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差异研究[大全]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文化差异研究
[摘要]跨国企业面临着国家文化差异和企业文化差异的问题。文化差异成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核心问题,文章分析文化差异对跨国企业经营的影响。并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方面考虑,分析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几种模式,我们需要根据中外企业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文化整合模式,以实现跨国并购得战略目标。
[关键字]跨国经营,文化差异,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全球最大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罗兰贝尔国际管理咨询公司日前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所面临挑战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对于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而言,文化差异在很多情况下是问题的核心,中国企业通常会对市场的认识不够升入,缺乏有充分经验和能力的人才。报告称,中国企业目前进行海外开拓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自我开拓和收购兼并。格兰仕、海尔等走的是从代工到区海外建厂的国际化之路;联想、TCL等则采取的是收购兼并方式。无论是何种方式,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都要关注文化的差异对公司经营和绩效的影响。
一、国际经营中的文化差异
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正逐步融入一个相互依赖的全球经济体系中,国际经贸和商事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国际经济合作不断加强,跨国合资越来越普遍。跨国公司在经营等各个方面就会产生文化差异和冲突,文化差异主要是三种文化的不同:国家文化、组织企业文化、行业文化。
(一)国家文化
国家文化涉及对于一个国家成员来说习以为常的一种深层次的价值观。它是一个国家成员共同分享并且决定其生活模式的一组行为准则、价值观和事物优先级别的系统。在家庭,学校及日常生活中,国家文化的影响是强烈的并且长期存在的。
(二)组织企业文化
组织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和管理风格等等。企业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企业成员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行业文化
当被雇用在功能相同的行业的一组人,这些人有着与那个行业相关的共同的原则,价值观和信仰时,行业文化得以存在。行业文化通过对个人进行职业培训得以发展。
企业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子文化,带有鲜明的国家文化特征。国家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够持续地对其成员和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家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层面上,企业文化则更多的表现在实践层面上,但国家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多企业和行业文化的差异。
二、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
国家、企业、行业文化差异对企业的跨国经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差异必然导致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中的文化冲突;二是企业对外经营中的文化冲突。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由于来自不同国籍、不同组织及不同行业职员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生活目标及行业规范,这必将影响企业管理的正常运作,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在企业外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市场,只有当原有传播沟通的价值观念被你这个市场所认同中,企业才能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去。
(一)国家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对待自然、人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态度不同,从而对跨国经营的文化及生产管理有着深远的影响。跨国公司组织经理虽然每天在不同环境中工作,但他们仍然保留了许多原有国家文化方面的价值观。跨国经营在东道国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体系必然存在与政府部门、东道国企业及消费者沟通的困难。由于国家差异导致的消费者喜好不同,使得东道国市场容纳新产品的程度也与预期不符。比如:在日、韩、中国台湾和香港澳门地区对新产品接受晚但一旦接受则普及快。而在欧美等国家易于接受新产品但普及起来却慢。来自不同国家的管理人员在管理模式和偏好及决策冲突,而且由于下级职员的国家文化差异使上级命令、决策在传导及执行过程中都困难重重。所以国家文化差异负面影响了跨国经营的绩效。
(二)组织企业、行业文化对跨国经营绩效的影响
对于合作企业而言,原来两个企业文化截然不同,代表着各自公司的特征、管理者的思维定势和惯用的管理方式不同。由于双方之间的企业文化差异,对彼此行为的可预测性降低,模糊性增加,很难将这些不同背景、阶层的人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群体。行业文化差异使得他们的职业社会生活涉及的内容、物质有所不同,来自不同行业文化的人员在解决问题等方面仍然有根深蒂固的偏爱。企业文化和行业文化差异都阻碍了跨国经营的有效合作。
随着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要想在多元化的全球竞争中获胜,就必须了解和拥有多元化的企业文化。我国企业虽然无法直接照搬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但可以通过跨国并购来融合两家企业的组织惯例和管理风格,从而了解和掌握基于不同国家文化的企业文化传统的精华。因此,如果能够充分重视双方企业现有的业务的相关性、企业规模及文化宽容度等因素对并购整合的影响,将企业所面临的双重文化差异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并使其对并购绩效产生正面影响。
