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8号文库
益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精选合集)
编辑:莲雾凝露 识别码:17-1025020 8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6 17:45: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益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益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_-202_)

(征求意见稿)

文化产业占地少、污染少、能耗低、附加值高,具有规模化、集约化特征,是朝阳产业。近年来,我国出台了支持扶持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尤其是胡锦涛总书记于今年7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产业迎来一个跨跃式发展的春天。

为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2_—202_年)的通知》(湘发[202_]4号)和《湖南省文化产业振兴实施规划》(202_—202_年)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2_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单位为6775家,从业人员31577人,文化产业总产出466702万元,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41676万元,占GDP的2.4%。(见表1)

(一)主要特点:

1、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202_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6.35亿元,到202_年增至14.16亿元,6年来增长了123%。平均每年增速为20.5%。

2、重点文化产业行业初具规模。全市已初步形成了新闻服务,出版发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等9个行业,并具有一定的规模。

3、民营资本不断进入文化产业。我市文化产业相关层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3.3%,(见表2)基本上以民营文化企业为主,规模企业达23家,其中湖南景泰峰印业有限公司202_年实现总收入1.36亿元。

4、新兴文化产业初现。我市新兴文化产业依托数字化电视改造,完成了数字电视改造达17万户。益阳新闻网、益阳手机报等新兴媒体开始运营,发展趋势较好。

5、品牌文化产品正在形成。

《散文诗》年发行量达70万册,居全国文学期刊前10位,湖南幸运音像公司是我省唯一一家集花鼓戏培训、演出、制作、发行的花鼓戏生产企业,另外《第一访谈》、《牛嫂逛街》等栏目深受群众欢迎。

(二)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其它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见表3)

1、在全省比重低,经济贡献低。202_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全省的2.1%,其总量只有长沙市的3.8%,岳阳的26.9%,居全省12位。202_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4%,居全省11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9个百分点,比最高的长沙市低7.5个百分点,比相邻的岳阳、常德均低1.7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行业结构来看,广电、出版、报业等核心产业所占市场份额偏低,文化产业相关层占有较大市场份额,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充分显现。从层次结构来看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增加值之比21:15.8:63.2和全省的24:34:41和全国42:18:40的比例相比,核心层所占份额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外围层、相关层比重较大。

3、文化企业市场主体不多,龙头企业不强。我市虽有文化单位6775家,但国有文化企业尚是空白,多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龙头企业不强,核心层收入超202_万的单位仅2家,相关层收入超1亿元的仅5家。各类印刷企业有102家,但年销售收入上500万的仅2家,收入过亿元的仅1家。

4、机构、人才、资金均不能落实。全市没有主管文化产业工作的常设机构,区(县)市和市直宣传系统单位都是空白。文化产业经营人才、企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稀缺。文化产业企业融资相当困难。

(三)发展机遇

1、中央、省委的各项战略推动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中央提出要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增强国际竞争力。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将文化产业纳入我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的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两型”社会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市作为3+5“两型”社会城市群的一份子,随着国家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加强,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文化资源丰富。

我市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梅山文化、湖乡文化、竹文化、美人文化、书院文化、黑茶文化、佛教文化、花鼓戏文化、诗歌文化等,如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是全市人民所期盼的,且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各类文化体育休闲设施建设投资近20亿元,为文化产业发展搭起了一个较高的平台。

4、社会文化产品需求持续增加。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40%的时候,社会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我市人均GDP已达至202_美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39.3%、48.2%。由此可见文化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期,文化产品需求持续增加,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有需求、有市场的良好机遇。

二、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及原则

(一)发展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转变益阳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要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品牌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集群发展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促进文化产业向高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二)发展原则

1、内容为王原则。坚持原创为主,着力挖掘文化资源,发挥人文地理优势,使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发展,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内容。

2、择优、重大原则。加大对宣传系统优势资源重新整合,不断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引进战略投资者进入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文化产业核心层跨越式发展。

3、技术创新原则,通过先进技术和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发展模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进文化产业升级,延升拓展文化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政府推动原则。

政府部门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发挥组织协调、优化环境,引领方向和促进创新的作用,建立以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文化产业宏观管理体制。

5、人才、资本相结合原则。树立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第一资源、第一资本、第一要素理念,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运用市场机制,以资本为纽带,培育文化产业集团,拓宽发展路子与融资渠道,发挥资本聚集效应,实现产业滚动发展。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及重点

(一)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文化产业总产值200亿,文化产业增加值64亿,年均增长30%以上,占GDP5%。培育2—3家年产值过5亿,5—10家年产值过亿元的文化企业。要优化产业结构,使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形成相对均衡的比例。到202_年,文化产业三大层次的增加值比例调整为27.2:21.4:51.4。

(二)重点

立足我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优势,通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能够支撑起未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要不断注入文化元素,深化文化

内涵,形成特色,壮大规模。在核心层要着力发展广播、影视、报刊、音像、花鼓戏、文博、网站、动漫外包设计等方面生产加快数字化建设;在制造业要着力发展软件、工业美术品、印刷、包装、纸业及文具等方面的生产;在服务业要着力发展文化旅游、黑茶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等文化产品的生产。

产业的主要门类:

1、大力发展新兴媒体业。发挥新兴媒体在传播中的生力军作用,高度重视互联网及3G技术的运用和管理,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手机广播电视、数字电影、数字化出版等新兴业态,积极开展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促进益阳新闻网、益阳手机报和广电数字宽带网络的快速发展。

2、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业。以益阳日报社、散文诗杂志社以及幸运音像有限公司为基地,做大做强我市报刊业和音像制品业,强化出版策划,培育原创精品,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出版质量,以内容生产带动报纸、期刊、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发行量的提升。

3、大力发展工艺美术业。依托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优势,积极培育和重点拓展书画艺术品交易市场、文物工艺品交易市场,形成集工艺美术研究、设计、开发、生产于一体的基地。

4、大力发展印刷包装业。积极推进湖南益阳绿色包装工业园建设,完善印刷产业链条,增加规模效益,逐步形成适合市场需求的印刷工业体系。

5、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围绕“休闲、度假、健身”的主题,坚持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资江、洞庭湖为纽带,以生态、文化、体育等特色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梓山湖健身休闲度假区、安化茶马古道、山乡巨变第一村、桃花江竹海、南洞庭湖、会龙山佛教文化公园、花乡农家乐等景区。

6、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休闲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规划、引导、建设一批集文化娱乐、餐饮、休闲、购物于一体的文化休闲项目,培育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文化娱乐企业,打造1-3个文化休闲娱乐业集中片区,逐步形成文化娱乐产业群。

7、大力发展广告会展业。规范广告业的管理,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技术先进、主业突出、特色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的广告实力企业;建设好市展览中心,利用博物馆、群艺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展展示交易活动;办好黑茶文化节、美人窝艺术节、大闸蟹美食节等节庆活动以及文物展览,促进广告会展业发展。

