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数学课程标准
编辑:九曲桥畔 识别码:17-1021138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3 17:35: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正确处理三维目标的关系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二、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 “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基础上,创设 “ 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 ” 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 “ 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三、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上教材编写过程中受篇幅的限制,教材编写人员与学生所处地域不同。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 “ 用好 ” 教材,而不能 “ 教好 ” 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四、把握特点,活用教材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

第二篇: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是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切实化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主动去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

一、计算题的教学生活化

计算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整个小学阶段都贯穿有计算题的教学。但是,由于计算题的计算方法单调、内容枯燥无味等原因,使学生见而生“厌”,久而久之还会对数学失去兴趣。为此,教学时必须把计算与生活无情境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计算题融入到学生熟悉的有趣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趣、算得开心,自然而然地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出示了一道尝试题:“143-98”,通过自学课本,学生会正确计算“14398=143-100+2”,但对于减去100后为什么要加上2,一时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在我意料之中。因此,我就设计了模拟生活中购物的情境:把教台当成了柜台,上面摆有篮球、足球、羽毛球拍等体育用品,再由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一个顾客带了143元钱来到柜台边准备购物,里面是一张百元大钞和四十三元零钞。只见顾客挑了一个标价98元的篮球,他掏出那张百元大钞,递给售货员,这时他还剩下43元,即应把143-100=43(元),只见售货员接过钱后,找回2元,这时顾客的手里有45元,即43+2=45(元),也就是说多减去的2元应该再加上。这样的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实践的支持,具体的实践生活也以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而且,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再例如,教学“小数乘法”时,上课伊始,我就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小华一个人正在家做作业,邻居梁伯伯到他家收水费,看了看小华家的水表后说:‘这个月你家用了7吨水,每吨水1.2,等你爸爸回家后,请他把水费交给我。’小华很想用自己的零用钱替家里交水费,可是他算不出应该交多少钱呀!同学们,你能帮小华算出来吗?你是怎么算的呢?”这个情境是贴近学生生活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题材,一下子就让学生把生活的情趣与数学计算的理趣统一起来,使干巴巴的数学计算题焕发出蓬勃的活力,结果经过分组讨论,学生共得出了三种计算的方法:

1、1.2×7=1.2+1.2+1.2+1.2+1.2+1.2+1.2=8.4(元);

2、要算1.2×7,先算有多少元,1元×7=7元,再算有多少角,2角×7=14角,把14角改成用元作单位,14角÷10=1.4(元),列成综合算式是:1×7+2×7÷10=8.4(元);

3、先把1.2元看成12角,12角×784(角),再把84角写成8.4元,列成综合算式是:12×7÷10=8.4元。这三种算法我都给予了肯定,学生感到其乐无穷,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观察第三种算法,经过分析、综合,学生能得出小学乘法的计算规则。接着我布置的是让学生课后到粤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 ——翁城蔬菜批发市场去做市场调查。通过亲身购买、个别询问等形式,了解五至十种蔬菜每千克的价格,并分别算出2千克、3千克、4千克„„共用的钱数,然后整理成表,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自己的身边处处是“数学”,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觉得学数学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

二、计量单位的教学生活化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教材中,有很多很多表示量的计量单位。有学生比较熟悉和比较具体的,如年、月、日和元、角、分等等。也有学生十分陌生和抽象的,如千米、吨、公顷平方千米等等。计量单位不但多,而且那么复杂,学生们小小的年纪不但要在脑海里记住这些计量单位的概念,而且还要记住他们之

间的坦率,能够进行化聚,这实在不容易。但是,如果教学时把他们带到现实生活中量一量、称一称、比一比、记一记、算一算,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学米和千米的换算,一般是在教室里上课。教师通过米尺的演示,告诉学生这是1米,有1000个1米就是1千米,这样的教学太抽象,学生没有具体的感受,印象不深,随着时间的推移,常常会出现1米=1000千米的错误。对此,上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操作上,让学生沿着操场走了一圈,然后告诉学生这是200米,学生看到这样大的操场一圈仅200米,对200米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印象,接着,我又让学生沿着操场再走2圈套,又问学生:“现在共行几米?那么1000米(1千米)应该走几圈?”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观察以及实地行走,学生对1000米(1千米)的认识是极其具体和深刻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又如,教学三年级的“克”和“千克”时,我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去市场调查、了解,看看在什么地方、哪些商品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什么地方、哪些商品又用“斤”、“两”作单位,所调查的物品,“1克”、“1千克”大概有多少,这样,学生有了第一手的原始生活数据,所以,在学习这两个概念时理解得非常深刻。课末,我出示体重称,并且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几个问题:“你的身体有多重?你能自己称出来吗?你和你的同桌谁重?重多少?”同学们一下乐了,像炸开了窝的马蜂一样争先恐后、兴致勃勃地举手要求自己上来自己称自己的体重。整节课就像一出戏一样达到了高潮而收尾。