三、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近年来,我国企业掀起了一股海外并购的浪潮,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拓展市场,这些并购事件时间密集、金额巨大、涉及众多行业。由于并购双方企业所在国家、行业、企业发展历程和企业规模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双方的企业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跨国并购之后的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中的关键一环,文化整合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并购目标的实现与否。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就是在整合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增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价值,建立并购双方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拓展并购双方员工的全球化思维,从而在跨国企业中形成多元化和整体化的统一,增强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优势。
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在充分考虑企业各种情况下,必须重视所面临的企业文化和国家文化的双重文化差异,尽量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根据并购双方所能接受的文化改变程度,采取相应的文化整合模式。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模
式大致分为以下五种:吸收型、分隔型、融合型、引进型及全面改革新型。
(一)吸收型
一般是大企业并购小企业,并购方企业文化比较强势,被并购方企业规模比较小,还没有形成强劲的企业文化,这种情况下的被并购的企业文化会完全消失,完全接受并购方企业的文化。思科、通用资本、可口可乐等公司在并购中常常采取这种文化模式。中国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并购整合能力,因为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产生文化冲突。
(二)分隔型
一般是并购方企业和被并购方企业不在同一行业,双方的企业文化都在本企业内根深蒂固,并都在企业经营方面取得了成功,并购只是母公司多元化的战略行为,并购后双方企业保留各自的文化。
(三)融合型
当双方并购企业都比较优秀,又属于同一行业,这种文化整合模式有助于新企业真正整合双方文化的精华而形成新文化。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并购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中国企业在实施这种文化模式时要注意:
1、真正理解文化融合是要融合双方文化的精华,剔除双方文化中的不合理部分;
2、必须系统地了解被并购企业领导团队的核心能力和行为风格;
3、并购整合过程中要重视双方的沟通和交流,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
(四)引进型
这种策略防的主要特点是并购方不整合被并购方,而是让被并购方的文化影响并购方的文化发生转变。当并购方在行业内的地位或某领域不如被并购方,或者被并购方对并购方的战略文化调整有积极促进的作用时,需要采取这种文化整合模式。
当中国企业通过资金优势或者运用某种谋略而并购了一家外国企业时,中国企业文化可能还处于不完善的水平,而外国企业虽然被并购但可能其企业文化是强势完善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应从整体企业的发展考虑,充分重视和吸收外国企业的优秀文化资源。中国采取这种模式也能够赢来外国企业员工的满意和支持,避免双方出现许多文化冲突。
(五)全面革新型
这种模式适用于企业并购后不保留任何一家企业的名称,而是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和构建一个全新的企业文化。并购双方的协调不再与重新确定事业领域,而注重于重塑一个企业。文化整合涉及到并购企业双方一体化的过程,需要双方互动地做出一体化的合作决定。
中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得文化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上述五种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模式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包含了中外两种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学习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往往将其组合起来混合使用,形成各种组合模式,以完成单个模式无法完成的使命。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过程中,要根据中外双方企业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模式,有效利用文化差异,尽量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创新,进而达到预期的整合效果。
四、总结
文化差异对跨国经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我国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文化差异这个隐形的杀手。通过合作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进行文化整合,使合作企业在共同经营目标驱动下,最大效率的为企业创造财富。中国企
业跨国经营的文化整合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充分认识和尊重不同国家和企业的文化差异,采取恰当的文化整合模式,避免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文化冲突,吸收不同国家文化中的精华,从而在跨国企业中形成多元化和整体性的统一,增强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实现跨国经营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蔡雯,蔡斌,略论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问题,经济与管理,202_
年第1期
[2].何超华,跨国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模式:理论与运用,商业研究,202_
年第1期
[3].刘丽霞,中外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初探,中国高教研究,1999年第5期
[4].庄恩平,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整合与跨文化商务沟通研究,上海大学学报,202_年第3期
[5].李拓晨,许辉,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分析,中国科技信息,202_年第3期
第二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 业 论 文
学生姓名:
考籍号:
指导教师:
焦萍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评阅教师:
(姓名)
(专业技术职务)
202_
年 4 月 专业年级:
工商企业管理
题目: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
目录