8、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业。充分发挥现有公共体育文化设施的作用,广泛开展体育休闲活动,不断开发健身休闲项目。大力发展以羽毛球为主导的体育文化产业,把益阳建设成国际性的羽毛球培训和比赛基地。

着力培养文化市场主体:

1、加快重大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益阳绿色包装工业园、“环四方山、鱼

形山、碧云峰”文化创意产业园、工艺美术创意园、梅山文化生态园、湖南花鼓戏文化村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对符合规划的产业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

2、加快骨干文化企业发展。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快组建益阳日报报业集团,壮大整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抓住广播、通信、网络“三网融合”加速的机遇,整合数字电视网络资源,构建数字电视增值业务平台,扩大规模,增加效益。做好电视剧的拍摄及制作工作,形成集影视、购物、娱乐、会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广播影视业集团。支持以景泰峰印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包装装潢印刷企业的发展。大力扶持梓山湖高尔夫、桃花江美人窝、安化茶马古道、梅山文化生态园等特色文化旅游企业,带动我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3、完善市场体系。加强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建设,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开拓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扶持演艺公司、艺术品拍卖行、艺术品经营代理公司、出版代理服务、影视作品创作制作经营等文化经纪企业和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积极拓展益阳文化产品的国内市场。

四、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健全宏观管理体制。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根据《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湘发[202_]4号)和省委宣传部等8家《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若干意见》(湘宣字[202_]11号)等文件精神,调整充实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参照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形式运作,履行文化产业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职责。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成立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或局)(加挂到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担负起国有文化资产出资人的职责,履行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对全市国有文化资产人、财、物的监督管理职能,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监管体制,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绩效考评机制,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2.加快文化单位改革

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事业体制中允许经营的资产和业务,建立民资、外资准入机制,加大投融资,机制转换与重组力度;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实施转企改制,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独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要整合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执法职能,合并文化局、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组建成新的文化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合并市、(区)县市广播电台、电视台、组建新的广播电视台,实现管办分离。

3、以资源整合为抓手,积极发展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对电视、报刊、印刷等行业实施整合,促进强势企业的快速扩张,增强龙头企业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各级国土、规划、建设与文化部门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在规划、报建、立项上开辟“绿色通道”,并将文化项目、文化企业与工业项目、工业企业同等对待;打破地区分割和行业壁垒,鼓励和支持产业集团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联合、重组与兼并的“聚变”方式,组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与特色化相结合的文化产

业集团;通过企业改制、资本嫁接、品牌打造等“质变”方式,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竞争力。积极实施扶持中小文化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在财政税收、投融资、资产处置、社会保障、项目用地、规费减免和拆迁安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民营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主动配套文化大企业,为形成大中小文化企业专业协作的文化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4、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用信息化带动传统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形成一系列具有文化特色的影视、出版、动漫、文艺等文化创意产品群,提高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化手段的高清电视、IPTV网络电视、数字化双向互动电视、网络高频节目服务、手机电视和短信服务等项目,全面推进广播影视制作、传输、播映、存储、交换以及影视和演艺后产品开发等领域的数字化,推动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要拓展广电、出版、文化艺术等优势品牌,把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积极开展整体营销,打造核心文化企业品牌;保持创新精神,在电视栏目、影视剧、旅游文艺节目方面,不断推出新的文化产品品牌,利用现代网络和媒体技术、节庆会展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宣传和营销,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5、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努力强化争资立项工作。落实中央、省各种文化经济政策,主动对接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含基金),建立文化产业项目库,对发展潜力好,行业地位突出的项目,通过争取引导资金拉动产业投入。市里设立每年500万元的市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并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年增加,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扶持竞争力强、特色明显的文化产业项目,促进我市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力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突出本地发展的重点和优势,创造性地设计、开发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吸引力强的项目,定期编制《益阳文化产业重点招商项目指导手册》,及时发布文化产业投资指南。加大对纸业(尤其是泰格林沅江纸业30万吨的林浆纸)、印刷包装、文具、玩具、乐器等方面招商引资力度,以汇盛科技上网本、电子书、机顶盒等文化产品为龙头,推进高科技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以优惠的政策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一批战略投资者和国内外优势文化企业落户益阳。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要进一步打开思路,拓宽投入渠道,用好各类专项资金,用好用活现有的扶持政策,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利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融资,开展文化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利用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资,盘活存量资产等,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6、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建设。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人才资源是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定期遴选、引进、培训创意、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等人才。在人才引进上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等人才观念,创新引进文化产业人才的特殊政策,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在户藉、住房、职称、薪酬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要加强文化产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培育一批名家大家,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完善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与分配的形式,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机制,对科研上有重大突破,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人才实行重奖。

第二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焦桥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进一步促进焦桥镇农村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市县文件精神和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我镇文化发展特色及现状,编制本规划。

一、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镇坚持把文化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同时把文化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中心工作 同步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以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中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以城乡文明共建、共促、共享活动为契机,大力争取支持,加强村级文体设施建设。目前,建有镇文化中心一处,图书馆一处,48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大院,31个村配备了健身器材。全镇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培训和审批社会体育指导员50多人,群众健身点50多个;成立体育协会5个,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生活。

(二)存在问题。一是基层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二是基层文化事业建设投入总量偏少;三是基层文化队伍青黄不接,专业人才匮乏;四是文化站(中心)编制、机构、活动阵地未完全落实,管理体制不顺。五是现有剧文艺表演团体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已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观赏要求,缺乏一批有影响力、具有较强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政策调控,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改造建设1个文化中心,1个图书馆,扶持建设5个村剧团,30个新农村示范文化室,培育发展20个农村示范文化大院(文化专业户),创建省级文化体育先进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和计划,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一馆一站一室”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及资金支持,镇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至少50万元,扶持建设10个新农村示范文化室,发展10户农村示范文化大院,为,农民放映300场电影。

(二)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镇综合文化站补充人员。鼓励、吸引高校毕业生到镇综合文化站工作,加强文化从业人员及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

(三)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单位投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等改革。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公共文化事业不得改变其文化设施的用途。公共文化机构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四)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的新办法。

加强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鼓励机关、学校、企业内部的文化设施向农民群众开放。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

(五)积极争取上级文艺表演团体到农村演出。

积极吸引及争取县级以上剧团深入农村演出。要研究制定剧团演出补助办法,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及演出必须的设备和交通工具等问题,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

(六)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加强本地区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共享工程基层中心服务点建设。党建、文化和教育部门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发展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资源共享。

(七)积极繁荣和规范管理农村文化市场。

运用市场准入、资格认证、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调控手段,引导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组织,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各县区要建立健全稽查机构,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力度。

(八)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

扶持农民群众兴办文化大院、文化室、图书室、读书社、文 化专业户、集体或个体放映队、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等。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公司+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建设。

