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警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警务信息化建设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治安形势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作用于公安工作尤其是在基层公安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如何在信息化建设基础薄弱的情况下,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基层公安民警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要战斗力的目标。新绛县公安局在推进“三项”工程建设中,高度重视警务信息化建设工作,把“警务信息化建设”列为加强“三项”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为确保“三项”工程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并取得实效,在推进“三项”工程建设进程中,我局在狠抓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深入基层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警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档次。
一、当前我局信息化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警对警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应用意识不强。在调查过程中,大部分民警对利用警务信息化平台开展侦查、破案、比对等实战作用认识不足,仅限于基本信息查询;部分民警能够熟练应用人口信息系统、社区警务平台信息系统进行查询比对。这反映出大部分民警还未将此战法理解和运用,势必影响到警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工作开展行动迟绶。基层大部分民警对系统应用较差,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根源就是信息系-1-
统中的信息量小、数据不准确,未能有效支持实战,也暴露出了当前信息化应用中的一大薄弱环节就是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工作。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民警应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1、民警对警务信息平台系统的整体功能了解还不够。
目前民警虽然通过参加警务信息化建设培训班对警务平台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仍停留在简单的人口信息查询、机动车信息查询、网上信息浏览等,这些只是系统功能的一些简单应用,属于信息化的应用一个低层面。对于如何利用各类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上排查、对比、分析、研判等服务实战的应用,大部分民警还没有完全掌握,也就不可能有使用的积极性。
2、系统应用覆盖面窄,学得不精、不细。据统计,近90%的所队中都只有一至二名民警相对能熟练应用治安、刑侦等业务信息系统,而具体从事治安管理和侦查破案的民警在信息系统应用上大多都则较生疏,更谈不上主动使用。
3、信息化应用只有下达录入指标任务和考核作为推进手段,过于单一,与实际工作结合不够紧密,存在为应付考核而应用、为完成指标和任务而应用的情况,影响了部分民警对信息化工作的信心和参与积极性。
(二)信息采集、录入工作薄弱的问题原因:
1、尚未形成信息采集、录入的工作习惯。由于信息数据录入必须要准确、更新要及时,对基层民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90%的所队采取了指定专人负责录入的做法,虽能保障录入信息的质量,但因人力有限,只能完成考核要求的信息录入任务。更多的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录入工作需要具体从事管理和办案的民警将掌握的信息予以及时录入,但民警尚未养成信息及时采集及时录入的工作习惯,存在应付任务的工作态度。
2、基础信息采集质量不高,采集和录入工作相脱节。目前基础所队的信息采集工作与录入工作分由外勤民警民警和内勤民警(或协警)负责,采集和录入工作脱节。信息采集民警不了解系统需要什么质量和特点的信息数据,导致所采集的基础信息存在要素不全、不准确等现象,而录入人员往往不是系统使用的人员,往往忽视信息应该具备那些要素和问题等,直接导致系统信息质量不高,信息采集录入不规范。
三、下一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三项”工程建设中警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建议在下一步工作中主要开展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进一步加大培训、学习力度,引导民警充分用好、用
活警务信息应用系统。为达到警务信息化服务实战的真
正目的,各单位和部门必须充分利用起现有的各类信息
系统。并采取三项措施 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技能水
平:
一是领导率先垂范。各级领导身先士卒,带头学习,勤上机,勤动手,勤操作,做到强人先强己,严下先严上,并专门负责民警
日常计算机培训工作。
二是正确处理工学矛盾。为避免工作和学习之间的冲突,根据勤务和休息时间不同,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组织民警进行一个小时的培训。
三是开展“一帮一”活动。针对个别民警年龄偏大,学习比较困难的情况,采取“一帮一”的方式,安排一些计算机水平比较好的同志进行针对性的帮助训练,做到共同起步,实现双赢。这种通过不断的培训,发挥小教员的作用,通过一帮一学习、以练促用等方式方法全面提高民警的应用技能,摆脱大部分民警还处于信息化简单应用层面的现状,引导民警在工作和实战中主动使用各类信息系统和网上资源,培养主动利用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网上对比、网上排查、信息研判的习惯,使信息应用真正能面向和服务实战,使每位民警都成为信息化应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全面提高基层基础数据采集、录入工作质量。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工作是信息化建设的源头,为有效提高该项工作的质量,建议主要抓以下工作:
各部门要结合信息采集大会战,全面采集常住人口、暂住人口、重点人员、重点单位、出租房屋、旅馆业、易制毒化学物品行业、危险物品行业、“二手机”市场、洗浴业、歌舞娱乐业、网吧、废旧金属收购、机动车修理、典当(寄售)、金银加工等人员、物品相关的信息,并实时录入人口信息系统、暂住人口系统、重点人员系统等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要明确要求民警在日常社区警务、办理案件等执勤执法活动中,通过走访排摸、社情反馈、对比分析等多种方式,采集关于社会稳定、治安管理、破案线索等各方面的信息。按照《违法犯罪嫌疑人员信息采集标准》以及警务平台应用系统的具体要求,把信息录入工作作为民警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逐步实现由采集和掌握信息的民警录入,提高其熟悉进而主动使用警务平台信息系统的能力。
(三)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和督促。组建技术团队,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技术小组的作用,按照分工负责,具体帮助、指导、督促各部门、基层所队开展信息采集、录入工作。
第二篇: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高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已经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然而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信息数据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保障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3%,学校无限网络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了16.7%,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到了0.59;我国自主研发的Cernet软件系统,连接了分布在200多个城市的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互联单位达到了202_多个,用户超过了202_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
