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群众文化思考
关于农村群众文化思考
林甸文化馆馆长武海军电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满足人们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人才建设,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从我县农村看:文化大院的发展,为新农村的建设助力了。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如何激活农村的文化活力,重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一、扎实开展农村群众文化“123”工程农村群众文化“123”工程,是林甸县文化馆于202_年首创的一项群众文化工作品牌,它符合林甸县农村及农民群众的实际,很有操作性。受到了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于202_年在全省乡镇文化站站长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全省推广。
我县“123”工程的基本概念是:“1”——在各乡镇确立一个文化活动服务室,集中活跃和展示新型农民自娱自乐的集结场所;“2”——在全县每个行政村培育、培养两个文化大院;“3”——在每个自我屯当中,发展培育3个文化示范户。通过这个模式,有计划地培养、发展和命名。在实践中选择文化带头人,来带领农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文化馆将适时派、文艺辅导干部,住屯、住户进行辅导,选择各类文化人才,分门别类传教和辅导,他(她)们自编自演,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氛围,广大农民在文化活动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好人好事,交流致富信息,使广大农民的感情拉近了,民心
顺了、屯风正了,耍钱、打麻将的少了。群众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要加大投入力度,又要注重管理和使用,建以致用,强建重管。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要建阵地、建网络、更要重管理、重服务。近年来,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和省里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一批文化益民工程,加大了农村文化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了一些起色,提升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水平,但与此同时,设施设备利用率较低、文化工作管理人员和文化人才较缺、文化宣传工作环节薄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深入了解基层文化发展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找准矛盾焦点和爪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形成层级式网络管理新格局。
从现今农村工作发展方向来看:发展农村文化大院是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承上启下的主力军。在村级班子里也相应地安排抓此项目工作的领导,建立村级文化资源管理员是一个新课题,我们要加强这项工作。从而更加激活和提升农村群众文化的科学管理、使之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定期活动,放映电影、规范图书管理等,积极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今后,对文化大院的带头人,在选用上要“坚持用人标准、明确任务责任、实施统一管理、严格考绩考核,”在发挥文化大院的作用
上,要以“公益自愿,自娱自乐;服务当地;奖惩结合,”的原则,通过有效的工作,推进一批较高水平的文化人儿,文化大院和文化示范户。
当然,队伍建设只是工作的基础,人才更为重要,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资源、人才的利用,建立起农村文化资源管理新机制,由科学的管理办法和严谨的工作制度做保障。
农村的文化人才要实现“三个转变”,即文化设备从“不会用”向“熟练用”转变,文艺活动从“不会做”向“做得好”转变,文艺演出从“单纯演”向“增加内涵上”转变。促进农村文化活动的档次和水平。
三、发挥“带头人”作用,结合传统和现代,鼓励农民创作自己的文化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误区:轰轰烈烈的文化“三下乡”,被老百姓称为“来去一阵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以为农村扎根;按照城市人的习惯特点和文化需要来建设农村文化,忽视了乡村特点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结果使“移植文化”成为一种“无根”的文化;重有形的物质层面建设,轻无形的精神层面建设,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避免农村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首先要调查农民的文化需求,研究农民的文化娱乐习惯和传统,选择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多种需要;其次,要重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结合,鼓励农民创造自己的文化。
这就必须以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为基础培养出新的文化。因此必须下力气培养乡土文化人才,重视整理当地的乡土文化,善于发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往的文化投资往往忽视对人的教育,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所以成为“无根文化”。
实践中我们感到:培养农村文化活动的“带头人”,将会撬动和带动一方乡土的文化建设更加健康地发展。比如:我们选择、培养的四季青镇镇直文化大院闫永民就是一个榜样的例子。
目前我县的农民群众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农民相互之间的友情。还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文化资源的发挥,有利地激活了农民的文化活力,为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农村群众文化开展情况汇报
丰收乡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汇报
一、近三年来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情况
丰收乡建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地处我市北部山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来的革命根据地,是当年中共北满省委和抗联三路军指挥部所在地。全乡辖区面积667平方公里,11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居民2200户,人口8571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农民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全乡农民都能看上电视,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已达到100%。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促进了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我们乡边河村于202_年建起了农家书屋,添置了多种文化用品,新建了休闲广场,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在乡直和东风、奋斗等部分村屯实现了宽带互联网入户,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虽然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时下农村常见的文化娱乐方式不外乎是看电视、打扑克、聊天、搓麻将等。从总体上说,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单调枯燥的,多数或大多数农民对这种现状是不满意的,他们渴望改变这种现状但又感到无可奈何。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也
