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加快推进我县水果产业建设的对策建议[精选多篇]
编辑:梦里花开 识别码:17-1004769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5-22 11:42: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加快推进我县水果产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文章标题:加快推进我县水果产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提高水果品质为重点,调整和优化水果种植结构。据市场调查,造成果品积压腐烂,卖果难的现象除了保鲜贮藏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品种结构不合理,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调整水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水果。一是引进推广水果新品种,抓好市场前景看好,品质优良的名优特水果新品种示范推广,柑

桔类以推广“纽荷尔”脐橙、太田椪柑、“白皮柚”为主,桃李类以推广布朗李、金秋梨等品种为主,同时,抓好名优特水果优质种苗基地建设,为水果生产提供优质种苗。二是实施品种改良。为品种不纯,开发质量低的柑桔基地,实行低产园改造;对现有3万亩密植郁闭园和部分衰老园高接换种“纽荷尔”脐橙、太田椪柑等优良品种,通过3—5年的努力,在龙山县建起6万亩的优质脐橙基地;三是调整种植栽培模式。根据不同品种的成熟期,建议在抓好中熟期(成熟期10—12月)2.5万亩椪柑的同时,新开发特早熟无核蜜桔(成熟期6—9月)0.5万亩,改接或新开发杂柑等特晚熟种(成熟期次年1—5月)1.5万亩,保证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种的鲜果上市;四是推进生态果园建设。要充分利用里耶古城的旅游资源,按照观光、旅游、休闲的要求,在里耶片区建立1—2个高水平椪柑科技园,建设面积为可在500亩左右,通过生态果园建设既可达到观光、休闲效果,又能提高产业水准。

二、以实施基地带动战略为重点,构建产业化发展平台。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形成规模”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名优特水果生产基地。一是以华塘、新城、石羔、洗洛、三元等乡镇为重点,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做活“郊”字文章,重点建好优质桃、李基地5000亩,特早熟梨基地202_亩,樱桃、甜柿、杨梅、杏、石榴等特色水果基地202_亩,优质草莓生产基地1000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1000亩和202_亩广西果蔗基地。二是以召市、茅坪、水沙坪等老水果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强低产园改造,实行集中连片,兴建1万亩优质梨生产基地。三是充分发挥“比耳脐橙”的品牌效应,抓好酉水河流域的里耶、长潭、岩冲、贾市、内溪、隆头等乡镇为主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2.5万亩。四是围绕“喜阳集团”、“老爹公司”等龙头企业,抓好洛塔、桶车等乡镇为主的10000亩猕猴桃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全县要形成“南有脐橙,北有桃李”的生产格局。

三、以提高商品化处理技术为重点,增强水果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切实抓好无公害水果基地认定,建立以脐橙、“椪柑”为主的质量认证体系,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切实抓好我县8万亩瓜果类无公害产地认定和无公害优质水果产品的认证工作。二是提高果品商品化技术处理水准。我县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仍停留在手工药剂洗果,竹篓简易混装的水平,影响了柑桔形象,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县必须积极引进专业设备,细化选果分级标准,推广使用打蜡技术,下功夫提高外包装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大力改革柑桔的包装模式,即改竹篓包装为彩色纸箱包装。三是提高采摘保鲜技术,坚持适时按技术标准采摘,尽量做到边采果边分级,采果后24小时内及时进行保鲜处理。同时,要加强椪柑产业贮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以加强科技创新为重点,实现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使我县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一是严格果树种苗管理,加快优质种苗工程建设。农业部门要依法治理水果苗木市场,严厉打击制假贩假水果种苗的不法行为,确保苗木的纯度和质量,同时要对我县的柑桔种苗基地、名优特桃、梨、李等水果基地做好检疫工作,使苗木繁育和推广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对基层技术干部和果农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果水平,建立一层从县、乡(镇)到村组、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逐步形成专业技术队伍,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大基础技术研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抓好常规栽培技术推广的同时,要结合我县生态、气候、土壤及种植习惯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如设施栽培、水果套袋等。开展技术攻关研讨活动,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定期召开1—2次产业政策研讨会,形成一套突破性的关键支撑技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以采取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为重点,努力拓宽名优特水果市场领域。一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要广泛利用因特网、电视、报刊、广告牌、宣传资料和召开产品发布会、订货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名优特水果,如比耳脐橙,扩大品牌知名度。以省农博会为载体推介知名品牌,使我县名优特水果步入省内外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二是加快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商品贸易实体,培育产销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组建柑桔产销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发挥协会组织的重

要作用,县内重点抓好民安、里耶、桂塘及各大超市的连销型批发商点建设,县外重点开拓上海、重庆、长沙等地区的水果专业批发市场,提高我县名优特水果创汇力,积极扶持“公司 农户”的产业形式,鼓励县内外各种经济成份直接与果农组建合作化经济组织,尤其要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模式,推进我县名优特水果产业化建设。三是实施品牌效应。以里耶古城旅游资源

为载体,打造“里耶脐橙”品牌,实行统一分级标准,统一外包装,形成一个拳头产品对外促销。

一、以提高水果品质为重点,调整和优化水果种植结构。据市场调查,造成果品积压腐烂,卖果难的现象除了保鲜贮藏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品种结构不合理,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调整水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水果。一是引进推广水果新品种,抓好市场前景看好,品质优良的名优特水果新品种示范推广,柑桔类以推广“纽荷尔”脐橙、太田椪柑、“白皮柚”为主,桃李类以推广布朗李、金秋梨等品种为主,同时,抓好名优特水果优质种苗基地建设,为水果生产提供优质种苗。二是实施品种改良。为品种不纯,开发质量低的柑桔基地,实行低产园改造;对现有3万亩密植郁闭园和部分衰老园高接换种“纽荷尔”脐橙、太田椪柑等优良品种,通过3—5年的努力,在龙山县建起6万亩的优质脐橙基地;三是调整种植栽培模式。根据不同品种的成熟期,建议在抓好中熟期(成熟期10—12月)2.5万亩椪柑的同时,新开发特早熟无核蜜桔(成熟期6—9月)0.5万亩,改接或新开发杂柑等特晚熟种(成熟期次年1—5月)1.5万亩,保证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种的鲜果上市;四是推进生态果园建设。要充分利用里耶古城的旅游资源,按照观光、旅游、休闲的要求,在里耶片区建立1—2个高水平椪柑科技园,建设面积为可在500亩左右,通过生态果园建设既可达到观光、休闲效果,又能提高产业水准。

