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莆田文化风俗成语
莆田文化风俗成语
由于莆仙话单音节词汇较多,莆仙话成语虽然以四字格式为主,但也有二、三、五字等格式。莆仙话书面材料较少,成语大都是人们口里常说的习用语,长期沿用,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歹歹才:一表人材,在莆仙话方言里多用来形容年青男子英俊潇洒。
清清靠:非常干净,用来形容一个人穿着利落体面,也可用来形容院落、房间整洁干净。
卫生古:对极其爱好干净讲卫生之人的描述用词。
老豆鬼:对不讲卫生、邋遢之人的形容词。
土土连:过度的憨厚老实。
下嘴接:对爱好议论是非之人的形容词。欠欠灶:傻、少根筋。
三不动时:随时随地。喜花大开:心情好到极至。
无味六厝:没有味道,用来比喻饭菜极其的不可口、毫无味道可言。
说东塌西:天南地北胡扯一通。
牛头夜叉:粗鲁、野蛮,比如:死仔、如此“牛头夜叉”,刚买的新裤子、才穿一会儿裤裆就开裂了。
牛筋马力:年轻力壮。黑头七寸:黑不溜秋。
三岁二秋:本指二三岁幼齿,也用来讽刺成人做出幼稚的行为。
贪先给先咬:本想贪图便宜、反受“便宜”所害,相近汉语“偷鸡不成反蚀米”。
骚讲二十痛:用法和汉语“胡说八道”相同。
不三字三四:不规范,不像样子,不伦不类。
说有说无:有的没的乱扯一通,常用来比喻人说话不靠谱、瞎掰。
说天毒落地:海侃、漫无边际的谈论,相近汉语成语“谈天说地”。
鸡嘴捏成鸭嘴:恶意的颠倒是非黑白。
狗头猫狸面、说死的八并:有点相类似汉语成语“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常用来讽刺一个人总改不掉身上的毛病。
上晚暝坐鸡、下晚瞑坐狗(鸭):善变、主意摇摆不定,同汉语成语“朝三暮四”。
【红青白绿黄】五颜六色;花花绿绿;颜色鲜艳。
【椅子椅子迈】家底薄。椅子迈,指比一般椅子更小的小椅子。“迈”的意思为小。
【胡蝇草蚂】用于“胡蝇草蚂拍拍”中,指正业以外的较小的收入或活动;不合正道的收入或活动。草蜢:蚂蚱。
【古锣古斗】古旧的锣,古花瓶,比喻老古董,老面孔,不变的事物。“斗”在莆仙也指花瓶,如“落斗”,指把花插到花瓶里供观赏。
【天猫天狗】能干或敢干的人们。如“叫一帮天猫天狗去帮忙”。
【菜头菜块】白萝卜煮成的菜和白萝卜切块腌成的小菜,比喻质量差的小菜。如“喝稀粥配菜头菜块”的意思是吃稀饭,而且下饭是萝卜腌菜,也就是伙食很不好。在莆仙,用于盐腌的蔬菜有以下几种:芥蓝菜、芥菜、包菜、白萝卜、南京菜(甘蓝)、菜花。
【亲情大细】亲戚和同族的人,泛指所有亲戚。莆仙话“亲情间”指亲家。大细人,指族亲。
●厝边隔壁莆田人称房子为厝,此语即左邻右舍。
●孤形独相指某人喜欢单独行动,性格孤僻,与众不同。
●日曝雨“沃”(淋)指在外受到烈日暴日西,暴雨淋身。
●张形做状故意做个样子给人家看,即虚张声势的意思。
●嘴长目凸指某人怒气冲冲,说不出话时的脸面。
●讲天对地天与地相差甚远,此语是答非所问,文不对题的意思。
●有头有尾指某人做事善始善终,让人满意。
●头叫尾应前头呼叫,后头答应。比喻某人反应敏捷,听从指挥,对上级格外殷勤。
●无面无目即不给人家脸色看的意思。
●渡船客店人在过河时才呼唤渡船,在远出时才投宿客店,所以此语是临时处所的意思。
第二篇:莆田古风俗——婚礼
旧时,莆田人的婚姻大多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很少有婚姻自主的权力。选择婚配时,同宗或亲戚中不同辈的不能通婚,还要考虑男女两家的社会地位及经济情况,即要门当户对。婚娶均有古代“六礼”的痕迹。
1.说媒 儿女长大后,父母托媒人为其物色对象,有个别在婴孩时期订婚约的或所谓“指腹为婚”的,一般是由媒人从中说合。媒人为了赚取媒礼,千方百计、花言巧语“玉成其事”。由此酿成婚姻悲剧是常有之事。
2.相亲 媒人说亲之后,其父遇“门当户对”的,即可代儿女登门相亲(一般是男方到女家相女儿),对方要煮线面或鸡蛋当点心招待,倘相中了,才吃下对方煮的线面、鸡蛋,如不中意,就不能动的。
3.送庚帖 男女双方如果同意亲事,就通过媒人互送年庚八字。男方把女方的庚帖放在灶头箸笼里,经过三日三夜,若家里没发生什么事故,就认为此女能服家。尔后,双方各请算命先生推算合婚,看看男女俩有无冲克、合婚的吉凶等等。
