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长春市周边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编辑:心上花开 识别码:17-909861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4 11:56: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 长春市周边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 报告题目

– 长春市周边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 报告格式

– 绪论

– 第一章 长春市周边地区区域概况

– 第二章 水资源分析

– 第三章 水环境问题分析

–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 附图附表

– 参考文献

绪论

• 实习目的• 完成主要工作

• 取得了哪些成果

• 前人做过哪些工作

第一章长春市周边地区区域概况

•自然地理条件

– 交通位置

– 气象与气候特点

– 水文条件

• 区域地质条件

– 地形地貌

– 地层岩性

– 岩浆侵入与火山活动

– 地质构造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地下水赋存条件

– 地下水循环条件

– 地下水动态特征

–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第二章区域水资源

• 地表水资源

– 地表水资源量

– 主要水利工程

– 地表水供水现状

• 地下水资源

– 地下水资源量

– 地下水水质

– 主要的地下水水源地

•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三章 水环境问题分析

• 概括论述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 研究区存在的水环境问题

• 水资源短缺

• 水环境污染

• 地下水降落漏斗

• 地下水水质问题

• 水资源开发及水环境保护的建议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第二篇:吉林省长春市伊通河段水环境问题

吉林省长春市伊通河段水环境问题

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系 年级:13级7班 姓名:王 学号:641307 1 目录

摘要 ………………………………………………………………………………3 引言 ………………………………………………………………………………3 1 伊通河概况……………………………………………………………………3 2 伊通河水环境现状及产生机理

2.1 可用水量减少,自净能力不足…………………………………………………4 2.2 污水直接排入,水质污染严重…………………………………………………4 2.3 直排混流错乱,污染水体质量…………………………………………………8 2.4 河道管网淤积,内源污染严重…………………………………………………8 3 伊通河水环境治理措施

3.1 加快污水处理,减少污水来源…………………………………………………5 3.2 控制面源污染,预防水源污染…………………………………………………5 3.3 定时河道清淤,消除内源污染…………………………………………………6 3.4 加大综合治理,提高防治能力…………………………………………………6 4 结语 ……………………………………………………………………………6 参考文献 …………………………………………………………………………6

吉林省长春市伊通河段水环境问题

64130722 王一凡

摘要:伊通河是长春市人民的母亲河,是长春市区的唯一过境河流,伊通河的水环境问题关系到沿河两岸民生。本文分析了伊通河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产生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关键词:伊通河;水环境;治理措施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工业的高速发展,致使了大量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的排放,从而导致伊通河河水污染严重,污染长春市环境的同时,也污染了松花江水。本文分析了伊通河长春城区河段的水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伊通河水污染防治对策,旨在为伊通河水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1 伊通河概况

伊通河发源于伊通满族自治县板石庙乡青顶子岭北,是第二松花江的二级支流,饮马河的最大支流,于长春市乐山镇柳罐印子屯流入长春境内,是唯一一条贯穿长春城区的河流,流经长春市区、农安、德惠、至靠山屯镇后注入饮马河。如图1。流域面积为8440平方千米,河长342.5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54800万立方米。

伊通河从南至北贯穿长春市,位于市区中轴线人民大街东侧,平均距离2.5 km。上游建有新立城水库,南距南三环桥15.58 km,伊通河长春市城区段南三环桥至四化拦河闸全长15.38 km,按河流流向由南至北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为南三环桥至自由大桥 5.26 km,中段为自由大桥至东荣大桥 6.72 km,下段为东荣大桥至四化拦河闸3.4 km。

伊通河流经长春市区后,由于接纳长春市区约78%的废污水,从而使其受到严重污染,水质由新立城水库Ⅲ类水标准,从长春断面开始,直至汇入饮马河,始终处于劣V类水状态,河水受到严重污染。

图1 伊通河流经长春示意图

2 伊通河水环境现状及产生机理

2.1 可用水量减少,自净能力不足

首先从自然条件方面来说,伊通河多年处于枯水年份,上游来水量不足,地表水量减少;并且在伊通河长春市城区建有新立城水库、太平池水库等,随着近年来人口大量增长,新立城水库作为长春市重点供水水源地,为保障居民、工业用水,向下游排放的环境用水量也大幅减少, 致使伊通河长春市城区下游河道径流量偏少,水资源严重匮乏,水体更换周期变长,从而导致伊通河河道萎缩,排泄能力降低,维持水功能的可用水量减少,河水的自净能力不足,无法依靠自身的稀释净化能力对排入的污水进行净化,纳污能力大大降低。伊通河在繁荣桥等段建设了橡胶坝抬高河道水位,起到再生景观、增加生态用水的目的,但由于河槽硬化等原因,河道自净能力不足,水污染依然严重。2.2 污水直接排入,水质污染严重

