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21世纪初的日本数学教育改革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17-1102241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3 12:51: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21世纪初的日本数学教育改革

21世纪初的日本数学教育改革

一、202_年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

1.人才价值观的转变与新大纲的出台

现在的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技术强国,已经不再象过去那样有现成的样板可以模仿了,它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使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日本探索出一条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学技术诸方面保持世界强国地位的新路子。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日本力图进行新的教育改革,确保其世界强国的地位。因此,日本传统的人才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转变,它迫切需要一大批富于人性和构想力、具有创造性和独创性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国际化(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领导组织能力的新型高素质的人才。

在90年代末,日本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方案。在1997年11月进行的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中间报告》中提出了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①要培养富于人性与社会性、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自觉性;②要培养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能力;③在宽余的教育活动中,使学生掌握牢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充实个性教育;④各学校要开展能激发创造方法的教育。按照这个指导方针对中小学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于1999年3月颁布了从202_年开始实行的新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中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人才价值观。就数学教学大纲说,新大纲降低了课程内容的难度,减少了授课时间,小学减少142学时,初中减少70学时,高中的授课时数也有所减少,增加了数学实践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内容。

2.新的数学教学目标新教学大纲中,对现行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调整后重新确定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通过有关数量和图形的算数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有条理的思考的能力,同时,注意活动的乐趣和数学处理的好处,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用于日常生活的态度。”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加深理解关于数量、图形等的基础概念、原理和规律,获得数学表达和处理的方法,提高对事物的数理考察能力,同时,了解数学活动的乐趣、数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好处,并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的态度。”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加深对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的理解,在提高用数学方法考察和处理事物现象的能力,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的基础,同时,认识使用数学的方法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好处,培养积极灵活运用数学方法的态度。”

在这次改革中,特别强调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宽余的作业、操作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充实感,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数学课程改革的实例为说明问题简单起见,这里只介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某些内容。高中基本上在维持现行课程结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兴趣、关心和特点,全面地考虑到了数学学习的系统性和学生选择的多样性的有机结合,重新检讨了数学课程内容,并在安排课程日本把小学数学叫做“算数”。

内容时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和数学实践的重要性。从202_年开始使用的高中《数学基础》、《数学I》、《数学II》、《数学III》、《数学A》、《数学B》、《数学C》是对现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当地调整后产生的,它更注重了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兴趣、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实践、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

首先,在高中增设的《数学基础》必修课是这次改革的一大特色,它更注重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态度、数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法、数学与历史文化、社会与数学的关系、考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数学基础》的教学目标中指出:“使学生理解关于数学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关心,同时,去认识数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好处,养成灵活应用数学的态度。”按照这个目标在《数学基础》中安排了如下内容:

(1)数学与人类活动

理解数量与图形的概念等在人类活动中的发展过程,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关心。

①数与人类、②图形与人类

(2)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考察

通过社会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和数理地考察周围事物,了解数学的有用性,丰富数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法。

① 社会生活与数学、②身边事物的数理考察

(3)周围的统计

根据目的收集资料,用表和图象整理它们的同时,理解用代表值掌握资料倾向等统计观念,并能够灵活应用它。

①资料的整理、② 资料倾向的把握

(4)对《数学基础》内容的处理方法:

①关于内容(1),以在数学中概念的形成与原理、法则的认识过程和人类与文化的关系为重点,采用数学史的内容。

②关于内容(2),考虑举出与社会生活和数学有关联的身边的事例。

在制定指导计划时,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以下总要求:

(1)学习《数学II》、《数学III》时,按照《数学I》、《数学II》、《数学III》的顺序

进行。

(2)对于《数学A》,可以和《数学基础》、《数学I》同时进行或学完(《数学基础》和

《数学I》)之后进行学习。对《数学B》,学完《数学I》之后进行,对于《数学C》,学完《数学I》、《数学A》后学习。

(3)学习各个科目时要注意它们内容的相互联贯性和系统性。

(4)指导各科目时,根据需要,适当地灵活应用计算机与信息通讯网络等技术,以便

提高学习效果。

二、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特点

第一、在课程改革中,为按照学生各发展阶段的特点有效地进行教育,特别注意到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数学内容的一贯性和系统性。各学校阶段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的同时,更注重了正确理解数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法、提高数学地考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灵活应用数学的态度。高中数学教学目标中有“加深对于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中有“掌握有关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中有“加深有关数量、图形等的基础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的要求。在小学采用“数量、图形”的说法,而高中采用了“数学”的说法。因为对高中数学来说,这些并不是数量、图形的单一知识和概念,而是图形和数量已经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教学内容体系。

第二、特别地强调了学生的数学态度的培养。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提到了培养数学态度的要求,这是在以往的数学教育目标中没有的。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有培养数学态度的要求,而高中数学教学目标是没有的。在这次改革中,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教学目标中均提出了培养对数学的态度的要求。这主要是针对不少日本中小学生厌恶或惧怕数学,根据数学能够培养良好人格等方面的教育功能而提出的要求。

第三、格外地重视了学生数学实践。日本教育一向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次改革中,进一步强调了数学实践的重要性。数学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习新概念、新定理时学生自己主动去完成某些探究活动,并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第二是利用计算机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和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第三条款中明确指出:“在各科的教学中,要根据需要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网络等,以便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设置《数学基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自身的密切联系。在这次改革中,除小学、初中数学中有重视数学史知识的要求外,在高中专门设置了《数学基础》课程,决定安排数学史的有关知识、数学与人类社会关系方面的知识。学生学习《数学基础》,可以更有效地了解数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数学问题如何被发现和最终如何被解决、数学和社会的发展如何相互影响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教育,更好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关心,更好地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也更好地树立人文精神。

第五、减少授课时数,减轻学习负担。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提供宽余的学习时间和充实个性教育,新大纲中又减少了数学授课时数,同时也适当地降低了课程内容的难度。

第六、新大纲是教育的危机感和改革的超前意识有机结合的必然结果。日本政府提前四年研究制定数学教育改革方案并以教学大纲的形式正式颁布,反映了它教育的危机感和锐意改革的超前意识。这样使广大数学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指导精神,从而使他们有条不紊地、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

