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谈谈语文(合集5篇)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17-583455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7 20:32: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谈谈语文

谈谈语文

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具备四个因素:一。积累知识和经验。二。切实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三。坚韧不拔的毅力。四。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前三个因素准备的再好,没有良好的人际关,即使有短暂的成功,也终将失败,甚至下场可能很凄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很好的口才,好口才是可以锻炼的,学习语文就是一条锻炼好口才的很好途径。下面我们来谈谈有关语文方面的问题.世界上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语言和文字的分布又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语言有几千种,文字也有几百种。我们今天谈的语文就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和文字。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骄傲。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上许多种语言和文字都消失了。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黄河流域文明。其中前三种语言和文字都已经消亡,即使有考古发掘也已很难辨认,唯独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延用至今。

一.那么,什么是语文呢?你们从小学学到现在,每天都学、都用、都说的是不是语文? 简单的来说,根据我的理解,“语文”指的就是语言和文字,也叫着中文,在大学里叫着“汉语言文学”。在中国特指我们日常所说的普通话和印刷出来的或者书写出来的汉字。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发言为声,包含意义,写出来是汉字,就是由音形义组成。1。先说说语言。我们可以推测,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交流,在劳动中首先创造了语言,它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交流而产生的。当时人们可能不会写字,但是只要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就得与群体交流,就得运用语言。所以说,语言具有社会性,没有社会就没有语言,就没有交流,语言也必须在与人类社会共处中才能学好。我们知道狼孩、刘连仁、鲁滨逊的故事吧?语言也是我们思维的重要工具,是思维的媒介。我们思考问题时要分析,比较,综合,没有语言这些过程就无法进行。语言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我们只知道国旗、国歌、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其实语言也是。侵略者千方百计要消灭被侵略地区的语言,传播自己的语言就是这个道理。像我们学过的《最后一课》及日本侵略中国时在东北强迫儿童学习日语等例子。

我们的语言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古代有《尔雅·释名》等语言字典,有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古人注音发明使用反切法,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取上一个字的声母和下一个字的韵母来标注,比如 “好”:呼报反(或者呼报切)。还有用同音字来注音,如“美”读如“每”。由于汉字的固定化,语言的声调虽有些微的变化,但大多仍延续古代读音。到了南朝时,有个叫周颙的,他发现了汉字有四声的现象,并且把不同读音的汉字归纳总结起来,到了唐代,古人写诗就开始注意用格律了。古音有四声,平、上、去、入,之后“入声”字归入到前面三种音调的字中了。解放后,在周总理的指导下,语言文字工作者对汉字进行了汉语拼音改革,我们的汉字才有了通行国际的读音,现在官方通用语是普通话,普通话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通用语。现在的汉语比古代的汉语好学的多了。

再说说文字,远古时期,人类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我们听说过结绳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韦小宝不会写字,给皇上写奏章都是画画,别人看不懂,还起到了保密的效果)传说汉字是古代一个部落首领皇帝叫他的史官仓颉创造的。汉字从无到有是适应语言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记录声音的符号,绝对不是哪一个人就可以一下子创造出来,即使有某个人创造了某个字,也有一个大家认可的过程,不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字是不能存在的。(武则天自己造了一个字“曌”,现在只存在于字典里了,大家不认可吗。)仓颉作为史官,有需要使用文字的机会,他可能在整理和规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可以肯定的。汉字的产生有一个

十分漫长的历史,有很多在古代表示某意义的字现在发生了变化,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产生新词新字。汉字造字有六种方法,它们是象形(日月)、形声(裹诩)、会意(休武)、指事(上下)、转注(考老)、假借(其难离)。汉字是兼有表音和表意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读音和它相配,同时表达某种意义。而英语则是表音的文字,文字的书写和字母的发音一致。汉字沿用至今,经历了甲、金、篆、隶、楷、草、行六种字体演变。自从汉字产生以后,它记录了其它文字无法比拟的无比丰富的古代文献资料。它忠于职守,严谨地记录了我国语言发展的历程,成为今天存在的最古老而又年轻丰富的人类文字之一。在汉字的整理过程中,这样几部字典值得大家注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9353字,清张玉书《康熙字典》47035字,在周恩来关怀下编撰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华字海》等。

二.学习语文的意义和前景

有些学生认为学习语文没有必要,认为会说话不就行了。殊不知,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主权的国家都不遗余力地在培养后备人才,语言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你生在中国,既要学中文又要学英文,如果你生在外国,你可能照样要学本国文和中文。在五·四前后,曾经有很多中国知名人士提倡汉语拼音化,取消汉字,只用字母拼读,这样汉语言口语和书面语就一致了,就不用学十几年汉字了。我认为之所以在那个时代有人提,是因为当时人们思想解放反对封建,他们认为文言文也是封建主义的产物,也一并反了,连汉字也成了封建主义的帮凶,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汉字,提倡拼音化。到了现代,为了汉语国际化,又有人提出汉语拼音化。将来会不会取消汉字我不敢说,但是按照语言的发展规律,世界的发展趋向,中文不仅是联合国大会官方语言,而且中文可能成为世界人民必须人人皆知的语言。英语退居二线是不可避免的,据国外专家估计,2050年,世界汉语的普及率将超过英语,谁的经济实力强,谁的东西就可以得到推广,这是自然的法则。

