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地方特色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17-1083345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9 13:41: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地方特色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

地方特色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

重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近年来,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切入点的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在各项政策措施的推动下获得了较快发展,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给当地农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全省共有手工艺企业超过4000家,从业人员200万人,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四川羌绣在灾后重建中走出生产性保护新路,带动当地羌族群众致富和旅游产业发展。而今年相继启动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两个重大文化产业工程,则是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宏观经济发展格局,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思路,适时推出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这两个项目都处于我国文化资源积淀丰厚的区域,涵盖面积大、人口多,具有连点成线的效果,对于推动我国西部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动漫等新兴产业发展,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产业项目,出台了《动漫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和配套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国家动漫精品工程,举办首届中国动漫艺术大展,极大地扩展了我国动漫产业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篇: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传媒学院 08文化产业管理 崔歆璐 0803507

一、项目名称

泰州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二、项目所在地

江苏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溱湖风景区

三、项目背景和优势

溱湖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溱湖湿地生态集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的所有特征于一体,湿地内池塘沟洼纵横交错,洲滩塘垛自成方圆,是全国少见的淡水湿地。溱湖湿地森林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自然资源优越,生物类型多样,主要有水生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和陆生生物群落。以多半栖息在湿地环境的鸟类最为引人注目,成为保护区的另一道生物景观。在公园内还建有珍禽园,占地七千多平方米,里面生活着约二十多种,四百多只的珍禽。其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丹顶鹤,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白天鹅、白枕鹤、白鹇等等。

这里就是麋鹿故乡园,麋鹿属世界级珍稀保护动物,据《麋鹿生境考察》记载,溱湖地区就是麋鹿的故乡。与此相印证的是,从这一地区出土的麋鹿化石最多,在全国也较为典型,泰州市博物馆珍藏的国内唯一一具完好的麋鹿化石标本便由此出土。溱湖的生态环境也正是麋鹿的生活习性所完全吻合。景区的麋鹿故乡园中个个膘肥体壮,也成为它们的乐园。

一年一度的“中国•溱潼会船节”就是在溱湖上演绎的,溱潼会船节是由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演绎而成的异俗殊风。每年清明时节,浩瀚的湖面上,锣鼓喧天,竹篙林立,各种花船、龙船、篙子船千舟竞发,其恢宏壮观的场面、惊心动魄的争赛、多姿多彩的表演,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海内外媒体誉称“天下会船数溱潼”。溱潼会船节与云南泼水节一道被列为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又是江、浙、沪旅游节的重点项目、泰州唯一的国家级旅游项目。

四、项目内容与规模

风景区规划面积 26平方公里,4.7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1)发展目标

围绕溱湖风貌园、溱东居住区、旅游产品生产基地、溱湖贸易园、喜鹊湖度假区、麋鹿故乡园、生态农业园、环湖景观带“七园一带”格局,完善麋鹿圈养区、放养区、会船观礼区,恢复溱湖八景,展现水产古镇风貌。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展现“水绿溱湖、共有家园”的景观风貌。把溱湖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湿地景观独特、文化底蕴丰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融湿地保护、湿地开发、湿地观光、湿地教育为一体的生态型国家湿地公园,使之成为苏中地区最佳的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2)规划结构与布局 规划五个功能区:

①喜鹊湖:(湿地生态旅游活动聚集区)

将入口地区作为观光休闲集中的区域,把休闲游乐活动集中安置在此。其一使景区活动丰富、保证了其经济收益,其二在此集中安排强度低的旅游设施建设,避免了建设活动遍地开花,有利于保护湿地,同时还将一些行为及相对强度较大的旅游活动消融在此区,在此开展建设科普教育实验办公基地、湿地国际论坛、生态旅游论坛等。

②湖东区:(自然生态湿地区)③湖南区:(湿地生态农业区)④湖西区:(湿地生态体验区)

因处于公园边缘,并且交通便捷,可结合风景区已经开发的设施和观赏点,建议进行湿地体验项目。⑤湖北区:(湿地文化景观区)(3)分类保护规划

区内保护分类根据内部资源的分布、特征、健全程度等共分为5种类型。①生态保护区 ②自然景观保护区 ③史迹保护区 ④湿地生态游览区

该区域主要为湿地主要水域的外围,即环湖外围缓冲区,它对生态保护区可以起到缓冲和屏障的作用,沿着环湖外围道路布置各景区景点,是人为活动较密集区。该区域以水街埠头、渔乡风情等为主题进行升华提炼,创造各种各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并结合湿地访客中心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等。⑤发展控制区

五、总投资及计划引进资金 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8亿元。

六、经济效益分析

以溱湖地区的水乡风情为特色,以度假、休闲、娱乐、科普教育活动为主题,构建省内著名、国内知名的风景名胜区,湿地生态保护的典范与湿地生态商品基地,远景目标游人规模稳定在35~40万人次左右,年旅游收益达到5亿元左右。溱湖和溱潼古镇以旅游开发为主,发展休闲、观光、商贸和文化娱乐旅游活动。

