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一、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艺术事业
《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颁布以来的四年间,我市文化精品创作形势较好,据初步统计,202_-202_年我市投入文化精品创作的经费近100万元。202_年开始,我市设立了“海宁潮”文学艺术政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已举行二届,共评选出获奖作品53件(其中银奖5名,铜奖11名,入围者37名)。新编古装越剧《贞妮传》先后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的演出,并被列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节目。海宁“硖石灯彩” 202_年走出国门赴新西兰和希腊参加展演,202_年,海宁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硖石灯彩)。《海宁花灯舞》、《娃娃看潮》先后获得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群星奖,填补了嘉兴市舞蹈、器乐类节目无全国群星奖的空白。自202_年以来,我市有75件作品获得嘉兴市级以上奖项,其中全国奖45个,省级奖21个,嘉兴市级奖9个。
(二)群众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民俗文化红红火火。近五年来,我们以重大节庆为契机,举办大型广场活动302场,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展览890期。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数量从202_年的12.6万增加到202_年的20.2万,年新增图书从5000多册增加到了15000多册。市文化馆、越剧团及各镇(街道)以文艺小分队的形式,每逢元旦春节、重大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农村集镇、社区里弄进行巡回演出,为配合全市开展“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和“反邪教斗争”、“机关效能建设年”等活动,及时创作赶排了30多个思想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赴全市进行巡回演出。我们还通过社区与村文明共建结对,开展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大力开展送文艺、送戏、送书画、送图书等文化下基层、进社区、进镇村活动,据统计,文化下乡达3697场,观众140.57万人次。
(三)文物博物事业
近五年来,相继投入6000多万元,建造了钱君匋艺术研究馆、海宁博物馆、徐邦达艺术馆,完成了盐官海神庙、徐志摩故居、衍芬草堂、王国维故居、史东山故居、蒋百里故居、金庸旧居、陈阁老宅、天风海涛亭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复建。积极配合土地整理、东山开发等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金石墩遗址共发现墓葬13个,出土文物200余件,荷叶地、杨家角遗址出土各类器物200余件,东山智标塔地宫,出土文物70余件。经过努力,202_年盐官海塘及海神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海宁没有“国保”的空白。202_年完成第三次全省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了1000多个村落,140多个点,对原有137处文物点重新摸底核实,对新发现的33处文物点进行调查考证和资料归档。自202_年3月1日起,市博物馆、史东山故居、衍芬草堂、张宗祥书画院、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徐邦达艺术馆、米谷画廊等七个文化活动场馆实行对市民免费开放,并被市政府列入202_年十大实事工程。
(四)文化设施建设
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龙头,投入3500万元、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设施功能齐全的市文化馆新馆202_年建成使用。加强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市、镇、村投入四千万余元,建设农村文化阵地,目前全市已有4个镇的文化中心达到了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49个村建成文化活动中心,109个村建起文化活动室,到今年6月底全市实现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室)。
(五)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明显
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抓好软件建设,注重“一村一精品,一镇一特色”,倡导文艺活动的群众性、经常性和参与性,把建好农村文化队伍作为突破口,明确提出了建制镇(街道)必须建起6支以上、村文化活动中心必须建起3支以上、村文化活动室必须建起1支以上文化队伍的目标。各镇(街道)、村十分重视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和培育文艺队伍,目前全市已组建农村文体团队约300支左右,预计到年底可以达到400支以上。许村镇塘桥村建起了舞龙队、腰鼓队、马灯队、女子乐队、扇子舞队、娃娃队,举办了村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马桥街道组建魅力马桥艺术总团,下设八个分团;海洲街道依托社区文艺人才较多、企业家关心支持公益事业的优势,组建了“新家园”艺术团和“东雁”女子鼓乐队,举办了一场名为“海洲之夜”的汇报演出;斜桥镇举办“金穗之夜”夏日广场艺术周活动;丁桥镇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海昌街道双山村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等。
我们还以海洲街道为试点,开展城市社区与行政村文化结对共建活动,目前海洲街道的8个社区与11个行政村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书,通过结对共建活动,发挥群团优势,实现互助互动。同时,考虑到中老年妇女是农村的弱势群体,观念较旧,我们积极引导,组织发动,动员中老年妇女转变观念,走出家门,参与文体活动。目前已在许村镇永福村、海昌街道双山村、盐官镇桃园村、海洲街道伊桥村、马桥先锋村试点,建立妇女文体团队,逐步推广,争取村村建起1支妇女文体团队。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精品创作方面
一是人才紧缺,创作力量薄弱,跟不上事业发展的步伐。
二是戏曲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戏曲编创人员承受的压力较大。
三是文化精品创作的投入仍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创作。
(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方面
一是文艺团队的组建意识不强,没有普遍建起农民自己的文艺团队。
二是文艺骨干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达到群众文化活动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效果。
