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汤姆索夫亚读后感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时思小学马宝龙
你相信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会冒着生命危险在法庭上为一个无辜的人辩护而得罪一个杀人如麻的强盗吗?你相信当两个孩子陷入绝境,他们仍不顾自己安危为对方着想吗?你也许会大吃一惊,大人都不一定做得到,何况孩子呢?但当你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后你便不会这样想了。本书向读者勾勒了一个顽皮、不安分的儿童汤姆的形象,但是他却有内在的美,我对这一点感受颇深。
一天夜里,汤姆去坟场玩耍时无意看到: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印江乔杀害了一位医生并诬陷了一个无辜的人;后来,被诬陷的人要被判处死刑,汤姆无法承受良心的折磨,便冒着生命危险去为此人作证,以致后来差点招来杀身之祸。汤姆就是这样的坚定果敢,富有良知和正义感,关键时他总能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死之置于度外。但在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汤姆这么做呢?许多人表面上斯斯文文、潇洒大方,可真到关键时刻,他们却跑得无影无踪,充分体现了这些人自私、保守、贪婪的陋习。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其实,儿童是最天真无邪的。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妨以儿童为师,把他们的行为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时刻照照自己,可以不断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让自己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拥有正义感和善良的本性,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不要再那么贪婪、自私了!相信人人都会如此,让我们共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本富有教育意义的好书啊!
第二篇:汤姆索亚读后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
汤姆索亚读后感
(一)这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的圣比得堡镇为背景,描写少年汤姆·索亚和他的顽皮少年哈克贝利·费恩及汤姆的女友贝基·撒切尔的冒险故事,本书被认为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主人公汤姆聪明又淘气,不屑与平庸的生活,富有冒险精神,用不断的逃学和恶作剧来对枯燥的学校教育循规蹈矩的大人们表示反抗,汤姆虽然调皮,但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在危机降临的时候,汤姆和他的顽皮小伙伴们却都能挺身而出,显示出他们思想善良的一面。
童年的世界是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是一个调皮耍赖并可以尽情犯错误的年代,汤姆——索亚就尽情的享受着这个童年时代。汤姆逃学,不喜欢学校呆板枯燥的教育,并极度厌恶牧师骗人 的鬼话,在汤姆看来,牧师除了唠叨以外对人是没有起到一点实际效果的。汤姆故意不回应老师的叫喊,并躲了起来,吃了满嘴的果酱,最后不幸被同学揭发,汤姆却能侥幸逃避了挨打,并揍了那个可恶的告密人。汤姆是一个天真活泼又调皮的典型少年,他聪明,勇敢,正直,乐观并有一点叛逆,满脑子疯狂的想法。我以为马克·吐温很好的刻画了一个人的美好童年样板。汤姆是具有勇敢的冒险精神的,这让他和几个疯狂的顽皮小伙伴去当上了“海盗”,但他们所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却没有因此而改变,他们当上海盗是因为他们认为海盗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西班牙海上黑衣大盗”,“血手魔王”,“海上霸王”,这些都是孩子们向往的头衔,这些头衔所能赋予他们的虚幻的权力,将使他们能够实现他们与生俱来的强烈的正义感。
每一个天真的童年,在其思想精神支柱了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正义感。这使我们的童年对世界的判断标准就只有
剩下好和坏了。童年里的故事,你可以是一个调皮任性,经常做恶作剧的人,但在童年正统的价值观中你却不可以去做一个坏人。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在我们的童年游戏中,总是要有好人的角色(比如警察)和坏人的角色(比如小偷),几乎每一个天真的拥有强烈正义感的小家伙们都愿意去扮演那个好人的角色,并为自己所能担当的角色沾沾自喜,有极大的满足感。而那不幸的被选中为担当坏人角色的小家伙可能会耍无赖,拒绝担当坏人这个角色,并要求重新选择角色。也有一些呆木头在被选中做“坏人”后只能自怨自艾了。这些都足以表明在童年世界里正义感是一种多么坚定的人生信仰,正义从来都是童年世界里必须扞卫的东西。这点马克·吐温是坚信不移的。小说中汤姆和哈克目睹了一场血案,但因为害怕,两个都发了誓不说出来。在这里两颗幼小的心灵所遭受的恐惧是难以想象的。为此,汤姆受到了一连串的打击,但始终深埋在其心底的正
