色环保再生资源收购网点86 个;四是以“烟花爆竹有限公

司”为龙头,建立烟花爆竹经营配送站17个,经营网点1100个;五是发展农信通站点130个。

(三)品牌推动产业发展

五年来,通过全力协调申报,授予了江津区 “中国柑橘之乡”、石门镇 “中国优质花椒基地(乡)镇”、石蟆镇 “中国优质橄榄基地(乡)镇”、白沙镇 “中国优质柑橘基地(乡)镇”,我们充分利用上级授予的产业基地镇乡称号,全力打造品牌,有力地推进了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2008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场会在江津召开。

(四)服务理念推动工作业绩上升 五年来,各项工作名列重庆市供销系统前列,连续4年获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综合考核一等奖,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确定为“全国经营服务网络建设重点扶持区(县)”和“全国基层社改革试点区(县)”。2008年获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服务果业全国先进单位”称号,重庆市人事局、重庆市供销合作总社联合表彰为“十佳先进集体”。

三、2011年工作亮点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在质和量上得到全面突破

一是抓发展。新发展合作社51个,其中直属公司领办和合办专业合作社3个,开辟了直属企业领办专业合作社的先河。二是促规范。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人

员118人次。三是创品牌。申报商标注册9个,申报QS产品质量体系认证2个、有机农产品认证1个。江津区嗣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绿色生态鱼”被2011年6月26日重庆日报农村版以“江津农产品,打出健康牌”为题作专题报道。四是牵对接。28个合作社与龙头企业成功和超市对接,形成了“龙头企业(连锁超市)+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五是探索创新。创办了重庆市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重庆市江津区白沙明星农村资金互助社)和新型农村股份合作社。

(二)“新网工程”建设整体推进

一是改造完善“新合作联佳”日用消费品区级配送中心和烟花爆竹配送中心、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各1个;二是改造镇级配送站30个;三是改造村级经营店和连锁小超市1267个;四是新发展村级信息服务站(点)20个,改造“农信通”区级信息中心1个,配发“农信通”信息机和赠送农民手机1.61万部;五是与北京信诺天下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筹办总投资650万元的“交易宝”建设项目,建成后年创收益近70万元;六是引进重庆华西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创办“江津区协和医院”,建成后新增就业岗位150个,年营业额1000万元以上。

(三)直属企业和社有资产管理得到全面规范 一是印发了《加强直属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和《直属企业年度工作考核办法》;二是按照《社有资产收益

管理办法》的规定,奥鹤公司、回收公司、再生资源公司等的资产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租,促进了资产收益的增加,比原收益增加2倍。

(四)项目申报及资金争取跃居重庆区县前茅 今年已获中央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3个,资金支持45万元;市供销总社“两社两化”资金项目2个,资金支持20万元;全国供销总社“新网工程”项目1个,补助资金50万元。项目布局和资金安排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87%均落户在现代农业园区。

(五)信访稳定的不良势头得到基本控制

安全生产继续保持“三无”目标,未出现到渝进京和非正常上访。供销大厦厨房改造遗留问题已圆满解决,农资公司因处置资产不当而引发的上访和土产公司上访问题可望在年底得以解决,再生资源总公司改制遗留问题的处理工作正有序进行。

四、今后五年工作思路

(一)目标任务

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实现行政村的全覆盖;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60个;与8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起资产和营销关系。

(二)主要措施及办法

1.探索和推进新型股份合作社发展,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不

断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加快“新网工程”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3.创新供销合作社管理体制,增强联合社服务功能,广泛吸纳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农产品经济人协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服务平台。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社有资产管理,充分发挥供销网络及行业资源优势,切实做大做强社有企业。

五、问题和建议

(一)问题

一是企业改制不彻底,下岗人员及在职职工未享受国有身份和困难企业的医保和养老保险优惠政策;二是企业经济实力弱,财政对“两社两化” 和“新网工程”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为农服务功能不强;三是烟花爆竹和废旧物资管理未理顺。

(二)建议

1.按渝府发„2010‟44号文件要求请区委、区政府加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扶持政策,重点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新网工程”建设、烟花爆竹专营管理、淡季化肥储备等方面给予经济扶持,同时对供销系统政策性财务挂帐落实资金予以解决。