三是文化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日常经费没有着落。
四是文化站专业人才紧缺,后备力量不足,跟不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五是文化站编制缺编严重,核定编制为44名,目前实际到位只有25名。
六是镇级图书室发展滞后,面积狭窄,图书陈旧、过时,很难发挥图书室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文物保护方面
一是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向社会进行有效宣传教育的方法、载体和经费,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是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被动应付,在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矛盾时,文物保护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度极大,造成对地面地下文物严重威胁甚至破坏。
三是文物保护长效管理机制薄弱,文物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偏低,需要建立一套长期的培训和管理机制。
四是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平衡,较侧重地面文物古建筑的复原、维修等项目,文物建筑的经常性养护、零星维修等经费缺乏,文物征集、行政执法、普法宣传等经费缺乏,设备配备不足。
三、今后发展对策、措施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三贴近”的工作方针,坚持文化“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拓宽思路,切实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抓精品,出成果
1、组织实施好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如元宵灯会、国庆文艺晚会、迎春文艺晚会、全市基层民间艺术文艺调演等。
2、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创作的奖励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一批体现时代风貌、海宁精神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文艺作品。
3、加强与全国各地的群众文化、书画、文博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举办好全省第四届青少年校园剧大赛,促进我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的提高。
4、加强对 “皮影戏”“硖石灯彩”等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开展好全市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制定具体的抢救保护方案和工作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民间艺术重点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
(二)抓基层,夯基础
1、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重视各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镇、村文艺骨干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举办各类培训班,重视村文艺骨干创作队伍、文化演出队伍和民间艺术创作队伍的建设。下派文化辅导员到各镇、村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业务辅导。
3、重视文化站队伍建设,在确保文化站人员编制到位的同时,补充新鲜血液,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4、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抓好高标准社区阅览室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现有设施作用,积极培育特色文化社区。
5、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文化到基层社区和农村,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三下乡新方式和新形式。
(三)抓保护,创特色
1、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提高文物法制意识。
2、制订文物保护规划,加快实施文化名人故居和长安东汉汉墓、陈阁老宅东路、惠力寺经幢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工作。
3、探索特色馆建设,倡导各馆所挖掘内涵,找准定位,形成特色,在抓好藏品建设的基础上,探索馆藏特色展览并进行对外交流活动。
(四)抓建设,促发展
文化基础设施既是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十一五”期间要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要作用,切实加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程,基本建成文化中心,努力提升海宁城市品位,推进我市现代化中等城市进程。
1、新建市图书馆。建筑面积:15000M2,总投资约9500万元,计划实施:202_-202_年。
2、新建名人纪念馆。建筑面积:5000 M2,总投资约3000万元,计划实施:202_-202_年。
3、新建市影视中心。建筑面积15000 M2,总投资约8000万元,202_年完成。
4、加快镇(街道)文化中心建设步子,力争202_年前全市所有镇都达到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进一步加大村级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力争在202_年,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和社区都建起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室。
(swx91518)
第二篇: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一、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文化艺术事业
《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颁布以来的四年间,我市文化精品创作形势较好,据初步统计,XX-XX年我市投入文化精品创作的经费近100万元。XX年开始,我市设立了“海宁潮”文学艺术政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已举行二届,共评选出获奖作品53件。新编古装越剧《贞妮传》先后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的演出,并被列为第七届中wenmi.net国艺术节展演节目。海宁“硖石灯彩” XX年走出国门赴新西兰和希腊参加展演,XX年,海宁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海宁花灯舞》、《娃娃看潮》先后获得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群星奖,填补了嘉兴市舞蹈、器乐类节目无全国群星奖的空白。自XX年以来,我市有75件作品获得嘉兴市级以上奖项,其中全国奖45个,省级奖21个,嘉兴市级奖9个。
