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模版)
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
一、概述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保证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前提,特别在信息化管理部门,意义尤为重大。水务信息化保障是水务信息化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信息化要求资源的高度共享,需要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政策措施,需要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需要共享资源的健全机制,需要科学有序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根据水务局信息化规划,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阶段性目标,信息标准化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性措施和基础性的前期工作。特别是最近许多地方城市已将“数字水务”工程列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重点应用项目之一,开展水务信息标准研究就更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由于涉及行业管理单位较多,各单位在建立信息系统时更多的注重了本单位的业务需要,没有从水务管理的整体规划出发,使得数据重复采集、图式标准不统一、不能进行及时更新、与其它系统连接和数据共享上存在一定缺陷,形成了所谓的“信息孤岛”。目前,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信息分类编码和图式标准都基本完成,并在局内试行,为建设统一的水务信息标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国家水利部、建设部分别制定了一些关于水方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如:室内外给水排水术语标准、图式标准、防洪标准、水文等方面的标准等。从内容上讲,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一般只涉及到术语标准、工程技术规范等,没有涉及到GIS图式标准和数据库格式、内容标准等内容,而现代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有包含此内容的标准作为系统建设规范。从深度上讲,由于这些标准制定时间较早,多数只适用于手工制图或者计算机辅助的工程制图,不能满足现代信息系统的多样化、通用性的表现方法的要求。再者,由于水务管理的特殊性,需要从
总体上考虑水管理问题,需要建立一套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
目前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已完成的内容包括:
水务管理信息术语和定义
水务管理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
水务管理信息GIS图式标准
水务管理信息属性数据
本系统的标准化体系主要参照国家标准以及水利、测绘、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等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二、建设目标
标准化是实现信息化的基本要求,水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水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以保障水务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减少重复开发,需要在信息采集、收集、传输、存储、处理、服务和交换等环节采用或指定相关的技术标准。在已有的各个层面的国际、国家及行业技术标准之上,针对满足水务信息化对标准的需求,结合水务信息化的特点,制定水务信息化有关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关标准,逐步实现水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化。
通过本项目分别研究三大行业信息化标准,并进一步整合为统一的水务行业管理信息标准,并争取形成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尝试建设地方性水务信息标准,为水务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奠定基础。
三、建设内容
水务信息管理标准
包括分类与编码、数据属性定义、图式符号等水务信息管理的基础性标准。在此基础上,完成术语、河流(湖泊)编码、水利设施编码、供水设施编码、排水设施编码、水文设施编码、堤防设施编码、海塘编码等,形成各水务设施的“身份证“号码,为水务行业基础管理的精细化和数字化奠定基础。
水务信息数据库格式标准的制定
数据存储标准规范主要用于约定数据入库的存储方式、存储介质、存储平台等与数据存储相关的标准规范。便于数据库系统的更新维护及与其他系统的数据交换提供基本依据。
水务信息GIS元数据标准的制定
元数据构成了对数据库中采集到的数据的说明和背景信息的描述,是关于数据的说明数据,元数据的建立为数据的长久保存和持续使用提供了保证。
元数据库是关于数据描述信息的数据库,元数据是解决从分布式网络数据库中获取数据的重要手段。应当在建立原始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同时建立结构相一致的元数据库体系。元数据对于中央数据库的求精处理、重构工程十分重要。
因为各层次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基本集和基础集可通过一定的抽样方法得到。特别是,由于水利空间数据的多样性,应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和内容分别构建响应的元数据。
在系统建设考虑设计时,需要包含业务相关元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元数据库两部分内容。
数据采集处理标准的制定
数据采集标准规范主要是分成两大部分的内容,一是各类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二是各类工情、雨情、水情实时数据的采集。
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的标准规范确立需要遵循各类数据采集标准规范,具体参考“数据采集标准”章节,从现有的数据采集标准中,提取与本项目相关的标准规范,结合本项目的实际需求,制定基于参考的数据采集标准上的更加适合用户自身的数据采集标准规范。
实时数据采集标准规范,主要是考虑从业务需求出发,需要采集各类工情、雨情、水情实时数据供系统使用。在制定实时数据采集标准规范的时候,需要考虑实时数据采样频率、采样精度、通讯方式、通讯规约等方面内容。
数据交换标准的制定
数据交换标准规范主要是用于约定各类子系统之间的系统交互,可以便于将来的业务协同工作,缺少数据交换标准规范,各子系统间相互剥离,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业务需求。
需要在项目中制定数据转换及数据传输的标准规范。其中,数据转换要考虑多种转换方式并存;数据传输主要完成数据交换双方以异步的或同步的方式互相传递信息。同时制定出来的数据交换标准需要制定松耦合的数据交换体系。
四、标准制定参考依据
本系统的标准化体系主要参照国家标准以及水利、测绘、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等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第二篇:福建省水务信息化
福建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发表时间:202_-4-24 作者(来源): 福建省水利厅
