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202_行业专项项目建议书申报通知(5篇模版)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17-929640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29 17:52: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2_行业专项项目建议书申报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

根据“十二五”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组织方案,拟于近期组织202_年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工作。请你单位根据区域发展关键技术需求,研究提出项目建议。202_年已通过审查的项目列入优先启动范围,具体要求详见《202_年度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组织有关要求》(附件1)。同时,请全面总结行业专项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效,开展绩效评估工作,评估结果将作为项目立项的重要参考依据。

请于202_年3月22日前,将主管领导签章的项目清单(1份)和项目建议书(一式5份),以及正式申报文件报送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同时,报送申报材料电子版文件。评估报告请于3月30日前报送。

联 系 人:廖丽莎、曾向辉

联系电话:010-63202696/2690

电子信箱:lsliao@mwr.gov.cn

附件:

1、202_年度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清单 2、202_年度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建议有关要求

3、项目建议书格式(见中国水利国际合作与科技网)

4、绩效评估自查报告提纲

国科司

202_年3月9日

第二篇:项目申报建议书

202_年广西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文本

项目名称: 202_年林下养蛇、虎纹蛙、暹罗鳄建设项目

项目实施单位:东兴市鑫祥野生动物养殖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李作儒 联系电话:*** 申报部门:东兴市鑫祥野生动物养殖有限公司 申报日期:202_年4月11日

一、项目申报地基本情况

东兴市鑫祥野生动物养殖有限公司位于东兴市东兴镇松柏村佛坜塘口,于202_年11月8日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0万元,公司性质属民营企业,主要养殖眼镜蛇、水律蛇、虎纹蛙、暹罗鳄及购销。公司财务情况良好,体质健全,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公司地理环境良好,四面环山,周围林木环绕,生态气候适宜养殖蛇、虎纹蛙与暹罗鳄。公司现有员工4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人,占员工的11.9%,技术力量雄厚。公司养殖场是防城港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曾救护了眼镜蛇500对、水律蛇600对、暹罗鳄3000条,后作为种苗繁殖。

二、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鳄鱼是濒危的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鳄鱼本身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如鳄血粉有抗癌作用,鳄鱼肉和可溶性脂肪制成的系列保健品和护肤品,其价值更高,鳄鱼皮是皮革工业上乘的原料等。由于鳄鱼经济价值极高,成为重要的出口创汇品种,大力发展鳄鱼的养殖、加工与综合利用,利国利民,市场前景广阔,社会经济效益巨大。当前由于环境的破坏和

人们对蛇类和蛙类资源需求的增加,致使许多蛇类和蛙类物种处于频危灭绝状况。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养殖户收入,是当前各级党委,人民政府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林下经济发展正进入一个创新时期。经过多年的考察研究,并经过多次实践证明,保护蛇类和蛙类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生态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蛇类和蛙类保护管理存在着宣传缺乏、执法力度不够、法制不健全、管理艰难、开展驯养繁殖的科技攻关的合理欠缺等主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宣传,加大打击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积极开展驯养繁殖的科技攻关,不断提高蛇类和蛙类资源保护管理的水平,促进对蛇类和蛙类人工驯养繁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为此我公司大力发展人工驯养之路。公司利用企业在投资领域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企业的管理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保持社会稳定,增加地方财政税收,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三、项目建设主要内容

本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是引进蛇种、虎纹蛙种、暹罗鳄种及相应配套蛇屋舍、蛙池、鳄鱼池:其中眼睛蛇700对、水律蛇800对,虎纹蛙1500对,暹罗鳄种苗8604条,约投资

1762.5万元。建设配套蛇屋舍15000平方米,约投资600万元,建设高密度蛙池5亩,约投资60万元,建设鳄鱼池6670平方米,约投资480万元。总投资2902.5万元。

四、项目前期准备情况

公司与松柏村村民租凭使用场地共48亩,签订协议,建设养殖场。公司拥有两个养殖场,两个养殖场的路都是水泥路,交通方便。公司两个养殖场都靠近黄淡水库,黄淡水库发电的水流经公司的两个养殖场,水电十分充裕。公司已具备实施本项目的各项条件。

五、项目投资概算

1、概算总投资2902.5万元,其中用于引种1762.5万元;蛇屋舍、高密度蛙池和鳄鱼池建设1140万元。

2、资金筹措

(1)申请补助:补助资金1500万元。(2)其余资金1402.5万元为公司自筹。

六、项目建设管理

1、施工组织管理

(1)东兴市鑫祥野生动物养殖有限公司作为项目建设单位,实行业主管理。

(2)选择经济技术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蛇种、蛙种与鳄鱼种的公司进行引种。

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202_年1月:项目引种考察和蛇屋舍、蛙池与鳄鱼池建设初步设计、实施方案等各项前期工作;

202_年3月:引种和蛇屋舍、蛙池与鳄鱼池建设; 202_年12月:项目验收。

七、项目的预期管理

1、经济效益 以20条母鳄繁殖为一种群计算,按平均每条每年繁殖40 条幼鳄计算,则每年种群可以繁殖近800 条的幼鳄。根据目前市场的价格每一斤鳄鱼肉约35元,经3-5年的饲养后,每条鳄鱼重约80斤,800条鳄鱼的售价约224万元,总投资120万元,利润104万元,经济效益可观。利润以最高的成本,最低的利润来核算人工养殖每10000条眼镜蛇的投入与产出;按养成10000条规模,死亡率5 %。养成后4斤以上的占10%,3斤以上的占40%(全算为3斤),2-3斤的占30%(全算为2.5斤),2斤以下的占20%(全算为1.5斤),总投入200万元,产出312万元,利润112万元,可见经济效益十分良好。

