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文化资源普查工作调研报告
编辑:空山新雨 识别码:17-1044760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1 23:54: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文化资源普查工作调研报告

历时一个月的**市大型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已全面结束。通过本次普查活动,初步摸清了全市文化资源底数、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现将文化资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三个方面的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化遗产资源(包括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一)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及开发

利用情况

1、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

**曾为夏朝之都城,春秋战国时期为轵邑,为韩都,自隋朝设县,距今已有1396年的历史。目前保留有大大小小、种类繁多的文物遗存、遗迹25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济渎庙、奉仙观、大明寺、延庆寺舍利塔、阳台宫、轵国故城)、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2处(庙街遗址、关帝庙、栗树沟遗址、沁河古栈道、五龙口水利设施、迎恩宫、盘谷寺、静林寺、二仙庙、清虚宫、沁园遗址、南姚汤帝庙和关帝庙),**市文物保护单位93处。在所有的文物遗存中,古代木结构建筑所占比例较大,共计约有宋、金、元、明、清各代建筑190余座600余间,并且许多单体建筑无论是从规模、价值或结构来说,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如济渎庙的寝宫(宋开宝年间)、清源洞府门(明)、奉仙观的三清大殿(金大定年间)、大明寺的中佛殿(元至元年间)、阳台宫的大罗三境殿(明)、玉皇阁(清)等。因此,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赞誉**为“中原地区古代建筑的系列博物馆”。

**所保存的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跨越了上至仰韶、龙山文化,下至隋唐宋元明清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不但现存的古建筑享誉全省,而且出土的汉代文物也精美绝伦,如在轵城泗涧一带出土的陶都树、陶风车以及独有的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劳动、生活场面的西汉陶俑等,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而在某些方面填补了我国考古历史的空白。陶都树、陶风车的出土还曾得到著名学者、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的大力赞赏,并写入他的《出土文物二三事》中。目前**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已达14000余件,其中一级品18件,二级品157件,三级品2737件。此外,丰富的文物资源还体现在保存了大量的不同时期的碑碣石刻、名人题刻以及名木古树方面。如唐薛希昌的《有唐济渎之记》和《唐贞一先生庙碣》、奉仙观的《太上老君石像碑》、赵孟兆页的《投龙简记》、明洪武年间的《大明诏旨》碑、文征明的《七律诗碑》、阳台宫三清殿和玉皇阁的明代浮雕盘龙石柱、清乾隆御书的《盘谷考证》和重书的《送李愿归盘谷序》碑,以及济渎庙的将军柏、紫微宫的银杏树、阳台宫的龙凤柏和娑罗树等。

秀丽山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古代众多的文人墨客,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李商隐、苏轼、黄庭坚、元好问、王铎等著名诗人、学者都先后慕名来游,留下了500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说,**数量众多、价值颇高的文化遗存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一张独特的名片

2、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情况

在上级文物部门对**文物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市的文物工作在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不仅成立了管理全市文物工作的**市文物管理局,还设立了济渎庙管理处、王屋山文物管理处、文物工作队、博物馆等多个专职保护机构,从业人员达80余人。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批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抢救性维修,并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近几年,**市争取到部分国家专项经费、省补经费和地方配套资金,先后对济渎庙、阳台宫、大明寺、盘谷寺、轵城关帝庙、西关汤帝庙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了维修、治理和改善。同时积极探索“以国家保护为主,同时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广泛吸纳社会财力,通过多渠道筹资的方式对南勋关帝庙、塘石关帝庙、南姚关帝庙等一批市保单位进行了维修。有力推动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更好、更快地发展。

同时,高度重视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配合基本建设,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物勘探和考古发掘。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服务大型工程建设,先后在小浪底水利枢纽、西气东输、沁北电厂工程、济焦、济洛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中发现古墓葬数百座,出土文物5000余件,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文物,有力地保护了地下文物。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1、《愚公移山》。举世闻名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发生在王屋山区,流传于全国各地,是华夏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市民间文学的代表作、志气篇,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每年6月11日都要举行盛大活动,纪念毛泽东同志《愚公移山》的发表;建立了一

批标志性设施,如愚公碑林、雕塑、展馆等;创作了不少鼓舞人心的优秀文学作品和文艺节目,如大型歌舞《愚公魂》,并在国家级和省级比赛中屡获大奖;形成了浓郁的愚公文化氛围。为了保护和宣传《愚公移山》,成立了“愚公移山”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保护和丰富“愚公移山”内容的十年计划;组织创作力量深入王屋采风,全面细致地摸清了“愚公移山”的形成和发

展过程,建立了“愚公档案”;并将普查所获资料分类整理存档,丰富完善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愚公移山》内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王屋琴书》。《王屋琴书》发生、发展、流传于王屋山区,是**独有曲种,其艺术特点沉稳、舒缓、激昂,语言以王屋山区方言为基础,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淳朴的地方特色。《王屋琴书》自清道光年间流传至今,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濒危状况,为进一步做好《王屋琴书》的保护工作,成立保护王屋琴书工作队,有关人员制定了长远保护计划,进行了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全面了解掌握王屋琴书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将普查所获资料归类、整理、存档;丰富完善1989年印制的《中国民间曲艺集成·王屋琴书》内容。并聘请《王屋琴书》传人周观世和刘天杰两位老先生,组织传授热爱《王屋琴书》表演技艺,组建了相应乐队,进行传统曲目的编排、演唱工作。同时根据《王屋琴书》的风格特点创作了新的曲目进行演出,且已制成光盘。此项目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女娲补天》。创始神话《女娲补天》发生在**市邵原山区,故事源远流长,家喻户晓,女娲娘娘更是作为神灵被人们供奉。为了保护《女娲补天》这一创始神话发源地,丰富其文化内涵,有关工作人员深入发源地,挖掘《女娲补天》形成和发展过程的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上报工作,目前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做为旅游景点,予以开发建设,形成了旅游景区,有效增强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文物保护经费不足,导致部分文物单位保存现状较差,开发利用较少;二是缺少文物公安派出机构,文物违法案件得不到查处;三是文物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制约了文物管理、开发、利用工作;四是文化项目和文化产品缺乏,文物旅游事业发展缓慢。

(四)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对策及建议。**市作为河南省地上地下文物较多的地市,其文物大市的地位已经彰显和确立,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早已为省内外领导,专家学者认同。综合考虑**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要明确确立“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培养产业,打造品牌”的十六字工作方针,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

1、以济渎庙等国保单位为龙头,大力发展文物旅游业。在充分论证济渎庙渊德大殿复建的必要性和国家文物局许可的前提下,完成渊德大殿的复建工程,不断完善济渎庙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周边环境风貌,使济渎庙成为一处文化内涵深厚、旅游设施完善的高品位文化旅游景区。同时,不断挖掘奉仙观、阳台宫、大明寺等文物遗存的历史文化内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举办丰富多彩的高品味文化活动,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力争在短时间内形成一定的旅游产业规模,壮大文物产业,从而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2、以馆藏文物为依托,大力发展文物展览和文物仿、复制品经营产业。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底蕴和形象的体现,馆藏文物是展现古今文明的重要窗口。**的地下文物十分丰富,尤其是汉代文物,出土的数量及珍贵程度在全国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善现有馆藏文物的保存及利用状况,建设新的历史博物馆已势在必然。新博物馆建成后,在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同时,利用馆藏文物举办各时代、各区域的文物展览,引进展览和馆际文物交流进行内容丰富的展览,对社会开放进行产业化创收。同时,精选一些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复制品的制作、研究和商品经营,尽快形成产业,创造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挖掘、整理、研究重要碑碣、石刻,发展文物信息资源编撰服务产业。**境内存世有赵孟兆页、薛希昌、王铎等大量的名人碑碣石刻,且有些已遭到严重风化和侵蚀,我们积极拓印这些碑碣石刻,筛选比较重要的拓片进行装裱、研究、整理,并配以文字说明、背景信息资料,影印成册,形成品味高档的文化产品,进行产业化市场运作和对外文化交流。