在水利部、水利部信息中心的关心支持和领导下,福建省水利厅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按照福建省委、省政府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数字福建”的宏伟蓝图,把水利信息化作为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围绕我省水利工作“一个中心两个保障”的目标,以服务民生水利、服务防汛为主要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步伐,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水利建设,积极为我省的防汛减灾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联合建设,软硬并重,创新发展”的建设原则,及早起步,因地制宜,开拓创新,整体推进,信息化技术在防汛、水利各项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水利信息网络系统和传统水利产业信息化改造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不仅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水利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下面就福建省近两年来水利信息化进展情况、取得成效和主要体会汇报如下:
一、福建省近两年来水利信息化工作简要回顾
福建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起步早。从引进日本先进技术启动闽江洪水预警报系统建设开始,到近两年来信息采集、应用系统、网络建设、通信建设和电子政务等方面工作的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2_年福建省沿海业务化高精度天文潮与风暴潮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研究、热带气旋实时信息的网络自动搜索可视化与预警服务系统、实时防汛信息综合发布系统等三个水利信息化项目分别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一)加强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福建省水利厅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厅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同时,把原省洪水预警报中心内设为厅水利信息中心,202_年5月,省编办正式批准成立福建省水利信息中心,负责指导全省水利信息化的规划、建设、运行及管理等工作,202_年1月,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福建省水利信息中心列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是全省信息中心中唯一列入参公管理的单位。为确保水利、防汛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福建省水利厅进一步优化了信息化人员的配置,围绕 “技术高、装备精、队伍强、服务好”的工作目标,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强化技术规范、强化技术装备、强化技术协作来做好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管理和保障服务。先后出台制定了《福建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福建省水利网络安全管理办法》、《福建省水利网站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水利信息化标准和管理制度,统一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加强和规范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
(二)稳步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洪水预警报系统建设和升级改造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全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建成的全省性的洪水预警报系统基础上,不断进行站点的延伸,扩大覆盖面,并对原有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从点到面,从流域到全省的跨跃。系统目前已建设站点1328个,站网平均密度110平方公里/站,覆盖全省98%以上的陆域面积,实现了省市县三级雨水情信息的实时同步共享,使全省的科学防灾减灾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历次防抗台风和洪水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是防台风预警报监测系统更加完善。在原有25个风情站点的基础上,202_年又增加了11个海岛风情站点,目前风情站点已达36个,其中沿海平均20多公里设有一个遥测站,采用超短波和计算机网络混合组网方式建立风情信息传输网,形成完善的全省风情监测系统;开发了台风路径监测预报系统。通过国际互联网自动收集中国、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台站的台风路径预报信息,自动生成综合预报路径图。全省风情监测系统和台风路径监测预报系统的建成和完善大大提高了我省防台风预警报水平,为省市县三级防抗台风指挥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是水利信息网络初具规模。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福建省水利厅局域网、“数字福建”政务网、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骨干网的基础上,202_年通过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了连接省、9个设区市、84个县区水利防汛部门和1107个乡镇(街道)的视频网络。同时,厅属单位、9个设区市水利局和各县(市)水利局以及一些水利工程单位都已建立局域网,形成上达水利部,下至各设区市、县(市、区)水利局,横向与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厅局相联的纵横网络架构。
四是水利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渐加快。完成了雨情、水情、风情、云情、台风路径等实时数据库,以及水文、水土、水政、科技外经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并按照国家标准初步建立了大中型水库、大中型水闸、万亩海堤、城区堤防等工情数据库,202_年对全省防汛水文基础数据库参数进行整编,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分布式数据库的同步更新,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为福建省水利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库。
五是水文“320”工程全面完成。202_年开始,我们实施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水文站网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水文“320”工程。到202_年,全面完成了全省9个设区市共323个站点的改造工作(其中水文站42个、水位站34个、潮位及感潮站13个、雨量站115个、水库站119个),极大地提高了水文测报技术水平和水文信息的应用成效。“320”工程建成后,水情报汛时段由3小时缩短至1小时,同时,还可对各站进行实时招测,水情信息量大大增加。在完成水情自动测报的基础上,收集了约12.2万多个站年的降水量和蒸发量、3.5万个站年的河道径流量等水资源信息资料,目前已通过电算整编整理入库1088万条记录。
