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中国经济改革顺应世界大势
编辑:静默星光 识别码:17-670158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02 02:29:0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经济改革顺应世界大势

中国经济改革顺应世界大势

秦 宏

世界期待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即是期待中国如何变革。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渴望为经济治理找到最佳方案。而只有把握大势,才能找到正确方案。透过金融危机以来的5年,尤其今年,不难发现,对于经济治理而言,改革、调整、创新势在必行。

先看今年。9月和10月,全球迎来了夏季达沃斯、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三场以经济为主题的盛会。虽然三场盛会主题各有侧重,但从夏季达沃斯提出的创新势在必行的口号;到《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领导人宣言》中提及的表现灵活性,确保多边贸易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尽快落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再到APEC领导人为推动亚太增长达成的七点战略共识,三场盛会不约而同地对外传递出改革创新的信息。

5年前,金融危机爆发,重挫了世界经济,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危机表面上的诱因是无节制的金融冒险,但究其根本原因是国际经济结构和秩序的不合理。过去的5年,世界经济秩序和结构无论从总体还是从局部都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调整。

从全球层面上看,G20取代G8(八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上升;发达国家着手向新兴和发展中国家让渡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股份和投票权;巴塞尔协议Ⅲ通过并开始实施,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从地区层面上看,美国启动再工业化进程,制定并实施相关计划;欧洲加速一体化进程,逐步削减过高的福利;日本推行安倍经济学,放出或准备放出宽松货币、财政刺激和结构改革的“三支箭”;新兴经济体积极推动产业升级。

世界在变,但是变得远远不够。这是一次上层建筑重新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涉及到发展模式、治理架构、利益分配、习惯方式等方方面面。传统是强大的,成长是痛苦的,变革面临着重重阻力。二十国集团效力下降;某些国家迟迟不批准IMF改革方案;美国在债务、财政赤字和医改等方面内斗不休,日本迟迟射不出结构改革的“第三支箭”;新兴经济体产业升级步履缓慢,自主发展和抗冲击能力不足,仅仅美联储发出退出预期的讯息就使一些国家的经济发生大幅震荡;当然,还有一些国家试图走回头路,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

世界发展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已将世界经济推上新台阶。欧洲之所以能筑底企稳,是因为它能够痛定思痛,缓慢但又坚定地推动一体化进程;中国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能在最近发生在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动荡中岿然不动,是因为我们能兼顾当前和长远,着眼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结构,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和开放。

这是一轮新的竞争,谁能坚定不移地推动变革,谁就能在新形势下占据主动地位。而顺应世界大势,积极改革创新的中国,必将拥有光明的未来,成为其中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当然,实现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和健康成长,更需要国际社会戮力同心,建立起公正和谐、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作者为国际问题专家)

第二篇:中国经济改革

坚定的改革执行者既要破除陈规陋习的阻碍,又要解决自己思想意识深处舍与得的矛盾,同时还要担当历史和社会赋予的责任。

被称为“最后一个计划经济堡垒”的铁道部,在共和国改革史上第二次被并入交通运输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九龙治水”的局面,被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破题;互联网飞速发展催生的复合多媒体方面的服务与管理,因广电总局与新闻出版总署的合并而获得全方位覆盖。

大部制改革是政府对自己“动手术”,具体到相关部门,改革者就是被改革对象,因此容易形成“壮士难以断腕”的局面。政治学中著名的“帕金森定律”指出:首先,在行政管理中,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却越来越低下;其次,面对拥有的权力,官员希望增加部属而不是对手,因此在选人用人时,一个官员会选择两个不如自己的属下,以此类推,就会产生新的“庸政”和“懒政”。当下的政府改革简政放权,大原则已然形成社会共识,但在具体落实中,依旧需要对这样的情况保有警惕。

精简部门的改革,如何避开行政人员“膨胀—精简—再膨胀”的世界性行政机构改革难题?改革后怎样有效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权力该下放的下放,但如何预防获得管理权力的行业协会等滋生新的官僚主义?这些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即大部制改革如何跨越“帕金森定律”?

