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作物优质高产
编辑:清幽竹影 识别码:17-984892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02 23:39: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作物优质高产

盐碱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盐胁迫研究展望

M100735余为仆

摘要:盐碱地种植水稻一直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在盐分较大的土壤条件下成功种植水稻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是一个盐碱地较重的国家,吉林省镇赉县又是盐碱地集中的地区,其土壤盐分含量高、理化性质差、养分贫瘠、土质黏重,通透性差。经过多年的试验,采用各种手段成功解决了在高盐分含量的土壤上种植水稻的新方法。其主要控盐栽培技术就是在坚持运用耐盐碱品种和坚持泡田洗盐的前提下,稻田深翻耕、客土改土、培育壮苗、科学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及时防治病虫草害等关键栽培技术,以达到高盐分条件下夺取水稻高产的目的。

吉林省镇赉县具有大量盐碱地,其中4.7 万hm2 水田中有1.3 万hm2 为重盐碱地。这些土壤的碱性主要是以碳酸氢钠为主,其中pH 值在8.5 以上的重盐碱地,可溶性盐为0.3%~0.6%,pH 值在8.2以上的轻中度盐碱地,可溶性盐为0.1%~0.3%。这些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导致作物栽培过程中死苗严重、返青缓慢、易染病害、贪青迟熟、产量低而不稳。参考国内外先进种植经验,在镇赉县盐碱地上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改良盐碱地土壤的有效措施,经过改良的盐碱地种植水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主要改良技术措施如下:秋季翻耕

为了配合吉林省到202_ 年粮食增产50 亿kg的目标,镇赉县大力开发盐碱地,盐碱地新开稻田的盐分含量高,一般3~5 年才会初见成效。在这3~5年的时间里秋翻尤为重要。秋季翻耕后,经冬冻、春融、风化、日晒使土壤通透性增强,有利于溶盐和排盐,另外秋翻切断了土壤毛细管,减轻了春季融冻后的土壤盐碱上返。耕翻深度一般为20~30 cm,如果秋季条件不利,秋翻则以15~20 cm 为宜[1]。秋翻后盐碱地一律不耙,一旦耙后就容易造成土壤通透性差,不利于溶盐排碱,极易造成闷碱,失去了翻耕的效果。在翻耕时同一块田内保证耕层深度一致,尽量在翻耕中减小土壤黏度,做到翻到边角,耕垡松散衔接紧密,这样使水田土壤保持相对均匀,有利于后期的洗盐排碱作业。对于已经成型后的高盐碱稻田最好是翻耕与旋耕结合,以达到栽培过程中良好的洗盐排碱效果。客土改土

客土改土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盐碱地稻田的土壤肥力上存在3 个特征:第一,有机质含量低,土壤供肥保肥能力弱。第二,土壤质地黏重,结构不良,碱性物质含量高,土壤物理性质差。第三,水稻适宜生长环境为中性偏酸性,在碱性土壤条件下,根系发育较差,生长缓慢,难以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导致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受到限制。为了改变盐碱地土壤的这种特性,就必需采用客土改土的土壤改良方法。客土改土主要是从田块中均匀取走一定数量的碱性土壤,同时均匀回填1.1~1.2 倍的客土,在客土中适当加入细沙,结合秋季秋翻,把客土均匀分散到土壤中,从而达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的目的。结合多年的经验,一般每公顷混入500~700 m3 客土,翻耕均匀[2],土壤理化性质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秧苗根系发达、分蘖率高、有效穗数较多、得病率低。客土改土是重盐碱地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栽培技术措施,但也是最为耗时、耗力、耗财的一种方式,而且在大面积盐碱地地区,寻找良好的客土也是极为困难的一件事。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土壤改良一定要根据自身各方面的力量量力而行。培育壮秧

水稻生产过程中培育壮秧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盐碱地来说培育壮秧显得尤为重要。普通旱育秧在插秧时会损害秧苗根系,缓苗时间长,影响苗龄,所以在盐碱地区育苗最好的方式是采用营养钵育苗。营养钵育苗的优点是带土下地,移栽不伤苗,返青快,耐盐碱能力强,易获高产。床土选择养分含量高、无盐碱、无病虫害、无草子的土壤。床土每10 kg 用壮秧剂150 g,加入10%~15%腐熟过筛的有机肥[3]。在育苗时采用压沙,用沙设隔层、铺薄膜等措施,能有效地防止土壤盐碱上返,从而使水稻秧苗整齐健壮。在盐碱地种植水稻选用耐盐碱性强的优良品种也是必要的,要选耐盐、多抗、高产的优良品种,一般采用2~4 个作为当地主栽品种,搭配种植一些其他优良新品种。

适时早育苗也是获得水稻壮苗的重要方式。提前育苗可提早出苗,生长时间长,能够培育出大而壮的高素质秧苗,同时也要注意,北方春季温度不稳定,4 月份经常会遇到高强度冷空气,一定要保证棚内温度,否则旱育苗不仅不能获得高素质秧苗,反倒由于低温而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甚至秧苗得病死亡。通风炼苗也是水稻育苗过程中提高秧苗素质的重要手段。要及时通风,防止秧苗徒长,达到壮苗目的。同时在移栽前进行良好通风,也能保证秧苗与外界环境的充分接触,适应外界不良环境条件,插秧后缓苗返青快,生长迅速。以水洗盐碱,以水压盐碱

盐碱地种植水稻难的根本原因是土壤盐分含量太高,而水稻恰恰缺少耐盐基因,由于水稻根尖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低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水稻就会脱水而干枯致死,因此种植水稻的首要目标就是排除土壤中的盐分。主要措施是在稻田建立地下沟渠,通过地面渠道灌溉,水再通过地下渠道从排水沟中排走,通过水的流动把盐碱地土壤中的盐分带走,这样不仅能起到排除稻田中高盐分水的作用,而且也能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位过高而使地下盐分返到地表。盐碱地种植水稻要想成功必需多头并进,以水洗盐碱还不够,还必需采用以水压盐碱的方式进行栽培。以水压盐碱就是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保证水田的水层,利用水的自然下渗特性把盐碱地的盐分带到地下,防止盐分返到地表。在全田总分蘖数达到计划要求的80%左右时开始落干,控制分蘖、养根。最好落干3~5 d 后灌1 次大水,然后排入水渠,下渗1~2 d 后再落干,以防返盐[4]。落干的时间是8~10 d。落干结束后,不要立即建立水层,要灌3~5 d 的跑马水后再建立水层。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水田水层,一旦露地,就会加大水分的蒸发,地下水就会向地表移动,把地下大量盐分带到地表面,在表面形成碱层,造成水稻生长延缓或停滞,严重时会造成水稻死亡。因此在水稻生长的前期必需保证充足的水分,防止盐碱上返,有利于水稻夺取高产。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盐碱地种植水稻不易获得高产,不仅仅因为土壤含盐量高,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壤物理结构不好,导致盐碱地土壤肥力低,有机质含量不高,土壤板结,不能形成有效的土壤团粒结构,保肥蓄水202_第9 期能力差。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因此要想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获得高产,就必需改善土壤的这种物理性状。有机肥含有大量的腐殖酸,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强其保肥保水能力,降低土壤板结度,中和土壤中的碱性,降低其pH 值。因此施用有机肥可以起到一举多效的作用效果。一般每公顷施40~50 t,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施75 t[5]。增施有机肥后对盐碱地提高土壤肥力及水稻单产水平上效果显著。由于盐碱地种植水稻过程中还要进行以水排盐碱作业,增施有机肥后也使得土壤养分随水流失的速度下降,也极大地降低了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元素的流失。由于土壤中营养元素大量流失,盐碱地种植水稻不易夺取高产,所以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补充水稻所需各种营养元素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要做到施好基肥,重施分蘖肥,巧施穗粒肥,保证后期不脱肥,其比例为4.0∶2.5∶2.5∶1.0; 钾肥含量的70%为基肥,30%作为穗肥施入;磷肥全部作为基肥施入,以补充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所必需的营养。

6.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病虫草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一个限制因素,必须及时控制,否则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力争把病虫草害控制在初期阶段。对于病虫草害防治,采取选用抗病品种、秋季翻耕、保护青蛙等害虫天敌、拌种、浸种、喷雾等处理进行综合防治。镇赉县水田主要发生的病害是赤枯病,若田间发生病害,应及时冲洗盐碱,在灌入新水的同时,进行叶面锌肥的喷施,其他病虫害可按常规方法防治。虫害主要有蝼蛄、潜叶蝇,重在注意预防控制。稻田杂草有稀稗草、芦苇、牛毛草、眼子菜等,防除应以秋翻断根茎、秋翻后捡块茎等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除草为主进行综合防治。可用恶草灵、杀草丹、莎铺来防治早期发生的杂草;可用铺草净、禾田净、二甲四氯等农药单施或混合施用来防治中后期发生的杂草。结论

高盐分土壤条件下种植水稻必需采用综合控盐技术措施,以降低土壤中的盐分。选育耐盐碱高产品种,采用防盐控碱措施培育钵盘大苗、壮苗进行带土移栽。移栽前对本田进行泡田洗盐碱、增施有机肥、客土改土等措施降低土壤盐分。栽培过程中对稻田进行压碱,深挖排水沟,利用水的自然下渗带走稻田中的盐分,从而达到降低土壤碱性的作用。水稻收获后对稻田进行深翻晒田,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为第二年稻田控碱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3~5 年的控盐碱技术措施的应用,能有效地降低土壤盐分,改良高pH 值条件下的土壤,使之变成低盐分土壤,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为水稻高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展望

盐胁迫是影响全球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现代分子生物学为鉴定盐胁迫响应相关基因提供了有力工具,通过高通量技术如基因芯片等,可以从全基因组水平上分离和鉴定新的胁迫响应基因和信号传导路径。另外,水稻基因组的成功测序和构建的多种突变体库,也将有助于加快鉴定水稻与胁迫相关的功能基因。目前,水稻盐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进展,主要表现在多个与盐胁迫耐受相关的基因和调控因

子被成功鉴定,部分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也阐述得比较清楚。但是,由于耐盐基因自身的“副作用”,直接利用这些基因虽能培育出耐盐品种,却总或多或少伴随着一些不利的因素。消除这些不利基因带来的影响可能要花很长时间,然而,我们可以将这些基因以诱导型的启动子进行驱动,让其只在盐胁迫等条件下才表达。

目前,已有利用胁迫诱导的启动子表达外源基因来提高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而不影响植物生长的报道。总之,将传统育种方法与现代分子技术相结合,可以加快将盐胁迫响应基因应用于水稻育种工程中。另外,盐胁迫耐受性是一个典型的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仅转入个别基因对培育耐盐品种作用有限。通过转基因技术进行多基因聚合育种,将不同遗传背景中的多个耐盐性基因聚合到同一品种中,可以大大提高转基因水稻抵抗盐胁迫的能力。如郭龙彪等[39]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将CMO、BADH、mtlD、gutD 和SAMDC 基因以单价或双价的形式导入水稻常规品种中,再结合常规杂交育种,选育出了9 份耐0.5% ~ 1.0% NaCl 的优良株系或中间材料。当然,鉴定更多盐胁迫应答的基因,认识它们的遗传互作和功能互作,将有助于实现水稻耐盐育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学湛,赵国臣,郭唏明,等. 盐碱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报告[J].吉林农业科学,1993(4):1-5.

[2] 李取生,李秀军,李晓年,等. 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治理与利用[J].资源科学,202_,25(1):15-20.

[3] 崔一龙,金明道,王宝华,等.重盐碱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报告[J].延边农学院学报,1993(1):31-44.

[4] 刘丽艳. 盐碱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农学通报,1994,10(3):44-45. [5] 吴甫成,丁纪祥.新开水田土壤肥力特征及培肥途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5(2):179-183.潘业兴:重度盐碱地水稻控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6]鄂志国,张丽靖.水稻盐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J].杂交水稻,202_,25(2):1 - 5

第二篇:作物优质高产202_整理版(共)

高产考试复习题 精华版

水稻部分

1.试述水稻高产栽培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答: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作物产量构成理论、光合性能理论、源库理论理论。作物产量构成理论

现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三因素的动态形成过程2.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最佳配置3.环境条件和人工措施对三因素的影响4.三因素的潜力分析和形成机理。总结出了群体自动调节的“四大规律”:1群体调节的时间性、顺序性2调节有一定的限度3群体的稳定性和个体的变异性 4调节能力与生活力有关。明确了人工调节必须以自动调节为基础的思想和三因素协作夺取高产的思路。提出了三大规律:(1)分蘖成穗规律;(2)幼穗发育规律,和(3)籽粒灌浆规律。五项指标:①群体动态指标;②施肥技术指标③灌溉技术指标④因苗管理形态指标⑤生产成本构成指标。各地结合当地的生产具体情况,探索和总结了相应的产量形成或促控栽培技术体系。发展:进一步将增产的潜力放在穗粒数的增加上,从基因表达、激素平衡、酶代谢等水平上对花粒退化、败育的机理进行研究。光合性能理论 现状:1,光合性能各因素间及其与作物产量的相互关系;2,光合性能与环境的关系;3,作物生育过程中各因素的动态变化;4.作物进化和品种更换过程中光合性能的变化;5,光合速率遗传规律与高光效育种;6.光合性能的生理基础等。作物源库理论现状

现状:源、库、流对作物产量的限制;群体、个体水平上源库关系的比值分析;源库端的生理特性和装入与卸出的机理;激素对源、库及两者关系的调控等。水稻高产栽培理论发展方向:产量三理论也在互相渗透,综合发展。特别是源库理论通过物质的流向已逐渐的把光合生产与产量构成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综合三理论特点的完整理论模.何谓水稻群体质量?试述水稻群体质量指标及其调控技术 群体质量值各项指标中最优化的数值。

指标:①抽穗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衡量水稻群体质量的核心指标。②LAI是水稻高产群体的基础指标。光合势=绿叶面积*光和时间③在适宜叶面积条件下提高总颖花量。④在适宜LAI条件下粒叶比是衡量水稻库源协调水平的综合质量指标。⑤提高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⑥提高单茎茎鞘重。⑦提高颖花根活量和颖花根流量是高产群体质量的重要指标。⑧在稳定适宜穗数的同时提高茎蘖成穗率。

