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凸现,司法的作用日益突出,司法领域也出现了立法滞后与人民日益增强法治意识的矛盾,法律与政策之间的矛盾,某区域涉及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党和国家大局之间的矛盾,致使法官的工作负荷不断增重,而影响了法官的正常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
一是疲劳或压抑心理症状。不少法官感觉工作压力过大,工作频率过快,工作要求过严,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因担心出现差错而时时如履薄冰,常常处于一种“案未结、心难安、情难稳”的压抑状态,时间一长有疲劳感和厌倦感。二是不平衡心理症状。有的法官认为法官与公安等其他政法部门人员相比,要求更高、管理更严、责任更重、工作更累,但在有关待遇方面则是地位偏弱、经费偏少、工资偏 低、条件偏差,如公安警察有警衔级别津贴,而法官级别已评定多年却至今没有津贴,觉得自己吃了亏。三是浮躁心理症状。极少数法官不满现状,羡慕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提升机会多、晋升快、办事方便,不能安心工作。
究其原因:一是工作压力大。随着法治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不断发展,法院的受案数量逐年增多,审理案件的难度也不断增大,既要坚持依法办案,又要注重办案的文明性和科学性,还要注理办案的效果的和谐性和终结性,稍有不慎甚至在并无不慎的情况下,只要发生恶性事件或出现重复上访,承办法官无形中就会受到鄙视、冷落或不公正待遇,甚至被追究相关责任,使得法官工作压力聚增。二是协调社会人际关系难。法官作为一个社会个体,依法办案时必然要面对如何摆正做法官与做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如何协调好办案中牵涉的人情世故关系等令人头痛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不得不分出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时时以谨慎稳重、冷静沉着的心态,去应对、协调、处理好上下级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第一位搜索到文秘知音网站关系,如可协调好办案中牵涉的人情世故关系等令人头痛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不得不分出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时时以谨慎稳重、冷静沉着的心态,去应对、协调、处一好与依法办案有利益冲突的上下左右的复杂人际关系,还要承担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给法院和本人甚至家庭带来不利影响的压力。三是各方面的诱惑多。随着法官交往接触的人群范围逐渐扩大,金钱、名利甚至色情等方面的诱惑也随之增多,时时折麿法官的心灵,困惑法官的心智,有的诱惑因为披着人情的外衣让人防不胜防,使法官在时刻警醒自己、努力保持清正廉洁的同时备感疲惫四是对家庭亏欠多。与普通人一样,法官也有自己家庭、父母、妻子、儿女,但由于职业的需要,法官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工作中,往往无暇顾及家庭感情,对父母、孩子缺乏关爱,与配偶缺乏沟通,总感觉对他们亏欠太多,内心有愧疚感,也有危机感。
针对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建议:一要注重法官的心理保健。及时分析法官心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治,开设法官心理保健课程,引导法官培养良好的心态。法官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在批评或处分的同时,也要给予人性化的关心和爱护,为其化解压力。二要着力解决法官的实际困难和有关待遇。对法民带有共性的困难,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解决;一是难以落实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解释,争了法官的理解,化解其心中的症结。对法官个别的困难,特别是家庭难题,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其后顾之忧。三是丰富法官的业余生活。在节假日期间,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生活,缓解法官的工作压力。四是提高法官综合素质。通过加强学习,培养良好品质,提高修养,增强法官在各种压力困难和考验面前自我调适的能力。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 Y k J.COm 9
第二篇:法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法官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法官与普通人一样,脱掉那身法官服,也会回归凡人的本性,有恐惧、有牢骚、有生活的压力,有职业的竞争,有人际的困惑。特别是职业的规范给他们带来更多普通人体会不到的精神与心理压力。不要小看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如不及时疏导和治疗,就会影响到公正审判、廉洁办案。
一、法官心理压力的具体表现
作为承办全国80%以上一审案件的基层人民法院的法官,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交互作用下,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据报载,05年底,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法院以问卷、座谈以及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基层法院法官的心理压力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高达52.6%的法官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法官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疲劳或压抑心理症状。不少法官感觉工作压力过大,工作频率过快,工作要求过严,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因担心出现差错而时时如履薄冰,常常处于一种“案未结、心难安、情难稳”的压抑状态,时间一长有疲劳感和厌倦感。
(二)是不平衡心理症状。有的法官认为法官与公安等其他政法部门人员相比,要求更高、管理更严、责任更重、工作更累,但在有关待遇方面则是地位偏弱、经费偏少、工资偏 低、条件偏差,如公安警察有警衔级别津贴,而法官级别已评定多年却至今没有津贴,觉得自己吃了亏。
(三)是浮躁心理症状。极少数法官不满现状,羡慕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提升机会多、晋升快、办事方便,不能安心工作。
造成这些心理问题虽有多方面原因,但长期的工作压力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或许更为直接和普遍,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法官心理压力的成因