在此,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是“改革方式”问题。政府职能改革方案出台后,应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措施跟上,明确各个政府机构的权责界限、人员规模、经费预算,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化,避免天然的扩张冲动。同时,应结合现实中的种种案例,查找政府职能的缝隙盲区,厘清社会管理的交叉点和重合点,提高对权力部门工作效率的监管,保证各职能部门责任上的无缝融合。

其次是“改革执行者”。机构职能重新划分带来的阵痛,必然要平摊到改革者的肩上,砍掉自身多余的手,还给市场和社会,不仅需要政治智慧,更需要大局意识和自我割舍的牺牲精神。坚定的改革执行者既要破除陈规陋习的阻碍,又要解决自己思想意识深处舍与得的矛盾,同时还要担当历史和社会赋予的责任,这样的素质关乎改革的成败。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开宗明义: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本届政府任期内还将削减行政审批项目三分之一以上。由此可见,政府对自身的改革没有“过去完成时”,只有“现在进行时”,而跨越一个个“帕金森定律”式的改革险滩,实现民富国强,既要一往无前,又要冷静审慎、科学应对。(武雪梅)

第三篇:中国经济改革刻不容缓

中国经济改革刻不容缓

英国《金融时报》 欧阳德 北京报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随着快速而不均衡的增长给中国政府、银行和企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实施关键经济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与以往相比,IMF有关中国经济的最新报告的警示意味更强烈。报告称,中国日益迫切需要转变其严重依赖信贷和投资的增长模式。

IMF表示,中国现有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而且正在制造脆弱性”,同时“尽管中国仍有抵御冲击的有效缓冲器,但安全边界正在逐渐消失”。今年3月上任的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已誓言加大改革努力,但尚未采取任何重大举措。

IMF表示,有必要采取“一轮果敢措施”,以确保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成功。该机构补充称,当务之急是“遏制整体信贷增长,阻止金融行业进一步累积风险。”

中国社会融资总量的存量(衡量经济中信贷总量的一种标准)自2009年初以来增加60%以上,显示杠杆率上升,导致资产负债表状况恶化。IMF表示,尤其令人担心的是,这些信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传统的金融体系安排的。

“再加上增长放缓,这不能不令人发问:这是可持续的前进道路吗?”IMF亚太部副主任马库斯•罗德劳尔(Markus Rodlauer)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6月,中国曾爆发一场“钱荒”,原因是中国央行不愿注入流动性,引发银行间利率飙升,信贷市场短暂冻结。IMF表示,这场流动性紧缩显示,中国央行有意遏制信贷扩张,抑制风险较高的放贷形式。但罗德劳尔表示,中国需要通过加快解除利率管制,来解决导致市场扭曲的根源问题。中国推动其经济转向消费拉动型模式的努力最近遭遇挫折。2011年,消费曾成为大于投资的增长贡献因素,但2012年底的一轮小规模刺激逆转了这个趋势。IMF表示,“朝向在更大程度上基于消费者的经济的决定性转变尚未发生。”

IMF还对中国政府的实际债务水平发出警告。据IMF测算,若计入政府融资工具和预算外基金的债务,去年“实际政府债务”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5%。罗德劳尔表示,尽管这样的债务负担仍是可控的,但政府在财政上的回旋余地小于以往。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出台了巨大的刺激方案,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引发债务激增。随着中国经济再度放缓,一些地方官员和企业呼吁推出新一轮刺激。IMF敦促中国中央政府继续抵制此类呼声。IMF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将增长7.75%,明年将增长7.7%,这两个预测都处于区间高端。但IMF表示,其预测面临的下行风险在近几周有所增加。译者/和风

第四篇:顺应邮储改革大势 增强二次创业意识[模版]