二、以实施基地带动战略为重点,构建产业化发展平台。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形成规模”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名优特水果生产基地。一是以华塘、新城、石羔、洗洛、三元等乡镇为重点,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做活“郊”字文章,重点建好优质桃、李基地5000亩,特早熟梨基地202_亩,樱桃、甜柿、杨梅、杏、石榴等特色水果基地202_亩,优质草莓生产基地1000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1000亩和202_亩广西果蔗基地。二是以召市、茅坪、水沙坪等老水果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强低产园改造,实行集中连片,兴建1万亩优质梨生产基地。三是充分发挥“比耳脐橙”的品牌效应,抓好酉水河流域的里耶、长潭、岩冲、贾市、内溪、隆头等乡镇为主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2.5万亩。四是围绕“喜阳集团”、“老爹公司”等龙头企业,抓好洛塔、桶车等乡镇为主的10000亩猕猴桃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全县要形成“南有脐橙,北有桃李”的生产格局。

三、以提高商品化处理技术为重点,增强水果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切实抓好无公害水果基地认定,建立以脐橙、“椪柑”为主的质量认证体系,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切实抓好我县8万亩瓜果类无公害产地认定和无公害优质水果产品的认证工作。二是提高果品商品化技术处理水准。我县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仍停留在手工药剂洗果,竹篓简易混装的水平,影响了柑桔形象,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县必须积极引进专业设备,细化选果分级标准,推广使用打蜡技术,下功夫提高外包装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大力改革柑桔的包装模式,即改竹篓包装为彩色纸箱包装。三是提高采摘保鲜技术,坚持适时按技术标准采摘,尽量做到边采果边分级,采果后24小时内及时进行保鲜处理。同时,要加强椪柑产业贮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以加强科技创新为重点,实现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使我县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一是严格果树种苗管理,加快优质种苗工程建设。农业部门要依法治理水果苗木市场,严厉打击制假贩假水果种苗的不法行为,确保苗木的纯度和质量,同时要对我县的柑桔种苗基地、名优特桃、梨、李等水果基地做好检疫工作,使苗木繁育和推广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对基层技术干部和果农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果水平,建立一层从县、乡(镇)到村组、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逐步形成专业技术队伍,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大基础技术研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抓好常规栽培技术推广的同时,要结合我县生态、气候、土壤及种植习惯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如设施栽培、水果套袋等。开展技术攻关研讨活动,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定期召开1—2次产业政策研讨会,形成一套突破性的关键支撑技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以采取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为重点,努力拓宽名优特水果市场领域。一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要广泛利用因特网、电视、报刊、广告牌、宣传资料和召开产品发布会、订货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名优特水果,如比耳脐橙,扩大品牌知名度。以省农博会为载体推介知名品牌,使我县名优特水果步入省内外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二是加快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商品贸易实体,培育产销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组建柑桔产销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发挥协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县内重点抓好民安、里耶、桂塘及各大超市的连销型批发商点建设,县外重点开拓上海、重庆、长沙等地区的水果专业批发市场,提高我县名优特水果创汇力,积极扶持“公司 农户”的产业形式,鼓励县内外各种经济成份直接与果农组建合作化经济组织,尤其要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模式,推进我县名优特水果产业化建设。三是实施品牌效应。以里耶古城旅游资源为载体,打造“里耶脐橙”品牌,实行统一分级标准,统一外包装,形成一个拳头产品对外促销。

一、以提高水果品质为重点,调整和优化水果种植结构。据市场调查,造成果品积压腐烂,卖果难的现象除了保鲜贮藏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品种结构不合理,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调整水果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水果。一是引进推广水果新品种,抓好市场前景看好,品质优良的名优特水果新品种示范推广,柑桔类以推广“纽荷尔”脐橙、太田椪柑、“白皮柚”为主,桃李类以推广布朗李、金秋梨等品种为主,同时,抓好名优特水果优质种苗基地建设,为水果生产提供优质种苗。二是实施品种改良。为品种不纯,开发质量低的柑桔基地,实行低产园改造;对现有3万亩密植郁闭园和部分衰老园高接换种“纽荷尔”脐橙、太田椪柑等优良品种,通过3—5年的努力,在龙山县建起6万亩的优质脐橙基地;三是调整种植栽培模式。根据不同品种的成熟期,建议在抓好中熟期(成熟期10—12月)2.5万亩椪柑的同时,新开发特早熟无核蜜桔(成熟期6—9月)0.5万亩,改接或新开发杂柑等特晚熟种(成熟期次年1—5月)1.5万亩,保证一年四季都有不同品种的鲜果上市;四是推进生态果园建设。要充分利用里耶古城的旅游资源,按照观光、旅游、休闲的要求,在里耶片区建立1—2个高水平椪柑科技园,建设面积为可在500亩左右,通过生态果园建设既可达到观光、休闲效果,又能提高产业水准。