七、项目进展情况

景区规划总面积26平方公里,目前对游客开放的景区面积7平方公里。总体进展良好。

八、合作方式

以政府规划,企业合资的形式合作。

第三篇: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论文题目: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戏曲的简要介绍和北桥街道地方特色的锡剧的发展史和艺术特点的具体介绍,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戏曲文化,了解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的特色戏曲文化,并对当今中国戏曲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借以对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的特色文化在保护、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遇到和将要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解决方案。提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特色文化的意见和建议。第1章中国戏曲的简介及锡剧的具体介绍 1.1 中国戏曲的简介

中国戏曲,在中华民族文艺艺术史及世界艺术宝库里,占有独特的地位。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戏曲的曲调,主要取材于民间音乐,像民歌、词曲歌体、诸宫调等音乐成分,均被广泛吸收。宫调音律不拘一格,民间词曲、新兴的村坊小调,只要相互协调,便可联缀起来。演出时,各行角色都可以唱,其演唱形式亦丰富多样,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念白既有韵文式的朗诵,也有口语化的散白,它与歌唱相互搭配,彼此穿插,形成唱念结合的音乐架构。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锡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1.2 锡剧的具体介绍 1.1.1 锡剧的简述

锡剧,俗称”无锡滩簧”,(据文学记载: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736-1820),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解放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长江三角洲。

五、六十年代,是锡剧“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锡剧团四十余个。跃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列为江苏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目前,江苏省内有锡剧团十多个。锡剧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建国前后称“常锡剧”,至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始统称“锡剧”。

1.1.2锡剧的发展演变

锡剧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成的。在滩簧阶段,一般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的。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已盛行。在常、锡一带乡村传唱的男女叙事对唱山歌,逐步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的滩簧调,系吴语滩簧的一支,后来又吸收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滩簧小戏,先有小旦、小丑,后又有小生,并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极为简单,男角色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拿折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色身穿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绢花,手持方帕,都以“小生、小丑”、“小生、小旦”、“小旦、小丑”为主的“对子戏”,也叫“三小戏”。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现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时既无班社,也无班主和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演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道光年间,开始出现了半职业或职业滩簧艺人,也开始出现女职业艺人。少数艺人进入常州、无锡等城内演出,由于演出繁忙,需增添人手,艺人们开始收徒传艺,组织班社,至光绪年间,逐步形成常帮、锡帮、江阴帮和宜兴帮。“对子戏”阶段持续了近百年,流传越广,一些农村知识分子也加入滩簧队伍,加以班社间的竞争,首先使剧目内容丰富,情节复杂起来,出现了除三小外又有老生、老旦、滑稽等三至五个角色的剧目--《借黄糠》、《陆雅臣卖妻》、《珠花记》等。在原单一的[簧调]的基础上,派生出了[长三调]、[行路调]等曲调。在吸收民间小调上又增加了[紫竹调]、[春调]等。由于“对子戏”剧目的发展,曲调的丰富,加上内容的增多,故事情节的复杂,也就突破了原有的形式,使剧种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同场戏阶段中的“小同场”。同场戏可分为“小同场”和“大同场”两个阶段,“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而“大同场”则是进入城市以后的产物,这是锡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小同场”大约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余年间。辛亥革命后的国民政府有关当局,视滩簧“伤风败俗”、“俚俗淫秽”,也多次下令取缔。滩簧艺人被迫走街串巷或向外地流动,大多数艺人流落在乡土僻壤,送艺卖唱,养家糊口。由于沪宁铁路通车,这为滩簧进入大城市创造了条件。—大同场1914年滩簧艺人袁仁义、孙玉彩、李庭秀、过昭容、周甫艺、王嘉大等先后进入大上海,初期只是走街串巷或进茶馆、酒楼演唱。1916年,袁仁义、李庭秀、邢长发等组班称“无锡滩簧”在年底进入“天外天”游艺场演出,之后又转入“大世界”三楼,另有孙玉彩、王嘉大、周甫艺等组班称“常州滩簧”,于1919年进入小世界(劝业场)等地演出,1921年常州班改为“常州文戏”,无锡班改为“无锡文戏”。同年,常帮艺人周甫艺和锡帮艺人过昭容合议,两帮合作于先施公司游乐场同台演出。从此两帮合流,统一改称为“常锡文戏”。锡剧进入上海和苏、锡、常等大城市后。一方面有了较稳定的演出场所,先后出现了一批较稳定的长年不散的“四季班”,活动于沪宁一线的班社,著名的有:袁(仁义)家班、孙(玉彩)家班、周(甫艺)家班、李(庭秀)家班、刘(荣炳)家班等。另一方面也得以与兄弟剧种接触、交流和竞争,首先在剧目上获得显著发展。先后从“宣卷”和“弹词”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双珠凤》、《孟丽君》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蔡金莲》等;由京剧移植了《贩马记》、《樊梨花》等。在十里洋场商业文化的影响下,为竞尚新奇,招徕观众,从30年代中期开始演出了一大批机关布景、灯光彩台的连台本戏和公案戏:《狸猫换太子》、《封神榜》、《彭公案》。同时也上演取材于现实题材的《山东马永贞》、《杨乃武与小白菜》等一批时装、清装戏。由此,常锡文戏已进入了大同场戏时期。新生期抗战爆发后,江南沦陷,大部分班社撤离上海和沪宁铁路沿线城市转向农村,有的被逼解散。一批演员枉遭毒打、关押和迫害。解放后,锡剧终于走上了健康兴旺的道路。1950年,苏南行政公署举办民间艺人讲习班,同时将流落各地的“常锡文戏”统一改称“常锡剧”,并成立了苏南文联、常州、无锡三个实验常锡剧团,挖掘整理传统戏《宝莲灯》、《翠娘盗令》,移植改编了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赤叶河》、《白毛女》、《翻身姐妹》等十个剧目。1953年4月由苏南文联实验常锡剧团和苏南文工团部分人员组建成江苏省锡剧团。此后,常锡剧便简称为“锡剧”。