4、理清思路,科学规划,可持续地发展文物产业。为了促进和引导文物产业的发展,我们要对全市的资源再进行一次全面科学的调查和评估,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坚持“一手抓文物保护,一手抓文物利用”的两手抓方针。用两至三年的时间使济渎庙、奉仙观、阳台宫大明寺等成为成熟的文物旅游景点,使延庆寺、盘谷寺等具备文物旅游的初步开放条件,逐步培育开发轵城关帝庙、西关汤帝庙等文物景点,逐步完善文物仿、复制品,碑碣石刻拓片经营的产业化体系。同时,积极引进文物专业人才和产业发展人才,激活文物事业的发展活力,做大做强文物产业。

二、自然遗产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

**市现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3处,面积达3.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7。其中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万公顷,累计投资3900万元,从业人员230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0.8万公顷,从业人员88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市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保护区内不仅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风光优美,而且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女娲补天、黄帝祭天、黄帝战蚩尤等众多传说就发生在保护区范围内。目前,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农大、郑州大学、洛阳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已把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教学实习基地。

王屋山(含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于202_年9月申报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对王屋山地质公园特殊的地质科学意义和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作了高度评价。地质质公园总面积986平方公里,累计投资2.5亿元,从业人员142人。包括天坛山、封门口、黄河三峡园区和天坛山、小沟背、封门口、逢石河、黛眉峡、龙潭峡、八里峡等七个景区。先后争取省、国家地质遗迹保护资金1000余万元,在地质公园核心天坛山园区建设了地质科普线路、一个地质博物馆和地质科普培训基地。

当前自然遗产开发面临的难题仍然是资金缺口大,地质公园与景区管理利益冲突,相关的地质科学研究滞后,旅游线路单一等问题。建议一是应注重提高地质公园的科学文化品位。让更多的游客到公园后,达到地质科学教育以及度假休闲的目的,二是加大对地质公园管理与建设的资金投入。除了积极争取国家、省地质遗迹保护经费外,市政府还应在旅游经费中拿出一部分钱加大对地质公园管理与主建设资金的投入。三是应协调好地质公园与景区的利益,避免各自为阵。从目前王屋山景区整个门票来看,没有实行一票制,从景区到地质公园要买几次票,而且费用高,非常不合理。,对到地质公园进行科学研究的专家、科研人员,地质公园管理处应与王屋山景区进行协调,对这部分人员应免收其门票;对到地质公园进行地质科普实习的学生团体,可以采取优惠措施或者不收取门票,也可从实习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经费给景区,这样不仅可以加大王屋山地质公园地质科学的研究力度,而且能够吸引大批的学生来公园实习,提高其王屋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业兴旺发达。

三、文化事业现状

1、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繁荣。202_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国内演出场230次,国内演出观众人次46万人次;公共图书馆1个,现有藏书11.2万册,其中古籍书885册,年均订报纸110余种,期刊450余种。202_年新增图书1万余册,接待各界读者11万余人次,借阅各类文献10万余册次。博物馆1个,收藏文物14043件,其中国家级文物3156件。占地面积8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14平方米。依托篮球城、世纪广场、小游园,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活动广泛开展,深入人心。

2、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出版发行有《卢晓更短篇小说选集》,《散文集》;李睿芳诗集《珍珠泉》;牛子耕散文集《王屋山笔记》。武民安美术作品在202_年元月由北京市邮政管理局监制发行、负责制成《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名家作品选集》明信片;《**九景》在202_年元月由中共**市委宣传部监制发行、负责制成挂历。《狸猫换太子》分别于1999年、202_年由黄河音像出版社发行光盘,共发行12000套;《女儿园》于202_年由中国国际广播音像社发行光盘10000套;《王华卖爹》连台本于202_年由黄河音像出版社发行光盘15000套;《开柜斩子》、《美女乱朝》、《血溅乌纱》、《刘泉进瓜》于202_年由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分别发行15000套。

3、新闻广播电视事业持续发展。**市现有新闻出版业经营单位192家,其中印刷企业96家,图书批发单位1家,出售单位93家,报社2家,学报1家。新闻出版行业共有从业人员1060人,202_年度销售收入达6354万元。从组成结构来着,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

广播网落地工程初显成效。即在城市建立调频广播音箱覆盖网,在农村推广实施“台村一体电力线广播网”的建设工程,用新型广播器材武装城乡广播,真正实现广播信号落地有声。202_年以来,市广电部门大力宣传安装推广电力线广播。目前已在全市40多个行政村,安装了200多组新型广播。同时,在王屋深山区,居住条件恶劣的自然村,电视信号根本覆盖不了的“死角”,只要通电力线,均可安装台村一体农村电力线广播,实现广播信号的有效覆盖。城市定位立体声广播。以“点、线、面结合,全方位覆盖”为原则的工程今年刚开始,目前已经在三个公园绿地安装了32个城市景观音箱。

电视类节目丰富多彩。目前,电视台每天节目播出时间达10多个小时,自办节目新闻类有《**新闻》、《新闻周刊》和《视点》,文艺类有《周末演播厅》和《音乐随身听》,同时,还有“电视剧场”、“晚间影院”、“收视指南”等节目,整体节目组合合理。202_年4月份成立电视台网站,电视台节目可以放置于网络上,扩大了受众范围,使错过电视播出时间的观众仍能在网络上看到。有线电视用户数5.2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40。

4、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全市526个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251个,占总量的47.7,具有一定规模的165个。省级示范性文化大院8个。如大峪镇桐树岭村、思礼乡思礼村、轵城镇东留养村等。其中省级示范性文化大院建筑面积已达150平方米以上,包括图书室、阅览室、娱乐室、多功能教室;图书藏量在3000册以上;现有活动器材5种以上,其中有1种以上供业余文艺表演队伍使用的成套设备,并配备有电视及播放设备;室外有2种以上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篮球、羽毛球、乒乓球、门球等)。文化大院的建设,有利于吸引群众参与活动,改善干群关系,增强邻里团结。

