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汉武帝的评价
对汉武帝的评价
汉武帝的成就:
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进行削藩,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兴办太学。
军事上,曾多次派卫青、霍去病率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一带。综上所述,汉朝在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思想、军事上的大一统。
在政治上汉武帝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得,主要权利再次集中到了中央的手中,进一步削弱了藩王的势力,使得国力得以最有效的发展。
在军事上,培养了强大的皇家直属军队,改变了以往臣服于匈奴的政治角色。主动与匈奴交战,最后经过数年的战争最后击败匈奴使得汉朝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在文化上,汉武帝重视对历史的传承,任命司马迁撰写《史记》为世界留下了宝贵了历史文化遗产。
在用人上,汉武帝虽然也能算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是还是表现出了其用人的排外。虽然对匈奴作战问题上,卫青、霍去病是有大功的,但是对同样杰出的将领李广汉武帝却显得异常刻薄~~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的亲族,而李广则是外族且性格桀骜固留下佳句“李广难封”。而最后李广因小时而含恨自刎更显示了汉武帝用人体制上的弊端。
在对藩王的官吏上,汉武帝显得更为严酷,设立了中央对藩王的稽查部门。任何人控告藩王,藩王便要接受中央的调查。让人感觉汉武帝更像是逼迫藩王谋反然后讨伐借机削弱其势力。最终汉武帝时期确实出现了几次著名的藩王判反事件(有欲加之罪的也有真的)。但也正是因为这几次时间使得汉武帝自景帝之后更加巩固了中央集权。
总的来说汉武帝是一个严酷的帝王,他崇尚中央集权下的绝对权利,对帝国的统治更是以绝对的强硬手段来实行的。但是其对文化上的保留以及对主权、领土的进步观念,却是汉王朝能够延续数百的基石~~~~~~~~~
第二篇: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
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及评价
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是强盛的一代,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因此受到了历代史学家对他的充分认可和赞叹。
一、在国家治理方面他顺应时代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政治制度,调整经济政策确立主流统治思想,促使封建制度基本成熟和定型。
首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汉初高祖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分封同姓为王,并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任免官吏、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样在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景帝时,王国问题更为严重,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亦反。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很大,他们的存在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一〕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行“推恩令”,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通过“推恩令”,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汉武帝以诸侯王和列侯的“酎金”成色不足而削夺了一大批爵位,又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颁布“左官律”、“附益法”,更进一步限制了诸侯王在地方上的政治活动。此以后,“诸侯惟得衣租食税,不与政事”。汉武帝通过对诸侯王的一系列削权措施,进一步打击了王国的势力,有利于西汉的政局稳定,为西汉的鼎盛繁荣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基础。
〔二〕面对国家广阔的疆域,为加强中央对全国范围的控制,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命名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置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率官徒“捕巫蛊,督大奸猾”。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这对国家的政局稳固,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三〕对于地方的豪强势力,汉武帝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其措施包括迁徙地方郡国豪富和打击地方豪侠。由于地方富豪大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他们长期盘踞地方,欺压百姓,兼并土地,干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先后几次迁徙郡国富豪,削弱他们在地方的势力。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徙郡国富豪至茂陵,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徙郡国豪桀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云陵”。通过迁徙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加强了中央集权。
其次,完善官吏选拔制度 举“贤良”任“能人”对封建社会的合理任官制度影响重大。汉初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和“任子”、“赀选”的难以选到真正的人才。武帝即位后,求才若渴,因此继文帝的“贤良”、“孝廉”选官方式,一方面加强和完善察举制度;另外还采用“征召”之制、“公车上书”之制和选用博士弟子。汉武帝还推广在郡县兴立地方学校,“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有目的地培养国家有用人才。汉武帝对察举制的加强和完善,是对汉代吏制“资选”和“任子”制的重大改革和调整,为社会的下层有抱负的贫寒人士提供了施展他们才华的机会,也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察举制度开启了其后历代封建国家科举考试制度的先河。汉武帝的吏制改革对我国封建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第三,改革经济管理,加强中央统一调配,增强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巩固政治的统一。盐铁官营。汉初盐铁为私人经营,国家仅设官收税而已。