摘 要..............................................................1 绪论...............................................................2 第1章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3 1.1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发展.........................................4 1.2 实例证明.......................................................5 第2章 中国“走出去”的理论基础...................................6 2.1 “走出去”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7 2.2 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8 第3章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9 3.1 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弊端................................10 3.2 跨国经营的含义和类型........................................11 第4章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与对策.................................12 4.1 跨国企业发展经营战略..........................................13 4.2 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和建议......................................14 结论..............................................................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摘 要
目前企业的跨国经营对全球经济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几十年来的发展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跨国经营现状,问题以及跨国经营理论的分析,试图探寻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道路。
论文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
绪论:当今世界经济领域发生着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跨国经营的巨大发展和对全球经济的深刻影响。跨国经营是对外直接投资为基础,进行国外生产和进出口贸易,以及技术转让,间接投资等等活动。
第一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1.1: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发展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我国对外投资已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目前,服务贸易、生产和加工、资源开发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三大支柱领域。这三大领域的中方投资额共占中方对外投资额的 92%。
投资区域日益广阔
我国对外投资目的地从上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的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东欧独联体等广大发展中国家,遍及168个国家和地区。投资主体日趋优化
我国对外投资主体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已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为主体。其中,中央管理的企业级沿海地区的企业在对外投资中日益发挥主导作用。202_年,中央管理的企业对外投资占中方投资额的49%,沿海地区企业占43%,中央企业平均投资规模超过1500万美元。投资形式日趋多样
我国对外投资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办厂、资源开发、并开始采用收购兼并、股权臵换、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的呢过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202_年,我国以并购方式的投资额8.34亿美元,占去年中方投资额的40%以上。投资效益显著
据初步调查,贸易性企业尽管大多规模小,经验不足,管理薄弱,但绝大多数盈利,非贸易性企业,已开业的项目80%以上不同程度获利或持平。而从总体水平看,所创社会效益却更为显著。
1.2:实例证明 自1979年我国在东京建立第一家国外合资企业以来,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经过20多年的跨国经营的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投资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活动。据中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2_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进388.25亿美元,累计境外投资企业共计8099家分布国家和地区达160多个。202_年发展中国家按海外资产排列的50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非金融类跨国公司中,中国大陆有5家公司入选。自202_年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上升,202_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再创新高,非金融类达176.3亿美元。
第二章:中国“走出去”的理论基础
2.1:“走出去”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所有权特定优势
以山东青岛啤酒集团为例,该企业地处青岛,有优势的地理环境,优质的崂山水源为青岛啤酒创造了资源条件。中国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与廉价,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劳动了优势。青岛啤酒节的召开,再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使其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市场。由此青岛啤酒集团完全具备了走出国门的所有权特定优势。随着“入世”进程的加快,信息量会进一步扩大,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会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会更多,这将使企业提高在不同货币地区和政治局势下分散或减少风险的能力。内部化优势
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市场交易的不完全、以及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国际市场间交易转让成本高,利益冲突大。中国企业如果在海外建立自己的跨国公司,通过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产品及价格转让。即可避免国际间交易存在的缺陷,保证国内公司获得最大利益,又保护了跨国企业的财产权和无形资产。中国大型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有良好的组织生产和系统管理制度,完全可以利用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作为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战略的手段。