二、以实施基地带动战略为重点,构建产业化发展平台。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形成规模”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名优特水果生产基地。一是以华塘、新城、石羔、洗洛、三元等乡镇为重点,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做活“郊”字文章,重点建好优质桃、李基地5000亩,特早熟梨基地202_亩,樱桃、甜柿、杨梅、杏、石榴等特色水果基地202_亩,优质草莓生产基地1000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1000亩和202_亩广西果蔗基地。二是以召市、茅坪、水沙坪等老水果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强低产园改造,实行集中连片,兴建1万亩优质梨生产基地。三是充分发挥“比耳脐橙”的品牌效应,抓好酉水河流域的里耶、长潭、岩冲、贾市、内溪、隆头等乡镇为主的优质脐橙生产基地2.5万亩。四是围绕“喜阳集团”、“老爹公司”等龙头企业,抓好洛塔、桶车等乡镇为主的10000亩猕猴桃生产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全县要形成“南有脐橙,北有桃李”的生产格局。

三、以提高商品化处理技术为重点,增强水果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切实抓好无公害水果基地认定,建立以脐橙、“椪柑”为主的质量认证体系,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切实抓好我县8万亩瓜果类无公害产地认定和无公害优质水果产品的认证工作。二是提高果品商品化技术处理水准。我县柑桔采后商品化处理仍停留在手工药剂洗果,竹篓简易混装的水平,影响了柑桔形象,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县必须积极引进专业设备,细化选果分级标准,推广使用打蜡技术,下功夫提高外包装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大力改革柑桔的包装模式,即改竹篓包装为彩色纸箱包装。三是提高采摘保鲜技术,坚持适时按技术标准采摘,尽量做到边采果边分级,采果后24小时内及时进行保鲜处理。同时,要加强椪柑产业贮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以加强科技创新为重点,实现水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使我县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一是严格果树种苗管理,加快优质种苗工程建设。农业部门要依法治理水果苗木市场,严厉打击制假贩假水果种苗的不法行为,确保苗木的纯度和质量,同时要对我县的柑桔种苗基地、名优特桃、梨、李等水果基地做好检疫工作,使苗木繁育和推广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二是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对基层技术干部和果农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种果水平,建立一层从县、乡(镇)到村组、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逐步形成专业技术队伍,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大基础技术研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抓好常规栽培技术推广的同时,要结合我县生态、气候、土壤及种植习惯引进先进的栽培技术,如设施栽培、水果套袋等。开展技术攻关研讨活动,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定期召开1—2次产业政策研讨会,形成一套突破性的关键支撑技术,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以采取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为重点,努力拓宽名优特水果市场领域。一是加大宣传促销力度。要广泛利用因特网、电视、报刊、广告牌、宣传资料和召开产品发布会、订货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名优特水果,如比耳脐橙,扩大品牌知名度。以省农博会为载体推介知名品牌,使我县名优特水果步入省内外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二是加快市场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商品贸易实体,培育产销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组建柑桔产销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发挥协会组织的重要作用,县内重点抓好民安、里耶、桂塘及各大超市的连销型批发商点建设,县外重点开拓上海、重庆、长沙等地区的水果专业批发市场,提高我县名优特水果创汇力,积极扶持“公司 农户”的产业形式,鼓励县内外各种经济成份直接与果农组建合作化经济组织,尤其要通过发展“订单农业”模式,推进我县名优特水果产业化建设。三是实施品牌效应。以里耶古城旅游资源为载体,打造“里耶脐橙”品牌,实行统一分级标准,统一外包装,形成一个拳头产品对外促销。

《加快推进我县水果产业建设的对策建议》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加快推进我县水果产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二篇:临沧市加快烤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临沧市加快烤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_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临沧被列为了全省重点建设与发展的四个新烟区之一后,稳固老烟区,加快新烟区建设与发展,为改善临沧市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临沧市烤烟产业发展和现状

“两烟”是云南的主要支柱产业,云南烟叶是全国卷烟生产重要的优质原料,近年来,临沧市的烟叶生产,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生产规模和质量水平逐年提高,烤烟在农民、企业、财政方面的效益日见显现,烤烟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临沧市烤烟种植发展历程

临沧市的烟叶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民国年间(1937年),临沧人民就开始尝试着种植烤烟,虽然种植成功,但因种植栽培、烘烤调制等技术因素,达不到质量档次,无销路而难以推广。建国初期,相关部门多次到省内一些老烟区学习,引进种子和技术人才,试种了多个品种,但最终均因在栽培和调制烟叶等方面技术落后而失败。后来,在人才和技术上的大量投入,使烤烟在我市一些地方逐步发展扎根。

当云南各州市大力发展“两烟”生产时,临沧市尚处于空白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烤烟生产重新被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提到了议事日程。1990年,原临沧地委、行署作出了《关于发展烟草产业的决定》,要求各县党政部门在抓好粮食生产和巩固蔗、糖、胶等支柱产业的同时,要把烤烟生产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来开发,在8县(区)15个乡镇进行了多点试种并获得了成功,当年种植面积1452亩。从此,临沧市的烤烟产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后来虽经历了“控制面积、控制总量” 等国家烟叶政策调整等阶段,但到202_年,全市仍有4个县区16个乡镇79个村9253户种植31185.80亩,年产量6.512万担。

(二)临沧市烤烟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艰辛,临沧市各级各部门抓住国家和省加快基本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不断加大烟水、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烤烟种植面积,提升烤烟产业科技含量,到目前,全市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已达10431万元,建成烟水烟路工程项目2765个,配套沟渠104.65KM,水池水窖2465个,可蓄水56910M,管网983.89KM,水库坝塘7个,可蓄水184000M,受益农户2.34万户,受益面积达10.80万亩。