以后,各剧团废除幕表制,建立剧本制,强化导演制,并在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艺术革新,先后参加了1954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1957年4月举行的江苏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走上新路》、《水泼大红袍》、《江阴血战记》、《白马告状》等获一、二等奖和剧本奖、演出奖;多名演员如姚澄、王兰英、沈佩华、王彬彬、梅兰珍等获一、二等奖。这些剧目和演员各具特色,艺术风格各异,为剧种赢得了荣誉。除整理改编剧目和戏曲音乐创新外还不断编演现代戏,如《红色种子》、《白丹山》、《红花曲》等。其中《双推磨》、《庵堂认母》、《孟丽君》、《农家宝》、《姑嫂比武》、《三亲家》等被拍摄成电影、电视,这更扩大了锡剧在全国的传播和影响。1.1.3 锡剧的艺术特点

锡剧音乐富有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柔和抒情,清快悦耳,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结构,这种板腔体式,可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清板”(近似朗诵),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1)曲调种类

剧的主要曲调为〔簧调〕,后又创造了一些新腔,增加了板式变化,尤其是(大陆调)从单一曲调成为变化丰富的腔类。此外,锡剧还吸收了江南的大量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等。

簧调是江南山歌融合苏州弹词曲调发展而成的,旋律优美流畅,长于抒情。有老簧调、簧调慢板、老旦反弓调等十多种板式。

大陆调是锡剧第二主要唱腔,源于武林班的“大锣板”(也称”大陆板”),开始仅上下两句,后仿簧调曲式结构,创造了“清板”。

南方调原为“南方歌剧”的主要唱腔。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一度出现多种类型的“南方歌剧”,主要在游乐场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如“簧调”腔类新创了新簧调、芥菜花调、簧调流水板、反宫簧调等;“大陆调”新创了紧拉慢唱、大陆流水板、二八板、垛板、慢三眼板、新大陆调、弦上调(大陆反宫调)等板式,使它从单一的曲调发展为仅次于“簧调”的另一腔类;“玲玲调”除新创男腔外,也发展了流水板、自由板等板式。此外又吸收江南的民间音乐,改编了(南方调)、(陈调)、(新金陵塔调)、(柴调)、(洪发调)、(乱鸡啼)等曲调。(2)伴奏乐器

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第2章特色文化乡镇“戏曲之乡”的创建形成 2.1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北桥街道位于苏州相城区西北部,地处苏、锡、虞交界处,是长江三角洲和上海经济圈腹地,东与相城区渭塘镇、常熟市辛庄镇交界,南与相城区黄埭镇为邻,西与无锡市甘露镇、荡口镇相接,北与常熟市杨园镇毗邻,面积43.84平方公里,辖11个村(社区),常住人口3.87万人。北桥土肥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才辈出,尤其是戏曲历史底蕴厚深,代代相传,是誉满苏、锡、虞地区的“戏曲之乡”。

北桥街道地理位置独特,环境宜人,充满了文化气息。北桥人民自古受着戏曲文化的熏陶,能够演唱锡剧、沪剧、越剧、京剧、黄梅戏等不同种类的戏曲。北桥人民特别喜欢锡剧,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录音机开始普及,几乎每家每户的录音机里都播放着充满地方特色的锡剧唱段。在北桥,有不少爱好戏曲的家庭,平日里,他们经常自行组织家庭式的小型的戏曲活动,几个戏曲爱好者聚集在某人家中,摆出二胡、扬琴、笛子等乐器,他们吹拉弹唱好不热闹,常常吸引众多的村民朋友来观赏,成为北桥乡间一道亮丽和谐的风景。邻近北桥的一些乡镇也有不少戏曲爱好者,如斜塘、阳澄湖、太平、渭塘、后桥、荡口、甘露、安镇、杨园等。这些戏曲爱好者经常来到北桥聚会,探讨和交流戏曲文化(以锡剧为主),还不忘即兴来段表演。北桥有些戏曲爱好者甚至和无锡锡剧团、苏州锡剧团、江苏省戏锡剧团等专业剧团保持着联系,小王彬彬、袁梦娅、周东亮等锡剧名家都曾来北桥观光和演出。2.2 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