鉴于此,我认为学好中文的意义应该有以下几点:

1、我们是中国人,学好语文责无旁贷,汉语和国旗、国徽、国歌一样是国家的象征,学好汉语也是我们爱国的表现吗。如果我们的中文水平没有来中国的外国人说得好是很丢人的事。现在大城市有很多中国人坐在公交车上看见外国人就爱品头论足,认为人家不懂中文,结果人家用中文反驳你,中文语速比你还快还口齿伶俐。人家学了汉语回国教汉语,把我们的工作岗位都挤掉了。

2、作为一个人,我们活在世上就要安身立命。我们常听到别人评价某某有才,什么才叫有才呢?有才就是会的“稠”啊,有口才,有文才,不都是有才么。这个有才的评价常常是指口才比较好而已。我们吃饭要靠这张嘴,饭菜的质量好不好却是靠这张嘴挣来的。在军队,在政界,口才好,协调能力强的人升迁就快得多。军队中会打仗的当指挥员,口才好的当政委(政治委员即党代表),指挥员成了将军,而政委成了国家领导。像朱军长和毛委员、刘柏承和邓小平,陈毅口才好又会指挥,所以既当元帅还当部长。有谁见过那些整天绷着脸闭着嘴不搭理人的人混的很好的吗?都是那些见了人就搭上笑脸开口说话就让人舒服的人爬上去了啊。

3、学好中文,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得到情感的陶冶。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气质、高贵的品格,都靠我们学习古今文化获得。培根说,知识改变性格,知识改变气质。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国学”成为热门,很多有钱人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学学校,以便于培养孩子的性格和气质。受了古典文学的熏陶,男孩子文质彬彬如绅士,女孩子知书达理如《诗经》中所说的“窈窕淑女”。绅士是中国女性追求的对象,“窈窕淑女”自然是君子的“好逑”。在大学里,中文系的女生一眼就能被人看出来,那些气质高雅、温柔有涵养的女孩子自然就是了。不像理工科的女生出来都呆头呆脑的,外语系的女生出来都俗里俗气的。

4、现在一流大学录取新生都实行自主招生考试,考题之中语文可是重头戏,语文功底

不好的常常被刷下来。陈寅恪给清华录取中文学生出的一题是“胡适之”,回答“韩退之”、“毛润之”的几个人后来都成了知名文学家;有一年“北约”出的语文面试题是“《西游记》中如来和孙悟空谁的本领更大”。高考征集志愿时,高校在录取同等分数的考生时,最后取舍以考生的语文分数来定夺。要想考上一本或者十大名校的同学,数学英语都不成问题,麻烦的就是语文要达到125—130分,北大中文系录取新生语文要达到130分。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来说,数学英语都学不会,综合也难,语文是唯一挣分的科目了。

5、发展前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世界上能听到中国声音的地方越来越多,有人说在非洲那样贫穷的地方看见美国人是稀罕物,看不见中国人是件难事。世界各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作为交流的媒介,语言成为必不可少的东西。为了传播汉语,我们国家在国外创办了200多所“孔子学校”,国内许多大学也新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国家专业硕士中设有“汉语推广硕士”。相信大家只要认真学习语文,练好了口才不说,混个饭碗不成问题,说不定你就靠这个飞黄腾达了。(现在国家领导人文科出身的越来越多了;靠对外教授汉语挣大钱的也不少,如果将来拿个资格证书,到国外去教汉语,一个月少说也有几千——美金。)

三、怎样学好语文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和语文相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来谈谈怎样学好语文的问题。要学好语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多与人交流。语言本来就是适应交流而产生的,反过来语言可以促进人的交流。多与人交流可以锻炼我们的发音器官(对于有口吃问题的人更重要),使我们发音标准,口齿伶俐。长期不说话就会显得口拙、口笨。多与人交流对我们的思维也是一种锻炼,可以使我们思维敏捷,反应更快。在交流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语言精华。央视几位名嘴像李咏、撒贝宁、崔永元、白岩松等,开始时口才也不是很好,慢慢的锻炼,思维反应快了,说话就到位了。社会的发展也造就很多新词,像“白骨精”、“蛋白质”、“酷”、“秀”、“粉丝”等等,这些新词只有我们与人交流才能获得。广泛的交流,开发了我们的大脑,丰富了我们的词汇。