2.数字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我国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成员图书馆超过500家,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量180万条,馆藏总量近700万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中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放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遍及全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收集了30所高等院校的10余万件优质教学标本和特色藏品等基础资源,涵盖了地球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和科学技术四大领域。此外,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教学数据库,包含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库和题库等。85.7%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校均电子图书资源达到29.3万册。
3.信息化教学与应用取得长足进步
高等学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
达到53%,并且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22%。高校学科建设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8%的高校建立有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21%的高校建立了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学校统一建设了学科资源库平台均为5.7个,各种学科数字资源总量校均1.95TB。
4.电子校务蓬勃发展
高等学校电子校务水平持续提升,基本上都建立了学校主页,59%的高校建有学校电子邮件系统,36%的高校建有校园公告系统,56% 的学校建有一卡通系统;85%的高校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其中30%的学校实现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主要校务的信息化,另外,还有8.9%的学校建立了集成、统一的校级管理信息平台,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
5.信息化保障机制建设逐步得到重视
39.6%的学校有单列信息化规划,35.5%的学校将信息化规划策略分散在总体规划策略中;在经费方面,46%的学校将信息化经费预算单列为学校统筹信息化预算,33%的学校信息化经费分布在部门预算中,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总额年均将近1000万元,运行维护费用为校均近100万元,培训及研究经费为校均25万元;64%的学校定期对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年均参见学校组织的信息化培训的仁慈达到了176人次,64%的学校对人员聘任有信息化技能要求。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尽管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引入的时间较短,在理论和实践上还不很成熟,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政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要明显滞后,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热情不高,投入较少,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的积极作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的竞争意识淡薄,校际间没有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教
学管理及相关信息的传递也相对缓慢,因此压缩了资源共享空间;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始终始终无法切实的将信息化作为教学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了已有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2.缺乏统一指导和总体规划,成效不突出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成立了网络中心,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很多部门仍各自为政。一些独立的应用系统虽然能解决部门内部的某些业务需求,但对于学校整体发展并不突出,由于缺少统一应用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导致大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同时由于各项应用的入口不统一,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也各异,使得师生陷入用户名和密码堆中,也使得管理维护的成本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化发展策略在高校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缺乏总体目标性和统一思考,各高校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项目性的工作层面,这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开展和推进。
3.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软件投入
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急功近利,对能够在短时间即见成效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力度比较大,而对费时又费钱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比较疲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比较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不少校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硬件环境建设好后,发现没有软件支持的硬件环境于是又花时间花功夫想办法补齐,而软件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等软件跟上了,硬件又需要更新换代,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目前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认识不清,盲目的追求数量上的成果,以此作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指标,而忽视了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及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切实从使用的角度出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快,因此只有主要信息资源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才能真