2.2: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国参与 全球化的重要条件
3:“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4:“走出去”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条件
“ 走出去”则是以中国的公司为主导,服务于中国公司战略的一种跨国整合模式,我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三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中国跨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弊端
虽然一些中国企业已具备了跨国经营的条件和能力,但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例如:对海外企业存在着管得过死或放任自流的两种极端倾向。跨国企业缺乏应有的经营自主权,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做出灵活的反应。目前,中国从事跨国经营管理模式仍存在一定影响,因此缺乏充分必要的海外筹资融资、对外投资生产经营等。然而国外跨国公司天然具备上述经营自主权。这就使得中国的跨国企业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并还严重阻碍了中国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发展。还有海外投资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的论证也缺少高素质跨国人才。有些企业建立海外企业的目标并不十分明确,为了“跨出去”和“走出国门”,往往饥不择食地抓项目,在选择合作伙伴方面也缺乏慎重,受骗事件时常发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各投资主体之间也缺乏沟通和配合,不但不能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往往出现项目的交叉重复,甚至成为竞争对手。同时海外企业经济效益偏低,海外投资行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同一国家的投资还常常出现自相竞争的不利局面。
3.2:跨国经营的含义和类型
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贸易为目标,进行包括海外投资、营销在内的一切对外经营活动,即在资源获取、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开发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将企业臵身于世界市 场并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开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协作和竞争等一系列经营活动。
跨国经营的类型:资源确保型
市场开拓型
劳动力指向型
贸易壁垒对应型
技术指向型
全球战略型
第四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与对策
4.1:跨国企业发展经营战略
1:采取分层次推进、有重要突破的稳健发展战略推动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一是在实力雄厚的机电、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突破,扩大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力度,向规模过度。二是在一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内部突破,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集团积极走向世界,获取国外原料与市场。三是在部分高新技术领域突破,利用国外资源,开发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得产品,增加技术控制,占领国际市场。
2:采用灵活多样的进入战略或股权战略。采用全方位进入,因地制宜发展区位战略。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应集中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制造产业。在东南亚及周边国家地区市场上,应把优势传统制造业作为投资重点。在中东石油国家和地区,应把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作为重要目标。
3:多元化经营战略与地区战略。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包括功能多样 话、行业多样话或产品多样化。企业特别是生产性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首先要完成企业功能的转变。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时一般均需要设立自己的经销网络和机构,推销母公司的产品,采购设备、原料,销售国外生产的产品并负责收集市场信息,及时向母公司反馈。贸易公司在建立自己的生产性企业时也应考虑本公司的技术生产管理能力等,不应冒然建立或收购当地生产厂家。在行业多样化方面,中国企业规模一般较小,管理经验不足,不宜在行业或产品方面过分多样化,一般实业一业为主的相关型多样化战略为好。
4: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应加快制定跨国经营及海外投资总体战略规划与法规。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全民族对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重要意义的认识。其次,制定和WTO协议相一致的扶持跨国企业经营的相关法律如《海外投资法》、《跨国经营公司法》等。
5:各类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可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选准投资行业。采用以第三产业部门为主导,兼顾其他行业的产业选择战略。以服务贸易为例,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中国的名胜古迹,人文及自然景观对海外人士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劳动力出口仍有很大潜力。入世后国外政府将对我国开放大型工程承包项目、政府采购市场,我国专业人员的资格和技术也可通过互惠协议在海外获得自动认定,我国服务业可根据WTO透明度和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信息和技术援助而获得指导服务。当然在发展第三产业部门跨国经营的同时,应兼顾其他行业的发展。另外,加工装配性制造业是中国今后相当一段时期的优势行业,也是发展跨国经营与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对于 劳务输出性工程承包行业,作为跨国企业的前沿行业,应尽早走出国门,带动国内技术和劳务出口。
6:中国企业应到国外发展自己的R&D机构。国外分公司的R&D活动更容易结合东道国内市场的具体条件进行研究,有利于吸收其他企业在当地产生的R&D活动外溢性。美国经济学家证实企业自身的R&D活动与来自其他企业的R&D外溢性产生经济有益的新知识中是互补的。中国企业如果到国外发展自己的R&D机构,将有利于自身企业进步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4.2: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1:成立国家海外投资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2:在信贷、外汇等管理政策上制定优惠政策,简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