2、社会效益 促进生物科技企业发展;促进蛇、蛙与鳄鱼饲料配料供应企业发展;兴办了人工规模养殖蛇、蛙与鳄

鱼,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引导扶持提高农村边远山区及低收入农户的经济收入,尽快脱贫致富,又可保护了自然蛇、蛙与鳄鱼资源的平衡生态,还可以作为地震监测,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八、项目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

1、组织管理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公司董事长李作儒同志担任项目组长,组织策划整个项目的实施,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监督,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公司主管项目李学成负责组织项目的具体实施;项目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及组织实施;项目阶段验收和申报上级验收的具体准备工作。

(3)公司财务、审计部门负责项目的开支核算和审核监督,确保项目专款专用和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并接受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

2、项目保障

公司技术力量和资金雄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公司完全有能力保障项目的实施和完成。

九、有关附件

第三篇:202_年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要求

附件1

202_年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要求

一、专项定位

为贯彻科技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要求,紧紧围绕202_年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确定的全面实施“粮安工程”和“大力实施科技、人才兴粮工程”等重点工作任务,按照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管理办法和程序,在广泛征集行业科技需求并聚焦国家目标导向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顶层设计机制,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组织协调作用,切实解决行业发展急需的基础性、应急性、培育性科技问题。强化需求导向和应用导向,提高项目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成果服务社会公益事业,公开遴选全国优势科研团队参与粮食科研,着力提升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二、申报领域及重点

本次公布粮食绿色生态储藏、节粮减损、粮食信息化、粮油质量安全、粮食现代物流等5个领域的11个项目申报指南。项目应与国家科技计划合理区分层次。请各申报单位按照体系化、链条式的思路设计研究任务,有明确的用户,着力解决关键技术瓶颈,强调要形成创新性的工艺、产品、设备、标准规范、数据

— 1 — 库等实用科技成果,并开展集成示范应用。

三、申报资格和要求

(一)申报资格要求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自由申报、答辩评审、公开择优”等程序,根据行业科研专项定位和工作实际需要,确定项目承担单位。

1.申报单位资质和要求

(1)一般为中国大陆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等。

(2)具有项目实施必需的科研设施条件,具有较好的成果转化条件,运行规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优先支持局直属科研院所、共建大专院校、国家和国家粮食局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建设依托单位和省级粮科院(质检中心)。

(3)牵头单位应具有组织产学研联合一体化实施项目的能力,并负责科技需求调研梳理和成果的集成。鼓励跨行业、跨学科合作,根据合理分工需要,遴选项目研究所需的协作单位。参加协作单位应有与项目目标一致的技术优势,在该领域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基础,有能力和条件进行成果应用和转化。

(4)具有较强的研发优势,拥有相关领域国内知名的粮食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鼓励强强联合。申请承担项目的团队,同期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不得超过2项。

— 2 —(5)具有丰富的项目组织管理经验,优先支持较好完成过国家相关粮食研究项目的单位。

(6)每个项目的承担单位(含第一承担单位及协作单位)数量原则上不超过8家,有明确用户需求的项目,须有用户单位牵头或参加。项目申报时承担单位需提交与各参与单位的合作研究协议,明确各方的研究内容和责任。

(7)科研团队的组成符合科研规律,能构成在全国具有优势、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国家与地方相结合的创新团队。有利于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有利于科学合理配臵有限的粮食科技资源,避免过度竞争。

(8)项目申报实施符合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建设相结合的要求,有利于通过项目实施增强粮食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9)申请者须能够针对项目研究内容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高水平的行业或国家标准送审稿,并能够就研究内容编写科普作品。

(10)项目申报单位应对所申报项目的真实性负责,如出现违规问题,将计入科研诚信档案。

2.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参加人员的条件

(1)项目负责人必须从事所申报的项目相关专业,具有获得同行认可的科研成绩,具有创新的科研思路、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开拓创新能力;项目中承担具体科技研究工作并真正履职,关

— 3 — 键环节发挥作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科技工作中具有良好业绩,无不良科研行为;主持或参加过相应的国家主体科技计划项目研究,了解国家科技项目体系操作、管理模式,承担过粮食科技项目的优先;具有高级(含副研究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原则上在申报单位工作;研究时间保证在70%以上,项目团队成员均应为具体研究人员,禁止挂名;项目负责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7周岁,院士不超过65周岁。

(2)项目负责人同期只能牵头承担1项项目,并最多只能以参加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再参加1项。参加项目的人员同期参加不得超过3项。若同期主持其他国家级科技项目(包括支撑、院所专项、转化项目等)则参加项目不能超过1项,同一法人单位申报数量不受限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尚未结题的主持人,不能申请新的粮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如发现参加人员重复,将取消申报资格。

(3)国家公务员不得申报。

(二)项目受理原则

1.申请项目必须符合本《申报指南》中的定位、内容和申报要点。项目要具有创新的思路,研究内容和指标须翔实、清晰、具体,不得用空洞大概念掩饰部分或少量的研究内容;项目应明确总体目标、目标、预期成果和绩效考核指标等,合理安排预算,不得虚报、超报,实施方案切实可行。

2.每个项目申请者必须针对项目的完整目标和研究内容进 — 4 — 行申报。

3.项目建议书需经项目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组织专家论证,提供详细的论证意见,并根据项目要点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单位要结合专家论证意见和科研需求,合理编制概算,并组织专家初审。申报材料需附前期研究基础的证明材料。项目详细预算待项目建议书通过审查通过后,按要求编制。

4.项目研究需在2-3年内完成。

5.加强项目查重,凡与国家相关科技计划等在研科技项目重复的不予支持。各申报单位在组织申报项目时,应认真查重,严格审查是否存在重复申报问题,避免一题多报或重复资助。