202_年,全市33个乡镇152个村14444户农户种植烤烟6.78万亩,产量18.37万担,平均亩产值达1359.74元,烟农交售烟叶总收入实现9223.45万元,户均种烟收入达到6385.66元。烟草系统共实现各项税收10483.80万元,其中实现烟叶税及烟叶增值税3091万元,烟草总税收已占临沧财政总收入的8%,在全市分行业上缴税收中名列第三,仅次于水电和糖业,特别是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后,烟叶税作为能真正为我市地方收入实现增加的唯一税种,对稳定和增加各级财政收入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202_年,全市烤烟种植涉及7县1区31个乡镇18704户农户,种植面积9.29

33万亩、收购量26.97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60亿元左右,实现财政收入5000万元以上。

临沧的烤烟种植,经过近50年的辛勤耕耘,烟叶生产已经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烟叶税已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叶生产已有力的推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村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已经成为了临沧现代农业的示范,临沧烟叶以“风格特征突出、具有焦甜感”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深受越来越多国内外客商的青睐。

二、临沧市发展烤烟产业的前景

202_—202_年,是临沧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临沧市加快烤烟产业发展步伐、强化财源建设、增强财政实力的一个重要时期。临沧市烤烟产业的发展既面临良好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临沧发展烤烟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尽管临沧烤烟产业发展缓慢,受到了多次挫折,严重挫伤了烟农的种烟积极性,但通过临沧各族人民的努力,临沧的烤烟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临沧不仅能种出烤烟,而且能种出好烟,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结构的变化,烤烟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迅速提升,已经成为临沧市的又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1.有利因素。一是烟草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国家全面取消涉农税收、仅保留烟叶税后,“两烟”生产仍然是云南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云南省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二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两烟”产业的发展,并明确提出了要 加快新烟区的建设和发展,临沧被列为了全省重点发展的四个新烟区之一,为临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烟叶在烟草行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战略作用越来越明显,关心、关注烟叶生产的氛围进一步形成,特别是中式卷烟发展战略的提出,云南作为全国重要优质烟叶生产和名优卷烟品牌的核心原料供应基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家烟草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临沧作为新烟区,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四是尽管全球烟叶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但随着对优质烟叶的需求不断加大,而国际上优质烟叶主产区津巴布韦、美国的烟叶产量减少,国际市场烟叶采购有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加之国内黄淮等烟区萎缩,省内外工业企业对云南烟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临沧市的烟叶,在与联一国际、上海烟草集团和云南中烟的合作中,烟叶质量得到了企业的认可,进入了部分高端卷烟的主配方,深受国内外烟商的普遍关注和赞誉。五是经过多年努力,临沧烤烟种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科技推广有了一定的基础,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之烟草企业一流的服务和企业对烟农不断提升的回报,农民种植烤烟的积极性高涨。六是临沧具有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资源优势,是烤烟种植的适宜区,全市适宜种植烤烟面积达到563万亩,排除烤烟轮作和其他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外,每年的烤烟种植面积可以达到50万亩以上,省委、省政府将临沧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四个新烟区之一,为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落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改善我市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不利因素。在充分认识发展烤烟有利条件的同时,我市的烤烟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三农”形势的变化,农业相对于非农业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突出,这对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烤烟产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二是农村经济发展对烟叶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烟区由于劳动力、燃料等生产成本的增加和管理技术等原因,烟叶相对于其他非烟作物的比较效益不明显,保持烟农收入持续增长和烟叶生产在劳动力资源上的约束进一步增大;三是我市基本烟田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尚未建立健全,产业之间劳动力、土地相争的矛盾突出;四是全市上下合力攻坚、齐抓共管、促进烤烟产业发展的氛围还尚未形成;五是全市适宜区土地资源分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发展烤烟产业的基础设施投入压力大;六是劳动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科技推广难度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加之临沧市降雨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而这三个月则是烤烟生产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科学解决降雨与烤烟生产之间的矛盾,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七是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不高,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全市烟叶种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临沧现代农业的示范,但生产中种植分散,户均种植面积小,区域化水平和机械化程度底。

(二)临沧发展烤烟产业的前景和效应

当前,临沧烤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呈现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同在的态势,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多于困难。临沧过去发展烤烟受到了多次挫折,但凤庆江北、临翔博尚等老烟区经过锲而不舍的追求,已经 为临沧市能不能种出优质烟叶作出了明确的回答。省委、省政府将临沧列为新烟区建设与发展、烟叶税作为仅存的一项涉农税收、凤庆县及临翔区财政收入中烟叶税所占比重,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临沧市需不需要发展烤烟产业这个问题。事实证明,临沧在巩固以“糖、茶、水电”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抓住省委、省政府把临沧列为新烟区的机遇,加快发展烤烟产业,是实现农业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提升、财政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是发展烤烟产业,能进一步增加农业产值、实现农民增收。临沧的烤烟发展,不仅在临沧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临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更重要的是烤烟产业发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增加临沧市的农业产值。全市202_年仅烤烟种植6.78万亩,实现农业产值9223.45万元,户均种烟收入达到了6387元,烟叶种植平均亩产值已经超过了1360元,植烟农户仅烟叶一项,人均收入超过了1000元。预计到202_年,全市烤烟产量可以达到120万担,实现农业产值80000万元。

二是发展烤烟产业,能实现政府可用财力的快速增长。政府行使服务职能,实现公共财政普照广大农村、维护边疆稳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必须是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抓住机遇加快烤烟产业发展,不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富民的问题,更是解决临沧产业发展的瓶颈,通过发展烤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临沧生财、聚财、用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2_年,全市烤烟产业产量达到26.97万担、实现农业产值15000万元以上,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300万元以上。按照临沧市烤烟发展目标规划,202_年,全市烤烟种植面积达50万亩,产量150万担以上,可实现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烟草企业预计实现利税7亿元以上。发展烤烟,在临沧可以说是一个“短、平、快”的优势支柱产业,定会在临沧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历程中发挥出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