3: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形成企业法人治理机制,是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制度性保证。4:坚持比较优势原则,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5:在技术方面,注重创新。
6:在融资方面,加大对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
7: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在人事上稳定海外企业干部队伍,实现一般管理人员当地化。
结论
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话和区域一体化的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对中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战略研究可以有效的整合资源,逐步建立健全的跨国经营机制。
致谢
感谢焦萍辅导老师的指导,感谢授课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是你们让我学到了这么多有关经济学,工商企业管理学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正是有了你们的帮助才让我得以顺利的完成论文,真的非常感谢你们。。
参考文献
1:国际投资学【M】杨大楷,上海财大出版社,1998.8 2:国际贸易【M】陈同仇,薛荣久,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1997.5 3:跨国经营:中国经济加入WTO的必然选择【N】.中国信息报,202_.2.9 4:王关义,等。编著。现代企业管理【M】.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三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文/郭蕊
更新时间:202_-1-18
武汉网站建设
服务内容为:网站建设、域名服务、虚拟主机、网站优化、网络推广...武汉网络营销
服务内容为:网络营销、创意营销、整合营销、论坛营销、博客...武汉网络公关
服务内容为:网络公关、网络维权、品牌推广、危机事件、形... 企业跨国经营,可以国际性的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主要标志。从1979年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公司,同日本东京九一商事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开办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国对外开放以来第一家海外合资企业,标志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开始。20多年的实践表明,跨国经营的开展,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注入了新的内容,拓宽了合作的领域,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形象,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特点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海外直接投资三大领域。在海外投资地区分布广泛,进入行业较多,企业数量较大。据统计,截止202_年底,经国家批准和备案的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共计6296家,协议投资金额达112亿美元;投资涉及的行业也从初期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领域。尽管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世界级跨国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且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期阶段的明显特征,具体表现在:
首先。海外投资规模较小。据统计,我国海外企业的平均投资额1997年为150万美元。在1997年批准的311家海外投资项目中,中方投资额在100元美元以上的企业仅25家,且大多数为援外项目。我国150万美元海外平均投资额的状况,与发展中国家海外平均投资额约260万美元、发达国家海外平均投资额约为600万美元,大型跨国公司平均投资约为6000万美元相比,差距甚大。我国海外投资规模小,是因跨国经营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境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比较繁琐等所致。投资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海外投资结构不合理。中国海外投资,在行业结构上,贸易型投资企业比重过多,占投资总额的60%以上,而生产型、资源开发型投资企业加起来仅占投资总额的30%左右。在地区结构上,大多数集中在美、日、德、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国,没有确定一个发展战略的层次和主攻方向。投资分布的国别地区较广,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但主要集中在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港澳地区为主。目前,在香港地区的中资企业已呈大型集团化趋势,但在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海外企业仍以合资为主。经营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新建的投资方式,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进入市场的缺点也较突出。
第三。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一些高技术产业,比如航天航空、微电子、生物工程等、在现代跨国公司中逐步成为支柱产业。而我国企业在科技方面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因此,我国企业尽管跨国经营,投资范围广,涉及行业广,但主要是以资源开发为主,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刚刚起步。
第四.海外投资管理水平低。跨国公司通常以一个国家为基地,设立母公司,同时又在其他一个或多个国家设立不同的实体,接受母公司的管理、控制和指挥,从事各种经营活动。这样一种富有高度组织性的超巨型企业,客观上需要有高度严密科学的管理。发达国家跨国经营具有雄厚的物力、财力、人力等优势,在资金、技术运用上积累了上百年的经验,具有熟练的、规范的、科学的管理技术。而我国海外经营的许多企业,组织功能不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不科学,一些管理制度与国际运行规则不相符,制约了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
