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镇文化站简介
xx镇文化站简介
梅列区xx镇位于三明市区西北郊,距市中心约7公里。全镇总人口10037人,其中农业人口6801人。下属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区瑞云山、省级森林公园金丝湾、大佑山和真仙山等景区、景点以及四星级亿龙山庄国际大酒店,碧溪河将成为市区第二水源。镇辖区共有40个国家、省、市、区、镇属企事业单位,镇本点现有文化服务中心1个,8个行政村均建有农家书屋。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的前沿阵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它肩负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是政府和农村群众感情联络的桥梁和纽带。xx镇自1987年10月建镇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性文化体育事业,始终将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于1988年2月成立xx镇文化站,202_年新建成并投入使用300多平方米的文化站,内设有图书室、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文化信息共享点、老年、青年活动室、教育培训室、体育健身室、综合展示厅、多功能活动力厅等。图书室藏书达3000多册。每逢节庆,社区腰鼓、广场健身舞夜夜欢鸣,碧溪村板凳龙、大源村花灯节、长溪村民的汉剧表演更是给乡村的节日夜晚增光添彩。xx镇文化站曾被省文化厅评为“芳草示范点”、“福建省百强文化站”、“福建省文化先进集体”。
第二篇:板桥镇宣传文化站简介202_
板桥镇综合文化站简介
板桥镇地处临泽县东北部,张罗公路穿境而过,全镇辖9个行政村,86个合作社,16565人,耕地40127亩。202_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36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59元。板桥镇综合文化站位于集镇中心,占地面积4200㎡,建筑面积750㎡,于202_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总投资60万元。综合文化站为二层砖混结构楼房,内设高标准图书室、阅览室、多功能厅、电子阅览室、书画展厅、科技信息室等,现有桌椅70套,书架10个,藏书10000余册,订有报刊杂志8份。近年来,上级宣传文化部门大力扶持,先后为镇综合文化站新配置了电视、电脑、VCD、音响、话筒等电教设施;镇政府投资11.5万元,硬化文化体育广场地坪3500㎡;投资6.5万元,添置体育健身器材35件,建花坛8个,栽植风景树82株,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镇综合文化站建成后,制定完善了综合文化站职责、服务承诺公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人员职责、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11项管理制度,并装框上墙,公布于众,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阵地优势,成立板桥镇农家书屋读者协会,吸纳会员620多人。202_年,共举办各类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班52期,培训党员、村社干部和群众16500人次,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46场次,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量。
全镇以宣传文化站为依托,积极组织开展香古寺经贸文化节、民间民俗作品展、体育活动、社火调演、文艺节目汇演、放河灯等活动,参与群众达18000多人次,带动了全镇
9个村依托农家书屋和文化体育健身广场积极开展活动。如今,宣传文化站已成为集时事政治宣传、文化娱乐、信息交流、教育、科学、体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 “大文化”活动中心,随着各项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篇:街道文化站简介
xx街道文化站简介
街道文化站建筑面积550平方米,配有综合活动室、书报阅览室、书画室、信息共享室、多功能室、体育健身室、办公室;配有图书2300多册、报刊21种、电脑10台、电视音响设备1套、桌椅50套,室内健身器材1套、乒乓球桌1套、桌球1套,还有象棋、跳棋等娱乐设施;大型文化主题公1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1处;业余曲艺队1个,文化志愿者200多人,文化站工作人员3人。街道图书、电子阅览还实行24小时免费对外开放,实现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真正成为惠民工程和民心工程。
第四篇:文化站简介
**乡文化站简介
**乡文体广播站是在202_年10月由原乡文化站和广播电视站合并成立的新机构。股级建制,财政全额拨款。全站事业编制2人,实有2人,平均年龄40岁,大专文化程度,设管理岗兼专业技术岗1人,工勤岗1人。
近年来,**文体站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和县局业务部门的支持下,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三个代表”精神为指导,以建设文化强乡、构建和谐**为目标,围绕“发挥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影响力、增强活动吸引力、加大市场监管力、提高队伍战斗力”的“五力”工作思路,乘势而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建设文化强乡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是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_年指导成立了**村业余秧歌队,春节、元宵,秧歌队在全乡进行巡回表演就达10余场次。