调控技术:①培育壮秧。壮秧是育秧的核心,是早发、足穗、壮杆大穗的基础,高产栽培的第一个环节。包括适宜播期的确定因为高产水稻必须和当地的季节气候条件保持良好的同步性,才能保证这一时期群体具有高的光合生产积累能力。②合理基本苗的确定。合理基本苗是大田期建立合理群体的起点,在壮秧的基础上配合合理的基本苗,才能为全面提高群体质量,协调穗数,粒数,粒重的矛盾和源库的矛盾,提高后期光合生产积累能力,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③ 扩行,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可以提高粒叶比和产量④肥料的合理运筹。合理基本苗确定后,施肥是调控群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据产量水平测定总量,前氮后移,增加磷钾肥的使用比例⑤水的调空技术。水的调空技术是群体质量调节控制技术的重要内容,表现在要提浅水田——搁田——间隙湿润灌溉,返青后的有效分蘖湿润为主。

3.水稻高产群体主要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生产量和茎蘖动态? 较高的适宜LAI:7.5-9

抽穗期茎生绿叶数与伸长节间相等 合理动态:N-n(2加减0.25);穗分化(4加减0.25);孕穗(7.25);抽穗(7);乳熟(5.25);收割(2.5)茎蘖合理动态:秧苗移栽SN,适宜基本苗 有效分蘖期N-n,达到适宜穗数的苗数 高峰苗(N-n+3),总茎蘖苗数控制为适宜穗数的1.1-1.3倍 抽穗期,完成适宜穗数值无效分蘖存活在5%以下 成熟期,最佳穗数

超高产群体的干物质积累(t/ hm 2),在叶龄期(N-n)为3~ 4,拔节始期7.5~ 8.8, 抽穗期15.5~18, 乳熟期> 20, 蜡熟期> 22, 成熟期为23~ 28。抽穗期干重占成熟期总干重的60%~ 65% , 抽穗至成熟期积累的干物质占总干重的35%~ 40%。茎与鞘干重的变化, 如以茎鞘干重占总干重的百分比表示, 则: 叶龄期(N-n)和拔节始期为55%~ 60% , 抽穗期为60% , 乳熟期约为40% , 蜡熟期为35% 左右, 成熟期为30%~ 33%。抽穗至成熟茎鞘物质的表观运转率为10%(穗数型品种)~ 20%(大穗型品种)。收获指数为0.51~ 0.53。

4.何谓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粒叶比、颖花根活量、颖花根流量? 有效茎蘖的叶片为有效叶面积,有效茎上部三张叶片的叶面积称高效叶面积。

高效叶在群体有效叶面积中所占的比例称高效叶面积率。颖花根活量=根量*根系活力/颖花量颖花根活流:单位时间根伤流量/颖花

粒叶比:用最带叶面积期的叶面积和该群体的总颖花数、总实粒数和总粒重进行比较,将颖花/叶(cm2)、实粒/叶(cm2)和粒重(mg)/叶(cm2)5.何谓叶龄模式?试述叶龄与穗分化进程、叶龄与分蘖、叶龄与拔节、叶龄与上位根发生的关系

叶龄模式:也叶龄生育进程为诊断指标并采取相应栽培措施的理论与技术。分化:(1)倒4叶出生的后半期,苞分化=穗轴分化期,(倒3.5)(2)倒化期,(倒3.0-2.1)(3)倒2叶出生期,颖花分化期,(倒2.0-1.1)(4)倒1叶出生期,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倒1.0-0)(5)孕穗期,花粉充实完成期 叶龄与拔节:拔节(营养生长于生殖生长的指标),n-2的倒数叶龄期,顺数N-n+3 :上位根的最上一层根:n-3倒n-2倒数叶龄根;上位根的第三层根:n-1倒数叶龄根,每台根经过三个叶龄结束

6.试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和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发展情况(单产、总产、种植面积、主要栽培技术)

中国种植面积4亿亩,单产420kg/亩,总产1.7亿吨,江苏584 kg/亩,种植面积3500万亩,总产202_万吨,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的水稻的栽培技术:1.水稻抛秧栽培水稻抛秧是指用塑料软盘或常规育秧等方法培育带土秧苗,以人工或机械将秧苗往空中定向抛撒,利用带土秧苗自身重力落入田间定植的一种水稻秧苗移植方式。我国不同地区先后形成了纸筒育苗抛秧、方格塑料硬盘育苗抛秧、蜂窝式薄型压塑软盘育苗抛秧,机械抛秧、旱育抛秧、高吸水种衣剂旱育苗抛秧等技术,建立了多种栽培制度的抛秧技术体系。目前年应用面积达8×106hm2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水稻机械栽插栽培 我国1953年开始试验,1979年引进日本技术示范,至今机插栽培已在江苏、浙江、吉林、江西、福建等省应用,展示出广阔的前景。3.水稻直播栽培 水稻直播栽培是指直接将稻种播于本田而省去育秧和移栽环节的种植方式。近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化学除草剂的广泛应用及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水稻直播栽培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水稻直播面积已近135×104hm2,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4再生稻栽培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稻桩上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苗并抽穗结实再次收获的稻。目前,我国再生稻种植面积达80×104hm2 以上,主要分布在重庆、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一般单产1500~3750kg/hm2,在广东、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少超过7500 kg/hm2的高产典型田块。5.水稻旱种栽培水稻旱种就是选用耐旱性较强、丰产性能好的水稻品种,充分利用自然降雨和辅之以必要的灌溉,满足其生理需求,达到丰产的一种最佳节水型种稻方式。

7.试述水稻品质的评价指标与调优栽技术 稻米品质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碾磨(加工)品质:指标有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2)外观品质:指标包括粒型、垩白、透明度等。(3)蒸煮食味品质:指标包括直淀粉的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等。(4)贮藏品质:含水率为其指标。(5)营养品质:包括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稻米蛋白质的含量、组成、分布。优质的调控技术为:

(1)依据优良品种区域分布特点,合理确定品种;(2)依据最佳抽穗结实期,确定适宜的播期:要求灌浆期温度低、时间长;(3)减少小分蘖,穗型要整齐;(4)增施有机肥和P、K肥。减少作为穗肥的N肥;(5)灌浆期要湿润灌溉(6)适时收获

8.讨论水稻高产和再高产的途径和技术

高产栽培途径:

1、稳穗增粒扩库容(稳定穗数,促进大穗,提高粒重)

2、稳收获指数,增生物产量

3、优化群体结构,提高群体质量

4、培育健壮根系,提高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

关键栽培技术:

1、培育壮秧。壮秧是育秧的核心,是早发、足穗、壮杆大穗的基础,高产栽培的第一个环节。包括适宜播期的确定因为高产水稻必须和当地的季节气候条件保持良好的同步性,才能保证这一时期群体具有高的光合生产积累能力。

2、合理确定基本苗。合理基本苗是大田期建立合理群体的起点,在壮秧的基础上配合合理的基本苗,才能为全面提高群体质量,协调穗数,粒数,粒重的矛盾和源库的矛盾,提高后期光合生产积累能力,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

3、合理施肥。合理基本苗确定后,施肥是调控群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4、水的调控技术。水的调控技术是群体质量调节控制技术的重要内容,表现在要提早搁田,节水灌溉等方面。

9.水稻产量源库关系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答:关于源库理论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源、库、流对作物产量的限制;群体、个体水平上源库关系的比值分析;源库端的生理特性和装入与卸出的机理;激素对源、库及两者关系的调控等。

应用:一是日照量较强,作物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的由库容决定产量,而在日照较弱,光合作用不充分的则由产量内容物的生产(源)决定产量。二是曹显祖等(1987)按源库特征与产量的关系将水稻品种分为增源增产、增库增产以及源库互作3种类型。三是粒叶比(颖花(粒)/叶(cm2),实粒(粒)/叶(cm2),粒重(mg)/叶(cm2)作为衡量和反映水稻群体源库是否协调的一个指标,并推断当叶面积发展到一定限度时,可提高粒叶比来继续提高产量。四是研究表明胚乳细胞数目与籽粒体积,灌浆速率及粒重均呈高度正相关,胚乳细胞分裂发生在停滞期,该阶段一旦结束,籽粒重量及体积的潜力便决定了。因而人们更应注意早期影响库因素。综上可见,源库关系在品种间不是单一的类型,且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我国地域辽阔、生态条件复杂、作物品种繁多,要想概括出一个统一模式是不可能的,而弄清在一定具体生态条件、栽培条件下品种的源库特征,找出限制产量的因素则是可能的,这对于因种栽培及设计新品种选育方案都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0.水稻理想株型的模式及应用? 答:Donald的最小竞争力理论

(1)相邻植株间表现良好,单株种植时变化很小。(2)基因型内竞争能力弱,适于密植,每一个植株都能有效地利用地上部和地下部有限的可利用条件。(3)施肥后植株间相互竞争增加较少,叶片或其它光合部分布局合理。(4)接受光合产物进入经济部分的能力不受限制(即库要大)。(5)在任何肥力水平下或结实负荷大时植株的机械结构良好。

根据上述最小竞争力理论,Donald(1968)提出了对小麦理想株型的设想,即, 植株矮生,叶片小而直立并且铺开最小,最好是独秆无分蘖,直穗有芒。

松岛的理想稻栽培

(1)单位面积必须有足够的粒数(2)矮秆、多穗、短穗(3)上部3片叶要短、厚、直立(4)抽穗后保持叶色不褪(5)每茎尽可能有较多的绿叶 杨守仁提出的水稻理想株型

(1)耐肥抗倒,(2)适于密植和(3)谷草比大。第一次提出利用籼粳稻杂交所产生的某些优势性状的观点

尼契巴洛维奇和莱斯克的形态生理理想型

群体应有足够的叶面积,叶片结构无论上层还是下层都应相似;群体下部叶片叶绿素含量高,可使各叶层间有比较一致的光强分布,上层叶片叶绿素含量低,则可增加光的反射和透射;群体最大光合量应该出现在各叶片光一光合作用曲线都处,于光强所容许的平坦反应区间 水稻新株型

●低分蘖能力,移栽稻6—8个,直播稻3—4个●无无效分蘖●每穗粒数200——250粒●株高90——100cm ●茎杆粗壮,叶片厚、直立,叶色暗绿●根系发达●抗病虫害●生育期110一130天●收获指数0.6●产量潜力土15t/ha 超级杂交稻理想株型

(1)株高100cm左右,秆长70cm左右,穗长25cm左右。(2)上部三叶的形态特点如下:①修长。②挺直。⑧窄凹。④较厚(3)株型。适度紧凑,分蘖力中等,灌浆后稻穗下垂,穗尖离地面60cm左右,冠层只见挺立的稻叶而不见稻穗(4)穗重和穗数。单穗重5g左右,每公顷穗数270万左右。(5)叶面积指数和叶粒比。以上部3叶为基础计算,叶面积指数6.5左右,叶面积和粒重之比为100:2.3左右,(6)收获指数为0.55以上。

11.以水稻为例,简述水稻耔粒灌浆的生理生化指标? 水稻籽粒充实的过程,主要为淀粉合成与累积的过程。ADPG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Q-酶是淀粉合成的3个关键酶。(1)水稻灌浆期ADPG焦磷酸化酶、淀粉合成酶合、Q-酶的活性变化:①灌浆期籽粒中三个酶的活性,开始灌浆时酶活性很低,随灌浆进程酶活性提高,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②强、弱势粒间相比较,灌浆前期强势粒中3个酶的活性与酶的最大活性高于弱势粒,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弱势粒。但在灌浆中、后期,弱势粒中酶的活性高于强势粒。③3个酶之间比较,淀粉合成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最早,ADPG焦磷酸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随淀粉合成酶的峰值之后,Q酶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最迟。提高灌浆前期籽粒中Q酶、淀粉合成酶和ADPG焦磷酸酶的活性是促进籽粒灌浆和提高粒重的关键。(2)水稻灌浆期籽粒中激素含量的变化。细胞分裂素:根系和籽粒中细胞分裂素(Z+ZR)浓度在灌浆初期均较高,根系中Z+ZR浓度在花后3-9d达最大值,籽粒中的最高浓度出现在花后6-12d。生长素:水稻籽粒中IAA变化与Z +ZR的变化相类似。赤霉素:水稻籽粒中GAs的含量很高,花后6-9天达最大值。脱落酸:①与GA相反,在灌浆初期ABA含量增加很慢;花后15-18天达到最大值。②籽粒中ABA含量高,灌浆速率大,粒重高;多胺:籽粒中Put(腐胺)、Spd(亚精胺)和Spm(精胺)的含量,强势粒高于弱势粒,籽粒中Spd和Spm的含量或浓度,谷粒充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12.水稻施肥技术的改进和发展?