2、多给自己创造在公众场合说话的机会。在公众场合说话的机会越多,越能培养一个人的胆量、机智和思维,越能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机会包括:演讲、主持、发言等。多锻炼我们才不会出现怯场、晕台、关键时刻掉链子、脑子一片空白不好使的现象了。

3、平时多游历。这个可能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但我们还是要多为自己创造条件,到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之外去走走。这样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的心胸,砥砺我们的志气。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在这方面十分重视。孔子曾在五十多岁时周游列国,渴望能得到重用,晚年才回家开始著书立说;司马迁在十八九岁就开始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借以扩大自己的心胸,增强爱国志趣;很多唐代名人如李白、杜甫、王昌龄、孟浩然等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流行所谓“漫游”,三五成群,到处走走,和文人诗者交流唱和。我每逢坐火车时就爱听人侃侃而谈,他们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南北风情、东西特色在枯燥的旅途上听来也是一种享受。

4、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古典文化像中国这样保存的如此完美,流传的如此久远,这笔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趁现在同学们还年轻,是学习的大好机会,要做到“与有肝胆人共事·甘面壁读十年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一个青年,初中毕业在家度暑假两个月里,他父亲让他在地里看西瓜,西瓜熟了随便吃,但是得背会一百篇古典散文,后来他成了国内知名作家,他说他一生写作的营养大都来源于那一百篇古文;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第一次走出家门游说诸侯失败,回家后“头悬梁·锥刺股”读书三年,再次出山一举成功,成了配六国相印的丞相;苏轼曾到王安石的书房,发现王安石能背会自己书架上的所有书籍;矛盾能背《红楼梦》;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书不离手,古典文学、史学书籍满床满屋。你纵然口若悬河,但

胸中并无点墨,那就成了毛泽东说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5、学习现代作家的典范作品。中国古典作品固然珍贵,但现当代的文学作品、翻译的国外名著典籍也必不可少。好比吃饭,肉和蔬菜都给我们提供营养。高中生必读的50篇名著很多是现当代作品。

6、博览群书,纵横涉猎。语言的学习,不但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关,也与其它方面的学习有关,如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大诗人李白的思想里流的既有儒家的血液也有道家的血液;现代学者陈寅恪,留学英、美、德、法,没有拿一张文凭,但是在文、史、哲和宗教方面的造诣在当时的国内无人能比,别人讲一科就很吃力了,他一人在清华大学开讲文、史、宗教三科。当代学界泰斗北大教授季羡林,通晓十九个国家的语言,尤其是一些已经消亡的古印度文等。印度古代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涉及宗教内容的作品,印度文坛泰斗泰戈尔在文、史、哲和宗教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凡此种种,语文的学习不能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7、随感而发,多写多练,培养写作能力。学了的东西不是拿来放到仓库里就保险了,我们要把它们转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写作。多写随想,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对情感有触动的事找机会写出来;心中有了郁结,我们可能会感到难过,可能会去散步,或者去上网,找人聊聊,这个时候,如果养成写作的习惯,天长日久写作的水平就上去了。

学习语文,高

一、高二打基础,到高三就没时间学语文了,现在不下功夫,将来想努力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最后,对同学们学习语文提出几点要求:

1、必备字典、词典、成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2、课堂笔记本,摘抄本。

3、至少一本与教材配套的教参。

4、每月至少读一本高中生必读的50本课外读物,并写下随感。

5、每周至少写一篇随感,日记可以天天写。

6、课堂要认真听课。

第二篇:谈谈高考语文加分范文

前天看了东方卫视的一期关于“高考语文加分”谈话节目,今天读了中国政府网文章《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降低英语分值 提高语文分值》,很为此改革叫好!的确,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从娃娃开始就学英语,中国话都说不好弄这些没用的干啥?此消息一公布就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可见提高语文分值降低英语分值是多数国人之共识。

北京大学某教授就撰文表示支持,并列举三大理由。

一是语文学科属于基础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对一个人成长的“覆盖性”影响,是其他任何学科都难以取代的。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有人可能认为,我是中文系教授,对语文情有独钟,说这话是“老王卖瓜”。其实很多卓越的科学家也都强调语文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院士就说过,“数、理、化当然重要,但语文却是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他强调的就是语文的基础性。

理由之二,语文又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培养目标不只是知识和能力,还应当延伸到整体素养。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把“语文素养”当作核心的终端的课程目标。而“素养”的考察是比较难于量化的,光靠一些知识性的题目,或者局限于一些具体的能力测试,都难以检测总体的语文素养。高考之所以要考作文,也是希望通过作文来考察考生的语文素养,因为作文有赖于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及其背后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风等等,其实就是素养。而这么些年来,高考作文的分值一直在60分左右,显然不够,难以承担“综合考察”的担子。