镇党委和政府把农村文体事业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农村文体事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健全基层文化单位评价机制,不断推动农村文体事业建设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镇综合文化站经费要按照最低标准纳入财政预算。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倡导农民群众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科技和卫生常识。定期举办农村文艺调(汇)演等导向性示范性活动。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和文化先进乡镇等为载体,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要做好民族民间文化重要项目、重要传承人及其重要作品和技艺的抢救保护工作。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文化、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

第三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设想

綦江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设想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始终是各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社会前进的主心骨、精气神和发动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日益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和长江上游地区文化中心的奋斗目标,促进我市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县也积极响应,召开了十一届六次全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綦江县委关于建设特色文化强县的决定》,提出了我县文化发展的要求和目标。根据这一要求和目标,我们对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规划设想: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綦江位于重庆南部,东连万盛,南接贵州,西临江津,北靠巴南。位于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是重庆主城的卫星城市。全县幅员面积2182平方公里,辖20个街镇,总人口95万,是一座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城市,202_年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2_年又被重庆市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授予“重庆创意产业基地”称号。

一直以来,全县围绕綦江农民版画产业这个核心,大力

发展文化产业,取得了各项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成果。截止202_年底,全县文化产业各类经营场所共计435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和电子游戏148家;互联网上网经营场所69家,出版物发行及印刷复制176家,音像制品39家,艺术品经营3家。202_年全县文化产业创造GDP近1个亿,其中版画产业的销售达到500多万元,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将进一步的增加和突破。

二、规划建设总体目标

到202_年,全县文化建设主要指标和综合实力领先渝西地区、超过重庆市平均水平,建成特色文化强县。202_年,全县文化建设各项指标达到重庆市一流水平,建成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形成领先重庆市、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国家级文化先进县。

1、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形成以版画为“龙头”,各种门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力争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2、文化市场开放有序。加快文化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使市场主体充满活力,中介组织活跃,市场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市场管理进一步法制化,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中的支出比

重有较大提高。

3、文化发展环境改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文化发展政策,建立文化创新机制、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规划建设主要设想

(一)建设农民版画产业园区

目前,綦江已完成“农民版画艺术街”外观风貌的打造,艺术街位于县城内,紧邻县版画院和版画广场,主要用于经营版画产品、衍生品及版画配套工艺、民间工艺品等。已有包括版画制作、销售、装裱及陶艺、漆画、油画、收藏品等在内的7个门类近10个企业入驻。今后,我们将以綦江农民版画艺术街和版画院为中心,建设我县的农民版画产业园区,实现龙头带动和产业积聚作用,促进版画产业发展。

(二)建成綦江版画主题公园

我县的版画主题公园,也在紧锣密鼓的规划建设中,该公园位于县城的营盘山内,占据了綦江城市的中心位置,公园的建成将成为我县集创意、创业、制作、写生、交易、培训、展览、旅游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文化产业聚集区。

(三)建设特色民间艺术创意产业园

我县特色民间艺术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在东溪古镇,綦江农民版画与东溪古镇文化都是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两者互为相通,交相辉映。既可很好地发展綦江农民版画同时又

能保护、开发东溪古镇文化,建设成的产业园将是集特色民间艺术、古镇文化观赏、影视拍摄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基地,将进一步推进我县特色文化产业的向前发展。

(四)建设綦江影视娱乐城

在我县二级车站对面建设我县影视娱乐城,计划建设面积为3千多平方米,其中包括6个电影厅的建设,建成后将引进国际大型影院入驻。同时,影视娱乐城还将配套建设娱乐休闲场所,实现文化产业的积聚效应,提升綦江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五)建设以彩印为主的印刷工业园

目前,我县已在工业园区建成首家彩印包装企业,该企业占地面积1千多平方米,投资达300多万元。规划以此彩印企业为龙头,在我县工业园区建成印刷工业分园,带动我县印刷业的发展。

(六)建设綦江“十大书城”

为积极响应市新闻出版局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十大书城”的号召,进一步推动我县出版发行业的发展,我县计划以重庆新华集团綦江新华书店为建设主体,在我县的通惠新城商业区建设“十大书城”之綦江书城,该项目计划用地20亩,预计投资1.5亿元,书城的建设将促进我县通惠新城建设文化功能区的建设,有助于提升我县文化品味和形象,进一步推动新城的文化产业发展。

(七)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集中开发石壕红军烈士墓、红一军团指挥部、红军桥、红军洞等红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集中打造红色资源为主的文化旅游线路。开发民俗文化、古镇文化、宗教文化,及北渡鱼等特色饮食文化,举办东溪古镇—丁山湖歇凉节、永新梨花节、赶水萝卜节等文化旅游活动,增强綦江文化的吸引力,打造綦江旅游文化产业。

綦江县文广新局

二O一O年十一月三日

第四篇: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_—202_)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_—202_)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 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 划的通知》(国发〔202_〕30 号)、《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 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浙委〔202_〕94 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2_—202_)〉的通知》(浙委〔202_〕71 号)精神,特编制《浙 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2_—202_)》。

本规划中文化产业的范畴主要参考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 及相关产业统计体系》和我省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主要包含文化创意业、影视服务业、新闻出版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文化会展业、文体休闲娱乐业、文化产品流通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等领域。本 规划期限为 202_ 至 202_ 年,其中近期至 202_ 年。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现实基础。

1.文化产业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十一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 16% 左右(现价,下同)。202_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807.96 亿元,比上年增长 9.9%,高出同期 GDP 增长速度 2.8 个百分点。202_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 7.5%,居全国第 5 位。

2.文化产业优势领域逐渐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全省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文化旅游、文 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202_ 年全省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 综合评价居全国第 3 位,其中总产出达到 1019.03 亿元,居全国第 2 位;增加值达到 266.02 亿 元,居全国第 4 位;营业收入达 990.52 亿元,居全国第 2 位。202_ 年,全省拥有影视制作机构 525 家,资产规模超过 200 亿元,电视剧产量居全国第 2 位,票房总收入居全国第 5 位。

3.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近年来,全省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 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202_ 年全省共生产影视动画片 43 部 32758 分钟,居全国第 2 位。截至 202_ 年,全省 11 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市已经开通有线数字电视,拥有网络出版资质的 单位 9 家,涉足网络出版的经营性网站近100 家,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网络文化企业58 家,注 册资金 5 亿元,居全国第 4 位。

4.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培育,全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对 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截至 202_ 年底,全省已形成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 集聚区块 70 多个,其中,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产、艺术品业等成为产业集聚效 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从产业规模和集聚区块分布情况看,杭州、宁波两地的创意产业集聚较为明显,温州、台州等地印刷产业集聚区块较多,金华、丽水等地的文体产品和工艺品集聚区块较多。

5.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发展。通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先后组建了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出版 联合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十多家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出版、发行、电影等行业经营性单位基 本完成转企改制。与此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参与兴办文化产业,形成了广厦集团、横店集 团、宋城集团等一批在全国或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民营文化龙头企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_ 年 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 3.5 万余家,投资总规模达到 1300 亿元以上,吸纳就业人员 75 万余人,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6.文化产品服务出口快速增长。202_ 年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额达到 41.56 亿美 元,其中文化产品出口 41.3 亿美元,文化服务出口 2396 万美元,202_—202_ 年文化产品和服 务出口总额年均增幅高达 26.8%。目前,全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遍及世界 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出口到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和香港地区为主,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分别占 30%和 27%。

