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杭州发展文化产业的调查和思考
对杭州发展文化产业的调查和思考
陈重华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科技文化、教育文化、媒体文化、文学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公益文化和会议展览等产业。
文化与文化产业是种属概念的关系,文化是属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比文化产业更广,文化产业是种概念,它是指文化中可以用产业方式运作的那一部分,一般指经营性文化。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特殊在它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以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杭州文化产业的现状
杭州的文化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确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尤其自90年代以来,杭州的文化产业开始加速发展,经过十年的努力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市已形成一个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布局合理、投资经营主体和消费层次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和市场新格局。
杭州的科技文化产业依托“两港三区”建设和“天堂硅谷”一号工程稳步发展,科技创新的氛围和能力得到增强,初步建成有线宽带网和各种信息应用平台;教育文化产业通过教育体制改革,规模布局更趋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媒体文化产业,全市实现了“一城一网”,完成了网络升级改造,基本建立了网络营运主体;以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为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国际、国内、出境三足鼎立之势和大旅游格局;金石书画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天下第一印社”的西泠印社,其出版社出版近千种专业图书和美术精品专著,中国印学博物馆成为国内唯一集收藏、研究和展示印章为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其他如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与保护;文物、图书的展出、使用和交流;各种文化设施的改造与建设;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演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等都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群体,民营、私营、股份制等各种经营模式的经济实体已初具规模。
但是,杭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顺。政府管理职能分散,文化市场被人为分割,政企不分,管办一体,部门利益和多头管理造成准入制度形同虚设,执法不公,削弱了宏观管理职能。机制不顺,用计划经济的办法管理文化产业,资源的垄断和浪费并存,使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不能起到基础性作用。
(2)投资渠道单一。现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中90%以上系国有性质,社会资本兴办的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国独资或中外合资文化企业更少,由此带来所有制结构的不合理,投资渠道的单一和资金的严重不足。
(3)人才严重匮乏。杭州发展文化产业受到人才紧缺的制约,尤以熟悉文化,善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紧缺;现有的人员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且流失严重;艺术院校数量少且规模偏小;绝对性冗员和结构性冗员同时存在,给人才的引进和合理构成带来困难。
(4)产业规模偏小。文化产业的规模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且产业结构上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技术含量不高,还停留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产业组织形态上大多是小规模的分散经营;文化要素市场、劳务市场、产权市场尚未真正形成。
(5)市场需求不明。缺乏科学系统的文化消费需求调查和研究,对市民的兴趣爱好,服务要求、市场容量、承受能力等缺乏准确的了解和把握。造成产业发展规划缺乏依据,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领域、策略等难以超前和创新。
(6)特色优势不强。杭州的金石书画、图书出版、文化旅游都很有特色,但由于扩张力度、市场运作、特色宣传欠缺等,造成优势不够明显,经营规模和市场占有不够理想的状况。
(7)法律法规不全。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主要依靠政策导向和行政干预,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就目前而言,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尚未有一部适合杭州文化市场实际的综合性管理条例。综上所述,我市的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大力发展我市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重
大课题。
二、杭州发展文化产业的目标和任务
杭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适应杭州“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以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目标,以文化旅游,演出娱乐,现代传媒,工艺美术、教育培训等产业为支柱,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对文化存量资源和新增资源的整合,促进文化产业布局进一步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档次进一步提高,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富有杭州特色,在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强劲扩张力和带动力的现代化文化产业群体。
1、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业
要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旅游西进战略为契机,以国内市场为基础,以国外市场为重点,加大旅游市场促销力度;搞好文化旅游产业的布局规划。重点保护、合理开发良渚文化遗址、南宋皇城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综合利用杭州丰富的博物馆、纪念馆、名人名居、文化社团等人文资源,整体包装,分类推出;从健全网络,改善环境,优化服务着手,提高旅游业的整体素质;创建在国内外都有影响的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加大对外文化旅游的开放程度,把旅游与购物、文化活动、产品展览、国际会议、考察交流等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能反映杭州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文化旅游新框架。
2、积极振兴文艺演出业
文艺演出要走产业化的道路。政府要加大对重点剧团的扶持力度;对其它国有演出团体和演出场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艺术表演团体,依托民间资本优势,进一步开发新的娱乐项目;大力发展演出中介机构,提高文艺演出产品的推广宣传力度和策划运作水平;组建杭州演出艺术有限公司,加强演出团体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打响杭州工艺美术的品牌
工艺美术是杭州可以大有作为的艺术项目。要重点抓好金石书画、雕刻、丝绸及传统工艺品市场的开拓,组建西泠印社艺术有限公司;要充分利用西泠印社的品牌优势,扩大金石书画产业规模,使杭州成为我国印学文化中心、金石书画交流中心和艺术品拍卖重点市场;要搞好工艺美术品与市场的连接,规范工艺美术品市场的管理,培育、开发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消费基础,为消费者提供信得过的文化产品,开拓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4、规范开放文化娱乐业
文化娱乐业是旅游业的重要支撑,要进一步开放市场,支持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和经营活动的开展;有选择地吸纳和引进国外健康文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支持开发传统优秀文化的新兴娱乐项目;合理规划面向不同层次人群的娱乐活动,满足各阶层群众的不同需求;努力改变娱乐市场“散、乱、小”状况,促进娱乐业向健康规范、规模化、综合性、高档次方向发展。