顺应邮储改革大势 增强二次创业意识

泗阳邮储银行 吴春宁

按照国务院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从总行到乡镇一级支行,在近三年内相继成立,这标志着邮政储蓄改革的大势已经形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行业新理念新业务新客户,如何培养建立强化员工的二次创业意识,对于新组建的邮储银行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本文拟对开展邮行员工二次创业意识教育这个课题作些探索,如有不妥,欢迎指正。一、二次创业是改革赋予邮行员工新的历史使命。如果把同在邮政大家庭中‚一锅摸勺子‛ 混业经营时期的业务创新市场拓展看作是‚一次创业‛,那么随着以‚一分开两改革‛为核心内容的国务院邮政体改方案的稳步推进,同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这面大旗下相对独立的邮政局、邮政速递物流公司、邮政储蓄银行等子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二次创业‛新考题。尤其是邮储银行从成立伊始就明确提出要尽快实现向‚现代化全功能零售商业银行‛转型,公司和贷款等新业务的陆续开办标志着邮储银行在‚二次创业‛的新长征中已经迈出了稳健的转型步伐。可以说:‚二次创业‛是改革赋予邮行员工新的历史使命!之所以这样讲理由是:改革促进邮行业务领域自然拓宽,其展业工作必然是创业型的。邮政改革邮行挂牌是邮政储蓄资金自主运作的全新起点,是对‚只存不贷‛、‚只私(储)不公(存)‛的纯邮储时代的历史话别,要为庞大的邮政储蓄资金找出路找生路,降低并消化付息成本,开办对公和贷款等银行新业务是自然的选择,而这对由老邮政员工组建的新银行人来说,需要扎实学习新业务新流程新制度和新的管理方式,进入新市场寻找新客户拓展新的生存空间,不然邮政储蓄银行就会走进死胡同,实现邮政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就无从谈起,就无法将邮储改革进行到底!改革总是伴随着创新,创新也总是和创业相伴如影随形,而任何创造性劳动都要人来参与。因此说:邮政储蓄改革赋予了邮行人二次创业历史责任,由此二次创业带来的成果邮行人才有资格来共享。二、二次创业是实现邮行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的稳步建立与逐步完善,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对邮政储蓄吸纳资金需求逐渐减弱,那种邮政储蓄只存不贷无风险,稳拿利差无忧愁,有存款就有效益的‚金色童年期‛已经渐行渐远,伴随7.31老存款五年十批的分次转出,邮政储蓄改革之箭已经离弦。国务院邮政改革方案出炉与实施把邮政储蓄拉上了‚到市场找米下锅‛的战车。只有邮政储蓄银行独立运营,国家银监部门才渐次放开对公和资产业务等领域,才给邮政储蓄资金一条开疆拓土修养生息的生路,国家不再‚包养‛邮政储蓄,邮政储蓄也不可能在国家政策的温床上长久‚寄生‛,这就是改革大势!它需要我们邮行人通过二次创业来‚生产自救‛。邮储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邮行利益的最大化,邮行利益最大化包含在邮政利益最大化里面,二次创业是实现邮行利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首先应用传统的邮政经营模式难以实现邮政银行利益的最大化。一来业务领域被监管部门限制在负债等低风险低收益业务范围内;二来全员营销靠人头揽储难以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因此无法提高客户忠诚度。其次只有成立银行进入并拓宽贷款和对公等高效益新的业务领域,通过二次创业调整存款结构降低付息成本,做大贷款业务提高利差收益率,做大中间业务提高代理和结算收入,实现邮行利益最大化才有业务和市场保障。举例说明:邮政储蓄资金按照传统方式上存现行综合收益通常在年化3.6%,付息成本我行一般是1.8%,利差只有区区1.8%。而发放小额贷款年利率为15.66%,利差达13.86%,相差7.7倍!很显然有了银行这张‚入场券‛,我们才能进入二次创业的竞技场;有了银行这把‚金刚钻‛,我们才能去揽贷款等高效业务的‚瓷器活‛,才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而为实现整个邮政行业利益最大化建功立业。