组建的篮球队、乒乓球队活动正常。二是抓住元旦、“三八”、“五四”、“六一”、“国庆”等节庆日与团委、妇联、学校等共同组织开展跳绳、乒乓球、篮球、象棋比赛等文体活动4次,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认真组织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确保实现全年放映176场次的目标。四是配合乡计生站开展计生知识下乡活动,宣传动员育龄妇女免费体检;联系县文化馆来我乡进行文艺演出,观众达350人次;与综治办一起开展禁毒图版展,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在科普宣传周上,开展科普下乡活动;配合乡卫生院为全乡198名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了免费体检;联合农综站、司法所等开展农业科技、法律等培训20场次,培训人员达600多人次;向乡党委投递简报21期。五是实施文化站公共场地和设施免费开放,接待群众200多人次,农家书屋接待村民借书526人次。
尽管我们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经费不足、业务知识欠缺等制约我乡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进,继续发扬成绩 ,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努力开创我乡文体工作新局面。
第五篇:巉口镇文化站工作简介
巉口镇文化中心简介
巉口,东临会宁,南附安定,西接金城,北接靖远。是甘肃的咽喉,兰州的门户,定西的窗口;陇海铁路、巉柳高速、天巉高速公路、312国道、巉郭公路纵贯全境,全镇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67万亩,18个行政村,122个村民小组,6706户,28990人,目前镇区建城区面积3.8平方公里。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区各级党政领导对巉口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怀。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巉口视察指导工作,使巉口的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极大的鞭策和鼓舞,推动了巉口的经济大发展。近年来,巉口镇党委、镇政府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按照“坚持工业立镇战略,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打造西部文化名镇,构建富庶和谐巉口”的总体思路,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把巉口建成定西北部集农产品集散、贸易加工、交通中转、旅游娱乐、农业科技示范于一体的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陇上重镇。
谈到文化,必须提到两千多年前开拓并繁荣起来的一条闻名世界之路——丝绸之路,这条道路横穿甘肃东西,沿线留下众多古迹遗址,典故传说,并由此兴起了许多名城重镇,这里就是汉代丝路名镇巉口。
1925年在巉口出土8件“新莽权衡”,从此,这个昔日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新莽权衡”一起名扬海内外。可谁会想到“新莽权衡”一出生就伴随着内忧外患的中国经历了那么多的惊险与磨难,最终还是未能保全于一地,一衡、二权现藏于中
国国家博物馆,一丈、一钩、三权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我们急切地盼望他们能够早日“团聚”。
近年来,在巉口镇陆续出土了“泥封”“卜骨”“玉婵”等一批珍贵的汉代文物,其中202_年出土于巉口汉代遗址内的“阴颖丞印”泥封和“星占卜骨”相当完整,十分珍贵,被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级文物,现收藏于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据考证:“阴颍”在今河南省境内,说明巉口在当时人们用来根据天象占卜人间吉凶的卜具。在汉代,占卜十分流行,虽有迷信色彩,但也包含了一些朴素的科学思想,探求精神,说明当时的巉口不仅有繁荣的商贸,而且有较发达的文化。
现在我们所处的巉口文化中心始建于1980年10月1日,相继在1997年6月,202_年7月经两次改建成集活动室、多功能室、阅览室、展览室、广播电视室、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楼一栋,建筑面积为570多平方米,有露天剧场一个,工作人员6名,下设村级文化室四个,业余剧团四个,秧歌社火对20家,业余书画家27人,文学创作者5人,摄影师11人,剪纸、刺绣等民间爱好者170多人。
巉口文化中心自创建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业务部门的积极指导,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精神文明阵地作用,使群众文化事业一年比一年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近三十多年来,文化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努力、发动群众,组织文化骨干,在全镇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开展的活动有:举办美术、摄影、音乐、书画培训班,配合农技部门举办科技讲座,组织全镇范围内篮球、武术、象棋竞赛,举办书画、剪纸、民间刺绣等展览。组织安排春节期间秧歌、社火、业余剧团、老艺人说书,清唱等调演活动,并在202_年6月启动《巉口志》的编纂工作。该中心1997年被评为全省镇级示范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