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我国沙棘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17-689457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2 09:09: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我国沙棘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

我国沙棘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郭红梅1张 莉2 3

1宁夏六盘山(隆德)花卉研究所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站

(宁夏隆德756300;宁夏原州区756000)2

沙棘是一种神奇的多功能植物,既能够生产营养丰富的果实、枝叶和发热量很高的薪柴,又具有极强的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因此,我国从1985年开始对沙棘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自1985年在全国水土保持领导小组下设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以来,各地的沙棘开发事业得以健康发展。有关省区也设立了相应机构,并联合计委、科委、财政、银行、轻工、卫生、农业、水 利、林业、农业、商业等部门和多学科的专家,系统地开展沙棘综合利用,取得了很大成绩。

资源建设方面全国现有沙棘林面积2000万亩左右,每年新增人工沙棘林面积100多万亩,既促进了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又为沙棘产品加工提供了充足原料。在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种植沙棘50-80万亩,为实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和西北地区的山川秀美作出了贡献。

产品加工生产开发出了食品饮料、医药保健、日化、饲料、饵料等八大类约200多种产品,年产值3-5亿元。沙棘产品加工不仅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利用,调动了群众种植沙棘的积极性,而且为贫困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创出了一条新路。

科学研究领域重点组织了全国多行业的专家进行沙棘良种选育、旱地育苗、高产栽培、飞播造林、沙棘油提取及其标准制订、医药保键等领域的深入研究,有的正在进行,有的已取得成果,并应用于生产中。

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召开1次全国性沙棘专题讨论会,重点解决科研难题,为生产指明了方向。1987年在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设立了沙棘专业委员会,并在1988年2月创办了国际上唯一的专业刊物《沙棘》,该刊物已成为国内外广大沙棘工作者和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国际合作开发我国成立了国际沙棘科研中心,已初步建立了与俄罗斯、蒙古、芬兰、瑞典、匈牙利、日本、印度、尼泊尔、不丹、加拿大、美国、玻利维亚、南非、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联系,并获得了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署、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等国际组织的支持。通过已召开的第一、二届国际沙棘学术交流会和今后每四年一次的国际会议,各国间在沙棘领域的合作必将更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沙棘分布

沙棘属于胡颓子科沙棘属植物(Hippophae),它的地理分布很广,在东经2°-123°北纬27°一69°之间,跨欧亚两洲温带地区,分为六个种和十 1

二个亚种。我国是沙棘属植物分布区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国家。目前有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甘肃、宁夏、辽宁、青海、四川、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19个省和自治区都有分布,总面积达1800万亩。

我国天然生长的沙棘主要有以下种(亚种):

中国沙棘亚种面积最大,占我国沙棘资源面积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目前我国在水土流失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即是这种沙棘。

中亚沙棘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天山以南。中亚沙棘的生境,远处杨树后的雪山是昆仑山脉。

西藏沙棘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肋果沙棘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蒙古沙棘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天山以北。图片所示为蒙古沙棘的植株形态,可以看出果实压弯了枝条。俄罗斯主要以这种沙棘为育种材料,培育出了大果沙棘良种。

柳叶沙棘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开发研究较少。

云南沙棘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等地区。开发研究较少。

江孜沙棘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部。开发研究较少。沙棘的奇异特性

抗风蚀 沙棘具有抗风蚀的能力,在沙地,随经大风吹蚀,将沙棘的根系吹出,以至沙棘枝冠失去支撑,匍匐在地,但仍能存活生长。

萌蘖 沙棘具有很强的萌蘖能力,据观测,最多的在一米长的根上可以萌发70个以上的芽。

串根 萌蘖能力与沙棘的根系生长相关,据观测,一年生的沙棘可向四面延生出十余条水平根,根幅达3米以上。

团状群落 由于沙棘的萌蘖和串根,使沙棘能够在3-5年内形成圆形的团状群落。群落的中央是最早生长的原生植株,也最高大,越到群落的边缘,植株越小,一般最外边是一年生的小苗。

根瘤 沙棘是在干旱地区少数具有固氮能力的木本植物。沙棘虽然不是豆科植物,但也与某些固氮菌共生,这些固氮菌在沙棘的根系上生长,形成根瘤。这种特性,对于沙棘在恶劣境地生存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雌雄花 沙棘雌雄异株,且为风媒花,先叶开放。沙棘花既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芬芳的香味,如不仔细观察难以区分雌雄。

