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河北省概要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17-649107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8-21 21:03: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河北省概要

河北概要

河北省是中国的一个省,简称冀。河北位于东经113°04'至119°53',北纬36°01'至42°37'之间,地处华北,黄河下游以北,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其余为河北平原,面积为18.77万平方公里。东临渤海,位于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是京城通往外地的门户,自古即是京畿要地。周边邻接省区还有辽宁省、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全省最高峰是小五台山的主峰北台(海拔2882米),全省面积43%的平原海拔不到100米。省会是石家庄市。东与天津市毗连并紧傍渤海,东南部、南部衔山东、河南两省,西倚太行山与山西省为邻,西北部、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东北部与辽宁接壤。

河北省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省会,是河北的行政中心、金融中心,河北省文化中心为保定市、邯郸市,经济强市为唐山市、邯郸市。

河北省在清朝叫直隶,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的1928年才改称河北省。直隶总督府设在保定,1870年以后,由于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所以总督一般是夏天在天津、冬天才回到保定办公,这样一直延续到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和天津后才改变。北洋政府时期,直隶总督在天津办公。设省后1928年10月省府官员迁到北京办公,两年后又迁回天津。1935年,省府又由天津迁到保定,并确立保定为河北省省会。随着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抗日战争的开始、解放战争的进行,当时的省政府如风雨飘摇中的一叶小舟,不断的变换地点,还曾一度流落到陕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决定恢复河北省建制,省会设在保定。但是,随着经济建设日益成为国家工作的中心,考虑到保定工业的缺陷和石家庄交通地理位置的优越、以及在解放战争中曾发挥的重要作用,于是决定省会迁往石家庄,并于1954年得到中共中央华北局和政务院的批准。在石家庄的五十年代中期的第一个城市规划中,就已经把省级行政中心的具体位置规划了出来,就在现在的博物馆及其周围的东、西大街,并规划了裕华路为省级办公集中路段。按照规划,在其规划区域,陆续建设了一些建筑物。但是,随着“一五”计划的临

近和实施,为集中一切财力和力量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受当时经济状况的制约,最终省会迁往石家庄的计划宣告搁浅。

天津作为直辖市处在河北省包围之中,在历史上曾隶属于河北省。1956年就有把天津作为河北省省会的建议。可巧,1958年2月,全国人大决议将天津划归河北省,同年4月,河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省会迁往天津。

河北旅游

万里长城 山海关 九门口 大境门 金山岭 紫荆关

承德

避暑山庄 外八庙 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康熙三十六景 乾隆三十六景

北戴河 昌黎黄金海岸 正定 隆兴寺 宁荣街 安济桥(赵州桥)沧州铁狮子

天下第一城 吴桥杂技大世界 野三坡 白洋淀 苍岩山 满城汉墓 坝上草原

崇礼滑雪

河北历史

河北省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文明发源地,据说当年伏羲就是在邢台一带生活,黄帝曾在涿鹿大战蚩尤。春秋战国时期河北省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中山国、赵国和魏国。保定市是当时的燕赵分界线,在保定市中心原存有“燕赵分界石”。当年燕国太子丹送别荆轲去刺秦王就是在燕国国界易水河分别,现在易县的易水旁尚有古迹荆轲塔。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唯一一个少数民族的千乘之国,国都位于今平山县三汲乡境内。邯郸曾是赵国都城,现存有赵武灵王修建的“丛台”,市中还存在传说中赵国丞相蔺相如为避免和老将廉颇争执而让路的“回车巷”。临漳县一带的漳河是魏国西门豹修建的最早的水利工程,因为“河伯娶妇”的故事而出名。汉朝时在河北设立幽州和冀州,三国时曹操曾在漳河畔修建“铜雀台”,命其子曹植作名篇《铜雀台赋》。唐代为河北道,安禄山曾任河北节度史,就是从这里起兵反唐。宋代分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属于辽国,是两国经常交战的地方。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享有盛名的辽代瓷大罗汉像就是从易县的山洞中被外国人盗走的。《水浒传》中的人物林冲曾被发配沧州,卢俊义是大名府人。元代河北为中央直属的中书省。明代为北直隶省,仍属中央直辖,天津开始设县,徐光启开始将南方的稻向河北沿海移植,开启了中国北方种稻的历史。清代仍为中央直辖的直隶省。唐山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座现代化煤矿。京张铁路是北京通往张家口的铁路,是第一条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有许多发明被世界各国铁路采用。中华民国时被分为察哈尔、热河、河北三省,河北省省会设在保定,现存有当时的都督府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察哈尔、热河省的一部分并入河北省,省会设在保定,1958年天津市并入河北省,省会迁往天津。1966年天津升为直辖市,省会迁回保定。文化大革命期间保定局势混乱,省会于1968年迁到现在的石家庄市。

