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17-1124634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31 23:54:5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党和国家从全局工作出发,对文化建设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河北是文化大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但也要看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我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仍存在渠道少、贷款难、方式单一等问题,远不能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创新投融资模式,完善投融资机制,形成资金合力。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文化产业相比于文化事业,具有商业性、营利性的特点,所以文化产业发展总体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但由于目前文化产业还是一个相对弱小的、成长中的产业,而且文化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健全,所以仍需要发挥政府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一方面,要加大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投资结构上,财政资金主要是支持文化产业的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充分发挥其示范性和导向性作用,支持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投资方式上,引入市场机制,改善政府投资方式。对于政府不宜直接投资经营的项目,可采取政府采购等方式,鼓励民营资本以及其他社会力量进行投资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对文化产业投资、捐赠与赞助。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可通过贴息、补助、配套性资金等方式进行扶助。对于符合国家认定的高科技文化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优先安排政府性贷款以及企业用地指标。

健全信贷担保机制,加大金融资本支持力度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应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完善担保机制。一方面,建立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置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保障。对于具有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通过权利质押贷款等方式,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加快信贷产品的创新和开发。根据文化产业的性质和特点,开发更加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对于经营模式稳定、经济效益较好的文化企业,要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于具有稳定物流和现金流的企业,可发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贷款。此外,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产业项目的多种贷款模式。对于融资规模较大、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对处于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中的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商业银行以联保联贷等方式提供金融支持。

降低准入门槛,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一方面,要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积极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并对投资者提供土地、税收、财政、信贷、投资准入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竞争性文化产业项目。另一方面,发挥民营资本投资带动效应,拓宽社会融资渠道。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社会投资,产生投资的“蝴蝶效应”。例如,承德市依托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量民营资本介入文化产业,由民营资本打造的将军国际健康城、《鼎盛王朝》文化产业园、热河展演中心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既推动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又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建立产业基金,增强文化产业资金聚合力。基金投资已成为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政府应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的同时,对文化产业发展与运营给予资金支持,并对基金投入主体、投资规模和运作方式进行规范和引导。首先,发挥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龙头作用。基金投资主体可由政府财政、金融企业和产业公司发起。现阶段,应坚持“政府注资引导,鼓励多方参与”的原则,积极发挥政府产业投资扩大效应,合理配置文化资产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克服地区利益和部门利益的局限,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其次,优化基金投资取向。在基金投入上,要充分发挥基金的专业优势,将基金投入到最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中,降低交易成本,做到投资“专而精”。再次,完善基金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投资体制以及投资项目法规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和风险管理,保障基金安全运行。

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

目前,我省文化产业融资手段还比较传统,主要以资金方式投入为主,缺乏现代化的筹资方式。单一的投融资方式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融资。资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必须创新投融资方式,不断为文化产业注入资金活力。在企业经营方式上,可以采取独资、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途径聚集资金,壮大文化企业联合体;在投融资方式上,既可以以资金投入,也可以以土地、技术、专利权和无形资产等投资入股,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实现投融资主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多样化、投资决策科学化和投资建设社会化,合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章由山东牛皮癣医院http:///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二篇:推动全市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定稿]

挖掘文化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推动全市旅游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全市宣传文化系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不断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推动文化旅游相互融合,取得了一定实效。市广播电视台、定西日报、中国定西网等市内主要媒体在黄金时段和显著位置积极宣传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使我市旅游知名度明显提高。积极争取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专项资金支持,建成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旅游项目。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积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景点文化品味。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旅游文化业发展才刚刚起步,“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任务还很重,还需要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一、着眼于营造良好氛围,在扩大宣传上取得新突破 宣传是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要牢固树立大文化、大旅游的理念,以“文化定西、多彩陇中”为主题,不断加大对定西旅游文化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要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宣传媒体,构筑立体宣传网,加大宣传力度,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效果提升我市旅游知名度。积极组织编绘介绍定西旅游文化的书籍、刊物、画册、地图,制作介绍定西旅游文化的光盘、影碟等,在主要公路沿线再建一批旅游宣传广告牌。拍摄制作以定西风光、定西史话以及定西民间故事为素材的专题片,精心创作和广泛传唱歌唱定西系列歌曲,进一步提高定西旅游文化产业在外界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着眼于夯实发展基础,在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推进“红色旅游基地建设”。要以此为契机,科学谋划,主动出击,力争我市更多的旅游文化产业项目能够进入国家和省上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大力挖掘定西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着力抓好临洮马家窑(彩陶)文化产业园、陇西李氏文化产业园、岷县文化产业园规划和建设,不断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尽快完成中共中央政治局榜罗会议纪念馆、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纪念馆陈展工作,积极争取安定区扶贫精神纪念馆、临洮县陇右革命纪念馆、漳县红军盐井会议纪念馆免费开放补贴项目。着手论证、规划综合性文化市场,提高产业集中度,尽快形成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极。