据统计资料标明:1998 年长春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COD cr 和挥发酚的总排放量分别为83837.82 t和14t ,亦即241.26 t/d和0.047 t/d,远远超过了伊通河的环境容量,据调查,伊通河的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粪大肠菌群等指标,特别是非汛期的污染程更加严重。由污染项目可以看出伊通河主要污染来源是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还有部分农业污染源。

工业上,长春市工业高速发展,但污水处理效率低,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不配套,部分污水处理厂因种种不能达到设计规模能力,投融资渠道不畅等现象,对水环境构成污染威胁。

农业上,农业上为了追求粮食高产丰收和防治病虫害,除草剂、杀虫剂、助长剂及各种各样化肥也在普遍被使用,这样,不但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质量退化,而且化肥中的 有害成分还会部分通过雨水冲刷进入江河从而造成了江河的污染。

生活上,居民产生的生活废水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经过处理,大部分都是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了河流等,从而导致了地表水的污染。并且近年长春市人口大量增长。如长春市1979年的人口约为120万人,而现在人口超过了220万人。人均所产生的生活污水按0.05吨/人计算,每天就有近10万吨的废水排放量,而大部分被排到了伊通河里。

2.3 直排混流错乱,污染水体质量

长春市在整治伊通河污染问题上投入了不少资金,然而,一些单位和个人只顾自己利益,将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生活垃圾排放到伊通河内。伊通河长春市区段一共 66个排水口,其中污水直排口有10个,直接影响水质。但除了这10个污水直排口外,其中有一部分是专门用来排雨水的, 原则上不会对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有的工厂和单位私自违 法将排污管线接在市政雨水管线上,这样一来,沿河两岸接纳大量污水,造成了伊通河河水的污染。

2.4 河道管网淤积,内源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伊通河河道均未实施彻底清淤,污水收集干管淤积严重,严重区段已淤堵了2/3,甚至更多。这些干管的长期淤堵,使其排水能力大大降低,也加重了侵蚀和渗漏状况的发生。由于配套管网建设年久失修,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低,部分污水未经集中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对河水的污染。

3 伊通河水环境治理措施

3.1 加快污水处理,减少污水来源

伊通河两岸城镇污水处理厂发展很快,工矿企业污水处理厂及设施又有许多,但能做到污水资源化的并不多,只有其中几座,如长春西郊污水处理厂、汽车厂污水处理厂、长春客车厂等。因此,应加快污水资源化进程,对现有污水处理厂加大投资,完善相应污水深度处理配套设施,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应与污水资源化同步实施。即减少对新水的需求也减少进入伊通河水的排污量。3.2 控制面源污染,预防水源污染

伊通河两岸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及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使得面源污染变得越来越突出,其污染包括农业使用的化肥、农药、村镇排放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固体垃圾堆放物等。由于污染源分散,不易集中处理。在伊通河两岸划定缓冲区,,缓冲区内建缓冲林,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道路地表排水,来初步预防水源污染和减少流域集水区的污染。

3.3 定时河道清淤,消除内源污染

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污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而污染物的种类主要是重金属、营养物质和难降解的有机物,所以也是重要的污染源。在环境条件变化如气温变化和夏季高温时,水体中的底泥可上翻进入水中。长春市城区下游至农安段由于伊通河坡缓累积较厚的底泥,使得个别地段污水发黑、发臭,水质已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五类水质。因此,清除底泥、消除内源污染是改善伊通河水环境的必要措施。

3.4 加大综合治理,提高防治能力

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和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治污工程建设,提升水污染综合防治能力。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及垃圾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城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垃圾处理场建设,加大水体两岸和城乡结合部垃圾监管和清运力度。