河北地理

河北位于北京、天津两市的外围,自古即是京畿要地。作为清代皇室的“郊游”场所,河北省东北部的承德是我国最早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有清代最大的皇家古典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中国最大的皇家寺庙群——“外八庙”,清代皇家游猎的场所——木兰围场。河北是中国的文物大省,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名列全国首位,著名的还有邯郸赵王城遗址、涉县娲皇宫、响堂山石窟、保定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清西陵, 唐山清东陵、沧州铁狮子、定州塔、赵州石桥、正定隆兴寺等。在悠悠历史古迹的背后,河北省也不乏拥有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北戴河、秦皇岛南戴河和唐山沿海的天然海滨风光,辽阔壮美的坝上草原,野趣天成的涞水野三坡,险峻又不失秀美的嶂石岩„„山、水、草原各种景致相映相成,为“燕赵大地”增添了不少色彩。部分地区古属冀州,故简称冀。河北地处华北、渤海之滨,首都北京周围,近郊天津。春秋战国时为燕、赵之地,汉、晋时置冀、幽二州,唐属河北道,元属中书省,明属京师,清

为直隶,1928年始称河北省。现辖11地级市、22县级市、109县、6自治县。60多个市县对外开放。全省面积187693平方公里。有汉族、回族、满族等民族。

【冀州释义】 值得一提的是,“冀”这个河北省的简称,蕴含和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如前所述,河北省简称“冀”是由古冀州而来。那么,“冀”是什么意思?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尧,诞生于河北省顺平县,后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亦为古冀州之地)。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活动,顺平县、定州市、唐县、望都县、隆尧县的地方志中,都有关于帝尧活动的记载。东汉(公元25至220年)时有一部推究事物命名由来的书叫《释名》,它在解释“冀州”这个地名的由来时这样写道:冀州位于北方,这里居住过帝王,这个地方有险有易,纷乱希望得到治理,贫弱希望变得富强,荒歉希望获得丰收。“冀”是个多义字,在汉语里有多种含义,其中有一义是“希望”的意思。在汉语的书面语言中,就有“希冀”、“冀望”、“期冀”这些词。《释名》解释冀州这个名称的含义,就是在“希冀”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这样,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那么,如今简称“冀”的河北省就是寄予希望之地了。

河北经济

河北是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1978年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七位,自1994年开始,GDP总量稳居全国第六位。1979-2007年29年,按绝对数比较,2007年GDP总量为1978年的75.73倍;按可比价格比较(全国平均物价水平推算),GDP年平均增长率10.1%,高于同期全国9.8%年平均增长率,增长速度次于北京、广西等十省市区居全国第十一位。2003年-2008年,河北GDP连续6年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率。GDP总量:1991年GDP突破1千亿元,2005年突破1万亿元。GDP人均值:1988年突破1千元,2003年突破1万元,2008年突破2万元。2007年,河北GDP总量(最终核实数)达到13,863.5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12.9%,占全国的比重达到5.1%;其中第一产业1,971.2亿元,占GDP比重14.22%;第二产业7,252.53亿元,占52.31%;第三产业4,639.77亿元,占33.47%;河北人均GDP达到20,033元,次于福建、内蒙等10省份居第11位。根据出初步核算的结果,2008年河北GDP总量达到16,188.60亿元,人均GDP为23,239元。河北省的工业主要有煤炭、钢铁、陶瓷、电力、纺织、石油、医药工业。邯郸市和唐山市是北方最大的两个瓷都,曲阳县曾经是宋朝五大名窑之一“定瓷”的所在地,也是中国汉白玉的主要产区。唐山开滦煤矿是中国最早的一座现代化煤矿。河北的钢铁产量居全国第一。总部位于河北任丘的华北油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产区之一。位于石家庄的华北制药厂是中国乃至东亚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基地。位于保定的乐凯胶片厂,是目前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唯一可以自行研制生产彩色胶片的厂家。河北省是中国农业大省,是小麦和棉花的重要产地,冀东平原盛产优质稻米。近20年畜牧业发展迅速,三河县是香港牛肉生牛的主要供应地。辛集是全国重要的皮革集散地之一。坝上的“张北马”是优良的役畜。水产养殖也是迅速发展的产业,除了淡水养殖,沿海养殖主要以中国特产的对虾为主。河北省是铁路和高速公路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是进出北京这个交通枢纽的要道。秦皇岛港口是中国最大的输煤港口,此外还有唐山港、黄骅港和曹妃甸港。黄骅港是朔黄铁路的终点,也是陕西、内蒙煤矿的主要输出港口。