四、申报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一)申报文件编写应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二)申报文件由申请函、项目建议书、实施方案和项目概算书及附件等四部分组成,附件包括专利、标准、论文、前期研究项目等与项目相关的前期研究基础证明材料,提供相关资金配套证明材料等。

(三)申报项目名称须与本指南确定的研究内容相一致,符合项目名称规范。

(四)申报文件请以邮寄方式报送,不接受直接到国家粮食局相关业务处室办公室报送的申报材料。申报文件一式8份,由申报函、项目申报书和附件等三部分合订在一起,项目实施方案和概算申报书合订一起,用A4纸、3号仿宋字体打印、双面印

— 5 — 刷,统一采用羊皮纸(皮纹纸)封皮进行胶订,请勿用塑料封皮等其他装订方法,项目汇报PPT刻录成光盘,与申报材料同时报送。

(五)寄送申报文件的截止日期:202_年5月27日17:00点前,将纸质申报文件及电子版寄送到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科技处,逾期不再受理。

(六)申报材料寄送至:北京市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C座906,邮编100038。

第四篇:202_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申报指南解析

附件1

202_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

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张高丽副总理和姜大明部长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有关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认真落实202_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部署,严格贯彻《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2_〕11号)有关要求,紧密围绕《国土资源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国土资发〔202_〕58号)、《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国土资发〔202_〕137号)目标任务,以“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以下研究领域为202_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重点研究内容。

一、土地科技创新领域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升耕地质量和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以开发实用技术为重点,支撑土地管理全面深化改革发展。

(一)重要类型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针对重要类型耕地质量、生态的具体问题,综合分析相关研究已有基础和先进技术,研究补充耕地质量监测技术,分析质量、生态、影响作用机理,开发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修复污染的土地整治技术;将以上研究技术融合集成,形成成套技术系统,开发相应信息系统,结合土地休耕等用地方式调整等政策实践,优选典型区进行技术综合、集成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根据情况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研究工作需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土地整治工程紧密结合。

(二)重要区域土地优化利用技术研究

目标任务: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国家级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区域发展规划)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发展,开发基于土地调查融合自然社会经济信息的国土空间大数据技术,提升区域土地规模结构布局方式强度优化调整技术,基于“生命共同体”,改进土地用途管制技术,研究融合公众认知和在线模式的地价智能评估技术,基于“多目标优化技术”,研究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平衡发展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模型与方法,开发相应信息分析系统。将以上研究技术融合集成,研究形成成套技术系统,优选典型区进行技术综合、集成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国土资源系统

内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根据情况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需要明确的业务工作项目配套。

(三)重点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围绕重点城市建设用地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针对建设用地粗放、环境较差的具体问题,在现有技术标准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基础信息调查监测、补充调查和信息整合技术,开发融合城市发展的建设用地大数据技术,提升“三规合一”或“多规融合”的规划控制技术,改进产业发展用地保障与控制技术,研究立体开发的节地模式,开发城市发展边界划定技术,开发信息分析系统;将以上研究技术融合集成,形成信息化成套技术系统,优选典型区,进行技术综合、集成示范,服务于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县)建设。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根据情况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需要与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相结合。

(四)不动产统一登记技术研究

目标任务: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要求,研究土地、房屋、林地、草原已有调查、登记数据整合技术,开发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基准方法,开发统一监管平台技术,研究系统联网技术和数据传输、安全技术和公共服务技术,研制不动产统一技术标准,开发统一登记平台技术。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

所申报,联合住建系统、农业系统、林业系统有关房产调查、林地调查、牧草地调查单位,要求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二、地质矿产科技创新领域

为贯彻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2_-202_年)》(国办发〔202_〕57号),围绕制约找矿突破的共性科技问题,立足整装勘查区,开展地质找矿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综合试验研究与示范应用,探索页岩气、海底矿产资源等新类型资源勘探开发科技问题,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目标的实现。

(五)重点勘查区地质找矿关键科学技术难题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充分运用先进成矿理论方法,针对重点成矿区带、重点整装勘查区、重点矿集区找矿突破关键科技问题,开展成矿作用、成矿机制及成矿模型等研究,深化成矿规律认识,支撑找矿勘查部署,开展找矿应用示范;建立研究区主要矿床类型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针对不同矿床类型和不同地貌景观,优选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钻探等勘查新方法、新技术、新装备,开展深部矿体定位预测、高精度快速勘查等实用化技术开发,并进行找矿预测应用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地勘单位、有关高校和企业申报。在科技与找矿工程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机制创新探索的优先支持。优先资助企业匹配经费的项目。

(六)深部金属矿勘查技术方法应用研究与示范 研究目标:系统梳理已有良好研发基础的深部找矿方法、技术与装备成果,进一步深化研究,重点开展深部(500-202_米)找矿技术方法(大深度地球物理勘查、深部地球化学勘查等深部找矿勘查技术方法组合)适用性研究,提升新技术应用的实用性和工程化、产品化水平,形成可直接应用的深部金属矿勘查技术(含软件)、装备新产品。开展深部找矿勘查新技术试验示范,形成相应标准规范,进行推广应用。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地勘单位、有关高校和企业申报。优先支持与老矿山找矿部署密切配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有机制创新探索的项目。优先资助企业匹配经费的项目。

(七)页岩气勘查关键科学技术难题研究与示范应用 目标任务:针对页岩气资源评价、勘查开发领域存在的关键科学难题开展攻关研究。开展复杂类型页岩气生成机理与富集规律研究;开展页岩气赋存状态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页岩气有利目标区快速预测与选区评价技术攻关。上述研究成果要在页岩气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工作中进行试验示范,并形成相关技术标准。