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赌博风。在一些村屯,如果打扑克、搓麻将不搞点“小意思”,就根本找不到人玩。二是封建迷信活动。个别村屯,求神拜佛、信教广为流行。三是不良文化的侵蚀。凶杀、暴力、色情等文化垃圾通过各种传媒入侵农村文化阵地,腐蚀着人们的灵魂。四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农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在不断下降。在青年人群中圣诞节、情人节某种程度上已经胜过传统节日。
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存在主要问题
1、农村文化的投入严重不足。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二元体制,国家财政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基本上集中在城市。这就使得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迟迟得不到改变,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广大农民要求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的呼声很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逐步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然而对于其他大多数行政村来说,由于乡镇一级财政多年来一直陷于困境,目前在加大文化投入方面仍难有大的作为,其文化基础设施贫乏的状况短期内仍难以改变。
2、青壮年大量外出导致主体缺位。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农村青壮年则是主体中的生力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
年。大批青壮年外出打工,使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文艺骨干队伍难以形成,组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举步维艰。
3、农民总体上还不富裕。从总体上看,农民还不富裕,大多数农民仍在为拼命赚钱、发家致富而奔波。大多数农民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改善自己的精神生活,渴望改善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又感到很无奈。
4、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从决策层来讲,主要是对文化的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缺少新措施、新办法,工作中力度不大。出现了文化工作“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随着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变化,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不相适应,必须通过改革,积极探索新路。
三、推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1、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身心健康,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现实需要。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并把它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实施分类指导,明确工作重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实实在在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各级各部门的领导
干部要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不断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热情为农民兄弟服务。
2、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必须把文化建设与文化理念融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着力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品位。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新农村建设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坚持规划先行,引导农民向县城、乡镇驻地和中心村集中,逐步改变农民居住地过于分散的状况,使农民居住集约化,同时在村民生活区留足文化体育活动用地。要把村屯治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镇驻地和中心村,防止有限资金的分散使用,整合农村文化资源,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
3、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对口支援活动,完善文化援助机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解决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要继续搞好“三下乡”活动,加强农民素质技能培训,加快发展农村科教文体事业。农村一些公益性文化项目,也可经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由农民自筹建设资金。要积极支持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经营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4、培养和造就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使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培养和造就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已迫在眉睫。在当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发挥现有的民间专业人才、退休干部职工、农村教师的作用,依靠他们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搞好传帮带,在活动中发现和培养人才。政府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及宣传、文化干部,在建设农村文化骨干队伍中要切实负起责任,抓紧制订培养规划,加强业务指导。社会各界也要为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出谋划策,并力所能及地给予支持与帮助。
第三篇:繁荣农村群众文化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繁荣农村群众文化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近年来,江口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繁荣农村群众文化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出台有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目前,全街道共有经常性活动的业余文化团队33个,街道级文化活动点6个,村级文化活动点80多个,奉化级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3个。具体做法:
一、建立考核机制,为繁荣强化农村文化作出领导保障。为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街道明确规定街道班子成员每人必须联系、培育、指导一支有特色的文艺团队,每年把文化工作纳入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当中去谋划,如202_年1号文件《关于大力实施百惠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门对文化工作进行部署,对农村文化的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同时,把文化建设纳入对村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年终与奖金直接挂钩。