4 结语

伊通河是长春的母亲河,虽然伊通河水环境污染治理长春市城区段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未解决的流域污染问题还有很多。建议各部门互相配合,增加污水处理设备,减少污水各方面来源;有关部门在伊通河水资源开发管理及水污染防护治理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加强监督与管理,保障政府的治理政策能很好落实,控制污水排入伊通河,同时从内源解决水质污染问题,从而恢复伊通河清澈的河水。参考文献

[1] 李建萍, 李绪谦, 王存政.伊通河水环境容量与污染防治对策的研究.世界地质, 202_, 20(2): 183-187.[2] 李立, 刘云福, 刘玉申.伊通河水环境污染现状成因及其防治措施.农业与技术, 202_, 30(5).[3] 韩桂荣, 王立国, 昌镜伟.伊通河水质污染状况分析.吉林水利, 202_(8): 11-13.[4] 李春生,段长春.伊通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吉林水利, 202_(6): 56-57.[5] 荆镝, 伊通河城区段水环境现状与污染防治措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论坛, 202_, 11.[6] 陈欢.伊通河水环境质量评价【J].科技信息,202_,(35).

第三篇: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

安庆市水环境与水资源评价

宿州学院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

摘 要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自工业革命以来,大工业的兴起、农业的机械化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市化的迅速发展等,造成大量废水排入江河湖海,大量废气排入大气,废渣堆积如山。环境污染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及社会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三大问题(资源、能源和环境)之一。随着水资源短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水资源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成为政府、学术界的重要议题。本次论文的目的在于提高同学的认识当前水资源与水环境的能力,将平时课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中,根据安庆市长江段水资源供需现状及对现有水利设施作出评价, 对其水资源供需平衡水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作出综合分析,对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 水环境; 长江; 政府; 资源; 经济发展; 污染;

一、安庆市水资源总述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是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安庆市现为皖西南的重心城市,总面积1.53玩平方公里,辖1市7县3区,人口600多万,境内山地、丘陵和洲圩胡波各占三分之一。安庆属亚热带沿江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5—16.摄氏度。

1.安庆市水环境

全市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总体平稳,且降水丰富,多集中于夏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安庆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且多山地丘陵,湖泊众多。水量多,且安庆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市境内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9做,小型水库67座之多,蓄水量大。在丰水期,可以接纳更多的雨水,减少洪水灾害。枯水期时,能提供水源,保苗育肥,保持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

2、水资源量

安庆市水资源丰富,湖泊众多。对安庆市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做为皖西南地区的大市,水资源的丰富与否起到了很重要分地位和作用,现代化的城市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更高。

安庆地区的大型化工厂,每年对水的消耗量大,加上城市用水的增加,水资源的供应的压力也骤然增加。安庆市大农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也在增加,农业科技的发展对水的要求也在上升。

万元 GDP 用水量 288.8 立方米(含火电工业直流式冷却用水量),比 202_年下 降 5.6%。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 434.2 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49.2 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244.9 立方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 128.2 升/日,农村居民 人均生活用水量 75.9 升/日。

社会经济的大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快速上升。

二、安庆水资源与水环境状况

1、安庆水资源

长江在安徽段为下游段,且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加,水量丰沛的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呈减少之势。曾公布的《长江水资源公报》显示,去年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2100多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亿立方米。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沈泰介绍说,长江流域水资源较北方地区丰沛,总水量基本保持稳定,尽管去年长江流域发生较大范围的干旱,水资源总量仍达到8892立方米。

沈泰分析说,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减少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加。据介绍,1980年长江流域人口为3.4亿多人,202_年已增至4.2亿多人。因此,在总量保持稳定时,人均水资源量随人口增加而自然下降,由1980年的2700多立方米减少去年的2100多立方米,20年来减少了500多立方米。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由于全球气候的的不稳定,加之安庆位于季风气候区,使之安庆市地区的年降水量的多变。且安庆市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大,使之水资源相对比以前要缺水。

(1)水资源量较丰富,但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不多,时空分布不均且年际年内变化较大。长江流 域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9 960亿In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5%以上,单位面积水资源约56万m3/km2,约为全国平均值的两倍,是我国水资源丰沛地区之一,但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常常在流域内造成频繁的 水旱灾害。鄱阳湖水系单位面积水资源量达到94.6万m3/km2,而金沙江石鼓以上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只 有19.3万m3/kin2,相差3.9倍。同时,从水资源总量看虽不算少,人均占有水量略高于全国,但只及 世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4。