三、比较与借鉴

由上述可知,日本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人文素质。这也体现了日本的现代数学教育意识。在这次数学教育改革中,他们既发扬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的尊重个性、注重自主性的教育传统。日本的这种把他人的优点有机地融入到自己传统中并弥补自己缺陷的做法是非常可取的。我们也应该象日本那样科学地学习吸收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除存在考试中心主义、教育的刻板划一性等一般弊病外,也有数学教育本身的一些缺点:

第一,计算机、信息通讯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在我们的教学大纲中没有具体要求,数学

教育和已经来临的信息化社会极不相称。在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但教材缺乏通俗性,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学生失去信心或不感兴趣,同时很少涉及到利用计算机去指导一些数学教学活动。日本则不同,它不过于强调计算机的理论,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使用计算机重新探究已经学过的内容、或某些新内容、或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数学实践、数学态度方面,在我们现行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了一些数学实践的具体要求,但在具体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任课教师也不大习惯实践性教学,仅仅为了考试和升学率而教学。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经到大阪地区的若干中小学考察过数学课堂教学,令人惊讶的是课堂教学和国内不同,经常把全班分几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考察事物或解决某些数学问题。在讨论中学生踊跃发言,陈述自己的想法,教师最后把学生的想法或解决问题方法进行分类、分析评价并加以鼓励。另外,日本的师生之间在平时显得很严肃,但课堂上非常自由平等地交流。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合作精神、数学态度和健全的个性。

第三,数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世界数

学史上曾经作出了杰出贡献,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秦九韶、杨辉等许多著名数学家。然而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几乎看不到数学史的内容,忽视了人文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积极因素。数学教师也缺乏数学史的有关知识和进行数学史教育的意识。日本则不同,在数学教科书中适当安排了一些数学史知识。在这次改革中更明显,还专门设置了《数学基础》课程。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不放过大数学家的生卒纪念日和重大数学事件,给学生介绍数学家的辉煌业绩和数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我们应该吸取他人的优点,在数学教科书中合理恰当地安排一些国内外数学史内容,更好地利用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富多彩的遗产。

主要参考文献

[1] 文部省:《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东京:大藏省印刷局,1998年。

[2] 文部省:《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东京:大藏省印刷局,1998年。

[3] 文部省:《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东京:大藏省印刷局,1999年。

[4] 教育改革研究会编:《教育课程审议会〈中间まとめ〉解说と重点资料》,《学校运营研究》97年12号

临时增刊NO。473。东京:明治书店,1997年。

[5] 日本数学教育学会:《算数·数学カリキユラムの改革へ》。东京:产业图书株式会社,1999年。

[6] 横地清主编:《新版21世纪への学校数学の展望》。东京:诚文堂新光社,1998年。

[7] James W.Stigler and James Hiebert:《The Teaching Gap》

第二篇:日本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http://ydxdj.com

近二十年来,日本的儿童数量不断减少,师范毕业生能找到教师工作的比例在过去的十年里也随之不断减少,到1999年仅为32%。为了适应现实,从1998年开始,教师教育机构在三年的时间里,从15000减少到10000所,其4J,大部分机构改变了目的(不再是为了教师资格认证)。202_年所有学教育的师范生中大约有40%的学生所学的课程与教师资格无关。小的教师教育机构正在不断合并,他们希望通过合并来丰富自己的专业项目,以扩展课程,提供各种类型的培训。

国立大学私有化:国立大学在202_年全部实现私有化。私有化以后,大学更自由了,但是也必须自负盈亏。政府的支持不断减少,迫使包括教师教育机构在内的所有机构不断减少招生和员工,严重影响了这些机构的发展。

(二)教师教育课程和资格认证

认识到日本传统教育在各个方面的不足以后,教育大臣强调指出.有必要鼓励“生育热情”,并在与中央教育委员会协商后,从1996年起把这一点作为了教育政策的核心概念。其首要任务就是将新、老教师培养成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师。

在教师培训和认证方面最近的进展是,1997年引进了一项《爱心体验特别法》(即eciall*aw on Caring Experienccs)。根据该法,1998年后入学的大学生.想要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在社会福利机构帮助残疾人和老人,有至少7天的爱心体验。其目的是使小学和初中的教师认识到社会意识和人类尊严的重要性。

1998年日本修订了教师认证方式,包括为了应付日本教育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如爆炸事件、校园暴力、拒绝入学等,提高专业科目的重要吐。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为了适应教育观念的变化,教师教育课程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包括训练教师独立、积极地处理工作问题和学生烦恼的能力。在教师认证体系中,教学科目从40个学分减少到20个学分,相反专业科目的学分从19个增加到31个。同时,在内容上强调教学职业的重要性,一系列与环境保护、人类种族、老龄化社会、促进和平有关的课程变成了必修课。此外.计算机的使用和新信息技术的掌握也变成了必修科目。

另外,允许校外人士参均教学活动和学校管理的可能性扩大了。特殊认证体系的文施使引进校外专家成为可能。这项改革的目的是彻宽课程的J“度,满足更广泛的核:会需求,提供至丰富的课程内容,特别是在高个,改变了学校的“封闭环境”。但是,特殊认if体系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在有限的几年内发挥作用。

为了使这种LA让更有效,必须去除它的阶段性c巴前,人们把 级普通证书看作足获得教师资格的标准,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期望以高级普通证书为标准,因为为了应对口本学校教育当前面临的问题,教师必须拥有研究生学历。因此,有必要为研究生毕业的教师提供更多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课程,使他们有机刽效离教学进行短期的学习,提高个人能力。为了实现这—点,教师专业学校(研究生水平)有望在202_/f开办。

将增加初中教师初小学教师之间的弹性认证‘,这样初中教师就可以转为小学教师,有利J;小学一终科目(如科学)的教学。因为小学教师多为女性,对这些稠圈并不足很擅长。

http://xhtdwjh.com http://ydxdj.com

在木来几年内,日本将会更新教师认证体系。在新的认证体系中,教师必须在大学教育系学习,或者参加教育委员会的在职培训。新的教师认证体系将以职业责任、人际关系、理解儿童、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能力为基础进行评价。