这样经济大权旁落地方,致使大盐铁商“上争王者之利,下锢齐民之业”,而此时的汉武帝听从了孔仅、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冶铁、煮盐、酿酒等私营权收归中央。汉武帝当时施行的盐铁官营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盐铁官营专卖作为国家的经济政策,它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保证了汉武帝时期庞大的军费之需,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财政危机;同时,盐铁官营专卖又防止了豪强富商垄断盐铁生产,操纵市场,抑制了豪强兼并势力的扩张,是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保证。另外,盐铁官营专卖可以防止贵族诸侯借此扩大经济力量和中央对抗。
〔一〕均输平准。均输是由大司农派出属官去各地郡国,对上缴朝廷的货物沿途出卖,买回朝廷所需货物;平准是在朝廷设平准官统一管理由各地运往朝廷的货物,据市场行情卖出或买进,求得物价平稳。这样由朝廷直接对物价与货物进行统一调控,使商人无从投机取巧,这样“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二〕算缗与告缗。这些经济措施则是针对商人的、高利贷的强硬经济手段,主要是加重对他们的财产税征收。并对陈报不实者,鼓励告发,使“中家以上大氐(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氐(抵)破”。这些经济措施虽然对当时的工商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摧残作用,尤其是对当时商品经济的打击更为严重。但它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西汉朝廷严重的财政危机。
〔三〕币制改革。汉武帝在经济领域变革中,还有一项重大的经济改革就是对货币的改革,实现了币制的统一。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次年,由上林三官专铸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成色都有保证,使币制得到长时期的稳定。币制的统一对国家的货币流通,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确立主流统治思想,统一意识形态维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面对维护政治的统一,究竟采用何种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无一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治可一而法制可明,民知所从矣。”而儒学所倡导的“仁”、“义”、“礼”则重视下对上的服从、忠诚、尊重,有利于说教人们服从国家的意志,把人们的意志统一于封建国家意志之中,牢固的控制人们。纵然它不可避免的发展为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人们头脑的弊端,但儒学居于独尊的地位,成为汉代以及后来两千年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正统思想,并为巩固国家统一,传播封建文化起了重要作用。中华民族虽几经战乱,但发展至今依然是一个统一大国,这与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意识有着很大关系,而这一“大一统”观念则始于汉武帝时代。
二、武帝在内政统一稳定的同时,大力开拓疆界,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交往,促进彼此交流、共同发展,弘扬汉朝文明。
首先,对匈奴的征战。至武帝时期,为显示汉王朝的强大和威严,为了边疆地区人民的安居乐业,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其间大大小小战役十余次。其中前127、前121、前119年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征伐,卓有成效。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云中,收复河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大获全胜,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汉武帝置河西四郡,此后,“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其后,匈奴又不断南扰为彻底击溃匈奴,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0万大军,分别从定襄、代郡深入匈奴境内,大败匈奴,基本上消灭了匈奴的军事主力。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至此,不但陇西、北地、河西一带荡清了匈奴之寇,而且这几次战役的胜利进一步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打开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西汉对匈奴的战争,也使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基本解除,内地和边郡的交往大大加强,边郡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其次,汉武帝时期,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当地设立中央直属的行政机构,曾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地区,在那“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汉灭南越后,将其故地分设为九郡,元封二年(前119年)发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为益州郡。此后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在汉的直接管辖之下。汉武帝加强对我国西南夷、南越、闽越的经略,奋力拓展中国在东南、西南、东北的疆域,巩固、强化了汉政权在边疆的军事防务,同时,也推进了东南、西南、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汉武帝时期是汉代边疆地区和内地联系大发展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规模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