再例如,学习了“时、分、秒”的认识之后,我让学生记录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然后算出每天吃饭、睡觉、上课、做作业、玩耍等各用去的时间,并且要自我评价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时、分、秒”的知识,而且还把这一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三、应用题的教学生活化

应用题是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精炼和概括。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或贴近他们生活的素材来调整、改编和补充现行教材中一些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和数据,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赋予现行教材内容以

新的活力。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中浓浓的生活气息,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例如,在教学第七册“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说:“今天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游一游我们韶关市几个著名风景区,大家说好吗?”接着我像个导游一样,带领全班学生游览了一遍本市的风景名胜(幻灯片加语言介绍),然后出示了三条“信息”:“金鸡岭门票30元,南华寺门票10元,丹霞山门票比金鸡岭和南华寺门票的总和多10元”,再让学生根据这三条“信息”提出问题组合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作为尝试题。这样,课一开始就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学生们现时情绪高涨,兴致勃勃地参加数学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

再例如,教学第11册的“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例题:“某工厂十月份用水480吨,比原计划节约了1/9,十月份原计划用水多少吨?”,这种题的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理解也较我为困难。教学时,翁城刚好有一间服装店举行做事大酬宾活动,考虑到学校是镇的中心小学,学生有一定的新产品买卖经验,因此,我先布置学生去服装店看一看,记一记,然后课堂汇报交流:你看了什么衣服?现在卖多少元?实际比原价降低了几分之几?再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尝试编出了不少分数应用题。如“服装店兴行优惠大酬宾活动,一件皮上衣300元,比原价降低了1/6,原价是多少元?”最后师生共同选择一道大家认为编得最好的应用题作为尝试题,然后围绕题目展开讨论解答。这样活生生的教学内容,使课本上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产生,生活是数学永不枯竭的源泉。只要我们努力去发现、去捕捉身边的数学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到提高,智力得到发展,个人潜能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示。

第三篇:《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范文)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旧县小学 刘娟

什么是数学?在《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是这样定义数学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通过对比阅读《数学课程标准(202_年版)》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不难发现,202_年版在实验稿的基础上修改的不少。202_年版的《数学 课程标准》是对实验稿的继承和发展,在体例与结构、前言与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均做了修改,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四基、四能”等目标,给出了十个核心词。在注重直接经验自主探究的同时,也关注间接经验,教师教授的作用,同时关注直观与抽象的统整,演绎与归纳的结合。

体例与结构方面202_年版的编写体例是:前言、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附录。在实验稿的基础上增加的附录,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将3个学段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统一进行编写,在附录中增加的“行为动词的分类”,并将实验稿中的案例集中编写在附录中。

在实验稿的基本理念中论述了数学观:“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模型可以有效的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史人类种文化。”而在202_年版中提到“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则奠定了课标修改的基调——关注创新、关注思维。

在教学活动这一块上,202_年版与实验稿强调数学活动、学生探究相比,呈现出“学生探究与教师讲授相融合”的回归倾向。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同时202_年版突出了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

实验稿设置了6个核心词,分别为: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课标(202_)》将“符号感”改成“符号意识”,“统计观念”改成“数据分析观念’’,并且增加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创新意识4个核心词。“运算能力”的增添根植于十年课改中学生运算能力下降的事实,力图恢复中国传统数学教学运算快速而准确、技能扎实而熟练的优势.