理由之三,是现在母语学习普遍不受重视,语文教学已经被边缘化。因为语文素养提升要靠大量阅读,要长期积累,很难依赖“短促突击”的复习去提高考分,许多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学不学都差不多,这势必放逐语文,挤掉本该学语文的时间给英语或其他“好拿分”的学科。有的学校甚至公开要语文给其他学科“让路”。适当增加语文分值,将有利于恢复语文应有的地位,让全社会重视母语教育。

北京某业内教育专业人士也表示,语文学科分值增加幅度很大,旨在突出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以及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

附北京市高考改革方案部分内容为:2016年高考,除数学分值不变,仍为150分外,语文、英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四科分值均有所变化。其中,语文由150分提高到180分;英语文理同卷,由150分降低到100分,其中,听力为3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分别由300分提高到320分。另外,改革后中考英语分值将下降20分.

第三篇:谈谈一年级语文复习方法

谈谈一年级语文复习方法

算一算时间,本学期就要结束了。一年级的课程就要结束。下周在完成最后一个单元学习的时候,也应该适时地复习了。孩子学习回生的知识多,所以还是有必要有计划地开展复习的。

每次到期末的时候,家长们也着急,所以,让家长们知道我的复习计划,明确复习要求,我想可以更高效地帮助孩子完成复习,做到有计划、有落实。当然,对于孩子的个体来说,每个孩子知识与能力的程度不同,所以,以下的复习计划,还是应该针对孩子的不同水平与能力,进行必要的调整。欢迎与同事共同地探讨复习的事。我们的目标就是既要做好复习,又要让学生不累,在轻松快乐有序中完成复习的任务。因此,让师生与家长都知道复习的计划,非常重要。今后有必要,还要以将复习的主要内容,或者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家长们交流。因为我们知道,家庭与学校的合力,才会使教育达成最好的效果。

那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复习,孩子们要从哪些方面去掌握所学的知识呢。

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带复习。一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汉语拼音的学习,帮助部分汉语拼音撑握不好的学生,能够正确地借助汉语拼音认字,阅读。二是能正确认识320个汉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认读和运用。能正确、工整地书写140个生字。正确认识这些汉字,要做到每天都有复习;正确书写,也要做到每天都有听写。三是一年级上册,有一些简单的反义词、常用的数量词的学习,而且还有一些适当地模仿写词的训练,复习中要有计划地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复习,并且能按一定的要求给字词归类。四是认识标点符号逗号、句号。从学生撑握的情况看,句号和逗号的使用还是有些不明白。应该适当加强复习。五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吐字清晰,声音响亮。用普通话大方、自然、正确地进行口语交际。在朗读课文和口语交际中,加强识字和说完整话的复习。六是结合课文中所例举的句子练习,会用“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什么地方有什么?”“什么像什么?”等句式说话,做到句子通顺,意思完整。针对以上的复习目标,对于具体的复习内容,将考虑以下的复习形式。

一、汉语拼音

1.在复习生字中,巩固汉语拼音。目前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大都是平翘舌、前后鼻区分较难。

2.对于要求写的字,可以在书写中,适当增加书写拼音的练习。以加深学生对于拼音的撑握能力。能看拼音写词语、句子,给会认的字注音。

3.对于一些常见的多音字,有选择地教学生复习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

二、识字写字

将要求认识的320个生字,和要求书写的140个生字,采取集中和分类的方式进行复习巩固。首先是对于要求会写的字,计划按单元进行听写,从而强化记忆。其次是对于要认识的320个汉字,采取分类的方式进行识认,正确分析字型,偏旁、笔画、笔顺。如:a)利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去偏旁的成字方法分类复习。b)利用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及同音字的分类方法分类复习。c)利用相同偏旁的分类方法进行复习。d)对于易错字,要集中分类强化进行认和写的练习。

三、积累词语

词语复习应该紧紧地与生字的复习结合起来。首先是要能够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其实要会用生字组词、扩词;还要能进行常用的词语搭配练习。

四、句子训练

句子训练应该结合每天的写话卡,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根据小学一年级学习过的句式,在复习中,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句式的复习。

1.掌握基本句式

a)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b)什么地方有什么?

c)谁看见什么?

d)什么怎么样?

e)有„„有„„还有„„

2.部分词语能造句,把句子补充完整,把词语整理成句子。

五、阅读

1.认识自然段,能数清一段话有几句。

2.能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按要求勾画词语及其句子。

六、说话写话

能写3、4句完整通顺的话。会使用简单的标点符号。训练主要通过命题和每天的写话卡。

第四篇:谈谈语文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重点是自尊自律,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等。

2.合作担当。重点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对自我和他人负责;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等。

3.法治信仰。重点是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依法律己、依法行事、依法维权;崇尚自由平等,坚持公平正义等。

4.生态意识。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

二、国家认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5.国家意识。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三、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

8.全球视野。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9.尊重差异。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四、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10.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11.人文情怀。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

1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等。

1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1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