六是研制开发了WJF雨量自动测报仪。为了对水文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解决传统水文测报传输速度慢的缺点,以满足防汛抗旱的需要,我省南平水文分局组织技术人员刻苦攻关,开发了具有自主技术产权的WJF-2型水文自动测报仪器,各测站可用GPRS、短信和PSTN自动报汛,在15分钟内完成测站逐级到分局、省局和中央的自动报汛,实现了水文数据自动采集、长期记录、存储信息的数字化,解决了水情和测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WJF-2型水文自动测报仪器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我省利用这项新技术新设备对传统水文进行了改造,实现了全省320个水文报汛站数据的自动采集。
七是水利工程监控系统建设逐渐展开。结合水利基本建设,开展了金鸡、北引和溪源水库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自动化系统建设,基本实现了闸门自动监视与启闭自动控制。建设图像实时监控系统和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实现数据采集和工程监控的自动化。
(三)创新发展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一是全面建成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为进一步提高福建省防灾减灾的指挥决策和应急反应能力,实现防汛抗旱等应急工作组织保障到乡、预警信息到乡、视频会商到乡、指挥部署到乡和视听到村的目标,202_年6月5日,省政府召开第七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建设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成省市县和覆盖全省1107个乡(镇、街道)、管委会、开发区的综合性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并通过有线电视或卫星通信设施将会议情况广播到全省15331个行政村,形成从省市县乡四级应急视频会商并实现视听到村指挥体系。系统建设自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黄小晶省长亲自过问系统建设情况,张昌平常务副省长亲自担任建设协调小组组长。我厅作为总业主单位全面负责系统的建设,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通过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攻坚克难,完成了项目可研的编制、项目的审查立项、系统的设计、项目的招标、网络的调整铺设、设备的安装调试,202_年12月18日项目通过初步验收,并正式投入试运行。系统自试运行以来,省政府利用这套系统成功召开了全省冬季农业工作会议、全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火灾隐患专项整治工作会议、全省森林防火工作紧急会议和转播了预防和解决企业工资拖欠工作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等多场到县、到乡、到村的全省性会议,系统整体运行情况良好,达到预期目标。
二是完善防汛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的建设。我省在建成监视全省17座大型水库的防汛远程视频实时监视系统的基础上,于202_年初开始建设防台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二期工程,该系统共有23个监测点,其目的主要用于监控大型水利枢纽、城市重要防洪部位、中心渔港码头、鱼排集中地,该项目于当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三是开展风暴潮数值预报研究和风暴潮预报软件开发。202_年开始,我们与河海大学合作,开展风暴潮数值预报研究,开发了风暴潮预报软件,通过采用自动分潮优化技术,对福建沿海天文潮进行分析与预报,建立高精度天文潮预报模式。202_年该系统的投入运用,有效地增强了我省对台风和风暴潮灾害实时监测预报预警、分析决策等防汛能力,提高了防汛抗台的现代化水平,在防汛抗台减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四)努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一是基本实现信息资源行业内共享。福建省洪水预警报系统经过近十几年的管理和运行,福建省水利厅认真总结多年积累的运行经验,采用软件方法和科学的数据检验方法,开发出一套数据优化整合软件,该软件能对系统测报数据进行科学的排查和纠错,并与水文实时雨水情数据进行整合,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并把整合后的包括1328个洪水预警报系统站点和水文400多个站点的水雨情信息在省市县防汛办和水文分局共享,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对实时雨水情信息的实时同步共享。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先后实现了与太湖局和珠委在云情、雨情、水情、风情、台风路径、雨量等值线等方面防汛信息的实时共享。
二是初步实现信息资源部门间共享。202_年初,福建省数字办委托省空间信息中心开发了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了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等基础数据库,以及证照批文信息、地名信息、科技信息、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诚信、城市管理、文件档案等专题数据库。按照省里统一部署,202_年我省完成了水利信息资源的编目工作,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把我省水利部门建设的丰富水利信息资源,提供给包括国土、气象、海洋渔业等部门共享,从而节约了投资,避免了重复建设,初步实现信息资源的部门间共享,我省的国土部门就是利用我们提供的全省实时雨情信息,构建了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同时,国土部门又将获得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提供给防汛部门,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是基本实现信息资源与社会公众共享。一方面通过水利信息网站向社会公众发布水利信息资源。福建省水利信息网站和福建省水利WAP网站,因其界面友好,内容丰富,先进实用,服务社会,特色突出,向全社会发布实时云情、雨情、水情、风情、台风预测信息和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动态,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提高了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到目前为止,访问量已突破了1360万人次,在洪水台风期间日最高访问量达40多万人次,成为全国同行业网站及省直政务网中极具影响的网站之一。我厅202_年起连续三年荣获福建省政务信息网站建设先进单位;202_年,我们为了提高效率,服务社会,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启动了福建省水利厅网上审批系统和政府信息公开栏目的建设,目前已配合省数办完成系统的开发、系统的部署、物理窗口的设置,并对全体审批人员的进行培训,系统已全面投入使用。
总结福建省水利信息化工作,概括起来,主要经验和作法是:
(一)领导重视、规划先行。厅领导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厅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定期主持召开有关水利信息化专题会议,听取和研究部署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理清我省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思路。为了搞好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我们认真制定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近年来,编写了《“数字福建水利”建设规划》;编制了《福建“金水工程”防汛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设报告》、《福建省水利“十一五”信息化专项规划》、《福建省水利“十一五”防汛抗旱减灾非工程措施专项规划》、《福建省抗旱减灾“十一五”规划”》和《福建省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水利资源分中心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二)保障经费、规范建设。在每年信息化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福建省积极创新机制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有效投入。一方面通过将 “数字福建水利”建设项目积极纳入国家“金水工程”以及“数字福建”的建设范畴以获得省财政对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例如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近亿元的建设资金全部来源于各级财政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带动,省里以补助设备资金鼓励各地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例如,我们采取“三个轮子一起转”的投资机制,即省里补一点,设区市出一点,县(市、区)担一点的方式,有效解决了我省“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近3亿元的建设资金,有力的保证了水利信息化资金的有效投入。在信息项目的建设方面,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水利信息化标准及制度,建立技术审批制度,统一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避免重复建设。
(三)项目带动、分步实施。我省突出项目带动战略,逐年制定重点项目,确保抓一个、成一个,通过抓好一个个项目,带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例如,我省提出了水利信息化“320”工程即重点实施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应用软件建设和信息自动采集等三个方面的20个应用项目。在省厅的示范带动下,全省各设区市都开发建设了对应的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水利信息化建设。多年来,项目带动战略,取得了实效。对于投入资金较大的项目,我们根据财力,按照急用先建的原则,合理安排建设计划,分步实施,逐渐推广。
(四)开拓创新、总结推广。我省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试点,探索适合我省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路子,根据“成熟一个落实一个”的原则,再积极在全省总结推广,创新发展,我省通过中日闽江洪水预警报系统试点建设,带动全省“五江一溪”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系统并将防汛决策支持系统、防汛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台风路径采集系统、防汛视频会商系统等十大项目在全省推广使用,有力的推动了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管理、务求实效。认真实施《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审查、批准,规范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通过强化项目管理,强化项目负责制,从而保证每个项目建设的高质高效。在注重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信息化项目使用管理和维护工作。明确项目的管理和维护单位,确定项目的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维护工程师,分别举办管理员、使用人员的系统操作培训班,出台系统使用管理办法,提高全省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
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认识不一致,导致区域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二是信息化发展专业应用不平衡。我省信息化过去应用主要侧重于防汛信息化的建设,其它部门信息发展相对不足;三是信息化发展软硬不平衡。过去我们信息化注重硬件的建设,忽略了软件的同步建设,影响了信息化效益的发挥。
(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深入
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的共享,是水利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仍然单一,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于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数据资源的整合离信息共享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全局性的数据库很不完善,特别是缺少规范化的数据,支撑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还很不足。一定程度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整体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运行维护管理体系不健全
随着各类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相继建成,对运行维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但由于运行维护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存在“重建轻管”现象,运行管理费用难以保证,致使很多系统功能难以发挥,制约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管理维护好已建的信息系统,确保其长期正常运行并持续发挥效益,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三、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打算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民生水利”的发展思路和“一个中心两个保障”的目标任务,继续立足于服务防汛、服务水利,努力抓好全省水利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完成水利信息化发展目标,近期要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一)加大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着力推进全省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的建设、县级洪水预警报系统软件推广应用、全省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以及全省洪水预警报系统基础数据的复核整编;组织完善九龙江、赛江、木兰溪流域洪水预警报水库群联合调度系统的开发任务,实现全省“五江一溪”全流域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的现代化;开展山洪灾害防御和监测系统的建设;扩大和推广旱情监测系统试点。切实抓好国家防汛指挥系统(福建项目)、水质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的建设。