(三)教师在职培训

在日本,参加在职培训被认为是韧币工作的一部分,与—I:资没有关系。主要原因是教师联盟极力反对这么做。在口本组织和管理中的团结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教师资格和教师工资差别如果过大,就可能会破坏教师之间的团结。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引进价值工资。

越来越多的道把公立小学和中学的教师派到私人企业,如旅馆、百货公司、银行和酒店进行在职培训,其目的是培养他们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因队合作能力,并开阔他们的视野。

目前,教师的入职培训是强制性的。而尽管很多垣已经开始实施强制性的教师在职培训,但在职培训(每隔十年)并末真正实现强制。此外,有人建议教师丁作十年以后应该接受评价,判断他/她是否有能力继续从事教学:L作。

(四)教师的工作条件

教师的工资将会减少。财政系统委员会认为,与普通行政人员相比教师的工资太局,并达成一致协议,提出从202_年lo月20日起改变这种情况。202_年,小学札初小教师的平均月工资为399842日元,比普通行政人员的平均工资(椭8852日大)高11%。19世纪70丫代,日今经济快速发展,为了确保有足够的高质量教师,吸引有能力的人加入教育行业,教师的工资个断提高。旧别i同盟和文部省都反对陈攻委员的建议。

(五)教师教育需要核心课程和整体分析

教白的质量在很人程度上依赖广教师的质民、教学设备、课程和教材对保计教育质冕来说也很重要,但足教师足最重要的田索c这也是人们会不遗余力的提高教师能力的原因。但是,根据联合闻教相文组织1998年的世界教育报告显示,在过去的几年牛教师的I:作条件并没有多大的改善,甚全其让会和经济地价还有L降的趋势。正如飘waMs博士指出的那样,如果要文现教学专业职业化,所有教帅必须掌握基本的系统知识相技能。

但是要文现这一点,必须先进行科学研究,找出教帅应该享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然用心须以这些知识和技能为基础设计教师教亩课程‘”当前,不同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甚不在司“个同家内也不相同”制定教帅资格标淮和教帅教育质量标准。不仅对确保高质量的教师很重要,而巳有利于重建人们对教师的信仰。但是如果没有教帅教育机构的努力,是不习能实现这一点的。

尽管教师教育是培养教师最关键的—环,但是它还有一定的局限性。淫确保教师教有的有效性,必须吸引有能力的人参与培训项白。而奖吸引有能力的参与教学,教帅这一职业就必须岁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然后,职前培训阶段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培训课程‘、此外,教师还必须有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的机会,确保他们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这脚都是相互关联的。

http://xhtdwjh.com http://ydxdj.com

从这个意义L说,要培养有能力的教师必须进行整体分析。

http://xhtdwjh.com

第三篇: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继“大化改新”之后的历史性转折,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则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任何文化落后的民族,民智未开的国家,都是难以进入近代社会的,教育能够促进民智的开化。同时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巨大工程,离开近代教育,要想日本实现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文明开化”也是不可能的。日本明治维新抓紧教育改革是吸收,消化和运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各种经验的最后途径。

重视教育是日本新政权在明治初年就已提出的重大课题之一,在1868年的《王政复古大号令》中便有“登用人才乃是第一急务”的内容。政府主要领导人之一木户孝允就曾经指出:“取舍文明各国之规则,渐次振兴全国之学校„„实乃当今政府一大急务。”1871年他又指出:肤浅的模仿西方人不是真正的开化,“要想人才继出,千年不断,只有寄希望于教育。”另一方面,岩仓具视1870年也指出:“使国家进入文明,走向富强,不言而喻在于启发人智。”因而在各项改革措施中,教育改革实行的最早,公布的法令最多,政府部门拨给教育部门的经费也较其他部门为多。(详见附表)

一.教育改革的内容

实际上日本在幕府时期教育就已经相当普及了。德川幕府各藩有各藩的藩校,均系武士阶级的教育机关,教学内容除了儒家经典外,尚有算术、洋学、医学与天文学等实用主义的科目。而日本文化的发达,归功于教育的普及,对教育的重视,实导源于东亚文明的根源——儒教圈对读书识字的重视。明治政府于1871年设立文部省。统管文化教育事业。1872年,文部省颁布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和《关于奖励学事的指示》,开始了有纲领有计划的教育改革。《学制》确立了近代日本的资产阶级国名教育方向。

《学制》规定:“学制为八年,六至十四的儿童接受近代化的义务教育,将全国分为八大学学区,设立二百五十六所中学。五万三千七百六十所小学。平均六百名人口即设立一所小学。同年设立师范学校,以培养师资。以期‘自今以后,期望于一般人民者,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该学制的颁布的意义在于:

1.否定以往之学问系士人以上阶级的独占物,无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之别,课一般人民以接受教育的义务。

2.学问教育的目的在于“立身为财本”,“治其产,置其业”,并非专为国家的目的而受教育。

3.学问教育由人民的自由自发予以推行并自负费用,否定由政府提出学费衣食的旧习惯。

下面具体的从教育的阶段性来分析教育改革的内容。

(一)以小学为基础,努力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明治维新时办教育,以小学为一切学校的基础,抓小学教育全力以赴,以期普及国民教育。明治政府极端重视少儿的智育发展,着重灌输西方近代文化思想和传授初步科技知识。为了办法小学教育,明治初年以来连年不断颁发的各种教育法令,学校令,学校规程和教学纲要等文件,属于小学教育的占一大半。1872年颁布的学制,规定学制为八年,六至十四的儿童接受近代化的义务教育,将全国分为八大学学区,这样的学制是仿照法国的学区制度,并不适合日本的国情,而且采取自费的原则,经费,小学的设施都由村民自己负担,无法全面实行,甚至有捣毁小学建筑,袭击教员的事件。