各色果 与花截然相反,沙棘果实鲜艳美丽,而且即使是同一种类,果实的颜色也有多样。一般分为红色、桔红色、桔黄色、黄色等。繁茂鲜艳的沙棘果挂在枝头,经久不落,成为冬季沙棘林的一道风景线。

岩石上生长 沙棘顽强的生命力,加上固氮能力使它能够在生态条件十分恶劣的裸露岩石上生长。沙棘的根系穿透岩石,顺着石缝扎下茂密的根系。

灌木状沙棘 沙棘有极强的生态适应性,在生态环境恶劣,主要是水分缺乏、十分干旱的情况下,沙棘生长受到障碍,形成灌木状。

乔木状沙棘 在生态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沙棘可以生长成为乔木,主干明显,高达数米,甚至十米以上。

沙棘的作用

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轻工、航天、农牧鱼业、外贸等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由于沙棘适应性强,栽培管理技术易掌握,已成为我国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及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重要经济植物资源。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对沙棘全方位、多用途研究和开发利用,已显示出沙棘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食品加工方面以沙棘为原料可制成多种饮料食品和酒类,如果汁、果酒、露、晶、汽水、罐头、果酱、果丹皮等。沙棘果汁富含维生素C和多种氨基酸,是一种恢复体力、消除疲劳、强精养神的滋补饮料,盛夏饮用,可消食、生津、解渴、防暑,用沙棘叶制茶,也可收到同样的效果。在医药保健方面,沙棘具有祛痰、利肺、养胃、健脾、活血、化瘀的药理功效,以沙棘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单方或复方制剂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眼科疾病,以及官颈糜烂、烧伤、烫伤、刀伤和冻伤的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对肿瘤患者有一定的治疗和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在轻工及其它方面沙棘也显示了其独特的价值。沙棘提取物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能滋养皮肤,促进细胞代谢,促进上皮组织再生,具有抗过敏、抑菌、强渗透力和保护皮肤自然色泽的作用,是日用化工极好的原料。沙棘的枝干木质坚硬,发热量高,既可用做燃料,解决农村能源,也是一种十分优质的木材,可做许多农具和工具。

另外,沙棘的果、叶、嫩枝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和脂肪,其营养价值与苜蓿相似,可用作饲料。四年生以上沙棘林即可放牧牛羊,每5-7 亩沙棘林的产叶量及其林下的草即可养活一头羊。而且一次成林,永续利用。沙棘在这方面的作用对于广大老少边贫地区的农民群众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沙棘治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土地,建设秀美山川的典型事例

1、宁夏固原市,位于西北部黄土高原干旱山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为了控制水土流失,改变生态环境,从八十年代试种沙棘,九十年代起步发展,到2000年代初期已使沙棘种植面积发展到了近二十万亩,现在这个地区水土流失大大减轻了,水、旱、风、雹等自然灾害也都明显减少了。现在,粮食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分别比“八五”提高了136.7%和290.5%。2005年全市人均产粮450公斤,人均纯收人900元,已经摆脱了贫困,正向“小康”迈进。

2、甘肃省镇原县武沟乡,是位于陇东黄土高原一个干旱、水士流失非常严重的穷地方。过去几十年,他们几乎年年种树种草,防治水士流失,但由于树种选择不当,成效甚少。自从八十年代初期改种沙棘,到九十年代中期,仅用十几年时间,就使植被覆盖率达到了27 %。现在这个乡有了树,有了草,完全改变了过去铲草皮、挖树根、烧畜粪的旧习惯,燃料、饲料、肥料等都解决了,据观测,连降雨量也有明显增加,群众的生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3、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有位农民王维柱,他从1986年开始在承包治理的“砒砂岩”(一种侵蚀严重的泥质和沙质基岩)区种植沙棘,已达1500多亩,现在已蔚然成林。可喜的是他利用这片沙棘林发展家庭畜牧业,已养羊一百多只,年收入也在万元以上,开始过上富裕的生活,成为当地靠种植沙棘致富的典型农户。

4、山西省苛岚县,全县有7.6万人,耕地面积41万亩。全县有荒山荒坡193万亩,占总面积的65%,大多数为土壤贫瘠的旱坡地。1982年开展了户包治理小流域,从本地实际出发,利用广阔的荒山荒坡种植沙棘,发展畜牧业,取得了加快治荒步伐和促进脱贫致富的双重效果,初步实现了以沙棘治荒山,以荒山养畜牧,以畜牧促农业的良性循环,从而,在贫瘠的荒山荒沟里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途径。仅燕家乡程家村靠沙棘养羊达到1800只,人均14只,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0元,其中畜牧业收入占到70%。燕家乡人均养羊12只,成为全县养羊最多的乡。苛岚县成为山西省的畜牧大县,成为山西省最大的绒山羊基地县,被誉为“骑在羊背上,发‘羊’财”的苛岚。全县养羊32.9万只,全县农业人口户均养羊19.7只,人均5.2只。