尽管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成就显著,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还未成为 全省的支柱产业。产业规模较小,202_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 3.5%。文化产业结 构不尽合理,文化资源配置区域差异较大。202_ 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中,文化服务业仅占 37.3%;区域间文化设施资源相差较大,如全省 58 个县级城市只有 19 个建有多厅影院。文化消 费支出占比较低,文化消费结构有待优化。202_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 13.8%,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30%的水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是农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的 2.86 倍,城乡文化消费差距仍较大。文化产业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文化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与尚未完善的文化政策体系造成文化资源难以系统开发,文化产业链条无法有效贯通,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难以形成,文化领域的优惠政策难以真正落实。文化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文化人才政策仍需健全。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于制造流通领域,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媒体产业经营管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对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与保障等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二)发展趋势。

1.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202_ 年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提升到国家层面。当前,我省正处于人均 GDP 向 10000 美元跨越的阶段,城乡居民精神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影视、动漫、数字内容、体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文化产业的成长性与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这将有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后危机时代,文化产业作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支撑力,将真正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2.文化产业发展结构将呈现重大调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推动的合力下,文化产业结构面临全方位的战略性调整。从所有制结构看,转企改制后的国有文化集团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民间资本将进一步增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话语权,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将成为文化市场上的主导力量。从行业结构看,文化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业态层出不穷,并已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文化制造业将向“微笑曲线”两端转型。从空间结构看,文化服务业将更多向人口密集区域集聚,传统制造类文化产业将更多向园区集聚,并可能向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转移。

3.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信息技术的突破和运用,催生了各类以网络为载体、以数字内容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业态,加速了文化行业间的融合。材料科技、装备工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推动传统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运用和新业态的出现,也加剧了文化产业内部不同渠道间的竞争,传统文化业态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大。

4.全球化背景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尽管全球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可能导致各国提高贸易壁垒,但从长远看,全球化浪潮已经势不可挡,区域间文化交流与合作蔚然成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以 5000 年文明为积淀的文化软实力也将显著增强,国际市场对具有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国内文化企业到海外参与兼并、收购、合作等机遇将进一步增多,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将进一步增强。

二、总体要求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优势文化企业、扶持文化会展活动为重点,构建“一核三极七心四带”的文化产业总体布局,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提升和带动能力,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并最终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正确处理“两种属性”和“两个效益”的关系,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统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2.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流通、消费方式,突出高技术、高附加值等特征,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含量。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文化服务业的比重,增强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提升和带动能力。3.坚持特色优势。注重发挥省内各区域地方优势,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生产相应的文化产品,建设相应的文化产业基地和项目,增强其根植性和生命力。4.坚持集聚集约。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和集约水平,开展集聚平台建设,实施大项目引导,提升文化产业基地区块的能级和辐射能力。5.坚持多元开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 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引导和鼓励民营 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千方百计巩固与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 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到 202_ 年的总体目标是: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更为完善,体制机制更富有活力,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明显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全国的地位得到较大提升,全面巩固和发展在新闻出版、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文体休闲娱乐以及文化产品制造等领域的领先地位。具体包括五大方面的目标: 1.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 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到 202_ 年,文化 产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达到 4.2%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 40%以上; 到 202_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 GDP 比重达到 5%以上,文化服务业占比达到 45%以上。2.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重点引导发展的新闻出版、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会展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壮大,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群基本确立;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和项目,对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具有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一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初步形成。3.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加速集聚,文化产业关键创新技术得到提升,文化策划和原创能力进一步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广泛运用,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4.市场体系进一步优化。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乡文化市场进一步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文化会展活动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逐步成为文化流通领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费领域不断拓展,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明显提高。5.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得到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扶持政策更加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更显活跃,以资本为纽带推进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三、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

(一)构筑“一核三极七心四带”总体布局。根据文化产业初步形成的集聚态势和地域特色,把杭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核心,推动形成宁波、温州和浙中城市群三大文化产业增长极,建设湖州、嘉兴、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七大特色性文化产业集聚中心,构筑浙北、浙中、浙东、浙西南四大文化产业发展带,从整体上引导形成“一核三极七心四带”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

1.一核。立足杭州省会城市独特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依托杭州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文创产业规模,利用杭州“动漫之都、休闲之都、创意之都”等知名效应,挖掘省属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高端人才高度集聚的资源优势,引导发展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文体休闲娱乐等优势产业,将杭州打造成为全省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及全国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2.三极。发挥宁波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制度优势,依托其全省重要工 业中心和国际化港口城市的地位,加快文化产业对传统制造业的渗透影响,重点培 育发展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等行业,力争把宁波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文 化产业增长极及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依托温州现有的印刷业、文化产品制造 业、创意设计业及文化旅游等优势基础,鼓励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文化创意 产业,逐步提升制造业文化含量,引导发展数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巩固提升印 刷业集群优势,扶持形成全省重要的文化产业增长极和国内外知名的印刷产业基 地。以金华、义乌、东阳为主体的浙中城市群要利用商贸影视文化既有基础,进一 步发展影视制作、网络游戏、文化旅游、品牌会展、文化产品流通等产业,进一步 巩固在全国行业发展中的领先优势,形成全省重要的文化产业增长极。3.七心。按照特色优势发展的原则,引导形成全省七大特色性文化产业 集聚中心,即湖州太湖文化创意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化创意、数字内容与动漫等 行业;嘉兴江南文化创意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化创意、文化会展、艺术创作等行 业;绍兴轻纺珍珠文化特色中心,重点引导工业设计、文化休闲等行业;衢州“两 子”文化创意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化旅游、文体制造等行业;舟山海洋文化创意 特色中心,重点引导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沙滩运动、影视服务等行业;台州工业 产品设计特色中心,重点引导工业设计、文体制造等行业;丽水生态工艺文化特色 中心,重点引导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工艺品制造、艺术设计等行业。4.四带。从各区域原有的文化产业发展资源和共性特征出发,引导形成 基本覆盖全省的四大文化产业发展带。以沪杭甬高速公路为总体轴线,依托杭州东 部、宁波北部、嘉兴、湖州、绍兴北部等浙北环杭州湾区域较为深厚的平原水乡文 化积淀,以及该区域紧邻上海等文化创新资源集聚中心的优势,引导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内容与动漫、艺术创作等优势产业,推动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强化文化对其他 产业的提升带动作用,构筑具有浓郁现代文化气息的浙北创意文化产业带;以杭金 衢高速公路为总体轴线,依托金华、绍兴南部和衢州中部、丽水北部等区域的文化 产品商贸流通基础以及东阳横店影视的知名品牌,引导发展文化会展、文化产品流 通、影视服务等优势产业,构筑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浙中影视与流通文化产业 带;以甬台温高速公路为总体轴线,依托温州、台州、宁波东部、舟山等滨海、海 岛地区较为独特的海洋文化特征,以及发达的日用轻工、文体用品等制造基础,利 用全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海洋文化大气的底蕴,引导发展海洋旅 游、海洋文化会展、工业设计、演艺娱乐、文体制造等优势行业,构筑具有浓郁海 洋文化气息的浙东海洋文化产业带; 以浙西南山地延展为总体轴线,依托杭州西部、衢州、丽水南部、温州南部等区域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和传统特色文化优势,引导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艺术创作、传统工艺品制造等优势行业,构筑具有浓郁山水文 化气息的浙西南生态文化产业带。