第五.国家宏观管理体制滞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是按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而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管理体制严重滞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统一且透明的政策。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大体制障碍还是政企没有完全分开,政府对企业投融资、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市场活动的审批、过细的产权和人事管理,在部门与地区利益的驱动下,对企业的联合、重组、收购、兼并进行行政干预等等,表明我国体制改革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思路
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要取得成功,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跨国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1.制定明确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领先企业,不论从规模上、技术上、还是管理上,与国际领先的跨国公司相比,差距都相当大。因此,在跨出国门之后,对自身在东道国乃至全球的竞争地位,应有非常明确地认识。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和主要竞争对手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的对比,对市场进行分类。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全力推行全球化战略,以全球观点统一规划和协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商务活动,目的在于掠取整个公司的最大限度的利润。而我国的一般跨国公司由于推行全球化战略的程度较低,当前考虑实施海外经营时,多数中国企业应选择目标更为明确的多国市场战略。以后随着企业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海外经营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入,逐步过渡到全球市场战略。采用全球市场战略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出现在广泛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其动因在于通过全球范围内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达到资源最佳配置的目的。这些企业通过充分利用不同的东道国的相对优势,寻求效率型的投资,以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这类投资在日美大型跨国企业进行的海外经营中非常明显,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是因为自身能力问题,或是因为海外市场参与度的问题,以这种形势实施海外经营的还位数很少。
2.培育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一定的外部经济环境下,成功地进行国际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能力。要在充满风险的国际舞台上竞争,中国企业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这是取得海外经营成功的关键。首先,企业应分析自身的资源、知识和能力状况,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优势。如,中国企业劳动力成本很低,劳动力素质较高,这就是其在生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中国产品,尤其是纺织品、家电及轻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次,中国企业应努力提高市场分析能力,准确定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市场行得通的粗放式 经营方式,可能在海外市场遭遇失败。在考虑到哪里、何时以及如何海外经营的问题时,决策者必须具有敏锐的前瞻能力,能够审时度势,及早预见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及早投入资源,培育新的竞争能力,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为此,中国企业应根据对人的需求变化、技术发展、国内外市场发展大趋势等前瞻性的预测,合理构想未来的产业格局,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设法保持这种能力,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不断成熟壮大。
3.选择渐进式的海外扩张方式。从中国领先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缺乏海外市场,尤其是海外竞争情况的了解,另一方面资金实力不足及人力资源匮乏,也是制约海外经营的主要因素。因此,选择渐进式的扩张方式更加适合大部分中国企业。而且在拥有扁平化管理结构和内部信息共享通畅的企业,循序渐进的扩张方式更有利于企业沿着学习曲线积累海外经营的经验。在具体实施海外经营时,中国领先企业可以选择以国际贸易为先导,随后再分阶段,有阶段的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向目标市场拓展。根据自身实际条件,由低到高逐级选择直接出口、设立海外代表处、设立海外分公司、海外子公司等方式。中国企业在已经实施的海外经营的企业中贸易企业占有重要地位,各企业一般用有良好的海外销售渠道,随着业务的发展,采用渐进式的分段扩张方式,更加符合企业的现实发展状况。
4.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跨国经营管理
我国的跨国经营企业建设,当务之急必须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组建和管理我国的跨国经营。中国政府要不断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的各项宏观管理政策,如审批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成立跨国经营的专门管理机构,以便对海外企业进行协调管理;在税收方面,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并用所得利润进行再投资。政府应对海外企业采取适当倾斜政策,重点扶持大型企业。首先,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建设,授予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资金、资产、资源的经营自主权,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外事审批权、海外融资权等等,发挥其活力,增强其竞争力。其次,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主权的下放,积极推动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符合国家产业和整体利益的跨国经营。第三,在大企业内部逐步建立信息、技术、产业、资源开发中心及对外服务中心,以大产业经济集团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5.培养和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通晓外语以及国外文化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中国领先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对海外业务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实践证明,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以及对国外语言文化的通宵都是影响企业海外经营的非常关键的因素。