5、陕西省吴旗县,位于黄河多沙支流无定河的上游,该县从1982年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后,大力种植沙棘,使40多万亩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显著减少了无定河的泥沙,同时也为当地农民生产了大量的薪柴和饲草,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像上面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都是通过种植沙棘,既控制了水土流失,减轻了风沙危害,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使贫困面貌有了较大改变。

第二篇:我国资源现状

我国资源现状

我国土地利用结构

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总面积的7%,人口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4.6%。

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0.777公顷(11.65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 0.106公顷(1.59亩),不足世界人均数的43%

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一次能源生产量居世界第三位。

森林现状:

我国森林总面积1.75亿公顷。林木总蓄积量不足世界总量的3%。活立木总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为124.56亿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

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22位,年人均消费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水平时0.6立方米,比我国高3倍,差距十分明显。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木材消耗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木材及至品消费也在迅速的增长、其中人造板、纸浆、纸张及纸板消费已居世界第二位。

原木消费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1/8。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水资源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m3,为世界人均水量的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

我国水资源的总储量平均每年达28000亿m3,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2340m 3/a,为世界平均值的1/4。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局面。

煤现状:

我国煤的储藏量达6000亿吨, 我国煤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藏量约462吨,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煤炭的资源量为1点5亿万吨。石油储藏量是16000万吨。我国石油储藏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3%,可开采年限只有20.6年,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年限42.8年。

2002年,我国一次能源产量为13.8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产量13.8亿吨,居世界第一位;原油1.67亿吨,居世界第五位;天然气产量居世界第十六位;发电装机容量3.57亿千瓦,发电量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水电居世界第四位

我国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气、不足9%的铁矿石、不足5%的铜矿和不足2%的铝土矿,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

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二位,而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证、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后备资源2亿亩,其中可开垦成耕地的仅1.2亿亩。考虑到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十分有限。

矿产资源

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同时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天然气、富铁矿等)后备储量不足,而储量较多的则是部分用量不大的矿产(如钨、锡、钼等);二是小矿床多,大型特大型矿床少;支柱性矿产贫矿和难选冶矿多,富矿少,开采利用难度很大;三是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

未来20~30年内,我国矿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而大宗矿产储量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矿产消耗增长的速度。据预测,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品中,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矿产将难以保证需求。

海洋资源

我国是海洋大国,漫长的海岸线长达18000多公里,加上岛屿岸线则达32000多公里。大陆沿岸的海域面积辽阔,海区面积470多平方公里,海洋渔场面积42亿亩,海水可养殖面积73万亩,适合发展盐业的滩涂几百万公顷。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十分丰富,鱼类5000多种,虾、蟹、贝、藻类千余种,我国海域已有记载的生物可达万余种。

我国海洋资源中不仅生物资源繁多,还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海水资源。我国近海石油储量据估计可达50亿~150亿吨,其他海洋资源的总蕴藏量约有9亿千瓦,沿岸砂矿中含有锆英石等多种价值极高的原料。海水中还含有盐、溴、钾、钠、镁等多种化学资源。

第三篇:浅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以商丘市为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张超

指导教师

谭放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记载着城市的发展信息、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范,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成为闻名遐尔的旅游热点城市,但在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资源的文化内涵缺失,特色不浓,人力资源缺乏,宣传力度不够等。本文从文化市场学、文化资源学等学科角度分析,并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如加强名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工程,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加大宣传力度等。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历史文化名城记载着城市的发展信息、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范,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中国步入小康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神生活需求将占据生活指数的很大比重。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名城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文化生活特别是旅游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大众所接受。近年来,步入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游客量大增,不仅北京、西安、杭州、桂林这些历史旅游城市游客量大增,而且位于云南边陲地区的丽江古城和位于中原地区的山西平遥以及江南水乡古镇同样能引发旅游热。很多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骄人成绩,说明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利用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并没有达到资源利用的效果最大化。