(二)重点发展八大产业。按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的要求,重点发展文化创 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会展、文体休闲娱乐、文化产品 流通、文化产品制造等八大重点产业,明确八大产业的发展导向和发展载体,全面 构筑我省文化产业的新优势。

1.文化创意业。发展导向。文化创意业主要包括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咨询服务、文化科 技等重点领域。加大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努力推出一批体现国家和浙 江文化精品创作水准,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精品。加大对工业设计、环境艺 术、服装设计等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着力发展品牌设计、包装设计、产品 设计、时尚设计、多媒体设计以及手工艺品设计等,不断增强产业渗透力和辐射带 动力,推进“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变。加快广告策划业的优化升级,加强创意 和创新,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综合性广告公司。引导 和鼓励咨询服务创新,重点发展市场调研和策划、企业咨询、商业策划、金融咨询 等行业。培育和规范艺术品交易市场,鼓励发展艺术品经营机构,努力促进艺术品 经营业繁荣发展。鼓励发展乐器、棋艺、书法、绘画等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服务。发展载体。重点培育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大创意能力突出、辐射能力较强 的综合性创意城市,以及嘉兴、台州、义乌三大专业化水平较高并具有地域经济文 化特点的特色化创意城市。全面推进白马湖生态创意城、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创 意谷、杭州山南设计创意产业园、宁波和丰创意广场、温州学院路创意产业园、绍兴中国轻纺城纺织创意中心、丽水万象创意产业园等基地建设。大力扶持西泠印社集团有限公司、思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重点推进天泇山书院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ADA 国际设计中心项目、嘉德威工业设计园项目等建设。

2.影视服务业。发展导向。影视服务业主要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的拍摄、制作、传输、播映和集成等领域。影视服务业发展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重大历史和 现实题材,重点抓好主旋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产,努力使我省影视业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发展电视剧产业,推动电视台电视剧制作机构在完成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面向市场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国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转企改制,积极组建集电影制作、发行放映、电影频道、新媒体业态为一体的省级电影集团,着力培育发展一批国有或国有控股的骨干电影发行放映企业。大力推进电影院线和城镇数字影院建设,着力发展品牌院线、特色院线、数字院线和跨区域院线等,做大做强浙江时代、浙江横店、温州雁荡、浙江星光等院线,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影院终端网络。加快改造建设数字化多厅电影院,大力推广运用数字化电影放映技术。推进和优化横店国家影视产业实验区产业链,形成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和院线发行紧密结合的产业链体系。大力推进有线 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加快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公共 视听载体、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发展,加快推进通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广播电视产业链。发展载体。影视服务业拍摄与制作应以浙江横店影视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西 溪创意产业园、“中国坞”文化创意产业园、南浔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安吉竹海(影 视)创意园等为支撑,大力推进影视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 省电影有限公司、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城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浙江影视 后期制作中心项目、象山影视城(二期)项目、嘉兴国际影视与文化创意制作基地 项目等建设。

3.新闻出版业。发展导向。新闻出版业主要包括新闻业、书报刊出版印刷发行业、音像及 电子出版物出版印刷复制发行业、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业,以及与新闻出版相关的版权服务业。进一步做优新闻业,积极探索新闻媒体分类改革,按照中央部署,扎实推进非时政类报刊社的改革,加快推进党报党刊发行体制改革,探索建立面向市场的发行公司。以建设新闻出版强省为目标,做强做精书报刊等传统出版业,大力发展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非纸介质现代新型出版业态,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积极促进印刷复制业转型发展,加强印刷复制园区建设,积极发展数码印刷、特色印刷、绿色印刷。积极发展现代出版流通、物流产业,大力发展出版物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分销形式、流通业态,构建“高效、便捷、有序”的现代出版物流通体系。加快培育版权交易服务机构,加大版权保护力度,促进书报刊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版权贸易的健康发展。实施图书“走出去”工程,构建 海外发行渠道和平台,扩大浙版图书影响力。发展载体。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等为龙头,积极推进新闻宣传加强创新,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同时积极推进 产业经营与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为增强新闻出版影响力提供坚实基础。以 杭州为核心,宁波、温州、金华等为结点,整合新闻出版物流基地,形成“高效、便捷、有序”的新闻出版网络体系。重点推进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浙江新 出版数字传媒研发中心和中国移动杭州手机阅读基地、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百步文化印刷创意园、绍兴印刷产业创意园等基地建设,逐步把杭州、宁波、苍南、路桥、义乌五大特色印刷产业区块打造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印刷产业基地,加 快扶持衢州印刷集聚区和台州路桥横街印刷产业集聚区发展。做大做强新雅投资集 团有限公司、曙光印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重点推进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新闻印发基地项目、浙江新出版数字传媒研发中心项目、图书销售与文化服务网点 建设项目、杭州数字出版印刷产业园项目等建设。

4.数字内容与动漫业。发展导向。数字内容与动漫业主要包括动漫业、网络游戏业、互联网信息 服务业和无线网络服务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发展要充分利用 3G 时代与三网融合 的技术趋势,以杭州高新区国家动漫产业基地、西湖区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为载 体,依托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的科研 力量,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品牌相结合、民族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创意内容与 数字科技相结合,加大动漫、网络游戏及衍生产品的开发力度,全面推进数字内容 与动漫产业发展。鼓励创办综合性或行业性的电子商务网站、文化信息服务网站,创作生产以移动通信设备为终端的多媒体广告、影视音像文艺作品、手机游戏及衍 生产品等文化产品,开发关键网络技术、应用无线网络技术和相关设备。努力将浙 江打造成为全国领先的以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为特色的数字娱乐基地,国内具 有重要影响力的动漫游戏产业中心。发展载体。以杭州为龙头,以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西湖数字娱乐产 业园等数字内容与动漫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集聚专业创意人才和数字内容与动漫 企业,加大杭州“中国国际动漫节”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打造产业带动能力突出、辐 射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动漫之都”。加快推进宁波国家级动漫游戏原创 基地建设,培育全国重要的原创动漫产品生产、创作基地。以湖州科技创业园、嘉 善浙北动漫基地、绍兴动漫产业创意园区、浙中网络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基 地建设为依托,着力将湖州、嘉兴、绍兴、金华建设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 数字内容与动漫产业发展集聚区。加大对数字内容与动漫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浙江中南集团卡通影视有限公司、杭州漫齐妙动漫制作公司、宁波成功多 媒体通信有限公司、浙江海利控股集团、金华比奇网络公司等一批具有全国性影响 力的数字内容与动漫龙头企业,建设阿里巴巴?淘宝城项目、迪斯尼动漫项目、盛 大网络全球首家互动娱乐产业示范基地项目、浙江省动漫衍生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 具有重大引导和带动效应的示范项目。