明治政府遂于1879年颁布新的教育令。采取美国的自由主义教育制度,废除原来的学区制度,有每个町村或数个町村联合设置一小学,义务教育的年限缩短为十六个月。但实行的结果,反而使就学率锐减,甚至发生烧毁学校事件,遂又于1880年颁布“日本教育令”。强制设置小学或师范院校,并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到三年,并规定读书、识字、算术、地理、历史、修身为必修科目。

在教育内容上,极端重视儿童的智育发展。当时小学的科目多,内容也颇深,据《学制》规定,下等寻常小学开十五门课程,包括语文、算术、历史等。上等寻常小学还增添几何等课程。小学还因地制宜设一二门外语课。据统计,当时“在每周学时总数中,属于语文课的科目合计占百分之四十,算术、理科、地理、历史合计占百分之五十三,两类总计占百分之九十三, 余下的修身等科目只占百分之七。”

小学学制的变革促进了就学率的提升。在1872年确立初等义务教育制度时,小学的就学率仅有28%,较之英国的40%为低。但1900年,英国达到90%的时候,日本已经超前英国了。及至1910年前后,两国均达到100%的程度。

表1:明治维新时期小学数目一览表

年次

小学校数

教员数

儿童入学率(%)

1873

13558

25531

28.13

1875

24225

44501 35.38

1877

25459

59825

39.87

1894

24046

50487 61.7

小学教育的普及为以后阶段教育打下了基础,同时使日本的识字率大为普及。明治三十五年的识字率为90%,到了明治四十二年达到了98%。

(二)努力推进中高等教育的发展

明治政府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初等教育基础牢固确立后,在继续充实初等教育的同时,重点转为改进中等和高等教育上,开始建立和发展现代科研事业。从颁发《学制》以来,中等教育在学制长短、课程设置繁简等方面不断变革。教育改革之初,中学学制不一,科目纷乱庞杂,甚至有专学汉文一种科目的中学。经过整顿后, 1881年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采取四、二分段制,入学资格必须是小学的中等科毕业,继六年初等教育之后,以中学为后续教育机构的制度。从这时开始实施,后来一直沿用。

由于中学教育以升学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都比较高,十分重视基础科学知识和外语的教育。早在1881年,日本政府就规定,中学设置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英语等课程。1886年,又规定普通中学要学二门外语,中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占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随着中学校数目的激增,在明治二十七年只有八十一所学校,可是到了明治三十四年已经增至二百十几所。由于缺乏教员,因此带动了师范院校的建立与发展。明治三十五年设立广岛高等师范学校,另设立临时教员养成所,以培养中学教员,翌年颁布“专门学校令”,同时制定公私立专门学校规则,设立医学、法学、语言等专门学校。

关于高等教育,1877年由东京开成大学及东京医学学校合并而成为东京大学,分设法、理、医、文四学部。明治十九年东京大学与公布大学合并为帝国大学。后来明治三十年京都帝国大学成立时,原来的帝国大学遂改称东京帝国大学,到了明治四十年代东北北海道等地也设立了帝国大学。

官立学校之外,私立高等学校也逐渐发达。在私立大学中最早创立的是福泽谕吉的庆应大学。明治八年新岛襄创立同志社,明治十五年大隈重信创立东京专门学校(早稻田大学前身)。此外还创办了“神宫皇学馆”、“皇典讲习所”等等。

(三)兴办女子学校

关于女子教育,明治政府亦十分重视。文部省学监美国人达维特·莫尔莱认为:“女子教育十分重要,在儿童幼稚心灵易动之时,予以教育者必在妇女,而妇女之于儿童,不只在于教其学业,其一言一行皆为儿童之楷模。”所以,“欲使国家后来之人必成良善,则应先行其母之教育。”主张“日本也应女子作为教育进步之媒介。”

早在岩仓具视赴欧美考察时,就曾有5名年龄十四五岁的女孩随同欧美留学。日本第一所女校—东京女子学校,于明治五年在东京成立,授女学生以国书、英学、手艺等,这是女子部专门收容贵族的女子,明治三十二年政府颁布高等女学校令。设立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并成立日本女子大学以招收一般民间女子就读。到了明治三十年全日本有二百五十所高等女学校。当时的女子教育多为重视礼仪和家政,关于社会问题和科学的知识修养,则不被重视。

二.改革的特点

1.实用性

明治改革初期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积极发展资本主义。而要实现三大政策这个建设国家的总目标,就必须摄取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培养管理国家和发展实业的各种人才,普及教育,启迪民智。但是以前的教育更多重视的是儒家经典的传播。因此,明治政府在教育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实用教育的理念,大力振兴实业教育,造就科技骨干力量,抓技术教育。《学制》就提出“以淘汰无用之杂学,开导文艺长进”之方向为目的,对以往的教则,制度乃至书籍、器械、讲授方法、授业之规等等概行更革。

自从明治初年以来,不论中小学教育或大专学校教育,都贯彻技术教育的方针。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明治政府着手在中小学的普遍教育中加强技术教育,在小学和师范学校中因地制宜添设农业科、商业科、工业科,小学普遍设手工科,中学则设立实业科。

2.强烈的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教育强调国民要为国家效忠,弱化个人主义,强调国家主义,教学的内容多有忠君的思想成分,这也是受西方国家主义风潮影响的产物。

自明治十五年森有礼出任驻英公使,游历欧洲诸国之际,被当时盛行于西欧各国的国家主义风潮感化,终至成为热诚国家主义的赞美者。于是当他出任文部大臣,于明治十九年三月一日废除从前的教育令,颁布“帝国大学令”,四月颁布“师范学校令”、“中学赦令”、“小学校令”等学校通则,以代替尚不完全的原“教育令”。这是日本弃自由主义,而确立推行国家主义化教育及军国主义教育的转折时代。由于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教育上也极为推崇自由化,天皇害怕这种教育会危及自身的统治,日本天皇于一八七九年颁布《教学大旨》,决定从今以后,“基于祖宗之训典,专事阐明仁义忠孝,而道德之学则以孔学为主”,“教学之要务在阐明仁及忠孝、探求知识才艺。”又于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敕语的中心是忠与孝,以之为“国体的精华,教育的渊源。”“教育敕语”一方发挥了学校教育内容上实质最高法规的作用,一方却随天皇、皇后“御真影”下 赐给各学校及其他团体,通过仪式的奉读与低头拜听,以深植国民绝对服从之心。