(二)加强基础承载网建设,提高网络通信能力
启动省、市、县水利业务专网建设,完成省、市、县三级节点数据专网的全面覆盖,推进预警到乡的网络建设。继续完善和用好全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完善水利信息化系统对外窗口的专业网站、网上审批、政府信息公开栏目的建设。
(三)加快水利工程信息化重点项目的建设
推进全省大型水库、重要水利枢纽和重要防洪水利工程监控信息系统的建设,并将信息同步传输到省防汛办和水管部门;加快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两年时间,建成覆盖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为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四)启动全省水利重要基础资料数据库的建设
充分利用数据库信息处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水资源综合规划信息系统综合数据库和地理信息平台,全面提高我省水利资源的管理水平。
(五)全面提升防汛成员单位之间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水平
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是当前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保障水利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下步将首先着力推进防汛成员单位之间数据资源的整合,整合包括水文、气象、海洋渔业、国土、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并将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防汛信息首先在防汛各成员单位之间共享使用,全面提高我省的防灾减灾能力。
(六)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力度
积极推进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预警到乡等项目采取的“统一开发、定制应用”的好模式,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近期重点做好防汛决策指挥系统3D指挥平台、洪水风险图试点、水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的开发和推广应用。
(七)稳步推进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建设是确保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与业务应用建设顺利进行、运行持续稳定和作用有效发挥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一是要抓紧完善实施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制定相应的水利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要继续完善水利信息网政务外网安全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安全等级的保护的建设、加强安全监控,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速度和水平;二是要加快实施水利电子政务内网安全系统建设项目,在政务内网构建一套先进、实用、科学、有效、立体的电子政务安全系统;三是要注重水利信息系统的应急方案研究,尽快建立水利信息安全保障和恢复的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这次会议之后,我们将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学习兄弟省市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精心组织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强化管理,与时俱进,务求实效,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努力做到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为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三篇:铸就智能水务浅论水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水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重要资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出台以来,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管理与监控有法可依了。
在我国,水务管理的范围涵盖水域河道、水资源、水土保持、供水、排水、节约用水及违法监察等内容,由于水务管理的涉及范围广、时空跨度大、突发事件多、不确定因素难于控制等“技术性”难点,兼顾执法、监管过程中的“阳光执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科技手段统筹规划、周密实施、严格管理,信息化就是一个有力的手段。
水务管理信息化迫在眉睫
水是一切生产活动和一切生命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资源,具有有限性、可恢复性、时空变化的不均匀性、开发利用的多面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传统的管理手段和工作方式的不足和弊端日益凸显:
在水资源规划、监测环节,如若摸清水资源的“家底”,仅使用原始的手工测绘是万万不能!其中道理可用天气预报的案例触类旁通:如果没有先进的观测设备和计算机的超强计算能力,我们的天气预报只能停留在谚语的层面——晚出彩霞日有雨,仅是一种定性分析,想要得出明天降水概率是需要海量数据采集和计算的;水资源规划、监测也是同一个道理。
▲水务管理信息化迫在眉睫
在水资源环境保护、开发、使用环节:要强化河流流域以及城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统一管理防洪,除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污水处理回用、地下水回灌等水务工作,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要达到上述优化和管理的目标,必须借助数学处理方法和计算机的高效运算能力,通过优化技术与运筹学结合起来,在大量的可组方案中寻找最优或接近最优的方案——国家和人民利益最大的方案。
在水政执法等环节:执法工作取证难、效率低,往往陷入被动的局面;主动意识差,重事后监管,轻事前巡视及服务;手工作业相对不透明,立案、处罚及撤销等基本过程不能满足第三方监督和监管的要求。
综上,水务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水安全”的议题日益为人关注的今天,水资源难于短期内大量补给,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迫在眉睫,信息化是探寻储量、监测异常、拓展应用的有力技术手段,恶劣环境和突发事件情况下,监测水资源或自然灾害的实情,防止或拯救水灾害,提升水务工作效率,提升水务管理和服务水平,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行政监察职能;同时,防腐倡廉,打造阳光政府。
水务管理信息化的可行性也很明显:
在政策层面,各地人民政府多出台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核心精神体现了规范水务政策的执行流程,完善执法手段提升行政执行力。
在组织保障层面,成立主管部门相关领导负责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从中央到地方信息网络中心承担系统建设任务,负责项目协调和沟通工作,外包具有丰富经验的开发商来承担,提供必要的技术力量,保证系统建设顺利进行。