群众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民俗文化红红火火。近五年来,我们以重大节庆为契机,举办大型广场活动302场,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展览890期。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数量从XX年的12.6万增加到XX年的20.2万,年新增图书从5000多册增加到了15000多册。市文化馆、越剧团及各镇以文艺小分队的形式,每逢元旦春节、重大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农村集镇、社区里弄进行巡回演出,为配合全市开展“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和“反邪教斗争”、“机关效能建设年”等活动,及时创作赶排了30多个思想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赴全市进行巡回演出。我们还通过社区与村文明共建结对,开展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大力开展送文艺、送戏、送书画、送图书等文化下基层、进社区、进镇村活动,据统计,文化下乡达3697场,观众140.57万人次。
文物博物事业
近五年来,相继投入6000多万元,建造了钱君匋艺术研究馆、海宁博物馆、徐邦达艺术馆,完成了盐官海神庙、徐志摩故居、衍芬草堂、王国维故居、史东山故居、蒋百里故居、金庸旧居、陈阁老宅、天风海涛亭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复建。积极配合土地整理、东山开发等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金石墩遗址共发现墓葬13个,出土文物200 余件,荷叶地、杨家角遗址出土各类器物200余件,东山智标塔地宫,出土文物70余件。经过努力,XX年盐官海塘及海神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海宁没有“国保”的空白。XX年完成第三次全省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了1000多个村落,140多个点,对原有137处文物点重新摸底核实,对新发现的33处文物点进行调查考证和资料归档。自XX年3月1日起,市博物馆、史东山故居、衍芬草堂、张宗祥书画院、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徐邦达艺术馆、米谷画廊等七个文化活动场馆实行对市民免费开放,并被市政府列入XX年十大实事工程。
文化设施建设
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龙头,投入3500万元、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设施功能齐全的市文化馆新馆XX年建成使用。加强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市、镇、村投入四千万余元,建设农村文化阵地,目前全市已有4个镇的文化中心达到了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49个村建成文化活动中心,109个村建起文化活动室,到今年6月底全市实现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
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明显
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抓好软件建设,注重“一村一精品,一镇一特色”,倡导文艺活动的群众性、经常性和参与性,把建好农村文化队伍作为突破口,明确提出了建制 镇必须建起6支以上、村文化活动中心必须建起3支以上、村文化活动室必须建起1支以上文化队伍的目标。各镇、村十分重视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和培育文艺队伍,目前全市已组建农村文体团队约300支左右,预计到年底可以达到400支以上。许村镇塘桥村建起了舞龙队、腰鼓队、马灯队、女子乐队、扇子舞队、娃娃队,举办了村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马桥街道组建魅力马桥艺术总团,下设八个分团;海洲街道依托社区文艺人才较多、企业家关心支持公益事业的优势,组建了“新家园”艺术团和“东雁”女子鼓乐队,举办了一场名为“海洲之夜”的汇报演出;斜桥镇举办“金穗之夜”夏日广场艺术周活动;丁桥镇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海昌街道双山村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等。
我们还以海洲街道为试点,开展城市社区与行政村文化结对共建活动,目前海洲街道的8个社区与11个行政村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书,通过结对共建活动,发挥群团优势,实现互助互动。同时,考虑到中老年妇女是农村的弱势群体,观念较旧,我们积极引导,组织发动,动员中老年妇女转变观念,走出家门,参与文体活动。目前已在许村镇永福村、海昌街道双山村、盐官镇桃园村、海洲街道伊桥村、马桥先锋村试点,建立妇女文体团队,逐步推广,争取村村建起1支妇女文体团队。
二、存在问题
文化精品创作方面
一是人才紧缺,创作力量薄弱,跟不上事业发展的步伐。
二是戏曲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戏曲编创人员承受的压力较大。
三是文化精品创作的投入仍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创作。
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方面
一是文艺团队的组建意识不强,没有普遍建起农民自己的文艺团队。
二是文艺骨干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达到群众文化活动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效果。
三是文化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日常经费没有着落。
四是文化站专业人才紧缺,后备力量不足,跟不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五是文化站编制缺编严重,核定编制为44名,目前实际到位只有25名。
六是镇级图书室发展滞后,面积狭窄,图书陈旧、过时,很难发挥图书室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文物保护方面
一是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向社会进行有效宣传教育的方法、载体和经费,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是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被动应付,在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矛盾时,文物保护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度极大,造成对地面地下文物严重威胁甚至破坏。
