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社论)(五篇)
编辑:风起云涌 识别码:17-997784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6 23:50:23 来源:网络

第一篇: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社论)

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社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202_年以来党中央连续第八年制定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个一号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的新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系统谋划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含金量高,指导性强,必将对我国水 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 著成就。主要江河防洪能力不断提升,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利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水利投入强度明显 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 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去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 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 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但是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困难很多,挑战空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七 届三中全会决定和7个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今后要在不断强化和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选取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逐个加以突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就是要紧紧抓住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夯 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一号文件对新形 势下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和水利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 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 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我们要认真领会一号文件提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战略举措;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按照一号文件的部署,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 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 稳定增长机制,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当前水利改革正处在攻坚克难阶段,必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转变水利发展模式,为水利良性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统一认识,形成治水兴水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把中央出台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到位,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让我们共同迎接水利事业的春天,迎接“三农”发展的新的黄金期。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社论)

《 人民日报 》(202_年01月30日01 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202_年以来党中央连续第八年制定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个一号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的新的重大部署,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系统谋划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含金量高,指导性强,必将对我国水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主要江河防洪能力不断提升,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水利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水利投入强度明显不够,建设进度明显滞后,保障水平明显偏低。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去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刻不容缓。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面貌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之一,是“三农”

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但是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困难很多,挑战空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7个中央一号文件已经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系统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今后要在不断强化和完善现有政策的同时,选取影响全局的薄弱环节和重大问题逐个加以突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就是要紧紧抓住水利这个薄弱环节,解除水利这个瓶颈制约,夯实农田水利这个重要基础,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一号文件对新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作用和水利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全新的阐释: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我们要认真领会一号文件提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坚持民生优先,坚持

统筹兼顾,坚持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按照一号文件的部署,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当前水利改革正处在攻坚克难阶段,必须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转变水利发展模式,为水利良性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党全社会统一认识,形成治水兴水合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把中央出台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到位,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让我们共同迎接水利事业的春天,迎接“三农”发展的新的黄金期。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努力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推动大冶二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抢抓机遇创新克难乘势而上

————实现大冶二中跨越式发展

作者:大冶二中 董瑶

一代又一代的二中人,百年勤奋耕耘,树起了黄石农村高中教育的标杆。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大冶二中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多,有来自城区的省、市示范高中的竞争,有来自民办学校的竞争,二中人不能固步自封坐以待毙,二中要走出一条有着“农村包围城市”特点的竞争之路,走出一条特色之路。通过实施“12345”工程,努力实现二中跨越式发展。

围绕一个目标

202_年6月,《大冶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正式颁布实施,其中有谈到二中的发展“积极扶持大冶二中创办省级示范高中”。二中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紧紧围绕创造创办省级示范高中的目标。创新克难,努力创造条件,践行“优质教育,平民选择”的办学宗旨,办好让人民最满意的教育。

坚持两个创新

管理机制创新。推行精细化管理,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应该始终贯穿着关注过程、着眼细节、重在落实的“精细化”理念和作风。精心于每一个部门,精细于每一个环节。学校管理要强化“三个服务”:即班子服务教师,教师服务学生,后勤服务教学。尤其校级班子、行政人员日常行使管理的工作,必须树立“行政就是服务,管理就是服务,领导就是服务”的意识,克尽职守,发挥表率。全体教师要学会“三个合作”,即学会与学生合作、学会与家长合作、学会与教育管理者合作。基本形成“处处有管理,事事见落实,人人有事做,处处无闲人”的工作良性格局。

办学模式创新。开设“基础+特色”班。许多在中招考试中达不到市内高中最低分数线的学生,通过在三年“基础+特色”的培养模式下如愿以偿的考上理想中的大学。“基础+特色”强调文化课与专业训练并重,在文化综合发展的基础上吸收音乐、美术、传媒特长生,使学生在参加高考和就业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两条腿走路”的优势。