二、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为繁荣农村文化提供有力支撑。街道专门出台了扶持奖励政策,对农村自发组建的群众性文艺队伍,街道将给予3000—6000元不等的补助,已有20多支队伍得到补助;对创建合格、命名为奉化市级或宁波市级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的村给予一定的奖励;街道为方便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专门订做了一个流动舞台供各文艺团队借用;组织开展送“千场电影百场戏”下乡活动,为群众送电影送戏送图书。广泛借用社会力量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如罗蒙集团出资举办了“罗蒙杯”吃葡萄大赛、奉化电视台“欢 乐737冠军团走进江口”、罗蒙杯篮球赛等。另外,顺达针织、奥雷士等企业也纷纷为有关文艺团队演出提供了活动经费。各村在创建文明村、环境整治村的同时,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蒋葭浦村专门投入80多万元兴建了一个标准灯光篮球场地和一个文化公园,既美化了环境,又开辟了新的文化活动阵地。
三、建立经常性活动机制,为繁荣农村文化搭建展示平台。各文艺团队平常固定在各自活动点,自行创作、排练演出,每逢节假日,到有关村和有关企业汇报演出;街道有重大活动或举办大型广场文艺活动时,参加街道文化站的选拔演出;实现切磋技艺、共同提高、展示形象的目的。今年来,共演出10余场,演出节目130多只,观看群众35000人次。
四、建立文化结对机制,为繁荣农村文化提供有力指导。为提升农村文化演出的质量和档次,街道从业务上加大指导力度,在市文化馆三位专业人才被聘为江口等3个村“文化顾问”的基础上,加强对文艺积极分子的培训,不断挖掘、培育一批文化能人,以实现一个文化能人带好一支队伍的目的。目前已有20余位文化能人在创作文化作品、组织文体队伍,联系文艺演出方面发挥着作用,同时在各村积极培育文化示范户,通过文化示范户传播文化科技知识,带动广大村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街道创新了文化工作机制,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街道的农村文化事业呈现了一派生机和繁荣,农村文化活动开展频繁,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农村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截至今年年底,全街道已有健身路径500多件,水泥篮球场34只,村级图书室15个,综合活动室52个,健全的农村文化设施为农村群众日常的文化活动提供了方便,开展了各种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今年来组织举办、协办了各类大型文体活动10余次,其中许多富有当地特色的节目都是由业余文艺团队创作表演的,如江口村业余文艺团队的健身秧歌、阮家村文艺队自编自演的快板、表演唱等节目,既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又具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受到了群众的欢迎,节目也多次获奖。
二、弘扬了乡风文明,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随着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增加,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也得到了提升。农村文化活动的加强引导了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前在农村,空闲之余更多的农民群众把时间放在麻将、打牌上,而如今这一现象已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农民群众更愿意参与到街道、村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中来,传统的乡风文明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三、为加强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拓宽了新渠道
传统的农村宣传思想工作更多地采用了挂横幅、提宣传口号、写宣传栏等方式,而农村文化活动的丰富,把更多我们所需要宣传政策、方针以歌曲、小品、戏剧等农民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诠释。如上半年街道联合交警、土管在江口开办了两场广场文艺晚会,通过文艺节目向广大群众宣传交通安全、农村宅基地建房等有关政策、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十七大召开后,街道组织江口村文艺队和方桥港区文艺队在方桥举行了一台宣传十七大精神的文艺汇演,其中文艺队自编自演的《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节目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为更好地宣传十七大精神拓宽了渠道。同时,各文艺团队创作了一批宣传身边先进典型,共创和谐社会的快板、小品、歌曲等节目,通过文艺团队到各乡镇以及市外的频繁演出,为展示江口、宣传江口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取得了很多的宣传效果。
第四篇:群众文化调查报告
关于富民县公益性群众文化发展的分析
为扎实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找准影响和制约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更好地履行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职能,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职能单位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制约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能,改善优化各部门的职能,使之发挥更好的职能作用;
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是由国家兴办,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事业及其相关载体。其重点是无偿服务性设施的提供及提供无偿的服务以帮助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下面就公益性文化活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文化馆;文化馆是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政府群众文化工作的龙头,在社会群众文化中具有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具有人才队伍优势和资源优势。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业务优势:文化馆作为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各种艺术门类齐全,业务干部可以围绕自身业务,承担起本 专业内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关职责,如音乐、器乐、文学、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活动的开展。组织优势:文化馆为了培养文艺骨干、团结文化艺术工作者,拥有各类文化艺术团队协会组织,这些文化组织内有各类文化艺术骨干,还拥有专家等,可以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给予人力和智力的支持。活动优势:活动是群众文化的基础,也是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灵魂。然而,由于以下方面的原因,文化馆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一是没有必要的硬件设施。文化馆没有馆址,这在全国恐怕都没几家。没有娱乐场所,没有必要的办公设备。这样就无法开展文化活动。二是只有人头经费,根本没有业务经费,人头费就只能基本维持单位的房租水电费,演出用的道具服装少得可怜,就不过这么老旧的五套,乐器就有一把二胡一架电子琴,没有音响设备。