在这方面,中国企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中国企业内部僵硬的薪资体系和人员选聘惯例,难以获得当地高级管理人员。其次,人员调动过于频繁,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再次,具有丰富国际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的比例较小。解决以上问题,中国企业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企业内部着力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法律;又通晓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通过内部员工国外培训、高薪聘请国外专家、吸纳海外学子等多种渠道吸引人才。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发挥这些人才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二是借鉴别国经验,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要善于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从而更好的适应东道国的情况,进一步把中国推向世界。
第四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研究(小文档网推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研究
内容摘要:进入到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经济形成了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活动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主体、以跨国公司为依托的格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跨国经营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面对知名跨国公司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压力,中国企业却因经营规模小,管理机制落后,研发创新能力低下,起步较晚且起点较低等原因而处于被动地位。如何在跨国经营中与世界500强的企业抗衡,核心竞争力将是其中真正具有制胜能力的强大武器。
我国
关键词:跨国经营、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
目录:第一章 跨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背景
第五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产物,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例如,投资规模小;外国市场进入方式以合资企业为主;海外经营集中在贸易领域;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跨国经营的地理选择以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主等等。
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投资决策不够谨慎。一方面表现在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对国际市场投资的新环境不适应。一些投资决策者在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 会习俗等(宏观)环境和(合作者的)生产能力、资金筹措以及各种可能的风险等没有进行认真的可行性分析和论证,就草率确定项目,造成立项不当,使企业先天 不足。有的企业甚至仅凭官员意志办事,结果一些不符合经营条件的企业也设立了投资项目,结果导致项目受挫。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海外投资的合作伙伴选择草 率。
海外投资管制和外汇管制不适应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需要。根据规定,中方境外投资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由外经贸部审批,凡需要向中央 申请贷款(包括外汇、人民币)的项目,均由外经贸部审批,必要时会同国家计委审批。境外项目的审批程序比较繁琐。在外汇管制方面,我国对外汇的收入和支付 实行较为严格的宏观管理制度。企业向境外投资之前,要先由外汇管理部门对投资外汇风险、投资回收计划等进行审查,此类审查结论和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投资项目的合同或其它证明境内投资者应汇出的外汇资金数额的文件,作为向外汇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和投资外汇资金汇出手续的必备材料。
中国企业 跨国经营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集中表现在地区结构、产业结构和规模结构三个方面。在地区结构上,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港澳地区和美国、欧盟、日本 等二十余个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非贸易性投资就占了70%以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这对于中国开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实现市场的多 元化是极为不利的;在产业结构上,中国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的跨国 投资项目规模一般偏少,绝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投资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仅占不到30%。
企业跨国经营存在融资难的问题。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可以获得的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融资、财政融资、证券融资、商业融资和国际融资等5类。但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跨国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中国从事海外创业活动的企业缺乏技术优势,创新能力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缺乏后劲。
中国企业拥有的国际知名品牌不多,已有的名牌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现代商品市场在某种意义上是名牌产品争夺的市场,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调查表明,名牌在整个产品品牌中所占比例不足3%,但其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以上。在这方面,中国跨国公司距离很大,世界上按商标价值排在前50位的名牌产品中没有一个是中国产品。
对策及建议