“模型思想”的增添根植于对数学基本思想的认识,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基本思想本质上有3个,第一是抽象,第二是推理(包括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第三是模型,模型是沟通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模型思想”反应了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化”理念,即人们把实践中的数学元素析取出来,转化为数学问题,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并通过再抽象和整理上升到形式化模型,然后回到实践中检验和调整的过程.弗赖登塔尔以为:与其说学习数学,还不如说学习“数学化”。

“几何直观”的增添根植于对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面,它们具有同逻辑思维同等重要的地位.形象、直觉思维要利用表象,具有整体性.“几何直观”即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

“创新意识”的增添可作为本次课标修订的旗帜性理念,为未来数学课改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无论是“几何直观、模型思想”等核心词的增添,还是“四基、四能’’目标的提出,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课标(202_)》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

在实验稿提出的“双基”(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上,202_年版的课标明确提出了“四基“概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主体在数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感知觉、操作及反思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表象性内容、策略性内容、情感性内容以及未经社会协商的个人知识等,具有活动性、个人性、整体性、模糊性、基础性、层次性、情境性、情感性等特点.“基本活动经验”体现了对过程性目标与情感性目标的重视,四基的核心在基本思想,基础在基本活动经验,都根植于“数学活动”的开展,判断数学活动质量的标准是看活动中思维的参与程度.

同时,202_年版在实验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目标。这也是202_年版与实验稿课程目标上的不同,从“两能”到“四能”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在内容标准上也做了修整,“数与代数”部分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图形与几何”部分第一、二学段,内容结构没有变化。第三学段,将原来的四个部分调整为三个部分,即将原来的“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修改为三个部分,即“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 标准(实验稿)》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结构做了较大调整,使三个学段内容学习的层次性更加明确。强调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综合与实践”内容做了较大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明确“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其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课标(202_)》是对<课标(实验稿)》的继承与发展,表现在:第一,在实验稿强调应用意识的基础上,又将“创新意识”写入到核心词当中;第二,《课标(202_)》在关注自主探究的同时,也将教师的启发式讲授放到了重要位置;第三,《课标(202_)》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抽象与直观的结合,演绎与归纳的并重,过程与结果的兼得,力图实现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数学教学精髓的融合.

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地领会和思考问题。这对教师来说任务很重,从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中心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而且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过程,这些对教师来说都非常重要。

读书心得体会

旧县小学

李刚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因为教师这个职业能够获得千万人的信任,拥有千百人的爱戴,因为教师能够真正体验到人生历程中最宝贵的真情。

十多年的教学生涯,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让我体味到了当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就是完善生命。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

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真谛!读书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读书心得

旧县小学 李刚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我以为,以下几方面是不可缺的:

首先,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涵养师爱,以情促教。育人之道,爱心为先。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读书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学以致用,时时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支撑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

旧县小学 刘娟

读书心得体会

旧县小学

李刚

读书心得体会

旧县小学

李刚

第四篇: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教育部已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工程,于202_年新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同时部分出版社根据该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新教材,202_年秋季在国家级实验区展开试验,202_年秋季启动省级实验区工作。那么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与现行的数学大纲,与传统的数学教学进行比较有什么特征呢?下面就数学教育观念的变化,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教育目标——大众化

什么是数学?传统的提法: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而新课标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等等。两者的差别在于,传统的"数学"侧重的是"精英数学"、"数学家研究的数学",而新课标的"数学"强调的是"大众数学"。因为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或数学工作者,但数学的应用是广泛的,各行各业对数学应用的要求又是有所不同的,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就要求每个人必须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数学知识和技能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须具备的。"大众"即"人人",因此在"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教育目标就是让(1)人人学"有用"的数学;(2)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3)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二、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三、学习方式——多样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靠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当收音机全神贯注地听,把教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时就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因此新课标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四、教师角色——多重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五、教学过程——活动化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模式化,教师按事先准备的教案表演"教案剧"、唱"独角戏",教师是主角,只有个别学生当配角,绝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思考与作答,不能"越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无条件地、单方面地接受教师的观点结论。而新课标倡导教学过程要"活动化":"活"-灵活性、"动"-动态生成性,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出学生活动的时间、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思中学"、"用中学"。

六、学生评价——全面化

新课标强调,要由传统的单纯考查学生的书面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全面发展。评价内容要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要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可以将考试、作业、课题活动、撰写论文、小组活动、日常观察、面谈、课后访谈、提问、建立成长记录袋等形式结合起来。在评价时应注意激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总之,本次课程改革与以前的七次课程改革不同,不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减调整和教科书的替换,而是牵涉到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牵涉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第五篇:《数学课程标准(202_年版)》

《课程标准(202_年版)》 论述题

1答: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具体从以下五方面要求评价:(1)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3)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5)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定性描述为主。

2答:(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教的职责在于帮助:①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②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③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⑤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氛围。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⑦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个性倾向。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它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答:(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