技术可行性层面,项目建设具备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和经验:基于面向服务(SOA)的软件架构的灵活运用、综合运用基础软件平台技术、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空间信息技术(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合称3S)、物联网、云计算、信息集成技术等多项先进而成熟的技术,为水务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资金保障层面,各地经济发展,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从而保证了系统建设的必要经费。
利用空间信息技术获取水资源数据
利用遥感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这三大空问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水资源的探测。构成高度自动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涉水地理信息系统,适时采集、处理、更新空间信息,开创了空问信息技术一个新的应用领域。
航天遥感成像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遥感数据。运用遥感变化检测技术,检测出研究流域或城区水体变化信息;这些数据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为宏观地掌握水体概况或自然灾害灾情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基于卫星遥感数据、航空遥感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专题数据、辅助数据于一体的水情数据库,构建地理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是在统一的标准规范、数据更新维护和运行管理机制下,实现各类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整合,提供纵向多级、横向多库的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具备标准的多类型地理信息服务接口,让用户可以在一套电子底图上开展地理信息业务系统建设,这样统一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了信息共享,提供水空间信息查询和分析。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导航、指引资源考察或抢险救灾的方向。
空间信息技术构建出我国宏观水务管理的信息源基础,对于摸清资源家底、救助重大水灾害,具有战略意义。
智能水系统提升水资源的利用
水务环境是由水源、用水(自来水、农业用水及工业用水等产业用水)、再生(污水管道、再生水)构成的循环系统,综合治理非常复杂。
只有信息化的数学建模技术和网络计算技术,才能最优化规划出水资源调配方案及辅助用水政策制定。严重资源型缺水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和开展节水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综合全球气候变迁,调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人和调出地区水资源分布在时间上的匹配程度及调水工程的经济上可行性对水价的承受能力,调水对沿途水质、水量保护的代价和可能性,慎重地选择从丰水地区跨流域调水。在政策制定层面,信息化所提供的快速、准确的数据支持建立流域内的水资源协调机制,建立对上游的援助机制,合理转移上游人口;实现取水、供水、污水处理、排水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水;制定行业用水标准体系,建立“定额用水,节约奖励,超额累进收费”的制度,改革水价制度,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充分利用雨水和污水、科学调水;吸收资金投资水利产业,就可以解决好城市的水资源问题。
▲智能水系统提升水资源的利用
利用信息化技术模拟仿真的技术特性,实现虚拟调水、水资源合理规划。转变工业布局较多地考虑矿产资源和交通因素的现状,要根据水资源短缺情况转移缺水地区的高耗水企业到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严重缺水城市限制企业的发展农业是用水量最大的行业,利用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向缺水地区和城市调粮调菜,实现虚拟调水。这种思路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手段,也只能停留在梦想层面。
在常规的水处理/管理技术之上,借助 “信息、控制融合系统”,对自来水、污水、中水等各种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数据——即“水环境信息”进行一元化管理,从而改进城市整体的水循环经营效率。如果这种系统在多个城市、地域横向展开,形成网络一体化的话,可以对河流整体流域的水管理及水质改善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膜处理及生物处理为主的先进水循环系统以及融合信息化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提供包含管理、运营在内的综合水务服务,信息化系统不仅随时反馈用水信息,更能预测用水趋势,利用这些水环境信息,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用水方案,同时监测终端和监控系统可以对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工厂、水路管道网等进行有关于水量和水质的实时最佳控制。特别需要加强城市污水排放的管理,促进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城市中的生产生活污水要加强管理。排污企业要实现总量控制、达标引瞰。生活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集中统一处理后,作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市政用水。有效提高整个区域的供水效率,同时也培植一个暂新的水产业分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信息化管理促进阳光执法
水务的管理却不了水政监督执法的内容,“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是用于转变传统水务执法日常办公模式的“一揽子”电子政务解决方案,提供一个集资源共享、管理、监控、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多业务处理平台。
信息化的应用首先解决水务执法的流动性问题,工作现场延伸到水所能及之处。执法人员可以利用电脑通过有线网络,或者利用“执法通”之类的无线终端通过无线网络,直接查询分布在水务执法相关部门的有用信息,避免了诸多调查环节;执法办公专网延伸至无线,在执法现场执法队员通过“执法通”和便携式打印机完成发现拍照取证、制作和打印执法文书等一系列案件处理操作。
同时,由于水务执法更存在执法人员难于全覆盖的地理意义上的“死角”或“盲区”,对水情监测和执法取证提出挑战,依托信息化的智能监控系统可使得非现场执法应付自如,高科技执法有理、有据、有节。
通过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技术在水务执法工作中的应用,不仅使案件办理周期得到缩短,且共享更及时、取证更方便、流程更简化、反应更快捷、监管更有力,进一步提高执法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提高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满意度。
水务信息化建设方略