三、树立二次创业意识是实践科学发展思想保障。既然邮政改革邮行设立搭建好了二次创业的平台,而且二次创业又是实现邮行利益最大化的必然入口,同时二次创业业绩大小也是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能力的一种检验,因此在邮行员工中就更加迫切需要牢固树立二次创业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转化成实施二次创业的行动转化成执行力转化成加快实施战略转型的源动力,由此推动邮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走向提供一个良好前景。可以说在当前的邮行要实现科学发展二次创业仅仅是个逻辑起点,而要真正做好二次创业工作没有一个清晰而强烈的创业意识就会影响思想发动机的马力,执行力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的结论是:只有在员工中牢固树立二次创业意识,实现邮行的科学发展才有思想基础。

二次创业包含着创新发展之意,也隐藏着科学发展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邮政储蓄业务是‚只存不贷‛、‚只办个人业务不搞对公业务‛,很显然是不全面的不协调的,在邮行被改革大潮带入风起云涌的金融市场的今天,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是绝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员工的切身利益肯定是无法得到持久保障的,而这与构建和蔼社会强调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潮流显然是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也是此路不通的。现在邮行大力开办各类贷款业务,积极拓展对公业务领域,不断推出电话银行、信用卡、绿卡通等新业务新功能,以创办业务促业务转型来强化着员工二次创业意识提升,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空间。

在树立二次创业意识方面,目前在我行开展的工作中至少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一是宣传不到位。我们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干着二次创业的事却没有高唱二次创业的‚调‛,宣传鼓劲造势不够。二是教育不到位。注重了身教,忽视了言传。如在推进公司业务进程中,县行领导能够主动发挥‚第一客户经理‛作用,一级干给一级看;对各级干部讲清道理提出要求,并出台高调的激励措施加以引导,但大多数基层员工却无动于衷!我感觉是对员工的教育存在断层或不深不透使然。三是培训不到位。由于二次创业涉及到新业务的拓展,上级行往往通过短训班的形式来培训各有关展业单位的师资,然后现学现卖回来组织再培训,又没有近似”实战”的模拟环境,这种”二道贩子”式的”带兵”模式,让这些速成班的前台”学员”首先少了些创业的底气,很容易挫伤创业的激情,打压或淡化创业的意愿。四是组织不到位。由于培训是”急就章”,受训面和深度往往均不够,从而整个业务及其管理条线都是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具体组织工作中就很容易顾此失彼使管理者怀疑自己的管理能力,顾忌会有损自身的职业声誉,这样的状态会使管理者滋生浮躁和急躁情绪,影响着管理者提高创业意识的主动性;五是能力不到位。仍以公司业务为例:由于我们比工农中建等老牌国有商业银行起步晚,再加之网点少业务功能不全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营业环境不够舒适,使我们根本看不到一点后发制人的优势,营销难度系数大为提高,成功率大打折扣,经常的挫败感很容易按压刚刚鼓起的创业意识。六是认识不到位。由于老员工来自邮政思维方式会有惯性,在网点业务量较为饱满时对增开新业务会有一定的懈怠和抵触情绪;新员工则由于经验不足或对邮行未建立归属感而对创业的充要性认识不足。凡此种种都阻碍着二次创业意识的提高。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切实在全体员工中开展二次创业意识的提高教育,在当前不仅必要,而且重要,也确确实实有好多事情应该去做同时必需要做好。

四、深化二次创业意识教育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既然翻越不了二次创业的‚佛手”,二次创业意识对二次创业的成效具有先导和先决作用,我们在教育员工树立二次创业意识方面还有较多差距;既然二次创业事关邮行科学发展长治久安和员工切身利益的大局,员工又是二次创业的主体,那么我们不妨试着把深化员工的二次创业意识教育当作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来做。从我行的实际出发本人力挺‚八一套餐‛: 其