四、文化产业现状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一)、书报刊出版发行业

1、发展状况。**市现辖16个乡镇办事处,包括484个行政村,42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7.3万人。全市共有报纸出版单位2家,期刊出版单位1家,出版物批发单位1家,出版物经营单位共94家(含电子出版物单位),其中:出版物批发单位1家、零售单位93家。从组成结构来看,个体经济占据主要份额。其中新华书店9家,占总数的10,邮政报刊厅25家,占总数的26,个体书店59家,占总数的64;从出版物市场发展情况来看,较以往呈增长趋势,其中从202_年的30余家发展到74家,农村由202_年的10家左右发展到20余家。近年来,随着出版物市场的发展,在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知识等方面都发展了一定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一是农村网点少,城乡网点发展不均衡。以新华书店为例,农村6个乡镇的网点,正常营业的只有1处,其他主要只做为教材发行场所,其他业务很少,总体收入不容乐观。二是买书难,读书氛围不浓。一方面图书定价偏高,另一方面,**市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大市,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3以上,在调查中发现,农村购买书报杂志的支出占总支出的份额相当低,购买图书的积极性不高。三是经营品种单一。目前全市出版物经营单位主营教辅材料,农艺、科技、文艺类图书经营品种不多,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二)创意产业、内容产业、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融合了高新科技、文化、艺术及商业运作,以纸、电波、电子、数码媒体、信息公路等为载体,体现在影视、电脑游戏、卡通、漫画、手机、音乐、网络、广告等领域的新兴产业。**市目前正处于创意产业的萌芽状态,只体现于小型商业活动、个体活动、广告制作的运行。如在保护开发文物市场方面的举办文化遗产日活动、民俗文化庙会、古玩艺术品交流会等;在商业活动中举办的接吻大赛、中原国际商贸城演出、英皇开业大典、端午之夜演唱会;在个体活动中的DV制作等,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运行体制和机制,市场环境还不成熟。动漫产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缺乏此项专业人才和相应资金、政策助力,还未涉及此项领域。

(三)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已有的文化产品主要为工艺陶瓷、壁画、字画、鲜切花(玫瑰、非洲菊、剑兰、盆花)、天坛砚、特色蔬菜、双边胶春联、砚台、书画等,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且属零散个体经营,不具规模,还没有大型文化企业。**市存在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快速形成文化产品,进行文化生产的基础资源。一是文物古迹资源。**是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保单位12处,市保单位71处,其中,古代木结构建筑名列全省前列,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市文物旅游、文物藏品展览等产业发展提供了优势基础。二是名人文化资源。名人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产业、开发文化产品和举办各种学术交流的重要组成,**市有很多名人文化资源。如:黄帝祭天文化、荆浩山水画文化、卢仝茶文化、孙思邈药文化、司马承祯道文化等等,开发利用的市场选题很多。三是民间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在全市文化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民舞、民戏、砚台、根雕、编织及民间民俗等,这些文化地域性强、民俗性强,难以模仿和复制,已成为当地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资源。

(四)旅游服务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旅游业现状。全市共有4A级旅游景区2处,星级旅游宾馆饭店8个,旅行社20家。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72.12万人次,其中接待海外游客5069人次。旅游总收入7.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9。王屋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圆满成功,**市被评为“中国(中原)旅游魅力城市”,小浪底被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2、存在问题。目前,**市宾馆饭店结构不尽合理,旅游旺季供给短缺。中高档宾馆饭店供给不足,适合接待旅游团队的宾馆太少。部分旅游社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财务制度不完善,组团社之间、地接社之间重复推销、重复招徕,形成低层次的竞争,竞相削价、导致利润下降。旅游餐饮业档次相对较低。旅游商品开发薄弱,商品创意单一,产销脱节,生产出来的商品还不能完全适应游客的需求。

(五)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体育产业初具规模。202_年以来,**篮球发展有限公司挂牌运营。先后成功举办了中澳女篮对抗赛、全国男子篮球联赛、全国女乒超级联赛等一系列赛事。大型演出活动有“庆国庆、迎中秋”演唱会、信尧之夜演唱会、拳王争霸赛、梨园春晚会等。先后四次在央视四套、五套直播重要赛事,并在人民日报、中国体育报、篮球报等全国主要媒体上广泛宣传。极大地提高了**的知名度,带动了地方餐饮、娱乐、旅游、饭店、零售业的有力发展。仅202_年至202_年,篮球城所承办的比赛、会议等活动就直接为王屋山酒店带来了3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2、存在问题。随着一系列大型赛事的成功举办,**市的篮球市场出现了短暂火暴。但从今年开始,球市大幅度滑坡。一是因为**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还有差距,人均收入较低,不能满足买票看球赛的需求;二是**市城区人口有限,真正的球迷更有限,多数人刚开始还有看馆的意图,时间长了已不新鲜;三是随着赛事规格的提高,广大球迷的欣赏水平也随之提高,已不满足观看一些中等水平的比赛。而且承担国际比赛费用较高,仅凭门票收入和有限的寇名及广告收入运作困难。

五、对发展**市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一)合理布局,明确发展重点。

今年**市提出了“一带二城三个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目标,即以王屋山、小浪底、五龙口等为依托的环形文化旅游产业带;以篮球城为依托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区和以文化城为依托发展文化娱乐产业区;以济渎庙为中心的文化艺术产业功能区、九里沟为依托的艺术培训和书画交易产业功能区、以城市主要文化场所为平台的文化娱乐产业功能区。这种宏观发展构想,已具有产业打造的前瞻性思路,但到具体实施中就要紧密结合实际,合理布局要细分,规划利用要细化。要做到特色文化与旅游景点规划相结合。既要注重规划的高品位,着眼长远,注意给文化产业的发展留有空间,也要规划好配套的交通、服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要合理布局,把分散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种结集在目前重点的旅游景点中。要分片分块进行结构调整,体现各自的特色和重点,尽量避免重复和雷同。

要着力于加快发展核心层文化产业,把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服务业、演出业、文化娱乐业、文物旅游业打造成文化产业的拳头品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音像出版、电子光盘、旅游观光、工艺美术、体育健身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业群。扶持文化骨干企业,填补版权发行、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及销售等产业空白。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找准文化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一要重在振兴传统文化产业。要重点培育书画、古玩、工艺品等大型文化商品市场2—3个,发展音像连锁经营和音像超市20家,振兴戏剧演出业;二要重在规模建设新兴文化产业。要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引导网络文化沿着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规范网吧经营活动,在市区鼓励发展10余家大型网吧连锁经营。尝试开发网络游戏、动漫精品产业工程,填补空白。三要注重特色产业。以娱乐业、艺术培训业、艺术品业等产业开发为突破口,抓住时机,填补空白,使娱乐产业在旅游开发区实现特色经营转化,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市目前大部分旅游开发区如王屋山景区、五龙口景区及五龙口温泉渡假村、承留镇南山旅游开发区、邵原镇小沟背旅游开发区等地区娱乐业发展尚属空白,致使这些景区服务功能单一,旅游形不成一条龙发展。要积极引导娱乐经营户向旅游开发区、渡假区发展,引导他们不断推出新的娱乐品种,推出新的娱乐热点,使文化娱乐业成为旅游区的重要产业,逐步走出特色之路,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二)创新体制,推进文化产业步伐。

1、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要加快改革步伐,理顺关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相协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当前的重点是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由政府管理变为自主经营。一是实行“一体多制”,进行产权制度渐进改革。即采取剥离国有文化事业单位部分国有资产方法,与民营或外资联合创办股份制公司,激活国有资产。依托文化城和现有演艺资源组建大型演艺公司。尝试以电影公司改制为突破点,筹建“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资金扩大电影产业。二是推进经营性项目市场动作。部分文化经营性项目可利用民营参股等形式,吸纳社会资金走共同合作之路。加快推进电视台、电台广告经营业务,望春剧场经营性文化演出业务走向市场,采取公开招投标等形式,吸引民营资金,努力做强做大。三是重点扶持培育有文化发展潜力的经营单位。积极扶持大为文化传媒公司开发新型产业。做好艺校发展市场定位,探索示范大专班,努力建立开放型多样化办学模式,打造有文化特色、专业性强、竞争力强的中原文化艺术名校,使其能够面向全省招生,丰富高校资源布局。**市豫剧团为全市唯一国有戏剧演出单位,近年来活跃在我省广大农村,下一步的发展可以采取出让冠名权、设立剧目制作人等形式,获取社会赞助资金,着力打造艺术名团。