4.订聘 断过“八字”合婚后,如双方满意,就由媒人从中商定聘金、嫁妆,再择吉日订聘,俗称和定、办定。男家选定“双日”,请亲戚中认为命运好的妇女6-8人,身着红衫,带礼物,把聘金的一部分和一些金银首饰,送到女家,把戒指、手镯套在姑娘手上,把项链、或金银锁挂在姑娘的
脖子上,俗称“挂月豆 ”。女家放鞭炮,把糕饼果品分赠亲人、邻居,表示女儿已许配于人。然后臵办点心酒菜招待男家客人,并每人一封红包。
5.定日 俗称“请日子单”。男方请择日馆择选结婚佳期,以红帖转告女方,女方回以允期红帖。之后,男女双方根据议定的婚期,各自择日为未来的新郎、新娘“裁衣”。
6.送嫁 姑娘临嫁,女家亲友赠送衣饰、布料、红花、香粉等物,表示祝贺,称为“送嫁”,俗称“捧花粉”。
7.纳吉份 纳吉份莆田人变音为“担试粉”。婚期到时,男方把未交足的聘金、礼物装入红漆礼盘;把猪肉、线面、红米团、菜丸等食物装入红漆“担盘”,共十个或八个盘,分为两组,每组五个或四个,自下而上,由大而小,两组合为一担挑,故俗称“担盘”。如闺女的祖母健在,则须另备肉、面一担奉敬,俗称“妈担”。这个礼俗在仙游称作“起轿脚”。
8.结婚 结婚俗称“成人”,取儿女长大成人之意,故而很隆重又有很多礼仪习俗。
首先是物色“能嫂”和“送房兄”。“能嫂即喜娘”。旧时婚姻,男女素未见面,新娘初到男家,需要能嫂在身边传话、指导礼仪,故应选老于世故、谙诸礼俗、口舌灵便、善于应变的中年妇女担任。选“送房兄”则是古代掠婚风俗的遗留。古代婚姻男方常用暴力把女的掠夺过来,因怕被女方抢回,故需请一批青壮年守夜,年代久远,这批人就演变为帮人家结婚之忙的“送房兄”,因他们以闹房(俗称“送房”)为中心,前后做了不少工作,故主人对他们招待备至,敬称为“送房兄”。
9.其次是布臵洞房、婚筵、绡头、挂表轴、安床等。洞房俗称“新妇房”,门楣挂米筛麻袋和一条男裤。挂米筛麻袋代表天罗地网,为驱除邪祟。挂男裤,为要新妇将来对丈夫服从。洞房内挂条染红猪腿,因俗忌新婚之夜“白虎”占床,故以猪腿禳压之,祈免灾祸。房中除设崭新眠床、橱柜、桌椅外,壁上挂“麒麟送子”或“孔雀开屏”画轴镜屏,床前悬挂“百子红座灯”一对,“送房料”(撒帐,送孩子等用物)例由姐夫或姑丈或送房兄备办。婚筵设在厅堂上,门楣挂横长幅红绸,贴大红婚联,厅堂内外挂满贺幛。婚期前一晚(俗称“上头暝”),新郎新娘要分别在家中举行绡头(俗称“上头”)仪式。新娘的绡头是开脸(用细绳纹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是剪发、剃脸、戴礼帽,还要沐浴。之后穿上“上头服”(这副衣裤婚后收藏起来,等到本人临终时再穿上),待到事先择定的吉时,请福寿双全、夫妻健在的长者为新郎梳头,然后束发加冠(戴上插金花五蕊的礼帽),送房兄唱赞:今早“上头”喜匆匆,东来紫气满华堂,××(男女两方的姓氏)二姓谐连理,新郎新妇振家风。婚日凌晨,悬挂表轴于厅堂壁上。表轴俗称“表
德”,四尺长两尺宽,分左、中、右三行书写;左行写新郎的原名和字,中行写上新郎的表德字,一般为二个字,斗大,意义与原名相谐,多取吉利字眼,右行写上新郎在同族同辈中的排行。挂表轴时,放鞭炮,送房兄赞:挂起表德真及时,金鸡报喜迎佳期,亲朋戚友来贺喜,一举成名天下知。接着男家用铜钱垫洞房里眠床的四个脚,俗称“安床”,取夫妻恩爱平安吉利,共同劳动发家致富之意。安床时赞:眠床垫上太平钱,岁岁平安福来临,一对鸳鸯交颈睡,夫妻恩爱百年亲。
10.婚日上午,男家雇红轿,由媒人和“能嫂”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红轿俗称“新妇轿”,轿上四周披围红绸,并在轿门上挂一块猪肉,亦禳“白虎”之俗。新娘用大红帕(俗称“新妇罩”)罩住头面,带着“新娘妈”像由“能嫂”引导,哭别父母,然后抬往婆家。传说 “新娘妈”是莆田古时一位爱护女子收养弃女的黄氏妈的化身,闺女们以她为保护神,以一支红箸为骨,灯笼座为座,用红头绳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红纸衣裤、头面、四肢,扎成一善良妇女形状。旧时莆田女子出嫁,都要带她到夫家奉祀,以求平安。新妇轿到了婆家门口,男家的公姑、妯娌、大人、小孩等均暂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火,俗叫“避冲”,冀日后一家和睦相处。新娘下轿进入厅堂脚不能沾地,必须踏着米袋,共五条,取个“五代见面,代代好”的吉利。在仙游,迎亲时有个独
特习俗,是新郎要亲自往女家去迎亲。