一、组织一次‚二次创业‛专题讨论。通过层层发动号召全行员工参加‚二次创业‛专题讨论活动,引导员工就‚二次创业‛的‚十问‛作出回答。即:一问‚你如何理解邮行的‘二次创业’?‛,二问‚你认为‘二次创业’对邮行有必要吗?‛,三问‚你觉得‘二次创业’对你个人有好处吗?‛,四问‚你设想的‘二次创业’包括哪些内容?‛,五问‚请你分析‘二次创业’要做哪些准备?‛,六问‚‘二次创业’首先应该从哪里入手最好?‛,七问‚谈谈怎样立足本岗位开展‘二次创业’活动?‛,八问‚说说什么样的‘二次创业’绩效考核方案是你心中最想要的?‛,九问‚以你的眼光看邮行‘二次创业’在软件和硬件上最缺的是什么?‛,十问‚你对在‘二次创业’中各部门和各级干部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有何建议?‛。借此活动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分析掌握员工对‚二次创业‛的思想动态,发现引导消除员工在‚二次创业‛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其二、开展一次‚二次创业‛主题教育。针对讨论中发现的认识误区,围绕‚二次创业‛的热点难点重点和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深入开展一次‚二次创业‛主题教育。制定教育计划,实施教育方案,突出教育重点,明确教育分工,解开思想谜团。通过教育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形成浓烈的‚二次创业‛主流思潮,消除一切不利于‚二次创业‛的思想杂念,才能使全员在‚二次创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思想高度统一,释放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的凝聚力。

其三、实施一次‚二次创业‛命题考试。经过讨论、教育,还要对员工‚二次创业‛意识的强弱程度进行检验,组织闭卷命题考试、考试结果和奖金挂钩考核。用讨论作载体、教育作媒体、考试作评判客体来推动员工主体‚二次创业‛意识的持续提升。

其四、举行一次‚二次创业‛课题演讲。在‚二次创业‛的进程中,采取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弘扬‚二次创业‛精神。比如将‚二次创业‛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典型事例组织人员写成演讲稿,在一定范围内安排巡回演讲,在某一特定阶段不失时机的举行一次。把演讲活动当作开展‚二次创业‛教育进程中的‚加油站‛,增强‚二次创业‛意识的‚充电器‛。

其五、每周一次‚二次创业‛点题讲座。为增强员工二次创业的能力,不断加强二次创业的意识,可以借鉴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请外训师或内训师根据二次创业工作安排,每周开办一次讲座,讲深讲透一个话题.形成制度跟进强化,同时营造学习型企业氛围。

其六、每旬一次‚二次创业‛标题宣传。为营造浓烈的二次创业氛围,使员工的二次创业意识始终保持一定的”浓度”,不断强化以”二次创业”为标题的各种元素的全方位多角度的长效宣传显得非常必要,最好是每旬开展一次带有”二次创业”标记的宣传活动,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可以用宣传栏,可以发简报通报,可以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发布固定板式信息,也可以利用移动飞信手段,但都要突出”二次创业”字样,也可以设定简洁明快具有感召力口号,如:二次创业推动邮储银行科学发展,全行一心谱写二次创业新的篇章。等等。

其七、每月一次‚二次创业‛问题分析。把‚二次创业‛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将其用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标加以分阶段的具体描述,不能把它抽象化空洞化虚无化,使它清晰可考。这样每月再以月度例会的形式对‚二次创业‛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业绩评价、问题分析,然后再用PDCA循环工作法,推动持续改进、闭环管理,形成严格严谨的工作运行机制。如此‚二次创业‛才能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理念意识在我们邮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其八、每年一次‚二次创业‛破题部署。‚二次创业‛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年年我们都面临‚二次创业‛的课题,年年课题的具体内容和标的会不尽相同,年内也会审时度势作调整,但从工作的持续性和连贯性而言,每个都需要对上一年‚二次创业‛的功过是非进行总结回顾,对当年‚二次创业‛作出破题部署,实质上是对‚二次创业‛长远规划的逐年分解,具有承上启下意义,是必须做的‚规定动作‛。在破题部署上:要重点强调各级干部的表率作用,注重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增强干部战斗力、凝聚力、感召力;注意教育党员时刻保持先进性,要在把‚二次创业‛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优先吸纳到党的组织中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着不让抓好落实;关注员工切身利益,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切实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尤其要不断增强劳务工对邮行的归属感,努力推进和谐邮行建设;要重视关心培养重用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要用感情、事业、待遇等留住人才,为‚二次创业‛储备能量。一句话:‚二次创业‛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与人为善,催人奋进,给人希望,要把邮行的事业发展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在内部实现邮行与员工‚进步,与您同步!‛,达到和谐共进。