2、稳步搞好用人机制改革。要借事业单位改革之际整合队伍,重新配置人才资源,优化解体智能结构;加大队伍知识人才更新和短缺人才引进,分批引进一批懂经济、善管理、通业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行聘用制,建立符合市场化运作的,符合文化事业发展趋势的,能上能下的,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调整内部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紧密结合实际,制定有利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人才管理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搭建文化产业平台,着力推介规划。

1、加快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本次普查为契机,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对文化服务、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设施、产品研发进行分门别类汇总,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收录一批3—5年内有开发前景的文化产业合作项目,编写《**市文化产业合作项目指南》,以利于今后向外界集体推介或网上推介,为文化产业合作项目提供重要信息平台,建立省内外投资贸易客商了解**、进军**文化产业领域的重要信息渠道。

2、搞好文化项目推介活动。因地制宜,找准项目,积极配合市委政府举办大型社会文化项目推介活动。主要通过推介活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使部分文化事业建设及部分文化活动项目脱离政府怀抱,探索“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新模式及长效投资机制。尝试在公益性文化项目领域进行社会推介活动,使广大社会人士和商业、企业积极参与兴办社会公益文化,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

3、注重引导行业管理。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筹建**市文化产业协会,民间艺术发展协会等社会组织。协会组织要能充分吸收一些知名文化企业名人、著名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成员。引导协会组织开展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进行信息交流,举办人才培训,提供咨询服务。使全市文化企业在起步发展阶段就进行自发的行业协会管理和约束,能够积极参与协会自律维权作用,维护文化企业利益。

(四)出击市场,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以企事业单位为投资主体,以民俗文化为主体内容,恢复具有本地品牌效应的文化庙会,并做大庙会品牌,有效提升城市和文化的影响力。

打造济渎古街。筹建民俗文化“博物馆”,丰富品牌文化内涵,体现古街民居建筑风貌及文化特色。形成民俗旅游休闲的一个知名品牌。培育市场主体。要通过“典型引路”、实施连锁经营等举措,努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有力推动文化市场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当前,文化产业形成了以社会资本为主的多元发展格局,民营文化经营实体已成为全市文化市场的主要力量,在引领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让湘楚文化重现学院街—关于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工作组下到**社区后,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此地文化资源蕴藏之丰富,意识到保护好此片地区文化资源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天心的重要意义,于是结合下基层活动,对学院街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对街道区域内文化资源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形成简要调研报告如下:一、原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概貌:

学院街地区南接城南路,东靠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至解放西路,西临湘江风光带。辖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占地0.45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19000余人,街巷76条。

据街志记载,学院街地区的历史开始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学院街也因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在此设提督学院而得名。历朝借设官在此征钦。历经七个朝代202_多年风雨沧桑,逐步繁衍成商贾云集、居民集居之所,成为古城长沙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也造就了学院街地区璀璨的历史文明。原学院街地区文化资源主要有四个特点:

1、庙宇众多。据历史记载,此地区曾为城南风水之地,由于历代封建王朝迷信风水,商贾市民祈求平安富庶,遂大兴土木,建设庙宇。各朝均有增加,至民国初期,此不足0.45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建成各种规模庙宇达5处之多,分别有建于秦时的娘娘庙,建于宋朝的西文庙,建于清初的天妃宫,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屈子祠,华光庙等,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有3处,当时香火极盛,成为学院街地区一大盛况。目前,这些庙宇或毁于“文夕”大火,或被拆除,或已迁往别处,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2、古井密集。学院街紧邻湘江,井水水质甜美如饴。学院街的古井,培育了当地的市井文化,也养育了许多名人。随着历朝人口的增长,古井越来越多。但后来由于自来水的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街道范围仅保留古井10余口,但在长沙相当面积的地区来说,已非常鲜见了。其中,有遐龄井、白鹤井、古石井、文星井、泉嘶井、金砂井、陈家井、华光庙前古井、娘娘庙内古井等,不少古井都有优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仍有3口古井在使用。

3、街巷凝香。旧时作为提督学院所在地的学院街,在这片并不算宽的地方,留下了一串串精典的名称,形成独特的老街文化。街道范围共有街巷76条,60以上还沿用旧时的名称,如凤栖园巷、墙畔祠巷、**、百花村巷等,这些街道名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古代长沙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状况,而且表现出使人赏心悦目的文学韵味、高雅的艺术特质,体现了长沙人性格“清慧而文”的一面。

4、住宅古旧。学院街地区属于长沙古城中心之西南,半湘街、南墙湾即为古城墙。旧时此处居民稠密,住房鳞次栉比,而结构大都为秦砖汉瓦、木板平房,也有少数木板二层楼房。这些建筑体现独特的历史人文特征,充分反映出旧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民族习俗等。近年来虽然全市上下大兴土木,但作为老城中心区的学院街,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原因,还有幸较好的保留了原有风貌,古旧建筑达到街道建筑面积的70以上。

二、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思考: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就是文化。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历史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宝贵财富。长沙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天心区作为长沙的南大门,具有文化名区的美誉,在打造经济强区的同时,充分保护和改造现有的文化资源,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用文化的繁荣来促进和引导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院街地区以北正在进行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建设和太平街历史文化街规划,以西已建成园林式湘江风光带,以东已建成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而去年又对该地区内的古潭街进行了改造,恢复了古潭街清朝建筑风格,可以说,这片地区正处在开发建设和文化改造的中心地带。学院街地区曾是古城长沙的南部区域,也是长沙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虽然目前该地区不少历史资源已遭破坏,许多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但鉴于它所处的特有位置和目前尚存的部分资源,对这片地区进行整体改造和开发,重新展示它的历史感和特有的文化魅力,使其成为北部文化组团的一个重要版块,将北部文化资源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大的文化区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学院街地区的文化资源改造和开发,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形成亮点,才能吸引人气,促进发展。这既可结合本地特色,也可借鉴外地经验。例如,长沙城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历史遗存,城市中心位置几千年不变的大城市在世界上十分罕见。而学院街曾是老长沙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而且许多房屋建筑都还保留旧时风貌,街巷呈现清代风格,在开发建设时,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对古旧房屋进行恢复、改造和重建,凸现清朝时期或别的时期的文化特色。又如,南京年年举办和报道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使南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而长沙却没有因“文夕大火”而增大名气。学院街曾是“文夕大火”的重灾区,在开发建设时,可以借助“文夕大火”这一历史事件,建设“文夕大火”纪念馆、石碑、广场等,设立长沙“文夕大火”纪念日,通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以此教育群众增强防火意识,同时也可大张旗鼓对外宣传,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达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又如,地名文化与民间传说,也是学院街很具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北京一家全国性报纸在旅游专页用一整版篇幅刊载了《长沙老街》的照片,说明外地人也把长沙老街看作一种旅游资源。北京搞“胡同游”,我们也可以搞“老街游”。学院街现有76条街巷,不少还是老的风貌,而且大都沿用原有的精美名称,在开发时,可以有目的的保护和改造几条老街,做到“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目前虽已对古潭街进行了改造,同样,也可以对西文庙坪巷、登仁桥街等进行改造,如果能开辟一条老街旅游路线,一定能引来不少游客。