三是发展烤烟产业,能进一步推动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烤烟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和保障,按照《临沧市新烟区建设与发展规划(202_—202_年)》,烤烟产业发展将通过烟区道路建设、烟区水利设施、烤房建设、育苗基地建设、烟站建设、信息化建设、土壤改良等项目,整合各类资源,结合实际整村推进,进行高标准、高起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规划,到202_年,全市烟水工程投入将达到7亿元、烟区道路建设及维护投入将达到1.20亿元。通过加快烤烟产业发展,这将对进一步推动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是发展烤烟产业,能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科技推广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加快烤烟产业发展、培育区域特色优质烟叶是新烟区规划与发展的特点。要做强做大烤烟产业,劳动者素质、农业农村科技推广运用是最根本的保证。经几年临沧烤烟产业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烤烟生产组织性强、科技含量高,通过烟叶生产科技人员在生产环节上组织开展对烟农的培训和加强生产现场的指导服务,广大农民群众已经在学科学、用科学、依靠科技致富方面尝到了甜头,按照《临沧市新烟区建设与发展规划(202_—202_年)》,随着临沧烤烟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坚信,临沧市的农业农村科技推广运用在烟草科技推广的引领下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市农村 劳动者的素质将得到大大的提高。

五是发展烤烟产业,能进一步促进全市产业的发展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目前,临沧全市烤烟产业的带动作用已经在广大农村逐步显现,烤烟产业不仅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为临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带来更多的机遇。当前,全市仅烤烟辅导员就有600多人,到202_年,全市的烤烟辅导员可以达到3000人左右,加之随着烤烟产业的发展,烟草企业不断壮大,肯定会带动临沧运输、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临沧市提供多个就业岗位。

三、加快临沧烤烟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发展方式,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牢固树立“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着力破解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发展效率等方面的难题,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将我市列入全省重点开发新烟区之一的良好机遇,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烤烟工作的领导,按照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要求开展新烟区建设发展工作。建立健全市县(区)烟草产业领导及工作机构,根据全市烤烟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烤烟生产目标责任制及政策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好、服务好新烟区的建设与发展,确保新烟区建设工作有效推进。

(三)增加投入,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各级政 府在用好、用足、用活国家和省烤烟专项扶持政策和资金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配套措施,有效促进全市烤烟产业发展。

一是在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及上级烟草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围绕新烟区建设与发展规划,整合发改、财政、农业、交通、水利、科技、电力、扶贫、国土资源等资金,将基本农田建设、扶贫开发、水利设施、农村道路、国土整治、农机具扶持等资金有效整合投入到新烟区建设与发展之中,努力促进新烟区快速发展。

二是积极动员广大烟农努力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的投入。组织动员育苗专业户和烘烤专业户,增加对育苗基地和卧式密集烤房建设的投入,用政策和经营效益调动烟农的生产积极性。

三是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由烟草部门筹措资金,继续对烟用化肥、地膜、燃煤、农药和烟苗等烟叶的产前投入给予补助,具体补助政策在计划下达中予以明确。

四是建立新烟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增加烟叶生产投入。建议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筹集资金,作为新烟区开发建设专项扶持资金,专项用于新烟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支持烤烟产业发展。

五是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与烟草部门的合作。在平等互惠的前提下,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烟草产业发展的支持,在烟叶生产、收购、付款等过程中,为烟草部门和烟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好烟叶生产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

(四)明确责任,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实行新烟区 建设发展党政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并将新烟区建设发展情况列入对各县(区)工作的考核内容,制定考核办法。

(五)完善烟叶生产保险和救助机制,保护烟农生产积极性。建议各级政府将烟叶生产受灾保险救助工作纳入政府抗灾减灾的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使烟农遭灾后得到及时的救助和合理的补偿。采取政府、烟草部门和烟农共同出资的方式,逐步提高投保金额,对全部种植面积进行自然灾害(冰雹、洪涝、风灾)保险。

(六)强化服务,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烟叶生产发展目标和新烟区开发建设规划,认真制定好新烟区基础设施、烟站、科技人员队伍、科技服务网络体系等建设规划。加快科技队伍建设,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烟农素质,稳定烟农队伍;按照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要求,大力发展烟叶生产专业协会,加强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专业队伍或协会建设,加快培养新型烟农、职业烟农和种烟大户,努力提高烟叶种植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水平。

(七)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快实施新烟区建设与发展规划。按照《临沧市新烟区建设与发展规划(202_—202_年)》,切实保护好基本烟田地。严格执行《云南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云南省农村工作手册》和《临沧市基本烟田可持续发展建设规划实施意见》,将规划区内的基本烟田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并进一步建立健全烟区基础设施的保护制度,落实业主,落实管护资金,落实管护责任,使设备设施永续使用,发挥更好的效益。

(八)大力推进科技兴烟战略,提高烟叶生产质量。努力提高烟叶生产科技含量,在集约化育苗、规范化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科学烘烤、入户预检、分级扎把等各环节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逐步建立健全以市级烟草部门为核心、县(区)级烟草部门为龙头、乡村烟站为骨干、科技户为基础的四级烟草科技服务网络,加强科技培训和科技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烟叶生产质量,实现全市烟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九)加快实施烤烟产业规划,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按照新烟区建设和发展规划,各级各部门要形成合力,加快实施临沧202_—202_年烤烟发展规划,实现202_年种植面积50万亩、烟叶产量150万担的生产规模,超前谋划、积极筹备,努力争取在我市建设一座烤烟复烤厂,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长。

二○○九年二月十日

第三篇: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建议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建议