成立国家海外投资管理委员会,研究制订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跨国经营,归根结底是一个带有前瞻性、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问题,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 成部分。为此,需要成立一个权威性的国家海外投资管理组织,其基本职能是负责对全国的跨国经营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即通过对国际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动趋势进行 调查分析,研究制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跨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并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和完善,从宏观上统一对跨国经营活动进行指挥、控制与协 调。
在信贷、税收、外汇管理政策上制定优惠政策,简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应
根据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境外投资 项目行业指导目录。对国内生产能力明显过剩、能弥补国内紧缺的资源供应、战略资源开发、有良好的技术能力和明显比较优势的行业和企业,应给予优惠政策。简 化经商人员的出国出境审批手续,对外派劳务仅由公安部门进行犯罪记录审查,免除政审程序。放宽对经商人员的出国管制,是中国企业和产业实现国际化的前提,也是必须得到满足的基本条件。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形成企业法人治理机制,是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 略的制度性保证。现代企业的根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以保证企业所有 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使企业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近一段时间内,获取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源应是海外投资的主要战略选择。其中,获取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生产性资源(先天性资源)是现阶段海外投资 必须考虑的投资重点,这主要包括在生产活动中日渐短缺的铁矿、石油、木材等资源。高精尖的技术(获得性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稀缺的资源,同时又 是21世纪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主要制高点。中国经济实力不强,科研投入有限,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为此,中国海外资源性投资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寻求高新技术的资源。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能力。一是要遵守产业演进的一 般规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较长期的价格竞争优势。其中,传统出口产品的出口依然是低层次的,在质量、款 式、品种、营销手段等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竞争优势将更强。其次,劳动密集型产品种类丰富,可以得到持久的开发。二是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彻底改造和重组。中国应该放弃对大部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保护和扶持,采取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办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和处置,尽快实现跨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的产业重组,做到优胜劣汰,提高竞争能力。同时可以保留对少数本国基础较好又具有或接近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和技 术密集型产业的扶持,但必须严格限制范围和程度,并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使其比较优势得到提高和充分发挥。
在技术方 面,注重创新。虽然技术创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市场的开拓和科技的新突破,但技术变动性使企业又能够在适当范围内加以改革,使之适合于当地条件,从而使技术 本身得到发展和提高。这种技术的变动过程遵循一定的发展程序并且是不可逆转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创新的性质。
在企业组织结构的选择上,应充分体现灵活、创新的要求与特点,组织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并随战略目标的调整而变化。
在融资方面,加大对企业跨国经营的金融支持。首先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以银行为主导的产融结合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完善的资本市场制度,逐 步向市场主导型的产融结合模式过渡。其次,大力发展国际产融结合的方式,为我国的产业资本寻找与国际金融资本结合的途径。国际融资是跨国公司非常重要的一 条融资渠道,但现在我国国际金融资本在世界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还不足2%。因此,今后我国应重新调整利用外资战略,积极引入当今世界各种现代化的金融工 具和金融资产,合理选择并制定运用国际融资渠道的对策。一方面要更加完善对外借款融资方式的管理,如优化借款期限、品种结构和汇率结构等等;另一方面,积 极探索和利用新的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如BOT、TOT和ABS等项目融资方式。
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在人事上稳定 海外企业干部队伍,实现一般管理人员当地化。首先应着力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法律;既善于管理,又通晓财务的复合型人才,并选派他们到海外企业工作。同 时应制订严格的选择、任用、轮换、淘汰和退休制度,改革现行任期轮换制。对海外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任期,应根据企业自身的
特点、业务性质和发展需要确定;对 一般工作人员可实行轮换制,并由海外企业按当地法律签订聘任合同。
加强企业跨国经营的立法,提高法规的透明度。我国有关企业海外投资和经营 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且缺乏透明度。各部门颁布的管理办法零散,且不配套,降低了管理效率。境外投资管理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在境外项目的审批、资金筹 集、税收制度、外汇管理、财务管理、投资保险制度等方面,应增加法规的透明度。
跨国经营是经济全球化在其发生、发展中为解决自身带来的负面 影响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为维护自身利益和取得“后发优势”而不得已举起的大旗,在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起来之前,不啻为一剂趋利避害的良方。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应当认真去考虑如何尽早实现跨国经营的问题,以便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