11.新娘下轿后,送房兄将妆奁中的蚊帐挂到洞房的眠床上,并以红枣、瓜籽、花生等果品向蚊帐的四角撒去,俗称“撒帐”,取多子多福之意。此时赞道:撒帐东西南北方,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甲,荣华富贵喜苍苍。黄昏时,送房兄又行“送孩儿”礼,送房兄分别手持龙凤灯、百子炮、双喜花烛和一对白瓷“孩儿仔”、果盆等由婚筵附近的土地庙开始,列队鼓乐放炮送入洞房,由新郎新娘接过这对“孩儿灯”安放帐内板架上。由捧果盒的赞:今夜大家“送孩儿”,新郎新娘笑微微,燕尔新婚鱼得水,早生贵子耀门楣。
12.新娘下轿后,新郎新娘由“能嫂”作礼仪指导,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行合卺大礼。之后,又端出猪头、猪腿、线面等祭告祖先,俗称“告祖”。新郎带新娘叩拜祖宗后,又逐一跪拜全家各位尊长,有些地方受拜人应回以“红包”。礼毕,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
13.拜堂、告祖后,宴请贺客。厅堂左上第一桌面对大门的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横头位”,乃新娘母舅座位。其余座次,请乡里年高望重长者就座。如母舅姗姗来迟,须一请再请,要他来后方可开宴。
14.宴罢,送房兄为首拥入洞房闹洞房。第一个节目是“抱出灯”:新郎抱起新娘,新娘举双手,取床前悬挂的两盏“百
子灯”互换挂好后,才能把新娘放下,赞曰:洞房花烛小神仙,一对凤灯挂两边,东西交换入门喜,一刻千金乐少年。“灯”谐“丁”音,出灯表示出丁,取早生(男丁)贵子之意。接下来是“做经文”。所谓做经文,即古代新婚戏妇之俗。送房兄事先准备一些妙趣横生的节目,此时用来导演,让新郎新娘作主角“逢场作戏”,夫妻对话、动作等多带有戏谑、挑逗的内容,故意制造闹趣为难新婚夫妇,多由“能嫂”解围圆场。一直闹到更深夜阑,雄鸡初唱时才结束,放鞭炮后,送房兄赞:大家齐出门,双双掩房门,洞房初会面,夫妻情意绵。赞毕,大家退出洞房,将房门掩上,俗称“ 掩门”。
15.回门俗称“请转马”或“请子婿”。婚后第二天,上午新娘出厅堂问候翁姑及长辈,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并下厨房第一次作炊事,即古诗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天新娘家小舅子来请新娘偕同新郎回外家拜见“外家”长辈亲友。娘家设午宴款待,俗称“子婿酒”,酒后新郎先告辞回去,新娘则等到黄昏时才返家,带回童子鸡一对,红纸封腰的甘蔗一双,祝愿从头到尾夫妻和气,日子甜蜜。去时新娘坐轿在前,回程时在后;古时是骑马回门,故俗称“请回马”。
16.换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篮”,由小舅子送到男方,看望才出嫁的亲人。“换花盘”有红白纸花等,白花象征得男孩,红花象征得女孩。
17.送年暝就是新婚第一年的农历腊月廿五日,娘家备办担盘给婿家送礼。礼物有线面、猪蹄、红米团 等,还有一对大红绸布金字的红座灯,由一个6?7岁的小男孩送上门。第二年起年年送的只是白纱彩绘的灯笼一对,加上一支小灯笼(叫灯仔),寓意“年年添丁”。
第三篇:莆田妈祖文化[范文]
莆田妈祖文化
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褒称。妈祖姓林名默。她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姑娘。林默幼时聪明颖悟,胜于姐妹,八岁入塾师读书,勤学强记且过目成诵。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钻研医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灾。她性情和顺、热情,排难解纷,行善济世,均乐事为。传说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亦时常见她于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乡里之人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后人前来朝觐祭祀者络绎不绝。