河北文化

全省共有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6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含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河北段)、67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秦皇岛北戴河、野三坡、苍岩山、嶂石岩、西柏坡—天桂山、崆山白云洞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承德、保定、正定、邯郸、山海关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定州、宣化、蔚县、邢台、赵县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蔚县暖泉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

沧州和吴桥是中国的武术和杂技之乡,几乎全国所有杂技团都有吴桥人,每两年召一次“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有20多个国家的杂技团参加。永年县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之一,沧州是武术之乡,是八极拳等武术重要传地;石家庄柏林禅寺、临济寺等是禅宗发祥地之一。此外,如秧歌、井陉拉花,丝弦、西河

大鼓、武强年画等都是流传于河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城汉墓是刘备的祖先中山靖王刘胜的墓,出土了中国第一身“金缕玉衣”和著名的“长信宫灯”。河北是河北梆子和评剧的故乡。

第二篇:概要

十八大报告概要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过去五年的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不足,困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 1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

(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

(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概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

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

第三篇:活动概要

动 概 要

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2014年3月县委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盂发[2014]5号文件)。这次活动紧紧围绕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自上而下在全党深入开展。切入点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活动时间10个月左右,在全国开展。

2、学习讨论落实活动

2014年12月县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县深入开展学习讨论落实活动的实施意见》(盂发[2014]19号)。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①坚持从严治党,认真落实“两个责任”;②深刻反思剖析,科学提出整改措施;③保持高压态势,集中整治突出问题;④坚持从严治吏,匡正选人用人风气;⑤积极构建长效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活动时间:2014年12月中旬至2015年3月底。在全省开展。

3、“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2015年11月17日县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深化全县“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解决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专项整治方案》。(三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三实: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11月 至12月用一个多月的时间集中开展一次专项整治,坚决纠正、严肃处理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4、“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2016年4月县委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主要学习内容:《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等。

第四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概要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建设概要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概念及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治安,即指社会治安,一般是指由具有社会安定和公共安全内容的国家法律法规所规范,并由国家强制力与之相应的思想、道德、文化等维护和建立的稳定安宁的社会秩序。通常有三方面含义:

一是指社会治安秩序、二是指社会治安问题、三是指社会治安工作。

目前,“社会治安”一词,已不单指刑事与治安规范下的社会治安,而又包括安全生产、消防、药品、食品、教育、铁路等等,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范畴。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法律概念,其含义是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和防范犯罪,完善社会管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人民权益,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入发展。

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五个特征:

一是综合性。

主要是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和手段而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性的,既有政治手段、思想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又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教育手段等多种手段。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努力消除违法犯罪的各种消极因素和隐患,打击和预防犯罪,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可能减少不安定因素,逐步实现社会风气、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

二是广泛性。

主要是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体、参与的力量而言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党政军群各方面都有维护社会治安的职责和任务,公民个人也都有维护社会治安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组织动员社会各部门、各方面力量,共同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统一性。

主要是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而言的,由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内容错综复杂,必须有强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整合力量、形成合力。这也是由我们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决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必须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抓,办事机构具体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负,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共同解决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

四是系统性。

主要是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范围和环节而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全社会范围的社会系统工程,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环环紧扣,相辅相成,各个工作环节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统筹协调,不可偏废。