打造三支队伍

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自主学习。学习,是一个民族进步不竭的动力。教师应当把学习作为一种职业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教师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由“要我进步”变成“我要进步”,增强教师的学习意识、反思意识、问题意识、质量意识。

启动“校内名师”评选,开展骨干教师论坛、实施“青蓝工程”活动,拓宽教师专第-1-页

业化成长的渠道,激活教师自我成长的内驱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特别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学校有意识地施加一定的压力。青年教师每月要做到“五个一”,制一份测试试卷,写一个教学案例,写一份读书心得,写一篇教学论文,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

打造学生干部队伍:

学生干部是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广大学生、学生日常管理的得力助手。老师要引导学生干部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树立在同学中的威信;帮助学生干部掌握一些具体的工作方法;充分信任学生干部,敢于放手,大胆使用。老师要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如举行演讲比赛,让学生干部制订评分细则;由学生干部独立主持学生会例会、主题团队活动等。逐步提高学生干部的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开展班级自治、宿舍自治、活动自治、学生社团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实践,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既有理性,又有德性,既有知识,又有能力,让学生的成长带上二中特色的德育文化烙印。

打造优质后勤队伍:

后勤工作是学校的物质保障工作,是学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后勤队伍建设,提高后勤管理水平,是做好学校后勤工作的支撑点。

改变学校用人制度,学校与工勤人员实行双向选择。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所有新增工人必须达到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技术水平,不达标准的,不能上岗。要积极改善学校工勤人员的生活待遇、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后勤工作无大事,出了问题无小事”。后勤服务工作中的许多小事,往往成为学生情绪渲泄的导火线。无论哪一项后勤工作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学生激烈反应。围绕“三服务”“三育人”的宗旨,为教育、教学、师生服务,还要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以搞好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目标管理、制度管理、规范管理为手段,为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做贡献。

抓好四个建设

抓好平安校园建设

加强进出校门的安全管理。一是加强门卫管理,严格执行门卫管理制度。学校聘请保安公司的专业保安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对外来车辆、人员进行登记,严防不法分子窜入校园作案。二是建立学生出入校园图像核对系统,学生凭证件出入校门。严格的门卫管理制度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财产以及师生人身安全。

抓好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一方面,学校积极配合当地有关部门加大对学校周边治安的综合治理力度;另一方面,聘请派出所相关人员每天不定时派巡逻车到学校附近巡逻,对校园周边地区形成较大威慑力,有效地促进学校周边保持良好的治安状况。

抓好校园设施建设

学校要巧抓机遇,争取上级政府、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加紧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学校环境将焕然一新,学校的办学条件将明显得到改善。

制定暑期校园维修方案,对学生公寓、教学楼彻底粉刷,对破损路面进行填补。建标准的塑胶跑道。整个运动区变得整洁开阔,具有现代气息,更加美观大方,让人感觉舒适,为师生开展体育活动和全校集会提供了更好的场地环境。

加紧校门工程建设。二中校门因失修破旧,长期影响了校容校貌及校园的安全管理,需要更换成新式遥控电动伸缩门。改建后的校门将成为二中一个新的景观和亮点,给市民展现一个崭新的二中窗口。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五个文化”建设,即“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墙壁文化、餐厅文化、宿舍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言行。塑造学生勤奋、知礼、文明、活泼、健康的良好形象,让无声有形的物理环境“说话”,让有声有形的校园文化“说话”,使学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全面提升学校软实力。

积极将文化名人“请进来”,以充实校园文化。为陶冶师生的情操,提高社会各界对二中的认可度和学校的知名度。学校邀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大师们近距离和师生们交流沟通,与孩子们谈文论道,激情点击阅读与写作,豪情扫描社会与人生。大师们的点拨,让二中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濡染名家气质,放飞文学梦想。