三是文物保护长效管理机制薄弱,文物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偏低,需要建立一套长期的培训和管理机制。
四是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平衡,较侧重地面文物古建筑的复原、维修等项目,文物建筑的经常性养护、零星维修等经费缺乏,文物征集、行政执法、普法宣传等经费缺乏,设备配备不足。
三、今后发展对策、措施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三贴近”的工作方针,坚持文化“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拓宽思路,切实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抓精品,出成果
1、组织实施好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如元宵灯会、国庆文艺晚会、迎春文艺晚会、全市基层民间艺术文艺调演等。
2、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创作的奖励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一批体现时代风貌、海宁精神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文艺作品。
3、加强与全国各地的群众文化、书画、文博等方面的 文化交流,举办好全省第四届青少年校园剧大赛,促进我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的提高。
4、加强对 “皮影戏”“硖石灯彩”等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开展好全市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制定具体的抢救保护方案和工作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民间艺术重点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
抓基层,夯基础
1、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重视各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镇、村文艺骨干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举办各类培训班,重视村文艺骨干创作队伍、文化演出队伍和民间艺术创作队伍的建设。下派文化辅导员到各镇、村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业务辅导。
3、重视文化站队伍建设,在确保文化站人员编制到位的同时,补充新鲜血液,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4、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抓好高标准社区阅览室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现有设施作用,积极培育特色文化社区。
5、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文化到基层社区和农村,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 活动,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wenmi.net文化三下乡新方式和新形式。
抓保护,创特色
1、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提高文物法制意识。
2、制订文物保护规划,加快实施文化名人故居和长安东汉汉墓、陈阁老宅东路、惠力寺经幢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工作。
3、探索特色馆建设,倡导各馆所挖掘内涵,找准定位,形成特色,在抓好藏品建设的基础上,探索馆藏特色展览并进行对外交流活动。
抓建设,促发展
文化基础设施既是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十一五”期间要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要作用,切实加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程,基本建成文化中心,努力提升海宁城市品位,推进我市现代化中等城市进程。
1、新建市图书馆。建筑面积:15000M2,总投资约9500万元,计划实施:XX-XX年。
2、新建名人纪念馆。建筑面积:5000 M2,总投资约3000万元,计划实施:XX-XX年。
3、新建市影视中心。建筑面积15000 M2,总投资约8000 万元,XX年完成。
4、加快镇文化中心建设步子,力争XX年前全市所有镇都达到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进一步加大村级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力争在XX年,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和社区都建起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室。
第三篇: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一、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文化工作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艺术事业
《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纲要》颁布以来的四年间,我市文化精品创作形势较好,据初步统计,XX-XX年我市投入文化精品创作的经费近100万元。XX年开始,我市设立了“海宁潮”文学艺术政府奖,每两年评选一次,目前已举行二届,共评选出获奖作品53件(其中银奖5名,铜奖11名,入围者37名)。新编古装越剧《贞妮传》先后参加了浙江省第九届戏剧节的演出,并被列为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展演节目。海宁“硖石灯彩” XX年走出国门赴新西兰和希腊参加展演,XX年,海宁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硖石灯彩)。《海宁花灯舞》、《娃娃看潮》先后获得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群星奖,填补了嘉兴市舞蹈、器乐类节目无全国群星奖的空白。自XX年以来,我市有75件作品获得嘉兴市级以上奖项,其中全国奖45个,省级奖21个,嘉兴市级奖9个。
(二)群众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民俗文化红红火火。近五年来,我们以重大节庆为契机,举办大型广场活动302场,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展览890期。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数量从XX年的12.6万增加到XX年的20.2万,年新增图书从5000多册增加到了15000多册。市文化馆、越剧团及各镇(街道)以文艺小分队的形式,每逢元旦春节、重大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农村集镇、社区里弄进行巡回演出,为配合全市开展“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和“反邪教斗争”、“机关效能建设年”等活动,及时创作赶排了30多个思想性强、有教育意义的文艺节目,赴全市进行巡回演出。我们还通过社区与村文明共建结对,开展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大力开展送文艺、送戏、送书画、送图书等文化下基层、进社区、进镇村活动,据统计,文化下乡达3697场,观众140.57万人次。