2.供销系统改制下岗人员近3000人,因改制不彻

底遗留问题较多,目前有关部门又将本属国有身份的改制下岗人员当作企业人员处理不能享受国有身份下岗人员的相关政策,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请区委、区政府向重庆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呼吁落实供销系统下岗人员应享受的医保和养老保险政策。

3.再生资源经营管理是供销社的传统经营业务,因无龙头企业牵头致使管理较乱,请区委、区政府协调相关部门落实由供销社牵头,按渝府发„2010‟44号文件要求,依法开展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任务。

4.按江津府发„1998‟109号和„1999‟55号文件的规定,基层社已归各镇街政府直接领导和管理,可基层社的离休干部、军转干人员与退伍军人的管理和改制下岗人员及企业重组后的信访稳定工作地方政府不受理,仍由供销社在管理,请区委、区政府协调理顺相关管理工作。

中共重庆市江津区供销社委员会

2011年11月22日

第二篇:乡镇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及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中共XX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乡党委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县委“工业强县、农业固县、三产活县、开放兴县”的总体取向,着力实施“农业立乡、特色富乡、工业强乡”的发展思路,确保了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我乡在县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情况和未来五年工作打算汇报如下: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及基本经验

一、国民经济稳步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到2011年底,预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512万元,比2006年增加15808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3%;预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000万元,比2006年增加5140万元,年均增长率为47.5%;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72万元,比2006年增加4442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2.5%;预计实现财政收入129万元,比2006年增加87万元,年均增长率为25%;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20元,比2006年增加4060元,年均增长率为25%。全乡个体私营经济、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农业生产都实现了卓有成效的突破,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计划的主要目标,并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夯实了基础。

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

5.12地震发生后,乡党委立即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深入村社,调查灾情,对因灾受损的房屋等做好统计、上报工作,全力组织全乡干部群众开展灾后自救、恢复生产。同时,严格按照上级有关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政策,做到加速不违规,提速不越轨,认真完成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完成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1229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3户;完成农村危房加固2973户,城镇危房加固130户,共发放维修加固资金666.20万元;完成龙颈村、芦茅沟村、六里班村6公里的村道公路建设;完成25口塘堰整治;新建集中供水站三处,解决松山村、龙颈村、春雷村26个组3480人用水难题;新建沼气池470口,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完成全乡10个行政村场所新建和维修工程,完成政府机关综合楼重建、机关办公楼维修工程;协助完成乡中心校重建和派出所新建工程;完成“一村两卫一院”建设工程。截止2010年底,我乡63个扩大内需灾后重建项目,已开工的63个,已完工58个,竣工48个;我乡作为业主的30个项目中,开工的30个,完工的26个,竣工的18个,实现了三年重建两年基本完成目标。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共计投入建设资金480余万元,改造中低产田600余亩,建蓄水池8口,整治山平塘26座,维修、改造渠道3600米,解决了全乡旱弯死角村社农业生产用水历年较为困难的问题,确保了水稻满栽满插,保证了大小春农业生产用水。同时,牢固树立“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确保总产,大力推广适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及实用新技术,完成跨季节早玉米播栽800亩,比2006年增加600亩;玉米覆盖栽培5600亩,比2006年增加900亩;抛秧旱育秧4600亩,比2006年增加1600亩;认真抓好植保工作,搞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特别是在小麦条锈病和水稻螟虫的防治上,我们积极组织干部、群众进行培训,让他们牢固掌握了病虫害防治知识及操作技能,确保了粮食丰收,到2011年底,预计实现粮食产量18395吨,比2006年增加138吨,年均增长率为1.5%;预计实现油料1564吨,比2006年增加14吨,年均增长率为1.8%。大力发展生猪、小家禽畜养殖,做好疫情、疫病的防控工作,积极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兴建生猪规模化养殖场3个,兴建小家禽养殖示范小区1个。到2011年底,预计出栏生猪28560头,比2006年增加1254头;预计出栏小家禽畜165.73万只,比2006年增加40.73万只;预计出栏肉牛、肉羊分别为741头、1470头,比2006年分别增加139头、109头。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为群众增收拓宽渠道。2010年,引进白羽王鸽在龙颈