要谈开展业务困难可想而知。三是由于局机关人员编制不足,在工作任务多时候,从文化馆借调人员。文化馆业务人员就五个人,多年来还被局机关长年借调,有去窗口的,有去下乡的,有去代局里搞体育活动,学习中老年健身操的以及局里其他业务的等等。靠一俩个人来搞好文化馆的全部工作,基本是不可能的。文化馆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功能消失殆尽。四是文化馆公益性的中小学生假期文艺辅导培训工作(美术、舞 蹈、器乐),其招收学生数还不如一些经营性的如什么什么的艺术班、辅导中心等等。就文化馆自身原因分析,就是缺少必要的设备、经费、场地造成的。文化馆的群众文化之路要怎么开展下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了解文化馆的职能及公益性文化地位。中央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其中,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中,在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中,更加突出了文化的重要地位。有的还在《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中把它提高到重要的战略意义来认识,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成为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因素。为此,正确深刻的认识文化馆在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二是要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建设必要的文化馆硬件设施设备,保证必要的业务经费。三是要让文化馆的业务人员做文化馆自身的工作,文化馆担负的工作是较多的,有文艺辅导(舞蹈、器乐、美术、书法、声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工作、文学编辑(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器乐、民间谚语等的收集整理、编撰出书工作)、群文调研(了解调查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动态信息,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 供理论依据和引导方向)、各种文化艺术协会活动(发动、组织开展各种协会,如摄影、书法、文艺家协会、美术、音乐、舞蹈等协会)等等。要保证文化馆功能的发挥,就要让业务人员有时间来做自己的事。四是要扩大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的影响,现在在群众中了解文化馆究竟是从事什么工作、找文化馆能做些什么的人怕不多。原因之一就是活动开展的太少,长期的群众文化活动停滞,让人们淡忘了其存在。文化馆要在现有的条件下,把公益性的活动开展起来,起步是艰难的,如今能做的就有中小学的假期辅导培训工作,今后可以逐项开展的活动还有书法、摄影、美术、等协会的创作、展览活动,要把这些活动正常化、经常化,从而扩大影响,才能让文化馆公益性文化活动辐射开来。
二、文化站;文化站是我国政府为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进行社会文化而设立的全民事业机构。是社会文化工作阵地之一,也是当地群众文化的直接组织者和娱乐活动场所。它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以及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文化站建设也面临着一些危机:
一是经济上的危机,导致文化站图有虚名。文化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文化的发展需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文化站作为全民性事业单位在乡镇、街道政府中 设立,国家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拨一部分经费给予补助,可见国家对基层政府设立文化站是比较重视的。但作为地方政府的一些领导,对基层文化站的设立存在着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思想,有的甚至把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文化站的设立作为一种累赘,一味追求的是经济指标。有许多单位只保证文化站干部的如果有的话也是相当奇缺,使文化活动开展陷入困境,文化站根本无法开展经常性活动。因此,经济上的危机,使文化站也产生了生存的危机,有的干脆使文化站图有虚名了。
二是管理体制上的混乱,导致文化站形同虚设。一些文化站是一无娱乐场所,二无文化活动,瑟缩在自身狭小的圈子里,空守着一间办公室,倒有点像行政机关。实际上,这类文化站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文化设施管理混乱,把文化经营活动与文化效益的位置搞颠倒了,文化站机构便是形同虚设。
三是人才利用上的浪费,导致文化站有名无实。文化站工作由于经费、场地等因素的制约,每年除了办有限的几次活动外,大多数时间都无所事事,许多文化站干部被乡镇政府部门抽调从事其它工作,成了“万金油”,成了“油抹布”,成了乡镇机关打杂的人。有的文化站人 5 员长期缺编。专业人士是文化站工作的主体,连主体都抽掉了,文化站也就有名无实了。
那么文化站的发展路子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文化站建设的重点应解决发展机制问题:
一、公益性文化地位。中央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其中,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中,在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中,更加突出了文化的重要地位。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成为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具体落到实处时,公益性地位只是纸上谈兵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一些乡镇对文化的投入比例0、1%都不到。三个文明一起抓便成了一句空话。许多文化站一点点简陋的文化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转或丢失,群众对文化活动场所的高标准追求同简陋的文化设施极不适应,完全失去了文化的效益。如有些乡镇的文化设施,已经有一部分乡镇的文化设施被移作他用,文化设施远远跟不上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图书管理员孤零零地守着那么几千册书,有的甚至连有都没有,根本无人问津,有的干脆关门大吉。文化活动室只挂有一块空牌子而言,基本处于停止状态。出现这些困境,主要原因是没有确立公益 性文化主导地位,政府对文化设施建设一阵风,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所造成的。当然也有文化站干部自身原因所造成的,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一味强调文化无偿服务,相关文化产业不会经营等。
二、文化立法。至今,在我国还没有一部真正在文化方面有据可依的法律,连地方性文化法规也很少。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在建设文化大省、大市决定中,把一些实施文化阵地工程、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列入议事日程,而且对争创文化先进县、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文化明珠工程等作了规划,并规定了资金投入增长幅度,但如何确保文化设施长期不衰的法规是没有的。试想,在民主法制逐步完善的今天,没有一部像样的法规去保障文化机制运行,文化建设能生根落脚嘛?在文化市场管理的法规,真正落到实处的也不多,文化立法应从扶持和加强公益性文化建设、相关文化产业经营和保障、规范文化市场等方面去制定,并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实施监督机制。