(2)城市需水增长快,供求矛盾加剧。目前流域内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缺水城市近1/3。由于人口 增长和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大幅度提高,使一些地区和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缺 水城市分布范围广,以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城市缺水最为严重。从缺水性质看,长江上游地区及一些支流中 上游区,工程型、水源型缺水城市较多;中游地区以工程型缺水为主;下游经济发达地区,以水质型缺水 最为严重。随着长江流域人口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缺水地区与缺水城市。

2、安庆水环境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工业废渣等一系列的垃圾附着在城市的周围,大部分的垃圾都进入了水环境内。

(1)江河湖库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长江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日益严重地受到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长江干流及较大支流河段水质目前一般属Ⅲ类,但有的断面上已属Ⅳ类。长江沿线部分城市近岸水体污染已相当严重,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供给受到水质恶化和水生生态破坏的威 胁。一些湖泊和支流污染也很严重,特别是高原湖泊污染问题非常严重,近20多年来,有大量的生活污 水和工业污水注入滇池、太湖和巢湖等湖泊,使湖水富营养化,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2)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及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生态严重破坏。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 过快,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在经济建设中不够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对水土林草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和消耗,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地区由于长期干旱缺水,为了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得不依 靠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以及使用不符合水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质标准的水量,导致河流断流干涸,湖泊萎缩,河道淤积,地下水过量超采,地面沉陷与塌陷,海水入侵。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3)节水治污工作滞后,水资源供求矛盾凸现。节水治污工作滞后,不能适应水资源管理需要。特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污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加,作为供水水源地的城市附近的湖泊正受到富营养化的威胁,恢复供水功能不得不花极大的代价治理。同时,污染有由城市向乡镇蔓延,由东部向西部延伸的趋势。由于城市附近的供水水源地受到污染,不得不采取其他措施,如修建储蓄水库,远距离调水等,导致供水建设费用越来越高,工程规模越来越大。

三、安庆市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

1.安庆市水资源特征

⑴ 持续性

水资源系统是动植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系统之一,人类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维护水资源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适应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代际因素必须纳入这个系统之中,这不仅仅是伦理问题,也是人类延续的需要。

⑵ 自然属性

水资源系统的自然属性是由水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降水,径流,地下水,土壤水,蒸发等,都是一个自然过程,无论人类是否干预,干预强度如何,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⑶ 社会属性

水资源系统不仅涉及生产力方面,而且也与生产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涉及到各个方面,如“三生”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流域间水资源调配关系等,由此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水资源系统具有社会属性。

⑷ 经济属性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之一,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长期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供给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2.水环境变化

由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安庆做为安徽皖西南重镇,率先跟起上全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发展经济的初期,忽略了水环境的发展,对与沿江城市的安庆,在城市的发展中,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发达的贸易和增加的工业生产,刺激着人口的集中,改变了城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以及兴建和完善排水管网等,造成天然田野、森林、河流的消失,并出现大量污染。

人们必须维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以保证其平衡。城市化的发展和程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城市地区的水环境,由此带来城市雨洪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的问题。建设和完善水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将是创造现代化城市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需要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3.安庆的水环境的变坏的原因分析

⑴ 自然原因:水资源人均量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

⑵ 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特别是海滦河流域尤为明显,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亩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这种不均衡分布,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⑶ 人为原因:水资源污染严重、用水效率低下。一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水资源条件,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节水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

地区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从整地区水环境的范围出发,将区域规划、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水治理等诸因素相结合,从综合方式考虑,以达到水环境的最优管理和运行,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同时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地理教育 汪世君6

09

第四篇: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读书笔记

研 究 生 课 程

读 书 报 告

院系名称

城环学院

课程名称

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

任课教师

宋**

日期

自然地理学

20122****

刘***

202_年1月20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制

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从原始人类的进化到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生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整个自然进化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约300万年的人类历史中,人类选择自然所迈出的第一步是逐水草而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偎依着一条河流。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而人类的生存又需要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作为支撑,因此,人水和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人类治水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人类利用河流并听命于河流的自然阶段,大致相当于原始社会时期,虽有保护居民区的护村堤埂,但人们对水的自然状态无力加以明显的改变,不得不听命于大自然的主宰。

二是人类利用河流并抗御河流的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有能力一定程度地控制洪水的威胁,也有条件兴建较大型的灌溉和航运工程,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有限,严重的旱灾或水灾还常常成为改朝换代或重大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