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利用。目前,高校中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还有待提升,还需要一大批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在学校中担任维护和更新系统、管理各种软件的集成和开发的人才,而目前高校中专门的人员设置很少,仅仅是维护日常网络的工作人员,没有真正的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普及。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也亟待提高,目前很多教师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使得大量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教学成果,科研成果,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深,接受新的关系和方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由于没有很好的普及资源利用技术,很多教师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掌握不了新的信息资源使用方法,导致了利用率低的问题。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高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高等教育走向信息化、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教育教学信息化已成为每所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部门的决策者和学校的主要领导,必须切实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把这一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和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信息化建设。系统规划,并建立信息发展的顺序。具体来说,则是要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使之适应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决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规模,以及保证资金来源;组织和稳定信息队伍与技术队伍;制定有利于建设的政策,以确保该项工作支持力度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计划,然后由信息中心人员参与,共同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信息资源必须实行统一管理,信息才能成为资源,才能为学校各部门所共享,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和利用充分化。信息中心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熟悉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学校与信息技术的 “接口”,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
2.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信息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信息资源建设要注重科学化
和合理性,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链接,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关此类链接,可通过专家介绍或者搜索引擎搜索,再由校园网的维护人员负责定期更新。二是镜像,通过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三是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这是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或素材;市场收集,学校设立资源建设小组,根据教学需求,专门负责收集市场上优秀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3.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
各高校应该围绕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建设和培训机制,从岗位配置和行政管理角度,通过引进人才和制定相关的用人机制,凝聚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政治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信息化建设队伍;进一步深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师生信息化素质培养和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一,加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教师培训内容包括:思想观念的培训,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新教育观念;基本技能的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其中应把建立新的教育观念放在教师培训的突出位置。
第二,通过有效途径,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帮助他们迅速掌握现代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精干的信息技术维护人员队伍,确保信息系统的合理设计、科学运作,及时排解问题、处理问题。
小结
高等学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当前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大
量的工作要做,需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抓住和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技术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史敏,《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_(2):78
[2]蒋东兴,许庆红.高校信息建设一体化思路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2_(5):33.[3]赵国栋《.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2_(4):47.[4]陈志良, 高鸿.《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悖论之反思》[J].《哲学研究》,202_(2): 45.[5]伏秋平,《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_(11):11
[6]熊伟,王振旗等《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_(15):15
第三篇: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作者:秦玉梅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2_年第03期