五是开放性。

也可称之为动态性、时代性,主要是就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任务和要求而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任务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不是就治安抓治安,而是立足于“大治安”。立足于保持社会持续、动态的和谐稳定,服从、服务于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顺应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适时调整工作重点,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虽然是1991年才颁布的,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历程却可追溯较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思想的形成、方针的提出和实际探索的阶段(1979——1990)

这一阶段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是:伴随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适应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思想,明确提出了解决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综合治理方针;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体制,设立了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开展了工作探索,各界逐步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政法部门做好大量工作;政法部门在充分发挥职能持续开展“严打”斗争的同时,注意结合自身业务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较好地发挥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力军作用;理论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可行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从而为全面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思路最先是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提出的。1979年,针对改革开放之初青少年违法犯罪比较突出的问题,中共中央转发中宣部等8个单位《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依靠学校、工厂、机关、部队、街道、农村社队等城乡基层组织以及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这里虽然没有提到综合治理一词,但体现了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实行综合治理的思想。

1981年,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央政法委《京、津、沪、穗、汉五大城市治安座谈会纪要》,提出了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的任务,强调“争取社会治安根本好转,必须各级党委来抓,全党动手,实行全面综合治理”。这里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综合治理”一词来概括我国社会治安工作的总方针。

198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指示》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内容。文件强调,在整治治安中,各级党委要加强领导,把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看成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把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采取思想的、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各种措施和多种方式,推广适合各种情况的安全保卫责任制,把“综合治理”真正落实到各个方面。

198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明确了把打击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首要环节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严打”方针。

1984年,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央政法委《关于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第一战役总结和第二战役部署的报告》,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抓住打击、预防、改造等各种手段,通过思想的、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各种手段,达到控制犯罪,预防犯罪,减少犯罪,并把犯罪分子中的绝大多数改造成新人的目的。

此后,针对为期三年“严打”斗争并未能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根本好转,甚至刑事发案又出现大幅度反弹的情况,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一手抓“严打”、一手抓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种措施的“两手抓”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内涵。

1989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由各级党委统一负责,党委、政府都要有一位负责同志分管这项工作,可以建立由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或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综合治理的组织领导工作。自此,全国许多地方纷纷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体制,设立了组织领导和办事机构,推动各项工作措施的进一步落实。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国普遍开展的阶段(1991-2000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全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并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精神,围绕解决那些一两个部门难以解决的、群众反映强烈的、影响社会治安突出的问题,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狠抓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工作和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上是每年围绕一两个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主题,召开专题会议,出台专门文件,层层部署抓落实。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律保障、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逐步建立健全。1991年1月,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首次在山东烟台市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经验,明确了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同年2月19日和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作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这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法律保障。同年3月21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作为协助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常设议事机构,下设办公室,与中央政法委机关合署办公。自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了全国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1991年12月,中央综治委制定下发了《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属地管理”原则的规定》、《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的规定》;1993年11月,中央综治委会同中央纪委、中组部、人事部和监察部联合下发《关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若干规定》,有力促进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局面的形成和责任机制的落实。特别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写入新修改的《党章》总纲,进一步明确了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全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组织开展重点治乱。在中央综治委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两个《决定》”精神,针对一些地方治安混乱状况,围绕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齐抓共管,开展了一系列重点治乱活动。如,1991年至1993年,中央综治委先后部署开展了反盗窃专项斗争,重点治乱活动,打击取缔卖淫嫖娼和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围歼车匪路霸、整顿铁路治安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限期扭转一些地方治安混乱状况,集中解决突出治安问题。特别是针对农村治安混乱状况,1994年6月,中央综治委会同中组部、公安部、司法部、民政部在江苏省吴江市联合召开全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部署开展农村治安整治。11月,中央综治委、公安部、民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农村治保会工作的意见》。这次农村治安整治工作充分体现了各部门齐抓共管、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结合的综合治理特征。

——大力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门工作。针对流动人口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学校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重点、难点问题,中央综治委分别会同公安部、劳动部、司法部、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团体,先后于1995年7月在福建省厦门市联合召开全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会议,1998年10月在上海市召开全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经验交流会,1999年4月在北京市召开全国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0年9月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经验交流会,分别对这几项专门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同时,研究制定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深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针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较弱的状况,中央综治委会同有关部门分别于1996年6月在北京承德市召开全国深入持久开展“严打”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会议,1997年9月在山东威海市召开全国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经验交流会,1999年7月在山东东营市召开全国企地共建安全社区工作现场会,对以基层安全创建为载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推进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在基层的有效落实,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全面部署,并先后制定下发了中央综治委《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的意见》。