徐益波

当前,服务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行业,其中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层次智力人员、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和高开放度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更是衡量一个地区国际化水平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提出以打造现代化、国际化新中心城区为目标,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立足“三大中心”建设,重点围绕会展、物流、金融、创意、信息、中介等“六大经济”,实现突破发展。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区服务业主导地位已得到进一步提升。以202_年为例,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0.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2亿元,增长15%。传统服务业稳步升级,专业市场加快转型,酒店餐饮业增势喜人。现代服务业成长迅速,共举办各类展会47个,新引进航运物流企业103家。金融业发展势头良好,市级以上金融机构已达13家,中介服务、信息服务企业分别超过1500家和600家。楼宇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新引进楼宇企业828家,增长32%。

各街道也按照“退二进三”的产业布局要求,把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例如东郊街道202_年实现三产增加值8.9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1.88%。目前,街道拥有商品流通业、娱乐、餐饮、住宿等一批传统服务业的重点企业,包括家乐福、欧尚、易买得等世界

500强商品流通企业;石浦、开元、新舟宾馆等一批高档宾馆酒店,天伦广场、现代商城、现代建筑装潢市场、五交化批发市场等一批综合性商务商贸广场。同时,东郊街道充分利用上东国际、东方商务中心等一批新建楼宇及甬新名品家私城等一批存量项目“二次招商”等机遇重点引进第六空间艺术生活广场等一批定位高端产品的商业项目,以及担保、法律中介、软件设计等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服务业产业结构有了明显优化。

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就是要从传统的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转为主要依靠智力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要利用现代技术来改造传统服务产业,以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促进现代服务业的集群化的发展。

为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制定规划和目标,注重政府导向角色的平衡

政府应将现代服务业集群纳入国民经济规划重点,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根据我区经济发展情况,以企业为主体,以体制创新为保证,系统地制定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在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注重政府导向角色的平衡。现代服务业集群是市场竞争和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也涉及到大量社会、文化、制度因素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做好政府角色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强化政府规制, 倡导和谐的现代服务业集群的文化氛围 现代服务业是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合理地规制。通过多途径奠定现代服务业的基础,建立积极的发展引导机

制与扶持政策,建立技术基础设施,奠定技术创新平台,设立专项基金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帮助或协助组建服务业行会,建立通畅的沟通机制和渠道。应实施有效的政策或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各种有利于企、学、研、官、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更加丰富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

3、多渠道加强投入,吸引外资进入现代服务行业

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引导社会和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现代服务业集群,大力引进国际上著名的跨国现代服务业企业;支持现代服务业集群内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原则下,大力吸引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

4、培养高层次的复合人才,加强人才储备

在服务业中,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人是最核心的因素。现代服务业是知识密度高的产业,其价值根源在于知识,而价值来源于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素质高、知识面广,尤其是那些在解决难题问题、沟通和协调合作等到特殊训练的人才,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必备的。营造良好环境,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海外华人专家和海外留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吸引他们回国创新创业。

第四篇:加快推进济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加快推进济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

202_年6月17日点击:29次来源:济南日报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济南市制定并实施了“八大产业”规划,其中新能源产业成为济南重点发展与支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加快推进济南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不仅是落实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战略部署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济南市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

一、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形成以新能源为重要支撑的产业结构。在今后的5-15年,济南市应明确发展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在新的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围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调整全市产业结构,加快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在制定新能源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制定体现区域优势的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把太阳能产业发展纳入到产业基地建设和园区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让新能源在推动济南市工业结构乃至整个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第二,制定出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条例》,为济南加快发展新能源的利用提供法律保障,通过法律规范和激励能源结构调整,逐步增加新能源在总能耗中的比例。运用行政手段,强制有关行业依据自己的特点利用新能源。比如加快落实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标准的制定,强制新开发的建筑物以及学校、宾馆、医院等单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第三,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把新能源开发利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示范带动,加大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四,积极构建新能源开发的平台。一手抓控制,一手抓新能源的开发,两手都要硬。近几年,济南市的民营企业依托省会优势积蓄了大量资本,应引导他们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看到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引导他们主动投资、开发新能源。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第一,建立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组织机构。成立新能源开发领导小组,由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统筹全市新能源开发工作,专门从事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研究。第二,建立新能源发