法官职业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点,如社会地位较高,工作责任较大,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等等,与之相应,法官职业压力的形成原因也有一定特殊性。笔者在基层人民法院工作多年,根据多年法院工作及对法官的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成因:
(一)来自法院内部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工作强度大。
近年来,法院受案数量呈不断上升趋势,就我们滨江法院而言,每年的案件都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而审判一线的人员并没有因此增加,审判业务庭连最基本的一个合议庭也不能组成,“案多人少”问题相当突出,由此引起的压力自不待言。职业要求日益提高、工作难度不断增加。社会进步使司法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对司法人员的要求也急剧提高。同时,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新类型案件不断出现,案件难度不断增加。如近年来涉及劳动合同、物业管理合同、医疗服务合同的案件大量涌现,此类案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而有关的法律规定相对空白或不够完善,造成办案的难点。面对不断出现的法律漏洞,法官在断案中不断经历着挑战,必然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司法权力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加强。对法院的监督包括法院内部监督和外部的监督。在尊重司法独立的前提下,加强监督力度,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但对法 2
官而言,必然增加压力。而一些不恰当、不合适、甚至是越位、违法的监督,如对正在审理案件的过多干预,势必增加法官的心理负担。
(二)是来自法院外部的压力。
《法官法》赋于法官在依法行使职权中享有豁免权。可是在现实中不尽人意,法官要承受着来自各方面、各个层次的巨大压力。主要表现在法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经常面临被免职、名誉受损、身体受伤害等危险。如陕西省富平县法院法官王亚光,因为“抗上”而被免职,至今在家待岗七年;河北省卢龙县法院前院长贾庭润,因为不按“上面”的意思定案,被免去院长职务,赶出法院。经最后证实,他们都无愧于法官的职业,却因此而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伤害。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及个别人的问题,但已足够让其他法官觉得上审判台就像上战场一样真枪实弹。一旦审到“关系案”,法官就要权衡再三,甚至夜不能寐,这个时候,法官就需要心理治疗了。此外法官在执业过程中,常被拉出来评头论足,如行风评议、创满意评选等。而法官在自己的司法活动遭受公众的误解和非议时,很少有辩解机会。同时,由于法官职业的特殊性未被普遍认识,布置给法官的“课外作业”相当繁多,使法官不得不从事大量与专业无关的社会工作,增添了负担。
(三)来自当事人的压力。
对于基层法官而言,面对的很大一部分当事人来自乡土社会,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于一整套高度专业化的诉讼程序和术语难以理解,更难用正确的方法维护自身权益。他们大多把希望寄托于法官的明察秋毫,而一旦审判结果与自身预期不一致,则迁怒于法官。于是,法官轻则被投诉、辱骂、人身攻击,重则甚或遭受牢狱之灾。吉林省柳河县法院就发生过这样的惨剧。当事人因对判决不服,怀疑女法官兰伟琴“腐败”,公然手持利刃将
其杀害。又如广东省四会市一名法官因被告证据不足判其败诉,被告在法院门口服毒自杀,该法官随即被检察院以涉嫌“玩忽职守罪”逮捕。虽然最后被宣告无罪,但这一过程对法官身心的折磨可想而知。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法官正常的司法行为变成其与当事人个人利益的直接冲突,牵涉了大量精力,其间引发的心理压力甚为普遍。
(四)来自世俗的压力。
法官作为一个社会个体,依法办案时必然要面对如何摆正做法官与做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如何协调好办案中牵涉的人情世故关系等令人头痛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不得不分出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时时以谨慎稳重、冷静沉着的心态,去应对、协调、处理好上下级关系,如可协调好办案中牵涉的人情世故关系等令人头痛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不得不分出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时时以谨慎稳重、冷静沉着的心态,去应对、协调、处一好与依法办案有利益冲突的上下左右的复杂人际关系,还要承担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给法院和本人甚至家庭带来不利影响的压力。与此同时,随着法官交往接触的人群范围逐渐扩大,金钱、名利甚至色情等方面的诱惑也随之增多,时时折麿法官的心灵,困惑法官的心智,有的诱惑因为披着人情的外衣让人防不胜防,使法官在时刻警醒自己、努力保持清正廉洁的同时备感疲惫。与普通人一样,法官也有自己家庭、父母、妻子、儿女,但由于职业的需要,法官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工作中,往往无暇顾及家庭感情,对父母、孩子缺乏关爱,与配偶缺乏沟通,总感觉对他们亏欠太多,内心有愧疚感,也有危机感。
(五)来自新闻媒体的压力。
揭露独立审判中的腐败现象,反对司法权的滥用,是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使命。如引起各级媒体高度关注的“孙志刚被故意伤害致死案”,新闻舆论进行了相关的报道,比较
有效地监督了司法机关的审理过程。现阶段,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我国媒体经常出现“媒体审判”现象,冲击审判独立,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审判独立是审判公正的前提和保证,审判独立受到冲击,审判公正将难以实现。媒体监督冲击审判独立进而影响审判公正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由媒体角色的错位所致;第二种是由于媒体与法官的不同职业特点和价值取向所引起的;第三种是个别媒体的不当行为干扰法官独立审判。在媒介的事先报道,或者在报道中有意识的掺杂对审判结果的猜测和价值导向下,会让公众在审判前就对法官形成共同的期待,并且这种期待和与之相应的判断标准会迅速蔓延和传播。面对社会大众的期待压力,即使是有良好职业技能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法官,也难保不受干扰。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影响法官的心理健康的因素还会不断出现,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如果法官长期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肯定会对审判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威协。有些法官或变得无精打彩,怨天尤人;或变得脾气暴躁,进而激情受贿,走上犯罪的不归路。这就是心理危机导致的社会危害了,我们不可以轻视。