水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服从于水资源事业发展的主体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所用水资源得到有效保障,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明显提高,水环境保护和水灾害防治取得明显进展,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水资源监控体系初步建立和完善。支持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和谐发展。
在明确建设目标之后,既要重视信息化建设,也要加强服务公众的职能,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资源需求为目标,以推广普及和深化应用为要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先进生产力作用,不断促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使信息化成为缓解资源能源压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改善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
强调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和途径从重视基础设施转向信息资源建设,消除国家重点资源的“信息荒岛”,强化信息使用的准备度、使用度、影响度。
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安全可控,着力自主创新,夯实信息化基础;要以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掌握关键和核心信息技术,创新信息化发展模式,提升国家资源掌控层面的信息化能力,过多的“拿来主义”换不来真正的信息化。
本文转载自企业级IT信息服务平台-网界网-CNW.com.cn
原文地址:http://
本文转载自企业级IT信息服务平台-网界网-CNW.com.cn
原文地址:http://
第四篇:数字水务建设
数字水务”总体建设建设方案
“ 第一章 建设原则
水务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依据《XX市水务信息化规划》,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在水务业务中应用的规律,分阶段设定目标,分步实施。我们提出以下建设原则:
应用先导
水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水务业务中应用的历史过程,应用是最终体现,因此,满足应用的功能需求是系统建设基本出发点。
分步实施
水务信息化需要整体推进,但由于涉及内容多,关系复杂,需要分阶段、分层次设定目标分步实施。
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是实现水务信息化的基础,必须坚持开放性与标准化,为了支持系统得克持续发展,必须对信息及信息服务、应用功能等进行标准化。
安全优先
安全的系统才是可用的系统,信息系统的安全是相对的,但必须将其安全性放在首位,当其他需求与安全需求冲突时,优先考虑安全。
适度前瞻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需要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适度前瞻性,为业务不断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增强信息化的发展活力。
第二章 总体框架描述
“数字水务”的主要内容以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三个平台为框架,包括行业基础数据库和局核心数据库、政务管理系统、三大决策支持系统和统一的社会公众服务系统。其中,数据平台是基础,网络平台是载体,应用平台是核心。“数字水务”框架体系见下图:
图表 1 总体框架图 第三章 本次项目建设内容
图表 2 本项目建设内容范围图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水务信息化标准建设:借鉴国家和地方信息标准,建设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信息标准,并整合为统一的水务信息化标准体系,规范和指导信息化建设内容和技术规程,使信息资源可以充分共享,减少重复建设。
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建设:包括河道水闸、水文水资源、滩涂海塘、排灌、堤防、供水、排水等行业基础数据库和水务局核心数据库两部分,分别存储和管理行业管理数据和水务决策支持系统应用数据。水务数据平台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为基础,叠加河道水闸、水文水资源、滩涂海塘、排灌、堤防、供水、排水行业等水务专业信息,为水务局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各行业数据交换提供支持,同时与城市建设部门实现数据共享。
水务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无缝联接和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统一性;建立相应的接口标准和数据交换机制,实现不同系统和公共信息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建立数据的路由功能,实现各个系统和核心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建立了公共信息平台,才有可能实现局层面的基础数据统一管理,并且随着公共信息平台的建立,也为将来的辅助决策支持和各个应用的整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也为完善水务GIS和提高水务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水务地理信息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围绕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三方面的应用系统建设,用于辅助水务行业规划、设施管理、行政执法、审批受理和应急联动等业务。
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管理系统建设:设计和开发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软件,明确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职责,制定系统维护和数据更新计划,落实考核办法,为系统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使系统真正能够实时、全面、高效、准确再现水务现状。
在一期工程建设完成的基础上,二期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是建设完善信息采集系统,推进行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使信息化应用覆盖全局,从而实现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的系统化管理、自动化监测、实时化调度、科学化决策、网络化办事、规范化服务。第四章 总体技术架构设计
4.1 总体架构图
“数字水务”一期工程的建设重点和基础是水务局核心数据库和各行业数据库,水务地理信息应用系统是在局核心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的为防汛、水资源管理和跨行业业务管理服务的应用系统。水务各行业通过已建或在建数据采集系统、已有行业管理系统、行业数据普查等获取全行业管理数据,建立行业数据库。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对各行业数据库的资源整合,建立局核心数据库,为跨行业业务应用提供服务,建立用于防汛决策调度指挥的防汛保安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用于水资源管理配置调度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用于信息发布的水务信息发布系统,全面服务于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业务管理。