总而言之:邮储改革大势已成,二次创业势在必行;创业意识决定创业行动,意识养成需要教育先行;员工是二次创业主体,干部是二次创业骨干,领导是二次创业关键;培养员工二次创业意识是领导职责,领导员工二次创业要确立系统工程理念,要实现邮行科学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和谐共进;要确立员工二次创业意识,稳步实现二次创业目标,本人推荐‚八一套餐‛。

2009年8月31日

第五篇: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研究

中国经济改革的问题及应对

策略

学生姓名朱子敬

学号2120131512指导教师彭鸿斌

专业班级应用经济学13研1班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

中国经济改革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1978年邓小平创导的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与实践探索,引领中国走上了一条坚持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强国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经济30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30年来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改革缓慢、基本经济制度不够健全和巩固、收入分配不均等,这些问题对中国经济产生极大的威胁,严重干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中国急需进一步的经济改革来破除这些问题的干扰,使中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中国经济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研究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政策举措。

关键字:经济改革、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政府

一、引言

1978 年 11 月,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三十年来以 9%的速度持续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全世界瞩目。中国在经济领域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近期有可能超过德国。中国如今持有的外汇储备达到了两万多亿美元,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头衔已经非中国莫属,还有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抛锚过的中国经济快车,历经了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 2008 年前后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很多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意大利被金融海啸波及的悲惨境遇下,中国经济却冲破了各种金融的惊涛骇浪,没有收到严重的冲击。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企及的,在经历了最近一次的金融海啸洗礼后,中国经济依然能够逆流而上,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经济的韧劲和巨大潜力。然而在这种种惊艳表现的后面隐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与能源消耗,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恶化严重,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投资过热而消费过冷,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贸易顺差过大等,这些问题严重威胁中国经济,再拖下去,势必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引爆中国的经济危机。因此,中国必须继续推进经济改革,积极培育市场经济体系,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增长。

二、中国的改革历程

中国的经济改革大概可以分成五个阶段:

1.初始改革阶段。这一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结束。这一阶段改革的目标模式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改革的重心在农村,农村改革的中心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此相配套,实行了农产品调价、发展多种经营和集市贸易等措施。该阶段,首先是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然后在1982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2.全面改革阶段。该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到1989年“**”**结束。这一阶段改革的目标模式变成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和“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模式。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改革微观转向改革宏观,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政治领域,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

3.曲折改革阶段。该阶段从1989年“**”**开始至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结束。这一阶段,改革的目标模式是:“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一模式提出后,理论界坚持计划经济,反对市场经济的思潮重新活跃起来。与此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出现了用行政计划替代市场的现象,改革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受阻,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4.深化改革阶段。该阶段从1992年 “南方谈话”开始,到2002年十六大召开结束。这一阶段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该阶段,对国有经济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特别是把非公有制经济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放开了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建立了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加快了要素市场的培育步伐,尤其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了长足发展。

5.攻坚改革阶段。该阶段从2002年十六大召开开始,迄今尚未结束。这一阶段比较容易的、浅层次的改革已基本完成,改革进入了比较困难的、更深层次的改革阶段。这一阶段改革越往前推进,难度也越大。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绩:经过这些阶段的改革,我们取得一些可喜的成就。

首先在制度方面,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已被基本废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业已确立,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基本形成,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商品和服务价格改革基本到位,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其次在经济发展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革开放30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综合国力极大增强,2013年和1978年比,我国GDP由3645亿元增加到56.8万亿元,在世界的排名上升到第2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和1978年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7元提高到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7元提高到4140元,二者平均年增长7%左右.三、中国经济改革存在的问题