三是改选河流为人类服务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前,人类支配河流的能力远远超过历史水平,但也带来对河流健康的伤害。

四是人类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阶段,当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措施治水出现困境时,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应该是既要改造和利用,又能主动适应和保护,人类要由河流的征服者,转变为河流的朋友和保护者,把人类的治水实践推进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阶段,即人水和谐。水资源现状

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困扰着国计民生,而且也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国家已达四十多个。我国同样面临水资源紧缺的现实。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2700m3,仅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4。近年来,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量不断增加,因此甚感水资源之不足。尤其是北方地区气候干旱,雨水烯少,水资源更加缺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的城市、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豫北、胶东和辽河流域,人口占全国的17.6%,土地占全国的6%,工农业产值却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3.4%,人均仅517m3/人,为全国人均值的1/5。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使本来有限的水资源的相当部分失去了使用价值。据统计,由于水资源短缺,我国山东、辽宁、江苏、黑龙江、陕西五省94个城市1989年影响工业产值127亿元左右。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年降雨量多年平均仅600mm左右,而且由于受季风气候及地形的影响,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变化悬殊,年降雨也很集中。为解决北京市用水问题,除勘探、开采地下水外,还修建了密云、官厅等水库来存蓄地表径流,对解决北京市用水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目前全市工农业及城市环境等总用水量已经接近本市可供水源的能力,市区地下水已经严重超量开采。“南水北调”计划正是为解决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用水及农业用水而制定的,但工程投资大、难度大、周期长,而且,如不加强污染治理和节约用水,将会造成更大的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人水不和谐问题

一是洪涝灾害,我国位于季节区,降水集中于夏季地区性洪涝灾害十分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

二是地下水超采与地质灾害。对地下淡水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降落漏斗,从而引起地面沉降,危害地下管线和建筑物。如西安市地下水的超采,致使地面连续沉降。现有大的地裂缝9条。天津、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其中上海、天津市累计沉降幅度己超过2m。

三是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每年损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之多,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在许多地方造成耕地减少、肥力下降、江河泥沙淤积、水源涵养缺乏、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不良后果。

四是不安全饮水,202_年11月21日,卫生部监督局局长赵同刚在第三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上透露,中国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万人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

五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目前,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城市缺水,而水污染又使缺水形势更为严峻,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地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人水和谐的对策及措施

一改变传统治水思路“98洪水”之后,水利部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提出了现代治水新思路,并不断补充完善,成为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治水新思路的核心。概括地说,就是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水文化

二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取决于人们对水的认识,而人们对水的认识属于水文化内容。水文化是人类水观念的外化。反映了人类对水的认识程度,水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人与自然的相处哲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水的和谐相处,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文化概念提出的初衷。水文化意识有助于人类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意识是人类长期以来和自然共存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它是基于人类对于水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水与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理解之上的。此外。还应大力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了解、熟悉水法规,形成依法治水、管水、爱水、节水的意识,努力实现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随意开发利用水资源,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调配水资源。

三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和谐的用水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最根本,最有效有战略举措,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一要搞好节水宣传,要以媒体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向领导和群众宣传水危机、节水知识、节水典型,唤起全社会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强烈意识。二要抓好制度建设,要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编制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提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制定工业、农业、生活等各项用水的定额标准,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实行用水问题控制。三要逐步建立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依法治水

四建立健全和谐的管水体系,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上承各级政府,下连千家万户,牵动社会各界,涉及各方面。因此。只有动员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才能使人水和谐的目标变成现实,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人水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享受人水和谐的快乐。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

五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转让制度,完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取水许可制度。抓好国营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水利经济的增长,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组建农业用水者协会等有效形式,全方位加快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步伐;实行城乡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体化管理。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本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好机遇。加强对水资源基础研究和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领导,加大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第五篇: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

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

水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源泉,也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更是城市的血液。而城市化是我国走向世界强国的不可缺少的阶段,因此我国目前正以世界罕见的速度推行城市化,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中的20%左右,预计202_年将达47%左右。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为污染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在城市化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水资源问题与水环境问题。

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用水需求量不断增长,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以致形成“地下水越抽越深,水源越来越远,远距离取水的城市越来越多,用水成本越来越高。”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系统