第三篇:过去五年工作总结

蒙城县林业局2007—2011年工作总结

过去五年来,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战略部署,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要求,把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作为全县林业工作的主要目标,促进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0年被评为“全省绿化模范县”。

一、五年来我县林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⒈植树造林数量持续增加。

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我县林业资源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升。五年来,全县共完成成片造林3.2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60万亩,其中新建林网30万亩;新建绿色长廊540公里;完成林业育苗2.5万亩。2006年,我县有林地面积42万亩,活立林蓄积量 160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为15.2%;到2011年底,我县有林地面积已经达到55.7万亩,比2006年增加13.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42万立方米,比2006年增加82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达到20.81%,比2006年提高5.61个百分点。

⒉林业产业逐步壮大,林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五年来,我县在大力抓好植树造林的同时,注重林业产业体系的培育,大力开展林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同步增长,林业产业逐步壮大,林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目前,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县木材加工 1

业得到较好较快的发展,林业产业化发展有了较好较快的势头。特别是2006年,我县结合“一招三化”战略,把林产加工业列为 “十一五”期间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推动了木材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县已建成年产10万立方米的中高密度板厂1家;胶合板厂13家,中小型板皮旋切机近300台,全县被授予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家。全县各类板材加工能力约50万立方米,年产值5亿余元,已成为皖北地区乃至全省的建筑模板生产基地。

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改善

林业的发展,构筑起了蒙城良好的生态屏障。目前,全县农田林网建网面积168.36万亩,建网率92%;境内高速公路、省道、县道等其他道路宜绿化长度716.3公里,已绿化长度697.4 公里,绿化率97.4%;河流和大中沟堤坝宜绿化长度796.3公里,已绿化长度769.3 公里,绿化率96.6%;城区绿化覆盖率39%,绿地率3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95平方米,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32.6%,人均公共绿地5.3平方米,全县村庄面积约30423.5公顷,绿化覆盖率平均达71.2 %。目前,已形成了以农田林网为主体,以道路、河流、沟渠林带绿化为骨架,以村庄造林绿化为依托,以城镇绿化为亮点,具有鲜明平原林业特色的城乡绿化一体化格局。

二、主要做法和具体工作措施

⒈从提高造林质量入手,实行科学营林

近年来,我县认真开展科学造林,加强检查督察,把造林质量和成活率列为植树造林考核的主要指标。一是及早做好规划。在每年的10月份以前,我局都要抽出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到乡、村和田间地头,进行林业调查与规划设计。本着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每年编制一份林业规划设计方案,并绘制成图,明确造林绿化任务和主攻目标。二是提高栽植质量。主要是把好“三关”:严把苗木关,做到劣质苗不栽,有病虫害苗不栽;严把挖穴关,保证春季需要植树的地方,在年前把穴挖好,穴的标准坚持做到80×80×80㎝;严把栽植关,做到按规划设计栽植,使用喷灌机浇透水,确保成活。通过这几项关键措施的落实,这几年我县造林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三是降低栽植密度。长期以来,淮北平原地区植树造林密度过大,不仅增大了单位造林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发育和成林成材。这几年,我县坚持科学造林,提出了合理的栽植密度,优化了造林效益。四是加强林业督查。每年春季植树造林季节,县委、县政府都要组织县六套班子对我县植树造林进行多次督查检查,极大地促进了我县春季植树造林的开展。我局林业技术干部每年都要深入植树造林第一线,划片包干,开展技术指导,并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⒉认真做好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随着林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林木病虫害也呈加重趋势。我县在抓好国家级杨树病虫害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的同时,积极推广林木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指导全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特别是针对近几年淮北地区杨树枝梢害虫草履蚧危害十分严重的问题,我县发明了以缠绕透明胶带为主的综合防治草履蚧技术,得到了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普遍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县杨树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达到了有虫不成灾的目的。