六、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15.感悟鉴赏。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

16.创意表达。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

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

17.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

18.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19.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

八、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20.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1.健全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2.适性发展。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九、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

23.热爱劳动。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

24.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25.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

学科核心素养

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的确有必要厘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

这决定了,就教育规划而言,需要落实在人的培养上,即体现人本的需要与时代发展中社会之于人才的需要。换句话说,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意志需要什么样的人,教育就应该为此付出努力。

语文核心素养

一、学文素养概念 语文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教育规划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其学力基础,要规划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即自然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科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以语文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高中语文培训资料语文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说它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一般都能接受,要说它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可能有人觉得不好理解。

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户。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原先限于认知领域的“语文能力”很难全面地概括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因此“语文素养”的概念诞生了。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语文教学和研究走过不少弯路:出于政治的需要,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为了突出思维训练,把生动活泼充满感情的语文教材当成了枯燥的思维训练材料,语文课变成思维训练课;片面强调语文的实用性,甚至主张不要进行文学因素的教育,课文只要“规范”,不要“典范”,语文课成了日常交际课。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语文学科的地位得到重新确认,语文教学研究空前繁荣,也取得了很多先进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我们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和内容把握不准,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还是出现了一些偏差。其中的偏差之一就是“能力中心论”的盛行。在十年**后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之后,“科学的春天到了”,各行各业掀起了科学研究的热潮,语文学科也在考虑如何“科学化”。当时引进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系统分析法,对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实证研究。例如,语文学科目标操作化研究,把语文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点和训练点,按年级编排成系统化的教学目标操作序列。应该说,这对克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经验性,提高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种以听说读写(书)能力要素为框架、以字词句篇知识为内容、以分项训练为手段构建的语文教学体系,容易导致教师片面理解语文的教学要求,把语文当作纯粹的工具和技能,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语文的整体性、情感性和实践性,使语文教学走向“烦琐主义”的死胡同。如,有人提倡阅读教学100练;有人提出作文教学的108项微格训练法;有人甚至把学习方法也作为一种知识来传授,编写《语文学习方法指导》,里面提到的方法不下400种。为了培养语文能力,我们对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点和训练点规定得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细密,而教会学生做人,尤其在让学生受到人格和审美的熏陶方面却越来越淡薄。

语文教改实验中的“能力中心”倾向就更明显了,几乎所有实验都提出了远远超出大纲要求的语言能力目标。如,一项阅读教改试验,要求小学生每分钟的阅读速度达到2000多字,理解率80%以上;还有一项著名的试验,要求小学生在40分钟内写出1000字的作文,并要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没有错别字;低段识字教学改革,流派纷呈,在识字量上“你争我夺”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你识800,我识1000,你识1200,我识1500,恨不得在一年级就完成小学阶段3000字的识字任务。上述“深、难、多”的认知教学目标既脱离教学现实,又脱离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如果不在课外加班加点,实现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即使实现了,那种抓住一点,不顾其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牺牲其他语文能力、其他学科能力以及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为代价的“教改成果”,究竟有多少推广价值? 20世纪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语文教学现状产生了“忧思”。1997年底,《北京文学》《中国青年》等几家刊物发起了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积弊展开尖锐的批评。一批文化界的元老、文学界的泰斗、教育界名人的参与,使这场讨论引起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教师的普遍关注。讨论中涉及到语文教学的许多根本问题,例如,怎样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语文教改的成就,语文教学的功能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如何体现人文性,如何吸取古代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时代性。有些文章尽管观点片面,言辞偏激,但对活跃气氛、解放思想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磨灭的。这场大讨论是中国语文教学的转折点,是语文教学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讨论中形成的许多共识成了课程标准的立论基点。

其一,语文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于漪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语文教学应当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这里的先进文化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化。其二,语文教学要贯彻终身教育思想,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语文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们正是通过听、说、读、写,与外部世界(自然、他人、社会)进行交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心世界,开拓精神的自由空间,开发自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社会发展加速,人们的职业、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多变性和多样化的特点,终身学习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要从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向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立足于促进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喜欢语文,学会学习语文,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三,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听讲、机械操练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自主阅读、自主写作,提倡启发式教学、会话式教学,提倡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允许每个学生发展的不同,要求对不同的学生作不同的评价。

其四,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强调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实践性。一些新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文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在语文教学界得到广泛认同,语文教学要重视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体现汉语教育的基本规律。突出体现在,阅读教学要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加强综合,突出重点;要重视诵读、感悟和积累,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淡化语言知识教学要求,减少单项的、机械重复的练习,避免烦琐分析和形式主义。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淡化文体,强化体验,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从“能力”到“素养”不是简单的词语更换,而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地位、目标和方法进行全面反思后的自然结果,标志着语文教学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二、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1.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2.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3.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

(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上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初中语文学习方法的精髓!