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死后,她仍以行善济世为已任,人们最终将妈祖奉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女神”。
妈祖牺牲之后,移动图片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名诗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妈祖为缘,莆田两岸交流近几年渐入佳境。近年来,莆田市通过丰富多彩的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如妈祖纪念庆典、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海峡工艺品博览会、海峡论坛、妈祖文化活动周、湄洲妈祖祖庙庙会等,强化了妈祖文化在两岸同胞中精神纽带作用,加深了两岸民众的情谊。妈祖文化不仅推动了莆田两岸民间交流交往,更吸引众多台商到莆田投资兴业,推动两地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关于妈祖的传说有很多很多,但无一不是她热爱劳动、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莆田人民,是莆田人民的共同信仰。莆田人民也会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妈祖文化的发展。
第四篇:台湾风俗文化
台湾风俗文化
一、台湾概况
台湾省,简称“台”,省会台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台湾省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仅占全国的0.38%,2013年人口总数达到2337.3517万(含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辖22县、市,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
全省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其中台湾岛海岸线长达1600多千米,面积为35873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也是中国东南海上屏障和重要门户。
二、台湾的语言
台湾的普通话很普及,它不仅是官方语言,在社会上也成为通用语言。但在民间,广泛应用的是“福佬话”即台湾的闽南话。早期的大陆移民主要来自闽南,特别是漳州和泉州。他们在台湾杂居之后,泉州音与漳州音逐渐形成一种“不漳不泉”的闽南话,即福佬话。它吸收了高山族语言和日本语的一些语汇及语法,因而福佬话已与福建的闽南话有些不同。
台湾的客家族和高山族均有其各自的语言体系。
三、台湾岛内特色民族技艺
(一)南管戏与南管乐
广义的“南管”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但在今天台湾所保存的南管戏,即专指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戏种——“梨园戏”。主要流行于泉州、厦门一带,后来传到台湾及闽南华侨较多的南洋各地,有近500年的历史。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行,故又称为七子班,或七色、七脚戏。由成人扮演者叫做大梨园,童伶扮演者叫做小梨园。基本曲调为南管音乐,宛转悠扬,曲牌名称也多与南北曲相同,因此被认定是宋、元南戏的遗音。伴奏所用乐器,可分弦、管及打击乐三部分。
(二)北管戏与北管乐
北管戏与北管乐是指中国北方语系的戏剧,又称“子弟戏”(因多为农村子弟的业余戏团而得名),也称“乱弹戏”(来自乾隆时的“花部”腔调)。其唱腔基本上是“板腔体”,唱词多采七字或十字句型,但有新旧两派之分:“福禄”(或福路)为旧派,保存了梆子腔的系统,主奏乐器为壳仔弦(椰胡)。“西皮”为新派,为皮黄腔系统,主奏乐器为吊鬼子(京胡)。