5、积极发展大众传媒业。
大众传媒业是我市基础最好,实力最强的文化产业之一。要以“天堂硅谷”工程为契机,促进高新科技与大众传媒的结合,积极进行有线电视网资源和功能的开发。通过理顺管理体制,调整经营结构,扩大产业规模,组建杭州广播电视集团、杭州报业集团、杭州出版集团等,使我市的大众传媒业逐步发展成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高科技文化传媒集团。
6、全力拓展会议展览业
杭州的会展业发展前景广阔,要引导会展业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按经济全球化的思路来组织展会。要借助西湖博览会,努力搞好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积极举办国际性会展,提高杭州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7、普及提高教育培训业
重点发展各类非义务教育,建好大学城,办好浙大城市学院,力争上规模、出效益。大力发展专业知识、实用技能、音乐舞蹈、健身健美等各类培训学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实行优质优价,促进教育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发展文化产业需注意把握的原则
(1)实事求是,立足市情的原则
我市的文化产业尚处在初级阶段,故不能忽视它原有的基础进行盲目建设。要结合我市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精华,大力发展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具有杭州特色的文化产业。
(2)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文化产品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体,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把意识形态属性放在首位,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重视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市场要求,使绝大部分文化产品以商品形式进入文化市场。
(3)调整结构与优化配置文化资源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改革对我市的文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使其合理重组和优化。要打破地域和所有制界限,改革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更多地引入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实现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
(4)区别不同性质,加强分类指导的原则
文化产业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公益性并存,要区分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政策指导。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且又构成市场需求的,如通俗性、普及性出版物和群众喜爱的影视产品、体育比赛等,应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鼓励发展;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但现时还难以形成市场需求的文化门类和文化产品,如代表国家和本地区文化形象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博物馆、图书馆等,要不断深化改革,并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对有市场需求,但不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产品,则要坚决地制止和依法打击。
从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看,发展文化产业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经营文化产品与培育文化消费相结合。任何产品都需要与消费水平相适应,而消费,尤其是文化消费是需要培育和引导的。政府的倡导,政策的优惠,名人的效应,产品的宣传等都会对市场的发育和繁荣起重要作用。
二是生产文化产品与开发文化资源相结合。文化产品与文化资源相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杭州的文化旅游、广播电视、戏剧演出、金石书画等有十分明显的资源优势。从优势资源着手,加强投入,强化结合,能较快地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一定要突出品牌效应。要巩固、提高老品牌,创建、宣传新品牌。
四是发展文化产业与造就经营管理队伍相结合。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有艺术专业人才,这是体现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准的基础,也需要有经营和管理人才,这是适应市场规律和实现文化价值的基本前题。
四、发展杭州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措施
1、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行政管理机构,完成行政管理职能归口
树立大文化观念,将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报刊杂志、文学艺术等归口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真正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化,努力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从部门管理转向行业指导,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向行政、法律、经济综合管理,逐步建立起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文化的行业管理和宏观调控体制。
2、加快国有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
制订并落实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少数国办重点文艺团体的扶持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以创新制度,激活机制,增强发展后劲;对必须由国家独资举办的国有文化企业,要通过组建国有文化资产营运公司,按照国有资产管理运作的政策和“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多级核算的财务体系,实行内部控股、产业化运作,以完善文化产业投资体制和资本营运体制;对其它国有文化企业,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和发展社会法人交叉持股的综合性文化集团公司,使文化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发展道路。在国有文化单位改制的过程中,要针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特殊情况,执行较为优惠的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切
实解决好人员安置、离退休人员管理等社会保障问题,以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
3、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好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展文化产业,关键在于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准确把握。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把握我国城市文化消费需求,切实按照文化消费需求来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文化服务的提供,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取胜。这是解开一方面相当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没有销路,另一方面消费者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怪圈的重要途径。
4、培育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
要抓住人才这一核心环节,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放在突出位置,特别要注意培养发展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和急需专业人才。依托我市高校和学术界的现有力量和资源优势,把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制定和落实技术、创作成果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办法,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加强文化产业的法制建设