北桥风土清润,自古人戏荟萃,为形成“戏曲之乡”打下了基础。唐广明元年建觉林寺,其旁陈武烈帝庙内置有戏台。宋绍圣元年,兵部尚书尤辉,退隐归乡后,出资修新觉林寺和戏台。宋绍兴二年,兵部郎官尤著,告老回乡后请戏班子到家唱戏。清康熙年代,戏曲家尤侗,著《艺文》五卷,所作戏曲有《钧天乐》,杂剧《读离骚》等。蓄有家班戏女,歌童,女乐十多人,并亲自教习排练。清初,南桥城隍庙内建一只古戏台,两旁有看戏厢楼,每年立夏、中秋节等搞庙会,南北桥两只戏台,戏班竞相演出,观众挤满厢楼和”四合院”。清末民初,阙家桥阙阿水避难谋生到上海,带领子女从唱小热昏、表演独脚戏开始,后组成旧上海第一个滑稽剧团。笑嘻嘻、笑奇奇、筱声咪名震大上海。从北桥走出去的还有像郭彬卿、茅雨庵、俞筱云这样的评弹名家。解放后,在北桥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一代戏曲新人以自己的特殊爱好,凭一颗火热的心,用浓郁乡韵演唱新人新事新风尚。1951年业余剧团马维克、冯仁德等排演大型锡剧《刘胡兰》。1955年丰伯荣、冯壮妹演出锡剧《双推磨》,获黄埭区会演一等奖。1958年建立北桥公社文工团,排演大型锡剧《珍珠塔》等。六十年代濮小妹、王杏珍参加苏州地区文艺会演均获优秀演员奖。“文革”期间有17个大队排演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和《海港》等,涌现了一大批唱锡、沪,京剧的业余演员。1976年建立北桥乡文艺宣传队,后称为锡剧队,坚持30多年自编自演锡剧,送戏下乡搞宣传,上山进城唱大戏。锡剧队登报广播拍电视,上省晋京传国外。队员侯玉珍、张红英、沈才元、尤元琦等为演唱戏曲奉献几十年,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的业余典范。

北桥文艺宣传队几乎每年编排新的锡剧小戏,被邻近乡镇喻为“戏剧之乡”。正是有了这样的戏曲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一帮执着的业余演员和戏迷朋友,当然,还有一帮在兢兢业业的文化工作者。北桥于1999年12月被苏州市文化局授予苏州市特色文化乡镇“戏曲之乡”称号。

第3章戏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1 北桥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 3.1.1加强戏曲文化阵地建设

北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戏曲文化发展列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扶持全街道各村、社区建立起了文化阵地,每个村(社区)都为当地的戏曲爱好者吹拉弹唱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灵峰村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庄基村新社区服务中心的相继落成,更是为街道戏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阵地基础和设施保障,三个服务中心内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并都设有书场,书场环境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风格,是北桥广大评弹爱好者休闲娱乐的极佳场所。为了弘扬街道戏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街道政府专门筹备经费修复南桥城隍庙古戏台。古戏台座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两边有东西看楼六间,是一座高台楼阁式建筑。穿过戏楼,为中心大院,院内青砖铺地,地面宽广,可容千人观看。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内,戏曲陈列室正在建设中,陈列室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北桥的戏曲历史、戏曲文化、戏曲名人等展示给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这种方式将北桥的戏曲文化代代相传。目前,古戏台第一期修复工程已经完成,一座古朴典雅的高台楼阁展现在我们面前。戏曲陈列室也已动工,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在街道领导的重视下,戏曲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为北桥街道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3.1.2 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戏曲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北桥街道保护、传承和发展地方戏曲文化的关键之一。202_年11月,街道文体中心与中心小学密切沟通,并达成一致,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少儿戏曲培训班,精心挑选出24名有潜质的小朋友,请专业戏曲老师指导,做到戏曲人才的培养从娃娃抓起,并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戏曲班的小朋友已经能够表演多个少儿戏曲节目,如《双推磨》、《媳妇大娘》、《灯赋》、《军民鱼水情》等,并多次参加市、区及乡镇级的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202_年12月,北桥街道在原有文艺宣传队的基础上注册成立了街道荷缘戏曲文化社。荷缘戏曲文化社以振兴地方传统文化,弘扬民间优秀艺术为宗旨,通过开展戏曲表演学习、戏曲周边文化了解、演出、戏曲知识讲座和戏曲欣赏等多种与戏曲相关的活动,为街道广大戏曲爱好者搭建一个戏曲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戏曲之乡”的优势,为北桥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目前,戏曲社拥有戏曲表演骨干20名、少儿戏曲演员24名、乐器演奏人员10多名以及舞蹈演员20名,会员总数达200多名。街道文体中心定期组织戏曲文艺骨干参加培训活动,邀请戏曲专家莅临指导,也时常组织到上海、昆山、无锡等地进行交流,不断充实他们的戏曲理论知识,提高表演水平和演唱水平。3.1.3 戏曲活动的大力开展