三、着眼于满足游客需求,在产品开发上取得新突破 旅游购物是游客获得完整旅游感受的不可或缺因素,丰富的旅游工艺品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体现。我市的书画、剪纸、洮砚、奇石、根雕、麦秆画以及复仿彩陶等文化产品,都颇受游客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开发前景。要紧扣旅游工艺品市场需求,加大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旅游工艺品开发的扶持,资助具有自主创新产品的旅游工艺品企业做大做强。民间工艺品开发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注重创新,要认真研究产品开发方案和制作流程,不断推出能够满足消费者求新、求知、求乐的旅游文化产品,着力提高其艺术性和实用性,使游客在我市旅游时能够便利地买到满意的旅游纪念品,能够在精神和物质上获得“双丰收”。

四、着眼于丰富文化内涵,在提升品味上取得新突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特别是定西这样一个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旅游业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要积极探索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有效模式,挖掘文化的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资源共享、互为支撑、共同提升的良性发展机制。要加强对景区、景点的历史演变和历史文化信息研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对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迹、重要文物进行挖掘整理,尽最大努力争取搞清它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从而为开发历史遗迹文物观光旅游景点和线路提供历史依据。要对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完善景点历史文化、历史典故资料,撰写高水平的景点导游词,加大对导游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

导游人员的讲解水平,让导游能把旅游景点文化内涵尽善尽美的介绍给游客,使游客真正享受到文化大餐。要围绕临洮老子文化节、岷县花儿会等,发展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节会旅游项目,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要在历史故事再现、歌舞晚会打造、娱乐项目开发等方面大作文章,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进而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从“卖景点”向“卖文化”转变。要着力加强旅游景点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居民、商户、服务人员文明素质,美化社会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使懂礼节、重礼仪、讲礼貌蔚然成风,形成诚信、友爱、热情、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让游客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

五、着眼于加强统筹协调,在强化服务上取得新突破 作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作为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在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负有重要责任。我们将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认真按照市上的总体要求和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统筹协调,落实目标责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良好的服务。要加强调查研究,完善工作思路,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要充分发挥市旅游文化产业开发专家组的智囊作用,组建专门的旅游文化产品研发队伍,做好重大决策的参谋、咨询工作,努力把全市旅游文化产业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可以预见,以文化为驱动力的旅游产业,将成为我市未来发展的新引擎。加快旅游文化产品的深度开发,加大参与型、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高起点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和旅游亮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对我市旅游业的宣传力度,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为推动全市旅游文化业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张华

文化产业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的乘数效应,已经引

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在世界文化与经济、科 技相互交融的大背景下,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对文化企 业的效益与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的 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持续稳定具有根本支撑作用。

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直接产物,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 步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开拓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带动了文化产业向更广、更深的空间发展,科技进步深化了文化产 业的内涵。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会拓展出新兴的消费市场和就业空间,为传统文化产业发 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现代高新技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二十世纪以来,印刷复制、录音 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批量生

产。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渗透,使文化产业出现多种形态。最典型的就是互联 网的出现使其成为第四媒体,并由此产生了网上电影、网上出版、网上论坛等一系列新的文 化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它是知识经济时代 的先导性产业,它已经成为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二)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进展与应用,促进了当代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技术领域的数字革命对文化的形成、交流、传播、演变、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信

息技术已经成为媒体、影视、演出、娱乐、广告等文化产业在制造、传播、营销等方面离不开的工具。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值 得我们去重新开发和演绎的作司凡科技的进步,为传统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可能。不断的科 技进步,为文化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了技术支持,产生了一大批的文化精品,为传统文化的 推陈出新,增强其发展后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广西桂林推出的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 《印象刘三姐>,通过聘请专业的导演和技术人员,通过对光、电、影等新技术的运用,产生了

美轮美免、迷幻离奇的影像效果。这一山水实景演出获得了首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 地”、“10大演出盛事奖”等多个奖项,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科技创祈和技术进步优化和提升了文化产业结构