(三)文物博物事业
近五年来,相继投入6000多万元,建造了钱君匋艺术研究馆、海宁博物馆、徐邦达艺术馆,完成了盐官海神庙、徐志摩故居、衍芬草堂、王国维故居、史东山故居、蒋百里故居、金庸旧居、陈阁老宅、天风海涛亭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复建。积极配合土地整理、东山开发等基本建设项目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金石墩遗址共发现墓葬13个,出土文物200余件,荷叶地、杨家角遗址出土各类器物200余件,东山智标塔地宫,出土文物70余件。经过努力,XX年盐官海塘及海神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海宁没有“国保”的空白。XX年完成第三次全省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普查了1000多个村落,140多个点,对原有137处文物点重新摸底核实,对新发现的33处文物点进行调查考证和资料归档。自XX年3月1日起,市博物馆、史东山故居、衍芬草堂、张宗祥书画院、钱君匋艺术研究馆、徐邦达艺术馆、米谷画廊等七个文化活动场馆实行对市民免费开放,并被市政府列入XX年十大实事工程。
(四)文化设施建设
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龙头,投入3500万元、建筑面积10400平方米、设施功能齐全的市文化馆新馆XX年建成使用。加强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市、镇、村投入四千万余元,建设农村文化阵地,目前全市已有4个镇的文化中心达到了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49个村建成文化活动中心,109个村建起文化活动室,到今年6月底全市实现村村都有文化活动中心(室)。
(五)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明显
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抓好软件建设,注重“一村一精品,一镇一特色”,倡导文艺活动的群众性、经常性和参与性,把建好农村文化队伍作为突破口,明确提出了建制镇(街道)必须建起6支以上、村文化活动中心必须建起3支以上、村文化活动室必须建起1支以上文化队伍的目标。各镇(街道)、村十分重视文化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和培育文艺队伍,目前全市已组建农村文体团队约300支左右,预计到年底可以达到400支以上。许村镇塘桥村建起了舞龙队、腰鼓队、马灯队、女子乐队、扇子舞队、娃娃队,举办了村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马桥街道组建魅力马桥艺术总团,下设八个分团;海洲街道依托社区文艺人才较多、企业家关心支持公益事业的优势,组建了“新家园”艺术团和“东雁”女子鼓乐队,举办了一场名为“海洲之夜”的汇报演出;斜桥镇举办“金穗之夜”夏日广场艺术周活动;丁桥镇举办首届文化艺术节;海昌街道双山村举办首届乡村文化艺术节等。
我们还以海洲街道为试点,开展城市社区与行政村文化结对共建活动,目前海洲街道的8个社区与11个行政村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书,通过结对共建活动,发挥群团优势,实现互助互动。同时,考虑到中老年妇女是农村的弱势群体,观念较旧,我们积极引导,组织发动,动员中老年妇女转变观念,走出家门,参与文体活动。目前已在许村镇永福村、海昌街道双山村、盐官镇桃园村、海洲街道伊桥村、马桥先锋村试点,建立妇女文体团队,逐步推广,争取村村建起1支妇女文体团队。
二、存在问题
(一)文化精品创作方面
一是人才紧缺,创作力量薄弱,跟不上事业发展的步伐。
二是戏曲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机,戏曲编创人员承受的压力较大。
三是文化精品创作的投入仍显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创作。
(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方面
一是文艺团队的组建意识不强,没有普遍建起农民自己的文艺团队。
二是文艺骨干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达到群众文化活动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效果。
三是文化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日常经费没有着落。
四是文化站专业人才紧缺,后备力量不足,跟不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五是文化站编制缺编严重,核定编制为44名,目前实际到位只有25名。
六是镇级图书室发展滞后,面积狭窄,图书陈旧、过时,很难发挥图书室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文物保护方面
一是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向社会进行有效宣传教育的方法、载体和经费,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是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被动应付,在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矛盾时,文物保护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度极大,造成对地面地下文物严重威胁甚至破坏。
三是文物保护长效管理机制薄弱,文物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偏低,需要建立一套长期的培训和管理机制。
四是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平衡,较侧重地面文物古建筑的复原、维修等项目,文物建筑的经常性养护、零星维修等经费缺乏,文物征集、行政执法、普法宣传等经费缺乏,设备配备不足。
三、今后发展对策、措施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三贴近”的工作方针,坚持文化“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拓宽思路,切实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抓精品,出成果
1、组织实施好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如元宵灯会、国庆文艺晚会、迎春文艺晚会、全市基层民间艺术文艺调演等。
2、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创作的奖励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一批体现时代风貌、海宁精神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文艺作品。
3、加强与全国各地的群众文化、书画、文博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举办好全省第四届青少年校园剧大赛,促进我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的提高。