语文是一门大科,占分比重大!但是让很多孩子头痛的是,语文又是提分最慢的一课。再困难的事情总有方法的,学好语文都有哪些方法呢?大成教育研究院总结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供大家参考!

通常情况下,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不外乎就是:

一、多读,就是反复读。据说,丰子恺先生的读书法称为“二十二遍读书法”,他对一篇好文章,前后读22遍之多,并深有体会地说,把文章读熟后,就会渐渐地从唇间背诵出来,多读成诵,应当就是记忆之本。

二、强记,就是有目的地克制自己,进行记忆。有些课程基本概念不记不行,如语文中的音形义、外语中的单词等。理解了的要背诵,暂时不理解的也要加以记忆,并在使用中重新巩固记忆。

三、古诗文,背诵后更易理解,理解后还会记的更牢固——当然这需要毅力和恒心。久而久之,不但大脑信息存储得更多,而且会养成乐于记忆的好习惯。当然,强记和死记并非同一概念。

四、勤写,不只是写作文,日记、听课笔记、读书中的圈点评注、整理摘抄都属于这个范畴。

想要学好语文则必须养成的十大习惯:

1.熟读、背诵的习惯。2.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3.推敲语言文学的习惯。4.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5.记日记的习惯。6.规范地书写的习惯。7.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8.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9.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10.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课文预读“两步法”:

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预习的好处很多。你养成预习的习惯以后,不但能更好地学习新课,而且还能提高自学语文的能力。有人这样比喻:掌握好预习的方法,就像获得一把“金钥匙”一样重要。在这里,“金钥匙”就是指自学能力。怎样做好预读课文呢?

第一步,粗读——扫除障碍。

预习一篇课文,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查一查字典、词典,扫除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步,细读——找出问题。细读就是认真细致地读。试着分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逐句、逐段地读,提出疑难问题。当然,预习时,千万别忘了研读每课前的“预习提示”和“阅读提示”。“预习提示”主要是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不要求回答,同时提出一些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去理解和掌握。预习可以使同学们尝到学习的快乐,上课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也能对答如流了。课文背诵“六法” 1.线索法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

2.串连法

(1)层次串连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记,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连起来。(2)词语串连法:根据关联词语,串连成诵。

3.支点法

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相互交流,自赏共赏。

5.图画法

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

6.比较法

即比较句式的特点进行记背诵。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第一,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数学核心素养的六个方面在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教育等五个阶段的内涵、学科价值和教育价值、表现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要仔细推敲,准确把握,切实贯穿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第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由于研究性学习属于综合课程,所以必然包含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又由于其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第三,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很好途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大赛竞赛项目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等13个研究领域,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的特点。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相关的数学学科素养,可以起到单纯的学科教学难以起到的作用。第四,通用技术课程也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进入21世纪,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和数学发展异常迅速,甚至超出想象,这势必会影响教育,影响基础教育,影响数学教育。20世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与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一致吗?哪些不一致?这是跨世纪的挑战,也是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的背景。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数学核心素养

21世纪,我国确定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强调以课程为载体落实指导思想,进而以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为突破,探索、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以素养立意课程体系”主要是将培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基本目标,根据每一个学科的特点,把三维目标通过每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加以落实,把课程总目标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

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考:数学教育应留给学生什么?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不严格地说,数学核心素养不仅包含外显能力,还包含内在思维品质。数学课标修订组提出了六个核心素养: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它是五大基本能力的延续和深化。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数学核心素养通过“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表现出来,这四个方面也是描述核心素养水平的四个维度。

每一个数学核心素养有自身的独立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发现与提出、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各自在不同的环节发挥不同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强调整体性,六个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不是两两“不交”的独立素养,而是相互“交着”相互“渗透”的,在直观想象中,蕴含着抽象、推理、模型;在抽象概括中,也离不开直观、推理、模型;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更需要直观、推理、模型交互发挥作用……

数学核心素养不是独立于知识、技能、思想、经验之外的“神秘”概念,综合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技能方法的掌握、对数学思想的感悟及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体系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要突出三件事,一是符合数学规律并结构清晰;二是突出数学本质;三是便于转化,转化为数学核心素养。

1.体现选择性的高中数学课程结构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特长,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需要有不同水平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课程标准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课程。

必修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高中毕业考试的内容要求。选修I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I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选修Ⅱ课程分为ABCDE五类。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和大学专业的要求选择学习其中的某些课程。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特别包括大学先修课程(CAP)。

2.体现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数学内容结构

数学有丰富的研究领域、问题和方法,形成了很多特点鲜明、作用不同的数学分支,但数学又是一个有机整体,拥有清晰的结构,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根据高中学习特点和需要,高中数学内容将突出三条贯穿始终的内容主线: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是另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另外,还应将数学文化渗透在高中课程内容中。抓住这些贯穿始终的主线,才能反复感受到抽象、推理(运算)、模型、直观所起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3.体现数学本质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