——部署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针对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条件下社会矛盾纠纷突出的新情况,为推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预防和减少犯罪及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中央综治委于2000年8月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意见》,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对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提出了具体措施和要求。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广泛深入发展的新阶段(2001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适应新世纪我国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形势,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围绕加强社会治安防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深化平安建设三大方面,进一步拓宽领域、充实内容、提高层次、完善机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全面部署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2001年9月,在总结过去十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对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这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纲领性文件,为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2002年4月,中央综治委在上海市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的意见》。2003年9月,中央综治委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总结交流加强治安防范工作的经验,对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出部署。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从具体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点、线、面结合,专、群结合,管理、教育、服务相结合,打击、防范、控制相结合,全时空、多手段、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保持社会治安秩序持续稳定。

——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着力维护社会稳定。2003年11月,中央综治委与浙江省委联合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2004年6月,中央综治委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总结推广“枫桥经验”,研究部署进一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在基层的落实,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人为本、源头预防,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和工作制度,探索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狠抓考核评比工作,促进各项措施落实。2003年9月,中央综治委印发《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比标准》,对完善综治工作考评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综治工作评估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考评内容和考核标准作出了规定。其后,中央综治办及中央综治委各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和其他参与考评工作的成员单位,每年都结合工作重点,制定下发考评实施细则,认真开展考评工作。各地也层层开展综治工作考评。通过考评,查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有力地推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机构、编制、经费等老大难问题的解决,促进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总之,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内容、形式、层次和要求等方面都有了新发展,由对社会治安问题的综合治理扩展到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由基层安全创建升级到大范围的平安建设,带动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方法创新,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是制定、解释、执行和研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依据,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核心,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全党全社会各个方面。三十多年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践证明,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依靠群众、预防为主、调查研究等重要原则,而且还要坚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色的“谁主管谁负责”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有机结合的属地管理”原则。

这两项原则是199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中正式提出的。同年12月25日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进一步细化属地管理原则的具体内容。2001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意见》要求:党政军各部门各人民团体要各负其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到“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真正落到实处。企事业单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自觉服从所在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接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加强单位内部的治安管理和防范工作、协调和监督,加强单位内部的治安管理和防范工作,防止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2005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政法委员、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再次重申: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把平安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部门(单位),落实到责任人。

(1)属地管理原则的基本内容

——所有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要服从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必须由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一般来说,“块块”所属的各单位服从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比较容易做到,而“条条”所属的各单位在综合治理工作中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一定的工作难度,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行政区划的党委、政府对本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负全面责任。具体而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由街道、乡镇等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负责组织落实;在城市原则上由街道负责;在农村原则上由乡镇负责;跨越两个以上街道或乡镇的厂矿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由上一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负责,也可以指定其中一个街道或乡镇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负责;大型厂矿企业、高等院校、科学研究单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批准,也可以由市、地、县或市属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负责。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对辖区内的所有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有协调指导权、监督检查权、表彰批评权和对主要领导、主管部门以及治安责任人的党纪、政纪处分建议权。县以下(不含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对辖区内的各部门、各单位有评选晋级一票否决的建议权;县以上(含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有评先晋级一票否决的决定权,其办公室有建议权。

对辖区内综合治理涉及各部门的,各级综治组织要作为管理主体,主动承担起牵头责任,组织协调各部门在积极发挥各自职能的同时,整合力量,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局面。

——把“抓系统、系统抓”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原则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条”、“块”积极性

“抓系统、系统抓”就是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调动系统和部门的积极性,利用各方面的力量,运用综合的手段,治理社会治安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各部门、各人民团体既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抓好本系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又要积极支持配合地方各级和政府,督促所属单位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上级部门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既要执行上级主管部门的部署,又要服从所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所在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的组织、指导、协调、督促和检查,消除“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无人负责的现象。以垂直领导为主的铁路、金融、邮电、电力等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由部门和地方双重领导,以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为主,对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统一布置的任务,也必须认真完成。地方党委、政府在部署工作时,要注意把社会面的治安问题同单位内部的治安问题联系起来,把社会面的治安治理措施和单位内部的治安治理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整体责任,二是系统责任,三是单位责任