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指文化历史悠久,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具有特殊价值的城市文化景观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因其拥有众多的风景名胜、丰富的文物古迹、独特的城市风貌,原始选址多位于自然区位条件优越,经济文化发达,交通便利,风光秀丽,易于防守之处,从而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变迁史、文物古迹、民风民俗是历史的缩影,具有文化、社会、经济等多元价值,在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城市是人类文明集中的焦点。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广阔的土地上,产生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著名城市。这些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自1982年起,国务院将其中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110座城市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是我国保护历史遗产、促进城市经济建设与历史文化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然而,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尖锐冲突,文物古迹和历史环境成为城市现代化的牺牲品,名城正面临着发展方向的抉择。

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向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城市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我国悄然兴起,城市蕴藏的文化资源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和经济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对不同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对散点化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概括、提炼、升华和整合的过程,它是城市文化旅游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证。在名城文化旅游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其独特、持久的吸引力,成为城市旅游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文化正在成为世界各地城市旅游业新一轮角逐的“核心竞争力”。美国、西欧等国城市文化旅游创汇已占到旅游创汇比重的10%;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相关报告估计,美国以文化为基础的城市旅游平均每年增长10%~15%。

目前,我国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就是旅游城市,有些甚至是优秀旅游城市,如北京、西安、杭州、桂林等。2006年国家首批3座最优旅游城市的大连、杭州和成都,2座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始终是国际国内游客旅游的主要目

[7]

[6]发,使得潜在资源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开发利用的资源只占资源总量的30%左右,且已开发景点对未开发景点的带动力不够,没有产生景点关联带动效应,加之对资源开发的考虑欠周到,季节设计分布不够合理。其次,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多滞留于一般水平,缺乏深度,品位较低,甚至有的景点为迎合、吸引游客,开发了一些多为引进、仿制或移植的内容,严重脱离本地固有资源的特色,给人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降低了资源的吸引力。第三,由于对资源的价值属性研究不深和对客源市场的研究不够,致使有些资源的开发缺乏针对性,导致资源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7]。

(三)缺乏优秀管理与经营人才,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知识的支持,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能使得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节省成本、更有效率。名称文化旅游虽然表现为客源市场的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资源优势的竞争和管理水平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优秀管理与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储存,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提高,对于名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正处于名称文化旅游发展阶段的商丘,资源开发也处于起步阶段,不仅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就连职工队伍的素质也明显偏低,与当前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极不相称,且这一问题比较突出。据不完全调查,古城旅游区内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仅占10%,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占87%,整个区旅游局仅有2 个“科班出身”的工作人员。另外,导游员的素质急待提高,许多景点的导游员缺少必要的文化素养、较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等,这与古城发展旅游业所凭借的内涵深厚的人文景观恰恰相矛盾,旅游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致使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也严重制约了商丘名城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

(四)宣传力度不够,自我推介不力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宣传,宣传与否、宣传力度的大小等都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宣传力度不够,自我推介不力是制约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成绩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促销,西班牙、泰

[9][8][5]性很强的工作,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章的保障作用,导致商丘局部环境遭到破坏,古城内的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大量仿古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城真实的历史风貌;相当一些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荡然无存,历史街区也在逐渐消失。由此可见,文化管理体制不完善造成文化产业的不发达和文化资源的浪费,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利用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对策探析

一些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的了令人欣慰成绩,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针对存在问题,特作出以下开发对策探析:

(一)加强名城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内涵 当前制约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瓶颈仍是基础设施。首先,政府应重点支持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大投入,搞好交通设施和环卫设施建设,并且要切实做好旧城区背街小巷的改造工程。其次,要进一步改善连接名城与区外客源市场的交通条件,逐步形成连接本地与区外旅游中心城市的立体交通体系,强化周围其他旅游城市对名城的市场辐射作用;进一步改善景点之间的交通状况,加快名城旅游区内的旅游干线通道建设,提高公路等级,形成连接主要景点的交通网络。再次,进一步加快景区景点内配套设施的建设步伐,如现代化通信设施以及与食、住、行、游、购、娱等配套的设施建设,同时下决心搞好旅游区的环保设施建设等。

文化资源是需要深入挖掘的,过于表面的开发只会使得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成为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普通者。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可依照历史文化底蕴、符号、景观的不同处理原则,择其精华,选其要略,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以虚映实,映出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比如,商丘市可以围绕“火文化”主题从古城内部到周围的地形地貌、交通设施以及与重要历史内容有关的景点进行全面开发,从火神台到街区的各个角落都展示出火的魅力,只有这样深入挖掘“火文化”的内涵,才会使得消费者对商丘独特的文化所吸引。