为了加强对学校的管理,明治政府还在学校推行军事化的管理,以师范学校最为明显。强令师范教师学生住在宿舍,并授学生以兵式体操。抑有甚者,以现役的陆军上校山川浩为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学生寄宿的学校生活则采用陆军的内务班制,推行灌输师范生的军队式组织。事实上,师范学校的组织设备给以教育完全模仿军营教育,此一方式直到日本二战战败才被废止。

3.强制性

日本义务教育被广泛地实施,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在于国家的强制性的保障。适龄儿童上学都是强制性的,甚至专门作了“就学牌”,以示区别,并由警察督促带牌儿童去上学。有的县还制定罚规,处罚不送适龄儿童入学的家长。

4.带有封建色彩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很难根除封建主义色彩的影响。近代的日本社会是士族支配的社会,士族意识对近代日本教育影响深远。

明治维新后,由于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征兵令等一系列措施,武士失去了封建时代的特权和维生的经济基础。为了谋生,他们乃利用从前所受的知识能力为工具,转业于新的近代性职业,其中很多人转入教育事业,以维持生活。例如明治十六年小学教师的40%,中学教师的73%为士族出身。

至于受教育的比例,明治初期由于就学的费用原则上是由国名自己承担,授业费小学每月为五十钱、二十二钱、十二钱五厘的三种,而中学的就学费用却高达五元五十钱,以当时的米价为基准,这种学校的费用是一种相当昂贵的负担,因此,非一般农家能够负担。由于昂贵的学费,中高等教育被士族所垄断。例大学预科的大学预备门的学生比例,在明治十一年,有81.1%为士族阶层弟子,又至明治十八年为止的毕业生中,札幌农学校有75.7%,东京商业学校有52.6%为士族弟子。在女子教育创办初期,东京女子师范学校也只是专门收容贵族的女子。女子的教育内容也多为儒家之类思想。

三.改革的作用和缺陷

第一,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寿夫在《日本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一书的序言中曾说“明治以来,直到目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凉人,其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实业教育和专门学校制度,为日本提供了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由于明治政府的积极提倡教育的普及,工场劳工的教育程度明治三十年,文盲率估计有38.2%,而寻常小学毕业者,只不过占12.2%,但是降至大正八年(1919年)的全国调查,文盲率只有8.8%。

表2:工场劳工接受教育水平一览表(单位: %)

教育水平年次 大正八年(1919年)昭和五年(1930)

未上学及寻常小学中途退学者 31.1% 9.9% 寻常小学校毕业者 48.9% 57.8% 高等小学校以上毕业者 19.8% 32.7% 合计 100.0% 100.0%

第二,推进和促进了日本近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改革推动了日本教育的革新,由从前的以儒学为核心的教育转向近代化的实用教学。不断的接触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教育理念,为日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育的改革促进了大批学校的兴建,前文中的表一就正好说明了这一点。还促进了日本私学的兴起。这些在前文已经详尽地述说了,笔者在这里将不再赘述。

第三,提高了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日本义务教育的普及,无疑极大地提高了整个日本民族的国民素质。一八七五年小学的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三十五点二,一八八五年达到百分之四十九点六,一八九五年达到百分之六十一点二,一九零五年达到百分之九十八点五,一九二五年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四。

第四,教育的普及促进了阶层的流动,打破了官员阶层唯士族所垄断的局面。使学校成为培养人才,官员的后备机构。

明治维新前,学校一直是修身养性的场所,各级官吏的任免与教育不发生关系。改革后建立的学校以培养各级官吏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材为宗旨,并引进了以“能力主义”为基础的近代考试制度,从而为士族以外的各阶层国民提供了各种发展的机会和可能。就国民的角度讲, 它意味着得到了平等的进取机会(从国家的角度看,各级各类人材的脱颖而出则有利于优势组合。

但是日本明治维新也存在着诸多缺陷。例如,大农业生产方式的移植并不符合日本的国情,因而招聘外籍教师传授技术也难以解决日本农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学制》颁布后,由于对教员的待遇菲薄,薪水通常只有二至四元(只相当于政府高级官员的4%至8%),所以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多辞退教员职务而转业。“概言今日教员之情态,多是不免于一时之贫困,因永安其职者少。”此外,在日本的出国热中,也有徒为“装饰”的镀金者。1873年,日本政府对归国的留学生进行学业检测时发现,不仅有英语发音不良,会话拙劣者,更有因为学业未就而难以参加测试者。因此,当时社会上便有非议之声,要去废除出国留学的制度。

另外明治天皇在《学制》颁布后不久发布的《教育大旨》中,明确规定今后的学校教育要“专事阐明仁义忠孝”,把“忠”“孝”作为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此后,这种封建的道德传统又和帝国主义、扩张主义结合在一起,因此近代教育改革的这种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在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次教育改革 把旧的封建教育改造成资本主义教育,它对于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整个民族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提高,都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成为了日后日本教育改革需要克服的一大难题。

附表:明治初期太政官及各省岁出额(单位:千日元)

年 月

元老院

教部省

内务省

民部省

工部省

文部省

司法省

宫内省

陆军省

海军省

合计

1869.1--9

--

--

384

(1347)

2268

1869.10—1870.9

--

123

554

(1355)

2252

1870.10—1871.9

--

121

144

513

(3195)

4184

1871.10—1872.12

398

132

--

--

709

571

464

912 7346

1767

13540

1873.1—12

490

--

--

574

1303

767

678

8128

1188

14505

1874.1—12

653

616--

281

1330

883

775

8673

1685

15892

1875.1—6

223

275

--

146

869

259

443

3642

1033

7390

1875.7—1876.6

519

209

2372

--

4631

1743

1111

933

6959

2825

23170

1876.7—1877.6

422

174

4191

--

4343

1695

1385

290

6904

3424

24587

合计

2740

470

454

7454

153

10805

7881

5019

5482

(59471)