根据高产水稻的需肥特点,近年来水稻的施肥技术作了重要改革:一是根据产量水平适当增加肥料的施用量;二是改变过去重基蘖肥(80%~90%)、轻穗肥(10%~20%)的施肥模式,而采用基蘖肥与穗肥并重(60%~50%:40%~50%);三是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比例,尤其是注重拔节~抽穗期的磷、钾肥施用。水稻每公顷10吨以上的产量,一般施用纯氮220~250kg/ha,N:P2O5:K2O为1:0.4:0.6。13.试述当前水稻生产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

问题:

1、高产品种适应性及良种方法配套不够

2、高产稳产技术的普适性和轻简化不够

3、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推广到位率不够

4、水稻生产抗灾减灾技术基础不牢

5、水稻生产化学投入品依赖性过多

解决途径:

1、明确高产创建目标与技术思路

2、科学选择并合理布局水稻品种

3、确立主推技术并落实关键技术

4、加强灾害预测与防灾减灾

5、创新技术服务体制与推广方式

14.试述当前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点

1、水稻优质高产协调形成机理及调控技术

2、高产水稻的根系建成规律

3、水稻超高产理论与技术

4、水稻栽培技术轻简化

5、作物抗逆减灾栽培理论与技术

6、高新技术的应用

15.试述水稻高产群体茎蘖发展过程及其指标

SN秧苗移栽叶龄期→N-n有效分蘖叶龄期→N-n+3高峰苗叶龄期→抽穗期→成熟期上下

适宜基本苗→达到适宜穗数的苗数→总茎蘖苗数控制为适宜穗数的1.1-1.3倍→对应

完成适宜穗数值无效分蘖存活数在5%一下→最佳穗数

指标:在精确栽培合理基本苗的基础上,促进分蘖早发,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即N-n叶龄期够苗。此后的无效分蘖必须提早控制其发生,当稻株进入无效分蘖叶龄期(N-n+1叶龄期),分蘖即明显减弱,到拔节前一个时期(N-n+2叶龄期),分蘖停止,进入高峰苗期,切不可延迟到拔节期出现。高峰苗数应控制在预期穗数的1.1-1.3倍。拔节后,无效分蘖逐渐消亡。同时要促进有效分蘖的发育,以利形成大穗。至抽穗期无效分蘖应基本无存活,有效叶面积率就可以达到95%以上。16.试述禾谷类作物弱势粒形成的原因及其调控途径

形成原因:1、胚乳是水稻的主要利用部分,它的发育和充实状况决定开花越早的籽粒,胚乳细胞的起始增殖势、最大增殖势和平均增殖速率越大,到达最大增殖速率的时间就越短,由于不同籽粒的胚乳细胞数不同,造成了穗上籽粒间粒重的差异,迟开花籽粒的生理活性低是胚乳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2、在以往的研究中认为同化物供应限制是强、弱势粒间灌浆的差异,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籽粒中同化物的基质浓度与强、弱势粒的发育差异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推测弱势粒粒中淀粉的生物合成率低、累积速度慢可能是其籽粒灌浆慢、充实度差的主要原因。3、ABA通过调节籽粒SuSase的活性促进了蔗糖在籽粒库中的卸载从而促进了同化物向籽粒的运输。乙烯抑制籽粒中SuSase、StSase的活性削弱籽粒中从蔗糖转变为淀粉的生化能力。弱势粒粒ABA含量较低,乙烯释放速率较高。ACC是乙烯的前体,在土壤水分严重亏缺下,根系中ACC可能作为根源信号输送到籽粒中,诱导籽粒中乙烯的合成,进而限制籽粒灌浆。灌浆期籽粒中乙烯释放速率的变化与籽粒中ACC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弱势粒中ABA/ACC低。籽粒灌浆速率不仅与ABA浓度和乙烯的释放速率有关,而且与ABA和ACC的比值有关,籽粒灌浆速率与ABA/ACC值呈极显著正相关。4、在水稻灌浆前,弱势粒中的SuSase、StSase、AGPase、BE活性低。

调控途径:

1、通过疏花等措施提高酶的活性,进而提高谷粒充实率和粒Co(NO3)2籽粒中ACC的浓度和乙烯的释放速率明显地降低,并且籽粒灌浆速率增加,活跃灌浆期延长,粒重显著提高。

3、喷施外缘ABA则相应降低籽粒中ACC浓度和乙烯的释放速率,并且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和灌浆期,提高了粒重。

4、喷施AVG抑制乙烯合成。

17.武粳15的N=19,n=7, 请说出它群体合理发展的叶色黄黑变化(什么时候黄,什么时候黑?黄、黑处于哪些叶龄期)

武粳15有6个节间。第一次黄是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1),第二次黄是拔节期(N-n+3),第三次黄是破口期(抽穗始期)

18.扬粳4028 的N=17,n=6, 生长情况较好,请说出它的搁田期、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的叶龄期

1、搁田期: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1=10,搁田5-7 d。

2、保花肥:在第一包分化至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倒4叶露尖)。

3、促花肥:雌雄蕊形成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倒二叶抽出)小麦部分

1.小麦群体质量主要指标及其意义?

①开花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是小麦群体质量的核心指标。小麦子粒在开花后形成并充实,其干物质的70%-90%来自开花后的光合产物,且随产量水平提高,花后积累物质对产量贡献越大,因此产量水平的高低主要决定于群体花后光合生产能力。②适宜LAI是小麦高产群体质量的基础指标。提高开花至成熟期的群体光合生产量,其基础的生物学条件是大小适宜、功能持续期长的群体叶面积。③在适宜的LAI条件下,提高总结实粒数。作物产量形成是源库发展的结果,足库强源才能获得高产。小麦子粒数的多少反映了库容量的大小,因此总结实粒数多少和粒重大小是群体质量的重要指标,提高总结实粒数既是进一步高产的形态指标,也是提高群体结实期光合生产量的生理指标。④粒叶比是衡量群体库源协调水平的综合指标。在稳定适宜LAI基础上提高总结实粒数和粒重,实现产量的不断提高,从库、源关系上必须通过提高粒叶比来实现。粒叶比越高,群体质量越高,产量水平越高。⑤有效叶面积率和高效叶面积率在群体质量上的意义。在适宜的群体LAI基础上提高粒叶比,其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提高有效及高效叶面积率来实现。⑥高产群体的茎杆长度及其组成。适宜的株高,和节间长度配比有利于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和解决大穗和抗倒的矛盾。⑦稳定适宜穗数条件下提高茎蘖成穗率与群体质量的关系。孕穗至开花期群体各项质量指标是建立在出苗分蘖起至孕穗期各生育时期群体合理发展基础上的,这个群体合理发展的过程是在合理基本苗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合理的茎蘖动态,提高茎蘖成穗率,实现适宜穗数的过程。

2.分析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质指标及品质形成规律,指出优质高产栽培主要技术措施(高产群体质量的调控技术)?

小麦籽粒品质是指小麦籽粒对某种特定最终用途的适合性,亦指其对制造某种面食品要求的满足程度,是衡量小麦质量好坏的依据。小麦籽粒品质可以分为:形态品质、营养品质(蛋白质、淀粉)、加工品质(出粉率、容重、面粉白度、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态品质、营养品质、加工品质、食味品质、安全与卫生品质等五个部分。】

我国专用小麦主要分为:

1、强筋小麦,籽粒硬质,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高,延伸性好,适用生产面包粉及搭配生产其他专用粉小麦

2、中筋小麦,子粒硬质或半硬质,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强度中等,延伸性好,适宜做面条或馒头

3、弱筋小麦,籽粒软质,蛋白质含量低,面筋强度弱,延伸性较好,适用做饼干糕点。此外,还有满足特殊用途,例如特殊营养、食疗、特殊动物饲料等的专用小麦。

国标品质指标有:籽粒(容重、水分、不完善粒、杂质、色泽气味、降 栽培措施:要达到区域化、市场化、专用化、调优化、产业化。着眼于-开化-成熟期的群体质量的总目标,通过“小、壮、高”栽培技术途径,密、肥、水等技术的配合,实行适时、适量的调控。(1)、播期,最佳播期的决定以播种至越冬始期具有形成壮苗所需的积温为原则,强中小麦应在时期范围内播种,弱筋小麦宜在时期范围内早播。(2)、密度,合理基本苗是优质群体的起点,是形成高产的基础。春性中筋小麦适期播种条件下150-180万/公顷基本苗、晚播条件360、春性弱筋小麦适期播种条件下240可实现优质高产。(3)、肥料用量及其运筹,中强筋小麦N肥施用比例宜采用基肥:平衡:拔节:孕穗5:1:2:2的运筹方式,在土壤基础地力高、施N较低条件下亦可采用3:1:3:3的运筹方式,可实现优质高产,弱筋小麦应适当降低中后期施N比例,以基肥:平衡:拔节为7:1:2的N肥运筹方式可以生产出符合国家弱筋专用小麦标准的小麦子粒产品,实现优质高产。增施磷钾肥一般有显著增产作用,基肥与拔节肥均为5:5.。(4)、水分的调控,降低麦田地下水位,可以提高小麦花后根系活力,同时,节水高产栽培也是一个重大的栽培改革战略措施。

3.简述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

(1)小麦产量是由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构成的,叫做产量构成三因素。(2)小麦产量三因素是在不同生育过程形成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生育前期以形成穗数为中心,为粒数奠定基础,生育中期以形成粒数为中心,也是巩固穗数,为粒重打基础的时期,生育后期以形成粒重为中心,又是巩固粒数的重要时期。(3)小麦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个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当单位面积容纳的穗数过多时,则每个穗占的空间和营养面积过小,会影响粒数和粒衙的提高;同时每穗结实粒数过多,会影响粒重的提高和籽粒整齐度。

4.根据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简述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的肥料运筹原则。(1)、氮肥:

强筋中筋弱筋 施用量(kg/mu)16-1814-16 12-14 基肥50%50%70%平衡肥10%10%10% 拔节肥15-20%20%20% 孕穗肥20-25%20%/(2)、P、K肥

中强筋小麦 N:P2O5:K2O=1:0.6:0.6 弱筋小麦 N:P2O5:K2O=1:0.4:0.4

分两次施 基肥;返青拔节肥(春性 7-9叶 半冬性5-7叶)(3)、根外追肥

浓度:尿素1-2% KH2PO4 0.5-1% 时期:孕穗-花后20天

方法:可与防治白粉病、赤霉病的药剂一起喷施,对中强筋小麦作用较大,可提高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5.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的思考?

我国是世界上小麦面积最大和消费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小麦生产稳定发展,实现了由长期紧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转变,然而随着小麦单产和总产的稳步提高,小麦子粒品质未有同步改善,而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优质专用小麦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小麦结构性过剩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开展农业结构性调整小麦总面积和总产有所下调,但小麦生产更注意小麦品种布局的优化,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使小麦经济效益发生改变,当前国际上专用小麦的需求是上升趋势,我果特别需要的是进口饼干糕点用弱筋专用小麦和面包用强筋专用小麦,美澳加小麦生产大国的优质专用小麦与国内生产小麦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十分重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以尽快推进我国优质高产高效专用小麦产业的发展 发展策略: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产小麦与进口小麦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增强我国小麦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小麦生产与加工业经济效益并丰富小麦面制食品种类,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将是今后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方向,为此,需要(1)因地制宜,根据区划,实行区域化种植;(2)根据市场需求量,确定各类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3)引种、育种结合,加速推广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淘汰市场份额小、品质差的通用小麦;(4)研究制定并推广应用优质专用小麦栽培技术规程,充分发挥品种与生态条件优势,生产品质稳定一致的专用小麦满足市场需求;(5)建立产加销一体化体系。实行专用小麦基地化、产业化生产。

高产考试复习题 精华版

6.你对江苏小麦的发展思路(1)、江苏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

1.生态优势。2.品种优势。3.区位优势。4.商品优势(2)江苏小麦生产发展对策

江苏小麦生产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稳定种植面积,突出优质专用,努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安全。1)稳定小麦种植面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小麦作物的需求呈现增长趋势。由于种植业结构布局调整已基本到位,小麦面积进一步下降趋势得到遏制,我省应稳定2500万亩的小麦种植面积。2)大力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在沿江沿海大力发展弱筋小麦生产我省沿江、沿海、丘陵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土壤、气候等生态条件,小麦生长后期温度偏低,温差偏小,降水相对较多,土壤沙性强,保肥供肥能力差等特点,十分适宜生产弱筋小麦,也是农业部规划的长江中下游优质弱筋小麦产业带的龙头。应在沿江沿海建设弱筋小麦基地,在淮北北部陇海线建设强筋小麦基地,在里下河、沿淮地区建设中筋小麦基地。3)强化优质专用小麦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当前,江苏各地在发展优质小麦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品种、轻栽培”的问题。地方政府出于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愿望,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优质良种、号召农民大面积种植,然而由于沿用传统的栽培管理模式,收获的商品不符合国家优质标准,而且品质不稳定,优质优价的承诺难以兑现,挫伤了广大农民发展优质小麦生产的积极性。可见,制约现阶段江苏优质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不是缺乏优质良种,而是配套栽培技术集成应用的严重滞后。因此,强化以肥水运筹技术为核心的标准化配套栽培技术的集成应用,是促进江苏优质小麦生产健康发展的关键技术途径。4)努力提高单产。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必然使得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必须不断提高单产,才能满足需要。在品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后,怎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让农民获得最大收益,将成为我省小麦生产研究的重点。5)实行优质小麦生产的产业化。通过龙头面粉企业、生产基地、科研单位和种子部门等的合作,良种良法配套,以定单的形式,实行优质小麦生产的产业化开发。目前我省正在加大弱筋小麦和强筋小麦产业化开发,并已取得了显著成绩。7.国内外小麦生产形势和发展趋势

我国小麦发展情况:我国是世界上小麦面积最大和消费最高的国家之一,随着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小麦生产稳定发展,实现了由长期紧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转变,然而随着小麦单产和总产的稳步提高,小麦子粒品质未有同步改善,而在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优质专用小麦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小麦结构性过剩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开展农业结构性调整小麦总面积和总产有所下调,但小麦生产更注意小麦品种布局的优化,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使小麦经济效益发生改变,当前国际上专用小麦的需求是上升趋势,我果特别需要的是进口饼干糕点用弱精专用小麦和面包用强金专用小麦,美澳加小麦生产大国的优质专用小麦与国内生产小麦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十分重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工作,以尽快推进我国优质高产高效专用小麦产业的发展。

8.小麦高产的主要栽培技术体系(结合江苏小麦生产技术)

以尽可能少的基本苗,实现最佳穗数;以减少小穗的退化数为重点,增加没穗粒数;以防早衰为中心提高粒重。技术关键:

1、精种(七分种,三分管):根据生态生产条件及市场需求确定适宜品种;根据小麦专用类型,确定适宜的播期;根据茬口与土壤墒情确定如何播种;根据播种期确定适宜的基本苗。

2、调肥(巧施肥):重施拔节、孕肥,合理确定施肥结构与运筹方式

3、配套:及时采用抗逆技术

4、因茬、墒、种、苗、境进行栽培管理:因腾茬早晚确定小麦播期和相应的技术体系;因土壤墒情确定播种;因品种生态型、品种特性、专用类型等确定栽培管理技术;因个体健壮程度、群体指标等确定施肥;根据逆境发生状况进行相应的栽培管理。玉米部分

1.玉米高产群体指标及论证

答:1.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群体的物质积累量,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的群体物质生产积累量,是最终提高玉米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基础,是高产群体的最主要特征。2.控制吐丝期群体适宜的LAI(控制适宜LAI是高光效群体最基本的质量指标值,它是协调叶面积和净同化率矛盾,形成最大光合生产源的基础,是实现群体高光效、夺取高产的基本条件。3.增加总结实粒数,是玉米高产的一项形态数量指标,更是提高子粒生长期群体光合生产力和促进光合产物更多地分配给子粒的一项生理质量指标。适宜LAI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总粒数是提高群体质量的关键。4.粒叶比是综合反映群体源库协调水平的质量指标,在适宜的LAI条件下,粒叶比的比值越高,群体的质量越高。5.改善叶系组成,控制吐丝期LAI在最适范围内,消灭无效叶面积充分发挥无知生产效能。6.提高茎系结构的质量,壮杆是增强抗倒能力,改善叶系受光姿态和协调源库关系的基础。7.群体质量的根系性状表述,气生根数表述根系质量,是最直观的形态生理数量指标。2.群体质量高产提高途径

答: 玉米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根据当地的生态气候条件,使玉米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同步,充分利用当地的温光水资源,趋利避害,是稳产高产的前提。此外以足苗足株足穗:以壮苗壮株,充分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功大穗,提高花后的光合生产与物质积累夺取高产

1、种子精选是精细播种的基础,确保种子纯度和大小均匀。可减少种子间生活力和发芽出苗率的差异

2、在前者基础上,适当增加播种量,精播足苗配合多次间苗,是确保适宜株数提高植株整齐度的有效措施

3、提高总粒数,扩大产量库量,这是高产的主要决定因素,又是增加群体花后光合生产的内在生理质量指标

4、提高粒叶比,在有限度的LAI下提高总粒数,要通过提高粒叶比来实现

5、改善叶系组成,减少空杆叶面积提高有效叶面积,增加到7-到5叶高效叶面积,增加花后产量生产源

6、增加茎粗及茎鞘重,提高群体整齐度,建成抗倒及输导能力强和良好的群体冠层支撑系

7、增加气生根量,其是根系发达和活力旺盛的标志,是高产群体根系的直观诊断指标。3.如何壮大穗?

