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编辑:眉眼如画 识别码:17-996594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15 00:05: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气候条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日常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非常为人们所关注。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等,无一不是人们关心的焦点和日常的热门话题。保护环境、维持全球气候正常运行,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科学家思考及研究的重点。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0.8℃,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近50年增暖尤其明显,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近100年中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地区差别和长期波动较大。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流域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1990年以来,多数年份全国年降水量均高于常年,出现南涝北旱的雨型。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

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作物种植制度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可能增加。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还将严重影响到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变暖的原因在科学性上确实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多数人或者是主流的观点认为是工业化过程当中大量的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温室气体的增加;另外一种观点是认为这是太阳黑子的变化,或者是生态自然的变化造成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长远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各国的政府应该主动采取一些科学的措施,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当今时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自12月7日起,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备受世界瞩目。世界各国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表明立场,并就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应对方案。作为时代的青年人,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后续有生力量,我们责无旁贷

1.我们充分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当代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高、思维活跃,充满激情与活力,是保护生态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生力量。在引领环保文化,推进环境科学研究组织环保活动,推动环境教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理应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

3.我们倡议大学生学习环保知识,树立环保理念。大学生要主动了解全球气候现状,选修生态气候类课程,阅读关于自然环境类书籍,以提高环保意识。同时积极地参加环境保护类社团,不断开拓眼界,掌握环保动态,坚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我们倡议大学生要热情参与绿色校园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校园建设、发展的每个领域。努力丰富环境保护文化,不断降低校园能耗水平,促进校园资源循环,使高校成为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模范社区,引领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倡导大学生真正践行环保理念,倡导低碳生活。大学生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脚踏实地的开展环境保护行动,将环境保护的理念切实落实在生活中。节约一水一电,珍惜有限资源;使用公共交通,种植绿色植物,优化社区环境;使用绿色产品,引导市场消费。争取将自身碳排放降到最低。

第二篇:肯德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肯德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引言

我们这项研究是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互利优势的案例研究,其所涉及的是肯德基餐饮连锁系统与中国本土经济的关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肯德基餐饮连锁系统在1990年代的迅速发展,的确对中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真要科学地分析肯德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必须把这种影响分解为若干个方面,它们包括:

·对需求方面的影响;

·对供给状态的影响;

·对本国(本地)资源的利用;

·对市场状态的影响。

……

三、肯德基公司的直接影响

根据中国百胜餐饮集团于202_年6月所作的调查统计结果得到的直接影响,使我们对去年(202_年)的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这项调查所包括的是肯德基公司在中国开设的除西安以外的全部餐饮店。统计显示,肯德基公司202_年总销售额为39.2535亿元人民币(不含间接税和销售折扣)。肯德基公司上缴给中国政府的直接税(公司税)为1.2297亿元,间接税则为直接税的一倍之多,达2.5035亿元。反映出中国税种中间接税为主体的基本特点。肯德基公司的鸡产品原材料100%取之于中国,202_年达6.258亿元人民币,在“其他食品”的采购中,买自于中国国内的就达5.4466亿元,占“其他食品”采购总量7.4506亿元的73.1%。

构成肯德基对中国经济的直接效应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鸡产品与其它食品采购支出、销售费用、场地租金、营建支出。202_年以上四项之和,就占“注入资金总计”的68.45%之多。这反映出肯德基快餐业的产业特点,对原材料,场地与营建的依赖性很强。

……

从广义的范畴来说,本文试图就肯德基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经济影响,以及溢出效应,从样本企业角度进行一些探讨;就狭义而言,则我们试图选取肯德基公司规模化进入的典型案例,以小看大,由典型延展至一般,考察肯德基在中国的经营策略,给中国相关企业一些启示.选择肯德基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

第一,肯德基所处行业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不仅涉及的经济影响面颇为广泛,而且社会效应同样存在;

第二,肯德基在中国实现的业绩,已经不是一般的进入成功,寻常的市场存在,而是大规模的网络连锁和强力扩张所达到的几乎主导所在行业的境界.因此,无论从时间长度上,还是在市场势力上,它都具有研究的典型性;

第三,更重要的,是我们这项完全是微观层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肯德基上游配套供应商,肯德基在各地中方合资伙伴的直接协助甚至数据支持,所以我选定肯德基作为我们的典型案例研究.关于肯德基公司