三、缓解法官压力的对策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在法院管理工作中,关注法官心理健康问题,注重个性化、人性化和科学化,体现以人为本,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由此,关注法官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得提上议事日程。笔者认为,缓解法官压力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有效的基层法官职业保障体系,提高基层法官的社会地位,减少基层法官的职业风险,保证基层法官能尊严、理性地投入工作。该体系至少需确立五种制度,包括
基层法官职业权力保障制度、基层法官的职业地位保障制度、基层法官收入保障制度、基层法官职业安全保障制度和基层法官业务培训制度。
(二)是建立严格的法官选任制度,确保法官专业素养的同时必须保证法官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对于拟选进法官队伍的人员应检测其心理素质。从目前基层法院的情况看,许多法官是25岁左右就担任法官的,而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的缺乏是他们最大的缺点。随着近年的机构改革工作的开展,许多有丰富审判经验的“老法官”都退下了法官岗位,使法官群体的年龄层日益年轻化。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年阶段(20-35)是各方面都不稳定的时期。一是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我统和”能力差,二是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三是情感日益丰富但易偏激。法官的职业需要的不是激情与冲动,而更需要保守、平和、冷静和持中。如年轻法官往往欠缺对庭审中的突发事件或非正常情况的驾驭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具有的洞察社会现实、参透人情世故。因此,从提高整个法官群体的素质、能力以及长远的发展来看,笔者认为,首先,要改革现行法官任职条件,抬高初任法官的年龄限制,侧重对初任法官的法律职业经历的要求。法官的任命条件,应当提高到高等院校法律本科毕业从事法律工作满8年至10年、获得法律专业硕士学位从事法律工作满5年、获得法律专业博士学位从事法律工作满2年的,才有资格当法官;另外,从事律师、法学教育工作满若干年者可以当法官。其次,完善法官培训制度,使法官的法学理论知识得到及时的更新与深化,全面提高审判能力。应重视对初任法官任职前的培训,可以考虑设置初任法官的实习期,在实习期内,不正式办案,也不受办案任务的约束,实习法官在实习期主要是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并逐步学习案件的审理程序、重点和技巧等知识,为正式审理案件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是要充分发挥法官协会的作用。法官协会作为法官自治机构,至少可以担负以下功能:一方面它可在统一法官司法理念上有所作为,通过研讨会、组建法官沙龙等形式,增强法官之间的交流和价值观的融合,使法官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它可在维护法官合法权益方面为法官代言,特别是在维护法官尊严和保障法官人身安全方面更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法官产生职业归宿感与安全感。与此同时,建议开设心理咨询与心理讲座以帮助基层法官减轻心理负荷。比如,可以借鉴公安机关的做法,建立心理服务中心和心理咨询热线。实践证明,通过专家门诊来缓解警察心理压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可以采取匿名方式咨询,心理热线就显得非常便捷,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还可以邀请心理专家到法院做定期的心理讲座。通过心理讲座,促使法官树立正确的成就观与价值观,增强职业信念。
(四)是提高法官的职级和待遇。基层法院因为机构规格和职位数量的限制,使法官的晋升机会较小。级别设置的本意,是通过“能者上”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我国的法官级别是相当的特色的双级别制:一方面是法官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则是行政职务等级制度。一个基层法院的副院长往往与乡镇司法所长是平级,而比公安派出所所长还要低一级。因此,建议实行基层法官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的“双梯制”,以提高基层法官的显形待遇,同时上级法院出现法官员额空缺时应从下级法院优秀法官中选调,以畅通基层法官晋升晋级的渠道,这样可以克服基层法官因升职空间狭窄而产生的苦闷、懈怠等心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五)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目前,基层法院的工作不仅要接受来自当地党委、政府的评估考核,还要接受上级法院的考核。有些考核内容与审判工作的性质、规律不相符,如果纯以改判率、发回重审率论质量,以结案率论效率等,致使基层法院忙于应付,法官为此身心俱疲。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综合考核评估体系,是值得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级法院认真考虑的。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林宏(学员)发布时间: 2010-09-10 14:37:17
一、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媒体不断地传来中学生心理异常的消息:学生被家长批评几句就离家出走;考不上重点学校就寻短见;更有甚的是有些学生因不合理被家长拒绝后,竟将养育自己的亲生母亲勒死:……根据调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嫉妒心理
这是一种恐惧或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重点中学的学生尤为明显。
2、怯懦心理
主要表现为胆小怕事,缺乏积极主动性,缺乏自信,做事瞻前顾后,谨小慎做,担心会失败。
3、狭隘心理
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
4、对立心理
表现在认知上的敌对,情绪上的反感和行为上的疏远。这类学生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看成是跟自己过不去,做别人所不高兴的事情,逆反心理极强,其行为总是家长与教师、学校的要求相背道。
5、猜疑心理
表现是遇事多疑、疑心太重。这类同学不能与同学正常交往、和睦相处,久而久之,造成情绪上的不稳定,意志消沉,缺乏自尊自信等。
6、孤僻心理
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实属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给身心带来危害。