⒊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保持林木蓄积持续增长势头

一是抓好林木管护。每年植树造林结束后,我县都要对新栽幼树的成活和管理进行督查检查,特别是在午收和秋收的关键时期,加强宣传,加大检查力度,向管护要效益。二是实行木材采伐限额管理,严把木材采伐审批关。近年来,我县本着“控制采伐,增加蓄积”的原则,严格控制采伐量,严把林木采伐审批关。每年都按照省下达我县的采伐限额,坚持凭证采伐,凭证运输。不突破、不串用,并从有利于森林资源培育出发,从严掌握采伐树龄和采伐时期,按照林木采伐许可证审批发放程序运作,杜绝违规操作。几年来全县没有出现突破省采伐限额采伐现象的发生。三是对木材加工企业(户)进行建档管理。对全县所有木材加工企业进行逐一建立档案,全面掌握情况,并进行科学管理和提供优质服务。

⒋加大执法力度,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

为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群众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加强自身建设,完善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我局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和公安干警的水平,提高办案质量,毫不手软地开展打击乱砍滥伐、盗伐林木和破坏野生动物行为的活动,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不被破坏。每年,我县都要相继开展多次专项严打斗争,依法严惩破坏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分子,依法查处林事案件,有力地保护了全县林业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维护了生态平衡。

⒌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林业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议精神,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全面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县18个乡

镇共158个行政村355个村民组参与了这次林改,涉及农户数1.6万余户。共完成林权勘界面积2.1万亩,发放林权证0.11万本,发证面积2.1万亩,林权明晰率100%,发证率100%,顺利通过了上级验收。

三、存在问题

过去的五年,我县林业生产和我局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0年被评为全省绿化模范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近年来木材价格继续在低价位徘徊,对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有一定的影响。二是新造林木管护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和各乡镇对春季植树造林工作都下了很大的力气,但是新造林木的保存率不高。特别是去年沿高速公路林带建设规模很大,县政府与沿线乡镇也签定了责任书,但保存率很低。三是我县一些落后的边远乡镇林业发展仍然滞后于我县林业总体发展水平,林业生产相对薄弱的状况依然存在。四是集镇绿化仍然重视不够。标准不高。

蒙城县林业局

2012年5月2日

第四篇:五年工作总结和打算

旧县乡人民政府

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和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乡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抓住干部队伍建设和增强工作执行力两大关键,突出新农村建设、城郊产业经济(蔬菜、生猪、水产、劳务)、和谐新旧县三大重点,搞好执政能力、平安创建、文明新风尚、社会保障四大建设,落实科技助民、产业富民、依法为民、安全保民、政策惠民五大服务,着力搞好“一园服务”,做好“一江两路”发展文章,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乡人民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扩总量、提质量,在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全乡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乡完成生产总值2.5982亿元,同比增长16.5%,是2006年的2.2倍,年均递增16.8%,实现了翻番目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产比重由2006年的58.5:27.7:13.8调整为2010年的38.6:44.7:16.7。人均生产总

值达 17629元,比2006年增加14075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589元。

(一)以园区建设为支撑,不断提高发展活力。一是大力招商引资。我们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倾力实施“项目兴乡”战略,大力招商促进乡域经济大发展。一是做优软环境。每年定期对乡级各部门进行行风评议,推行了挂牌上岗、服务承诺、限时办结、收费公示、首问责任制度。二是做实项目争取。千方百计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来乡投资。紧紧抓住乡地处城郊和县城工业集中区、中心(街子)工业集中区腹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建立了定人、定目标、定任务、定奖惩的“四定”招商引资工作目标体系,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五年来,鑫光铁塔、清山绿水等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先后落户旧县,实现招商引资7.38亿元,其中工业经济4.55亿元,非工业项目2.83亿元,培育产值上千万元的规模工业企业2户。二是抓重大项目。做好中心工业园区旧县区域的协调工作。投入1200余人次,抓好青苗费的赔付、农转非人员参保、建筑物的拆迁,全面完成工业园区二期征地土地丈量、附着物清点、房屋拆迁前期工作,为鑫光铁塔搬迁做好进场前的各项工作,确保了园区建设顺利进行。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一是重点抓了三大养殖基地建设,即竹溪村和回龙村生猪养殖基地、洞田坝村和凉山村肉兔养殖基地、文教村和老水沟村土鸡养殖基地的建设。竹溪村发展50头以上的良种母猪养殖大户2