……

3.市场定位

肯德基一直想要营造的是一种全家一起用餐的欢乐气氛,强调的是这种附加的价值。这给消费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肯德基的市场优势为其鸡类食品的独特口味,定位在“世界著名烹鸡专家”“烹鸡美味尽在肯德基”,这也是肯德基与麦当劳定位上的最大差别。其60年烹鸡经验烹制的炸鸡系列产品,原味鸡、香辣鸡翅、香脆鸡腿汉堡等,以其独特鲜香口味广为顾客称许。肯德基在各种广告宣传里也不断强化其“烹鸡专家”这一卖点。

4.标准化的服务

肯德基全球推广的“CHAMPS”冠军计划即标准化服务是其取得成功业绩的主要精髓之一。其内容为:C-Cleanliness保持美观整洁的餐厅;H-Hospitality提供真诚友善的接待;A-Accuracy确保准确无误的供应;M-Maintenance维持优良的设备;P-Product Quality坚持高质稳定的产品;S-Speed注意快速迅捷的服务。“冠军计划”有非常详尽可操作性极强的细节,要求肯德基在世界各地每一处餐厅的每一位员工都严格地执行统一规范的操作。这不是行为规范,而且是肯德基的创建品牌的战略,是肯德基数十年来在快速餐饮服务经营上的经验结晶。

第三篇: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引入 摘要: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为高速运行的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我们运用我国1990-202_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VAR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的相互关系,目的在于检验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影响机制,考察在现有模式下的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从而为我国政府将环境目标纳入发展规划,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Granger检验;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

2009

06-0031-04

一、引言

在过去的20多年中, 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状态,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与经济增长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国,环境约束是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气候变化和《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也将给中国带来中长期的环境保护压力。于202_年3月13日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再次强调了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影响关系检验和VAR模型等理论来检验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的相互关系,目的在于检验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相互影响机制,考察在现有增长模式下的中国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

二、模型方法与变量选择

本文采用VAR模型和VECM模型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VAR模型由C〃A.Sims(1980)引入到经济学分析中,其优点在于可以较少地受既有理论的约束,无需事先区分变量的外生性和内生性,从而较合理地描述变量间的互动关系,常用于刻画随机扰动项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彭水军、包群(202_)采用基于VAR的分析方法检验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然而,该文主要采用的变量为各种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本文认为,采用人均排放量以消除人口因素的影响更能清楚地反映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双向关系。

环境污染一般包括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废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鉴于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受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政府治理生效等因素影响而获得有效的控制或减缓,噪声污染难以估计的考虑,且废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夏光、赵毅红,1995),本文选取了人均废气排放量(wgas)为环境污染的代表性指标;同时,经济增长选择gdp(人均GDP)来表示。

本文研究的样本期间为1990~202_年,变量采用的各项指标均为数据。gdp以及人口资料来源于1991~202_年各个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人均废气排放量wgas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各变量序列均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其中,lw-gas、lgdp分别表示gdp及人均废气排放量(wgas)的对数值。

三、实证检验

在进行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之前,需要对变量序列进行检验,以判断各序列是否具有平稳性及其单整阶数。本文利用Eview5.0和SAS9.1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二阶差分值进行ADF检验。检验形式(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项的阶数,***和*分别表示在1%和10%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滞后项的选择依据AIC原则。检验结果表明,废气排放量(lwgas)和经济增长量(lgdp)均为I(2)过程,从而可以进行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采用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主要是为了判断经济变量之间反馈关系和双向关系。

经济增长与废气排放量的影响关系检验表明,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相互之间具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关系,经济增长的变动具有解释其环境污染变化的能力,对其具有预测容度;反之,关系同样成立。侯伟丽(202_)认为经济发展通过经济结构、生产技术等六个因素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以及环境政策等三个因素对环境产生间接影响;而中国环境科学院《公元202_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的报告表明,以1983年为基础,环境污染造成经济损失380亿元,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6.75%;以1992年为基础,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986亿元,占同期GNP的4.0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在VAR模型的框架下研究人均GDP对环境水平及环境水平对人均GDP的冲击反应.采用的人均GDP与环境水平的VAR模型。