依照国家已经出台和将要出台的文化法律法规,结合杭州实际,抓紧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和行政规章,形成较为完整的文化法规体系;要尽快研究完善配套政策,制定市场准入标准,在经营者资格、资金、技术、规模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从而逐步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经营和依法经营,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要建立一支有较高素质的文化执法队伍,依法行政,秉公执法,为文化产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和发展环境。
6、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经济政策
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和政府投入政策,并抓好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龙头,以优惠政策为动力,注重扶优扶强,引导和推动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产业。引入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各种类型的文化发展基金。政府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积极有效地介入对文化产业的扶持。
总之,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是杭州新世纪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我们要立足杭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高起点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开放性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在“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为人民谋利”的总体目标下,全面推进杭州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增强杭州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强大动力。
第二篇: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倪文才
中共十七大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一些发达地区,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战略,抢占先机,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如何利用我市文化资源优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最近,我作了一些调查和思考。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和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活动。
我市文化产业呈现的特点主要有:一是门类比较齐全,文化产业各个门类在高邮几乎都有不同形式的存在;二是内在发展欲望强烈,部分行业开始出现相互融合和扩张的趋势;三是外部进入势头较好,经常有外地客商前来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咨询;四是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邮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印刷、影视拍摄等方面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全,但与高邮拥有的丰厚文化资源相比尚不相称,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还比较大。
1、文化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还不到位,想到文化事业的多,想到文化产业的少;重视文化政治功能的多,重视文化经济功能的少;知道文化事业属性的多,知道文化产业属性的少。部分文化单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引领兴办文化产业不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缺乏广泛的社会共识,还没有营造出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
2、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过去,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缺乏行政推动,许多文化产业属于自生自灭。文化经营者大多从事网吧、歌舞娱乐和音像制品零售出租等门类,文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企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产业集团。新兴文化产业开发不多,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小,文化产业增长速度低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3、文化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博物馆、文化馆、电影院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城市必备的文化设施,有的还是空白,有的已严重老化,制约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农村很多地方没有文化活动场地,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多数文化产业是本土经营,投资额相对较少,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或外资进入。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等产业,因为缺少投入,所以处于维持状态,没有大的发展。
4、文化产业人才匮乏。虽然我市文化艺术专业人员不少,但精通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十分紧缺,文化产业缺乏领军人才,难以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三、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们既要看到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也应看到有利因素和发展潜力。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高邮建设。202_年10月和202_年3月,市委常委会先后两次研究了文化高邮建设工作;202_年3月2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文化高邮建设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强文化高邮建设的意见》、《高邮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_年-202_年)》,对文化高邮建设的一系列重要事项进行了决策部署。二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践证明,文化产业发展依托于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GDP的增长而不断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总量日益壮大,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扩大,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和较大的消费市场。
三是特有文化资源积淀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高邮作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文景点众多,现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虬庄遗址、古盂城驿和清代当铺等名胜古迹71处。
高邮是全国202_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一首邮之歌,从古唱到今”,“邮”是其存在之根、发展之脉。高邮的水文化很有特色,“三十六湖秋水阔,苍烟一点指高邮”,高邮湖水面宽阔,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贯穿高邮,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我市独特的水文化资源。