摘要:该文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资金、设备配置不合理,对现代信息化网络平台的管理缺乏建设及维护经验,以及档案信息化复合人才缺乏等方面问题作出总结。并提出了对上述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建设 问题 对策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在202_年11月25日向全国各档案部门印发《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召开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现场演示会,标志着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我国档案界正式启动。由此我国在全球档案信息化需求建设浪潮的冲击下也逐步开始并加大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与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档案部门运用信息技术对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然而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档案信息化法规、标准的不健全、基础设施的落后、服务意识的不到位和档案信息化人才的匮乏等,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档案信息化的步伐。到目前为止,档案信息化仍然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资金匮乏,设备配置不合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档案部门作为文化事业单位,财政预算是其主要经费来源,资金来源的途径及数量是十分有限的。而档案信息化工作以及在实现数字环境中的信息管理与共享的情况下都是需要购置计算机、扫描仪、磁带机、磁盘阵列等设备,而这些设备又相当的昂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使得配置跟上信息化建设的脚步。高端的数字信息是需要资金与设备的配置成正比的。
再者,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物质要件,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环境和各类辅助设施,是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而目前全国档案部门仅有32000多台微机,2500多个网络服务器。不仅配置上不能满足,在信息化建设上的表现也严重不足,例如:缺乏整体规划,整体投资也非常有限,仅有的投资又没有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所以,资金不足不仅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还过度配置了一些不符合实际需要的设备,这对于设施建设是不利的,应该摒弃。还有片面追求设备和设施的技术先进程度,而忽视了技术的成熟程度和设备寿命的有限性,忽视了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基础设施与利用能力之间的匹
配平衡,从而造成设备利用率低下。所以说,资金及整体规划的不足,不仅仅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阻碍因素,也会促使基础设施落后,设备配置不合理。
1.2 档案网站建设管理不够
档案网站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从本质上来说,档案馆是基于网络基础上的,是一个公共信息库,不缺少资源,但它需要网络平台的承载与传输。然而到目前为止,在全国档案馆已有200多家中,其中相当一部分正在建设之中。纵观这些网站,虽不乏有成功案例,但大部分都有存在不足。不仅内容上简单,更新慢,有的网站2个月甚至半年以上都不见有更新,使得进来网站的流量越来越少,结构单一,综合性也不强,所以说建站不简单维护更难。需要档案部门加大力度去管理维护。
1.3 档案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缺乏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之本,但是据信息产业部披露的信息,202_年我国的信息化指数与国内的信息化人才资源指数分别为为38.46、13.43。这两个数据表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与人才需求是不平衡的。虽然人才的流动是必然结果,但档案工作发展至今并没有建立起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对工作人员的从业水平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普遍较低。2 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财政是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取得资料的基本投入渠道,所以在资金的筹措上,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积极与他们沟通协商,以期能够增加拨付档案建设专项资金坚持。同时档案部门要积极地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将其列入政府重点工程,解决经费问题。还要与自筹相结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广开筹资渠道,争取多方支持,多渠道解决。但同时也要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提高其使用率,防止低水准、重复建设等问题出现,以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2)在档案网站建站时,首先要对网站进行定位,清楚网站建设的目的为是为了便民,所以在建设时要考虑到访问者登陆网站的目的是为了解到什么信息。然后,根据访问者的需要规划相关栏目,比如:档案实例、档案查询、图文信息还有档案动态等,既为访问者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第三,网站要有充足而准确的信息,网站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内容了,要及时利用档案文件资料更新网站,而非简单的工作状态。所以每隔一些时间就要更新网站保持网站的新鲜度,才能够吸引用户。还有一个就是网站的设计问题了,从背景颜色到栏目设置问题,要明白档案网站不同于时尚网站,颜色不可过多,让人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首页栏目内容数量也要适中,并且分类要科学准确。这些方面都是需要进行一个管理的。
(3)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应该及时完善岗位制度,建立起档案部门文化。使得求职者在工作时有一个工作的氛围及职业晋升的阶梯,这样更能使从业人员有一个积极进取的目标。同时要特别注重引进复合型人才,改善人才机构,建设一支档案信息化建设队伍。结语
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我国虽然已开展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在这个建设过程中仍然有许多问题,该文的三个问题是目前最急需解决的。所以在财政方面,要选择多渠道解决;而在网站方面要根据建站的目的进行详细的定位以确保网站不被淘汰;自然在人才方面要注重复合型人才,以期进一步完善内部结构。做好这三点,在很大程度上以便能够确保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顺利进行,并且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汇集各方面资源,以实现利用者、档案部门和社会的价值最大化。
第四篇: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伴随着CTAIS2.0及其它应用软件的全面推广,税收征管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实现了由传统的专管员管户制向现代税收管理员管事制的转换。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行政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规范了税务部门的执法行为,提高了办税效率,同时也极大的方便了纳税人,有效地降低了征纳成本。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提高税收征管效率、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控、完善纳税服务措施等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课题。为此我们结合工作实践,就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没有把信息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谈到花钱就犹豫,必要的设备、经费得不到及时保障,大部分单位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方式解决;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使整个信息系统成为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在信息中心人员的配备上,不考虑信息技术岗位具有的特殊性以及人员技术素质要求,人员配备少,有的甚至不能胜任信息工作要求,使得工作难免处于应付状态。