在冲击反应图中, 人均GDP对人均废气排放量的冲击反应在开始阶段为正,但呈上升趋势,然后逐渐上升,其后下降呈稳定的趋势,这足以说明,环境污染对经济增长有一个长期且稳定的负影响。人均废气排放量对人均GDP的冲击反应在开始阶段为负,然后稳定上升,最终呈稳定的趋势。这表明,当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经济增长有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环境污染的控制,但长远来看,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加剧。这也符合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的结果。误差方差分解方法是VAR模型中的另一个工具,它描述了模型的动态特征,将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系统内各变量冲击所做出的贡献,从而了解各种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根据上述模型,将人均GDP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为由其自身的新息以及环境污染水平的新息所构成的贡献率,估算系统中各变量的随机新息所做出的贡献在总贡献中随时间变化而变动的特征。对环境污染水平也作类似的检验。下面就是不同预测期人均GDP和环境污染水平的方差分解。表

3人均GDP的误差方差分解

上述变量的误差方差分解表明,在人均GDP的15年预测期内,环境污染水平对人均GDP的预测方差的解释程度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对其解释程度较高,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水平对宏观经济运行至关重要。在环境污染水平的15年预测期内, 人均GDP对环境污染水平的解释程度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说明人均GDP的变动对环境污染状况具有相当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中国如果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话,环境污染的加剧速度将会大大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这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应用Granger因果影响关系检验和VAR模型等理论对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对人均GDP增长率和人均废气排放量增长率的相互脉冲反应图的分析表明,从长远来看,环境污染将会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中国若维持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带来环境的持续污染,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导致的环境污染的加剧程度将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实现环境质量的自动改善,这与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结论截然不同。由此可说明,现有增长方式下的中国经济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同时,也部分验证了大量中外学者对中国现有增长模式的的担忧(马树才等,202_)。

第二,由人均GDP增长率与废气排放量增长率的相互Granger影响关系检验结论和VAR模型的预测方差分解分析得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相互日益影响,且相互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特别要指出的是,随着经济的增长,环境质量将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主导因素(影响程度占到70%以上)。第三,上述两点分析充分表明,中国不能再延续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增长模式。中国目前的环境质量很可能正处于“倒U形曲线”的上行阶段。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当前及未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约束,资源价格会持续走高;同时,气候变化正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林伯强,202_)。政府需要通过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将环境的外部成本内部化,降低倒U型曲线的弧度,使曲线变得平缓,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程度。

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会自动地发生,它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以及限制污染的环境政策的实施,也需要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相应技术进步的支持。在寻找与经济增长和环境要求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基于市场机制的政策往往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更为有效。因此,相应的政策应该是:在推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使环境约束逐步缓解,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增长和环保的双赢。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我们首先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惊人成果,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造成了不小的污染,发达国家曾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当今中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免要产生污染,但这些污染会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呢?对此课题,我小组展开了调查。二.以具体事例阐述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水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水污染对工、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我国是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88位。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趋紧张。而目前日趋严重的水污染又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待别象辽河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内的广大地区,本来就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严重的水污染使当地缺水矛盾尖锐化,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此外,由于水资源紧缺,一些城市和地区多年来一直用污水进地灌溉,仅海河流域污灌面积就达1000万亩。长期污灌,使得污灌区土壤遭到污染,从而使农作物带有一定残毒,有的甚至无法食用。水污染对渔业同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一些污染严重的河段已经鱼虾绝迹。

我们利用202_年松花江受污染为例阐述一下松花江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受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吉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 黑、吉两省的经济将倒退.农业大省,水污染了,粮食卖给谁?人口流动增大,部分人口迁移.工业不会振兴,只会倒退.地方人口病变严重,长期加大地方医疗保险的指出与无保险人口的医疗支出.当地生态被严重破坏,短期难以恢复. 国家:大量资金用与善后工作,增长放慢.甚至出现经济危机,政局动荡.2、空气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通过调查资料根据过去的部分研究显示,经济发展与环境指标之间的关系成倒U型,就是说环境质量随着收入的增加,是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如果此关系真的存在的话,那么我们似乎可以乐观的预期:随着经济发展,当人均收入达到某个水平的时候,环境恶化问题会自然得以解决。然而尽管很多理论文献支持此关系的存在,其实证研究的结果和理论研究相比较,稳定性还是很小。故而本研究将以中国大陆100个重点城市7年的环境与经济资料来验证上述关系,并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作比较。本研究最后发现,对于中国大陆的城市 1)总悬浮微粒(TSP)和二氧化硫(SO2)随着人均收入先升后降,呈上述关系;降尘(DP)随着人均收入增加而递减;NOX与人均收入之间呈微弱的递增关系; 2)空气污染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是增加的; 3)空气污染会随着第二产业(工业)占GDP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从时间趋势上看,在逐年下降。