四、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政策门槛,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文化产业领域。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参加,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鼓励现有演艺、体育、影视等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组建集团。三是加速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文化项目引才和以合作、聘请等方式引进人才,使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
2、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下决心改变我市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面貌, 根据发展规划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安排相应的建设资金,高起点、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一批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设施,如盂城驿景区、清代当铺、大淖河改造等。
3、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一是在服务业引导资金中辟出一块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重点支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争取银行对有发展前景、有良好效益的文化产业项目的信贷支持。三是要创新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把文化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细化我市文化产业规划,提高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和推介水平,积极引进域内外投资者参与建设和开发。
4、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同时旅游业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旅游业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高邮自然风光独特、人文景观众多、文化底蕴丰富,旅游业潜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把高邮的旅游做好了,文化产业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要着力抓好高邮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在建设中要注意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其整体效应,注重文化原素的注入,彰显高邮旅游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特色。
5、认真做好“邮”字特色文章。在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邮文化节,“东方邮都”逐步得到海内外认同的背景下,抓住全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大好机遇,挖掘包装邮文化资源,张扬高邮的独特个性,发展邮文化产业,对于我市构筑新一轮县域经济追赶发展的新优势,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通过招商引资,千方百计地将一些邮政服装、邮政车辆、邮品制作、邮品交易等相关联的项目落户高邮,尽快将邮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邮文化产业优势。保持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第三篇:加快怀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加快怀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和思考
阳畅宏
文化软实力是发展的 “硬功夫”。以文化产业为载体的文化软实力, 在现代经济结构和综 合实力竞争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使怀化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二方阵, 提升综合实 力, 增强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核心要素的文化软 实力, 是重要而现实的途径。
一、文化产业在低层面不断成长发展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提高。202_ 年到202_ 年,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年以超过1亿元的增值递增,202_年达到7.49亿元, 占GDP的比重为1.8%, 增长速度分别比GDP 快3-3.7 个百分点。
对社会就业拉动力不断增强。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失业人数增多的情况下,202_年怀化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 比202_年增长30%, 远高于全市从业人员5.8% 的增速。
经营性企业增加, 对财政增收贡献增强。据调查统计,202_ 年全市经营性服务业企业达到3000多家, 初步形成了娱乐、印刷、广播电视、网络、图书发行、报业、旅游等十大门类, 实 现产值18亿余元, 营业收入过11亿元。其中,年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民营文化企业达10余家。
总量排行全省 “第三方阵”。202_年, 怀化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1.7%, 总量只有位于第一方阵长沙的3.6%, 只有位于第二方阵常德、梆州的21%、46%。对经济的贡献率居全省第10位,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1%, 比最高的长沙低7.6个百分点, 比常德、梆州分别低
2.3、0.7个百分点。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制于五大瓶颈
思维理念滞后使文化产业发展达不成共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束缚, 部分人对文化 产业认识不清, 仍未从计划经济的 “公益文化”的圈子中跳出来, 认为 “文不经商”, 缺乏经济文化和文化经济意识。一些人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但又顾虑一旦做大做强, 政府投入的事业经费就会逐年递减、被 “断奶”, 与其这样, 不如维持现状。还有少数人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 推脱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责任。
体制机制不顺文化产业发展打不开局面。在管理体制方面, 政事不分、政企不分, 难以形成一个完全公平的竞争环境, 无法使文化单位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 不利于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使文化单位和社会办的各种文化都管不好。在运行机制方面, 文化产业经营主体适应市场能力不强, 经营中缺乏科学决策和管理, 分配上还普遍存在“平均主义”,人事制度上还存在严重的“政策壁垒”,难以形成流动机制和淘汰机制。
政策环境欠优使文化产业发展形不成规模。一是政策不配套。文化产业发展牵涉的众多部门制定的政策规定往往受自身权力和利益的驱动, 缺乏统一协调性, 甚至相互矛盾、相互掣肘。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政策性费用的征收, 比如文物管理、小区文化设施建设的征收等难以落实到位。三是政策有空档。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既要按企业征税, 又要按事业单位进行财政调节, 较重的税费负担拖累事业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诸多经营领域在税收方面没有相应的政策依据, 税务部门一直参照娱乐场所征税, 致使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严重落后于其它地区, 文化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更为艰巨。四是政策不对等。民营文化企业在资源配置、市场准入等方面未能享有国有文化企业的同等待遇, 制约了民营文化经济的发展。
市场发育不良使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够。主要表现在: 文化资源的垄断和市场准入的限制等问题仍很突出, 未能完全建立起规范有序、有利于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 导致了市场机制的失灵。文化资源整合不够, 缺乏综合有效利用, 文化和旅游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携手联合的强势, 影响了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城乡市场分割失衡, 农村文化的供需市场还没 1