(二)思想观念两极错位。目前在国税系统中存在两种思想观念。一种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逃避对信息化技术的接受,认为信息化高不可攀,与自己无关,人浮于机,一有问题就找信息中心,就象“有事找警察”一样,即使应用也仅是停留在岗位范围的操作层面上,而一旦岗位调整,又重新回到“解放前”,即所谓的“无用论”思想;另一种是对税收信息化期望过高,孤立地、单纯地强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认为信息技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没有把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作为加速税收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即所谓的“万能论”思想。
(三)系统应用水平不高。部分干部工作不认真细致,随意性较大,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录入不准确、不及时和不完整,导致系统数据对税收管理特别是单位领导做出决策的作用不大;征管业务系统与数据仓库统计口径不统一,存在具有相同功能而反映的结果不一致现象;由于系统软件操作培训不及时等缺失,软件功能没有很好地得到应用,有的干部职工甚至对部分软件的功能一无所知。总之,无论是面向纳税人的服务应用、行政办公的应用,还是数据分析的水平、核心业务系统功能的应用水平都有待提高。
(四)部门之间配合不力。信息化建设工作既不是单纯的信息化技术工作,也不是单纯的税收业务工作,而是国税系统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信息化硬件建设、系统软件开发完成后,主要的、大量的工作是各单位、部门的应用。因此,从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要求出发,信息中心的工作职责定位应该是为各单位、部门的信息化应用提供及时的、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至于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类业务问题,只不过通过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反映出来而已,税收业务类问题的解决则应由相关的业务部门、人员负责。
(五)网络安全意识不强。从信息中心日常监测和网络安全检查所反应的情况看,省、市局有关网络安全方面的制度、办法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少数干部职工没有很好地履行网络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不按规定对计算机设备进行命名;不按规定使用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擅自安装、下载与工作无关的软件;不遵守内外网络物理隔离的规定,任意插接网线接口,内外网混用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必然会给网络安全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六)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个别技术人员思想不稳定,工作积极性不高;信息技术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是国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瓶颈之一;部分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系统的应用水平不高,是国税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忧虑所在。
二、强化组织协调,稳妥推进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信息化建设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领导重视、指挥得力,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建议设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格局,着力研究和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二)抓好计划落实。在信息化建设任务重、工作千头万绪的情况下,信息中心人员要学会弹钢琴,每项工作都要有周密的安排,做到件件有计划、件件有落实、件件有人负责、件件按时间进度完成。
(三)完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的制约作用,来保证信息系统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无论是在软件的推广、网络病毒的防治,还是数据质量的管理等工作,都要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思想意识,努力在广大干部职工中营造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正常的行为习惯,切实保障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确保网络运行。网络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网络硬件维护这个基础。自信息化建设以来,各部门的硬件设备过半数已超过报废年限,有的已损坏不能使用,需要进行更新和更换。而完全依靠上级部门调拨,存在数量少、时间跨度大的问题,“远水难解近渴”,无形中加大基层信息中心的工作时间和精力。并且各县(市、区)局的信息化建设资金预算都不到十万元,多数情况下都要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些作为必要的运维经费和设备采购费,才能确保网络安全运行。因此建议可以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制度,以从根本上解决“人多机少,更新缓慢”的瓶颈。
(五)加强人员管理。按照“工作需要、用人所长、相对稳定、着眼长远”的原则切实把好信息技术人员的进口、出口关;多关心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努力营造宽松、舒心的工作环境,保持信息技术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六)注重队伍建设。积极鼓励信息技术人员参加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考试通过的人员进行重奖。有计划地安排信息技术人员跟班学习税收业务知识,组织信息技术人员参加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着力提升信息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完善各项机制,努力提高信息化建设工作效能