以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为例阐述垃圾焚烧所产生的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202_年,上海市检测中心生物与安全实验室的研究者对嘉定区一座垃圾焚烧厂周边的土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两处蔬菜种植地中的二恶英水平不仅大大超过环境背景值,更高于德国、荷兰、瑞典、日本等国为农业土壤制定的二恶英含量参考值,表明这些土壤已经受到二恶英的污染,对当地农业的发展显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 202_年,中科院的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显示,珠江主干西江中部分江水的二恶英浓度已经超过日本制定的水体二恶英最高限值,也比欧洲水体高出2~3个数量级。江水的污染必然对当地人的生活和生产早造成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步伐。

 202_年,四川大学和深圳市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对深圳市部分市售禽类制品(鸡肉、鸭肉、鸡蛋、鸭蛋)中的二恶英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存在超过欧盟标准的情况。而超标的家禽皆为农家散养模式下生产出的产品,说明饲养环境本身已受到污染。

中国二恶英排放行业分布图

3、土壤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土壤污染状况已经影响到耕地质量、食品安全甚至人的身体健康。土壤污染面积不断增加,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污染面积只有几百万公顷,而现在已经超过一千万公顷。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化,其中严重的是重金属污染,根据中科院生态所研究,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两千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此外农药、抗生素、病原菌等也成为土地污染的来源。

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一点五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三千二百五十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二百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一千二百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二百亿元。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最终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将对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以浏阳田地镉污染为例阐述土壤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以制造镉污染的湘和化工厂为中心,方圆半径1.5公里内的田地都被镉严重污染,附近数个自然村也在劫难逃,大部分村民体内镉含量严重超标,有些还是很小的婴幼儿。除此之外,大片被污染的农田和农作物也惨不忍睹。

 土壤污染对农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壤一旦遭到破坏农业的发展就遭到了破坏,粮食不能正常的生产,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因此减速发展,第一产业遭到破坏,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会遭受影响。

三、绿色GDP凸显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发表了为期两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结果,研究显示中国广泛的污染问题正在无形中危害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因此而产生的大范围空气和水污染以及酸雨等环境恶化问题,与此相关的成本也在日益增加。中国环境规划院估计,在中国13亿人口中,每年有40多万人因与空气污染相关的疾病而死亡。另外,约有3亿人难以获得清洁的饮用水,工厂导致的水源污染是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尽管GDP衡量了一个国家每年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但却忽视了一个事实:某个国家可能采用污染或耗尽自然资源这种无法持续发展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实际上,通常计算GDP的方法使破坏环境看上去似乎对经济有利。如果一个行业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了污染,政府又投入了资金来消除这些污染的影响,这两种活动都会提高GDP数据。环境经济学家们希望,对环境问题的可靠经济分析能引起更多人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绿色GDP的基本概念是从GDP中减去与环境恶化的相关成本。哈佛大学企业及政府学教授、该校环境-经济学项目负责人罗伯特斯塔温斯说,如果一个国家是以高能耗以及耗尽自然资源的方式来实现增长,那么这应该反映在可能成为该国长期福利指标的国民收入账户中。

尽管绿色GDP的理念自上世纪70年代就形成了,西方国家的一些政府机构也一直探索以此作为修正经济增长数据的一种方式,但中国的环境监管机构更进了一步,他们表示将用此类数据影响政策的制定,作为打击排污企业承诺的一部分。在中国,地方官员的提拔一般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速度来决定的。这促使地方官员为了工业快速发展而忽视环境影响的后果。现在,中国政府表示将用绿色GDP数据来对地方政府官员进行经济绩效考核。实际上,要在中国做到这点可能并不容易,中央政府有关环境问题的意见常常难以在各地得到贯彻。中央政府的所有部门是否都支持潘岳的种种努力尚不清楚。国家环保总局是最弱小的政府部门之一,不少部门仍将经济增长视为中国的首要目标。但实际上经济快速发展产生的污染已经反作用于中国的经济,使中国的经济不再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污染显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四、总结归纳 党中央提出“又好又快”,强调的首先是好,其次才是快,好快之间,好字当先。衡量好与不好的根本尺度就是科学发展观,只有把快与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算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党中央的坚强意志,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又好又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广泛凝聚智慧和力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贾庆林强调,要以更广阔的视野,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认真搞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首都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要继续加强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强化水资源节约与利用,加强环境治理,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自觉行动。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进一步推进郊区城镇化建设,加快新城建设、城乡结合部改革发展和重点小城镇发展,注重在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梯度开发、分布合理的统筹城乡发展新格局。中国经济的发展应继续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应转变为集约型发展道路,近几年中国发展造成的污染已影响到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所以应转变发展方式,“低碳”发展,各部门加强对产生污染的工业、企业加强监管,除此之外,应加强有关污染方面的立法,对产生污染的工业企业加强处罚,净化中国经济发展环境,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朝着更健康、更环保的方式发展!作为我们大学生,应该向环保的生活方式看齐,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低碳”的宣传,为中国经济朝环保的方式发展做出贡献!