三、主导作用。从群众文化发展的布局来看,应把工会、共青团、企业、学校、个体等方面的力量充实进来,统筹安排。文化站在当前群众文化工作中不再起主体作用,而起主导作用。多年来,文化站一直是群众文化的主体,因为那时经济尚不发达,文化站一些简陋的 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也能让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足。随着经济新潮的到来,文化新潮也应运而生,再靠文化站单打的群众文化活动,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而集体、企业、个体、家庭办文化的意识进一步强化,群众的文化心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单纯依靠国家统包统办的意识淡了。厂矿有自己的俱乐部,青年、老年有自己的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家庭设有电视录像、组合音响、藏书等。这一切都是群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内涵,使群众文化工作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在这种新形势下,如果文化站继续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就会成为竞争的对立面,不但加重了自身的压力,而且和其它文化实体的关系很不好处理,势必造成管理混乱、群龙无首的局面。因此,文化站作为主体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新时期赋予它的使命是主导作用。一是正确引导。文化站应该以身作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集体、个体文化事业走正路;二是具体指导。文化站干部有丰富的群众文化工作经验,组织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点子多,完全可以对厂矿、企业、乡村、个体等单位的群众文化工作进行有效指导;三是热心辅导。文化站人才荟萃,行当齐全,利用人才优势,辅导其它单位和个体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就是说,文化站应从过去的主体办群众 文化活动转到现在的对各行各业兴办的文化项目和活动进行指导和辅导,起好协调和主导作用。
四、业务辐射。新时期文化站建设应具有战略眼光和未来意识,文化站必须跳出自身狭小的圈子,面向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由传统的小文化型转向开放的大文化型。满足群众求富、求知、求美、求乐的多种心理需求,服务于商品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摒弃机关式工作作风,把单一的群众娱乐场所办成综合性、交叉性的文化活动中心、科技推广中心、人才培训中心、信息传递中心、法制文化中心等。新时期群众文化的特征是多元融合,文化站最大的功能是辐射功能:一是以文化站为中心,向工矿、机关、村组、学校、个体户进行辐射,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气氛,达到实施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具有健康的活动内容、优秀的服务质量。二是对科技、工商、文化、医卫、体育以及村落进行辐射,并加强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扶持和监督,提高各行业各部门的文化素质,使全社会都有一种文化生态。文化站的这种辐射,在于调动各方面的因素办文化、抓文化,使广大群众对文化活动由接受型变为参与型,由被动变为主动,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便提高了,文化站也就由危机而变得生机勃勃了。
三、图书馆;公益性是公共图书馆的根本属性,开展公益性服务是公共图书馆必须坚持的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公共图书馆是一种文化的,文化的和报道信息的组织,它应当完全以国家的经费支付,并不许向为之服务的对象收取直接费用。”“人人都有读书权利,社会有义务保证每个人都享有看书的机会。公共图书馆应该负责提供公益性服务。”现在图书馆的公益性活动,主要是图书的以及报刊杂志的借阅活动。由于图书经费的缺乏,陈旧的设施没办法更新。图书杂志不但是种类缺乏,在数量上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来读书的人寥寥无几。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它的生存与发展又离不开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为此,解决图书购置费的问题是首要问题,难怪现在有人说看书要到新华书店去,新的好的全有。
四、电影公司;电影公司公益性职能主要为“2131”电影工程和校园电影放映。电影是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门综合艺术,是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抑制愚昧迷信的腐朽思想蔓延,尤其是在边远平困山区,电影仍然是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变化,电影公司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经营性的 电影放映全部停业,单位无经营性收入,就连基本生活费都无法保障,要靠以商补文,搞好公益性文化活动,就无从谈起。二是电影公司基础薄弱,靠“2131”工程的补贴来支付较高的下乡交通费、工资、伙食费、片租等等支出,捉襟见肘。因此,解决电影公司的体制问题,是解决电影公司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重点。
五、文物管理所;由于县内文物的发现、考古、收集在数量和种类上太少,仅有的少许文物。由于技术和专业能力的欠缺,难以进行研究整理,向社会公开展览已不可能。是不是文物管理所就这样变成了“文物保管所”了呢,就无法承担起社会公益性活动的职能了吗?我认为,文管所要搞好公益性服务活动,可以利用已经修缮好的文物古迹进行免费放开。例如皇亭子、东山学社。对外进行宣传,吸引群众及外地游客来参观,即可以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还扩大了当地的名声,为旅游增加了新的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不再把发掘出来的文物又重新变成锁在墙里的新文物。对尚未修缮的古建筑,要努力争取资金,进行修复。这样,尽可能的开发文物的隐性价值、社会价值,同样可以把公益性活动开展好。存在问题的共性和差异。最大的共性问题,都是资金的严重缺乏。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在资金上给予大通过对以上公益性事业单位的问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力的支持。当然,我这里不是一味的强调物质上的条件,如何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主动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尤其重要。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是实事求是,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发展不仅要自觉地把握和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要尊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文化事业改革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文化的蓬勃发展和不断扩张是文化活动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观念滞后,文化体制结构失衡,文化硬件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僵化,制约了文化的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活动是一种以精神消费、精神娱乐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必然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尺度,一种价值。在人们的消费生活中有丰富的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消费品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人们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特别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及其消费,能培养人们高尚的品德,高雅的情撮,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放射出“崇高的精神之光”,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人的素质提高了,文明生产,文明经商,文明消费,就能够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人的素质提高了,不仅提高了消费力,也能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开拓发展人的智慧和能力,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可见,群众文化的消费除了具有一般文化功能外.还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国家和社会要为文化消费者提供多种方式、多种层次、多种手段的消费层面。让群众文化活动成为社会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人都能参与的行为。