107788

来自:龙的天空

原文:http://www.lkong.net/thread-364536-1-1.html

第四篇: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摘要: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拟。在运动中,教育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自此以后,日本的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本文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正文: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改变了日本的命运使其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很大原因得益于其“文明开化”之实施。用日本学者的话说:“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日本在明治时代之前,属于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把持统治权。为了巩固德川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幕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便对对外贸易和同外国交往上进行隔绝。这一政策使日本完全与外界断绝往来,国家的发展也完全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此情况下,国内人民在教育上受到儒学和佛学的思想专控,农民的生活困苦,商人的利益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引起人民普遍的不满,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也存在危机,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贫困,幕府又实行高压性措施,整个幕府统治陷入瘫痪之中。同时,国外环境也并不安宁,1853年美国的坚船利炮撞开了日本的大门,是日本面临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威胁。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推翻了幕府统治。为了摆脱外来的威胁,以及改变日本国内混乱的局面,明治天皇携政府中的有志之士,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西学东鉴

明治天皇重用改革名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教育名家福泽谕吉等,都充分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明在推动日本发展和变革中的巨大力量。因而,在他们的大倡导和鼓励下,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一)、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明治之前的幕府统治时期,就已经认识到留学的重要性。1862年,幕府和各藩曾派遣了学生赴英国、荷兰等国留学。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首选便是打开国门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1868年,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并采取积极的实践。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右大臣岩仓具视带领庞大的代表团出访欧美,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此次访问成为日本之后的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并开启了日本的留学之风。初期,由于日本政府缺乏经验,选拔不严,使得留学成果并不显著。后来,逐渐改进,使留学生回国后,能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聘请外国专家,致力于国内教育。

明治年间,政府雇用了大量的外国专家从事国内的各个领域的工作。以希望将外国先进的知识技术传入日本。为了使他们长期留在日本,给这些外国专家的待遇也相当优厚。例如,当时日本的高等学府——东京大学给与外籍专家的薪俸占了该校全年预算的1/3。由此可知,明治政府在教育上给与了巨大的财政支持,这也是日后日本教育迅速发展的基石。

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大力普及小学教育,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的《学制》,明确提出了要从小学抓起。为了能够普及小学教育,政府把全国分成8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划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划分为210个小学区,形成一个统一的全国教育网。同时,明治政府把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改革内容。政府规定:凡六岁以上儿童,均需读完小学,女子与男子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凡拒绝送子女入学的父母,要受到相应的惩罚。采取强制的法令,以保障改革的顺利实施。

在教学内容方面,日本仿效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国内,取代了传统的“四书五经”的儒家封建思想。通过明治政府的努力,全国小学的普及迅速,儿童的入学率也普遍提高。为了满足学生数量日益增长的需要,日本政府也大力建设师范学校来培养急缺的教师人员。

政府的扶植是普及义务教育效果显著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是与国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是离不开的。由于当时的日本政府财力有限,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因而有许多学校的建设都是民众出资完成的。经过两方的共同努力,明治政府建立的40年间,日本在普及小学教育方面取得立显著的成果。成功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目标。而英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用了70年,法国则用了80年。而在时间上,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小学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同时,也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改进中高等教育和创立实业教育

明治政府在初等教育基础牢固之后,重点就转向中等教育和实业教育的发展上。日本政府认为,中学“是对希望从事实业和希望升入高等学校的人进行必要教育的场所”。初期,中等教育的治学方针是就业和升学兼顾,后来逐渐确定以升学为主。

1872年,《学制》颁布后,中等教育在学制的长短、课程设置繁简等方面不断的变革。教育改革之初,中学学制不一,课程纷乱繁杂。经整顿后,1881年制定的《中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采取四、二分段制,入学资格必须是小学的中等科毕业,继六年初等教育之后,以中学为后续教育机构的制度。1886年,中学又改为普通中学(一年)和高等中学(二年),高等中学只有官立,全国分五区,每区一所。1894年,五所高等中学改称“高等学校”,设法、医、工、文、理、农、商等专业学科。这是中学教育的重点学校,为东京大学等输送了许多优秀的后备力量。

明治政府建立之初,就把提倡实业之学、创办实业技术学校作为发展教育的基本方针确定下来。当时,文部省明确指出:尽管我国文明确有进步,然而这种科学知识与技能尚未渗透到普通人民中间,教育与劳动显然分开,农业及工业等各种事业大部分仍因袭陈规陋习;今天国家欲充实未来的实力,必须努力向民众子弟施以科学技术和实业一致并适当结合的教育。1872年,《学制》规定:开办工农、水产、商业等10种实业学校。但此时,实业教育在日本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实业技术教育少,人员也不多。

到19世纪90年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而带来的产业革命,对技术

人员和熟练劳动者的迫切需要,使日本国内的实业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明治政府先后制定了《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徒弟学校规程》、《实业教育国库补助法》等来推动实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国库每年支出15万日元来兴办实业教育。政府在当时的大、中、小学都贯彻了技术教育的方针。其一,在课程设置上,小学开设了手工科,中学开设了实业科目,如工业、农业、商业。其二,在各级教育上专设了实业学校:初等教育开办实业补习学校、乙种实业学校等;中等教育开办实业中学、甲种实业学校等;高等教育则开办专科实业学校。这样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级配套的庞大实业教育网。日本实业教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兴旺起来,从1893年到1912年间,发展极为迅速。

(三)、创办重点大学,注重培养高水平人才。

为了能够迅速培养出一批的高级的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才。明治政府对重点大学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1877年日本国内第一所现代化大学——东京大学落成。1886年根据《帝国大学令》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分为大学院和分科大学两部分。大学院主要侧重于进行学术和科学研究;分科大学以传授专门知识为主,培养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人才。明治政府在财政上对东京大学也是给与了大力支持。1880年,给这所大学的拨款占该年全部文教经费的44%。除了建立东京大学之外,各省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建立了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来培养