答:1.种子精选,种子精选是精细播种的基础,确保种子纯度和大小均匀。可减少种子间生活力和发芽出苗率的差异。2.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群体的物质积累量。促进壮秆强根3.控制吐丝期群体适宜的LAI,增加总结实粒数。4.合理施肥。基肥、穗肥、粒肥的合理比例:玉米穗分化期吸收N量最多,但产量随开花结实期吸N量的增多而显著提高的吸N规律,高产玉米应在适量满足前中期吸氮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后期的吸N量,实验表明基肥:穗肥:粒肥中3:6:1体现了基肥在满足壮苗早发和控制拔节期稳长的基础上,突出重施穗肥主攻大穗,有利于群体的源库的协调发展而高产,而穗肥在10叶展开期亦倒11叶展开期施用最好,产量最高。5.防止重点防冶玉米螟。6,适时浇水。尤其当玉米进入灌浆期,土壤水分充足与否,与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水分亏缺将导致玉米大幅减产。4.肥料的使用(时间,运筹)

答:玉米施肥是指合适合时地施用氮磷钾及其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一般土壤可以满足玉米的需求;钾肥和磷肥不易流失,可以做基肥一次施足。氮肥运筹是肥料运筹的关键,其运筹方法如下:

1、确定合理的施肥量

2、氮肥的合理运筹:在肥料中,氮肥对塑造高产群体的形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适宜的施氮量被确定后,还必须根据高产群体前、中后齐的吸肥规律,各时期施氮对各部器官生长的作用规律,正确运筹氮肥,包括基肥和穗肥的合理比例,追肥的正确时间和数量等

3、基肥、穗肥、粒肥的合理比例:玉米穗分化期吸收N量最多,但产量随开花结实期吸N量的增多而显著提高的吸N规律,高产玉米应在适量满足前中期吸氮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后期的吸N量,实验表明基肥:穗肥:粒肥中3:6:1体现了基肥在满足壮苗早发和控制拔节期稳长的基础上,突出重施穗肥主攻大穗,有利于群体的源库的协调发展而高产,而穗肥在10叶展开期亦倒11叶展开期施用最好,产量最高。

5.玉米高产重点应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论证?

玉米子粒产量高低取决于吐丝以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高低.提高吐丝至成熟期的群体物质生产积累量,是最终提高玉米总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基础,是高产群体的最主要特征,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关键所在。

吐丝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的二次方程曲线关系, 说明吐丝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仅反映了群体的大小,并不能直接反映群体产量的高低;只有吐丝期干物质积累量控制在最适值的群体,可获得最高产量。

吐丝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与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吐丝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直接决定产量的高低,吐丝后生长期间具有高的光合效能和物质积累量的群体,必定高产,这一生产能力的提高, 同时伴之于成熟期总生物量的提高。玉米生产中, 不断提高吐丝期后的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是高产栽培的关键所在。

6.玉米高产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及叶系组成的特征?

叶系是光合物质生产源,玉米的生育过程中,群体最大的LAI 一般出现在抽雄吐丝期,因为开花终止了叶的发育,实现群体高光效,应使玉米群体在此时截获几乎所有的光能,达到最高的光合作用水平。玉米群体的光合生产量由光合势和净同化率决定,试验测定(陆卫平,1994)表明,随着吐丝期LAI增加, 光合势增加,同化率下降。LAI过小或过大,均不能形成最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只有吐丝期LAI适宜,是统一光合势和净同化率这对矛盾的基础,可产生最大的光合生产量,形成强大的产量源。一般平展型3.5~4.0,紧凑型5.0~5.5。

叶系组成:高效叶面积与无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对结穗株而言,尽管所有的绿叶均参加了子粒的建成,但以穗位叶为代表的中部叶因其功能期与果穗分化形成同步,并离子粒库近而对产量形成影响较大。无效叶面积:群体植株空杆株有叶而不结实,降低叶绿素的光合效益,对产量形成有害无益,故称之为无效叶面积。7.玉米高产群体的根系质量指标的主要特征?

根系是最主要的吸收器官,并具有合成、运输和部分的贮藏功能,在源库关系中,根作为根源的作用是决不可忽视的,尤其是花后结实期叶系功能的强弱和持续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根系功能和衰老的早迟(朱献岱1982,戴俊英1988)[18,28],根群发达、分布深广、活力旺盛是群体高光效的基础。

玉米的根分成四组:初生根、1~4层节根、5~6层节根、7层以上气生根

(1)玉米灌浆结实期群体气生根的多少可反映整个根系的发达程度,直接可以用作群体根系数量的诊断。(2)根系伤流强度是反映根系活力的重要指标,气生根多的群体,灌浆结实期根系伤流强度高(3)气生根多的品种,干物质积累量也多。表明气生根多更利于品种增加花后群体干物质生产积累量,促进一生总干物质生产积累量的增加。(4)气生根数和总根数与产量的相关具有一致性,气生根的多少是品种产量高低的标志。气生根数与千粒重、穗粒数的相关尤以气生根数与穗粒数的相关更为密切。

8.玉米足、壮、高的栽培技术途径?

即以足苗足株保足穗;以壮苗壮株,充分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攻大穗;提高花后的光合生产与物质积累夺取高产(1)种子精选是精细播种的基础,确保种子纯度和大小均匀,可减少种子间生活力和发芽出苗率的差异。(2)在精选种子的基础上,适当加大播种量,精播足苗配合多次间苗,是确保适宜株数提高植株整齐度的有效措施。(3安排最佳抽雄土丝期,为玉米灌浆结实争取最佳的气候条件为前提(4)控制最适叶面积、增加总粒数、提高花后物质生产能力为目标(5)从播种建立群体起点开始,通过足苗匀苗去弱株确保足穗壮株提高整齐度,按叶龄进程调空群体发展、改善叶系组成、增加粒叶比、主攻大穗,使群体随生育进程按预期的目标发展。栽培调空归纳为“足、壮、高”的技术途径,即以足苗足株保足穗;以壮苗壮住,充分发挥个体的生产潜力,攻大穗;提高花后光喝生产与物质积累夺取高产。9.详细说明玉米高产的施肥运筹?

氮肥的合理运筹 在肥料中,氮素对塑造高产群体的形态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适宜的施氮总量被确定后,还必须根据高产群体前、中、后期的吸肥规律,各时期施氮对各部器官生长的作用规律,正确运筹氮素。包括基肥和穗肥的合理比例,追肥的正确时间和数量等。

基肥、穗肥、粒肥的合理比例:玉米穗分化期吸N量最多,但产量随开花结实期吸N量的增多而显著提高的吸N规律,高产玉米应在适量满足前中期吸N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后期的吸N量。研究表明,土壤中的速效N素一般极易变化,容易被玉米吸收也容易流失,基肥:穗肥:粒肥比例中的3:6:1处理,体现了基肥在满足壮苗早发和控制拔节期稳长的基础上,突出重施穗肥主攻大穗,有利于群体的源库的协调发展而高产。玉米是不分蘖的作物,不像稻麦那样前期需吸收较多的氮素以促进分蘖,满足穗数,且生育期间气温逐渐升高,基肥的肥效容易发挥,有适量的基种肥即可满足玉米形成壮苗的要求。

此基肥中的N素用量必须既能满足壮苗早发,又能使拔节期植株叶色逐渐褪淡,实现稳产。在壮苗早发、中期稳长的基础上重施重肥,就能统一壮秆与大穗的矛盾,使群体在吐丝期能获得适宜的LAI,达到扩库强源,促进高产形成。

磷、钾肥料施用后,大部分被土壤吸收固定,当季吸收利用率低,在土壤中的流动性差,不易流失,其肥效长达数年之久。为提高磷、钾肥的当季吸收利用率,以集中施用在根系容易吸收的部位,使其随玉米的生长逐步增加吸收利用率,一般以作基肥为好。

增肥磷钾肥有利于壮苗早发,壮株大穗,提高粒叶比,增加粒数和粒重,是提高群体质量的重要条件。

10.玉米高产群体的培育途径和技术 技术途径:“足、壮、高”,即足苗足株保足穗,壮苗壮株攻大穗。

1、保证玉米生育进程与最佳季节的同步:麦收后40-50 d时进行玉米套种,进行幼苗移栽

2、适宜穗数的基础上主攻大穗 ○1增加总粒数的栽培策略:适宜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2适宜密度○3壮株大穗,植株干重越大,个体越壮,越有利于大穗形成,个体籽粒产量增加,经济系数越大。

3、提高群体植株整齐度(种子精选,确保发芽出苗一致):○1精播足苗多次间苗○2乳苗移栽(特别是春玉米)

4、高产玉米的施肥运筹:(1)高产玉米的吸肥特性:在适量增加前、中期吸氮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花后阶段的吸氮量。增加前期吸磷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中后阶段特别是花后阶段的吸磷量。重视各个生育阶段尤其是拔节至吐丝阶段群体的吸钾量。(2)高产玉米的施肥运筹:

1、确定合理的施肥量

2、氮肥的合理运筹:在肥料中,氮肥对塑造高产群体的形态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适宜的施氮量被确定后,还必须根据高产群体前、中后齐的吸肥规律,各时期施氮对各部器官生长的作用规律,正确运筹氮肥,包括基肥和穗肥的合理比例,追肥的正确时间和数量等

3、基肥、穗肥、粒肥的合理比例:玉米穗分化期吸收N量最多,但产量随开花结实期吸N量的增多而显著提高的吸N规律,高产玉米应在适量满足前中期吸氮量的基础上重点增加后期的吸N量,实验表明基肥:穗肥:粒肥中3:6:1体现了基肥在满足壮苗早发和控制拔节期稳长的基础上,突出重施穗肥主攻大穗,有利于群体的源库的协调发展而高产,而穗肥在10叶展开期亦倒11叶展开期施用最好,产量最高。油菜部分 油菜思考题

1.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有哪些特点?不同产量水平下提高产量的途径有何不同?

油菜产量可分为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三个构成因素,它们各具有不同的特点。①油菜的角果皮是一种主要的光合器官,而其内部的子粒又是一种贮藏器官。合成光合产物的源和贮藏光合产物的库两者结合为一体。油菜角果的另一特点是扩张能力很强,补偿能力也很强。②油菜每角分化的胚珠数很多,但退化也多,这是油菜产量潜力的所在。油菜每角粒数的形成不仅受灌浆物质多少的影响,而更直接的是光对角果的照射刺激。③提高粒重增加产量仍有相当的潜力。子粒的灌浆充实。油菜的胚胎首先要消耗胚乳的养分才发育形成胚,然后在进行胚的充实,在胚中积累的主要是脂肪和蛋白质,所需要的能量比淀粉更多。

①在低产水平下,由于角果数少,每角粒数少,千粒重低,因此通过栽培措施增加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明显的提高产量,但一般以增加每亩角果数比较方便,在这种产量水平下一般为增角增产型,生产上通过增加密度,只要少量增施肥料即可达到。②在较高产量水平下,单纯靠增加某一因素已经不可能进一步提高产量,因此必须协调三者的生长而获得高产,既协调增产型。③在高产条件下,每亩角果数已达适宜水平,不能在增加,群体的千粒重受灌浆物质多少的制约变化幅度较小,因此只有在稳定角数和粒重的基础上增加每角粒数才有利于产量的进一步提高。2.简述油菜高产群体的质量指标

①增加开花结角期群体光合生产量。油菜子粒产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开花结角期的干物质生产量。②控制适宜的LAI和PAI,确保开花结角期光合层结构的顺利交替。

高产群体的最大LAI的最适范围是4.4左右,LAI与PAI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PAI一般随LAI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控制了适宜的LAI,也就能使PAI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PAI略大于LAI更好。油菜角果皮和叶片两种光合器官的交替是伴随着角果的形成而进行的。高产油菜在开花期内叶面积下降75%左右为适宜。即终花期的面积降至初花期的25%左右,终花后,随着角果的进一步生长,叶面积继续下降,至终花后10天左右,叶面积全由角果皮代替。③建立高效结角层结构。油菜结角层是由角果和果序轴组成的一个空间结构,包含了油菜所有的产量构成因素,同时其角果又是直接形成子粒产量的重要器官。通过合理利用一次、二次分枝,建立整齐一致的结角层是取得油菜高产的重要手段。3.简述油菜高效结角层结构的特点和组成油菜结角层是由角果和果序轴组成的一个空间结构,它包含了油菜所有的产量构成因素,同时其角果又是直接形成子粒产量的重要器官。高效结角层结构形成涉及到三个主要方面:合理的茎枝组成及其形成;适宜叶面积的发展与适宜角果皮面积的合理交替;各期干物质的合理积累与子粒产量的关系。