再次,同其他外民族的交流。汉帝国到武帝时,国力强盛,如日中天,其文明程度居世界前列。因此,武帝时采取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积极的发展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他派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后来又数次派出使者。他们到达了中亚和西亚诸古国,如: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等。自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见发达,除交往活动外,商业贸易也日益频繁。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加强了西汉与中亚各国的密切往来。为了适应中西交通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汉政府在西边设立亭障,以便各国使节和商人往来。据《史纪·大宛列传》记载:“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互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对西域的沟通交流,开启了西域各国与汉朝频繁交往的时代。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西域各国纷纷派人到长安,中西交流日盛,从此以后,汉的先进的铸铁、凿井、丝织品以及农业先进生产技术西传中亚诸国,西域的各种物产和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输入中国,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此外,汉朝还与朝鲜、越南、印度、缅甸、日本等东亚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汉朝当时的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创初期的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不仅是一个孤立的个人,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体现了封建社会从建立到巩固、统一、发展的历程。他是那个光辉灿烂时代的总代表,其雄才大略、深谋远虑,使其领导汉帝国的人民和官吏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他雄心勃勃,既建设、巩固内政,又开拓疆土,奠定了祖国疆域基础。同时,他打通了中原与周边广大地区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促进中西文明的共同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起了推动作用。虽然他难免有帝王“好大喜功”、“居功自傲”、“奢侈享受”的弊病,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他足以被视为有功于历史的杰出的帝王。简而话之
政治上:削藩平乱,颁布推恩令,加强监察制度,政治大一统
思想上:推行儒学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军事上:北击匈奴,解除北部边患
疆域上:使西域归属西汉版图。加强对南方的经营,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
第三篇:汉武帝
中 国 历 代 风 云 人 物 结 课 论 文
学院:鲁泰纺织服装学院 姓名:盛禄俊 班级:纺织1102 学号:1111243050
简介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西汉的第7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前156年)。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愈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版图,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他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晚年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征和二年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41年登基。他是汉景帝刘启第十子,汉文帝刘恒之孙。母亲王娡是景帝第二任皇后。刘彻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皇太子,16岁登基,在位54年,去世于公元前87年(后元二年二月丁卯日)。
登基
登基之初,汉武帝继续父亲生前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王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王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思想上,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儒学教育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在长安创立专门的儒学教育——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当然,汉武帝时期,汉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
继位后,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后开始着手以军事手段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派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征服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
在对匈奴的战争同时,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丧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这就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
为政举措
政治
一加强中央集权
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特权。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一半的侯国。汉武帝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二设立中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还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这就是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的功臣,他们已经年老,或者去世。武帝便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来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同时通过打击丞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公元前124年,武帝便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来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总是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号六年。但根据一些出土的文物来看,上面都标有建元、元光等年号,证明建元、元光等年号并非后来追命。