抓好校园信息化建设

着力搞好校园“一站一平台”建设。

美化丰富学校网站。学校网站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效率的重要工具,是师生获取学校最新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全校师生展示才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平台。加强网站管理,充实网站内容,发挥网站功能,使学校网站成为学校对外宣传交流的窗口,成为师生借鉴学习的真正平台。

建立短信平台。牵手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大冶分公司,打造二中家校通短信平台。利用这个信息平台,处理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学校的宣传等相关信息交流工作,以及更好收集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建议,解决以往家校沟通出现的问题。

实现五个突破

实现招生质量新突破

二中应该认清当前残酷竞争的时势,尤其是优质生源的抢夺。市直高中不惜代价之举已打响了生源掠夺战。要跨过优秀生源不足这道鸿沟,然而,这不是凭借二中人一己之力所能实现的。市教育局要解放思想,适当均衡大冶高中教育资源,创造百花齐放、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在当前招生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要实现招生质量新的突破需要内外因结合,需要二中全体教师奋斗拼搏,高考取得佳绩,需要市教育局给予政策倾斜。

实现学生素质新突破

二中学生大都来自于农村,由于受家庭环境因素制约,综合素质相比城市学生要差

些。通过开展活动实现学生素质新突破。开办学生社团活动。比如摄影、书法、音乐、绘画、跆拳道、舞蹈、篮球、乒乓球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日常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展现自我、实现个性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是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各学生社团通过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和汇报,展现二中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风采,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锻炼成长。有效营造了和谐、健康、优雅的高品质校园文化氛围,繁荣了校园文化。

实现高考成绩新突破

去年,二中高考取得佳绩,一、二类上线171人,本科上线551人,超额完成黄石市、大冶市教育局下达的指标任务。要实现高考成绩新的突破,必须坚持“一个中心”,抓好“两个落实”,做到“三个及时”。坚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细心批好每一次练习,诚心辅导每一位学生。研究高考落实和集体备课落实。及时进行考、析、评,及时补知识,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及时进行心理素质辅导。

实现资金积累新突破

二中校园建设需要投入大笔资金,校园风貌才有一个全面的改观。学校不能等不能靠,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做到“四个积极”,要积极盘活学校食堂、商店、门面、蛋糕店等,获得可观的收入;要积极与银行沟通协商,取得银行的贷款;要积极向市镇两级财政申请教育经费;要积极寻求其他企事业单位和校友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有了充足稳定的经费来源,才能更好改善办学条件,才能为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保证一定的招生规模。

实现校园环境新突破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社会对高中教育的需求由“有学上”转为“上好学”。作为二中,黄石市唯一农村重点高中,校园环境不能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校要一手抓校园“硬环境”,一手抓校园“软环境”。要科学规划学校规模,要适应社会家庭对教育的需求,加大资金的投入改造校园“硬环境”。同时营造校园“软环境”,营造催人奋进的精神环境:旺盛的人气,漂亮的仪表,文明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创设和谐的人际环境:政治上放心,环境上舒心,生活上安心,业余时开心,工作时尽心;创造格调高雅的文化环境: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

大冶二中风雨兼程百年,一路走来,二中人踏踏实实迈出每一步,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足迹,这种探索与追求永不停歇。二中人将继承优良的传统,创新思路,勤奋务实,向省级级示范性高中迈进,顺应时代的要求,实现二中历史的新跨越!

第四篇: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创先争优活动不仅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党90周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围绕跨越式发展,在项目建设中创先争优

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将**定位为“两翼齐飞”的重要“一翼”,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发展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我们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坚持重点抓风电、难点抓移民,整体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两抓整推”工作思路,推动了**经济跨越发展,创造了“**速度”和“**奇迹”。“十一五”时期,全市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全市经济年均增长14.6%,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是“十五”末的2.8倍,项目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紧紧围绕跨越发展这一主题,服务项目建设这一中心,不断增强活动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的实际出发,就是要将创先争优活动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重大项目建设中的战斗堡