(一)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信息化建设涉及国税工作的方方面面,仅靠个别单位、单个部门的努力是不能完全实现其功能。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级税务机关一定要明确职责分工,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分工负责、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信息中心要主动加强与征管、计会、税政等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不断提高系统数据应用水平,有效防止职责、制度和办法不落实、相互推诿等不利于工作开展的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加强税收征管质量监控,实行税收执法责任追究,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促进自我改良的主要手段。要在明晰岗位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依托信息技术,加强两权监督、绩效考核、征管质量与效率等方面的控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出错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追究。
(三)建立快速反映机制。对信息中心来说,问题和故障就是信号和号令。要建立问题和故障处理的快速反映机制,要在最短的时间
内进行判断和处理;要畅通问题和故障的反应渠道,自行力量解决不了或重大的问题和故障,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建议设立问题和故障的案例库,做到信息共享,以利相同问题和故障的快速判断和处理。
(四)建立质量评价机制。按照国家税务总局金税三期工程建设总体设想,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提升“三个能力”(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运行维护支持能力)的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建立信息化建设质量评价机制,对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的工作,要严格按照考核的内容和评分标准进行考核;对未列入考核的内容也要通过日常监控、通报、会议点评等方式进行质量的评价。通过质量评价,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制度办法、操作流程的遵从度,从而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五)建立宣传推介机制。信息中心的工作与各单位、各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化程度越高,联系就越紧密。信息中心人员要学会多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尽职尽责、扎扎实实、高质高效地做好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总结工作的亮点,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只有这样,信息化建设才会引起领导的重视,才会更好地得到广泛的支持。
第五篇: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诸暨市交警大队
信息化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效率、实现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交通监控、违法处理、事故处理、车管业务、服务群众、自动化办公等环节和领域已逐步推广运用,使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节约了警力,提高了执法效能,因此,进一步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规范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使用和管理,更是重中之重。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建设是改革和加强公安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警务保障措施,更是交通警察依法、规范、有效、严格管理的前提。目前,通过道路交通科技非现场执法的数量已远远多于现场执法。提高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应用水平,适应非现场执法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是加强交警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信息化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将在交通管理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对信息化认识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基础装备建设,轻信息化建设。认为信息化是远水不解近渴,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感觉过于虚幻,不如实实在在的更新部分警用装备来得实际;二是认为信息化无非就是实现办公自动化,对警务过程的科技应用投入重视不够。
(二)专业人才配备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虽然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培养、锻炼了一些人才,也积极引进了一些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但总体上讲,交通管理领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更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远。目前,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了解、熟悉交通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
(三)化缺乏长远规划。对于如何规划、做好信息化建设,还没有一整套的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蓝图,许多地方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短期效应上来,设备或软件没有考虑到发展和升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各种软、硬件淘汰速度过快,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由于技术开发人员缺少交通管理工作实践经验,所开发出的产品缺乏实用性,有的操作不够方便,使看上去功能强大的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却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四)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上存在问题。
1、科技测速装备,没有通用的、简单的检查方法。省技监部门一般一年对测速装备进行一次技术执法标定,做完标定后的一年时间内,设备测速是否准确,无法确定。当事人有异议时,民警的解释无法令当事人满意。往往要出现明显的测速不准确后才能发现问题,很可能造成被动局面。
2、交通科技装备的维护,需要专业公司的支持。交通科技装备,不同网络设备等通用装备,一般的技术人员无法进行维护、维修,需要专业公司或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的支持。
3、室外工作环境对交通科技装备要求太高。交通科技装备,一般都在室处工作,有很多设备不能达到室外24时间工作的要求。比如,工控机、硬盘录像机等,在室外工作的故障率会很高。
4、移动测速设备使用不规范。移动测速设备未完全按省厅《移动测速设备使用管理规定(试行)》执行。使用测速设备时,有时没有随机携带质量技术检验部门的检定证书复印件;测速一般在较底限速路段进行较多,很少在最高限速路段进行;测速设备的摆放位置不规范,应放在限速标志支撑杆100米至解除限速标志支撑杆前显眼的地方。
5、数据录入不规范。交通违法人员反映较多的数据录入错误为车牌输入错和超速50%以上的录成50%以下;数据采集时重数量,匆视数据的质量,主要表现为,照片不清晰、同一照片中有二辆车、照片中的车牌不完整。