4、加强对 “皮影戏”“硖石灯彩”等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开展好全市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制定具体的抢救保护方案和工作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民间艺术重点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
(二)抓基层,夯基础
1、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重视各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镇、村文艺骨干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举办各类培训班,重视村文艺骨干创作队伍、文化演出队伍和民间艺术创作队伍的建设。下派文化辅导员到各镇、村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业务辅导。
3、重视文化站队伍建设,在确保文化站人员编制到位的同时,补充新鲜血液,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4、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抓好高标准社区阅览室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现有设施作用,积极培育特色文化社区。
5、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文化到基层社区和农村,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三下乡新方式和新形式。
(三)抓保护,创特色
1、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提高文物法制意识。
2、制订文
第四篇: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
文艺骨干的培养力度不够,没有真正达到群众文化活动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效果。
三是文化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日常经费没有着落。
四是文化站专业人才紧缺,后备力量不足,跟不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五是文化站编制缺编严重,核定编制为44名,目前实际到位只有25名。
六是镇级图书室发展滞后,面积狭窄,图书陈旧、过时,很难发挥图书室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文物保护方面
一是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向社会进行有效宣传教育的方法、载体和经费,工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是文物行政执法工作被动应付,在处理经济建设和文物保护矛盾时,文物保护工作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度极大,造成对地面地下文物严重威胁甚至破坏。
三是文物保护长效管理机制薄弱,文物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偏低,需要建立一套长期的培训和管理机制。
四是文物保护经费投入不平衡,较侧重地面文物古建筑的复原、维修等项目,文物建筑的经常性养护、零星维修等经费缺乏,文物征集、行政执法、普法宣传等经费缺乏,设备配备不足。
三、今后发展对策、措施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的总体目标,坚持“三贴近”的工作方针,坚持文化“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拓宽思路,切实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抓精品,出成果
1、组织实施好大型广场文化活动,如元宵灯会、国庆文艺晚会、迎春文艺晚会、全市基层民间艺术文艺调演等。
2、建立和完善群众文化创作的奖励机制,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一批体现时代风貌、海宁精神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文艺作品。
3、加强与全国各地的群众文化、书画、文博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举办好全省第四届青少年校园剧大赛,促进我市的文化品位和档次的提高。
4、加强对“皮影戏”“硖石灯彩”等民间艺术的挖掘和保护,开展好全市民间艺术普查工作,制定具体的抢救保护方案和工作计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民间艺术重点项目的抢救保护工作。
(二)抓基层,夯基础
1、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重视各镇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中心(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2、加强基层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镇、村文艺骨干的政治、业务素质培养,举办各类培训班,重视村文艺骨干创作队伍、文化演出队伍和民间艺术创作队伍的建设。下派文化辅导员到各镇、村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业务辅导。
3、重视文化站队伍建设,在确保文化站人员编制到位的同时,补充新鲜血液,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4、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抓好高标准社区阅览室创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文化活动现有设施作用,积极培育特色文化社区。
5、继续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送文化到基层社区和农村,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文化三下乡新方式和新形式。
(三)抓保护,创特色
1、宣传文物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提高文物法制意识。
2、制订文物保护规划,加快实施文化名人故居和长安东汉汉墓、陈阁老宅东路、惠力寺经幢等文物景点的维修工作。
3、探索特色馆建设,倡导各馆所挖掘内涵,找准定位,形成特色,在抓好藏品建设的基础上,探索馆藏特色展览并进行对外交流活动。
(四)抓建设,促发展
文化基础设施既是文化事业的重要载体,更是城市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十一五”期间要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要作用,切实加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程,基本建成文化中心,努力提升海宁城市品位,推进我市现代化中等城市进程。
1、新建市图书馆。建筑面积:15000M2,总投资约9500万元,计划实施:202_-202_年。
2、新建名人纪念馆。建筑面积:5000M2,总投资约3000万元,计划实施:202_-202_年。
3、新建市影视中心。建筑面积15000M2,总投资约8000万元,202_年完成。