申报要求:此项研究应结合页岩气调查评价与勘查示范工作开展,鼓励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申报,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在科技与页岩气找矿工程紧密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有机制创新探索的优先支持。

(八)海底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方法应用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针对新类型海底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勘查,在系统梳理已有勘查技术方法和装备的基础上,开展海底矿产资源(天然气水合物、海底热液多金属硫化物、稀土粘土或软泥等)找矿预测和调查评价理论,探索研究新型调查评价技术方法和装备,为合理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提供技术储备,选定典型勘探区开展试验应用。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申报,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研究团队和创新平台。

(九)地球科学基础与前沿研究

目标任务:以深部探测与实验研究数据、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等积累的大量科学数据为基础,进行深化研究,促进科学数据成果共享与服务;开展新型战略产业矿产资源研究;开展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理论与技术研究。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申报、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参与。

三、地质环境科技创新领域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地下水监测和地质环境等方面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加大地质环境监测防治和治理的技术创新。

(十)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技术装备研发

目标任务:通过自主创新或集成创新,重点研发可推广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仪器设备;研制不同类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检验、修复加固技术及装备,选择典型区域进行实用化推广应用示范;研制空天地一体化快速应急监测关键技术集成设备,构建地质灾害速报和应急救灾决策信息平台;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地质灾害安全远程监测系统研究;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损失评估研究与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申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优先资助企业匹配经费的项目。

(十一)岩溶地质环境整治和碳汇技术方法示范研究 目标任务:围绕西南岩溶区地面塌陷、生态恢复与岩溶碳汇的作用机制,开展岩溶塌陷探测与监测技术方法研究,建立岩溶塌陷灾害风险早期识别方法技术。开展气候变化与岩溶二氧化碳作用机理研究,开发人工增加岩溶碳汇技术设备,并进行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十二)地下水测试与污染修复技术设备研发 研究目标:通过自主创新或集成创新,重点研发地下水测年仪器,研发土壤和地下水等环境样品定深定质采集、处理与送检分析的相关仪器与装备,通过典型示范应用。研发可实用推广应用的地下水污染现场识别、原位检测与修复关

键技术,针对不同污染场地进行原位修复技术应用示范区。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优先资助企业匹配经费的项目。

(十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目标任务:开展不同类型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析评估方法、监测预警技术和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重点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区水土污染快速检测和评价方法,峡谷区矿山山体稳定监测预警技术方法、地下水监测和矿山生态环境复垦新型技术研究;开展矿山边坡地质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开展稀土原地浸矿生态地质环境监测与综合监测与整治研究。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十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环境地质问题研究 目标任务:围绕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社会发展和国土规划,开展区域构造活动的基本型式及致灾机理研究,重点开展河西走廊、天山北、南缘与塔里木盆地北缘交接带、伊犁河谷等廊带的区域地壳稳定性和地质灾害研究,研究经济带水资源开发和脆弱性保护方法技术,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岩矿测试科技创新领域 为深入贯彻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加强共伴生难选金

属矿产综合利用和高附加值非金属矿产高效利用研究,全面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水平,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推广研究,并选择具备条件的矿山企业对先进技术进行示范应用。加强绿色环保型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研究与示范,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十五)共伴生难选制约生态环境的金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

目标任务:针对赋存资源量大、共伴生、低品位复杂难选、综合利用程度较低、目前开发利用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重要金属矿产资源(如难选冶共伴生钼钨多金属矿、高铁锰矿、共伴生稀散贵金属矿、低品位铝土矿、富钾卤水等),开展工艺矿物学和选冶新工艺综合研究,开发出高效、绿色环保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新装备、新药剂,形成标准规范。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相关高校和企业申报,形成稳定的产学研用创新团队。

(十六)紧缺高附加值制约生态环境的非金属矿产高效利用研究

目标任务:针对紧缺价值较高的重要非金属矿产,以及资源量大、目前利用粗放且污染环境的非金属矿产(如低品位叶腊石矿、占地污染环境的粉煤灰、煤矸石、低品位胶磷矿、蒙脱石、蛇纹石、珍珠岩、钾长石、石墨、萤石等),开展工艺矿物学及分选加工的综合研究,开发出高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药剂和新装备,促进我国非金属矿产资

源开发利用的环保化和转型升级,并形成标准规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相关高校和大型矿山企业申报,形成稳定的产学研用创新团队。

(十七)绿色环保型地质实验测试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针对数量众多、大量使用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的地质测试实验室,开展绿色无污染检测技术创新与示范,形成环保型地质检测实验室技术规范,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潜在的实验室点状化学污染因素,建立环境友好型地质实验测试示范基地。针对地质勘查需求的各类岩石样品,开展绿色环保的实验技术研究,建立绿色环保的分析方法及标准,为开展资源环境调查与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相关高校和大型矿山企业申报,形成稳定的产学研用创新团队。

五、国土资源标准研究领域

围绕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等重大部署和重点工作急需,制修订一批国土资源标准规范,为国土资源依法行政、公益性调查评价和公共服务提供有效支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土资源行业科技进步。

(十八)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研究与制定

目标任务:贯彻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以节约集约用好土地,确保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为目标,强化节地市场准入标准,开展交通用地等重点行业用地标准研究,科学区分用地行业,研究不同行业用地的内在规律;科

学制定不同行业的土地使用标准;研究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体系。

申报要求:重点支持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等牵头,联合行业研究部门、部相关直属单位、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