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各种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的融合,构建了新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培育出新的文化消费群体。同时,它还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文化产业 更新换代,日益向技术密集、信息密集、知识密集型发展,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的新业态〕 二十世纪后期,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文化消费的大变革,诞生了以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 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经济,网络服务提升了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数字技术应用于传媒产业,使 传媒产业迈人了数字时代。数字技术让数字出版、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成为新的 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增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数字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更

是造就了一种全新的传媒形式—网络传媒(包括电脑互联网络和移动网络)。数字技术还在更广领域创造了具有超强互动、服务个性化、传媒分众化的“数字新传媒,如数字照相 机、数字摄像机、MP4播放器、3G手机等。

另外,通过引进高新技术,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如多媒 体设计、网页设计、游戏设计等,离开高新技术的支撑,其发展是无法想象的,更谈不上产业

提升。Photoshop、nash、CorelDraw、3DsMAx、iliustrator、Drearnweaver等设计软件的开发,让

文化产品的设计师们更加得心应手,为人们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能。技术的 进步,不但使得文化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世界随时享用成为可能,同时,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结 构优化。

(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竟争力的重要内容。

而是否有高新科技支撑,成为检验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发展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一个重 要指标。发达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推动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 步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文化产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 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就提高创新能力来讲,科技创新本身就是创新能力的一部分,而文化 内容的创新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产品形式的推陈出新更是与新技术开发密切相关。科技 创新是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利用科技创新甚至可以开发出新的需 求,拓展出全新的市场。

高新技术在文化产品生产、传播、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有利于降低绝对成本和相对成 本。要想充分发挥资源效益而不破坏资源与环境,也只有通过高新技术应用才能实现,技术 创新是文化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证。

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科技进步对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起到了

„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技成为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二、河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面临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20(巧年首次发布的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表明,2(X)5年,全国有九个省市文化 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100亿元,河南省跻身其中。事实表明,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河南 经济强省目标的强力助推器,是顺利实现“两个跨越”的重要保障。

不过总体来看,河南文化产业近年来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就现阶段来说,河南省的文 化产业与发达省份还有一定差距,还处在初级阶段,尚需大力开发。

(一)文化产业管理模式落后

尽管这几年我们下了很大决心要在体制上进行改革,大力解放文化生产力,但整体上进 展缓慢,效率低下。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上,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仍 然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存在着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弊 端,政府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造成管理的错位、越位、缺位。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意

识淡薄,不是找市场,而是市长,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致使文化发展缺乏活力和竞争 力。在投资问题上,主要依靠政府,尚未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实践证明,只有从根本上破除制约文化发展体制性障碍,文化生产力才可能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发展。

(二)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偏小

作为一个中部省份,我省发展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从整体上看,河南文化产业总量小、比 重低。202_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39.64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

而全国部分文化产业发达省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到6-

7%,相比之下我省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时,河南文化产业还缺乏拳头产品和重点企业。具体讲:河南大型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在文化市场上市场份额小,竞争弱;资金规模小,软、硬件水平都较低;创新少,精品少。虽然一些文化企业已初具规模,如河南文化影视集 团,河南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等,但与全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相比还有很大距离。总 之,河南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还很大,但

后劲十足,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三)文化产业产业结构失衡

河南省文化产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结构不合理,主体产业所占比重偏低。我省文化 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三者的增加值之比为21.8:7.2:71.0,全国平均水平为24.7: 2

3.3:52.0。从中可以看出,河南文化产业的主体部分一一核心层与外围层构成的“文化服 务”仅占29%,远远小于全国48.0%的水平,特别是包括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与居民生 活密切相关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文化服务的外围层所占比重太小,仅为7%。核心 层比重比全国水平低近3个百分点,外围层比重低16.1个百分点,形成了“核心”不够核 心,“主体”达不到主体的局面,直接影响了全省文化产业的规模。

三、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现代文化产业作为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撬动其发展的是创意,支 撑其发展的是科技。我国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依靠科技 创新推动现代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以企业为载体,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最终要落实在载体和产业链上。要积极实施项目拉动,重点建设和 引进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努力打破地区和部门分割垄断,培育 一批创新能力强,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集群 战略。任何产业实际上都由一系列产业链条组成,并通过链条之间互动使企业得到发展壮 大。