4.简述油菜高效群体的调控技术 a.适期早播,培育壮苗,稀植栽插。

油菜播种期的早迟决定着一生总叶数的多少,在适宜的播期范围内,播种期每提早2-3天,主茎总叶数即可增加一张。随着主茎总叶数增加,单株的角果数也增加,呈极显著正相关。壮苗的标准:株型矮壮,根系发达,苗龄适中,老嫩适度,无病虫害。b.确定适宜基本苗,建立合理的群体起点。

c.防冻保苗。在苗期喷施多效错,早施N肥,增施P、K肥

d.改善施肥运筹,提高后期氮肥比例。高产油菜的施肥应该前足,中控,后重的原则,即在基、苗肥适量施用的基础上,控制腊肥以及推迟抽薹肥的施用,以利于在秋发的基础上,控制返青抽薹期稳长,减少或控制无效生长;抽薹中后期重施薹花肥,增加薹花肥的比例,以满足花角期生长的需要。

5.简述高产油菜的吸肥特点及施肥技术 吸肥特点:油菜地上部分含氮率以前期较高,以后逐渐下降直至结实中期,之后又有明显的回升。说明油菜到成熟后期仍需要吸收较多的N素营养。生产上N肥的施用应满足苗期和花角期生长的需要。油菜一生中P、K含量以苗期最高,越冬至抽薹变化不大,抽薹后,P、K含量增加,其中以K增加更明显,初花后两者又都逐渐下降。为夺取油菜高产,在重视苗期供P、K的基础上,应重视提高开花结实期对P、K的供应和吸收。除此以外,油菜对B肥还有一定的需求量 施肥技术:

①N肥的施用,前足、中控、后重施肥。施足基肥,补足苗肥,促进早发、旺发。基肥45-50% 苗肥10-12.5%。适当推迟苔肥,减少无效生长。苔高25-30厘米时施用,用量30-35%。补施花肥,防止早衰。用量10-12.5%

②P、K肥的施用,P肥作为基肥使用 磷酸二铵15-20千克/亩基肥中施用KCL5-7.5千克/亩,抽薹前再施用5-7.5千克/亩.③B肥的施用 高产条件下,B肥作为基肥施用效果较好,每亩施硼砂0.5-1公斤为宜。棉花部分

1.棉花的无限生长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无限生长特性包括:①生长期的无限性②结铃期的无限性:生产上可以提前播种期,延长结铃期,以利于提高产量③营养器官分化的无限性:生产上可以降低密度,利用此特性使叶枝产生棉桃。④生殖器官分化的无限性⑤再生能力的无限性:如顶芽受伤,可以刺激侧芽生长;根系中主根增多,侧根即将增加。在生产上遇逆境如冰雹砸伤或生长在盐碱地上的棉花可利用再生能力减少受损程度。

具体:棉花的无限生长性包括生长期的延长/结铃期的无限性/营养器官的无限分化/生殖器官的无限分化性/棉花的再生能力.无限生长性是当前应用的棉花主要生长特性之一,合理应用就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提高值棉经济效益.根据棉花的生育期在适宜条件下可不断延长,特别是花铃期可不断延长哪个这一特点,在棉花栽培上可通过改变棉株的生长环境条件,适当地延长棉花的生长期,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能延长棉花的有效结铃期,使棉花获得高产获得高产更高产.目前在生产上通过以下措施可有效达到以上目的:

(1)改变种植方式,延长棉花的生长期,如将麦后棉改为麦套棉、直播棉改为一再棉花,这样可以提早播种,增加棉花的生长期,延长有效结铃期

(2)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棉花生长.通过地膜覆盖播种,可有效促进棉花的生长,加快生育进程,延长结铃期,增加产量

(3)在棉花生长后期,及时加强肥水管理,保证棉花后期适度生长,可防止棉花早衰,多结中上部棉桃,一方面可用来弥补前中期可能由灾害造成的损失,一方面可在前中期生长较好的情况下,获得更高产.a利用营养体的无限增加这一特点,在生长不足时,适当增加生长,建立足够的营养源,保证棉花高产所具备的丰产架子,而且叶枝的合理应用也可获得高产.b利用生殖器官无限分化的特点,在生产上促进花芽分化,促进果枝生长,有利于棉花产量的进一步提高.c利用棉花枝条的再生能力,可在棉花受灾后精心管理,长出新枝,恢复生长d再生能力强也有不利的一面,棉花打顶后往往赘芽丛生,容易遭受病虫害,需要采取打边心或者化学整枝,控制这一无效生长.2.试述棉花的生育特性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无限生长性:生长期的延长、营养器官的无限分化、结铃期的无限性、棉花的再生能力无限性。应用(1)改变种植方式,延长棉花的生长期,如将麦后棉改为麦套棉、直播棉花栽棉花,这样可提早播种,增加棉花的生长期,延长有效结铃期;(2)提高土壤温度,促进棉花生长。如通过地膜覆盖播种,特别是南方棉区在移栽时再用地膜覆盖的移栽的地膜棉,可有效促进棉花的生长,加快生育进程,延长结铃期,增加产量;(3)在棉花生长后期,及时加强水肥管理,保证棉花后期适度生长,可防止棉花早衰,多结中上部棉桃,一方面可用来弥补前中期可能由灾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在前中期生长较好的情况下,获得更高产。在生产上可利用营养体的无限增加这一特点,在生长不足时,适当增加生长,建立足够的营养源,保证棉花高产所具备的丰产架子,而且叶枝的合理应用也可获得高产。

器官的同伸性:在棉花的生育过程中,棉花主茎的出叶与根系的发生,主茎伸长,果枝的发生和花芽分化等都存在着有规则的同伸关系,根据这些同伸规则,棉花主茎每长一片真叶,棉株内外相应生长着一定的器官,并存在着器官与器官的相关性,这些关系就是棉花器官的同伸性。棉花器官同伸关系在生产上的应用(1)叶片与根系同伸关系,为栽培技术的应用伸关系为调控措施的及时应用提供依据。(3)叶龄与果枝同伸关系,又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4)利用同伸关系预测灾后对策效应。生长的周期性

(一)生育期周期性

1、生育期的周期性

2、生长中心变化的周期性

(二)营养生长的周期性

1、棉花根系生长的周期性:根系吸收功能下降过快,防止棉花早衰。应根据根系生长的同期性特点,为生产服务。

2、棉花叶片结构及生长的周期性

3、茎枝生长的周期性

(三)经济器官生长的周期性

应用: 根据棉花各个器官生长的周期性特点,我们在栽培上就可利用这些本身所性。首先,在每一个地区,使各个器官发育的最重要时期调节在最佳的环境条件下,有利于其生长和发育;其次通过应用适当的栽培技术促进各器官在关键时期的生长,如棉铃在伏桃形成期重施肥料,促进棉铃的充实;第三,通过对生长周期的了解,可有效地对棉花的长势长相作出判断,以诊断其发育是否产生异常。此外,棉花形态结构的一些周期性特点也有利于对棉花生长状况作出诊断。自身的调节性

(一)棉花生育进程的调节性 由以上分析表明,我们可以利用棉花的自调性能,在棉花栽培上,通过协调搭配品种、种植方式、茬口配置、肥水等因子,促进其生长发育,培育高产棉花。根系的自身调节性株高的自动调节性成铃的自身调节性 由此可见利用棉株的成铃调节能力,配合适宜的调节技术,能够达到提高成铃总数和优质铃的目的。利用棉花的结铃自调性可有效地为生产服务。棉花株型的调节性 生长的适应性

(一)对土壤的适应性

(二)对温度的适应性 由以上结果可知,根据棉花各生态区不同的温度条件,准确推算棉花各生育期所需的温度条件,通过正确选用品种,调节播期和采用地膜覆盖等技术,增强抗逆性,充分利用棉花对温度的适用要求,满足生长需要,促进棉花生产的发展。

(三)对水分的适应性

以上阐述了棉花对环境条件温、光、水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上一方面在滩涂上可开发利用棉花,另一方面在棉花受到不利气候影响时,及时调整技术措施,利用棉花适应性强的特点,恢复生长,减少受灾损失。

(四)对光照的适应性 以上结果表明,棉花对光强的适应范围较大,因此在生产上,可通过培育高光效株型、紧凑株型,调节群体大小,应用合理的株、行距配置,在生长过程中协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就能够充分满足棉花对光能的要求,提高群体光合效率。生长的重叠性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重叠的生育期较长。(2)果枝生长的重叠(3)蕾铃生长的重叠进行。

棉花的生长重叠性,在应用时必须既注意其有利的一面,又要防止其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表现在:和生殖生长的重叠性,通过促进营养生长,可有利于搭起丰产架子,扩大营养源,为棉花进入生殖生长中心保证充足的养分供应打下基础。同时利用蕾铃生长的重叠性,在促进棉铃生长的同时,使现蕾强度也不断加大,保证后期有较高的成铃率。不利的一方面应注意,由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重叠进行,有时两者关系难以调节,如果调节不好,容易造成营养生长过旺,反而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及时掌握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中心,以便各项技术措施实施和产生理想效果。

3.棉花的铃叶比有哪三个指标?其生物学意义如何? 棉花的铃叶比可以用三种方法表示:总铃数与总叶片数之比;总铃数和最大叶面积总干重与最大叶面积之比。生物学意义:①提高铃叶比是促进叶片光合生产的内在生理机制的外在表现。提高进光合产物向铃输送;当叶面积适宜时,提高铃叶比,对促进群体光合生产的能力最大;随着铃叶比提高,盛花后光合产物较多地运往生殖器官,较少运往顶部,有利于控制旺长,叶面积对经济器官的有效生产量提高。②在相同的LAI条件下,产量随着的铃叶比提高而提高。提高铃叶比意味着形成同样棉铃群体所需叶片数减少,群体光照条件改善,光利用率提高,光合产物总量增多,促进了多结铃。

高产考试复习题 精华版

4.为什么以提高盛花后干物质生产量为高产群体的本质指标? 棉花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的数量都直接影响到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群体的发展动态。棉花在开花前,以营养生长为主,群体干物质积累过多过少均不利于高产,进入开花期后一段时期,棉花的生长仍处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茂的重叠时期,既要防止生长不足,又要防止生长过旺。高产棉花在盛花期以前,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群体干物质积累过高过低,都不利于产量的提高。这显然是由于在盛花前,棉花由于仍以营养生长为主,干物质积累量过多只能导致营养生长过旺,而不利于结铃。盛花至始絮期以后,棉花进入以生殖生长为主阶段,因而始絮期和盛絮期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呈正相关

盛花至始絮期,始絮至盛絮期、盛花至盛絮期的干物质增加量与籽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盛花后棉株生长才进入以生殖生长为中心,提高盛花后干物质生产量是提高经济产量的关键因素,这是棉花高产群体最核心的质量指标。棉花高产群体在盛花期前,群体只能积累适量的干物质量,而将立足点放在建立盛花后具有高光合生产效率的优质群体上。

吐絮盛期的干物质积累以及盛花至盛絮期的干物质增长量与总铃数、成铃率及铃重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综上分析,盛花前棉花群体干物质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才能有利于协调各部器官的生长和源库之间的矛盾,形成适宜的群体LAI、适宜株高、果枝数和总果节量,为高产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基础,在此基础上,保持盛花后整个结铃吐絮期有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是群体质量指标体系中最本质的生理指标。5.棉花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总途径和栽培途径? 控制适宜总果节量,提高成铃率 1.在适宜的总果节量条件下,通过提高成铃率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正确选择。2.在适宜果节量条件下,提高结铃率可全面提高群体质量指标3.高产田的适宜总果节量和成铃率的指标

栽培途径:小壮高的栽培途径所谓小:一是指群体的总果节量要相对小,二是在满足群体适宜总果节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群体起点,减低密度;三是适当控小盛蕾期至初花期的群体叶面积。所谓壮,指在有效生长期内,充分发展个体,尽可能的提高果枝台数和单株果节数,用壮个体去达到群体适宜总果节良和适宜LAI的要求。所谓高,指结铃期群体有高的成铃率、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原理:①发挥壮个体充分利用空间的优势,培育桩个体棉株,能增加有效果枝台数,适当减少群体株数,以便在群体总果节量相同的情况下,使每个果节所占有的空间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结铃,提高成铃率,促进产量的提高。②促进上下部和外围铃增重,使群体平均铃重提高③充分发挥了棉株个体各部位的结铃优势④小、壮、高有利于提高铃叶比

6.棉花高产对氮、磷、钾营养的吸收规律?

棉株各生育期的氮、磷、钾积累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和干物质积累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且,不同生育期的营养吸收与土壤肥力状况密切相关。棉花生育期中养分在不同器官的积累随着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一般而言,棉株全生育期内吸氮、磷、钾的比例为1:0.28~0.35:0.82~1.02,吸氮和吸钾的水平相当。

7.在棉花上如何通过量化公式确定合理的密度? 答:(1)棉花高产群体的培育,以小、壮、高原理保证群体适宜总果节量,确定适宜的群体起点(密度),并以高产群体质量指标为目标通过叶龄模式进行适时准确调控,就能达到在“适宜果节量”基础上提高成铃率,夺取高产的目的.(2)高产群体密度可用以下公式进行:

合理密度X株(株/亩)=适宜的总果节量y/单株有效果节数n

a适宜的总果节量y往往是一个常数,根据现有品种的叶型,南方棉区每亩变动在20万左右,北方棉区变动在22~24万之间.b单株有效果节数n是指棉花在有效果节生长的临界期内单株能够达到的平均果节数.可以根据叶龄模式测得.c打顶前的果节数=3(1+2+„„+nx/3)3为等差级数

1+2+„„+n为表示从第一圆锥体到第n个圆锥体x为1或者2,视最后一个圆锥体所形成的比例

d打顶后各果枝仍然按每一圆锥体地台果枝向外同步形成一个果节的规律向侧向发展,但在大田条件下,由于受到光强和营养等的限制,向外延伸形成果节的能力减弱甚至不能形成.(3)密度计算:根据气候、播期、栽培条件确定可利用果枝台数,确定适宜密度.目前生产上每亩一般3300株左右.只要各地明确当地适宜的总果节量和单株果枝台数及果节数,就可以用密度计算公式确定种植密度.8.说明棉花研究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转Bt基因抗虫棉在上产上逐步推广应用,以转基因材料为基础的抗虫育种(包括抗虫杂交棉培育已成为棉花育种工作的主要方向、棉花种质创新发展方向。我国自育棉花品种在丰产性、早熟性、抗枯萎病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棉花种质资源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最终的目的是为育种者提供遗传多样性丰富的亲本材料。建国以来,我国在棉花种质资源收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几十年来用于种质资源研究的方法举步不前,这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协调。根据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以及当前生产需要,即使调整棉花种质资源工作的重点方向,并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种质资源研究是今后棉花种质资源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9.棉花叶系的组成及其在生产上的意义?