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针是可持续发展。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关于文化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把优先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平等发展观念注入文化发展的观念中,这既是经济也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沙鸥
二OO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第五篇:关于改善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调研报告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要建设新农村,文化必须先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使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促使新风尚蔚然成风,农村迈着富奔小康的步伐,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人民群众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日益强烈,文化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文化设施短缺。过去曾一度发挥积极作用的村级俱乐部、青年之家这些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已折价处理,有的因年久失修,也是破旧不堪,虽然有线电视进村入户,但广播却名存实亡。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败坏了村风民风。
2、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不少乡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整体把握。他们甚至不知道新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什么,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愿抓。他们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如搞经济建设,看得见,摸得着,体现政绩明显,长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同时亦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文化建设不好搞,费钱费力不讨好,而勉为其难、虚于应付。
3、镇村文化建设引领作用不强,农民文化参与积极性不高。大都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打麻将之风盛行。还出现不少假僧假道,摆“水陆道场”;伪装“半仙”算命看病,骗取群众钱财。如此现象,固然与大量青壮年且素质相对高些的农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认识不到先进文化的重要性有关,但镇村干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以致不能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先进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推进。
1、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链条中,基层和农村仍然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要加大力度改善农村、偏远山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工程,是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有效举措,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头戏。同时,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由国有艺术院团、影剧院承担,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每年安排一定场次的低价演出或放映,保障和实现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并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通过完善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方便人们就近快捷享受文化服务。
2、培育引进人才,稳定文化队伍。要搞好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支较高素质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是关键。政府要统筹兼顾,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理顺体制,落实编制,稳定文化队伍,为乡镇文化干部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以充分调动他们服务农村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善于发现人才,大胆使用新农村文体能人,不断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新农村文化队伍,并通过精心培育、加强业务辅导,逐步提高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积极扶持镇村建立各类文体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文艺、棋类、球类等文体活动,激励农民积极参与,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从源头抓起,加强新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体第二课堂,设全上满教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四是着意引进人才,建议用足并增加农村文化事业编制,在人力资源招聘时,可优先招收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艺术体育类教师安排到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学校。
3、文化馆要继续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一是要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农村政策和中心任务及时送进农村的千家万户。二是要弘扬主旋律,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结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农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让农民自演自说,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三是抓好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村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形成农村讲科学、讲文明、讲道德的新风尚。四是抓好民间文化挖掘。民间文化是村落的源头,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召唤力和诱惑力,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