——管理主体要承担起维护社会治安的整体责任

“谁主管谁负责”原则适用于所有党政军各部门和各人民团体。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军各部门和各人民团体首先要承担维护社会治安的整体责任。既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要求和工作范围,结合本身业务,主动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职能作用,认真抓好本系统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尽力防止因本部门工作偏差而对社会治安造成消极影响,承担起减少违法犯罪、维护治安和社会稳定的整体责任。

地(市)、县、乡镇、街道承担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责任是“保一方平安”。要确保责任履行到位,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落实各项治安责任制,建立健全治安防范机构和群防群治网络,做好治安防范;二要开展法制教育,增强群众的法制观念;三要做好刑满释放、社区矫正等人员的社会监督改造工作;四要做流动人口的服务与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减少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努力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都要抓好治安保卫工作,防盗、防骗、防止各种灾害事故的发生;及时缓解、调处各类矛盾和纠纷,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建设必要的防范设施,减少本单位职工的违法犯罪率和案件、事故的发生率。例如,企事业单位要把内部治安工作纳入本单位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狠抓落实。加强对所属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和观念。及时发现和消除影响稳定的苗头,缓解矛盾,尽力防止越级上访、请愿、闹事等事件发生。在转换机制、深化改革过程中,尽力避免给社会增加不安定因素。对有现实作案危险的职工要及时加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努力防止违法犯罪。加强对重点要害部位的防范设施建设,严格执行财物的生产、流通、保管等各环节的规章制度,严格各级值班制度,确保不发生重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旅店、废旧物品收购、刻字、依托等行业以及车站、码头、影剧院、歌舞厅、饭馆、商店、集贸市场等场所,除了要管好本单位钱物、设施和教育员工遵纪守法外,还要承担维护国家利益、保障旅(顾)客人身和财物安全、维护好营业场所治安秩序的治安责任。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和宣传、教育、文化、影视、出版等部门除做好内部治安工作外,还要结合自身职能,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起到维护治安的积极作用,政法各部门要在综合治理中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要根据不同时期刑事犯罪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及时开展“严打”和各种专项斗争,加强各项防范和管理工作,发现隐患和漏洞,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整改意见。

——管理主体要抓好本系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党政军各部门和各人民团体,都要抓好本系统自身的综合治理工作,防止发生重大犯罪和重大治安问题。这就是说,各部门针对本系统内发生的案件和治安问题负有责任,一旦发生,要受到追究和处罚。这就要求各部门不仅要做好自身的本职业务工作,还必须维护好本系统的治安秩序。这是“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向各部门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各部门在部署本系统业务工作的同时,要部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制定完成这项任务的各项措施,并要有督促、有检查、有总结。

——管理主体要做好本单位的治安防范工作

各机关、厂矿、学校、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都要“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切实加强内部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各项防范工作,严防发生违法犯罪等治安问题。这是“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各单位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各单位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努力消除产生犯罪的因素,尽力做到本单位的人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单位内部的治安防范设施建设,严格财物管理、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规章制度,完善值班、巡逻等制度,确保不发生重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

——管理主体违反“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和治安责任人,如果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致使发生了刑事案件或治安问题,要视问题的性质和情节追究责任。主要有:予以批评教育、经济处罚、取消荣誉称号或晋级晋职资格、党纪政纪处分,甚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那些严重不负责任,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给国家、集体、个人财产及生命造成重大损失,情节严重的,必须严格依法惩处。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两项原则解决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主体、管理范围和管理主体责任问题,是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核心,特别是“谁主管谁负责”原则,适用于所有党政军各部门和各人民团体,各部门都要积极落实,不断坚持和完善。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要求和工作范围,主动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本部门、本系统的职责,切实承担起共同维护治安的社会责任。

实践表明,要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在坚持两个原则的基础上,强化综合治理“条”与“块”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局面。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承担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而“条”线所属单位应当服从地方的领导。但绝不能忽视“条”线系统在综治工作中的作用,特别是企事业单位相对集中地区。各级综治部门要积极组织协调,一方面要发挥“条”线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职能作用,督促其下发完成好辖区内承担的各项任务,另一方面要求“条”线系统抓好所属系统单位内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督促、检查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横到边、纵到底”,“条”、“块”结合,不留工作死角,才能全面推进全面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发展,实现齐抓共管的局面,最终达到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目标。