义感,还是让他受到了良心的折磨。但孩子们的心灵是有其弱小的一面的,直至那件血案开审的时候,汤姆和哈克又重新发了誓不泄露秘密。但随着事态的发展,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出了凶手。马克——吐温还是维护了童年孩子的正义感,让汤姆再次成了大英雄。
小说的主人公汤姆虽然还只是一个顽皮的捣蛋鬼少年,但是其身上却有着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优秀品德。他正直,诚实,遇到困难镇定自若,冷静分析,并用于尝试解决问题。他对外界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而且大胆尝试,机智勇敢,向往自由,向往未来。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有欢乐,有梦想。汤姆也有着同龄孩子身上的特点:天真活泼,还爱打架。在呆板的生活中,除了要应付枯燥无味的功课,牧师虚伪的教条,还要躲避姨妈过于严厉的管教。虽然严格的外部教育环境表面上是为了汤姆好,但过多的教条只是作用于抹杀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
以汤姆和他的顽皮小伙伴们组成了海盗团,踏上了历险的征程。
小说的作者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马克——吐温是其笔名,本名是塞缪尔·朗赫思·克莱门斯。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艺。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着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京ICP备13016261号-1)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过程。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汤姆·索亚历险记》被认为是马克·吐温将自己出生地的小镇——汉尼拔连同他自己的“影子”全部带进了作品。
汤姆!汤姆·索亚!这个马克——吐温先生笔下的小机灵鬼,向我们展示
了孩子原汁原味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也许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找,能让我们找到的,也只有一点点偶尔才会想起的儿时的甜蜜回忆。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年即使是艰苦的甚至是多灾多难的,你也可以从苦涩的岁月中回忆起小时候做过的一件半件的傻事。谁没在童年里做过傻事呢?回想起来你也会很开心的。
有人说:童年就像一壶甜酒,时隔越长,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已经长大的我们,被现实生活压抑得太久,但令我们欢呼雀跃的是,有人实现了我们梦想中的自由。汤姆·索亚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理想,有快乐,美梦便会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梦。
汤姆索亚读后感
(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大文豪马克·吐温。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男孩在一段时期内的历险奇
遇。故事的主人公汤姆是个天真活泼而又顽皮、勇敢正直而又善良的典型美国少年。他干出了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妙事。像汤姆被罚粉刷围墙,竟施出诡计,不但使别的孩子心甘情愿成为他的“俘虏”,还自动奉上谢礼。后来汤姆和夏克逃到荒岛去,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躲在教堂的钟楼上偷听。他的这些顽皮举动,虽然不能成为我学习上的楷模,但是他为了正义,毅然地挺身出来作证人,拯救那无辜的罪犯波特。并在顽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获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这些就不得不让我佩服。
回味《汤姆索亚历险记》,我发现汤姆的顽皮不正体现了我们孩子的天真烂漫吗?汤姆的顽皮不失可爱,汤姆的顽皮不失童真,这种童真过了孩童时代就很难再寻,能让我们找到的,哪怕只有一点点也会勾起的甜蜜回忆。谁没有在小时候做过一件半件的傻事?往往回
忆起来,觉得童年甜腻如酒。每个人都会长大,不仅仅是年龄大了,身高高了,体重重了,思想也会跟着改变。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了,懂事了,不再幼稚了。此书我让更加珍惜童年,因为童年就像一罐甜酒,时隔越久,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笔调清新优美,充满童趣,如颗颗滚动着的露珠那样晶莹、清纯,读过之后令人经久难忘我想,这部脍炙人口的名着中不同孩子的音容笑貌时时地打动着我的心,让我觉得做人应该要正直,诚实,遇到困难要镇定自若,冷静分析,并尝试勇于解决问题,在我们考试失败后,我们也要多加勤奋,不要灰心气馁,争取更好的成绩,如果能够克服到困难,走向成功,这可是一件可歌可泣的事情。汤姆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不正告诉我们只要有欢乐,有梦想,美梦便可成真吗?