4、加快镇(街道)文化中心建设步子,力争202_年前全市所有镇都达到省级“东海明珠工程”标准。进一步加大村级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力争在202_年,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和社区都建起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室。
(swx91518)
第五篇: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进一步加快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农村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属于农村社会建设的内容,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妥善解决。
一、发展农村教育
(一)现阶段发展农村教育的意义
发展农村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础,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为每个社会成员,创造平等进入市场的机会。基础教育就是创造这样的机会,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并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给予农村困难学生以必要的资助,才有助于弱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富裕程度不同的家庭之间,造成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差距。在以后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就不会有心理上的不平衡。
2、发展农村教育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所必须的基础工作。科技兴家,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必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没有现代化的农民,就不会有现代化的农业,这就必须发展农村教育。
3、发展农村教育是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农村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长期落后于城市,国家有责任,现在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农村人才,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4、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对世界知识经济的挑战,也必须发展教育,包括农村教育。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各国纷纷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能否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力,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二)我国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有2.6亿在校学生,还有上亿人在接受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培训,有1400多万名教职员工,62万多所各种类型的学校。我国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点加强和发展农村教育
加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2、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3、切实把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
4、加强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5、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
6、加强教育信息化。
7、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
(三)如何发展农村教育
1、总的战略目标是到202_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3、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4、要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5、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
6、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7、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和科技水平。
8、改善高校课程设置。
9、鼓励人才到农村一线工作。
10、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训制度。
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一)文化及其文化建设的意义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它是价值、信念、知识、思想等多种要素的综合。文化又是一个层次体系,它包括各种外显和内隐,多层次要素并构成层次构架,属于表层文化的叫外观文化,外观形象。规章制度属于中层文化。价值观念就属于深层次的文化。一种文化是一种通则,它通过一套的理念体系,指导和影响人的行为。文化的这些特征,决定了文化的一般功能:协调、综合、激励的功能。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融入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格局,要达到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要完备。
(三)繁荣农村文化要做好以下工作
1、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武装农村的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2、广泛开展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的道德,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
4、推广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5、扶持农村体裁文化产品创造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
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举办演出团体和其它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活跃农民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