除此之外,循环经济改变了过去线性经济“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思维模式,提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理念,倡导一种减量使用资源、高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缓解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可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循环经济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来说是一个跨越。但是,必须看到循环经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这是因为循环经济也有其局限性。

1.循环经济的“减量化”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减量化”只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输入,减少物质需求,其中心思想是节约资源,而这只能延缓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时间,却不能改变现有产业技术体系对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本质。如果不在资源替代上寻找最终的解决办法,“减量化”也无法阻止不可再生资源的最终枯竭。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是“停滞经济”、“零增长”。不断扩大的物质需求、不断增长的循环规模势必使这种循环系统的输入物质量不断增加、释放物不断增多。所以,单纯依靠循环经济的理念对现有经济进行调整,并不能避免资源的枯竭、环境恶化的压力。当然,也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原则存在局限性。循环经济依存于一个技术体系或系统,把所有能减少物质消耗、能封闭物质流动、能减少废物产生的各种技术纳入一个体系或系统。它所要求的技术体系是以能够大幅度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优化物质在经济系统内部的运行,即以物尽其用为条件的。但是,现实社会许多经济活动并非都可纳入到这样的“封闭式生态循环”中。例如,池塘中的生物链只适于在池塘生存的生物,不在池塘生存的生物就无法参与到池塘的生态循环当中去。同样,人类社会的许多生产和消费活动,并不都具有能够组合成彼此循环的相关性,因而,也无法将它们都联结成一个有机循环系统。因此,“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只能在有限的区域、有限的范围得以实现。例如,表面涂层、油漆、杀虫剂、除草剂、防腐剂、防冻剂、炸药、燃料、洗涤剂等化工产品就无法进人再循环。

3.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也存在局限性。第一,“再循环”原则本质上仍然是事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种预防性的措施。废弃物再循环虽然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理量,但并不能减少经济过程中的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规模,也不能降低它们的流动速度。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产量的上升,需要再循环的废弃物数量也会不断增长,最终必然突破阀值,污染仍然难以避免。根据东北大学路钟武院士的研究,在产品产量保持基本稳定或下降的情况下,提高资源循环率可使资源效率达到非常高的水平。但是,在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循环率对资源效率的影响小得多,即使循环率达到1.0,资源效率也很有限。第二,“再循环”技术本身还存在许多不成熟。“再循环”技术处理废弃物时需要耗费矿物能源,需要耗费水、电及其他许多物质,并将许多新的污染排放到环境之中;再者,“再循环”技术能否在实践中使用,要受到理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等诸项条件的制约。一项循环方案,即使在理论和技术上可行,如果在经济上不可行,不符合成本一效益规律,也很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实施。

二、产业技术体系变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所要求的是在资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基础上实现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要求我们必须摆脱不可再生资源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束缚,彻底解决人类无限发展的需求与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这一基本矛盾。要想实现这一愿望,仅靠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经济是远远不够的,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使用只能延缓存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的时间,只有实现用可再生资源取代不可再生资源,人类生产才能完全摆脱不可再生资源有限性的束缚。所以,单纯依靠循环经济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突破,通过产业技术体系的变革,完成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技术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生产技术发生彻底的变革来实现。