第三篇:汤姆索亚读后感
篇一:汤姆索亚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它的作者就是美国讽刺作家马克。吐温,这本书家的是汤姆。索亚童年的故事。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下。
汤姆。索亚是一个调皮捣蛋、古灵精怪、爱在女孩面前逞强的孩子。他讨厌老师干巴巴的说教,不喜欢整天呆在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希望加入海盗,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是能想出各种各样的恶作剧,并想尽办法来躲避惩罚。他和镇上一个特立独行的流浪儿哈克贝利。芬结成了好朋友,两人一起去冒险闯荡。他们偶然目击了一桩杀人命案,最终战胜恐惧和自私的心理,勇敢地站出来揭发了凶残罪犯,使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他们凭自己的聪明机智破解了强盗们的藏宝谜,成为了众人钦佩的小英雄,终于用行动改变了大人们对他们的印象。
我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受到很大的教育,我们每个人都应珍惜我们的学习生活,上课认真听讲,不搞恶作剧,争取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想想怎么做才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更希望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安全的、快乐的。
篇二:汤姆索亚读后感
我读了一本叫《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书。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一个小男孩儿,名叫“汤姆·索亚”。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儿汤姆因无法忍受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经常逃学、闯祸。一天夜里,他与好友哈克贝利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最终勇敢地指认了凶手,凶手被困在山洞中死去,汤姆和哈克贝利得到了他藏在山中的金币,成了村中的小英雄。
汤姆是一个勇敢的男孩儿,他喜欢上了一个叫“贝基”的女孩儿,他可以勇敢地说出“我爱你”三个字,很勇敢,不怕被拒绝!
还有就是在鬼屋拿金币时,他勇敢的进了鬼屋,和看到了那起凶杀案时,勇敢地指出了凶手。
汤姆是一个多变的男孩儿,姨妈眼中的他是个捣蛋、调皮的顽童,()是大人嘴里淘气的机灵鬼,是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的人。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智慧、正义、勇敢、领导力。
他有时被姨妈冤枉,他越是狡辩,姨妈就打他越狠!所以他不再狡辩,只能自己一个人出去对空气生气。他在那个时候就很可怜。
有时,我感觉到汤姆既可怜、又不可怜,他总是有引人注意的地方,让其他孩子对他很羡慕。
有的孩子就是因为他有稀奇古怪的地方,所以嫉妒他,因此就想办法对付他,所以他就总是被报复,还不能说怨言。
因为没人听他说,所以说汤姆·索亚是个多变的男孩儿。
篇三:汤姆索亚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马克·吐温的一部享誉世界的儿童小说《汤姆索亚厉历险记》
从马克·吐温的笔下,让我们看到一个顽皮小男孩——汤姆·索亚的冒险经历。
汤姆·索亚是一个受姨妈监护的无父无母的孤儿,他厌倦刻板单调的学校生活。反感枯燥乏味的布道教义,对无拘无束的冒险生活充满了希望,经常想出种种绝妙的手段对抗姨妈的管束。
我喜欢汤姆的淘气,带着镢头四处寻宝,甚至离家出走,去荒岛当“海盗”。
我喜欢汤姆的勇敢,他凭着勇敢、顽强的毅力带贝基走出了迷宫般的山洞,而且找到了一大笔宝藏。
我喜欢汤姆的正直,他冒着生命危险挺身作证,救出蒙冤的我喜欢汤姆的穆夫·波皮
让我难忘的是,看到汤姆让刷墙的苦差,变成了孩子们羡慕的娱乐,而获得许多玩具。瞧!:汤姆心里非常得意,不到一会儿的功夫,汤姆从一个一文不名转眼间变成了富翁,他得到了二十颗玻璃球,一只残缺不全的口琴,一个绕线轴,一只猫„„
这本书的故事情节自然流畅,对话生动,是你流淌着童真和童趣。汤姆·索亚的多姿多彩的生活,让我羡慕,也让我回味。看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后,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影子,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当海盗去旅游的故事,去了山洞还挖了传说中的宝藏。
《汤姆·索亚历险记》让我收获,还带给了我美丽的一种享受。
第四篇:《汤姆;索亚》读后感
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有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一篇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感触很多很多······