7、矛盾心理
主要表现在这些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该努力学习好功课。另一方面又缺乏踏踏实实的学习决心和毅力;一方面自认为是块学习的料,另一方面遇到具体问题,又觉得自己缺乏读好书的才能,结果一无是处。
8、厌学心理
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二、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有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外界的客观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从家庭方面来看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家庭过分溺爱
当今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保护、溺爱,常把孩子当做“小太阳”、“小皇帝”,为孩子创设过于舒适的生活环境,致使孩子们怕吃苦、怕困难,缺乏抗挫的能力,意志比较薄弱,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极差,依赖心极强。他们可能因初中或高中的第一次考试失败而痛不欲生,也可能因小学当班干部而在中学未当上班团干部而垂头丧气,一蹶不振。
2、家长重智轻德
我们的一些家长对孩子往往是重智轻德,对孩子的学习实行“高压”政策,造成孩子认为自己在为父母而学习,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便会感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由于这种压力并非来自自己,而是来自父母的责备、埋怨,从而使父母与孩子产生矛盾,孩子在家感到压抑过大,无法忍受,便弃家而逃。据报载,西安某中学一名初二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就是因为一次小考没考好,父母只让学习不让玩,连电视都不让看。
3、家庭矛盾、家庭危机
家庭矛盾、家庭危机给孩子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有些家庭、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唇枪舌箭,甚至大动干戈;有些家庭父母离异后对孩子不负责任,对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身体全然不管,甚至有的还迁怒于孩子;还有些家庭,父亲长年在外做生意,花天酒地,“包二奶”,母亲在家打牌玩乐,涂脂抹粉,“相叔叔”。这些家庭的不稳定因素使孩子缺乏安全意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终日痛苦、焦虑、恐怖不安,随之产生异常心理——弃家出走,甚至轻生。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无不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如格调低下的文艺作品、广播宣传;色情凶杀、恐怖淫秽的影视作品,无不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严重的污染。同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习俗,使一些学生产生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吃比穿、比阔气、打架斗殴、早恋、逃学、破坏校内外公共秩序等,对自己、对生活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产生消极颓废的心理,提不起精神学习。因而,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努力净化社会风气,改造不良的社会文化因素,为中学生的健康创设优良的环境。
由此可见,家庭矛盾、家庭危机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关系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
4、家教简单粗暴
家长简单粗暴的管教子女的方式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异常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有些父母比较专制,对子女要么就打,要么就骂,非常威胁:“不听话就滚出去!”“考不上重点学校就别想读书”。孩子大了,忍不下这口气,便“滚就滚”,“不读就不读”,“有什么了不起”,使孩子产生个性偏激的报复心理。
5、家庭与学校不会作也是诱发孩子心理异常的重要因素
有些家长认为,交钱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孩子的思想、学习、纪委教育全是学校的责任了。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纪律有问题”,觉得没脸见老师,连“家长会”也借“工作忙”回避。《中
学生守则》规定“学生不得迟到、早退、旷课”,有的家长却认为“机会难得”利用上课时间带孩子去“喝早茶”,有的家长却认为“机会难得”利用上课时间带孩子去“喝早茶”,还有的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进营业性歌舞厅“消遣”……如此种种,都是家长不配合学校的表现。由于家长与学校不配合,甚至对孩子的要求一个说东,一个说西,孩子无法适从,不能形成教育合力,久而久之,孩子被社会上诸名“三厅两室”等吸引住了,产生厌学情绪,进而把老师的教育、家长的忠言当作“耳边风”、“我行我素”,逃学弃学等心理异常现象也就不难产生了。
在家庭环境因素中,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深刻的影响。父母感情不和或破裂、父母过分溺爱或放任不管、父母管教不
一、父母行为不端等,都会造成学生精神上的严重创伤,形成孤僻、苦闷、多疑、自卑、不合群的病态心理和行为。父母管束不严,缺乏关怀理解,必然使学生形成冷漠、对抗、仇视的心理;父母放任不管,一味迁就,对错误置之不理,必然造成学生胡作非为、放纵无羁;父母教育方法粗暴,子女有错,不问情由,打骂、训斥,必然导致学生胆怯、自卑和不安。因而,家长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处处给子女作出榜样,无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作用。
从学校教育和社会等方面看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除了家庭因素外,还有如下原因:
1、应试教育封闭学生的心灵。传统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急主体意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学习。课堂满堂灌,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写生抄,气氛严肃沉闷,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课堂索然无味。学习内容陈旧,与现实及学生实践严重脱节,引发学生厌倦。学生在求知上呈现出的惰性和厌倦同家长、学校以及个人对成绩的期望形成巨大的反差,郁闷久积心中,性格发生畸变,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在目前学校教育中,某些地方应试教育还十分严重,片面追求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加班加点,强烈地刺激着中学生稚嫩的心灵。在片面追求升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了一些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等等。另一方面,学生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了心理上很大的痛苦。另外,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教学内容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厌学更加突出,据国家教委有关人士调查,目前中学生厌学已达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因此,学校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教育指导思想的片面,教育方法的不当也是导致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加深的一个重要原因。
2、社会负面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社会价值导向的失衡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障碍增多。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大转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影响的诱导,加上社会上拜金社会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滋生与蔓延也影响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社会环境下,难免使一些学生产生理想破灭的失落感,缺乏目标和追求的空虚感,出现了一些病态心理和人格障碍,造成心理失衡,甚至精神崩溃。另外,社会上的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场所大量的出现,如歌舞厅酒吧、游戏机房以及现在正悄悄掘起的网吧等等,极大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它也是形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是个万花筒,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情况。对于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情况。对于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社会及学校对学生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也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处理不当,将从量变到质变地引起性格变异。
3、当前德育教育存在不足。当前德育教育的一大不足就是与现实生活脱节,或局限于管理制度的层面压力,跟不上学生的思想变化,信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事物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但教育内容和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事物的看法都发生了变化,但教育内容和要求,以及开展德育工作的方法却没能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或调整幅度跟不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
教育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如果一个人难以承受心理压力时,就会自动启动防御机制来缓解焦虑冲突,焦虑冲突一旦固定下来,心理异常就随之出现。目前,中学生心理异常是严重的,原因也是复杂的。家庭教育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如果家长不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注意掌握必要的教育知识,不注意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那培养出来的孩子不是“残品”、“废品”就是“次品“甚至是”危险品“了。因此笔者呼吁:全社会都必须重视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象预防和治疗”小儿麻痹“一样注意事项预防和矫正青少年的心理偏差。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都市学堂教育心理老师认为,受社会环境及自身因素共同影响,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是不容忽视。作为教育心理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而且要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一、当前存在于中学生群体中的共性心理问题。受当前我国教育模式、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教育过程层出不穷。从笔者的经验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学习类问题。其问题主要有:一是压力较大,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二是普遍厌学。三是考试焦虑。
人际关系问题。这也是中学生中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主要有:一是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二是与同学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三是与父母关系的问题。
情感类问题。中学生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容易产生早恋,其特征主要有:一是朦胧性。二是感染性。三是单纯性。
二、对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造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如此现状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教育界本身的问题,有家庭的因素,也有社会的责任,当然还包括青少年自身因素的促使。其中主要包括:教育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中学生自身因素的促使。
三、对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了深深的忧患,也更加明确了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该如何从事这项工作呢?