三、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的建议:

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既是天心区建设文化名区的需要,也是长沙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对该地区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由市、区相关单位,包括市、区国土、规划、建设、文化、财政等部门和学院街街道,共同组成工作组开展工作。开发前必须进行严格的分析和论证,制订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规划的制订要结合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和湘江风光带的建设,对四片区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从总体上考虑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功能和布局,达到突出特色、优势互补的目的。而且,其开发过程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没有经济效益的开发是不成功的。开发模式可以进行合作开发,也可以由政府独立开发,而对其中部分经营性项目对外招标,相信此黄金地段会有人愿意参与招标,这样也能减少开发经费。对具体保护和改造措施,有以下几点建议:

1、保护一批历史建筑。以政府名义颁布保护条例,重点对一批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并尽快拆除周围破损的房屋,让沉淀多年的历史建筑亮出来,构成学院街历史文化新的亮点。

2、保护一批历史文化老街。老街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和见证。要对该地区老街老巷和“老字号”店铺进行保护性改造,整体规划保护街区内的建筑、建筑风格和特色,严格控制保护街区内的建筑项目、建筑密度和层高,使其与长沙新的建筑景观容为一体。

3、建设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纪念性场所。建立“文夕大火”纪念馆、纪念广场等,以作为长沙历史的见证。建立学院街提督学院、杨开慧烈士纪念亭,恢复汉长沙太守韩玄墓等,以显示长沙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

4、扩建一批历史文化景点。保护和恢复街道范围内的古井,在部分古井周边建设茶艺馆,让外人品尝到长沙的茶艺文化,感受到古井的神奇。

5、建造一批城市雕塑。结合湘江风光带的扩建,在标志性地段建3-5座反映湖湘文化特色和长沙精神的大型雕塑,以及长沙和平解放和开放的长沙等城市雕塑,以增添长沙城市新的景观,提升长沙城市的文化品位。

第三篇:关于街道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让湘楚文化重现学院街 —关于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研报告

工作组下到**社区后,通过深入调查和实地走访,深刻感受到此地文化资源蕴藏之丰富,意识到保护好此片地区文化资源对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天心的重要意义,于是结合下基层活动,对学院街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对街道区域内文化资源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形成简要调研报告如下:

一、原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概貌:

学院街地区南接城南路,东靠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北至解放西路,西临湘江风光带。辖四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占地0.45平方公里,有常住居民19000余人,街巷76条。

据街志记载,学院街地区的历史开始于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学院街也因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在此设提督学院而得名。历朝借设官在此征钦。历经七个朝代202_多年风雨沧桑,逐步繁衍成商贾云集、居民集居之所,成为古城长沙一个十分重要的区域,也造就了学院街地区璀璨的历史文明。原学院街地区文化资源主要有四个特点:

1、庙宇众多。据历史记载,此地区曾为城南风水之地,由于历代封建王朝迷信风水,商贾市民祈求平安富庶,遂大兴土木,建设庙宇。各朝均有增加,至民国初期,此不足0.45平方公里的地区,共建成各种规模庙宇达5处之多,分别有建于秦时的娘娘庙,建于宋朝的西文庙,建于清初的天妃宫,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屈子祠,华光庙等,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有3处,当时香火极盛,成为学院街地区一大盛况。目前,这些庙宇或毁于“文夕”大火,或被拆除,或已迁往别处,当年的盛况已不复存在。

2、古井密集。学院街紧邻湘江,井水水质甜美如饴。学院街的古井,培育了当地的市井文化,也养育了许多名人。随着历朝人口的增长,古井越来越多。但后来由于自来水的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街道范围仅保留古井10余口,但在长沙相当面积的地区来说,已非常鲜见了。其中,有遐龄井、白鹤井、古石井、文星井、泉嘶井、金砂井、陈家井、华光庙前古井、娘娘庙内古井等,不少古井都有优美的故事流传,至今仍有3口古井在使用。

3、街巷凝香。旧时作为提督学院所在地的学院街,在这片并不算宽的地方,留下了一串串精典的名称,形成独特的老街文化。街道范围共有街巷76条,60%以上还沿用旧时的名称,如凤栖园巷、墙畔祠巷、**、百花村巷等,这些街道名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反映了古代长沙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文化、民俗等状况,而且表现出使人赏心悦目的文学韵味、高雅的艺术特质,体现了长沙人性格“清慧而文”的一面。

4、住宅古旧。学院街地区属于长沙古城中心之西南,半湘街、南墙湾即为古城墙。旧时此处居民稠密,住房鳞次栉比,而结构大都为秦砖汉瓦、木板平房,也有少数木板二层楼房。这些建筑体现独特的历史人文特征,充分反映出旧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生活、民族习俗等。近年来虽然全市上下大兴土木,但作为老城中心区的学院街,由于历史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原因,还有幸较好的保留了原有风貌,古旧建筑达到街道建筑面积的70%以上。

二、对学院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思考: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21世纪的经济将由文化和产业两部分组成,经济进步的新形象就是文化。而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这个城市不可缺少的历史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智慧结晶、宝贵财富。长沙是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天心区作为长沙的南大门,具有文化名区的美誉,在打造经济强区的同时,充分保护和改造现有的文化资源,塑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用文化的繁荣来促进和引导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目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院街地区以北正在进行坡子街民俗名食街建设和太平街历史文化街规划,以西已建成园林式湘江风光带,以东已建成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而去年又对该地区内的古潭街进行了改造,恢复了古潭街清朝建筑风格,可以说,这片地区正处在开发建设和文化改造的中心地带。学院街地区曾是古城长沙的南部区域,也是长沙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虽然目前该地区不少历史资源已遭破坏,许多历史遗迹已不复存在,但鉴于它所处的特有位置和目前尚存的部分资源,对这片地区进行整体改造和开发,重新展示它的历史感和特有的文化魅力,使其成为北部文化组团的一个重要版块,将北部文化资源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大的文化区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学院街地区的文化资源改造和开发,必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形成亮点,才能吸引人气,促进发展。这既可结合本地特色,也可借鉴外地经验。例如,长沙城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历史遗存,城市中心位置几千年不变的大城市在世界上十分罕见。而学院街曾是老长沙的中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而且许多房屋建筑都还保留旧时风貌,街巷呈现清代风格,在开发建设时,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对古旧房屋进行恢复、改造和重建,凸现清朝时期或别的时期的文化特色。又如,南京年年举办和报道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活动,使南京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越来越大,而长沙却没有因“文夕大火”而增大名气。学院街曾是“文夕大火”的重灾区,在开发建设时,可以借助“文夕大火”这一历史事件,建设“文夕大火”纪念馆、石碑、广场等,设立长沙“文夕大火”纪念日,通过开展各类纪念活动,以此教育群众增强防火意识,同时也可大张旗鼓对外宣传,以扩大影响吸引游客,达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又如,地名文化与民间传说,也是学院街很具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北京一家全国性报纸在旅游专页用一整版篇幅刊载了《