5.文化会展业。发展导向。文化会展业主要包括文化会展服务、文化艺术体育商务代理服 务等行业。文化会展业发展要以打造国际知名会展目的地、全国重要的会展中心及 会展强省为目标,加快浙江会展业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培养和引进 会展业专门人才,完善会展中介机构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会展市场 主体。在已有的文化用品、轻纺产品、五金制品等传统会展品牌的基础上,结合浙 江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品、工艺美术品、文体休闲娱乐产品 等新型会展产品,积极打造浙江会展强省。加快推进展示工程资质认定、展览品牌 与会展活动评优、会展统计等工作,扶持文化艺术体育商务代理企业。发展载体。加快构建以杭州、宁波为中心,以嘉兴、绍兴、义乌等特色会 展城市联动发展的会展业体系,在全省范围内合理布置和整合会展场馆资源,建设 一批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会展业体系中发 挥重要功能。以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杭州“西湖艺术博览会”、“中国国 际动漫节”等为依托,打造一批优势文化展会;以杭州西湖国际博览有限公司、中 国国际动漫节会展有限公司为依托,打造一批知名文化会展企业。

6.文体休闲娱乐业。发展导向。文体休闲娱乐业主要包括生态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演出业、体育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生态文化业要充分挖掘全省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建设生 态文明的要求,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文化、水生态文化、湿地生态文化、海洋生态文 化等多种领域,实现文化与区域生态、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业要做优做 特民俗文化、水乡古镇、海洋文化等文化旅游区块,积极开发宗教、美食、丝绸、影视、修学、科技等特色文化旅游,积极举办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活动,打响“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的文化旅游品牌。演出业要切实推动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加大对民营院团的扶持力度,支持其与国有院团平等竞争、共同发展,不断完善演 出市场网络体系,推动浙江演艺市场向多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进文化演艺与 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全省 4A 级以上风景区都有一台特色文化演出项目。体育服 务业以运动休闲、健身服务和体育竞赛表演为发展重点,打造特色运动休闲基地,积极培育大型体育产业集团。文化娱乐业要引进、开发新的娱乐形式,提高娱乐产 业的整体层次和文化品位,鼓励建设经营面向老年人和中低收入居民的休闲娱乐场 馆设施,加大行业监管和市场开拓力度。发展载体。以城市为中心,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加快构筑杭州国际文化休闲、宁波滨海都市文化、温州山水文化、浙北古镇文化、绍兴古越文化、浙中商贸影视 文化、舟山海洋文化、台州山海文化和浙西南生态文化等九大文体休闲娱乐业发展 板块,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文体休闲娱乐业发展格局。重点推进杭州创意良渚文化产业基地、黄龙体育中心体育文化创意中心、宁波梁祝 爱情文化产业园、嵊州中国民间越剧城、景宁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等文体休闲娱 乐基地建设,培育区域性文体休闲娱乐产业发展集聚区。以浙江新远文化产业集团、浙江旅游集团、宋城集团、杭州金海岸有限公司、长兴百叶龙演出公司等企业为重 点,培育文体休闲娱乐产业发展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以杭州奥体中心项目、西湖 文化广场浙江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径山禅茶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等建设为抓手,促 进全省文体休闲娱乐业的发展。以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中国网络音乐节、舟山群岛?中国海洋文化节、舟山?国际沙雕节、中国金华?国际黄大仙文化旅游节 等会展活动为重点,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会展活动。

7.文化产品流通业。发展导向。文化产品流通业主要包括文体用品销售、文体设备销售、相关 文体产品销售、艺术品经营等行业。文化产品流通业要以建设文化产品大流通格局 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文化产品实体市场建设和文体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等现代化商贸平台建设,加强仓储、物流、海关、金融、商检、保险、信息网络等配套服务设施 建设,带动全省艺术创作及文化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品流通业现代 化改造,以阿里巴巴等网上交易市场为重点,加速文化产业电子商务体系开发,构 建行业性、综合性、多领域的 B2B、B2C、C2C 电子商务模式,推动文化产业流 通渠道创新。发展载体。以义乌文化产品市场及各地文化产品专业市场为依托,构筑以 浙中为中心,以全省快速交通网络为支撑的文化产品实体市场体系。加快义乌文体 专业市场提升改造,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的文体用品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 心和出口基地的地位。加快杭州、温州、台州等地文体用品专业市场区块的建设培 育。以西泠印社集团“江南艺术品交易中心”项目、东方卢浮宫文化艺术品展示中心 项目、衢州奇石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宁波书城建设项目等为依托,推进一批文化产 品流通体系建设项目。加快培育和发展博库书城、淘宝网、好易购家庭购物等新兴 文化产品流通平台。

8.文化产品制造业。发展导向。文化产品制造业主要包括文体用品生产、文体设备生产、演艺 设备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等行业。文化产品制造 业要抓住我省加快建设“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机遇,利用已有产业集聚优 势,推动文化产品制造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加快文体用品、木制玩具、体育休闲用品等领域的转型升级,推动工艺美术品、演艺设备等领域的高端化发展,大力提高文化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培育若干个区域品牌,不断提高产业高新技术 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发展载体。充分依托浙江块状经济基础,加大制造业文化含量,培育文化制造 业品牌。大力推进南浔善涟“中国湖笔之都”产业基地、江山羽毛球产业基地、温州 桥下教玩具产业基地等建设,重点扶持浙江华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波音王集团 有限公司、宁波海伦乐器制品有限公司、衢州醉根艺品有限公司、华宝斋富翰文化 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加快推进杭州临安昌化国石文化城项目、中国衢州莹白瓷研 制中心、中国印章产业基地项目等建设。

(三)实施“四个一批”行动计划。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群为引领,以建设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优势文化企业、扶持文化会展活 动为具体依托,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四个一批”行动计划。

1.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基地。按照“有空间、有规模、有基础、有前景” 的要求,引导建设一批具有集聚效应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进而加快发展一批文化 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数字内容与动漫等不同产业的示范基地,突出特色、提高水平,推动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的新 载体。2.推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按照“有主体、有规模、有效益、有带动” 的要求,着力抓好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努力在优势产业领域形 成强大竞争实力,在传统产业领域打造优势产业品牌,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发 展,激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3.培育一批优势文化企业。按照“有实力、有影响力、有核心竞争力”的 要求,培育一批具有行业代表和区域代表意义的优势文化企业,进而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联合、重组等途径,打造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具有 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4.扶持一批文化会展活动。按照“有影响、有规模、有特色、有实效”的 要求,扶持一批精品文化会展活动,搭建我省文化产业对外宣传和交易的新舞台,逐步扩大文化会展活动的经济、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影响力。