展基金。要重点研究在济南市建立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基金的可能性,该基金可以委托或授权国有投资公司管理,支持济南市太阳能、风力发电、垃圾生物发电和地热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并将新能源开发纳入财政预算,用于企业和单位的新能源开发奖励和支持研发机构补贴。第三,制定新能源开发利用财税优惠和补贴政策。对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企业和单位给予一定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社会资金投资新能源产业。实行推广新能源消费补贴制度,对在新建房屋提供太阳能供热及其他应用的房地产开发商、在物业管理中使用太阳能供热的物业公司以及消费者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政府办公大楼及公共设施率先采用新能源技术,对企事业单位和家庭使用太阳能设施的也应给予一定补贴。第四,实施新能源开发专项计划和节能专项工程,例如加快实施城市光伏屋顶计划,扩大光伏产品在城市景观照明等方面的应用。抓住济南市列入国家确定的新能源汽车“十三城千辆”示范城市时机,鼓励新能源汽车项目研发生产。第五,加大开放能源市场的力度,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给民营资本、国际资本真正的同等国民待遇,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形成新能源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比如新能源发电优先调度、独立电站供电优质优价等吸引全社会力量和国内外企业集团积极参与到济南市的新能源建设中去。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的科研与服务体系。新能源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济南市必须在已有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风电、光电和生物质能发电技术,深入研究风力发电设备核心制造技术,加强开发与建设相结合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和产品,加强生物燃料与垃圾燃烧发电技术研究,这是新能源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第一,政府要积极引导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招标形式,调动产学研各方的力量联合攻克新能源关键技术,与先进国家签订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定,为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创造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第二,鼓励企业创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第三,要发展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第四,完善新能源高科技企业的融资机制。鼓励各县(市)区设立科技风险投资机构,鼓励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进入科技风险投资领域,建立健全金融资本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构建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新能源项目,对于发展较好的新能源企业,可予以重点扶持,为其在国内外上市直接融资创造条件。第五,建立新能源人才培养机制。要在稳定现有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加快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改善人才成长环境,鼓励企业参与新能源技术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建立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第一,完善引导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宣传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普及新能源知识,增强社会认同感,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通过举办论坛、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新能源法律、法规和政策。第二,加大重大科技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能源项目在济落户。第三,健全质量标准和认证制度,建立新能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和管理。第四,完善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中介服务体系。以山东省太阳能协会组建为契机,搭建济南市新能源中介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中介服务行业。研究制定新能源产业评价体系,为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提供依据。加强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第五,加强监督考核,逐步将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纳入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简化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认定、审批手续。加快建立统一的新能源产业信息网络平台,为全市新能源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五、推动强强战略合作,实现新能源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立足新能源产业的技术、人才和市场拓展及产业配套能力,在济南都市圈内与省内的“中国太阳谷”和“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德州市实现产业对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打造国内一流的新能源产业聚集基地。第一,在产业组织结构方面,推进企业规模结构优化,促进大企业和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第二,在产品结构方面,扶持新产品研发,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前景广阔的优势特色产品,优化产品结构。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式运作,促进企业产品品牌与区域行业品牌的生成,形成新能源产业的名牌企业群体和名牌产品集群。第三,着力打造“太阳能特色

产业基地”,以力诺太阳城为中心,以力诺瑞特、山东桑乐、华艺、晟朗等国内外知名太阳能企业为骨干,以山东省科学院、山东中德太阳能研究院和力诺清华太阳能研究所为依托,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光伏两大领域。逐步将基地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太阳能研发基地、太阳能生产基地、太阳能科普基地、太阳能人才基地、太阳能服务基地和太阳能产品检测中心。第四,加快建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平台,重点推进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研发推广地源、水源和热泵技术,合理扩大地热资源利用领域,规范发展地热温泉、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氢能源开发利用,以山东宝雅电动汽车项目为依托,加快以氢能源为主的燃料电池生产项目建设。

第五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中共荆州区委

今年来,荆州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工业兴市”战略,按照“产业 兴园、园区兴工、工业兴区”的发展思路,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扩张,以 产业发展推动园区建设,突破性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拍马纸品工业园、城南纺织工业园、学堂洲建材工业园等四大园区和川店紫 荆、郢城岳山两个工业小区。园区建成面积13平方公里,聚集规模企业近1 00家,石油机械、造纸包装、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 呈集群化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GDP23.5亿元,同比增15%; 财政收入1.4亿元,同比增27%;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同比增15 0%;外贸出口1660万美元,同比增113%;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 元,同比增366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4亿元,同比增31%;工 业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35.6%;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7.5亿元,五大产业完成产值22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和9 1%。全区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产业集群、效益提高的良好 态势。主要做法是:

一、抓规划引导,明确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规划是产业发展的龙头。荆州区立足已经形成的园区基础和产业特色,按 照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要求,聘请华中科技大学专家,对全区未来五年 的园区及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定位。在园区布局上,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以九阳大道为轴线,北有拍马工业园,中有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南有城 南工业园和学堂洲工业园的古城西环工业带,规划建设总面积25平方公里。在产业布局上,逐步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打造成国家级石油机械制造业基 地;将拍马工业园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烟用品生产基地;将城南工业园打造 成集高新产业与轻纺工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将学堂洲工业园打造成为 “两湖”平原最大的新型建材基地。在产业发展上,突出抓好石油机械、造纸 包装、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快速扩张。石油机械制造业,力争 年内实现产值25亿元,“十一五”末达到50亿元;造纸包装业,力争年内 实现产值14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轻工纺织业,力争年内产值 突破10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年内实现产 值12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建材和高新技 术两大新兴产业,力争“十一五”末,新型建材业产值突破30亿元,高新技 术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全区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二、抓园区建设,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平台。为了解决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散、园区档次低 的问题,今年来,荆州区从破解园区建设难题入手,举全区之力加速推进了园 区建设。一是破解“投入难”的问题。在区级财力较弱的情况下,财政预算内 优先安排700多万元,争取开行贷款5000万元园区建设资金。利用省市 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将园区开发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项目捆绑 申报,向上争取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成立国资经营中心,运用市场手 段,经营园区土地资源,以土地换资金。探索实行“园区共建、设施共享、项 目共引、税收分成”的政策措施,调动了入园企业、镇办、开发区和交通、电

力、通信等部门共同建园的积极性。通过“多轮驱动”,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难 题。在去年投入4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了5000万元。二是破 解“用地难”的问题。在国家严把土地供应“闸门”的情况下,随着四机厂、江汉建机、湖北四钻等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大批相关企业配套跟进,原四机工 业园的土地供应严重不足。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荆州区投资2000多万 元对企业周边的四新渔场、园艺场两家企业实行改制;对“园中村”的居民实 行补偿搬迁,建还迁房115套、9200平方米;对其它零散建筑实行产权 互换;对村集体企业废弃地实行集中购买,通过多法并举,新增工业用地20 00多亩,已形成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的基本雏形。三是破解“建设慢”的 问题。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6个工作专班,仅一年多时 间,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就建成了九阳大道、太晖路等7条道路,初步形成了 “一纵六横”的路网格局,完成了11万伏的电网改造,绿化、下水、管网配 套工程正在抓紧施工,年内可全面实现“五通一平”。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 了园区对项目和产业的承载能力。