第四篇: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星子县特色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xx县地处江西北部,位于举世闻名的庐山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之间,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52公里,总面积89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25万,相传“有星坠湖”而得名。xx县境内拥有庐山景区200平方千米,1976年国务院批准星子为庐山山南风景名胜游览区。有秀峰、太乙村、温泉、白鹿洞、鄱阳湖、南康、周瑜点将台、爱莲池、桃花源、观音桥等景区。建于宋代中国最早的公母榫结合石拱桥——观音桥、玉帘泉摩崖石刻、秀峰石刻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文化资源现状分析

1、宗教文化资源。星子县,是影响中国思想文化近千年的理学和一千数百年的禅宗兴盛区;是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南天师道的发祥地,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教同山,多种文化交汇于此,成为独一无二的宗教文化现象。星子拥有闻名遐迩的五大丛林,即秀峰寺、归宗寺、栖贤寺、万杉寺、海会寺。北依庐山主峰的世界最高阿弥陀佛铜像——东林大佛也坐落在此,一方集朝圣、修行、弘法、教育、慈善、安养为一体的净土在此诞生。

2、名人文化资源。星子是田园诗人陶渊明故里,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雅士,诸如李白、苏轼、朱熹、黄庭坚、米芾、王阳明、李时珍、董奉、徐霞客等都踏访此地,或吟诗、或讲学、或游历,留下了传唱千年的诗词歌赋。其中,咏庐山诗文共2500篇,有1800

篇写在星子,庐山摩崖石刻1300帧,其中700帧在星子。中国文学名篇中,陶渊明《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李白《望庐山瀑布》、周敦颐《爱莲说》、苏东坡《题西林壁》,都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收入我国大、中、小学教科书的名篇达七篇。202_年,江西省星子县的“西河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列为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历史上,还有一大批名人在我们星子生活游历,留下了很多的故事和遗迹,如“杏林春暖”的故事,当年名医董奉在这里行医济世,要求治愈的病人栽种一颗杏树,最后形成一大片杏林。后人就把杏林作为中医的代名词。如“古贤四爱”的故事,渊明爱菊、羲之爱鹅、茂叔爱莲、朱子爱桂,王羲之的鹅池、洗墨池,周敦颐的爱莲池,朱熹手植的桂花树,现在还保存完好。

3、生态文化资源。星子西北倚傍庐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独特的区位优势,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文化资源。钟灵毓秀,星子县拥有卓绝的自然景观。国务院确定的382平方公里的庐山风景名胜区,有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在星子境内,一大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李白瀑布)、两大峡谷(桃花源、栖贤两大峡谷分别长12公里和6公里)、三大国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鹿洞书院、观音桥、秀峰摩岩石刻)、四大名泉(温泉、谷帘泉、招隐泉、聪明泉)闻名遐迩。庐山富氡温泉,与陕西华清池、西班牙比里牛斯温泉并称为三大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68-72℃,含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鄱阳湖丰水季节浩浩荡荡,横无际涯。34平方公里的沙山,绵亘12公里的沙滩岸线,颇

具塞北风光。湖区内8万亩湖洲湿地,涨水为湖,冬涸为洲,为举世闻名鄱阳湖湿地,每年数十万只候鸟在此越冬。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庐山有许多重要景点就坐落在星子县境内,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鹿洞书院”、宋代的观音桥。还有太乙村、归宗寺、温泉等沿庐山南麓连成一线,移步换景,美不胜收。所以,古来就有“庐山之美在山南”之说。

二、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星子县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目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202_年,新引进文化项目50多个,总投资量达120多亿元。其中,亿元项目18个,5亿元以上8个,10亿元以上项目3个。陶渊明主题文化公园、星期8小镇、机器人产业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项目相继签约开工。投资10亿元,世界最高的露天阿弥陀佛铜像——东林大佛,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预计今年9月开光。的东林大佛即将完工。另外,投资60亿的影视旅游文化产业园、投资35亿的非洲风情园两个特大文化项目正在洽谈。金星砚产业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特别是世外桃源项目在省、市的高位推进下,进展顺利,预计总投资可达60—80亿元。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顺利通过验收,玉帘泉摩崖石刻成功申报为国家级文物单位,和观音桥、秀峰摩崖石刻并称为我县的三大“国保”。太乙村别墅群、紫阳堤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我县“国保”达4个。202_年,星子西河戏正式入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继金星砚雕刻技艺获得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我县荣获的又一项文化殊荣。

三、大力开发文化资源存在的建议

1、进一步合理规划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们拥有的财富,不能很好的利用这种资源就不能实现财富的价值。做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是发挥文化资源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如何尽快制定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规划,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潜力,促进星子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快发展,是星子今后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由旅游景区向旅游城市跨越的战略构想,所要面临的问题。

2、加庐山山南文化的宣传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我县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星子县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对星子丰富的文化资源了解的不够,甚至当地市民了解掌握的也不是很多。加大对外宣力度的同时,也要对当地市民的历史文化知识宣传教育的,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吸引更的客商到星子观光旅游和投资文化产业。

3、整合资源打造山南文化品牌。有着人文圣山的庐山为星子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加大对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投入,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大研究、挖掘和整理。要整合资源,将分散的文化资源进行有规划科、合理整合,发挥整体优势,提升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辐射力。同时,还要加强与国内其它城市的联系,强强联合,打造出具有郑州特色的文化品牌,创建自己的文化旗舰。

4、加大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目前我县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到才较为匮乏。要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抓紧培养文化艺术、文物博物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抓紧培养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技术创新方面的专业人才,抓紧培养熟悉市场规则、了解文化规律的文化中介服务人才。要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星子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第五篇:赣县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赣县生态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赣县旅游局

一、赣县生态文化资源基本现状

赣县于汉高祖六年建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千里赣江第一县”、“世界客家摇篮”之美誉。它地处江西南部,于汉高祖6年建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全县辖19个乡镇,国土面积2993平方公里,人口63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扣“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四化水平”总体工作思路,围绕打造“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品牌,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争创江西省旅游强县,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大开发、大发展的喜人形势。202_年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次达105.06万人次,同比增长35.5%,实现综合收入达2.9563亿元,同比增长68.9%。

赣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发祥地之一,境内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和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是集“古色、绿色、红色、客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赣县历史文化悠远古朴。境内有保存完整的湖江夏浒宗祠群、仿古建筑十八花厅;有“研究古建筑活博物馆”、“千年客家第一古村”之称的白鹭古村;有全国唯一一座“研究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院之称的“江西客家博物院”(客家文化城);有颇具宋阁韵味、唐楼遗风的楼阁奇观文昌阁;有“马祖禅宗弘法地”之称的田村宝华寺;有汉代古庙契真寺、宋代古刹麂山妙高寺、五云菩提山寺以及商代狮子岩、西晋储君庙等景区点。经过漫长的岁月,世代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长期艰苦创业中孕育了“团结、勤俭、文明、开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有东河戏、柚子灯、云灯、龙灯、花灯、迎彩灯、抢打轿、烧瓦塔、坐班堂、唱古文、花鼓、灯舞、宗教祭祀舞等民俗文化活动,还有独具客家特色的客家擂茶、黄元米果、水酒、芋包等小吃,口味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赣县自然风光秀美怡人。境内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2.6%,可谓青山秀水,趣味盎然。流经赣县的第一大河--赣江,蜿蜒曲折,缓急自如,河水清盈秀美,流经岸边的湖江夏浒景区有大量沙滩和竹林,可赏可嬉,大诗人苏东坡曾经以一首“十八滩头一叶舟,清风吹入小溪流,三生有幸复游此,莫把牟尼境外求”、乾隆皇帝以一首“高属无双,有几个无双士到,峰推第一,可曾来第一人游”就很好的概括了湖江的美景和险境;“千里赣江第一岛”桃花岛,每逢桃花盛开之际,鲜花簇拥,鸟语花香,秀丽的山水、优美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宝莲西湖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融湖光山色,青山绿水于一体,散发着“天然、清幽、秀丽、静美、纯朴”独特气质;素有“赣南小庐山”之称的宝莲山,景观丰富奇特,有云海日出,高原雪松、双佛神山,竹海、梯田、瀑布、溶洞、原始森林、高浓度负氧离子,夏季温度保持在17°以下,是您探险避暑的绝佳胜地;丹霞地貌三溪乡寨九坳,一座浑然天成的地质公园,沟壑纵横,树木葱郁,丹霞壁立,美不胜收;十里樱花公园,把悠久的客家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溶为一体,构成一幅主题突出,意境深远,给县城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是市民休闲养生的好去处。