(十九)耕地质量监测和土地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研究与制定

目标任务:贯彻落实严格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的要求,基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土地质量分等工作成果,开展综合研究,建立耕地质量综合监测指标体系和综合监测评价技术要求;研究建立耕地质量监测预警模型和监测网络,研究开展耕地质量风险评估;研究耕地质量检测与修复技术和修复方案,研制一批耕地质量检测技术标准;研究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技术要求;研究制定盐碱地快速改良相关技术标准。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

(二十)地质矿产标准研究与制定

目标任务: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标准制定急需,开展关键支撑技术方法集成创新研究,完善和总结可靠适用的新型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制定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矿产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新要求急需技术标准;研究制定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兴矿种和非常规能源调查勘查标准;研究

制定矿产资源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地质实验测试技术与质量管理标准规范和急需标准物质;研究制定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地质勘查单位勘查装备条件相关技术要求。

申报要求:鼓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牵头,联合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学会协会、行业优势单位申报。

(二十一)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标准研究与制定

目标任务:围绕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制定的急需,开展关键支撑技术方法集成创新研究,完善和总结可靠适用的新型理论、方法和技术;研制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环境、地热、地质遗迹等急需的技术标准;以及开发基于现行规范的指南和软件。

申报要求:鼓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关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挂靠单位牵头,联合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学会协会、行业优势单位申报。

六、国土资源综合管理领域

围绕国产业务卫星在国土资源领域应用、提升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等国土资源综合管理中的共性科技问题,开展研究与示范应用,形成可在实际中规模化应用的先进适用技术,支撑国土资源综合管理和发展。

(二十二)国土资源调查监测业务卫星遥感信息服务关

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面向国土资源及行业和社会公众对国土资源专业遥感信息需求,研究解决业务卫星数据向专业标准产品生产及信息服务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和业务化应用,开展国土资源业务卫星信息服务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国土资源业务卫星信息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与服务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国土资源业务卫星遥感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平台并开展信息服务示范,形成遥感信息生产与服务成套技术和支撑能力, 促进国土资源业务卫星可持续发展。

申报要求: 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优势单位及典型地区应用示范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优先支持。

(二十三)提升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目标任务:针对我国缺乏科学评价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方法技术的问题,研究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评价技术,形成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基准和提升公民国土资源科学素质大纲;运用大数据、云共享等新信息技术,整合典型地质博物馆资源,研究数字化可视化通俗化网络展示关键技术,研发共享开放的中国数字地质博物馆示范系统;针对我国典型地区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研究适用于各类地质遗迹野外标示解说系统特殊性能要求的新型有机无机彩色复合材料及作业技术,开发长寿命抗自然侵蚀耐磨性耐候性好的彩

色复合彩色材料制备技术,并在典型地区进行示范应用。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优势单位以及典型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依托单位组成的研究团队优先支持。

(二十四)地质大数据技术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 目标任务: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地质数据,基于大数据理论技术为指导,开展地质大数据技术架构研究,搭建地质大数据实验研究平台;开展地质大数据云计算资源平台技术研究;开展地质大数据存储管理与索引检索、高性能并行处理、地质知识发现与推理、网络服务中用户行为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地质大数据智能服务、地质行业社会舆情监测及矿产资源综合评价预测等示范应用;开展国土资源知识开发与服务平台建设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牵头,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二十五)自然资源管理的科学理论与现代技术方法研究

目标任务:围绕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系,针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源头保护和过程监管,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评价登记理论与方法,自然资源的垂直基准与全球基准统一理论与方法,重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理论与监测技术,国土规划理

论与方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国土综合整治理论与技术,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理论与方法,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研制相应的技术标准;优选典型区进行示范。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申报,要求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七、前沿探索与创新领域

积极跟踪国内外国土资源科技发展现状,开展前沿探索与创新领域研究,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

(二十六)地缘战略下的国土开发格局研究

目标任务:按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着眼于地缘战略的国土开发,综合支撑国内科学发展的资源保障与突破国外战略遏制的国土安全,研究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要求下的区域国土开发格局构建的规划方法。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申报,要求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二十七)生态环境脆弱区地球关键带地质环境研究 目标任务:跟踪分析国际生态环境脆弱区(带)和地球关键带研究进展,选取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典型流域、平原(盆地)和强烈活动的构造带进行试点研究,建立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脆弱性评价、功能区划和风险管理的理论和

方法。

申报要求:国土资源系统事业单位、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申报,鼓励学科交叉,形成产学研用结合的团队。

第五篇:重点专项202_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5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202_项目申报指南

“十三五”期间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施“调结构—转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组织实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试点十分必要。一是有效地落实 “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二是有效地落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总的要求进行粮食生产的“调结构—转方式”新要求;三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效地解决我国粮食生产长期面临诸多资源和环境压力和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与质量的竞争压力;四是有效地实现我国粮食科技在“十二五”期间粮食丰产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向粮食丰产增效和现代化技术更高目标发展;五是有效地集中力量破解我国丰产增收协同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和生产需求的新问题。因此,实施重点专项,对国家粮食安全、“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能力、因势利导发展粮食生产意义重大,十分迫切。

专项规划主要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2_~202_年)》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2_‟64号)计划实施,年限为202_年1月1日~202_年12月31日。

专项主要目标是围绕粮食丰产增效可持续发展,聚焦3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突出3大主产平原(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的13个粮食主产省)、注重3大目标(丰产、增效与环境友好)、强化3大功能区(核心区、示范区与辐射区)建设、衔接3大层次(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区域集成示范),开展科技创新。

具体指标为:(1)实现丰产增效目标协同:①丰产目标:三大作物平均单产新增5%,降低产量损失5%以上;②增效目标:肥水效率提高10%以上,光温资源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提高20%;(2)推进粮食主产省“三区”建设:专项每个实施省(区)①核心区建设:万亩以上1~2个;②示范区建设:50万亩以上;③辐射区建设:500万亩以上;④“三区”总增产2,300万吨以上,增加效益320亿元以上;(3)提升粮食科技“四大能力”:即①前沿理论创新能力取得