1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项目建设的大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一是以项目为载体,创新组织设置模式,做到重大项目推进到哪里,党群组织就要延伸到哪里;二是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岗”和“党员突击队”活动,动员广大党员在项目建设中争先进、创佳绩、做贡献,力争将每个项目都打造成质量优良、安全可靠、群众信赖的示范工程;三是动员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引荐项目、争取资金、包挂包抓项目,推动项目建设上水平;四是健全落实市、县、乡三级党员干部联企挂项制度,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重点项目和非公有制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扩大创先争优活动的覆盖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二.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在扶贫开发中创先争优

构建和谐社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现有移民15.48万人,占到全市农村人口的35.8%,移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当地农民的四分之一,不到城镇居民的八分之一,有

8.48万移民群众靠“低保”维持生活,移民的贫困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最大问题。加快移民扶贫开发,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移民扶贫开发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点,紧紧围绕“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按照“规划先行、项目支撑、找准路子、强化措施”的要求,帮扶移民尽快脱贫致富。

近年来,累计争取扶贫资金4.67亿元,大力改善移民区基础设施条件,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移民贫困人口由6.45万人减少到5.82万人。今后,要把创先争优活动和移民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实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计划,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工作实效。一是全面落实市委常委包挂移民乡镇、机关部门单位联系移民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移民群众的制度,为移民乡村和移民群众提供资金、项目、政策、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解决移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点问题;二是继续推行选派优秀干部到移民乡担任科技副乡长、到移民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制度,动员优秀人才到移民乡、村贡献才智、建功立业;三是广泛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动员移民乡村和邻近乡村先富起来的党员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建立技术帮扶、产业帮扶、销路帮扶、物资帮扶等机制,形成互助友爱、共同致富的新格局。总之,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建立健全移民扶贫开发新机制,加快移民脱贫致富步伐,力争“十二五”末全市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逐步缩小移民与当地原有居民收入差距,着力提升全市构建和谐社会的水平。

三.围绕广大群众需求,在惠及民生中创先争优

服务人民群众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让群众放心、让群众满意、发展成果让群众共享这一目标,着力解决群众

在就业、就学、就医、社保、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十一五”时期,累计购买公益性岗位6926个,发放创业促就业小额担保贷款6.6亿元,城镇新增就业

5.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全市参加城乡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各类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114万人次,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85.3%。全市用于科教文卫体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5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6亿元,解决了27.8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为城乡低保户、“三老一少”、离任村(社区)干部、低保边缘户、五保户发放救助资金6.9亿元,城乡困难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今后,要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选择,进一步完善就业、养老、医疗、低保、救助等各项制度,基本建立起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动员党员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增感情,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难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提升,作用在一线发挥,成效在一线体现;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委、政府工作决策的出发点,使各项决策、各项政策都能体现出爱民、为民、便民、惠民的本质要求,并在实践中争创一流业绩。机关部门要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服务承诺制,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党员干部的服务水平;农村要实行“民事村办、党员全程代理”制度,把服务群众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内容;社区要组建以党员为主

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卫生环保等便民服务。总之,要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增强党员的为民意识、服务意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真正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谋民利、造民福的民心工程。

第五篇:加快发展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快发展,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又是乡镇换届后工作的第一年,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如何准确把握和科学定位本乡镇、本区域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

笔者多年从事乡镇领导工作,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陇南市礼县贫困地区的发展实际,就如何加快发展,推动乡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概况。陇南市礼县地域宽广,面积约4900多平方公里,人文积淀厚重,物产丰富,境内以山地为主,29个乡镇发展状况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差异明显。单从各乡镇发展来看,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优势,但从加快发展,实践市、县党代表会制定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而言,发展思维又存在诸多共性。因为从总体上看,陇南礼县发展现状的共性是欠发展或乡镇发展速度较慢,发展质量不高。

二、对于发展的思考。如何推动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命题,这一命题必须结合本地以及外围的发展特征来判断,因为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