(三)各色民歌
山地民歌,从民间音乐学的角度来看台湾山胞的民歌,是一大宝库,不但在人类歌唱的历史上,提供了具体的例证,而且还发展出令人惊异的复声或和声合唱技巧。
福佬系民歌,演唱方式属于单音的曲调唱法。因产生地区的不同,各有代表作,如西部平原的“草蟆弄鸡公”、兰阴平原的“丢丢铜仔”与恒春地区的“思想起”。客家系民歌,指由广东与嘉庆州为主的汉族移民民歌。客家住民多分布于桃园、新竹、苗栗与高雄屏东的丘陵地区,通常以山歌或采茶歌,与福佬系的小调相比美。
四、台湾的重要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灯节:历正月十五日为灯节,俗称“元霄节”。清明:公历4月5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五、台湾的祭典
(一)孔子诞辰祭典
至圣先师孔子在台湾民俗信仰中,地位相当特殊。台湾人民在每年农历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举行祭典,并将这一天确定为教师节。
(二)妈祖诞辰日祭典
农历3月23日为妈祖诞辰日,妈祖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居民信奉的水神。年年妈祖过生日,岁岁祈求保平安。这一古老的祭典活动,成了台湾下海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台湾省所祀“妈祖”庙宇,共有300多所,神座系由福建省“分身”恭迎到台。
(三)上白礁谒祖祭典
白礁系指福建省泉川地区同安县的白礁乡,上白礁就是前来大陆白礁之意,表明了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民后裔,借遥拜福建白礁乡济宫祖庙,以缅怀大陆历代祖先。每年农历3月21日,位于台南学甲镇的慈济宫,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上白礁谒祖祭典。一方面追怀大陆上的祖先;另一方面遥拜福建省同安县白礁乡的慈济宫祖庙。
(四)中元节普渡祭典
农历的7月15日,俗称“中元节”,又名“盂兰节”、“鬼节”,是民间祭奠祖先之魂的日子,也是道、佛信徒一个极重要的节日。在这个大节日中,台湾农村家家户户要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及阴间鬼魂,企望“普渡”众生与亡灵。
此外,台湾同胞还有许多与大陆基本相同的传统节日。现在仍盛行的一些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扫墓祭祖、端阳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即使在日本统治时期,也从未中断过,仍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
第五篇:日本风俗文化
本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究礼节是日本人民的习俗。平时人们见面总要互施鞠躬礼,并说“您好”,“再见”,“请多关照”,等等。
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相会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用双手递接名片。接到对方名片后,要认真看阅,看清对方身份、职务、公司,用点头动作表示已清楚对方的身份。日本人认为名片是一个人的代表,对待名片就像对待他们本人一样。如果接过名片后,不加看阅就随手放入口袋,便被视为失礼。如果你是去参加一个商业谈判会,你就必须向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递送名片,并接受他们的名片,不能遗漏任何一个人,尽管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这是表示相互间友好和尊敬的一种方式。