户,回龙村、竹溪村500头以上的优质肉猪养殖大户4户;建成生猪养殖小区2个,全乡生猪出栏达到 27398头,完成目标任务的 100.7%。在洞田坝村、凉山村发展肉兔养殖户3户;在文教村建成养殖5000只大户1户,老水沟村养鸡专业户达到了30户,出栏土鸡1000余只;二是抓好蚕桑产业:全面完成蚕种任务,嫁接桑树10000株,改造毛桑 5 万株。三是抓好水产养殖:全乡水产品总量实现 920 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20 %,新增网箱 20 个,新增养殖大户 4 户。四是抓好果蔬产业:在老水沟村新栽柚子20000株,建成片果园360亩。在稳定蔬菜种植面积的基础上,精心谋划蔬菜产业的规模化、集中化经营格局。目前,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集中在长伸沟村、合掌石村、老水沟村,进一步完善三个蔬菜、水果、养殖专业合作社。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城乡面貌。一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全乡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建设12处,其中整治囤水田580亩、整治山坪塘12口,整治渠道防渗2.72公里,整治文教村病险小II型水库1座。二是交通建设稳步发展。加快便民路建设,新修便民路52公里,完成老水沟村、回龙村、文教村公路硬化,建成混凝土公路5.8公里。新建村级公路5公里,整治村级公路22.5公里,整治维修水渠2500米。

二、坚持民生为第一信号,群众幸福指数提升 “环境就是生产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理念,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为跨越发展营造了稳定和谐的政治社会环境。

一是有序推进民生工程。为全力落实省委,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党委政府大力抓实抓好民生工程。由书记、乡长亲自抓,一名副职领导专门抓,相关乡干部蹲点抓,村干部脱产抓,实行定项目、定人员、定进度、定责任、定奖惩的“五定”工作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严格考核,量化到人。几年来共办民生项目359项,群众受益面不断扩大。

二是惠农政策全面落实。逗硬落实粮食种粮补贴,将退耕还林、良种补贴等直补款通过“一折通”方式直接兑现到户,全乡种粮补贴全部发放到户。

三是财政工作有序运转。新培植税源,抓好三信公司税源壮大,同时积极抓好非税收入的入库工作,社会抚养费征收150万元。采取多种措施逐步偿还历史债务。偿还沿中公路欠款5万元,光纤欠款13.4万元,共化解其它各类债30余万元。

三、坚持稳定为第一责任,营造和谐安定环境 一是牢固树立安全是第一的责任的意识,切实抓好安全工作。大力宣传和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通过张贴标语、发放明白纸、观看警示片、召开安全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等内容,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依法查处了永恒再生塑料颗料厂,投入资金对文教村水

库进行整治。

二是狠抓群众信访维稳工作。我们针对中心能源化工园、高速公路征地、桐电库区移民、涉法案件执行、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税费改革的遗留问题以及乡村债务等具体问题,进行分门别类梳理,积极妥善调处,将矛盾和纠纷及时稳妥地化解在萌芽状态,无一例进京、赴省、到市上访。

三是科教文卫事业持续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农,科教兴村战略,大量推广农业新技术,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读书活动蔚然成风。

四是基本国策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实效,全乡计生率达83.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3.2‰以下。

五是城乡环境明显改善。投入二百多万元在南渝高速公路、沿中路沿线进行风貌整治,共涉及10个村452户,使沿线风貌得到改善;添置垃圾桶10个,新建垃圾池15个,组织乡级机关干部职工深入12个村,对口联系农户,义务帮助农民搞好庭院卫生30余次,教育引导农民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改变陋习,逐渐养成讲文明已正习惯。强化环保意识,加强污染治理,加强场镇“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乡容乡貌焕然一新。