赣县红色文化意义深远。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赖传珠等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1928年2月赖传珠领导的“大埠暴动”是共产党在赣南向国民党打响的第一枪; 2 1931年9月毛泽东在白鹭村的福神庙主持召开了红军军团长总前委会议,研究和部署第三次反“围剿”的军事策略,总结反围剿战斗的经验,同时部署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发出了向兴国高兴圩、老营盘之敌进攻的命令。1932年3月在赣县江口召开了一次具有深远影响会议,史称“江口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构想; 1933年2月中共苏区在赣县江口镇成立了中央对外贸易局江口贸易分局,成为当时苏区的“第一海关”,是当时中华苏维埃几百万边民的一条生命线,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在推动旅游开发工作中,我们主要是做到了“五个坚持”:

(一)坚持高位推动

赣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定位,把旅游业作为加快生态化建设的重头戏来抓。一是组织保障。坚持把旅游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成立了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了旅游工作的领导、协调和配合。全县上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做到向旅游工作倾斜,将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列入了有关乡镇和县直单位的目标任务绩效考评内容,实行每月一督查,真正形成了全县上下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经费保障。县政府专门设立了旅游发展基金,不断加大对景区建设的投入,实行了财政投入、社会筹资等多种筹资方式,加大了旅游景区和配套基础设施投入。202_年全县共投入资金1.32亿元,202_年投入1.0693亿元用于旅游景区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政策保 障。先后出台了《赣县扶持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优惠办法》、《赣县创特色餐饮和酒店上档创星工作意见》、《大力发展全县乡村休闲(农家乐)旅游实施方案》以及《赣州和谐钟塔至赣县湖江夏浒文化休闲度假区(赣县段景点)建设实施方案》、《湖江夏浒景区十八花厅等建筑恢复性建设的实施方案》等10多个政策文件,为又好又快发展我县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形成了百业促旅、融合互动的整体格局,进一步促进了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坚持规划引领

坚持旅游要开发,规划须先行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投入380多万元,邀请专家精心编制了《江西省赣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总规的基础上编制了《赣县风景林建设(林相改造)规划设计》、《赣江(赣县段)两岸林相改造规划》、《客家文化城升级改造规划》、《湖江夏浒旅游概念性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狮子岩、燕子岩旅游概念性规划》、《赣州寨九坳风景区总体规划》、《赣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规划设计》、《白鹭古村民俗文化景区修建性详规》等一批规划,使景区开发建设有了科学系统、切实可行的规划蓝图。

(三)坚持项目带动

为使我县旅游业快速发展,我县坚持把景区建设作为重头戏来抓。一是快速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我县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旖旎的自然生态风光,深度挖掘客家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和佛教文化,将湖江夏浒旅游景区、白鹭古村民俗文化景区、三溪寨九坳风景区、田村宝华寺和杏林禅寺佛教文化景区、4 宝莲山风景区、狮子岩景区等8个重点旅游项目列入了全县100个重点项目中,全力以赴推进旅游业发展。目前,形成了“一个中心,三条主线”的精品旅游线路,拥有国家4A级景区1个(客家文化城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白鹭古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白鹭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个(湖江夏浒村)、AA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白鹭古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江口清水塘和旱塘新村、茅店罗坑、白鹭村)、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沙地坳上果园农庄、沙地银河湖农庄、沙地宝葫芦现代农业观光园、吉埠杨梅基地、沙地滴水山庄、茅店镇罗坑、江口镇清水塘、南塘镇麂垇脑)、三星级农家饭馆2家(南塘品绿轩、储潭恬心农庄)、三星级农家旅馆3家(沙地滴水山庄、储潭储君阁、茅店橙乡园)。二是景区建设初显成效。景区建设按照 “六个一”项目推进机制,即一块牌子、一个目标、一个项目部、一支队伍、一张联系卡、一套制度,落实分管领导专管,责任干部和工作人员,抢时间,抓进度,保质量,齐心协力,快马加鞭推进建设步伐。如为打造湖江夏浒景区的核心景观,52个责任单位充分发扬“精心谋事、用心干事、专心成事”工作作风,克服重重困难,用了短短8个月时间,在湖江夏浒景区修建了18栋花厅、3栋绣花楼和1栋水阁楼,目前湖江夏浒景区已经正式开园。此外,宝华寺景区、杏林禅寺景区、三溪寨九坳景区等一大批景区已初具雏形。

(四)坚持宣传促动

一是节庆活动有声有色。节庆活动在塑造我县旅游整体形象 5 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多年的旅游推介和品牌打造,我县已形成以客家生态文化为主题的,较有影响力、带动力、贯穿全年的节庆活动,进一步唱响了“客家、生态”主旋律,进一步彰显了“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风貌。202_年赣县樱花节举办期间,仅9天接待海内外游客达25.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682万元,同比增长38.2%和12.7%;二是旅游形象宣传推陈出新。在我县境内的省国道、高速公路旁竖立了旅游景区大型户外广告牌;重新编印了《赣县旅游指南》手册、创建了赣县旅游网;邀请了赣州2套电视台《赣州天下游》栏目组和江西电视指南频道《畅游江西》栏目组来我县录制电视宣传片,节目已经顺利播出,在全省范围提高了知名度;还邀请央视4套《快乐汉语》栏目组到我县拍摄《赣南采茶戏》、《田村花灯》、《白鹭古村》三集电视节目,202_年6月已经在央视4套播出,提高了赣县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