产业技术体系是指在工业生产部门各个产业领域所使用的各种产业技术,因其生产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而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这些产业技术因其在工业部门生产过程中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而分为源技术、主干技术、旁支技术三个层次。产业技术体系变革,是指由于人类认知自然能力的提高、科学研究的进步而引致新的源技术产生,并在新的源技术影响下,主干技术、旁支技术不断出现,逐步构成一个新的较为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的过程。

人类经济社会面临的生存危机,在本质上是产业技术体系性质,迄今为止历次产业技术革命都在产业技术开发与应用上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导致产业技术体系各层次的产业技术都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排放污染环境的废弃物。这只要简单回顾一下三次工业革命即可。18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中心社会向工业中心社会迈进的质变。蒸汽机的问世,带动了煤炭、冶金、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拉开了人类对自然能源和材料的快速开发和利用的序幕。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加速了人类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掠取的速度,而且工业污染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也开始显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不仅钢铁、煤炭、机械加工等部门获得了巨大发展,并出现了石油、电气、化工、汽车等新兴工业部门,工业动力转而主要由化石能源来提供。这种以耗散方式消耗在短期内不可能再生的能源消费,向大气和环境中排放出各种废气;各种物理和化学的生产过程都要用清洁的水作为冷却剂或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载体,使得清洁的水资源日益减少;大量矿山的开采使得植被锐减;人口的膨胀使得城市云集,工厂和住宅不断侵吞有限的可耕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没有改变人类大工业生产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环境的本质,相反却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重化工业技术体系的帮凶,使这种掠取和消耗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破坏环境的产业技术体系更加精密、更加先进。总之,三次工业革命都因产业技术体系中的源技术发生重大变革,推动产业技术体系中各层次的产业技术逐步改变,最终导致整个产业技术体系发生变革。虽然,以往三次工业革命都实现了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但人类生产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破坏环境性质没有得到改变,相反却使这种速度加快。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须变革当前的产业技术体系。

当前的产业技术体系还属于重化工业技术体系。重化工业技术体系中的源技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具有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破坏环境的性质,从而带动了汽车、钢铁、化工、冶金以及机械加工等主干技术和旁支技术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改变人类生产不可持续的本质必须从根本上针对重化工业技术体系的源技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进行革命。首先,改变电力技术,实现电能的可再生化和洁净化。电能本身是一种洁净能源,电能的使用完全可以实现零污染,但是,目前的电能还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电能的生产还排放大量废弃物,主要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能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转换而来,石油、煤炭发电对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发展新型能源,变革传统的电力技术是产业技术体系变革的首要任务。发展水电能以及太阳能、风能、氢能和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取代传统的石油发电和煤炭发电,逐步实现电能的可再生化和洁净化。

其次,用电动机取代传统的内燃机。传统的内燃机是直接建立在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结构上的工业动力,是现代大工业各种产品生产的母机。汽车发动机是内燃机最突出的代表。汽车不仅是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消耗者,也是全球气候异常、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的主要元凶,此外,汽车产业更是在整个产业技术体系中关联最多的产业。电动汽车完全可以实现零排放、无污染,而且随着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等发电的普及与推广,电能会逐步转变成可再生能源。因此,发展电动汽车、用电动机取代传统的内燃机,便成为产业技术体系变革的另一突破口。

随着这两项传统的源技术逐步变革,重化工业技术体系中与此紧密联系的传统产业(如石油、化工、煤炭等产业)将逐步萎缩,而新兴产业(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能发电以及潮汐发电等产业)将逐步取代它们,层层推进,逐步实现产业技术体系由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环境到使用可再生资源、对环境无害的性质转变,完成对重化工业技术体系的革命,使人类生产彻底摆脱消耗不可再生资源、污染环境的现状,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尽管目前这两项技术涉及的产业众多,新兴技术还远未达到市场推广的地步,还需要人类在此领域实现科学上的突破。但是,世界技术——经济范式正处于变革期,太阳能发电、氢能利用、风能发电、电动汽车等技术日新月异,改变上述两项传统技术的新技术正孕育着突破。如果我们能够重视科技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及时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利用产业技术体系变革的规律,适时发展适合未来的源技术,引导产业技术体系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从而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目前,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在此领域做出了积极探索。德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4.7%提升到202_年的8%,到本世纪中叶甚至可超过50%。德国的风能发电已占总发电量的6%,占全世界风能发电量的1/3。生物能供热总量已达到全德国供热量的4%