这篇长篇小说主要是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的圣比得堡镇为背景主要描绘了一个聪明顽皮,正义勇敢,足智多谋,同时喜欢冒险并想成为英雄的汤姆·索亚的天真浪漫的生活故事。书中有两个情节我记忆由深:
一是汤姆认为自己被抛弃了,便与两个小伙伴在午夜乘着木筏离开了小镇,当上了“海盗”。在以后的几天时间里汤姆和伙伴们在杰克森岛上玩得不亦乐乎。中途汤姆还悄悄的回了一趟家。当他听说自己的“葬礼”将在星期六举行时心里十分兴奋,同时一个大胆的想法诞生了······星期六很快就来了,他们如期参加了自己的“葬礼”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
二是汤姆和自己的朋友哈克亲眼目睹了一场血案。使他们非常的害怕。互相发誓永不说出来,可即使如此汤姆还是非常的恐惧,为此还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开审的前一天,他和哈克都情不自禁地来到了监狱,为可怜的替罪羊彼特送去了烟草和火柴,彼特对他们的感激更是让他俩饱受良心的谴责。那天夜里,汤姆激动极了,好长时间多无法入睡。第二天,审判开始了,汤姆勇敢的站了出来,指出了真凶,再一次在大家心里成为大英雄。
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是多么的天真浪漫,充满童趣呀!有人说:“童年就像一壶甜酒,时隔越长尝起来就越香越純,越让人回味无穷。”
汤姆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理想,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理想就会实现,美梦就会成真。我们应该都像他学习。
第五篇:汤姆索亚
外国文学结业论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
克·吐温对宗教的批判态度
班级:广告1202班 姓名:赵阳阳 学号:2012311200404
马
2013年12月26日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马克·吐温
对宗教的批判态度
【摘要】: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触角扎根于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他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描述了一个宗教思想笼罩下压抑而刻板的畸形生活,并用其擅长的辛辣尖锐的讽刺手法对宗教进行了不间断的揶揄和嘲讽,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关键词】:宗教批判 约束 追求自由
《汤姆·索亚历险记》一般被我们当作一部儿童读物来对待,广泛地推荐给小学生与初中生阅读,但是它内里的厚度绝不仅仅是那般的单薄。孩童时代的我们阅读这本书看到的更多地是汤姆的种种英雄事迹、与波莉姨妈的斗智斗勇、与贝基的青涩爱恋,这只是孩子简单的喜怒哀乐。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当我们回过头来将这本书再次捧起细细品味时,我们看得更深更透彻了,仿佛它就是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从中能够看到小市民的庸俗贪婪、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同时马克· 吐温又不吝笔墨地对当时美国西部虚 伪庸俗的社会习俗进行了批判,对伪善的宗教仪式和枯燥的宗教生活的讽刺,对刻板陈腐的主日学校教育的揶揄,我们不难发现马克·吐温对宗教持有着一种批判的态度。
1.对饱受宗教影响人物的形象塑造:
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肩负着体现作者思想观念的任务,作者的好恶也往往借主人公之口表达出来。作品中的主角是汤姆·索亚,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纯真活泼的孩子。他不甘忍受宗教乏味刻板的生活屡屡反抗,勇于斗争,传递出来一种正能量,深受读者的喜爱,甚至成为一代美国人民的代名词。无疑,他是站在腐朽宗教的对立面的,他的性格形象及所作所为旗帜鲜明地表露了马克·吐温对宗教的态度。
但与此相对的,马克·吐温也塑造了若干深受宗教影响的人物形象,第一个便是以他自己母亲为原型而塑造的人物——波莉姨妈。作品第一章汤姆便受到了波莉姨妈的惩罚去刷墙,这正是因为波莉姨妈信奉《圣经》之中所言:“棍棒之下出孝子”。尽管波莉姨妈内心是十分疼爱汤姆的,但是她这种刻板的宗教式的教育方式无疑是不讨喜的。波莉姨妈为人所诟病的不仅是这个,在日常生活中她完全是处处以宗教信条为生活的准则,无论是奖赏还是惩罚,她都能从《圣经》中找到依据,振振有词,甚至每天吃完早餐之后波莉姨妈都要进行每日祈祷:“早饭过后,波莉姨妈做了祷告开始的一篇悼告词完全是从《圣经》中引用来的,其中还掺杂着星星点点的新意,两者被勉强地粘合在一起,这种粘合做的就像是她从西奈山顶宣布了‘摩西律’中 最严酷的一段”。(《汤姆·索亚历险记》,第四章)马克·吐温这段嘲讽针对的绝不仅仅是愚昧迷信却又无辜的波莉姨妈,锋利的矛头直指基督教。若非宗教迂腐思想的毒害,怎会造就这些古板的可怜人?此情此景与十年大革命时疯狂的个人崇拜形式何其相似,又都是何其的愚昧不堪!