(二)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工程 [7]概括地说,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有两大类: 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即名胜古迹; 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故事和传说以及文学艺术作品。这两类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激励后世传承历史优良传统和创造未来辉煌成就的光荣使命。因此,它们之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利用,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意义。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的产生和增强,很大程度上是标志性建筑的功效。这些文化资源定格于特定的时代环境中,是那个时代的历史缩影,通过它们可以解读历史、接受教育、传承文化。标志性建筑巨大的辐射功效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使历史文化名城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发展,必须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工程。

要想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工程,必须对名城本身的特色文化加以有效整合,而要想对名称本身的特色文化加以有效而合理的利用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注重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应充分挖掘名城本身深层次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不要把开发利用单单地集中于名称观光旅游上,要找出找准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即争取开发出特色的文化产业。其次,要把开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在开发中应把视野放开阔,不要紧紧盯在“有形的物质性旅游资源”,还要放在“无形的非物质性的旅游资源”上。再次,要选准突破口,不同的名城各有各的特色之处,如南京可以以明文化和民国文化为突破口,北京以故宫、长城为突破口,而像商丘这样的小城则需以“火文化”和“商人文化”为突破口,这样才能开发出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特色文化精品工程。

(三)加强人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就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人力资源缺乏,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加强人才建设,提升发展素质。首先,高薪聘请、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人才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第一宝贵资源和财富,只有人才才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可建立“人才引进基金”,不惜重金聘用人才,用优厚待遇吸引旅游专业人员到名城从事名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完善人才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创造促使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对吸引

资源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

(五)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利用管理体制,促进历史文化名城资源可持续利用

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是一种极具垄断性和稀缺性的资源,几乎没有替代品,要实现其可持续利用,必须是以政府管理为主导,计划控制与市场化机制运作相结合,可以从设臵管理机构、明确职能定位、完善运作机制等三方面来进行具体的管理体制创新。譬如:成立高层次的协调机构和发展委员会,或设立行政序列内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管理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资金保障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此外,在该体系运行过程中贯穿有两条反馈机制,其一,开发建设过程中对评价体系和目标设定提供反馈,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体系的准确度,完善目标设定,再反过来指导具体的开发建设内容;其二,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对目标设定及控制定位的内容和深度不断提供反馈,进一步修正和调整控制目标,再反过来主动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更加高效的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建设工作服务。整个体系中各个单元间的不断互动和共同完善,使得最终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体系和运行机制得以实现。

历史文化名城记载着城市的发展信息、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典范,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要想更好地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加以长久利用,并且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这笔无价的财富,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

[15]

。而采取有效措施的前提就是要有完善的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体制。

结语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文物古迹,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化强市、重塑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良好基础。历史文化名城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在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以当地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等自身条件为依托,争取发现并且努力克服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创新和特色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和谐有利的大环境。总之,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城市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潮流,我们只有在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不断发展完善开发利用过程中实施的具体政策措施以及具体方法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建设城市、重塑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梅亮.论城市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以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为例[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7,7(2):20-24.[2]杨洁.传承文化魅力,打造旅游强市[J].海峡两岸旅游论坛,2004(12).[3]高亚芳,何喜刚.甘肃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44(1):98-101.[4]段雪梅.略论文化资源在历史名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7(16).[5]商丘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清乾隆十九年《归德府志》重印本[G].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235~237

[6]高建立.商丘旅游资源开发与商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2):43-45.[7]陈道山.商丘古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8]张卫星,余方镇.商丘旅游业定位及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2):93-96.[9]白清.刍论西部文化产业的开发[J].理论导刊,2004(9).[10]宋云飞.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11]罗艳玲.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2]Peter.E.Murphy.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William F.Theobald-edited, Global Tourism:the Next Decade.Butterworth-Heine mann Ltd.New york,1994:105-109.[13]Trevor H.B.Sofield,Fung Mei Sarah Li.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olicies in China[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pril 1998:362-392.[14]李红波.欠发达地区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之路——以荆州古城为例[J].科教文汇,2006(09).[15]魏峰群.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探索和思考[J].旅游科学,2006,20(2):30-34.