街道各类戏曲活动主要围绕荷缘戏曲文化社开展,戏曲社主要演员经常参加街道组织举办的各项文艺演出,也经常代表街道参加市、区级的文艺演出,同时还经常自行策划组织举办街道范围的大型的戏曲表演活动。近年来,荷韵戏曲表演队积极编排了锡剧小戏《金乡邻》、《拾彩票》及戏曲联唱等节目;新荷少儿戏曲表演队的小朋友们认真学习了不少新的戏曲唱段,排练了《新双推磨》、《媳妇大娘》、《灯赋》、《军民渔水情》等戏曲节目;荷风民乐队的队员们练习了民乐合奏《江南丝竹》、《旱天雷》等曲子;荷影舞蹈队策划编排了新型舞蹈《海派秧歌》、《忆江南》,歌舞《中华大家园》、《相城我的家》。街道文体中心每年邀请专业剧团导演指导编导锡剧小戏,《乔迁之情》、《楝树花开》、《金乡邻》、《丹桂飘香》、《拾彩票》等贴近群众生活的锡剧小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在荷缘戏曲社的影响下,在文体中心的号召和带领下,街道11个村(社区)已有8个村(社区)经常举办戏曲活动,戏曲爱好者们自拉自弹自唱,形成了良好的戏曲文化氛围。改革开放以来,北桥街道经常组织举办戏曲大赛,让广大群众能在自己的家门口过足“戏曲瘾”,群众们自唱自演,给社区增添了激情和快乐。202_年的“海达杯”戏曲歌曲大奖赛就是北桥丰富群众文化的一个系列活动,吸引了街道里许多戏曲爱好者参赛,年龄最大的参赛者超过了70岁。从9月19日开始,在三场初赛、一场决赛中,62名参赛选手为社区居民送上了一道又一道“文化大餐”。今年9月下旬,北桥街道又隆重举办了“利德杯”歌曲戏曲大奖赛。9月23、24日两天进行了预选赛,26日晚进行了决赛,27日晚举行颁奖仪式。戏曲活动的大规模举办,进一步深化了北桥街道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了地方戏曲魅力,打造“戏曲之乡”品牌,挖掘优秀艺术人才。3.3广泛宣传“戏曲之乡”美誉 在街道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北桥街道文体中心积极广泛多方面的向社会广大群众展示街道的戏曲文化的风采,在新文体中心建立了戏曲陈列室,图文并茂展现北桥戏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同时,滑稽大师笑嘻嘻、筱声咪的徒弟王汝刚带领上海人民滑稽剧团10多名主要演员为北桥的群众献上了精彩纷呈的大型文艺演出,同来演出的还有著名表演艺术家“老娘舅”李九松。不仅完成了师傅笑嘻嘻先生的遗愿,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北桥新落成的社区服务中心,欣然题词“荷缘戏曲”,鼓励北桥街道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生活蓬勃发展。

北桥街道戏曲文化的发展研究

4.1 戏曲文化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4.1.1 中国戏曲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

贯看整个中国戏曲的发展如今呈现出衰落的景象。有人认为戏曲衰落的原因有两点:

1、外来文化的冲击;

2、没有现代感的好剧本。但我认为这两点都不是主要的原因,全世界的后发达国家都受到发达国家的外来文化冲击。但是,也有很多国家能保持自己本土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我觉得戏曲衰落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应该从外在的方面找原因,我认为戏曲衰落应该从一个世纪以来我们对传统没有足够的尊重这个方面来寻找答案。所以,戏曲衰落也不是没有现代感的好剧本,而是因为没有很好的继承传统的好剧本,现在的作家现代感太多,传统味道太少了,所以戏不好看,所以戏曲才衰落。

不过,传统的老戏,本性上的确不大适合现在一般的年轻人。欣赏这类老戏需要有充裕的时间,能完全静下来,即有闲情逸趣,这一点年轻人不容易做到。传统戏常常在视听“表层”上不那么华丽,却更富于内在涵蕴,其艺术形式也常需细细品味,而且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这些对于年轻人欣赏戏曲来说都是障碍。至于新编戏年轻人也不喜欢,就需要找更多原因了。一个根本问题是,现在的新戏创作总体跟不上时代,与时代脱节厉害。当今时代的文艺领域也是“八仙过海”、多种多样的东西激烈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传统艺术的戏曲不少方面已明显感觉陈旧,档次上也常常相形见绌。传统的唱腔和表演招式等也自有魅力,也总有一些人喜欢,但毕竟程式化的东西变化有限,又不断重复、陈陈相因,感觉上离当今时代太远,常显得隔膜。一味喜欢传统形式的人虽然也总有,但毕竟不多,而且越来越少。像晚会里的戏曲节目那样加一些伴舞,场面搞得很大,视觉上很华丽,但都是外部包装,不解决戏曲本身的问题。所以戏曲要想赢得更广大的观众,尤其青年观众,艺术形式上一味吃祖宗饭、不大幅度发展创新是不行的。还有表演质量的提高,也是突出问题。现在的年轻演员普遍艺术火候不足,尽管他们有年轻、扮相好、嗓音好、服饰装扮好、武功好等等优势,但在内在的气质上、做派上,在塑造性格、体现特定人物的“精气神”上,却常常不如前代艺人。更重要的是,前代的一流艺人都很有创造性,即便同样的戏,在唱念做打上也各有各的特殊处理,各有各的绝招,不像现在的年轻演员一般都是照着老师教的演。所以同样的戏、同样的腔,演来就缺乏“看头”,经不起“品味”。因此戏曲要赢得更多观众,还必须强调艺术质量,否则就意思不大了,很难吸引观众。表演质量低的戏,老年人、中年人也不会喜欢,更何况青年人。