在整体认识高中数学内容结构和主线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支撑主线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以函数主线为例,首先,抓住以下关键问题:整体、全面认识函数概念;深入理解函数性质——整体性质与局部性质;掌握一批基本函数类;把握函数应用;感悟研究函数思想方法;深入理解主要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等,步步深入,逐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三、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

教什么,如何教?这是教师教学的永恒课题。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师数学教学,首先要更新观念。培养并提升核心素养,不能依赖模仿、记忆,更需要理解、感悟,需要主动、自觉,将“学生为本”的理念与教学实际有机结合。

1.整体把握数学课程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是基础。高中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整体掌握数学课程目标,特别需要整体感悟数学核心素养,整体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主线—主题—关键概念、定理、模型、思想方法、应用,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不断感悟、理解抽象、推理、运算、直观的作用,得到新的数学模型,改进思维品质,扩大应用范围,提升关键能力,改善思维品质。

2.主题(单元)教学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能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主题(单元)”作为进行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考对象。可以以“章”作为单元,如将“三角函数”作为教学设计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的重要主题为教学设计单元,如“距离”或“几何度量关系:距离、角度”等;也可以以数学中通性通法为单元,如“模型与待定系数”等。

这是深度学习的核心,也是深度学习的抓手,也是整体把握数学课程的抓手,可突出本质——数学核心素养,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把“教”与“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师专业水平(数学、教育教学理论、实践),这是数学骨干教师的基本功,不是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数学。

3.抓住数学本质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反复强调:能把书读厚,又能把书读薄,读薄就是抓住本质,抓住重点,抓住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4.问题引领——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

在关于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大讨论中,问及在数学和数学教育中什么最重要时,著名数学家P.Harmous 在一篇总结文章中强调“问题是关键”,数学概念、定理、模型和应用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

5.创设合适情境

创设合适情境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另一关注点。首先要对“情境需要”有个全面的认识,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情境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便于理解学习内容和要完成的任务,循序渐进,进而考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6.掌握学情,加强“会学”指导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古训,这与学会学习的理念一致,“会学”比“学会”重要。“会学数学”应包括:阅读理解、质疑提问、梳理总结、表达交流。

以“数学阅读理解”为例,需要清楚数学语言由数学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组成,它的特点是准确、清晰、简洁,数学阅读就要会读“数学普通话”“符号”“图形(表格)”。而数学符号、图形又是一个系统,彼此联系,学生不能很快习惯,需要指导,不能太急。数学教师强调“学法指导”,是一个很好的经验,需要坚持、总结、提升。

四、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习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习,应关注以下问题。

1.视野—见识

学习数学需要有开阔视野,了解数学的历史,了解数学的发展,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在美国科学委员会写给美国总统的咨询报告中特别强调:“高科技本质上是数学技术”;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英国研究理事会的评估报告认为,数学研究对英国经济的贡献约占英国所有工作岗位的10%和GDP增加值总额的16%。对优秀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不满足学到数学知识,得到好成绩,还需要好的见识。见识比知识更重要。

2.做题=数学学习?会学—自主

以做题取代数学学习,这是数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做题巩固学习内容,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但仅靠做题有很大的局限性。学习数学也需要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应用,需要理解不同内容之间的联系。

做题与做数学是有区别的。做数学,首先要选择问题,进而猜想结论,确定条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做题,完全不同,条件和结论是确定的,方法也是学习过的,在锻炼数学素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3.积极参与数学建模和数学探究

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探究是围绕某个具体数学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并最终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它们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探究活动”主要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过程包括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环节,这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措施,可以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4.会交流

在数学学习为主的阶段,交流很重要。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写一遍,很有道理。大学研究生授课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报告,导师很容易从报告的过程中判断是否真懂,希望中学教师和学生也能借鉴这种方法——交流。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评价是落实的重要措施,尤其是高考评价。如果高考试题、考试等形式不进行改变,这次改革就很难落实。当然,也应循序渐进。数学课标修订组下专门成立了“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考试命题研究组”,研究需要改进的命题要素和形式。

因此,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命题,要关注以下要素:(1)命题者要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围绕内容主线—主题(单元)和关键概念、结论、模型、思想方法、应用展开;(2)突出数学本质;(3)创设合适情境,强调发现、提出和分析、解决问题背景,情境包括实际情境、科学情境、数学情境、历史情境;(4)强调开放性、探究性。

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一线数学教师是落实本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关键,希望广大教师注重提升自身数学素养,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关注数学内容、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与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直面问题,不断探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教育。

第五篇:谈谈小学语文作业

浅谈小学语文作业改革

岭背中心小学朱成琪

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语文是富有创造性的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创造和创新。目前创新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已被教师们充分注意到,然而很少会有人留意学生的作业也同样需要创新。作业是语文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获得,技巧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作业不应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体现创新的多元复合体。2011年,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开始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人文交互性作业评价机制,作业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形成了“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以人文互动为主体” 的作业设计与指导策略,演绎着语文作业的“变奏曲”。