四、坚持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党的建设成果显著 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增强为基层组织建设、干部工作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1、抓党建阶段性工作。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城乡和谐,服务全县工作大局”这一主题,乡党委精心谋划,狠抓落实,全力推动,采取了多种有效形式,做到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创新,呈现出学习深入、氛围浓厚、全员参与、主题突出、效果明显,学习与工作两不误的特点,并得到了联系领导市委副书记余仪的充分肯定。二是扎实开展党内创先争优工作。充分借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功经验,精心设计载体、丰富活动内容,采取有力措施,在全乡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中开展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新旧县建设、建造高效队伍”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为基层党建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2、抓作风建设活动。活动中,乡党委、政府首先组织乡人大代表、全体乡干部、乡直单位负责人和各村支部书记谈心活动,征求各方意见。共梳理出作风建设、经济发展、为民办实事、乡域建设四方面意见和建议26条,作为政府当前重点工作正在抓紧实施。其次组织乡人大代表,部分乡领导干部共计60人进行了民主恳谈,通过恳谈,不断再审乡情,完善思路,抓住重点,强力推进全乡各项工作向前发展。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公仆意识和责任意识。

3、抓基层组织建设。以乡村两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加

强乡党委建设,夯实村级组织基础为着力点,以提高乡村干部、整体素质为出发点,乡党委通过组织致富党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使群众致富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加强干部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知识更新和急用性知识培训,使全乡村干部的带头能力和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地推动了全乡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

4、抓党员队伍建设。按照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以团组织“推选”为基础,严把“入口关”,重点从种植养殖能手、农村经纪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培养积极分子。

5、抓好村(居)换届。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和群众公认、竞争择优、规范有序、简便实用的原则,以“四荐两评一述一直选”为主要方式选举产生了12个村1个社区新的两委班子,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拓宽选人视野,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党员选拔进了村(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了村(社区)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6、抓好村级两室建设。乡党委组织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投资100万元新建、整治十二个支部活动室。

7、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乡党委与各村签订责任书,加大远程教育培训督查力度,几年来,全乡总共培训53期,受训人数达1500人(次)。

几年来,我乡党政一班人克服重重困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齐心协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差距。一是乡镇财力十分薄弱,正常运转比较困难,尚需进一步努力;二是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资金投入少,项目选择难,技术较为落后,农民市场意识还不很浓,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很宽广;三是老场镇、沙石码头所带来的安全形势(主要是交通)依然严峻;四是因高速公路、中心工业园区重点工程所带来的遗留问题维稳信访压力较大;五是少数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工作水平还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未来五年工作打算

2011年到2015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实施期,是推动我乡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搞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旧县、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意义重大。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以项目支撑和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紧围绕我县建设“富强、活力、安居、博爱”新武胜的发展战略,按照重工业、建新村、亮城镇、突旅游、活商贸、构建和谐旧县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企业发展为中心,突出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文化型乡镇建设三个重点,抓住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建设这个关键,进一步夯实基础,打造亮点,推进镇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升乡域经济综合实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永葆先进性,全面提升执政能力和工作执行力,促进经济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努力把旧县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化生活丰富、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文明乡镇。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全民素质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600万元,年均递增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7万元。全乡固定资产投资达17852万元。年平均增长25%。

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教育、卫生等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素质和健康水平有新的提高,教育基本达到“高标准、高质量”的普九要求,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农村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初中

生在校巩固率均保持在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100%,农村人口参合率达到95%以上。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人民生活改善。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98元以上,每年平均递增500元。居民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城乡同网同价。电话通村率达到100%。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控制在1%以下,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的提高。

生态环境改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全乡森林覆盖率达30%,场镇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0%。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减少,各种污染基本得到治理。

今后五年的具体工作思路

一、坚持三大原则(一)坚持规划先行原则。

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把规划作为推进统筹发展的“第一道工序”,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来引领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小城镇建设。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体现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先论证后实施,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施工、有规划必遵循、违规划必严惩,以科学的规划来保证推进城乡统筹的质量和进度。

(二)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场镇、村庄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因素,明确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发展产业、重要基础设施,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有序适度开发,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小城镇之间、与县城及周边大中城市之间,实施差异化发展和错位发展战略,互补、共享协调发展,(三)坚持尊重民愿原则。

要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历史传承,尊重群众意愿,把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一系列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把每一项工程都做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让城乡建设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群众。要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谁主动就支持谁的发展策略,少强迫减少矛盾,多引导调动积极性,强化民本理念。