我觉得,一些青年人不太喜欢看戏曲,一方面是一些传统剧目离现实很远,加之一些年青人对历史了解比较少,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戏曲艺术专业性太强,一些剧种的唱腔不看字目听不懂。再就是戏曲的演出和播出节奏太慢。有的在表演技巧上不能花样出新,给青年人的印象是戏曲表演都是一个模式。

年轻人里面也有不少非常喜欢戏曲的,但是从总的情况看,年轻人喜欢戏曲的比例,远远比不上中老年人。要说原因,我想无非是两个方面,第一,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的问题。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不同文化艺术形式的评价会出现一些差异,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强势地位越来越为世界所认识,因此20世纪初在中国曾经出现过的文化自卑现象再一次出现,随着西方艺术大规模引进,整个社会出现了文化价值观的倾斜,自觉不自觉地以为西方的艺术是比中国的艺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艺术,欣赏西方古典艺术是比欣赏中国古典艺术更有面子的事情,这对年轻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第二,是戏曲自身的传播手段的问题,相对于流行音乐和影视这些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扩大自身影响的艺术形式而言,戏曲显然落后了,还远远没有真正学会如何在这样一个现代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文化环境里与其它艺术样式竞争。在这个方面,当代中国多数戏曲剧团甚至远远比不上20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的戏曲剧场的经理人。从整体上看,戏曲界在运用现代传媒方面太落后的。还有一点我认为我们不能忽视。那就是在年轻人眼里,戏曲远离他们的生活。北桥街道以锡剧为主的戏曲文化的发展也存在上述问题。4.1.2 北桥街道戏曲文化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街道虽然有较多的戏曲爱好者,但是其中不少只是喜欢听、喜欢看,并不能自己演唱,更不用说登台表演。街道荷缘戏曲文化社的戏曲骨干中,技艺突出、水平较好,经常能够登台亮相的也仅占少数。街道文体中心虽然定期请专业剧团的老师来指导,但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不仅费用较高,指导时间更是有限。我们必需自己想办法将街道戏曲骨干及戏曲演员的整体水平进行提升。

其次,无论是街道的戏曲文艺骨干还是广大戏迷朋友,年龄均偏高,青年朋友极少有对戏曲感兴趣的,可能是时代不同了,如今电视、电脑、娱乐节目多了,青年人也不会想到来听一句哼半天的戏曲,更不用说去唱了。即使有一部分学习戏曲相关专业的年轻人也流失在外,不能为我街道所用。我们北桥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开设了少儿戏曲班,做到了戏曲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但是,青黄不接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小朋友们年纪太小,等他们能够逐渐长大成为独当一面的戏曲人才要经过漫长的实践和磨练,况且随着学习任务不断加重,其中可能有不少会放弃对戏曲的学习。据调查,北桥街道每100名戏曲爱好者中,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占7.5%;年龄在31—45岁的占12%;年龄在46—65岁的占35.5%;65岁以上的占45%。事实证明,北桥街道只有19.5%的青年人对戏曲感兴趣,80.5%的戏曲爱好者都是中老年人。由此可见,培养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爱好是保护、传承和发展戏曲文化的关键之一。4.2 对北桥街道戏曲特色文化发展的思考 4.2.1 政府要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世纪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正确领导,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政府机构的责任在于宏观调控社会各界的有生力量,调拨相应经费,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和管理体制,监控整个保护过程,使保护工作由局部、零散、自发、随意的工作状态步入全面、规范、有序的正常化轨道。具体地说,政府职能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建立专门的戏曲工作领导小组;

(2)建立健全戏曲文化传承人物个体档案,进行跟踪式保护;(3)引进和培养年轻的戏曲人才;

(4)以国家政策为依据,通过调拨专项经费和引导教育,支持街道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4.2.2 戏曲文化社骨干的传帮带作用