二、加强和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规划,保障信息化健康发展。信息化建设投入巨大,缺乏长远规划必然导致重复建设,严重浪费。因此,做好统筹科学规划工作显的十分重要。一是以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为指导纲领,建立一个长远的发展蓝图,分解目标,逐步实施。避免走弯路,花架子,重复建设;二是紧密结合单位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取长补短,杜绝纸上谈兵、好高骛远和向上级“等、靠、要”思想;要充分听取基层的建议和意见;三是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其它行业部门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
(二)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必须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一是要每年有计划、有步骤的从地方院校应届毕业生中招收一定名额的信息专业人才。二是要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专业公司及各类计算机专业人才单位,建立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解决技术难点。三是要从交警各部门内部挖掘人才,将作风扎实、热爱信息化事业、能够潜心研究问题的民警充实到信息岗位上来。同时,要注意建立健全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定期、不定期的举行信息化培训专题讲座和相互学习交流活动,加强对信息化技术资料收集、学习、推广的组织领导。
(三)健全配套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化运行。信息化建设要与实行规范化管理和配套规章制度建设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在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把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才能确保信息建设机构和人员的稳定,才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正确方向和前进动力。一是做好全警计算机应用水平培训,增强信息安全意识。要定期组织计算机应用培训,提高计算机操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严格执行网络安全管理规定。二是建立健全各类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为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运行、维护提供有效资料依据。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目前阶段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基层科技装备建设。增加大队联接公安网电脑数量,力争在明年,实现人人都有专用电脑;完善公安四级网络,加强交通管理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建设及应用;为基层配备移动测测速、录音笔、数码相机、摄像机、350兆对讲机等设备,用于路面执法和事故现场勘查,进一步规范了路面执勤执法行为,奠定了日常交通管理工作的科技装备基础。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对民警进行软件方面 4 的培训,组织民警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科技装备实际操作等培训,使其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当今社会走科技强警的重要性。
(二)加强公安网络管理和建设。严格落实公安网络安全责任制。对于每一台公安网机器,都落实责任制到人,签定责任状,并成立由政工、科技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检查小组,对公安网络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一律通报批评,并与年底评先树优挂钩,彻底的杜绝“一机两用”及其他违规行为的发生。全力加强安全防范工作。大队要严格落实公安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更新了大队所有公安网机器上的杀毒软件,并确保软件的实时最新,加强防范和抵制病毒侵入。到目前为止,在外单位影响较大的计算机病毒均未在大队网络上出现,真正意义上保障了网络的畅通和安全。加强公安网络建设和管理。由专职的人员担任系统网络管理员,负责网络的更新及维护,及时排除各种网络故障,确保了网络的畅通。
(三)规范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
1、规范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原则上设置在危险路段,交通事故以及严重违法行为多发、交通秩序混乱以及机动车流量较大的路口、路段。在设置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前进行科学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在测速点前都设立明显的测速标志,提醒驾驶员;已设置固定且正在使用的电子监控系统前后3公里内不得重复设置移动测速点;同一条路段内,同方向测速点间距应当在6公里以上;对交叉或路口限速的只测定车辆在交叉口、路口区域时的速度;对路段限速的测定在被测定的车辆过限速标志支撑杆100米至解除限速标志支撑杆前。
2、规范非现场违法数据采集,严格资料审核。对所采集的监控资 料录入前与机动车信息系统进行比对,核实机动车基本信息,并与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系统进行比对,避免同一次交通违法行为重复录入。对于同一交通违法行为已被交通警察当场处罚,机动车号牌被套用、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违反交通信号、与现场交通警察的指挥不一致等情形的监控资料,不再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系统,已经录入的,核实后予以撤销。测速设备测得的数据在三天之内录入电脑,城区违章停车的数据在第二天录入电脑(周五、周六、周日数据在周一录入电脑),每月公布一次考核内录入的数据总数和本月录入的数据条数。对超过限速值10km/h之内的,给予教育或口头警告,一般不处予罚款。对超过限速值50%以上的,确认测得的速度值时上浮5km/h。
3、规范交通违法信息告知。交通技术监控资料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系统后,及时将监控资料记录的机动车类型、号牌,违法时间、地点和事实,接受处理时需携带的相关证件,接受处理的时间和地点,联系电话和违法信息的查询方式,通过邮寄等方式告知机动车所有人。
4、加强对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管理。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建立监控设备管理档案,定期对在用监控设备委托省技监局进行标定。未依检定、逾期未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的监控设备,不再继续使用。
5、加大对使用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执法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群众、新闻媒体以及其他部门发现和反映的问题,认真对待,及时查明情况,澄清事实,整改不足。积极完善监督机制,6 主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规范使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不断提升执法水平,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努力构建和谐、公正、文明的道路交通执法环境。
新形势下,只有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不断应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提高交警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信息化建设向纵深领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交警部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更好的完成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