(夏军,朱一中,《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202_ 07)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水循环和水环境物质代谢的失衡严重影响着城市水环境的量和质,水资源污染严重造成水危机,不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资源矛盾进一步加剧,使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个和诣的环境,因此我们在发展城市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城市发展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城市的发展是令人担忧的。尤其是在水环境方面,是举足轻重的不可忽视的。

我国城市发展中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中国是个水资源严重缺水的国家,全国670个城市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m3(赵鹏,《城市水利的特点与发展》202_ 04)。城市水资源问题与水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在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都曾不同程度地遭遇过这一问题,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巨额的治理费用。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水的危机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将更多更复杂。

我国城市水资源特点:城市水资源是指一切可被城市利用的天然淡水资源和可再生利用水,它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城市供水的源泉。我国城市水资源的特点主要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小,水资源严重短缺,开发利用强度大,因不合理使用水资源产生的环境问题突出。

我国城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非常小,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济南26市的统计资料表明:城市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30%左右。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越来越严重(崔亚莉,邵景力-《现代地质》—浅谈我国城市水资源管理202_年02期)。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供水能力增长缓慢,全国供水能力年增长率约为1%左右,而同期国民经济以8~12%的高速度增长,同期人口又增加了约2.5亿,更加剧了缺水矛盾。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产流与汇流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有些江河的天然来水量己呈现衰减的趋势。黄河下游频频发生断流、海河成为季节性河流,以及内陆河部分河流干枯。人类对水资源的开采与利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因此许多城市在大量的使用的不多的水资源的情况下还进行开采地下水,从而导致了地下水超采。这种情况已使我国形成8万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导致地面沉降的地质灾害,目前有30多座城市发生地面沉降。

水资源开发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提高,使城市供水能力增加。我国水资源开发的不合理带来了如用供需矛盾加剧、水效率不高、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等一系列问题。

从我国水资源特点以及开发利用,在我国城市发展中要更加关注水资源,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水环境。可以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中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再从当今的现实来提出措施逐渐解决问题。

城市化引起的水危机

城市化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强国不可阻挡的大趋向,但是在城市化发展中以城市为中心的供水、排水、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日益严重。“水灾害加剧”“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恶化”等等问题在某些地区已发展成“水的危机”。

水灾害加剧:9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灾害损失急速增长。1994年突破1000亿元,1996年突破202_亿元,其中水灾损失增长最快的是城市及快速城市化的地区。目前,我国600余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80%防洪标准低于50年一遇,一些城市防洪标准达不到10年一遇,其中10%基本不设防(刘华晓《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202_ 05)。水灾害的加剧从而影响城市水资源供给以及水质,同时也加剧了水危机,反过来也将影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水资源短缺:为了满足城市日益增加的用水需求,一些城市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现地下水位性下降、地面沉陷等严重现象;一些城市被迫采取长距离引水、跨流域调水的措施,虽然缓解了城市的困境,但也引出一系列环境问题。在严重缺水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水环境恶化: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1999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606亿m3,其中 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约74亿m3,已形成164个地下水超采区,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北方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许多重要河流、湖泊污染严重(郝吉明院士《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大学课件 202_ 08)。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周边农村被迫利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江河中氮、磷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21世纪全国新增的用水量将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未来30年内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这一切都加重了城市的负担,带来了一系列危及城市生存与

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发展城市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持。

经济上的发展使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

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

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水将适度增长。预计 202_年,工业重心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中西部转移,加重本已十分紧张的北方水资源形势,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节水因素,届时工业需水量达到 202_亿m3左右。

农业用水将逐步趋于稳定。在粮食立足自给的基本国策下,按人均占有粮食450kg计算,人口高峰时的粮食产量要达到7亿吨,通过节水措施提高农业水有效利用率,力争农业灌溉用水维持在现状水平,每年4000亿m3左右。

生态环境用水程度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面对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方向,水资源问题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运用可持续发展来解决水环境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而用水量却进一步的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采取各方面的措施来应对当今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成为了一大任务。要改变目前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严重恶化的不利局面,必须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用水模式,转变到先节流、后治污、综合利用各类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水资源战略上来。

城市化是我国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趋向。在城市化进程中,水的危机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果说过去的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无知导致的,那么今天,我们已经逐渐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水环境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懈地坚持用可持续的方法治理下去工作。

–长春市周边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