二、抓好三大建设

(一)加强保障体系建设,打造高品味新农村

农村和城市的重要差别在于公共设施的差别。就拿产业来讲,城市产业有交通、用电、信息等完整保障体系支撑,而农业生产在相当部分地方还在靠天吃饭。推进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问题。当前急需改善的农村保障体系主要有: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增强稳产增收的能力,特别是在灾害年份,保持抗灾保丰收的水平。二是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的交通网络,解决群众出行

问题,为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交易提供保障。三是要进一步健全农村文化信息网络,丰富农民生活,发挥信息的致富作用。四是要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养老、就业、生活困难群众低保等问题。五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在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推进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等现状,成为影响农村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大量普及应用农村实用、经济、新型的农业新技术,探索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主的新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提高农业产出水平、降低人力成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使广大农户从现代农业中得到更多实惠。

(二)推进农村综合体建设,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近几年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外出打工,在家居住的农民越来越少,农房空置率很大,一些农房因多年没人居住而破烂不堪,有的已成了危房。加之,大量农房属粗放式建设,一些旧农舍,除民住生活用房外,还有猪舍或羊舍,牛栏、柴草间、晒谷场等,农民的人均占地面积多,大量的土地资源、资产得不到合理利用,发展新农村综合体提升农民居住条件,复垦农民宅基地,避免土地、资产闲置。

新农村综合体属于农村新型社区,这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不仅推进人口聚居,而且促进产业、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全面协调发展,具有设施的配套系统性、城乡的融合性,新农村综合体

所覆盖的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要遵循农民意愿,推行民主管理,要通过成立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让农民全程参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项目的筛选、监督。要创新社会管理,成立综合体农民业主管理组织,对新农村综合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性事务进行管理。新农村综合体投入的资金较大,必须破解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资金瓶颈,采取整合诸多项目资金,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的投入,构建起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多元化投资运行体系。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要因地制宜。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区域是农村,不宜简单以城镇化的思路来推进,应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尽可能在原有村落民居的基础上编制新农村综合体规划,重点改造原有民房,完善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完善提高原有院落功能,让农民从散居田园到集中居住。

(三)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推进城镇化,是中国的趋势所在。过去大量农民工到东部打工,为东部的城市化、工业化做出了贡献。但这些农民工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过了一些年以后,他们又卷着铺盖回到中西部地区,没有更多的共享和分享改革开放、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我们提倡的城镇化是城乡一体的互相融合,包括城乡的融合,产业之间的融合,还要农民工融合到城市里的人群,是新型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特色鲜明的城镇化建设之路,让农民在城市里工作,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享受着城市里较为优越的公共服务、福利,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

三、争当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旧县乡乡域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比较缓慢;工业企业总体规模小;交通设施较差;支柱税源少。今后五年,我们要抢抓机遇,按照融县城、重工业、建新村、突旅游、构建和谐旧县的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把旧县打造成全县新农村建设引领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一)借势县城拓展,切实改善乡域面貌

旧县要发展,必须依托县城主中心建设,借势县城城区的拓展以及龙女湖的旅游开发,在合理科学的规划指引下,大力发展各种产业、农家旅游,大力发展城郊经济。旧县要充分发挥临近县城、工业园区以及县城发展对旧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巨大的自身比较优势,积极配合县委提出的沿嘉陵江发展带、沿渝武发展带建设、武胜中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相应规划,安装场镇的路灯,目前旧县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加之提高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带来的土地储量将大增,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这一政策,可为我乡扎实配合县委县政府实施县城扩展的战略布署、实

实在在地为将旧县的发展融入县城一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借力城郊产业优势,加快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红火的中心工业园区安置区新建的大河鱼餐馆给我乡启示,旧县紧邻嘉陵江,拥有大量的竹林、江岸防护林等生态林,自然生态优势明显,通过积极培育蔬菜、生猪、水产、特色养殖业为主的城郊生态产业经济,打造一江两路产业经济示范区和县城工业园与中心工业园之间农业产业化新亮点,这一切可以让旧县成为城里人赏大河鱼、看嘉陵江风景、品农家绿色菜、江上垂钓的好去处,加之县城工业园区建设开始进入旧县境内,中心工业园快速拓展,使依托产业发展新农村综合体的条件成熟。我乡将把握这些机遇,以高规格的安置区建设为契机,把临近龙女湖旅游开发区、临近唐家大山、临近县城、临近嘉陵江、临近工业园区等地的村作为优先发展区域,建成我乡新农村综合体的示范村。