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同样需要集群。在集群内,容易产生专业知识、创意、技能、市场资 讯等方面的积累效应,使文化企业在相互学习、合作、竞争中共同繁荣。集群内物质资源共 享,则可大大降低文化企业生产成本。产业集群还会强化企业创新动力,实现规模扩张。文 化产业上下游各个点相互依存和协作,又可拉长产业链,使文化产品得到深度开发,不断增 加附加值。

(二)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建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机制

要通过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品交易市场等措施,规范文化产业管理体系。运用财 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增加科技投人。要利用法律武器,加强对文化产品核心 技术的保护,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要积极发挥消费 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民族文化产品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有力支撑。要特别 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力量,通过引人风险投资基金等手段,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创 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科技主管部门要制定政策法规,促进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引导高 新技术进入文化领域,不断实现科技创新。

(三)加强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建立开放的科技文化体系

要认清我省目前文化产业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加强和先进国家的技术

交流。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尤其是国外先进的技术,将其与国内的文化

产品和服务相结合。吸取国外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扬长避短,促进河南省文化产业 的跨越式发展。

(郑州大学)

第四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任务,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握正确导向、增强宣传效果,推动兴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激励和动员干部群众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科学谋划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各级要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实质,进一步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要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动力,扎实做好经济结构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全年和“十一五”目标任务。要按照全会要求,把握重点,加强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好的“十二五”规划,科学谋划好城市的长远发展。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全会关于文化产业的提法尤其引人注目。文化产业的理念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被提及,但在五中全会公报中,文化产业用了219个字加以阐述,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制造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目前也提第四产业是高科技产业。我国在农业大国的基础上建立工业化国家,需要减少第一产业人口的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而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经济能不能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作支撑。

当今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打造。美国文化产业正成为美国政府执行对外文化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我国不少地区也先试先行,努力发展文化产业。深圳特区成立30年来,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继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物流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改写了“只有经济,没有文化”的历史。202_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又一个重要的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性发展,正迎来一个历史性拐点,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周期。

第五篇: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对广东省监狱信息化与基层基础建设的感想

创新理念推动监狱工作跨越式发展

202_年9月14日到202_年9月16日,我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监狱学会202_监狱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建设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于保忠向研讨会代表介绍了广东省监狱系统近年来在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建设上的一些成功经验和下一步工作思路。研讨会代表参观了广东监狱系统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建设的示范监狱——广东省女子监狱。

在参观完广东女子监狱,特别是利用研讨会的机会和广东省监狱系统的领导和同志们交流后,我深刻感受到了广东省监狱系统近年来在监狱信息化与基层基础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和我们作为内地省份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体现在计算机的配备率、应用系统的数量这些表象上的,更重要的是在深层次思想上的差距。我不由地想起我目前的老师:中科大洪咸友教授在授课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理念是指导人们行为和思维的规范和信念体系,是最核心的价值观,理念决定着发展的方向。而在南粤大地上,广东监狱人能够取得比其他兄弟省份更大的成绩,我想最核心的是他们在工作中建立了一套创新的理念并不断付诸实践,这种创新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广东监狱系统创新的理念首先体现在观念上的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向外取经。广东监狱系统除了积极参加中国监狱学会的各项理论研究活动外,还和香港、新加坡、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监狱管理机关合作,定期举办理论研讨会、双向交流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国际上目前较为先进的监狱管理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这样一个平台也能激励更多的监狱工作者参与到理论研究。例如在此次研讨会上,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纪委书记滕春誉撰写的论文《尝试如果将“科技覆盖”转化为“科技替代”,切实为监狱信息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提出了将信息化等科技手段作为监狱管理和安防的主要支撑手段,实现监狱工作的全信息化,就是对现代信息技术在监狱全面应用做了前瞻性的理论探讨。

在信息化建设上,广东监狱局打破传统观念,主动走出去和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共建“数字化监狱重点实验室”,研究国际上先进的信息安防技术,在惠州监狱等新改建监狱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中,很多都是和中山大学软件学院共同研发完成的。其先进程度和实用性远比由软件公司定制的应用系统高。

第二,广东监狱系统这种创新理念还体现在监狱信息化建设实践上,在新建监狱上在信息化建设上在充分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技术上,敢于创新,适当超前建设。像我们此次