棉花高质量群体的叶系组成包括最适叶面积LAI、最适LAI的出现时间、高效有效叶面积率以及各层叶片在棉株上的分布等。

10.试述棉花优质高产总途径及小、壮、高栽培途径的原理

答:在高产群体的培育过程中,必须明确一个可供掌握应用的,和各项质量指标有关的综合性数量诊断指标及相关的技术总途径和诊断方法.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控制适宜总果节量,提高成铃率;二是小、壮、高的栽培的途径;三是运用叶铃模式诊断调控的方法.用小群体、壮个体的途径去培育适宜果节量的群体,容易形成高成铃率的高产群体,称为“小壮高”途径.“小”,一是指群体的总果节量(20万左右)比以往的每亩25万个~30万个相对较小;二是指在满足群体适宜总果节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群体起点,减低密度;三是适当控小盛蕾期至初花期的群体叶面积 “壮”,指在有效生长期内,充分发挥个体,尽可能地提高果枝台数和单株果节数,用壮个体去达到群体适宜总果节量和适宜LAI的要求.“高”,指结铃期群体有高的成铃率、高的干物质积累量.这一途径的群体发展过程是尽可能地控制前中期的生长量,为开花结铃期的群体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达到扩叶控库,提高成铃率和总铃数的目的.能够:a 发挥壮个体充分利用空间的优势

b 促进上下部和外围铃增重,使群体平均铃重提高c 充分发挥棉株个体各部位的结铃优势d 有利于提高铃叶比

11.棉花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有哪些

答:a 提高盛花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量是高产群体最本质的指标b适宜LAI和合理的叶系配置是高产群体质量的基础c单位面积总铃数、三桃(四桃)比例对群体质量 高总铃数是高产群体的直接质量指标 伏前桃的有无是棉花能否高产的重要指标

多结伏桃可使得棉花的稳产有了保障,高产有了基础.在多结伏前桃和伏桃的基础上,主攻秋桃是夺取高产的关键.d在适宜LAI条件下,具有高的铃叶比 e 合理株型是优质群体的空间结构基础

f根系载铃量及棉铃根流量是群体根系生理质量的表达 12.试用叶龄模式原理说明棉花一生中如何施用缩节安?

为了控制旺长,主要是喷施生理延缓剂缩节安。缩节安抑制伸长的有效期一般为15~20天左右,而棉株在现蕾后,每隔3天左右即生长一片主茎叶片,喷施一次抑制剂,可对以后约5~6个叶位的叶和节间起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蕾期以后,当n叶展平时,化控措施对其上的n+

1、n+

2、n+

3、n+

4、n+

5、n+6叶片、主茎节间各果枝的节间以及其下的n、n-

1、n-

2、n-

3、n-4叶和节间和各果枝的节间受到影响。例如,主茎叶龄为12叶(盛蕾期)时,应用缩节安可使主茎上第10~18叶变小,主茎节间第9~18叶节间变短,特别是第10~14节间缩短最为明显。第1、2、3果枝上第二果节位叶片、第4、5、6果枝的第1果节位叶片变小,果节间长度变短。叶片的叶角变小,叶片直立,从而有利于改善群体的光照分布。为了有效地控制棉花一生中叶片和节间的生长,必须在现蕾后,每隔5~6个叶龄使用一次缩节安,这样整个生育期叶片的大小和节间的长度都能达到有效的控制。至打顶后由于主要是果枝的生长,而打顶后一星期左右即进入有效蕾的临界期,因此打顶后仍需喷施一次生长抑制剂,以便减少无效生长,促进成铃率的提高。由此,棉花进入现蕾后即可使用缩节安,一生中应喷施4次,第一次应在盛蕾期(8~10叶)第二次在初花期(15~16叶)使用,第三次在盛花期(18~20叶)使用,第四次在打顶后一周使用。这样棉株的生长在整个生育期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且盛蕾期和初花期的使用,既能调节群体LAI的发展,又能及时调节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有利于形成源库协调的高产群体结构。

13.棉花群体质量指标有哪些?群体质量指标在生产上的作用?

①提高盛花后群体干物质生产量是高产群体最本质的指标②适宜的LAI和合理的叶系配置是高产群体质量的基础③单位面积总铃数、三桃(四桃)比例对群体质量指标有重要意义④在适宜LAI条件下,要有高铃叶比⑤合理株型是优质群体的空间结构基础⑥根系载铃量及棉铃根流量是群体根系生理质量的表述 14.叶龄与果节同伸、腋芽分化周期性及其应用。

总果节数=可见果节数+可见果枝上花芽数+分化果枝上的花芽数 可见果节数:按圆锥体计算

可见果枝上花芽数:棉株现蕾期,每一个果枝顶端生长点内有3-4个花芽数(前期3个,后期4个)

应用:调控影响节位;预测生育进程,及时采取针对措施;预测灾后对策效应;及时施用种苗肥,重施花铃肥。15.我国棉花栽培(生产)的发展方向。

1、高产:密度、肥料、调节剂

2、优质:品种(高品质棉),栽培调节(纤维品质的一致性)

3、转型栽培:机械化、无土栽培、直播 16.BT棉应用目前存在问题及发展要求。

存在问题:抗虫性受时空分布、环境影响,抗性不足;常规种棉铃小,易缺K、B。

方向:多Bt品种,培育大铃,增施K、B 17.棉花群体、个体调节性及其应用。

1、生育进程调节:不同种植方式生育进程变化,不同茬口生育进程变化,土质影响生育进程

2、根系自身调节:不同种植方式调节

3、株高自动调节:生育环境、密度等调节。18.棉花广泛适应性及其应用。

(一)对土壤的适应性

(二)对温度的适应性

(三)对水分的适应性

(四)对光照的适应性

19.亩产皮棉125 kg以上棉花关键栽培技术(密度、肥料、调节剂)与100 kg皮棉有何不同。

(一)合理密度的确定:棉花高产群体密度的公式为:

合理密度x(株/亩)=适宜的总果节量y/单株的有效果节数n,即x=y/n

(二)肥料的合理运筹:每亩皮棉产量由100 kg增加至150 kg时,对氮,磷,钾的吸收总量都是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吸肥的高峰期与干物质积累高峰期及结铃高峰期完全一致。在高产条件下(每亩产皮棉100-150 kg)群体在开花前的吸肥比例下降,产量和盛花之吐絮期的群体吸肥量密切相关。亩产皮棉在125-150 kg时,三要素中磷,钾的比例比皮棉产量100 kg以下时有显著提高。就江苏而言,在每亩皮棉125-150 kg的高产水平下,施氮量一般按需氮量的1.8-2.0倍估算,每亩约需氮14-16.5kg,每亩施氮约需26-31.5 kg。棉花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氮肥运筹改革是在合理增加氮肥用量(每亩25-30 kg)的基础上,将安家肥减少至15%-20%,取消了蕾肥,花铃肥提高到60%-65%,桃肥增加至15%-20%,使前后肥的比例由以往的3.5-4.0:6.0-6.5调整为2:8。保铃肥以在打顶前10天,倒花位在8-9,主茎叶龄在19-20叶是施用效果最好。桃肥的使用时间也由以往的8月10-15日推迟到8月15-20日。

(三)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每亩生产皮棉在125 kg以上时,大田化控DPC3-4次,每亩总用量为6-9 g(蕾期1 g/亩,初花期2 g/亩,盛花期3 g/亩,打顶后5-7天3-4 g/亩)能获得高产。

第三篇:西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西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张俊杰

西瓜为葫芦科西瓜属一年生蔓性草本植物。果瓤脆嫩,味甜多汁含有丰富的矿物盐和多种维生素,是夏季主要的消暑果品。

一、西瓜生物学特征特性

西瓜主根系,主根深1米以上,根群主要分布在20-30公分的耕层内,根纤细易断,再生力弱,不耐移植。

幼苗茎直立,4-5节后节间伸长,5-6叶后匍匐生长,分枝性强,可形成3-4级侧枝。叶互生,有深裂、浅裂和全缘。

雌雄异花同株,主茎第3-5节现雄花,5-7节有雌花,开花盛期可出现少数两性花。花冠黄色。子房下位,侧膜胎座。雌雄花均具蜜腺,虫媒花,花清晨开放下午闭合。果实有圆球、卵形、椭圆球、圆筒形等。果面平滑或具棱沟,表皮绿白、绿、深绿、墨绿、黑色,间有细网纹或条带。果肉乳白、淡黄、深黄、淡红、大红等色。肉质分紧肉和沙瓤。

种子扁平、卵圆或长卵圆形,平滑或具裂纹。种皮白、浅褐、褐、黑或棕色,单色或杂色。种子千粒重大籽类型100-150克、中粒类型40-60克、小籽类型20-25克。子瓜类型150-200克。

二、西瓜生长对环境条件要求

1、温度

西瓜喜温、耐热。不同生育期对温度要求不同。

发芽适温为25-30℃,低于15℃或超过40℃,发芽困难。适温范围内,温度愈高,发芽期愈早,发芽率愈高,发芽势愈强。无籽西瓜发芽适温较普通西瓜略高。

苗期适温,气温日温为25-27℃,夜温为16-17℃。在1-2片真叶期,夜温低于15℃幼苗受冻,易变黄,停止生长;土壤温度,根的发育低温极限为10℃,根毛则约13-14℃,最高温为38℃,最适温度为28-32℃。

茎蔓生长适温为20-30℃,在此范围内温度愈高,营养物质积累愈多,生长速度愈快。15℃以下,生长缓慢,0℃以下生长停止。

温度对开花结果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夜温。苗期温度越高,第一雌花出现节位越高,雌雄花比例越高。开花结果期,温度越高会加快雌雄花蕾发育,提早开花期,花粉发芽适温为25℃,低于18℃授精不良,果实畸形。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果实养分积累,可提高西瓜品质。

2、光照

西瓜属喜光作物,在整个生育期中光照充足,则植株生长健壮,茎蔓粗壮,叶片肥大,节间粗短,花芽分化早,坐果率高,抗病能力强。光照不足,特别是长期的低温、阴雨,植株生长细弱,节间长,叶薄色淡,光合作用弱。营养不良,易落花化瓜,抗病性也下降。西瓜每天适宜的日照时数为10-12小时。幼苗光饱和点为8万勒克斯,结果期为10万勒克,一般补偿点为4千勒克斯,在这一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逐渐加快。在较高温度下,为弥补呼吸作用,就需要较高的光照强度。此外光质对幼苗生长也有一定影响,红光、橙光促使茎蔓伸长,而蓝光、紫光则抑制节间伸长,苗期适量蓝、紫光照射对育壮苗有重要意义。

3、水分

西瓜多行旱作栽培。其叶蔓茂盛,果实硕大且含水量高,因此,耗水量大。另一方面,西瓜具有强大根系,能够吸收土壤较大范围、较深层的水分,且叶片呈深裂缺状,覆有蜡质

和茸光,可减少蒸发,具有耐旱生态特征。

西瓜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要求不同,发芽期要求水分高,以利种子吸胀,顺利发芽;幼苗期需适当干旱,以促进根系扩展,减少发病,促进幼苗早发;抽蔓前期适当增加水分,促进发展,保证叶蔓健壮,开花前后则应适当控制水分,防止植株徒长,跑藤;结果期需水最多,特别是中期需满足其水分需求,促进果实增大,发育正常,后期为保证品质应及时停水,以利糖分积累。

西瓜忌涝湿,雨水过多或浇水频繁,土壤过湿,含水量高,会造成根呼吸困难,影响根系发育直至烂根。

空气干燥对西瓜生长有利。一般适宜湿度为苗期65%,伸蔓期70%,结果期75%。湿度过高会造成多种病害发生、蔓延。惟花粉发芽需较高湿度,湿度过低,花粉不能发芽,影响坐果,故生产上多利用清晨相对湿度较高时,进行人工授粉。

4、土壤

西瓜对土壤要求不高,比较耐旱、耐瘠瘦,无论沙土、壤土、粘土都能栽培,但以耕作层深厚的沙质壤土和沿河冲积土为好。沙壤土土质疏松,空气充足,可满足西瓜根对氧气需求。沙土通气良好,早春地温回升快,可促进幼苗生长,雨后水分下渗快,干旱时,地下水通过毛细管上升快,同时夏季夜间散热迅速,昼夜温差大,不仅有利生长,而且有利于同化物质积累,使西瓜早熟,提高品质。但沙土较贫瘠,保水保肥力差,生产上要增加有机肥的施入量,并及时追施速效肥。而粘土易板结,通透性差,增温慢,不利西瓜根系发育,发苗慢,成熟晚,但一般不易脱肥。

西瓜在土壤值pH5-7的范围内,均可正常生长,pH值小于4时,根系发育不良,易诱使枯萎病的发生。土壤含盐量超0.2%时,幼苗出现盐害。

5、养分

西瓜生长期短,生长快,生长量大,加上多种植于沙壤土,需要供应充足的肥料,其中,以氮、磷、钾最为重要。氮肥促进蔓、叶生长,为果实形成与膨大提供营养基础;磷促进根系发育,增强碳水化合物运输,有利于果实糖分积累,改善果实风味;钾能促进茎蔓生长粗壮,提高茎蔓韧性,增加抗病虫及抗寒能力,增进果实品质。西瓜在整个生育期对氮、磷、钾吸收量以钾为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比例为1:0.32:1.14。

西瓜生长发育除氮、磷、钾三要素外,还需要其他的营养元素,如钙、镁、硫、铁、硼、锰、铜、锌等。有机肥和稀土元素肥施用有利于提高西瓜产量和品质。

三、育苗与嫁接技术

1、种子处理

西瓜种皮坚硬,出苗困难,播种前先用50℃温水浸种,不断搅拌至水温降到20-30℃后,再浸12-24小时,然后用湿布包好种籽,放在20-30℃处催芽,每天用20-30℃温水淘洗一次,经5-6天微露幼根时使用“澳洛珈”海藻精100倍进行拌种,稍晾即可播种。(砧木种子亦应进行拌种处理)