二、平安建设的相关内容

1、平安建设的基本内涵:平安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

2、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一是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防止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情况发生。二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防止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三是维护城乡社会治安秩序,使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乱点得到有效整治,防止严重危害群众安全感的重大治安问题发生。四是预防和减少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防止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群死群伤事故发生,努力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五是依法查处经济犯罪案件,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防止严重危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经济案件发生。

3、平安建设的发展历程。自2003年9月中央综治委“南昌会议”总结交流了“平安江苏”建设的经验后,全国不少地方先后开展了平安建设活动。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部门的工作经验,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的意见》,并于2005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该意见,对广泛深入开展平安建设,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拓宽领域,充实内容、提高层次、完善机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2006年4月、2007年4月、2008年4月,2013年6月、2014年11月中央综治委围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先后在江苏省苏州市、陕西省西安市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江苏苏州市、湖北武汉市等地召开了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和深入平安中国建设会议,总结交流开展平安建设工作的经验,进一步部署深化平安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在全国蓬蓬勃勃开展,各级党委、政府对平安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明显增多,从而使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4、实施平安建设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一是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三是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四是加强社会管理。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六是加强公民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和民主法制建设工作。

5、“平安建设”与以往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什么区别,如何正确理解两者的关系。平安建设是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多年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利用多种手段齐抓共管,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作制度、形式多样的群防群治队伍和严密的综治工作网络,为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的发展,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和工作内容不断拓展。为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综治工作着眼于从更深的层次预防和减少犯罪,从教育、管理、建设等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强化薄弱环节,着眼于从更广的范围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强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致力于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上的难点问题,从源头上、苗头上来化解矛盾。随着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对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都纳入了综合治理工作范围。随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不断发展,需要有一个新的载体来推动综合治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平安建设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中央十分明确地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拓宽领域、充实内容、提高层次、完善机制、取得实效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说,平安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新举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为什么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建设工作

1、历史的总结。综治工作自身发展的实践证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具有现实重大意义。一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安全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弥补了现行法律不完善方面的问题;三是凝聚了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共识,整合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保驾护航;四是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稳定,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

2、现实的反思。两新组织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法治意识淡薄的问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不到位问题;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尚处在探索之中。

3、未来的方向。未来我们将步入老龄社会、法治社会、公民社会。户籍制的取消,人口迁徒、流动。互联网发展为物联网,信息社会转向智能社会。就综治工作而言,我们的思路应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治理,从堵截管控向疏浚式治理转变,从运动式管理向法治式治理转换,从刚性硬维稳向刚柔并济式治理转变。

第五篇:会议概要

会议概要

会议名称;周班会2010年12月28日)

参加人员;李经理、李合法、各班队长、不值班队员

会议内容;

1、2、经项目决定,至2011年1月起,取消一些形象岗补贴 岗位不变,不在形象岗内的,特殊时间可坐或站立。不允许其脱岗现象的发生(3米之内)。

3、各班队长要严格检查纪律,发现违纪现象发生的一定要提出严厉批评。

触犯公司制度的,要开具相关处罚通知。表现优异的,备录在案,月底公司会适当奖励。

4、各队员请假及离职申请。需队长开具相关证明。无队长开具证明的,一

律不批。

5、年关将至,队员及队长请假现象频繁。经项目管理处决定;至2011年01

月起。原则上不允许队员及队长请假或申请离职。特殊情况的例外(需出具相关证明)。6、7、8、介绍新队员入职的。公司奖励制度不变(详见附表)。取消203监控岗,由各班队长轮流值班(每2小时巡视一次)。至今日起,对无故旷工、脱岗、迟到早退者,各队长要对其严重处罚并

记录在案,每15天通报一次。(由各队长统计并每天报李主管)。

9、由李主管带领当班队长,对项目辖区每天不少于6次巡检,发现违纪现

象的及时予以纠正。触犯公司制度的,要从重处罚。

10、队员每日考勤,由当班队长录入电脑考勤(李主管进行培训)。

11、相应公司号召,在队员中选举多才多艺人员,参加公司组织的年夜饭活

动,为项目争光。由队员报名,主管及队长参与的方式进行选拔。

河北省概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