四设立刺史
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武帝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
军事
击溃匈奴
从公元前133年至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其中决定性的战役有三次: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以两万骑入侵上谷、渔阳。汉武帝派青年将领卫青率3万骑出云中,收复河套地区,扫除匈奴进犯的军事据点。
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军短兵肉搏,大获全胜。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泽,攻到祁连山,大破匈奴军,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同年,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率四万人降汉。这次战役后,汉在这里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历史上称“河西四郡”。从此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经济
盐铁官营
盐铁官营自汉代延续至今,今天盐铁茶主要仍由政府及国企控制。
文化
一思想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经济上采纳桑弘羊的主张,由政府直接经营运输和贸易;军事上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解除了匈奴的威胁,统一今两广一带,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他能诗善赋,重用四方文人贤士、重视文化建设。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广开献书之路。又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各类图书,皆在数十年间广充秘府,史称“书积如丘山”。
二独尊儒术
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汉武帝创造了数个第一,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三太初改历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
四创立太学
汉武帝创建太学、乡学,设立举贤制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
外交
一沟通西域
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 胡豆 胡麻 石榴胡萝卜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历史意义重大。
二开辟丝绸之路
西域同内地的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历史年代,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西域分为三十六国,互不统属。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多随员,携带大批金币丝帛以及牛羊向西域进发。张骞到达乌孙后,原定目的虽未达到,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武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 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罗马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自此,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开辟了链接东到长安,西到罗马帝国,最远至埃及亚历山大的贸易通道。
人物评价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此外,汉武帝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第四篇:汉武帝七宗罪
汉武帝作为历史上一名有作为的皇帝,其文治武功当然不能磨灭,但是,作为一名封建皇帝,他也有不可忽视的缺点,犯下了严重的错误。
其一:穷兵黩武,连年征战,耗尽国力。汉武帝自即位后,就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战争虽然消除了匈奴大规模入侵的威胁,却使文帝,景帝之时国库积蓄耗尽,使国家疲惫不堪,人民负担沉重,但是匈奴的威胁并未彻底消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匈奴是因为最后连年内讧和严重天灾,发生**之后,对西汉的威胁才最终消除的。
其二:任人唯亲,赏罚不明。汉武帝所重用的宰相或重臣,都有外戚背景。明相窦莹,乃其祖母窦太后之弟,田蚡乃其母之弟。为了重用卫青(皇后之弟),霍去病(卫青外甥)他不惜打击李广等老将,每次出征,他们的装备和士兵都优于其他将领。此外在作战任务上,他也大作文章,把重要的,出彩的任务交给他们,而把诱敌,掩护之类的苦差留给老将们,在事关国家大事上如此厚此薄彼,也幸亏卫青,霍去病争气,但卫霍的成功是踩在老将们的肩膀上取得的。汉武帝的赌博式用人方式虽取得了一时成功,但不可取,汉武帝晚年重用李广利(其宠妃之兄),但后来李广利兵败投降,就是对其用人方式的最大否定。
其三:刚愎自用,不听劝谏,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兼听则明,像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政治清明。反观汉武帝,一意孤行,对于劝谏者,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无情打击,导致言路闭塞,无人敢讲真话,溜须拍马之流控制了大权。朝廷连年征战,导致国库空虚,百姓疲惫,太子出于对国家大局和长远考虑多次上谏,武帝不但不采纳,反而将其疏远,最终造成太子被逼谋反的冤案。司马迁仅仅位李陵辩解了几句,只不过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也逆了龙鳞,惨遭宫刑。
其四:亲小人,远贤臣,致使朝政乌烟瘴气。武帝时期,人才辈出,可是很多贤才却未能被重用,启用专会溜须拍马,徇私舞弊,聚敛钱财的舅舅田蚡做宰相,实在是一大败笔。主父偃能力出众,力主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他对中央政权的贡献无人可比。可是,就因为他在推行推恩令过程中犯了急躁的错误,就被诛灭九族,成了他安抚刘氏皇族的替罪羊,尽这一点,足以让所有愿为朝廷效力的大臣感到寒心。
其五:好大喜功,讲究排场,意气用事。在匈奴威胁已经基本解除的情况下,还派兵出击,炫耀军力,匈奴避而不战,无功而反,转而在泰山举行重大的封禅仪式。十几万大军就这么随意调动,空耗财力,无谓的加重百姓负担。为了几匹汗血宝马,竟然劳师远征西域大碗国,结果十几万大军,只有两三万得以生还。得到的竟然是几千匹在国内无法养活的宝马。当后来匈奴进犯边境时,存马只有三万匹,造成李陵以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兵败被俘。