2、嫁接前管理

(1)砧木选择:以本地葫芦、黑籽南瓜、野西瓜作为砧木为宜。出苗前沙子不宜干燥,待苗子出齐后要适时控水,总原则为早上沙子浇水,傍晚时沙子见干。嫁接前要做好病虫害防治,一般情况下子叶平展期及嫁接前一天各喷1次“海状元818”植物卫士800-1000倍液。

(2)西瓜种在催芽室内催芽、播种后,要及时补光、喷水,齐苗时放到育苗温室见自然光,基质不宜过干。

3、嫁接

(1)嫁接适期:当葫芦出现第一片真叶时为嫁接适期(此时真叶指甲大小),一般为出

苗后7-10天。嫁接前1-2天葫芦打顶,嫁接当天要晴天,最好嫁接后1-2天晴。一般嫁接时间有4-5天余地。

(2)准备工作:砧木在嫁接前一天抹芽,嫁接前0.5-1小时浇透水。西瓜苗嫁接时要喷水。扦插前,成活区内的苗床应做好消毒工作,并提前1小时预热。固定一个工人割取砧木和西瓜苗。

(3)嫁接方法:砧木从子叶下5分分处平切断,西瓜苗可靠底部随意割下。嫁接时用专用嫁接签从砧木上部垂直子叶方向斜向下插入并取出嫁接签,深度为0.5公分以不露表皮为宜。西瓜苗在子叶下顺着茎杆方向正反两面各平切一刀,不宜太厚,在0.5公分处再斜切一刀,迅速插入砧木。嫁接好后放在纸箱内保湿待扦插。

(4)扦插:选用普通育苗基质装入72孔育苗穴盘,浇透底水后扦插嫁接好的种苗,扦插深度3厘米左右。扦插后立即放入成活区的苗床内。

(5)、嫁接要点:嫁接前一天确定嫁接人员、扦插人员、割苗及后勤人员,大定单时应安排操作质量检查人员,以保证当日嫁接质量和数量;做好嫁接前准备工作,包括嫁接工具、毛巾、嫁接盘、消毒液以及嫁接标签。

4、嫁接后管理

(1)温度:嫁接后3天温度要求较高,白天26-28℃,晚上22-24℃,温度高于32℃时要通风降温,以后几天根据伤口愈合情况把温度适当降低2-3℃。8-10天后进入苗期正常管理。

(2)湿度:嫁接后前两天湿度要求95%以上,低湿时要喷雾增湿,注意叶面不可积水。随着通风时间加长,湿度逐渐降低到85%左右。7天后根据愈合情况接近正常苗湿度管理。

(3)光照:嫁接后两天要遮阳,以后几天早晚见自然光,在管理中视情况逐渐加长见光时间,可允许轻度萎蔫。8-10天可完全去除遮阳网。

(4)通风:一般情况下嫁接后两天要密闭不通风,只有温度高于32℃时方可通风,嫁接后第三天开始通风,先是早晚少量通风,以后逐渐加大通风量和加长通风时间,给萎蔫苗盖膜前要喷水。8-10天后进入苗期正常管理。

5、苗期管理

(1)肥水管理:成活后要适时控水,有利于促进根系发育。一般情况下先浇一次清水后,以后再随水施“海状元818”膏状海藻肥1000倍和“海状元818”生根剂800倍,两者交替使用。移栽前水肥不宜过多,便于移栽缓苗。

(2)及时去萌蘖:砧木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下萌蘖生长很快,影响西瓜苗的正常生长,所以成活后应及时去除。

(3)炼苗:移栽前5-7天要降低温度2-3℃,并且要控肥水。

(4)病虫害防治:嫁接后病虫害防治很重要,要定期合理喷药。苗期病害主要有猝倒病、疫病、炭疽病、白粉病、叶斑病、霜霉病等,可使用“海状元818”植物卫士800-1000倍液,每7-10天喷雾1次,防病虫效果很好。

四、整地定植

1、整地:

(1)整地施肥:西瓜连作易产生病害,种过西瓜的地至少隔3-5年后再种。西瓜根群入土深,要求土壤深耕33公分以上。由于西瓜的行距大,株数少,可以不进行全面深耕,仅在种植行下或穴下深耕即可。肥料不足时,也可集中施在种植行下或穴下。一般每亩(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机肥202_-2500公斤和“海状元”有机无机海藻复混肥80-120公斤,并加入过磷酸钙15-20公斤。

(2)畦式:西瓜作畦形式有宽畦及窄畦两种。

宽畦多在水稻田种植采用,双行对爬式,这种形式畦宽4米,沟宽50公分,两边各留

70公分的瓜行。在雨多排水不良地区,可在畦中央用开宽16公分的深沟称“丰产沟”,沟上铺树枝或棉秸,藤蔓仍可越沟生长。这种畦式灌水排水方便,西瓜着果部位大都近畦面中央,土地利用率较高。在坡地种植多用单行窄畦,畦宽2米,沟宽50公分。

窄畦的栽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畦面中央留60公分宽的瓜垄,瓜藤向两个方向伸长。这种畦式保水保肥好,根系发育均匀,但灌水时沟内水不易渗透至中央,西瓜着果部位多在畦边,有时西瓜会掉在沟底,多雨天气易烂瓜。另一种是单行窄畦的瓜垄改在畦的一侧,相邻两畦瓜垄共用一条沟,灌水时一沟水供两畦用,另一条沟仍可进行田间操作管理,此种形式节省灌水量,且西瓜着瓜位置多在畦面上,可减少损失。

2、定植

(1)合理密植:西瓜的株行距按品种、留瓜位置和整套方式不同而异。双蔓整株留2瓜以上,株距40公分,每亩(667平方米)栽560-900株。大型种留单瓜,株距60公分,每亩(667平方米)栽植400-600株。无籽西瓜中后期叶蔓粗大,要求适当稀植,宜用行距

2.7米,株距1米,大约每亩(667平方米)可栽300株。

(2)定植:

定植应选择晴天上午进行,先在种植行上开8-10公分深的定植沟或穴后,为了抗重茬,防根腐、枯萎等根茎病害,促进根系生长,每亩(667平方米)沟施或穴施“海状元”微生物菌肥60-80公斤或“海状元”重茬剂30-40公斤,再将秧苗蹲放在菌肥或重茬剂上覆土、浇足定植水。若是早春茬可采用定植前1-2天先浇水一次,使土壤充分吸水,地温及早回升。定植当天上午开定植沟(穴)施“海状元”微生物菌肥或“海状元”重茬剂后再沟(穴)内浇一水,然后坐水栽苗。

五、田间管理

1、追肥

(1)根部追肥

抽蔓期结合浇水追肥在畦内一次,供抽蔓之需,同时也便于压蔓。施肥方法可每亩(666.7平方米)随水冲施入“海状元818”膏状海藻肥10公斤。坐果后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结合浇水各追肥一次,每次每亩(666.7平方米)随水冲施入“海状元818”膏状海藻肥20公斤。如采用三蔓结两瓜的,第二个瓜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同样结合浇水各追肥一次,每次每亩(666.7平方米)随水冲施入“海状元818”膏状海藻肥15-20公斤。

(2)叶面追肥

移栽缓苗后,可喷施“海状元818”广谱海藻叶面肥800倍液,促进抽蔓;开花前及盛花期各喷施一次“海状元818”花果丰1000-1200倍液,促进花粉成熟,提高座瓜率,减少畸形瓜;从幼果期开始,使用“澳洛珈”高钾海藻精1500倍与“海状元818”稀土钙800-1000倍混合液,10-15天一次,连喷3-4次。

在叶面追肥的同时,可加入“海状元818”植物卫士800-1000倍液混合喷施,对西瓜霜霉、角斑、叶枯、病毒等病害有很好的防效。

2、浇水

西瓜浇水必须根据各个生长时期的需要,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经常处于顺调状态,水分过多时,引起徒长,瓜内养分积累少,糖的转化也少,致使果汁单薄无味。抽蔓期在畦内浇大水一次,促进抽蔓。然后待果实直径4-5公分,已坐住后,进入生长盛期,开始浇水,如土干可在加畦内浇一水,使其坐果。这一水切不可大,以土壤见干见湿为原则,以免引起徒长,造成化瓜。果实发育达最盛期,可沟与畦一齐浇,水量也要加大。这一时期土壤应保持经常湿润为原则,以保证果实膨大。在果实成熟前5-8天当中,为了促进糖分转化,提高甜度,应停止浇水。

3、中耕

中耕是在定植缓苗后开始,苗期浇水后,地温下降,透气不良,为促使根系的早日恢复和健壮发育,必须及时中耕松土。一般是松土、培土结合进行,在蔓长30公分时结合追肥再培土。

团棵前后最后中耕宜浅,宜远,避免伤根。深耕后可增温、保墒、通气较畅,促进根系发育良好,植株生长健壮。

同时,强调畦沟、田块四周的排水沟,应做到沟沟相通,雨后田间无积水,这是确保西瓜丰产、稳产的基础。

4、植株调整、管理

(1).整枝

西瓜蔓叶繁茂,如果任其生长瓜蔓相互重叠,不但影响密植,而且推迟结瓜。西瓜整枝一般采用双蔓和三蔓两种方式。双蔓整枝一般除留主蔓外,并在主蔓长到30公分以上时,在基部选一健壮的侧蔓,作为副蔓或预备蔓,其余侧蔓一概除去;三蔓整枝法除留主蔓外,另从主蔓基部选两个健壮的侧蔓留作副蔓,其余侧枝一律摘除。早熟的小型品种,在一般情况下,平均应留1.5-2条侧蔓供应一个果实生长为宜,故用三蔓结双瓜的整枝方法最为经济,效果最好。大型品种以2-3蔓留一个大瓜为好,单瓜重,品质好。

(2)压蔓和盘条

基生叶下面的节比较容易折断,所以在蔓长近30公分时,应进行整蔓,使其分布均匀,并用土把秧轻压在沟中,促使产生不定根,同时将根部埋土,加以固定叶蔓,防止相互遮光和被风吹断,伤根损叶。以后每隔5~6节压一次,直至蔓叶长满畦面为止。瓜前瓜后各压两处,或瓜后压三处。侧蔓不留瓜时,也参照主蔓节数进行压蔓。压的多少,轻重都要根据株蔓的生育状态来定。生长势强的要勤压、重压;反之,可远些轻些。另外瓜前应重压,瓜后宜轻压,借以抑制营养生长,使营养物质向瓜内运转,促其肥大。压蔓方法有明压和暗压两种。在多雨地区,土壤湿度大,为防止烂藤,不必将瓜藤全部埋入土内,只将土块压在节位上,节间仍露地面,称为“明压”。少雨干旱地区为促进不定根的发生,应将瓜藤理直全部埋入土中称“暗压”。为防止碰断脆嫩瓜藤,整枝、压蔓都应在下午进行。

当主蔓长半米左右,为了节省土地面积,缩小行距,使主侧蔓齐头并进生长,需要盘蔓。方法是围绕根部挖沟,将主蔓除龙头7公分外全部压入沟内,只留叶子在外面。侧蔓因为较短,盘圈可以较小,只要龙头与主蔓齐头并列即可。盘条时可以结合追肥,进行浇水(一般称为盘条水),使蔓盘牢,并发生不定根,增加吸收面积。

(3)人工辅助授粉

西瓜人工授粉不但可增加结果数量,同时亦减少畸形瓜数量。其方法是在清晨雌花开放时,将附近的雄花采下来,摘除花瓣,见花药开裂,花粉很多时,将花粉轻轻徐在雌花柱头上。人工辅助授粉必须在上午九时前完成。

(4)留瓜

留第一个雌花结瓜比留第三个雌花能早熟十天左右,但是一般不留第一个雌花结瓜,因为这时瓜秧通常只有五片叶,养分制造不能满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需要,瓜长不大,产量要比第三个瓜少1/3;而在第四个雌花以后留瓜又失之过晚,容易造成瓜秧营养过剩,同时瓜的生长季节较晚,多雨多病,日照不良,生育期短,故产量和质量难有良好的结果,因此,一般留第二、三朵雌花结瓜。当瓜结住后,再从中选留一个瓜。

(5)摘心和打杈

一般品种当瓜秧的功能叶已铺满行间,而且瓜已坐住,进入膨大期时,为了防止营养生长与果实争夺养分,应进行摘心。瓜蔓系数留定后,在生长期间如再出现侧枝即可打去。不过结瓜节内的那条侧枝可以留下,使该枝的同化养分优先供应果实,此外还有防止化瓜和遮阴防晒的作用。

(6)瓜的晒、盖和翻动

瓜农的经验是:“小时晒、熟时盖”。原因是幼瓜果皮绿色,含有相当多的叶绿素,能营光合作用,制造光合产物供应果实发育的需要,促进糖分的积累,因此西瓜果实小时不但不必盖果而且还需要晒。当瓜快成熟时果皮的叶绿素逐渐分解,同时果实成熟时主要是有机物质的转化,而不是制造和积累;另一方面,后期光照过强,瓜在烈日直射下容易引起日烧,所以快成熟时要用叶遮盖,防止日晒。

为了使瓜全面受光,色泽一致,瓜型端正,提高质量,大型品种从4-5斤,小型品种从2-3斤开始,于下午瓜柄水分减少不易折断时,将瓜轻轻转动,隔5-6转动一次,共行2-3次。每次角度不要过大,使阴面见光即可。

5、病虫防治

西瓜的主要病害有枯萎病、蔓枯病、霜霉病、炭疽病、病毒病、白粉病、疫病、叶枯病,主要虫害有小地老虎、蚜虫、红蜘蛛、黄守瓜、瓜蛆、潜叶蝇等。

病害防治:

(1)实行轮作,选用无病、适茬的种子,并用100倍“澳洛珈”海藻精拌种。

(2)施用腐熟有机肥及每亩(667平方米)沟施或穴施“海状元”微生物菌肥60-80公斤或“海状元”重茬剂30-40公斤。

(3)应用西瓜嫁接换根技术。

(4)缓苗后,叶面喷施“海状元818”植物卫士800-1000倍液,10天左右喷一次。

(5)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病穴内用石灰或50%代森铵400倍消毒。发病初期可使用“海状元818”植物卫士800-1000倍液与70%托布津1000倍液、或25%多菌灵500-700倍液、或50%代森锌1000倍液、或1:1:200倍的波尔多液等混合喷施防治。注意化学药物应交替使用。