三、抓项目引进,增强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项目是产业之基。荆州区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增强产业发展后 劲的主动力,通过抓招商、引项目来兴特色、强产业。一是依托产业优势抓引 进。石油机械和造纸包装是荆州区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其中石油机械产业是全 省产业集群建设的重点项目。为了壮大优势产业,我们采取“延伸链条引项 目、填补空白找老板”的办法,先后引进了华泰石油、众力机械等一批产业关 联企业。投资4000万元的紫江喷铝、投资4600万元的众力机械、投资 2000万元的强盛石油、投资1000万元的宏源包装项目年内均可投产。首期投资1.8亿元的上海宝臣石油套管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上海姚记 扑克纸、投资1.5亿元的10万吨林浆项目也正在积极争取落户。二是依托 资源优势抓引进。学堂洲非耕地和沙石料资源丰富是荆州区的一大优势,利用 这一优势,先后引进了华升商混、中富管桩等8家投资过5000万元的新型 建材项目,其中有6家在建,4家年内有望投产。已投产的商品混凝土搅拌中 心预计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大学城”科研人才密集是荆州区的独特优势,依托这一优势,引进培育了玉龙科技、华方软件、垃圾发电等近10个高新技 术项目。新型建材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区产业发展的“新秀”。三是依托 客商团队抓引进。客商是我们重要的人际资源。通过上虞市原副市长陈樱牛和 荆州舜隆房地产公司老总金庆荣牵线搭桥,荆州区已形成了一支浙江上虞客商 团队。在这支团队的大力支持下,独立举办了(上海)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 项目23个,协议引资达10.2亿元,目前已有4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近期,这一团队引来的3位上虞老板将投资6亿元,在学堂洲征地1000亩 创建浙商上虞工业园。通过坚持不懈抓招商,今年上半年,全区共引进项目7 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48个,到位资金3.6 亿元;入园项目4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7个,年内园区可新增投产项目1 5个。

四、抓骨干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发展规模

骨干企业是产业扩张的强力支撑。今年来,荆州区通过大力实施“32 3”工程(即培育3家产值过10亿元、20家产值过亿元、30家产值过5 000万元的企业),一手抓核心企业带动,一手抓中小企业配套,促进了产 业集群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一是壮大核心企业,增强产业优势。重点扶持四

机、四机赛瓦、拍马集团、骏马纸业、荣海纺织等行业核心企业,扩大企业规 模,提升产品档次,创新管理机制,促使其加速成长为产业“航母”,带动关 联企业聚集发展。四机厂是荆州区石油机械行业的“火车头”,也是全省百家 重点企业建设项目。近几年,四机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企业发展前景十 分广阔。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和扶持四机厂向园区扩规,扩大产能,膨胀规 模。通过专门召开现场办公会,多次出面协调,帮助四机厂解决了西厂区扩规 所需的300亩用地;出资120万元对西环路进行整治,并将其更名为四机 大道,改善了四机厂物流货运环境。预计年内四机厂产值可达到18亿元,在 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四机厂”。环保治污是造纸 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今年来,荆州区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实施了拍马 工业园治污工程,建起6座造纸污水生化、物化处理厂,实现了东西两线污水 的达标限量排放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拍马、骏马两家造纸核心企业的可持续发 展。目前,全区核心企业对行业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预计年内产值过 亿元的企业将突破10家,上缴税金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家。二是发展 中小企业,扩充产业总量。一方面,鼓励和促进龙头企业加速裂变,催生一批 专业化配套企业。湖北四钻是一家从四机厂分离出来的独立法人企业,主要为 四机厂配套生产各类石油专用设备及零部件,在四机厂的带动下,企业产值和 利税成倍增长,一跃成为全省先进民营企业。另一方面,依托核心企业带动,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协作,聚集中小企业规模发展。目前,全区石油 机械制造业聚集企业23家,造纸包装业聚集企业26家,纺织印染业聚集企 业36家,农产品加工业聚集企业20家,新型建材业聚集企业15家。三是 推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引导石油机械、造纸、纺织行业加大技改 投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 技术装备水平,使企业向规模型、效益型发展。上半年,全区完成技改投入 3.9亿元,实施过1000万元的技改项目12个。石油机械制造行业,四 机厂投资1.6亿元对压裂泵、高压管汇件两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进 行扩规批量生产;造纸包装行业,骏马纸业投入3000万元启动了纸品生产 线技改项目,项目投产后,集群纸品年生产能力可达到30万吨以上,销售收 入过20亿元;纺织行业,织机总数已突破5000台,其中剑杆织机380 0台,纺纱能力达22万锭。传统产业通过技改提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 力。

五、抓服务创新,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环境是第一品牌。荆州区始终把优化服务环境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 段,在坚持过去一些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服务内容和 服务形式。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促成了园区工业项目规划 和建设手续市级审批权限的下放。荆州区以此为契机,对入园项目实行超前介 入、手续代办、跟踪协调,加速了项目入园。积极调整城南经济开发区管理体 制,剥离其社会职能,更好地发挥了开发区“招、建、管”的主体作用。扎实 开展“产业发展年”和“治三风、建功业”活动,搭建了机关干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有效载体。建立园区投诉举报中心和经济环境监督网络,形成了投 诉处置快速反应机制。政府出资组建园区治安巡逻队,全天候开展治安巡逻,改善了企业周边治安环境。依托区企业家协会和行业协会,引导企业间广泛交 流与合作,强化了产业内部联系。财政列支50万元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向武汉中信银行争取贷款8000万元,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目前,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区域软环境正在逐步形成。(本文系中共荆州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典型发言材料)

加快推进我县水果产业建设的对策建议[精选多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