有真正形成。
技术、人才缺乏使文化产业发展难上档次。文化产业是高科技和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 而怀化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以广播电视为例, 我们的设备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 掌握先进广播电视技术的人才也是寥寥无几。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 知识面窄, 知识更新不够, 对现代企业管理、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 尤其严重缺乏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中介机构。
三、文化产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从宏观经济政策来看,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文化具有的 “反经济周期调节” 特点发挥作用, 国家投资和社会资本受利益驱动也将流入文化产业这一 “洼地”。中央和省委准确把握形势, 制定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 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新产业来发展。省委也召开了全省文化强省建设会议, 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战略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将把大湘西培育为新的文化增长极。怀化正处于大湘西增长极的重点区域, 占有一定的政策优势。同时, 新兴传媒技术的推广应用, 不仅为传统文化产业提供先进的手段和多样的形式, 也催生出电子票务、网络游戏、手机文化、数字文化节目制作等文化业态, 极大拓展了文化节目传播的出口和通道, 为以内容制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从怀化来看, 文化产业己经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一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国际经验表明, 人均 GDP 达到 1000~3000 美元之间是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时期。据统计,202_ 年怀化GDP 达到503亿元, 人均 GDP 达到1400美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025元。预计未来10年中, 怀化年均潜在文化消费能力在50-60亿元, 文化产业可保持比GDP高2-3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快速发展。二是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怀化自然、历史、人文等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部分己转化为产品优势或产业优势。目前全市文化市场己初具雏形, 大众传媒初具规模, 文化旅游方兴未艾, 县域文化产业初现繁荣, 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为打造强势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三是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历史经验表明, 交通便利的区域中心城市是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的首要条件。怀化现代综合主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五省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不断巩固,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畅通了便捷之路。四是多年的积极探索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累了有益经验。这些经验体现在以推进产权改革、盘活闲置资产、鼓励社会办文化为主要手段, 创新了投入机制: 以降低民营资本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市场秩序等为主要措施, 带来明显的政策效应: 正在逐步建立以加强周边地区政策协调、工作沟通、信息交流为主要目标的合作机制。
四、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
结合怀化产业发展现状, 建议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推动怀化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解放思想, 形成发展文化产业共识。在观念上实现 “三破三立”: 破除对文化只讲公益服务的观念, 树立对文化经济价值和产业属性的新认识。破除将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对立起来的观念, 树立以充分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为标准的市场效益观念。破除把发展文化产 业看作只是文化战线工作的狭隘观念, 树立文化产业发展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 的战略地位的新认识。
2、科学定位, 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富民强市一项重大战略, 科学制定与 “十二五” 规划相配套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具体发展思路是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载体, 以效益为中心, 坚持政府引导与自我发展相结合, 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配套, 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重点搞好 “三个一批”: 建设一批重点文化设施, 重点抓好
标 志性文化设施和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 不断提升平面传媒、广播 影视、出版发行、文娱演艺等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网络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服务业和文化产品衍生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 培植一批文化企业, 使之发挥龙头作用, 带动群众文化发展, 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争取今后5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5%左右, 到202_年,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8% 左右, 成为怀化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3、加大扶持, 健全发展文化产业政策。一是建立市级文化产业引导专项资金。规模可设在 500-1000万元左右, 并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的递增逐年增加。重点扶持符合 政府支持方向的文化产业, 并建立健全跟踪、评估、考核机制, 充分发挥好引导资金的作用。二是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政策等, 尤其是在人员安置、土地变性、不良资产核销等方面要敢于突破。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 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 明确文化市场化开放的领域和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 降低准入门槛。、加强管理, 优化发展文化产业环境。首先, 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 “办文化” 为主向 “管文化” 为主转变, 从以管理文化服务机构及设施为主向管理全社会 文化为主转变, 从以行政手段、直接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管理为主转变。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四项机制: 一是协调机制。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做法, 建立由市主要领导挂帅, 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全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对全市发展文化产业工 作统一规划、统一协调。二是考核机制。把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对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核体系进行考核, 做到年初定目标, 年中抓督查, 年底搞评比。三是创新服务机制。出台文化产业投资目录, 组织开展文化招商引才、产品展销、观摩研讨等活动, 吸引民资、国资和外资投资兴办文化企业, 为文化企业发展牵线搭桥。加强文化产业项目跟踪服务, 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四是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依法管理, 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与培训, 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切实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健康发展环境。