技术人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等。1886年又设立工科大学,1890年成立农科大学。自1872年《学制》颁布以后,便取消了高等学校录取学生的身份限制,无论士农工商,只要有真才实干,平民百姓出身的也能进入高等学府。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学制》还规定:对学习努力,才能行正,将来能完成学业,但家境贫寒者,检查其学业合格后,可贷给学资,但工作后须偿还。这个规定就为一部分优秀而家境清寒的平民子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政府和学校还选派大批高才生出国留学。

(四)、大力兴办师范教育,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明治政府在大力兴办学校教育之时,也深深感到教师资源的极度缺乏。若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教师队伍,创办的学校就是一纸空文。于是在1886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师范教育令》,确立了两级师范体制,即师范学校分为寻常和高等两种。寻常师范学校由地方设立,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和校长;高等师范学校由国家设立,培养的是中等师范教育人员。此外,为了解决教师数量的不足,除建立师范学校之外,还实行了各科短期训练的方式进行这项工作。并且,政府还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以提高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鼓励立志于教育事业。1896年3月,国会终于通过了《小学教员年功加薪国库补助法》。这一法令规定,凡是5年教龄的小学教师,本薪一律加15%,以后每增加5年加薪10%,但最多加到35%为限。同时,这一时期,还建立了教师管理制度,把中等学校、师范学校以上的教师的任免权,上交中央政府,由文部大臣检定。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日本的教师数量急剧增加,缓解了教师人员不足的现象,为日本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道德教育的加强,封建主义的抬头

伴随着日本政府的教育改革的实施,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大量的涌入国内,使日本很快的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然而,由于西化的思想越来越重,传统的封建儒学被打击得体无完肤。政府内部的保守势力意识到了这种现象对天皇制的威胁,于是上书天皇要求在进行改革之时,莫忘“道德”之修养。之后明治政府就颁布了一系列的制度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1879年,文部省颁布了《教

育大旨》,阐明了明治政府的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教育大旨》中说:“维新伊始,先破陋习,持广求知识于世界之卓见,一时取西洋之长,虽奏耳目一新之效,其流弊为轻仁义忠孝,徒以洋风是竟,恐终将招至不明君臣父子之大义亦不可测。就菲我邦教学之本意也。是故自今而后,应基于祖宗训典,专一阐明仁义忠孝,道德之学主述孔子。”它指出了全盘西化产生的弊病,强调了继承日本固有道德和文化的重要性。《教育令》经1880年修改后规定,从小学起要实行“尊皇爱国”的思想教育。1882年文部省颁布了《关于小学修身书编纂方针之训令》,提出,虽然儒学是来自于中国,但它与日本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着,如果日本采用儒学教法,必须先学习尊崇出于国家最高地位的天皇。

同时期也颁布了《小学教员须知》第一条指出:教员的重要职务虽是教人以知识,但更重要是教人以善良,更应该尽全力于道德教育之中,使学生们忠于皇室,爱于国家。1890年,日本天皇亲自颁发了《教育敕语》,其中心思想是宣扬“大和魂”,要求臣民忠于天皇而无二心。由于近代天皇制的建立,传统的封建思想开始抬头,国家教育体制得到发展。甚至之后,日本放弃了美国式的教育模式,转而学习德国的军式教育,致使之后的日本形成了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四、日本教育改革的成果

在明治政府的大力改革下,教育成绩蒸蒸日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普及文化知识,国民素质普遍提高

明治维新之后,全国的日本人已具备了基本的读书写字的能力。义务教育的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政府也不断地向国民灌输为人之道德,爱国之情操,培养了学生为国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样做使日本国民能有很高的觉悟,大多数人都愿意把他们的智慧和精力献给自己的国家,认为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密相关。体力劳动者也希望为国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到一个公民的义务。

(二)、培养出大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

这对日本从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1962年,日本政府发表了《日本的成长和教育》的白皮书,总结其历史经验时指出:自明治时期以来,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惊人的经济增长,是世界上一件令人十分注目的事件。日本之所以能够如此,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

(三)、学生的尽职精神得到培养,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由于日本的教育体制,使日本国民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个整体或集团。在他们看来,忠诚于自己所属的组织是个人最应该具有的基本品德,这种精神就是日本的尽职精神。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集团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他们认为,拼命的为集团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种观念已经完全融入到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中,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特征。如果一个人对本职工作不尽职,不仅会被认为是道德问题,甚至是人格问。基于日本这样的国民性,它的社会经济发展才会如此的迅速而高效。

五、日本教育改革成功的因素

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改革之所以成功也是存在多种因素的:

(一)、明治政府的统治者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大力支持

明治维新是由天皇发起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因而改革的阻力较小。领导者们对于教育的重视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将教育发展看作是“文明开化”的中心任务,可以说是很有远见的。教育是造就新思想、新人才、新血液的基台,教

育强大的国家,国力也会强大。

(二)、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尽管明治政府在财政上存在不少困难,但对教育的投资却绝不吝啬。“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促使日本政府对教育采取慷慨之举。据查,公民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是:1885年为1.8%,1890年为2.1%,1910年为2.3%。在国家和地方行政费用中的比率始终占10%左右,在地方财政支出中,从1880年至19lO年平均占23%左右。我们不得不为日本政府的大手笔而发出感叹,对教育重视之如此,又怎会得不到教育之回报?