到日本人家去作客,要预先和主人约定时间,进门前先按电铃通报姓名。如果这家住宅未安装门铃,绝不要敲门,而是打开门上的拉门,问一声:“借光,里面有人吗?”进门后要主动脱衣脱帽,解去围巾(但即使天气炎热,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脚,否则是失礼的行为),穿上备用的拖鞋,并把带来的礼品送给主人。当你在屋内就坐时,背对着门坐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在主人的劝说下,才可以移向尊贵位置(尊贵的位置是指摆着各种艺术品和装饰品的壁龛前的座位,这是专为贵宾准备的)。日本人不习惯让客人参观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处看看的请求。日本特别忌讳男子闯入厨房。上厕所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进餐时,如果不清楚某种饭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请教,夹菜时要把自己的筷子掉过头来使用。告别时,要客人先提出,并向主人表示感谢。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电话告诉对方,表示已安全返回,并再次感谢。过一段时间后再遇到主人时,仍不要忘记表达感激之情。日本人设宴敬酒时,往往要在桌子中间放一只装满清水的碗,并在每人面前放一块干净的白纱布。斟酒前,主人先将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纱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纱布吸干,再斟满酒双手递给客人。客人饮完后,也同样做,以示主宾之间的友谊和亲密。这是传统的敬酒方式。
日本人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一个家庭每月要花费7.5%的收入用于送礼。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须带上礼品。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声“谢谢”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给日本人送礼要掌握好“价值分寸”,礼品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若过重,他会认为你有求于他,从而推断你的商品或服务不好;若过轻,则会认为你轻视他。去日本人家作一般性拜访,带上些包装食品是比较合适的,但不要赠花,因为有些花是人们求爱时或办丧事时使用的。日本人对礼品讲究装潢,礼品要包上好几层,再系上一条漂亮的缎带或纸绳。日本人认为,绳结之处有人的灵魂,标志着送礼人的诚意。接受礼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赠礼品。日本人不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因礼品的不适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礼品可以转赠给别人,日本人对此并不介意。日本人送礼一般不用偶数,这是因为偶数中的“四”在日语中与死同音,为了避开晦气,诸多场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干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数了。他们爱送单数,尤其是三、五、七这三个单数。但“九”也要避免,因为“九”与苦在日语中发音相同。
日本有许多传统的送礼时节,而不同的送礼时节,礼品价值和种类也不同。岁暮是最大的送礼时节,中元、岁暮礼品以食品为主,其它节日,非食品比例相当高。遇到送礼时节,往往是某些商品促销的好时机。各送礼时节礼品价值和礼品种类举例如下:(l)中元节(7月15日)。礼品价值3000~10000日元,平均5120日元,礼品种类有糖果、酒、奶制品、食用油、咖啡、茶叶、衬衫、围巾、礼券等。
(2)岁暮。礼品价值5000~10000日元,平均5520日元。种类有食品、酒、茶叶、咖啡、食用油、衬衫、羊毛毯等