1.制度方面

(1)基本经济制度不够健全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虽然已经确立,但仍不够健全和巩固。一是国有经济比重过大、战线过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二是集体经济不断萎缩;三是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陈旧观念、错误理论还没有得到完全清除。

(2)市场主体没有完全到位。一是国有企业政资不分、政企不分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大型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国企产权改制方式不规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二是非国有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机制不健全,经营不完善,国民待遇未能落实;三是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四是大部分国有部门的职工和一部分农民的劳动力没有进入市场。

(3)市场体系不健全。一是商品市场发育不健全;二是生产要素市场特别是金融市 场、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市场发育滞后;三是市场封锁问题严重,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形成;四是市场垄断现象突出;五是市场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六是市场秩序紊乱,市场中介组织建设和市场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4)分配体制改革滞后。一是财政支出结构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同一部门、同一单位内部平均分配现象依然严重;三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四是劳动收入所占比重过大,按多种要素贡献参与分配收入所占比重过小;五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5)政府改革缓慢。一是政府仍以“全能者”自居,对经济无所不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二是政府重私人产品生产,轻公共产品生产和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三是政府重微观管理,轻宏观管理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四是政府以直接管理为主,忽视间接管理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五是政府行政层级过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6)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一是利用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的质量不高;二是对外开放的步伐不均衡,尤其是西部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过缓;三是在“请进来”的同时,未能很好地实行“走出去”战略;四是政府各级部门及各类企业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能力有待提高;五是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经济风险防范机制亟待建立。

2.经济方面

(1)经济增长相对较快,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一是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二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除,特别是城市化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化水平。三是我国产业结构虽然有了较明显的变化,但第三产业的发展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四是国民经济虽然获得了高速增长,但整个社会却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如居民的生活质量低下、严重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等。

(2)政府投资相对较热,民间投资相对较冷。我国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推动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国有企业、国立大学的投资是相对过热的,而民营企业部门的投资大部分是过冷的。,虽然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30个年头,我国政府依然控制着2/3的物质资源和资金资源。

(3)国力增强相对较快,人民生活改善相对较慢。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了较大的增强与改善。但相对而言,国力的增强要比人民生活的改善更快一些。例如,2007年和1978年比,国家的财政收入由1132.3亿元增加到5.13万亿元,增长了45.3倍;而同比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长了40.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长了31.0倍。

(4)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精神和政治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由于目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仍然处于温饱有余富裕不足的小康阶段,所以人民群众的所得不得不主要用于满足维持生存需要的物质消费,而不能更多地从事精神消费。至于政治生活,虽然人民群众享受到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比改革开放前多得多,但由于政治改革严重滞后,致使人民群众的政治需要难以得到应有的满足。

四、中国的应对策略

1.调整改革重心。在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应该尽快把改革的重心从经济基础领域转向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及社会文化体制。

2.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改革最终是要进行政治改革,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3.转变改革方式。过去30年奉行的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新时期改革面临的任务和呈现的特征表明,继续重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将难以再现以往的辉煌。因此,借鉴国内外改革的经验教训,在改革方式上,应该把总体上的渐进与局部的激进结合起来,使改革既不操之过急,又不裹足不前,确保改革能够在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缩短改革周期,降低改革成本。用邓小平的话说:改革的胆子要更大一些,步子要更快一些。

4.提高执政党的改革能力。改革既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又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改革者的能力决定着改革的成败。我国的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自上而下有序推进的。因此,新时期,我国的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执政党的改革能力。由于与初期的改革相比,攻坚阶段的改革更具复杂性和艺术性,因此迫切要求提高执政党的改革能力。

五、参考文献

1.王小鲁、樊纲、刘鹏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新华文摘

2.朱晓青: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视野

3.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4.张宇: 科学看待中国的经济改革[J]·经济学动态

5.徐长玉: 当代中国经济制度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经济改革顺应世界大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