四、主要举措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解放和发 展文化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形成新的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国 有文化单位改革,推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推动政 府职能转变,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不断优化文化发展环境。深化 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继续大力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制订完善工作评价机制和绩效考评办法,形成政府、社 会、公众代表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2.促进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坚持把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与跨区域、跨 行业整合紧密结合起来,支持国有文化集团跨地区覆盖、多媒体经营、跨行业拓展,打造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继续扶强扶大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国有文化集团,着力扩大国有文化产业增量,培育和打造若干 在新闻出版、影视服务等领域的国有文化集团。大力支持中南卡通、华策影视、横 店影视、宋城演艺等知名民营企业,鼓励支持企业进入创业板,做大做强企业实力。

(二)夯实文化消费基础。

1.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努力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善和优化文化消费的基础设施 和消费环境,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能力,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拓 展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商贸会展、休闲旅游等与文化相结合的服务性消费,积极 引导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积极扩大体育赛事的影响力,组织承办国际国内品牌赛 事活动,繁荣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推动在纺织等制造业中进一步融入文化元素,提 高制造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效果,促进文化创意衍生品生产,通过具备文化及创意 元素的商品销售扩大文化消费。2.加大对新兴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政府采购。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 服务均等化,加快采用政府购买、社会供给的形式提供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大政府 对新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在个人消费暂时无法发挥合力的领域扩大政府消 费,培育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引导国有影视播放机构对原创动漫产品的采购,促进动漫产品与电视电影播放、工艺品设计、图书音像出版的结合。加大政府对手 机网络内容制作与播放等自主研发的新兴文化产品的采购力度,积极争取更多新兴 的文化产品进入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

(三)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1.推进文化产品市场建设。重点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产品传 播渠道,完善城乡实体书店体系,大力培育网络电子书店,加强报刊发行体系建设。规范发展演出市场,支持大中城市推广票务连锁服务,形成覆盖全省的票务连锁服 务网络。大力推进电影院线的跨地区整合,加大数字化多厅影院的建设与改造,逐 步提高全省电影院线的整体实力。扶持艺术品市场发展,加快艺术品产权体系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努力推进文化产品流通业发展,加快 培育专业实体市场和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加快网络线上交易与线下物流 结合的文化产品流通模式建设。加强以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为 特征的大型现代文化流通企业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著名品牌、辐射 力强的大型文化流通企业,重点建设几个具有区域辐射力的文化产品物流中心建 设。2.加强文化市场体系监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体系,大力加强对自主创新型 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交易中介与交易市场的发展,鼓励自主文化产权合法交易。大力支持省内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着力培育一批 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与文化商标。逐步整合现有各类文化监管体系,根 据行业发展规律与企业发展需求出台一批监管政策,确保文化产业各个领域有序发 展。强化对涉及青少年群体的书籍、音像、网络等知识载体与内容的监管,严厉打 击假借文化载体营销非法读物的组织与个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产业健 康发展。

(四)提升文化科技含量和文化品牌。

1.提升文化科技含量。加强数字技术、数字软件、数字内容、网络技术 和安全播出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提高装备技术和制造技术的水平,加快关键技术设 备改造更新。积极发挥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宽带光纤接入 网络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鼓励 文化设备提供商研发新型电影播放设备、数字电影娱乐设备、便携式音响系统、流 动演出系统及多功能集成化音响产品等新型产品和设备。扶持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壮 大,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型业态,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 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为各种便携显示终端提供内容服务。大力发展纸质有声读 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新闻出版业态,实现传播渠道多元化。妥 善处理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与网络信息安全的关系,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和信息安全。2.提升文化品牌。要把文化品牌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在已有文 化品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浙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都市文化等方面 的资源优势,加强品牌的策划、培育和宣传,积极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民间工 艺品牌,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影视、动漫、出版物、演艺等现代文化产 品品牌,一批文化旅游和文化节庆品牌,一批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努力形成覆盖全 省、特色鲜明的浙江文化品牌群,增强浙江文化品牌的整体竞争力。

(五)加强文化人才培养。

1.大力培养引进文化人才。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文化人 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文化领域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 人才的引进,推进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等“五个一批”人才工 程建设,努力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人才。依托浙江大学、中国美 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师资科研力量,探索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 养机制。开设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 管理的文化人才。实施文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注重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 的优秀人才和海外创意、设计、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2.健全文化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机制,创新培养方式,通过高校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在职进修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培养高层次 文化人才。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机制,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鼓励以岗位聘任、项目聘任等多种方式集聚文化人才。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优秀人 才的政策倾斜,着重在户口档案转入、经济适用房购置等领域设立绿色通道。梳理 和完善全省现有文化人才相关优惠政策,形成人才政策洼地。

(六)扩大文化对外贸易。

1.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充分挖掘和利用全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努力培育一批戏剧、音乐、舞蹈、动漫、民间工艺、版权贸易等领域的,具有浙江 特色的对外文化精品项目,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扩大出口贸易。加强与周边省 市的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全省出版业积极参与“中 国图书推广计划” 加强与境外出版机构的合作,扩大浙版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输出。培育一批出版、发行、影视、演艺等领域的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培育 一批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发展一批文化营销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市场调研、咨询和 营销业务。2.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建立健全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各文化行业 之间的指导协调机制,理顺管理领域各条块与文化 “走出去” 整体战略之间的关系。树立现代营销理念,把握国际市场规则,优化出口区位选择,充分利用各类国际性 文化博览会、影视节、出版物展销等活动,构建国际营销网络,做好文化产品和服 务的推介和营销。发展文化营销企业,鼓励与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大力开展国际 市场调研、咨询和营销业务,为文化“走出去”提供信息、人才和服务支撑。鼓励 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在境外投资、注册公司,发展海外俱乐部会 员,加入海外相关协会,委托国际代理,与国际知名文化公司开展合资合作等,不 断巩固与拓展国际文化市场。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 口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_〕20 号)等,以服务贸易专项资金为导向,引导 和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多地“走出去”。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出口领域,鼓励兼并重组,推动文化出口企业管理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在项目审批、内容 审查等部门审批程序上,采取“内外有别”的管理模式,更加便利、透明、高效地 为企业服务,在输出我国核心文化价值的同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海关通关、人员出境、外汇汇出等方面,制订符合文化出口企业特点的便利措施,不断为文化 出口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持之以恒 地打造文化品牌。

五、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深 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抓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 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充实完善组织管理职能,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切实做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基础性工作。