其六:刻薄寡恩,滥施刑法。重用酷吏,对大臣动辄严刑逼供。司马迁只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便创下大祸,虽然侥幸免死,却被施以宫刑。司马迁在李陵传中,曾借李陵之口大发牢骚:皇帝老年昏庸,大臣们无故被全家抄斩的就四五十家。在如此酷刑面前,大臣们无不战战兢兢,深恐大祸临头,无人敢讲真话。而对真正的功臣,却是赏赐吝啬。飞将
军当时威震匈奴,在他防区内,匈奴不敢进犯,可谓是西汉边防的万金油,立下赫赫战功,却始终未能封候。而当时因抗击匈奴而被封候的不下二百人,后人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受尽苦难,返汗后“无寸土之封”,只做了个管理少数民族的小官。李陵对此都心中怨气难平,“汉厚诛陵以不死,薄尚子(苏武)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
其七:目光短浅,无大局观。这突出表现在对太子的态度上。太子温柔敦厚,缺少武帝的杀气与霸气,武帝因此对太子不太喜欢。主张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积蓄国力。这在汉武帝进行连年战争,国力耗尽之时,是非常明智合理的政策。太子多次劝谏,武帝非但不予采纳,还对太子疏远打击,终于使小人有机可承,设计谋害太子,太子在无奈之下被逼反,兵败被杀。太子谋反,这在历史上应该还是第一次。太子被杀,这对汉王朝地影响是致命的。因为太子正直盛年,精力充沛,他的治国发略又符合国家的实际,假如他即位后,西汉很可能延续强盛的态势。而太子被杀后,新太子即位后才几岁,根本无法控制局势,造成大臣,外戚政权夺利,混乱的朝政一发不可收拾。武帝死后不到一百年,就被外戚王蟒夺取了政权。汉武帝为解决财政问题,竟然公开出卖官爵,这也是首创,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吏治腐败,动摇了国家根基。汉武帝还对李广利投降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时李广利正率大军同匈奴激战,汉武帝却将其全家拘捕,使李广利无法安心打仗,最后兵败投降,致使汉军损失七八万人
第五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评价汉武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 司马迁评价汉武帝
司马迁的故事
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被汉武帝关入大牢,司马迁的案子分到了当时一个名声不好的酷吏杜周的手上,杜周丝毫没有要手下留情的意思,对司马迁严刑拷打,司马迁就是不认罪。不久之后,公孙敖传回了李陵在匈奴训练军队,要出兵长安的的假消息。汉武帝盛怒之下,处死了李陵的家人,还给司马迁定了诬罔罪。按照汉朝当时的律法,诬罔罪是要问斩的,但是律法中还有规定,受刑人若能交出五十万的赎金或者受宫刑就免了死刑,司马迁当着一个小官自然拿不出五十万的赎金,但是为了保住性命,司马迁就选择了宫刑。
宫刑是汉朝的五大酷刑之一,受刑之人除了要承受身体上的摧残,还要承受心灵上的创伤,对人格是极大的侮辱。司马迁也一度悲痛欲绝要到自杀,但是司马迁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勇气与毅力。司马迁深知“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于是他选择了重于泰山之死。
从《史记》后的文章《报任安书》中,后人也能知道,司马迁当时是以前人的榜样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以周文王被拘,孔子一生困顿,屈原被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被膑脚等惨痛的经历自比今日之遭遇,在逆境中强大起来,完成了父亲和家族交付的使命,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一度一蹶不振,经受着身体摧残的同时也饱受精神上的折磨和巨大的人格侮辱,因此司马迁甚至想到了一死了之,但是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轻易放弃,没有轻易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对抗生命对他的考验,司马迁也是如此,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司马迁想到了自己父亲临死交代自己的事情还未完成,想到自己的身上还担负这家族的使命,一想到自己尚未功成名就,这样死了就如同蝼蚁一般,于是司马迁选择在饱受摧残和屈辱之后活下来。
司马迁以先世贤人的事迹勉励自己,周文王被纣王拘禁在狱中推演出了《周易》,大圣人孔子一生困顿晚年才写出《春秋》著作,屈原被放楚怀王放逐汉北这才写出了《离骚》,左丘失明之后才写了《国语》,孙膑被处以膑足之刑才修兵法,吕不韦也是因为被贬才能够有《吕氏春秋》流传后世,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因此写了《说难》和《孤愤》。一想到这些贤人都是在自己身处困境,因满腔愤懑才写出传世的著作,司马迁就以此为鉴,发奋努力。
当时能够支撑司马迁活下的去的信念就应该是要把《史记》写完,也正是因为没有完成《史记》司马迁才能忍辱负重的活着。当然,努力的人总会有回报,司马迁花了十数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这本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
司马迁评价汉武帝
在中国古代,对于汉武帝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着两种不同的观念,推崇他的人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带着大汉朝打了出去,使得大汉真正的屹立在了世界民族之巅,使得汉族真正的站了起来。但是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汉武帝为人穷兵黩武,使得西汉在他的后期呈现了一种颓势,而且为人残暴凶戾,后期更是求仙问道,对于帝国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其中司马迁就是第二种观点的一个支持者。
自古以来很多史书的优秀的史学家考量一个帝王的好坏大多都是站在当时百姓的立场上来看的,所以纵观司马迁在史书上对于汉武帝的记载大多都是记载一些他穷奢极欲,刑法严苛,而且又常年征讨四方,给大汉的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得无数的农民因此破产,也导致了一些地方发生了农民起义。可以看出虽然司马迁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汉武帝的功业,但是还是正直的批评了很多汉武帝做的不好的地方。这样正直的态度也是司马迁一直以来受到了无数人推崇的原因。
虽然一直都说汉武帝穷兵黩武,但是其实这也是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的,在汉武帝之前匈奴势力何其强盛,自战国时期就一直侵略华夏,就连秦始皇也只能修筑长城防守,即使如此每年都会有匈奴掠夺边境,但是汉武帝很明智的将战场放到了匈奴的地盘里面,虽然因此给国内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因此几次大败匈奴,在西域诸国树立起了大汉的威名,然后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将匈奴彻底打废了,到了东汉甚至有几千汉军将几万匈奴击溃的事情发生,不得不说在这其中汉武帝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