三、结 论

循环经济改变了过去“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传统线性经济模式,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前进的一大步。但是,循环经济还存在许多局限性。仅依靠减量利用、高效节约资源的循环经济还不能最终使人类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人类的生产活动彻底摆脱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这必须通过产业技术体系的变革来改变传统重化工业技术体系的不可持续的弊端来实现。但是,产业技术体系的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一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逐步向产业技术体系变革方向努力,应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南开大学出版社,202_年。

[2]侯伟丽:《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研究(1978-202_)》,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2_。

[3]张晓:《中国环境政策的总体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4]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 《财经问题研究》202_年第8期。

[5]彭水军,包群:《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于时序数据的经验分析(1985-202_)》,《当代财经》202_年第7期。

[6]夏光,赵毅红:《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管理世界》1995年第6期。

[7]马树才、李国柱: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Kuznets曲线》,《统计研究》202_年第8期。

[8]过孝民、张慧勤:《公元202_年中国环境预测与对策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1990年。

[9]林伯强:《为什么先污染后治理模式走不通》,《金融界》202_年7月。

[10]林伯强:《如何用经济手段促节能减排》,《国际金融报》202_年8月。

[11]沈满洪.许云华:《一种新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浙江省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环境变迁的关系研究》,《浙江社会科学》202_年第4期。

[12]Sims C.: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Econo?鄄metrica,1980, pp.1-48 [13]Bhagawati :The case for free trade.Scientific American, 1993,pp.42-49 [14]Jones and Manuelli.:A Positive Model of Growth and Pollution Controls.NBER working paper ,NO.7297, 1995.[15]Soumyananda Dinda: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A Survey.Ecological Economics,202_,pp.431-435 [16]绿色GDP凸现污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美国)华尔街日报(202_-10-03)

第四篇:证券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证券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02_年,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超出预期,国内出现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了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换句话来说证券业以及证券市场的动荡会给国内的宏观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

资本市场的发展对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所起的推进作用是不容质疑的。我国的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经过14年的发展,目前对国民经济建设所作出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不仅为上市公司提供了近9000亿元的直接融资,而且还为国家提供了2100亿元的印花税收入。上市公司家数达到1380家,其市值达到3.5万亿元。特别是一批大型骨干企业的上市,使中国股市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得越发地密不可分。不仅如此,中国股市作为提供直接融资的场所,已越来越受到经济界专家及企业界人士的重视,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已成为经济学家及企业家们共同的心声。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就变得越发重要起来。

在过去十多年里,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国企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宝贵的资金,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它促进和初步实现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原有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通过上市的改制过程,转变为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运营高效的上市公司。同时,一大批大中型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实践中起到了先导和示范作用,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下一步深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证券市场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会成为我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市场组织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五篇: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是重工轻农、重厂轻城的不均衡政策造成的。在1949—1978年的30年里,由于当时内外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众所周知,发展重工业所要求的资本供应量是很大的。为此,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为满足工业化资金需求的农业政策,具体来说是利用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集中了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和部分必要劳动,每年大约350亿的资金集中于国家财政,投资于基本建设项目。

60年代,国家开始调整生产力布局,通过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调整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在客观上也带动了西部工业的发展和一批新兴城市的建立。

但是,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备战备荒”,工业发展是按照“山、散、洞”的要求进行布局的,工厂的建设与城市建设脱节,国有企业社会化、福利化的倾向在当时很严重。无论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还是新兴城市的增多,都未能使城市的多功能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是典型的城乡隔离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广大的农村和众多的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过程之外,使大量的农村人口拥挤在狭小而落后的生产空间。1958年以后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进行严格限制。而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是政治目标,采取的是行政手段,城市化的内在机制十分薄弱,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并未使城市化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正常健康发展。

三是非农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将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实行职业转换,即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实现非农化;然后实现地域转换,即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实现城市化。

非农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内作“钟摆式”流动的半城市化人口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滞后的最直接的体现。回过头来看,“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55555555