重大新进展,高水平论文200篇以上,专著10部;②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创新关键技术50套以上,物化产品40个以上;③集成示范能力产生新效果,技术规程20个以上,模式25套以上;④现代化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生态兼顾。形成高度规模机械化、信息标准化、精准轻简化水平的粮食作物生产体系。

在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中,以衔接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创新与区域技术集成示范三个层次为指导:在基础研究方面,以作物、环境与措施三者互作关系为核心,以产量与资源效率层次差异性、资源优化配置和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等三方面前沿性科学问题为重点,探索粮食丰产增效、低环境代价的可挖掘的潜力、关键调控机制和技术途径,为关键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在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方面,以突破生产共性关键问题为核心,从良种良法配套、信息化精准栽培、土壤培肥耕作、灾变控制、抗低温干旱、均衡增产和节本减排等7项技术为重点,创新可持续丰产增收和环境支好的关键技术,为技术集成提供核心技术;在区域技术集成示范方面,以构建规模机械化现代新型技术模式为核心,以三大粮食主产区13省(市)的5种植模式(东北春玉米、东北粳稻、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长江中下游稻麦和稻作,其粮食总产占全国的75%左右)的“三区”建设为重点,基于理论与关键技术创新,进行集成与示范,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在1.87亿亩面积上的丰产与增效的协同。

基于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本专项指南,总项目设计为24项,其中对应基础研究3项,对应关键技术创新8项(其中良种良法配套任务按作物类型拆分为3个项目;土壤培肥耕作任务按农田类型拆分为2个项目;灾变控制任务分为生物与非生物2项目;抗低温干旱、均衡增产和节本减排任务为区域相关的关键技术,与区域技术集成示范任务并行研究),集成示范5种模式分别按13省列为13项目。按着优先启动三分之一的原则,根据研究的顺序性和紧迫性,优先启动的项目共计10项,其中基础理论2项,共性关键技术8项,13项集成示范和1项基础研究随后重点启动。优先启动项目如下。

基础研究的项目:

1.粮食作物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异及其丰产增效机理

研究内容:以深度揭示不同作物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层次差异性及其调控机制为核心,在东北春玉米与粳稻、黄淮海冬小麦与夏玉米、长江中下游的水稻与小麦、双季稻、中稻、再生稻和玉米种植体系中,通过区域生产力遥感监测技术与多点联合试验平台,开展光温生产潜力、高产纪录、大面积高产和平均产量四个产量水平层次及其光、温、水、肥利用效率差异的理论研究,— 2 —

重点研究:(1)差异分布规律:主要生态区域不同作物4个产量水平及光、温、水、肥效率差异的幅度与区域变化特征,光温生产效率及其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关系;(2)形成机制:不同作物4个产量层次及其光温水肥效率差异形成的土壤与生态环境、物质生产与分配、光合生理过程、碳氮代谢、激素调控等机理及其调节机制;(3)障碍控制:导致作物产量与效率层次差形成的主控因子及其制约过程与关键技术调节机制;(4)技术途径:提出主要粮食作物提高产量潜力、缩小产量及效率差异,实现大面积丰产增效的技术途径。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水稻、小麦、玉米产量与光温水肥效率差异的区域特征,并阐明其形成机制和缩小差距的障碍限制因素,提出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消减产量和效率差的技术调控途径6~8套;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0篇以上。【预期性指标】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区域水稻、小麦、玉米大面积试验区产量和效率缩差10%~15%,综合增效20%以上;创立评估产量、效率差异的系统模型和诊断方法2~3套;出版专著2部以上,申请专利3~4项。

支持年限:202_~202_。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粮食作物丰产增效协同的资源优化配置机理与高效种植模式

研究内容:以探索不同种植模式的季节间资源优化配置与季节内高效利用为核心,在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长江中下游稻麦、双季稻、稻油、再生稻、稻玉和双季玉米等周年两季,以及东北一熟区轮作体系中开展丰产增效和低环境代价理论研究。重点研究:(1)空间分异: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不同区域粮食产能、资源潜力和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异、资源匹配与要素驱动机制;(2)协调过程:不同熟制模式下光、热、水、肥等资源要素在季节间优化配置和在季节内与作物群体结构、功能的动态适应协调过程与机制,作物“间、混、套、轮”复合种植的互补竞争机制及作物连作障碍形成机理;(3)响应机制:研究作物对水肥光热气等生境因子的响应过程,阐明高效利用的生理生态协同机理;(4)模式创新: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以“突出调结构、转方式,重点模式创新,重点开展种养结合、合理轮作、机械化间作套种等技术模式集成和示范推广”为指导,创新三大粮食作物不同熟制地区用养结合的丰产高效种植模式;(5)技术途径:通过优化肥水管理、土壤耕作、机械化配套等技术创新与集成,提出不同尺度不同区域提高光能利用效率(RUE)、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养分利用效率(NUE)的技术途径与综合体系;(6)综合评估:针对各区域不同生产主体需求,进行丰产高效种植模式的选型与优化以及生态经济效

益评估研究。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阐明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主要产粮区水稻、小麦、玉米生育过程中要素的季节间资源优化配置特征、季节内高效利用机制及其周年均衡丰产增效原理,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水、肥、光、热多因素动态调控过程与作物响应机制等方面研究取得重要理论突破,提出构建不同区域丰产增效新型种植模式与技术途径10项以上;发表论文70篇以上。【预期性指标】光能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以上,丰产增效15%以上;出版专著2部以上,申请专利3~4项。