行业数据库包含所有涉水业务的行业管理数据内容,包含供水、排水、水利、水文水资源、滩涂海塘等。各行业数据库的内容主要通过各种数据采集系统获取,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数据需要经过数据清洗、校验、整编,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然后才能进入行业数据库。应用系统主要为行业规划、设施管理、执法管理、审批受理和应急联动提供服务和支持,其基本功能包含信息查询、信息统计、数据报表、制图打印、信息发布、数据编辑、数据输入、数据导出和数据下载等。系统建设的保障体系主要有标准规范体系、通信网络体系和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等。
图表 3 总体技术架构图 4.2 架构设计思想
以业务需求为导向
充分考虑水务局决策层、行业管理层的具体业务需求,制定系统设计原则、系统框架和系统功能。以业务需求为核心,结合水务管理和服务的特点,便于改进方法,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快速信息化工作要求;可以整合防汛保安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真正实现“安全、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集中存储与分布式存储相结合
以数据的集中存储与分布式存储、分布式管理为原则。建立水务局核心数据库,集中存储决策支持系统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存储水务局相关的应用系统支持数据,存储相应的管理数据及其他相关数据;在各行业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行业基础数据库,用于存储行业数据及管理数据。
采用三层体系结构
市水务局作为全市水管理的行政部门,管理层次明确,各区县、运营公司负责管理设施和设施运营,行业管理单位负责管理行业管理和调度,水务局负责全市水管理业务的协调调度和决策。各区县和各运营公司、各行业管理单位、水务局共同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水务管理的三层管理模式。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设计符合水务管理模式。
所谓三层体系结构,是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了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三层体系结构强调系统的稳定性、延展性以及执行效率,因此,采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客户机应用程序/浏览器+应用服务器/中间件+数据库),便于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可以提高系统安全性;提高业务级权限管理,减少网络负载,提高数据库响应速度,提高系统的扩展能力,同时,还能节省用户投资。
中间件支撑水务应用
中间件是位于平台(硬件和操作系统)和应用之间的通用服务,具有标准的程序接口和协议,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它们可以有符合接口和协议规范的多种实现。中间件可以支持分布异构环境,支撑大量的应用,支持多种硬件和平台。已建的水务信息系统正是基于这种异构的分布式的环境中,利用中间件技术为水务应用提供服务可以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并能够很好的处理分布的异构数据处理,为各种专业应用提供数据基础和应用服务。
4.3 架构设计原则
遵循项目可行性、实用性、经济性原则; 遵循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原则;
遵循项目中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从长远发展上遵循可伸缩性、可扩展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行业标准方面遵循统一性、标准化原则。
第五篇:平定县教育信息化档案建设标准
平定县教育信息化档案建设标准
一、建档原则
1、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档案,一律按学校管理、工程建设、队伍建设、资源管理和应用要求五大类收集和建立。
2、各类档案资料从202_年开始收集,单独成卷,建立教育信息化专项档案。学校中心档案室可对教育信息化档案集中管理,并在其它档案中对所需教育信息化相关内容存目,标注另卷存放。
3、以后按学续建。
二、归类材料
(一)学校管理类
1.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名单[要求校长挂率,班子参与,包括管理员及各教研组负责人,各自职责。若无变化下档案不装此项内容] 2.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以3-5年为期,内容应包括目标、发展规模、设备设施、教师培训、教学应用等方面。若无变化下档案不装此项内容] 3.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计划[应包括管理、培训、应用等方面内容] 4.教育信息化支出台帐(登记)[包括设备维修、添置、教师培训、教研活动等活动开展及支出记录] 5.教育信息化各项制度 [若无变化下档案不装此项内容] 6.学校自评自查记录、整改方案、结果等
7.省市县校各级文件、材料以及检查评分表等[逐级按时间顺序分类整理] 8.学校教育信息化典型材料、小结、总结等 9.学校教育信息化统计报表 10.其它文字材料
(二)工程建设类
1.专用教室[学校教育信息化专用教室装配情况简介,图片等] 2.避雷设备[避雷设备安装情况,安装协议、合同、票据,图片等] 3.防潮防盗[情况简介,相关措施,支出凭证,图片等] 4.防火措施[防火情况简介,购置灭火器凭证,图片等] 5.工程验收表[202_年以来所有工程验收登记表、设备清单,使用说明书等;学校新增其他设备、用品添置登记等]
(三)队伍建设类
1.教育信息化管理员基本情况[以登记表或文字形式做好登记] 2.管理员管理[要有管理办法或考核办法等] 3.管理员目标责任考核记录,奖惩兑现记载
4.项目管理员每周履行职责情况记载表(表样见附件2)或工作日志
5.设备检修、维护记载表(表样见附件3)6.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7.每期培训工作材料[需有培训登记表(表样见附件4)、参训名单、培训内容及讲义、考核结果、培训小节等内容,注意收集培训图片] 8.全校教师一学年设备运用和资源应用情况综述[各指标要符合达标要求] 9.教师培训制度[结合各校实际,可操作性强] 10.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目标管理办法或措施 11.其它培训或活动材料
(四)资源管理类
学校资源库建设及教师个人资源存储情况简介
(五)应用要求类
1.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班班通设备使用登记 [分类登记,以时间为顺序,不得同一人同时记录多次] 2.实施多媒体教学记录及课后反思
3.应用远教资源为学生播放电影等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开展课外活动情况
4.资源应用典型、总结等相关材料
5.学校教育信息化教研制度[可分年级或分学科制定] 6.学校各年级或各学科教育信息化教研活动登记表,[每月不少于一次] 7.教育信息化教研活动总结
三、建档要求
1、资料齐全。上述各类所包含内容必须全面,能映证每一项指标要求,不得缺项。
2、真实可信。档案是工作的见证,所有材料均应做到客观真实,禁止编造,填写要规范清楚,材料之间不得自相矛盾。
3、精益求精。只要能全面反映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将教育信息化档案建得更好,各学校可结合实际,在材料收集、装订办法等方面开拓创新。附件各种登记表为参照样表,原已有登记以原始记录材料为准。
4、强化责任。所有档案建设工作务于202_年4月15日前完成。
平定教育局电教馆
202_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