大城市有更多的就业空间,因为人多了,分工更精细,发展出的需求更多,就会让更多人得到就业机会。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也是所谓第三产业能够容纳大量劳动力的原因。那些认为城里人就业难,如果让农民进来,就业问题就更加严峻的论调,毫无经济常识,没有看到目前城市里很多工作已经转到进城农民手中的现实,也没有看到仍有相当多的城市投资欲望被压制,以至于相当多的需求被压抑的现实。目前大城市里改善投资环境,决不能继续过去只盯着城外投资者的短视做法,而是要善待城里的投资者,更要善待自己的居民、移民和来到城里的农民,把他们的投资热情和意愿发掘出来,这样就可以把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渠道都开发出来。当然这样做,首先要严格限制政府部门的膨胀,严格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从学习香港经验到香港回归,我们就是学不会香港那一套:任何人只要交点钱一注册,几分钟之后,就可以经营的工商管理办法。以至于香港人到今天还在用“帮你到香港注册公司”这个办法,来赚内地人的钱。

城市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彭鸿鸣 发表日期:202_-10-8 9:23:38

城市化是目前中国的主旋律,是中国 的宏观经济形势。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一个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城市化水平将由目前的 37%左右上升到60%以上,平均每年上升 1 个百分点。城市化结合信息化、工业化给中国的经济形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市场经济有了另外一种表达,各行各业都显示出了宽阔的发展空间。房地产行业也不例外,不仅仅在于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市场扩大,市政建设提升了房地产的使用价值,相应的市场行为也产生了变化。房地产的特性使得城市化成为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城市发展战略对房地产产品结构的影响

细细探究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除了房地产市场热点区域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等明显现象之外,房地产的产品结构也呈现出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的状况。

如果不考虑城市化因素,房地产的产品结构任何城市都有一定的共同点,基本上都是以住宅为主,商务办公与商业物业为辅,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这样的结构。但城市化的进程使得每个城市的产品结构都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恰恰与一个城市发展战略有关,特别是与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城市想往哪个方向发展,房地产产品结构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比如,深圳作为最大的移民城市,其最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将普通的加工行业逐渐转化为高新技术、物流、旅游等产业。因此大工业区的开发与建设以及关外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就成为热点。同时与旅游产业匹配的度假村、产权式酒店也成为市场发展的一个分支。而青岛、烟台则大力发展旅游业,依托旅游业带动城市建设、城市环境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5+2”度假类人群。海景房、酒店式公寓、度假村以及产权式酒店等成为市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而在临沂等城市,作为山东蔬菜、钢材等行业的物流基础,各类批发市场、物流中心成为临沂房地产的一大特色。在廊坊,大北京商务休闲基地的发展方向则使得高尔夫、酒店、温泉度假村等产品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一个重点。这些城市的房地产表现都说明了城市发展战略对房产市场的影响。

纵观世界上城市化走过的道路,任何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是以大量节约土地为其特征的,城市化进程越快,城市化率越高,土地的节约越明显

%%%%%%%%%%%%%%%%%%%%%%%%%%%%%%%%%%%%%%%%%%%%%%%%%

第一,工业化的要求。工业有着强烈的大城市区位指向,它需要城市功能的服务、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设施支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产业集聚的效益、需要紧靠它的最大用户————大城市。我国目前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向城市集中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信息化的要求。有人认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大城市甚至城市,大家都可以住在乡村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享受现代版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其实恰恰相反,信息化将使大城市在信息交流、信息产业发展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的信息是不能从人体分离的,如电话的普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大了人员往来的交通量。可以说大城市在信息经济时代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三,服务产业的要求。服务产业是城市经济。城市规模越大,就意味着用户基数越大,服务业的商机越大。特别是日常利用频度较少的服务业、较特殊的服务业只有在大城市中才能得以生存。因此只有在大城市,门类齐全、高度配套、分工细致、功能明晰的服务产业才会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第四,发展效率的要求。我国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首先需要的是效率,在很短的期间内要走完工业化先发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因此不得不选择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来加速它工业化进程的效率。工业化后发国家劳动力的转移是跳跃式的,农村劳动力从全国各地直接涌向大城市的倾向较大,农村劳动力直接进入各类现代化产业的情况普遍。

第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全球城市圈间分工、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的日益强化。只有大城市才能具备与世界进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大城市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间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

第六,国土利用效率的要求。工业化、信息化把一个国家的国土划分为工业经济、信息经济集中的空间————城市和农业经济、自然保全的空间————农村这样两大空间。前者的空间经济效益要远远大于后者,城市规模越大,它的空间效益越好。现代化的国家应该把增长极放在城市空间,把粮食供应、国土保全的任务交给农村空间,不应该再向农村空间追求过多的增长效应。要创造出由城市空间返还一部分效益给农村空间的机制。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及中国经济的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