(二)降低产业准入门槛。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 若干决定》(国发〔202_〕10 号),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 投资指南(202_)》(浙发改社会〔202_〕1055 号)鼓励类和允许类的领域。积极吸收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印刷、出版物分销 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和股份制改造,逐步形成多 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省内外文化产业发展 情况,适时对《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202_)》进行调整和修订,逐步 放宽相关领域的政策限制,提高文化产业开放程度。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发展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力争做到“十二五”时期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高于“十一五”时期。进一步整合扩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规模,不断完善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重点支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企业和基地建设,支持文化领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支持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合理整合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财政扶持资金,进一步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统筹效应,通过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带动社会投资,推动民企合作,完善金融资本市场。进一步落实与完善版权奖励机制,加大对文化企业自主版权的政府采购与出口扶持。有条件的市、(市、县、区)财政应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补助、贴息和奖励的方式,支持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国办发〔202_〕114 号)、《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2_〕31 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2_〕34 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2_〕65 号)等有关优惠政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至 202_ 年底止免征企业所得税,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 政策。进一步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时落实所得税优惠政策。

(五)加强生产要素保障。加大对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用地支持力度,规划确定的重点文化产业基地、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以及优势文化企业的用地空间位置、规模等信息,应尽量纳入市、县、乡三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或“有条件建设区”范围,确保文化项目建设“落地”或预留发展空间。认真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浙 政办发〔202_〕104 号)对省级国有文化单位土地使用权处置的相关规定。积极鼓励利用存量土地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低效利用土地的盘活利用和闲置土地的清理处置力度,确保文化产业在内的转型升级项目用地优先供应。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文化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或土地资源兴办文化产业。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利用自有土地资源进行产业开发,在确保原有文化 设施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合法方式盘活资产。

(六)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国家 9 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2_〕94 号),建立健全全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文化企业的对接合作,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文化企业的特点,探索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完善和改进信贷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大有效的信贷支持,不断提高服务效率。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积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动一批市场前景广阔、投资运营状态良好的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重点支持中小文化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方式投资开发战略性、先导性的文化项目;以国有资本为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筹资设立省级文化产 业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产业融资的配套机制,发挥产权交易所的投融资服务功能,为知识产权拍卖和交易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加快制定著作权、文化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质押办法,鼓励组建文化产业融资担保中介机构和知识产权专利评估机构,建立和完善文化资产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文化产业投资风险分摊机制,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开发适应文化产业的担保业务品种。

第五篇:清河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清河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2_年——202_年)

202_年5月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是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委七届四次全会、市委二届三次全会及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为我区科学发展、超常发展、率先发展提高贡献率,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高举康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牢固树立“大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理念,充分发挥清河区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科学谋划,整合资源,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拓展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

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为建设“水市湖城”和文明和谐新清河贡献力量。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整合文化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抓龙头,树品牌,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全面提升我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重点规划建设中国笔帖博物馆;全面提升我区虎居毛笔、闫庄法帖以及内画等特色产业;全力打造虎居毛笔厂整体搬迁暨增设博物馆项目、康庄农业科技示范园旅游项目和宝云寺旅游项目;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和资源开发力度。到202_年,使我区初步建设成为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产业布局合理、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配套齐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强区。

二、主要任务

今后5年内,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1、快速推进中国笔帖博物馆建设

以挖掘提升泰康笔帖文化内涵,展示泰康深厚的文化底蕴,倾力打造“水市湖城”新亮点为目的,按照全市“十馆”、“一志”、“一中心”、“一剧院”总体安排部署,我区将建设中国笔帖博物馆。博物馆内设毛笔文化展厅、法帖文化展厅、民间收藏品展厅、名人字画展示厅四大部分,总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力争建设成国内一流的笔帖博物馆。202_年完成博物馆总体规划设计,202_年完成博物馆基建工程和文

物史料收集工作。202_年初举办开馆仪式。

2、加快虎居毛笔厂企业改制和整体搬迁工作

企业改制:按照全市文化产业规划要求,对虎居毛笔厂进行资产评估和审计,尽快进行公司制改造,走出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引进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进一步激活产业潜力,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打造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改制工作于202_年底前完成。

厂区整体搬迁:厂选址在虎居村东,占地面积预计50亩,包括生产区域、办公区域和参观旅游区域,将建成集观光、旅游和生产经营一体化的现代化企业。该项目建设周期2年,项目建成后年总收入达6600万元,其中毛笔销售收入6000万元,餐饮、宾馆服务业收入600万元。利润实现3060万元,上交税金400万元。投资回收期2—3年。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1)康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态旅游项目

按照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为园区所做的十年旅游发展可行性发展规划,使园区向“高科技生态农业基地,北方休闲度假乐园”方向发展。投资3800万元,增设会议接待中心(包括客房、大小会议室、餐厅及配套设施等)、休闲游乐中心(包括垂钓园、游乐园、康乐场等),使园区成为集种植、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国家AA级旅游景区。年参观人数实现15万人,年收入突破1500万元。

(2)宝云寺景区扩建项目

对宝云寺景区进行整体修缮,并扩建三个景区,分别是民俗园、商业中心、采摘园,构成集游览、民俗、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202_年底完成项目整体规划。202_年全面完成景区扩建工程。

4、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程

按照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程的实施要求,在全区中小学校中选取一所重点学校作为试点,开设内画兴趣班,使中小学生了解泰康文化,树立“热爱家乡,建设泰康”的理想信念,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兴趣班等方式,培养动手能力,提供他们的综合素质。在泰康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内画、剪纸等相关课程,充分利用该院的人才、科技优势,深入挖掘资源,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试点工作于202_年10月启动,202_年扩大试点范围,到202_年在全区推开。

三、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清河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统一协调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负责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指导和管理工作。各乡镇办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尽快在全区建立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战线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破解发展难题,形成工作合力。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政府职能真正由管理文化单位为主转到管理文化市场为主上来,由主办文化转到服务文化上来,加快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优化整合文化管理资源、市场资源,使有限的文化资源迸发出生机和活力;加快文化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打破所有制、部门、行业之间限制,鼓励、支持和引入国内外专业文化经营机构和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形成各种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3、强化政策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和用足用好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符合我区实际的相应配套政策。通过财政投入、社会筹集等渠道,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和赞助的各项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努力吸引外资进入国家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文化企业利用企业债券、股票等融资手段加速发展,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经营性文化单位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在认

真评估后,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允许作为国有资本投入产业经营。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牢固树立人才观念,努力壮大人才队伍。采取招考、高薪聘用、客座兼职等方式,引进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文化科技创新人才。积极挖掘和培养内部人才,根据我区文化产业特点,通过委托培训、定向培训、进修等多种形式,抓好在岗人员的培训、深造工作,提升我区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技能素质。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解决制约高水平人才引进工作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加强有利于引进人才的硬件设施环境和留住人才的“软”环境建设,切实做到把高水平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要烘托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通过开展评选“十大文化产业人才”、“十大文艺人才”等活动,激发文化人才奋发进取、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吸引各类文化产业人才汇集清河,建设清河。

益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精选合集)
TOP