第四篇: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

野生动植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是十分珍贵的资源,具有生态、物质资源、遗传基因、文化四大功能,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大力培育、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我国具有十 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气候多样化,为野生动 植物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从而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领土广阔,全国有脊椎动物6000多种,约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0%。除此之外,我国有许多特有的野生动物,其中:特有的兽类86种,鸟类80种,两栖类163种,爬行类126种。例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南虎、羚牛、藏羚 羊、褐马鸡、绿尾虹雉、白鳍豚、扬子鳄为我国特有动物;全国约有高等植物3万多种,仅次于世界植物最丰 富的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特有植物种类约1.7万余种,如水杉、银杉、台湾杉、百山祖冷杉、珙桐、银杏、香果树等,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类。

二、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困境

虽然,我国在野生动植物数量上让世人瞩目、羡慕。但是,如今中国的野生动植物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年来,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开发利用,造 成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极度减少,物种衰退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资源过度利用,特别是商业目的的贸易活动使大量野生动植物遭到捕杀、破坏。第二,由于经济的繁荣带动着石油时代的继续发展,全球气候问题直接影响着地球生态类型的变异和瓦解。第 三,我国人口压力逐渐增大,大量占用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第四,我国公民的保护野生动植物意识普遍缺乏,与野生动物为敌并随意加以捕杀或者随意破坏其栖息地第五,生物入侵也是导致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与消失的重要因素,我国主要是外来草本植物的入侵,影响当地的生态系统的和谐,使 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逐渐破碎化与丧失。

三、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措施

许许多多的威胁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来说都是挑战。由于我国在保护野生动植物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晚,已经造成了大量野生物种 的灭绝,加上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使得我国野生动植物生存形势相当严峻。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得补救措施,使这一严峻形势的得到一些缓和。

一.进一步完善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二.大力加强保护体系建设,提高保护管理质量和水平;三.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壮大保护力量。

四.开展重要物种资源专项调查和监测,及时掌握资源动态,为保护策 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实施了栖息地保护、濒危物种拯救繁育、野化放归等

六.建立起资源培育、合理利用的产业框架,四、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现状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下,经过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扭转了野生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的恶劣趋势。

我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成效 主要表现在:

1.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机制逐步完善。我国 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 全信息交换机制,初步形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履约国家协调机制。2.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实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计。主要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以及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 颁布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包括 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

目前,我国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已取得很好的成效。第一,自然保护区建设快速发展。

第二,濒危物种拯救成效显著

第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不断加强已在野生动物重点区域设置 第四,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利用形成规模

五、展望未来

希望通过我们一步步的努力,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伙伴关系,广泛调动国内外利益相关方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民间公益性组织和慈善机构的作用。我们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能够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参考文献 :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 年)《全国野 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野生动物保护法》 《农业科技 与信息》 2008 年第 19 期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5 年 01 期 《林业科 技管理》 2003 年 01 期 《中国植物志》

《中国动物志》

《全国生物物种资源 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参考文献:

【 1 】龚继恩·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J] ·野生动物,2004(5): 51-52 ·

【 2 】 穆静秋· 大理苍山生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措施 [J] · 林业调查规划,2006(1): 79-82 ·

【 3 】 唐志强,李亮· 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J] ·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28(4): 20-22 ·

【 4.6 】 樊金拴,葛文官,邢跃进·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 [J] · 林 业调查规

划,2008(33):4 ·

【 5 】 王惠英·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J] · 陕西林业,2007(4): 29 ·

第五篇:通辽市科技局科技动态:库伦旗依靠科技创新加速沙棘资源开发利用步伐。

科技动态

通辽市科学技术局第十九期 2008 · 6 · 23 内部资料

库伦旗依靠科技创新加速沙棘资源开发利用步伐。库伦旗现

有沙棘24万亩,为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库伦旗建立了“绿洲无刺大果沙棘研究选育科技示范基地”,聘请中国林科院专家黄铨为顾问,辽宁省阜新市沙棘育种专家梁九鸣为技术总监,开展“沙棘遗传改良研究”课题研究,组织技术攻关,先后选育成功了“深秋红”、“无刺丰”、“绿洲一号”、“绿洲二号”和“绿洲三号”等优良沙棘新品种;采用“嫩枝扦插无性繁殖技术”,沙棘成活率达到95﹪以上。该基地育苗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已发展到200亩,育苗130余万株,远销蒙古国及黑龙江、新疆等省区。

(库伦旗科技局胡志坚)

扎鲁特旗科技局努力实现“五个求实效”。扎鲁特旗科技局在开展“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争创一流工作”活动中,坚持求真务实原则,努力实现“五个求实效”。一是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在提高干部职工政治素质道德素养上求实效;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在服务经济社会、服务农牧民上求实效;三是注重教育培训,在提高服务水平上求实效;四是推进机关建设,在促进“争先创优”、“争先进位”上求实效;

五是加强作风建设,在树立科技工作者良好形象上求实效。

(扎鲁特旗科技局)

我国沙棘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