(三)借助创先争优,推进新农村建设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活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创新理念,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的新路子。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借助“一事一议”财政补贴政策、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兑现、扶贫项目的实施、“挂、包、帮、建”活动开展,引导广大农民群

众投资投劳,重点发展交通与水利设施,促进全乡基础设施大改善。积极培育2—3个重点财源项目,改善财税收入结构,努力增加民生可用财力。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项目推进战略。抓好安全稳定工作,深入开展各种安全专项整治,预防和减少重特大安全事故、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级卫生体系建设全覆盖。大力建设村级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农民健身工程等文化活动中心,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重点关注五保户、特困群众、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生活困难,切实保护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县水利局过去五年工作计划和今后五年工作打算

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及今后五年工作打算

县水利局2012年9月

一、过去五年工作总结

过去五年,我局先后荣获“湖南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 省二级”、全市“二○一○防汛抗灾工作二等奖”、“二○一○防汛抗灾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全县主要实施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中小河流流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等重点工程建设,共修复、新建各类水利工程设施2万余项,完成水利建设投资2.7亿元。主要完成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座,完成投资730万元;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9处,完成投资1751.3万元,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6万人;完成小流域治理1条,完成投资800万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89处,共投入资金132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完成山塘清淤213口,完成投资176万元,新增灌溉面积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

1.3万亩;完成河西防洪工程建设,河东防洪工程;多渠道投入防汛抗灾资金1100万元,投入劳力3万人次,投入抗灾设备200台次,成功应对2010年“6.20”特大洪灾。

今年以来,我县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四禁一清”行动。对双牌水库大坝至五里牌镇全家洲段61只船,61个码头重点整治。对符合要求的10只临时采砂船实行一证一费,一船一证,一证一范围的采砂许可制度,禁止无证采砂,临时上码头需符合采砂规划,证照手续齐全才能上砂。潇水 1

干流河道采砂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对非法采砂行为的查处力度落实有力,重点对潇水五里牌全家洲村河段禁采区采砂及非法建设上砂码头、异蛇山庄河段全家洲村的非法上沙码头、潇水五里牌镇线口村段非法买卖砂洲、盗采禁采区砂石及非法建设码头等三起案件进行立案查办,目前,已全部办理终结。累计完成河道采砂尾堆清障69万m³,投入清障资金70万元。与零陵区共管河道的招拍挂已结束,受让者进场工作正在进行中。我县自管河道整治工作已步入正轨,河道招拍挂的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三、今后五年工作安排

目标任务:全县农田灌溉面积达到8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初步扭转我县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潇水河得到全面整治,两岸村庄,稻田得到有效保护。

具体工作:一是到2017年解决规划内11.5万人的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二是全面完成全县境内24座上型号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三是争取国家投资3.5亿,开工实施潇水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建设,完成县城城市防洪工程,形成有效保护圈;完成永江、贤水2条中小河流流域治理工程;以及麻将河、向阳河等五条村庄河道整治任务。

四是争取国家投资2.5亿,新增和完善三大新兴水源工程。新增灌溉面积4.5万亩,解决1.5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其中新建三江口水库、新干桥水库二座,续建配套单江水库一座;

五是积极争取并加快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完成骨干山塘清淤扩容1000口、新修和维护沟渠4000米。争取实现在骨干山塘中注册上型号水库116座的目标,其中小

(一)型7座,小

(二)型水库109座。

六是持续开展河道整治工作。坚决打击非法设障、河道非法采砂、非法侵占河道水域、破坏水工程、危害水工程安全等各类水事违法行为。建立规范有序的河道采砂秩序,实现河势稳定和行洪安全目标,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七是积极争取第四批全国新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项目,农村水电增效减排和小水电代燃料等惠农工程项目。

八是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市委2号文件,省、市《水利改革实施方案》,认真落实中央和全省水利改革工作会议要求,扎实做好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基础水利服务体系和水价等五项水利改革。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稳定增长的水利投入机制、科学有效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服务高效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以及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关于上报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和后五年工作打算报告的报告(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