第五篇:当前教师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当前教师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当前教师心理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1.适应不良
适应不良也就是个人与环境不能取得协调一致。教师的适应不良主要表现在:对工作环境的不满;人际关系紧张,情绪波动大等。
2.职业心理问题
职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职业观念问题和职业行为问题。教师的职业行为问题分为五类:怨职型;自我型、异常型、暴戾型和不良型。教师的职业观念问题包括:情绪型、无奈型、动摇型和离职型。
3.人际交往问题
教师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封闭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嫉妒心理、孤僻心理、猜疑心理等。
4.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缺陷是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可以说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教师的人格问题更多地属于人格缺陷。
5.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叫心理生理疾病。它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教师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病、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等。
6.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种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常见病。一般没有任何可以查明的器质性病变,但又确实有心理异常的表现。神经症一般类型有: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抑郁症、癔症等。神经症在社会群体中广泛存在,教师身上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焦虑症及神经衰弱等。
那么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
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是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首先,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面对教育、教学双重任务,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教师作为普通人的情感和生理需求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于一些教师的七情六欲、生理节律等无法及时得到疏导,久而久之,使心理不堪重负。其次是班型过大,班级学生偏多。现在,班级学生数一般在60~70名之间,最多的达百人以上。第三是名目繁多的各级各类检查、考评、验收也使教师们穷于应付。第四是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的学习任务也十分繁重。在社会成员中,教师是证件最多的。在新课改背景下,一部分教师表现出几种心理不适现象。①自我否定的痛苦感。②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③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④相互矛盾的现象带来的茫然感。
二、教育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对教师的挑战
目前,现行教育体制全面改革,职称评聘分开、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新制度的施行,每位教师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心理承受力较弱的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新的竞聘制使不少处于弱势的老师不适应。
三、价值体系多元化带来的惶惑
随着各行业收入差距的加大,甚至于同一地区不同学校校际间工资待遇差距的加大,导致教师产生严重的内心冲突。尤其是在农村和偏远城市,教师工资拖欠现象十分突出,让教师在“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标准面前压抑、困惑。相当数量的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成就感。社会往往认为教师做什么都是应该的,而谦谦君子是不可以言钱的。这些原因,往往导致教师产生不平衡心理,失落、自卑、缺乏信心等负面情绪困扰着一部分教师。
四、教师交际范围狭窄,生活单调,人际关系紧张
人际交往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关系是心理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师职业特点是独立性强,工作中必须独当一面。如果角色位置不摆正,容易造成人际沟通不畅。从工作性质来说,工作相对封闭,其职业特点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窄,平时与未成年孩子交往最多,学生的状况各不相同,给教师的人际交往提出了许多挑战。学生教育成了较突出问题,特别是对那些课堂教育缺少管理经验的教师不知不觉进入了不良循环的怪圈:学生不听话,学习成绩下降,老师生气,产生紧张、焦虑等躯体症状,久而久之,造成教师个体经常出现不良心境,与领导抵触,同事关系紧张,师生关系疏远,造成家长不满。这些教师每天生活很沉重、很累,享受不到职业带来的乐趣。教师满负荷的工作压力,造成教师之间相互嫉妒、攀比,人际关系紧张。
五、教师普遍缺乏心理学知识
心理一旦出现问题,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及时调节,导致心理问题愈演愈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教授作过一个调查。他们调查了298名中学教师和48名师范大学在校生,参照美国加州教师资格认证所使用的标准,考察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了解、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认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评估这三方面的内容。结果用百分制来描述的话,50分以下的人占23.2%,50分至60分的人占38%,60分至70分的人占36.1%,而70分以上的人,仅占2.7%。而且,有意思的是,在教龄和地区上,基本没差异;以前学没学过心理学也没有太大的差异。这就是说,60分以下的61.2%的人缺少心理学知识是普遍现象。这是几年前调查的结果,现在的状况是否有所改善?我想不会有明显的改善,因为目前我们还没有进行有效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