支持年限:202_~202_。拟支持项目数:1—2项 关键技术研究的项目:

3.玉米密植高产宜机收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研究内容:以良种良法配套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对已育成品种的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进一步挖掘良种良法配套的增产增效潜力,在玉米主产区,以春玉米、夏玉米、青贮专用玉米为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适应性:筛选适应机械化作业、轻简化栽培和区域光温水条件的优良品种,建立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与区域布局体系;(2)丰产性:通过品种筛选确立增产与资源利用的潜力及其挖掘技术途径;(3)专用性:筛选适用饲用玉米的专用品种,完善其质量标准和品种适应范围;(4)互作机理:阐明产量、品质与效率的品种—环境—栽培措施间的互作关系与协调途径,确立高产优质高效配套的技术体系;(5)配套技术:在典型生态区对筛选出的新品种开展配套栽培技术试验,集成不同生态区主要粮食作物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东北、黄淮海、南方玉米区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各4个(套),筛选一批适应机械化优质高产高效玉米新品种;在不同区域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和生产技术规程各2套以上,相关专利4项以上,技术应用5,000亩以上,产量增加10%以上、节约氮肥和水分10%以上、玉米全程机械化水平提高15%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5篇以上。

支持年限:202_~202_。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小麦优质高产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研究内容:以良种良法配套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对已育成品种的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进一步挖掘良种良法配套的增产增效潜力,在小麦主产区,以冬小麦为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适应性:筛选适应区域光温水条件的优良品种,建立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提出区域布局体系;(2)丰产性:通过品种筛选确立增产与资源利用的潜力及其挖掘技术途径;(3)专用性:筛选强筋、中筋、弱筋的专用小麦品种,确定不同专用品种的适应范围;(4)互作机理:阐明产量、品质与效率的品种—环境—栽培措施间的互作关系与协调途径,确立高产优质高效配套的技术体系;(5)配套技术:在典型生态区对筛选出的新品种开展配套栽培技术试验,集成不同生态区小麦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小麦主产区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4个(套),筛选一批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和生产技术规程5套以上,相关专利3项以上,技术应用5,000亩以上,产量增加10%以上、节约氮肥和水分10%以上、节本增效10%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5篇以上。

支持年限:202_~202_。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水稻优质高效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研究内容:以良种良法配套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对已育成品种的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进一步挖掘良种良法配套的增产增效潜力,在水稻主产区,以北方粳稻、南方单季稻、双季稻、再生稻(包括多年生水稻)为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适应性:筛选适宜机械化直播、轻简化栽培和区域光温水条件的优良品种,建立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提出区域布局体系;(2)丰产性:通过品种筛选确立增产与资源利用的潜力及其挖掘技术途径;(3)专用性:筛选适用优质稻米、加工用稻、饲用稻谷的专用品种,完善其质量标准和品种适应范围;(4)互作机理:阐明产量、品质与效率的品种—环境—栽培措施间的互作关系与协调途径,确立高产优质高效配套的技术体系;(5)配套技术:在典型生态区对筛选出的新品种开展配套栽培技术试验,集成不同生态区水稻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制订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水稻主产区品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4个(套),筛选一批水稻适应机械化直播、轻简化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在不同区域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和生产技术规程5套以上,相关专利3项以上,技术应用5,000亩以上,产量增加10%以上、节约氮肥和水分10%以上、水稻作业效率提高15%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篇

以上,其中SCI论文5篇以上。

支持年限:202_~202_。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粮食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与精确栽培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粮食作物现代生产技术中的信息化和精准高效的发展趋势与丰产增效的需求,以作物生长监测与精确栽培为核心,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中,重点研究:(1)生长动态:基于产量目标的作物适宜生长指标时序动态模型,结合快速监测的作物实际长势,建立多途径的作物生长诊断与水肥调控模型;(2)形成过程:定量分析作物光谱—碳氮积累转运—产量品质形成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基于遥感的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预测模型;(3)技术平台:研制开发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仪、基于传感网的作物生长感知设备、基于无人机的作物生长监测诊断平台,构建农田感知与智慧管理综合系统;(4)精确栽培:通过多年多点联网试验,建立基于便携式监测仪、传感网、无人机等多平台的作物生长实时监测诊断技术、精确灌溉施肥作业机具和相应的作物精确栽培技术体系,实现田块、园区、区域等不同尺度粮食生产的无损化监测、智能化诊断、定量化调控和规模化预测。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三大粮食作物生长监测诊断与精确栽培技术体系5套以上,研制便携式作物生长监测仪2套,开发农田物联网感知设备2套,构建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作物生长监测技术2套,研发精确作业机具1套,提出基于遥感的作物产量品质预测技术3套;在粮食主产区设立6个以上的核心示范区,推广面积1,000万亩以上、产量增加8%以上、节约氮肥和水分15%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篇以上,其中SCI收录论文18篇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以上,其中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以上;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15项;制定地方标准3项以上。

支持年限:202_~202_。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粮食主产区主要气象灾变过程及其减灾保产调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粮食生产中气象灾害多发和重发的特点,以预防和减损技术创新为核心,在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重点研究:(1)灾害发生规律:研究粮食主产区作物生产过程中,主要气象灾害发生过程及频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构建不同作物气象灾变监测技术体系;(2)预警平台:研究构建由农业气象数据库结合区域农业生产信息系统和GIS的不同气象灾害监测预 — 6 —

警评估信息平台;(3)综合防控:利用气候变化田间模拟试验平台,开展三大粮食作物气象灾害的化学和生物物理调控试验,筛选提出有效防控技术,构建减灾保产技术体系。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明确粮食主产区气象灾害发生规律,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3套以上,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平台1个以上,主要气象灾害预测准确率提高20%以上;构建不同作物减灾保产技术体系6套以上,开发减灾产品3个以上;减灾保产技术推广面积500万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