虫害防治:

对小地老虎、瓜蛆、黄守瓜可采用早春多耕多耙消灭虫卵,用糖醋诱蛾消灭成虫,用90%的敌百虫800-1000倍液浇根或加少量水拌鲜草、拌炒香的饼肥诱杀。

红蜘蛛、潜叶蝇可喷40%乐果1000倍液或喷80%的敌敌畏1000-1500倍液。

六、采收

西瓜成熟后要及时收获。否则会降低品质,影响收益。西瓜的成熟度鉴定可以通过算、看、听、感、测等多种办法鉴定。

算:从果实发育日数加以计算。西瓜从播种至收获80-100多天,结瓜后早熟种30天,晚熟种40天果实已成熟。

看:观察卷须和果实的形态变化。成熟果实邻近果实附近几节卷须枯萎、果柄茸毛消失、蒂部向里凹、果面条纹散开、皮光滑发亮、果粉退去。

听;用手指弹瓜,成熟发浊音,反之声音清脆的为生瓜。

感:一手托瓜,一手拍其上部,手心感到颤动,表示瓜熟。

测:用比重法测定,成熟的瓜比重为0.9-0.95,放在清水中沉下去者为生瓜;出水面部分很大为过熟的瓜。成熟度适当的瓜,仅少部分浮出水面。

第四篇:红小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定稿)

红小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2_-06-18

近年来,红小豆已成为市场上非常畅销的杂粮作物之一。红小豆又称红豆、赤豆、赤小豆,富含淀粉、蛋白质、钙、铁和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食用和药用价值都比较高。我国是世界上红小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年产量一般为30万~40万吨,产区主要分布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南方部分地区也有少量种植,相当一部分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各地红小豆面积正在逐年增加。为使红小豆种植得到优质、高产、高效益,现将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合理选茬、精细整地

红小豆为一年生豆科作物,其前茬应选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为宜,避免与豆科作物重迎茬,以免感染病虫害而减产。其轮作方式和大豆一样应宜采用三区轮作或四区轮作:麦、玉、豆(红小豆);麦、麦、豆(红小豆);麦、杂、豆(红小豆);麦、麦、玉、豆(红小豆)。应选较瘠薄茬口而不宜选肥茬。可以与玉米、高粱、向日葵等高秆作物间作,这样可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还可在田埂、地边、树空等地种植。

红小豆是喜温作物,不耐涝。所以,应选择岗、平排水良好的中等肥力的地块种植,低湿地必须注意防涝。最好伏、秋翻,整平耙细,采取秋起垄加深施肥方式,将有利于提高地温,防旱排涝,可使幼苗生长健壮。

二、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1、品种选择

优良品种是获得高产的基础,选育红小豆品种,应选适期早熟、高产、粒大的品种。如“宝清红”、“龙垦红”、“大纳言”等。

2、种子处理

为防治苗期病虫害,用种子质量0.2%多菌灵+用种子质量0.1%辛硫磷拌种,同时加多元微肥效果更好。

三、适时播种

在黑龙江省,红小豆播种期宜为5月10~20日。5月10日前后2~3天为高产播期,播期过早或过晚均明显减产。红小豆种子发芽最低温度是14℃以上,播期过早,种子吸水后由于温度还不到14℃,种子在土壤中时间过长,营养消耗大易感病害,出苗时间延长4天左右,造成苗黄、苗弱、幼苗生长不良、底荚过低且易烂荚,因而直接影响产量。播种晚于5月20日,生育期缩短,营养生长不充分,上部荚不能充分成熟,株粒数减少3~5个,百粒重下降0.2~0.6g,所以显著减产。此外,要求同一块地一天内播完,以保证成熟期一致。

秋起垄地块可采用垄上穴播或气吸点播机点播;岗地白浆土,不宜起大垄。春整地不宜采用边起垄边播种一次完成的方法,这种作业方式不易控制播深,易造成深浅不一,出苗不齐不全。若采用垄上穴播,则垄距70cm,穴距20~25cm,播深3cm,每穴播3~4粒;若采用气吸点播,则垄距70cm,垄上双行(行距12cm)点播,公顷保苗15~20万株。

四、合理施肥

经济有效的施肥量,既可满足植株对养分的需求,又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合理的氮磷比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发展,使植株既茎叶繁茂,又花多粒多产量高。钾肥和多元微肥,使植物生长健壮,增强抗逆性,增强光合效率,子粒大、成熟早,可提高产量10%以上。

以种肥为主,叶面追肥为辅。一般地块施磷酸二铵50~100kg/hm2、氯化钾45kg/hm2;肥力较低的沙土地施复合肥(氮l5%、磷15%、钾 l0%)100kg/hm2、生物钾肥20kg/hm2、尿素l0kg/hm2;肥力较高的黑土地施复合肥50kg/hm2、磷酸二铵30kg/hm2;玉米原茬卡种地块,施磷酸二铵50kg/hm2。叶面追肥:在花荚期适当喷施磷酸二氢钾3~5kg/hm2或891植物促长素300ml/hm2,促进早熟。

五、田间管理

1、杂草防除

播后苗前药剂处理可选用以下配方:① 5%普施特水剂1.5L/hm2(专用于防治龙葵,可用5%普施特1.0L/hm2)。②48%仲丁灵乳油3.00~3.75L/hm2。③72%都尔乳油2.0~2.8L/hm2或72%都尔乳油2.0~2.8L/hm2+70%赛克津0.3~0.4L/hm2(也可根据杂草基数酌情加入72%2.4一滴丁酯0.8~1.0升/公顷)进行化学除草。

苗后药剂处理可选用以下配方进行茎叶处理:①在禾本科杂草4叶期前用12.5% 拿捕净1.2~1.5L/hm2兑水300 kg/hm2(对禾本科杂草有很好的防效)。②每公顷用5%普施特水剂2.0~3.0L。

未化学除草的地块,要在幼苗出齐后及早进行人工铲地2~3遍,在封垄前结束。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各进行1次人工拿大草。

2、中耕

红小豆是喜温作物,由于春季气温低,幼苗生长缓慢。出苗后要及时中耕锄草、铲趟、松土,提高地温保墒,促根系发育,加速幼苗健壮生长。开花前进行3次中耕,第1次在2片对生真叶完全展开时进行 ;第2次在第1片三出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第3次在第3片三出复叶完全展开、封垄前进行,以利于防旱、排涝、防倒伏。

因红小豆秆弱易倒伏,而且下部结荚很低,有时触到地面,在7月下旬,气候高温多湿,田间通透性差,下部荚易霉烂,封垄前应培垄1~2次,以利于防旱排涝、防倒伏。

3、灌溉

红小豆生长期需水较多,尤以开花前后是需水最多时间,这时如过分干旱,则显著减产,因此在干旱年分有条件的应灌水。

4、化学调控

如果氮肥施用过多、降水量较大时,红小豆顶上部生长旺盛,需进行化学调控,使株高不超过80cm,防止倒伏,可用多效唑900g/hm2在花荚期喷施。

5、病虫害防治

危害红小豆的害虫主要是蚜虫及红蜘蛛,蚜虫防治:每公顷用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30g+2.5%敌杀死乳油600ml兑水喷雾防治。红蜘蛛防治:每公顷用8%中保杀螨乳油750ml+70%艾美乐水分散粒剂30g、40.7%毒死蜱乳油750ml+24.5%阿维•柴油乳油600ml+2.5%敌杀死乳油600ml对水喷雾。

红小豆病害主要是褐斑病和萎缩病,发现病株要立即拔除,每公顷再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1~2遍。

六、收获

红小豆上部和下部荚成熟不一致,有的品种易炸荚,不能等豆荚全部成熟再收割。因子粒可后熟,故可在有2/3的豆荚变成灰黄色时即可收割。因红小豆结荚很低,只能人工收割,田间晾晒,割晒时每6条垄放一铺(放鱼鳞铺),铺下不能有未割的红小豆,在田间晒2~3天,待豆荚成熟,子粒变成固有形状和颜色,水分16~17%时,选择早晚、最好是阴天或刚下过小雨后进行机械脱粒。

红小豆质地脆,机械脱粒子粒破碎率往往较高。而且破碎的绝大多数是成熟好的大粒,降低了产量和商品价值,因此,机器的选择与改装尤为重要。一是将打稻机装上行走轮,用小四轮拖拉机牵引在田间行走脱粒;二是1075型联台收割机装上带式拾禾器,调整滚筒转速为280~300r/min,滚筒间隙滑至最大,进行拾禾作业,也可将拾禾器卸掉,选用人工杈子喂入割台,破碎率在3%以下。此外,收获回来的红小豆要及时进行精选,以免因水分过大出现霉变。

第五篇:谷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谷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李淑杰 胡喜连 栾天浩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谷子(小米)的营养丰富,各种养分比较平衡。其蛋白质的平均含量为 11.7%,脂肪的平均含量为 4.48%,且富含钙、磷、铁、胡萝卜素和维生素 B 等,氨基酸的含量也很丰富,特别是人体所必需的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的含量均高于大豆、玉米、小麦、高粱。在谷类作物中谷子必需氨基酸的配比合理,营养价值最高,是必不可少的营养保健食品之一。

谷子为耐旱、耐瘠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环境、水肥条件等没有严格的要求,但是采用科学的栽培措施,提高其产量、品质等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选用良种

根据生态条件合理选用品种。要选择已审定适应在本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品种。目前适宜我省中、西部地区的品种有:公谷 68 号、公谷 70 号、公谷 73 号、公矮 2 号、公矮 3 号、公矮 4 号、白谷 7 号、白谷 9 号等,东部地区的品种有:九谷 8 号,九谷 9 号,九谷 10 号等。

二、合理轮作

谷子不易重茬、迎茬。合理轮作既提高土壤肥力又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主要轮作方式有:玉米—大豆—谷子—小麦;大豆—高粱—谷子;大豆—谷子—小麦等。

三、播前整地

在玉米、高粱等茬口上播种谷子,最好秋季灭茬,以免土壤跑墒。在秋翻地块上,应在早春化冻后及时进行靶、压、耢相结合的耕作保墒措施,整平土地,以备机械平播谷子。若在秋翻地上垄作谷子,必须打秋垄,以备耲种谷子。

四、谷子的播种和留苗密度种子播种前处理 常用的方法有:筛选、晒种、盐水选种、药剂拌种等。

•晒种 在播前几天选择晴朗天气,将谷种薄薄摊开晒 1~2 天即

可。利用太阳紫外线杀死种皮上的病菌减少病害发生,并增加酶的活性,提高发芽率、发芽势。

1.2 盐水选种 将筛选的种子,用 10%~15% 的盐水漂洗一遍,捞出秕谷,将饱满的谷种再用清水清洗 2~3 次,捞出晾干即可。

1.3 温汤浸种 用 55 ℃ 温汤浸种 10 分钟,可消灭附着于种子上的白发病和黑穗病菌。

1.4 药剂拌种

1.4.1 用 50% 锌硫磷乳油 50g,对水 1.25 公斤拌谷种 15 公斤,拌匀闷种 4 小时,晾干后播种,可防治地下害虫。

1.4.2 用师苗种子包衣剂,每 100 公斤种子用 167~200 毫升,对 1~4 倍水混拌,或用师苗与卫福混合使用,每 100 斤种子用师苗 167~200 毫升加卫福 250 毫升,对 1~4 倍水混拌,可防治地下害虫与黑穗病,效果较好。播种期 以播种层的土温稳定 10 ℃ 以上时播种较为适宜,一般在 4 月中旬至 5 月上旬为宜。播种量 一般情况下,每公顷 7.5 公斤左右为宜,土壤粘重,春旱严重的地区或地块可适当增加播种量。留苗密度 谷子的合理密植与品种、地力、栽培管理水平等有着密切关系,早熟、矮杆品种密度宜大些,一般每公顷在 80 万株左右,中杆品种一般在 65 万株左右,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需稍密些,反之则稀些。

五、施肥技术

•基肥 谷子的施肥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施基肥以农肥为主。在播种前,结合翻地或整地每公顷施入腐熟的农家肥:撒施时 5 万公斤 左右,条施时 2.5 万公斤 左 右,与磷肥配合使用效果更好,每公顷施磷酸二铵 50 公斤 即可。

•种肥 使用腐熟的农家肥每公顷 1000~ 2500 公斤,不宜过多,否则烧苗。磷酸二铵每公顷 50 公斤 左右或尿素每公顷 20~ 30 公斤。

•追肥 追肥以氮肥为主,在拔节至孕穗期进行 1~2 次。只追施一次的,宜在抽穗前 15~20 天的孕穗阶段进行;两次的可在拔节始期和孕穗期分别进行,结合中耕施入。一般每公顷施用尿素 150 — 200 公斤。

六、谷子的田间管理

•镇压蹲苗 出苗后生出两个叶片(猫耳叶)及时顺垄镇压或踩格子,使根深扎,防止死苗。•及时间苗 谷子长至 5 叶时及早间苗。

•适时中耕 及时中耕,消灭田间杂苗,促进谷子生长。一般间苗前趟一犁,深趟不培土,第二遍要深铲深趟,趟成“碰头垄”,第三遍要浅耕高培土,趟成“方头垄”。

七、病虫害防治

•谷瘟病 用“种子处理”方法可杀死种子带菌;当叶病斑较多时,用克瘟散 40% 乳剂 500~800 倍喷雾

•白发病 用“种子处理”等方法外,可在发病后叶背出现灰背时,喷洒 600~800 倍乙磷铝,或拔出病苗深埋。

•粘虫 我省在 6 月下旬为粘虫发生期,应及早发现及早防治,把幼虫消灭在 3 龄以前,可用敌杀死、锌硫磷等喷杀。

•玉米螟 用白僵萤菌、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效果较好,也可用药剂防治,在幼虫孵化盛期,每公顷喷洒 2.5% 敌百虫粉剂 30 公斤。

八、适时收获

收获时以蜡熟期为佳,此时谷子下部叶片变黄,上部叶片稍带绿色,谷粒已变硬,颖及稃全部变黄。防止过晚收获品质下降,收获时勿将土块、根茬等带入穗中,防止谷中有砂子,影响质量。

作物优质高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