(三)、国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明治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功与日本国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教育不分门第、财富之别,对每个人都会打开的,只要你能够通过刻苦的努力,就能够取得知识和学历,提高社会地位。这就给与了人们追求知识的动力,人们都希望通过教育来获得生活上的富足和事业上的成功。同时,国内的资本家、工商业者也都意识到,只有提高工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因而他们也注重教育的发展,这就为教育的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六、从教育改革中看启示

从中国和日本的历史文化教育传统来看,两国都属于儒家文化圈,文化教育思想背景十分相似。因此在借鉴日本教育改革经验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为我国教育发展提供些启示。

(一)、以教育为重,教育“先行”

日本在明治维新开始之前,也是处在半殖民的的危机之中,之后却迅速的摆脱了这种困境而且还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百年的发展历程,建立了一个经济发达,军事强大,能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相抗衡的新兴国家。这就给了我们启示: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国家的腾飞,就必须尽可能的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为自己所用,不能总是闭门造车。要做到这一点,教育是必须首要重视的。教育“先行”,以教育的先进成果来引导经济的发展。

(二)、要加大对实业教育的重视

明治维新时,实业教育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而出现工业革命以后,实业教育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日本还出台了一系列法令来保障实业教育的实施。我国也存在职业教育的建设,但由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的偏见,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不成气候,得不到重视。再考虑到中国现有的国情,对熟练技工和高级技师的需求也是存在很大缺口的。因此,我国也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同时,政府也应积极的采取保障措施。

(三)、政府对教育的重视是取得教育改革成功的保障

日本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中,政府对教育发展的每项政策及其细节,都做了细致的规划,而且自始至终都在坚持。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地形环境各异,对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但政府应该注意到,教育发展的实质性意义,要努力的承担其责任,推动我国教育与时代相结合,实现教育的新发展。

七、结语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时期成功的教育改革,在日本走向近代化道路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同属亚洲地区,有一衣带水的中国来说,有必要借鉴日本的历史经验。虽然,我国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借鉴其经验发动戊戌变法,却失败了的经历,但却不能因此而放弃向其学习的意志。毕竟它是成功的,我们只有真正的吸取其可用之处,才会实现我国教育的改革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健、王金林 《日本两次跨世纪的变革》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_年

[2]吴廷璆 《日本史》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4年

第五篇:基础教育改革浅谈1

基础教育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改革中化学教育改革浅谈

年 级: 202_级化学二班

姓 名:

学 号:

202_年4月20日 基础教育改革中化学教育改革浅谈

【摘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为了提高教育水平、改善教育现状、加强教育质量的改进措施;是真正的想贯彻党的科教兴国,而且是不断加强的政策;更是一个旨在提高全民素质的改革。所以,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充分的科学知识,更是要让学生掌握技能,一种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能把知识实践化的本领。而化学教育是一个相对贴近生活的学科,在不断的改革中,尤其是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化学教学应该更加贴近生活。但是在不断的进化中,可以说这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也正是这样,才能把教育的路一步一步走向更好,更强。

【关键词】 基础教育改革、化学教育、化学教育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2_年1月至6月成立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202_年7月至202_年2月,各研制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202_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涵盖中小学义务教育18门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研制完成。202_年9月1日起从义务教育阶段的全国38个国家课改实验区正式启动,到202_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已全部进入新课程。

一、化学教育及其特点

我们都知道,教育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不断提高被教育者的素质,其中包括思想素质、能力素质和个性素质①。化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对生活的贴近性、对科学的严谨性必然决定化学教育将是一个重点。

首先,化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比如对微观粒子结构的认识和学习,各类化合物的归类与性质研究,都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组成结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其用途。所以可以培养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在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事物进而改造事物的本领。其次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基础和必备手段。通过实验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进一步引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不断的探索精神。而且实验操作可以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技巧,在已有的基础知识上,对现象的解释和挖掘会让学生更加牢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正是以上这些不断进步和实践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个性素质。个性品质是习惯的深化 ,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反应系统 ,包括有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从实验所具备的的严谨的态度、精确地操作、不断的思考、广播的知识体系等等基本素质要求,无疑,这会让学生学会凡事求优、求美,精益求精,力求改进,追求完美,勤奋工作,勤于思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耐心细致,有条不紊的学习和做事原则。

因此,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化学教育的改革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二、从基础教育改革看改革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主要从宏观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明确规定“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 结合具体内容, 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②。这些规定和要求是针对所有学科的,当然对于化学教育,也必须结合这些要求做出相应的改革。

从宏观来看,首先,它指出了现有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明确了改革的方向,课程标准 对于课程的目标与功能也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从而有利于切实提高新课程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效。其次,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经验, 在课程结构中增设了经验课程, 在课程实施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这些正确的规定针对了现行课程与教学存在的某些问题与弊端, 有的放矢地提出了解决问题、克服弊端的原则与思路, 高度集中了广大教师的智慧和在教学实践中创造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深刻反映了教学客观规律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所引发的变革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客观要求。最后一点,就是强调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力求改变在教学中学生的被动状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则是一个引路人,引导着学生去探究、学习。

所以在新时期核心背景下,化学教育改革也必须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三、化学教育改革

化学被定义为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变化的学科。这个定义体现了化学的特点、思维、探究方式-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再回到宏观;由已知到未知、由已有到创新;着重于分类法、模型法、归纳法;实验验证重于理论证明。

由于化学已逐渐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与领域,从而要求化学教育改革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紧密地联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更好的反映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各种有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并是化学教育更加普及,为提高人民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在日益繁华的社会背后,化学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这么简单。所以化学教育还必须要要引导学生在对有关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的保护、食品问题的鉴定)的理解上做出贡献,更是为以后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当代化学与其他化学相互渗透大大加强的情况下,化学占据中心科学位置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化学教育必须要做出适宜的改革,不仅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更是社会更好的前进的动力③。

化学基础教育改革,结合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从宏观角度看,主要从以下几点作出改进,进而适应新课程改革,达到教育质量的提升。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是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做,要让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探求更好的方法。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着学生走上属于他们自己的探索之路。二是加强师资力量,从202_年国家实行的免费师范生政策来看,这已是在不断加强教育的质量。三是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改进。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生活,更易于接受,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化学作为一门探究性的学科,必须要注重实验。通过化学实验、应用课程教学,对基础理论进一步深入理解,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钻研能力,为明天的开拓创打下坚实基础。最后还必须强调,有些知识偏于理论化,即使做实验也与理论差距较大。所以,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从实际出发,在可能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加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玉林,化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与基本思路,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_(2)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_(3)吴泳,主动适应世界化学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努力探索提高高等师范院校基础有机化学教育质量的途径,自然科学版,1994

21世纪初的日本数学教育改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