支持年限:202_~202_。拟支持项目数:1—2项

8.粮食主产区主要病虫草害发生及其绿色防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粮食生产中病虫草害发生日趋严重的问题,以病虫草害监测与绿色防控为核心,在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重点开展以下研究:(1)发生规律和暴发成灾机理:研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成灾机理,明确导致成灾的主要生物与非生物因子;(2)监测预警平台:建立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成灾监测预警平台,突破准确预警技术瓶颈,提升预警准确率;(3)新型农药筛选:针对主要病虫害和田间恶性杂草,对新型先导化合物的活性进行筛选,开展室内活性、作用特性和田间药效研究;进行产品全分析、毒理、环境生态等效果研究,筛选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创制农药;完善加工制剂和应用技术,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4)统防统治策略和技术规程:建立主要病虫草害的绿色化学防控技术和非化学防控技术,实现多种防控技术的协调应用,形成多种防控技术联合使用的统防统治策略和技术规程。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明确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粮食主产区水稻、小麦、玉米8~10种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建立东北春玉米、东北粳稻、黄淮海麦—玉、江淮稻—麦、南方双季稻五大种植模式主要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技术5~6项,预警准确率达到90%以上;分别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粮食主产区建立信息化预警平台各1~2个,并对基层技术人员开放运行;筛选高活性化合物10个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创制农药3~4种;建立东北春玉米、东北粳稻、黄淮海麦—玉、江淮稻—麦、南方双季稻五大种植模式主要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5~8项,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与标准5~8项;建立东北春玉米、东北粳稻、黄淮海麦—玉、江淮稻—麦、南方双季稻五大种植模式主要病虫害防控核心各1万亩,技术示范应用面积共500万亩以上,核心区、示范区内病虫害损失率降低20%,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预

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8篇,获得技术发明专利8~10项;实现防控技术与策略的推广应用,实现绿色化学防控技术与非化学防控技术的协调使用,减少粮食产量损失,降低农药残留,提升农产品品质。

支持年限:202_~202_。拟支持项目数:1—2项

9.旱作区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旱作农田土壤质量下降、耕层浅薄、秸秆还田难等问题,以土壤培肥与耕作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在东北、黄淮海主要产粮区,重点研究:(1)变化特征:阐明不同区域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肥力与生产力的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力,提出区域大面积的耕层关键障碍因子及突破途径,明确高产高效农田的理想耕层特征;(2)培肥技术:创建轮作换茬改土、秸秆还田、有机肥增施、生物碳应用等理想耕层构建和全耕层培肥关键技术;(3)耕作技术:创建适合不同生态区主要作物系统的传统耕作、深松、免耕覆盖综合的周年或多年轮耕技术;(4)产品研制:研发适合不同区域主要土壤类型的肥力快速恢复的秸秆快速分解制剂、缓释肥、水溶性肥、有机肥、绿肥、生物肥、机械配套施用肥料、高效螯合肥料、根际养分增效剂、高肥效生长调节剂等绿色替代产品与技术;(5)改良途径:进行轮作系统优化及技术配套和产品筛选,形成旱作区土壤培肥技术体系和丰产增效耕作制度。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东北、黄淮海区域粮食作物土壤培肥和耕作技术新途径和模式3~4套,创新深松、秸秆还田、肥田增产、新型肥料等关键技术或产品8~10项,示范应用500万亩以上;项目示范区土壤质量主要指标提升5%、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0%、粮食单产提高5%、节本增效50元/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8篇以上;获得发明专利6~8项。

支持年限:202_~202_。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0.稻作区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稻作区农田土壤质量下降、土壤酸化、土壤养分不均衡、秸秆全量还田难等问题,以土壤培肥与耕作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在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北等主要稻作区,重点研究:(1)变化特征:阐明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肥力与生产力的协同关系及其驱动力,提出大面积的耕层关键障碍因子及突破途径,明确高产高效农田的理想耕层特征;(2)培肥技术:创 — 8 —

建秸秆全量还田、生态培肥、生物培肥、有机肥增施等全耕层培肥关键技术;(3)耕作技术:创建适合不同稻作系统的传统耕作、深耕、免耕覆盖综合的周年或多年轮耕技术;(4)产品研制:研发适合主要土壤类型的肥力快速恢复的秸秆快速分解制剂、缓释肥、绿肥、生物肥、机械配套施用肥料、高效螯合肥料、高肥效生长调节剂等绿色替代产品与技术;(5)改良途径:进行轮作系统优化及技术配套和产品筛选,形成稻作区土壤培肥技术体系和丰产增效耕作制度。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稻作区土壤培肥和耕作技术新途径和模式3~4套,创新秸秆全量还田、深耕、肥田增产、新型肥料等关键技术或产品8~10项,示范应用500万亩以上;项目示范区土壤质量主要指标提升5%、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0%、粮食单产提高5%、节本增效50元/亩以上。【预期性指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篇以上,其中SCI论文5篇以上;获得发明专利6~8项。

支持年限:202_~202_。拟支持项目数:1—2项(注:集成示范项目待启动)

申报要求

1.项目申请书须经过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推荐,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推荐。

2.项目须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3.同一申报材料不得多头重复推荐,同一推荐主体对同一项目只能推荐1项。

4.项目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和项目参加人员,对同一项目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

5.鼓励项目的示范推广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相结合。

6.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鼓励产学研联合申报,集成示范类项目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申报,且要求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

7.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10个,每个课题参加单位不超过5家(含主持单位)。

202_行业专项项目建议书申报通知(5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