5、凝聚人才, 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主体。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壮大, 归根结底靠人才。首先, 要多渠道培育人才。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姻, 开展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壮大文化产业企业家人才队伍。继续发展文化艺术教育, 培育艺术人才。鼓励文化工作者进修深造, 重视对珍贵民间艺术文化传人的培育。其次, 要大力引进人才, 实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战略, 以优势产业积聚人才, 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 以合作方式招揽人才。大力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等文化产业急需的各类人才。通过文化人才兴办文化企业, 以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 要大力推进文化生产、流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 提高文化产品制作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含量。积极推进文化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网络化服务, 改造传统文化, 开发新兴文化产业, 增强我市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
6、突出重点, 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品牌。一是培育龙头, 发挥主要产业带动作用。扶持印刷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演艺、文化旅游等现有文化优势企业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 做出精品, 做大规模, 做强实力, 使之成为怀化文化产业的 “龙头老大”。通过企业壮大, 带动相关 基地和产业链发展。二是做大园区基地, 形成特色文化产业优势。继续推进出版物交易中 心、怀化报业中心、怀化影视艺术中心、“风情五溪” 影视制作基地、南西部文博中心、市印刷科技园等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扶持壮大图书城、音像城、电脑城三大市场, 形成五省(市、区)周边出版物集散中心。三是做好精品, 提升五溪文化影响力。充分发挥怀化文化资源特别丰富的优势, 通过人才、科技与本地文化的有机结合, 把沅陵传统龙舟赛、侗族的踩芦笙、瑶族的盘王节等传统习俗, 咯啰打打、侗族大歌、苗族歌鼟、辰河高腔、目连
戏等民间歌舞, 培育一批地域性的怀化文化精品。深入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 努力打造“龙兴文化圈”、“洪商文化圈”、“苗侗文化圈”、“生态文化圈”, 形成更多的怀化文化旅游品牌。
(作者系怀化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
第四篇: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思考
作
者:
洛阳
市统
计局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当今世界,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仍在蔓延,各个国家的实体经济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产业由于在需求方面的特殊性,在今天的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刺激经济中起到了特殊作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不仅推动本国和地区的发展,而且提升了国家和地区参与竞争的“软实力”。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开拓文化市场,文化产业越来越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发展势头良好
202_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7.25亿元,同比增长33.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94%,较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202_年-202_年,我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30.8%。
按照文化活动的延伸性,文化产业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核心层,主要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四个大类;二是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个大类;三是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两个大类。
从这三大层次看,核心文化层举足轻重,外围文化
层发展迅速,相关文化产业层已具规模。202_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4.75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7%;“外围层”实现增加值4.57亿元,占12.3%;“相关层”实现增加值27.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5%。
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平稳增长,相关文化产业大幅增长。传统文化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类别。202_年,传统文化产业吸纳从业人员2.76万人,实现增加值4.75亿元。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减少
10.3%,增加值增长27.1%;新兴文化产业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要内容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202_年,新兴文化产业共吸纳从业人员1.77万人,实现增加值4.57亿元。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增长31.6%,全年实现增加值增长35.8%;相关文化产业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202_年,相关文化产业共吸纳从业人员
2.28万人,实现增加值27.9亿元。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减少3.5%,但增加值增长34.3%。
二、发展存在差距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真正的产业化的要求来考察,尚处在一个起始阶段,总体实力比较弱小,且经营和服务水平还很低。主要表现在:一是占全省的比重低。202_年,洛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6%左右,其总量只有郑州市的 28.9%,二是对经济的贡献低。202_年洛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9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三是以新闻、出版、广电和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发展基础较为薄弱。202_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4.75亿元,仅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7%,而全省这一比重达到了20%左右。
三、有利条件分析
在现代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化不再仅仅是个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是一个与经济交融,以产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经济问题。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下形成的新兴产业,已在综合实力竞争中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虽然目前我市文化产业总体实力比较弱小,对经济的拉动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将迎来一个加快发展时期。