参观的广东省女子监狱是202_年建成使用的,但是直到现在各项设备仍不显落后甚至可以说是先进,例如监狱在建成之时就建立了完善的内部网络系统,为日后的各种应用系统的推广奠定了基础,并在各个监区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直饮水系统等先进设施,劳动现场和监舍都建有专门的监控室。而去年投入使用的惠州监狱,在建成不久就被列为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其信息化程度之高为国内之最:目前惠州监狱完成信息点1160个,监控点1104个,对讲监听473个,报警信息点392个,门禁读卡器279个。这些信息安防设备在监管安全上的作用非常大,真正做到了让罪犯插翅也难飞,即使出现自杀、自伤等狱内案件时,监控录像也可以对全过程一览无余,及时报警、取证。更重要的是高水准建设标准可以保证长时间内不会被淘汰,避免了今后重复建设。

在罪犯管理上也充分体现了信息化的应用,据广东同行介绍,正在逐步推广的积分考核应用系统就对各种加扣分事由和对应条款作了严格的关联限制,真正做到了积分考核的一致性,有效地避免人情分和处罚不公的现象。我们在女子监狱所属某监区看到,监区罪犯餐厅(会议室)安装了一个LED电子屏,不断滚动罪犯的积分考核情况和专门岗位罪犯使用情况,罪犯活动室还设置了查询机,充分体现了狱务公开。

第三,除了信息化建设外,广东监狱系统在监狱基层基础建设的其他方面上也充分体现了创新的理念,例如监狱监区二级管理就是广东省第一个实施,在别的省份还在试点之时,广东省已经全面推行完成了。我们参观的广东女子监狱占地不大,其生产区域非常小,据陪同的女子监狱领导介绍,他们的车间没有仓库,当天的货当天运完,实现了零库存管理。在罪犯改造中坚持“首要标准”,全面推广5+1+1的制度,并在每个监舍都设置图书室供罪犯文化学习。

广东省女子监狱基层民警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精神面貌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同参会的广东省武江监狱政治处徐主任介绍,广东监狱系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基层民警执法制度,民警执法也日趋规范。

广东监狱系统在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对于我们安徽监狱系统是有很大启示的,广东监狱系统在财力上的确是远比我们强,但是决定我们行动的还是理念。最明显的例子,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在理工类的研发水平和资源在国内公认是顶尖的,和省监狱局在培训教学上也有一定合作;合肥工业大学建有电子政务研究机构,为什么我们没有和高校共同建立一个研究机构呢?由此可见我们工作最缺乏的是创新的理念,而不是创新的手段。联系到我们合肥监狱的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工作我个人认为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借鉴广东监狱系统的创新理念。

第一,利用监狱布局调整的机会,将新合肥监狱建设成为高标准的打造国内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监狱。

我们安徽省监狱系统的信息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最大的优势

就是后发优势。信息技术的摩尔定律告诉我们,信息技术总是不断向前发展,例如近年来基于RFID(无线射频)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人员定位系统逐步完善,在五年前还是实验室的产物,现在国内已经投入量产;现代生物识别技术也逐步推广;而我国自主研发的WAPI标准的无线网络技术的成熟为打造全数字化监狱提供可能,这些技术在目前的监狱中还很少应用。

我们完全可以以监狱布局调整为契机,将新的合肥监狱打造为现代信息安防监狱的样本监狱。借助合肥监狱城多个监狱组团的优势,和一些科研机构合作,自主开发一些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系统,在建设之初就要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引进新技术,避免今后重复建设。

第二,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切实贯彻好首要标准。

由于合肥监狱面临布局调整,大的基础建设并不现实,但我们还是有很多基层基础工作可以加强,例如民警的执法理念和业务素质的培训工作,特别是信息化知识的培训,为将来的高标准数字化监狱应用系统的推广奠定基础,在当前贯彻首要标准的背景下,应考虑适当加大教育改造投入,在每个罪犯监舍建立图书柜,在每个监区安装电教化设备,并严格制定罪犯学习制度,切实保证罪犯“三课”学习时间,把罪犯参加学习的时间和考试成绩作为罪犯减刑假释的硬性标准等,通过这些手段来提高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

信息化建设能够提高监狱安防系统的技术含量,加强监狱监管安全。应用和普及信息技术会大大提高监狱基层基础工作水平。所以,作为监狱工作者如何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去了解、学习直至在工作中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监狱工作质量特别是基层基础工作质量,是我们每一个监狱工作者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我想最核心的还是建立一套创新的理念和实践体系,这不仅对于信息化和基层基础工作具有推动作用,对于监狱其他各项工作同样会有质的提升。

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