(3)结婚。礼品价值2~10万日元(受邀参加婚礼)或价值3000~10000日元(不参加婚礼)。礼品种类有电壶、烤面包机、微波炉、拖鞋、睡衣、手提袋等。(4)成年(20岁)。
礼品价值l~2万日元。种类有皮带、袖扣。领带夹、化妆品、衣服及配件、皮包、鞋子等。(5)情人节。礼品价值400~1000日元。种类有糖果和饼干,女人送男人巧克力。(6)母亲节。礼品价值3000~5000日元。种类有化妆品、花、衣服等。
(7)父亲节。礼品价值5000~10000日元。种类有衣服、配件如领带、领夹、袜子、打火机等。
(8)圣诞节。礼品价值5000~20000日元。种类有玩具、衣服配件、游乐器、贵金属、体育用品、激光唱片等。
(二)重要节日
日本的国定节假日共有14个,另有5个重要节日,简介如下:
元旦:1月1日。按照日本一般风俗,除夕前要大扫除,并在门口挂草绳,插上桔子(称“注连绳”),门前摆松、竹、梅(称“门松”,现已改用画片代替),取意吉利。除夕晚上阖家团聚吃过年面,半夜听“除夕钟声”守岁。元旦早上吃年糕汤(称“杂煮”)。
成人节:1月15日。凡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在这一天要身穿节日盛装参加各级政府为他们举办的成人仪式和庆祝活动。
建国纪念日:2月11日。据日本神话,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2月11日统一日本,建立日本国。女孩节
日本称“雏祭”,亦称“桃花节”。每年3月3日,家长为女孩过节,届时为女孩穿上鲜艳的和服,在家里摆上人偶,祝其摆脱恶运、灾难,幸福成长,并带女孩走亲戚,外出游玩。关西带还有“流雏”习俗,将“小人偶”放入河中,让其随流而下,冲走恶运。春分:3月21日。是天皇祭祀祖宗、老百姓祭祀祖先的日子。植树节:4月29日。
宪法纪念日:5月3日。纪念1947年5月3日日本国宪法的实施。国民节:5月4日。男孩节(又称“儿童节”和“端午节”):5月5日。这天有儿子的家庭房前均悬挂布制大鲤鱼(称“鲤帜”)。日本以阳历5月5日作为端午节。端午节与男孩节同日,所以这天家家户户门上还摆菖蒲叶,屋内挂钟馗驱鬼图,吃糕团(称“柏饼”)或粽子。盂兰盆节
7世纪由中国传入日本,675年齐明天皇供奉父母,始成为宫廷节日活动,后广为流传民间,类似中国阴历7月15日的鬼节。日本原为每年阴历7月15日举行活动,后改为阳历7月15日,祈悼亲友亡灵、供奉祖灵、上坟扫墓,有时举办“盆舞”等悼念活动。这是日本较为普及的主要民俗节日之一,目前又成为城里人返回家乡会见亲友的节日。中元节
亦在7月15日,古时是祀农业地神的节日,现与盂兰盆节合在一起,成为供奉祭祖之日。每至此时,即向亲友、长者、施惠之人赠送礼品,目前甚至发展为单位与单位或个人之间也相赠礼品。这种礼品被称为“中元”,成为一种新式礼俗。
敬老节:9月15日。各市、町、村纷纷集会庆祝,并向老人赠送纪念品。秋分:9月23日。是天皇秋季祭祖的日子。
体育节:10月10日。纪念1964年第十八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日本东京开幕。文化节:11月3日。对文化事业有卓越贡献者在这一天被授予“文化勋章”。七五三
是每年11月15日日本社会及各家庭为7、5、3岁儿童祝岁的习俗节日。始于平安时代,当时贵族家庭为5岁男孩举行祝贺仪式。到了镰仓、室町时代,发展为公卿大臣为二、三岁男孩举行穿和服的仪式。江户中期以后,形成目前的习俗。每至此日,家长为男女儿童进行祝福,祝神灵保佑其健康成长,并为其穿上漂亮的和服,带其到神社参拜,为他们登记注册,领取氏子牌,以示可以开始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勤劳感谢节:11月23日。天皇诞生日:12月23日。明仁天皇1933年12月23日出生,1989年1月7日即位,年号“平成”。
如果去日本作商务旅行,一年中应避开的时间是12月中至次年1月中(岁暮欢度新年时节)、4月29日至5月5日(黄金周假日,日本人一般外出旅游,许多商店都停止营业)、7~8月(这期间商人们要去度假)。圣诞节
这并非日本传统的民俗节日,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日益流行,特别是在城市里过圣诞节者日增,成为现代日本一种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