一、“文本作业” 变为“个性形式”

传统的作业练习中,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学生个性得不到发挥,创造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作业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座桥梁。我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可以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用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像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

如学习了古诗《江雪》,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雪天垂钓图”,体会孤舟独钓的凄清景象;学了《曹冲称象》,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春天到来的时候,可

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可以到春风中去放风筝;可以搜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举行“春之声”诵读会;可以写和春天有关的任何题材的习作„„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绘画、历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走进社会生活。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被动完成” 变为“自主学习”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语文作业无非机械、重复地抄写,令人头疼的背诵,题目陈旧的作文。学生犹如疲惫不堪的渔夫在无边的苦海漫无边际地漫游。为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完生字、新词后,不再让学生机械抄写,那些已经记住的生字、新词可以不抄写,难记的字就读一读,记一记,再工工整整地默写一次,布置作业时充分信任学生,承认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他们想方设法不抄生字,记生字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习效率竟大大提高了。如有位学生记“赞”时说:“有两个先生家里有很多宝贝,我称赞他们真有钱。”字形、字意、运用全会了,我想这不得不说是“创新思维”帮的忙。

三、“整体统一” 变为“体现层次”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如学习了古诗《小池》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a、背诵、默写古诗《小池》。b、《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c、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a项是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b项是写话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c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项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小学生又具有好奇、争强、好胜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标准答案” 变为“合理回答”

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国一学生说“鸡蛋里孵出里根总统”,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试想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我国,也许很多人要大骂他是笨蛋,或一笑置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敢越“标准答案”一步。当作业“雪化了变成 ”,学生回答“变成春天”,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将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这位学生的想象力也将被我们扼杀了。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有‘创’才有‘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果我们拒绝学生打破常规的举动,那我们也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拒之门外。学完《争吵 》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喜欢文中的谁?喜欢他的什么?大部分学生谈到喜欢克莱谛,有一个学生却对克莱谛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克莱谛只看重友情,忽略了原则,应该对“我”的报复行为提出批评。我认为评价这样的回答不在于看学生提供的答案是否标准,而在于看他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不在于看学生答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为什么这样说,说的有没有道理,有没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理解角度,这种与众不同的意见有新意,应予以肯定。

总之,我们必须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变“标准答案”为合理回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人见解.允许学生与同学争论答案,最后自己得出正确答案,而不是一味由教师下定语。

五、“单一评改” 变为“人文互动”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并欣赏每个学生的创新活动。

一本看似单一的作业,蕴含着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它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他热爱生活,鼓励他勤奋学习,解答他的疑难困惑,指点他走出挫折,为他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的成功快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一个同学在作业本中粘了两份折纸,并留言让我打开看看。原来是涂满黑乎乎铅笔印的纸片,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两枚硬币的图案。这一下使我联想起童年时候的情景,我也曾调皮地把纸片蒙在硬币上,使劲地用铅笔在纸上涂抹,然后举起来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的更清楚„„想到这儿,我在作业本上写下了我的评语:“看来,你花了许多功夫,很认真!王老师小时候也这么做过,不同的是,我挨了老师的痛骂,呜„„”你猜,学生看到这样的话语,会想些什么呢?第二天,作业又交上来了,在我的评语后面多了一行小字:“哦,是吗?看来你比以前的老师好多了!”

你看,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做法是可行的,还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宽容与和蔼。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师生之间有了信任后,有时学生会在语文作业后面询问一些其他学科的疑难问题,出几道奥林匹克数学题,问几个英语单词,考几个常识问题,猜一道不知从哪儿找来的脑筋急转弯„„这要求老师掌握多少知识啊!有时候,学生有意要考一考我,出的题不但陌生,而且在一般的工具书中也难找到。我就迅速地打开电脑上网去搜索。现在,每到批改作业,我桌上的电脑总是开着。

评价学生的作业,不仅要评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评价非智力因素,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兴趣和习惯,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创造意识的体现,创造水平的提高,创新习惯的养成。评价时应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当发现他将字写得工整了,发现他组了一个很特别的词语,发现他的日记又多了几个精彩的句子„„一句真诚的赞语,可以让学生欣喜很多天!

评价还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尽量捕捉作业中的亮点,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增加评价写字质量这一项;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在作业本上画上一个笑脸;有的学生的作业质量高,令人赏心悦目,给予“作业能手”的称号。

这样我每天面对的都是崭新的、充满天真灵气的作业,在这里,学生和教师之间是那么地默契,是最真诚的朋友和伙伴。在这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风度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一句话,普通的作业活动,应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学识交流、情感沟通、志趣相融、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应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

谈谈语文(合集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