股市中另外两个受宗教思想熏陶颇深的人物形象,一个是教堂的牧师,一个是主日学校的校长。在一定程度上这两个人物十分相像,都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都受人尊敬,都是宗教中的权威人士。但是在这里,马克·吐温却揭露了他们伪善的面具,将他们真实的面孔展现给我们看。牧师成为了迂腐刻板的象征,只会拿着《圣经》照本宣科,日复一日重复着陈词滥调,好像在唱催眠曲一般使得大家昏昏欲睡;校长则成为了虚荣奉承的代名词,手捧《圣经》只为摆谱,对着大律师大献殷勤,活像一个小丑极力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无论是波莉姨妈,还是牧师、主日学校的校长,他们都是深受宗教思想的熏陶,身上都沾染着浓浓的宗教腐朽的气息,与活泼纯真的汤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是可恨的,但又都令人同情,只因为宗教思想长年的毒害,使他们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变成了行尸走肉般的傀儡。马克·吐温塑造这些形象,就是为了痛诉宗教的罪行。
2.对教堂中闹剧的描述:
故事中的圣彼得斯堡是一个被宗教思想笼罩的小镇,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被宗教思想束缚,这种表现在礼拜日表现得尤为突出。每到礼拜日,人们就要打扮得光鲜亮丽,前往教堂祈祷和接受牧师的布 道。这个场景的描写就是一场荒诞十足的闹剧。牧师引用着《圣经》里的陈词滥调,进行单调乏味的施道,无聊到许多人渐渐低下头打瞌睡;明明是一群愚昧邋遢的人,却都打扮得光鲜亮丽,正襟危坐着,但是时间一久便将本性暴露无遗。当看到一些新鲜事儿,教堂里的所有人都因竭力不发出笑声而憋得满脸通红,喘不过气来,后排座位上不断有着失敬的笑声传来。当牧师宣布结束时,人们仿佛结束了受难,全场感到一阵轻松。这样庄严肃穆的祈祷布道,反而演变成了荒诞的闹剧,而这样的闹剧又重复地在作品中出现,我们不难想象出这些宗教仪式的枯燥与乏味,也不难体会出在宗教思想压抑下的这些人的可怜与可悲。这样的描写没有沉重的字眼,没有哀伤的语调,明明是幽默的风格,滑稽的场面,我们却不难感受到马克·吐温内心对宗教的仇视与怒火,也总让我们陷入沉思。
3.对《圣经》的亵渎:
《圣经》在基督教信徒的心目中无疑占据着神圣而不可亵渎的地位,每一位忠实的信徒都对它歌功颂德,虔诚地信奉着它的每一条经文,但是《圣经》在马克·吐温的故事中彻底地丧失了它的高贵与魅力。“如果得了十张黄色票,校长就奖励给这个学生一本简装的《圣经》(在当初日子好过的那个时候,值4角钱)”在故事里,《圣经》被明码标价了,被校长拿来摆谱,甚至作为奖赏被汤姆用自己的小破玩意儿交换所得的各色纸票所获取。但汤姆努力获取《圣经》并非是出于虔诚地信仰,而是带有一定的功利心,希望能够在众人面前风光一把。这无疑是极具有讽刺意味的,《圣经》在这里高贵不再,反而 被人肆无忌惮地亵渎,被用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与功利心,它“圣洁”的面容变得肮脏不堪。
同时《圣经》的魅力也在马克·吐温的描述下消失地无影无踪。主人公汤姆从来不想多看《圣经》一眼,让他背诵里面的经文,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活受罪。在被要求去背诵《圣经》里面的内容时,汤姆毫无疑问地选择了基督《登山宝训》的一部分,只因为这部分是全文中最短的部分;哪怕有一次汤姆“好好地背”了,那也只不过是抵不住“巴露牌”小刀的诱惑,无奈之下硬着头皮背的。更为讽刺的是,一个德国血统的男孩因为背诵《圣经》导致了他脑力的过度劳累,自此以后差不多成了一个白痴。《圣经》在书中阻挠着孩子们自由地玩耍与成长,约束着孩子们的心灵与行为,甚至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摧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我们不得而知马克·吐温童年时代是否如同汤姆一般饱受《圣经》的折磨,他又是否狠狠地诅咒《圣经》,诅咒这令人厌恶的基督教。
马克·吐温童年时代生活在美国的西部地区,在这样一个落后愚昧的地方,基督教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宗教思想还约束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马克·吐温就成长于这样的大环境之中,同时由于其母亲是一位忠实的基督教信徒,所以他自小就接受着基督教会迂腐刻板的教育,饱受宗教思想的毒害,故事中的汤姆·索亚就是马克·吐温的原型。正因为目睹了宗教对人们的束缚与折磨,因此在他拿起手中的笔来写这样一篇故事时,这笔就成了他的武器,直指伪善的基督教会,毫不留情地揭露宗教黑暗伪善的一面。
当我们透过了这本书轻快纯真的情节,看到的是更无情的批判,更辛辣的嘲讽和一颗更悲愤的心。这颗心是马克·吐温的,也是千千万万深受宗教思想毒害的可怜人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张友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马克·吐温,《马克·吐温》自传,许汝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3]曹山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永恒魅力》,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
[4] 张小玲,《浪漫且幸运的汤姆·索亚 现实并不幸的哈克贝利·芬》,外语教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