从全省来看,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浓厚氛围已经形
成,文化产业已日益成为带动和活跃全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我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预计202_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为58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达到
3.2%。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产业如果占经济总量的比
重达到5%,可以说这个产业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对此,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决策,力争到202_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左右,文化产业将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从我市情况看,我市已经具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所
需要的良好的经济增长条件和深厚的社会资源。一是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支撑。据统计,202_年我市GDP达191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保持持续增长势头。202_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7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497元,比202_年分别增长14.9%和13.8 %。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840亿元大关,达到840.3亿元。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文化消费持续攀升,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雄厚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预计未来10年中年均潜在的文化消费能力在50—60亿元,我市文化产业可保持比GDP高1-2个百分点的增长率快速发展。二是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综合条件。洛阳的地理条件优越,山水秀丽,景色怡人,洛阳牡丹闻名遐迩,龙门石窟,关林朝圣均为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其次,洛阳历史悠久,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以“河图洛书”为核心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洛阳人杰地灵,文化人才辈出,在文学艺术方面,洛阳现
有各类艺术家协会会员202_人以上。三是起点较高的产业设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起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九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在坚持狠抓洛阳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积极寻找洛阳加快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新的路子,不失时机地作出了“留山水风光,建现代新城”和“文化兴市”、“文化强市”等一系列决策,着力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抓住中心城区不断扩容提质的机遇,采取一系列非凡举措,建成了洛阳歌剧院、洛阳美术馆、洛阳书画院、新区体育馆和等基础性文化设施。据统计,自“九五”以来,全市共完成各类文化体育休闲设施建设项目投资近10亿元,这些文化体育
设施的建成,不仅有效促进了洛阳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提升了洛阳的城市文化品位,而且也为洛阳文化产业的发展搭起了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
四、增强产业竞争力
文化产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
进一步加快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必须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为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篇文章:一是做好布局篇。根据我市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在总体布局上应走园区集中、资源集中、经营集中的发展道路。应重点抓好洛阳牡丹花会、关林朝圣等文化旅游的发展,在行业结构上要重点做大新闻出版、休闲娱乐、文博会三大行业。各区县市也要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形成区域特色文化。二是做好宣传篇。我们应对洛阳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认真细致的分类与评估,在进一步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外广泛宣传洛阳,争取更多的群众认识、喜欢洛阳,来洛阳休闲娱乐旅游,从而实现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三是做好人才篇。洛阳文化产业能否做大做强,关键因素在于能否培养出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管理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大胆使用人才,积极主动地吸引优秀的外地文化企业人才到洛阳发展,造就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精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为洛阳文化产业的腾飞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四是做好投入篇。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没有盈利或者盈利小的文化事业单位、主体要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大型休闲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农村要因地制宜建设乡镇文化场所,以此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需求。
第五篇: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
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福建土楼
在当今时代,只是经济初露端倪,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新审视文化传统,迅速调整文化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个严峻的历史性课题。
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以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规模宏大、结构奇巧、功能齐全、内涵丰富著称,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中国“福建土楼”202_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面,我来说一下有关土楼的文化内涵。
当你参观土楼时,可以感觉到土楼以其坚固封闭,高大对称,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 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第二、第三、八卦土楼包蕴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化性。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在中国山区农村中早已形成一种特别的风气。
第四、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
每一座土楼,从整体到各个不同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有它独立的作用和功能,整座楼具有通风采光、防潮保温、防风抗震、安全自卫的特点。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基于以上我所介绍的种种,作为闽南文化之一的土楼文化,正以它所独有的姿态,跻身与于世界文化之林,带动着不只是闽西抑或是福建的经济,更是中国的经济。它,不只是代表了福建省的文化发展,更代表了全人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