街道荷缘戏曲社中几名水平较高的戏曲老将是街道戏曲文化发展中瑰丽的宝藏,他们拥有数十年的演唱功底和表演经验,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关系的街道整个戏曲文化事业的发展前景。在古代,将军经常会对旗下的士兵进行操练,通过将军的点拨和勤加练习,士兵的战斗力能迅速得到提高。同样,我们戏曲社的老将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有些演唱功底稍差、表演技巧相对落后的戏曲社成员通过他们的点拨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戏曲社的成员本身就是来自街道各个村、社区,他们的水平提高了也能较好的指导村、社区的戏曲爱好者和戏迷朋友,通过这种形式,以点带面,街道戏曲队伍的整体水平将逐步提升。还有,我们必需找好本街道一批年轻的戏曲爱好者,重点培养,也可以引进一些戏曲人才。4.2.3 创建北桥人民自己的节日

“四城”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漕湖产业园的开发已经略有成效。我认为,这为我们北桥街道戏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北桥街道是可以利用”戏曲之乡”美誉这一优势,建立一个属于北桥人民自己的节日了,可命名为”北桥戏曲文化节”或者”北桥戏曲交流日”等等。每年的几月几日,北桥街道隆重举办大型的戏曲交流演出活动,地点可以设在漕湖附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添加一些音响设备,并由专员管理,这样,平日里戏曲爱好者也能在自行组织到漕湖观光的同时,亮一亮嗓子。这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了街道政府对民生的关注。相信通过努力,我们不难想象出每到这个节日邻近乡镇、周边城市、甚至全国各地的戏迷朋友都蜂拥而至,聚集到北桥庆祝戏曲节日、参加戏曲活动、交流戏曲文化这一繁荣和谐的景象。就如每到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都会想到要吃月饼一样,我们要努力把戏曲文化节日变成一个传统节日,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来传承下去,更好地打响”戏曲之乡”文化品牌。这样不仅能使我街道的戏曲文化事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也能带动旅游观光、酒店、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我街道经济社会发展。第5章总结

随着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的启动,各级政府对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的建设发展十分重视,北桥街道”戏曲之乡”的发展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变化了的观众审美需要,继承和发扬剧种的传统艺术特色,对现有不足问题要

深入探索,在实践中不断予以解决。唯有如此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北桥戏曲特色文化这朵“带泥土的古莲花”才不会凋谢,才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相信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北桥戏曲将在考验中赢得新的转机和无限生机,大放光彩。参考文献

[1] 荣学润.北桥镇志.苏州大学出版社.202_.5 [2] 徐坤.尤侗研究(传播学研究丛书).上海文化出版社,202_.05 [3] 钱芳.戏曲之乡举行戏曲大奖赛.新华网江苏频道,202_.09.30 [4] 桑晓东.苏州北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落成,笑星前来捧场.人民网苏南频道苏州,202_.5.14

第四篇: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思路

202_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

工作总结及202_年工作设想

202_年,我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地区业务部门的热情指导下,经过县领导小组领导关心和办公室人员的努力,工作得到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工作严格按照《202_年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和与地区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202_年工作回顾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工作重点和难点 成立了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影响制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202_年十一月成立了文化产业办公室,为县委宣传部所属正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任1人,编制3人,在宣传部配设了办公地点,调入了所需工作人员,并设立了县级文化产业资金20万元,落实工作经费5万元;今年8月,又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了以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局长为办公室主任的专门机构,扎实抓好此项工作。

(二)严格根据工作要求,认真落实任务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

一是拟订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方案,在现有文化稽查队和可乐文物执法队的基础上,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并在10月底挂牌。

二是认真开展深化图书馆内部机构改革,按照文化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情况,强化内部管理,提升了文化馆和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运行正常。三是完成了县有线电视新闻中心制播分离,在中心设立了广告部,完全实行了制播分离。

四是认真对照中央、省、地有关政策,对符合文化企业转制的企业进行梳理,我县电影院早已不存在,继县印刷厂改制后,仅有新华书店一家企业。按照政策,我县成立了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积极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文化产业发展方面:

一是认真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在全省“多彩贵州”小品大赛期间,认真组织了《撮泰吉》、《攀干爹》等节目参与,获地区一、二等奖和优秀奖,《撮泰吉》代表地区参加全省决赛获金黔奖;参加全省县级文工队调演获得优秀演员奖、优秀表演奖、节目一、二、三等奖、优秀编导奖、团队优秀奖、服务农村奖、优秀示范文工队,囊括全部奖项;组织《阿西里西》参加云南楚雄举行的中国国际火把节获赛舞银奖;由我县音乐爱好者创作的《梦中的家》等歌曲获“多彩贵州”音乐作品创作大赛毕节赛区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若干。通过不断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宣传了我县的民族文化品牌。