(五)坚持配套联动

一是林业围绕旅游出景点。我县为充分改善自然、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做旺人气,带动投资,在取得生态规模景观特色效应、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达到吸引游客、留住人的效果。结合“一大四小”工程,按照“一花为主、多花结合、四季有景、规模种植”的原则重点对县内旅游景区的周边林相进行有规划的全面改造,大面积种植杜鹃、三角梅、枫香、樱花、梅花、桃花、桂花、花石榴、黄花槐、芙蓉、杜鹃、黄竹等树种,逐步形成月月有花赏、季季花不同的效果,进一步美化 6 了景区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截止目前,投入2800万元在湖江夏浒景区种植杜鹃40万株、三角梅1万株,狮子岩景区种植杜鹃6万株、三角梅3万株,南塘麂山种植了枫香25万株,尤其是在与国家4A级景区客家文化城相连的贡江之滨——赣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投入7000多万元主要种植了30000株樱花,10000株茶花,16万平方米杜鹃等等,86棵500年以上树龄的古榕树点缀其中,郁郁葱葱,形成了以古榕树和樱花为主,高、中、低多层次赏花观景四季皆宜的生态园区,古榕之多、樱花之盛,堪称全国之最,成为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二是城建围绕旅游树形象。我县将城市建设与旅游紧密结合,将旅游发展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客家文化城于202_年成功升级为江西客家博物院,为配合客家文化城升级改造工程,在客家文化城周边配套建设了赣南客家名人(樱花锦绣)公园、将军堂、进士堂、文昌阁等景点,该公园还于202_年获得了江西省旅游创意奖。三是交通围绕旅游上档次。加大了旅游公路建设力度,202_年湖江至储潭的沿江旅游公路已建成,同时规划了狮子岩景区旅游公路、宝莲山景区旅游公路等,提高了旅游景区的通达性。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坚持“旅游强县”发展战略,营造了浓厚的旅游发展氛围,整合了全县力量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但目前仍面临许多困难:一是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成为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如:我县的宝莲山风景区,其景区内的资源类型是整个赣南各大旅游区中 7 最丰富的一个,但因资金问题,基本处于未开发原始状态;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县虽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景区内路网建设已较为完善,但由于我县属国定贫困县,县财政资金有限,景区建设公路等级仍然偏低、通达性也差。如:宝莲山景区(韩坊梅街至小坪);田村至白鹭古村和宝华寺,成为游客进入我县各景区的瓶颈。其次,城区至景区的交通滞后问题还较为突出,到景区交通的快捷通达性和道路环境的舒适性还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三是融资平台不够,目前除三溪寨九坳景区和宝华寺、杏林禅寺、南塘麂山系客商与民间资金建设外,其他景区建设资金都是由县财政出资建设,或是由县内有关项目资金在撬动,景区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并没有真正的发挥融资作用,景区建设吸引社会资金的力度也不够。

(二)旅游产业链条不够紧密。一是旅游产品企业偏少。全县没有一家专门研制旅游工艺品的大型企业,旅游产品市场占有量份额不足,未能起到旅游产品与旅游的相互拉动。二是旅游特色商品宣传不够。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偏少。全县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大型旅游纪念品市场,对全县的特色商品的包装、宣传、推介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策划,造成来赣县的游客因没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而感到遗憾。三是旅游元素开发力不强。全县特色饮食文化与旅游元素的有机结合程度低,至今全县特色饮食文化未达到很好的挖掘,有待进一步发扬、宣传和推介。

(三)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响亮。近几年,我县旅游业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宣传思路,逐步打响了 “世界客家摇篮〃休闲 8 养生福地”的旅游品牌,通过节庆活动、推介会等各种方式,拓宽宣传渠道,扩大覆盖面,以提升知名度。但由于在宣传方面投入有限,在二级、三级、长线旅游市场开发方面趋于弱势,宣传促销投入的不足,影响了旅游长远发展。

(四)旅游招商平台不够宽广。我县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在旅游产业发展中也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同时也引进了一批客商,但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引进真正的旅游产业龙头企业,旅游项目招商的程序、规划和平台仍不够完善,许多项目想进来,却不知如何操作,项目用地更是无法落实。

(五)林相改造管理不够细致。我县在全省首创的景区林相改造工作,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各种景观花为主题开展的各种节庆活动,不仅提高了我县的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更是极大的提升了赣县的知名度,也积极激活了全县各种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林相改造工作目前的任务仍是任重而道远,许多景区今年种的花和树,迎接完绩效考核后,成活率好坏,存在明年就不管的现象,因此林相改造工作的管护和考核监督机制是今后的一项长期工作。

四、下步打算

一、继续推行旅游产业督查考核机制。为营造全县齐力抓旅游的氛围,旅游产业将继续根据景区建设的需要,将有关任务列入有关乡镇与单位的绩效考评内容,并对旅游产业考核工作进行每月督查通报工作。

二、继续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方式方法。一是在省国道、高速公路旁竖立大型户外广告牌和旅游标识标牌,维护办好赣县旅游网站,制作高档次旅游宣传画册、旅游风光宣传片,形成一套高品质旅游宣传系列资料;二是继续开展大型旅游节会活动,通过举办中国(赣州)客家生态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如樱花节、桃花节、杨梅节、旅游风光摄影大赛等活动,提升旅游宣传效果,增强我县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三是准备拍摄全县主要景区(点)风光宣传片,制作完成后将在省内电视台择时滚动播出;四是将在“赣州号”北京至深圳专列、市公交车、出租车、高速大巴上投放我县旅游宣传片。

三、继续抓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我县将继续扎实做好白鹭古村的开发招商工作;进一步做好湖江夏浒景区的管理运营和后继开发工作;切实抓紧三溪寨九坳丹霞地貌景区建设;全力抓好宝莲山景区的旅游开发和招商工作。紧紧抓住旅游景区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推进,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落实。

四、继续抓好旅游项目招商推介工作。一是精心包装宝莲山景区、白鹭古村、湖江夏浒景区、狮子岩景区等重点旅游项目,力争我县旅游项目招商有更大的突破;二是制定更加优惠的旅游产业招商引资政策,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投资兴业。

五、工作建议

为使我县旅游产业加快发展,需要上级有关部门在项目、政 10 策、资金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主要表现在:。

(一)政策支持方面

1、建议将赣县旅游产业发展列入到国家、省、市旅游发展战略当中,着力突出千里赣江第一县的品牌优势,打造成赣粤闽湘港、澳、台及沿海地区休闲养生度假胜地。

2、改善和提升全县旅游景区的通达性,将主要景区和资源较好景区的通达公路列入国家交通发展规划,推进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进程。

3、我县系国定贫困县,虽旅游资源丰富,但需国家给予优惠政策上的倾斜,享受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

4、合理保障用地指标需求。根据实际需要,优先保障全县旅游交通、旅游基础设施等旅游产业用地,保障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的重大项目必要用地指标。

(二)项目支持方面

1、从大项目带动入手,大手笔整合资源和包装策划。支持开发建设江西客家博物院(赣南客家名人公园)——储潭储君庙——湖江夏浒旅游景区——万安水上黄金游览线,使之成为我县及赣州市旅游项目建设的引擎。

2、从文化挖掘入手,积极推行“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态文化,提升项目品质和竞争力。扶持建设茅店关税处、江口贸易分局、大埠暴动等红色革命遗址,扶持建设白鹭古村、赣江画廊和湖江夏浒景区及江西客家博物院 11 等客家文化景区点,扶持建设宝莲山、狮子岩、三溪寨九坳等生态休闲景区,整合红色生态客家文化资源,将我县建成赣州区域性旅游中心的一部分,打造著名的苏区红色生态客家旅游目的地。

3、支持我县旅游交通路网项目建设。将我县的旅游公路建设列入国家交通建设项目规划之中,建设县城—田村—白鹭、县城—储潭—湖江夏浒、县城—五云—湖江夏浒、县城—宝莲山景区等4条旅游公路,完善我县的旅游交通路网。

(三)资金支持方面

建议上级有关部门要建立对口帮扶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以旅游发展基金、基础设施补助资金、红色旅游发展资金、对外宣传资金等用于扶持的具体措施,同时引导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前来赣县投资。

文化资源普查工作调研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