(一)要建立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队伍建设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无数事实证明,一个好的班子对一个地方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建立一个好的班子一方面要从其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实践经验等多方面入手,另一方面要做好班子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教育,富于班子使命感或干事创业的责任感,这是干部工作的内在要求。其次是要加强对干部(包括村干部)的管理,这个问题也很关键,在贫困地区,这方面有好的一面,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干部不思进取或不坚守岗位或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而且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较为突出。

(二)要探索并坚持一条科学的发展思路。没有正确的思路就没有发展的灵魂,就没有科学的发展方向。一条科学发展思路的形成,需要许多人甚至几届人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完善,继承和发展。陇南礼县是国列贫困县,通过近二十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县域经济发展思路上制定了“金、石、果、畜、药”的“五字经”发展思路,并通过全县各乡镇的努力,这些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些成熟思路的形成对于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特别是可以避免盲目瞒干。在乡镇工作中坚持了成熟的思路,就是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目前许多乡镇都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思路或方向,确定了自己的主攻目标,形成了鲜明的乡镇地域发展特色。

(三)要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贫困地区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要坚持走参与式扶贫开发的路子,这也是解决群众增收难或实现奔小康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扶贫坚持的是拉动式的方式,有的地方效果明显,有的地方效果不佳。根本的原因是群众的参与不够。如何把政府扶贫和群众参与很好地结合,这是衡量扶贫开发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要解决这一问题,一要实现科学民主决

策,这是调动群众参与的主要因素;二面要充分发动、广泛号召动员带领群众参与;三是要看群众的承受能力。这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管理好群众,这方面目前一般是靠行政命令来推动,这个环节还比较薄弱,是我们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加强的一个方面;二是要教育、引导好群众。加快农村文化教育活动场所建设是一项长效措施。基层文化建设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中央的政策是正确的;三是要坚持分类指导的思想,现实条件成熟的地方优先发展。

(四)优化环境,现实投资的最大化。乡镇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来拉动的,贫困地区的乡镇,乡财政困难,不能实现自我投资发展,发展基本上是靠外援投资,因此,要加快发展,必须要有两个环境:一是要争取国家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二是地方上要有一个能落实投资的建设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水、电、路、文化等公用基础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如陇南礼县“下四区”,十几个乡镇至今仍然不通油路或水泥路,依这样的状况来看,村一级的基础设施建设,这问题就可想而知了。因此,贫困地区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国家在政策上要重点扶持,在资金上要重点倾斜,并通过加大计划投入,列出时间表来解决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目前发展太滞后、差距太大,在群众眼里,已经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而是把它上升为社会问题特别是政治问题的层面来看。因此这已经关乎到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五)要建立一套较为科学的激励机制。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除了要具备以上几个要素条件外,还要具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因此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是对干部,特别是乡镇领导干部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乡镇干部的管理层次多,管理权限不一,乡镇一般没有人事权,这给乡镇管理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一方面乡镇工作头绪多、压力大,工作的指标是钢性的,几个“一票否决”是残酷的,而且对职工的管理却是有弹性的,因此作为一把手的压力和责任是非常大的;另一方面提供给乡镇领导变动的岗位也不是太多的,因此在乡镇任职可谓任重道远,因此,要给部分乡镇干部,特别是乡镇领导要有一个合理的去向来激发活力。再者,乡镇发展面对的是一个群体、一个组织或一个个体,因此建立奖优的激励机制也是必须的。

三、结 论:推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复杂就复杂在环境条件不一,社会发育程度不一,群众的认知程度不一,以及政策条件不对等和资金的本身规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总之,在贫困地区要实现充分的发展和跨越式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在党委班子的领导下,坚持以扶贫开发和国家重点投资为基础,最广泛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有效地推动乡镇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所提问题

一、广大干部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

1、农村低保分配是否公平?

二、要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1、理论与实践的差距问题?

苟俊奇

二0一一年十一月

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社论)(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