二是成功承办毕节地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202_中国•贵州•赫章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根据地委、行署安排,今年我县承办了全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为认真做好各项工作,自县委政府明确旅发大会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地点设在宣传部后,宣传部立即组织了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及时安排部署各项工作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夜郎魂》大型歌舞剧演出、毕节地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天上石林景区开游仪式、韭菜坪登山节、彝族火把节、阿西里 西大草原自然风光之旅、毕节地区生态文明家园和赫章自然风光摄影作品展、毕节地区旅游商品及名点名小吃展销会、赫章核桃拍卖大会、夜郎文物陈列馆开馆仪式、平山乡乡村旅游节暨乡村旅游星级示范户授牌仪式、阿西里西旅游文化艺术节闭幕式等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主题向来宾和游客展示了赫章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受到了领导来宾的一致好评。

三是进一步提升了大型歌舞剧《夜郎魂》和民族特色舞蹈。借全区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之机,我县按照“不求办得最好,但求最有特色”的目标,对《夜郎魂》和开幕式文艺演出进行了认真策划,力求全方位体现赫章特色,多角度推出赫章精品。根据演出需要,对人民会场演出大厅进行了重新装修,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加强对《夜郎魂》舞蹈的提升包装,完善了演出所需服装道具、灯光舞美,使《夜郎魂》演出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开幕式文艺演出特邀了北京知名编导张玉华老师担任总编导,以展示彝族文化为主体,采用实景与传统民族歌舞自然相融的表现手法,对赫章原生态舞蹈进行艺术加工,使其达到充分体现自然生态、人文风情的艺术效果。

四是继续开展夜郎可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认真组织有关单位和部门,对我县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进行规划和编制,结合我县可乐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可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机遇,编制了夜郎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初步方案。同时,协调建成了“夜郎文物陈列馆”。在新文化馆协调了约440平方米的展厅和60平方米的馆藏室,改造为“夜郎文物陈列馆”,并从省、地文物局调回或复制夜郎出土文物进行布展,使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能直观了解赫章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五是进一步夯实了旅游发展基础。借助承办旅发大会的契机,着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大坪子至小韭菜坪、野马川经威奢至古达、威奢经二台坡至兴发、兴发至大韭菜坪等旅游环线公路建设,解决了县内各景区、景点的道路连接问题,为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按照我县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县委政府“收缩战线、分别实施、集中力量、重点打造”的原则,完成了贵州屋脊小韭菜坪景区大门、天上石林景区大门、石林迷宫步道、景区停车场、公厕、接待室建设。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向来宾充分展示了我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上台阶、上水平,展示了全新的旅游形象。

六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第一批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主体工程已接近完工,第二批10个多数已进入主体工程建设阶段;完成了202_年84个“农家书屋”建设及验收工作,完成202_年98个点新申报工作;完成数字电视整转9868户,超额完成1846户。县乡联网一期工程的平山、野马川、水塘三个乡镇信号接入、机房建设已顺利完成,白果镇机房信号接入工作正在实施,已平移安装了数字电视用户970户,二期工程(其余21个乡镇)的建设方案已完成并上报地区公司;完成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任务5281场;已完成32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球场的硬化并投入使用;完成了赫章县文化馆办公用房、培训教室、排练大厅、保管室等工程建设,已投入使用。

七是认真做好文化产业数据统计和项目编制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文化产业统计相关数据及时上报。同时结合中国深圳(世界)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实际,文产办汇集相关方面资料信息,对我县文化产业项目进行梳理,共筛选项目10个,相关文件(比如发改立项文件,土地用地文件等)正在完善之中。

八是大力培养文化企业。经过排查,文产办将赫章县现代教育服务有限公司和赫章县汉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文化企业。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县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经济总量小、竞争力不强,虽然发展空间广阔,但面临的困难十分艰巨。分析起来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及走向,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什么是文化事业、什么是文化产业,二者能否相互渗透、交融或相互转化等问题,许多同志还不是很清楚,也没有去思考。由于过去没有对文化产业形成市场化的观念,没有把它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考虑,只是把它作为政府的一个调控工具,企业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理念,缺乏生存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从而导致了文化产业过分强调社会性而忽视其效益性,制约了它的快速发展。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我县是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县,做强做大任何一项产业,都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税费优惠、产业扶持、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三是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过去一直把文化产业作为政府的一个事业部门,从业人员没有竞争压力,无进取心。因此,缺乏既有文化底蕴、又通晓经济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由于人才的匮乏,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保护、开发的工作就显得相对滞后,文化资源优势就不能形成经济优势。

三、202_年工作设想

(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体制革命,没有体制性的突破,文化就不可能实现大繁荣大发展。要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要求,整合除电视台外的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主要围绕图书馆、文化馆改革和继续深化和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工作,推进经营性文化资产走入市场。

(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

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抓好文化资源和优势的整合,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合力,增强整体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一是在全县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基础上,进一步调查统计文化产业资源,摸清底数,掌握家底;二是认真作好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完备相关资料,为项目招商和申报打好基础;三是全面协调,通力配合,加强和上级部门沟通,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四是总结参加中国深圳(世界)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西安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经验,认真做好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五是认真指导和培育好一两家文化产业企业,让之逐步发展成为效率良好的企业,带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赫章县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_年12月15日

第五篇: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

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

摘要: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从近五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现状出发,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识别出文化消费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地方特色文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突破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